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

2024-09-05

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精选十篇)

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 篇1

一、危害损失率及发生时期

1. 危害损失率

一般发生年份,玉米螟田间危害率在30%左右,粮食损失率为8%~10%;中等发生年份田间危害率达50%以上,粮食损失率为10%~15%;若按一般发生年份(发生面积约150万亩)计算,每年每亩至少损失粮食100千克计算,科尔沁区由此造成粮食减产约0.5亿千克。同时因虫害造成部分籽粒干瘪和变质,还会降低粮食质量。

2. 发生时期

玉米螟在科尔沁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和根茬中越冬。越冬代幼虫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和第一代成虫出现初期,成虫盛期在6月下旬。第一代卵盛期为6月末到7月初;卵期4~5天。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第二代成虫7月下旬开始出现,8月上旬开始危害玉米。

二、田间调查与防控适期

1. 田间调查

依据《玉米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加强越冬基数调查、各代玉米螟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田间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确定采取各项防控技术和具体防控适期。在此基础上,选择当地主推玉米品种,依据不同栽培条件,不同玉米长势、播期等代表性田块,开展田间普查,确定防控范围和防控田块。

2. 防控适期

根据田间调查统计,确定一代幼虫防治最佳时期为每年7月3日~7月10日。

三、防控目标

通过采取无害化综合防控,将玉米螟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5%,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四、防控策略

根据多年来的防治实践,在科尔沁区开展玉米螟综合防控应采取以“农业防控和生态控制为基础,以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为重点,结合精准药械推广、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开展防控。”

五、防控技术措施

1. 农业技术措施

(1)主要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时间大约在5月25日)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残茬处理完毕。如秸秆还田、用作饲料和制酒原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

(2)推广高产、优质的抗螟虫玉米品种。如京科658、农华101、华龙887等。

(3)精细整地。实行秋翻、春耙或精细旋耕,破坏越冬代玉米螟生存环境,降低虫源基数。

2. 物理技术措施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村屯四周间隔100米安灯一盏,从玉米螟羽化始期开始,科尔沁地区一般在6月5日开灯到7月5日结束,可根据本地区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确定开灯时间,开灯一个月。具体开灯时间每晚8点半开灯到次日4点闭灯。

3. 生物技术措施

(1)白僵菌封垛。根据玉米螟越冬后,化蛹时爬出洞外补充水分的特性,将白僵菌施入秸秆垛内,封垛时间在科尔沁区一般为5月5日~5月15日。

封垛方法有两种。一是喷液法,即:每立方米玉米秸秆用含量为300亿孢子/克白僵菌7克,对水0.5千克,每立方米一个喷液点;二是喷粉法,即:每立方米玉米秸秆用含量为300亿孢子/克白僵菌7克,对滑石粉0.5千克均匀混合后,视形状大小在玉米秸秆(或茬)垛的茬口侧面用木棍向垛内捣洞0.5~1米,将机动喷粉机的喷管插入洞中加大油门进行喷粉,直至垛顶冒出白烟为止。每立方米一个喷粉点。

(2)田间释放赤眼蜂。根据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的特性,田间释放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亩放蜂量1.5万头,分2次释放,每次0.75万头,每亩均匀释放2点。

释放方法:将撕好的蜂卡用针线缝在玉米背光的叶片中部背面,距基部1/3处。

释放时间:当越冬带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当地时间大约在6月22日~26日,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5~7天后释放第二次。

(3)生物药剂灌心叶。白僵菌颗粒剂:亩用每克含500亿孢子的白僵菌粉20克,用适量水稀释后与1.5~2千克细河沙混拌均匀,晾干后灌心叶。颗粒剂随拌随用,在玉米大喇叭口初期撒入玉米芯叶内。

4. 化学防控措施

(1)毒死蜱·氯菊颗粒剂。毒死蜱·氯菊颗粒剂:亩用量350~500克,具体用量根据亩株数而定;自制毒死蜱·氯菊颗粒剂:亩用48%毒死蜱·氯菊乳油350克,与1.5~2千克细河沙混拌均匀,晾干后灌心叶。

(2)药液灌穗的方法防控。玉米抽雄时,为防止幼虫危害雄穗,可采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每株10毫升灌注雄穗,或滴几滴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危害的幼虫。

(3)综合防控。有条件的村屯如能将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田间释放赤眼蜂和颗粒剂灌心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控,防控效果会大大提高。

六、注意事项

1. 秸秆垛保持一定湿度

白僵菌封垛是利用玉米螟幼虫化蛹前须爬出秸秆外补充水分和白僵菌孢子萌发需要一定适度的特性,使白僵菌与玉米螟幼虫体表接触,从而达到寄生的目的。因此要求秸秆垛应保持一定湿度,否则会降低计生率。

2. 人身安全措施

频振式杀虫灯接通电源后应避免人畜接触高压电网;雷雨天气应关闭电源;要及时清理接虫袋。

3. 释放赤眼蜂应注意天气条件

如遇连日大风或雷雨天气,会降低防效,要考虑采用颗粒剂灌心叶等补救措施;释放赤眼蜂应用针线缝,切忌使用金属丝或直别针等,以免牲畜食用秸秆后造成伤害。

4. 使用化学药剂避开中午和高温闷热天气

玉米属高秆作物,通风较差,使用化学药剂防控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并避开中午和高温闷热天气,注意自身安全。

“十三五”期间,种植业生产以“调结构”为主线,提升玉米品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做好玉米螟综合防控,对保证科尔沁区粮食安全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增产增效意义重大,通过节本减耗实现“十三五”期末化肥与农药零增长或负增长提供有利保障。

摘要:文章通过玉米螟危害损失率及发生时期,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篇2

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富民工程”。为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秸秆的新突破,提出如下技术建议

1、认清危害提高认识

焚烧秸秆不仅形成火灾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形成环境污染。因此要坚决禁止。

2、依*群众综合利用

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市干部群众要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菌沤制、果园覆盖、食用菌生产等多渠道、多领域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富民工程”。

(1)秸秆直接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连续三年直接还田试验证明:土壤有机质提高0.03%,全氮提高0.02%,小麦产量提高45公斤,玉米产量提高56公斤。因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

(2)过腹还田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我市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过腹还田既解决了饲料资源又可以得到养分齐全的有机肥。

(3)建造沼气池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既能有效充分利用秸秆,又能节约能源,户均

节约燃料和照明开支500元以上。

(4)生物菌堆沤秸秆还田

生物菌堆沤秸秆是一项转化秸秆的新途径,它能使秸秆快速发酵,在20—30天之内就能使秸秆转化成高效优质有机肥。一般有机质可达30—60%。

(5)高温堆肥

高温堆肥也是一项转化秸秆的措施,秋季时将秸秆收集到一起,待来年雨季封垛高温,积造成优质堆肥。可利用其做各种作物的底肥,省工省力,又能得到养分齐全的无公害肥料。

3、秸秆还田利国利民。

玉米螟防控技术 篇3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虫在我地区一年发生两代。昆虫生长发育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态变化。昆虫从蛾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化蛹、蛹又变成蛾,循环两个周期,即为两代。一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在玉米心叶期至抽雄期危害,7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孵化后幼虫吐丝下垂,向四周扩散,移到邻近植株,钻入玉米心叶内,取食未展开叶,被咬食的心叶展开后出现成排的连珠孔。玉米抽雄后幼虫咬食雄穗,蛀入茎秆,后期遭大风造成玉米倒折而减产。

二代螟虫8月中旬至9月中旬危害,主要危害玉米果穗,咬食籽粒,蛀入穗轴、穗柄内部,影响养分、水分的运输。到秋末冬初,这些老熟幼虫贮备了足够的营养,在秸秆和根茬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

2 杀虫机理

2.1 白僵菌防治害虫机理 白僵菌是一种能寄生昆虫的真菌,经人工大量培养繁殖加工后,就可以成为一种微生物农药用来防治害虫,其对多种鳞翅目害虫都有防效,特别是对玉米螟虫防效更高。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越冬幼虫,就是根据玉米螟幼虫在越冬前必须排除体内的游离水分,以降低体内的冰点温度,才能安全越冬,不会被冻死。越冬后又必须从秆内爬出来重新补充体内的水分,才能化蛹的生活习性,乘春季幼虫从玉米秸秆内爬出之机,将白僵菌喷在跺内,使玉米螟幼虫被白僵菌寄生僵死的原理而达到消灭秸秆内玉米螟幼虫的目的。封垛后平均寄生率(防效)达70—80%。

2.2 赤眼蜂防治害虫机理 赤眼蜂是寄生在玉米螟卵内的一种小型寄生蜂。赤眼蜂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以害虫卵液为营养,蜂卵在害虫卵内生长发育,来完成自己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害虫卵被赤眼蜂卵寄生后,害虫卵因卵黄受到破坏变质和缺乏营养,使害虫卵胚胎发育停止,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赤眼蜂在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又继续去寻找新的害虫卵寄生,如此循环不断,将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 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是一种虫原基数大、生活世代不整齐的常发性害虫,必须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物封垛防治与田间防治,才能收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因为一代螟虫减产程度大,便于田间防治,二代螟虫减产程度小,又不便于田间防治。所以我们采取对一代螟虫进行防治,对二代螟虫进行控制,确保玉米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因为玉米螟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一家一户单独分散防治效果不好,所以采取全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成立植保专业队,按照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统防统治,确保防治效果。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防螟物资,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检查验收。

3.1 农业防治 在5月中旬前主要是处理根茬和秸秆,旋耕整地搅碎根茬消灭越冬幼虫。

3.2 白僵菌封垛 用喷雾器向垛内喷洒。每立方米秸秆垛,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g,喷一个点,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停止喷粉,再喷其它位置,如此反复,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3.3 生物田间防治 (1)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蜂治虫,每亩放蜂总量2万头,分2次投放,每次每亩放蜂1万头。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初期(6月18日左右)放蜂,每亩放2点,两次放蜂间隔期5—7天(第二次放蜂在6月24日左右)。每点放一块长效蜂卡(约80粒),放蜂点的选择:从地边往里数 15垄为第一放蜂垄,从地头往里走15步为第一放一点,之后每隔30垄为一放蜂垄,每走30步为一放蜂点。每步为60公分。在放蜂点,选一颗玉米植株的中上部叶片,将叶片沿中间叶脉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将蜂卡卷入近叶基部三分之一处,卵面朝外,用木质牙签别牢即可,以防止被风刮掉和被雨水冲淋。(严禁使用大头针和竹制牙签)。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安排,连片防治;一定要按操作要求的点数、距离、密度投放蜂卡。要保证单位面积的防蜂量和放蜂次数;一定要注意蜂卡别放位置。别放的位置要适当,不准放在顶尖,更不能将蜂卡放在玉米心叶内或仍在田间;如遇降雨可以将蜂卡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次日再放;放蜂前10天防蜂后20天内玉米不能施用任何化学农药。(2)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白僵菌颗粒剂,每亩用每克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菌粉0.5公斤,兑5公斤细煤渣,制成颗粒剂。于6月25日至7月5日,逐棵投放到玉米植株心叶内。

4 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幼虫,具有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不使人畜中毒,省工省力,防效好等优点,具有其它化学农药所不能代替的优点,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必用良方,应当大力推广。

5 应用前景

泗阳县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 篇4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江苏泗阳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 (MRDV) 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 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 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1,2]。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品种的更换及种植制度的变革, 使我国的玉米产区的玉米粗缩病危害逐年加重[3,4]。泗阳县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始于2003年, 据调查, 当年发病较重的地块一般发病率为20%~30%, 个别地块高达70%~80%, 严重的地块甚至绝收;2003~2005年连续大发生, 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导致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玉米, 泗阳县玉米种植面积从常年的1万hm2锐减到2005年的2 333.33hm2, 从而使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泗阳县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最突出问题。玉米粗缩病具有毁灭性, 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愈, 在病株上喷上某种药剂就使它恢复正常是不现实的。近年来, 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地试验、示范, 总结出了一套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控技术, 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危害与蔓延, 使泗阳县的玉米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2 333.33hm2又恢复到了2009年的1.04万hm2。现将该综合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 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要根据当地条件, 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 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 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根据泗阳县2005~2009年连续5年试验比较, 苏玉18、苏玉20、农大108等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较其他品种具有相对较好的抗病性。

2 调节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 在病害重发地区, 应调整播期, 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 降低发病率。玉米苗期抗病力较强, 二叶一心期极易感病, 拔节后抗病力增强, 十叶期后感病一般对产量影响较小。泗阳县种植玉米主要以麦、油茬夏玉米为主, 自2005年起, 就进行了玉米播种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的相关性试验, 以确定泗阳县夏玉米“安全播种期”。2005年、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泗阳县夏玉米在5月10日前和6月10日后播种, 玉米基本上不发生粗缩病, 而2007年在部分乡镇发现6月13日播种的田块仍然发生了玉米粗缩病, 且病株率高达32.6%, 经分析与当年灰飞虱发生时间有关, 2008年提出6月15日后为安全播种期, 全县未发生玉米粗缩病, 考虑到玉米生育期与产量, 同时确定6月30日为播种截止时间。

3 清除杂草

清除杂草可以减少灰飞虱的毒源。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 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 (灰飞虱) 的越冬越夏寄主。清除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粗缩病的危害。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因此, 除了要做好麦田杂草防除工作外, 同时还应该清除田边、地边和沟渠杂草, 可用20%克芜踪水剂或45%农达水剂8 250m L/hm2, 对水450kg, 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 杀死田边杂草, 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

4 杀虫防病

杀虫防病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途径。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吸吮玉米植体汁液时传毒所致的一种病毒性病害, 目前在直接防病方面尚未发现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措施。因此, 杀虫、遏制病源、隔断传毒渠道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在做好麦田灰飞虱防治工作的基础上, 玉米可采用拌种、喷雾等措施进行防治。可用甲拌磷、呋喃丹种衣剂拌种;或用甲拌磷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或者用3%呋喃丹颗粒剂随穴撒施, 对灰飞虱药效可持续30d以上。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 要及时拔除病株, 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吡蚜酮360g/hm2, 在玉米五叶期左右, 每隔5d喷1次, 连喷2~3次。

5 化学防治

目前在直接防病方面尚未发现有效的药剂, 无法通过在病株上喷施某种药剂而使其恢复正常, 但在发病初期使用适当的抗病毒剂可显著延缓并减轻发病。在玉米五叶期左右至发病初期, 每隔5d喷1次, 连喷2~3次抗病毒剂。可选用50%灭菌成 (氯溴异氰尿酸) 750g/hm2对水450kg喷雾, 或采用40%病毒A 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李波, 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9) :83-85.

[2]张震, 程建华, 余行简, 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4) :21.

[3]宋斌, 邢宝龙, 李育才.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27-228.

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篇5

什么是“规模化养殖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是指经当地农业、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养猪、奶牛、蛋鸡、肉鸡的养殖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指标是猪出栏大于或等于500口;奶牛存栏大于或等于100头;肉牛出栏大于或等于200头;胥鸡存栏大于或等于20000羽;肉鸡出栏大于或等于50000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如何对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环境控制?

近20多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肉、蛋、禽总产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调整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畜产公害”,畜禽粪便、养殖污水任意堆弃、排放现象普遍存在,养殖场集中地区环境恶化,间接地对水源、土壤空气等产生污染。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的排粪量相当于2个人的排粪量,而按BOD5(生化需氧量)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按我国1999年养猪5.2亿头计,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 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0.4亿人和67.6亿人;1只鸡的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0.1人和0.68人的排粪量,按我国1999年养鸡30亿只计算,其粪便排泄量和BOD5排泄量分别相当于3亿人和20.4亿人的排粪量。再加上鸭、鹅、牛等其它家畜家禽的排泄物,其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如今对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集约化养殖业的负担,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

由于“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和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再加上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致富工程”的实施,畜禽养殖逐步在城郊及工矿地区集中。统计表明,2004年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即百头牛、千头猪、万羽鸡以上规模)700多家,其中奶牛饲养量4.56万头,生猪年末存栏168.6万头,全年上市435万头;家禽年末存栏8793万羽,全年上市10651万羽。

据估算,全省畜禽废弃物(养殖污物)年排泄量相当于1600万人之多,若按BOD5估算,全省畜禽的BOD5排泄量相当于1800万人的排泄量规模。再加上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大量的粪污产生及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大,对城镇、工矿及其自身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未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恶化了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其中生存的生物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环保部门已经发现,由于相应的环保设施不完备,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加之大部分养殖从业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国家依法治理力度不够,养殖污染有大行其道,无人问津之势,虽然近期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及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但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依然不明显,养殖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性

养殖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养殖场环境免受外界的影响和污染;二是防止养殖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本文针对后者作一浅析。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有机物、矿物质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养殖粪污

处理不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养殖粪污包括畜禽粪便、废弃的垫草垫料、生产及生活污水等。

2.1养殖场对大气的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等排入大气后,可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当这些物质的排出量超过大气环境的承受力(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据测,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出近148千克氨气(NH3)、13.5千克硫化氢(H2S)、24千克粉尘和14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5公里,而尘埃和病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公里以上。

2.2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场对水体的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使水体固体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升高。当超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超过其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作用的自净能力时,水质便会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孳生,产生一些毒素并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DO),最后溶氧耗尽,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此时因缺氧,水中的有机物(包括水生生物尸体)降解转为厌氧腐解,使水变黑变臭,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水体很难再净化和恢复生机。

微生物污染主要是养殖场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随粪进入水体后,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造成某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经济损失。据报,南方某市三个村的猪场附近河水分析表明,每升水中细菌总数高达11.5~70万。有毒有害物污染主要是指饲料中的抗生素、违禁药物、矿物质及猪场用的消毒剂等随粪污排入水体后对其造成的污染。

2.3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场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施)入土壤,粪污中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使土壤得到净化或改良。如粪污进(施)入量超过了土壤的承受力(土壤自净能力),便会出现不完全降解或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成分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另外,粪污中的一些高浓度物质(如:铜、锌、铁、微生物等)会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相应的物质含量异常之高(营养富集),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而且还会影响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的健康。

3、养殖场环境控制措施

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养殖粪污大量的无序排放和处理利用不当造成的。运用开源节流之思想,一方面尽量减少养殖粪污的排出(产生)量,另一方面积极负责地对养殖粪污进行

无害化处理利用,是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现今,有许多学者、专家、养殖厂家从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1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的措施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主要是采用有效的营养措施,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一方面通过添加高效添加剂或饲喂消化利用率高的原料,合理降低畜禽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通过添加促进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添加剂,提高畜禽对饲料(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沉积率),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出路。

3.1.1平衡氨基酸法

通过平衡日粮中的氨基酸可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等的含量,氮是排泄物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素之一。排泄物中氮一般占干物质的2.0%~6.0%(其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畜禽主要通过日粮摄入蛋白质(蛋白质平均含氮16%)态等氮元素,经过消化吸收,被动物机体沉积利用约35%,其余约65%排出体外。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排泄率和沉积率不同。

猪摄入的氮平均约65%排出了体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普遍认为蛋白质

营养就是氨基酸营养,要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就必须改善饲料的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进而减少排泄物中氮的含量。chung等(1991)研究表明,应用理想蛋白(氨基酸)概念配制的猪日粮,氮的排泄量可减少30%,同时也能减轻养殖场空气中氨的浓度和臭味。han等(1995)通过试验总结,仔猪饲料加0.1%~0.2%赖氨酸,可降低饲料蛋白2个百分点,减少氮和磷的排泄量为20.90%和17.71%。他在总结了鸡、猪饲料中加赖氨酸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添加赖氨酸能促进肉鸡生长,也能降低氮排泄量。肉鸡(3~6周)16%粗蛋白饲料中添加0.2%赖氨酸与18%蛋白质饲料其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相似,但降低氮和干物质排泄量分别为15.40%和7.92%。cho等(1995)报道,蛋白质20%的肉鸡料中各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0.1%,结果与23%蛋白质对照组生长效果相似,但减少干物质、氮、磷排泄量分别为9.69%、22.09%和12.46%。lenis和jongbioed(1991)报道,猪日粮蛋白质水平若降低1%,排尿量减少11%。orock等(1997)试验中,降低日粮4%的蛋白质,补足四种必需氨基酸,可降低猪舍69%的氨气。类似研究较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总之,通过平衡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可不同程度地减少排泄物中氮及其它物质含量,降低后续处理畜禽排泄物(养殖污物)的费用和难度,减轻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1.2添加酶制剂法

酶制剂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是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必不可少的专用的催化剂。在饲料中添加某些酶制剂不仅能促进动物消化吸收相应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消化吸收饲料中平时不能(或不易)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某些元素或营养物质(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排泄物的环境污染性。komegay(1996)报道,添加200~100ou的植酸酶,可使排泄的磷减少25%~50%。他认为,在一头生长育肥猪(体重18~100千克,消耗317千克饲料)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磷排泄量由15千克降为0.11千克。cho等(1995)向肉鸡饲料中添加0.1%八宝威复合酶,结果干物质、氮、磷的排泄量分别降低17%~18%、24%~28%和12%~27%。simons等(1990)报道,由于添加植酸酶使玉米—豆饼为主的肉鸡配合饲料中约33%不能利用的磷变为可利用磷,因此可降低磷排泄量17%~42%。尽管普遍推广应用酶制剂还有一定难度,但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不失为养殖场(尤其是大型养殖场)控制养殖场环境和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3.1.3添加其它添加剂

为了降低畜禽对摄入营养物质的排泄量,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市场上也相继出现了一些高效的添加剂。用有机螯合态微量元素添加剂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排泄物

中矿物元素含量。研究表明,青年猪料中加100ppm水平的赖氨酸铜(一种有机铜)与加250ppm硫酸铜形式的铜的饲喂效果相似,但前者排泄物中铜含量显著下降。kim等人(1995)在肉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能降低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5.39%和1.57%。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400ug/kg甲基吡啶铬,减少干物质和氮排泄量分别为15%和32%。

当然,通过合理降低日粮营养物质浓度、选用高效易消化吸收的饲料或原料、减少或禁止使用有害添加物、采用合理的清粪工艺、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多阶段式饲养、减少饲料浪费等都能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泄或粪污中有毒有害物的含量,减轻养殖污物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养殖污物合理处理利用措施

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是将畜禽污物变废为宝和减轻养殖场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养殖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矿物元素、腐殖物质、水及其它营养物质,经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后,施入农田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用以饲喂畜禽可节约饲料,降低养殖开支,提高养殖效益。分离出的污水净化后可再用于冲洗畜舍,节约养殖用水。总之,对养殖污物进行合理处理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促进农牧结合、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2.1堆肥法:是一种好氧发酵处理粪便的方法。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并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卵等,腐熟的粪便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变成高效有机肥料,主要包括自然堆肥法和现代堆积法。

3.2.2杀菌处理后饲喂

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干粪中含粗蛋白质15%~30%粗纤维10%~16%,总氨基酸8%~10%,其中赖氨酸达0.9%、蛋氨酸0.23%、胱氨酸0.2%,磷3.0%、钾1.7%,还有铁、铜、锌、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2、维生素B12、胆碱等多种维生素。因此对禽粪进行去杂、杀菌、干燥等处理后,可作质优价廉的饲料加工处理方法大致有干燥处理、化学处理、发酵处理、青贮、热喷处理、膨化处理等,当然畜禽粪便的处理还有其它一些经济方便的方法。如适量的用作农田底肥,一来可提高田地肥力,二来也能解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之劳。

3.2.3养殖污水处理和利用

前面主要讲述了对固态养殖污物的处理和利用,本节主要讲述对养殖污水(液态)的处理和利用。虽然对养殖污物的处理都很必要,但相对于前者来讲对养殖污水的处理具有更为现实、更为迫切的意义。一来是因为养殖污水排放量大,二是因为人们对养殖污水的污染危害认识更为不足、重视不够。污水处理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三大类,其中化学处理法因需要化学

药剂,费用较高,存在二次污染问题,需有专门的处理技术人员,小型养殖场一般不适合采用。

3.2.3.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一般为养殖污物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包括过滤、沉淀、固液分离等,主要去除养殖污物中的不溶性或机械杂质。

3.2.3.2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按照微生物类型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前者是使一部分有机物转变为微生物体,另一部分被分解为CO2、H2o、NO3-、SO42-、PO43-等的盐;后者除生成细胞体外,还生成CO2、CH4、H2S等(即沼气)。由于BOD5反映了污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量。故可以用BOD5与CODcr的比值(%)来判定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该值>45%时可行性好;>30%时尚可;<30%时较差;<25%时不宜进行生物处理。一般情况下,猪场污水该比值均在45%左右,为生物处理可行性好的污水。根据处理工艺及条件,污水生物处理法分为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工厂化生物处理法二种。

3.2.3.3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在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溶解物质、胶体物体和悬浮物质沉淀除去,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因本方法的不足所限,一般不用作污水处理的预处理。

4、养殖场环境控制的建议

4.1大力推广高效环保型添加剂,如有机微量元素的应用。

4.2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含量,采取更为科学的饲料配制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

4.3不断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力度。

4.4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4.5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上马、重复建设。

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措施 篇6

1 玉米螟在喀左县的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当地1a发生两代,越冬幼虫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前后进入蛹盛期,6 月中旬前后成虫盛发,6月中下旬为第一代卵盛期[1]。第一代卵主要产在春玉米、春高粱和春谷苗上,着卵量随播期的提早而增加,而且80%~90%以上产在抽穗前的心叶期。玉米螟以幼虫为害玉米,第一代玉米螟幼虫主要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穗期为害,造成叶片横排孔洞,称为花叶,后期钻蛀茎秆。第二代成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同时为第二代卵盛期[1]。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晚播玉米和谷子上,播期越迟卵量越大。第二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雌、雄穗部为害,造成雄穗折断、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使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

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 左右,减产5%~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

2 玉米螟的发生条件

2.1 越冬基数

玉米螟的发生以当地虫源为主,越冬基数大,田间第一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越冬基数主要决定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及百秆内的越冬虫量。近些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电气化),秸秆存储量越来越大,据调查2010-2014年春季全县玉米秸秆存留量均高于80%,百秆活虫量分别为18.9、27.1、33.8、19.7、31.3头,2010-2014年一代玉米螟均为中等或中等偏重发生。

2.2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以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5-6 月份雨水充足,相对湿度高,气候温和,利于玉米螟大发生。如5-6月干旱少雨,不仅推迟化蛹期,同时会造成越冬后幼虫大量死亡[2]。玉米螟冬后存活率与气象条件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玉米螟冬后存活率与气候条件关系最密切的是3 月相对湿度(r06=0.964 1),其次是上年11 月相对湿度(r02=0.944 9),第三位是上年12 月相对湿度(r03=0.934 8)(越冬前相对湿度)。表明玉米螟越冬存活率高低直接受湿度影响,湿度大存活率高,反之低[2]。玉米螟发生程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玉米螟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最密切的因素为:7月干燥度(r05=0.726 1),其次是4月份平均气温(r02=0.663 2),第三位是6月干燥度(r03=0.642 0)。喀左县6月中下旬正是玉米螟产卵和卵孵化盛期,此时如果高温干旱影响玉米螟产卵、卵孵化和幼虫发育,直接影响玉米螟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占第二位的是4月平均气温,4月气候温和,有利于玉米螟化蛹、羽化,则发生程度重[2]。

2.3 天敌

玉米螟捕食和寄生性天敌很多,其中以赤眼蜂的抑制作用最大,此外,草蛉、食卵瓢虫、寄生蝇、黄金小蜂、蜘蛛、步行甲、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对玉米螟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4 品种抗性

玉米螟的发生与玉米自身的抗性密切相关,高抗品种玉米螟的发生一般低于10%。不同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不同,这在玉米品种试验中已得到验证。通常讲,玉米秸秆中含糖量高的品种上玉米螟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较轻。在生产上,应推广抗螟性高的品种,以减轻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2.5 生育期和生长状况

玉米不同生育期,抗螟力有明显差异,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最易吸引雌蛾产卵,而且穗部幼虫的成活率也远比心叶期高,因此对后期防治也不可忽视。水肥足、长势好、密度大的田块一般着卵量高,为害严重。

2.6 作物布局

由于玉米螟产卵的选择特性和着卵规律,在不同地区各代玉米螟对春、夏播作物的为害轻重有明显差别。据多年观察,一代玉米螟产卵偏向于早播春玉米,二代玉米螟产卵偏向于晚播玉米。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农业防控措施

选用抗螟品种。及时处理越冬寄主(玉米、高粱秸秆),压低虫口基数。改革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种植诱杀作物[3]。

3.2 生物防控措施

3.2.1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

赤眼蜂一般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放蜂,根据虫情确定放蜂量和放蜂次数。一般放蜂15万~30万头·hm-2,分2次释放[4]。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释放,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 时,后推10d(或田间百株卵量达到1~2 块时),为第一次放蜂时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间隔5~7d放第2次,共放2次。

以据田边15 步,边行15 垄为第一放蜂点。并以此放蜂点依次间隔30 步、30垄为下一个放蜂点。在放蜂点处选择一棵玉米植株,将蜂卡别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3.2.2白僵菌封垛

在越冬代幼虫化蛹前,采用喷雾法,即称取0.5kg含孢子量100亿·g-1以上的白僵菌粉,加水50kg,再加入25g洗衣粉,用手搓洗后充分搅拌,使培养料上无孢子为度,用细纱布过滤后,取菌液适量装入喷雾器内,然后按每垛10kg菌液,每平方米为一点进行喷雾,喷雾深度以0.3 m为宜;也可采用喷粉法,即用背负式动力喷粉器向垛内喷撒白僵菌粉,称取100g含孢子量25亿·g-1的白僵菌粉喷一个点,喷粉时每立方米为一点用木棒将玉米秆撬起,将喷粉器喷嘴插入垛内20~30cm深进行喷粉,待垛对面或上面冒出白烟时即停止喷粉,再喷第二点,以此类推。白僵菌封垛应注意喷透,不漏垛,要远离养蚕区,注意个人安全[4]。

3.2.3苏云金杆菌(Bt)防治玉米螟

用0.5kg孢子含量为100亿·g-1的Bt菌粉,拌5kg煤渣颗粒,于玉米心叶期撒入心叶内,可有效防治玉米螟。

3.3 物理防控措施

田间设置杀虫灯,在成虫发生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杀。

杀虫灯应设在村落中或玉米田周边、杂草田等地,根据防治面积和每盏灯的控制面积设置安灯间距。可将灯固定在2m长的木棒上,灯底座距地面高度1.5 m为宜。根据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的始末期安排开灯时间,从玉米螟羽化的初期开始,到羽化末期结束(5月上旬至9月份)。

3.4 化学防控措施

在心叶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3.75kg·hm-2,加入75kg·hm-2细沙拌匀,施入心叶中,也可用50% 辛硫磷乳油7.5 kg·hm-2,拌细土3 750kg·hm-2,配成毒土撒施,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或滴心,同时兼治粘虫、棉铃虫等害虫。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农林学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各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2]孙立德.农业气象服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科技教育处辽宁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讲义[Z].2014.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篇7

1 玉米螟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玉米螟是鳞翅目、螟蛾科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四个虫态, 即成虫、卵、幼虫、蛹。我县每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茎秆中越冬。一代:见卵6月中、下旬 (卵5~6天, 幼虫20~30天, 蛹7天) ;二代:见卵7月下旬、8月上 (卵4~5天) 。

2 玉米螟的危害状

一代危害状:使玉米出现花叶、排孔、折蓼、茎蛀孔 (心叶-雄穗苞-蛀茎) ;

二代危害状:蛀茎、蛀穗、咬食嫩粒 (花丝-雌穗尖-蛀穗-蛀茎) 。

3 影响玉米螟发生因素及规律

3.1 越冬基数

玉米螟幼虫70%~80%在玉米秸秆内越冬。而越冬基数高低直接影响玉米螟的发生程度。当越冬基数达到百杆活虫30头以上时, 就有大发生的可能。

3.2 生态条件

我县玉米面积4万余hm2, 品种多达170~180种 (2013年不完全统计) , 为玉米螟生存提供广泛的生态空间。

3.3 天敌因素

玉米螟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天敌68种, 如赤眼蜂、黑卵蜂、白茧蜂等;捕食性天敌63种, 瓢虫、草蛉等;病原微生物5种, 白僵菌、细菌。

3.4 品种因素

玉米品种间受螟害的程度存在差异, 因为玉米体内均含有一种抗螟素 (主要为丁布) 的物质, 可以抑制低龄幼虫的发育, 甚至引起死亡。

3.5 气象因素

是影响玉米螟发育进程及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玉米螟幼虫抗低温的能力很强, 零下20℃体虽冻僵, 还可复苏, 因此温度对越冬幼虫死亡率影响不大。温度高低影响发育进程。而湿度对玉米螟发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春季复苏的幼虫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或取食雨水、露滴才能化蛹。若化蛹前少雨低湿, 不仅可使化蛹推迟或参差不齐, 而且能引起部分幼虫不能化蛹而死亡。另外成虫产卵、卵孵化、初孵幼虫都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因此, 5~6月份, 雨水充足, 相对湿度高, 气候温和, 常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

4 防治对策

4.1 农业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 压低虫口基数:于越冬幼虫化蛹前,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 如烧柴排队、高温沤肥、秸秆还田, 药剂封垛等。其中白僵菌封垛是一项既省力又省工, 又不使人畜中毒, 不污染环境的重要措施。我县2014年试验、示范白僵菌封垛0.8万hm2, 经多点调查, 被白僵菌寄生的越冬代幼虫平均达75.5%。

白僵菌封垛的主要方法是喷雾法:称取含孢子量150亿孢子/g的白僵菌1kg, 加水50kg, 配制的菌液存放一般不能超过2h。然后将菌液注入机动喷雾机容器中, 在玉米秸秆垛茬口侧面插入专用喷杆, 按1~2个/m2点进行喷淋, 喷雾取点方法, 根据越冬幼虫醒蛰后从秆内爬出寻水, 由垛上往垛下, 由垛内往垛外的活动规律, 垛中部和下部取点密度适当密些。根据玉米螟醒蛰后活动规律, 封垛时间应掌握在4月25日至5月10前结束。

4.2 赤眼蜂防螟

赤眼蜂防螟要求做到统一指挥, 统一时间, 统一安排, 连片防治。

一要组织好人力, 要以自然屯为单位, 根据玉米田面积确定放蜂人数, 约每10~13.33hm2安排一个人为宜, 人员要求身体健康, 有责任心;二要成立专业化防治队伍, 集中培训放蜂人员, 使每个放蜂人员掌握放蜂技术要点, 都会田间操作;三要做好预测预报, 掌握玉米螟卵块发生期, 当百株玉米出现1~1.5块卵时, 做到统统一指挥, 统一时间, 统一安排, 连片防治;四要准确掌握确定每亩地放蜂数量。一般2.0万头/667m2, 第一次蜂量1万头, 第二次蜂量1万头。具体做法:以玉米田块为单位每亩两块蜂卡, 按照“距边行15垅, 地头15步放一点, 中间30垅, 30步放一点”的原则均匀布点。蜂卡别的位置一定要在玉米植株叶片的中上部位, 将蜂卡别放在叶背面叶脉基部1/3处 (注意蜂卡千万不要放在顶尖上, 更不能将蜂卡放在玉米心叶内或扔在田间) , 用牙签或火柴杆别住, 防止被风刮掉和被露水冲淋。第二次放蜂时间与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5~7天, 做法同第一次。

4.3 白僵菌颗粒剂防螟

1) 颗粒剂的配制:用0.5kg100亿孢子/g的白僵菌, 兑小米粒大小的细砂或炉灰渣15~20kg, 混合后用手边搓边拌, 直到将菌剂搓均拌匀为止。

2) 使用时期:应在玉米心叶末期使用, 这时玉米螟幼虫一般集中于心叶内集中危害, 尚未蛀茎, 可集中消灭, 同时心叶内的温、湿度也最适宜白僵菌生长, 撒颗粒剂在心叶内便于接触虫体, 因而防治效果也高。投颗粒剂时间在6月30日~7月10日前, 按3~4kg/667m2投入心叶内。

4.4 飞防用—生物农药BT乳剂

Bt乳剂是常用的细菌生物农药, 是一种胃毒剂, 害虫食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分解昆虫肠道中的一种蛋白质, 从而使害虫肠道穿孔, 肠道里的东西流入体腔, 最后得败血症死亡。最后变为黑色软体、腐烂状。

4.5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

杀虫灯主要对玉米成虫起到诱杀作用, 一般单灯控制面积2~4hm2, 可降低田间落卵量70%左右, 基本取消药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灯悬挂时要高于作物, 两灯间距200m左右。

4.6 性诱剂诱杀玉米螟

利用昆虫的性趋性进行诱杀。诱捕器放置玉米螟成虫活动场所方法:取一根1.5m长木棍, 将诱捕器固定在木棍的一端, 另一端插入地下, 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0~1.2m。每1 300m2放置1个诱捕器, 每个诱捕器内放置一个诱芯, 防二代螟时诱捕器要设置在玉米田内。安放时间:羽化初期到羽化末期。

4.7 自走式高秆作物喷粉喷雾机

采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BT) , 100g/667m2喷雾防治。单人操作, 防治400m2/min。防治一代玉米螟, 在玉米心叶期至心叶末期。防治二代玉米螟, 8月上旬。

摘要: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害虫。在阐述玉米螟发生因素及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玉米螟,形成及危害,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曲昌明.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探索与实践[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 (4) :72.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篇8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俗称玉米钻心虫。在郧县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向日葵、辣椒等作物, 也为害柑桔果实。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性、趋触性、趋湿性、背光性等4个特性。在玉米雄穗抽出前, 其主要在心叶内为害。初期为害的叶片, 展开后呈不规则的透明斑痕;幼虫稍大时, 为害心叶, 展开后呈横排小孔, 称为“花叶”;在孕穗期, 心叶中的幼虫钻入幼嫩的雄花内, 集中为害雄花。当玉米雄穗抽出后, 大部分幼虫分散转移至雌穗以上的茎秆钻蛀为害, 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在穗期发生的1代, 初孵幼虫喜群集在花丝内为害, 一部分大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部钻蛀为害, 破坏营养物质运输, 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 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1代。

2 发生规律

郧县地处鄂、豫、陕3个省结合处, 海拔157~1 824 m, 每年发生2代玉米螟, 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内越冬, 翌年春季开始化蛹、羽化、产卵为害。在郧县, 玉米螟老熟幼虫于8月下旬、9月上旬在玉米、高粱等茎秆中开始越冬, 翌年5月中下旬陆续化蛹, 5月下旬、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盛发于6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盛发于8月上中旬。初孵幼虫潜伏在雌穗以上各节叶腋间, 取食积存的花粉, 3~4龄后开始钻蛀为害, 大部分幼虫集中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取食, 4~5龄开始从穗顶蛀入穗轴或从雌穗茎部蛀入穗柄为害。2代玉米螟是在夏玉米穗期发生的1代, 如果在产卵及孵化初期雨水较多、湿度大的条件下, 有利于卵粒大量孵化, 被害株率可达90%以上, 为害加重。玉米收获后老熟幼虫在最后生活的部位化蛹。

3 绿色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一是处理玉米、高粱等玉米螟寄主秸秆。在春季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通过沤粪、碾压、焚烧等方式处理秸秆, 降低虫口基数。二是选用抗螟品种。据报道玉米品种具有抗虫性, 是因为某些玉米植株含抗螟素, 能抑制初龄幼虫的发育。在购种时应选用抗螟性强、性状优良、产量高、适合郧县栽培的玉米品种。三是改善耕作制度。改春播为夏播或压缩春玉米播种面积, 切断1代玉米螟食料来源, 达到断代的作用。推广玉米与小麦套种技术。玉米与小麦套种成熟比春玉米晚, 比夏玉米早10~20 d收获, 穗期与玉米螟幼虫为害期不一致, 达到避虫的目的[4,5]。四是隔行去雄。特别是剪去雌穗上部有虫粪的部分, 带到田外销毁处理, 能明显降低下一代被害株率。

3.2 物理防治

利用玉米螟成虫的强趋光性, 在玉米螟种植相对集中的乡镇,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 灯距控制在160 m, 可大大降低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据调查,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的玉米地, 玉米螟田间落卵量相对降低50%~65%, 被害株率降低50%以上[6,7]。

3.3 生物防治

一是以虫治虫。在有条件的玉米产区于玉米螟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 一般寄生率可达70%~90%。二是以菌治虫。在玉米心叶大喇叭口期, 用白僵菌颗粒剂或Bt乳剂或苏云金杆菌乳剂 (颗粒剂) 丢心;利用白僵菌封垛, 在越冬玉米螟幼虫化蛹前, 对未处理的玉米、高粱等秸秆用白僵菌100 g/m2喷粉处理。

3.4 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 特别是心叶末期, 可用毒土或商品颗粒剂丢入玉米喇叭口内, 可选用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或75%辛硫磷乳油200 m L加适量水, 拌过筛细土25 kg搅拌均匀, 闷堆1~2 h使用, 每株用药量约2 g。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总结了其发生规律, 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 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危害特点,发生规律,绿色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全面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12) :5-8.

[2]李巧丝, 张典.棉田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及分布型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0, 15 (1) :62-66.

[3]罗梅浩, 吴少英, 刘建兵.几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0) :59-61.

[4]孙治华, 王桂珍, 银虎威, 等.呼和浩特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119.

[5]王红军, 张化远.夏玉米玉米螟的防治适期及施药方法[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9) :92.

[6]宫瑞杰, 鲁秀芝.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 (5) :29-30.

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 篇9

1 技术路线

以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确保玉米安全生产为目标, 以玉米主产区、高产区以及玉米螟重发区为重点, 以推广释放赤眼蜂、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喷撒BT可湿性粉剂、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技术为主要手段, 选择最佳时期、最佳有益生物蜂种、最佳数量、最佳操作方法对有害生物玉米螟统防统治, 实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

2 主要技术措施

为保证蜂卵相遇、喷撒BT可湿性粉剂和灯防的防治时期, 建立对越冬代玉米螟发育进度实行统一调查制度, 准确掌握玉米螟生长发育进度, 确定最佳防治时间, 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2.1 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为保证防治效果, 地块必须连片, 必须严格执行田间放蜂技术操作规程。

a.放蜂时期应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放蜂期应根据预测预报情况确定, 准确放蜂日期根据各县 (市、区) 中心植保站的预报。必须提前确定放蜂时间, 上报省站防治科, 联系蜂源, 确保放蜂顺利进行。

b.放蜂次数放3次蜂, 第1次在玉米螟化蛹率13%~15%后推10d放蜂 (玉米生育期株高在1.4m以上时) ;间隔5d后放第2次;再间隔10d后放第3次。

c.放蜂数量每公顷地总量为22.5万头, 第1次每公顷地7.5万头, 第2次每公顷地7.5万头, 第3次每公顷地7.5万头。

d.放蜂点数每公顷地每次平均放30个点, 每点控制334m2。

e.放蜂方法 (1) 撕蜂卡:按放蜂数量把大张蜂卡撕成小块, 每粒寄生卵约可出蜂80~100头, 每公顷30块。 (2) 定放蜂点:每公顷定30个放蜂点, 把30个小蜂卡片放到1hm2地即可。例如:按每垄宽67cm计算, 从上风口开始, 从边垄开始计算第9垄为第1放蜂垄, 从地头走14m为第1放蜂点, 再走28m为第2放蜂点, 此后每隔28m为一个放蜂点。从第1放蜂垄起每隔18垄为一条放蜂垄, 以此类推, 放蜂点同上。 (3) 放蜂:在放蜂点上, 选一株生长健状的玉米, 选植株中部的一个叶片, 沿主脉撕成两半, 取其一半放上蜂卡, 向茎秆方向, 向下轻轻卷成筒状, 然后用席米或线订牢。

f.注意事项 (1) 农户领到蜂卡后要在当日的上午放出, 不可久储。万一遇大雨不能放蜂, 可暂时储存, 选择阴凉通风的仓库, 把蜂卡分散放置。 (2) 撕蜂卡时掉下的卵粒, 要收集起来, 用胶水粘到白纸上。 (3) 挂卡时, 叶片不可卷得过紧, 以免影响出蜂。更不可随意夹在叶腋上, 以免蜂卡失效。 (4) 蜂卡挂到田间后, 大约经2~3d陆续出蜂, 在出过蜂的卵壳上可见圆形的羽化孔。

2.2 利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喷洒BT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

a.机械调试及维护保养由企业负责培训。按照黑龙江省农机作业标准要求, 组织实施细则, 完成农艺标准的技术实施方案。

b.喷药时间当灯诱成虫达到高峰期, 且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时, 即为田间喷洒BT可湿性粉剂防治幼虫时间 (玉米零星见雄穗期) 。如需二次喷药防治, 在玉米雄穗出齐后, 调节喷头对准垄沟, 喷杆高度稍低于雄穗, 进行喷药作业。

c.喷药方法在喷药前对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进行调试, 然后向药箱内加入BT可湿性粉剂 (50000IU/mg) , 用量为375g/hm2, 混匀喷洒, 不许重喷漏喷。

2.3 投射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

a.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企业负责培训。

b.设灯方法根据当地玉米秸秆堆垛情况, 因地制宜, 用投射式杀虫灯围住玉米秸秆垛, 注意杀虫灯要放置在空旷处, 不要放置在树木和墙体附近, 以免影响诱虫效果。

c.开灯时间根据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和测报灯诱测成虫消长情况, 当玉米螟化蛹高峰期时, 且灯诱成虫为始盛期时, 即开始开灯诱杀成虫。投射式杀虫灯为自动控制, 如果人工控制每天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4时左右。

d.组织方法各级政府组织各村屯秸秆必须集中堆放, 以便安灯, 同时必须拿净田间根茬, 保证防效。加大对灯保管和充电。

3 组织措施

3.1 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为保证防螟工作的顺利实施, 省农委成立防螟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 办公室均设在省植保站。各承担防治任务的县 (市、区) 政府也相应成立防螟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 办公室均设在农技中心, 并切实落实防螟工作责任制。

3.2 加强培训, 做好指导

为使各级技术人员和农民真正掌握防螟操作技术, 由省县两级负责培训, 各地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多种培训方式保证技术到位率。重点加强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调查监测技术、放蜂队组织和放蜂技术、投射式杀虫灯管理使用技术、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式喷雾机规范化操作使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3.3 统防统治, 保证防效

一是各地要组织成立赤眼蜂放蜂队、喷雾防治队, 特别是放蜂队一定要半军事化管理, 确保放蜂的及时、统一。二是为确保各项防螟物资质量, 与各有关企业签订防螟物资质量保证要求书, 并明确由防螟物资质量生产企业负责。三是采取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措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虫情监测、统一供蜂供药、统一放蜂施药的“六统一”方法,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统防统治, 按照防治技术方案操作, 保证防螟效果。

3.4 督导检查, 保证实施

各地要在任务落实、技术培训、防治实施时统一进行检查监督。按照计划任务, 层层建立组织, 制定工作和技术方案, 分解落实任务, 保障工作经费, 保证计划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实施, 确保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5 查找问题, 认真总结

北方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 篇10

合理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各地要根据种植结构、玉米种植品种、杂草种类、除草剂品种特性、土壤类型、天气等情况, 正确选用除草剂品种。

玉米播种前灭生性除草。在玉米播种前杂草萌发出土较多的地块, 可选用灭生性除草剂兑水喷雾杂草茎叶, 清楚已出的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水剂500~700ml或20%克无踪水剂150ml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喷雾除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每667m2用90%、99%乙草胺乳油1850ml加87.5%, 4-D异辛酯乳油500ml, 90%乙草胺乳1850ml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0ml+75%噻吩磺隆, 72%、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 57%2, 4-D丁酯乳油, 67%异丙·莠去津悬浮剂, 40%乙·莠乳油, 50%嗪酮·乙草胺乳油等药剂, 于玉米播种后出苗前, 对水均匀喷雾。注意土壤干燥时候可适当增加兑水量。

玉米苗后杂草茎叶喷雾除草。在玉米3~5叶期, 杂草2~4叶期, 每亩用4%玉农乐悬浮剂50~60毫升, 或用50%玉喜悬浮剂150~200ml, 也可以使用30%苯吡唑草酮悬浮剂, 10%硝磺草酮悬浮剂, 4%、6%、8%烟嘧磺隆悬浮剂,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辛酰溴苯腈乳油, 硝磺·莠去津、烟嘧·莠去津混配制剂, 莠去津与苯吡唑草酮、烟嘧磺隆与辛酰溴苯腈混用, 对水均匀喷雾。烟嘧磺隆不能用于甜玉米、糯玉米及爆裂玉米田, 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 用药前后7天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中后期定向除草。针对各种原因造成的玉米生长中后期杂草萌发情况, 可选用20%百草枯水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 进行玉米行间定向喷洒, 施药时喷头应加装保护罩在行间定向喷施, 避免喷溅到玉米植株上产生药害。

除草剂喷雾助剂分四类, 液体肥料、矿物油、人工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植物油型的喷雾助剂。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施药时, 应加1%植物油型的喷雾助剂, 合理选用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能够提高除草效果, 减少除草剂用药量, 减少喷雾用水量, 减少雾滴漂移, 且对作物安全。如药笑宝、信德宝、快得7、黑森等, 并可节省20~30%的除草剂用药量。

防除玉米田周边杂草玉米田周边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 既有禾本科杂草, 又有莎草及阔叶杂草, 既有一年生、越年生杂草, 又有多年生杂草。这些杂草不仅成为部分害虫的孳生地, 同时又为下年农田杂草发生提供大量种源。可采取种植豆科作物等, 抑制杂草的发生;也可采取人工清除, 或使用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防除。

上一篇:添加水平下一篇:房地产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