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改善

2024-09-08

农村环境改善(精选十篇)

农村环境改善 篇1

一、湖广村基本情况与环境变化

湖广村地处四川省资阳市, 平均海拔400米, 属浅丘地貌, 是典型的丘陵农业乡村。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类型, 冬暖夏热, 年平均降水量961.7毫米, 年平均气温16.8℃。湖广村是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区, 树木有柏桉、泡桐等树种。

十几年前, 湖广村低洼地方都是一片片良田, 金秋时节农民都忙着收割稻谷。山坡上树木众多, 看不到光秃秃的土地, 特别是泡桐树花开时, 到处都能看到紫白色的泡桐花, 煞是好看。如果运气好的话, 还能在山上抓到野鸡、野兔或者捡到野鸡蛋。山坡上常年有清水流下来, 最后都汇集到山下的池塘里, 池塘的水很清, 人们都喜欢在池塘边洗衣服。家家户户垃圾少, 即使有也可经过简单处理作为农家肥。

近几年来, 湖广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盖起了小洋楼, 用起了一系列家电。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就不那么乐观了。山坡上的树木、草地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山上常年流水的小溪消失, 暴雨一来没有植被覆盖的泥土被冲刷掉。野鸡野兔没了踪影, 再没有适合它们的生境。肥沃的田上建起一栋栋房屋, 良田减少, 水田变旱地。农民垃圾增多, 其中有不少是难降解的白色污染。垃圾随意倒在路边和沟壑中散发恶臭, 庄稼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污染物被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造成池塘水污染, 最后污水流入沱江, 引起流域水污染[1]。

二、湖广村环境改善措施

从以上环境变化可以看出湖广村环境越来越恶劣, 如果不采取一系列措施, 任其自由发展,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关注湖广村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其环境建设, 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环境改善的具体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村庄布局和垃圾处理。

㈠水土保持措施

第一,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湖广村目前已有坡地改梯田, 修筑山坡截留沟、排洪沟, 开挖蓄水池等工程措施。但是由于日积月累的雨水冲刷和人们活动影响, 这些工程设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农民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维修, 任其自生自灭。现在有些梯田垮塌成坡地, 不少山坡截留沟、排洪沟填满泥土、垃圾, 蓄水池变浅、变小、变少。因此, 必须组织农民定期对其修复, 才能将雨水拦蓄起来, 减少水土流失;才能防止山洪、滑坡及泥石流危害附近的房屋、道路及农田。

第二,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根据湖广村的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果树种植, 既能增加良好的经济效益, 也能增加良好的生态效益。果树同其它树种一样, 其根系能固定土壤, 改善深层土壤物理性状, 并可截流山水和雨水, 阻止水土流失。树冠经人工整形修剪后占据较大的空间, 有着充分利用光热能的良好结构, 茂密的枝叶有阻挡土壤风蚀和养分流失的作用, 可以说果树在水保林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它树种所不能比的。湖广村果树资源品种繁多, 有柑橘、梨、李子、桃子等, 在水土保持中, 可按不同地形部位布设不同的树种。同时果树栽植早期合理间作, 如间作花生、食用菌、草莓等低矮喜阴作物, 创造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生产的植物复合群体结构, 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工生态平衡系统,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

㈡村庄布局措施

第一, 村庄布局的必要性。由于湖广村农民多以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 各家各户的住房分布关系混乱, 有些甚至一户一个点, 一家一条路, 形成农户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3]。生活用地重复建设、侵占农田, 农业用地与生活用地相互混杂, 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 使得农田难以成片。因此, 有必要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 以节约土地资源, 为该村可持续发展腾出空间。

第二, 村庄分区布局。将村庄划分为生活区和农业区两大类。一是生活区。充分考虑湖广村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现有基础设施、村民生活习惯、土地利用情况等多种因素, 才能对生活区作出科学合理的布局。湖广村处于丘陵地带, 没有大片的平地来布局大量房屋, 一条县道从村中穿过, 几十条村道纵横交错, 因此采用在道路两旁的荒地修建房屋较为合适, 也方便村民搬运建材。二是农业区。应结合湖广村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等情况, 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对民居、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盘考虑, 才能建设好农业区, 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4]。

㈢垃圾处理措施湖广村垃圾处理工作还处于原始状态, 要改善其污染环境问题, 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宜由村民自我分类, 每家每户自备两个垃圾桶, 一个装易腐烂可分解的, 一个装不易分解的。对于那些在自然界中容易降解的垃圾, 可以投入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沼气。这样在解决生活用能的同时, 又能够使大量垃圾变废为宝, 有效地解决湖广村环境污染。对于那些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的垃圾可以统一管理、分层运作, 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当然这需要当地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 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卫东, 夏维东.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污染治理方案[EB/OL].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710-281.

[2]许月光, 鲁会玲, 褚成文.浅谈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0, ⑴.

[3]杨明生, 龙四龙, 陈勇.村庄建设:要变粗放用地为集约用地——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浅析村庄建设粗放用地现象[J].小城镇建设, 2005, ⑽.

加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篇2

中国政府网10月9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根据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浙江经验,并组织召开现场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专门作出批示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2003年以来,浙江在全省农村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浙江经验,并组织召开现场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专门作出批示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农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篇3

[关键词]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环境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强势高速发展,各地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经济意识明显提高,当前农民对村庄道路建设,积极地投入人力、物力,村村通柏油工程已基本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地块继续升值,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的经营用房和农村住宅区的规模继续扩大,农村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农村村庄建设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突出了出来。

一,农村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现阶段每年的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中都把完成一定数量的村庄规划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大多数农村村庄都按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了村庄规划,规划先行的龙头作用在村庄建设中已逐步体现出来,对提高各地的城镇化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在村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每个村庄的历史原因、经济状况、区域位置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加上各乡镇(办事处)和村里抓落实不到位,使村庄规划难以实施。镇政府村级班子大多只注重眼前利益,随意改变规划思路,整个村庄使用功能相对减弱。对于建筑红线、高程,及对建筑主导颜色的处理还处在一种没有控制的、自行选择的状况,正规的建筑设计图几乎没有。基础设施方面,好多村供水设施不齐备,好多村庄的饮用水仍然是地下水自取饮用,网络、广播电视系统任意摆布,自然沟渠污染严重,垃圾的处理大都还处在乱堆乱放,自然混杂的现状。这种村庄建设现状已严重束缚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2,从目前全省农村的现状分析,农村村庄旧房闲置较多。这部分房子缺少统一规划,村貌差、占地多,人口平均占地指数较高,也影响整个村庄的整体规划。对于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首先,要加强农村村庄规划设计质量,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文件,村庄的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严格实施规划。其次,要加强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对乡镇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镇(办事处)及村两级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另外还要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在乡镇这一级建立规划管理所,在村级设立规划管理员。对于现阶段农村中老村的建设,有经济条件的村庄可采取一定方式进行旧村改造,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较多,可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采用整体异地划地安置,也可采用边拆边建的方式,或者采用在村庄规划区统一建一批新型住宅先迁后拆等。

二,农村村庄的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目前的农村建设队伍整体水平有限,缺少技能和队伍管理的培训,队伍的季节性强,这是许多农村建筑工程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施工处理不合理,材料没少用,工程质量却没上去,盲目性非常大,随建随改动。曾调查过一个工程,由村级建筑队承建,施工中,独立柱中心线上下误差较大,梁柱的接头处处理得不合理。建成使用过程中,墙体出现大的裂缝,致使圈梁也被破坏,究其原因,当时地基较差,按传统方法对地基简单处理后便施工,无散水,经几个雨季后,房屋地基基础受到破坏,承载力下降造成。其次,农村的小型建筑面大量广,几乎均未纳入管理,通过建筑施工报建、质监、招标的工程很少;多项收费项目的取消,也减弱了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的管理力度。对于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增强农村的法制观念和质量意识。二是主管部门严格实行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大力推广建筑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督制度,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实行严格按工程施工图施工制度,杜绝随意建设,乱改图纸的做法,在村级建立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并进行有力的建筑技术指导。

三,对农村大量空置旧宅改造问题的分析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房热情高涨,不少村庄的规模迅速向外扩展,在老村之外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出现了大量闲置、废弃的旧宅和空白地带,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通过调查分析,对农村出现的大量空置旧宅形成的“空心村”应以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控制,以促进农村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村庄规划不完善。一些村庄长期不搞村庄规划,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房时缺乏长远目光,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房越建越多,被闲置的旧宅基自然不断扩大。二是节约用地意识不强。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土地是集体的,如果建成房子就变成了自己的,于是千方百计多占宅基地,甚至将承包田当成私有土地,未经许可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三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少批多占宅基地,占用大道两边交通便利的耕地,建新宅,减少了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了老村旧宅数量。

为此,就解决农村大量空置旧宅的问题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开发改造旧宅基地。农民在申请建房时,应将原有宅基地交由村集体统一支配使用,以旧换新。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在旧宅基地上建新房(集体要统筹合理规划),提高农民在旧村盖房的积极性。二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小康村建设,将农村住宅纳入规划范围,遵循科学设计、有序建房,积极引导农民向集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减少耕地浪费。并以此作为考查村、乡干部政绩的依据。三是健全审批制度。土地职能部门与村委会相结合,严格执法、照章办事,严禁强行占用耕地,违者以法处理。四是实行有偿使用土地。在不违背《宪法》、《土地法》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按每层一处标准住宅的原则(限制宅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对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按宅交费,以质论价,多占多交”,村干部、党员及其亲属应自觉起模范带头作用。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行政手段干预,以遏制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四,造成农村垃圾乱摊乱放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已摆上了各级的重要议事日程,农村在响应上级指示精神,积极地治理房屋、街道、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却对垃圾问题根治不了,进而影响了整个村容村貌。特别是夏天,一些地方臭气熏天,污染相当严重,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因而根治农村垃圾势在必行。

(一)农村垃圾乱推乱放的原因

1:老百性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农村不能与城市相比,再说村落方圆大、规化又不尽合理,倒垃圾必然会倒在无人住的路两旁。

2:没有统一的规划。老百姓都认为没有地方放置,可以随手就倒,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

3:没有一支清洁队来定期不定期地清理,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杂乱无章的样子。

(二)如何清理与根治

1:强化宣传,要通过电视、报纸、召开会议,动用宣传画,张贴标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新形势下,根治垃圾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2:要統一规划,各村在搞村庄规划时,就得规划好垃圾处现场地,让群众倒垃圾有处倒。

3:要有一支清洁队伍,各村必须根据村庄大小成立一支3-5人的清洁队伍,定期清理垃圾,当然报酬问题也是相当困难的,现在农村不再动用两工,农业税也相应地取消,村级经费很少,正常的支出都很难保障,别说清洁队伍的报酬,因此政府拿出相应的补助措施。

4:要制定制度常抓不懈。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一定的制度来约束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农村房地产管理

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篇4

一、当前核心问题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难以融合, 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科技化等难以实现, 导致农村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合称为“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关键则是发展农村经济。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 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 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 加速资金流转, 进而实现资金总量放大, 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金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集中表现为金融支持弱化, 金融风险隐患较大, 使农村金融陷入农户、农业企业“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境地。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与否, 意义重大。如何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 以切实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健、高效运行, 实现农村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决定金融,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前提。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发展, 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速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 农村经济虽有了迅猛发展, 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 农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二) 征信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意识缺失。

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当前, 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介服务极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 对个人贷款所蕴含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 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 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利润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非常普遍, 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状态, 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 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 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贷款就是纯利润”的错误观念, 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 借贷之前不想归还的现象仍然存在, 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而依法收贷工作中, “执行不到位”, “司法打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 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 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 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 导致银企信用关系扭曲, 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机。

(三) 法律环境欠佳, 金融债权缺乏保护。

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相

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立法方面, 《破产法》规定清算程序上把银行排在最后, 未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享有无条件的破产起诉权, 《刑法》对有意通过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骗贷的企业刑事责任无明确规定;最高法院关于只要证明抵押住房是自住用的生活必需品, 银行不得对其处置拍卖的司法解释, 增加银行贷款风险可能性;农民可担保资产不足, 没有一部《合作金融法》来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执法方面,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当普遍, 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现象较为严重, 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 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挫伤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四) 历史包袱沉重。

一是金融机构承担农村政策性业务带来的风险难以消化。农业是弱质产业,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 这些因素决定了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 农村信用社自然承担了较多政策性任务, 特别是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 农村信用社做了很大的利益牺牲, 历年亏损挂账普遍偏高, 而政策上却不能享受同等商业银行的“国民待遇”, 不良资产难以和商业银行一样无条件剥离, 业务范围和品种也存在诸多限制。二是行政力量介入发放的贷款风险显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现象在广大农村较为普遍。农村干部出于政绩考虑, 常常违背经济规律, 盲目投资某一行业或某一项目, 为使项目快速上马, 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跑贷款, 使农村信用社在被动、违心、无奈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同时, 农村党政干部“私借公用”借款和村级债务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较大, 对社会公众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使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宏观环境。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 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 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落实国家支农政策, 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要以科技为支撑, 以先进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为主要手段, 以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标志, 以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 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 使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二) 强化法制建设, 构筑农村金融生态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 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 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 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 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 以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大力支持司法公正, 保障政府信用, 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司法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威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出发, 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 提高执法效率,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 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 切实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三) 建设征信体系, 净化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建立包括征信数据库、诚信奖励与惩罚体系、追偿制度等完整的征信体系。首先,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其次, 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 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第三, 建立健全数据体系, 广泛向金融、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资料。第四,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畅通资本补充渠道,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放大担保倍数。

(四) 优化金融生态链, 推进服务创新。

优化金融生态链, 可从制度层面直接规定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吸纳与运用方式, 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约束制度, 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资金外溢的渠道, 以培育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金融创造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 确保资金外溢状况得到抑制,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有质的提升。一是金融机构要明确分工, 形成合力, 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最终达到共赢。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信贷品种的创新, 应着力于开办农业产业周转贷款;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拓展重点项目银团贷款;结算手段创新, 应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投资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支付业务, 逐步实现支付结算的电子化、信息化处理;融资方式的创新, 应积极开发农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如债券融资、票据融资、中介融资、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三是尽快建立农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如建立农村担保机构、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设立农业贷款专项担保基金, 补偿农民因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五) 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 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篇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之年。为切实做好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根据《**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20年)》,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完善提质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4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进行安全隐患治理。(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新改建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实施5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县供电支公司)

——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积3.353万亩,林木绿化率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村庄绿化,在6个村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牵头单位:县林业局)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学校校舍,购置基本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把农村学校师生生活环境改善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农村学校“六有”建设(有运动场所、有水冲厕所、有洗浴条件、有公共绿地、有饮水设施、有照明路灯)。新建农村幼儿园4所。(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成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选出2人作为2016年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对象,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组织12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以上医生对口支援4所乡(镇)卫生院。改善12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环境,购置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县卫计局)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32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运转,340个乡村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740户。(牵头单位: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台)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空巢、高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二)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解决1546户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1、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工程治理,推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工程治理。(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145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3、易地扶贫搬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行政村就近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中心村、乡村旅游区插花安置、货币补助安置等多种搬迁安置模式,对完成建档立卡、有移民搬迁意愿的96户300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三)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专业化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宜居和健康水平。

1、农村垃圾治理。按照“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盖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资金、人员、设施设备保障,继续推进清扫保洁、“四堆”清理、村容整饰。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按照国家关于农村垃圾治理“五个有”的要求,完成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建设卫生填埋场1个,创建省级考核达标村108个,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园林局)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万人以上镇区、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地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和路径。建设6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完成1000户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县爱卫办)

4、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县畜牧中心)

(四)宜居示范工程。继续做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引领“十三五”期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向。

1、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新启动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开展1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在部分省、市两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启动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共浴室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县农委)

2、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与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加强乡风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农委)

3、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重点完成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4、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支持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0家星级农家乐评定。(牵头单位:县旅游局、县扶贫办)

三、进度安排

(一)4月底,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要制定2016年行动计划,并报送市农村人居办备案。

(二)5月—11月为实施阶段,全县启动工程调度制度,实行工程进度月报送、月会商。县农村人居办每月督查一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乡(镇)村实施进展情况。

(三)12月份,对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打分排队,综合考核,全县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横联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选树美丽乡村创建典型,开展好现场学习观摩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规范工程管理。要按照“三严三实”、“六权治本”的要求,把工程规范管理和廉政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农村环境改善 篇6

近年来,农业部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仅去年一年,通过实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使用量降低了15%到25%,同时减少了病死动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全国多地区通过发展循环农业,使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此外,全国大力发展了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行政村从事休闲农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超过150万家,带动2600万农民受益。

韩长赋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将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推广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搞好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全国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好路子。要加强宣传培训和政策扶持。增强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努力营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对农民开展村庄绿化、净化、美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给予政策支持,调动农民整治居住环境的积极性。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思考 篇7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支付体系乃至金融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全面改善,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三农”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重要贡献。

1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现状

1.1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缺位,金融服务覆盖面窄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也调整经营战略,逐渐撤销县级以下营业机构,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了加强内控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也撤销了部分营业网点,造成了农村支付服务机构减少。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且只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机构,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机构网点缺位的现象。据调查,康保县共有15个乡镇327个行政村,金融机构设置网点25个,覆盖率仅7.6%。网点少,临柜人员有限的状况,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向“三农”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1.2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在农村地区乡镇营业网点,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除全部联通了行内业务系统、88%的网点联通了账户管理系统、95%的网点联通了联网核查系统外,真正连通能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网点只占一小部分。农村地区POS机具、ATM机具布放少,目前县域布放5台ATM机,11台POS机。乡镇以下村庄没有1台ATM机和POS机。大部分银行卡业务仅限于在营业柜台存取款,用卡不方便,银行卡的诸多便利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1.3 非现金结算工具本身存在不足

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票据比较复杂,使用要求偏高,如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其文义性和要式性要求较高,填写签章要求规范,尤其是在背书转的时候,稍有疏忽,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给持票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收费制度也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跨行交易手续费、转账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因此使用者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

1.4 农村地区业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服务要求

乡镇以下银行网点业务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对票据知识、近年新上线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以及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了解不深,不能熟练掌握新业务的处理方法,缺乏将新兴支付结算方式向客户推荐、引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影响支付系统资源在农村效率的发挥和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推广应用的关键。

2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相关建议

2.1 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组织体系,增加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是提拱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也是支付结算系统依附的主体。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不断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全面增设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农村发展特点和自身的经营战略,全力巩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适当增加县以下营业网点延伸服务深度。邮政储蓄银行则应进行体制改革,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行内支付系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补充。鼓励在农村建立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提供低成本、便捷的金融服务。

2.2 加强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网络,找到拓展农村支付结算的新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行内支付系统等支付结算系统,应按照“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到哪里,支付系统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向县级以下农村地区延伸。在农村信用社开通全国影像交换系统,将支票影像业务延伸到乡镇农村信用社,真正实现农村客户签发的支票全国通用。在采取提供担保、交纳税金、采取限额控制等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允许贷款公司及乡镇邮政储蓄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直接或间接接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客户提供服务。鼓励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乡镇营业点及商业街区、超市、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增加ATM机和POS机的布设,改善农村银行卡的用卡环境。

2.3 把创新用于农村、农民的支付结算产品,满足农村支付需求

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根据实际推出易于掌握和操作的金融产品。比如:农行推出的惠农卡,不但具备银行卡的功能,还把其与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方便了农村客户贷款,而且结合农民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鉴于农民对电子信息放心的心理,免费提供纸质账务明细。银行也应针对农村地区通讯设施、有限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电话支付、手机支付、有限电视网络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等的支付创新业务,以满足农民更多的支付需求。

2.4 加强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队伍

县域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增加县域以下农村支付服务人员,加大对支付结算人员的现代化支付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支付业务熟练、能根据不同客户群体需求推荐不同支付工具能力的临柜会计人员,引导企业和个人逐步减少现金交易的高素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N].金融时报,2008-09-25.

[2]欧阳卫民.中国支付体系现代化的历程[J].中国金融,2009,(3).

[3]李贵贤,李敏.当前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及建议[J].金融会计,2008,(2).

农村环境改善 篇8

1 农村人居环境概述

1.1 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吴良铺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指人类在乡村这个大地理环境下,进行居住、耕作、交通、教育、卫生等活动,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农村人口居住需要为目的。

1.2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涵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实力薄弱,缺乏环保和环境观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家禽粪便等随意排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涵包括对农村居住条件、与居住生活有关的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环境卫生状况、教育和文化氛围、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改善、保护和建设[3]。

1.3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内容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要找准村庄整治的重点,突出整治农民最关心、最急待解决的问题,抓住农民参与和政府帮扶的结合点,合理确定村庄整治项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打通进村通道、硬化村内主要道路;完善村庄照明、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治理人畜混居环境和露天粪坑;建设村庄防灾与消防设施。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2.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

2.1.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建设部2005年5月开展的《村庄人居环境调查》,对全国9省60个乡镇74个村庄的供排水、农民住宅、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通、防灾、规划与安全等进行了入村入户调查,得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突出;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软肋;家庭养殖业中的人畜混杂现象严重;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和不科学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严重后患。2.1.2村庄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途径。村庄整治,要立足于村庄已有的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帮扶与农民参与,突出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分期分批有序进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又要在经济上可承受[4]。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较差,需要治理的内容广泛,不可能同步推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村庄整治才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可行路径。在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中,首先要解决与农民生活最密切、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措施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1.3 借鉴国外经验。

通过对国外农村建设方面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发现,韩国和日本与我国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其农村问题也类似于我国“三农”问题,主要以韩国“新村运动”[5]和日本的“造村运动”[6]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开展“新村运动”,重点放在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等生活环境上。到70年代后期,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1977年,住房条件得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用上自来水,农村的饮水条件得到改善。日本农村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农村建设与整治以农业保障为目的,推行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持;集中居住和配置各项设施,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人才培养,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1.4 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结合实际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其中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五新一好”和“三清三改”运动,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云南省曲靖市的“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均创造性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

江西省赣州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并选择“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要求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涌现出一批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融入了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坚持规划在先、计划实施的原则,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南省曲靖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三村”即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四化”建设即路灯亮化、公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曲靖市各级政府认真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主要村庄街道安装路灯,以方便群众夜间行走,实施村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清除露天粪池和简易厕所,建造垃圾池和公用厕所,建设村庄景观绿化,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2.2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原则

2.2.1 实地适况原则。

新农村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各地实践表明,村庄整治工程具有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模式多样等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条件、要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对策和措施,实施不同的投入和建设模式。

2.2.2 满足农民需要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原则,要着眼于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突出的农村经济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既要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2.2.3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性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积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2.2.4 阶段持续性原则。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涉及内容广、项目多,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必须做到适时、适地、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科学确定建设的目标和实施的步骤,指导村庄整治工作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争取做到各建设项目不相互影响和制约,做到村庄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2.2.5 乡土景观保护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植被和河流水面等,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独特的乡土景观遗产,发挥农村大自然的特点,避免盲目照抄大中城市建设模式,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乡村传统特色,并保持原有和睦互助的村民友好邻里关系。

2.3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2.3.1 加大政府支持和帮扶力度。

改变村庄环境状况,不仅要有经济适用的技术措施,也要有资金、制度予以保障;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7]。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把村庄规划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庄规划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整治,鼓励和引导广大村民及个人资本的积极参与。

2.3.2 创新各项机制,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

世界银行提出“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观点值得思考和借鉴[8]。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应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投入和综合管理,发挥政府对农村环境综合管理的积极作用。保障村庄整治的顺利实施,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机制创新:一是村庄整治的调控与引导机制。科学确定村庄整治的内容,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调控村庄整治的力度和范围;二是村庄整治的实施组织机制。建立农民主体、民主决策、社会支持、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的机制;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包括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机制、公推民选驻村指导员制度、村民骨干培训制度等[9];四是建立资金多方来源的投入机制。积极开辟建设资金来源,可通过社会资助、集体资金、农民个人资本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改造基金。

2.3.3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不断向农民宣传我国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农民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历史责任感。2.3.4科学制定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作出科学合理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要考虑以下因素:制定村庄整治规划,既要突出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规划与管理,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应把重点放在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供气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治理人畜混居状况,整治村容村貌。

3 结语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和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农村环境建设无须城市的喧闹繁华,而是需要一个整洁安静的环境,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着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上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7-01-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content_5670478.htm.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左停.新农村:村容整洁[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5]金荣枰,石小仙,王小苗.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115-117.

[6]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7):8-11.

[7]黄忠.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65-67.

[8]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篇9

要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要探讨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仔细分析一下, 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原因: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农民的经济实力薄弱, 农村法制环境不健全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农民一直处于弱势, 从而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产业障碍,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 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重塑农村金融体系, 健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生态链”, 通过规范政府、司法部门、农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为来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 增加支农财政比例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工作的重心都在城市, 尽管三农政策出台以后, 农村道路、土地管理、水利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迄今为止我国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仍然偏低, 农村受财力限制, 面临着公共产品普遍短缺的问题, 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受到了严重制约, 金融生态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农民是农村的根本, 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首先要着眼到农民身上。增强农民实力的两条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有: (1) 减轻农民税费负担, 并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 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增加非农收入。 (2)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 (3) 可设想逐步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明确土地产权, 使土地能够自由流转, 适度集中。因此, 要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我国的财政资源配置比例应作适当的调整,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的三农政策。

2 鼓励农村改革创新

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过程中, 应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不再把金融产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 适当的把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引进来, 真正形成一个开放的, 充满竞争的、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 发展新型农业可以完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以科技为支撑, 以先进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为主要手段, 以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标志, 以实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 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 使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其次, 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建立农村外流资金回流机制。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地区以后, 国家应放低市场准入门槛, 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外资金融进入补位, 建立数量适宜的农村中小银行, 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再次, 我们积极关注和支持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有效需求, 鼓励外资企业和新兴产业中的农村商业企业进驻, 努力提高对重点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3 地方政府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

地方官员应严格依法行政, 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化农村服务意识, 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的具体情况, 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必要的时候, 地方政府应采取动员会、党纪、政纪、法律和经济等形式硬化清欠力度, 引导和督促欠贷政府部门和人员制订还款计划, 并保证计划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便及时清偿欠款, 维护政府信用。另外, 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并规范评估机构、担保机构、评级机构等一系列与农村金融生态密切相关的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 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 以此促进农村新经济的发展。规范政府行为, 做到权责的制衡。政府应该扮演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角色。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地方政府必须从经济建设的主体中退出来, 在职能定位、行为方式方面,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让位于市场、让位于中介机构、让位于农民, 把工作重心转到创造环境、服务和培育市场主体上来,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 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

政府可以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一直以来, 处于弱势的农民是制约农村微观金融生态良性运行的关键变量, “农民贷款难”是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 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中的资金供求链条人为断裂, 农民无法有效从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物质能量, 金融机构主体无法有效与金融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交换

其次, 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内部治理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 加快征信立法, 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 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征信机构, 提升其公信力。开展信用创建、信用监管和评选活动, 涉农金融机构优先满足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村镇的金融需求。同时, 强化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惩戒、法律约束、行政处罚和经济制裁。

综上所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 健康、稳定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农村金融基础贫困、社会公信存在缺失、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经济金融易于错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正常发展和运行。解决这些问题, 要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完善法制体系, 规范政府行为, 来实现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则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灵活的、较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正规金融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 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建设, 扩大农村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 还要通过积极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 鼓励城市各类银行的金融网点向农村延伸, 鼓励外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 使农村金融主体逐步实现多元化

摘要:在我国,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成为日益凸显的经济问题, 那么, 如何切实可行的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探讨农村金融问题, 尽快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对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政策,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易可君, 段继坤.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重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5) .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R].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报告[R], 2004.

[3]王玉芝, 袁世伟.重塑农村金融体制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6) :70-71.

[4]徐德宝.农村金融体制重建初探[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 2005.

[5]王承萍.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D].南京理工大学, 2005.

[6]孙建波, 杨立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生态:基于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浅议武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篇10

1 武威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

由于用地紧张, 缺乏秸秆杂物堆放场地, 普遍存在草堆、粪堆、垃圾堆在房前屋后、路旁乱堆乱放的现象。大多数农户使用简陋的旱厕, 卫生条件差, 尤其是夏天臭气熏天, 造成了空气污染。人畜混杂现象比较严重, 家禽、家畜在部分村庄巷道内随意活动, 禽畜粪便遍地都是。

1.2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垃圾和污水处理己经成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的难点。过去, 农村的废弃物大部分都是有机物, 能够自然降解, 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垃圾和污水中塑料、玻璃等不可自然降解的无机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增加。尽管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项目, 部分乡镇配备了分类垃圾箱、手推式保洁车、小型垃圾收集车、压缩式垃圾转运车, 建设了小型垃圾填埋场和生活污水处理站, 但由于运转经费和人员的缺乏, 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加之部分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生产生活垃圾不是倒入垃圾箱中, 而是随意堆弃在河道、路边, 农村卫生配套设施形同虚设。多数村农药包装物和农膜等废弃物未能集中管理、处置, 农业生产存在面源污染问题。

1.3 农村道路建设整体落后

目前, 全市公路总里程11132km, 其中农村公路10181.7km, 占91.5%, 硬化的仅有5713km, 硬化率56%。还相当一部分公路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 建设标准和质量较低, 荷载能力有限, 运行时间超期, 老化松散, 路面损毁严重。

1.4 饮用水安全状况不佳

尽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了79%, 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自来水除了一部分由城镇水厂集中供应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达标水外, 还有部分是经过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的井水或地表水。依据《武威市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现状调查及复核报告》, 武威市农村人口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共有92.55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6.78%。

1.5 农宅建设无序, 土地浪费严重

除近年来集中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外, 农民分散自主建设的住宅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规划和技术指导, 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状宅基地分布松散, 宅基地户均面积大, 且大面积宅基地较多、用地浪费。建成的农宅多是村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模仿周边农村住宅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 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 存在千村一面, 缺乏特色、功能布局不合理, 设施不配套, 实用性差、建筑质量差等问题。

2 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规划编制质量偏低, 规划管理不严

截至2013年底, 武威市实现了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的目标。但各乡镇普遍存在为完成规划编制任务而编制规划的现象。规划委托单位以规划编制价格, 而不是以编制资质和水平为标准, 选择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些乡镇委托的规划编制单位有建筑设计资质, 没有规划编制资质。一些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时间较早, 已不适用但没有进行修编;一些乡镇近年来新编制的规划由于规划编制资金有限, 规划基础资料不全, 前期调研不够, 所编制的规划质量低下, 脱离农村实际, 规划过于简单, 缺乏长远目光, 或者千篇一律, 批量化生产, 难以体现个性与特色, 不能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 不能很好地指导村庄建设, 造成村民不愿按照规划要求建房, 也就谈不上对农村建设的科学合理引导。即便是编制质量较高的规划, 由于乡镇领导的规划意识淡薄, 和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 在编制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或不知所踪。乡镇和村庄的建设因为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农宅建设随意发展, 面积超标, 布局散乱。

2.2 建设资金缺乏

农村税费改革后, 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 农村集体收入严重萎缩。市县级财政状况也比较紧张, 城乡二元体制下政府对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尚嫌不足, 况且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广泛、项目数量多、总体规模大, 政府对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大多是公益性质, 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工作推进的最大短板和主要瓶颈。

2.3 对人居环境的认识不足

在农村人居环境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发展脚步的情况下, 乡镇和农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没有主动采取有效措施, 主要是认识上存在不足。一方面农民收入有限, 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提高较快, 但面对养老、看病、供子女上学等问题, 农民不愿在公共设施方面投入。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共享意识, 缺乏参与精神,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期盼政府解决问题。同时乡镇和村委会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缺乏主动性, 没能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村镇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规划编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农村, 规划是前提。市县政府应承担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 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2]要抓好规划的编制, 加强编制经费投入, 对规划编制单位的选择严格把关。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科学规划, 统一组织, 因地制宜, 根据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目标, 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 调控村庄整治的力度和范围。要统筹考虑土地集约利用、文化传承保护、村容村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内容, 结合实施重大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 增强规划的全面性、可操作性。规划一经批准, 要切实树立规划的权威, 严格执行, 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3.2 完善资金保障

政府应以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好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争取中央财政直接支持, 并在财力可承受的限度内, 加大省和市县财政直接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直接的受益者, 也是建设的主力军。要尊重农民意愿, 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热情,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民办公助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 切实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过程的推进, 农村迫切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提高农村干部特别是村一级干部素质尤为重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 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 不断增强农民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 不断增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培育农民关心生态、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

4 结语

武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不仅有利于全市农业和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当前村镇建设的重点, 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2) :58-61.

[2]汪光焘.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求是, 2006, (9) :26-2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胡伟等.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6 (6) :11-171.

[5]李小勇.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7 (8) :31-331.

[6]周筱芳.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 2006 (12) :65-71.

[7]龚迪, 姜松荣.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建设, 2008 (9) :35-361.

上一篇:物流网络建设下一篇:舞弊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