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教师素质

2024-07-13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精选十篇)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 篇1

永靖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和教育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就拿我们学校来说, 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思想道德水平较差, 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困难重重, 所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更全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普通中学德育建设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更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我们知道, 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不断更新观念, 加强师德修养, 树立“敬业、爱生、勤学、奉献”的崇高思想,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 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为学校的德育教学上一个新台阶而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那么, 德育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注意吸收新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并积极探索、实践, 激发创新热情。

二、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

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会学生成才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道德水平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态度。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只有这样, 具备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另外, 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教师, 才会知道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落落大方的仪表和风度, 优雅而熟练的动作, 优美的教学语言,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

在学校中, 班级是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而班主任又恰好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作为一名班主任, 要想带好一个班, 首先要积极组织班干部齐抓共管, 避免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其次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 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对于个别后进生要说服教育、个别谈心、督促学习, 及时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屡教不改者, 通知家长将其领回家反省。通过抓学风、班风建设,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 学习兴趣浓厚了, 整个班级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五、要具有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的品行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学识水平以及言谈举止深刻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因此, 根据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 教师必须严于律己,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教师自己带头不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思想得到不断升华, 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也不断得到全面提升。

教师素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篇2

一、教师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21世纪的教师,随着时代步伐的跨越,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业务素质,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现代教育主体的合格教师,除具备常人拥有的健全心理外,还在具备一个职业教师的健康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日常接触的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心理失调,不仅在学习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而且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同失去身体健康一样,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事从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会带来其物质产品等经济损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生、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两个学生,而是整个学生群体,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学生在学习时期就是一个模仿的时期,而教师就是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对学生有感染作用。教师的一个目光、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在教学时不焦不躁,能用亲切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用肯定表扬的手段,用慈祥的面容,都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产生愉快学习的心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人民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是教学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导向。每个人,要想做有所为,就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的人生观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而作为知识传播者、行为模范的教师,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动都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生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思想,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争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学的基础。我们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所谓育人,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崇高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教师首先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爱与热诚之心,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欢乐”。能够愉快的心情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也愉快地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教学。“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如同学生的父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真心去对待教学和学生,这样学生感受到被爱,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如烛光,照出什么样影像是非常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自身的修养,就是学生明日言行修养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慢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慢、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公务员之家

五、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向教师吸取文化的养料。因此,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教学的必要保证。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要能够有“讲得出、讲得好”的本领。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往前迈,知识也更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学习,加强知识的积累。教师知识丰富,才能让学生信服。古人常说,教师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一名教师是否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教学的肯定。“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育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知识面广、教学能力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好吸收所学内容,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不能多方面连贯的传授知识,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学科丧失积极性,对教师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六、教师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教师素质与德育的关系 篇3

一、教师的德育责任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而教会学生做人是育人的根本。可见,作为教师,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无知一步步走向渊博,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这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但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才能叫教书育人。

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西奥多·罗斯福说:“培养一个人的心智,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适敌。”所以说,学生中的次品、废品不可怕,可怕的是危险品。近年来发生的学生杀人事件,有杀同学的、杀老师的、也有杀亲人的,在百度输入“学生杀人”的关键词搜索,能弹出很多信息。这些都能说明培养学生品德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其德育责任就是培育品德优良的学生,杜绝出现危险品,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二、教师素质是德育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说:“学生处处模仿教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能否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培育品德优良的学生。

既然教师素质是德育的关键,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下面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1.有献身教育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教师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很少再看到为教育献身的人,多数人认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无所作为。当你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名尽职的人民教师、同时,要有献身教育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2.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总是信赖这样的教师:他坚定地朝着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前进、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今天比昨天好,而明天更胜于今天。”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高度的正义感、强烈的是非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真才实学的人格魅力,可以征服学生和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便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我们在三尺讲台之上,开发着人类最宝贵的智慧资源,传播着知识的福音,塑造着人类的灵魂,引导着社会的进步,如果不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魅力,又如何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胸怀天下,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莘莘学子呢?又谈何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

3.有热爱学生,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姆林斯基把爱学生看做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可以说,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只有为教育学生不惜呕心沥血,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人们也普遍地认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作为园丁,如果没有辛勤的劳动,没有对花朵热烈的关爱,那花朵也许会被杂草吞噬,永远不会绽开。

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做教师,就应该做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他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为学生服务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奋进。

4.学识渊博,业务精熟,教学相长

一位教师学识渊博、业务精熟,学生自然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崇拜,这种崇拜便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同时,做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师素质是德育的关键,教师素质高低决定德育成效的好坏,决定学生品德的优差,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教师素质和德育的必然联系,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责编 周春晓】

发挥教师心理素质的德育功能 篇4

子曰:士有百行, 以德为首。教师不止是一个教书匠, 教书的目的还在于育人,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是要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作为学生的楷模,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 教育他们。

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由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德等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所以教师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使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合理, 在教化学生中, 达到最佳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兴趣上:教师的兴趣要有积极性和广泛性。教师的中心兴趣应当围绕德育进行研究和探索, 但也必须博采众长, 特别是新兴科技和学生感兴趣的因素, 教师应当广泛涉猎。

教师对德育的兴趣, 可以提高其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也能引起学生的相应兴趣, 产生“替代反应”, 亦即学习者受到榜样行为的暗示, 而表示出来的一种与榜样行为类似的反应。这就是说, 学生通过对教师兴趣的表现和效仿而被引起相应的兴趣, 促进学生对教师心理品质中暗示的德育因素进行效仿。

在情感上: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充满情和爱的工作, 拥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心理要素。大教育家赞可夫就说过:“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 就是要热爱儿童。”[2], 教师倾注在学生身上的“动之以情, 深于父母;晓之以理, 细如雨丝”的一份情, 一般都会收到学生回报的一份童稚、天真的爱。这份情爱又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度和效度。教师一旦用情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就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本人的同时, 欣然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 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同化学生, 形成有爱心的好品质。

在意志上: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自觉、毅力来支持进行的工作。教师坚强的意志是驱使教师克服困难, 有效完成教育任务的内在动力。教师坚强的意志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榜样, 在学习、生活中也能迎难而上。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 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 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 才能克服大的困难, 使学生取得成功。因此, 教师是否能培养起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故而在教师意志品质的提高上也要体现出坚强而自觉的榜样作用——即德育功能。

在能力方面:教育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心理条件。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全面综合, 是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先决因素。一个没有教育能力的人, 不应该做教师。而能力高超的教师, 能很好的刺激和诱导学生能力的发展, 达成学生在心理、道德、是非、伦理等方面较强的承受和辨别能力。这就是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在品质方面: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的心理基础。没有良好的教师品质, 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由于教师的心理取向会对学生形成效应, 是对学生产生刺激, 导致模仿、认同的重要因素。可见教师应当有职业道德意识——即对本职业的一种自觉规范的心理活动, 严于律己, 甘于奉献。严于律己的教师会教育出谦虚谨慎、为人诚实的学生;而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更大, 有助于他们形成敬业精神, 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另外, 教师的心理素质还体现在一些诸如穿衣戴帽、言谈举止之类的小事上, 容易为人所忽略, 以不拘小节视之。其实, 作为心灵雕塑家的教师, 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更应当拘小节以成大器, 塑造出最美的灵魂。因为做教师的人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人、随时、随地, 都要有适当的礼貌。”[3], 故而,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和审美修养, 不仅是穿衣戴帽、言谈举止要依据师德, 形成习惯, 就是待人接物, 教育教学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随时以教师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学生, 使之受到熏陶, 让他们能以教师为榜样, 努力学习, 诚实做人。最终将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后, 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表现出来。

总之, 学生对教师外现的道德规范的咀嚼, 会进一步理解教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这一大系统中, 学生会自觉地将教师广博的知识、纯熟的技能与良好的人格魅力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强大的新生力量。这个力量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内涵, 在潜在课程系统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目的。所以, 在素质教育中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德育功能,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摘要: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首, 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而教师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德等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会将教师广博的知识、纯熟的技能与良好的人格魅力结合起来, 以教师为榜样, 形成一个强大的新生力量, 这个力量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内涵, 在潜在课程系统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心理素质,德育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P249。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P29。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 篇5

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一种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一种结果。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特别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号召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正在我国广泛兴起。

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引导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应针对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面对每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终身科普,或谓终身学习生存所必须的科学技术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训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需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现代教育的要求,通用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创新型人才,需大力推行技术创新。通用技术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如何适应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策略,使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变“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为民主平等师生观;变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授人以渔”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力求教学的多样化,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在中学生技术设计与实践的技术活动辅导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打破传统的格局,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已不能适应中学通用技术教育的要求。广大辅导员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过程,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创性。例如:有在中学研究性学习学科中,“验证某一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验证某一有机物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等。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结果预测和分析,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科学思想。创设情境将学科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

重组、将学科课程包括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括的知识进行重组,并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实一个创新过程就是经历从发散到辐合、从辐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集中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实例:如我辅导的科技创新作品“农村窄口径深水井(密封)抽水保护三级自控装置”的发明设计中,我们要达到的创新点就是“保护电动机”,而在同学们的想象思维中,就有如下四种故障A、水井中水被抽干;B、水井中的管道漏水;C、水泵在抽水过程上轴承被卡住;D、水管被堵塞而无水流出管口。从这几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创新,得出一个共同的创新点„„“保护电动机的设计成功”从而使三级自控装置在同类产品的基准上更优胜一筹。

3、自编乡土科技读本,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以适应最新时代发展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但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增减、调整与重组,并且有时还需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通用技术有两个必修模块,还有七个选修模块,知识内函相当广泛但也还可以插入具有乡土特色,地方文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电脑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可以增加人与科技网络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树立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结果只是学习过程的产物。还把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作为实践创新的来源。特别是实验教学,还可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我校在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从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自编教材,自行讲授的办法。例如高二劳技教材中的内容,我们根据实际自编了校本课程:《农村实用技术》、《农业机械——柴油机》、《航模制作与飞行》《嫁接技术》等读本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

4、充分利用资源,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中学通用技术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中学通用技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注重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转变评价观念,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是否活跃、能否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组织综合、能否实事求实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

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践活动,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群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要克服定势,不断充实,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 篇6

关键词: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德育教师;情感素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加工的过程。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还要考虑到情感因素,并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1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的作用

1.1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类的道德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情感性德育教育能够对这几个内容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以“知”为例,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认识程度。实际上,道德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有着较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是基于大量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而来的,而道德知识则是对具体现象的一种定性研究,道德知识的结论多是多角度的一种结论,该种结论会由于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性。道德认知教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关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教育内容、受教育的情感状况等。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在学习道德知识时,往往会以自身已有的道德经验为出发点,并将此作为参考,在学习与参考的过程中出现道德情感体验。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1.2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作用。为了实现该种作用,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高尚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出应有的主导地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融入情感教育,发挥出情感的力量,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显性和隐形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

1.3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意志与情绪体验活动息息相关,假如道德实践中的挫折是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活动而产生,此时学生就会将其看做一个挑战,一个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良机,也会抱着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挫折。可以看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意识对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和道德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将这一规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

1.4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调查显示,情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性教育教学范式强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继而实现全面发展。

2德育教師情感素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内容较多,包括对教育的情感、对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等,为了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提升以下的情感素质:

2.1公正感。公正感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用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暂时的后进生,要多加鼓励,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成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2.2责任感。德育教学对于教师责任感的要求较高。只有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有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2.3尊重他人。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十分重视情感,对于人格的平等也有着高度的追求。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够促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学会维护学生的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让学生在充满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2.4幸福感。幸福感是教师的发展动力。在德育教师具有幸福感之后,教学活动就能够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也只有在教师具备幸福感之后,教学活动才能够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善荣.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的作用及德育教师的情感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20).

[2]郑培秀,王向华.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3]周衍.浅谈教师情感素质的自我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论德育中政治教师的素质 篇7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

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是和学生最为直接的接触者,因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一言一行是很容易学习自己身边的教师的,所以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为学生起到一个优良的榜样作用。在人格因素中,其中一个人的政治品格是其第一位,它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上,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端正的行为习惯之前,自己也必须做到这些。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其为人师表做得不到位不合格。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要做到为人正直正派,有理有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无论是做什么,其自身必须要有那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有金刚钻可揽瓷器活”。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地注意自身的政治素养及其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时刻注意将自己的这“一桶水”灌满并且常新。也只有这样,教师讲起课才能够深入浅出,保证成竹在胸,也使学生愿意学习自己所教的课,更有兴趣来听自己讲课的内容,不仅喜欢听而且听得懂。

三、政治教师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对课堂内容以及学生赋予自己的感情,并让学生感觉到这种感情的存在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当担任政治课的教师将其感情真正地投入到其中的时候,教师才会对于学生的进步以及失误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准确的评语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只有这时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学习成绩的进步,以及其他方面的努力。也只有在这时候,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没有了这种感情,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这种感情的存在,也更不会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而受到任何感情上的感染力。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教学的态度以及行为,让学生从心底深处接受自己的授课方式及其言行。

四、政治教师要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在当前情况下,好多人都认为政治课不好教,而且政治课教师也不好做。面对着这样的质疑以及困难,各方面都需要政治课教师要有一种执著的敬业精神,面对着质疑与困难仍旧前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众人对于政治以及政治教师的片面认识。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郄禄和曾经说:“一个教师要解决三种能力问题,即动力、能力、精力。缺乏动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动力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于对教育的事业心。”由此可见,政治教师需要在各方面做好,才能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并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

五、政治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品质,而课堂教学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性格影响到能否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乃至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性格孤傲的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学生在他面前难以得到肯定和表扬,因此不愿意甚至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老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活动极为重要。因为教师向学生施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一名具有良好素质的心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凭借自身的语言、行为以及情绪,在潜移默化当中即可对学生实施影响,让学生在教师良好形象的影响下自觉地学会主动学习。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愉悦,并且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以及尊重。而这样的课堂效果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

浅谈教师素质与德育的关系 篇8

一、教师的德育责任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 既指一种社会角色, 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 并在教育 (学校) 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 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 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的体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 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而教会学生做人是育人的根本。可见, 作为教师, 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无知一步步走向渊博, 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 这是天经地义的责任, 但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样才能叫教书育人。

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学生在校学习阶段, 尤其是高中阶段, 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西奥多·罗斯福说:“培养一个人的心智, 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适敌。”所以说, 学生中的次品、废品不可怕, 可怕的是危险品。近年来发生的学生杀人事件, 有杀同学的、杀老师的、也有杀亲人的, 在百度输入“学生杀人”的关键词搜索, 能弹出很多信息。这些都能说明培养学生品德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其德育责任就是培育品德优良的学生, 杜绝出现危险品, 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二、教师素质是德育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教师。”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的世界观, 教师的品行, 教师的生活, 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说, 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能否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培育品德优良的学生。

既然教师素质是德育的关键, 那么,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下面我谈下自己的认识。

1. 有献身教育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

教师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职业, 是园丁、是蜡烛,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近年来, 很少再看到为教育献身的人, 多数人认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无所作为。当你选择了这一职业, 就意味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一名尽职的人民教师、同时, 要

2.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年轻人, 特别是青少年, 总是信赖这样的教师:他坚定地朝着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目标前进、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今天比昨天好, 而明天更胜于今天。”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高度的正义感、强烈的是非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真才实学的人格魅力, 可以征服学生和感染学生,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便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 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我们在三尺讲台之上, 开发着人类最宝贵的智慧资源, 传播着知识的福音, 塑造着人类的灵魂, 引导着社会的进步, 如果不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尚的道德情操, 伟大的人格魅力, 又如何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 胸怀天下, 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莘莘学子呢?又谈何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

3. 有热爱学生, 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霍姆林斯基把爱学生看做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可以说,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 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 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 只有为教育学生不惜呕心沥血, 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因此, 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人们也普遍地认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作为园丁, 如果没有辛勤的劳动, 没有对花朵热烈的关爱, 那花朵也许会被杂草吞噬, 永远不会绽开。

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热爱每一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人格、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做教师, 就应该做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 他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为学生服务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奋进。

4. 学识渊博, 业务精熟, 教学相长

一位教师学识渊博、业务精熟, 学生自然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崇拜, 这种崇拜便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能力的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时, 做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篇9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连基本功都不强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教学基本功, 包括“三笔”字、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作业设计、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考核、批改作业等。二是学科教学基本功, 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 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 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专业特长基本功, 主要指教师除了精通所授学科知识之外, 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具有收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用一定的时间坚持“三笔”字、朗读、简笔画等基本功的练习, 保证质量, 稳定提高。其他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还在于教师平时的学习和钻研。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要发挥这一特点, 教师就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 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 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 要做到这些, 就要求教师善于挤出时间, 选定一个专题, 多翻翻理论著作和最新的专业报刊, 多向同行中的佼佼者请教, 深钻猛攻, 锲而不舍。一名教师的能力高低是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 那么在工作中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四点。

1. 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渊博的科学知识

高中的教学特点是知识系统性强, 学生的思维活跃。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求教师有一桶水, 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科学常识,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做大量的高考题及模拟题目, 对所教学的科目重难点知识进行把握, 并且从一定的高度建立知识框架, 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而今, 网络发展得如此迅速,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阔眼界, 把自己用知识武装起来。

2. 要有钻研教材, 善于处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 要明确此部分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与纵横联系。对其重点、难点要一清二楚, 胸有成竹地突出重点, 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学就绝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 是如何恰当地编选例题与习题, 要破除迷信, 推敲课本例题与习题是否达到巩固概念、提高技能技巧并启迪思维的目的, 灵活运用之间如有不足, 则应另行选择或自行编制。

3. 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第一, 讲课程序的设计。如何引入新课, 如何讲清新课, 怎样穿插新课的提问和练习都有切实可行的周密部署。新课引入的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好的开头就像好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第二, 各种意外差错的估计。施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各种意外情况的估计是否全面与准确, 主要取决于备课是否仔细, 以及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对意外错例, 因势利导效果就好, 对症下药便可药到病除。

第三, 对学生创见的积极鼓励。在提问或练习中, 有时学生的见解远比教师高明, 教师应当场给予总结、肯定与鼓励。

第四, 对教学原则的正确实施。例如“讲练结合”的原则, 要具体落实到能否达到启发思维的积极效果, 不能把“精讲多练”机械地理解为只是45分钟内的时间支配。

4. 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个方面。它是准确地表达教师的逻辑思维, 组织与处理教材及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备条件。书面表达能力很大方面是反映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上, 要标题醒目, 条理清楚, 繁简得当, 字迹端正, 布局恰当。各科教师都担负着教材教法的探讨及某些专题的研究之任务, 书写各科论文当然都需要富有说服力的书面表达能力。口才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 对各科教师来说都需要提高要求, 因为各科教学都需要语言精练逻辑性强。以上各方面如果能做到, 并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将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艺高为师, 德高为范”, 当代教师的理想形象, 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第一, 服装打扮上要整洁、得体、美观、大方;语言表达上要文明、准确、亲切、生动;举止风度上要谦恭、有礼、端庄、自然。这样在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 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审美意识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 如果没有内在的高尚品德做支柱, 就不会长久地烘托出教师的智慧形象, 教师的表率作用必将黯然失色。内在美要求教师敬业、乐业, 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教师只有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 能与学生交朋友,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才能有“信其道”的积极效果。严格要求、公平对待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树立威信搞好教学。教师的自强自爱, 热爱学生, 无私奉献, 应该灌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才能形成高度的职业尊严感、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精神动力。

第三,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热爱教师集体, 团结互助育人, 才能教书教得好, 育人育得好, 做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树立新的学生观、知识观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学生就该接受现成的结论, 不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只知道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 更不会提出问题甚至根据提出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只是要引入资金, 更需要有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产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僵化的教材知识, 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材知识不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 而是给出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同时, 大量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助于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活动, 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10

一、健全的人格和系统的理论素养

历史教师之所以难当, 就在于它被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左右。同样的历史情节, 可能被用来给某人某事正本清源, 也可能给某人某事套上“莫须有”的罪名, 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人品正直、人格健全。同时更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站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高度观察历史过程, 给历史科学客观实际的评价, 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揭示历史的规律。惟有这样, 学生学到的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智慧。

二、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育,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等角色;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 长期下来, 势必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火花。新课程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应遵循“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

三、渊博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 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阐述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的历史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 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积累知识, 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无论文学、艺术、体育, 还是天文、地理、时政, 甚至是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 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同时, 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 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晓”, 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 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材, 理清线索, 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 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做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 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 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 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理论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动机。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设置, 课程内容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使教师与时俱进, 逐渐由以前的教书者转化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 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多历史教师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历史教师必须要加强探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历史教育理论。这对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水平十分有利。当今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 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得到了理念上的更新, 理论上的充实, 历史底蕴的丰富, 教学实践上的飞跃, 历史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自己。逐步摆脱教书匠的桎梏,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建树的、新型的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

五、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

当今,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也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了充足的空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能较为熟练的使用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软硬件;2.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 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现实世界或虚拟世界 (互联网和局域网) 中查找并获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3.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并正确地加以评估;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正确的思想和观念;5.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上一篇:税务文化建设实践思考下一篇:青少年足球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