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2024-08-27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精选八篇)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57例, 患儿均符合200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 女24例;年龄最小7个月, 年龄最大13岁, 平均年龄7.1岁;其中一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的19例。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为所有糖尿病患儿建立健康档案, 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的姓名、年龄、体重、身高、运动、饮食、用药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及患儿父母的姓名、文化水平、健康状况、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等。

1.2.2 综合护理干预

1.2.2.1 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的原则是饮食能保证儿童足够的营养满足其日常活动的需要和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又能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1]。每日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50%~55%, 蛋白质占15%~20%, 脂肪占30%, 脂肪应是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

1.2.2.2 运动干预

具体的运动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运动能力、喜好来确定。患儿运动应该固定时间, 形成规律, 这样易于掌握胰岛素的用量[2]。一般血糖>13.9 mmol/L, 出现酮体, 需推迟运动。如果运动前进餐时注射短效胰岛素, 需减少胰岛素剂量, 至少50%;如果注射中效胰岛素, 需减量30%。

1.2.2.3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能否成功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在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胰岛素治疗没有成瘾性。很多家长因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拒绝使用胰岛素, 担心使用胰岛素会上瘾。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 参与人体的各种代谢, 而1型糖尿病恰恰就是胰岛素缺乏导致的, 所以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2) 胰岛素注射笔可减少注射的精神压力和皮肤损伤, 方便、无痛, 患儿的依从性比较好。如经济条件允许, 患儿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也可考虑使用胰岛素泵。 (3) 皮下注射部位可以选择双上臂、大腿前外侧、腹壁及臀部外上1/4, 因腹壁吸收效果好, 受运动影响小, 有较大的轮换部位, 所以一般多选择在腹壁。在腹壁注射时应按顺序轮番注射, 1个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2针间距2 cm, 以防皮下脂肪增生, 避免注射到深部肌肉。 (4) 掌握胰岛素治疗局部过敏、皮下组织增生、脂肪萎缩、注射疼痛、注射部位感染、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和简单的家庭处理方法。尤其是低血糖反应, 患儿应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以备低血糖发生。

1.2.2.4 日常护理

日常护理主要包括:勤剪趾甲, 保持干爽;伤口避免用碘酒等强刺激的消毒剂;经常洗头、洗澡, 保持皮肤清洁, 如有毛囊炎或皮肤损伤时应及时治疗;勤刷牙、盐开水漱口、定期口腔检查。

1.2.2.5 心理干预

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家长的配合, 所以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3]。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导患儿家长, 树立治疗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通过开展糖尿病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 分享成功经验, 增强治疗信心。同时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状态, 疾病本身让患儿产生自卑的心理,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 增进感情交流。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 其中约98%的儿童糖尿病为I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有自身的特点, 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诸多困难, 需要医务人员、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 进行综合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减少糖尿病急症、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同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可以促进孩子的正常发育,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通过对患儿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在干预后年住院人次数为 (25±3) 人次;年低血糖及急性酮症酸中毒发作次数 (35±4) 次;空腹血糖为 (7.93±1.95)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 (8.21±1.96) %, 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

综上所述, 对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急症、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病情,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对儿童1型糖尿病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57例, 对选取的患儿建立健康档案, 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12个月后, 年住院人次、年低血糖发作次数和急性酮症酸中毒发作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干预前比较均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关键词:1型糖尿病,儿童,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鄢小莲.饮食行为干预对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17-519.

[2]张晓霞.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6) :700-701.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2

关键词 儿童 1型糖尿病 心理 护理对策

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需终生注射胰岛素。由于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且患病后,患者及其家属均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而致心理问题,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1型糖尿病患者16例,通过分析其心理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儿童糖尿病患者16例,均为1型糖尿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17岁,平均10岁,其中11例以酮症酸中毒而住院,5例因血糖过高且不稳定而住院调整。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入院评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家庭的饮食习惯等,由患儿及其家长填写,当场收回。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

结 果

16例1型糖尿病患者经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血糖保持理想水平,达到了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讨 论

护理:⑴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①恐惧、焦虑心理:部分孩子对病房陌生的环境和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产生恐惧感,对测血糖、注射胰岛素害怕,特别见于年龄小的患儿。②控制能力差: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吃零食,学龄儿童白天大都在学校,有些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而学校不可能单独为这些孩子提供糖尿病饮食,使患儿难以按医生的要求实施饮食管理,此外,运动量也难以控制,使得胰岛素日使用量变异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③处于生长发育期,饮食不合理:由于患者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制定饮食时,能量大大超标,他们担心孩子吃不饱,长不高,因而他们不遵循医务人员的饮食指导,盲目给孩子加餐,吃零食,导致患者血糖的达标困难。⑵入院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交谈、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入院的目的,详细地进行护理体检,查阅病历,发放评估表并解读填表方法。评估之后,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⑶健康教育:1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不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力不同,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家庭,而且要个体化。针对儿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效果,我们利用“看图对话”、放映动画幻灯片等方式给小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⑷给予心理护理:1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让1型糖尿病患者清醒的认识1型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接受好的糖尿病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建议,您还有机会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也会让他们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幻灯片,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危害。从而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⑸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为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给患儿和他们的家长一个连心卡,上面有主管医生的联系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与专业人士联系,为他们提供全程、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保证糖尿病治疗规范,促进患儿康复。

糖尿病是公认的身心疾病,儿童与成人一样,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和管理,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护理更为至关重要。对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获得更好的代谢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爱琼.儿童糖尿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3(16):286.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2例, 其中男7例, 女5例;年龄5岁~14岁;入院后完善血糖、血气分析、血酮体等检测后临床诊断为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例病人为初次诊断1型糖尿病, 其余为已经确诊1型糖尿病接受治疗的患儿。入院时2例病人为嗜睡状, 其余意识清楚但是精神萎靡。入院后立即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 多功能心电监护;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为快速输液用, 遵医嘱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0.45%氯化钠溶液;另一条输入小剂量速效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意识、呼吸、瞳孔、皮肤弹性、脱水貌等体征。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呼吸困难等低血钾表现, 并注意监测血气、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心电图的变化, 并协同医生做好治疗和记录;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观察胰岛素使用后血糖下降速度及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

2.2补液的护理

液体复苏输注在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液体输入有静脉和口服两条途径, 确诊酮症酸中毒后, 应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补充累计损失, 第1h内按生理盐水20mL/kg输入, 继之2h~4h, 根据血糖情况予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体按10mL/ (kg·h) , 6h后一般减为5mL/ (kg·h) 。如果患儿能够口服补液应该同时口服补液以减少静脉输注量。补液过程密切关注尿量、皮肤弹性、意识状况等以及时调整补液量及补液成分。急救期间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或采血频率, 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如病情需要采血复查应该尽可能集中采血完善多项检查 (如电解质、酮体、血常规等检查可以一次性采血) 。DKA时体内钾丢失, 应尽早使用含钾液体。膀胱有尿后, 将氯化钾与半张盐水混合输入, 钾浓度为40 mmol/L, 使血钾维持在正常范围。静脉补钾停止后视病人进食状况, 可改为口服氯化钾1g/d~3g/d, 服用1周。

2.3 胰岛素输注及血糖监测

胰岛素具有降糖灭酮作用, 准确的胰岛素入量和速度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至关重要, 滴速过快, 单位时间内胰岛素输入量过大, 容易发生低血糖, 严重时甚至出现脑水肿;而滴速过慢, 则不能降低血糖和使酮体转阴。胰岛素的用法按照小剂量[0.1IU/ (kg·h) ]持续滴注的要求, 将诺和灵R 25IU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 根据体重计算胰岛素需要量, 以微量泵静脉泵入, 结合静脉输注中适当加入胰岛素调整, 使血糖下降在3.9 mmol/L~6.1 mmol/L[2]。病情严重阶段密切监测血糖, 一般每隔1h~2h测血糖1次。待病情稳定后适当减少监测血糖的频率以减少患儿痛苦。病人酮体转阴, 酸中毒改善恢复进食后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治疗, 此时一般监测血糖频率为空腹及三餐后2h。

2.4 饮食及运动指导

意识不清的患儿先给予禁食, 意识清楚的患儿, 如果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 应该及时予以糖尿病饮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过于严格的饮食控制会影响病人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依从性。但是, 饮食不控制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能达标, 基本原则是应该满足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让患儿家长了解此时进食的重要性, 尽量鼓励患儿进食, 以减少体内酮体的产生和蓄积。根据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为患儿制订饮食计划, 每日所需热卡为1 000+年龄×80。 (1) 热量分配:碳水化合物占50%~55%, 蛋白质占15%~20%, 脂肪占25%~30%; (2) 食物选择:蛋白质以动物蛋白为主, 脂肪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 一日三餐按1/5、2/5、2/5比例分配, 对于年龄小的患儿可以按每天5餐进行分配, 按时定量进餐, 同时注意纤维素和水分的补充[3]。

在运动治疗方面, 结合儿童生理特点, 采取鼓励加监督的方法。在血糖控制好、酮体阴性的情况下, 鼓励孩子运动。但是控制其剧烈运动, 运动前适当进食以防止运动过程出现低血糖。每次运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具体根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定。

2.5心理护理

急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去面对和接受患儿, 使患儿解除恐慌情绪, 适应急救室环境。鼓励其树立信心, 勇敢面对,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缓解家属焦虑紧张的情绪。特别注意与患儿及家属的交流, 了解他们思想状况, 进行1型糖尿病有关知识宣教, 使其了解1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及长期应用胰岛素的重要性。

3 结果

通过医护努力、病人配合, 12例病人通过补液、降糖、灭酮、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合心理护理及后期饮食及运动指导等综合治疗, 患儿全部好转出院, 出院时血糖控制基本达标, 酮体阴性。

4 讨论

1型糖尿病发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其数量下降, 最后出现胰岛素分泌缺乏。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典型病例可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即“三多一少”症状, 需要长期胰岛素替代治疗。治疗不及时或自行中断治疗, 尤其是在机体存在感染、应激等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以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本组12例儿童1型糖尿病病人, 6例病人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入院。另外6例为既往已经诊断为1型糖尿病, 接受胰岛素治疗期间出现酮症酸中毒, 其中有4例为不规律使用胰岛素, 2例为肺部感染诱发。

对于儿童酮症酸中毒入院病人, 护士要认真配合好医师的抢救工作,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 DKA病人需要主要观察的指标有心率、心律、意识、呼吸、瞳孔、皮肤弹性、脱水貌、尿量 (每小时尿量) 及液体入量和速度, 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遵医嘱准确落实补液量及胰岛素输注的速度, 及时监测血糖, 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低血糖反应[4,5]。同时, 针对儿童病人的特点, 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操作体贴轻柔, 并及时掌握病人心态, 与其真诚沟通取得信任, 使其树立长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信心, 并对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以指导其后续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939-942.

[2]尚婉媛.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4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9) :7241-7242.

[3]李力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临床实用指南[J].糖尿病天地·临床刊, 2009, 3 (5) :199-203.

[4]孙其兰杨翠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要点[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47) :237-238.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11岁, 汉族, 因发现血糖升高8月余, 视朦1周, 于2010年11月27日入院。8月余前曾因多尿口干多饮伴消瘦1周余于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时随机末梢血血糖为29.8mmol/L;入院后急查尿糖 (++++) , 尿酮体 (+++) ;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 pH 7.265, HC03 9.9mmol/L (正常值20~32 mmol/L, 下同) ;血钾2.8 mmol/L;尿素氮2.74 mmol/L↓ (参考值3.9~7.14mmol/L) , 肌酐33.4μmol/L↓ (参考值44.0~130μmol/L) ;糖化血红蛋白13.4% (正常值3.9%~5.8%) ;血常规、粪便常规、血纳、钙、氯及肝功能、血脂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123次/分, 并ST-T改变;胸部X-线片示右肺炎症;本例虽未测定胰岛细胞、胰岛素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但根据其儿童期发病, 高血糖症状明显, 消瘦, 且有酮症酸中毒等特征, 诊断为1型糖尿病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右肺炎症, 经予补液, 胰岛素降糖, 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院外不规则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 极少监测血糖, 多尿口干多饮等症好转但仍时有发作。1周前上症再发且出现视物模糊而再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100次/分, 呼吸22次/分, 血压90/60mmHg, 身高136cm, 体质量29kg, 神志清, 精神差, 懒言, 呼吸平顺无酮味, 两颊稍红, 皮肤粘膜干燥, 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浅感觉及腱反射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指数30cm, 双眼晶体灰白色混浊, 眼底窥不见。辅助检查:尿糖 (+++) , 尿酮体 (+) ;静脉血糖51.6mmol/L;尿素氮5.7mmol/L, 肌酐25.7μmol/L;血钾4.3mmol/L, 钠131.8mmol/L, 氯95.1mmol/L, 钙2.4mmol/L;丙氨酸转氨酶103U/L, 天冬氨酸转氨酶82U/L, 胆红素及总蛋白、白蛋白正常;糖化血红蛋白15.7%;胰岛素抗体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血气分析正常;血常规及粪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ECG: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T波改变;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眼科B超示双眼玻璃体腔未见异常回声;视觉电生理检查:双眼波形较规律。入院后经积极补液, 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达标后, 行双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院外规律使用胰岛素治疗及监测血糖, 血糖控制良好, 随访至今视力正常。

2 讨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种晶状体透明度进行性降低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为糖尿病并发症中仅次于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眼病[2]。据部分研究统计, 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7.1/1000、11.7/1 000和17.8/1000[3]。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为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其发病年龄早, 进展快, 容易成熟, 另一种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 多见于血糖控制不良的青少年患者, 本文中所指糖尿病性白内障为后者。

目前糖尿病性白内障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绝大数资料来源于成年发病糖尿病性白内障, 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渗透压学说, 蛋白质糖基化学说及氧化应激学说[4]。年来多数学者认为, 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导致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的聚集是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多元醇通路又称山梨醇通路, 是指葡萄糖经醛糖还原酶作用还原成为山梨醇、再经山梨醇脱氢酶作用氧化生成果糖的过程。涉及2个关键酶——醛糖还原酶 (aldose reductase, AR) 及山梨醇脱氢酶 (sorbitol dehydrogenase, SDH) 。高糖状态下, AR表达增强并被激活, 过多的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是一种非脂溶性物质, 不易透过磷脂双层, 聚集在细胞内高度吸水膨胀,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还原型谷胱甘肽、肌醇等物质大量外漏, 引起氧化应激, 晶状体上皮细胞和纤维细胞受到严重损害, 最终形成白内障[5]。Lee等[6]在研究中利用转基因动物晶状体中高表达AR, 发现通过多元醇途径的葡萄糖变化是组织在高糖环境下氧化应激的主要原因。氧化应激可能起因于活性氧簇的产生和细胞抗氧化剂防御机制的失衡, 从而导致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的堆积, 影响晶状体的透明性, 发生白内障[7]。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 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 是蛋白质非酶糖基化 (Ma illand反应) 和氧化的终末产物[8]。当高糖持续存在时, 由多元醇通路产生的果糖能磷酸化成3-磷酸果糖, 然后分解为3-去氧葡萄糖。这两种复合物都是致蛋白质糖基化的因子, 产生AGE。机体许多蛋白质在高糖情况下均可以发生Ma illand反应, 蛋白质过度非酶糖基化可导致结构改变, 进一步影响到蛋白质生化特征和功能。晶状体内AGE堆积导致晶状体混浊, 形成云雾状不透明区, 即形成糖尿病性白内障。有学者报道,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房水中葡萄糖和AGEs含量显著高于老年性白内障, TGF-β2含量降低;提示两者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9]。Chan等[10]认为, 白内障发展数天或数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中, 山梨醇聚集引起的渗透应力导致了白内障的发展。对成人2型糖尿病资料的研究发现, 糖尿病病程 (OR=1.721, 95%CI:1.102~2.687) 、白内障家族史 (OR:5.724, 95%CI:1.784~18.366) 、血糖监测次数少 (OR=1.944, 9 5%C I:1.0 9 4~3.4 5 5) 、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O R=2.4 7 5, 9 5%C I:1.4 5 0~4.2 2 3) 、糖尿病视网膜病 (O R=5.7 2 5, 9 5%CI:58~13.336) 、血浆胆固醇水平增高 (OR=2.616, 95%CI:1.473~4.647) 、患糖尿病后油脂类食物摄入过多 (OR=4.344, 95%CI:1.483~12.720) 均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相关[11]。。

针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 目前口服药物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如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 (Epalrestat) 、托瑞司他 (Tolrestat) 、唑泊司他 (Zopolrestat) 、GP-1447、索比尼尔 (Sorbinil) ; (2) 糖基化抑制物:氨基胍, 赖氨酸及必需氨基酸, 阿司匹林、丙酮酸盐; (3) 抗氧化剂, 包括谷胱甘肽、牛磺酸、维生素E、维生素C、β-胡萝卜素, 以及带有还原性琉基的各类化合物等。目前大多数口服药物还仅限于动物实验阶段[12]。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支持晶状体的营养, 从而延缓晶状体衰老和代谢障碍, 但药物不能使晶状体恢复透明, 只有手术才能使患者重见光明。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5

关键词: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是在遗传基础上由环境因素激发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损伤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儿童糖尿病90%均表现为1型糖尿病, 临床表现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 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但临床误诊率极高, 以至于60%以上患儿是发生了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和酮症酸中毒表现才来就诊。该文收集了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之间临床收治的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45例, 对其临床诱因和发病特点诊疗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临床收治的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45例, 做回顾式临床资料分析。本组病例, 男孩20例, 女孩25例, 年龄3~17岁, 平均年龄段为9~15岁发病最多。其中, 已知糖尿病病史者16例, 其余均为首次发病, 因发生酮症而入院就诊的18例。诱发因素:感染19例, 饮食不当11例, 自停胰岛素8例, 不明原因7例。

1.2 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入院后空腹血糖监测均>6.6mmol/L, 餐后2 h血糖>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1%;均符合2003年我国糖尿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其中昏迷8例, 意识模糊、嗜睡11例, 烦燥、深大呼吸5例, 腹痛、腹泻伴呕吐7例, 发热9例, 头晕乏力5例。3实验室检查:血糖在12.9~35.6 mmol/L之间 , 尿糖 (+++ ——— ++++) ; 尿酮体 (++ ———++++) pH值<7.1, 血钾 (2.5~3.8 mmol/L) , 血钠 (125~143 mmol/L) 白细胞计数 (9.3~23.7) ×109/L, 血尿素痰 (5.3~9.9 mmol/L) , 肌肝75~331μmol/L, 糖化血红蛋白 (9~14) %。

1.3 治疗方法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组用来纠正休克和酸中毒, 根据血钾和血钠浓度进行被充电解质; 一组用来静脉泵入胰岛素 (0.1μ/Kg·h) , 维持血糖浓度在14 mmol/L左右, 直到酮体监测消失, 每2 h监测血糖一次, 当血糖低于14 mmol/L时, 改用5%糖水加速效胰岛素治疗, 与此同时, 加强对患儿酮体和肌肝、尿糖水平、电解质、血气等进行监测分析[2]。当病情缓解时, 停止静脉应用胰岛素, 过度到皮下注射, 制定治疗计划, 让患儿家长熟悉胰岛素的用量、方法、时间、剂量和注射部位。帮助患儿调整饮食方案和饮食结构, 强调运动疗法和饮食疗法相结合进行辅助治疗, 减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45例患儿中有感染19例, 饮食不当11例, 自停胰岛素8例, 不明原因7例。84.44%以上有明显诱因, 临床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儿16例, 占本组病例的35.56%, 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入院主诉的患儿占18例, 占本组病例的40%, 经过补液、纠酸、小剂量胰岛素等综合应用, 患儿均转危为安, 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儿童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昏迷、低血糖以及感染;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综合症。儿童时期的胰岛素替代疗法可以有效地减慢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北美DDCT试验中心经过1441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研究得知, 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尽早治疗是减少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微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等些并发症的有力措施。强化治疗不但可以减缓微血管病变, 也可以改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目前尚未发现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HbA1c阈值。2009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中心提出, HbA1c>7.5% 为发生微血管病变危险信号 , 理想控制应为 <6.06%, HbA1c>9.0%为高危现象[3]。

该组病例发病前有84.44%的患儿有明显诱因, 只是未引起家长和医生的注意, 患儿入院前已确诊的病例为16例, 仅占该组病例的占本组病例的35.56%, 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入院主诉的患儿占18例, 占本组病例的40%, 可见对于儿童型糖尿病, 误诊率较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少儿的饮食和甜品增多, 饮食水平和饮食结构失调, 导致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大多患儿酮症酸中毒昏迷前有明显的诱因, 但临床表现多样, 多渴、多饮、多食、多尿、感染、乏力等。治疗的关键是迅速补液, 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应用正规胰岛素进行治疗, 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内, 有相关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治疗的同时, 注意实验室检查, 避免纠酸过度, 监测各项指标,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兰英.不同降糖方案治疗儿童Ⅰ型糖尿病77例[J].中国药业, 2014, 23 (5) :68-69.

[2]毛恩辉.30例儿童Ⅰ型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4) :100-101.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124例患者均是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病人 , 其中观察组62例, 男35例, 女27例, 年龄在5~11岁之间, 平均年龄 (8.3±1.6) 岁, 入院时血糖平均水平为 (23.94±3.14) mmol/L, 血p H值平均水平为 (7.17±0.016) ;对照组62例, 男37例, 女25例, 年龄在6~12岁之间, 平均年龄 (8.7±1.3) 岁, 入院时血糖平均水平 为 (24.12±3.26) mmol/L, 血p H值平均水平为 (7.16±0.013) 。

1.2 诊 断标准

儿童DKA诊断标准参考《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2]。

1.3 观 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血糖达标时间、血p H恢复值、低血糖发生率、尿酮体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治 疗方法

观察组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诺和灵R) 的治疗方式, 初始剂量为0.1 U/ (kg·h) , 以易捷血糖仪监测血糖变化情况, 每小时监测1次, 并记录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消除时间及p H恢复时间, 监测患者三餐前及夜间22时的血糖水平, 根据患儿的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 并在患儿进餐时需调节胰岛素用量。对照组实施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治疗方式, 同样按照0.1 U/ (kg·h) 的剂量滴注 , 以诺和灵R配合生理盐水250 m L, 并检测血糖水平, 当患儿血糖在11 mmol/L左右时, 改用5%葡萄糖250 m L联合胰岛素滴注, 同样观察相关指标。

1.5 统 计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实施方差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消除时间、p 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表2、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98%的儿童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 , 很多患儿以DKA为首发症状, DKA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缺失或各种生糖激素分泌过多所造成的一种严重代谢紊乱, 各种诱因均易诱发[3]。儿童体质敏感, 对于胰岛素缺乏时表现尤为敏感, 因而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是通过模仿机体胰岛β细胞的正常分泌功能, 24 h持续定量的控制胰岛素的泵入量 , 以维持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 进而有效的抑制脂肪分解, 减少酮体的生成量, 纠正酸中毒。

患者进餐时增加胰岛素剂量可控制餐后的高血糖状态, 使患儿的血糖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 符合机体正常生理变化需求, 而正常静脉滴注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患儿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泵入胰岛素, 可将患儿的血糖水平得到稳定的控制, 进而避免了因胰岛素过量而导致的低血糖发生;同时由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不会导致胰岛素在皮下的积聚, 也能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血糖水平更为稳定, 住院时间、p H恢复时间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 进一步证实了胰岛素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因而, 该研究认为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高,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九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4) :24-26.

[2]巩纯秀.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6) :421.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7

关键词:1型糖尿病,整体护理,护理效果,临床观察

糖尿病是临床较常见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三大营养素、 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为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重症者可出现酸碱平衡紊乱。 在1 型糖尿病患者中, 75%为18 岁以下儿童[1]。 幼年发病、终身用药、并发症多是1 型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如果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不但会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还会增加白内障、 失明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为此, 笔者以2013 年1 月以来该院收治的80 例1 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患儿针对性的个体化整体护理方案和措施, 结果表明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 年1 月以来该院收治的80 例1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儿51 例, 女性患儿29例;年龄在0~17 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8.5 岁。 复发仅有2 例患儿, 其余均为初发患儿。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分别在7mmol/L和11.1mmol/L以上, 空腹C肽和胰岛素的检测值均较低。 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血糖监测平均值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均遵医嘱给予常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针对性整体护理干预。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例数, 出院时应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儿或其家长的对护理质量的定性评价。

1.4 统计方法

计算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整体护理措施

2.1 饮食护理

护士要运用沟通交流技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糖尿病患儿及家属讲解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讲解合理营养中相应营养素的摄入量及其食物调配, 孩子或其家长能自觉遵守, 这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 应每周为称量1 次患儿体质量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将患儿血糖波动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 维持患儿血脂正常, 这是患儿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 患儿饮食成分中,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热能分配分别为20%、50%和30%;每天早餐、午餐和晚餐的热量分配比例分别为20%、40%和40%。 每餐餐前30 min检测患儿1 次微量血糖, 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确定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2.2 排尿异常的护理

当患儿出现高渗利尿病理变化时, 患儿会出现多尿和烦渴之临床表现。 对此类患儿, 护士应及时提供便盆并协助排尿。 患儿会阴部在尿糖刺激下会出现疼痛、瘙痒等不适, 护士要告知患儿或其家长每天用温水清洗2~3 次会阴部, 及时更换尿布, 烦渴患儿的饮水量要足够, 避免或降低患儿脱水的发生机会。

2.3 感染的预防性护理

糖尿病患儿具有较低的免疫和抵抗能力, 感染尤其是皮肤感染的发生机会较高。 护士要告知患儿和家属要经常洗澡、洗头发, 皮肤保持干净。 要勤为患儿剪指甲, 尽量避免皮肤抓伤或其他损伤的发生。 要及时治疗患儿受伤皮肤或毛囊炎等病变。

2.4 胰岛素应用的护理

为精确胰岛素用量, 应选择1m L胰岛素专用注射器, 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皮下注射。 腹壁、上臂外侧、臀部为常用的注射部位, 各部位胰岛素吸收速率依次降低。为避免局部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每次均应更换注射部位, 1 个月内仅能在同一部位注射1 次。 更换注射部位时, 应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同一注射部位不可反复作为穿刺点。 为避免运动过度所致低血糖的发生, 注射后不得离开病房, 要安抚患儿, 尽量避免剧烈哭吵。要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 胰岛素剂量每2~3 d调整1次, 直至尿糖在 (++) 及以下, 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

2.5 运动护理指导

根据患儿年龄、 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和方式、运动量等。 孩子多好动爱玩, 运动量难以控制, 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关怀患儿, 控制运动量在适宜范围。 运动时注意足部的保护, 避免因皮肤损伤、急慢性感染而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尽量在饭后1~2 h进行运动, 避免黄昏或夜间剧烈活动, 快走、小跑、散步、爬楼梯等为患儿最常选用的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为中等, 以微出汗、不疲劳为原则, 做到体质量在正常范围内。 运动时注意额外增加如巧克力的糖类[2],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机会。 日常生活中, 要保证患儿的睡眠质量,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2.6 酮症酸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多数患儿以存在酮症酸中毒来医院就诊, 发生率较高者以年龄较小患儿为主, 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全身关节痛为患儿的主要表现, 同时这种并发症也是患儿的主要死因。 患儿一旦就诊, 应立即开通两组静脉通道, 以供抢救使用。 一组用于快速输液, 达到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的目的, 输液以0.9%氯化钠溶液最为常用, 以20 m L/kg为滴速, 在0.5~1 h之内完成;然后。 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的不同, 确定输液量并继续输液。 另一组用于输注小剂量胰岛素来达到降糖目的。 为使胰岛素持续进入机体, 应采用微量输液泵将滴速调整在适宜范围。 当输入上述液体和药物后, 细胞外的钾离子进入细胞内, 患儿可出现低血钾血症而致死。 因此, 补液排尿后应立即为患儿补钾。 酸中毒较为严重的患儿, 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以及时纠正酸中毒。

2.7 低血糖护理

对于1 型糖尿病患儿, 过量使用胰岛素或/和用药后进食过少、 过量运动等因素, 均可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突发饥饿感、心慌、多汗、脉速为低血糖患儿的主要表现, 重症者会出现惊厥、昏迷、休克甚或死亡的发生。护士应教会患儿和家属如何早期识别低血糖,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一旦发生应立即平卧, 进食糖水或含糖食物, 必要时静脉推注40 m L50%葡萄糖溶液。

2.8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型糖尿病患儿的病程较长, 疗效不明显, 需终生进行饮食治疗、行为干预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治疗, 患儿和家庭的心理和精神负担较重。 所以, 护士应向患儿和家属讲解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 介绍成功治疗的身边案例, 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精神压力,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不断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例数的比较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例数情况见表1,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50%, 研究组为7.50%。

卡方检验表明,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54, P<0.05) , 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3.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出院时调查对照组有29 例患儿 (或家长) 满意, 护理满意度度为72.50%, 观察组38 例患儿 (或家长) 满意, 护理满意度度为95.00%, 两组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7.44, P<0.01) ,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4 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系统化处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3], 是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工作方式和方法。 这种护理模式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 把护理程序系统化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 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其中1 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 与成人相比, 儿童1 型糖尿病有自身特点, 患儿一般病情较重, 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 但血糖波动较大, 往往以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住院。 加之患儿年龄较小, 认知能力较差, 临床诊治较为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 1 型糖尿病患儿应以积极的个体化整体护理配合各项治疗措施,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整体护理措施包括:①根据1 型糖尿病发病特点, 可分为急性期护理和维持护理。 患儿多以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昏迷等急危重症入院[4], 需进行紧急治疗和护理, 这是护理的重点。 当患儿病情平稳以后,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采取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维持血糖平稳。 ②根据1 型糖尿病特点, 应明确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 1 型糖尿病患儿需终身胰岛素治疗, 家属难以接受, 心理护理可取得家属信任和支持。 同时, 患儿有较强的好奇心理, 治疗依从性往往较差, 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依从性和治疗效果[5]。 ③根据糖尿病终身治疗特点, 开展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 此时护士应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糖尿病防治知识, 介绍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技能和能力。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 帮助患儿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 可取得较好疗效。

该研究表明,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50%, 护理满意度为72.50%,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 护理满意度为95.00%,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0.01) 。

综上所述, 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应将整体护理措施应用于1 型糖尿病患儿,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措施, 可使患儿和家长放正心态, 提高医嘱依从性, 有利于控制患儿血糖水平, 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大幅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断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迪, 巩纯秀, 孟曦, 等.儿童1型糖尿病管理十年前后对比及相关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4) :596-600.

[2]彭鑫, 李燕, 崔焱, 等.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代谢控制的效果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4) :1628-1630.

[3]殷磊主编.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吉晓铃.初诊儿童1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6) :982-983.

儿童1型糖尿病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1型糖尿病儿童,男11例,女13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为(5.6±2.8)岁;平均血糖值为(19.8±5.4) mmol/L,所有患儿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4例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使用诺和灵-R和诺和锐治疗,分别置入胰岛素泵内24 h持续微量泵入。胰岛素剂量为0.5~1.0 IU/(kg·d),24 h总量分为餐前追加量与基础量,分配比例为1:1;按照患儿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值适当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1.3 监测指标

监测两组患儿的餐前、餐后2 h及睡前末梢血糖,以连续3 d血糖值为3.6~7.8 mmol/L作为血糖达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血糖控制时间、每天胰岛素的用量、餐后2 h血糖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及每天发生低血糖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常规胰岛素注射后45~120 min血药浓度才达到峰值,因此,常规胰岛素必须在进食前30 min注射,但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自制力较差,而且婴幼儿的进食次数难以固定,因而应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儿童糖尿病较困难[1]。速效胰岛素具有起效迅速、注射-进餐时间间隔较短等特点,因此,上述难题可以通过餐前即时注射超短效胰岛素来解决。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糖尿病患儿时,餐前可输注“先期”剂量速效胰岛素,然后在餐后按照实际进食的数量再次输注相应剂量胰岛素。

诺和锐作为一种超短效胰岛素,具有起效速度较快、达峰时间较早和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等特点,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治疗时,使得胰岛素泵的输注模式更加灵活,患儿的全天血糖值更加平稳。由于诺和锐的上述特点,其可在进餐时输注,更加适合和方便患儿使用。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采用诺和锐治疗,血糖控制时间为(5.1±0.9) d,较对照组(诺和灵-R)明显缩短(P<0.05),而治疗组每天平均胰岛素的用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效果则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赵岫等[2]的研究结果相符合;但治疗组的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及每天低血糖的发生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诺和锐和诺和灵-R在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上对餐前与睡前血糖及低血糖发生次数方面作用一致。再者,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低血糖或严重高血糖等不良反应,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诺和锐与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相似。

总之,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诺和锐与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相似,在治疗儿童糖尿病时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患儿的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特别是对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更加理想,注射后即可进食,更加适合儿童生活的特点,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泵输注诺和锐(超短效胰岛素)与诺和灵-R(短效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24例1型糖尿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灵-R与诺和锐。结果 治疗组血糖控制时间、每天胰岛素的用量、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及每天发生低血糖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诺和锐与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相似,注射后即可进食,更加适合儿童生活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儿童,1型糖尿病,诺和锐,诺和灵-R

参考文献

[1]郭敏,姜晓艳.诺和锐与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临床疗效比较.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1):73-75.

上一篇:一年级说话训练下一篇:教与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