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降压穴

2024-07-19

针刺降压穴(精选九篇)

针刺降压穴 篇1

关键词:平衡针灸,针刺降压穴,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在《素问·至真》中有“诸风掉眩,均属肝”的记载[1],且祖国医学理论亦记载:“肝风、肝火属孚动之阳,两动相搏,髓海不足,为之旋转,脑转耳鸣”,明确了眩晕、耳鸣、肝风等常见的高血压表现[2]。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属于“本虚标实”,病理机制多为阴阳失衡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进而气血逆乱运行多见于肝肾阴虚,其间痰淫于络、瘀阻于脉、风动于内、火越于外、阳亢于上、阴亏于下,而诸变生[3]。其中,肝阳上亢为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本研究采用针灸针刺降压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旨在为临床规范治疗高血压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5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7)。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9~63岁,平均年龄(56.25±3.7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6.18±1.4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7.19±4.05)岁,病程1.5~10年,平均病程(6.31±1.2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标准[4]。肝阳上亢型主症: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头痛、眩晕;肝阳上亢型次症: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便秘尿赤;符合上述4项且至少有2项主症者,即可判定为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5]。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年龄18~65岁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心脑肝肾系统疾病者;危险分层达高危或极高危的高血压Ⅲ级;过敏体质;精神障碍无法合作者;未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口服厄贝沙坦(生产厂家: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0;规格:150mg×28粒),每天150mg;口服阿托伐他汀(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规格:20mg×7粒),每天20mg,连续治疗60天。

1.3.2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者采用平衡针灸法针刺降压穴治疗,针刺风池穴:精准定位后,以酒精棉球进行常规消毒,于同侧鼻尖方向指切法进针1寸,患者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时间为1min。针刺曲池穴:精准定位后,以酒精棉球进行常规消毒,指切法进针1寸,患者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时间1min。针刺太冲穴:精准定位后,以酒精棉球进行常规消毒,向后斜刺指切法进针1寸,患者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时间1min。每针间隔10min,留针30min,连续治疗60天。

1.4疗效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评分、血糖、血脂等情况。

中医证候评分: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头痛、眩晕分别计极重(6分)、重(4分)、轻(2分)、无(0分)。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便秘尿赤分别计极重(5分)、重(3分)、轻(1分)、无(0分)。

1.5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mmHg,±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研究组患者针刺降压穴各时点血压变化

针刺降压穴10min时,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针刺降压穴30min、60min、120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s,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CHO、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PG、CHO、TG、LDL-C、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mmol/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长期危害患者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6]。尽管降压药物种类繁多、疗效肯定,但其副作用、不良反应、需终身服药等,多数患者难以坚持用药,导致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下降[7]。

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平衡针灸法更以见效快、选穴精简、易于掌握、操作方便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研究显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多见于肝阳上亢型,平衡针灸法多选太冲作为高血压病治疗的首要穴、基本穴[8]。在《灵枢木输篇》中记载,肝阴中之少阳,其原见于太冲。另有冲脉属十二经源头一说,且冲脉对五脏六腑的气血均有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针刺太冲,调节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的阴阳失衡状态;结果显示,针刺治疗10min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前明显降低,且针刺降压穴30min、60min、120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前降低,肯定了平衡针灸法显著的瞬时降压效果。

在中医古籍中,多数为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病诊断记载,如诸风掉眩,尽为肝所属,头晕目眩,首寻风池。由于头颈部无肝经穴位,自胆经取穴即依据肝胆表里相互,肝风入表即走胆经,可上行至头项,针刺风池通过泻胆平息肝风,疏理肝胆、调和气血,即可致肝阳潜降,难以化风。同时,肝气疏泄也能够加快脾气运化,如脾气健运,则患者痰湿难生,故针刺风池具有一定的熄风化痰功效。

据《素问·至真》记载,曲池系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阳明多血多气,针刺曲池可折阳明火势、清泻阳热,并纠正气逆等证,对肝阳亢盛、平肝潜阳均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头痛、眩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便秘尿赤等肝阳上亢典型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平衡针灸法具有显著的降压及减轻中医证候效果。

综上所述,平衡针灸针刺降压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10min时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即明显下降,长期治疗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调节血糖血脂代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诗萍,王艳杰,郑禹,等.针灸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5):2840-2842,2845.

[2]冯明磊,王舒.浅谈针灸治疗高血压机理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7):71-73.

[3]张立娟,王康锋,王平,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现状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02-104.

[4]中华中医药学会.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108-109.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6]李东泽,杨毅宁,李晓梅,等.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13(z1):107-107.

[7]付静静,王舒.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8):78-80.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篇2

王文远 作者单位:100026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标准化招标课题。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1.1西医诊断标准

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④X线检查阴性。1.2中医诊断

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1.3孕妇禁用。2治疗方法简介 2.1操作方法

2.1.1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2.1.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2.1.3针刺方法

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2.1.4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2.2技术关键环节

2.2.1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2.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2.2.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2.2.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2.2.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2.3治疗时间及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4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4.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5特点

①取穴少,痛苦小;②见效快、疗效高;③操作简便、易于普及;④安全性较高;⑤突出人体自身平衡。6临床研究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可以保护胃黏膜等 篇3

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共同推荐的一项中医研究成果指出,针刺足三里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在众多穴位中,足三里穴是最常用的治疗穴位之一,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针刺足三里穴位对机体胃肠道相关功能有影响,能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和胃健脾,但为何能对机体起到积极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虹医师等研究人员,将16名志愿者分为真穴组和假穴组。前者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假穴组选取足三里外同一水平的2厘米~3厘米处进行针刺。针刺前5分钟及电针刺敏停止后5分钟、15分钟、25分钟、30分钟,分5次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胃黏膜相关指标(胃泌素、内皮素等):针刺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真穴组电针针刺停止后,内皮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降低,而假定组没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不同时间段激活的脑功能区基本相同,激活的强度在针刺停止25分钟时最为强烈。

研究人员指出,针刺足三里穴能有效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针刺信息传导,激活与机体胃肠功能相关的脑区,通过下行神经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含量,从而达到调节机体胃肠功能的作用。

(健康网)

转基因技术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颖彦、朱正纲两位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近5年时间的潜心研究,发现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上的同源盒基因IRX1的活性丢失,可以导致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增加: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该基因导入胃癌细胞使IRX1基因活性恢复后,无论是在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还是小鼠活体内的肿瘤细胞,其恶性增殖与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这一研究论文目前发表在国际癌症权威学术刊物《癌基因》杂志上。

该研究发现,导致胃癌细胞内IRX1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是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上IRX1的一个等位基因在外界致癌因素等作用下丢失,而幸存下来的另外一个等位基因又因为启动子的高甲基化而失去活性所致。科研人员通过基因补偿或给予去甲基化药物5一氮杂脱氧胞苷处理,可以使胃癌细胞内IRX1基因活性得以恢复。通过比较IRX1基因缺失与恢复IRX1基因活性的胃癌细胞全基因组表这谱,并结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发现,由于IRX1基因的失活,使其对其下游癌基因BDKRB2、HIST2H2BE以及FGF7的抑制能力丧失,从而造成胃癌细胞的失控性增殖与侵袭性生长。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不仅首次提出了IRX1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抑癌基因作用,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即不但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IRxl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而且在胃癌患者的外周血游离DNA中也可以检测到IRX1基因的高甲基化,有关专象认为,这项原创性研究为今后将IRX1基因甲基化分析作为胃癌诊断中的新型分子标志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健康网)

精神长期抑郁易患乳腺癌

就乳腺癌的发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王宽宇主任介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家族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其他乳腺疾病:研究发现,乳腺其他疾病中约70%为非增生性痛变,它们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而增生性病变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升高,以伴有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者尤甚,其相对危险性为4~5倍。

精神抑郁和过度紧张:据调查,性格内向,精神长期抑郁,早期生活不幸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这些精神因素与不良生活工作方式加在一起对乳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产次:研究发现,高产次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小。而人工流产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体重因素:体重增加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口服避孕药等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人民网)

芹菜是蔬菜中的伟哥

青翠爽口的芹菜在餐桌上很多见。近日,美国出版了一本新书《永远健康的十步》,其中有一章节就提出,对男性而言,芹菜是“蔬菜中的伟哥”,具有良好的助性效果,夫妻共同饮用芹菜汁更能促进性生活和谐。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男科中心吕伯东教授介绍,芹菜是种营养丰富、具有一定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的蔬菜,100克芹菜中含蛋白质2.2克,钙8.5毫克,磷61毫克,铁8.5毫克,以及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瓜果蔬菜高1倍,铁含量为番茄的20倍左右。

芹菜的降压作用为人们所熟知,对血管硬化、神经衰弱亦有辅助治疗作用。但它最明显的功效是促进性兴奋。西方一度将芹菜称为“夫妻菜”,古希腊僧侣曾将之列为禁食,主要是因为芹菜含有雄性激素,能刺激勃起,还会使男性体味更好闻。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庭吃芹菜时只吃茎不吃叶,这不太科学。芹菜叶片的营养价值很高,如有10项指标都超过了茎,包括钙、铁、钾、维生素A和C等。如果不太习惯芹菜的口感,不妨将它榨成汁饮用,一样会有不错的“助性效果”。

针刺降压穴 篇4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腰痛穴,腰部活动

急性腰扭伤中医认为属“腰痛”范畴, 多由闪扭身躯、持重不当、跌仆及过度扭转等原因, 引起筋脉损伤, 经气运行受阻, 气血壅滞而成, 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 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在临床诊断上随处可见, 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或者不预期参加运动和劳动而事先又未做热身准备者发生较为多见, 多见于办公室工作人员。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见。《金匮翼》指出:“瘀腰痛者, 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 一身之要屈伸俯仰, 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 则血脉凝涩, 筋络瘀滞, 令人卒痛不能转侧”。急性腰扭伤的病变范围包括背腰部至骶髂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常见症状为突然腰痛难以忍受, 活动障碍, 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现通过针刺腰痛穴配合腰部活动治疗本病42例,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本科4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表现为: (1) 腰部外伤史; (2) 腰背部棘突两侧或一侧剧烈疼痛, 腰椎活动受限, 保持一定的强迫姿势; (3) 伤后腰部有响声或有突然断裂感, 腰部疼痛, 不能使劲, 动则加重, 静不消除; (4) 腰部僵直, 行走、翻身、坐站转移等主动活动困难; (5) 一般无下肢放射痛, 有的患者有下肢牵涉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但加强试验则为阴性。42例患者中,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20~60岁。原因为搬挪重物及持物, 或者不预期参加运动和劳动而事先又未做热身准备者而扭伤腰部: (1) 最严重者:腰部疼痛剧烈, 活动严重受限, 患者不能站立、行走、坐下, 共18例; (2) 较严重者:腰痛勉强能够站立, 腰部活动受限, 扶物或扶墙时能行走、坐下, 共16例; (3) 轻者:腰部疼痛, 能坚持活动, 行走, 坐下, 能忍痛勉强转腰, 共8例。42例患者全部经检查排除外骨折、腰椎结核、脊柱肿瘤等。

1.2 穴位介绍

腰痛穴:手背, 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腕背横纹下1寸) , 一手两穴。解剖:在骨间背侧肌中;布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神经、指掌侧总神经。

1.3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后, 用无菌性一次性针灸针4支, 分别斜刺1~1.2寸 (30~45°) , 每穴1针, 捻转至患者有酸胀感。同时嘱患者不停活动腰部的旋转、弯腰、下蹲、跺脚等运动, 15~20 min/次, 1次/d。

1.4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的急性腰扭伤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痊愈:腰部疼痛消失, 脊柱活动正常, 站立、行走活动自如;有效:腰部疼痛减轻, 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能站立、行走, 但仍有轻微疼痛;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后, 痊愈20例, 有效2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6%, 针刺1次15例, 针刺2~3次22例, 针刺4~7次5例。

3 讨论

急性腰扭伤, 在中医病症中, 属腰痛伤筋范畴, 多因突然损伤, 闪挫跌仆, 经筋络脉受损, 或因各种原因引起体位不正, 致气滞血瘀, 脉络受阻, 不能荣养腰部所致腰痛。腰为肾之外候, 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腰痛与肾及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病损相关[2]。《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 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 一身之要, 屈伸俯仰、无不由之, 若一有损伤, 则血脉凝涩, 经络壅滞, 令人卒痛不能转侧, 其脉涩, 日轻夜重是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 搬挪重物、持物不慎、腰部过伸以及腰部自前倾位猛然伸直起立时, 容易引起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损伤, 也容易引起椎间小关节的错位等。中医认为, 经脉、关节损伤, 致气血运行受阻, 经络受阻, 气血壅滞局部而成, 以致腰部活动受限。受伤组织由于疼痛或反射性痉挛保护, 造成肌肉僵硬, 腰部各方向运动等活动均受到限制, 疼痛多呈放射痛[3]。

普通针刺具有疏通经络, 行气止痛, 活血化瘀, 温经散寒之功。腰痛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针刺局部穴位, 通过穴位、经络刺激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 从而改善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活动受限以及疼痛等症状;同时在普通针刺穴位止痛的前提下, 配合做腰部主动运动训练, 通调气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而调节扭伤局部的气滞血瘀现况, 修复腰部关节的错位、筋膜等组织的功能紊乱, 从而达到治疗腰部疾病的效果。而针刺腰痛穴、后溪穴、委中穴、承山穴、水沟穴等穴位均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作用, 后溪穴位置:微握拳, 第5掌指关节尺侧的掌横纹处, 赤白肉际之间。也就是小拇指外侧横纹处, 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 委中与昆仑穴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4]。水沟穴位于鼻下、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与下三分交界处。上述几穴均有治疗腰痛的作用, 但或操作不便或操作时患者过于痛苦。腰痛穴则不同。

腰痛穴:位于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 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腕背横纹下1寸) , 一手两穴, 共4个穴。主治急性腰扭伤。腰痛穴不属经穴, 为经外奇穴, 具有调气血逆乱, 气血受阻之功。按照十二经脉学说, 手是经脉之气生发布散之处, 脏腑、组织、器官在手部均有相应的反应点, 而腰痛穴就是急性腰扭伤在手部的反应点。针刺腰痛穴可疏通经络, 疏散腰扭伤部的气滞血瘀, 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且配合腰部活动, 可恢复腰部小关节轻微移位, 达到迅速恢复的效果。腰部做主动活动 (如慢蹲、转腰、前屈、侧屈等动作) 时必须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只因做到要领动作之时, 正是疏通“不通则痛”的正确时机, 要领所在, 从而达到通而不痛。此方法为远距离取穴, 此方法具有取穴少、见效快, 疗效好, 经济、安全, 简便易行, 便于应用, 且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皇帝内经中早就有文献记载,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奇穴腰痛穴配合腰部活动治疗急性腰扭伤在临床上经多方认证, 值得广泛应用。

4 附病例报告

例1:男, 50岁, 建筑工人, 就诊于2014年8月20日, 患者自诉:晨起, 搬水泥时, 因用力过猛致腰部疼痛难忍, 不能站立, 来本科就诊。X线片排除骨折等, 查体:腰4棘突旁左侧压痛, 肌肉痉挛僵硬。立即予以针刺腰痛穴治疗, 捻转至酸胀感, 并嘱患者轻微活动腰部, 逐渐加大活动范围, 期间5次行针, 20 min后, 患者疼痛基本消失, 活动基本正常。

例2:男, 35岁, 办公室人员, 就诊于2016年4月12日, 患者自诉:11日晚, 因拖地用力不慎而致腰部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 不能起床。次日来本科就诊, 可扶墙慢走, 不能上下床。查体:腰4、5棘突旁左侧压痛, 腰肌痉挛。给予针刺腰痛穴治疗, 并嘱患者活动腰部, 缓慢前蹲、左右旋转腰部、弯腰等, 期间捻转针3次, 15 min后, 患者疼痛减轻, 可独立步行。连续针刺3 d后, 患者痊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46.

[2]黄建忠.针刺腰痛穴配合腰部活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3]黄捷佳.针刺水沟穴、腰痛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86例.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0, 25 (4) :36.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机制浅析 篇5

1 高血压的中医病机

《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近代张锡纯认为:“人身气血随气而流行,气之上升多者,可使脑部充血。”可见气血上冲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肝脏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可促进气血运行及情志舒畅,《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若肝疏泄太过,肝不藏血,气血上浮,壅之于上,故肝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为气血失和,肝血上冲,应首从肝论治。

2 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

2.1 中医理论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病主要责之于肝,太冲位于肝经经脉,体现从肝论治的思路。《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针刺太冲穴可激发肝经原气,调节阴阳,使气血下行,虚阳下潜。《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太冲穴可平肝潜阳,选太冲“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再者,高血压病机为气血上逆,肝血上冲至脑,再选用肝经头部穴位恐有升提之弊,太冲位于下肢足背,与病位相距甚远,符合远端取穴原则,为引血下行的治疗大法。太冲穴可疏理肝气,清泻肝火,平肝熄风,对肝阳亢盛至极引发高血压性中风有防治之功效,体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

2.2 现代研究

内皮素是1988年日本学者[3]从猪主动脉发现并分离出的一种能引起各种血管收缩的物质。研究证实[4],内皮素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原因。据报道[5],SHR血浆中ET-1水平较正常血压SD大鼠显著升高;针刺太冲7天后,太冲穴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T-1水平。吴远华等[6]观察针刺太冲和曲池的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ACE变化,针刺能降低ET含量,太冲穴的疗效更显著。吴学苏等[7]研究发现针刺能降低急性高血压大鼠血浆ET-1。针刺太冲可能通过升高SHR血清NO水平而起到降压作用。NO能舒张血管,降低动脉平均血压,控制全身血管床的静息张力,增加局部血流,是血压的主要调节因子[8]。实验表明[5],太冲可显著升高NO水平。

综上所述,太冲穴是治疗高血压的主穴之一,具有中医理论依据,其西医机制逐步证实,临床疗效具有特异性,是其他穴位或非经非穴不能代替的,且降压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Hypcrtension,2003,42(6):1206-1252.

[2]段颖华,洪文.原发性高血压针灸治疗规律探讨[J].陕西中医,2002,22(8):723.

[3]Macklin EA,Waync PM,Kalish LA,et al.Stop Hypertension with the Acupuncture Research Program(SHARP):results of a 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Hypertension,2006,48(5):838-845.

[4]Lee H,Kim SY,Park J,et al.Acupuncture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Hypertens,2009,22(1):122-128.

[5]王家有,唐纯志,贺振泉,等.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血浆内皮素-1和血清NO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5):1943-1945.

[6]吴远华,朱广旗,林兴友,等.针刺曲池、太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中ET和ACE的影响疗效探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1080-1083.

[7]吴学苏,李鸣,陆源源,等.针刺对急性高血压大鼠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及肾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7(15):41-42.

针刺降压穴 篇6

1 临床资料

146例VD患者均为我院2008-01~2010-08门诊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64例, 年龄53~86岁, 平均年龄65.3岁。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VD标准[3] (DSM-IV) ;Hachinski氏缺血计分法[4]《Ischemic Score, 简称IS》评分达7分以上者;按张氏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 (以下简称HDS) 评分≤30.5分者[5];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者。排除阿尔茨海默病或其它原因的痴呆;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有癫癎、脑炎、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皮克病等可能引起痴呆疾病病史者;重度痴呆患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出现失语、视听障碍患者;抑郁症或其它精神障碍等可能干扰认知功能评价的疾病患者;多器官衰竭、血友病等不适宜针刺治疗的患者。

2 方法

2.1 选穴

通过对以往临床资料及文献资料[6,7]的回顾, 分析总结得出针灸治疗VD主穴选用最多经脉是督脉, 其次是膀胱经、胆经、心经等。主穴处方选用次数最多的穴位是百会, 其次是大椎、神门、大钟。配穴选用最多的经脉是膀胱经, 其次是胃经、心包经及任脉。配穴选用次数最多的是肾俞, 其次是脾俞、足三里、肝俞等。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对百会、大椎、神门、大钟四个主穴进行作用排序, 评价主穴处方组成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肝俞为固定配穴。各组患者根据正交试验设计表格选取主穴穴位结合固定的配穴进行针刺治疗。

2.2 操作方法

选定的针刺穴位常规消毒, 以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 进针后刺激得气, 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 以连续波, 频率45次/min, 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30分钟, 每隔15分钟行针1次, 施以提插捻转手法。施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 共进行3个疗程。每完成一个疗程休息2天, 再行下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 各组患者行HDS评分, 以HD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

2.3 病例分组

所有患者按照正交试验设计表格分为8组, 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H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3 结果

3.1 针刺主穴作用分析的正交试验设计

以回顾资料分析得到的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常用主穴作用为一个因子, 每个因子分“选”与“不选”2个水平。正交设计各因素水平见表1。

3.2 针刺主穴对VD患者HDS得分的影响

按正交设计要求计算出各列的K值和R值, K1和K2分别为1水平和2水平实验结果数据的总和, R为极差:K1-K2。在本实验中用R表示两个水平的效应差别。正值越大表示“选用”与治疗作用关系越大, 负值越大表示“选用”与治病作用关系越小。结果见表2~3。

从极差R值看, 四个主穴对VD患者HDS得分的改善都有正性作用。其中, 百会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大椎、神门、大钟。从方差分析表来看, 四个主穴“选”与“不选”对VD患者HDS得分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综合分析, 四个主穴中对VD患者HDS得分作用大小的排序为:百会、大椎、神门、大钟。

4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在中医学中属“痴呆”、“呆病”、“健忘”等范畴, 临床以虚证多见。《医方集解》中载:“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也”。《本草备要》亦曰:“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 ……老人健忘者, 脑渐空也”。因此本病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脏功能失调有关。针刺治疗主要以督脉、膀胱经、胆经、心经等穴位为主, 通过神经调节起到养心安神、疏肝健脾等作用, 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HDS得分是临床评价VD疗效的常用指标, 主要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本研究选用HDS得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针刺治疗VD的主穴方进行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结果显示, 针刺百会、大椎、神门、大钟四个主穴对VD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均有正性作用。其作用大小排序为:百会>大椎>神门>大钟;该结论与以往临床资料及文献资料统计结果一致。证实, 临床针刺治疗VD选用百会、大椎、神门、大钟等为主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选穴规律并评价主穴处方。方法:1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正交试验设计表格分为8组, 对百会、大椎、神门、大钟四个主穴进行作用排序, 评价主穴处方组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果:四个主穴对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均有正性作用, 其中百会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大椎、神门、大钟。结论:临床针刺治疗VD选用百会、大椎、神门、大钟等为主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痴呆, 血管性/针灸疗法,穴, 百会,穴, 大椎,穴, 神门,穴, 大钟,人类

参考文献

[1]戴富林.血管性痴呆的分类和诊断.国外医学.老年学分册, 2004, 15 (3) :1063.

[2]陈尚杰, 朱芬, 欧伊娜, 等.不同针刺方法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3MS和MBI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1) :66.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4th ed.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143.

[4]Hachinski VC.Muhiinfarct dementia a cense of mental deteriora-tion in the elderly.Lancet, 1974, (2) :207.

[5]张淑琴.神经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69.

[6]戴波青.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09, 27 (9) :1094.

针刺跗阳穴治疗急性腰扭伤65例 篇7

本组65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27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9岁。扭伤部位:单侧扭伤58例, 双侧扭伤4例, 腰脊 (正中) 扭伤3例。病程在3天以内42例, 4~6天11例, 7~9天7例, 10~15天2例, 15天以上3例。病程较长者均经其他疗法治疗未效而前来求治。

2 治疗方法

取穴:跗阳穴。操作:患者取站立位, 常规消毒后, 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 快速刺入皮肤0.5~1寸, 中强度刺激, 以针感向上向腰部放散传导效果更佳, 待患者有酸、胀或重、麻等感觉后, 视患者体质情况行补泻手法, 行针3~5分钟。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对腰部强直, 不能动作者, 得气后按摩其腰部, 待腰部强直得到松解后, 再做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活动。活动速度由慢到快, 幅度由小到大。待症状缓解后, 留针30~45分钟, 留针期间照上法行针3~5次, 并嘱其不断活动腰部。每日治疗1次, 7天1疗程。

3 结果

痊愈 (症状消失, 腰部活动自如) 56例;有效 (症状减轻, 功能活动有进步) 8例;无效 (治疗3次无明显改善) 1例。总有效率为98.46%。在痊愈者中, 大多1~2次治愈。

4 体会

针刺人迎穴机制及临床应用探讨 篇8

随着解剖学的不断发展、针具的不断完善以及诸多临床研究者对穴位解剖的深入探讨, 人迎穴位在古代中的“禁忌”逐渐被取代。《穴位解剖与临床应用》[4]中简单记载了人迎穴的局部解剖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浅层、咽缩肌。局部解剖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1]:人迎穴从皮肤至颈椎横突的平均深度为35.76mm。其组织结构层次依次为:最外侧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层, 里有颈阔肌肉、颈侧皮神经及面神经的颈支包绕;其次为颈固有筋膜层, 其中浅层筋膜包裹着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而深层筋膜包裹着舌骨下的肌群;然后为咽下缩肌层, 此层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再次为颈椎前方筋膜层, 此层为覆盖颈椎和颈部深侧肌前的一层筋膜, 在其外侧有颈动脉鞘分布, 其后方有膈神经分布;紧接着为颈椎前肌肉层, 在其前方有颈交感神经干和颈交感神经节的分布;最深层次为颈椎横突。

2 针刺人迎穴作用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针刺人迎穴的作用机制和其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及其各结构的生理病理功能息息相关。因此, 人迎穴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此穴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刺此穴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2]进行探讨:一是人迎穴所在位置的解剖结构有颈动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体, 此组织为压力和化学感受器。人迎穴附近有颈动脉鞘等结构, 鞘内分布有迷走神经、颈内神经和颈总动脉, 针刺刺激到上述两方面的组织结构可以共同调理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肺脏呼吸功能。二是深刺激此穴时会刺激到人迎穴深层的颈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 抑制交感神经中枢功能活动, 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 尤其对深部痛觉的镇痛作用显著;同时可抑制因交感神经兴奋所导致的病症, 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以及瞳孔扩大等。三是针刺人迎穴刺激到此穴附近的膈神经及舌下神经绊分支可以达到治疗因膈肌麻痹出现呼吸暂停和因舌下神经绊障碍而出现的吞咽障碍等疾病。

3 针刺人迎穴临床应用及机理

3.1 心脑血管疾病

赵然等[3]采用针刺人迎穴等治疗53例高血压病患者, 针刺后收缩压、舒张压较针刺前均显著下降。卫彦等[4]采用针刺人迎治疗120例高血压患者, 将其分为治疗组、传统针刺组、西药组, 每日治疗1次, 4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殷春等[5]采用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0例, 每周治疗5天, 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 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针刺前明显下降, 表明针刺既可降低即刻血压, 又可维持降压效应。针刺人迎穴为主降压的机制可能在于当患者血压升高时, 针刺刺激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 导致传入冲动增多, 主要通过中枢效应机制致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感增强, 从而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度减弱, 致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最终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吴义新[6]选用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197例, 治愈54例, 显效61例, 有效75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96.4%。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的机制可能在于刺激时的冲动可直接传到脑血管中枢, 从而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 进而纠正大脑的缺血、缺氧, 达到缓解脑水肿、脑梗塞和脑功能恶化的目的。

3.2 颈性眩晕症

彭青等[7]采用人迎穴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62例, 治疗组采用人迎穴进行穴位注射;对照组选穴:风池、大椎、颈夹脊、大杼,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7%, 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胡小军等[8]选取针刺人迎穴治疗颈性眩晕症状130例, 治疗组采用针刺人迎单穴, 对照组根据中医辨证选穴治疗, 每天治疗1次, 针刺治疗1周后主要从眩晕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和有效率来评定疗效, 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眩晕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人迎穴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机制可能在于刺激到穴位附近的颈动脉窦, 可以反射性地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和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度, 同时可以松弛颈部周围血管和平滑肌, 从而提高椎-基底动脉的供血量。

3.3 疼痛性疾病

顾月华[9]在20世纪60年代偶然发现人迎穴治疗历节痛有显著的疗效。曹海军等[10]选穴以人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采用刺激受累三叉神经分支的方法, 以调气血阴阳平衡, 取得较好的疗效。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机理可能在于针刺时的传入信号可以激活中枢神经系统达到对各水平段下行性抑制和脊髓阶段性抑制, 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3.4 呃逆症

高微等[11]采用人迎穴为主治疗呃逆患者122例, 总治愈率达93%。李骁飞[12]针刺人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20例, 治疗组选用人迎单穴针刺操作, 对照组选用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 治疗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人迎穴治疗呃逆症的机理可能在于针刺刺激可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干和颈交感神经节的周围组织和迷走神经, 信息最终传至大脑皮层, 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 可以调节外周神经, 最终达到抑制痉挛膈肌的目的。

3.5 咽喉疾病

朱春晖等[13]用人迎、水突穴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20例, 总有效率达90%。徐静[14]选用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慢性咽炎50例, 主要选用人迎、廉泉、天突为主穴, 采用传统针刺法操作治疗慢性咽炎均有较显著的疗效。针刺的机理可能在于人迎穴所在部位属颈2-4脊髓节段分布区, 穴位与咽喉部毗邻, 且在中枢系统内有间接的纤维联系, 通过针刺人迎穴可达到疏调局部经气、通利咽喉的作用。

3.6 乳腺增生性疾病

吕美珍[15]采用电针刺激人迎穴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疾病, 评定疗效时不但肿块和乳痛均有好转, 同时激素水平有回归正常的趋势。刘玉檀等[16]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6例, 总有效率达97.2%。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的机制可能在于操作时刺激到人迎穴深部的交感神经干、颈交感神经节、外侧的迷走神经以及甲状腺等解剖结构, 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两者发挥其作用。

3.7 其他疾病

除上述临床报道外, 医者发现针刺人迎穴对治疗大动脉炎、心脏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周围性面神经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率加快、胸闷喘息、饮食难下等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4 展望

针刺降压穴 篇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68例, 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22例;年龄22~58岁;病程10分钟~3天, 以1天内居多;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持续性疼痛, 腰部活动受限, 不能屈伸转侧;均经X线检查无明显病理改变。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急性腰损伤的诊断标准。 (1) 有腰部扭伤史, 多见于青壮年; (2) 腰部一侧或两侧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 腰部活动受限, 不能挺直, 仰、俯、扭转感觉到困难, 静止时疼痛稍微减轻, 活动或咳嗽时疼痛加重, 故患者为了减轻疼痛, 常常保持固定的姿势; (3) 腰肌和臀肌发生痉挛, 或者出现条索状硬结, 腰部损伤处压痛明显, 脊柱生理弧度改变[1]。

治疗方法:治疗时, 患者处于坐位或仰卧位, “报伤点”是指位于上唇系带中点, 龈交穴附近的白色颗粒, 稍微比米粒大一些, 治疗者用左手拇、示指将患者上唇提起, 将“报伤点”显露出来, 对该处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治疗者右手持三棱针, 刺破“报伤点”, 同时对龈交穴进行点刺, 看到少量出血。然后用毫针向上斜刺人中穴0.5寸, 行重捻转泻法, 使针处有明显痛胀感, 持续施术3~5分钟后, 留针20分钟, 同时嘱咐患者起立, 进行深呼吸运动, 同时活动腰部。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腰部疼痛完全消失, 损伤部位压痛完全消失, 脊柱活动完全恢复正常。 (2) 好转:腰部疼痛较治疗前减轻, 损伤部位压痛减轻, 脊柱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受限。 (3)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腰部疼痛和损伤部位压痛未见好转, 脊柱功能活动受限。

结果

痊愈62例 (91.18%) , 好转6例 (8.82%) , 总有效率100%。

例1:患者, 男, 34岁。诉用力搬重物时突感腰部疼痛, 不能转侧、弯腰。既往体健。查体:腰部前屈及向左侧弯屈明显受限, 右侧腰肌紧张, 压痛明显,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检查腰椎各椎体骨质, 无明显病理改变。查患者上唇系带有“报伤点”。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治疗者用左手拇、示指将患者上唇提起, 将“报伤点”显露出来, 对该处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治疗者右手持三棱针, 刺破“报伤点”, 同时对龈交穴进行点刺, 看到少量出血。然后用毫针向上斜刺人中穴0.5寸, 行重捻转泻法, 使针处明显痛胀感, 持续施术3~5分钟后, 留针20分钟, 同时嘱咐患者起立, 进行深呼吸运动, 同时活动腰部。治疗1次后痊愈, 随访未复发。

讨论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突然遭受间接暴力而致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的一种急性损伤, 俗称“闪腰”。青壮年最为多见, 体力劳动者较多见。在中医中认为, 急性腰扭伤属于腰痛的范畴, 主要是由于剧烈运动、姿势不正确或不慎跌倒等原因, 导致督脉及膀胱出现筋脉、络脉损伤, 受损部位的气血通路不畅, 从而导致疼痛。《金匮翼》曰:“瘀血腰痛者, 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 一身之要, 屈伸仰俯, 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 则血脉凝涩, 经络壅滞, 令人卒痛不能转侧, 其脉涩, 日轻夜重者是也”。点刺“报伤点”治疗急性腰扭伤是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柏龄教授所创[2]。腰伤引起督脉经气运行不畅, 故腰痛似折, 不可仰俯, 而“龈交”乃督脉之端, 督伤经阻, 结聚于该穴, 遂现“经结” (即“报伤点”) 于斯, 针之以宣通经气[2]。点刺“报伤点”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效, 符合《灵枢·始终》有“病在上者, 高取之”的治疗法则。同时配刺“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救穴位, 属于督脉, 为手、足阳明经, 督脉之会, 一穴系三经, 具有通络止痛的效果, 是治疗腰脊背痛项强之要穴。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激发督脉之经气, 调节阳明之气, 使损伤部位血气流畅, 从而达到改善血气瘀滞, 最终起到通络止痛疗伤的效果。本法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简便易学、费用低、经济方便、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值得在基层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人中穴、“报伤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68例, 均为门诊患者, 对入组患者进行针刺人中穴、“报伤点”治疗。结果:痊愈62例 (91.18%) , 好转6例 (8.82%) , 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人中穴、“报伤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简便易学、费用低、经济方便、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关键词:人中穴,报伤点,急性腰扭伤

参考文献

[1] 国家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上一篇:危机矿山的出路下一篇:电梯曳引钢丝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