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规矩养成

2024-07-14

小学生的规矩养成(精选八篇)

小学生的规矩养成 篇1

一、要用爱心对待孩子。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一名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要做到爱学生。因为只有爱心才能唤醒童心、滋润童心。“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认识上, 他们需要理解和信任, 在感情上他们需要尊重和关心, 在行动上他们需要引导和激励。当这些需要都得到满足时, 即使再顽皮固执的孩子也会诚恳地改正错误, 快乐主动地学习。工作中, 教师要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 真诚地关心孩子, 热心地帮助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 教师要关切地多问问;平时和孩子们玩耍时, 拉拉他们的小手, 轻轻拥抱一下……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 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爱是一种传递, 当教师真诚地付出爱时, 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孩子们爱老师, 就会把老师当做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无声的教育。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课间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 顺手排好桌椅;课前两分钟准备时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打扫卫生时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 等等。

二、要用耐心辅导孩子。

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好习惯的养成总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需要老师不仅要有爱心, 更要有耐心。尤其是对城乡结合地区的孩子, 从卫生习惯上来讲, 农村孩子的卫生习惯相对差点, 随地乱扔纸屑的现象非常严重。记得一年级刚来报到时, 其中有一个女孩子用完餐巾纸, 随手就把餐巾纸从窗口扔了出去, 我当时问她:“外面是垃圾桶吗?纸屑能随便乱扔吗?”孩子回答:“我家里就是这么扔的, 爸爸妈妈也是这么扔的。”孩子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后来在我的逐步引导下, 这个孩子乱扔垃圾的习惯有所改善。刚接手这个班时, 应该说班里孩子的卫生习惯真的很糟糕, 教室里满地都是纸屑, 我采取了各种方法, 批评乱扔垃圾的同学, 请同学相互监督, 及时表扬主动打扫卫生的同学, 我自己也以身作则, 看到教室里有垃圾总是把垃圾扫到垃圾桶里。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 卫生状况的确有所好转。但过不了多久, 地上的纸屑便又慢慢多了起来, 于是我再次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如此反复多次, 孩子们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 教室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对于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良习惯的去除, 良好习惯的形成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反复的过程。

三、要用细心指导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 在养成教育上, 老师必要的指导是少不了的, 有些地方必须要手把手地教, 指导要具体细致,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直接获得效益。所以教师还应有春雨一般细细如丝点点入地的细心。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 要注重细节教育, 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劳动卫生习惯的指导, 学生刚开始干值日, 应该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具体怎么做, 都要教师亲自指导、示范, 甚至手把手地教。毕竟孩子在家没做过, 即使有热情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要让孩子怎么做, 就一定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 孩子听懂了, 就能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 孩子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养成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平时教师要细心强调孩子在听课、写字时的姿势和学习上要有踏实认真的态度;要经常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要做到热情大胆积极, 语言交流要做到说话清晰富有条理。教师要时常教育孩子做到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同伴。教师要把我们良好的文化传统细致入微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 在讲课时尽量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成语典故 (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曹冲称象》等) ;多讲一些名人故事 (如《孔子的故事》《毛泽东的故事》《钱学森的故事》等) 。教师经常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告诉孩子们大家应该和可爱的小草、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爱唱歌的小鸟一样一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规矩养成 篇2

少普乡安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作为一名国家的干部职工,首先要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养成成熟的政治定力。

中国是一个有规有矩、道德尺度高的国家。我们从小就知道尊来爱幼、礼貌待人。上学时,见到同学要打招呼,见到老师要问好,上班时见到领导、同事要打招呼,虽然这只能体现一些礼貌,一些个人品质,不过无论在那个领域,我们都必须要守纪律,要讲规矩。我们在公路上行车,不守交通规则行吗?一个团队,不讲规矩能行吗?更甚至是的一个国家,没有规矩能成吗?所以我们作为国家的形象,国家的窗口,必须要拥有成熟的政治觉悟,政治定力,才能在服务人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了守纪律讲规矩的问题,明确加强纪律建设,把守规矩讲纪律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个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守纪律是新常态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是党员干部正确履职用权、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所以,党员干部讲纪律、守规矩,贵在修炼政治定力。

修炼政治定力,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要做的事情。作为人民的公仆,不守纪律、不守规矩,人民还怎么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要筑牢思想防线,坚定建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为大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党员干部要修炼好政治定力,必须始终把清正廉洁作为立身之本、作为终身的职业操守,对手中的权利怀有敬畏之心,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3

一、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 所以, 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 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 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 让学生形成共识, 从而取长补短, 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 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 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

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 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 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 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 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 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 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 除了老师, 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 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 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 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 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 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 用一个恰当的办法, 对“症”下“药”, 对他们进行“改造”, 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 注重反复, 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他们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所以, 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 让他们通过努力, 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 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长期坚持, 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 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 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 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 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 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 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 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 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 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 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乱倒垃圾脏物, 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 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 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 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 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 站在队旗下宣誓, 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 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 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 为学生树立榜样, 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 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 从身边的人学起, 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 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 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 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 给孩子树立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 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 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 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 及时教育、及时矫正, 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 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 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 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 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 及时教育学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 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意志力不坚强, 不能长久坚持, 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 所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 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 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 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 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 同学之间相互督促,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 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 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 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1.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 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 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 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 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还可以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 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 每月认真进行四评, 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 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 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 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 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 因此, 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考核。要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 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每学期要对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进行表彰, 对有问题的教职工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 严重的给予处分, 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时实行一票否决, 从而规范教师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3]林格.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小学生的规矩养成 篇4

一、上课做到严格要求, 目的要求明确

第一堂课我就将上音乐课的要求讲明确:师生问好的时候, 我弹上行音阶就是要起立问好, 弹下行音阶就是表示坐下, 还有书放在桌子右边、两手叠放在桌上、脚放平、眼睛望前方。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本抄竖笛谱的本子, 上竖笛课老师没让吹是不能发出声音的。歌唱时, 绝对要全神贯注, 身体坐正, 头放平, 不能交头接耳。现在的书都是一个年级共用, 应该爱护书本, 不应该在上面乱涂乱画或把书撕破, 下课收书应该是一个一个往前传上来, 不应该把书扔来扔去。并且我还送给学生一句话: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课堂常规需要简单实用, 并要在平时的课堂中随时发现错误, 随时提醒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音乐课堂习惯。通过一个多月的训练, 大部分班级的学生纪律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面向全体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不遵守纪律是其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 除了自制力差外, 便是他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 没有兴趣便不能专心, 不能踏实, 就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怎样才能让音乐课的内容吸引学生呢?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被关注, 教学只有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到教学活动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 越全面越好。比如我在教苏少版二年级歌曲《西伦达》时, 请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歌曲律动, 我没有放现成的伴奏音乐, 而是自己弹琴, 请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轻轻地歌唱, 并且请坐着的学生要观看哪些小朋友表演得好, 待会点评。在表演和歌唱结束后, 请台下的几个小朋友对台上小朋友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演完后, 不管他是在台上还是台下, 我对表现好的小朋友都进行表扬, 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提出希望和要求。在这样全面的活动中, 每位同学都能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 最终还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三、针对每个班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学期我教一个年级6个班的音乐课,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我发现有的班适合采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比如每节课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坐姿端正的、认真听讲的同学, 我就会在他的音乐本上盖上一个五角星小印章, 一段时间下来如果学生五角星的数目超过10个, 就可以换我准备的小奖品 (卡通笔、笔筒、橡皮) 。通过这个积极的评比方法, 使得一部分上课纪律较差的学生受集体荣誉感的影响也渐渐变得自觉起来了。但对于有的班级来说这种方法不管用, 他们对什么都无所谓, 这时我只能拿出自己的威信, 通过一些必要的强制方法来调控课堂, 这就要掌握好这个度, 如果太轻了起不到作用, 太重的话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自己也下不了台, 还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四、暗示等待, 做到赏罚分明

学生的表现有好有坏, 这时就需要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 树立正气, 激励积极因素, 抵制消极因素。这要以奖优为主, 罚劣为辅。老师的表扬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它会让表现好的学生更好, 给不守纪律的学生做好榜样。无论对哪个学生, 老师都要善于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进步之处, 尤其是对待顽皮的学生, 老师更要对他们的进步进行鼓励和表扬, 完善其他不足方面。奖优与罚劣是不可分割的, 有时还是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惩罚。惩罚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体罚、隔离等手段, 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谁“违法”了, 就要从三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三种方式是: (1) 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 以补偿内疚心理; (2) 为大家唱支歌, 或表演个节目, 增强自制观念; (3) 写一份说明检讨书。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 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小学生的规矩养成 篇5

一、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上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初中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青少年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中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在一边积极探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学校学军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综合实践和军事化训练为载体,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办学目标,重在对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性上做文章,以行促德,找准了办学的切入点。

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系统、分层式的养成教育目标和内容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学校针对教育对象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这一特点,确立了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青少年特点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感恩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中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得到落实,学校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把这些道德行为习惯分层落实到不同的年龄段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军校学员一日常规》《军校学员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细则》《军校学员内务制度》《军校先进集体评选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印制成册,使学生以各项制度要求来指导自己言行,促成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讲座、讨论、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逐条予以讲解,不仅使学生明确《制度》中蕴含的道理,而且明确每项《制度》中规定的具体要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在学习宣传过程中,学校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站、橱窗、板报、班会课,采用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方式加以宣教,真正使养成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都“有规可依”“有规必依”,使养成行为规范的落实更具体明确且易于操作,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是抓好养成教育的关键

在加强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当中,学校把对学生的教育、对教职工的教育和利用校园环境的教育和活动育人以及校外教育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创造了良好的育人大环境,达到了育人目的。学校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实施教育:

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在进行军事知识学习、就餐、就寝、一日生活、参加各项活动中都严格按《军校学员一日常规》具体要求自己外,每天都有执勤教师和执勤学生对每一位学员的一日活动进行检查、评比、登记、考核。开展“优秀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员”“活动表现突出个人”等评比活动,评比后不仅对他们事迹进行全校通报表扬,而且对于“标兵”还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通过学身边人、身边事,争当标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有目标、追有方向。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和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创设一种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育气氛,以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实施道德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基础和前提。依据这一教育原理,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的“师表”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所有教职工的言行必须渗透养成教育。学校的全体教职工每年要到部队集训一周,提高自己军事水平,以达到“以身示范”目的。在工作期间,必须要按要求统一着装,体现军营特色;自己的言行符合军队三大条令;参加各项活动坐有坐姿、站有站姿;教师之间见面要敬军礼,对学员的问好要回礼;就餐和学员一起按序排队,行进中“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全员上下创设了一处“时时有教育,处处在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其次,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一定的活动之中进行的,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主体才会积极参与,乐于受教。在抓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对学生能到达的所有地点,从整体上进行了统一规划、布置,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如宿舍区板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员分别宣传以“感恩、诚信、守纪(小学)”;“助人、爱家、遵规、勤奋(初中)”;“珍爱生命、奋发图强、放飞理想(高中)”为主题的教育版面,公示栏张贴了校园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对比照片;进行以“养成教育面面观”为主题的军营小报评比;各班专门进行了一次“如何培养良好习惯?怎样做文明人?”的师生专题大讨论;校园悬挂了“学好《军营常规》,争当文明合格的军校学员”“振礼仪风,做文明人”的巨幅标语;政教处定时开展养成教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校园中始终充溢着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在这积极健康向上的气氛中学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作法律知识讲座,礼仪知识讲座,到学校劳动基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组织野外行军、野炊和战地救护活动,与交警队开展“交通安全示范校”共建活动等,从而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将养成教育要求贯彻落实下去。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初探 篇6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概述

行为习惯是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 有如下特点:

1. 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

2. 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 它

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 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 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 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 不如养个好习惯。”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让其受益终身, 而不良的学习习惯, 会使一个孩子一直都碌碌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 我觉得,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 要从小处着手, 抓细节。学校德育教育体现在我们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抓住这些细节, 开展教育。

2. 我认为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生活化。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 只有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生活中,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3.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 贴近生活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 在体验中获得教育。

4.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镜子。

5. 所谓习惯是需要通过多次不断地重复才能养成,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用赞赏、鼓励的方式面对学生。

三、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儿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为此我校相继开展了“弯弯腰”“文明礼仪”教育、“五个十”道德体验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在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 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因此, 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 各学科教师要有目标、有标准、要求一致, 切忌朝令夕改, 各科教师各行其是。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 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的作用。

3. 注重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避免单一的说教, 批评的教育方法。在上学期, 我们学校四年级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说‘不’”的行为展演活动, 三至六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礼仪好少年”的演讲比赛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小学生讲文明、重礼仪, 团结友善、热情好客、诚信感恩、尊重他人的良好形象。

4. 狠抓学生纪律, 形成良好习惯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学伊始, 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 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 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 就得及时批评, 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再违反。

5. 用爱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足, 思想单纯, 自制力不强, 难免会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出现。教师必须对他们更加呵护, 用情感去影响、感化他们。

6.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 严于律己, 讲究公共卫生, 维护公共秩序, 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每次只要我发现操场上或楼梯上有纸片的话, 我都会主动弯下腰去捡纸片, 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同学在和我做着同样的事情, 有时候我特别困惑:为什么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老是停留在口头上呢?有些事情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可见教师的行为, 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7. 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规范教育

国旗下的演讲, 内容丰富多彩, 我校每位担任“国旗下演讲”任务的班级都能紧跟目前形势或有关节日、纪念日, 进行相关内容的演讲。一是通过英雄人物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让文明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通过纪律法制教育, 把纪律要求和法律知识变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使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四是通过五爱教育, 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7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探究小学生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篇8

关键词:终身运动,学校体育,体育兴趣,分层教学

一、引言

200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调查, 其结果令人担忧。20年以来, 我国少儿体质持续下降, 肥胖率和近视率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学生的肺活量、速度、耐力、爆发力逐年下降。造成体质下降的原因与缺乏长期有效的身体锻炼密不可分。

二、研究对象与时间

1.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5个班学生。

2.研究时间: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参加业余锻炼的时间。在实验前后,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三年级5个班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身体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2.运动兴趣的缺乏。

经过调查和分析, 我校三年级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身体锻炼的人数还不超过50%, 每次时间短, 兴趣不大, 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实验后经常进行业余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 每次锻炼的时间也有延长, 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3.锻炼时间、场地器材的缺乏。在调查和学生座谈中, 有124人认为学习时间很紧张,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说想运动, 但作业负担重, 课外兴趣活动多。而且社区一些简单户外器材处人满为患, 没有专门的场地场馆来健身。

四、结论与建议

1.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当前很多学校班级人数偏多,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

(1) 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 把教学目标分解成通过努力容易达成的分段目标, 强调因材施教。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品尝成功的喜悦。如低年级掷准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能力设置不同的掷准高度、远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场地, 效果非常理想。

(2) 加强个别指导。在实际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快地掌握老师所教的内容, 特别是一些体质弱、动作协调性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要注意在练习中不能急于求成, 应对学困生加强帮助和指导, 使其最终达到大纲的要求。如掷准练习中,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发现有学生动作不协调, 可以先安排他强化练习徒手肩上屈肘用力挥臂动作, 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做掷准练习。

2.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小学阶段只有对参加体育活动感兴趣,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获得成功、快乐情感体验的学生才能保持长久的运动欲望, 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爱好者。因此在小学阶段,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 运用形式多变的手段和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多增加一些游戏和比赛内容, 形成学、练、评、赛、创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与欲望, 使其成为体育运动的响应者、参与者。

3.家校结合, 社会联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社会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此, 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逐步改变家长的观念, 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还联系一些专业训练机构, 给师生提供运动指导, 在不影响他们训练的前提下对师生开放场馆等。

五、小结

上一篇:自杀危机下一篇:V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