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比较

2024-07-12

体系比较(精选十篇)

体系比较 篇1

传统的专利体系:国家申请提出后12个月内, 按照巴黎公约规定, 向其他不同国家提出的申请可以要求优先权, 由于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本国专利法, 就会产生如下问题:

多种形式要求

多种语言

多次的检索

多次的公开

申请的多次审查

12个月所要求的翻译费和国家费

PCT体系:国家申请提出后12个月内按照PCT规定提交国际申请, 要求巴黎公约的优先权, 在完成国际阶段程序后, 在30个月进入国家阶段。

一种形式要求

国际检索

国际公布

国际初审

国际申请可按需要进入国家阶段

可在30个月缴纳所要求的翻译费和国家费, 而且只有在申请人希望继续时才缴纳。

PCT体系的简介 (1)

PCT体系是专利申请体系, 不是专利授权体系, 不存在PCT专利。

通过PCT途径提出的国际申请的流程分为两个阶

国际阶段, 由下列部分构成

国际申请的提交

国际检索

国际公布

国际初步审查 (根据申请人的要求)

国家/地区阶段

授予专利的决定完全由进入其国家/地区阶段的国家局、地区局做出。

PCT体系的简介 (2)

只有发明可以通过PCT申请专利、实用新型和其他类似的权利保护。

外观设计和商标不能通过PCT途径获得保护。

体系比较 篇2

责任作为一种非财务信息,并不能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得到恰当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大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从对碳减排的投入并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

三、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会计的变革趋向 1.合理确认碳资产

在现有客观环境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碳作为一种商品买卖,碳可以作为一种企业的资产加以确认。具体为:一般而言,碳交易都是以合同形式存在,并且一般都是购买数年的碳商品。在进行碳资产确认时,关键是碳资产的计量问题。笔者认为,碳资产计量可以以合同价格为基准,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得出碳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2.引入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

资源流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生产、消耗及转化为产品的流量管理理论为基础,跟踪资源实物数量变化,提供资源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它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计算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消耗、废弃等流量与存量信息,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用信息。资源流成本核算理念与低碳经济理念相一致,采用资源流成本核算,可以最大程度上让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投入、资源消耗、废弃等信息予以量化,便于

企业管理人员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主动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节约资源使用。

3.创新表外信息披露方式—增设碳减排报告

一般认为,不能在基本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且该类信息又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披露都是通过表外披露方式来进行的。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碳减排作为企业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亟待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种信息向信息使用者表达,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了解企业,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可以增设碳减排报告,报告中详细列示有关碳减排的支出、收入等信息。

四、结语

社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低碳转变,因此,我们理应对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加以深入剖析,在深入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后,我们才会真正明晰传统会计为什么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会面临诸多挑战。会计理论的发展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 我们完全应当及时变革会计的诸多方面,以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于会计为经济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www.berr.gov.uk/files /file1071 9.pdf.2009.l1.06 [2]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0-85 [3]万红波 阴海明 朱林: 资源流分析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102-105

[4]Seiji Hashinoto ,Yuichi Moriguchi,Akira Saito.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04(40:201-223

一、传统杜邦分析体系 1.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概述

杜邦分析体系,因其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应用,所以得名。杜邦分析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为: 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1 ÷(1-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额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资产平均净值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成本总额+其它利润-所得税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成本总额=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驱动因素

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1从杜邦体系图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它是杜邦体系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净

资产收益率正是反映了股东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营运等各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

(2权益乘数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筹资情况,即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如何,同时也揭示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3资产报酬率是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比率,它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综合性也极强。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周转速度以及资金占用量等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到资产报酬率的高低。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与改进杜邦分析体系的比较 ■ 李金龙 彭 皎 路明明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摘 要] 本文主要概述的传统杜邦分析体系和改进杜邦分析体系两类方法的思想及内容,并对比了各自的主要财务指标。

[关键词]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 改进杜邦分析体系 163

《商场现代化》2010年9月(上旬刊总第622期 财会探析

(4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增加销售收入,企业的净利润也增加,但是要想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方面要提高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必须降低各种成本费用,这样才能使净利率的增长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提高销售净利率。

(5结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的资产周转情况。资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企业资产周转较慢,就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加资金成本,减少企业利润。

综上所述,杜邦财务分析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即运用全局观点进行综合财务分析,以权益净利率为主线,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销售成果以及资产营运状况全面联系在一起,层层分解,逐步深入,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通过杜邦财务分析图这个工具把各项基础财务指标系统地组织起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原因分析。在具备整体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各个局部子指标的构成因素,使其整体性能得以强化。该体系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揭示指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满足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需要,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指明方向。

3.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局限性

(1计算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总资产为全部资产提供者所有,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但净利润专属于股东,两者不匹配。为改善该比率,要重新调整分子和分母,区分不要求分享收益的无息负债债权人和要求分享收益的股东、有息负债债权人,重新计量两者的投入的资本,得出合乎逻辑的资产净利率。

(2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金融活动是净筹资,而不是投资,筹资活动不产生净利润,却支付利息费用。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后的剩余,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应将其与经营资产相区别。与此对应,金融损益也应与经营损益相区别,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损益相匹配。因此,正确计量基本盈利能力的前提是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3没有区分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

既然要把金融活动分离出来单独考察,就需要单独计量筹资活动成本。负债的成本仅仅是金融负债的成本。因此,必须区分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利息与金融负债

相除才是真正的平均利息率。此外,经营负债没有固定成本,本来就没有杠杆作用,将其计入财务杠杆,会扭曲杠杆的实际效应。

二、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 1.区分经营和金融类资产、负债

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要求对资产和负债重新分类,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两类。经营性资产和负债,是指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例如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金融性资产和负债,是指在筹资过程中或利用经营活动产生的额外现金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

融资产、长短期借款、带息票据等。根据会计科目的重分类,调整资产负债表。左侧为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为经营资产与经营负债之差,右侧为净负债和股东权益,净负债为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之差,左右两侧账面平衡。

2.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有息负债有资金成本,财务杠杆作用强,利息支出构成企业财务费用的一部分,也是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中,通常以财务费用作为金融损益,调整的利润表中,将财务费用剔除,由此得到税前经营利润,上缴所得税得到税后净经营利润,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盈利成果。由于财务费用具有抵税作用,因此,常用税后财务费用(净利息 衡量企业的有息负债成本,税后经营净利润与税后财务费用相差得到企业的净利润。

3.改进杜邦分析的核心工具

杜邦分析的核心工具是权益净酬率,该指标最终反映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为股东实际带来的报酬。因此,对股东来讲,它的结果重于总资产报酬率。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围绕权益净酬率指标进行,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其它财务指标: 权益净酬率 = 净利润/ 股东权益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 股东权益

=(税后经营净利润/ 净经营资产 ×(净经营资产/ 股东权益-(税后利息费用/ 净负债 ×(净负债/ 股东权益

=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1 + 净负债/ 股东权益-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反映企业经营资产的回报率,是实业投资回报率,税后利息率反映企业的金融活动的净成本价格,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与税后利息率的差被称为经营差异率,是衡量企业是否再进行负债融资经营的标准线。经营差异率与净财务杠杆的乘积被称为杠杆贡献率,衡量企业负债经营为股东带来的净超额报酬率。

4.改进的杜邦分析的应用角度

改进的杜邦分析更好适用于股东回报分析,真正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是总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利用可控制或支配的资源进行资产增值的能力,如果企业财务杠杆非常高,而总资产收益率一般,反映的股东回报率仍可能会很高,不过,这种高的股东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而不是高的盈利能力之上的。因此,在进行杜邦分析时,应注意净财务杠杆的大小,分析一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新的杜邦分析体系的自身因素决定了改进的杜邦分析只适合进行股东回报能力的分析,并且要注意指标的波动性以及净财务杠杆大小和企业的偿债能力。

参考文献: [1] 荆新主编.《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世界各扬琴体系的异同比较 篇3

1. 型制构造上的比较

(1)中国扬琴分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传统扬琴的琴身较小,只有两排琴码,因此它的音域很窄,只有两个八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扬琴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扬竞明改革研制的401扬琴、“十二平均律扬琴”(广州)、“全律活马大扬琴”(天津)和“501型扬琴”(北京)红旗牌扬琴以及402扬琴等。这些扬琴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琴身体积扩大了,有四排码,音位也随之增加了,音域比以前扩大了超过四个八度(G--a3),主要音区半音基本齐全,音量大,音质优美,音色统一。它的设计美化了音色,更方便定音,转调也便捷了。

(2)国外扬琴中欧洲扬琴具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的音乐会大扬琴。

它是1874年由匈牙利“斯科达”家族设计研制而成。它的改革方式是把琴体向纵的深度延长。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琴身体积很大,音域与中国扬琴大致相同,音量大,能任意转调,它有先进的制音装置,在支架部分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它发音浑厚恢宏,演奏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码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码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码,每排码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色响亮而空旷。其中这一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扬琴是印度扬琴和阿拉伯扬琴。印度扬琴擅长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它的律制、调式较中国而言比较复杂。阿拉伯扬琴为二十四平均律,印度扬琴每八度中有22个音,形成和欧洲扬琴完全不同的色彩和风格。

2.演奏工具

(1)洋琴传入中国后,最突出的改变应当是击弦工具的改变。洋琴的琴槌最初是木质的,但受中国竹文化的影响现在采用的都是竹质的,使用竹子来制作,因此称为琴竹。中国琴竹长约32厘米,槌头击弦部分加橡胶制成品,琴竹柄置于拇指与食指间,两手轮流交替演奏。竹质的琴槌很轻巧、弹韧性高,使扬琴演奏出音色更加清秀、明亮。

(2)而欧洲扬琴的“琴锤”用木头来做,也有用藤质或钢质的槌头长垫着较厚的毡子,是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演奏的。西亚——南亚扬琴击弦木槌与之不同的是木质较轻,较薄,长度都不足30厘米。

3. 演奏技巧

(1)中国扬琴因本民族文化影响。在“点”的基础上发展成“点”“线”的交流,中国扬琴注重对“线”的要求,这其中有三点原因:a.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线的艺术”由来已久,这也是符合中国人们的审美观的。b.中国民族乐器中人们较偏爱“弹拨乐器”,扬琴吸取了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的种种技法,如颤音、滑音、揉弦等等,而这些传统乐器的弹奏技巧,要求的是“线”条的流畅,旋律的优美。c.中国扬琴的琴竹其独特的材质,柔韧巧妙,更适合弹奏轮音、颤音等,这些音都是由“点”密奏而成“线”。由这三点,可得出中国扬琴对“点”的运用已发展成“线”。

(2)国外的扬琴注重对“点”的运用,扬琴以较规范的节奏作和声性和节奏性来弹奏,在这个空间构架里,扬琴是纵的“团块”式的立体结构为主体。欧洲扬琴擅长弹奏华丽、优美的旋律及欢快、跳跃的舞蹈节奏,演奏者要熟练的掌握对“点”的利用,使其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上文曾提过,印度扬琴最擅长的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

4. 流传方式

(1)扬琴自传入,在中国传播很快、很广,但它在民间的流传,一直是靠口传心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但之后扬琴在我国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中孕育成长。从伴奏乐器发展到主奏乐器,演变成中国民族乐器的一份子。几百年来的发展,使它得到了不断发展。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建设,不断进步。中国加强了对音乐界的重视,建立了专业的音乐院校,使音乐界人士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随着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扬琴作为中国民乐之其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独奏、重奏、合奏、伴奏多种形式相结合。这样培养出大批扬琴演奏的专业人才,根本改变和优化了专业队伍的素质。

扬琴在欧洲的历史较长,在古典乐派时期扬琴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位当时的德国作家曾写道:“乐器曲中充满着真实情感的河流,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幻想的飞翔,由名家们以高超的技巧出色地表演,它显示了人本身的精神生活,这是任何其它语言都无法转达的。”在这种新的艺术时尚推动下,许多的作曲家为扬琴体裁进行新风格的创作。

中外扬琴从产生到流传,历经这么多年在各国都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但各国因其文化历史的不同,使其扬琴演奏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都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2000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桂习礼.中国扬琴艺术探微—2000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体系比较 篇4

1.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概述

杜邦分析体系, 因其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应用, 所以得名。杜邦分析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 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 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 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为:

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1÷ (1-资产负债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净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资产平均净值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成本总额+其它利润-所得税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成本总额=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驱动因素

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 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1) 从杜邦体系图可以看出,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 它是杜邦体系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净资产收益率正是反映了股东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 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营运等各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

(2) 权益乘数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筹资情况, 即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如何, 同时也揭示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3) 资产报酬率是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比率, 它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 综合性也极强。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周转速度以及资金占用量等各种因素, 都直接影响到资产报酬率的高低。

(4) 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增加销售收入, 企业的净利润也增加, 但是要想提高销售净利率, 一方面要提高销售收入, 另一方面必须降低各种成本费用, 这样才能使净利率的增长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 提高销售净利率。

(5) 结合销售收入, 分析企业的资产周转情况。资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 如果企业资产周转较慢, 就会占用大量资金, 增加资金成本, 减少企业利润。

综上所述,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即运用全局观点进行综合财务分析, 以权益净利率为主线, 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销售成果以及资产营运状况全面联系在一起, 层层分解, 逐步深入, 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通过杜邦财务分析图这个工具把各项基础财务指标系统地组织起来,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并进行原因分析。在具备整体性能的前提下, 通过改善各个局部子指标的构成因素, 使其整体性能得以强化。该体系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 揭示指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 满足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需要, 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 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指明方向。

3.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的局限性

(1) 计算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总资产为全部资产提供者所有, 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但净利润专属于股东, 两者不匹配。为改善该比率, 要重新调整分子和分母, 区分不要求分享收益的无息负债债权人和要求分享收益的股东、有息负债债权人, 重新计量两者的投入的资本, 得出合乎逻辑的资产净利率。

(2) 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金融活动是净筹资, 而不是投资, 筹资活动不产生净利润, 却支付利息费用。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后的剩余, 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 应将其与经营资产相区别。与此对应, 金融损益也应与经营损益相区别, 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损益相匹配。因此, 正确计量基本盈利能力的前提是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3) 没有区分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

既然要把金融活动分离出来单独考察, 就需要单独计量筹资活动成本。负债的成本仅仅是金融负债的成本。因此, 必须区分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 利息与金融负债相除才是真正的平均利息率。此外, 经营负债没有固定成本, 本来就没有杠杆作用, 将其计入财务杠杆, 会扭曲杠杆的实际效应。

二、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

1. 区分经营和金融类资产、负债

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要求对资产和负债重新分类, 分为经营性和金融性两类。经营性资产和负债, 是指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 例如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金融性资产和负债, 是指在筹资过程中或利用经营活动产生的额外现金过程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 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短期借款、带息票据等。根据会计科目的重分类, 调整资产负债表。左侧为净经营资产, 净经营资产为经营资产与经营负债之差, 右侧为净负债和股东权益, 净负债为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之差, 左右两侧账面平衡。

2. 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有息负债有资金成本, 财务杠杆作用强, 利息支出构成企业财务费用的一部分, 也是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中, 通常以财务费用作为金融损益, 调整的利润表中, 将财务费用剔除, 由此得到税前经营利润, 上缴所得税得到税后净经营利润, 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盈利成果。由于财务费用具有抵税作用, 因此, 常用税后财务费用 (净利息) 衡量企业的有息负债成本, 税后经营净利润与税后财务费用相差得到企业的净利润。

3. 改进杜邦分析的核心工具

杜邦分析的核心工具是权益净酬率, 该指标最终反映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 为股东实际带来的报酬。因此, 对股东来讲, 它的结果重于总资产报酬率。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围绕权益净酬率指标进行, 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其它财务指标:

权益净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股东权益

= (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 × (净经营资产/股东权益) - (税后利息费用/净负债) × (净负债/股东权益)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1+净负债/股东权益) -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反映企业经营资产的回报率, 是实业投资回报率, 税后利息率反映企业的金融活动的净成本价格,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与税后利息率的差被称为经营差异率, 是衡量企业是否再进行负债融资经营的标准线。经营差异率与净财务杠杆的乘积被称为杠杆贡献率, 衡量企业负债经营为股东带来的净超额报酬率。

4. 改进的杜邦分析的应用角度

改进的杜邦分析更好适用于股东回报分析, 真正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是总资产收益率, 是企业利用可控制或支配的资源进行资产增值的能力, 如果企业财务杠杆非常高, 而总资产收益率一般, 反映的股东回报率仍可能会很高, 不过, 这种高的股东回报率是建立在高风险而不是高的盈利能力之上的。因此, 在进行杜邦分析时, 应注意净财务杠杆的大小, 分析一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 新的杜邦分析体系的自身因素决定了改进的杜邦分析只适合进行股东回报能力的分析, 并且要注意指标的波动性以及净财务杠杆大小和企业的偿债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新主编.《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与国际比较 篇5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应对石油供应紧急情况的国际性政策。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不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建立了政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从19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据估计,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因此,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越来越紧迫。我们就如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问题,访问了美国能源部,听取了能源部石油战略储备办公室官员的介绍。

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1973年巴以战争导致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猛涨,引发世界性石油危机,一度造成美国石油进口中断,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1974年11月,在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倡导下,国际能源机构(简称IEA)成立,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A),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企业商业储备超过政府战略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目前,全国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

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政府主要通过公布石油供求信息来引导企业,免除石油进口关税和进口许可费等政策也起到鼓励企业增加石油储备的作用。

(二)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供应中断

联邦政府的战略储备是非军事用项目,其目标是防止石油禁运和中断石油供应,平时不轻易动用。中断石油供应是指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剧下降,导致国际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出现日平均供应量减少数百万桶的.情况。国际能源组织把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石油供应缺口达到7%以上,作为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的主要量化指标。

根据EPCA,联邦政府向市场投放战略储备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面动用。当石油进口中断和国内石油产品供应中断,以及遭遇破坏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严重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相当范围和时间内石油产品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严重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可以全面动用战略储备。二是有限动用。当出现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石油中断供应时,可以部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动用总量不能超过3000万桶,动用时间不能超过60天,储备石油低于5亿桶时不能利用。三是测试性动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动用时发生故障,测试储备设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测试动用总量不得超过500万桶。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都需要总统决定,测试性动用和分配授权能源部部长决策。

还有一种轮库(exchange)形式的动用。通常,轮库是解决因油品品质或短期内区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应企业交货问题,用联邦储备与企业储备进行临时交换。如,美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紧缺,克林顿总统批准用230

中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 政策 比较

在高校进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1]为此,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以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入学、安心学习和生活。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指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颁布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一系列有关政策、规定。其主要内容有:

(一)国家奖学金制度。中央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二)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分为2-3档。

(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大学生,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四)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从2007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

(五)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方式减轻经济压力,以顺利完成学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勤工助学岗位分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完善,资助能力逐渐扩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遇到新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的界定缺乏合理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文件将经济困难学生概括为: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显而易见:1.学生的月收入难以准确掌握;2.经济困难学生界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衣、食、住、行等消费习惯;3.学生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呈动态,高校难以预测其将来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4.各地教育和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把关不严,贫困证明的可信度低。

(二)资助覆盖面有限,资助体系的合力不够。目前,我国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占一半的比例。大部分高校的奖助学金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学费提成,资金有限。企业和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主要集中在重点大学,地方大学的学生难以得到资助。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合力不够,缺乏统筹的方法和有机的整合,使资助出现偏差和不公平。

(三)勤工助学“造血”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美国、日本、英国中有约80%的大学生从事课外打工,日本普通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中25%是自己的打工收入。[3]我国高校勤工助学普遍存在不够规范、内容单调、资金不足、岗位缺乏等问题,岗位主要集中在校内,非常有限;而多数高校的岗位属于“输血”模式,即把资助资金通过助学的形式发给学生,并没有扩大资助资金的来源。

(四)国家助学贷款差异大,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在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时,经济发展的东部地区比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推行得更好更顺利,在层次较高的学校比层次较低的高校推行更加顺利。信用体系不完善,增加了银行承接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一些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故意拖欠贷款,贷款违约率高。

(五)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解困。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封闭、与人交往困难,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不得不打工和勤工助学维持生活,又不得不拼命学习,常常矛盾心理不断,冲突激烈,导致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精神病状。而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在经济层面上,对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和成才方面的困难研究不够,成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4]

nlc202309011955

近年来在帮困助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对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再思考,不断的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体系。

三、国外学生资助政策经验借鉴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国际上高校收费、国家助学贷款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两种。

(一)美国高校资助体系的优势

美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以助学金、奖学金、工读方案和贷学金为四大支柱。可借鉴之处体现在:1.资助结构多层次,资助项目层出不穷。在哈佛大学,每年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在70%以上,麻省理工学院接受财政支持的学生达到75%。另一方面,民间集资助学是美

国资助体系的中坚力量,且民间渠道的资助形式多样,来源广泛。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萧条,但是根据美国慈善捐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美国人2008年的慈善捐助数额仅下降了5.7%,在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后,大学接受的捐助实际上增加了1.6%,创历史新高。2.“资助包”制度实现资助公平有效发放。“资助包”是指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即把所有的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园工读和贷学金混合成一个“包”,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防止部分学生获得大量资助,而一部分学生一无所获。计算方法为“上学成本”减去“预期家庭贡献”得到应得的资助金额,“资助包”制度规范透明,方便操作,便于监督,较为公正合理。3.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念下,联邦政府大幅度地调整了助学金与贷学金的比例,提高了贷学金在资助体系所占比重,降低了助学金的比重。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尝试无偿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转换,学校成立类似如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公益活动服务队等形式,让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以公益活动的方式反馈社会。

(二)英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英国在1962年曾采取了福利国家的模式,对大学的资助和津贴大量投入。大学生所负担的学习成本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费及交通费。此外,学生还能享受税收、交通、住房、医疗、保险等优惠待遇。英国高校助学金来源主要有:1.接受捐赠,捐赠者包括雇主、个人、已毕业的学生、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学校设有“捐赠特别工作组”,专门就大学如何提高总资金来源出谋划策。2.政府拨款通过高等教育革新基金(IF)来增加对知识转让活动的资助幅度,这对大学而言是一个永久的第三条资金来源。英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备,每个人出生时就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相当于个人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伴随一生,收入、纳税、申请贷款、领取退休金等全都靠它。英国政府强制规定,政府会列出全国违约拖欠偿还现象严重的学校黑名单,会被起诉甚至被勒令关门。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回收一方面可以建立类似英国贷款公司的半事业性或者企业性的贷款机构,另一方面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把个人薪水以转账的形式记入个人信用卡账户,及时掌握贷款人的情况,从而有效提高助学贷款的回收率。[5]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J].山东政报,2007(12).

[2]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1993](51号)[N].人民日报,1993.7.26.

[3]刘礼明.关于构建贫困生社会化资助体系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39-41.

[4]丁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5.

[5]袁东敏.英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对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1).

基金項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创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2ZZ025)。

职业联赛运营体系比较分析 篇7

篮球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篮球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篮球职业联赛在很多国家也在不断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的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在飞速发展, 但是与目前世界上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联赛NBA相比还相差甚远。NBA作为世界顶级的世界篮球联赛已经历了60年的历史, 同时也成为全世界职业联赛学习的榜样。我国的CBA联赛从1995年创立至今仅仅才经历了1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5年里中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创新, 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才使得CBA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但是由于我国的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都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所以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 CBA也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比赛质量不高、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识不强等等都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通过对CBA与NBA运营体系的比较分析, 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促进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 (NBA) 与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CBA) 的运营体系。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研究CBA和NBA运营方面的文章、著作、教材等。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多家网站的方式来收集有关NBA和CBA运营策略方面的资料, 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CBA与NBA的运营体系分别进行研究, 并对其进行分析, 得到CBA与NBA的不同之处以及差距存在的原因。

3、逻辑分析法。本课题在研究中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与分析等方法, 有关文献、资料, 进行了逻辑归纳与分析。对论文中的有关论点进行了逐层的论证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机构组织

1、NBA机构组织。NBA实际意义上是一个庞大的篮球商业公司, 拥有30支篮球职业俱乐部。董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由30支球队的老板或指定的代表组成。NBA董事会和NBA总裁是雇佣关系, NBA组织机构设有10个部门。NBA联盟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 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层次清晰, 职责明确。因此, 为NBA联赛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框架支撑。NBA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 它在确保NBA联盟整体利益的情况下, 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同时做出最高决策。NBA董事会由各个俱乐部老板或是老板指定的代表组成的。NBA总裁的职责是监督和管理NBA大联盟下属的公司。而各个俱乐部经理则负责所属俱乐部的日常工作和确保俱乐部的正常运行。

2、CBA机构组织。CBA联赛拥有15支篮球俱乐部。CBA主要有篮协、盈方和俱乐部三大主体结构。篮协下设竞赛部、球员管理部和经营开发部, 通常统称为篮管中心。篮协主要负责球员注册及管理、俱乐部管理、赛制的安排等, 主要履行管理职责。瑞士盈方主要负责经营。俱乐部主要负责球队的日常运营、球员管理和俱乐部的经营等等。由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体制,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CBA职业篮球联赛是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全权负责管理, 它既是管理部门办事机构, 又是将决策、管理和实际操作集于一体的同时又具有行政能力的一个事业机构。而篮球协会作为CBA的运营者与管理者, 它的人员构成与篮球管理中心的人员构成大部分重合, 即两套机构, 一班人马。这就形成了一种垄断现象, 一种独裁的局面。而由于篮球管理中心和CBA俱乐部之间不存在那种直接的利益关系, 所以就导致了篮球管理中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往往忽略CBA俱乐部的经营状况。

(二) 品牌策略

1、NBA品牌策略。NBA一直致力于品牌的发展, NBA有30支球队, 30支球队就是30个品牌。每个球队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和球迷, NBA这30支队伍分布在美国的各个不同区域, 每支球队所在区域的球迷也喜欢不同的篮球明星, 这可能不是自己所在地区球队的队员, 但是和他们同处一地的球队却是被他们看作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品牌, 他们所在区域的品牌。就如“芝加哥公牛”、“迈阿密热火”、“休斯敦火箭”等等的球队, 在它们的队名里都含有球队所在地区的名字, 这就使得球迷有着一种强烈归属感。在每支球队的主场比赛中, 当地的球迷毋庸置疑的都是支持主场作战的球队, 每一次主场球队胜利之后, 主场球迷会发自内心的欢呼, 无论球队胜负, 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支持他们的球队, 这就是一个品牌。同时, 闻名世界的NBA标识大家都非常熟悉, 是以NBA球员杰里-韦斯特为原型设计制作的。NBA联盟还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一些附属产品, 使NBA这一品牌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2、CBA品牌策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CBA作为一个体育联盟, 其本身也是一个商业主体, 但是CBA在自身品牌推广方面存在误区误区, 其通常是和赞助商配合来完成其推广活动, 赞助商一般更注重其自身的利益, 在CBA的品牌推广活动中, 赞助企业可利用赞助CBA联赛的名誉、门票及曝光回报, 开展大量直接覆盖及渗透到营销渠道的大量推广活动, 也可用CBA门票与各地市场的目标人群 (如购房一族、政府主管等开展互动) , 还可通过有奖销售等方式, 直接拉动终端销售, 而CBA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的提升并不高。所以, 对CBA的品牌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三) 比赛体制与质量

1、NBA比赛体制与质量。NBA由东部和西部各15支球队组成, 每支球队整个赛季有82场常规赛, 每年11月初开始, 常规赛结束后按胜率高低排出东西部前8名进入季后赛, 季后赛采取七局四胜制, 直到决出总冠军。NBA的运动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上水平最高的球员, 而且每年都会进行NBA选秀, 一些顶尖水平的篮球运动员都会通过选秀的方式踏上NBA这个舞台。他们在NBA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杰出的技术, 强壮的身体, 以及对篮球的热爱。NBA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打开, 因此NBA的比赛质量是世界篮球职业联赛的最高水平。

2、CBA比赛体制与质量。赛制由最初的赛会制改为赛季制, CBA联赛不断地学习NBA成功的经验, 将整个赛季分为常规赛和季后赛两个阶段。常规赛阶段, 每只球队共进行约45场比赛。通过常规赛季的比赛排出南北两区的前四名队伍, 在排出南北两区各自的前四名队伍后, 季后赛制采取交叉淘汰制, 直至决出总冠军。CBA比赛对每支队伍的外援数量有严格的限制, 国内球员在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方面和世界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运动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比赛的质量, 但近几年NBA的大牌外援的加盟使得比赛质量和精彩程度有所好转。但同时, 我们不能仅仅希望通过外援来提高我们联赛的比赛质量,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培养我们的后备人才, 我们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还不是很完善, 导致大批的优秀人才流失。只有我们自己拥有充足的后备人才, 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联赛的比赛质量, 才能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四) 宣传策略

1、NBA宣传策略。NBA发展成为现在闻名世界的顶级篮球职业联赛, 影响力覆盖全球, 与媒体的宣传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媒体的宣传和鼓动下, 加速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 对篮球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同时比赛和球员、观众也通过媒体联络到一起, 拉近了球员和观众了距离, 增加了球迷对球员和球队的了解, 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电视、网络等渠道将NBA的精彩赛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还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球星走进社区当义工等公益活动, 同样也是一种宣传。

2、CBA宣传策略。CBA联赛从发展早期的没有电视转播, 只有少量的报纸报道, 发展到现如今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报道方式。通过媒体, CBA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比赛。但是CBA的宣传缺乏一定的创新, 渠道单一, 一味地学习NBA。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第一, 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的主要保障, 但是我国目前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篮球人才大量流失;第二, 外援引进制度不合理, 影响比赛质量。CBA的外援引进都是自己俱乐部做决定, 这会导致球队实力不均衡。严重地影响到比赛的激烈程度;第三, 品牌营销策略不够成熟。CBA一味地通过与赞助商的合作来提高曝光率, 没有真正地抓住品牌推广的核心, 导致市场开发较为缓慢。

(二) 建议。第一, 努力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 为我国职业联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 篮协统一外援引进制度, 均衡各球队实力;第三, 加强与媒体合作力度、加强创新, 开拓新的渠道推广自己的品牌;第四, 从自身出发, 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 制定有中国特色适合自己国情的体系。

摘要:体育全球化已成为当下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 中国不断的受到体育全球化的影响。CBA在不断地向世界的顶级篮球职业联赛——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NBA) 学习,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营体系。我国的职业联赛也在快速发展, 但职业联赛在运营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赛事推广的力度不够, 渠道单一。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总体水平不够高, 球队的高级管理人才缺乏, 等等。通过创新赛事推广理念, 加大赛事推广力度, 多组织各俱乐部教练员和CBA裁判员去NBA考察学习, 多组织国内球队与世界高水平球队比赛, 加大培养球队高级管理人才等等, 提高联赛的整体水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篮球发展的运营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篮球,职业联赛,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永鑫.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运营策略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2]黄景旸.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运营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中外住房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篇8

我国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至今,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却进一步凸显出来。住房保障问题也成为我国城镇住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研究中外住房保障制度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2 国外住房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2.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加救助”模式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从国家成立伊始就强调住房私有。20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问题,美国政府对住房建设进行干预,将增加公共住房供给和政府直接投资公共住房作为主要手段。60年代开始,随着民权运动在美国的日益扩展,政府加快了公共住房供给的力度,公用住房的比例一度大幅增加。80年代后,随着住房供需状况的逐渐好转,政府采取了渐进式退出的政策:政府直接向住宅建筑商或个人提供住房开发资金、维修资金,或者提供低息开发贷款、贷款贴息、贷款担保,此外还包括向住房建筑者或租房组织提供税收优惠、利息抵税。以上一系列政策可形象地称为“补砖头”,通过这一政策来吸引投资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增加住房供给,成功变投资者为管理者。进入90年代,在住房供求关系进一步得到缓和后,转而推行租金补贴政策,扩大保障对象的住房需求。所采用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向居民直接提供的各种补助和补贴,低息贷款、贷款利息抵税,以及直接向居民发放住房开支的补助——住房津贴,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则称为“补人头”。不管是“补砖头”还是“补人头”,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都有效促进了对存量住房的合理利用以及对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从美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为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美国政府先后经历了政府直接投资建房、通过政策鼓励私人购房、“补砖头”、“补人头”等几种形式,从金融层面看,政府主要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住房保障和财政补贴。

2.2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加福利”模式

随着经济和城市住房建设的日益发展,德国的保障房体系已经高度成熟。从工业革命开始,城市化的兴起及产业工人的集中形成了原始的城市住房租赁体系。二战以后,德国住房损毁率高达21%,房屋遭到大面积破坏,住房严重供应不足,促使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私人和房地产商建房的政策来改善居民房屋问题,如联合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甚至直接资助,以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会福利房的建设。此举导致20世纪50年代德国中等收入家庭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使得住房保障发展成为普惠性福利。为了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条件,政府调动社会的公共资源,大力兴建福利性住宅。对低收入群体的租房、买房行为实行财税补贴,并从政策上保障房屋租赁者的利益。这一系列政策对于战后德国经济的飞跃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开始调整政策,推动中等收入家庭从社会福利住房福利中退出,使低收入家庭切实享受到住房优惠。住房税收优惠也可以以国家建设资金补贴的形式进行。20世纪90年代,住房供大于求,形势发生变化,政府为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推出了更大力度的建房补贴和税收优惠,并积极推动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21世纪初至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调整为对住房结构的优化和对现存住房的再分配,社会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被限定为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的家庭。

2.3 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半管制”模式

二战后,日本的住房严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只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央政府设置省直属公共公司都市装备公团负责建造公共住房,只能出租或出售给中等收入以下群体;地方政府部门在府、县、市分别设立的房地局则负责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的住房。日本在住房保障方面高度重视政府的干预作用,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形成公营住房、公团住宅、住宅金融公库等多种保障形式。国家出资成立了住宅金融公库、住房公团、住宅融资保障协会等金融机构,专门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建房、购房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同时,政府对这些住房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扶持,给予补贴政策,使其能够对那些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保障性住房贷款。此外,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将一些长期的、低成本的社会资金吸引到保障性住房领域,进而实现住房保障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3 国内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的住房供应也经历了从实物分配到商品化的转变。1978年之前,中国住房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福利住房分配制度,主要通过单位、企业等进行实物分配。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2006年建设部要求大力推广廉租房制度。2007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我国由此建立了相应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和需求体系,构成了我国现有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3.1 住房保障供给体系

传统的投资主要流向了高价商品房,这直接导致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应严重短缺。为此,政府制定了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保障性住房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概念,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当前,保障性住房体系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3.1.1 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

所谓经济适用房指的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政府组织建造,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其保障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销售对象严格限定为广大城镇中低收入者;二是销售价格相对于普通商品住房有较大幅度降低。因此,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是政府针对普通商品房价格过高而特别向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2 廉租房供应体系

这是针对城镇最低收入者而出台的一种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对相当一部分城镇最低收入者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中都可能很难买得起住房,而只有租房。因此,我们的住房供应体系中除用于销售的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外,还应有向这部分居民提供的廉租房,以保障其最基本的住房需求。这类住房的保障性最主要地体现在租金低廉上,其租金水平仅供维持房屋的基本保养。

3.2 住房保障需求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从增强城镇中低收入居民购、租房有效需求出发,给购房的中低收入居民以金融支持,给租房的低收入居民以房租补贴支持。这一体系主要包括:

3.2.1 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住房储蓄制度,职工及单位都必须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职工的公积金账户存款,增加职工的住房资金积累。其保障性首先体现在增强了职工住房的自我保障能力,通过住房公积金若干年的积累,职工的住房需求能力将在较大程度上得到加强;其次则体现在资金的使用上,公积金管理机构用归集的资金向公积金缴交者提供利率优惠的购房融资,在减轻居民还贷压力的同时增强了中低收入居民的购房能力,有利于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3.2.2 房租补贴制度

城镇低收入居民,其收入水平有的甚至难以满足基本的租房需求。针对这种状况,政府推出了房租补贴制度,对这类居民予以一定的租金补贴,增强其租房能力,以鼓励低收入居民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或市场上的住房。

4 中国(内地)与国外住房保障体系的比较

4.1 中国住房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住房保障还处在准住房保障阶段,或者说处在一种雏形阶段。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4.1.1 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对保障性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和土地的供应量过少两个方面。因此,造成了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针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廉租房尚无法满足众多特别困难家庭的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有限的政府投入不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4.1.2 保障房类型体系不清

目前,政府向社会家庭提供的保障住房类型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和公共租赁房四种类型。各类型保障房之间的衔接关系不能很好地覆盖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造成城镇住房保障对象欠清晰,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并存,出现了“租不到、买不起”或“买不到也买不起”的夹心层家庭。这主要是由于保障房类型体系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缺乏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家庭需要的差别化保障住房体系的详细设计,对各种房型的保障功能定位不清、保障层次厘定不明。

4.1.3 保障房准入机制不健全

按政策规定,保障性住房只能出租或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但在现实中,这一规定贯彻得并不理想。目前核定一个家庭收入水平或财产价值的主要方式是由房屋申请人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很难真实反映其收入水平。瞒报、少报、不报现象普遍存在,弄虚作假随处可见。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中的受益者,究竟是指高收入以外的其他阶层还是指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目前政府没有明确的界定。就整个社会来说,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判定家庭收入层次标准,而且金融机制的不完善又难以准确界定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这就为政策执行留下了明显的漏洞,结果使得拥有价格优势的经济适用房面对大约90%左右的购买者,使这一具有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水平的福利性质的商品住宅,存在“搭便车”现象。

4.1.4 保障房标准过高

虽然2007年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O平方米左右”,但是在缺乏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房出现了面积超大、功能或用材标准过高的问题。标准过高,势必造成总价过大,中低收入群体同样买不起,最终还是落入高收入群体家庭,也就失去“经济适用”的意义。标准过高还会大大降低保障房的供给,加剧房源紧张的局面。保障性住房应以“满足足够的质量标准,又不能是中高端住宅”的标准为原则。

4.1.5 缺乏科学的监管和退出机制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必须按照公平合理的规则进行,不能采取市场的方法。现在保障性住房往往是在房屋销售阶段通过限定房价一次性地补贴中低收入者。然而,在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几年后,却可能会有较大的收入增长,不再满足补贴要求;同时市场上也会涌现出新的中低收入者。显然,这种静态一次性的补贴方式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补贴资源。所以,除了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和退出机制。在保障性住房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4.1.6 定向分配导致变相福利分房

保障性住房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出租或发售,社会公众中任何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都有资格按照公平合理的轮候顺序租到或买到保障性住房。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或两限房部分或全部被指定给特定的单位或特定的群体租用或购买。更有甚者,分配到特定单位或群体后,在分配时,就演变成了福利分房,按照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不管是否具备经济适用房的资格都可购买。定向分配造成了许多高收入群体具有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机会,严重损坏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剥夺了社会上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权利和利益。除此之外,定向分配还很容易向特权阶层倾斜,也容易助长腐败行为。不少地方超标准建设的公务员小区就是典型事例。定向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倒退,而其又在缺失了福利分房时代的严格轮候制度特定环境下,给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制度造成了混乱或产生特权的集体寻租行为。

4.2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的简要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国外住房保障相关实践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2.1 政府是责任主体

西方国家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政府干预的普遍性。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劳动能力差别的存在,一部分阶层的收入是无法承受其住宅支出的,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政府提供住宅消费保障,这也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尽管在住宅资源配置中,市场经济国家依赖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从各国完善的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看,政府在住宅消费保障制度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德国、法国的住宅法律都明确规定,居住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相关部门,专门负责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如美国的住房和都市发展部,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等。

4.2.2 非常重视立法工作

纵观发达国家,无不非常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美国国会1949年就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宅法》,此后又通过了《住宅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宅与社区发展法》等相关法律。1974年《住宅与社区发展法》中提及的租金资助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任何家庭用于住宅的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总收入的30%。日本政府自1950年后,陆续制定实施的《公营住宅法》、《住宅金融公库法》等40多部法律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

4.2.3 政策的保障覆盖面较大

从整体上看,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国家的住房保障覆盖面较大,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和两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一种是以新加坡、瑞典、加拿大等高福利国家,几乎涵盖了全体国民,如新加坡有近90%的家庭居住于组屋,类似我国房改前的福利化分房制度;另一种是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把全部的中低收入,甚至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纳入住宅保障范畴。两个阶段是指,在早期的住宅紧缺阶段,住房保障顾及面很大,基本包括全体国民;在近些年的居住升级阶段,住房保障的顾及面缩小许多,重点转向中、低尤其是低收入家庭。

4.2.4 政策性金融和财税支持系统完善

由于住宅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系统的支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政策性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如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日本的金融公库制度、德国的住宅互助储金信贷社、美国联邦抵押贷款协会、瑞典城市抵押银行等。另外,政府通过适当的财税减免,也能达到支持住房保障的目的。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开发运营的中低价租售住宅,政府在土地出让费、各种税收上给予大量减免;再如,针对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部分国家给予个人所得税抵扣等政策。

4.2.5 建设保障性住房以供廉价租售

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依赖可以直接控制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才能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屋和低价房。新加坡的“组屋”、日本的“公营住宅”、英国的“社会住房”等都是如此。保障性住房完全由政府进行主导,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部门运营管理,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不同情况,以低廉价格进行租赁或销售(一般前期以租为主)。

4.2.6 货币化补贴日益成为主流

政府大规模建造保障性住房投资巨大,运营中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的现象,所以近30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货币化补贴的方式进行住房保障。补贴方式分为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比如,租金补贴制度是目前德国对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收入及房租支出情况给予居民以适当补贴,保证每个家庭都能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购房补贴的保障力度比租房补贴相对较小,但覆盖面较大,比如约86%的德国人都可以享有不同额度的购房补贴。

5 对策与建议

解决中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不能照搬国外的住房政策以及住房保障理论,需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因此,本文将力图探究国外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分析中国保障住房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对比,对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出构想。

5.1 改变住房消费观念

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新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在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通过加强舆论的宣传,正确引导城镇居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5.2 建立住房保障法规

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居民住宅的法律、法规,只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廉租房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难以对住房保障领域中的政府职能和社会消费行为发挥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只有有法可依,才能使公共住房的资金、建设、使用等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确保我国住宅保障体系的顺利建立。需要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法规,从立法上规定住房保障的目标、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水平、保障资金、保障房源、保障机构,并对一些骗取保障福利的行为进行严惩。

5.3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开展的差价换房和住房二、三级市场联动的方式符合这一趋势。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一方面,住房总量还不够,能够腾出来供中低收入者选择的住房量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居民住房的升级换代才刚刚开始,也就是住房过滤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这使得我国住房市场呈现一级市场一支独秀、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但随着我国住房存量越来越大,人们住房支付能力的差异不断扩大,住房过滤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住房二、三级市场将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为此,政府应遵循住房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住房租赁市场),为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住房来源。

5.4 创新保障性住房制度

建议建立起市、区、街三级信息共享制度,通过收入、住房情况的初审、公示和复核等手段层层把关,并对申购对象逐户查阅、核实商品房备案系统和房地产权属系统,实行联动审查,确保政府优惠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退出”机制的建立。建议内部回购或由政府收回并统一出租经济适用房,以缓解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足,或者卖给城市的“夹心层”,以弥补住房保障政策缺位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锦张东祥肖丽群.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理论导报.2009.7

[2].宫本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浅谈德国保障性住房.建筑知识.2009.2

[3].卢卫石森昌.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现实问题与战略思辨.中国房地产.2011.9

[4].王志忠.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

[5].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住房保障课题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8.24

[6].赵振宇.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探析.学术交流.2008.3

[7].许荣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仍需完善.中华工商时报.2010.3.8

[8].李东卫.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0.1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篇9

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 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应运而生。公司治理评价的雏形是1950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的董事会绩效分析, 它主要针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一系列英美并购案的接连发生和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的出现, 公司治理评价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在此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公司治理评价的系统研究, 许多国际著名机构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评价 系统, 如标准普 尔公司治 理评价系 统 ( 1998) 、欧洲黛米诺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 1999) 、里昂证券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 2000) 等。

我国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成果颇丰, 基本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同步。我国较早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有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指标、大鹏证券研究所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 2001) 、北京连城国际的董事会评价体系 ( 2002) 等。随后南开大学在2003年推出的南开治理指数系统地评价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 一直受到我国各界的极大关注。2008年以来, 北师大持续推出“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系列”, 也为国内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2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 1 国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国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标准普尔、欧洲的戴米诺和里昂证券等。这些评价体系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评价。

2. 1. 1 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1998年, 标准普尔建立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其用于对俄罗斯和香港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进行评价, 从而开创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实证研究的先河。标准普尔把公司治理评价分为国家治理评分与公司治理评分两个部分。国家治理评分主要评估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 侧重于关注宏观层面上的外部因素对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 分别从法律基础、监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市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公司治理评分则主要分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 着重评价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公司治理评分涉及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财务相关者关系、财务透明性与信息披露、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四个维度的内容。

2. 1. 2 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1999年, 戴米诺公司针对欧洲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推出公司治理评级系统, 它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四个维度分别设置了70多个指标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出发, 对欧洲上市公司的治理实践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从而受到诸多欧洲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从两个层面进行国家分析一是与公司治理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分析; 二是对欧洲各国公司治理实践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标准普尔和戴米诺这两个评价体系在主要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都重视一国公司治理环境对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 其中股东权利、信息披露和董事会结构与运作是其共同关注的内容。

2. 1. 3 里昂证券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000年, 里昂证券公司面向新兴市场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从对管理层的约束、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问责制、违责追究、公平性和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七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里昂证券的评价体系设计成问卷调查的方式, 总共设置了5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 ( 是/否) , 以此来降低分析者的主观影响。里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注重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以及对管理层的约束, 并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2. 2 国内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比较系统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是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于2003年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2008年北师大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系列”。

2. 2. 1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指数

南开大学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 CCGINK) 也称为南开治理指数。该评价体系综合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成果, 以国际公认的公司治理原则、准则为基础, 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确定的相应的公司治理的评价标准。

南开治理指数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治理环境特点, 并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它从股东权利与控股股东、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六个一级指标出发, 设置了23个二级、75个三级评价指标, 其目的是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但是, 南开治理指数对一些指标评价标准叙述得不够清晰明了, 容易导致在指标评价过程中出现偏差。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教授 ( 2004) 也提议应该精简、浓缩南开治理指标, 去掉不显著相关的指标。

2. 2. 2 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

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又称为“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系列”, 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于2008年推出的, 是国内首套公司治理分类评价体系, 为国内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开辟出新思路。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主要关注公司治理领域较为核心的八个层面, 并设立了八个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高管薪酬指数、信息披露指数、财务治理指数、企业家能力指数、机构投资者指数、董事会指数、监管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目前推出的有高管薪酬指数、信息披露指数、财务治理指数、企业家能力指数和董事会指数。

其中, 财务治理指数从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激励四个方面设计出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高管薪酬指数将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划分为基本因素、治理因素和绩效因素三个方面, 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分析它们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 考察了位于不同区间 ( 激励过度、激励不足和激励适度) 的上市公司在基本特征、治理特征和公司绩效方面的差异。企业家能力指数从CEO人力资本、关系网络能力、社会责任能力、战略领导能力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进行评估与排序分析。信息披露指数从强制性、自愿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了深入评价, 并从行业、所有制、地区和上市板块等多角度、全方位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董事会指数是以国际通行的董事会治理规范对中国上市公司做出的全面评估, 从董事会结构、行为规范、独立董事独立性、董事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的。

3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

3. 1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

在国外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 标准普尔、戴米诺和里昂的体系较为成熟, 且有多次的评价实践。而中国较为成熟的则是南开治理指数, 并且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就以国外的标准普尔、戴米诺和里昂评价体系与国内的南开治理指数作出比较:

南开治理指数与标准普尔、戴米诺和里昂评价体系均是由一系列详细指标组成, 且各个评价系统均包括股东权利、董事会结构及信息披露水平三个维度。不过, 标准普尔、戴米诺和里昂评价体系是面向多个国家而制定的, 因而都涉及宏观因素的评价。标准普尔评价体系在国家治理评分中对法律、监管、信息披露和市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戴米诺评价体系得出一个由法律环境分析和公司治理实务组成的国家分析报告; 里昂评价体系则主要利用与管制和制度环境有关的宏观公司治理决定因素来对各个市场进行评级。而南开治理指数是根据中国的公司治理环境特点制定的, 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 因此在它的指标体系中仅涉及公司层面的指标, 并未考虑宏观因素的影响。

3. 2 国内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

在南开公司治理指数引起广泛关注时, 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也在悄然崛起。与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相比, 南开治理指数是从系统、全面的角度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而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则是从八个层面分别评价公司治理水平。二者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南开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主要是整体上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其主要特点是包含的内容多而全面, 针对性却有所欠缺。北师大公司治理指数正好弥补了南开治理指数的这一不足。它主要从不同类型和层面评价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这种分类评价能更有针对性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让各方信息使用者更容易获取所需信息。另外, 由于从不同层面评价中国上市公司治理, 所以可以从不同方面验证该公司治理评价是不是具有可靠性。

4 完善公司治理评价的建议

公司治理评价是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晴雨表”, 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目前, 我国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 在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

4. 1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多数重形式而轻实质

比如从指标设计可以看到, 在反映公司治理形式方面比较多, 而在运行机制上的公司治理质量则比较欠缺。并且, 大部分指标是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的主观性会使整个指标体系的准确度大大降低。或许对某一单个定性指标而言, 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对整个评价体系影响并不大。但如果大部分定性指标均产生偏差, 那么整个指标体系的最终评价结果则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这就使得整个评价体系失去原本的目的。因此, 在使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时应注意: 在量化分析评价体系中定性的指标时应该慎之又慎, 切勿马虎大意; 不应仅仅使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 还应重视重要的非公开的治理要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公司的治理状况。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设计方面可以考虑用一些能反映实质问题的指标取代部分形式性的指标, 从而让整个指标体系从重形式转为重实质。

4. 2 注重对外部治理的评价

与国外的公司治理评价相比, 我国的治理评价体系较少关注外部治理。事实上, 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对公司治理的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而我国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提出的指标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公司治理的实际状况, 从而使得据此进行评价的结果受到影响, 同时不同治理环境下的公司间也缺乏横向的可比性。因此, 我国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治理评价体系, 增加对公司是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是否有控制权和反收购条款等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晓璐, 陈海燕.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 2012 (2) :100-103.

[2]周娜.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比较[J].商业时代, 2011 (35) :85-87.

[3]李亚静.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3) :180-182.

[4]张大力.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的回顾与再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 :24-25.

[5]牛建波, 李胜楠.对公司治理评价的评价[J].财经科学, 2004 (2) :22-26.

[6]吴淑琨, 李有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5) :65-69.

体系比较 篇10

一、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由美国杜邦财务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把各种财务比率结合成一个体系, 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它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 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 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这种财务分析体系主要利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 其核心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是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 综合性最强, 其他各项指标都围绕这一核心;销售净利率反映企业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 用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水平, 是利润表的概括;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值的比值, 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全部资产质量;权益乘数反映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用来分析企业债务风险和财务杠杆, 是资产负债表的概括, 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这种财务分析体系, 将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分析等有机地纳入到一个整体之中, 全面地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揭示与披露, 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准确评价与判断。同时, 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 不仅可以揭示企业各项指标的内在结构关系, 查明各项主要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 而且还为决策者优化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供思路。

这种传统财务分析体系虽然被广泛使用, 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一) 计算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

因为总资产是由债权人和股东提供的, 而净利润是专门属于股东, 债权人提供了资金, 没有相应分享收益, 两者不匹配。

(二) 没有区分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

为公司提供资产的人包括股东、有息负债的债权人和无息负债的债权人, 要求分享收益的是股东、有息负债的债权人, 无息负债的债权人不要求分享收益, 所以负债的真正成本即利息支出仅仅是有息负债的成本, 用利息支出与有息负债相除, 才是实际的平均利息率。而传统财务分析直接用利息支出与全部负债相除, 不能真实反映利息率水平。

(三) 没有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

传统财务分析体系没有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 金融活动是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不会产生净利润, 而是净费用 (支出) , 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看, 企业的金融资产是投资活动的剩余, 是尚未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资产, 应将其从经营资产中剔除, 与此相适应, 金融费用也应从经营收益中剔除, 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收益匹配。

二、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的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 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已成为现行和今后将推行的一种新型综合财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基础上, 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资产、负债、利润重新分类, 其核心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这种改进财务分析体系, 比传统财务分析体系更直接, 更清晰地揭示影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各个因素。

(一) 将现行财务会计报表重新分类

1、将传统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传统资产负债表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 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首先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资产划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 将负债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分类;其次改变传统会计等式, 其基本等式为: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负债+所有者权益。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简表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需占用资金;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反映企业金融活动的净筹债务资金;股东权益反映股东 (投资者) 提供权益资金。

2、将传统利润表调整为管理用利润表。

与资产负债表的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划分保持对应关系, 将管理用利润表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金融活动的损益是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包括借款和其他有息负债的利息, 如果没有债权投资利息收入, 可以用“财务费用”作为税前“利息费用”的估计值。金融活动损益以外损益, 全部视为经营活动损益。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等式: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管理用利润表简表如表2所示。 (表2)

(二) 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

根据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核心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有三个因素: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和净财务杠杆。其中,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是经营活动的税后经营利润与净经营资产之比, 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税后利息率是金融活动的税后利息费用与净金融负债之比, 反映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成本;净财务杠杆是净金融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 表示每1元权益资本配置的净金融负债, 反映企业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效率。管理用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杠杆贡献率是经营差异率和净财务杠杆的乘积, 表示企业借助金融活动借入资金来提高股东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与税后利息率的差额, 称为经营差异率, 表示企业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 偿还债权人税后利息后剩余部分。经营差异率是衡量借款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如果经营差异率为正值, 借款通过企业经营可以增加股东收益;如果它为负值, 借款会减少股东收益。从增加股东收益看, 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可以承担的借款利息的上限。企业负债如果不断增加, 净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就会不断提高, 而企业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风险, 所以依靠净财务杠杆提高杠杆贡献率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下一篇:古代称呼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