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切口缝合

2024-08-16

乳腺切口缝合(精选九篇)

乳腺切口缝合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物患者36例, 年龄28~56岁, 平均42岁, 包括未婚者12例, 已婚者24例, 含乳房纤维腺瘤18例、乳管内乳状瘤12例、其他乳腺良性肿物6例。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病史、彩色超声诊断仪确诊, 均实施手术治疗

1.2 临床概述

近年来, 乳腺疾病呈年轻化、逐年上升趋势, 大部分的恶性肿瘤是由良性病变演变而来的。乳腺良性肿物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乳房肿块, 不伴有疼痛感, 亦不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 部分病例同时伴有乳腺增生有经前乳房胀痛不适等症状。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常为单发, 亦有多发者, 直径以1~3cm者较为多见, 表面光滑, 质地坚韧, 边界清楚, 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 活动度大。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两部分, 视诊时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 双侧是否对称, 大小是否相似, 乳头是否在同一位置, 是否有糜烂、回缩、溢液, 乳腺皮肤有无异常等, 触诊十分重要, 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边界、质地、活动度、与皮肤及胸肌有无粘连等

1.3 方法

1.3.1 术前措施

术前进行疾病以及手术相关的宣传教育准备相关物品, 掌握病情特点, 选择手术切口, ,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顾虑, 积极配合手术。

1.3.2 术中措施

进入手术室后采用舒适体位, 如平卧或侧卧位, 适当垫高患侧肩胛部, 常规消毒铺巾后定位肿块象限, 对肿块所在区域以及包括切口线与肿块之间皮下组织做皮下局部浸润麻醉,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 对于良性乳腺肿物, 位于内侧者行弧形切口, 一方面是为手术提供良好显露, 另一方面也利于术后美容效果, 对于直径<5cm, 距乳晕边缘<5cm的乳腺良性肿块选择乳晕切口术式治疗, 若良性乳腺肿物位于乳房下半部则采取放射状切口, 对于宽胸丰乳者行纵形切口, 窄胸小乳者行横形切口, 手术过程中注意切缘尽量远离病变, 通过调整弧度使两侧边缘应尽量等齐, 以免缝合后留下外形缺陷, 切口注意不要到达腋窝或上臂以免瘢痕限制上肢活动。在切口选择好后切开皮肤、皮下, 沿乳腺表面分离皮瓣, 暴露乳腺肿块进行切除, 若肿物包膜破损或有脓性物流出, 则采取扩大切除术, 避免肿物残留, 最后切口用可吸收缝线作皮内缝合, 冲洗, 术毕。

1.3.3 术后措施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周, 密切关注病情, 防止感染, 进行相关护理, 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36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依据病情采取不同切口, 完整实施手术, 肿块病变组织完整切除, 术后切口瘢痕较小, 乳房形态及外观正常, , 乳头坚挺, 乳晕血供正常, 适应女性患者审美观, 切口全部I/甲愈合, 呈线状且隐蔽不易被发现, 术后一周拆线, 无并发症, 顺利痊愈, 随防半年肿物无复发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及压力的增大, 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发病原因复杂, 可能与雌激素过量摄入、内分泌紊乱失调、饮食、情绪影响等相关。治疗良性乳房肿块手术为主要手段, 如区段切除和单纯乳房切除术、单纯肿块切除术等。然而对女性患者来说, 无论何种手术方式, 乳房外型的美观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因此切口的选择对于保存乳房和乳头的外形尤其重要。普通外科手开放手术, 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1], 切口是否选择的合理不仅关系到手术是否成功, 也对术后愈后起着重要影响。切口的选择原则应该是尽量接近病变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便于手术操作、术后疼痛较轻、形成的疤痕较细, 对美容影响较小、大小适中等。

对于乳腺肿物, 由于受到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手术相关配合的限制, 传统手术大多采取放射状切口, 虽然术中暴露较好, 操作方便, 但术后会留下瘢痕而影响美观, 不符合女性审美要求, 使患者术后常常感到抑郁, 苦闷。我院在近年来的手术操作中注意切口的选择, 在注重医疗结局的同时兼顾美观要求, 对患者的切口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选择。除上述切口选择外, 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边缘切口、乳旁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等。由于乳晕边缘是乳房的轮廓线, 部分年轻女性患者可以行乳晕弧形切口, 有报道指出乳房轮廓线是乳房手术最优先选择的切口。选择这一切口可以利用乳晕皮肤颜色较深以及有皱纹进行掩盖, 加之乳晕部位很少出现瘢痕增生, 从而使术后美容效果较佳, 有报道就指出, 经乳晕周缘单切口切除乳腺多象限多发良性肿块安全可行的, 同时也能较好的缓解乳房基底部缝合时的张力。在手术操作时, 我们也体会到, 乳腺肿物手术时大多选择横行, 以往认为这会影响手术暴露, 实际操作时并非如此, 而且乳房多为下垂型, 横行切口利于切除乳房多余的下垂皮肤, 避免了纵行切口切除乳房后两侧皮瓣多余皮肤造成的外观损害[2]。此外, 横行切口对肩关节影响小, 缝合时张力也小, 术后生活中还可穿着低领衣。手术过程中应保护乳腺导管, 游离切除肿物, 切除组织较多时创腔应安置引流胶片从切口引出。

综上, 根据良性乳腺肿物的病情特点, 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极其重要, 正确合理的切口选择利于手术成功, 对美容影响较小,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乳腺肿物手术切口的选择、缝合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物患者36例, 回顾性分析手术过程, 对手术切口的选择与缝合进行探讨, 指导临床手术实践。结果 36例乳腺良性肿物患者依据病情采取不同切口, 术后切口瘢痕较小, 乳房形态及外观正常, 适应女性患者审美观, 切口全部I/甲愈合, 无并发症, 顺利痊愈。结论 根据良性乳腺肿物的病情特点, 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极其重要, 正确合理的切口选择利于手术成功, 对美容影响较小,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乳腺肿物,良性,手术切口

参考文献

[1]邬江华, 刘宙, 王得胜, 等.乳晕缘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15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26 (8) :124-125.

改良腹壁切口缝合法30例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 腹壁切口;间断全层缝合(abdominal incisison;continaou s suture)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 30例腹壁切口改良缝合术后Ⅰ期甲级愈合率高达100%。结论:改良 腹壁切口缝合法缝合速度快,皮下层不留异物(缝线)刺激反应轻,局部血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对皮下组织神经损伤小, 腹壁切口愈合情况除与手术创伤、感染、机体新陈代谢及病 人一般状况有关外,与手术者缝合技巧关系甚为密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间30例开腹病人,均为妇科病人,其中子宫切除手术10例,卵巢肿瘤手术8例,宫外孕手术12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7岁;测脂肪厚度在1~2 cm者9例,2~3 cm者17例,≥4 cm者4例。对照组: 2 cm者10例,2~3 cm者15例,≥4 cm者5例。

1.2 方法 观察组30例病人腹壁切口为下腹正中纵切口10人,横切口20人,缝线选择用2个0微桥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圆针穿2个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层。特别注意缝合此层的关键是不留死腔,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进针距切口边缘1~1.5 cm,针距为1.5~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皮肤切缘用小三角针行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4号丝线分别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皮肤用小三角针皮内缝合。

腹部切口无论纵切或横切,缝合腹膜同传统方法,自缝合腹直肌前鞘开始,用改良式缝合技术,缝合前先充分检查肌层,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异物(如胎脂,疑血块等),用2个0微桥线自切口一端开始将皮下组织层与腹直肌前鞘层两层一起间断缝合,,针间距1.5~2cm,拉线松紧适中,不留死腔。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组织充分对合,拉线时要松紧适中,用3个0可吸收线行皮肤皮内缝合,至缝合完毕。本组缝合完后不用常规对合切口皮缘,皮肤外观比较平整,美观,该缝合方式优点为减少皮下组织及前鞘的缝合针数及缝线结,皮下层内不留异物(缝线),减轻了组织对异物的刺激反应,减少对局部神经的损伤,充分恢复解剖关系,从而使局部血液循环好,利于切口愈合。另外该缝合方式由于腹直肌前鞘以及皮下组织层是两层一起间断缝合,省略了皮下组织层以及腹直肌前鞘分层缝合,故缝合速度快,明显缩短了关腹手术时间,对组织以及神经损伤小,最大限度恢复原解剖关系。从而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中有4例于术后4 d发现有轻微缝线反应,有1例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但未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拆线全部甲级缝合,甲级愈合率达100%。对照组30例中,脂肪液化2例,红肿、硬结2例,感染1例,甲级愈合26例(86.6%),乙级愈合2例(66.6%)。两

组甲级愈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第一天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术后第2天常规换药1次,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现象,除5例肥胖者有一例切口敷料有少许渗液,出现红肿、硬结,给予更换敷料及局部温波照射2次后切口恢复正常,达到Ⅰ期甲级愈合,其余切口均干燥。术后均没有用镇痛药,切口也软,无硬结,活动时也无牵拉感,恢复快,术后不用拆线,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 讨论

由于女性脂肪分布的特点,妇科下腹部切口常因皮下脂肪厚及其他因素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其原因与自身愈合能力低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肾疾病、糖尿病等使局部组织愈合力减弱有关;张力性因素如各种原因致腹压增加,使切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是愈合不良的原因;此外,皮肤、皮下脂肪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如缝合不当,致组织坏死,引起渗液,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切口裂开,缝合线选择不当,缝合时线头过多,异物刺激也影响伤口愈合[1]。所以说腹部切口愈合成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切口愈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手术时缝线技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往传统缝合法用4号丝线分别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及皮肤,皮下组织内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刺激较大,缝合针数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容易遗留死腔,故红肿、硬结、脂肪液化、感染的发病率高,且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形成窦道管,与之相比,采用改良法后缩短了手术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缝合时缝线要松紧适中,针距不能太宽或太窄;缝合时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②缝合前要充分检查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和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有无活动性出血,并应给予严密止血以防血肿形成;以及检查有无异物的残留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③术后第2天一律换药,以保持切口干燥,以利于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孙红兵,等. 腹壁手术切口皮肤. 皮下间断全层缝合50例临床观察. 实用妇产科 杂志, 1996,12(2):91

乳腺切口缝合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接治的共18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所有孕妇均无妊娠合并症、感染性疾病, 也无既往剖宫产手术史。两组孕妇在年龄、怀孕周期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缝合方法

(1) 腹壁切口新式缝合方法

对观察组孕妇给予常规硬膜外麻醉, 取下腹耻骨联合上3cm横行切口, 取出胎儿后断脐, 对产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将子宫切口缝合, 采取常规关腹, 对筋膜和腹膜进行缝合, 将脂肪层清洗干净, 进行彻底止血。对脂肪层不给予缝合处理, 使用1/2均分法, 分别从皮肤切口的1/4、1/2以及3/4处进行减张缝合。减张缝合的原则是“深入浅出, 浅入深出”, 要注意的是在行针过程中注意不要穿透皮肤。然后从切口的一端使用薇乔线连续皮内缝合至切口的终端, 打结后缝合完毕。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 用胶布固定, 对腹部进行加压处理并束上腹带后3d便可对切口进行换药处理。

(2) 腹壁切口传统缝合方法

与观察组相同, 先对孕妇行常规硬膜外麻醉, 取下腹耻骨联合上3cm横行切口, 胎儿娩出后剪断脐带, 试净宫腔, 常规缝合子宫肌层及浆膜层, 查无出血及渗血, 关闭腹腔。对脂肪层缝合时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 利用薇乔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均数±标准差即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利用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当P<0.05则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两组孕妇采用了不同的腹壁切口缝合方法, 两组孕妇在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时间以及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患者数达到88例, 占97.8%, 出现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的患者有2例, 发生率为2.2%, 观察组平均使用切口缝合时间为9.3±2.5min。对照组中切口甲级愈合患者数81例, 占90%, 出现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的患者有78例, 占86.7%, 对照组平均使用切口缝合时间为16.2±3.3min。两组患者在行腹壁切口缝合过程中, 在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时间以及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 即P<0.05。

3结果

作为剖宫产手术操作的最后的步骤, 对剖宫产腹壁纵切口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进行缝合的方式对切口愈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 新式剖宫产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缝合方式, 该方法是近几年新诞生的一种新型缝合方法, 具有组织损伤小、无需穿透皮肤, 皮缘对合整齐、瘢痕小以及体表美观等特点, 深受医患的青睐[2]。笔者在本文中, 将腹壁切口传统缝合方法与腹壁切口新式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发现采取的缝合方式不同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术后随访结果来看,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具有更低的皮下硬结发生率和瘢痕增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1) 配合使用减张缝合及术后腹部切口加压腹带, 能够为切口对合面提供一个张力较低的愈合环境, 能够大大消除张力对切口愈合的负面影响, 进而减少术后创面渗出和积液的发生率, 有利于提高切口的愈合质量。 (2) 皮肤及皮下脂肪的血液及淋巴循环影响小, 组织水肿轻, 不缝合脂肪层能够有效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残留缝线异物反应以及降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风险, 使得皮下硬结不容易出现。除此之外, 下腹部由于腹壁组织的重力作用, 其横切口可自然闭合, 这些证明不缝合脂肪层皮内缝是合理的理论依据[3]。 (3) 由于皮内缝合缝线是在真皮层的深层进行的, 因此具有切缘平整、美观、瘢痕轻等优点。该缝合方法大大地增加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并且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我院已经被广泛开展使用, 值得被推广到临床应用中。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手术分娩后采用不同缝合方式进行腹壁切口缝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接治的共18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的腹壁切口新式缝合方法, 而对照组9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采用的腹壁切口传统缝合方法。结果:两组患者在行腹壁切口缝合过程中, 在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时间以及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反应等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 即P<0.05。结论:对剖宫产腹壁切口新式缝合方法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以及避免切口出现周围红肿反应等具有显著作用, 且该方法具有简便、有效以及安全等特点,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缝合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雅丽.皮肤自然对合法促进妇科腹部纵切口愈合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8) :39-41.

[2]刘兴会, 何镭,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6) :41-43.

乳腺切口缝合 篇4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根据剖宫产手术采取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的缝合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双层缝合方式,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应用单层连续锁边缝合具有疗效满意,切口愈合良好,且减少了术后盆腔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传统双层缝合

【中图分类号】R719.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84-02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HUANG XiaohuiGU XiulanZHANG YanlingDU Jing

CHEN 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WTHZ]Objective [WTBZ]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further guide clinical. [WTHZ]Methods [WTBZ]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ector, according to the c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 take suture method of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take a single continuous locking stitch suture method double layer sutu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operation time, operation time, fetal childbirth two groups take different suture methods of bleeding, uterine incision healing and pelvic adhesions. [WTHZ]Results[WTBZ] Th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group to observe fetal childbirth time, intraoperativ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uterine incision healing and pelvic adhes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WTHZ]Conclusion [WTBZ]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using single continuous locking stitch suture with satisfactory effect, the incision healed well,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elvic adhes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Keywords: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single continuous overhand suture;The traditional double suture

剖宫产术是采取子宫下段切口将胎儿及胎盘娩出的一种术式。我国剖宫产发生率为40%-70%[1],剖宮产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术后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其中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对产妇生理和心理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其与多种因素相关[3],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笔者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采取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剖宫产手术子宫下段切口采取不同的缝合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在21~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1)岁,孕周在37~42周,平均孕周为(38.5±2.8)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年龄在23~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3.5)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2±2.5)周,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子宫下段切口,无剖宫产手术禁忌症,且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皮肤,在耻骨上联合上2~3横指处取10~12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将腹壁各层依次切开,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剪开膀胱反折处的腹膜,然后向下推开膀胱,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处切2~3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破膜后,将羊水吸干净,然后在助手的配合下左右钝性将子宫肌层撕开,长度大约为10~12cm,胎儿娩出后,立刻向子宫体注射20U的缩宫素,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胎盘娩出,检查是否完整,再用纱布将子宫腔四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子宫肌层缝合,采用1/0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的一端外侧0.5cm处进针,将子宫全肌层穿透,打结后用血管钳夹住尾端缝线,注意保留线头,在距离切口边缘1cm处由一侧向另一侧连续单层锁边缝合子宫肌层, 每缝合一针要保证创口对合整齐,有利于术后止血和切口愈合良好,缝合至对侧外端切口后,不需要进行打结,将该侧的子宫浆肌层提起后进针,折返缝合子宫浆膜层,在对侧缝合完毕的浆膜顶端后出针,与原保留的线头进行打结,子宫下段切口缝合完毕。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出血,若无任何异常,逐层关闭腹腔,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给予缩宫素促进子宫恢复,减少术后出血,术后提早进行下床活动,鼓励进行母乳喂养。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双层缝合方式,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皮肤,在耻骨上联合上2~3横指处取10~12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将腹壁各层依次切开,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剪开膀胱反折处的腹膜,然后向下推开膀胱,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处切2~3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破膜后,将羊水吸干净,然后在助手的配合下左右钝性将子宫肌层撕开,长度大约为10~12cm,胎儿娩出后,立刻向子宫体注射20U的缩宫素,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胎盘娩出,检查是否完整,再用纱布将子宫腔四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子宫肌层缝合,与观察组不同之处在于采取两层进行缝合,第一层连续缝合切口子宫肌层,不穿透腹膜,第二层采用连续辱式缝合反折腹膜及其下方的部分肌层,进针处和出针处在第一层的针距间,然后进行打结,最后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覆盖子宫切口创面,无任何异常后,逐层关闭腹腔,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缩宫素治疗。

1.3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判定标准子宫切口愈合判定标准[4]:切口愈合良好:腹壁切口无明显瘢痕组织,各组织分层良好,质地一致,无变硬现象;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切口菲薄,有瘢痕组织生成,质地不均;破裂:子宫发生不完全破裂,仅存子宫浆肌层。盆腔粘连判定标准[5]:无粘连:腹壁切口处未与其他组织发生粘连;轻度粘连:腹壁切口与腹膜粘连,腹膜与子宫及部分网膜粘连;重度粘连:腹膜与子宫体广泛粘连或膀胱与子宫严重粘连,且肠管与子宫发生粘连。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情况及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术后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兩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x±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胎儿娩出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4060.2±25.0*12.4±5.0*225±12.3*

对照组4089.7±22.416.8±9.2303±23.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切口愈合盆腔粘连

愈合良好愈合不良破裂无粘连 轻度粘连重度粘连

观察组4032*8*020*173*

对照组402317011191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产科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目前已成为解决产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发生盆腔粘连并发症有所增加,影响并发症的因素在于手术切口的类型、子宫切口的缝合方式及产后术后恢复的情况等共同影响[6]。在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缝合方式对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有不同的影响。剖宫产采取的手术缝合方法较多,传统多采取双层缝合方式,与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相比,其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胎儿娩出时间明显不及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法,因为传统缝合方法要进行双层缝合,从而造成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延长,进而影响术后的愈合,导致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同时双层切口缝合也容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甚至出现子宫破裂的现象,造成这种原因是由于剖宫产子宫切口采取双层缝合后,第二层褥式缝合后将第一层缝合处包埋,导致子宫切口肌层组织发生重叠,影响了子宫切口处的血液供应,也将子宫切口与宫颈内口的距离缩短,容易引起细菌上行感染的发生[7]。双层缝合引起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盆腔粘连的形成主要是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衡有关[8],造成细胞增生从而导致粘连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子宫切口用单层连续锁边缝合具有操作简单,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出血量,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并降低术后盆腔粘连的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奚杰,李志华,陈敦金.不同缝合技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8):644-646.

[2]赖壬娣,何雪琪.子宫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切口愈合情况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7):92.

[3]程志娟,梁葵香.剖宫产腹壁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49-51.

[4]魏华莉,孙恒,梁伟中.剖宫产腹壁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9):5811-5812.

[5]王红彬.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式对盆腔粘连与切口愈合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24.

[6]李桂英.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三种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42-2143.

[7]张林,张曦,朱祥胜.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3):364-365.

[8]吴艳秋.不同缝合术对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应用时机及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2013,11(4):41.

乳腺切口缝合 篇5

关键词:剖宫产术,连续单层缝合,连续套锁缝合,切口假腔

自剖宫产术开展一百多年来, 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和创新, 形成了当今主流术式。自1996 年以色列教授Strak将新式剖宫产术传入我国之后, 我院开始推广该手术并将其改良沿用至今。剖宫产术关键技术为子宫切口缝合, 其缝合方式种类繁多, 到底哪种缝合术式最具优势, 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比较新式剖宫产中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法及连续套锁缝合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及住院天数、术后月经复潮时间、术后月经改变情况及切口假腔发生情况, 旨在筛选最优的子宫切口缝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改良新式剖宫产的孕妇490 例。入选条件: 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均为初产, 非孕时子宫为前倾前屈位, 月经周期为5 ~ 7 天/28 ~ 30天, 产前排除可检测的感染因素, 因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羊水过少或社会因素于临产前行剖宫产。按手术子宫切口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A组288 例, 采用连续单层缝合法缝合子宫肌层及内膜层; B组202 例, 采用连续套锁缝合法缝合子宫肌层及内膜层。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两组剖宫产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对象均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并签署了研究合同及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1.2.1手术方式

A组采用连续单层缝合法缝合子宫肌层及内膜层 ( 穿透内膜) : 切口右侧顶端缝线打结后, 从距离切口右侧顶端1 cm, 切口上缘0. 5 cm处进针, 穿透切口上缘内膜出针, 于切口下缘相对应内膜处进针, 于相对应处浆膜面出针, 重复操作至切口缝合完成 ( 见图1A) 。B组采用连续套锁缝合法缝合子宫肌层及内膜 ( 穿透内膜) : 切口右侧顶端缝线打结后, 从距离切口右侧顶端1 cm, 切口上缘0. 5 cm处进针, 穿透切口上缘内膜出针, 于切口下缘相对应内膜处进针, 于相对应处浆膜层出针, 将缝线套过出针处缝针压向下, 形成锁扣, 重复操作至切口缝合完成 ( 见图1B) 。

1A为连续单层缝合:将切口对合缝合, 缝线不套锁包绕。1B连续套锁缝合:将切口对合缝合, 缝线套过出针处缝针压下, 形成锁扣

两组均及时回转连续缝合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其余术式及步骤同新式剖宫产[1]。其中子宫切口及子宫浆膜层与膀胱腹膜反折缝线为1-0 可吸收线, 腹膜层、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层均用2-0 可吸收线, 皮肤均用皮内可吸收美容缝线。各个步骤均应止血彻底, 解剖层次清晰, 对合严整, 不留死腔。两组孕妇均为同一手术组医生实施手术。

1.2.2诊断标准

子宫切口假腔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 B超的典型声像是: 子宫下段切口处肌层回声部分或全部缺损, 该处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液性暗区与宫腔相连, 与浆膜层最近距离≤0. 2 cm。根据假腔形成的形态不同, 可分为3 种类型: 一是类三角形, 液性暗区的尖端指向肌层, 底部朝向宫腔; 二是漏斗型, 液性暗区呈漏斗型, 宽口端指向肌, 漏斗尖端朝向宫口, 这两种类型假腔三径之和<3 cm; 三是囊肿型, 液性暗区较大, 三径之和>6 cm, 内壁不光滑, 较饱满, 类似囊肿, 液暗区可达浆膜层下, 内见有密集的弱光点, 部分见点雾状回声。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量增多的诊断标准以第7 版《妇产科学》[2]的诊断标准。将本研究中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量增多、点状出血统归为“月经不调”。

1.2.3随访

从剖宫产术后第1 天开始计时, 研究对象术后4 天、42 天、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在我院复诊。每次复诊内容包括恶露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月经不调发生情况, 并行阴道B超检查了解切口假腔发生情况。随访2 年终止时未发现月经不调及切口假腔者按正常计算。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χ2检验, 计量资料t检验, 以a=0.05 (双尾) 为检验水准。P<0.05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P<0. 01) 。见表1。

2.2两组术后随访满2年时情况比较

随访2 年时, 因均签署了研究合同, 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失访。术后A组发生切口假腔8 例 ( 2. 78% ) , B组发生13 例 ( 6. 44% ) , 见图2。两组切口假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A组发生月经不调总数23 例 ( 7. 99% ) , 包括经量减少3 例, 点状出血1 例, 经期延长8 例, 经量增加11 例。B组发生月经不调总数39例 ( 19. 31% ) , 包括经量减少4 例, 点状出血2 例, 经期延长13 例, 经量增多20 例。两组月经不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1)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从开始创立到发展至今, 经历了古典式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等重要变革, 形成了当今世界主流术式。新式剖宫产术因其操作顺应了人体解剖及生理特点, 对母体损伤少, 出血少,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自1996 年引入我国后, 得到广泛推广并改良, 成为我国目前剖宫产主要术式。

子宫切口缝合是剖宫产术关键技术步骤, 目前其缝合方式国内外尚未统一, 哪种缝合术式最具优势, 尚有争议。多项研究[3,4]表明: 子宫下段横切口单层缝合技术与双层缝合相比, 出血少, 操作时间快, 异物反应小, 术后子宫切口假腔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且两者在再次分娩时阴道分娩率、产程长短、羊膜炎、产后子宫内膜炎、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认为单层缝合技术优于双层缝合。国内外现已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单层缝合作为主要缝合方法缝合子宫切口。

本研究对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技术中两种重要术式, 连续套锁缝合法和连续单层缝合法围手术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显示: 连续单层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连续套锁缝合组。说明连续单层缝合术式操作简单、快速, 拉线张力容易控制, 易于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掌握; 而连续套锁缝合法操作相对较复杂, 缝线套扎过程中张力不易控制, 需反复调整张力及缝线相对位置达到止血目的, 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方面比较, 连续单层缝合组均稍低于或少于连续套锁缝合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追踪术后2 年, 结果显示: ①连续单层缝合组恶露持续时间短, 远期月经不调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连续套锁缝合组。②连续单层缝合术式术后子宫切口假腔的发生率低于连续套锁缝合术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子宫切口假腔的发生与子宫切口缝合术式有关。

众所周知, 恶露的排出时间, 往往是子宫复旧的标志[2], 子宫复旧欠佳或内膜修复欠佳, 恶露时间延长。而子宫切口假腔是剖宫产的远期手术并发症之一[5], 是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表现, 可引起月经不调[6,7], 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间期点状出血及淋漓不尽等。Hayakawa等[3]认为, 与间断缝合子宫切口相比, 连续缝合子宫内膜层的子宫切口缝合方式术后切口假腔发生的风险降低。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显示: 在连续缝合子宫切口的术式中, 采用连续单层缝合法术后子宫切口假腔的发生率低于连续套锁缝合法, 且其在子宫复旧及子宫伤口愈合方面均优于连续套锁缝合。这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①切口的愈合需要对合良好: 单层缝合技术操作简单, 能将切口对合整齐且包埋彻底, 切口不易外翻; 而套锁缝合由于缝线下缘锁口的拉紧作用, 对合的切口容易外翻, 可能影响切口愈合。②切口愈合及组织修复需要充足血供: 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既能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氧, 也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控制局部感染。单层缝合缝线松紧易于控制, 止血彻底却不至于过紧; 而套锁缝合因扣锁作用, 可致局部切口两侧肌肉拉扯过紧或过松, 缝线张力不均, 影响子宫切口局部血运, 从而影响子宫切口愈合。③异物干扰作用:切口的愈合受异物干扰影响。缝线的穿越及紧贴相当于异物的刺激, 影响组织的修复。单层缝合单根缝线穿越子宫切口, 张力容易控制, 无需反复调整, 与子宫肌层及内膜层接触面积小, 异物反应小, 对切口愈合影响小。而连续套锁缝线因张力不易控制, 在套扎过程中可能局部过松或者过紧, 需反复拉扯缝线调整张力, 使缝线反复来回穿梭于子宫肌层及内膜层, 异物干扰大, 且缝线下缘扣锁作用, 增加了与子宫肌层及内膜层接触面积, 干扰组织修复。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法操作简单、快速、术后子宫复旧好、子宫切口愈合好、子宫切口假腔发生率及月经不调发生率低, 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并无明显劣势, 优于连续套锁缝合, 可在临床推广。但我们只做了短期研究, 其更远期并发症及再次妊娠结局等的对比性研究,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才英, 吴佩煜, 翁霞云.妇产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社, 2007:357-367.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2.

[3]Hayakawa H, Itakura A, Mitsui T, et al.Methods for myometrium closure and other factors impacting effects on cesarean section scars of the uterine segment detected by the ultrasonograph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6, 85 (4) :429-434.

[4]Hohlagschwandtner M, Chalubinski K, Nather A, et al.Continuous vs interrupted sutures for single-layer closure of uterine incision at cesarean section[J].Arch Gynecol Obstet, 2003, 268 (1) :26-28.

[5]费敏英.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假腔的阴道超声检查[J].现代实用医学, 2008, 12 (1) :23.

[6]Enickson SS, Van Voorhis BJ.Intermenstrual bleeding secondary to cesarean scar diverticuli:report of three cases[J].Obstet Gynecol, 1999, 93 (5 Pt 2) :802-805.

三种线缝合会阴切口的临床观察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居住在本城区内便于产后访视的产妇,年龄18-39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15例,会阴无急慢性炎症,血、尿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

1.2方法

分成三组,观察组用带针可吸收线,即1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阴道粘膜,肌层及皮下组织,000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会阴皮肤,对照组A组用可吸收线和丝线,阴道粘膜、肌层及皮下组织缝合同A组,会阴皮肤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对照组B组用可吸收线和羊肠线,即用0号羊肠线间断缝合阴道粘膜、肌层及皮下组织,000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常规肌注抗菌素,每天2次,缩宫素10u,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5天,局部碘伏擦洗,每天2次。观察体温,切口愈合情况,出院后分别于产后14天,28天进行产后访视,交待产后42天来院进行健康检查。龙娅琼

2结果

2.1住院天数

观察组1~3天,平均2天,无需拆线,对照组A组3~5天,平均4天,3天者多数是因经济困难,自行要求出院,一般5天拆线,对照组B组1-3天,平均2天,无需拆线。3个组体温无明显差异。

2.2切口愈合情况

观察组全部愈合好,无红肿感染及切口裂开现象,A组有3例出现轻微红肿,拆线后用PP液坐浴后痊愈,B组有4例对羊肠线有排异反应,取出羊肠线后用PP液坐浴痊愈,但留有明显疤痕。

2.3缝合时疼痛比较

B组疼痛最明显,因羊肠线较硬,缝合时是双线通过。

3讨论

乳腺切口缝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2-2008年在我院住院行产钳助产分娩的产妇340例。会阴侧切皮内连续缝合术156例, 设为皮内组, 年龄21~45岁;经皮间断缝合术184例, 设为对照组, 年龄19~42岁。两组产妇年龄、产钳手术指征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会阴切口深层组织用4-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 (两组相同) 。皮内组:皮肤用美国强生公司爱惜康4-0可吸收缝线 (编号JW392G, 紫色, 长度70cm) 行皮内连续缝合, 无需拆线;对照组:用1号丝线经皮间断褥式缝合, 术后4天拆线。

1.3 会阴切口愈合和疼痛判定标准

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 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 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1]。疼痛判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2]对术后2、24、48、72、96小时, 观察产妇的疼痛程度变化, 记录产后下床坐式时各时点对切口疼痛评估, 疼痛分为0~10分, 0代表“无痛”, 10代表“最痛”。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产钳手术时间皮内组 (3 5.6±8.2) min, 对照组 (33.8±7.8) min, 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 P>0.05) 。产妇会阴切口甲级愈合:皮内组154例 (98.7%) , 常规组176例 (95.7%) , 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1, P>0.05) 。产妇术后住院时间:皮内组 (4.6±1.2) d, 对照组 (6.1±2.7)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1, P<0.01) 。术后疼痛评估:皮内组 (3.4±1.3) 分, 对照组 (6.4±1.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7, P<0.01)

3 讨论

在产钳助产分娩过程中, 为防止会阴严重撕裂伤, 常规对产妇实施会阴侧切术, 因其部位的特殊性, 常易导致会阴切口感染, 且产后需要哺乳, 坐式哺乳明显加重切口疼痛, 影响情绪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减少乳汁分泌, 很大程度上减少母乳喂养[3]。

目前, 产钳术后会阴侧切皮肤缝合主要有皮内连续缝合和经皮间断缝合两种方法。有人认为, 皮内连续缝合容易出现脂肪液化, 导致切口愈合不良[4]。本文结果显示:皮内连续缝合和两种方式切口甲级愈合率相仿;但皮内连续缝合疼痛评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加之皮内连续缝合无需拆线使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加快了医院床位周转率, 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对皮肤缝合来说, 连续皮内缝合优于间断缝合, 经皮间断缝合采用材料为1号丝线, 组织反应较大, 需拆线, 拆线时可能发生断裂, 导致丝线皮内残留, 致切口感染, 术后常易发生切口组织肿胀、疼痛, 使产妇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以致影响泌乳和坐式哺乳。皮内连续褥式缝合采用保护性可吸收缝线4-0可吸收线, 是高分子材料, 表面涂层为脂酸钙, 具有以下优点: (1) 表面涂层消除了粗糙边缘, 缝线平滑易通过皮肤。 (2) 涂层无抗原性及致热原性, 只在吸收过程中发生轻度组织反应。 (3) 采用皮内缝合对合好, 愈合好, 不留针眼, 外表更为美观。 (4) 无异物残留, 不易形成硬结和引起切口感染。用这一方法缝合可减轻产妇会阴缝合术后伤口肿胀、疼痛, 有助于产妇休息、泌乳、坐式哺乳, 促进伤口愈合及切口瘢痕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3.

[2]张心良, 曾英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46.

[3]刘琴湘, 邵兵, 黄模珠.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对剖宫产病人术后早期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2, 4 (1) :56-57.

乳腺切口缝合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8例作为分析对象, 男71例, 女47例, 年龄在15岁至69岁之间, 平均 (41.8±2.6) 岁。入选患者均需要缝合伤口或切口, 20例为手术切口, 98例为外伤伤口。98例的损伤部位如下:躯干损伤24例, 四肢损伤36例, 面部损伤13例, 多发性损伤25例, 受伤时间在20min至3h之间, 平均 (106.8±17.2) min, 外伤原因包括撕裂伤36例, 切割伤22例, 碰撞伤32例, 其他8例。伤口深浅不一且边缘多不整齐, 17例患者的伤口出现了感染现象, 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及缝合。

1.2方法

为了提高缝合效果及加快创口愈合, 在缝合皮肤切口与伤口时采用了以下缝合方法: (1) 皮肤切口缝合。根据皮肤切口松弛程度、张力大小选择垂直褥式或间断缝合法, 缝合针为幕丝线3.0细皮针, 缝线外套为输液器细管部分, 缝合针距比缝线外套长1mm~2mm左右即可, 完成缝合操作后打结即可。 (2) 伤口缝合。患者入院后先对外伤情况进行观察, 根据伤口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缝合操作。先使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四周, 随后采用浓度为0.5%的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 冲洗之后使用双氧水、碘酒等消毒需要缝合的伤口部位。如外伤较为严重, 则在实施局麻后清理干净伤口中的坏死组织、污染严重的组织及异物等, 伤口深度较大时采用分层缝合技术, 并对齐创缘, 以保证缝合线平整。在缝合伤口时采用的是6-0缝合线, 将缝合针距控制在3mm左右, 缝合边距保持在2mm左右即可, 缝合方法与切口缝合方法相同。缝合伤口时尽量避免伤口的张力影响皮肤表层及真皮浅层, 保证皮下组织及真皮深层能够承受伤口张力, 缝合至裂口能够严密对合时可打结, 打结时避免将缝合线拉得过紧。完成伤口缝合之后检查创缘是否对合, 创缘对合后适度包扎。

1.3愈合分级标准

本研究采用的愈合分级标准如下: (1) 如愈合优良, 初期愈合无不良反应, 则为甲级愈合。 (2) 如愈合效果欠佳, 且愈合部位出现积液、血肿、硬结及红肿等炎症反应, 但未见化脓, 则为乙级愈合。 (3) 如切口或伤口出现化脓现象, 需要切开实施引流操作, 则为丙级愈合。

2结果

本组118例中, 甲级愈合122例, 占比94.92%;乙级愈合5例, 占比4.24%;丙级愈合1例, 占比0.85%。此外, 在拆线后仅针眼、切口或伤口部位存在缝线压痕, 其余部位无明显色素沉着及螃蟹腿样皮肤瘢痕。

3讨论

如皮肤切口或伤口缝合效果不佳, 则可能引起创口感染, 进而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后遗症, 因此要注意优化创口缝合方式, 以提高皮肤切口及伤口缝合效果[2]。本研究在为118例患者缝合切口与伤口时对常规缝合方式进行改进, 采用了垂直褥式或间断缝合法, 结果证实甲级愈合的患者达到了122例, 占比94.92%, 提示垂直褥式或间断缝合法能够有效改善缝合效果。相关研究指出, 在缝合皮肤切口与伤口时采用垂直褥式或间断缝合法可以避免缝合线压迫创口周围的皮肤, 因此能够有效预防拆线后创口周围出现色素沉着现象[3]。在本组的118例患者中, 仅针眼、切口或伤口部位存在缝线压痕, 其余部位无明显色素沉着及螃蟹腿样皮肤瘢痕, 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此外, 本研究所采用的缝合方式不会对切口、伤口的正常引流造成影响, 且具有操作便捷的特点。为了改善创口的愈合效果, 在缝合伤口之前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在缝合时应避免损伤创口周期组织;缝合完成之后应定期帮助患者换药, 当创口表面的红肿现象消失且干燥结痂时可停止换药[4]。如创口溢出脓液, 则可将部分缝合线拆除, 并清除脓液, 以免导致创口感染加重[5]。在拆线前应观察痂壳是否已经完全包裹创口, 如痂壳未长好, 则禁止拆线。综上所述, 缝合皮肤切口或伤口时采用垂直褥式或间断缝合法可改善缝合效果, 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丹, 庄競, 刘永刚, 等, 韩广森.可吸收缝线全筋膜与丝线间断缝合腹部切口: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3) :6996-7000.

[2]解亦斌, 崔亮, 卢德虎, 等.腹部肿瘤手术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联合无针缝合器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14) :1080-1083.

[3]范存静, 刘超, 何艳新, 等.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5) :745-747.

[4]周海涛, 周志祥, 曹晓静, 等.皮肤无针缝合器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3, 8 (3) :262-265.

乳腺切口缝合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行下腹部切口手术的308例患者资料。将这30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43岁, 平均 (29.4±3.9) 岁,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为0.5~6.0 cm, 平均 (4±2) cm, 手术切口长度为6.5~23.0 cm, 平均 (11±2) cm。对照组年龄23~42岁, 平均 (29.8±3.6) 岁, 腹部皮下脂肪厚度为0.8~6.0 cm, 平均 (4±2) cm, 手术切口长度为6.0~24.0 cm, 平均 (12±3) cm。两组患者年龄、平均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和平均手术切口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缝合方式, 观察组患者对腹膜和前鞘予以常规缝合后, 采用4-0可吸收缝合线, 对皮内行连续褥式缝合, 但不缝合脂肪层。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缝合方式, 对腹膜和前鞘行常规缝合后, 采用1-0丝线对皮下脂肪层进行缝合, 并应用4-0可吸收缝合线, 对皮内行连续褥式缝合,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3],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标准。显效是指瘢痕不高于正常皮肤表面, 且质软, 呈细线状, 色泽较佳, 未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等情况, 亦无疼痛或瘙痒等不良感觉。有效是指瘢痕高于正常皮肤表面≤1 mm, 宽度≤2 mm, 质地较硬, 色泽微红, 略有疼痛或瘙痒等不良感觉。无效是指瘢痕高于正常皮肤表面>1 mm, 宽度>2 mm, 质地硬, 色泽红, 并且疼痛或瘙痒等不良感觉较为明显。计算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78例 (50.65%) , 有效73例 (47.40%) , 无效3例 (1.95%) , 总有效率为98.05%。对照组显效65例 (42.21%) , 有效60例 (38.96%) , 无效29例 (18.83%) , 总有效率为81.1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愈合不良2例 (1.30%) , 感染3例 (1.95%) , 脂肪液化5例 (3.25%) , 并发症发生率为6.50%。对照组愈合不良9例 (5.84%) , 感染16例 (10.39%) , 脂肪液化7例 (4.55%) , 并发症发生率为20.7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平均关腹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关腹时间为 (4.2±0.8) 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 (4.7±1.0) d。对照组平均关腹时间为 (5.0±1.1) 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 (7.9±1.2) 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针对妇产科患者而言, 由于皮下脂肪相对较厚, 因此较易出现脂肪液化, 影响术后的愈合效果。既往传统观念认为, 对皮下脂肪予以常规缝合, 可有效减少切口张力, 并避免形成死腔[4]。但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医生发现如缝合方式不当, 出现缝合过紧或过浅等问题时, 均易导致死腔出现。除此之外, 对皮下脂肪层进行缝合, 还将对血供产生不利影响, 导致切口出现炎症反应, 发生脂肪液化、感染等并发症[5]。

笔者所在科室经过临床研究发现, 与传统缝合方式进行对比, 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方式, 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与传统缝合方式进行比较, 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法所具有的临床优势包括, 缝合速度快, 对局部血供不会产生影响, 可促进切口愈合, 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此外,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进行观察, 不难发现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方式感染发生率极低, 仅为1.95%, 这可有效避免因感染所致的切口愈合延迟等问题, 减轻患者身心痛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不缝合皮下脂肪的腹部切口对皮内缝合的愈合所造成的影响。方法:将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行下腹部切口手术的30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行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缝合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78例 (50.65%) , 有效73例 (47.40%) , 无效3例 (1.95%) , 总有效率为98.05%。对照组显效65例 (42.21%) , 有效60例 (38.96%) , 无效29例 (18.83%) , 总有效率为81.1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愈合不良2例 (1.30%) , 感染3例 (1.95%) , 脂肪液化5例 (3.25%) , 并发症发生率为6.50%。对照组愈合不良9例 (5.84%) , 感染16例 (10.39%) , 脂肪液化7例 (4.55%) , 并发症发生率为20.7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平均关腹时间为 (4.2±0.8) 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 (4.7±1.0) d。对照组平均关腹时间为 (5.0±1.1) 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 (7.9±1.2) 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的皮内缝合方式, 临床疗效显著, 可明显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缝合皮下脂肪,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愈合,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孝禹, 杨开琼, 龚正梅.皮下脂肪不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1) :121-122.

[2]林涛, 宋纯, 啜东宇, 等.负压下不缝合脂肪层的腹部切口缝合法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35 (18) :140-142.

[3]洪澜, 贺国丽, 杨舒盈.新型腹壁切口缝合术在妇科肥胖型肿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6 (6) :978-981.

[4]李萍, 陆亚萍, 陈丽琴.脂肪层留置负压引流缝合技术预防切口延期愈合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6) :149-150.

上一篇:ZIP文件操作下一篇:奥扎格雷钠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