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方式

2024-07-26

欣赏方式(精选七篇)

欣赏方式 篇1

一、评价学生时多一些欣赏性语言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 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 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欣赏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在写成绩报告册时, 评价他聪明、能干, 写些激励性语言, 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 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 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1966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 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期待。这样, 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 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何乐而不为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说“一句赞美, 能让我回味两个月”。

二、换角度欣赏学生的挫折和失败

挫折和失败容易使人失去信心, 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 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 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 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教师要在教学中, 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 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 享受成功的快乐, 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 老师就加以指责, 甚至挖苦、讽刺, 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而且会跟你对立。研究已经反复证明, 在学生心中, 多次正面的和积极的评价才能抵消一次负面和消极的评价。教师要有爱心, 不能与学生“角力”, 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既做学生的师长, 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欣赏学生的特长

抓学生的特长去欣赏, 去赞美, 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 会全面地审视自己, 会意识到自己也有所不足, 同时, 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产生逐渐完善自己的愿望。七年级有一姓陈的学生, 他特别好动, 还要欺负班里的同学。全班同学都对他有意见。对此, 我也多次找他谈过, 可没过多久, 他又犯了。后来, 我发现他体育特别好, 在学校体艺节上, 获得50米、100米短跑冠军, 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抓住有利时机, 在他们班的思想品德课上大大表扬了他。同时, 又和他们班主任联系, 让他负责班级体育工作。这对他的帮助很大, 逐渐的他真变了个样。过去那些不受同学们喜欢的坏习气, 慢慢地萎缩甚至于销声匿迹了许多, 更可喜的是, 在期末学校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中, 他还被学生一致评选为守纪之星。

四、欣赏学生的生活琐事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欣赏要从学生的生活琐事入手, 实事求是, 不要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 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 而这是很不现实的。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来源于生活, 所以, 你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具体生活琐事, 你的欣赏越具体, 学生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 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位学生知道放学后, 把饮水机关了, 老师发现后, 要及时表扬:“XXX学生懂得节约用电, 真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干部。”在分发午饭的过程中, 对守秩序、谦让、主动把饭盒放好的学生, 同样要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真是一个个文明小天使, 不仅懂得按秩序排队, 还知道谦让, 并把饭盒放得非常整齐, 真让老师感动。”摸摸学生们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以表示欣赏。这样的欣赏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会让学生体验到美就在身边, 进而激发良好的道德动机, 支配道德行为,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欣赏。比如今天书包整理得很好, 教室打扫得非常干净, 能帮朋友解决困难......都应该立即表扬, 肯定进步。这样, 他们认为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他们认识到只有他们表现得很好, 才能得到老师对他们的注意, 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 以期望得到老师的欣赏。

不要吝啬我们对人欣赏, 因为欣赏是春风, 它使人温馨和感激;不要小看欣赏, 因为欣赏是火种, 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教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 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高中音乐欣赏课方式方法的探索 篇2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探求适合高中音乐课的上课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我的课不仅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更能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对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思维模式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魅力正在减弱,在课堂中,教师开始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再是满堂灌,而学生也在乐意接受着这种渐变。

这里我就将自己这些年边探索边操作的一些方式方法谈一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学生一般比较重视主课,往往将音乐欣赏课视作放松课,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感,逐渐使他们对音乐欣赏课有兴趣。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动”,如果一个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上课都比较积极,那么另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

一)、让学生掌握课堂中的前五分钟

每次在上课的头五分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部音乐作品,体裁不限,只要内容健康都可以在课堂上介绍,而介绍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提问、设问、欣赏和介绍,作品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两个人合作介绍。这样能促使学生去寻找音乐作品和作品的介绍,并在找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其他的知识,多样的介绍形式也可以吸引其它的学生留意音乐作品,并获得一定的知识。

或者,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利用学校的打击乐器,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场景,以表演和打击不同节奏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留意身边的不同事物的节奏,如何用打击乐器表现出来,如何将表演和节奏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于学生的介绍和表演,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表扬,在教师简短的点评中,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点到即可。五分钟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足以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鼓励学生根据作品形象进行即兴表演和即兴创作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锻炼学生的即兴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比如,在介绍德国作曲家韦柏曲、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改编的管弦乐作品《邀舞》时,由于作品开头和结尾有两件乐器分别代表着两位不同人物,长笛代表着女士,大提琴代表着男士,作品引子部分的演奏,犹如两位人物在友好对答,而结尾部分又犹如在跳完舞之后,男士礼貌地将女士送回座位,并以于感谢。于是,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勇气上台表演的机会,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如,有的作品旋律非常抒情优美,而有的则比较忧伤,听后会让人产生许多不同的联想。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或者以诗的形式,或者以各种短文的形式写下,再配乐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及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即兴写作的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介绍一部作品时都要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介绍作品,学生将会更有兴趣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内涵。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宽松、较自由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

以探究方式切近诗词欣赏刍议 篇3

关键词:诗词 欣赏 技法 探究

由最初的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直到现在的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民主,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完成要解决的问题,给他们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之间看法、观点的表达可以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诗词理解相对比较难,学生很难抓住诗人、词人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之间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升华进而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本文试以李白的诗词为审美对象,借探究方式完成一次审美之旅,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了诗词鉴赏的探究性训练,和学生一道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抓意象,会意境,探情感

诗词鉴赏中意象—意境-情感是一条“流水线”,学生只有把握住这条线就才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情感。 李白是一位寄情于山水,借诗词中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的诗人,尤其是开始漫游生活之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韵味,那种洒脱自如无人能及,这种美在诗词中感染者读者。要想探究这种意境,首先要抓住诗词选取的意象,如《峨眉山月歌》一诗,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借诗中选取的半轮秋月,一江春水这些意象,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夜美景,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上会有很大的进步,诗词的情感也就探究出来了;课本中选择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道高考题,更适合学生进行意象意境的训练,课堂上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这一意象,并且知道“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诗句的情感问题也就解决了,简洁而高效;比如《将进酒》,让学生感受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关键的词语揭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悲—欢—乐—愁”,初读的学生很难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于是笔者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分析、探究,有的学生说是“欢”,“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的同学说是“乐”,“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欢乐,这时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作为老师的笔者又给予了适当的点拨“我们不能只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表层意思,要透过表象抓住作者的内心”,这时候有的同学就说了他们说的“欢乐”都是作者排遣内心愁苦的一种形式,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愁”啊,“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印象深刻,最终情感的落点也就找到了。

学生通过李白的诗句掌握了分析意境—意象—情感的思路,总结答题的方法,学生学以致用去解决其他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分析意境还是探究情感都要从最根本的构成诗词的意象入手,如分析意境的试题大致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很多变式,学生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构成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最终探究作者的情感,如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很适合这样去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山、新雨、秋、明月、清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山居图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展现了山居的幽静,正体现了王维诗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样将课本的内容和高考紧密相连,易于学生把握;比如在课外练习王磵的词《浣溪沙·梦中作》的时候,词的上阙重在写景,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让学生在描绘景物中感受情感,“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阳人影入江深,倚阑疏快北风襟”,学生就这样写到:“浓密的树荫下掩映着几个农家,炊烟袅袅,江边传来村妇阵阵急切的捣衣声;夕阳的余晖愁洒向江面,船渐渐远去,人们归家的影子倒影的江面,倚着栏干,任凭北风吹起了他的衣襟却浑然不觉。”一部分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风吹他竟然不知道”,“他想事情呢”“他想家乡的情景呢”,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对词的理解就更深入了;杜甫的《江村》是他的作品中少有的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有试题就提出问题“诗中是如何体现“幽”这一特点的?”实际上考查的就是就是诗清幽的意境。

二、记手法,析诗词,究情感

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是诗词鉴赏题的重中之重,学生更是要在背诵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是考察的重点;表达方式中的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表现手法里的用典、对比、比兴,修辞手法的夸张、排比、比喻、拟人,李白的诗词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的有机结合尽显李白诗的豪放,大胆的夸张进而可以体会李白的情感世界。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排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人生感慨。“悲”—“欢”—“乐”—“愁”,诗人的感情是跌宕起伏,其实,“尽欢”的狂放里,流淌着的是诗人满腔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真可谓悲到极点,痛到极点,也狂到极点,到极点的狂也看到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惆怅;《蜀道难》一课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含义,分析他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学生分析到了他的反复咏叹,读到了他火山迸发式的感情,经过老师的点拨意识到了反复手法与其奇特的想象和引用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并写下了这些手法运用的妙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穿插在首中尾,形成了一咏三叹的韵味,借古老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的高险,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悲壮业绩,又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猿猱欲度愁攀援”,写西游路途的险恶来强调蜀道的奇险,“连峰去天不盈尺,哭松倒挂倚绝壁”,夸张手法更是突出了雄奇险峻,虚实结合自然巧妙,“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细节描写更让人体会到人物的心理,衬托出蜀道的险峻,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体悟到作者的感情。

夸张、比喻、排比、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反衬等手法在李白的作品运用得比较成功,学生在他的作品中掌握了手法进行“移用”,解决其他作品中的问题。在文学史上李杜并称,杜甫的作品中也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手法,比如《江村》一首中学生可以抓住细节描写,“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颔联颈联细节描写,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让学生体悟到作者那闲事的心境,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感悟杜甫作品中少有的表现“小我”情感的作品。

学生喜爱李白,笔者正是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以李白诗词作为突破口,探究总结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探究性诗词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点拨中传授知识。探究是一种能力,更是在培养一种能力,探究让学生的智慧之光闪耀,语文教学的课堂少不了探究,让学生的理解在探究中升华。

中职艺术欣赏课教学方式浅探 篇4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学方式

中职教育对艺术欣赏课程定位是选修课。在教学现实中, 艺术欣赏课程遭受了“冷遇”:大多数老师和学生, 对该课程都缺乏必要的信心支持, 觉得这门课只是素质教育头上的“一朵花”, 看上去很美, 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一、中职艺术欣赏课陷入边缘化尴尬

(一) 现状:

从教师来看, 一位教师同时上多个不同专业班级的艺术欣赏课, 较少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方向, 准备的是同一份教案, 这个班上完, 下个班继续用“老脚本”。有的教师惯用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讲授式上课方式, 教学方式有效创新不足, 把艺术欣赏课当成文化课来上, 一心完成教学任务, 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从学生来看, 一方面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较低而自卑, 对和文化课相关的课程有些排斥。只要不是和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 多数比较淡漠;另一方面, 他们分辨、自主整合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强, 尚未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欣赏能力对于他们专业的意义。

(二) 主要原因:

教师没有以学科体系的认识来对待艺术欣赏课, 没有把课程与学生专业方向紧密联系起来, 脱离学生专业需求。

二、艺术欣赏教学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要改变艺术欣赏课程这种境地, 还得在“行动导向教学”上做文章。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双元制”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在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法宝。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 围绕“专业需求”, 落到“用”上

教师首先要对所教班级、学生、课程要有清楚的认识, 明确3个“w”:学生是什么专业的 (who) ?这门课程将给这个专业的学生哪些理念、能力 (what) ?如何进行延伸拓展, 让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会整合更多的知识, 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己进行整理、积累、拓展知识的能力 (how) ?只有将艺术欣赏课程更好地往专业方向靠拢, 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后, 学生对待这门课的态度才会不同。只有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 艺术欣赏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 并对专业有较好的辅助、提升作用, 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

(二) 激发“学习兴趣”, 着眼“活”上

要避免艺术欣赏课程中常见的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无精打采现象,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创设就是一个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办法。主要是, 教师给出主题, 学生分成几组, 通过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完成报告、展示报告等步骤, 让学生从中挑选出可供专业参考的内容, 获得专业延伸体验, 锻炼了专业动手能力。

比如, 以团队拼图法激发学生兴趣。按照主课题分组:子项目1 (小组1) 、子项目2 (小组2) 、子项目3 (小组3) ……子项目n (小组n) , 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的子项目时, 通过相互交流、分析、帮助, 都可以分别得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子项目方案。每个成员产生各自的子项目方案后, 各子项目小组解散, 重新组合, 拼合成n个完整的主课题小组进行汇报。

由于涉及到的选题都是和专业相关的, 学生较多地参与其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 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 艺术欣赏课程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同时, 学生还能通过艺术欣赏, 把艺术知识、修养融入到专业中, 使设计变得更加丰富而有内涵。

(三) 提高“关键能力”, 重在“实”上

艺术欣赏课程与专业方向的结合, 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 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实现培养自主意识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自主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采用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成果评价等灵活、开放的组织形式,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大胆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途径, 切实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比如, 为学生创设企业创意过程情境, 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 借助企业进行创意的模式,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获取知识。

三、艺术欣赏教学的一则实践

(一) 对象:艺术类设计专业, 中职二年级学生。

对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具备了一些动手能力。

(二) 学生专业状态:

作品缺乏艺术内涵、难以打动人心, 学生总说没有灵感。

(三) 学生专业分析:

学生缺乏一定的艺术积淀, 有的不知道什么艺术内容能运用到设计中来。

(四) 教学建议:

通过艺术欣赏课程, 引导学生找到一些设计可用的元素, 转换为设计灵感, 让作品丰富生动起来。

(五) 具体实例:

引入情境创设, 让学生把欣赏到的艺术内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教学课题:苏州园林———艺术欣赏课

子课题:苏州园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直观情境和合作情境的创设

让各组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园林资料 (PPT形式:文字+图片或视频) , 上台汇报并展示收集的成果。其他听众学生, 根据下面2个方面, 记录感兴趣的内容。

问题情境的创设:

⑴从你看到得画面东西中,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可适当提示, 让学生知道看什么, 从而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

⑵对于你感兴趣的东西, 你有什么看法或想法?

第二课时, 创作情境的创设

⑶对于你看到的符号元素能否移植到艺术专业设计方面?

⑷结合本专业特点, 使用到哪些方面比较合理?

⑸完成园林元素移植。 (艺术欣赏课, 出草稿, 构思就行)

第三课时, 竞赛情境的创设

⑹课前, 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⑺学生自述、学生评论加老师点评。

欣赏方式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欣赏 曲目选择 实践方式 思考

所谓音乐欣赏,是指对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进行指向性的倾听,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进行曲目选择,减少学生音乐欣赏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知识。

一、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音乐欣赏是以聆听音乐作品为主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是曲目选择的重要条件,在音乐教育中,选择音乐欣赏曲目应坚持艺术性、思想性、代表性、民族性的原则,尤其是艺术性,艺术性是音乐作品表达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音乐欣赏曲目选择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欣赏曲目选择的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主要是根据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时代性、代表性来决定的,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充分体现社会存在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使人们深刻领悟到音乐所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音乐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因此,在欣赏曲目选择中,应遵循音乐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原则,只有选择具有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优秀音乐作品,才能继续发扬社会发展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传承人类的文化精神,所以,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教学选择曲目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音乐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将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也提高音乐内容的技术含量,而音乐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工具,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要求学生对音乐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应选择有技术含量的音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曲目选择,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得以提升,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所以,音乐欣赏选曲上,应满足以下内容:第一,音乐内容的多样性,无论是在题材方面,还是在风格方面,都应体现音乐内容的多样性,由于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音乐内容,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才有浓厚的兴趣来欣赏音乐,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使音乐欣赏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音乐内容的趣味性,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其在音乐审美态度、审美趣味方面都有着不一样的欣赏观念,尤其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感知能能力都有所发展,但是,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发展较缓慢,因此,在欣赏曲目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程度来选择音乐作品。总的来说,音乐欣赏内容选择上,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向音乐欣赏方向发展,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实践方式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欣赏教学成为了音乐教育的一门课程,以欣赏音乐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欣赏方法,这就要求进行高中音乐欣赏选曲,通过建立以音乐欣赏为主的完整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今后音乐教育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包括以音乐史为内容框架和以体裁为线索形成的内容结构的两种编排方式。第一,以音乐体裁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是指根据音乐艺术特点来分类音乐内容,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掌握音乐知识;第二,以音乐史为内容框架的编排方式,是指将音乐艺术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编排方式,通过对音乐史的比较,从而选择优秀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这两种种编排方式注重教学的主次性和内容的连续性,符合音乐欣赏教学,但是,从音乐表现手段分析,这两种编排方式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音乐知识掌握不牢、音乐内容层次不分等方面,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探索符合音乐教育的实践方式,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改进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在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来选择音乐课程资源,并且选择的课程资源应具有丰富多样性,在音乐内容编排上,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使编排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理论体系,并充分考虑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来编排音乐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欣赏曲目的文化性、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现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另外,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上,应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来选择曲目,使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位。

(二)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教学目标

由于音乐欣赏曲目选择存在数目数量大、选择程度高的特点,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加大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第一,根据曲目的细听、粗听的教学原则来选择音乐曲目,并且根据音乐的主体和旋律节奏来加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第二,结合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需要,选择各个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并对音乐曲目进行合理调整;第三,选择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的音乐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结束语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音乐欣赏曲目选择与编排,并结合音乐教学实践的问题,合理提取音乐曲库,同时围绕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艺术性、时代性、文化性、民族性的音乐曲目,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琦. 略谈高中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思考与实践[J]. 音乐天地,2010,01:9-11.

[2]罗巧. 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185+208.

[3]揭颖珺.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思路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3:47.

欣赏方式 篇6

一、让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真正涵义

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与文学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等其他文艺欣赏是基本相通的,但它又有着特殊的一面,即它是一门听觉艺术。

音乐是由乐音构成的,而“乐音”是相对于“噪音”而言的。“噪音”虽然听起来不悦耳,但其在音乐表现中却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当今的许多通俗歌曲中采用了一些嘶哑、尖锐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噪音”也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注重对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

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想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例如我国著名的二胡曲目《二泉映月》,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了解阿炳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遭遇,进而体会作者的感受。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学生才能用心去聆听音乐,从二胡演奏的凄凉氛围里,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并听命于作者内在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关系着学生对整部作品的想象与理解。以时代背景为主线,以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能力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必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

由于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的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不同,因此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的创作个性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诗篇。此外,同一个作者的创作风格也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曲目中,其创作思想和风格也有可能截然不同。

四、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意境。”而音乐意境又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艺术的特点是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形象,并通过形象表现作品内容,它是具体的、概括的、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欣赏艺术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可以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表现为视觉和听觉的并用。

例如:在欣赏《码头工人歌》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到码头工人背负着沉重货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画面,听到低沉的声音,这样通过声音和画面,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所创设的意境中去;然后,我再用幻灯片综合介绍了作曲者和《码头工人歌》所表现的内容、时代背景,以及所反映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音乐欣赏在视与听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成功。

兴趣可以产生动力,要进行音乐欣赏,首先就要有欣赏兴趣。电教媒体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教学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现代教学媒体能达到有形、有声、有色、有情,这些可感的形象,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感性知觉,既能加深印象,又能启发思考,有很强的感染力。利用电教媒体的超越时空传播特点,还可以让学生更简捷地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

实践证明,现代化教学媒体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佳选择,它对于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和审美情操都有极大的帮助,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发展的先进的教学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及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与办学效益的方向性问题,如何让素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使其成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欣赏方式 篇7

作为一种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体验的欣赏方式--综合体验式。它所注重的是通过倾听音乐的形式,从中体验音乐审美的愉悦,同时对音乐内涵的挖掘也是其应该注意的要点,在充分体验音乐中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从而去追寻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

(一)昆曲《牡丹亭》的情感与内涵

昆曲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昆曲《牡丹亭》描写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表现力古代了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该剧问世以来,创造许多传奇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有不少懵懂少女由于受到其剧情的影响,以至于“忿惋而死”;更有杭州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由于激动过度,而卒于台上的佳话。由此可见,作品真正能让观众悟出了人生的艺术,真切的体验到其中的内涵。

(二)昆曲《牡丹亭》的体验与想象

想象对于综合式的欣赏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是把音乐与现实联系起来,并与欣赏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加切近的重要途径。

昆曲《牡丹亭》的情节过于离奇巧合,但自始至终贯穿的情与理的冲突,将人征服。让人不禁通过音乐想象:春夜,耳边是淅沥雨声,有一缕超越了身段和台步的意蕴,那么的凄楚迷离。仿佛在幽深的庭园中一个孤独的灵魂独步漂移,清丽的身影在萋萋芳草间投射……。

以上对昆曲《牡丹亭》从内涵与情感、体验与想象的分析可知,运用综合体验式的音乐欣赏方式,不仅可以使人们从音乐欣赏中感悟到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所没有的音乐美的感受,还能激发欣赏者对音乐内涵的追寻,从而达到对音乐艺术综合而完美的体验。

二、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侧重作品式

侧重作品式的欣赏,是从音乐作品欣赏的角度来讲,这些作品都是经过音乐表演这一中间环节传达的,但是由于欣赏者只专注于作品本身,从而忽视其他内涵的存在,这在音乐欣赏中是很常见的。

(一)昆曲《牡丹亭》侧重作品式的内容性

汤显祖笔下的青年男女,那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生命冲动,显得十分纯洁而又神圣。青春的欲望透现出生命的美丽与庄严。从充满了诗意的文字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那活生生的朴素而健康的生命之泉,是何等的可爱。

杜丽娘以非同凡响的命运和哀怨欲绝的呼声,带来了女性解放的迫切诉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在几百年前,就把我们所要讲的话讲完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杜丽娘只能以梦当真、以虚作实,唯有在梦境中,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无遮无拦,自由奔泻。一个“情”字,让杜丽娘如此刻骨铭心。汤显祖是高明的,假托梦境,男女主人公的唯美爱情才显得那么浪漫热烈,又扣人心弦。

(二)昆曲《牡丹亭》侧重作品式的形式性

昆曲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意悠远见长。昆曲音乐以声若游丝的曲笛为主奏乐器,一唱三叹,婉丽妩媚。其中昆曲《牡丹亭·惊梦》在节奏上,常见的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赠板的使用,使音乐的发展空间增大,变化增多;缠绵、婉转是其突出特点,即所谓的“一音三韵”。在演唱技巧上,包括对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缓急以及吐字发音,并有“豁”、“叠”、“擞”等腔法的区分,不同角色的性格塑造也与唱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昆曲的表演有着极为“规范”的程式,唱腔、动作结合紧密,唱念做打,都有有着极为严格的尺度,通过代代相传,保存至今。

三、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侧重表演式

侧重表演式的欣赏,要求体验着对音乐作品有充分领会与理解,这是最必要的前提,从而使表演式的欣赏获得正确的标准,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侧重于表演式的欣赏,就可能停留在表演技巧的片面欣赏上。

(一)昆曲《牡丹亭》表演的基本条件

昆曲表演演员要创造完美的昆曲声乐艺术效果,必须将声律法则同个人主体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形式框范与自由表现的和谐统一。昆曲演唱又称“度曲”,昆曲的曲辞、腔调、板眼等都比较固定,不能任意变更,这给演唱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要掌握这些规范,则必须从昆曲演唱的基本功入手。昆曲讲究“依字行腔”,即在汉字读音的基础上曼声而歌,字字清楚,所以“读字准与不准,乃是唱曲的前提。”

(二)昆曲《牡丹亭》表演的经典范本

以梅兰芳表演为例,梅先生表演的杜丽娘可谓惟妙惟肖,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能将声音大高低、强弱、轻重、快慢、虚实、刚柔等等相对的形式作出恰当的对比处理,集中体现出曲折尽致的故事情节。甚至出现了“如醉、如寐、如倦、如倚、如眩瞀,声细而谲,如天空之晴丝,缠绵惨暗,一字作数十折,愈孤引不自已”的绝佳效果。梅先生虽重技巧,却没有一味卖弄技巧,而是深入理解“曲情”并将之贯穿到整个演唱过程之中,以“曲情”来统御和激发演唱技巧,才是昆曲表演的真谛。

四、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背景式

背景式的欣赏,是以休息和消遣为目的的音乐欣赏方式,颇具普遍性。这种欣赏方式的特点是,听音乐并不是欣赏者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从事其他的工作和活动的衬托与背景。

(一)昆曲《牡丹亭》的民间文化

人们普遍认为昆曲名列“雅部”,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却忘了它也是根植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上。而且是深受民间大众的喜爱,昆曲在全社会的流传范围较广,并长期占据戏曲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流播过程中,昆班艺人及农商市民各阶层的观众各以自己的方式对之施加不同影响,从而渐渐摆脱了文人文化的束缚,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化和市井文化特色。

(二)昆曲《牡丹亭》的艺术效果

《牡丹亭》青春版的问世,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饰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是张继青的徒弟,她的演唱和表演是张继青手把手教出来的。所以沈丰英的演唱与表演体现了张继青多年艺术积累的精华,气质与自然条件非凡。大家慢慢开始愿意在休息或消遣时听上一曲,陶冶情操。

五、昆曲各个欣赏方式之比较

音乐欣赏方式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学观点与欣赏习惯所采用的倾听音乐的方法,它与音乐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各种欣赏方式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它们有时也会彼此渗透,互为补充,彼此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一)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综合体验式与背景式比较

在欣赏昆曲时,有时为了获得审美愉悦,有的人会采取综合体验式的方式;有时为了消遣和休息,有的人会采取背景式的欣赏方式。但由于综合体验的欣赏方式,能够带给听众更加完善的欣赏体验,(例如昆曲《牡丹亭》,人们在欣赏其作品感悟到其中内涵时,才会慢慢的愿意接受这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因此更加受到艺术欣赏者的青睐。

(二)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侧重作品式与侧重表演式比较

侧重作品式与侧重表演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音乐欣赏方式。相反地,有许多欣赏者能够很好地兼顾二者,在欣赏过程中既能充分体验音乐作品,又能很好地欣赏表演者的创造。他们有时为了某种需要或兴趣,把欣赏的重点或放在作品方面,或放在表演方面,然而在常态下他们总是兼顾两个方面,并且使这两个方面的欣赏相得益彰。例如昆曲《牡丹亭》有人侧重于作品本身的内容,而有的人更侧重于演员表演出来的效果,然而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本来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声音客体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

(三)昆曲《牡丹亭》欣赏方式之综合体验式与侧重作品式比较

这两种欣赏方式本身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种是关注作品的内在涵义,运用想象联系听众本身;另一种是注重作品本身内容。两者都与作品相关联,例如昆曲《牡丹亭》中,人们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同时,也会慢慢体悟到作品的内在涵义从而运用想象感悟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上一篇: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下一篇:云存储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