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本

2024-08-22

新闻文本(精选十篇)

新闻文本 篇1

新闻话语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领域, 梵·迪克在他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 将新闻话语分析概括为两大方面, 即:文本部分和语境部分。文本视角中的新闻话语主要侧重于事实在文本中的浓缩;而语境视角中的新闻话语则主要侧重于传播者如何将主观意图融合到新闻文本中, 受众又如何从文本中解读的过程。

(一) 新闻的文本结构

对新闻文本的分析解读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 新闻文本的语义宏观结构、新闻图示、新闻文本的微观结构、新闻话语风格与修辞。新闻文本的语义宏观结构由命题群组成, 每一序列的宏观命题都可归属于更高一层次的宏观命题。新闻文本的图式由概述 (标题、导语) 、情节 (主要事件、背景、语境) 、后果、口头反映和评论构成。

风格是新闻文本的语境特征。语言使用者通过借助不同的声音模式、句子模式或用词表达某一特定的意义, 而传播语境则具体限制了特定风格的运用。新闻话语的风格可以通过句法、词序、措辞等方式实现, 从而间接隐含地表达某一意识形态的观点。例如, 通过使用主动语态的被动转换, 消除了权力集团的反面行为;通过词汇的排序和选择, 显现了隐含观点和意识形态。

新闻话语的修辞主要体现在其劝服的作用上, 新闻文本中常见的消息来源与引述, 相关目击报道和数字都是作为劝服的有效形式存在的, 此外, 新闻修辞的还包括为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的策略性手段, 如使用意识形态一致的视角描述事件等。

(二) 新闻话语的制作和理解

话语的制作过程并非始于信息的开始输入, 而是产生在新发生言语行为的意图时。行为者在已有认知模式的影响之下对新信息进行文本的解码和解释、构建与循环处理, 最终形成去语境化的社会认知模式, 新认知模式经抽象、固化处理后, 成为人们认知观念新的组成部分。认知加工的过程中, 已有认知模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决定了话语理解的方式并间接地影响了进一步的话语制作过程。

(三) 案例分析

笔者以中美撞机事件的不同文本作为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

文本1:美国 (CNN) (CNN.com, Apr.1, 2001)

Chinese jets intercept U.S.Navy plane (中国海军战机拦截美国侦察机) (2)

文本2:《人民日报》 (人民网2003年4月1日)

就美国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事件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3)

这两篇报道典型地表现了具有对立意识形态的社会集团是如何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对同一现实事件进行不同话语建构的。通过对两篇新闻文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媒体在国际报道中如何通过新闻话语表达来构建社会成员对于媒介事件和他国形象的集体理解认知。

(一) 命题分析

根据表达的情况, 命题可分为直接命题、隐含命题、预设命题。直接命题是直接宣扬认知态度、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 而隐含命题和预设命题则是对认知态度、意识形态的间接的表达阐述, 它是将可能不确定或可能虚假的信息策略地以背景信息或预设真实的形式引入文本当中, 当读者接收阅读消息时, 也就间接不自觉地接受了文本内在的预设命题。

这两篇文本都借助了隐含命题和预设命题的形式传达了重要的信息。两个文本的隐含和预设命题分别为:

文本1:

(1) EP-3 aircraf……in a routine surveillance mission……

美国的一架EP-3巡逻机在例行一项常规侦察任务……

(2) ……during what the U.S.Navy says was a routine patrol flight.

当时这架EP-3巡逻机正在执行一项正常飞行任务。

(3) when Chinese fighters intercepted the EP-3surveillance plane

中国海军战机试图拦截美国侦察机时……

以上3个预设命题的基本意涵都是一样的, 即强调了美方飞机“正在例行正常的飞行任务”。他们以时间状语的形式前后依次出现命题中, 反复给读者设定认知的语境, 即美方飞机“正常”“合理”执行任务而遭中方飞机“拦截”的语境背景。通过设定文本的隐含命题, 报道强调了己方行为的“正常”“合理”, 同时也暗示了对方行为的“非正常”和“不合理”, 文本从用词和预设背景中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倾向。

文本2:

(1) 美国1架军用侦察机抵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 中方2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

(2) 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

(3) 中国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对美国军用侦察机实施跟踪监视……

(4) 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致使中方飞机坠毁。

文本2中的4个命题也为受众了解事件设定了预知的认知背景, 它以文本语境的形式出现。在此文本中, 作者把“美军飞机抵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 中方飞机因此“对其进行跟踪控制”视为读者了解的信息加以表述, 其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突出了中方行为的合理与正常。读者在预设的语境背景下阅读理解文本, 也会相应的将自己应该掌握的信息纳入认知体系中, 从而接受作者通过命题所传达的立场、态度和意识形态。

(二) 微观结构分析

具有某些意识形态, 持有某一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时, 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 通过这些词语间接地表达价值判断。我们将中美关于“撞机事件”同一词语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 从词语的对比中, 可以明显地看出各报、各事件发生方对撞机事件的不同看法, 从而透视出隐含在其中的认知观念和固有的意识形态。

美国媒体历来惯于用负面报道塑造中国形象, 力图将中国刻画成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在此次报道中, 文本1将事件整体描述为“美方”一架飞行在“国际公海空域”的、正在执行“正常”飞行任务的“海军飞机”在遭到“中国战机”无礼的拦截挑衅后“意外”地与中方“战机”相撞并“被迫”降落在中方机场的过程。“美国飞机”与“中国战机”, “国际公海”、“执行正常飞行任务”与“遭拦截”, “碰撞”与“紧急迫降”一系列词的应用突显了意外事出有因和美方的无辜。整个事件将中方刻画为了一个同冷战时期“苏联”有类似特征的“好斗”“黩武”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无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和西方采取敌视和对抗的政策、他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并以武力威胁周边国家的民主和安全。文本1策略地通过词汇的选择的反复强调撞机事故中中方行为的“无礼”, 从而影响者读者的价值判断——事故是由于“中国战机”无礼挑衅“美方飞机”所致。

此外, 文本1在整个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上也采取了“突显美方损失, 淡化中方人员伤亡和立场观点”的技巧。美国惯常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是突出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而在这次中美撞机事件中, 文本1却只字未提中方人员伤亡的情况, 在对美方机组人员未受伤进行关注后, 文本1大写特写事件中方的“挑衅”。在共7段的文本1中, 有1段涉及美方飞机上人员状况, 其余6段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符合美方立场的解读, 对中国飞行员失踪伤亡这一重要信息, 文本连一句都没有提到, 这种报道策略, 将中方置于次等的位置上, 尽可能地弱化。

通过这种框架模式, 报道间接地为美国公众塑造了中国的负面国际形象。

文本2是中方阐述事件发生过程的文本, 通过词汇的选择, 文本同样说明了我方行为的正当合理和对方行为的无礼与非正义性。文本通过词汇, 阐述了事件的原委:“美方侦察机”侵入“中国沿海空域”, 中方派出“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 在中方飞机“正常飞行”时, 美方飞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转向“撞毁”中国飞机后, “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 并降落在中国机场的过程。“美国军用侦察机”与“中国军用飞机”, “侵入中国沿海空域”与“跟踪监视”, “正常飞行”与“违反飞行规则撞毁”, “未经允许”与“降落”, 都显示了“美方”挑衅、无礼的实质和我方无辜受害的过程。在描述事故最初原因时, 文本2反复强调了是由于“美方侦察机”在中方“沿海活动”为先, 中方才派出飞机进行“跟踪监视”, 但美方侦察机却撞毁了“进行正当飞行”的中国飞机, 而且造成了中方人员的伤亡。通过词语和句式的选择, 文本2策略地固化了中国受众对美国“强权”、“无礼”、“无视国际规则”、“践踏他国主权”的形象。

新闻话语是由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共同建构和决定的, 新闻话语在建构意识形态、社会认知的同时也在建构着自身独特的面貌和结构样式。处于不同社会结构中的新闻话语表达者会展现不同的报道样态, 这种样态也通过文本的结构、词汇、语言间接地体现着新闻话语者固有的认知模式。除了在文本中体现观念态度, 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文本复制这种认知模式, 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地影响着他的读者。尽管专业主义新闻理念要求报道的客观真实, 但由于受新闻信息来源、新闻媒介属性、特征、运作等方面的影响, 新闻媒介最终大量复制了占主流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认知观念。正如在上述新闻文本中所反映的那样, 仅仅从CNN上接受信息的受众更容易认为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中方无礼挑衅造成的, 美方的行为只是出于无奈和被迫。因此新闻话语不仅仅扮演了传递意识形态、认知模式的角色, 而且还不断地固化人们已有的观念并通过大量新闻证明这种观念的合理和正确。

摘要:新闻话语是由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共同建构和决定的, 在建构意识形态、社会认知的同时, 新闻话语形成了其独有的结构样式。新闻话语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闻话语本身的话语结构, 即话语本身的文本 (话语) 的分析, 另一方面则是对处于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闻制作、新闻理解、新闻使用的过程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话语,社会认知,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曾庆香:《论新闻源与新闻的话语主体》, 国际新闻界, 2006.1。

[2]荷托伊恩·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曾庆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3年, 37页、84页。

[3]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页。

[4]CNN.com, Apr.1.2001, Chinese Jets Intercept U.S.Navy Plane http://taiwansecurity.org/News/2001/CNN-040101.htm

新闻类文本阅读(教案) 篇2

一、新闻消息的特点 真——真实性,六要素准确,细新——节、数字、引语准确 快——新鲜性,特点新,角度新

短——时效性,力求迅速 活——精练,篇幅短小 强——内容生动有意义,形式活泼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 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广州日报》

2005年10月5日

2、新闻结构(1)倒金字塔式:先讲重要的结果,再事实。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2)编年体结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3)混合式结构:混合前两种(4)引语式结构:通篇他人的话 新闻的标题 1.标题:用简明的文字说出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件和主要的内容,有时还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和产生的原因。2.作用:提示新闻的内容,传递新闻的主要信息;评点新闻的事实,引导读者理解新闻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层。3.类型:

(1)正题:用于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引题:用于交代背景、揭示意义或烘托气氛。

(3)副题:补充交代事实或说明主题的依据。题型类解

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例1: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辩。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节选)

题目: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

【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方法小结】真实性

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

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

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二、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例2: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设置有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要求。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网站充满了对“哥德堡”号的溢美之辞:“这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18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行的„哥德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帆船有任何区别。”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复活的“歌德堡”号到了广州》节选

题目: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

【参考答案】非常贴切。①“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的勾连起来了; ②同时也是对文中“形状、结构、大小基本一致”的应证,很好的表现了瑞典人的航海梦想与行动激情。【方法小结】准确性

1、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2、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3、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4、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三、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例3.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节选

题目: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参考答案】(1)不必要。理由如下: 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愉快。所以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参考答案】(2)有必要。理由是: ①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 ②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持自己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方法小结】合理性

1、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

2、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

五、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例5.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题目: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析本文标题的妙处。【参考答案】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方法小结】艺术性

1、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4、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5、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六、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例6.连续3-4天的高温使得各大家电空调商场再度人满为患,而在这种天气带来的商机面前,各大商家的表现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苏宁在空调行业强大的销售能力和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第一波,抓住了各大空调厂商06年最后的促销资源,30万台空调尾货清仓甩卖,价格优势明显,而自营的售后服务力量也保证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反映能力较弱的商家则货源严重吃紧,采取服务外包、在淡季减少了服务安装量的商家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的流失。苏宁强大的自营服务能力使空调再次成为苏宁大战初战告捷的利器。——《苏宁秋季大会战初战告捷》

题目: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突出了主体(苏宁集团)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业运作能力。【方法小结】巧妙性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群众接受的作用

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

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

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

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八、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例8.创业艰难。戈壁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袭人,令人无处藏身。那几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官兵们就打沙枣、挖骆驼刺充饥。这里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发射场区空气含氧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冬季严寒,最低气温零下32摄氏度,夏季酷暑,最高气温42摄氏度,地表温度最高达58摄氏度……官兵们就像胡杨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从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到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从成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47年的艰巨历程中,他们用赤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三个第一”。功铸九天的部队,永远的胡杨林!——《大漠英雄——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节选

题目:文章以“大漠英雄”为题,而这一部分为什么要写“永远的胡杨林”?

【参考答案】胡杨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它们不畏恶劣环境,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生生不息,有“生长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之说。在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就像胡杨一样,顽强挺立在大漠戈壁之中。写“永远的胡杨林”,是对“大漠英雄”精神品质的形象赞颂,非常巧妙独特。

【方法小结】独特性

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

2、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3、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意的内在联系

九、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例9.面对围歼,最初踌躇满志,吆喝着“博客网”2006年盈利上市,并计划用3年时间赶超新浪的方兴东,语气明显平和了许多:“„博客网‟的上市,我们现在不会这么着急。2006年的盈利目标,我们还要努力。”没有大型网站运营经验的方兴东,坦言自己不懂管理,已经把“博客网”放手交给自己的团队。他在互联网的路上,一边前行着,一边放弃着,而放弃是为了在前行中更好地调整和进步。游走在学者和商人之间,如何准确找到定位还是要依靠他自己,这个勤奋的互联网青年,有自己衡量成功的标准。——《“博客之父”方兴东》节选 题目:结合文本说说方兴东是如何前行,如何放弃的,他的这些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方兴东的“前行”: 他从互联网评论家转型为颇有成就的IT业商人,这是他能力品质和事业财富的提升,他失去了评论家的客观中立的立场和高调张扬的态度,而这对于商人来说是更大的智慧。他的“放弃”:人的一生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前行和不断放弃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现在专注于高考,就必须放弃一些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没有什么可惜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方法小结】文本反应的人生价值

1、概述相关事实

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

3、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十、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例10.“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一,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戏,以及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看完贴吧里的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其实贴吧上的话题在她的意料之中,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粗口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节选)

【题目】这则新闻报道以后,有读者认为在贴吧上“爆粗”的行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代表什么,因此“不要太紧张”;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的网络就像公共厕所,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发泄,小孩子有不平事,利用网络这件利器,敲敲键盘就行,着实堪忧!对此,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主要观点。

【答案】本人觉得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因此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多跟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心结,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方法小结】文本反应的人生价值

1、概述相关事实

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

文本创新:让新闻“活”起来 篇3

[关键词]文本创新 新闻 记者 栏目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08-02

对于媒体人而言,文本创新是一个制胜法宝,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那么,怎样创新才能被读者接受?什么样的创新文本才算范例?曾有同事说过,在文本创新方面,老总急不如部门主任急,部门主任急不如记者、编辑急,因为记者、编辑才是文本创新的实践者,只有一线的记者、编辑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创新的、好看的文本。在笔者看来,一线记者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遇到合适的题材,要马上想到能不能写成创新稿?这样,在工作中就能找到兴奋点。其次是多积累,要熟悉各种可能会用到的文体,比如电影剧本、舞台剧本、网络小说,甚至体检报告书等。

一、努力尝试,求新求变

为了鼓励创新,《江门日报》从2008年开始,在每月A稿评选中设立了“文本创新奖”,每个月都评出2-3篇立意新颖、写法独特的创新稿件。

笔者第一次进行“文本创新”尝试是在2013年2月份,当时需要做一个“新春圆梦”栏目的总结性稿件。“新春圆梦”是我们的“例牌菜”,每年都做,每年都有总结篇,内容差不多,写法也大同小异,很容易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接到任务后,笔者就想,要不要变一变方式,来个创新呢?此念一起,之前采访过的那些人和事,像放电影似的出现在笔者的脑海里,于是,笔者灵机一动:何不以电视连续剧剧情介绍的形式来写这个“新春圆梦”的总结篇呢?36个采访对象,刚好是36集,通过故事简介、人物介绍、镜头展现、花絮报道、影评等方式,进行了不一样的梳理与回顾,呈现出来,终于和往年有所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也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去年2月份,我们同样做了“新春圆梦”的总结篇,不同的是,这次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采用当时刚放映不久的电影《私人订制》的桥段,将24个集体或个人私人订制的梦想串联起来,并通过故事、旁白、花絮等形式,再次展现其中典型的梦想及其实现过程,以及感人的瞬间,版面还配了我们“梦想团队”的照片。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天的社会新闻部的A07、A08、A09三个版面分别套用了《爸爸去哪儿》、《尖峰时刻》、《私人订制》三部热门影视剧的名字,给人印象深刻,也让大家小有成就感。

今年3月30日,是中小学生安全日,每到这个时候,都要采写一篇关于安全的稿件。为了避免同样的题材年年相似,今年笔者提前构思,将溺水、交通事故、心理问题等危害青少年生命的几大因素比作江湖中的几大“杀手”,并利用武侠小说的写法,详细介绍了“夺命水妖”、“马路杀手”、“玉面心魔”等几大“杀手”的特点和在“江湖”中的地位及应对他们的招数,写出了《这几大“杀手”可得防着点!》一稿,成功“换脸”,给人印象深刻。

创新有时候是需要事先策划、构思的,有些则是临时的想法。比如说《“三脚猫”的校园生活》就是笔者去一所学校采访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只小猫,了解到它被发现、被救治、被宠爱、被关注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就套用了章回体小说及网络小说的形式讲述了它的故事,还以同样的形式做了好几篇后续的跟踪报道,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采访中临时起意创新的,还有《我市中学生汉字听写“诊断报告书”》,事情源于笔者接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江门赛区比赛的采访邀请,去采访的时候,甚至到活动将近结束的时候,笔者仍觉得这个活动只能写篇小稿,没什么新意。但活动结束,采访市语委办老师的时候,他即兴讲到了中学生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当时灵感闪现,突然想到了此前拿到的体检报告,如果把这些问题以“诊断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诊断结果、处方、“病情”分析、指导意见等,岂不是很契合?于是马上结合自己的新想法补充采访。值得一提的是,编辑在版面的处理上也很给力,本来预留的几百字的消息位置,因为这个创意,临时挪出了将近半个版,以一张“诊断书”的形式将这篇稿件呈现出来,效果很赞。

二、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说完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再来看看其他媒体在文本创新方面采取的一些好的做法。

据笔者观察,行业周刊在文本创新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在新闻文本写作的过程中,行业周刊更易于强化求新的理念,加入网络、娱乐等流行元素,采用全新的报道形式和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让报道“活”起来。

以某地市报的楼市周刊为例,他们就在报道中加入流行元素:《选房如相亲,如何找到高富帅》,将选什么样的房子比作相亲,使用“屌丝”、“高富帅”等网络用语,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又使稿件读起来趣味无穷。在一篇春节期间楼市总结性的报道中,他们把春节这个节点当作楼市的贺岁档,把楼盘应时推出的产品写成贺岁片,把楼盘的销量写成票房,把销量最好的几栋楼房写成了大腕,这样,稿件的卖点就出来了。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晶报》文娱组,有一个口号叫“以快活的姿态文艺”,鼓励“异想天开做新闻”。这个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名叫《一次没有招生的戏仿——娱乐性“高考”》的文娱专辑,用“寓考于乐”的思路,将一些中外娱乐圈的新闻变成一道道考题,为娱乐新闻报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体。这个专辑共6个版,其中语文卷是《感情亲疏和对明星的认知》,包括“名词解释”和“命题作文”两个部分;数学卷是《搬出豪宅的不完全计算》,包括计算题、单选题和填空题;化学卷是《试做“美女与天气”的实验》,包括实验题和简答题;历史卷是《论偶像到呕像的历史进程》,包括论述题、简答题和选择题;物理卷是《试析明星的排斥和吸引》,包括论述题和问答题。

在上述一个个新颖、独特的小栏目中,问题别致而不低俗,又蕴含着大量的笑料和资讯,再配上大量的漫画和醒目的标题,十分吸引大众的眼球,还获得了不少好评。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三、开设栏目,形成品牌

笔者认为,文本创新如果有可以依托的栏目,更能形成品牌,给人深刻的印象。这方面有两个比较好的例子,一个是《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专栏,一个是《都市快报》的“好奇实验室”栏目。

“老师伯讲新闻”用“评书化”的方式来操作新闻,读起来比较有意思。

评书化的新闻在电视和广播中使用比较多,在报纸上还比较少见。《温州都市报》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后,他们的领导说:“不仅可行,而且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这个专栏从2008年3月开办至今,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读者印象最深栏目”这一调查选项,“老师伯讲新闻”在同城媒体中得票数最高,并被评为第五届浙江新闻名专栏。

“老师伯讲新闻”重在一个“讲”字,它汲取中国评书之神韵,结合新闻事实,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显示了“评书化”新闻文本的独特魅力。栏目读者定位为普通百姓;内容多是老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讲述的都是身边事,但来自街谈巷议,又高于街谈巷议,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独特视角;又评又叙,随评随叙,灵活随意,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可用;不故作姿态,不隔靴搔痒,而是点到即止,余音袅袅。特别是篇末四句打油诗,已为该栏目的独有文本,颇具意味。我们一些社会新闻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创新栏目,就是《都市快报》的“好奇实验室”。笔者认为,在科普新闻报道中,“好奇实验室”算得上是独树一帜。

“好奇实验室”的选题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似是而非的“真理”,通过试验一一求证,从而甄别事情真相。俗话说,“蛇怕硫磺”,那就买来一条活蛇实验一下,结果发现无论怎么用硫黄对付它,蛇根本不怕;还有“以身试蚊”,发现驱蚊手环、驱蚊贴、电子驱蚊器、驱蚊手机软件对蚊子来说统统都是“浮云”;“西瓜榨汁后,维C流失23%,梨榨汁后,维C流失91%,喝6扎黄瓜汁,不如嚼一根黄瓜”,得出结论:水果直接吃营养价值最高;洗衣粉和面真能炸出油条?……“好奇实验室”一个一个试给你看。这个栏目宗旨是口说无凭、实验为证。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很想知道却苦于无解的事,这都是“好奇实验室”的实验课题,当实验一步步深入,谜底一层层揭开,怎么能不吸引人?

这个栏目还诚邀广大读者来做“实验党”。也就是说,只要你看到、听到或者想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想求证一下,都有可能被采纳为实验课题,且课题一经采用,非但不需要你掏钱还能挣钱,报料费100元-1000元不等。

这个栏目几乎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一目了然的图解形式,恰当地诠释了科学原理,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完全能看懂,正应了“内行看了不觉浅,外行看了不觉深”的科学普及理念。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值得同行学习借鉴,还可以跟网络视频结合起来,加以推广运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50-5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87-188.

[3] 徐列.重新打量每个生命[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6):1-4.

新闻文本主题句识别 篇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更积极的参与进来, 积极传达和分享自己对各种事物事件的观点、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分析这些文本, 可以得到网民的情绪状况、所持有的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态度、对某个产品的喜好等信息。这在网络舆情分析、商业决策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文本情感分析粒度可以分为词语级、句子级、篇章级三种。新闻主题句抽取属于篇章级粒度。目前大多门户网站新闻的主题句都是表达观点的句子, 识别出主题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舆情新动态。

2 相关研究

文本主题句提取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热点, 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主题句提取首先对主题句识别、对已识别出的主题句进行情感分析进一步筛选。索红光等提出了基于词汇链的关键词抽取方法, 较流行的基于TF-IDF的中文关键词抽取算法, 都是以词语粒度为基础。最常使用的情感分析方法有基于语义和机器学习两种。Das与chen通过使用情感词词典识别出文本里的带有情感倾向的词语, 将这些倾向性词的极性累加得到整个文本的极性继而得出文本的情感分类。Lin等人研究了文本观点识别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学习算法来获取文本所反映的观点。Whitelaw等人将形容词作为特征使用空间向量模型来表示文档, 采用SVM进行分类, 来区别正面和负面评论的文档。Mei等人对Weblog上主题情感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Topic-Sentiment Mixture (TSM) 概率模型, 同时捕捉主题和情感信息。北京大学的王伟等通过标题来提取主题句, 结合新闻句子的词频, 长度与标题的相似度等特征来计算句子的重要性, 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目前文本主题句识别方法大多以分析词汇或句子为基础, 不能保证所分析的句子都和主题相关, 或仅仅以情感判断来识别主题句, 这些都会影响文本主题句识别的准确性。如果我们先将与主题无关的句子剔除, 仅对文本主题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 会提高最终的准确性。基于以上分析, 实验以句子为粒度, 首先识别出主题句, 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判断, 进一步对主题句筛选, 最终获得主题句。

3 新闻的主题句抽取

把新闻主题的部分关键词定位在新闻标题里, 用TF-IDF值表示权重。通过计算新闻正文句子与标题的相似度提取出候选主题关键句。新闻的主题关键句都是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看法的, 带有情感倾向。通过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 (SVM) 技术对候选主题关键句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及极性判断。

3.1 基于VSM的文本表示

首先把文本数据处理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结构化数据, 用向量空间模型 (VSM) 表示新闻文本。向量空间模型把文本内容处理简化为向量空间中的向量, 每一个文档最终将映射为有一组规范正交词条向量张成的向量空间中的一个点。 ( (T1, W1) , (T2, W2) , …., (Tn, Wn) ) 表示一个词条向量, 其中Ti表示词条, Wi为Ti的权重。通过词的权重Wi来实现文档与文档、文档与用户目标之间的相似度计算。使用TF-IDF值来表示权重Wi。TF-IDF (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用来评估一个字或词语对一份文件的重要性, 是在文本挖掘中一种常用的加权计术。公式如下:

TF (Term frequency) :词t在某个文档d中出现的次数。IDF (Tnverse Document Frequecy) 反文档频率:表示词t的重要性以及区分度。由总文件数目除以包含该词语的文件的数目, 再将取得的商取对数得到。

3.2 主题词提取

主题词是与文本中具有概括力的词, 找出主题词是抽取关键句的基础和前提。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一则新闻的部分关键词必然在标题中。王伟也在多次的试验中验证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实验将新闻主题词的定位在标题里。

新闻主题词不仅有很强的归纳能力, 也会在文中出现多次。将标题分成多个语义概念C (w1, w2, ....., wn) , 去掉“的, 了”等词。如标题为“中共反腐马年再发力”, 语义概念C (中共, 反腐, 马年, 发力) 。一个词语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 说明它是作者反复提到的描述对象, 很大可能是文本的主题词或与文本有较强的关联。计算C中的各个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来计算其重要性。f (wi) 是词语wi在新闻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经过分析研究f (wi) 小于等于3的词语是主题词的概率极小。我们去除了f (wi) 小于等于3的词语, 剩下的作为新闻文本主题词。

3.3 候选主题句提取

已经从标题里确定了主题词, 把新闻中那些包含主题词的句子作为候选主题句 (S1..Si..Sn) 。与标题进行相似度计算的值作为其重要度, 对候选主题句进一步筛选。文本中的每句话都是用向量表示的, 向量中包含每个词的TF-IDF值。相似度是通过计算两个向量内积空间的夹角的余弦值得出的。我们把每个候选主题句与标题做相似度计算, 公式如下:

将Si的similarity值从大到小排序, 如果候选主题句个数大于等于10, 我们选出前10个主题句, 否则全部选为候选主题句。

4 基于SVM的关键句情感倾向性判断

新闻的主题句是作者表达的某种看法或主张, 大多带有情感倾向。我们在选出候选关键句的基础上来判断这句话是否是情感句以及它的极性。如果是情感句就选为主题句, 如果不是就放弃。我们选取词为特征、词的TF-IDF值为权重进行特征向量化, 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出分类器对测试集进行情感倾向判断。实验流程图如下。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采用的语料是来自门户网站搜狐、凤凰、新浪、腾讯新闻, 博客新闻, 论坛新闻, 中国新闻网新闻, 新华网新闻等共计一万篇。采用传统的评估标准:准确率, 召回率以及F1测度值进行性能评估。公式如下:

召回率 (Recall) =属于此类且被分类正确的文档数/被判为此类的总的文档数

准确率 (Precision) =属于此类且被分类正确的文档数/属于此类的总的文档数

随机选择180篇新闻标注, 人工选出主题句。得出标题与候选主题句的相关度, 相关度=主题句与标题相关的文本数目/总的标注的新闻文本数目。结果下表所示, 92%以上的标题里面含有关键词。充分证明了在标题中抽取主题句的可行性以及正确性。

采用SVM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候选主题句的情感判断, 情感判断结果如图2。

试验中首先选出候选主题句, 剔除了与主题无关的句子, 直接对主题相关的句子进行判断。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感判断进一步筛选。省去了很多无用功, 极大的提高了准确率。最终的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6 结束语

提出了新闻文本主题句的抽取方法, 通过标题确定主题词, 结合句子重要性, 确定主题句。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主题句进一步判断筛选, 确定最终的新闻文本主题句。文本主题句的提取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后续的探索中将进一步完善方法, 提高准确率。

参考文献

新闻文本 篇5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学

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因为,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技能,启发、诱导学生感受语言信息材料,领悟语文知识。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之新闻阅读 篇6

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同学们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1,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具有“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好的通讯会涉及到主题、选料、结构、细节描写等。一般通讯可分为两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新闻性和浓郁文学性的文学体裁,特点是时代性、新闻性、文学性、说理性。报告文学大体分以下几种:从篇幅上看,有长篇、中篇、短篇、微型之分;从作品表现的重点来看,有写人为主的人物报告文学和记事为主的事件报告文学。

4,人物访谈

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是人物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①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②每个问题明确单一;③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④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5,特写

特写就是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的新闻体裁。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段或者变化中的一个场景,其中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充沛,爱憎分明。

二、方法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根据新闻的特点复习时可采取以下六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准确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特别关注。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考虑。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宜结合新闻对象,抓住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来分析。

三、链接高考

例1,(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题。

(1)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沒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1)对乡愁的理解;(2)诗人的创作动因;(3)诗歌的现状和发展;(4)中文的纯洁度。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难度适中。

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答案: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答案: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点评:此题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点评:此句仍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

4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英语新闻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资讯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每天中午12点CCTV-2的《全球资讯榜》早就喊出了“知讯者生存”的口号。这是一个传媒发达, 资讯无所不在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掌握新鲜的资讯成为现代人必须要具备的本领。新闻是普通公众了解最新资讯最方便快捷的途径。英语作为这个时代的通用语言, 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以英语为载体在世界各地传播。同时英语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语言, 它自身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而也最先能体现英语语言的变化。了解英语新闻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 对更好地了解资讯和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在如今不断融合的国际传播领域, 中国的对外传播也应该积极面对差异, 取长补短。 (1) 本文主要关注英文报纸英语新闻中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至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英语新闻将另文进行讨论。

新闻文本结构

新闻的种类很多, 按分类标准的不同, 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照事件的性质分类, 新闻可分为“硬新闻” (hard news) 和“软新闻” (soft news) 两大类, 硬新闻即“纯新闻消息报道”, 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软新闻是情感味浓、写作方法诙谐、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社会新闻多属于软新闻, 这类新闻并不太注重时效性。就文本结构而言, 硬新闻基本上都是倒金字塔结构, 而软新闻的结构则相对比较自由。当今报纸上大概有90%的消息是用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 (2)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体裁主要有三大类:消息 (news) 、特写 (features) 和新闻评论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大体上说新闻文体的主体结构是由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 (headline) :浓缩概括全文的中心实质问题。导语 (lead or introduction) :通常为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提供主要话题和最主要的事实。正文 (body) :在导语的基础上, 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 使之更加翔实、具体, 并展开评论, 进而得出结论。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并不是就篇幅的长短而言的, 而是指信息的重要性, 即将最重要的信息安排在最前面, 以信息重要性递减的次序来报道事件的。由此要读懂一则新闻报道, 掌握关键重要信息, 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好的标题所起到的作用是画龙点睛。而新闻的导语中一般会出现新闻事件最关键的六个要素, 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 如何。 (3)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 (4) 2009年5月10日《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奥巴马出席白宫记者招待会时的新闻导语中, 新闻事件的关键六要素就一应俱全。

词汇特点

了解了新闻的文本结构,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新闻的主旨和脉络, 而进一步了解新闻语篇的词汇特点则更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新闻内容。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也更直接地帮助他们学习到英语语言自身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公众, 读者越多就越成功。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 其目的是便于读者抓住主要内容。所以新闻报道力求内容的精确性 (Accuracy) 、语言文字的简洁性 (Brevity) 和文章结构的条理性 (Clarity) , 也就是所谓的ABC原则。三者的统一, 就形成了新闻英语词汇特点。 (5)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注重时效。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而新闻报道的词汇覆盖面必然会比较广泛。了解英语新闻用词的特点, 对掌握社会生活的最近信息和英语语言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英语新闻词汇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新词汇的大量使用。新闻总是报道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最前沿的消息, 因此新词汇的大量使用就成了英语新闻词汇的一个特色。很多如今已是妇孺皆知的词汇都是在新闻中首先出现的。如euthanasia (安乐死) 、CD (光盘) 、SARS (非典型性肺炎) 等。 (6) 赋予现在词汇新的意义也是新闻词汇用法的一个特点。如dove (鸽子) 和hawk (鹰) 在新闻词汇中已经约定俗成地被分别用来表示政治体系中主张使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温和派和主张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强硬派。

外来词汇的掺加。英语的新闻报道为了能及时传播最新的社会关注的流行的话题, 常常用直接借用事件发生当地的外来语言。这样, 既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词汇的原意, 同时也有助于生动地再现事件。如来自德语的blitz (闪电行动) 、来自汉语的kungfu (功夫) 和jiaozi (饺子) 、来自日语的tsunami (海啸) 和judo (柔道) 、来自法语的raport (和睦) 和visa (签证) 等。近日引发热议的“chengguan”一词又说明了外来词的借用有时也是外国媒体政治目的的一种实现手段。

形象化词汇的使用。正如上文所提到新闻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公众, 读者人数的多少决定了新闻的成功与否。为了引发读者的兴趣, 吸引更多的读者, 新闻报道中也常常使用一些俚语、俗语等形象生动的语言, 借以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 (7) :《纽约时报》2007年2月7日的新闻标题就是使用了“Edwards’s (约翰·爱德华兹的) Bloggers Cross the Line, Critic Says”, 其中Cross the Line是美国俚语中经常出现的词组, 意思就是“做得太过分了”。

缩写词广泛使用。新闻报道为了节约版面, 更为快速有效地报道新闻事件, 大量运用缩写词汇。英语新闻中的缩写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首字母缩略词, 另一类是节缩词。 (8) 首字母缩写词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组织机构、事物名称等。如:UN-ESCO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CP-PC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MP (议员) 以及上文提到的SARS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有时同一个首字母缩略词可以指代不同的意义, 在阅读时还应该根据上下文认真辨别。如AIDS最为人熟知和最广泛使用的是AIDS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 爱滋病) 外, 还可以代表“自动情报提供系统”以及“美国决策科学学会”等。而节缩词指的是把完整的单词截取词头、词尾、中间部分或是只留中间部分, 目的是使单词变得更短。分别举例如下:quake=earthquake (地震) ;tech=technonlogy (技术) ;yr=year (年) ;flu=influenza (流感) 。

短小词汇的大量使用。出于和使用缩写词同样的原因, 即追求简洁, 英语新闻更偏好用短小的词汇。尽管有些情况, 不常使用的词更能贴近原意或增加句子的节奏美, 使之抑扬顿挫, 但更多的时候要避免。 (9) 这类倾向在英语新闻的标题中尤为突出。比如在表示“放弃”这个意思时, 一般不使用比较长的单词abandon, 而倾向于选择使用drop、quit或yield等。留心观察, 这类的用法还有很多, 如:用end而不是terminate来表示结束;用fake而不是counterfeit来表示赝品或骗局;用ask而不是inquire来表示询问等。

借代。在英语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用各国的首都或是大城市的名称、著名建筑物的名称来借指该国以及有关的政府机关。例如:使用华盛顿 (首都) 、白宫 (政府所在地) 等都可以借指美国政府;而克里姆林宫 (政府所在地) 则可以用来借指俄罗斯政府;五角大楼 (机构所在地) 常用来指代美国国防部;唐宁街 (首相官邸) 常被用来指代英国政府, 而白金汉宫指代的则是英国皇室。英语新闻中也常可以借用地名来表示此地较为繁荣的事业的意思。例如:百老汇大街表示的是美国或纽约的商业性戏剧 (业) , 而好莱坞指的则是美国的电影业 (界) 。

除了上述的这6个词汇上的特点之外, 前人总结的英语新闻词汇使用还有诸如:广泛借用科技、体育、军事等用语;以及大量使用套语和陈俗语等等。 (10)

结语

通过对英语新闻这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载体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的分析, 可以发现英语新闻所具有的这些结构和词汇特点都是服务于它向便于向民众传播信息这一宗旨的。“新闻, 由封闭变为开放”, (11)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出版业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三大变化之一。了解英语新闻的基本特点, 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 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广大新闻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提供借鉴。

注释

1 杨铮:《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 《新闻爱好者》, 2009 (1) 。

2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年版, 第42~43页。

3 章燕:《英语新闻的写法》, 《滁州学院学报》, 2007 (3) 。

4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5 王欣燕:《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6 赵树旺、栗文达:《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及阅读技巧分析》,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7 http://www.nytimes.com/2007/02/07/us/politics/07edwards.html?_r=1&scp=3&sq=cross%20the%20line%20&st=cse

8 胡珏:《小议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 (1) 。

9 王雨:《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科教文汇》, 2007 (2) 。

10 董力:《试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特点 篇8

叙述学家把叙事分为两个层次:“故事” (story) 和“话语” (discourse) 。故事指被叙述的内容, 即最初的事实, 又即所指;话语指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语言, 即能指。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叙事似乎是文学作品的专利, 它与虚构紧密相连, 而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对其进行记录的新闻作品则与叙事无关。但现代叙事学家们认为, 故事 ( (story) 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也就是说, 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 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 或者更确切地说, 在一段时期间发生的事件”[1]。也就是说, 故事既可以是真实事件, 也可以是虚构事件。这样, 新闻事件无疑也是故事之一。而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 新闻话语无疑也是一种叙事话语。那么作为笔头的叙事语言, 电视民生新闻的文本又有哪些独特的叙事特点呢?

一、平民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观察和叙述事件的角度。视角的选用与叙述者的立场紧密相连, 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特点中, 叙事视角和立场的转变是最为突出的一点。与传统新闻站在国家、政府的立场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则是站在了广大平民的角度选择和叙述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其实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片段, 例如:2007年3月30日石家庄电视台《民生关注》栏目播出了一条新闻《谁该为我的羽绒服负责》, 标题中的“我”字鲜明地标示出该条新闻的个人话语角度, 这在其他形式的新闻中是很难见到的。这种个体角度实现的平民视角, 在众多的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被广泛的采纳,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无论是个体事件还是公共事件,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都有明显的平民叙事视角。

二、独特的新闻构架

从文本的核心层面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其独特的新闻构架, 也就是说, 电视民生新闻在文本叙述中往往采取与众不同的叙述技巧, 力图吸引受众的眼球。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素材是市井中百姓的原生态生活现状, 这就决定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角是普通百姓, 而如何从平凡的主人公身上闪现出新闻亮点呢?关键在于文本叙事中选择什么样的套路和什么样的框架。从现有资料看, 电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比较, 在进行新闻构架中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的手段:

1. 新闻与资讯相结合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主要是生活服务类资讯, 其宗旨是服务平民大众, 因此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栏目都纷纷开办了文化、交通、气候等子栏目, 在文本的构架中也将新闻事实与生活服务资讯相融合。具体表现:一种是以新闻事件为由头, 加入相关资讯内容, 将新闻资讯化。例如, 2006年7月29日《南京零距离》的一则新闻“操作工违规操作, 游泳者出现中毒”就先报道新闻事件, 再以字幕形式提供资讯, 说明氯气泄露的危害及防范措施。新闻与资讯相结合, 就是力图将新闻与受众生活相结合, 由此, 电视民生新闻就起到了提供实用性指导的作用。第二种表现是以传播资讯为目的, 用新闻包装资讯内容, 实现资讯新闻化。例如, 2004年11月9日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栏目借消防日的机会播出了一条“教你几招灭火逃生小技巧”的新闻, 这实际就是用新闻的外衣包装的讲解生活技巧的一条资讯。

2. 新闻与情节相结合

对于以平民百姓为受众的电视民生新闻来说, 光靠严肃的客观事实似乎已不能完全吸引受众的眼球了, 新闻工作者们逐渐发现, 电视观众对那些富有戏剧性、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更加关注。因此, 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构架中, 故事情节的比例被大大增加, 同时在情节的描述中也会突出故事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等因素, 即用小说家的思维来对新闻文本进行构思。例如,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主持人先播报在××地发生了纠纷, 也就是先从矛盾最激烈的高潮开始, 再回溯起因、叙述过程推动情节发展, 最后根据事件解决的情况用简短的评论作为结尾。这种将新闻与情节相结合的方法, 在其他新闻形式中是极少见的。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因为那些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使观众选择观看甚至是期待观看。

3. 新闻与民俗相结合

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建立密切联系的又一方法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增加新闻的亲近性。例如, 将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加入到文本的创作或播报方式中;选择违背民间价值取向的事件进行叙述等。于是, 当地的地域特色、市井人物、历史遗迹、方言俚语等共时性地萦绕在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 造就了一个新的新闻文本类型。

三、亲切的说话方式

“说话方式”, 是指媒介组织向受众说话的方式, 是“同某个文本或句子中那些建构表述方面相对的、旨在确立说话者和听话者彼此关系的内容”。[2]说话方式是媒介传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媒介对其自身与受众关系的认识和定位, 是栏目风格的直接表现。一个栏目的说话方式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它的认知。

与传统新闻铿锵有力、大气凛然的气质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开创了其独有的说话方式, 即以日常“说”的方式取代“播”的方式, 以“平常化”取代“反常化”, 在文本的叙事中力求以亲切的口吻化解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文本中使用的词汇、句式、语气等都与老百姓平时谈话相似, 这种说话方式的改变, 从传统的上对下的宣讲下移为平等的交流, 降低了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 使普通受众倍感亲切, 也是我国媒体不断进步成熟的体现。

平民的叙事视角、独特的新闻构架以及亲切的说话方式形成了电视民生新闻文本鲜明的叙事特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的新闻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 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熟, 又独具个性与魅力。它是新闻作品, 但是不再高高在上;它是客观事实, 但又生动有趣;它的词语平凡亲切, 它的视角细微而又无限广泛……结合近年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以及新闻事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从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成功走向全国各地电视台的类型输出, 它的兴起并不令人惊讶, 相信这个获得收视率成功的文本将在未来开拓出更广泛的生存空间。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是本世纪初我国内地电视新闻实践的产物。这种新闻形式一经产生, 就在国内各地方电视台迅速蔓延开来, 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率奇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重视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自然将目光投到了当前最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的“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闻形态的研究中,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本人将结合本专业, 从叙事学角度深入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的文本, 力求总结出其叙事特点。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文本,叙事,特点

参考文献

[1] (美)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页

[2] (美) 约翰·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 前引书, 第168页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2]张寅德:《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3]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浅谈网络新闻文本的传播价值 篇9

当今, 越来越的人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更多、更新的新闻, 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使更多网民愿意从网上获取信息。网络对于网民来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网民可以自由的在网上发表信息, 也可以随意地从网上下载所需信息。网络新闻备受网民的青睐, 集传统新闻优势于一身。对网络新闻文本的研究可以很好地提高传者的新闻采编能力和写作水平, 切实加强网站内容的建设, 既利用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 又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 根据网民的需求, 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牌网络。

1 传播内容丰富, 传播形式多种

网络的容量几乎是无限, 网络新闻媒体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播信息, 其传播信息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也将是无限扩展的。传统新闻媒体例如报刊因其版面的有限, 所刊载的内容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电视新闻报道主要通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传播, 但同样受到播报时间、播报语言、场合的影响, 不能将所有的新闻都一一传播出来, 同时电视新闻不能重复观看。而网络新闻就其传播内容看远远超越了传统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很多传统媒体上网之后, 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获取信息, 同时由于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的特点, 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播客、博客、自制网页、论坛等形式在网上发布信息, 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有时则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可以将国内外所有在网上发布的新闻信息包括上网的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信息库, 再通过网络搜索技术可以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容可以说是海量的, 也是传统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杜俊飞对网络新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网络新闻向人们展示的不是单纯的新闻, 而是把新闻的概念提高到了一种泛信息的高度。[1]”网络新闻不仅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 而且涉及面广, 已经毋庸置疑。

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既包括文字语言符号与静态图片配合的形式, 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声音、影像等其它形式, 也可以说是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一种综合。同时, 网络新闻借助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形式随时可以实现文本的跳转阅读。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可以通过超链接随时打开另一个文本, 这种链接可以是一个关键词、一个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网络新闻的这种传播形式是传统新闻可望而不可及的, 也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获取新闻信息, 在有限的时间内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要远远超过通过传统媒体获取的信息。网络新闻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传播信息, 天山网新闻中心的flash新闻就是通过flash技术来制作动画传播新闻信息的。例如[FLASH]一周雷事 (2009年3月6日) 就是将本周发生的一些雷人的事件的图片用flash技术进行处理将其组合起来, 同时加上自制的一些图片文字说明, 配上相应的非语言符号声音制作出来的, 这样更能引起网民的兴趣。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网络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 将各种传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

2 传播信息详实、时效性强

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可以做到迅速、及时、不受空间的限制, 其传播新闻的时间可以用分来计算, 被人们称为“全时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者能够就某一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随时在网络上刊登获得的新闻材料, 有时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网民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事件发展过程。天山网新闻中心对第二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从中国移动新疆公司独家冠名的“G3杯”第二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于2009年3月29日正式启动开始一直到2009年6月8日“G3杯”第二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揭晓为止, 天山网新闻中心对整个评选活动以及最新的动态都作了详实地报道。对于此次活动候选人的情况, 也作了全面而翔实地介绍, 网民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候选人的资料, 了解其工作业绩来进行投票。评选结果也是公开、透明的, 对感动新疆十大人物的照片、简介以及颁奖词都一一进行了报道。网民只要轻轻点击鼠标, 就可以了解此次评选活动的全部过程。

网络新闻传播速度非常快, 时效性强, 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滚动新闻”。“卡尔·夏皮罗和哈尔·瓦里安在《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认为:‘网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即时信息的能力。’滚动新闻保证了网络新闻的即时性发布, 使得网络新闻在时效性方面超过传统媒体。[2]”天山网新闻中心对第二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揭晓的过程做了及时地报道, 评选结果是6月8日下午公布的, 天山网新闻中心6月8日19:25:23就已经通过文字和图片将评选结果和评选过程进行了全面地报道。网络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优势更好地为网民服务, 提高网络新闻地传播效果, 同时这对网络新闻工作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 更开放、更自由

网络新闻传播比起传统新闻更开放、更自由, 网民可以随时上传新闻,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新闻信息。网友可以通过论坛对某一新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可以与其他网友一起就某一新闻事件在网上进行交流, 网络以其更宽容的姿态接纳网民所发表的信息。网民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通过上传图片、视频、自制的flash动画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网民获取新闻信息时还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有些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网络是宽容的, 它可以容纳不同网民发表的意见和看法, 网络也是开放的、自由的, 在这里网民可以将自己对一些事件的看法毫无顾忌的上传至网上, 网民与网民之间也可以就某一事件进行讨论。网络新闻可以借助网络的这一特点, 让读者参与到网络新闻的传播中, 更加丰富网络新闻的内容。

摘要:网络新闻文本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播价值, 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文本实例的研究以及与传统新闻文本进行对比, 总结出网络新闻文本具有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时效性强、开放自由的特点。

关键词:互联网,丰富,时效性,开放

参考文献

[1]杜俊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41.转载《网络新闻业的SWOT分析 (上) :优势与机会》, 见紫金网 (http://www.zijin.net) .

新闻文本 篇10

电视方言新闻是地方台新闻改革寻求突破的一大成果, 也是民生新闻变形的一次探索。以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开播的杭州话新闻《阿六头说新闻》为标志, 节节攀升的收视率使电视方言新闻声名鹊起, 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 一时之间方言新闻遍地开花。

方言新闻的火爆, 使得方言新闻在传承地域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的建构和认同、冲破精英话语、贴近市民阶层需求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凸显。然而, 方言新闻热之下跟风的同类新闻节目并未能全线飘红, 这一现象反证了电视方言新闻的热源并非只在方言。剥离方言“外衣”, 可以发现, 成功的电视方言新闻都植根于市民阶层这个土壤, 用真正符合市井闾巷趣味的“俗文本”来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本文试图深入方言新闻文本内部, 梳理这一“俗文本”的状貌样态, 以期从文本分析角度对电视方言新闻进行新的解读。

一、话本式的新闻文本

按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篇新闻由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背景等部分组成, 导语作为引导受众做出阅读决策的“窗口”, 要把新闻事件中最精粹最重要的事实言简意赅地呈现出来, 正文部分则全面展开新闻事件。

电视方言新闻则不同, 全然不顾现代新闻写作的经济效率原则, 反而类似文艺作品, 开篇讲究“弯弓盘马, 引而不发”。在讲述新闻主体事件之前, 电视方言新闻中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有一个“解题”或“破题”的过程, 和话本中的“入话”相似, 是一种赘文性质的入话解说, 一般不直接切入正题, 而是从相关的人、事、物上谈开, 东拉西扯漫谈一阵, 然后再不紧不慢地转入“正话”。比如浙江杭州台《阿六头说新闻》的一则新闻《贪小便宜载大跟头》的导语是这样的:“有种问题好解将过来, 借题发挥一番, 然后再慢慢导入新闻事实。依据新闻写作规律, 这样的导语既谈不上精炼, 又有离题游移之嫌, 入题的内容与新闻事实之间缺乏严格的关联度, 且内容本身缺乏结构和语义上的逻辑感, 但胜在通俗家常, 市井气息浓郁。

这种开头在电视方言新闻里很有代表性, 不像传统新闻的开头, 倒像是话本的开篇入话, 叙述者为了拖延时间, 等待观众入场, 或引导观众慢慢进入情境, 在正式讲述故事之前, 会说上几段与故事相似或相关的奇情逸事, 权作暖场。

电视方言新闻开头的这种赘文性质的说解似乎并未让挑剔的观众生厌, 原因在于电视方言新闻的传播通过现场布置、说演 (曲艺术语, 说解表演之意) 新闻、题材类别控制等方式营造一种类似于书场的传播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观众对信息的内容和传播节奏的心理预设和视听期待已经有所变化了, 也就是说观众坐到电视机前, 不是以一种严肃的仪式化方式来关注国家大事、环境异动, 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消闲的心态“且听一段古”。

方言新闻与传统新闻开篇迥异, 但在新闻正文部分两者倒没有太大区别。电视方言新闻与传统新闻一般都采用主持人演播室口播 (导语) +现场采访 (正文) 或主持人演播室口播 (导语) +现场采访 (正文) +主持人演播室口播 (结尾或评论) 的结构形式, 演播室口播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了传统曲艺模式, 通过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表、白、评以及对叙述或紧缩或延宕的节奏控制, 最大限度突出了新闻主持人“说”的可听性和观赏性;现场采访部分仍遵循传统做法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精炼叙事, 除使用方言外, 与传统新闻并无二致;结尾部分, 主持人又跳将出来, 对事件做一番评论。这一点也异于传统新闻客观、中立、“藏舌头”的原则, 反倒类似于话本的结尾, 故事讲完之后, 必有一番议论, 点明题旨, 警策世人。

二、书台表演式的新闻播报方式

传统的新闻节目, 主持人处于“无名”状态, 不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说话”, 而只是信息传播的代言者, 因而主持人对新闻的播报一般宜以字正腔圆、端庄大气塑造所代言利益集团的形象;在电视方言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处于“有名”状态, 可以以己之名 (如浙江台《阿六头说新闻》的阿六头、扬州台《今日生活》的六子等) “说话”甚至评论, 他们一改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播报新闻的方式, 采用了传统曲艺书台表演的说演 (或称表演) 方式, 载“说”载“演”。

说的层面:主持人的吐字发音并不遵从电视播音准则, 而师法评书中“拿字”技巧, 讲求运用丹田之气或“脑后音”, 使每个字发音的声波震动频幅加大, 吐字清晰有力, 讲究说话的“板眼”, 注重“说”的阴阳高下、急缓起落, 使“说”呈现出节奏感、韵律性和音乐性。

演的层面:主持人一改新闻节目主持人严肃端庄的风格, 在描述故事或人物时, 往往辅之以简单的表演, 或模拟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或以手势形体再现事件冲突场景, 以语言的节奏感和动作的传神到位协调配合, 共同营造书场艺人的书台说演效果。

如《阿六头说新闻》里的一条新闻《手机跌价大卖场又起风波》的导语是这样的:“今朝我阿六头碰到隔壁的许奶奶, 她刚刚拿了一只手机给她的老姐妹在打电话:‘喂, 徐奶奶, 今天跳扇子舞还在老地方哦。’我说:‘许奶奶, 你现在介洋 (时髦) 啊?手机都配起来了!’许奶奶说:‘阿六头, 你不晓得, 现在手机跌价了, 我老太婆也想风光风光喽。’后来阿六头跑到城里的手机大卖场去看, 手机果然跌价了。”

电视方言新闻主持人如同书台表演者拥有双重身份:叙事者和剧中人。两种角色的塑造都依靠主持人的叙事和表演完成。这个例子中, 主持人塑造了两个层次的角色, 首先是叙事者阿六头, 在这档新闻里, 阿六头是一个消息灵通、富有正义感的、说话有些絮叨的隔壁大哥的角色, 主持人扮演说新闻的阿六头, 和观众一起位于新闻故事之外;同时主持人作为阿六头叙述时, 为了生动的再现事件情态, 主动走进所叙述的事件中, 成为剧中人, 上述文本许奶奶打电话一段, 被滑稽演员出身的主持人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书场式的新闻叙事格局

关于叙事格局, 叙事学者热拉尔·普兰斯认为:凡叙述———不论是口述还是笔述, 是叙述真事还是神话, 是讲述故事还是描述一系列有连贯性的简单行动———不但必须至少一位叙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叙述接受者为先决条件。[1]电视方言新闻在叙事场域里, 借鉴话本小说的叙事格局, 先行加入了“看官”角色, 于是由说书人式的主持人和虚拟的看官构成书场式的新闻叙事格局。

(一) 叙述者———说书人式的新闻主持人

不仅在新闻报道方式上, 方言节目主持人借鉴了说书人的表演方式, 在叙述者 (主持人) 与文本的关系上, 也与书场说书人非常相似。

书场说书人在叙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能够根据受众可能的情绪反映, 控制叙事节奏和进程, 在他认为必要的地方对所叙内容进行情感或道德方面的评价, 确保受众能“正确”地理解故事。

和书场中的说书人相像的是, 电视方言新闻的主持人, 多数时候是一个上帝般全知式的人物, 他运用叙事权力自由控制叙事, 既可以站在叙事之上, 全知地处理叙事, 也可以暂时隐入叙事, 以制造悬念;可以在人、事、物的外部进行描写, 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进行揣摩探测, 甚至是中断叙事, 以说演者的身份站出来对新闻事件发表议论, 臧否品评。作为最权威的叙事主体, 主持人牢牢控制了叙事、甚至受众认知新闻的角度及新闻事件的意义。

电视方言新闻的主持人对新闻叙事的干预权力来自于说书人的角色赋予, 同时他承担着说书人在道德范畴“导愚适俗”、“醒世醒人”的说教功能。由于目前电视方言新闻在题材上多局限社会新闻, 说演者对叙事的干预自然集中在道德劝戒的层面。

(二) 叙述接受者———虚拟看官

方言新闻里的虚拟看官存在于文本之中, 独立于新闻之外, 新闻主持人在叙事过程中不断点看官之名以作呼应, 共同构建舞台上的“说———听”的叙事秩序以及传播的书场效应。比如扬州台《今日生活》中常有“哇, 你说话吓人大怪的, 这是哪一年事啊?”“嗨, 告诉你,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就在前不久就发生了这么一桩事。”又如“啊, 还有这种事啊?”“不要急, 让我讲把你听。”这种唱和式的问答, 是话本小说中典型的说书人与看官的呼应方式。当然这里的看官不是真实受众, 而是新闻文本中虚拟的看官, 作为积极的信息接受者, 呼应新闻说演者并与之共同推进叙事。

传统的新闻文本中, 叙述接受者是存在于文本之外的, 在新闻叙事活动完成后才能与叙事者交流。而电视方言新闻多采用隐身的虚拟看官角色, 在关键的情节点上跳出来与说演者唱和呼应, 这样既代言了真实受众收看新闻的感受, 同时在叙事过程中已然存在一个先在的完整的传受交流, 靠这样的说书人和看官的交流来召唤受众、同化受众, 达到类似书场传播的效应。

和传统新闻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心态、接受期待不同的是, 书场受众是抱着闲适的心态听故事的, 说书人在叙事中引入虚拟看官积极介入叙事, 通过提问、表达观点等方式代替现实受众完成鉴赏消化之责, 现实受众在折中包揽式的叙事中只消被动的接受即可, 无须现实受众积极介入文本的叙事, 使得受众接受起来很轻松。

四、书场式的新闻播报场域

和新闻话本化、主持人说书人化相呼应的是, 电视方言新闻在新闻播报的环境也走了书场路线, 背景大俗, 或市井, 或家常。如江苏扬州台的《今日生活》, 设计了寻常院落百姓人家的播报场景, 主持人坐在院子里的树下说演新闻故事;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的背景则是水墨风格的杭州街巷。主持人一律穿唐装, 执扇, 道具是书场常见的一桌一凳一壶一杯。

综上可见, 电视方言新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 文本话本化、播报书场化使之呈现出明显的与民间传统曲艺的血缘联系, 且新闻选题局限于家长里短市井琐闻, 题材范围狭窄, 政治、经济及大民生等题材均无涉及。从内容到表现形态, 都体现了“俗文本”的特征:它续接了古老的曲艺模式, 通过细腻琐碎的市井言说和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诫演绎新闻故事, 它新鲜粗鄙、生动泼辣, 在文化自足、生活悠闲的城市尤其受追捧。

对于电视方言新闻, 笔者认为不宜用传统新闻的标准予以简单否定, 其植根于市民阶层、诉诸市民文化趣味的旺盛生命力和一路攀升的收视率, 都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当各路新闻媒体在“内容为王”的大前提下苦苦思索传播如何才能实现“传通”、“致效”时, 电视方言新闻这种针对市民受众专门采取“市井文本”方式进行真正的分众传播的策略也许能给出一点启示。

摘要:方言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领域内植根于市民阶层、符合市井闾巷趣味的“俗文本”。它借鉴了传统的曲艺模式, 通过话本式的新闻文本、书台表演式的新闻播报方式、说书人式的新闻叙事者、书场式的新闻叙事格局、书场式的新闻播报场域, 进行细腻琐碎的市井言说和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诫, 与传统新闻节目相比, 显得新鲜粗鄙、生动泼辣, 在文化自足、生活悠闲的城市尤其受追捧。方言新闻是地方台综合新闻分众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方言新闻,电视节目,书场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述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翻转课堂的冷思考下一篇:口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