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管理

2024-05-23

虚拟化管理(精选十篇)

虚拟化管理 篇1

一、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概念及风险

(一)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是指企业把一些重复的、事务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技能性培训工作、一般人才的物色工作、人事及福利工作等外包给从事该项业务的专业机构,而对其他一切涉及企业机密的职能依然由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完成和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风险

(1)来自于法律方面的风险。目前,我国还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的业务外包来说,更是无章可循,有的只是国外一些大企业和国内某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先例。

(2)来自于内部员方面的风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必然会影响到部门中一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如果对该部门人员处理不当,一方面会影响其他的在岗员工的积极性,也可能使转岗或下岗的员工不满性情绪高涨,从而给企业造成较坏的影响,甚至更大的打击。另外,还应该注意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由于外包利用外部人才来履行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人才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来自于安全和保密方面的风险。外包的内容是需要有选择的,不能盲目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越来越趋向于外包化,但并不是全无选择性的,有许多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在企业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前,必须先界定清楚该职能是否适宜外包,外包后如何与接受外包业务的专业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与外包公司顾问进行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深度应如何把握,使他们既能了解到企业的现状和要求,又不至于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这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思考的问题。

(4)选择外包服务商带来的风险。在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中,企业冒着很大的决策风险,所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因此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因为外包合作的失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

(5)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由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空间上的无限性,语言、文化上必然存在差异,导致外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存在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指跨国企业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的不同,还包含了一个企业由于内部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差异。总之,不同文化的撞击,很可能使一个企业走向衰亡。

二、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选择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策略确实是一种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虚拟化的过程中也有着众多如前文所述的风险,因此企业是否应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还是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论证的,只有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虚拟化。

(二)审慎对待人力资源外包的计划方案选择

要保证计划的完善性及可行性,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完善的外包计划并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哪些部分最适合外包出去。对一些涉及机密及比较敏感的板块应审慎把握,从而较好的避免成本风险。对核心机密的良好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包项目的选择,只有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认真选择,避免盲目性才能较好的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降低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

(三)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

企业在选择外包供应商的时候,首先当然要考虑服务的价格,某项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后,企业必然要承担一定的外包成本,如果成本较高,甚至大于由企业自己来做的成本,还不如不外包。其次注重服务公司的信誉和质量,它将对外包工作的完成乃至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薪酬福利的外包为例,一旦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必将对企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关于找国际外包服务公司的问题,很多企业盲目选择国外的合作者.当然如果公司有钱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几个要点,必须要有详细项目计划、目标,越具体越好。让本企业的经理参与,经理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质要高,因为新建的体系要由国际外包服务公司与人力资源部及部门经理来共同运作。

(四)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和风险管理制度

成熟的企业往往也是一个系统化的风险管理组织。在外包合作的环境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组织的庞大,信息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存在盲目追求业绩和完成目标任务的冲动,于是,风险管理因素往往被低估或忽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组织,认真的规划风险制度,赋予各部门操作和信息反馈的职能。企业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样,一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外包服务商有个“风吹草动”,企业能够很快的意识到,并做出有效的分析和控制。

(五)做好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以解释、指导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各项风险。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增强员工满意度,保留的人力资源人员必须加强与内部员工、租赁员工及外包服务公司的沟通和协调。

三、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决策模型

人力资本为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决策模型配以两个维度,即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收益,依据外包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可建立矩阵如下:

在第I象限,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既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其收益成本比又高,是企业进行外包的首选。

在第II象限,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成本收益却不划算,这时应该控制外包的成本,加大与外包服务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其成本降至合理的范围的时候应该将其外包。

在第W象限,外包不能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收益成本比却比较高,也就是说企业保留某项业务有助于加强核心能力,但相比外包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时应慎重考虑是否进行外包,外包此项业务后是否会削弱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保留此项业务有能否降低其成本。

在第III象限,某种人力资源外包既不能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外包的成本收益又不划算,属于企业应保留的业务而不宜外包。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来自信息化、知识与创新以及组织的变革等各种力量的挑战与冲击,为突破原有落后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已开始尝试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是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存在风险。本文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管理时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风险管理措施,希望能帮助企业有效的控制风险并转移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分析,策略,虚拟化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赫瑞比著,郑晓明等译,《管理知识员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达尔·尼夫著,《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

[3]、维尼·奥特罗著,谢晋宇等译.《精明的雇佣》,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戴维·沃尔里奇著,《人力资源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

[5]、缪小明、郑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软科学,2005,(02)

[6]、杨树山,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阴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2)

[7]、孔伟,杨青双,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运作模式.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虚拟化管理 篇2

下一页12345

虚拟化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管理桌面的时间和费用,不过技术和方案的选择让人迷惑。桌面虚拟化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从集中位置使用软件来配置PC及其他客户端设备。IT部门可以在数据中心、而不是在每个用

户的桌面管理众多的企业客户机,这就减少了现场支持工作,并且加强了对应用软件和补丁管理的控制。

管理PC向来棘手,而没完没了的应用软件升级、操作系统补丁及反威胁更新更是让这项工作困难重重。即便有基于网络的安装和补丁管理工具来减轻负担,IT部门还是把太多时间花到了桌面上,处理个人软件、多个版本的ActiveX控件、驱动程序或者DLL冲突、恶意软件感染、配置不当的硬件等引起的诸多问题。

桌面虚拟化技术有望在数据中心集中应用软件,从而简化管理及配置DD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另外尽量减少烦人的软件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这同一技术有助于实现上述三个方面,为IT部门带来更大的控制权和灵活性,用户也不会为失去“自己的”桌面而悲叹。

乍一看,桌面虚拟化技术听上去很像思杰系统等公司提供的那些终端服务,即服务器运行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用户的终端或者PC只是在屏幕上显示更新内容,并允许通过键盘和鼠标输入内容。

另一方面,桌面虚拟化技术是提供白领员工需要并且喜欢的个人PC环境的一种新方式,

实际上,服务器上存放的是专门针对每个用户的整个桌面环境。

早期版本的桌面虚拟化技术是刀片服务器,譬如ClearCube Technology和IBM提供的那些刀片服务器,它们只是把PC的处理功能移到了数据中心,把输入和显示功能留在了用户桌面。但最新版本的技术却利用用户桌面处的PC来完成大部分处理工作。这种方法被称为“桌面分发”(desktop streaming),它保留了集中管理的优点,又没有丢弃桌面的功能。所需代码分发到仅用于该次会话的磁盘和内存缓存,确保了没留下什么可以让用户捣乱或者篡改的。

几家提供商并不满足于桌面分发,涉足于应用软件分发:IT部门可以在需要时为单个应用软件分配运行时缓存。这减少了要维护的惟一用户镜像的数量,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确实需要哪些应用软件许可证。

构建更好的瘦客户机

桌面虚拟化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从集中位置使用软件来配置PC及其他客户端设备。IT部门可以在数据中心、而不是在每个用户的桌面管理众多的企业客户机,这就减少了现场支持工作,并且加强了对应用软件和补丁管理的控制。

IDC的分析师John Humphreys说,从最简单的说起,应用服务器端的虚拟化可以通过让一台服务器配置多个桌面客户机来减少硬件费用,而不是每个桌面客户机都有一台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还 添加了这一功能:按需要移动桌面环境及存放在上面的应用软件,从而实现负载平衡或者故障替换。为了让现有的终端服务和刀片系统与虚拟机协同工作,思杰和ClearCube这些知名提供商已开发了代理(broker)技术,让IT人员管理虚拟资源的映射。

如今,思杰、ClearCube和Wyse Technology支持在刀片服务器及其他应用服务器上使用VMware和微软的虚拟机。VMware还提供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软件,该软件使得用户可通过远程桌面协议(RDP)来访问存放在服务器上的虚拟机。

下一代虚拟化系统管理即将登场 篇3

不可否认,虚拟化技术正如计算发展一样快速成为众人关注的技术。VMware在六年前发布了业内首款x86系统管理程序,而如今业界正基于x86系统管理程序来更新将改变信息技术的基础架构。拥有5至5000台服务器的各种规模的机构都将从虚拟化架构的发展中获得显著的效益。

下一代瘦系统管理程序在VMwareESX Server 3i中已被集成到服务器硬件中,从而不受任何操作系统环境约束,这也代表了下一代系统管理程序架构。未来的系统管理程序不再依赖于操作系统,而是硬件的扩展。在数据中心运行vMwareInfrastructure的用户将可以添置新的硬件盒并让它们自动检测和添加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工作负载的可用资源。由于VMware ESX Server 3i提高了虚拟化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所有主要的服务器提供商将会把VMware Esx Server3i作为硬件的一部分来提供,而且服务器将会在实现虚拟化的用户站点出现。

而用于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的企业新连接代理也在VMware VirtualDesktop Manager中得以实现。VDI让机构可以利用VMware Infrastructure 3平台集中化桌面管理和控制。通过与VMwareVirtual center的紧密结合,VMwareVirtual Desktop Manager提供了企业级虚拟桌面管理,而且为终端用户提供了熟悉的桌面体验。VMware Virtual DesktopManager将远程客户端与几乎在任何地方通过许多不同的硬件平台都可以安全接入的集中化台式机连接起来。vMwareVirtual Desktop Manager旨在满足大型和小型部署对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需求。

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 篇4

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是指企业以业务外包的形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分离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一部分职能, 交社会或个人、其他组织来承担, 并由他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

(一) 薪酬虚拟。

企业通过类似薪金、福利规划和管理交给专业业主或专业咨询机构, 不仅有利于双方工作效率, 享受因各自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外, 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招聘虚拟。

招聘虚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根据企业的要求, 为企业提供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另一种是企业在自己的网站上辟有“职位空缺”栏目, 求职者若想到该企业工作就访问该组织的网点即可。

(三) 员工虚拟。

其实质是对员工所拥有的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的管理与对员工的管理分离开来。提供服务的一方拥有员工管理的“所有权”, 而另一方则只有员工智力、知识、技能、体力“使用权”。智力虚拟形成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企业内部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太高。二是企业内部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与企业遇到的市场机会即企业的需求相比存在时间上的滞后。三是企业内部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智力虚拟与劳力虚拟的区别:前者提供的是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服务, 其人员多为企业外部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 他们不属于一家企业独有, 而是众多企业共同拥有。

(四) 培训虚拟。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 网络培训的效率更高, 更为方便, 门类更齐全, 可满足各种行业的不同需求。由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与培训教师进行对话和沟通。此外, 通过网络媒体能以最快速度推出各种培训项目, 还可在国际互联网上获取大量新的知识和信息。

(五) 跨文化虚拟。

虚拟组织的管理无法实施单一的企业文化管理, 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企业外部的文化。而虚拟管理实际上是对“一个以完成项目为目的团队”进行管理, 合作是参与各方的共同义务, 这就要求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

二、虚拟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从资源基础的观点来定义个案公司和相关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合作关系, 特别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业务运作程序, 二是技术创新与高商品化能力, 三是鼓励创新、合作的组织文化, 四是组织的记忆与学习, 并从竞争优势的策略角度, 提出八个命题结论:命题一, 交易频繁高的合作会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 交易频率低的合作将形成较为松散的网络关系;命题二, 紧密的网络关系应实施同盟统治机制, 而松散的网络结构, 则以实施市场统治为主;命题三, 分殖出来的企业, 母公司应实施层级与文化的统治机制进行管理;命题四, 专事制造的企业应与上下游厂商维持稳固的合作关系, 吸纳其能力并内化为企业的资源优势始能确保企业的永续发展;命题五, 专事制造的企业, 其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商誉是维系稳固企业网络最大的凭借;命题六, 采策略联盟合作方式的厂商, 应在各自具有核心能力下, 进行资源互补, 更能加深合作的默契, 而且应采同盟与信任的态度进行沟通;命题七, 资金能力是企业进行多角化策略时, 最具流动性的资源;命题八, 经销通路具有专属性, 会加深制造与经销的合作意愿, 并形成强势企业文化的网络关系。这些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策略观点, 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第一, 控制是属于传统科学管理为了掌握生产流程而设计的一套活动, 是否适合应用在知识时代的动态虚拟组织仍有疑虑;第二, 信息科技, 特别是网络化的科技, 强调的是合作、分享的过程, 如果过于紧抓控制权力, 是无法让随着环境应变的弹性做法发挥效益的;第三, 系统观的组织理论已经受到混沌、去中心的后现代组织理论影响, 控制的集权式机制将无法抵挡松散的分权式结构。以上的呈述当然不是否定控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性, 也不代表控制从此应该遭到淘汰, 只是试图借机厘清相关的概念, 使得企业在选择策略时, 能够有更灵活的观点。

探讨赖琼珍在虚拟型组织对劳工影响之研究中将虚拟组织定义为:由组织内部与外部所形成各单元之互动关系型态, 可通过计算机科技与共同信念来达成, 虚拟组织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外包, 而维系虚拟组织的重要关键因素就是信赖。基本上, 虚拟组织对个人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围绕在外包的相关科技运用、沟通模式、交易成本、工作效率与法律规范的议题上, 乃至于传统的工作、职业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上的有效利用并协助劳工发展新的、多元的工作技能, 成为受雇劳工最关切的问题。虚拟企业要促进劳资和谐, 必须朝几个方向来改进:一是劳工方面。劳工不断接受训练与学习, 充实知能与技能。团队合作;二是资方的努力。提供因应环境所需的各式各样的训练;改变独裁的态度为开放的态度;为员工提供就业保障。

徐德轩就曾以图书出版业为例, 直接把虚拟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的影响放在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上, 认为图书出版业基于成本考虑与管理控制, 将朝典型的酢酱草组织形态发展, 分成编辑部门中书籍企画、邀稿、版权取得、及负责协调接洽公司与承包商间关系的核心工作者;翻译、编辑、排版、美工、印刷等业务可外包的契约承包商;以及因应出版淡旺季及分担工作量聘雇临时人力的伸缩性劳工, 并应该逐步推展电传劳动的工作型态, 然后善加利用信息科技改善劳资关系的互动, 使优秀人才成为公司的资产。

对企业虚拟化对于人力资源规划所产生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实务上的见解。首先, 根据劳动基准法所定义之劳工系指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致工资者谓之, 而员工则是按公司法规定, 系指非基于股东地位为公司服务者, 这里所产生的争议便是:公司法上之经理人是否为劳工?是否有劳动基准法之适用?根据目前的实务的见解指出:凡是具有指挥命令及从属关系者均属之, 纵未具约定劳雇间之劳动契约 (雇佣契约) 之形式, 只须公司负责人对经理就事务之处理, 若具有使用、从属与指挥命令之性质且经理实际参与生产业务, 该经理与公司间即有劳动基准法之适用, 反之, 则否。上述介绍的观念, 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于正职员工与约聘人员的概念, 前者有受雇之事实, 后者则可能只存有劳动契约之间的关系。非受公司雇用, 所以性质上不具前揭劳动基准法所指之劳工身分, 相对上较缺乏工作相关权利的法律保障。而个体工作者, 实务上多以个人工作室型态呈现, 通常是承作企业外包的个案, 性质上较近似于民法上的承揽关系、委任关系, 例如报关行或承揽与委任之混合法律关系。

至于虚拟组织在法律定位上的问题, 目前仍存有许多模糊地带, 尚待学界与实务界更进一步的讨论, 谢易宏提出:由于虚拟企业组织的经营内容尚具甚大之可塑空间, 法律上可能被定性之落点亦尚多疑义待解, 因此, 美国实务亦尚未形成统一见解, 惟学理上或有主张可以承认契约实体方式作为处理如虚拟企业组织般准企业组织的法律机制, 未来渠等立论之发展, 亦颇值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法治之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传祥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2 :3 ~4

[2] .柳翔译.嵌入式与实时系统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56 ~59

虚拟化管理 篇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部分城市已基本完成了社区的改造工作。如何实现对现代社区的有效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在管理社区的过程中,传统信息管理制度的弊端日渐暴露,表现为信息在社区改造过程中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又不能准确的反映现代城市人口快速流动的变化。虚拟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社区信息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应用。

一、虚拟化信息技术的相关特征

(一)传统信息管理模式跟不上现代信息的更新速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差异性逐渐减小。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社区中,社会成员的流动和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的信息不断变化更新,使社区的信息管理的难度增加,对于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更新的步伐,虚拟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信息管理模式便由此产生。

(二)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不能使信息灵活高效的应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在社区管理中进行灵活的应用。例如,当外来人员进入社区时,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下,社区工作人员只是对外来人员所表述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简单登记,并不能及时的核对其所登记的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此人是在逃嫌疑犯或危险犯,在小区工作人员没有核实其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便允许其进入该社区,那么可能会对该小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同时也容易助长犯罪分子侥幸心理,增加社区的不稳定因素。

虚拟化信息技术则不同,它能利用互联网把个人档案信息共享在网络数据库上,当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时,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将个人信息反馈到网络上,并通过数据库的已存信息来查询外来人员登记信息是否真实,以便对外来人员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掌握和进行管理。这样既维护了社区的安定,促进社区和谐,也是对犯罪分子的有效打击。

(三)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不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虚拟化信息技术是在终端电子储存设备上所进行运作的过程。它是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的信息以字节、比特形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即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由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标、符号等显示用户所需求的实体,也即是原先已录入的相关真实信息。

相对于虚拟化信息技术,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则是把信息记录在纸张上进行分类管理,当需要相关信息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查找,信息比较陈旧。在社区快速变迁过程中,极易遗失,重新分类又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当然,在进行社区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发挥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作用的方面,虚拟化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虚拟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虚拟化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管理模式的亮点,在日常社区管理的运作过程中作为决策层的指导备忘录与参考资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革新了信息管理的观念

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统计、录入、修改这一过程中的。但是统计、录入、修改等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最后成型的资料纷繁复杂,查找十分不便。虚拟化信息管理则给人一种由“繁”到“简”的感觉。建立信息数据库的初期工作量相同,但它的后期维护和查找简单易行,只需输入相关条目,便可从虚拟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十分简易。

(二)推动了社区的动态化管理

虚拟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是及时更新的。它需要社区的管理者对社区的变化及时掌握并对社区数据的及时更新。这也是社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社区管理人员在社区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的了解,更有利于社区管理工作的进行,能避免管理决策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窘状。通过信息及时获取,可使管理者及时了解社区动态,并根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和管理方向,这对社区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三)实现信息的高度应用性及共享性

在虚拟化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的应用与共享都是即时性的。即在信息数据库建立伊始,便可实现信息的提取,并根据外部输入信息的请求,数据库便相应地给予。数据库内原先录入的相关信息,由于信息的及时更新,其可被采纳的概率也会上升。陈旧过时的信息是任何查找者不需要的。各个社区的虚拟化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进行内部联网,整合成为一个以子信息库集合而成的共同信息库,最终实现系统内部信息的高度共享。

虚拟化信息技术同时包含了小区各方面的相关电子档案信息,如各户居民的成员、相关照片简介以及家庭成员关系、外来人口住址及身份登记、高危人群(如刑满释放人员等)的分类管理条目等等,既能直观进行了解,又能在小区日常运作过程中提供相关可靠信息。

三、虚拟化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其特点表现为:社区管理的地域和人群相对固定;社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为主,其它政府职能机构的派出机构为辅;社区管理的性质侧重于群众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群众的参与。

(一)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社会流动

虚拟化信息技术是基于电子地图与电子档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综合了电子地图与电子档案的优势,虚拟化信息技术是由当今社区现状构建而成,它借鉴了当今网络普遍流行的二维电子地图技术(如图2),便于直观的进行小区居民信息的分类管理,并记录了社区相关管理人员日常行为计划安排,如保安的巡逻路线,公共区域的监控等等。

在各社区的信息虚拟的数据库构建完成后,各社区可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网络传输协议(TCP/IP),对数据库内部信息进行联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利用VF等基础的数据库软件,实现各社区资料的动态更新管理,甚至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

当政府部门想获取某小区详细资料时,可在政府内部建立的网络上搜索相应社区的IP地址,并运用现在电子口令卡来获取访问许可,进入其相应社区信息资料后,即可获取该社区的详细信息。

(二)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区稳定

虚拟化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和应用,由于信息更新的及时性,社区管理阶层基本能够做到治安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如青岛市某社区,在一次社区信息的更新普查过程中,抓获了3名网上通缉的犯罪分子。通过信息的及时更新,相关人员能及时发现居住在本社区的可疑人员,并及时进行网上核实,使流窜分子无处藏身。社区虚拟化信息技术对预防犯罪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社区登记在数据库内闲散无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以及其他具有人身危险性人员的及时调查跟踪,掌握其日常动向,可有效减少社区犯罪率。如今年以来,社区管理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打击社区盗窃犯罪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住户联合共管作用,将专职保卫、住户协管、专题严打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广东某地,针对当地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的现状,社区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大“110”接处警、值班备勤和巡逻力度,坚持24小时值班,安排专人接听“110”报警电话,在10个物业服务站(所)成立了专职巡逻队伍,配备巡逻设备,采取徒步和机动的方式在辖区进行昼夜不间断巡逻。为防止昼间盗窃分子进入家属区踩点、搞破坏,他们还发挥当地住户熟悉本区人口和地形的特点,在41个小区聘选了215名楼长,负责楼道间巡逻工作,随时跟踪和盘问进入小区的陌生可疑人员,从源头上遏制了盗窃案件发生。另外,在重大节日、活动、“两会”等特殊时期,他们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抽出业务骨干,制定工作措施,分时段在案件多发地点进行蹲点守候,重点打击盗窃犯罪活动,确保小区长治久安。今年上半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0多名,接警、群众救助、维护治安200多次,保障了社区住户的人身财产安全。(以上数据皆来源于作者在社区实习期间统计所得。)

(三)有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促进社会发展

在社区的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在以往日常社区的管理过程中,决策者往往忽视了社区的实际情况,茫目的遵从上级文件,使制定的决策片面化、泛泛化,使决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如在计划生育的管理过程中,明知本社区的计划生育情况良好,决策者还是茫目的进行计划生育规划与检查,这种工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在虚拟化信息技术过程中,决策者作出决策之前都会参照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判断。如某地社区在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决策人员通过对数据库中本社区相关情况的了解,发现本社区内失业人员、低保人员、老人较多,无力支付相关的社区改造费用,遂决定用以新居换旧房的措施来代替原有的政府部分资金,原住户出部分资金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同时政府又拨出专项资金培训下岗人员和低保人员,并联系农村信用社对有意自主创业的人员发放小额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对于孤寡老人则由民政部门进行相应安置和管理。

在改造过程中,没有出现“钉子户”或者上访事件发生。居民积极配合,政府形象上升,最终圆满解决了棚户区改造的问题。这在“钉子户”“上访户”频现于报端的今天,政府在关于民生的决策中,相关社区信息借鉴的必要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

社区内部管理活动需要各种信息辅助协调来完成。笔者曾在具有虚拟化信息技术雏形的社区进行过相关统计,创建工作。只要统计信息正确,虚拟化信息技术的构建是相当快的,而且在处理日常工作具有很有效的辅助作用。如在日常社区民警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对小区安全的巡逻以及对于犯罪的震慑和预防,通过社区虚拟的电子地图,可以不定期的进行更新,既可随时改变巡逻路线,又可以有相关详细记录。同时,对于社区内的人身危险性比较大的人(如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累犯、惯犯,及需要被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建立完整的档案、住址、家庭情况,能够详细掌握其具体情况和关注其动态,对于及时预防犯罪,打击流窜的犯罪分子是很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崔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一塌糊涂BBS虚拟社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2]周德明等.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湖湘论坛2003,第1期.

[3]何嘉荪.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4]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文书档案管理技巧.2003-4-1文书档案管理技巧,第一版.

[5]张兴杰.社区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核心网虚拟化管理解决方案 篇6

核心网虚拟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核心网引入虚拟化后, 核心网系统管理方式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由物理设备、虚拟设备、网元应用等组成, 这些资源分别属于物理层、虚拟化层和网元应用层管理, 各个层面的管理软件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商。如何有效协调和监控管理, 并方便运维, 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如何统一编排资源, 快速自动部署到云平台, 是一个挑战。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根据当前业务流量的变化动态调整虚拟资源的占用, 动态调整的策略管理, 以及资源动态调整引发的资源管理问题, 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核心网虚拟化管理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核心网系统虚拟化管理的架构如图所示。

根据ETSI NFV架构, 系统相对应物理网元增加了MANO (Orchestartor、VNFM、VIM) 域的管理。虚拟化引入到核心网系统后, 划分为四层管理。

物理层:虚拟化环境的硬件COST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存储磁阵等通用硬件, 硬件的管理可以通过物理设施管理软件 (PIM) 实施;为虚拟化层提供统一、稳定、可靠、高效的物理基础设施。

虚拟层:支持KVM、XEN、EXSi等Hypervisor, 虚拟化管理平台 (V I M) 也呈现多样化, 有OPENSTACK、VMWARE、TECS等;为应用层提供虚拟化的硬件设施, 可以为应用层软件提供高效、可靠、可管理的运行环境。

网元应用层:支持EPC、IMS、EMS等核心网网元的虚拟化应用。新引入VNFM模块, 负责虚拟化网元的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自动部署、弹性伸缩等, 配合Orchestrator完成虚拟化后网络服务的编排。

服务管理层:服务管理层, 主要有OSS/BSS、Orchestrator。新引入Orchestrator模块负责虚拟化网络服务的编排功能, 包括核心网网络服务的生命周期管理, 网元的生命周期管理, 网络服务策略管理和全局资源编排等功能。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分层后, 每一层负责归属的资源管理。物理层资源通过PIM管理, 虚拟化资源通过VIM管理, 核心网网络服务的编排和部署通过Orchestrator和VNFM协作完成。网元业务层的资源管理通过EMS管理, OSS/BSS作为综合网管的角色, 全局监控业务层面的告警和性能统计等。物理层和虚拟化层告警通过VNFM上报给EMS, 网元业务告警和虚拟化层告警通过EMS关联分析, 上报给OSS/BSS, 从而达到统一定位告警的目的, 解决各层故障协调困难的问题。

核心网虚拟化管理方案价值

中兴通讯核心网系统管理解决方案包括核心网网元管理、云平台管理和硬件管理等关键支持要素, 具备以下特点。

●标准化

2012年10月, AT&T、英国电信、德国电信、法国电信Orange等7家运营商在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ETSI) 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标准工作组NFV ISG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 Industry Specification Group) , 目前已有超过50家网络运营商、电信设备供应商、IT设备供应商, 以及技术供应商参加。

NFV工作组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希望通过广泛采用标准化的IT虚拟化技术, 采用业界标准的大容量服务器、存储和交换机承载各种各样的网络软件功能, 实现软件的灵活加载, 实现在数据中心、网络节点和用户端等各个位置灵活的部署配置, 从而加快网络部署和调整的速度, 降低业务部署的复杂度, 提高网络设备的统一化、通用化、适配性等, 最终降低网络的Capex和Opex。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管理架构符合ETSI相关的系统架构标准。

●开放性

核心网虚拟化系统管理架构采用了分层管理。物理层使用COST刀片、交换机、磁阵等, 硬件管理软件独立监控物理设备。云平台支持OPENSTACK、VMWARE等, 也支持其他类型的云平台。核心网支持EPC、IMS、EMS、VNFM等网元应用软件, 网元提供开放能力与VNFM交互, 提供可编排的网元服务;VNFM提供开放REST接口, 支持与第三方厂家Orchestrator对接。综合网管支持OSS/BSS, EMS支持与第三方厂家的OSS/BSS对接。Orchestrator遵循ETSI规范, 提供开放REST接口, 与VNFM对接。由于各层之间接口能力开放, 为运营商运营和硬件采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系统开放性和兼容性强。

●自动化

核心网虚拟化后, 网络服务和网元管理自动程度显著提高。网络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网元生命周期管理等整个过程都自动化完成, 从物理网元时代的几周甚至几个月, 到虚拟化时代的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极大改善了运营商开通新业务的需求, 降低OPEX。

●智能化

核心网虚拟化后, 设定系统资源使用的策略, 在Orchestrator上可以动态观察当前资源的使用情况。在业务流量低的情况下, 可以减少资源使用, 在业务流量高的时候, 可以占用更多的资源, 满足业务需求, 从而优化资源使用, 动态调整资源的使用情况, 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和释放, 降低能耗, 降低运营商的CAPEX。

客户收益

通过部署中兴通讯核心网虚拟化管理解决方案, 运营商可以得到以下各个方面的收益。

●集中监控、分层管理, 简化运营商的运维

系统资源集中监控, 在Orchestrator提供统一的全局资源管理视图, 监控虚拟资源和物理资源的配置、告警和性能等。在OSS/BSS/EMS层面提供网元业务层面的资源监控。各层分别提供独立的维护界面, 独立运维, 分层管理, 满足运营商分层维护的方式。

●网络服务一键管理, 缩短运维周期

核心网网络服务管理只要通过界面, 一键完成虚拟化的网络服务管理, 包括部署、扩容和业务编排等, 极大简化核心网虚拟化系统的运维过程, 减少系统的开通和扩容周期, 助力运营商快速开通新业务, 降低运维成本。

●支持网元弹性伸缩策略, 降低设备CAPEX

虚拟化平台的权限配置与管理 篇7

随着v Sphere虚拟化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逐步实现了服务器的虚拟化。与以往每个应用系统的维护人员只能操作应用系统所在物理服务器不同, 登录虚拟化平台的应用系统维护人员和管理者可以看到整个平台上的计算及存储资源, 可以对平台上的所有资源进行操作, 包括虚拟服务器开机、关机、重启等, 甚至创建、删除、移动虚拟服务器也可以轻松实现, 这对于数据中心的管理者来说是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因此, 在虚拟化平台的管理过程中, 首要问题就是对虚拟平台用户的管理及权限的配置。

2 虚拟化平台用户

在为用户分配权限之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虚拟化平台有哪些用户类型以及如何创建。通过实际使用, 我们知道在v Sphere虚拟化平台中, 用户主要有以下四类:v Sphere用户、v Center用户、ESXi主机用户、AD域用户。这四类用户的管理范围在实际使用中是有一定区别的。

2.1 v Sphere用户

这类用户是四类用户中级别最高的, 它定义在v Sphere域中, 是v Sphere平台级用户。在同样赋予管理员角色的情况下, v Sphere域用户的权限更高, 看到的内容和管理的权限更多。如图1所示, v Sphere域管理员用户可以管理用户和组, 可以创建任何一类的用户, 只需在[域]下拉框中选择相应的域, 并点击绿色的[添加]按钮即可。

而同样是管理员角色的v Center用户却无法管理用户和组。

由此可见, v Sphere用户是级别最高、管理范围最大的。究其原因, v Sphere域是在ESXi主机搭建之初生成的, 因此管理的权限范围更广。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无需创建该域下的用户 (管理员除外) , 因为v Center用户已足以用来管理和使用虚拟资源。

2.2 v Center用户

v Center Server是VMware方便管理ESXi主机而创建的一台虚拟服务器。ESXi主机加入到v Center中, 由v Center Server对主机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使管理人员更加方便地对主机进行管理和调配。而v Center用户就是v Center Server中所创建的用户 (可以是本地用户, 也可以是域用户) 。而v Center Server虚拟服务器根据管理主机及虚拟机数量的不同, 其操作系统可分为Windows版和Linux版本, 我们可以直接在操作系统中创建v Center用户, 并将其自带的数据库作为管理和登录用户的数据库来使用。

我们通常会将v Center中创建的用户分配给不同的应用系统的维护人员使用, 并根据维护内容, 配置不同操作权限的角色。

2.3 ESXi主机用户

这类用户是直接在ESXi主机 (即物理主机) 上创建的用户, 我们可以通过Client端登录ESXi主机来进行用户的创建及分配角色, 不同的主机用户也不相同。此类用户一般只作为某台主机单独为某个应用维护人员使用, 而不想让其看到或管理更多虚拟平台资源而创建的。

2.4 AD域用户

这类用户是由具有活动目录 (Active Directory) 应用场景的单位来使用的。如图2所示, 通过在v Center中简单地添加[标识源]可实现v Center与AD用户的同步, 从而无需再创建新用户, 只需使用经过AD验证的用户并配置相应角色即可。

而且使用活动目录的v Center Server和ESXi主机会定期针对Windows活动目录域验证用户和组。一旦主机系统启动或到了v Center Server设置中指定的固定时间间隔, 即会执行验证, 而时间间隔是可以按需进行更改的。

以上就是四种用户的区别, 其中v Sphere用户多由虚拟平台管理人员使用, 而其他三种用户则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要进行创建使用。

3 虚拟化平台的权限与角色分析

v Sphere虚拟化平台是通过权限设置来对用户访问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 我们可以通过分配不同的权限让用户访问虚拟化平台上不同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从而达到对虚拟化平台全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的目的, 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而对于获得虚拟化平台资源使用权限的用户来说, 他们对这些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可以进行操作, 如虚拟机的开启、关闭, 更改虚拟机配置、移除虚拟机等, 是通过v Sphere平台提供的不同角色来实现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角色, 并通过编辑、配置角色的操作内容, 来实现对用户可操作虚拟资源程度的控制,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用户误操作导致其他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的风险。

通过权限及角色的分配, 我们可以轻松实现对用户的管理与控制。接下来我们就简要介绍、分析一下v Sphere平台的权限与角色。

3.1 权限的层次结构和继承

v Sphere平台中无论是数据中心还是主机、虚拟机、存储等, 全部可以看作为一个个不同的文件夹, 甚至我们也可以创建文件夹来将同一类的物理主机 (ESXi主机) 、虚拟机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进行管理, 而这些文件夹根据作用的不同, v Sphere会将它们划分出不同的层次结构进行管理。当我们为用户分配权限时, 就可以对这些文件夹可访问的用户进行授权, 这些权限可以通过文件夹的层次关系来进行传播和继承,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传播这些权限。我们通过文件夹的层次结构来实现用户访问虚拟资源的范围。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用户单独赋予某台虚拟机或存储的访问权限, 这样用户只能访问被授权的这台虚拟机或存储, 他无法看到虚拟平台上的其他虚拟机、存储资源。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在为用户分配权限时有一个“就近原则”, 即为子对象定义的权限将总是替代从父对象中传播的权限。如:用户A在某一个主机集群中获得了访问的权限, 但在这个主机集群的某台ESXi主机中权限被删除, 那么这个用户将无法访问这台ESXi主机, 而集群中的其他ESXi主机的访问仍然保持从主机集群继承的访问权限不受影响。v Sphere平台的层次结构和权限传播的路径如图3所示。

3.2 角色

当我们为某个用户分配了访问权限后, 我们允许该用户进行哪些操作就需要通过为其配置角色来实现。可以说角色是一组预定义的特权, 定义用户可执行的操作。

通过权限与角色的关联与配对, 并赋予指定用户或用户组, 把该用户授权到指定的对象或文件夹, 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细控制。我们还可以为某个用户使用的不同对象分配不同的角色, 从而控制用户的操作范围。如:我们可以给用户在池A上分配虚拟机用户角色, 而在池B上分配只读角色。执行上述分配后, 该用户可以打开池A中的虚拟机, 而只能查看池B中的虚拟机。

在v Sphere Center中, VMware提供了默认系统角色和示例角色, 如图4所示。

其中, 系统角色是永久的。不能编辑与这些角色关联的权限。如:[无权访问]、[只读]和[管理员]这三个是无法被编辑和删除的。其他是VMware为方便起见提供的示例角色, 作为参考和建议, 可以修改或移除这些角色。在需要创建自定义角色时, 可以直接对上面这些角色进行克隆, 克隆出新的角色后再编辑角色, 修改相应的权限。也可以直接添加角色进行权限的定义。如图4中的[应用开发], 就是在实际使用中所创建的角色。

在没有v Sphere Center的时候, 用户和角色都是通过VNware Client登录到每台ESXi主机上分别进行设置的, 每个主机上的用户和角色都是各自独立的, 并且同样有系统角色和示例角色之分。

在我们了解了v Sphere平台的用户及权限与角色的关系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需要, 来对使用虚拟化平台的用户进行访问权限的分配及角色的配置了。

4 小结

虚拟化平台建设运行至今已近2年时间, 通过合理配置各种用户的使用权限, 保证了虚拟化平台的稳定运行, 同时也满足了各应用系统维护人员对应用系统虚拟主机资源的管理。通过权限的分配, 让维护人员管理自己的主机, 对自己的主机运行负责, 而虚拟化平台的管理者负责对整个平台的资源分配、管理以及虚拟主机故障的处理, 从而减轻了虚拟化平台管理者的工作量, 并实现了虚拟化平台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虚拟化平台的实际应用, 介绍了vSphere虚拟化平台用户的创建及权限、角色的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研究 篇8

虚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 对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核、付薪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较少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的职能, 就可以将其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

二、虚拟人力资源与传统人力资源的区别

1. 招聘。传统招聘方式将逐渐被遗弃, 通过全国范围的数据库获取人员。

2. 人事。职务描述和职业类型将消失。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负责, 从被动转为主动。

3. 薪酬。

薪酬计划将被修改以奖励适应虚拟企业的新行为, 人力资源部将为不同团队设计不同薪酬方案。精力、想象力、成长技能和团队精神将成为考核指标。

4. 福利。

福利是一种间接报酬, 福利管理将以员工自主服务为主。

5. 培训开发。

重点在团队建设, 培养员工从一个团队向另一个团队转移的技能。

三、导致虚拟人力资源的三大主要因素

1. 成本。

成本削减是这种人力资源整合的主要因素。竞争压力迫使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以实现主要业务目标和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2. 技术。

技术的快速变化, 要求在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之间建立更强的伙伴关系。

3. 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是第三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部必须提供连续双向的员工交流, 提高工作满意感, 在日益竞争的人力资本市场留住人才。

四、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 机构虚拟

对于有实力的集团公司而言, 集团人力资源采用相对集中的管理方式以达到最高效率;比如在集团总部或地区分中心, 设立一个或几个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 通过计算机网络, 一套统一的软件为总部和分公司的人事部门共同使用。而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引进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虚拟化。

2. 员工虚拟

员工虚拟指的是企业借助外部的劳动力资源与自身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之所以将部分员工虚拟, 一是因为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开发成本使有的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企业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足够的智力资源, 为企业出谋划策, 使企业可以享受专业化服务。所以无论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适应多变的环境来看, 员工虚拟不失为企业既节省又迅速地聚集智力和体力资源来为其服务的一条捷径。

3. 业务虚拟

业务虚拟主要包括招聘虚拟、培训虚拟和薪酬虚拟三部分。招聘虚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企业授权于外部专业机构在人力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范围内, 根据企业所需人员的条件进行广泛、有效的筛选后, 为企业提供较为合理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二是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招聘活动。培训虚拟是许多企业的培训工作除了依赖于外部专业机构或高等院校外, 还依赖一种更为时尚的培训方式——企业内部网络化培训, 运用网络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各种培训项目, 使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开发人力资源。薪酬虚拟, 是指企业通过将类似的薪金、福利规划与管理交给外部专业机构, 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 享受因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维度与建构

权衡“度”的问题, 此处借鉴两个理论视角。一是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的基于资源观, 涉及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安身立命之所;二是科思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 资源或资本的结构性安排与治理模式取决于其对特殊企业的专有化程度。

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背景下, 前者意指价值维度, 与企业成功无碍的人力资源事务应被“外向化”, 借此强化资源、专注核心能力。后者意指独特性维度, 人力资源实践虚拟程度依对组织专有化程度而定, 专有化程度越低, 越宜虚拟。

基于上述二维结构, 提出一个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当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第1象限, 其特征为高价值与高专有化, 属于核心层面。以微软公司为例, 为确保吸引世界顶尖人才, 不惜巨额投入。这是微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公司专注于此并坚持不渝。而对零售商沃尔玛而言, 实践重心在于成本控制, 核心工作便是绩效评估。

当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第2象限, 即传统管理模式, 显著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 不具歧异性。因其存有价值而“弃之可惜”。信息化或软件化解决应是主流趋势。当前, 美国企业热衷定制网络版“职业发展中心”, 员工通过微机和网络便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 经济便捷。

当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第3象限, 即具有通用标准且价值不大。例如行业标准、职务说明书。外包策略应是一个正确选择, People-soft和Manpower公司都以承包外围业务而知名, 其主营常包括工资福利计酬、抚恤管理等, 他们会揽去整个行业业务并采取大规模运作, 以降低成本。

当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第4象限, 称之为特质化管理模式。它具有内容个性化, 时间不定期性和长期化特征。例如, IBM和福特公司长年与知名咨询机构保持合作关系, 共同策划经营或开展经常性知识培训。

六、实施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计划的完善性及可行性问题

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首先要明确目标, 制定完善的虚拟和外包计划, 并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作为企业应准确、认真分析哪部分的人力资源最适合内部管理, 哪部分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最适合外包出去。

2. 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问题

虚拟和外包是一个长期的决策与投入, 这就对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选择外包供应商的时候, 不能仅仅着眼于成本考虑, 还必须对外包服务商就此业务是否有长期承诺, 是否有实质性的硬软件的投资建设、是否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否能严格恪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以及保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量。

3. 执行力问题

每一项变革都需要有公司执行层的全力支持, 这种支持不是对结果的评价, 而是执行层的具体参与。

4. 沟通问题

企业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 取得他们的信任, 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公司的各个层面, 以解释、指导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沟通, 可以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外包不仅是为公司利益着想, 更是为员工的利益考虑, 让员工意识到实行外包是一种多赢的、有效的用工方式。

5. 市场价格标准问题

要以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变化为依据, 确立企业使用虚拟人力资源的价格标准。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没有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外包的价格标准体系, 科学地测算虚拟和外包业务的成本与收益,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七、总结与展望

1.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外向化关系研究

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潜在成本是制约外向化进程的重要瓶颈, 建立、支持、强化与监控代理过程的使命取代了传统人事管理“工兵”型角色。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胜任力结构面临新的挑战。

2. 信息技术与价值提升研究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依托于信息技术平台, 但是后者多以成本削减的角色定位。事实上, 信息技术在跨组织控制与协调上扮演着价值提升的角色, 以一种变革创新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的影响值得重视。

3. 虚拟化开展中人的因素研究

无论是外向化还是内部精简整合, 都意味打破既有格局。随着人力资源系统软件的推行, 直线经理直接对下属进行评价与开发。习惯于操作性事务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面临巨大冲击, 冗员的产生必将出现群体抵制、官僚行为、效率折扣。

4. 探索中国背景下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迈入新世纪, 我国企业面临入世新挑战。经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力量、知识创新力量、顾客力量、投资者力量、组织变革力量冲击。种种迹象表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之路势在必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尚处探索阶段。因此, 学习借鉴国外理论成果, 结合我国管理经验与实情, 构建符合中国经济、文化和心理的理论模型必将成为新热点。

参考文献

[1]时勘, 胡卫鹏.虚拟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管理[J].中国信息导报, 2001.3

[2]张明辉.试论虚拟人力资源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8

浅议部队后勤虚拟化管理改革 篇9

关键词:管理模式,虚拟化,效率

0前言

虚拟化管理源于地方企业, 他们认为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公司组成的临时性网络, 这些独立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 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组成一个整体, 共享技术、共担成本并可以进入彼此的市场。虚拟企业没有办公中心, 也没有组织章程;没有等级制度, 也没有垂直体系。

部队后勤虚拟化管理就是运用其原理, 在内部建立虚拟化连接的同时, 也使部队与地方形成虚拟化来往,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加强原来受地域或其他条件限制的沟通与联系, 扩大采购范围, 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在内部各后勤部门之间, 建立虚拟体系, 共享物资、技术、知识等优势资源, 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 大大提高了部队后勤保障力。

1 后勤虚拟化管理的优势

(1) 组织结构灵活, 对外响应快速。虚拟化管理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更不是以某一部门为主体来进行工作的, 相反, 它可以根据部队保障需求, 随时变动组合结构, 以任务目标为向导, 充分发挥个体部门或小组织的专业职能, 利用各部门在技术、知识和设备上的专业优势, 相互配合, 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由于虚拟化的组织体系是建立在内部组织要素与外界环境要素互动关系基础上的, 具有较高的灵活变动性, 针对保障需要调整组合结构的同时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实现了虚拟化管理的真正价值。

(2)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在市场中获取优质资源, 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配到各单位。虚拟化管理利用信息网络, 跨越了空间的界限, 在提高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保证了采购物资的质量。由于后勤部门与市场建立了虚拟化连接, 工作主题就是以提高后勤保障力为目的, 围绕部队需求, 后勤部门将信息传递给厂商, 厂商再做出相应调整, 使部队物资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3) 有效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虚拟化管理的好处在于, 它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物资配置, 而是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的优势, 重整管理格局, 运用已有的技术、方法和服务, 以“点”的力量来发挥“面”的效果。虚拟化管理使后勤各部门建立了相互平等独立的关系, 使车辆、营房、军需、财务等部门都运用到了自己的优势, 单部门的效率即成为了总体系的效率, 这样, 既保证了个体完成的质量, 也大大缩短了任务需要的时间。

2 后勤虚拟化管理的改革方向

建立虚拟连接后, 各后勤部门独立工作, 对外通过网络或其它传递途径向市场发布需求信息或根据需求进行直接选择, 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在采购初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 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1) 突破范围, 趋向社会化。实施社会化改革, 也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市场结构, 采购范围的扩大, 也延伸了后勤管理的外延。客观上, 传统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 既要保证部队内部结构运行顺畅, 又要使整个采购过程规范有序, 就必须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来承担, 这也是新形势下实施社会化保障的必然要求。国家安全即国民安全, 地方厂商作为供应方, 有义务为部队后勤保障提供最好物资和资源, 从而成为了虚拟化结合的纽带动力。

(2) 突破内容, 趋向信息化。采购范围扩大, 必将使物资保障品种增加, 物资管理也将由人工转向自动信息化, 只有对信息进行有效获取、筛选和利用, 才能进行科学、准确的决策, 使得后勤各部门发挥有利效能, 令整个操作过程得以协调运转, 完成最终的任务目标。在技术革新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现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化的信息管理、网络化的信息传递、高效化的信息利用, 将是提高部队后勤管理效益的一种新举措。

(3) 突破主体, 趋向合作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供应模式由原先的实物供应为主, 经费供应为辅, 转变为经费供应为主, 实物供应为辅, 部队自筹范围扩大了, 人的决策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 都有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 然而单一的实行“上级决策, 下级执行”的管理方法, 既不能实现管理的最佳效益, 也没有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力量。实现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优势协调合作, 不仅能激发个人思维, 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决策中去, 还能发挥群体合作效应, 做出最佳决策。

3 实现后勤虚拟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 转变思想观念。首先, 要让管理者了解虚拟化管理, 使其明白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为部队带来的效益;其次, 改变管理者的旧思维模式, 去接受并敢于使用新的管理技巧;最后, 虚拟化管理运用了大量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并熟练掌握运作方法。

(2) 拓展学习思维。部队后勤保障的最终目标是采购优质物资并加以合理运用, 而企业后勤则是以最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益。所以, 在采用虚拟化管理的同时, 我们不仅要学习其高效的内部运作, 还要学会运用其成功的操作方法、行为模式, 拓展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思维, 纠正不足, 发展适合部队后勤的一套虚拟化管理体系。

(3)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虚拟化管理体系就是利用虚拟的关系把后勤各部门以及外界市场联系起来的,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这里作为沟通的桥梁, 把来自广大市场和各部门间的信息进行传递, 完成了有效的内内合作和内外合作, 运用完整的信息资源做出最适宜的决策。

(4) 加强防范措施, 提高警觉意识。因此, 实行虚拟化管理, 就必须先落实安全问题, 使用与监管并重, 从网络信息系统着手, 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5) 打造高效业务流程, 提高后勤管理效益。虚拟化管理虽然革新了管理观念和实施方法, 但其核心内容同样是围绕业务工作而进行的, 虚拟连接依靠网络、信息技术, 不仅加快了整个业务的流程速度, 由于信息比较全面, 也大大降低了断链的可能性。打造一个高效的业务流程, 是提高后勤管理效益的最终目标。

虚拟社区管理初探 篇10

关键词: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管理;虚拟身份;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77-02

The Review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FAN You-Guo1, DING Hong-ming2

(1.TACH technology C0. ltd., Nanjing 210016,China;2.Nanjing City Subway Industrial Group Co., Ltd.,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briefly after th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The potential problem and manage difficulty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discussed detailed with systematic scheme, which deploy the data mining as the dominant tool. The future of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given.

Key words:Virtual Community;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Virtual Identity; Data Mining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逐步网络化,网络中的各种活动自发聚集在一起,这两者作为直接诱因,导致了互联网虚拟社区的出现。而随着互联网的规模日益庞大,各种用户的知识结构要求和资费门槛的普遍降低,各种社会行为网络化,导致在赛博空间里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互联网里,你不知道与你聊天的对象的真实身份,其是一条狗也不奇怪。但是当个体面对这个浩瀚的虚拟社会的时候,由于缺少监管,导致个人的私欲极度膨胀。于是,互联网里各种违法事件频发,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和隐私的侵犯导致了虚拟网络社会里的群体违规对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巨大负面影响;对社会财富的侵袭导致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是立法机关、新闻、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信息网络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虚拟社区管理的需求出发,探讨了虚拟社区关联所面临的问题、对策及未来的方向。

1 背景

由于网络用户的广泛分布和用户行为的日益成熟,各种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会在门户网站或者即时交流工具的群里停留,形成了所谓的虚拟社区[1]。

实际生活中的社区是指地理位置上紧邻的各种生活设施以及其中人与人的互动的复合体。虚拟社区借鉴了实际生活中社区的概念,同一社区中的各种小群体分别对各自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尽管其地理位置可能遍及全球,但是其兴趣、爱好或者某一特征相近,其相互互动,形成虚拟社区的各种活动,各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讨论的话题都在这里有反映,而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法讨论的话题也可以充分讨论。

最早的社区出现在互联网刚起步发展的时期,由于技术交流的需要,各种用户通过用户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BBS聚集在一起,交换软件,分享心得,交流体会。虚拟社区的出现符合人们物以类聚的习惯,而当时网络上的用户都是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之类的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修养的人,因此虚拟社区的管理问题并不突出,基本上没有什么欺骗的事情发生。

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接入互联网的门槛降低,伙夫走卒均可以上网冲浪,清洁工都有自己的Email地址。此时,各色人等良莠不齐,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开始分化,各种不同利益得纷争使得互联网变成了虚拟罪恶产生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的

各种罪恶也开始在虚拟社区里出现。

2 虚拟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吧的出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学生沉迷不良网站等不良影响;最早黑客开始入侵系统以获得黑客界的名声,到后来互联网商业化浪潮后黑客为利益铤而走险;由于交流的便利,起初人们相互交流是为了分享快乐分担哀愁,现在各种形形色色的猎手以各种伪装的伪善面具与猎物沟通,以达到猎财猎色的目的。截至2005年4月全国共有各类在册网吧11.3万家,平均每天全国网吧人流量约在4000万人次,为了管理好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规范互联网秩序,互联网管理软件应运而生,为虚拟社区的监管带来了审计管理和访问控制。

互联网安全管理软件已经从最初的实现网吧管理和过滤不健康网站的单一功能转变到现在精确控制网络内访问互联网的机器或人员的行为,能够全面详实地记录各种网络行为,包括上网日志、邮件、聊天等。特别地,由于网络行为人的聚合方式从Telnet BBS已经发展到了各种形式的应用,如文字和视频聊天,Web,门户,博客,邮件等等,如此丰富的应用形式以不同的方式聚合带有不同目的的人。虚拟社区已经从简单的讨论组发展的聊天群、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虚拟社区中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角色中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中角色的对应关系,以及这些角色间的联系,通过对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的规范管理带动虚拟社区活动的规范化,是虚拟社区中虚拟角色管理的主要内容。

而且随着我国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对虚拟社区的管理逐渐提上日程。而网络上的人是虚拟的,如何利用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来刻划上网人员的性格,及掌握上网人员网上的活动规律成为最新的需求,对于互联网管理软件的功能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针对现在的局面,现在的单纯网站过滤,记录上网人员身份和机器的行为的互联网管理软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迫切需要构建统一的综合局域网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系统,且该系统要求良好的扩展性,以应对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来实现虚拟社区管理。

3 虚拟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虚拟社区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的规范与改造是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信息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虚拟社区参与者的原因,虚拟社区中的信息的真实性的考据只能有虚拟社区的游人和观众自己负责。由于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很多过去不能实现的目标现在已经非常容易实现。比如个人发布新闻,web 2.0的博客就能够轻松实现;与内容的受众直接交流,过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现在只要在醒目的地方留下你的电子邮箱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或者语音/视频工具的号码,有兴趣的参与者自然会通过这些新兴的交流工具来与你沟通。信息的发布非常容易,大量的伪造信息充斥各个社区,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误导着广大受众。

2)信息的对称性

由于信息的发布非常容易,各种所谓的内幕消息横流,信息的源头由各种心怀鬼胎的虚拟角色所控制,来谋取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信息的受众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成为被蒙蔽的信息奴隶。这种信息施受间的不对称在涉及到违法犯罪的时候尤为明显。

3)信息制造者的身份不明确

由于门槛太低,任何一个经过概念熏陶的会用鼠标会打几个汉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头。而网络的无国界特性也使得国外的各种势力和利用团体利用虚拟社区的监管缺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过去由于交流成本太高(主要是人员流动成本和信息交换成本)而难以完成的事情,现在已经可以非常经济实惠地完成。换一句话说,由于滥用的成本太低,各种参与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目标,在虚拟社区里横行霸道扰乱虚拟社区的秩序。比如在各种论坛里利用虚假ID侮辱他人,相互漫骂,传播色情和违法信息等。这些都是缺乏监管造成的后果。其中对虚拟身份的管理的薄弱使得监管的短板尤为引人注目。

4)信息影响面和追踪的成本

由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信息基础设施,使用者广泛,信息的传播途径已经从以前的传统媒介和口口相传发展到了键盘、鼠标的箭头和受众的眼球上,受众获得资讯的途径的增多和低成本,使得信息的传播比过去更加广泛和迅速。如果是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也特别难以消除,因为没有经济而有效的追踪工具,使得追踪的成本太大。

5)信息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

由于现阶段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建设的落后,各种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使得受害者难以找到合适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管理者也没有合适的法律框架和准绳来为监管和规范指定准则,结果往往是信息施暴者逍遥法外,受害者忍气吞声或者有苦难言,管理者无法可依,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所难免。

学术界应该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打破信息施受中的不对称,维护信息的公平性,其中虚拟身份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6)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

互联网已经由以前的比较单纯的Cybe空间发展到现在的商业化信息非常浓的虚拟世界。以前的个人网站做主页纯粹是个人兴趣,对流量的追求也仅仅限于知名度,而在互联网商业大潮的洗礼下,特别是在互联网冬天的冰雪消融,商业化的春天来临,各种知名度和流量都可以兑换成商业利益的情况下,互联网已经被各种利益完全控制。不同利益集团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的博弈是当今互联网的一大特色。

对利益的角逐使得虚拟的身份更加复杂,信息背后的推手日益潜藏以获取信息的不对称优势;信息的商业化洗礼使得信息褪去了原来鲜艳的光泽,成为一枚枚商业化的印章。如何规范商业化的信息角色,需要对虚拟身份进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4 虚拟社区管理的难点

虚拟社区管理还存在诸多难点,与其自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数据的海量特性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在爆炸式地产生,如何容纳这些海量数据并从这些无定形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身份信息是一个技术难点。即使对于能够提取的虚拟身份,由于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导致了虚拟社区中虚拟身份与社会人的属性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如何充分保存和挖掘这些信息来为我所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另外,海量意味着高的硬件和软件投入,高的人力物理投入,以及试图发现目标时的海底捞针。

2)数据获取困难

利用网络蜘蛛得到的数据只是公开的信息,也称为前台信息,而后台信息能为我们提供虚拟身份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何获取后台信息的难度,不亚于做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难度。因此有时候会退而求其次,利用有限的公开的信息来作为数据源。

对于后台信息,抛开隐私不谈,由于各种虚拟社区的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各个利益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但是如何从各种不同利用集团那里获得真实的虚拟身份的数据是一个难题。

3)可信度低

虚拟身份的可信度低,某个人在某个网站某个版面拥有多个ID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曾经某个二手电脑论坛的一个推销页面中,某个虚拟ID为了为自己做托,更换马甲吹捧而露了马脚,被各路人马涌入,变成了该网站的不沉帖,成为虚拟社区的马甲史上的一大笑料,也是虚拟身份可信度低的一大佐证。而即使有了上网实名,上网卡的遗失、主机被黑等都会导致这种实名联系的可信度降低。

4)行为模式变化多端

用户的行为是多元的,虚拟身份的行为模式也是多样的,如何从这复杂多变的行为模式中,发现虚拟身份的持续和变化规律,需要从网络的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建模。

5)法规不健全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各种虚拟社区的虚拟身份管理办法,但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上还要因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出于对隐私保护和眼球关注度的追求而大打折扣。而互联网中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件层出不穷,即使获得了虚拟身份的真实社会属性也往往因为没有有效的法律根据而使法律面临难堪的境地。

5 虚拟社区管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更好地引导和规范虚拟社区的各种虚拟角色的的网上行为,分析虚拟身份的网上性格,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虚拟社区,建设一个综合的虚拟身份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

(1)打造稳定的虚拟社区的信息和虚拟身份的来源。

与各种信息提供者进行广泛地合作,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使其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为虚拟社区管理者提供信息来源。

(2)利用已有一些政策法规,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基础,也为提高虚拟身份的可信度提供质量保证[2,3]。比如现在网吧的管理形式已经有过去的开放经营模式转换到现在的封闭经营模式,不是随便的什么人支几台机器拉几根网线架个拨号服务器就可以成为网吧。网吧的经营许可证和实名上网制度的执行提高了网络使用的门槛的同时为虚拟社区的监管提供了机遇。这个基础使得各种虚拟身份的可信度大为提高。

(3)建立虚拟身份管理系统。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储大量信息的介质如硬盘非常廉价,计算能力也比过去大幅提高。而搜索引擎技术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有力手段,数据挖掘技术为虚拟身份的关联和模式挖掘提供了技术支持[1,4]。建立虚拟身份管理系统以后,可以追踪信息发布者的踪迹,规范各虚拟身份的言行举止,有助于打造和谐社会。

6 虚拟社区管理的未来

建立完善的虚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虚拟社区管理的必由之路。如果建立了完善的虚拟社区管理系统,对历史数据的关联挖掘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便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得虚拟社区管理人性化。在虚拟身份管理系统上进行虚拟身份的高级行为分析,解读虚拟身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的个人行为进行特别的管理,或者对特殊行为进行监控。最后,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为建立和谐的虚拟社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波, 尤雯雯.虚拟社区成员分类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z1).

[2]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S].国务院令第292号.

[3]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S].信息产业部令第33号.

上一篇:审美道德下一篇: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