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幼儿教育

2024-07-09

新课改下幼儿教育(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幼儿教育 篇1

一、进行环境教育, 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

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能量, 以废水、废渣、废气以及电磁波等方式排放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另一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这正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 我们应该进行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刻不容缓。

环保意识的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在初中阶段开展环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 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环境教育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家庭的其他成员, 并进一步向社会辐射, 进而扩大学校环境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要不断获取新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环境教育, 教师应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环境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环境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尤其是生物教师, 原因是教改后的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无论是资料分析、探究镜、大家谈、以及开眼界等, 都时刻渗透着环境教育。现代的环境教育, 因其教育的综合性特征, 要求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要使学生对环境有更多的认识, 教师本身应先学习。如生物学教师自觉参加环境保护行动, 提高和统一对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 组织有关的“环境保护”等专题研讨, 发动全体教师根据环境教育的要求,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另外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切合点, 加以归类整理, 适当拓展延伸,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要采用先进的环境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环境教育和未来环境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拓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 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这方面香港环保资源中心就做得非常出色。教育署下有公民教育资源中心, 幼稚园教育中心, 环境教育资源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都为公民, 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教育资源, 便于他们接受环境教育、备课查找多媒体资料等。这些对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要不断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在生物学教学中, 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教学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注重概念、理论的准确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 常常压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因被动学习而感到知识抽象、枯燥。学到的知识难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对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感性的认识。这些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反映环境教育对学生知识、技能、意识、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的要求, 更不能体现现行的课程改革。

在环境教育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这种教学方法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广泛采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能力培养时, 我让学生从现象中找问题, 自己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最后得出结论。如探究“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时, 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 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设计探究酸雨对绿藻生活影响的危害实验, 包括实际对照实验, 有的同学用模拟酸雨的方法, 有的栽培绿藻, 并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对照等。通过这些方法,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尤其是环境教育方面, 如将生活垃圾分类等, 既减轻了环境污染, 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摒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传统方法, 即通过教师的讲授直接灌输的方式、方法的改变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五、要把学校的环境教育与社会的环境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学校教育一直是环境教育的主体, 因为学校有大量的环境教育教学的资源, 有专业的教育引导者, 有特定的为学生提供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这就有效的保证了向学生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也能够组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不是孤立的, 因为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和终身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 要积极鼓励和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教育工作。那么社会的环境教育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必须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环境教育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浅谈新课改下的“真”教育 篇2

浅谈新课改下的“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真”教育 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   叶亚均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 那么,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 ,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 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二、开发人文因素――交流真情感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再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三、运用激情的语言――实现真体验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鸡》、《小山羊》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新课改下个性教育浅谈 篇3

【关键词】个性教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

前几年,“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特别流行,这两年大家也在提,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学校,只是多数落实在口头上,并没能真正落实在实践中。我国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课改也搞了7、8年,不能说没有收获,但素质教育依然不那么乐观:且看孩子们的书包还是那么沉重,题海战术还是那么盛行……

诚然,素质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不应该成为一场运动或一种潮流,而应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一项需要长期构筑的工程。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其核心应该是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想成功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依托个性化教育。

歌德说:“一颗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感情上完全协调”。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对于培养有个性色彩的人,传统教育是持否定态度的,或是理论上承认而实践上否认,有个性的学生很难适应学校教育或很难被学校教育所容忍。学生的个性与学校教育中所要求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风格相违背,所以传统教育的后果便是一点一点地抹杀学生的个性,把不同的学生变成从同一模具中铸压出来的“标准件”,这显然不能适应对人才有着不同需求的而又充满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缺乏个性的不宪政,其发展能力是有限的,而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同时社会的激烈竞争也需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正是按照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最佳选择。素质教育是一种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和应用。教师在塑造“人”时,其种种方法都应围绕绕“个性”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那么,怎样培养、发展学生的個性呢?

一、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影响人

教师的个性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中一切

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在教育事业中不管什么样的规章、大纲都不能替代他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因此,一个富有经验且有威望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自己优良的个性和人格力量去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师生交往中注重民生,摒弃“家长式”的作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实施个性影响的前提,对学生适度的宽容是施加个性影响的基础。教师没有威望便失去自己的个性,然而过威过严又造成个性的丧失,因而要把握好“宽”与“严”的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用自己的良好个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以集体的和谐关系陶冶人

学生的个性离不开集体的陶冶。实践证明,在一个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

的集体里,人们互律、互助、共进、共勉;从而使孤独者得到温暖,缺陷者得到补偿,愚者变智,弱者变强。人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的调动,个性的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班集体的工作重心应在于为每个成员开辟广阔的天地,让每个人各显其才、各尽其职。组织活动时,要善于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成员的兴趣、爱好、特长,给个性差异的成员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各自的心理需求和创造欲望都得到满足。

三、以健康的个性标准改选人

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

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健康的人性标准认真区分优良个性品质和不良的个性品质,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不良个性品质进行矫正。如:一个学生学习勤奋,守纪律,但生性软弱不敢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教师平时可通过阅读、听报告、看演出等形式让他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认识和理解勇敢性格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并安排他负责卫生、纪律检查方面的工作。同时,及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慢慢帮他克服懦弱的个性。当然,个性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教师应有针对、有步骤地进行施教,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良好个性。

毫无疑问,每一个被教育的个体都具有学容忽视的独特价值,个性化教育正是强调和尊重了教育对象这种宝贵的独特性,并对其采取了独特性的教育手段,使“独特性”异彩纷呈,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只有个得到了充分发展,群体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无意于在此标榜成名成家,也不是希望所有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影星、歌星,只是希望每个孩子的个性与天性在阳光、健康的氛围中得以舒展,天分被充分发掘,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 篇4

一、高中数学教育

1. 数学的本质特征

数学的本质是一个认识问题.在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中, 数学只是用纸和笔所做的符号游戏.长期以来, 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数学活动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

正如王梓坤所认为的那样:“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 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 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 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从航天到家庭, 从宇宙到原子, 从大型工程到工商管理, 无一不受惠于数学技术.”

当今的数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因此学好数学, 是实施全民教育的基础之一.

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认为:“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然而, 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过我认为数学反映了两个侧面:演绎和归纳同时存在的科学.

2. 高中数学教育

关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观点中, 普遍认为后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后天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对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方法, 数学教育也在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养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 等等, 都是每个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数学教育.

高中数学教育是高中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能够从众多的关于高中数学教育的研究中不难发现, 高中的数学教育发展是众多数学老师、数学教育专家、学生共同协作、努力的结果.高中的数学教育应该体现一种新的以学生自主创新为目的以老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的教育, 应当发展出一种学生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课改下关于高中数学教育的思考

1. 对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思考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融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 中西方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很多关于能动学习的观点.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 就是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作出行为表现.自我效能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 影响活动、任务的完成, 也影响环境, 是重要的人格组成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2. 注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 要让高中数学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状态是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 不仅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而且要注重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养.因为只有当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身心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之后, 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目标、内容和模式.

第二, 发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 因材施教.从心理学的角度,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和指导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秉持不放弃的思想, 积极鼓励学生, 发挥互帮互学的精神,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帮助的途径.

其次,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 给学生一个机会, 让学生看看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 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 战胜困难的方法.另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堂习题课最好能设计几道学生正常思维难以解决或常出错、解答较繁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路受阻的对策训练.

最后, 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 教师需要不仅仅从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名学生的优劣, 还要做到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时时鼓励学生, 就算学生考试成绩差了, 也要尽量和学生一起探讨考差的原因, 带动全班的同学互助, 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更好地学习.另外, 学生在取得进步之后, 教师应当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摘要:在当今新课改的大前提下, 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和观念, 就不可能在高中教育中取得卓越的成效.高中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又是历年来的重中之重, 往往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的状况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 在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方面取得进展呢?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教育,高中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戴维.M.J., 赫什.R.数学经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7) .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5

小学教育管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要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4.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 篇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引发全国对语文性质观念的反思。可以看出,“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落实语文教育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呢,该如何认识我们的学科,如何搞好我们的教学,同时也培养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呢?

第一,做好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追求真感受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此一方面,目前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妄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反而会让语文失“真”。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对“语文”的理解上有问题,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错误。语文的根基就是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作为一线教师不仅应该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还要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第二,弘扬人文精神——交流真情感

为什么常常看到孩子们讨厌学习,讨厌作业,讨厌考试,概因学校教育成为一座围城。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是一门思想教育的学科,是生活艺术的载体,教材本身语言优美,形神兼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处处闪耀这人类道德情操、意志的光芒,在德育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势。因此,发掘文本主题,满足学生的心灵需求,从课文中让学生获取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与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产生共鸣,理解并转化其中积淀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最终让学生的精神世界瑰丽多彩。针对不同的课文设定不同的主题,比如在《桂林山水》等描述祖国风景的课文时,让学生了解祖国锦绣山河、文化灿烂、语言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在人物传记类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直接与文中人物对话,领悟人物的高尚品格,从而体会到坚强、乐观、勇敢等诸多高贵品质。

第三、运用语言技巧——实现真体验

语言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特别是将语言运用到教学领域中时,更是要求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从而达成一定的教学成效。语文学科本身立足于与语言文化知识,且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均处于启蒙阶段,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语言技巧时,要兼顾语言表达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 以及小学生的信息接收心理。课本内容语言非常优美,那么如何用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诗意的环境,使得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呢?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在语言的轻重抑扬长短快慢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以便形成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们一步步体会语文知识的内涵,全身心地投入情感意识。注意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 让语言节奏和声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体系,从而以语言为载体, 开拓学生的美感意识和想象空间。语文课文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形象性, 需要调动起学生们的形象意识,让书本的知识立体丰富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而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人文精神。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 篇7

一、充分尊重学生, 顺应学生天性

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作为基础学科的高中语文学科, 理所当然地承担着育人的责任, 而育人者必先塑造好自身的人格, 学会尊重, 因为人的内心里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 我们只有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默写课文时, 一些掌握不好的学生总是会不自觉地做小动作。针对这个情况, 我不是责骂、不是惩罚, 而是让学生找有关作弊的历史资料, 谈论作弊的危害, 学生在丰富了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默写的水分大大缩减, 这不能不说是尊重学生带来的良好效益。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懂得尊重学生, 还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成长成才的心理出发, 使教学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天性。同时, 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智力发展情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发展其天性, 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真正的优化。

二、敢于放手, 不强加意志

作为教师, 我们常常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效率, 但很多时候, 付出辛勤劳动未必获得好的收成。以前对于那些语文学习有困难学生, 我总是尽心辅导, 面面俱到的讲解, 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 我敢于放手, 不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 只是规定掌握知识的时间, 由他们自己想办法掌握知识, 或是独立思考, 或是请教周边同学, 一段时间下来, 一部分困难生不仅解决了难题, 还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在教书育人之时如抛秧那样, 我们要给学生预留发展的空间, 他们就会像自由生长的秧苗一样茁壮成长。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 给学生创造自由表现的空间, 相信学生的能力,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敢于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偏离学习目标时, 应给予适当引导。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

在课改的背景下, 很多老师都在转变教学观念, 逐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有的学生似乎并不领情, 总会在别的同学激烈讨论时偷懒。怎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呢?首先,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勇气;第二, 培养学生勤思考, 多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 建立互帮互助小组, 督促全员参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理应努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想办法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 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讨。应当真诚地帮助全部学生树立自信,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组建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无论参与何种形式的活动都会展现出差异。在生本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当转变过去只是以考试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的评价形式, 建立一种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因为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 我总会让学生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 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么? (2) 我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么? (3) 和昨天相比我有进步么?主动积极的自我评价后, 学生再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思, 及时改进。这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 不仅把学生的被动发展转化成主动发展, 还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除了自我评价机制之外, 我们还应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发挥各种评价机制的优势, 弥补各自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有效和健康。

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说到:“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用钥匙开动汽车一样, 老师给学生钥匙, 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 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 生本的激发模式, 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 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道者, 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 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 学生学习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作为新一代的教师, 我们应紧跟先进的教育理念, 坚持生本教育, 给学生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 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做法从四个方面谈了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强调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育 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 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 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 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 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 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 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 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

二、教材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灌输,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 这样学生似乎就是为了分数而学, 为了教材而学。而且以往教材中的教学理论深奥, 教材虽比较条理但却死板、脱离生活实际。虽然为了说明这些教材中的观点, 也列举了一些例子, 但这些例子过于理想化、成人化, 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 很难产生共鸣。例如, 以前《经济学》部分中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虽然作为重点大篇幅介绍, 但是无法与生活沟通, 这样学习下来学生只是死记住了那些理论和知识点, 但却不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 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 《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 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 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 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 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 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 虽然都是新内容, 但是非常贴近生活, 因此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 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 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 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 形成观点, 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 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 分组讨论, 很快, 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 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15分钟后, 课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 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

四、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 学生背结论, 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 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 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此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 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 重视教师的“导”, 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 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 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五、善于激励,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以表扬激励为主,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 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 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当教师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时, 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应试、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疏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 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 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尤其是更加贴近生活了。

新课改下职高语文教育教学探讨 篇9

“语文是 培养学生 正确理解 和运用祖 国语言文 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时语言准确、简练、生动、逻辑性强、有趣味, 努力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以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写作, 如写作中的要求及过程搜集的材料、如何构思、怎样布局谋篇、加工修改等, 这些都需要思维能力。例如, 新概念作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概念考察的方面有:新思维, 即创造性、发散型思维, 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 打破僵化保守, 实现无拘无束;新表达, 即不受题材、体裁的限制, 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新概念作文这个平台培养了大批年轻有为的作家这些是职高语文教育追求的。

二、选择好教学内容, 精心组织好教学

教学内容即教什么, 它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是:目标是组织教学的依据,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体现目标体系, 并为实现目标服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 另一方面要考虑已确定的教学内容以何种程序呈现给学生。教师既要带着学生学习教材, 又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钻研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是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称职的语文教师既能钻进教材, 又能跳出教材, 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材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一篇课文在一定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 以高屋建瓴之势处理教材、驾驭教材, 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凡是课文中信息特别丰富、写法独具特色, 又与年级教学要求相适应的, 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部分都应作为教学重点;凡是内容艰深、不符合学生理解接受水平, 又不影响教学重点落实的部分, 或虽有读写价值而以前已学过的内容, 则可从略处理;凡是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 难以掌握的, 就应该找准切入点, 调动各种因素, 运用适当手段,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克服困难。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课程设计和互动方式的选择, 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 还要考虑特定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例如, 在职高语文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的课堂互动中, 我在对待文科生和理科生这两个不同对象时, 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都有所不同。针对文科生知识面相对广泛, 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深刻这一现状, 在课堂互动中, 先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 然后导入中国建筑的特征, 使学生不仅掌握大量史实, 还对课文有深入的了解, 效果十分明显。在互动方式上, 针对文科生思维活跃的特点, 采取“引导为主的方法。而理科生由于缺乏相关史实, 教师需要在互动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再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片心得这样一来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选择互动方式时, 教师应该根据理科生思维不易发散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而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教师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难度, 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重视信息反馈

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习效果检验。信息反馈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方法, 补缺补差。因此, “教学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值得重视。教师要想办法保证反馈信息渠道的畅通, 做到及时把握情况、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在收集反馈信息时仅布置几题作业让学生做, 而不注意正确的反馈手段、反馈机理的运用, 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不注意正确的“反馈”处理, 教师就不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无从及时纠正偏差, 无从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获取反馈信息的手段有:观察学生的活动, 请学生朗读教材, 提出考查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要求学生解答, 谈心得和经验, 在全班同学作业时巡视, 与个别学生交谈等。其中效果较好的是请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和请学生质疑。教师掌握了大量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后, 就要及时做出评定和处理, 强化应当肯定的, 抑制或转化应当否定的。因为这是教师调整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学习结果的客观信息:知道正确的答案和教师对自己的评定, 知道自己的成绩和缺点及克服缺点的办法。

五、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理解、词语的选择、文意的把握等,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主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 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 而是看他能否运用。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 即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用教学大纲的语言来说, 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运用课外学习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运用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外活动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外阅读, 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 即报纸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 总结阅读方法;2.课外写作, 指导学生观察, 写日记、周记、随笔、笔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3.课外听说, 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4.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语文教师在上述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予以正确的引导。现在的职高学生, 他精力旺盛, 凡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 积极创设情境, 发展其思维, 提高其兴趣, 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其知识, 开阔其视野, 增长其聪明才智。

谈新课改下的高职数学教育 篇10

一、大众数学思想的启示

大众化数学理念认为, 数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为不同的人提供自由选择的数学学习的内容。这种思想能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视角和思维, 为高职数学课改革提供参照。

1. 数学课实行分层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数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还远远不能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相适应。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改革, 可以按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功程度分成几个教学层次,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这样不仅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也是高职数学教改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 高职数学课的“点菜消费”

对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学的课程具有职业目的:找工作、就业、或为学业作准备。因此我认为, 高职数学课程的确立应该在对各行各业作一个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哪些是必修课, 哪些是选修课;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不同要求, 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 不能完全照搬普高的课程。根据专业、个人发展与兴趣提出“菜单”, 并需要“配菜”“烧菜”的“厨师”对“菜单”加以调整。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 区别对待, 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介绍但不作要求。

二、数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 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进入高职的学生, 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 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是枯燥无味”这一观念,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遗撼的是, 因为我们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掉数学发展过程中人文的、历史的事实, 以枯燥的计算和过难的推理来代替数学的教学, 这已经不再是数学本来的面目了, 怎么能让学生感兴趣呢?他们在数学学习当中大多感到的是一种挫败感。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育, 不在于教师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 也不在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多抽象、多深奥, 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是否能学以致用。教师所要做的首先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生活化, 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并把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培养、激发与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中, 不仅要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及在当前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是为后继相关专业课打基础的, 是培养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数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 发生了好多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 让人深思和回味, 给人启迪和教诲。但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 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 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 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 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 也是可以理解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 将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

3. 做数学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 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 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

三、数学的应用与专业的融合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 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 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

1. 与专业课结合

由于进入高职的学生中, 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 如IT行业、财经类行业;而有的行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 如艺术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 而财经方面主要侧重利润和最优化方面。所以, 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 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整合的策略, 让学生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 真正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 体验到以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2. 以数学的实际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不单是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 更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如现在商场上实行换季打折, 有的商家就标高产品的价格再来打折, 它的实际折扣是多少?利润率如何计算?标高率如何计算?如何结合这些商业行为来分析成本、标价、售价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弄清怎样来计算标高率、盈亏率、折扣率。又如, 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 学生们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关系具体专业的, 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 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本业的具体内容, 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总之, 我认为高职院校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 就要让高职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切实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把数学融入生活, 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 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最后,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数学, 应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美。

参考文献

[1]柴福洪.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J].职教论坛, 2007 (06) .

[2]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殿军, 富成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09) .

上一篇:概念图模型下一篇:配网工程安全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