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匹配性

2024-06-05

材料匹配性(精选九篇)

材料匹配性 篇1

关键词:砌筑砂浆,墙体材料,保水率,拉伸粘结强度

在普通干混砂浆现行产品标准中,砌筑砂浆按抗压强度分类,并要求砌筑砂浆强度须与墙体材料相匹配。《建筑构造通用图集(88J1-4)干拌砂浆》首次对普通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用保水率和抗压强度进行分类,并要求墙体材料和砌筑砂浆除抗压强度匹配外,还须根据墙体材料吸水特性选择保水能力适当的砂浆。DB11/T 696-2009《干混砂浆应用技术规程》要求施工时应根据墙体材料吸水率选择保水率的砌筑砂浆。本文对现行典型墙体材料进行了吸水特性分析,以拉伸粘结强度为衡量指标,对墙体材料配套砌筑砂浆提出保水率要求。

1 试验方法

1.1 墙体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1.1.1 墙体材料吸水率

将各种墙体材料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重量m1,然后充分浸入(23±2)℃的水中,水面掩盖墙体材料上表面约100mm。浸泡时间分别为1,3,5,7~60(min)、2,3,4~24 (h)、2,3,4,5 (d),到规定浸泡时间后取出用湿毛巾迅速擦去试样表面的水分,称取墙体材料吸水24h后的重量m2,吸水率q用式(1)进行计算:

1.1.2 墙体材料吸水曲线

将各墙体材料切割成100mmX 100mm×30mm规格,烘干至恒重后冷却至室温,待用。将卡斯通管固定在墙体材料上,自往卡斯通中注水时开始计时,根据墙体材料的相对吸水速度以一定时间间隔记录墙体材料的吸水量,直至墙体材料吸水饱和,开始透水时为止,由此得到表征各种墙体材料吸水速度的吸水曲线。

1.2 砂浆性能测试

1.2.1 稠度

普通砌筑砂浆的标准稠度控制在70~80mm,砂浆后续性能测试均为标稠用水量,标准稠度测试参照JGJ/T 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规定。

1.2.2 保水率

本文中砂浆保水率采用真空抽滤法进行测试,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1)按布氏漏斗的内径裁剪中速定性滤纸一张,将其铺在布氏漏斗底部,用水浸湿。

(2)将布氏漏斗放到抽滤瓶上,开动真空泵,抽滤1min,取下布氏漏斗,用滤纸将下口残余水擦净后称量(G1),精确至O.1g。

(3)采用具有标准扩散度用水量的砂浆拌合物放入称量后的布氏漏斗内,用T形刮板在漏斗中垂直旋转刮平,使料浆厚度保持在(10±0.5) mm范围内(G2)。

(4)将称量后的布氏漏斗放到抽滤瓶上,开动真空泵,在30s之内将负压调至53.33±0.67kPa (400±5mm汞柱),抽滤20min,然后取下布氏漏斗,用滤纸将下口残余水擦净,称量(G3),精确至O.1g。

(5)按式(2)计算新拌砂浆的保水率R,精确到1%。

式中:R为砂浆的保水率,%;W1为砂浆原质量,W1=G2-G1,g;W2为砂浆失去的水质量,W2=G2-G3,g;G1为布氏漏斗与滤纸质量,g;G2为布氏漏斗装入料浆后质量,g;(G3为布氏漏斗装入料浆抽滤后质量,g;K为砂浆的标准扩散度用水量,%。

1.2.3 抗压强度

砌筑砂浆立方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参照JGJ/T 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规定。

1.2.4 拉伸粘结强度

以典型墙体材料为成型基层,成型试件尺寸为40mm×40mm×6mm,养护温度为23±2℃、相对湿度70%±10%,龄期为14 d。

2 典型墙体材料吸水特性分析

以灰砂砖、烧结砖、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标准混凝土板(参照JC/T 547-2005)为研究对象,进行吸水特性分析(表1)。

以上几类典型墙体材料按吸水特性划分为三类:吸水速度较慢的为灰砂砖、标准混凝土板;吸水速度较快的为烧结砖、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介于中间的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普通混凝土砌块。选取烧结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和灰砂砖为代表进行了量化对比。如图1所示,吸水曲线表征的墙体材料吸水速度由快至慢分别为:烧结砖、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灰砂砖。综合对比几类典型墙体材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度,可将吸水特性划分为高吸水性墙体材料(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烧结砖等)、中等吸水性墙体材料(如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低吸水性墙体材料(如标准混凝土板、灰砂砖等)。

3 不同保水率砌筑砂浆同墙体材料的匹配性研究

根据试验结果,高保水砌筑砂浆(1号)、中保水砌筑砂浆(2号)、低保水砌筑砂浆(3号)和1:4水泥砂浆(4号)的稠度、保水率和抗压强度如表2所示。

以上4类砌筑砂浆与不同墙体材料的拉伸粘结强度变化趋势如图2-7所示。

如图2所示,蒸压加气混凝土块、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和烧结砖等吸水速度较快、吸水量较大的墙体材料,砌筑砂浆与墙体材料拉伸粘结强度随着砂浆保水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大;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灰砂砖和标准混凝土板等吸水速度较慢,砌筑砂浆与墙体材料拉伸粘结强度不再随砂浆保水率增长呈递增关系,存在最佳保水率范围。

4 结束语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墙体材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度差别较大,综合分析吸水特性可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烧结砖等列为高吸水性墙体材料,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列为中等吸水性墙体材料,标准混凝土板、灰砂砖等列为低吸水性墙体材料。同一种墙体材料匹配不同保水率的砌筑砂浆,拉伸粘结强度差别较大,基本适配规律为:高吸水性墙体材料适配高保水率砌筑砂浆,中等吸水性墙体材料适配中保水砌筑砂浆,低吸水性墙体材料适配低保水砌筑砂浆。施工现场搅拌的1:4水泥砂浆用于各类墙体材料砌筑时,拉伸粘结强度均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墙体材料砌筑施工时,建议按表3所示的技术指标选择保水率适配的砌筑砂浆。

参考文献

[1]88J1—4—2005,建筑构造通用图集[S].

[2]DB11/T 696—2009,干混砂浆应用技术规程[S].

婚姻需要性匹配 篇2

最近,北京上海的白领中掀起一股婚前先测性匹配度的风潮,让我们正视性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天地之大,你就容不下一颗小小的“跳蛋”吗?

零零疤(28岁 因为妻子的特殊癖好正和对方冷战)

有人说,婚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跳蚤,但我遇到的问题,不是跳蚤,是跳蛋。

老婆是外企白领,长得很漂亮,可对那事儿一点激情都没有,总像在尽义务。

一开始,我以为是她工作压力大引起的连锁反应。但是,那件狗血的事情让我知道,这个想法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那次出差回来我想给她一个惊喜,就没提前给她说,到家已是晚上10点,当我悄悄地推开卧室门的那一刻,我石化了:一直以为性冷淡的老婆居然用跳蛋自慰!

老婆也非常尴尬,企图让我和跳蛋和谐相处,但是,这完全是侮辱我啊!想想平时那么努力做功课,她都像个冰雪女王,难道我这个大活人还不如一颗跳蛋吗?!

此后半年多的时间,是我和跳蛋的战争,谁也没赢,但夫妻生活却每况愈下。因为发现了她的秘密,以后每次跳蛋时刻她也不怎么回避我了。我真是要崩溃了:为什么我会有这么一个怪口味的老婆!

性匹配不仅包括生理的匹配,更重要还有性态度、性观念和性欲望的匹配程度,婚前双方最好一起做做以下测试,以了解双方性匹配程度,TestA、B、C都没有标准答案,双方的匹配度主要在于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果性态度、性欲望和性观念三种测试的答案一致度低于总数的三分之一,那你们的婚姻对于双方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TestA:性态度

1避孕是女人的责任吗?

2性关系是否可以作为解决夫妻冲突的工具或者奖惩手段?

3当出现性方面的困扰,是否愿意和对方一起应对?

4你是否介意对方一些特殊性偏好,比如自慰、借助道具和药物?

5你是否很在意性关系给你们带来的亲密感?

那事儿真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啊!

珊珊(32岁 称老公精虫上脑,并对此烦恼不已)

结婚10年,女儿现在都8岁了,但老公还不可思议地保持着新婚时的热情。每次出差回来,他都又是抱又是吻,而且他特别喜欢那种法式长吻,偏偏这些,我都不喜欢,但又觉得拒绝他好像会很伤感情,所以每次我都会勉为其难手足无措。

我要求过很多次分床睡,提议都被否决,他说要搂着我才睡得着,但这正是我睡不着的原因啊!提出分床睡,还因为有个小小的“阴谋”:我不想交功课。

老公有用不完的精力,每天都要我交功课,而且有时还不止一次。我们吵架,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这件事,每次他摇白旗下矮桩主动要求和好,也是因为这件事,我真的怀疑,他是个精虫上脑的男人。

我曾在网上发帖求助,没想到好多人说我这是炫耀帖!我只能说,性这回事,真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真觉得,这种事情,就像往菜里加盐一样,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多啊,两个人口味一致最好。但我和老公,偏偏一个喜欢清淡调调,一个喜欢重口味,真是折磨人。

TestB:性欲望

1你是否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还是坚决只能接受婚后性行为?

2你是否觉得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或是觉得性可有可无,无关紧要?

3你是否觉得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还是你认为性是很无聊、很庸俗的事情?

4你的性生活只是婚姻中的例行公事,还是认为性爱关系到感情和爱?

5你是否认为性是个人隐私问题,是个人的自由权力,自己和谁有过性关系,和另一半无关?

6你是否认为婚后双方就没有和别人有性爱的权利和资格?

都是因为开始没有试过鞋!

苏苏(29岁 一次外遇后,我发现婚姻原来是双不合脚的鞋子)

我是个传统的女人,和先生谈了场传统的恋爱。我的第一次,当然也很传统地留在了新婚之夜。

先生是大学老师,老子、庄子他张口就来,而我们的夫妻生活,也像他口中的老庄哲学,每次也都是平和中正。这么多年,先生甚至都没想过要换个姿势。

A的出现让我本来横平竖直的心开始乱如麻。他是我的同事,一个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男人,比我小两岁。去年,我们两个人作为公司代表去海南开会,公事之余他邀我游泳,但我是旱鸭子一只,万顷碧海之间,看着那个教我游泳的健美身体,一种莫名的躁动开始在身体里涌动。那次出差之后,我觉得我和A的关系好像和过去不同了。

我一直在努力挣扎着抗拒这样的诱惑,但我和A还是没有免俗地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但这一次真的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历,我第一次知道,性是完美快乐的体验!而在此之前,我甚至从来不知道世界上真有高潮这回事。

虽然最终我并不能因此轻易放弃婚姻,但我已知道:他不是我的那杯茶。

TestC:性观念

1你希望的性爱频率是多少?A.每天数次 B.每天 C.一周数次 D.其他

2你对无性生活的状态能忍受多久?A.一周 B.一月 C.一年D.其他

3你希望性爱时间长度是多少?A.30分钟以内 B.30分钟以上

4你是否希望对方在性爱中变化招式、花样,喜欢性爱环境变化,介意简单、单一、无变化的性行为?

5你是否认为只要一方提出,另一方就必须无条件满足对方的性要求?

6是否喜欢与对方有性以外的身体接触?

专家点评

身体知我性,婚姻安我心

周小燕(心理学教授)

婚姻最艺术的说法就是安顿我们身心的地方。婚姻要想舒服,当然就得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但我们在性方面一直是含蓄内敛的民族,认为“中媾之言,不足道也,言之羞也。”当我们能大方地讨论什么样的身体与自己是匹配的,这绝对是婚姻文明前进的一大步。

人体是千差万别的。过去,我们那么羞于谈性,很多时候,几乎没有考虑过对方的身体和自己是否适合,婚姻就像一双不能试穿的鞋,买回家后才不得不削足适履或者穿上磨脚,这样的婚姻稳定性可想而知,更谈不上有什么幸福。因此,探讨性匹配度是非常必要的,免得婚后才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不搭调。

但人们对性的评价,在实践之前最容易受幻想的支配,在实践之后则容易受遭遇的支配,像案例里的苏苏一样,难免觉得性福在别处,对性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但我的观点是:杜绝婚外情,反对性快餐,性对成年人来说,安全、自主、相爱是最重要的,是获得快感的重要前提。爱不能省略过程,因为快餐只提供生理快感,不提供精神美感,做人要过情感生活,不过禽兽生活。

高速信号终端匹配性研究 篇3

关键词:终端匹配,WOA走线,高速信号

高速信号阻抗不匹配的真正起因是不断缩减的信号上升时间和下降的时间, 从而使得PCB板上的每一条走线由理想的导线转变成为复杂的传输线。如今, 传输线效应已经成为制约高速信号能否正常工作最关键的因素。高速PCB板中的互联信号线构成了传输线, 在PCB互联信号线上如果有阻抗不匹配的地方就会出现信号的反射, 并可能引起错误的触发从而导致最终数据的错误, 影响产品质量。本文所提到的高速信号都以mini-LVDS为例。

1现状分析

目前一般TFT液晶面板设计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设计为一颗Source Driver IC对应一颗FPC, 这样的设计WOA走线较短, 从而高速信号质量较好。但是现在由于分辨率越来越高, 出于Bonding机台及机构设计的一些限制, 越来越多的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 即两颗Source IC对应一颗FPC, 这样电源及信号走线会较长或不均衡, 从而导致高速信号质量变差, 匹配性不佳, 容易造成信号的反射, IC接收信号异常从而出现显示画面异常及高频闪点等不良现象。为了研究造成信号反射的主要线路点 (PCBA、FPC、WOA走线) , 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实例分析:

实验测试项目:通过测试mini-LVDS信号的swing, 确认影响swing质量的主要因素。

实验测试步骤:module单体测试→去掉整个cell→去掉FPC。

实验测试机台:9000示波器。

PWB设计:高速信号走线为L形, 分别测试近端及远端的Data 0、Data 1、Data 2。

实验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出:Module三组Data swing差异较大, 阻抗发生变化主要在cell上, FPC上阻抗几乎没有变化, 说明对高速信号影响最大的是cell上走线, cell上swing变化约为125m V。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有在cell上做如下改善验证实验。

(1) 减小高速信号cell走线阻抗。

(2) 四颗IC的高速信号阻抗尽量一致。

具体修改数据如下:

基于以上修改, 其他设计不变, 测试模组swing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改善后模组在cell上swing变化约为81m V, FPC上几乎没有变化, 且三组Data swing较一致, 与改善前相比信号衰减较少, 改善效果较好。

基于以上实验可知, Cell上信号走线对于高速信号的终端匹配影响比较大, 目前module的高速信号设计方面, PCB高速信号走线的阻抗可以请PCB板厂进行模拟管控, 信号终端匹配阻抗的选择可以参照PCB板厂模拟的光板阻抗及实测阻抗进行设计。FPC目前较多采用单层铺铜走线设计, 因此走线阻抗几乎在几十到几百毫欧, 所以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忽略。目前面板设计主要关注面板外围走线的DC阻抗, 因此设计过程中需尽量保证各组高速信号线的DC阻抗一致, 从而减少走线阻抗不匹配导致的信号反射问题。为减少设计成本可以采用软体先建模, 确认信号的大致状况后再来评估设计架构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往设计, 我们过多关注DC阻抗对高速信号的影响, 往往忽略了AC阻抗的影响, 为了提高产品性能, 未来高速信号走线需要同步关注AC阻抗。综上, TFT液晶面板设计时不仅要考虑PWB的Layout走线及终端匹配, 同时也要考虑cell上外围Layout走线阻抗的一致性,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产品。

参考文献

[1]马群刚.TFT-LCD原理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戴亚翔, 田民波.TFT LCD面板的驱动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1) .

UV胶印油墨在印刷中的匹配性 篇4

UV胶印油墨与目标应用行业环保要求的匹配

UV胶印油墨在烟、酒、化妆品、电子产品、食品及药品等行业的包装与商标印刷领域中都有应用,而在这些不同的行业中,都有不同的环保法规要求,UV胶印油墨作为印刷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与目标产品的相关行业法规及环保要求相匹配才能投入使用。比如,在电子产品行业,因为卤素会降低焊接后电子产品的介电性能,并产生腐蚀性,而且含卤素化合物的电子废料、塑胶产品燃烧后,易产生二恶英类化合物,经由生物累积,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所以,用于电子产品行业的印刷油墨产品,必须满足IEC 61249-2-21∶2003的国际无卤标准要求。

案例:某印刷企业主要印刷电子标签,之前小批试样的产品总是出现卤素超标的情况,经市场调查后,选择了合适的UV胶印油墨(如海中辉生产的UVT-WL系列无卤油墨),印制的产品完全符合IEC 61249-2-21∶2003中对卤素管控的标准要求,满足了客户需求。

UV胶印油墨与产品应用方向的匹配

印刷品的应用方向不同,对UV胶印油墨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用于卡片印刷的UV胶印油墨,要求其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否则印刷的卡片产品容易出现擦花、表面损伤等质量问题;而为了使化妆品包装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印刷企业在选择UV胶印油墨时,应考虑采用色彩靓丽、不宜褪色,且耐光性优异的产品,否则化妆品包装放置时间一长,表面就会出现褪色现象,外观不再漂亮,看起来有陈旧感,使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大打折扣。

UV胶印油墨与印刷基材的匹配

目前主要的印刷基材有纸张、薄膜、织物、金属、陶瓷等。其中,常用的印刷纸张有新闻纸、胶版纸、铜版纸、镀铝纸、特种纸等;常用的薄膜材料包括PVC、PE、PET、PP、OPP、ABS、PA等。不同的印刷基材,由于其材料结构、表面处理方式不同,其表面张力也会不同,因此同一种油墨在不同的印刷基材表面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黏附性。为了保证油墨在印刷基材表面有足够的附着力,不起层、不脱落,必须选择与印刷基材相匹配的UV胶印油墨,否则将会出现质量问题。

案例:笔者了解到某印刷企业使用UV胶印油墨在半透明磨砂PP材料表面印刷时,出现了掉墨问题,经分析是因为所用UV胶印油墨的附着力不足。

具体原因是,该印刷企业选用的UV胶印油墨只适用于金银卡纸、普通纸张、表面处理良好的PVC胶片等表面张力较高的材料的印刷,而磨砂PP材料的表面张力较低,因此无法与该印刷企业所选的UV胶印油墨相匹配,从而造成上述质量问题。后来该印刷企业选择了附着力较好的UV胶印油墨(如海中辉的UVP系列胶印油墨)进行磨砂PP材料的印刷,很好地解决了油墨附着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UV胶印油墨与印刷基材化学性能的匹配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例如,UV胶印油墨对印刷基材的侵蚀,使得油墨色相发生变化,印张颜色不一致;薄膜类印刷基材因材料中部分化学物质的析出对墨层造成腐蚀,出现油墨反粘现象等。

案例:深圳某印刷企业一直坚持以品质为中心,特别注重油墨的针对性选择,对于胶片印刷油墨和金银卡纸印刷油墨都明确分开使用。在一次印刷PVC胶片时,使用UVP胶片专用油墨先印刷了100张进行测试,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但在正式大量印刷后,发现12000张PVC胶片除每堆最上层100张左右质量正常外,下层的PVC胶片都发生了油墨反粘现象。在查找原因时发现,为了增加PVC胶片的柔韧性,几乎所有PVC胶片都添加了塑化剂,塑化剂在高于45℃温度下会从PVC胶片中分离析出,而PVC胶片专用UV胶印油墨的特点是附着力强,但抗溶剂性较差,在大批量印刷时,PVC胶片温度较高散热不畅,所以导致印品堆叠底层出现油墨反粘现象。后改用抗溶剂性较好、表面硬度较高的UVT系列油墨便解决了PVC胶片印刷的隐患。可见,印刷企业要充分考虑印刷基材的特性,结合UV胶印油墨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油墨产品。

UV胶印油墨与印后加工工艺的匹配

由于各种印刷品的印后加工工艺不同,所以对UV胶印油墨性能的要求也会不同,比如需要进行模切、压痕等印后加工工艺的印刷品,为避免加工时产生爆色问题,应选择柔韧性较好的UV胶印油墨;需要进行烫印、吸塑等印后加工工艺,则应选择柔韧性好、表面张力高的UV胶印油墨,否则会出现烫印不良和吸塑不上的问题。

案例:深圳某印刷企业的一款出口印刷品,需要做吸塑处理,这家印刷企业非常重视这一订单,从纸张到油墨都选择了价高质优的产品。但是,印刷出来的产品却不能进行吸塑,造成了大量废品。之后,该印刷企业用排除法对所有材料进行排查,先从使用的油墨着手,发现原来是使用了不合适的UV胶印油墨造成的,而换成合适的UV胶印油墨后,印品干透马上进行吸塑试验,结果所有测试均能通过。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不一定非要选最贵的UV胶印油墨,选择最合适的油墨才是避免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印刷企业在选择UV胶印油墨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印刷原料的物理性能、印后加工要求、应用方向、行业环保法规,更要考虑印刷工艺条件、印刷基材实际特性,才能获得印刷精美的产品,从而生产出客户满意的印刷品。

教材题材与学生兴趣匹配性研究 篇5

北京大学自2003年开始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础英语阶段学习的英语精读课本。每年春秋季两个学期使用此教材的学生大约3000人, 这套教材使用至今已有7年了。它已经成为基础阶段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核心教材。本文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兴趣与教材题材的匹配关系。研究目的是通过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教材兴趣的需求来为今后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依据。

二、教材评价与学生兴趣理论

1. 教材评价

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Hutchinson等指出学习并非取决于教材本身, 尽管后者在设计和编排上都很精密, 学习取决于教材与学习者状态之间的最优匹配, 同时, 学生与教材是否最优匹配也决定了教材的使用效率。Harmer认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这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胡建伟研究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原则, 要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各种知识和语言探究的机会, 要激活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语言水平, 因此教材要以学生为基础。

2. 学习兴趣与动机行为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它在学习中扮演积极角色, 而且构成了一个学习者的愿望、需求和兴趣三个要素。在其中, 兴趣是最主动、对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要素。兴趣影响动机行为是因为对英语有兴趣的学习者会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到学习内容上。当学习者被某种语言所吸引, 他们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英语教材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我们提供的教材在强调语言自身规律的同时, 能够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发展, 就能很好地体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个案研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为个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作为英语精读课教材, 包括8个单元, 学生要学习这套教材中指定的5个单元。在为期16周的学期里, 学生要完成精读、泛读和听力三个部分的学习。精读课只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一周学时。5个单元为:第3单元就业指导;第4单元多元文化;第5单元短篇小说;第6单元对生活态度的评价;第7单元“9·11”恐怖袭击。

1.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题材? (2) 课文题材对英语学习有什么意义? (3) 学生如何评价兴趣与题材之间的匹配关系?

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2007级本科生7个班210人。他们2007年9月入学, 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分级考试, 被分到一级。英语课使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一个学期学习一册, 到2009年6月, 他们完成四册书的学习。

3.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包括个人信息、对课文满意度的描述分析。210名学生填写了问卷调查表, 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统计, 访谈随机选出正在使用这套教材的8名学生。

四、结果与讨论

1. 关注现实生活的题材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

外语教学中, 教材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 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教材只有在语言和内容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所关注的话题, 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在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5个单元的问卷调查中, 55%的学生对第3单元就业分配内容最感兴趣。而多元文化占8%;短篇小说占33%;对生活态度的评价占2%;“9·11”恐怖袭击占2%。访谈中, 学生认为第3单元“对自己找工作有帮助, 有现实意义”“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启发性,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杜威认为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 教材要提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 一个课程的教材计划必须考虑它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结果都显示了课本贴近学生的生活状态, 反映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 才是他们喜欢的教材。

2. 课本的题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

高一虹认为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自我认同的变化, 比如, 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学习自信心的加强, 自主性学习意识显著, 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内在兴趣动机有利于外语学习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访谈中学生们说, “题材决定了兴趣, 兴趣决定所花时间。”“兴趣提高阅读欲望”, “题材引发我对课文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热情, 让我学起来有动力, 吸引我的注意力。”“感兴趣的题材让我融入进学习中, 影响英语学习态度。”“题材不好没兴趣看, 题材好还愿意多读几遍。”学生们的态度显示了兴趣对动机行为产生直接的作用, 带来学生情感上和认知上的变化。210人中有165人 (78%) 认为课文题材对英语学习有影响。这个数字足以表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对英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 教材需要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 成为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已有经验的重要媒介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极度丰富的现状使教材无法包容学科知识的全部或甚至仅仅是主要部分, 因此教材应该选择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知识系统, 提升内在兴趣动机的话题。

3. 兴趣与题材的匹配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材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材关注学习者本身, 必须指向外语教学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智力和情感需求。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主动处理输入信息的过程。当教材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兴趣和他们所关注的未来生活的题材时, 教材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编写原则。第三单元就业指导节选于1991年8月15日的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当今重要演说集) 杂志。作者哈维·麦凯 (Harvey Mackay) 是美国一家著名信封公司的总经理。他用自己50年的人生经历告诉高校毕业生寻求职业的经验。这篇课文贴近他们所关心的就业选择, 反映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 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题材。第3单元的题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选择。访谈时, 一个学生说:“如果课文的题材不能与时惧进, 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话, 没有人会喜欢学习课文。”学习取决于教材与学习者状态之间的最优匹配。教材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息息有关。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大纲明确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当然要遵循大纲的要求以学生为基础。教材的编写者要以学生内在兴趣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让教材服务好学生而不是教材决定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 处于中枢地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本文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在兴趣与题材匹配性方面的看法和评价。关注学习者生活状态的题材是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趋向。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应该与学生的兴趣相匹配, 才能让教材发挥持久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and E.Torres.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 1994 (4) :315-328.

[2]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83.

材料匹配性 篇6

“谁来种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和兼业化十分突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低下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瓶颈。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6%,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工业的28%、服务业的31%。由此可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与农业生产相匹配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成败。〔1〕

人职匹配理论起源并流行于西方国家,以人的个性结构存在着差异为理论前提,强调不同的个性差异匹配不同的职业,人们依据职业对不同个性要求去求职,达到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目的,一方面个体得到兴趣、需要和心理的满足,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了个人潜能,提高了产业效率。发达国家人职匹配理论在农业职业领域的应用表现为要求农民上岗必须接受高等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2〕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较短,发育不够完善,国内学者对人职匹配理论研究和运用较少,仅有的也是局限在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领域。在农业职业领域,由于我国耕地的非市场交易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性,使得从事农业职业的劳动者都是代际传承,获得的农业技术也绝大多数来自于长辈的指导和“干中学”,而且农业从业人员只出不进的局面长期存在。〔3〕国内学界对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职业的匹配性研究几近空白,但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均认识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技能落后制约了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这一事实,提出了对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与现代农业生产特征相匹配。〔4〕〔5〕

以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为基础,本文通过实际调查数据,从个性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来分析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职业的匹配性。个人因素包括农业从业人员的态度、兴趣、能力倾向、教育进展、学识及家庭背景等;技术因素指农业从业人员具有某些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素养;市场因素指农业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市场经营管理能力。

二、数据的调研与分析

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主体进行的生产过程,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本文以农户家庭为调研对象,选择了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扶沟、郸城、淮阳、项城、息县和西平6个县域为样本区域,以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为总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共调查农户542户,获得有效问卷501份。1数据的时间范围是2013年 (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本总体呈正态分布,且能反映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个人因素

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个人因素分析从考察农业从业人员是否喜欢从事的职业来进行,由图1可见随着农业劳动者年龄增长,热爱农业职业比例越大。

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解释为,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基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出生,在他们出生的时代以及他们的童年,我国80%的劳动力单纯从事农业,父辈的影响加上童年的帮助家庭从业农业生产的记忆对其职业的选择影响重大,也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适应农业职业,并主动热爱农业;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40岁以上的农业生产者,除了农业领域的就业外,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较为困难,2使得他们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能力转换为其他职业,从而被迫热爱农业。

2.技术因素

本文从技术的需要性、技术的拥有性和技术的获得性三个角度来考察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因素。技术的需要性通过“你觉得农业生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吗”这一问题来体现;技术的拥有性从“如果你的家庭经营15~30亩耕地,是否存在常规技术上的难题”3和“30亩以上耕地呢”这两个问题来体现;技术的获得性从“你从哪些途径获得农业生产技术”这一问题来体现。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认识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是,生产者拥有农业技术情况不容乐观,55%的生产者在经营适度规模耕地时遇到常规技术难题,78%的生产者认为扩大经营规模会遇到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另外,样本农民获取农业技术途径显示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样本中只有2%的农民从教育培训中获得相应技术,43%的农民依靠过去的生产经验,48%的农民通过亲戚朋友乡邻之间的非正式学习。因此,从技术因素来看,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技术水平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是不匹配的。

资料来源:问卷数据处理。下同。

3.市场因素

对农业从业人员市场因素的考察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收集市场信息情况,以“你是如何决定生产计划的”来表现;二是参与产业链情况,以“是否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反映;三是经营能力,以是否了解营销、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某一方面知识来反映。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农业生产者决定生产计划的市场信息41% 来自邻里亲朋,32%来自当地市场,14%来自当地中间商,表明大部分农民仍然依据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决定生产计划,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易导致生产的滞后和盲目性。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频繁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状况的主要原因。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传递市场供求信息的方式并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严重滞后。农业生产者参与产业链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租入土地的农户占样本农户不足9%,参与农业培训的农户占样本农户的5%,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14%,表明样本区域内的农业还处于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对农业生产者是否具备某些方面的市场知识,图3显示仅有17户农户认为自己拥有营销、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某一方面知识。从市场因素看,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市场知识和经营能力,极少生产者能够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服务农业,与农业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匹配。

三、模型设计与结果

在对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基础上,本文利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农户个人特征对粮食生产率和农业收入的影响。调研样本在河南省粮食生产区,调研农户均种植有粮食作物,因此,本文探讨农户特征对粮食生产率的影响,为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一定的价值。前面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 十分薄弱,与农业职业不相匹配,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简单的市场知识可以依赖经验的积累以及代际之间的传承,而现代农业需要的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则需要从职业教育培训中获得。

1.教育程度对粮食产量与农业收入的影响

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因素较多,主要有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耕地面积、教育程度等。构建粮食产量模型,以粮食单产为因变量,耕地面积、生产支出、劳动力投入、户主教育程度、户主年龄为自变量;构建家庭农业收入模型,以家庭农业收入为因变量,家庭固定资产原值、生产性支出、粮食种植面积、劳动力数量、户主教育年限为自变量,是否参与农业产业链为虚拟变量。上述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利用SPS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其中,GYIELD表示平均 粮食亩产 (公斤/亩);NINC表示家庭年农业收入 (元);GLAND表示耕地面积 (亩);FLAND表示粮食播种面积(亩 );FASSET表示农户 家庭固定 资产原值(元);MLAND表示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 (元);EXP表示农业生产支出 (元);LABOR表示家庭劳动力数量 (模型乘以12,表示按月计算的劳动时间 ); HEDU表示户主 受教育年 限 (年 );AGRATE表示户主年龄 (岁);D0表示是否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为1,否为0)。

结果显示,除了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没有通过模型检验、户主年龄对粮食单产是负向影响外,其余变量对农业收入和粮食单产都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是影响粮食单产水平的一个因素,但在本次调查样本中,机械化集中在粮食播种和收割的环节,农户支付是按照粮食种植面积来进行的,因此,机械化支出与粮食总产量相关,对该样本中的单产影响不大。从户主教育水平对农业收入和粮食单产的影响来看,均为正相关,表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均有积极效应。因而,要想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其余因素都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平均值仅为7.73年,不到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水平,提升空间非常大。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对农业收入有显著的影响,表明农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农业收益提高,符合理论逻辑,不过样本中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十分低下,比重仅为14%,还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可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2.农户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培训是农业从业人员获得农业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关键渠道。调查样本显示,501人中仅有27人参与过职业教育培训,约占样本量的5%,无法分析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效果,只能探讨农户参与培训的意愿,因而,生产者是否愿意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是本文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回归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该模型能够根据调研数据很好地分析从业人员是否愿意参与培训以及参与培训比例,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该模型基本形式为:

这里以从业人员是否愿意参与培训作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愿意参与定义为1,不愿意定义为0。

X1 表示年龄 (30岁及以下=1,31~40岁 =2,41~50岁 =3,51~60=4,60岁以上 =5);X2 表示受教育年限 (文盲 =1,小学 =2,初中 =3,高中=4,大专及以上 =5);X3表示家庭收入水平 (1万元以下=1,1万元~2万元=2,2万元~3万元=3,3万元 ~4万元 =4,4万元以上 =5);X4表示家庭人口 (2人及以下=1,3~4人=2,5~6人=3,7人以上=4);X5表示培训时间(培训时间与从业人员生产时间相冲突=1,与从业人员生产时间 不相冲突 =2);X6表示培训 地点(培训地点方便从业人员 =1,不方便从业人员 =2);X7表示培训是否收费 (培训收费=1,培训免费=2)。

从模拟结果来看,模型满足基本假设,回归方程比较显著,拟合优度也比较理想。在选择的7个变量中有5个变量通过了T检验,对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意愿产生了影响。其中,家庭收入的显著性水平最高,表明从业人员的经济水平对其参与农业生产培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如果农户收入水平高,农户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其次是培训费用,当前大多数农户处于低收入状态,考虑到教育培训收益是长远的回报,自费培训对农户而言仍是奢侈品,如果能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质量的话,农户参与培训的意愿是极高的。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均对从业人员参与农业职业培训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受教育程度与参与培训意愿呈正相关,表明了教育的路径依赖性。设计出与农业生产不相冲突的培训时间和就近安排培训地点,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大多数调查的农户愿意在本村或本镇参加培训,对于大多数在县市或者省会城市的培训没有积极性。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职业匹配的理论分析和典型区域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生产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农户调研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上都处于较低状态,从职业倾向来看,高文化水平从业人员现实型人格特征占比较高,表明在市场自发选择下,当前农业从业人员中具有较高学历劳动者的人格特征基本与农业职业相匹配。

第二,四十岁以上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技术特征与农业生产相匹配。个人特征譬如对农业职业的认可和热爱,往往源自家庭氛围和早期环境影响,这与安妮·罗欧的需要理论一致。罗欧认为,家庭气氛和早期环境影响着个体职业类型的选择,无意识心理能量的释放影响着个体追求的职业水平,需要的强度和早期经历可以促进或阻碍职业水平的发展,但又受到智力发展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技术特征源自代际传承和“干中学”。以上个性塑造与技术传播的途径对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为了培养农业生产者的职业素质,只能依靠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

第三,农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因素与农业职业不匹配,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最大短板。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的缺乏将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当前农业职业培训中,过多的培训是针对农业技术开展的,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了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的培训,这部分劳动力将从事非农产业,表明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因素在农业职业中的重要性,仅仅把农业局限于生产领域,实际上现代农业是一个全产业链过程,如同制造业一样,研发和经营是产业的经济利润之源。因此,针对农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更多地需要强调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的提升。

材料匹配性 篇7

实时目标跟踪是视频监控、基于对象的视频压缩、巡航导弹末制导等计算机视觉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复杂背景下对指定运动目标进行稳健、有效地跟踪,又是该关键技术中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近些年,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1]。当像机静止不动时,背景自适应减法[2]可以有效地跟踪运动目标。Mean Shift算法[3]以其不需要参数,不需要进行穷尽搜索等特性,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目标跟踪邻域中。扩展粒子滤波[4]通过对多重假设的状态空间进行判断,解决了目标部分遮挡的跟踪问题。但是当背景比较复杂时,这些算法的跟踪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跟踪目标,通常在初始时刻以该目标为中心选择一个矩形区域,建立目标特征模板。目标中某些区域和背景差异越大,说明其显著性越强,这些区域对于跟踪算法的有效性、稳定性贡献也就越大,而矩形区域中的背景部分对目标跟踪会带来较大误差。因此应对目标中显著性较大的区域赋予较大的权值,显著性较小的区域赋予较小的权值,而对背景区域赋予大小为零的权值。根据以上原则,本文提出了一种目标显著区域识别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区域显著性加权的最小二乘图像匹配跟踪算法。新算法首先计算初始帧中选定目标的显著性权值。然后,利用SWLSIM算法对选定目标进行跟踪。实验表明,新跟踪算法在复杂背景下仍然可以稳健、有效地跟踪指定的运动目标。

2 确定目标区域显著性权值

2.1 选择目标内外区域

以指定目标为中心选取内外两个矩形区域,分别称为内区域和外围区域。如图2(a)所示,包含目标的小矩形为内区域,而大矩形和小矩形之间的区域为外围区域。

2.2 确定聚类数目及初始聚类中心

对内区域中每个像素点建立五维特征向量v=(x,y,r,g,b),其中i,j为该像素点的横、纵坐标,r,g,b为该点的红、绿、蓝颜色分量。图像点集S=(v1,v2,…,vn)中任意一点vi的邻域定义以vi为中心,R为半径的超球,R为预先选取的阈值,则vi邻域内的数据点密度定义为

其中N为选取区域中像素点的总数。如果数据点vp具有最大的分布密度,即D(vp)=mNi=a1xD(vi),那么第一个聚类中心为

式中S1为vp邻域内的数据点集。找出第一个聚类中心后,接着在集合{S-S1}里查找具最大密度函数值的数据点,并将其邻域内的数据点的质心作为第二个聚类中心Z2。重复这样的过程,直至{S-∑k Sk}为空集,k为选取的目标区域的聚类数目,Zi其中i=,1,2,3,k为初始聚类中心。

2.3 C-Mean聚类[5]及区域分割

根据初始聚类数目及聚类中心,首先利用C-Mean聚类算法分别对内区域和外围区域进行聚类,然后利用形态学闭运算[6]填充内区域聚类结果Si(i=,1…,k)中的细小“空洞”。接着利用序惯算法[7]将空间不连通的同一聚类区域重新分割为不同区域,最终形成的区域聚类结果记为Ci(i=,1…,n),n为分割后的区域数目。

2.4 确定内区域中背景部分

假设分割好的区域如图1所示,小正方形内部表示内区域,而大小两个正方形之间的区域为外围区域。对经过2.3节分割后的内区域(如区域1~区域7),判断其内每个区域是否包含内区域矩形边缘。如果包含内区域矩形边缘,则进行如下处理(以区域7为例进行说明):

1)判断区域7和外围区域中哪些区域相邻接,这里为10、11、12、13和14号区域;

2)分别计算区域7、10、11、12、13和14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均值Mr、Mg、Mb,按式(4)判断出区域7和这五个区域中哪个区域最为接近。

3)如果T大于预先指定阈值,则认为区域7应属于背景部分。

对内区域中所有分割区域进行判断,将所有属于背景部分的区域划分为Cbg区域,其权值W(xi)设为0,xi表示内区域像素点坐标。

2.5 计算初始帧中目标的显著性权值

按式(6)分别计算内矩形区域中背景部分Cbg和每个目标分割区域Ci(i=,1…,1n)三个颜色分量的均值,分别记为n1为内区域中属于目标的区域总数。按式(5)计算出每个目标分割区域Ci的权值W(xi),xi表示内区域像素点坐标。

其中:

3 显著性加权最小二乘图像匹配跟踪算法(SWLSIM)

运动目标跟踪过程中,一般取初时帧目标区域或理想目标模板作为当前图像跟踪匹配的基准图。由于目标相对像机的运动,在当前图像上的目标与基准图之间存在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一般来源于随机噪声;系统误差主要为几何畸变。通常用仿射变换描述当前图与基准图之间的几何畸变,具体为

其中:(xt+1,yt+1)、(xt,yt)分别为当前图与基准图的坐标,r0、r1、r2、r3、r4、r5为几何畸变参数。因此忽略噪声的影响后基准图与当前图之间的灰度分布关系可用如下模型近似表示:

式中:It、It+1分别为基准图与当前图的灰度分布函数。

对于目标跟踪的情况,在窗口区域内同时有目标和背景点,而只有目标点是满足式(8)。在此情况下,图像中目标上任一点(x,y)灰度误差为

其中W为上一节计算得到的权值,将式(9)线性化后得到:

其中:dr0,…,dr5是待定的参数改正值,∆I=It+1(x,y)-It(x,y)是灰度差。第二帧图像的参数初值取为[r0,r1,r2,r3,r4,r5]=[,0,1,0,0,0]1,而后续其它图像It+1(t≥1)的参数初值应为[r0t+1,r1t+1,r2t+1,r3t+1,r4t+1,r5t+1]=[r0t,r1t,r2t,r3t,r4t,r5t],上标t表示t时刻目标相对于初时帧的仿射变换参数。当相邻两帧中目标的位置和形状变化较大时,特别当目标平移运动很大时,即仿射变换参数中的r0和r3变化较大时,如果没有仿射变换参数比较理想的初始估计值,则不能满足泰勒展开的基本条件,仍然通过对式(9)线性化求解目标的位置,则会导致算法不收敛,跟踪失败。这时需要对目标运动进行预测,获得r0、r1、r2、r3、r4、r5的初时估计值。本文中用前一时刻目标相对于初时帧的仿射变换参数作为当前帧目标的仿射变换参数的初始值。

对目标区域内所有象素点统计灰度误差,根据最小二乘图像匹配(LSIM)原理:∑vv=min,可以得到关于参数改正值dr0,…,dr5的线性方程组,由此方程组解出dr0,…,dr5,最终可以得到r0、r1、r2、r3、r4、r5的迭代解。最后根据式(7)得到当前图中目标的位置。在整个跟踪过程中,均以初始帧中的目标为基准图,而显著性权值在后序帧的目标跟踪计算中并不再做更新。

4 SWLSIM算法步骤

新的跟踪算法大致步骤如下:

1)利用第二节的方法计算初始彩色图像中目标区域的显著性权值;

2)利用显著性加权最小二乘图像匹配算法对后序灰度图像进行目标跟踪计算。

5 实验结果

5.1 权值计算结果

图2为复杂背景下飞机目标权值计算示意图。图2(a)为原始图像,其中小矩形表示包含目标的内区域,大矩形和小矩形之间表示外围区域。图2(b)表示内区域放大图像。图2(c)为内区域图像经过2.2节、2.3节和2.4节处理后的结果,这里用不同的灰度代表不同的聚类区域。图2(d)为经过2.5节计算出来的内区域权值结果,其中越接近白色权值越高,这里可以看出,权值大的区域相对于背景的差别越大,与人类视觉反映一致。

5.2 跟踪精度仿真实验

仿真图像中的目标用十字丝模拟,后续图像对十字丝进行不同的完全仿射变换,为了模拟复杂背景,对每一帧图像人为地加入一些无规则灰色区域,同时为了检验算法的抗噪性能,对每一帧又加入方差为20%的高斯噪声,如图3所示。实验中以第一帧十字丝为目标建立模板,对后续帧分别采用LSIM方法和SWLSIM方法进行跟踪,跟踪结果如表1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两种方法均能跟踪目标,且都具有一定抗噪能力,但是在相同的噪声影响下,SWLSIM方法的跟踪误差明显低于LSIM方法。

5.3 复杂背景下运动飞机跟踪结果

利用最小二乘匹配跟踪法(LSIM)、Mean Shift跟踪算法(MS)、粒子滤波跟踪算法(PF)以及本文提出的SWLSIM跟踪算法,对复杂背景序列图像中的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其中用红色矩形框表示跟踪结果。该组实验序列图像中,飞机相对于背景差别较大。图4表示为序列图像中第0、20、40、60帧的跟踪结果。其中,(a1)~(a4)为LSIM跟踪结果;(b1)~(b4)为MS跟踪结果;(c1)~(c4)为粒子滤波算法跟踪结果;(d1)~(d4)为SWLSIM跟踪结果;(e1)~(e4)为SWLSIM算法跟踪结果的局部放大图,图像中红色十字为初始指定一点的跟踪结果。结果表明,LSIM算法、MS算法和粒子滤波算法均跟踪失败。而SWLSIM算法依然可以一直有效地跟踪运动目标。从(e1)~(e4)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初始指定的一点,新算法可以一直准确地进行跟踪。

5.4 四种算法平均处理时间比较

对于实验图像,分别用MS、LSM、PS和本文算法进行运动目标跟踪,在初始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算法平均处理时间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MS、LSM和PS算法的处理时间取前若干帧跟踪上目标的时间进行计算。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SWLSIM算法可以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而LSM和PS算法耗时较长,MS虽然耗时较短但跟踪很容易失败。

6 总结

本文提出一种显著性加权最小二乘图像匹配跟踪算法,新算法根据目标不同区域和背景的差别,对其赋予不同的权值,然后利用显著性加权最小二乘图像匹配算法对目标进行跟踪。为了验证新算法的有效性,实验中将最小二乘匹配跟踪法、Mean Shift跟踪算法、粒子滤波跟踪算法以及本文提出的SWLSIM跟踪算法跟踪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新跟踪算法能稳健、有效地、准确地跟踪复杂背景下运动目标。但是新算法还有一些不足,如还不能处理目标亮度变化较大的情况,这也将是我们下面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80-186.ZHANG Zu-xun,ZHANG Jian-qing.Digital Photogrammetry[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7:180-186.

[2]Stauffer C,Grimson W E L.Adaptive Background Mixture Models for Real-time Tracking[C]//.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Fort Collins,CO,USA:IEEE,1999,2:246-252.

[3]Comaniciu Dorin,Ramesh Visvanathan,Meer Peter.Real-time tracking of Non-rigid obejcts using Mean shift[J].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Hilton Head Island,SC,USA:IEEE,2000,2:142-149.

[4]Isard M,Blake A.CONDENSATION-conditional Density Propagation for Visual Trac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1998,29(1):5-28.

[5]孙即祥.现代模式识别[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1-34.SUN Ji-xiang.Modern Pattern Recognition[M].Changsha: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ess,2002:31-34.

[6]Castleman Kenneth R.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1:408-410.

材料匹配性 篇8

关键词:利基战略,流程利基,产品利基,技术能力,后发企业

1 引 言

利基战略 (Niche Strategy) 以某个狭窄的业务范围为战略起点, 集中资源和力量进入, 首先成为当地市场第一, 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 采取多种途径建造竞争壁垒, 分阶段、分层次地获取并巩固全球市场单项冠军的地位。相对于运作良好或者资源禀赋优良的领先企业而言,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后发企业初始资源和能力存量少, 技术技能和研发能力远远落后 (江积海, 2006) [1], 而采用利基战略可以使后发企业避免与领先企业正面竞争, 从而有利于经验积累和技术能力提升。

许多学者对利基战略与企业绩效或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Echols & Tasi (2005) [2]将利基战略分为产品利基和流程利基, 把网络嵌入性作为调制变量, 探讨了利基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 只有网络嵌入性高的企业, 其利基战略对绩效才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不同环境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利基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张米尔和田丹 (2005) [3]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机制, 认为利基策略能够降低本土企业进入壁垒、减少发展初期同竞争对手正面冲突的可能性、能够进行产品系统层次的技术学习、能够形成市场拓展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 从而使得本土企业能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但是, 他们对利基战略本身没有进行分类, 也没有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利基战略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匹配机制。现实中, 企业在技术能力的不同阶段, 由于创新特点不同, 利基战略重点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后发企业不同利基战略导向如何与企业技术能力相互动态匹配以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

2 利基战略类型

利基体现了一家企业同竞争领域内其他企业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于新产品, 还来自于企业内部的过程、组织和运作管理。利基可以使企业通过提供很少有其他企业能生产的一种产品或一系列产品来建立差异 (Porter, 1980;Stuart, 1998) [4][5], 或者通过其他企业所没有实行的业务运营流程来创建差异 (Baum and Oliver, 1996) [6]。利基企业通过提供在某方面显著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业务流程来创造价值, 因此对利基企业的研究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所执行的业务运营方式两个方面来考察这家企业来如何不同于它的竞争对手 (Porter, 1996) [7]。

因此根据利基定位不同, Echols & Tasi (2005) [2]将利基分为产品利基 (Product niche) 和流程利基 (Process niche) 。所谓产品利基指企业的竞争定位是建立在围绕企业提供何种产品进行竞争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不同于竞争者的一个产品或一系列产品, 企业能减少竞争压力, 增加获取竞争优势可能性。所谓流程利基指企业的竞争定位建立在企业如何运营业务的基础上。流程利基在于企业运营技巧或执行业务方式的独特性。不管企业有没有提供独特的产品, 流程利基在于实施了一种专有的、独特的业务运营方式, 包括以一种创新的方式管理与它的价值链活动相关的流程 (Chatterjee, 1998) [8]。

3 技术能力发展阶段

许多学者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刻画了企业技术能力演变的实质。吴晓波 (1995) [9]将企业创新阶段分为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改进型创新、全新型创新五个阶段;Kim (1997) [10]提出了后进国家技术能力的三段式模式——获得、消化吸收和改进;谢伟 (1999) [11]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三种模式;赵晓庆 (2002) [12]根据技术能力的性质, 将技术能力分为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个阶段。总体来说, 这些学者按照自己研究的需要对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 它们只有形式的不同, 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 根据上述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 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 并沿着既定技术路径发展的技术创新过程。本文将主要借鉴Kim (1997) [10]和赵晓庆 (2002) [12]技术能力分类, 按照发展阶段将技术能力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复制性模仿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1 复制性模仿能力

复制性模仿能力是指根据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具备的技术能力, 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技术能力。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 在原有的技术范围内, 达到有效操作的技术能力以及依照正规的日程或按照需要进行维修、保养现有的有形资产的能力;第二类包括在现有设计范围内, 调整和改进已有的生产技术, 以适应变化的条件以及增加产量的能力。

3.2 创造性模仿能力

创造性模仿能力是在现有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构架内, 对原有设计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改进或重新设计, 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的能力。在此阶段, 企业开始根据本地的特性, 对产品和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 或进一步对产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3.3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而推出新产品的能力。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进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第二类是根本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发明出全新的技术, 由此开发出全新的或新一代的产品类别。

4 不同利基战略类型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匹配

后发企业如何根据当前的技术能力恰当的选择利基战略, 利基战略又是如何支持能力增长、以至推动能力增长呢?本文将从利基战略类型和技术能力增长两个维度,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看利基战略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动态作用机理。

4.1 复制性模仿能力——流程利基主导

对处于复制性模仿能力阶段的企业, 其战略应以流程利基为主导, 通过模仿、复制、低成本等方式获取企业的生存能力。

在复制性模仿阶段, 面对成熟的产品技术, 由于后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以及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和其他优势, 可以通过获得领先企业技术许可或购买成熟技术或雇用技术专家等方式进入这个市场, 并逐渐占领低端产品市场。由于囿于资金和技术能力的限制, 后发企业一开始只能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市场定位也通常是领先企业所放弃的低端产品市场。该类市场一般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 但对价格比较敏感, 竞争领域内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类似。由于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 企业竞争焦点在于产品质量合格基础上的价格最低, 因此产品利基战略主导是不合适的, 相反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的流程利基导向却能够为后发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该阶段, 企业主要是熟练使用已经成熟的生产设备, 通过干中学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诀窍和生产管理技能 (如质量管理) , 技术能力主要体现为生产中使用成熟技术的能力。因此, 以流程利基战略为主导, 企业能致力于尽快掌握生产运行技术, 尽可能发挥学习曲线效应, 提高生产稳定性和工艺的可靠性, 保证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获得用户的认可并尽快的进入和扩大利基市场, 形成战略推动能力、能力驱动战略的良性循环。

另外, 流程利基主要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设备、人员、组织和日常操作规程内, 竞争者常常无法立即发现, 内部组织变化的收益也无法很快被模仿。因此, 同质产品竞争的情况下, 采用被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流程利基战略能够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持续。

4.2 创造性模防能力——流程利基和产品利基并重

在创造性模仿能力阶段, 后发企业在占领利基市场的同时开始扩大产品的应用域, 此时企业的利基战略导向应以流程利基和产品利基并重。

首先, 在原有的利基市场, 由于通过使用引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研究, 后发企业已经掌握了外部引进的技术。随着市场的占领, 后发企业能够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从一个慢的跟随者转变为快的跟随者, 利用模仿R&D和反求工程等方式不断地进行工艺创新。在该市场实行流程利基主导战略, 可以促使企业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和企业生产技术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 从而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 经过利基市场的运营, 企业对这种相对成熟技术已经充分了解并能够恰当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其他方面, 即能够根据不同市场特性重新设计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开始尝试进入其他细分市场如中端产品市场或其他地区市场。在其他市场实行以产品利基为导向的战略, 可以使企业逐渐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压力, 同时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增强技术能力。

当然, 企业在创造性模仿阶段, 虽然企业已经具有了工艺和产品重新设计的能力, 但在水平上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企业只是基于现有成熟技术的新应用继而创造新产品, 而不是对此技术加以改进和超越该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 因此其生产的产品表现为功能改进、自有品牌的建立和产品的深度自主化。

4.3 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利基主导

经过前面两个过程的技术积累, 企业逐渐具备了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任何一家从事制造业的公司来说, 其长期竞争优势最终都依赖于成功的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开发孕育希望, 能提高企业市场地位, 改进财务绩效, 创造新的产业标准, 发现新的市场空隙, 甚至使整个企业再生。为了能够向主流市场或相关领域不断渗透, 企业必须开发出新的产品, 因此该阶段应实行产品利基为主导的战略。

在自主创新能力阶段, 研究与发展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以产品利基战略为主导, 企业开始突破利基市场的限制, 并利用在利基市场上积累的资源持续投入到研究开发中, 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独立的技术平台, 开发出新的产品, 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甚至开始多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良性互动, 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在自主创新阶段, 往往也是后发企业技术超越的机会窗口。因为追赶和学习最大的超越机会窗口将出现在技术轨迹更替、范式转换的阶段, 而后发企业产品利基战略导向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使得企业有能力把握这一机会。因此, 从动态角度看, 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 企业主导的利基战略类型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当技术能力从复制性模仿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发展到自主创新能力时, 其主导的利基战略应依次分别为流程利基主导、流程和产品利基并重, 以及产品利基主导, 由此推动企业技术能力的阶梯式上升。表1显示了后发企业不同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动态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5 总 结

对于我国来说, 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且需求结构多层次, 这不仅对高、精、尖产品有巨大需求, 而且很多传统产业和成熟技术的市场空间也很大。市场需求的迅速上升和国内需求市场的多层次性, 为我国后发企业迅速进入低端市场或其他利基市场提供了可能, 避免了其在初始进入时直接与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竞争, 提高了后发企业的进入成功率。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复制性模仿阶段、创造性模仿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分别需要以流程利基主导、流程和产品利基并重以及产品利基主导, 只有这种连续的企业技术能力与战略的相互匹配才能保持企业持续的良好绩效并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和超越。

参考文献

[1].江积海.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7 (1) :100~106

[2].Echols A.&Tasi W.Niche and performance:themoderating role of network embedded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3) :219~238

[3].张米尔, 田丹.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6) :388~393

[4].Porter M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Free Press, 1980

[5].Stuart TE.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b-orate: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8, 43 (3) :668~698

[6].Baum JAC&Oliver C.Toward an institutional ecology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1378~1427

[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96, 74 (6) :61~78

[8].Chatterjee S.Delivered desired outcomes efficiently:the creative key to competitiv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2) :78~95

[9].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管理, 1995, 16 (2) :27~35

[10].Kim L.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刘小梅, 刘鸿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原版1997)

[11].谢伟.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J].科研管理, 1999, 20 (4) :1~7

材料匹配性 篇9

近段时间内, 广州地铁二号线多次发生因供电区内多部列车启动致使直流开关保护动作的事件, 以下将从保护定值与列车取流方面共同分析这一问题。

1 直流开关保护介绍

直流1500V进线开关所设的保护有大电流脱扣保护及逆流保护, 馈线开关所设的保护有大电流脱扣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di/dt&ΔI保护、接触网热过负荷保护。直流开关保护设有相应的定值时限, 以便快速、准确地切断故障。

2 直流开关的负荷电流

二号线全长31KM, 现阶段高峰期有31列车同时上线, 在高峰期间, 每个供电臂内的列车数平均不超过2列, 但是从每个供电臂对应车站站台数量及实际列车运行图分析, 部分供电区有出现3台车同时取流的情况。

为测量单台直流开关的最大负荷数据, 在这些出现三台列车的供电区的牵引变电所内进行了数据采集工作。测试开关分别是江夏213、214开关, 东晓南212、214开关。

数据采集工作是通过早晚高峰期时段 (早上8∶15~9∶15, 晚上18∶15~19∶15) 对开关进行录波监测, 分别测到的各个开关的最大负荷电流为:江夏214开关4200A, 213开关3840A;东晓南212开关3660A, 214开关4140A。

通过数据采集工作可以发现, 二号线直流开关峰值电流根据测试数据推断为4000A左右。

目前二号线新车上线, 新车取流出现波动性震荡的情况, 通过示波器的监测, 得到新车波形记录如下 (图一所示) :

3 相关案例分析

2012年10月13日, 会江211开关△I保护跳闸, 联跳广州南213开关, 10秒重合闸成功, 2A1区瞬间停电, 轨电位无动作, 当时供电区间共有3台列车。

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发生后, 对会江及广州南变电一、二次设备检查均无发现异常, 接触网及上网电缆检查均正常, 本次跳闸没有明显的故障点, 而通过会江211开关的故障录波图形分析, 在录波时间段内, 电流信号存在振幅为130A左右的高频震荡, 周期约1.8ms, 电流信号有上升趋势, 但不明显, 在达到SITRASPRO显示的动作值后ΔI保护动作并出口, 开关跳闸。

综上所述, 迅速上升的电流超过△I保护允许的电流上升率, 设定的△I在电流上升过程中有所中断, 但△Idi/dt返回延时值未达到。触发开关跳闸。

所以, 判断本次跳闸的原因是列车 (新车) 的取流特性造成负荷电流含有震荡波形, 导致△I保护不能可靠返回;辅因是接触网2A1区在高峰期内同时有3列列车启动取流, 导致牵引电流上升达到保护整定值。以上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开关跳闸。

4 直流开关保护匹配性分析

1) 通过单台开关最大负荷电流分析得知, 二号线运营高峰期单台开关最大负荷电流在3000A-4000A左右, 经过定值分析, 大电流脱扣保护、Imax保护、过电流保护定值符合运行需要。

2) di/dt&ΔI保护匹配性。地铁二号线近期频发的直流开关保护误动的事件, 保护的类型均是di/dt&ΔI保护, 这便引发出了直流开关保护定值是否已经不适用现今的运营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多起跳闸事故的分析, 并结合了其他线路同类型跳闸事件, 发现了这些跳闸事故都是发生在统一供电区段内有多部列车启动或是运行的情况, 且因现今广州地铁线网客流的压力, 各线路都增购了列车, 出现了新型列车同旧列车一同上线的情况。从行车方面分析, 线上列车增多, 行车组织压力增大, 在线路故障或是高峰期时, 均出现了同一供电区内出现3部以上列车的情况。而新型列车取流特性同旧式列车有所不同, 电流曲线存在波动性震荡, 从单台列车取流曲线上分析或者构不成保护动作的条件, 但是多部列车电流同时叠加, 迅速上升的电流达到设定的电流变化率设定值, 保护启动, 由于新车取流特性存在震荡波形, di/dt保护不能可靠返回, 这便引发了开关保护动作。通过开关保护定值方面的分析, di/dt&ΔI保护定值还有一定上调的空间, 其中ΔI di/dt和di/dt保护定值可适当将其定值调大, 逃开多部列车同时启动时电流急剧变化的瞬间, 且将ΔIdelay定值适当调小, 以使保护启动之后能够可靠返回。

5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 造成地铁二号线直流开关保护误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流开关保护定值已不能满足现如今的运营模式;二是供电区内多部列车同时启动或是运行导致电流急剧增大;三是因为新型列车取流出现波动性震荡。

目前地铁供电方面提出了修改部分整定值的建议, 主要是针对直流开关di/dt&ΔI保护定值, 根据设备动稳定、热稳定的相关要求及设计院的相关设计原则、直流开关验收接管时的短路试验报告, 地铁二号线对di/dt&ΔI保护定值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 以满足现如今列车运行的需要, 但是由于定值的调整并非是无上限的, 那么, 从行车组织及车辆技术方面来说, 地铁供电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 即在同一供电区段内, 同时启动的列车数量不应大于2列, 且启动间隔应大于20S。上线的新型列车应通过技术手段消除或是减弱震荡取流。

参考文献

[1]徐劲松, 高劲, 周捷.浅析地铁直流牵引变电所的保护原理[J].电气化铁道, 2003.

[2]肖伟强.广州地铁2号线1500V直流开关的控制保护[J].机车电传动, 2006.

上一篇:初中美术课堂海报设计下一篇:幼儿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