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妙用

2024-09-03

语言的妙用(精选七篇)

语言的妙用 篇1

一.寻常数字,织出多少情意经纬

年长一些的朋友,忆起当年发蒙读书,大概不会忘记那首随口念唱的古体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二十字,10个自然数字依次穿插其间,诗意盎然,琅琅上口,算得上是那时幼童学习生活中的一份享受。

数目字寻常而又枯燥,难讨人喜欢,但语言能人,文学高手却能于枯燥的数字中翻出神奇,牵出条条情意经纬,织出篇篇优秀诗章。

数字入诗,道法精深,手法多样,给人印象特深的,不能不提到清代诗人陈沆那首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全诗二十八个字,竟在奇数处嵌用了十个“一”字,借助这十个“一”把垂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道具、情节,不露斧凿之痕一一道出。借助这十个“一”,弄潮作浪,宕出了一幅背景深邃、人物鲜活、情节悠然的老者乐钓谐趣图,叫人心驰神往,百读不厌。

如果说这首一字诗是数字入诗中的一个特例,一朵奇葩,那常见的就是数字适当入诗,其量不多,但用在刃上,于寻常数字中交织成脍炙人口的佳词美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个数字,从时间、空间、事物、环境几方面展示了特定地域的早春风景。“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更是以不起眼的两个约数,渲染出社林茅店静谧的初夏夜色。

纵深阅览,就会惊见到数字入诗的匠心独运,登峰造极。女诗人卓文君致司马相如的 《凤求凰》 就是这样的旷世佳作:“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逢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流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作女来我为男。”

诗作的上篇,数字呈升幂式织入诗篇,从“一”到“万”,一数不漏,思念之情直上云天,紧扣一个“怨”字。诗作的下篇,数字从“万”到“一”,呈降幂式溶入诗中,爱恨之情汹涌澎湃,忠贞之意不绝如缕,读罢掩卷,情意绕梁不绝。

进一步揣摩,还会发现,各种诗作中的数字,它代表的 “质”,所揭示的“义”,不尽相同,值得细细品赏,感悟。 《沙家滨》 中,“八千里风暴吹不断,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数字与诗义链接吻合,“八千里”“九千个”极言风暴之剧,雷霆之密,斗争之烈,从而映衬出新四军坚韧顽强的钢铁意志,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而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则不同:“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三尺三”这一数字,平平常常,很不起眼,但词中指山峰与天空相距之近、之险,红军正是从这“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狭缝中一冲而过的。这样一来,些小的“三尺三”就衬出了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战斗豪情,其潜在的内涵就非同一般了。

有些诗句中的数字,本身不一定有明确的意义,旨在营造情感氛围,形成节奏旋律,从而兴起一种别致的音乐美,民歌,童谣中尤胜。且听听鄂西南山区的一节童谣,那漾漾乡情,令人心旌摇动:

打铁一,一只羊毛扎一支笔,∕打铁两,两个娃娃对巴掌,/打铁三,三月的桃花最好看,∕打铁四,四个铜钱四个字。……

打铁八,八十岁的婆婆纺棉纱,∕打铁九,九个婆姨同步走,∕打铁十,十个裁缝十杆尺。

让我们在数字编织的诗行中徜徉,领略别样的中华文化,“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二.比喻:修辞格中的宠儿

走进烈士陵园,一方墓碑映入眼帘,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瞩目镌刻其上的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墓穴中安息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科娃,25岁的生命历程中,击毙德寇309人。这则墓志铭以两个独出心裁的比喻,含而不露地道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漫长、永恒的伤痛,而生命的灿熳闪光只在一瞬间,哀思中透出哲理。联想到邻居小女孩的一句快语:“我们的幼儿园像花园,可好玩啦!”不无感慨:区区比喻修辞,从生者到逝者,从战争到和平,从人类到自然,从感性到理性,真是无处不在,无意不表!小小的比喻,举重若轻地承载起几多丰腴的情感、隽永的意念,以至到了说话写文很难弃置不用的地步。

比喻在众多修辞格中,频频上镜,使用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在于比喻辞格缘起生活,技法简单,易于操作,文句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蕴藉。“走进风暴来袭的沙漠,抬眼望去,那太阳像泡在浓茶杯盏里的一枚蛋黄。”这个比喻句,却把难以言状的沙暴中的太阳的奇异形象:那椭圆的形、暗红的色、模糊的边沿、朦胧的亮度描摹得那样的精准、传神,映衬出彼时彼处的天宇长空是那样的苍茫、凝重,混沌不开。

比喻修辞,制式简单,但运作之法,却是多种多样。

大量的比喻是描摩具体事物的形象状态的,如“村子里的张屠户虎背熊腰”“夏夜的天空星罗棋布”“远处的富士山像馒头一样”。而“警察一出现,几个票贩子立马抱头鼠窜而去”则是对事物的动态描摹。

上述比喻,形象直露,可视性强,人们津津乐道、乐用。

下面我们着意关注对抽象事物的情、理、势、态的深度比喻,领略其多采的技法、深刻的蕴藉,不一般的文采。

借助比喻,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反映重大时事:“‘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含作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形象宣示了我国“一带一路”外交策略的宏伟前景。

借助比喻,含蓄地表达谦恭之意、内蕴深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的是洁身自好、不媚世俗的理念情操。

借助比喻,诠释抽象哲理、人生理念:“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生活不能缺少浪漫,但不能一味地追求浪漫、恣意消遣。

借助比喻,言难言之隐,无奈之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一婉曲比喻表露的是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心思,不满朝廷、忧国忧民的情怀。

借助比喻,针砭时弊,鞭挞丑陋:“点上的稀客,面上的游客,宴席上的陪客,一年四季像个侠客。”———“四客”连喻嘲讽了玩忽职守享乐腐化的某些为官者。

借助比喻,仿造新词,翻出异说: “ 牛刀杀小鸡”———比喻由“杀鸡焉用牛刀”翻造而成,旨在提倡:小事不小,务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用办大事的精神去办好小事。

比喻,一般是本体抽象生疏,喻体具体浅近,但也有例外。柳宗元的“江流曲似九回肠”,本体:“江流曲”,有形可视,喻体“九回肠”,其形难见,但“九回肠”却是人人感知的生理现象,且总与情感的婉曲、纠结紧密联系。故此喻不独成立,且本体与喻体还可互相置换,用以摹状难以言说的委屈痛苦。

更有多喻齐下而成复句、 句群、语段式的复合比喻。

“木直中绳,0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0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语段,多角度设喻,从先天、后天及定向发展几方面论述了学习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比喻辞格无处不在,千姿百态,但施用之道当恪守不逾: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理,作比陌生的事、物、理。

以浅近之事物昭示深奥之道理。

以形象揭示抽象,从外在及于理实。

设喻合情入理,施用有度有节。

诚如是,比喻,就真正是语言表述中之骄子,大众喜闻乐见之宠儿了。

三.令人倾倒的无中生有

魔术高手刘谦在海峡两岸的演出中,不乏惊艳之作:手中明明是一朵鲜花,手臂一抖,竟变成了一只羽翅扑腾的鸽子;空空如也的箱子,再一打开竟跳出一位妙龄女郎……直引得观众啧啧称赞、掌声不断。转头一想,在语言王国里,不也有这种无中生有、形态变幻的玄妙吗?

风,无人直面亲睹其尊容,但借助文学语言,我们往往能与之幸会。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就是风,叫你两眼发呆。如嫌不过瘾,放眼八方再看风:

无影更无踪,穿杨花西复东,江湖常把扁舟送。飘黄叶舞空,推白云出峰,过园林乱摆花枝动。穿帘入幕,银灯应销红。

哦,这时的风,简直就是江湖之上一大侠,力拔山兮,情怀博大,如此玄妙何来?原来作者笔走偏峰,施以侧面描写,借呼啸风涛中事物的特别情状,化无形为有形,艺术地宣示了风的卓然存在。

和“风”相似,声音也是没有实体形象的,再美妙的音乐,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都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能侧耳细听,洗耳恭听。但借助语言功力,我们却能在听的同时,看到音乐的节奏旋律,窥见到音乐世界里的千景万象。请开启五官,领略管弦乐曲的美艳形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在琵琶声声的奏乐中,我们眼前同时出现了“ 急雨” “ 私语” “ 莺语间关”“泉流幽咽”“银瓶乍破”“刀枪齐鸣”的妙曼与雄奇。再看刘鹗在《明湖居听书》 中怎样把音乐评弹的一高腔的尾音,化为独特的视觉形象的:“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之后,陡然一落,又极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作者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震撼、视觉震撼同时展现于前,让你既听到又同时看到回旋起伏、婉转轻快的音乐旋律。

音乐如此,人们的话语也是如此。通过话语,达意传情,是十分自然,非常普遍的,但囿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不能、不便、不想去“说”,于是干脆不说,而以某种形、神、态去曲致地“说”,其达意传情之效果,竟胜于滔滔的诉说。 (韩麦尔先生)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顿时,一股爱国豪情冲天而起,给眼前的弗郎士和来上最后一课的法兰西老少爷们的灵魂以有力地冲决激荡。这一无声胜有声的细节描写从此成了文学艺林中盛赞不衰的妙笔。

世间之各种物体,山川林木,花鸟虫鱼,古今屋宇,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见证它的存在,也不一定直面正视,文学艺术之迂回运笔,巧施映衬,也能让我们于无物之中见出有物。

一考官以“深山藏古寺” 为题,让人作画。一人画毕,画面不见古寺,唯在山腰有一老僧于乱石山径中挑着水桶下到溪涧汲水,画的一角,隐约可见半截飘展的古经幡。最终,这幅画作得胜。其胜在借汲水老僧、 古旧经幡、 巧扣“藏”、“古”二旨意,于画面之外,让你明显感受到深藏山中潜心修行的古庙之所在。这种以环境烘托氛围掩映的“无中生有”、环顾左右而言它的蹊跷,自是绘画语言中的另类风采,十分高雅有趣。

回望外国文坛,也不乏此类佳话。在英国人们这样描写浪漫主义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早年的寒酸:他家的房子是茅草屋,厚厚的茅草屋顶成了小猫、小狗、老鼠、臭虫唯一能够取暖的地方,下大雨了,小动物就从屋顶掉落下来。这样就有了形容滂沱大雨的“下雨掉落猫和狗”这一成语。人们就是这样,以浪漫的文笔含蓄幽默地写出了莎士比亚在不浪漫时代的艰辛,表明不浪漫的时代走出浪漫大作家。

看来无中生有、形象变幻、情感易色的文学技法不断演绎发展,光耀古今中外,值得我们欣赏、喝彩、传承、创新。

语言活动《字条的妙用》 篇2

黄慕娴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活动讲述活动《字条的妙用》。接下来我将围绕内容、幼儿、目标、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内容

故事《字条的妙用》讲述的是一只小棕熊喜欢用写字条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朋友或者给朋友留言。画面生动形象,内容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故事情节丰富、有趣,浅显易懂,能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文字在人们生活中的用处,使之体验到文字的有用和有趣。正如《纲要》中所提到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说幼儿

大班幼儿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大班幼儿的语言仍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不能完整连贯地讲述一个故事。本次活动能充分地锻炼幼儿的独白言语能力,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并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纲要》中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以及本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2.能较完整连贯讲述图片内容,体验讲述的快乐。

以上目标,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多维度和综合性。

立足于本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用处。活动的难点放在:能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活动的完美呈现,我为本活动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简单的文字,会写自己的名字。

2、物质准备:小纸条,笔,写有简单文字的字条、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字条的妙用》

五、说教学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综合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讨论法、示范法、差异指导法等,这些教学法我将在下面的活动过程中详细阐述。

六、说活动过程

考虑到本内容的特点和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四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小纸条,激发兴趣。

根据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我采用提问法引入。出示几张小字条,提问“你们认识上面写着什么吗?这些字条是谁写的?做什么用的?”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谈谈对字条的认识,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上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引导语:我们来看看小棕熊他拿纸条来干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解决活动重点而设计的。

第一步,我采用提问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小字条是谁写的,上面有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第二步,我采用的是观察法。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我引导幼儿逐幅观察教育挂图,理解图片内容,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我采用启发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字条上写了什么?小猪看见字条,会怎么想?怎么做?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幼儿了解文字在生活中的用处。

第四步,考虑到“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特点,我运用讨论法,提出问题:“小棕熊还在写字条,它会写什么?会写给谁呢?”引导幼儿扮演小棕熊给朋友写字条,大胆想象故事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想象和扮演能力。

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学习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这个环节是突破活动难点的关键关键,我将本环节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我运用示范法,由于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我将故事的内容及角色特点声情并茂地讲述一遍,运用直观法,让幼儿具体形象理解故事内容,也帮助幼儿进一步理清讲述的顺序。

第二步:我根据《纲要》提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要求采用差异指导法,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图片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并配上表情和动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能根据图片,基本完整地讲出图片的大概内容。共同体验成功感,巧妙突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我让个别幼儿尝试完整讲述。示范的主体从教师变成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步:我运用讨论法,通过提问“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挂图都没有名字,我们一起给挂图起个名字吧”使幼儿讨论,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第四环节:设问引发想象,引导续编故事。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机会。这里,我运用提问法和讨论法,通过提问:“字条有什么用处呢?你想给谁写字条,做什么用?”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会与同伴合作,乐于分享。活动以鼓励幼儿想象续编结束。

活动延伸:

《纲要》指出,教育应渗透幼儿一日各个环节。一个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为了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我从以下途径来延伸和拓展:

1、区域活动: 语言区:

(1).投放挂图,引导幼儿继续观察讲述图片内容。

(2).引导幼儿在语言区练习写字条,并向同伴介绍字条的内容和用处

2、家园共育:请小朋友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写字条提醒自己该做的事。

妙用材料靓语言 篇3

【摘 要】写作中,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巧妙地组合、选取、剪裁、翻新,就能妙笔生花,写出打动老师的高分作文。

【关键词】作文;材料;组合;选取;翻新;剪裁

作文如“大匠操斤,即土木材料,而不善施者,终不可为大匠”。其实在写作中只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就能使语言达到“采群芳之英,酿而为蜜”的艺术效果。

一、材料巧组合,增强语言气势

排比句式的运用能使文章具有强烈奔放的感情,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近年来,很多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排比句式,而使语言表达项的分数提高了许多。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的结尾处即用此法: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

文章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和热情奔放的排比句式既表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想不打动阅卷老师都很难。

另一考生在《舞动腾飞的翅膀》中运用排比单独成段设置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在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人在旅途,孰能无忧”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作者不是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用“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这样一段话再次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最后再用材料精心构造了一组排比:“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小作者这样一唱三叹的的手法和排比的气势一下子就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巧妙地将名人或名言组合成排比句式,起到了强化内容、丰富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文采性的作用,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作中,排比句式可以放在开头,使文章就在开篇先声夺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可在文中单独成段,成为文章的亮点。

二、材料精选取,突显文化底蕴

文章应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炼(校核,提炼)务精”(刘勰《文心雕龙·事其》)。写作中如能按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一些名家名言,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字运用基本功,也能突显出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如《悲乎,读书已成奢望》的开篇:

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因为不读书无法如范进们一样中举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如王安石们一样走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如钱谦益们抱得美人归,所以,人们才去读书,才去为读书而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才去“凿壁偷光”。

作者精妙地选取了一些名家和名言来帮助说理,使文章具有意蕴,文采飞扬。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述——浓缩的是精华。

又如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点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正三角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制造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毁楼必危。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结构的支撑。”作者围绕话题对材料进行适当裁剪,既使语言具有文学气息,也颇具哲理思辨味。

三、材料妙裁剪,尽显人文精神

作文中在阐述某一概念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的材料进行巧妙综合,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如2006年广东考生的《心有天使诗意人生》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郦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心和坚强心,表现了全社会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小作者这样写道:“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的天命。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中国……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动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还有的同学巧妙地将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剪裁,构成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让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文字间浸透着浓浓的哲辨味道,且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文味道。

四、材料善翻新,创造奇味异趣

经典素材都是历史凝缩下来的一种积淀,也是作文随手可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素材巧妙地改造,注入另类涵义,则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运用妥当,也是有助于得高分的。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即属于此类文章。文章塑造了一个善于谋略且宽容大度的全新人物形象——周瑜,显示了作者心思巧妙的想象能力。

2006年福建考生在《戈多来了》中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等待戈多》进行创新。作者巧妙地以浪人的际遇来讲述故事,以“戈多来了——戈多不见了——戈多又来了”的线索来串缀故事,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将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在写作中要善于将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创新,就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鼓励性语言的妙用 篇4

一、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适时、恰当、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变化, 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 然后适时地予以公正的鼓励性评价, 这样才能发挥鼓励性语言评价的促进作用。例如, 我所教学的班上有一名学生的胆子很小, 平时从不回答问题。但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 当我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时, 全班举手的人很多, 他也举了手。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高兴, 虽然他可能答不上, 但我还是让他回答, 没想到他回答的非常好, 只是声音太小。于是, 我高兴地对他说:“你回答得非常准确, 老师为你骄傲!你想不想让全班的同学都听到你精彩的回答呢?”这名学生在听到我的鼓励的话语后, 心里很高兴, 于是声音洪亮地把答案重新说了一遍, 全班学生都为他鼓掌喝彩。从此以后, 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仅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 声音也洪亮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使用鼓励性语言, 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让他们找回自信, 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亲切, 富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应力求亲切, 富有情感。亲切、感人的鼓励性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境, 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在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讲授知识, 还是鼓励学生, 语言都应亲切, 富有情感。教师语言亲切, 富有情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 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特别是面对学困生时, 教师更应做到这一点, 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同时, 教师还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从而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 但并不排除善意的批评, 所以, 无论是鼓励还是善意的批评都要讲究策略和技巧。以前在语文课上, 在学生做练习反馈时, 我总是说:“做对了的同学请举手。”这种做法忽视了做错了的学生, 既让他们感到被遗弃, 又让他们感到很没面子, 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 怎样让他们既改正了错题, 又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呢?我仔细琢磨了一个好办法。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我就会说:“错了的同学谁能勇敢给自己纠正一下?”“勇敢”二字一出口, 学生都愿意为自己纠正。我除了表扬他们的勇敢之外, 又加上了一句:“我们应感谢他们提醒了我们不要和他们犯一样的错误。”然后, 我又鼓励道:“这次错了没关系, 我们还有一组题, 相信这次你们一定会做对。”学生在这种鼓励下会带着百倍的信心认真做题。并且, 我在巡视时重点注意他们, 保证他们都做对。等到下次对答案时, 我故意找他们念自己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 还使他们在这种重视、信任和支持下增强了自信心, 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给予学生针对性的鼓励

一个班由几十个学生组成, 因此, 他们会存在年龄差异、智力差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如对于同一个问题, 学困生能够回答对, 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时, 教师就要给予他们鼓励, 如“你真棒, 真善于动脑”“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你真是好样的”“你真聪明, 回答的很准确”等等。而优等生可能回答得更精彩, 教师也要给予鼓励, 如“你真棒, 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说得真漂亮”“妙不可言, 是不是”等等。此时, 课堂上的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另外, 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 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学生一旦感到自己被教师关注和认可, 就会出现主动乐学的情景。教师在这种情景下进行教学, 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也可以从鼓励性语言的妙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多鼓励后进生

后进生, 就是学习上落后或者道德品质落后的学困生。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教好了优等生和中等生, 也许并不算有多大功劳。而教好了几个后进生, 那才是真正的功臣。对于后进生, 教师平时要多鼓励,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充分肯定和鼓励, 让这样的“点”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举手, 一个端庄的坐姿, 哪怕是一次怯生生的朗读,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应该抓住这个“点”, 放大这个点, 加大鼓励的力度, 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关注。在课堂上, 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充满鼓励的话, 就能让无力举手的后进生站起来, 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篇5

课堂教学效果是在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言语交流和体态交流构成。教学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书面语主要指板书,它与态势语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它们或是伴随口语,或是代替口语,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态势语言

教学态势语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表情、动作、手势、外表修饰等,对教学口语的表达起着重要的配合、修饰和补充作用,它能使数学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个传播学者经过大量分析研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有声语言的冲击力仅占45%,而无声语言却占55%。教师处在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首先,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神饱满、和蔼可亲。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学习情趣。很难想象,一位无精打采、满面倦容的老师,用有气无力的语言,能上好语文课!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用好眼神、表情、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课堂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通过这扇“窗户”向学生传达语言不能充分表达得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眼神,应该是“有教无类”的,不管对哪个学生都应该是亲切和蔼、充满期待、包含信任和鼓励的。为提醒某个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应投去注视、提醒的目光;学生回答问题时,投去期待的目光,回答正确时投去赞赏的目光,回答错误用鼓励的目光。要坚决克服在“应试教育”中只看重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而冷淡、歧视大多数学生的弊病,特别不能对缺点较多、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投以嘲笑、鄙夷的目光。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善于运用眼睛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表示态度、组织教学。

表情即从面部或姿态变化上表达的内心情感。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又要具有善变性。善变,不是因自己的心情好坏而变,教师无论遇到什么个人困难,千万不要把心中的愁云摆在脸上,带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由教材内容而定,讲解高兴的情节内容时则眉开眼笑,讲述愤怒的内容时则咬牙切齿,分析悲伤的内容时则庄严肃穆……至于和蔼可亲,始终微笑则是常态。教师缺少了微笑,就如花园失去了阳光和春风。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态总是和颜悦色,极富吸引力,她一走进课堂,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愉悦,学生也就对她的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动作,指教师的身体动作,即体势、手势、头势等。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动作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昂首挺胸,表现的是自信自豪;身体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伸出拇指,表示赞赏钦佩;举起拳头表示决心、愤怒、警告……这些动作和手势,能化抽象为具体。有时一个动作可以起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讲《孔乙己》,课文讲完时快下课了,黑板上只剩下课题《孔乙己》三个字,老师一边说着“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手,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了,走出了咸亨酒店,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一边随着话音拿起黑板擦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去了,留下一片空白,望着一片空白,学生由沉默而变得戚然。多么巧妙的一擦呀!包含许多的潜台词,留给学生去思考、去体味。可见,一个精妙传神的动作,收到多好的教学效果。

服饰,指教学情景中的服装、发型、化妆等。服饰是一个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虽然在大多数教学情景中,它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若上课时教师不修边幅,衣着不整,头发杂乱,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礼”的印象,从而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若刻意打扮,浓妆艳抹,奇装异服,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形成“轻浮浅薄”的印象。因此教师的服装应该朴素、整洁、雅致,发型应该整齐、美观、大方。

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风度气质都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地感染和感化着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小的辅助作用。

二、板书语言

板书,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高低的体现。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能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者的学路。它往往以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这种浓缩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点睛之笔、文章思路来设计,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传给学生。因而语文教学中板书语言,在形式上要新颖精巧,在内容上要精炼传神。

中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发言争辩,而且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固定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若我们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形式新颖美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把直线、曲线、圆、数字、箭头、括号、方格等美术、数学方法合理运用在板书中,同时将归纳式、解析式、串连式、表格式和图表式等多种板书形式交替使用,使学生没有单调、呆板的的感觉。如有位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把故事情节浓缩为四个来自课文的动词,把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势利、虚伪的性格放到“钱”中,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新颖别致的板书中,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板书语言还要做到画龙点睛、以少胜多的简洁美。在板书设计时,能删除的绝不留下,能用一两个字说明的,绝不用第三个字。板书语言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求恰到好处,即所谓的“点睛”。这样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筛选提炼,力求达到以简驭繁。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仅用“盼”、“赞”、“骂”、“躲”四个准确的动词,便集中概括了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情感变化,刻画了两个金钱至上的变色龙形象。再如于漪老师设计的《春》的板书:

整个板书仅用七个字,便把朱自清的散文《春》的全部内容恰当概括出来,学生还可以通过板书中的三个词区别为三大部分内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突出文章主旨“春”。

精炼传神的板书,有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有位老师在分析完课文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走向死亡?”,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其表现形式是嘲笑)、自己的麻木、科举制度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后死亡。老师把这些分析板书成:

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孔乙己的死因。

另外,板书还应该具有字迹工整、美观大方的规范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应该字体工整、笔顺准确、结构匀称、大小适宜、美观俊秀;字与字、疏密得当,字画搭配平衡,版面清洁整齐。切忌错字别字。必要时,为突出主干内容,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能增强色彩美。总之要把新颖性、简洁性、规范性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板书,使学生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有声的语言描述、分析、讲授来传授知识,又通过无声语言――态势和板书来强化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口语的锤炼又要重视态势语、板书语表达技巧的提高。

语言运用题的“标点”妙用 篇6

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反推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以及它们的位置,从而用来解答句子衔接题和图文转换题。

如可以根据一段文字中横线之间的句号个数,很快确定待排列的句子的层次个数,大体位置;再根据逗号的个数,以及各句子的意思,进一步确定每个句子的位置。也可以依据问号,很快地把疑问句的大体位置确定下来,再结合每个句子意思定具体位置。还可以根据分号的用法,结合文段中的句子意思,很快确定一些待排列句子的大体位置;再根据句子和谐规律,找到与文段中句子对称的位置,排上待排列的句子。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分号,推敲出横线上需要填写的内容范围,再根据其他条件准确填写内容。

一、从句号入手,快速解答句子排序题。

【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 ,

。 , 。

①一阵晨风拂过 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分析:从语段中六根横线之间的三个句号可以判定,需要填入的六个句子有三个意思,它们分别包括一个句子、三个句子和两个句子。再分析六个待填的句子,它们表达这样三个意思:③承接横线前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成熟向日葵的赞叹;②⑥⑤表达“我家的向日葵”平时的状况;①④表达“我家的向日葵”在晨风中的情形。所以选A。

答案:A

二、从分号入手,快速解答句子排序题和图文转换题。

【例1】把下面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字母符号。

, ,人口不过二十万, ; ,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天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木无不浸润着音乐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孕育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分析:语段中的三个分号提示我们,语段用三个分句介绍一个小城。又从句子“枕着清澈的多瑙河”可以看出,第二个分句是从自然景观方面进行介绍的;那么第一个分句从其他方面进行介绍。分析要填入的六个句子,可以确定cdf应填入第二个分句;abe要填入第一个分句。根据句式和谐规律确定句a填入第二空,则句b填入第一空,句e填入第三空;同理推出,句c填入第五空,则d填入第四空,句f填入第六空。 

 谐趣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 双音联 上联:盛盛盛盛盛盛盛;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上联二、四、七的盛读(SHeng ),一、三、五、六读(CHeng);下联的二四七的行读(Xing),一、三、五、六读( Han )。这样上联成了演戏的声音,下联成了台下人声鼎沸的嘈杂声。

答案:baedcf 

【例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

图表二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 A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 B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 C ,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分析:从上面文段中的分号可以看出,第一个句子由四个分句组成,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第一、第二个分句的内容及第三和第四分句的部分内容推知,第三分句介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情况,第四分句介绍不同职业的人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情况。再分析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图表一对应第三分句的内容,图表二对应第四分句的内容。

答案:A观众的文化程度越低,越会以电视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B不同职业公众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别。

【巩固演练】

1填在下列语段横线中,与前后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越是往后,积累的时间差越大

②第一辆车的刹车,后面所有的司机也必须刹车

③于是出现走走停停的“波动效应”

④一辆车传递下去,带来连锁反应

⑤导致大面积的公路交通整体减速

⑥道路并没有真正被“堵”,只是产生了汽车行驶的时间差

其实, 。 。 , , , 。此外,人们的反应千差万别,也是堵车不断扩展的原因。

A⑥①②④③⑤ B⑥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⑤⑥②① D①②⑥⑤③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 。 , , 。 。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 B⑤①③④⑥②

C③⑤④⑥②① D⑤④①⑥②③

【参考答案】

1A(由语段中的三个句号知道,待填入的句子有三层意思。仔细阅读这些句子明白这三层意思是:句⑥表达道路“堵”车的本质是时间差;句①概括时间差的表现;句②③④⑤具体描述造成时间差的情况。因句⑥先提出时间差,句①接着概括时间差的表现,故句①排在⑥后面;又②④是原因,③⑤是结果,所以后面四句的顺序是②④③⑤。所以选A)

2C(由语段中的三个句号确定,待填的6个句子表达了三个意思,分析这六个句子, 其中句子③⑤说的是发展和存在的问题,④⑥②说的是要怎样解决问题,①用例子印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选C)

责任编辑 刘静

上接第36页

要点5:担任学生英语俱乐部或英语校报顾问

(1) Besides teaching/Apart from teaching, you’ll also (担任)an advisor to our students’ club 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 

nlc202309030642

(2) You’ll also have to an advisor to our students’ English club 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用take构成的短语)

(3) You’ll also an advisor to our students’ English club 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用play构成的短语)

(4) (担任顾问)is also part of the teaching job as you’ll have to help with the work in our students’ English club or our school’s English newspaper. 

参考答案:

(1) work as /act as /serve as; (2) take the position of; (3) play the role of ; (4) Being an advisor

要点6:结束语

(1) (全面考虑), you’re the right person to take the position /job. 

(2) In my opinion, you are (最合适)for the job. If you’re interested, please let me know. I’d be more than ready/happy to help. 

(3) Personally, (应该是个好主意)to take the position /chance. I believe you will be suitable for the job. Please reply to me as soon as possible.

(4) (依我看), as a potential candidate, you will be the right person to (满足要求) of the job. I do hope you can take the chance. And I’m waiting for your response /reply. 

参考答案:

(1) Taking everything into consideration/account; (2) the very person for或the best person for或suitable for或perfect for或fit for; (3) it should be a good idea for you; (4) From my perspective (of view)或Personally或In my opinion;meet the requirements

责任编辑 张丹凤

语言的妙用 篇7

一、教师在鼓励性语言的使用上要不吝啬,让任何学生都得到鼓励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很大,自信心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一定不要在鼓励性语言上吝啬,要经常鼓励,要多鼓励,对优秀的学生要鼓励,对大多数普通的学生也要借鼓励来促进其进步,在遇到一些暂困生或自信心不强的同学时更要加倍地鼓励。在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有过这样的一名同学,开学初他显现出来的就是一幅谨小慎微、内向老实、少言寡语的性格,上课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算有些时候被我“强拉硬拽”起来,也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甚至都不敢与我直视。遇到了这种情况,我决定分课上、课下两个步骤来改变他。课下,我注意观察他是如何和同学们相处的,并在他和大家玩得开心说得热闹的时候及时出现,要求和孩子们一起玩,并且抓住一切可以表扬他的机会来表扬他,如“你今天表现得真棒,说话声音真洪亮,老师发现你的声音原来那么好听啊,老师真希望天天都能听到你那么好听的声音。”“以后不要再把手放在角落里,好吗?要展示给别人看,相信自己!”这样一来,这位内向胆小的同学逐渐消除了一部分对老师的恐惧感,并且在我的鼓励声中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了。渐渐的,我发现他终于做到主动举手回答我的问题了,而且他也跟我有了眼神上的交流。后来在课上,每当我发现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时,还都及时表扬鼓励他“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看得出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很勇敢,第一个举起手来,说错了不要紧,关键是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通过我的努力,我发现这位同学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他变得自信了、开朗了,不但敢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声音也响亮了很多,成绩更是有所提高,孩子的脸上微笑更多了。看着他真挚的笑容,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知道这就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带给我的丰硕成果。然而在有些时候人们很难把握好这一门语言艺术,有一些教师整堂课上也没有一两句鼓励性语言,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另外一些课堂上,虽然教师也做到了对鼓励性语言使用的不吝啬,自始至终把它们挂在嘴边,甚至于对那些答案和思路都不正确的学生还是一味的表扬,赞不绝口,这不免会把其他同学带入到一个认知误区,同时也会使那位答错问题的同学分不清正确与错误,因此我们在鼓励得不吝啬的同时更要注意避免盲目鼓励。

二、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有层次,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鼓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因此,在尝到了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进学生进步的甜头后,我在课堂上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在鼓励学生时我开始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要鼓励得准确,鼓励得有层次,夸到点子上,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例如,在对待那些回答问题结果准确无误、声音响亮的学生时,我会毫不犹豫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做到更好,如“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老师和同学们都向你学习。”“你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你懂的比老师还多,继续努力啊!”如果遇到声音小的同学,我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一遍吗?”“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就更好更棒了。”此时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爱学习了,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还有些时候,当我提出一个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后,一些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后仍有困难,答不上来,这时我则选择用亲切温和的语言鼓励学生“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老师知道你已经努力了,回答错也没有关系”。用这样的语言一鼓励,学生会立刻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另外有些时候,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回答出一部分,这个时候我则对他们投以信任的眼光,再加上鼓励学生说下去的鼓励性语言,如“我相信,只要你认真思考,这道题你一定能做出来!”“答得不错,继续说下去”“如果回答得更有条理些就更好了”。通过这些话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亢奋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做既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正确,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评价

鼓励性语言是教育的法宝,它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大加评价。因此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要正确。我开始花费时间和心思去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我的每一次鼓励对每一位学生来讲都是那么正确,那么适合他,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我的评价是真诚的,我是了解他的,我的那些鼓励语言都是送给他一个人的,老师最爱的学生就是他。我这样做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运行时段下一篇:爱心浇灌幼儿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