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国际化

2024-06-09

高等学校国际化(精选十篇)

高等学校国际化 篇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章很多, CNKI中输入“师资队伍”能搜索到的记录一共有19万条, 该类文章主要针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进行论述, 其中提到师资队伍国际的并不多, 专门把师资队伍国际化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的文章则更少。宁晓洁在《双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 并建议实施双语资格认证制度。[1]孙德芬在《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机制构建》一文中指出目前教师出国主要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公派项目为主, 且申报主要是教师的自发行为, 学校缺乏对教师出国 (境) 研修的总体规划, 缺乏有计划, 有目的地选拔推荐。[2]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重要举措

师资队伍国际化不是简单的海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教师出国深造。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交互的、探索的过程, 需要依托联合办学、科研合作, 需要建立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基础上, 不断地总结、探索和检验。

1.“三引”工程

(1) 人才引进。师资队伍需要有合理的年龄、职称结构, 也需要有多元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文化等结构, 这样才能促进沟通与交流。从国外引进一批学科、行业领域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和威望的专家学者。依托这些专家和学者, 以点带面, 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较强国际交流能力、专业知识丰富、前沿的优秀青年教师, 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学团队。目前, 很多国际知名高校引进人才的比例都非常高。例如:耶鲁大学现有专职教师3 200名, 员工7 000余名, 分别来自世界11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香港科技大学本土教师所占比例不足10%。

(2) 教材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一般都比较昂贵, 加上教师自身英文水平的限制, 致使许多学校外文原版教材使用率不高。而教师如果想要了解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却必须关注此类教材。因此, 从学校层面鼓励和引导教师引用国外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教育和其他教学资源对于促进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更新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学科前沿知识, 才能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在引进外文教材的同时, 学校还应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授课。

(3) 教法引进。教育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充分研究和实践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 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三引”工程, 使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三有”:有“傍”可学、有“材”可用、有“法”可依。

2.“三出”工程

(1) 出国考察。选派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出国考察, 学习国外教学、科研方面的先进理念、管理制度、方法举措、成功案例, 有利于学校紧跟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合理规划出国考察项目、出国考察人数, 制定合理完善的出国考察计划, 并收集考察结果, 形成考察心得报告, 有利于出国考察效果进一步提升。

(2) 出国深造。短期的出国考察更多的是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观摩和学习, 掌握较先进的管理经验。而出国深造 (含培训) 则可以深入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校应该选择特色重点学科的专业人才及专业负责人前往相关领域的知名、权威学校学习和深造, 以便回国以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 提高受益面。

(3) 出国交流合作。依托会议、比赛等项目出国交流与合作, 既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也有利于促进国外相关院校、机构和专家对学校的了解, 扩大学校在国外的知名度。拓宽出国交流合作项目的途径, 同时注重管理的规范化, 将有利于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进程。

3.“三合”工程

(1) 合作交流。合作交流项目可以促进国内外院校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专业知识交流和项目合作。只有不断丰富合作交流的方式, 扩大合作交流项目的数量, 提高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 才能真正将合作交流项目做好、做强,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交流水平。交流方式可以选择出国交流, 也可以选择邀请国外专家来访, 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交流项目可以采取比赛、会议、展览、项目等多种形式。交流质量评估机制也需进行健全, 从而保障交流效果。

(2) 合作办学。本科生出国校际交流项目分为短期交流和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可按项目性质分为出国毕业设计、实习、夏令营等。联合培养可按学习时间分为“3+1”, “2+2”, “2.5+1.5”等多种形式。此外, 从国外引进教师、采用他们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完全模拟国外环境也是目前合作办学的一种新颖模式。随着合作办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推进, 合作办学的效果将日益凸显。合作办学要求学校教师研究和掌握国外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信息, 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这也有利于学校跟踪国外知名院校的相关领域办学思路。

(3) 合作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通过与国外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一些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 有利于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培养教师的对外交流与沟通能力。

4.“三保”工程

(1) 资金保障。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基本保障。学校应开拓思路, 发动多方力量筹集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顺利进行, 筹集到的资金应进行合理规划, 争取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用于指导后续资金的投入, 从而为师资队伍国际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 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需要进行固化, 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 从而加强和规范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教师自身国际化的积极性。

(3) 质量保障。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都必须具有较健全的评估机制, 从而能保障项目的完成质量, 促使项目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 质量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对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估, 并通过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 职称评定标准等进行结合, 充分保障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质量。

通过以上四个“三”工程的实施, 力求实现“三个”升级。即师资队伍结构国际化升级, 师资队伍素质国际化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升级。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国际化师资队伍人数少问题;二是国际化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三是国际化师资队伍缺乏培养成效的问题。

三、结语

师资队伍国际化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人事处、外事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务处等学校机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等较高的角度出发, 通过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引导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国家化水平。而院系则应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 不断拓宽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为师资队伍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组织、开设专门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举办双语课程授课大赛、举办国际文化周等来宣传高等教育国际化, 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向国际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师资队伍必须首先实现国际化。探索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建比较成熟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切实提高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规模和质量, 对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师资队伍,国际化,举措

参考文献

[1]宁晓洁.双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现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4) .

[2]孙德芬.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机制构建[J].教育评论, 2012 (3) .

高等学校国际化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明显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市场的繁荣及加入WTO成员国的增加,使得各国都拥有了频繁的国际交流机会,在此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际的发展大趋势。因此各国国内人才要主动调整、主动适应,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风潮。然而,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研究视角的不同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法的不同,因此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种新的现象和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第三世界高等教育仿照西方进行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国际教育课程及国际知识教育的发展

国际教育计划是一个跨国家、跨文化的教育。中国的一些重点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知识以及国际视野和情感的全面国际化的人才为目的。但是只有了解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因此那些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院校应尽快转变教育目标,应以多元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终身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要培养了他们的国际情绪,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

(二)有利于高校国际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国家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会中的学术性更强,信息交流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国家交流机构必须实现由以往单一行政管理的模式到管理与学术相结合的综合模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和锻炼出既拥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兼学术与管理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三)推动了我国高校的现代化改革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多所高校送往国外访问的学者和学生数以万计,他们回到祖国,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带来了国际市场需求的相关方面的人才。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一批国际公认的标准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一些大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国际化使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增加

通过在中国办学和以一些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大量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和中国教育机构竞争高等教育市场。据报道,在最近的十年中,中国就有2500万人自费出国留学,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形成了中国教育市场的主要亏损。而许多的学生学业完成后就留在了发达国家就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继发性损害,这种无形资产的损失更是很难具体估算的。

(二)国际化中的商业化思潮对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性质的巨大挑战

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是大多数国外大学在中国的开办的国际学校却是为了追逐利润而成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性的免费教育的减少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而不是这些教育机构的援助性经费的减少。高等教育国际化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界的优秀生源的减少及社会教育经费的流失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质的巨大挑战。

(三)国际化中存在对中国的歧视,要维护中国的教育主权

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精神渗透,各种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传到中国后,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教育主权的部分丧失和妥协。

四、结束语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要迎难而上。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应当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更要懂得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何知.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1(04) .

[2]王云鹏,刘洋.全球视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大学协会2003年度调查报告解读[J].文教资料, 2013(08).

[3]邓应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今日湖北(理论版),2012(03) .

[4]徐继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 2013,(4):12.

[5]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12(02) .

[6]唐景莉,刘琴.高等教育国际化:契机还是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1(2).

[7]王云鹏,刘洋.(全球视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大学协会2013年度调查报告解读[J].文献资料,2008(3).

高等学校国际化 篇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要素及各项资源跨越国际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以此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而推动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也将加剧国际竞争, 并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然而, 面对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 任何国家都无法漠视或回避, 唯一的办法是积极去应对它, 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为克服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窘境, 提高实力、发展科技成为不二选择, 而其中, 国际化人才培养将对其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才能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占据顶端, 赢得经济全球化战役的胜利。

二、发达国家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领先一步。英国凭借其母语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这一独特优势, 成为世界上最早创办开放大学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从新世纪开始, 英国加大了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力度, 实施优惠政策和奖学金制度, 大力拓展留学生市场;还积极发展跨国高等教育, 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在境外办学积极开展跨国高等教育, 推行境外学分和学历的互认。随着英国高校课程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进一步增加, 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培育适应国际领域竞争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国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拥有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的培养模式, 这与美国倡导的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分割, 成为各国教育实践的大熔炉。19世纪初期, 美国的高等教育移植德国教育模式并对之进行了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政府的推动下, 从法律和经济方面支持高等院校的课程国际化。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输出国。其高层次的留学生是目前其他任何西方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亚洲的一些国家, 例如, 日本早稻田大学以亚太地区为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重组, 关注亚太地区文化经济问题热点,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经营学两个专业上设置共同科目和交叉科目, 实施国际化教育。

三、我国高校国际化培养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国际化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为之提供支持和保障。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 如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方面走在了探索和实践的前沿, 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 高校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多通过外语课程的设置来实现, 多侧重在语言本身。还有部分学科课程体系涉及到国际热点问题, 主要在涉外文秘、国际法等方面。另外, 一些研究型大学也开始建立通识课程体系, 通过设置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学科知识背景和提供多视角思维模式训练。国际性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无国界领域。

近年来, 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一定的经验, 但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侧重人文英语课程建设, 专业技术类国际化语言课程却没有得到充足的考虑。二是课程的国际前沿和国内优势设置不均衡;国际化课程更多致力于吸纳世界先进国家的成果, 而对于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及研究型大学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充分体现。三是现代教学技术未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充分施展功能, 各国优势资源难以实现实时共享。四是工程技术类应用型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工程实践及学科前沿部分未能体现, 国际化课程建设处于劣势。

四、海洋工程行业特点及国际化需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 海洋问题正逐步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事务。进入新世纪, 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 海洋领域的竞争急剧升温, 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众多拥有海洋资源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些典型特征使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和竞争处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以海洋工程领域为例, 近年来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中心正在逐渐向亚洲转移,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依托自身传统造船和修船技术, 在海洋工程建造市场中占有大部分份额。然而在海洋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 仍然由美国、英国、挪威、法国等老牌海洋工程强国占据主领地位, 他们拥有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所, 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 是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最顶端。我国海洋工程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发展劲头迅猛。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未来发展规划也为海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海工产业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适应相应趋势发展的国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发展海洋工程强国的必要条件之一。

海洋工程结构物服役环境复杂、成本巨大。适应不同航运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所需海洋环境技术、勘探开发技术、通用工程技术促进了处于全球整过产业链不同层面的人员、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 使得海工企业自身要求具备国际化特征。具体有下述特点:首先, 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国际化模式。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多为跨国际订单。其产品的设计和建造要求有统一的标准, 落到实处的体现就是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国际通用性和互认性;其次, 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多为国际化产物。以深海浮式采油平台为例, 其产品设计可能来自产业链的高端———欧美海工设计院或研发中心, 但主体结构的建造可能在亚洲, 而其配套设备———立管系统及锚泊定位系统由其他国家提供。由此可见, 海洋工程结构物自身的复杂性及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的不均匀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作业。最后, 海洋工程整个行业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日益彰显。外商技术力量以独资或合资多种合作模式进入建造加工强国, 涉及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合作, 海洋工程企业已成为典型的国际化企业。以上种种多对海洋工程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树立国际化理念, 掌握国际通用标准和规范, 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 遵守国际法规和条约, 具备国际化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

五、高等学校海洋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海洋工程类课程的讲授知识具有国际前瞻性, 培养对象也要求有国际通用性。所以该类课程具有开设为国际通用课程的前提条件。结合海洋工程课程、行业以及设置高校的特点具体分析, 探究切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是真正实现国际间学生交流和资源共享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有意义的一步。具体思路及建议如下:

(一) 整合校内优势资源, 突破院际培养模式

分析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是一所设有理学、工学、农学、医 (药) 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目前设有17个学院, 1个基础教学中心, 1个社会科学部, 68个本科专业和相关硕士博士授予学科, 业已形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完善、层次类型齐全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设置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其海洋工程类课程相关专业层面较广泛, 几乎涵盖学校大部分学科。首先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优势传统涉海专业, 如海洋环境、海洋物理及海洋化学等, 该部分对于学习海洋环境荷载与结构的作用机理、地基与基础的相互作用、海洋结构材料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等关键专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意义;再之, 与学校的新兴发展学科密切相关的还有国际海洋法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 海洋工程鲜明的国际化特征使得该类别知识上升为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层面。此外, 学校设计和建设的五个知识领域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文修养”、“艺术欣赏与审美人生”和“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涉及海洋资源、认识海洋、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法律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成为学生国际化思想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有力补充。

突破传统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的计划培养模式, 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有效可行的方式和途径。以目前学校执行的“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体系为例, 该体系体现了“通识为体, 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 数字化管理系统先进科学, 是实施海洋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依托资源, 其有效性依赖于具体操作过程中选课权重的合理设置, 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相通课程的互认机制, 及最终学分评价体系。

(二) 加强专业实践环节, 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的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工科学生的培养, 实践是摇篮。海洋工程项目多服役于恶劣环境条件, 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和施工管理技术含量高, 工程经验宝贵。相关人才的市场检验, 实践性环节培养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般意义的工科实践教学实施基地是指实验室、绘图室, 以及具有工程背景的技术中心、设计院、建造加工场地等。而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验平台更应注意立足高校自身基础研究的前沿基础理论和优势硬件配置, 整合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投入, 建立交叉互补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

现如今中国海洋大学设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 及不同类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 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 这些为海洋相关学科———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实践载体和科技支撑。与此同时,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计划”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海洋工程类国内外设计大赛;与此同时,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环节, 安排学生进入这些校内实践载体或具有国际背景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学习, 真正实现学习内容国际先进, 学习方法国际接轨, 人才输出国际通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三) 完善学分互认体系, 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学分互认是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学分互认可以打破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 促使受教育者共享特定区域内乃至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该体系在欧洲、美洲、东亚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学分互认的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高校间由于相关政策。学分设置、管理水平等尚未完全标准化, 某些专业由于在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层次方面的不同设置, 给学分的互认带来了难度。客观上为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同一教育领域内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中外交流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以设置于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 先在校际内部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及考试模式上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国际标准等专项模块, 基础知识由学校相关专业优势学科开设, 保证知识的前沿性;专业技能类由依托单位教师讲授, 保证知识的可靠性;行业规范及实践环节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保证知识的工程应用性;国际标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完成, 保证知识的国际通用性。各模块单独设置, 有独立的考核模式和完善的综合成绩统计方式以保证该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六、结论

总之, 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海洋发展战略的确定。国际化人才是相关企业最重要、最渴盼的人力资源, 同时也是中国加快国际化进程和步伐, 发展海洋强国之路的重要保证。海洋类高等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注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机制, 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成长。

摘要:“2l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时代”已达成全球共识。对饱受陆地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恶化的中国来说, 海洋开发是一项影响极其深远的战略决策。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最有力技术保障之一, 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柱。顺应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 本文通过借鉴、分析发达国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举措, 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特色及优势资源, 进一步对现阶段海洋工程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并提出具体思路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海洋工程

参考文献

[1]刘祖源, 程细得.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的国际化[J].船海工程, 2008, (4) .

[2]王根顺, 路丽娜.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6) .

[3]郭勤.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张恒, 许兆棠, 方芳, 于鹄鹏.应用型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 2013, (10) .

[5]聂名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与启示[J].学术论坛, 2011, (11) .

高等学校国际化 篇4

上海国际学校有哪些?最近很多家长表示想让孩子到国外去接受更加开放和先进的大学教育,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从高中、初中甚至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就开始接受国际学校的教育方式,选择国际学校就成为必然。那么上海各区国际学校有哪些呢?小编整理一份详细一览表,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各区国际学校一览表城区

学校名称

学校简介

学费

开设课程

办学层次 国籍要求

主要留学方向浦东新区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

2008年创建,民办学校,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获得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剑桥大学授权考点。

美国高中课程12.8万元/学年、A-Level课程12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A-Level课程

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美国上海市金苹果双语学校国际部

2000年创办,民办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民办教育白强学校、全国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

小学6.8万元/学年、初中7.8万元/学年、高中9.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美国高中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美国上海交大集团剑桥A-Level国际课程中心

2008年创建,公办学校。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授权的考试中心。

10.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国际部

2011年成立,民办学校。

8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美国佛蒙特州国际学校

2011年成立,民办学校。

12万元/学年

美国VIA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澳大利亚国际高中

2008年创办,民办学校。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认可和支持,大中华地区唯一一所澳大利亚官方海外高中。

10.8万元/学年

澳大利亚高中课程(WACE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

2001年创建,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

小学7.6万元/学年、初中8.8万元/学年、高中9.4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AP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澳大利亚上海市进才中学国际部

2001年创办,民办学校。2006年被国际文凭组织(IBO)授权为会员校(IB word school)。

小学6.8万元/学年、初中7.6万元/学年、高中9.2万元/学年

IB课程、美国高中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国际部

1996年创办,民办学校,2003年被国际文凭组织(IBO)授权为会员校(IB word school)。

小学3万元/学年、初中3.6万元/学年、高中9.9万元/学年 IB课程、美国高中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

2003年创建,系英国德威学校在中国开办的分校。

幼儿园18.93万元/学年、小学21.66~21.9万元/学年、初中23.94万元、高中25.42~25.89万元/学年

剑桥IGCSE、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持有中国护照、现在沪工作居住的中国公民在境外出生的子女,持有海外合法出生证可以向我校直接提出申请。持有中国护照、全家人均获国外永久居留权、回沪工作居住的中国公民子女,其最近二年在境外学校连续就读,需先申请并获得市教委出具的批文后报名。

美国、英国上海协和国际学校

1998年创建,民办学校。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办学,有西方学院协会(WASC)的资质认证的全日制美式国际学校。

幼儿园15万元/学年、小学19.2万元/学年、初中20.2万元/学年、高中20.6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获得上海市教委批文的大陆学生可以就读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上海美国学校

创建于1912年,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学校。也是教育部隶属的一所独立的非营利性国际学校,由美国西方学校联盟所认证(WAS C)。是东亚区域学校理事会(EARCOS)、中国和蒙古国际学校组织(ACAMIS),上海国际学校组织(SIS A),近东南亚海外学校理事会(NESA),国际教育发展组织(AAiE),IB世界学校成员

幼儿园13.4万元/学年、小学19.7万元/学年、初中20.1万元/学年、高中21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AP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美国、英国上海英国学校

2002年创建,作为英国Nord Anglia教育集团的成员,是一所致力于向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国际教育课程的全日制国际学校。拥有浦东和浦西两个校区

幼儿园19.242万元/学年、小学22.21~22.272万元/学年、初中24.97万元/学年、高中26.8~27.2万元/学年

剑桥IGCSE、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美国上海德国学校

1995年创建的民办国际学校。是德国政府认可的驻国外德国学校,目前有浦西和浦东两个校园。

暂无

德国高中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德国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2003年创建,是一所IB World School。

幼儿园6万元/学年,小学至高中12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上海建平中学国际课程教学中心

2010年创建的公办学校,2014年经市教委审核认定开设AP课程。

暂无(3000元/学年)

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外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2012年创建中澳VCE课程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教育局认可。

3000元/学年

澳大利亚VCE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澳大利亚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

2014年创办,学校课程设置以英国惠灵顿公学为模板。

幼儿园17.34~19.28万元/学年、小学22.08~22.32万元/学年、初中24.4万元/学年、高中25.9万元/学年

剑桥IGCSE、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上海中学国际部

1993年创建,上海市重点公办中学上海中学国际部。1995年加入IB国际文凭组织,2002年成为上海唯一一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学校是美国大学委员会授权AP、SAT、PSAT的教育考试中心,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授权的托福考试中心,是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授权的A-LEVEL考试中心,同时也是ACT考试中心。

小学5万元/学年、初中5.3万元/学年、高中5.5万元/学年

IB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美国新加坡伊顿国际幼儿园

2013年创建,隶属于伊顿国际教育集团。

12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

学前教育

无国籍要求

无上海市洋泾中学国际部

2014年创建的公办学校国际部,引进加拿大安省课程并获得安省学分、学历认可!

8.8万元/学年

加拿大安省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加拿大华一剑桥国际学校

2012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2.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国际部

2011年创办,公办东昌中学开设的国际部。

6.8万元/学年

PGA国际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徐汇区

国王国际精英高中

1957年创办,系美国最具影响力高中国王精英高中在中国开办的分校。

10.4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文凭课程、英国高等学术课程、全球名校艺术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美国高中校方代表

2014年创办,民办学校

10.4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新加坡国际学校

1996年创办,民办国际学校。

幼儿园11.6万元/学年、小学15.5万元/学年、初中学年、高中19~20万元/学年

剑桥IGCSE、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美国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国际部

18万元/2004年民办学校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开设的国际部。

初中5万元/学年、高中10万元/学年

IB课程

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上海位育中学国际部

2002年创办,民办学校

3.8万元/学年

IB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上海西南位育中学国际部

2013年创办,民办学校

12万元/学年

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交大A-Level国际课程中心

1998年创建,上海交通学开设的国际课程中心

11.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耀华国际教育学校

2001年创建,民办学校

初中17万元/学年、高中17~17.8万元/学年

IGCSE课程、A-Level课程

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长宁区

上海长宁国际学校

1996年创建,民办学校。是国际文凭课程机构会员学校;西部学校和学院协会;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美国大学委员会(AP课程);中蒙国际学校联合会;东亚学校区域委员会。拥有长宁、浦东以及杭州三个校区。

长宁:幼儿园13万元/学年、小学21万元/学年、初高中23万元/学年。浦东:幼儿园13万元/学年、小学20万元/学年、初高中22万元/学年

AP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美国、英国上海虹桥国际学校

1997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幼儿园12.6~14.2万元/学年、小学17.28万元/学年、初中17.28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美国上海耀中国际学校

2009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小学22万元/学年、初中23.5万元/学年、高中年

IGCSE课程、IB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英国、美国上海李文斯顿国际学校

2003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暂无

双语课程、AP课程

24.5万元/学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市新虹桥中学国际部

2001年创建,民办学校国际部

7万元/学年

BC课程、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加拿大中加枫华国际学校

2003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加拿大BC省最佳海外学校。

小学4万元/学年、初中6万元/学年、高中8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BC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加拿大松江区

领科教育集团(原上师大剑桥)

2010年创办,民办国际学校,目前有徐汇桂林和松江九亭两个校区。

12.5万元/学年

剑桥IGCSE课程、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高中国际部

2008年创办,民办学校国际部

11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博华教育中美国际高中

2008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9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虹口区

上外立泰学院A-Level国际课程中心

1949年创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国际课程中心

10.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上外贤达美国国际课程中心

2004年创建的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的国际课程中心

7.6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普陀区

上海进华中学国际部

2012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2.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国际部 2009年创办,公办办学校开设的国际部

1500元/学期

德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德国美国巴斯图高中上海分校

2014年创建,系美国著名高中巴斯图高中在中国开设的分校。

9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闵行区

上海燎原中学国际部

1992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美国高中课程9.8万元/学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7.5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加拿大上海文绮中学

1994年创建,民办学校国际部

8.8万元/学年 GAC课程(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教课实验中学

1998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0.8万元/学年

加拿大BC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加拿大上海协和高中古北校区

2007年创建,民办学校 15万元/学年

IB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上海文莱中学国际部

1994年创建,民办学校国际部

中美、中加9.2万元/学年,中日8.2万元/学年

AP课程、中加课程、中日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加拿大、日本上海交大南洋国际高中 民办国际学校

9.2万元/学年

GED课程、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不列颠英国学校

2013年创建,民办籍国际学校

11.8~21.5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剑桥IGCSE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2014年创建,中外合作国际高中

13.8万元/学年

IB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

2012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小学4.15万元/学年、初中5万元/学年、高中6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AP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闸北区

上海市新和中学国际课程中心

2013年创建,民办学校

10.8万元/学年

AP课程、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美国上海市田家炳中学国际部

2013年创建,公办学校国际部

12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金山区

上海交大飞达国际课程中心

1996年创建,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中心

12.8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上海交大南洋附属学校国际高中部 2000年创建,民办学校国际部

9.8万元/学年

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2013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9.5万元/学年

加拿大BC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加拿大青浦区

上海市私立蒙特利梭幼儿园

2005年创建,民办国际幼儿园

12.3~14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

学前教育

无国籍要求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美国夢沃学校

2013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0.8万元/学年

美国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西华国际学校

2006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2.6~21.9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不接受中国籍学生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杨浦区

WLSA复旦附中国际高中课程班

2012年创建,复旦附中开设的国际课程班 7.6万元/学年

A-Level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英国复旦附中国际部

2002年创建,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部

小学6.8万元/学年、初中7.2万元/学年、高中7.6万元/学年

英文课程、中文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中国、美国、英国等美国蒙特沃德中学上海分校 2013年创建,民办国际学校

1.2万元/学年

AP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国际部

2006年创办,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部

5.8万元/学年

IB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卢湾区

滋庆日本高中

2001年创建,公办学校

4.8万元/学年

日本高中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日本上海卢湾高级中学国际部

民办学校

3.5万元/学年

加拿大BC课程 高中

无国籍要求

加拿大昆山市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

2012年创建,民办15年一贯制国际学校

幼儿园6万元/学年、小学9.8万元/学年、初中9.8万元/学年、高中10.8万元/学年

双语课程、美国高中课程、IB课程

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

无国籍要求

关于艺术国际化学校在做什么? 篇5

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造就孩子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对于国内学校的音美课记忆,总是还停留在铅画纸、铅笔、黑板上的参照物,以及音乐课上跟着老师的琴声一遍遍地重复着童谣,其作用最多是帮助逃离40分钟的数理化,给繁重的学业

生活一丝喘息。而这似乎就是传统的中国式艺术教育,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现状。

但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文化艺术教育早已逐渐成为政府及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领域。伴随着数几所国际化学校入驻上海,一些国外的教育理念也被带到中国。而它们所开设的艺术课程,更是丰富多元,让人不禁惊呼: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玩’!

本刊为此特地拜访了沪上三所国际化学校,探访它们的艺术教育,希望能够给国内本土学校一些启发,冲破传统教育的枷锁,带给孩子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国内的艺术教育也应该重视并保护每个孩子的兴趣,带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千万不要再因为一味地追求分数,而将孩子的天赋扼杀在摇篮中。

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

去年八月,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惠灵顿公学落户上海,这家拥有绝高知名度的学校,在沪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硕大的空间,先进的设施,优秀的师资,这一系列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在沪工作、生活的外籍家长。但殊不知,除却这些华丽的外表之外,丰富齐全的课程设置才是它的核心,而“艺术”更是这家来自英国的学校最引以为豪的资本之一。

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机会挂到墙上

一出地铁站,远远望去就能看到一片英伦风格的建筑群,清一色的红砖外墙,白色边沿窗户,屋顶耸立着白色尖顶,一下就从周围的环境中凸现出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英伦气息。学校共建有4栋教学楼,分为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三个区域,接收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走进校门后,7万平方米的校园面积令人顿觉视野开阔,远处的绿茵场上,一群身着整齐校服的孩子们在结束了体育课后,飞奔回教室,并与沿途遇到每一位老师友好地打着招呼,而老师则溺爱地看着孩子们在身边撒娇,这样一幕稀疏平常的场景,却不知为何顿时就让我觉得温暖起来。

在教学楼大堂内的画架上,有着几幅学生的作品,其中一幅是用巧克力包装纸拼贴而成的Johnny Depp的肖像,让人不免想起其主演的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应景之余顿觉创意无限。“从建校开始,艺术就成为了惠灵顿必不可少的因素。”艺术及设计老师Adam Shaw告诉我,“学校目前拥有油画、素描、雕塑、艺术装置、声乐、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课程,保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艺术。”

在教学楼的走廊中,挂着孩子们的各种绘画作品。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基本以艳丽的色彩和纷繁的图案为主,老师着重于培养他们对绘画的感知和兴趣;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相对会更倾向于根据主题来进行创作,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运用于绘画中。“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被挂到墙上,我们希望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Adam老师告诉我,“这样能够给他们足够大的信心,让他们有兴趣和动力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而除了绘画作品外,Adam老师也向我展示了学生制作的艺术品:台灯,iPhone手机摆放架等。艺术老师Charlie Robinson则带我欣赏了装置作品,例如桌椅、艺术课本等,学生们灵巧的制作手法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些也花费了他们一些时间,需要持续几节课来完成作品。”Charlie老师告诉我。而提到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塑料、陶泥、木材等应有尽有,依靠丰富的媒介和制作材料,在艺术的培养上带给学生无限多的可能。

学校希望孩子们可以拥有丰富的经历,能在这里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除了美术方面之外,音乐和戏剧也拥有非常完善的课程体系。喜欢乐器的学生,还能在专门的教室参加一对一的培训,内容也涵盖了钢琴、吉他、长笛、鼓、大中小提琴系列。而对于那些对现代流行乐感兴趣的学生,学校也从校外特别邀请了专业人士,前来传授关于电子音乐制作方面的知识。此外,学校还有专门的剧院,足以容纳约500名学生,配备了钢琴,架子鼓等各类乐器,其中的灯光和音响效果更是完全按照国家大剧院的标准来设计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固定的演出,内容涵盖戏剧、话剧、音乐剧、合唱团等,并会邀请家长前来观摩,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台上展示自己。甚至,校方还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表演,比如去年圣诞节,惠灵顿学校的学生合唱团就前往了沪上某些商场和五星级酒店所举办的圣诞树点灯仪式上进行表演;而由9年级学生组成的摇滚乐队,也曾前往上海商城进行表演。

用艺术气息造就有趣人生

而在设施方面,惠灵顿学校也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给学生提供最好的硬件。Adam老师告诉我:“建造一座全新的学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针对每门学科来设计专属的教室。”他曾在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任教,2年前当他知道要在上海建造分校时,便特地和建筑师聚在一起讨论,该如何建造专门的设计教室、绘画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希望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最好。

nlc202309031953

惠灵顿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满足孩子所能想到的所有要求。让他们在学生阶段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领域,发掘自己的潜力。所以学校所聘请的老师也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在Adam老师看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够适应每一名学生,“如果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接受的话,那么就应该转变一下,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因此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有特殊的教学方式。“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会教他们一些技巧和技能;当他们逐渐学会这些技巧后,老师就会鼓励他们自己思考问题,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来修炼;通过这些历练,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来表达自己正确的想法’这一效果。”

为了拓展孩子的眼界,学校也会定期邀请艺术家到校内,包括作家、诗人、音乐家、电影电视制作人等,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在每天放学后,学校也会开设很多艺术类的选修课,鼓励孩子们参加。当然在傍晚和周末也会对外开放,邀请大家一同感受艺术的魅力。

在学校看来,开设这一系列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品位”。Adam老师说:“我之所以选择在惠灵顿任教,原因之一就是这所学校采用的是整体教育的方法,即无论是数学,体育,还是音乐,美术,在这里都是同等重要的。”他感慨地说:“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天生就会很多东西,老师的工作就是提供给他们尝试各种领域的机会。我们当然希望这些孩子能在未来考上很好的大学,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人生并不是只有这些,在我看来,同样重要的还有是否能够拥有一个有趣的人生。如果他们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绘画,乐器或者坚持运动的话,那么内心就会非常充实,这样的话其实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成功的人了。”

我想这也就解释了我在刚进校门时所看到的那一幕,学生和老师之间所流露出的感情更像是朋友和家人。他们并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为每天的课程都充满了惊喜,他们在学校里生活的平和快乐。这里就像是J.K罗琳笔下的魔法学校一样,包罗万象,你所期许的愿望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

英式风情的泰晤士小镇,如今作为上海的又一处景点,在节假日里总是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游览,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平日里的它宁静悠闲,散发着别样的气息,并呈现出浓浓的校园情怀。而这一切似乎都得归功于它的邻居:“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这所始建于2007年的学校,是由包氏家族为纪念包玉刚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无私奉献以及在香港回归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捐资创建的私立双语国际学校。

艺术是6到8年级的必修课

在初夏阳光正好的午后,我用了将近两小时的车程前去拜访这所寄宿学校。郊区的空气清新自然,硕大的校园空间和安静的氛围,免不了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学校目前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小学部位于市中心,而中学部相对成立的时间较晚,加上是寄宿学校,因此选址于空间较大的松江区。作为一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将中、外籍学生混合编班,采用中英文同堂授课的学校,这里就像是一个小世界一样,将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生活。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氛围已经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在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我,学校创始人包陪庆教授非常重视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她认为如果校园设计优美、舒适,并适合青少年心理的话,会更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因此她亲自率领设计队伍,用了8个月的时间,为中学校园精心设计了包括实验剧场、露天剧场、舞蹈室、健身中心等各项设施,让学生可以在这里接受全面的教育。

学校现阶段设有三个视觉艺术教室,每一间都有不同的用处。艺术总监Jason Dufty介绍说,目前在校开设的课程有油画、素描、雕塑、版画制作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书法和水墨画。”Jason骄傲地说道:“这就是包玉刚学校最特别的地方,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同时接受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让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

Jason告诉本刊,包玉刚学校的教学更注重于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以及提供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对于6-8年级的孩子来说,艺术是必修课,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开拓视野,丰富生活,能更了解自己喜欢什么。而9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要备考IGCSE,所以艺术会变成一门选修课,如果他们感兴趣的话,每周会上3小时的课程。”而对于今年8月,即将在学校首次开设的IB课程,Jason也表示非常期待:“对于这个年级的孩子来说,我相信他们是真的因为喜欢这门课程而选择,学校也会安排他们每周学习5个小时的强化课程。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创作上有所突破。”

雕塑是人类情感的重要呈现方式

学校每年会将视觉艺术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雕塑、油画、素描等,有些单元也会将各种创作手法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本专属于自己的“Art book”,当中记载了他们平日里的“灵光一闪”,以及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有些孩子的作品,真的超出我的想象。”Jason向我展示了一些9年级孩子的油画作品,无论是对色彩的运用,还是画面整体处理,都非常流畅自然。“他们的创作已经超越了这个年龄段。”Jason自豪地说道。因此学校会定期将这些作品打印出来,挂在教室、大堂、餐厅等校内的各个公共空间,供大家欣赏,也给了孩子足够多的信心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析 篇6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创新、交通的便捷以及英语的不断普及,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国际化”或者说“全球化”成为了全球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由来已久,早在15世纪,欧洲大学之间就存在着教师和学生的国际间流动。知识是在许多前人经验发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智慧的集中产物,而大学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只有从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发现中汲取经验,才能够真正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从一产生就具有着“国际化”的属性。

除了教师的国际化和研究与教学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的国际化。早期西方学校招收国际学生的初衷是出于政治需要,后来随着各国经济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各国政府不断削减大学的办学经费,许多大学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这迫使大学招收大量的国际学生,以国际学生的学费来缓解学校的财政压力,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际学生基本都集中在这些西方大学所在地进行学习,90年代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和联合办学项目等途径,在本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完成西方大学的教育,获得西方大学授权颁发的学位。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产品也不断呈现国际化趋势,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本国的需求,更倾向于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往往又被称为“跨国教育”,涵盖了境外教育机构为境内的学习者所提供的所有的高等教育课程和教育服务(包括远程教育)等。本文则继续沿用这个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学生到境外教育机构主体所在地进行学习;第二则是学生在境外教育机构在本国或第三国所设立的分校中进行学习。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

上世纪70年代,由北欧经济学家提出的“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渐进的过程,由出口向授权生产再向合资生产最后向独资生产逐步进行转变,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借鉴该模型理论,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和高校参与的程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2.1 留学

在这一阶段,大学“出口”高等教育服务给外国学生,外国学生在大学所在地进行注册学习。目前,留学是最主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表1是2000至2008年在境外教育机构注册学习的国际学生数,从该表中反映出两个显著的现象:第一,在这8年时间中,全球国际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190多万人增长至2008年的330多万人,增幅将近70%;第二,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0%的留学生是在发达国家的大学进行学习。

表2反映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作为最主要的5个留学目的国,在国际留学市场占有主导地位,拥有着全球50%的留学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凭借其高等教育领域的绝对优势,吸引了将近五分之一的国际学生前往留学深造。

表3反映了在这5个主要留学目的国学习的国际学生的生源分布,亚洲是最主要的国际学生来源地,而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起飞,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成为世界留学市场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该国2008年接收的国际学生中近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2.2 合作办学项目

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类似于企业的一种“特许经营”,指国外的大学,往往是发达国家的大学与国内的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内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双方学校的文凭。在这种合作办学项目中,4年的本科教育往往被分为“2+2”或者“3+1”的形式,前面2年或3年在国内大学学习,后面2年或1年前往国外的合作学校进行学习,双方学分互认,为学生颁发两所学校的文凭。根据教育部2011年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批准设立和举办的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为533个,相比2002年的143个项目增长了3倍多。合作办学项目的迅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学生对先进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因为一些国外大学特别是一些私立大学,往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松对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管,影响了合作办学项目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声誉,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2.3 联合办学机构

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指出企业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则是与东道国的企业进行合作,入资于当地企业,合资兴建生产基地,在东道国当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在高等教育产业中,由于受到东道国当地教育法律法规的限制,外资进入教育领域往往需要东道国当地的教育机构参与,所以双方教育机构共同出资在东道国联合创立一种新型的办学机构,为东道国当地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颁发双方学校文凭。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属于最早允许设立联合办学机构的国家,它们制订了相关联合办学的政策鼓励西方知名大学入资国内的教育机构。通过这种方式,东道国可以迅速提升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方面满足国内学生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周边其它发展中国家学生前来留学,获取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

中国于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和机构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新条例下经教育部批准的首家中外合作大学,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在2004年合作创办。截至2011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和举办的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中外联合办学机构为36所。

2.4 独资办学机构

独资办学机构指由国外教育机构在东道国独资设立的分校或教育机构,例如在伦敦和巴黎,都有国外大学独资设立的分校。由于政策的限制,在发展中国家独资设立的办学机构为数不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新加坡亚洲新南威尔士大学,该校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全资在新加坡设立的分校,于2007年初开始招生,开办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但由于招生数远达不到预期导致巨额财政亏损,不得不在当年5月份宣布关闭。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业动因

3.1 一般性产业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普通企业来说,其实施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跨国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或扩大市场份额以实现长期的利润增长。而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英语的广泛普及、各国文化的融合、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等,都促使企业国际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邓宁(Dunning)在过去FDI理论的基础上于1977年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选择进行海外投资或海外生产活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跨国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的所有权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包括先进的组织管理结构、人力资源、金融资源、技术知识产权、商誉等等。

2)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将资产和生产环节加以内部化,以继续保持其所拥有的各项优势,这种企业行为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内部化优势。

3)东道国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跨国投资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于国内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收益,这种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市场规模、成本因素等等。

3.2 高等教育产业

东道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投资成本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外高校的运营成本,但这并不是国外教育机构选择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原因。大量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开展和设立,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对东道国市场需求的考虑。国外大学的国际化从单纯吸收留学生逐步向联合办学、独立办学转变,就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迎合了一部分想接受国外高等教育但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负担出国留学费用的学生或者不愿意离开东道国出国求学的学生的需求。

发达国家大学所具有的一些所有权优势是其进行国际化的基础保证,包括深厚的研究基础、悠久的学校历史、知名的教师、先进的知识理念等,这些优势被很好地应用在国际化办学和市场开发中,为大学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生的全部或部分课程往往是由国外大学的教师讲授,由国外的教育机构来监督和评估学生的表现情况,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方法。同时,由合作办学项目向联合办学或独立办学转变,能够更好地克服合作办学项目中所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有效地保障了国外大学所具有的这些优势,避免了国内项目合作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降低入学标准或毕业标准,影响国外大学国际声誉的情况。

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动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似乎高等教育与其他行业国际化动因有相似之处。但因为高等教育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公共产品”的特性,其办学经费很大部分来自于国家,以行政拨款、学费补贴或者以研究经费等形式来获得,因此高等教育产业受国家政策的干预性较强,国家往往根据公共政策目标来调整高等教育政策。这就要求除了从产业角度分析经济动因之外,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出发,进一步分析国家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影响,揭示国家政策是如何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的。

4.1 供给因素

西方大学的教授学者往往把学术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相比本国学生,教育国际学生需要花费他们更多的精力,如果在国外分校授课的话,来回奔波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科研安排,同时由于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这都使得西方大学学术委员会不赞同大学的国际化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招收外国学生的原因不在于大学本身,而在于政府对本国高等教育的政治态度。早期,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公共产品”,能够对社会带来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此西方国家基本上都通过免学费、学费补贴、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鼓励国民接受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的入学率,以取得最优社会效益。这种情况下,许多西方高校并没有积极性去招收国际学生,招收国际学生往往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然而,随着大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根据最新OECD数据,2010年OECD国家平均入学率达到了56%,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完全提供免费或低廉的高等教育成为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因此,考虑到国外学生对本国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的有限性,许多发达国家都逐步放松了对留学生学费的管制,允许大学对国际学生征收高额学费以弥补教育成本的缺口。西方大学开始热衷于招收大量的国际学生,尤其是在一些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例如商业和管理等专业。国际学生的学费成为大学行政和科研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招收国际学生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纷纷出台吸引国际学生的政策,鼓励本国大学招收国际学生。中国自2000年颁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以来,招收的国际留学生数量连年递增,截止至2010年在中国的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6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之一。

4.2 需求因素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发达国家国际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促使学生选择国外高等教育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1)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富裕家庭,都希望送孩子去哈佛、牛津等这类世界知名学府进行深造,接受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知识理念,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2)部分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也是吸引国际学生的重要原因。通过在这些国家大学中的学习,可以比较容易取得技术移民资格和居留权,这使得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出于移民的考虑,前往这些国家求学。例如,由于人口密度小,澳大利亚对技术移民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外学生前往澳大利亚的大学留学深造,学习澳大利亚急需的专业和技能,他们毕业后很容易在当地找到工作,能够很快地适应和融入澳大利亚的文化生活。

3)除了上述的两个传统原因外,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速快于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张速度,使得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需求在国内无法满足时,一部分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势必会选择国外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国外大学纷纷采取合作办学、独立办学等形式,抓住机遇,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因此,东道国对高等教育态度和政策影响着其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进而制约着国民对国外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

5 政策建议

所有权优势是高等学校进行国际化行为的内在基础,而国家的教育政策则影响着该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趋势的持续性。中国作为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之一,应该不断提升本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海外学生,充分享受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优势,完成主要生源国向主要目的地国的转变。

1)合理利用资源,有重点地进行扶持。提高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扩大国内名校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所有者优势的建设,提升国内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2)逐步改革和完善国内高等教育市场。一方面,增强高校管理的自主权,拓宽大学的融资渠道,利用社会力量办校,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大学吸收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监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借鉴国外合作院校的优势和资源,提升本国高校的办学水平。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师资队伍不断国际化,灵活吸纳来自世界各地学术方面的高端人才。部分高校的某些专业可以适当采用英语进行教学,增加这些专业的国际吸引力。

4)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交流,增强与世界其他教育机构的来往。加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快与发达国家学历互认的进程,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学历的国际通用性和含金量。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130-134.

[2]顾建民.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差异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1-6.

[3]谷海玲,廖益.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析[J].职业圈,2007(13):119-121.

[4]王涛.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9(6):98-10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 篇7

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孙芳仲、林若红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探析》一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办学过程, 容纳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的一个活动过程, 它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扬州职业大学刘正良博士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结构适应性与对策思考》一文中的定义是“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国内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机构、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 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过程”。虽然不同学者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不同, 但是其内涵是相同的, 就是要与国际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 培养国际化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同本科院校相比, 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对难度较大。事实上,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类型, 而技术在国际上更容易获得普遍认定和进行广泛交流。始于1946年的世界技能竞赛 (world skill Competition) 就是很好的说明。2011年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了第41届世界技能竞赛, 此次参赛标志着中国技能人才走上了国际舞台。所以, 高等职业教育天然就具有国际化的某种属性, 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作用。但是, 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国际化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要明确。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既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也要有短期的发展目标。国际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 要明确学院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包括专业、人力资源、教学设施 (硬件和软件) 以及所在区域;要了解本地区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 特别是跨国企业和公司的人才需求状况;要了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筛选出可以合作交流的国家和院校、机构;要了解海外合作院校的优势专业和教育资源所在。同时, 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要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利于监管。学院要有学院的国际化目标, 各二级学院和系部也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 并列入每年度的考核指标, 以利于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具体的国际化考核标准可以借鉴大学国际化指标, 从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结构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结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主要是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来衡量。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又一重要标志。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是否国外原版教材、汉化的教材引进、是否双语或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2. 国际化的发展需要组织机构保障。

组织机构是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 有熟悉外事工作和渠道的专职工作人员,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保证学院的国际化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为了促进外事工作深入开展, 在院系层面, 也需要指定专人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工作, 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和系部的国际化规划和目标。在留学生达到一定规模时, 高职院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学院, 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

3. 国际化发展人才是关键。

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学校教师没有出国经历, 没有海外留学经历, 没有外籍教师, 怎么能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呢?你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没有精通外语的人才, 与国外教育机构不能进行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层次的沟通, 何谈教育国际化?所以, 高职院校要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有力度, 海归教师的配置要有硬指标,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有计划地派出去进修和学习,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4. 国际化发展需要成本的投入。

教育国际化是需要成本投入的, 包括机构设置成本、人力资源配置成本、调研成本、交流考察成本、员工海外进修和培训成本、营销成本及接待成本等, 这些都是显性成本并且往往数额比较大。但是国际化的收益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 效果往往是隐性和难以衡量的。这需要学院领导要有战略眼光, 大胆投入, 等待回报。

5. 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是双向和互利共赢的。

国际合作与交流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互利共赢模式。近些年来, 在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中, 国内学生“走出去”和国外学生“引进来”比例严重失衡, 这是人才网具有优质教育资源方流动的必然结果, 也是我们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相比, 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到位的主要后果。据我们调查,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不断上升, 随着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愿意到中国学习和就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趋势, 走出国门, 积极主动到国外院校去宣传我们的优势, 和更多的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把更多的国外学生“引进来”。

6. 国际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提升。

目前, 国内大部分的高职学院, 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校园建设在国际上堪称一流, 一些硬件设施也是国外一些院校无法比拟的。但是, 如果我们要与海外一流大学和学院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就要快速提升我们的办学软实力。我们的办学理念, 校园和学生管理, 课程资源建设, 教师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 特别是课程资源的英化, 教师英语水平的提升, 双语教学的实施。国际留学生的“引进来”在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之后, 将会水到渠成。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举世瞩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热点, 也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芳仲, 林若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41.

[2]李霆鸣.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特征[J].职教论坛, 2008, (2) :51.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这些变化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砝码, 而振兴教育不仅是国家振兴、民族振兴、世界振兴的重要标志, 也是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适应知识更新进程及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选择, 并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指导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 这一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 当时“游牧”、“游学”之风非常盛行, 但是由于范围比较狭窄, 这种跨国教育没有得到广泛地推广。到了中世纪, 欧洲古老大学开始创建了一些国际性活动, 学生和学者的跨国交流开始频繁, 但是依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直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使国际化再度走上了教育大舞台。二战后, 科技的发展使整个“地球村”的通信与交通更为便捷,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共享、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的议题提到议事日程里, 明确了当今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针对性、高质量和国际化。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也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都必须正视高等教育国际化, 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自此以后,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全世界得到高度重视和迅速推广, 各国都站在全球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高等教育战略, 采取措施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近一、二十年来,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更加深了这种国际的教育联系, 掀起了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风云。

二、相关概念界定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概念呢?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清晰、准确、普遍被学术界接受的定义。成立于198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曾申明:“国际化是一个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 更多地趋向与国际发展。”陈学飞教授分析了中外学者的界定,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总结归纳为四种:一是从活动方法角度来界定;二是从能力方法角度来看待, 指培育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是从精神气质角度来谈的, 强调态度、观念的国际化;四是从过程方法来谈。简而言之,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一个历史现象, 又是一种人为活动, 逐步地成为一种衡量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除此, 我们还有必要弄清高等教育国际化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HEI) 与高等教育全球化 (Higher Education Globalization-HEG) 、跨国高等教育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THE) 的关系。HEI是HEG的前提, HEI发展的结果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全球化。从着眼点上, HEI着眼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强调交往中各国的自身利益。HEG强调的是超越国家界限, 着眼于全球范围, 淡化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利益。随着HEI的深入, 必将也已经导致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THE是HEI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与留学生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等共同构成当今HEI的内容。HEI的本质是立足本国, 发展国际意识, 而THE中国称为“中外合作办学”, 它的特点是学习者学习的本土国与教育提供的东道国不是一个国家, 教育内容可以涵盖从课程到项目所有的教育服务形式,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办学体制可以独立存在, 也可归属国家。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清末明初时期, 我国已经开始向外国不定期派遣留学生、教师, 同时接受国外学者来我国访问学习。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党中央对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造成经济中断, 教育也停滞不前。直到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 跨国交流逐渐向深层次拓展, 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力度, 吸收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中国教育科技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 (1) 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 (2) 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 (3) 国际学术交流; (4) 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等等。截至目前, 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定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218个, 覆盖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四、启示

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等各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也带给了我们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一) 转变观念, 理性认识,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当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备受各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不仅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推动, 而且许多国家也开始制定了鼓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法令和培养目标, 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高等教育资料的期刊、杂志等越来越多, 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政策, 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给予高校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同时, 还要利用“后发优势”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先进经验, 加强与其它高校之间的联系。

(二) 规模扩大, 内容国际化, 促进校园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更加国际化, 不仅包括留学生和教师国际性交流, 还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等。高校在加强与世界学术流动的同时, 要把国际教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把国际化作为自己各项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比如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新专业, 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加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对话, 还标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总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立足国情, 面向世界, 在迎接挑战中开拓进取, 在抓住机遇中创新发展, 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黄福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王冀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J].现在大学教育, 2002.1.

[4][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M].周倩等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走向国际化的泰国高等教育 篇9

一、调整高等教育政策

泰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 实施五年及六年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 这也是泰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到1998年, 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91万多人, 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数为2090人, 亚太地区排行第七。高等教育占适龄人口在学率超过23%, 跨越大众化阶段, 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为了使高等院校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泰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 加大高校的自治权。

泰国过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僵化, 较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高等教育被“条块分割”, 分属教育部、大学部等10个部委。从专业设置、学术及行政人员任免、工资级别评定、职称评审到招生数量、录取标准、学费, 都在大学部严格的直接控制之下[1] 。在这种僵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各高校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权, 一切行动依靠大学部的指令, 抑制了大学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鉴于此, 泰国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大学自治的实验, 财政管理、招生、人事任免都由大学自行决定。1999年7月国会通过的教育法, 以法律形式保证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地位, 并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大学部今后的功能主要是拨款及通过监督委员会进行质量监督和协调, 而其它权力都交给大学自己[2] 。高等教育由“国家·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为“政府·院校协作型”和“院校主导型”, 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主动性。

2. 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了使泰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整个国际社会上发挥更积极和富有活力的作用, 大学事务部高度重视和不断支持提高教员和课程的质量。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第八个计划中, 质量与素质教育被列为大学部确定的六项重点发展目标之首。根据《全国教育法》, 在2002年正式成立全国教育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 (the Office of N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NESQA) , 负责制定外部评价标准和方法, 并规定所有的教育机构必须至少每5年接受一次外部质量评估。教育机构必须制定计划并向当地教育行政机构提交一份年度报告[2] 。

二、参加国际机构活动

目前世界上有26个有影响力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的总部设在泰国, 这些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亚太中心 (UNESCO PROAP)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 (SEAMEO)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心 (RIHED) 及东盟大学网络组织等。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 泰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与许多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紧密联系与合作[4] 。泰国组织过很多地区和国际会议, 如:1990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四个组织联合主办“世界全民教育会议”, 此次会议产生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曼谷召开“为变化而进行继续工程教育, 为发展而进行教育改革”会议, 会议由联合国亚太地区办公室所属的“为发展而进行教育改革”亚太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联合主办。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ECID (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与发展中心) 与泰国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面向21世纪的革新观”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发展教育革新中的信息技术, 会议强调了知识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衔接及教育内容和师范教育的意义等[5] 。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优势, 加大泰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泰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 (1) 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从1994年开始, 泰国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人类资源发展工作组教育论坛”的成员, 并参与了亚太大学流动 (UMAP) 、亚太地区学校教育统计、增进亚太经济合作的文化交流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等活动。 (2) 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IEA) 合作。泰国政府通过全国教育委员会与IEA合作, 参与各项重要项目, 如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 (TIMSS) 、语言教育研究、公民教育。 (3)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从1949年开始, 泰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1950年, 由部长会议审批, 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中心。泰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社会和人文科学等方面。并且还与联合国的各个机构合作, 如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IIEP) [6] 。

三、人员交流

人员交流是不少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项重要内容, 早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外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员交流。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人员交流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人员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东南亚是主要的生源输出地。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从人员交流开始的。派遣皇室子女去欧洲留学, 聘请国外教师来泰国任教等。现在泰国大学特别是著名私立大学的师资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 可以想象泰国派遣留学生的规模。

现在泰国为了鼓励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其他文化, 泰国支持各个部门和机构与许多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进行合作。如教育部的学生交换计划, 主要项目有Rotary、American Field Service (AFS) 和泰国奖学金;大学事务部的国际合作与交换计划, 主要项目有学生和教师交换计划;全国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教育和奖学金计划, 主要项目有泰国—法国高等教育合作计划, 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计划 (the Australian Development Scholarship Scheme, ADS) 等。自2004年起.泰国各县的高考状元均可申请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留学, 由政府总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2003年, 在国民服务委员会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 OCSC) 的监督下, 到国外学习和培训的学生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长。至2003年12月 31日,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数量为2, 568人。

泰国还大量聘请海外教师, 据统计, 泰国大学的外籍教师占了全部师资的将近一半, 一些私立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更高。如易三仓大学的外籍教师占了76%。

四、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更为深层和重要的形式, 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由于经济全球化、面临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 需要培养对本国和全球问题有深刻认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另外,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 人员在世界各国流动, 为了满足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需要, 各国开设了很多国际性课程。所以有些课程是针对本国学生, 有的是针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 有的是针对国内外学生。从实践层面看, 澳大利亚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很高, 有超过1000 门课程。丹麦主要的大学中有30 %课程是国际化的[7] 。

同样, 泰国为了使学生有国际视野和具有在全球竞争的能力以及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学生。泰国大学开设了大量的国际课程。目前, 泰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共设有356门国际课程, 这些课程全部使用英语教学, 既有本科生水平的, 又有研究生水平的, 其中24所大学里的70个学科有122个本科生课程;21所大学里的112学科有176个硕士学位课程, 12所大学里32个学科有58个博士学位课程。

泰国各大学除了国际课程是用英语教学外, 其它很多课程也直接用英语授课, 如易三仓等一些大学全部课程都用英语来教授。泰国有些高校还直接使用美国、英国著名高校的教材。

泰国一些大学特别是虚拟大学还利用互联网向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提供国际课程。同时泰国也通过互联网学习其它国家提供的国际课程。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就向泰国提供了很多国际课程。

五、合作办学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多样化, 合作办学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合作办学与其它形式比起来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好处。发展中国家可以节约很多外汇, 并且可以提高本国的教育和学术水平。发展中国家学生不需要出国就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泰国在合作办学上起步早, 成效大。泰国有32所高等院校与英、美、澳、加、日等知名院校有联办合作协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等院校与英、美、澳、加、日等国知名学府的双联课程, 比美国大学的学分转移课程更进一步, 这些院校是一个很紧密的结合体, 共同招生, 联合办学, 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在泰国的大学注册, 教材全部采用国外合作大学的教材, 并采用两地学习制度, 毕业后可获两校的联合文凭 (Joint Degree) , 符合条件者可选择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8] 。国立朱拉隆功大学与一些美国名牌大学如宾夕法尼亚大学银行与金融学院及西北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和亚洲各大学如日本的东京大学以及中国的北京大学等, 早有合作的经验。早在1962年成立的私立曼谷大学, 自1994年起与美国的俄亥俄大学、南伊利诺斯大学和内布纳斯加大学均签有学术合作协议。泰国大多数大学的学位, 早在几十年前已被发达国家的大学所承认。

六、远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为各国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远程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超越时空和人数的限制。由于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使它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并且发展非常快。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 1999 年在 190 个国家拥有 3 万名学生。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教学卫星电视网也已经扩展到了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世界许多地区[9] 。澳大利亚和英国也利用远程教育向海外提供上千门课程。泰国在2000年认可泰国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硕士学位。

泰国政府意识到互联网对发展教育和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针对中小学层次的开放远程教育项目有:非正规教育司开放远程教育项目、克雷克拉亚卫星教育项目。在大专院校中, 国立法政大学、国立开放大学、素可泰开放大学、苏拉娜丽理工大学、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和法身开放大学都实施了开放远程教育。有些项目是针对本国学生而有些却直接面向国际学生。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与SEMEO/RIHED赞助的教育项目。大湄公河分区虚拟大学项目通过信息通讯技术, 采用数字仿真媒体相结合的办法, 直接发送到户卫星广播、因特网网络教学、光碟、文字以及其他媒体, 向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几国的人们提供获得教育证书和学历的机会。

从以上谈到的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 泰国是亚洲的东南门户, 地理位置非常好, 境内有很多国际性组织, 这些都是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 泰国政府又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使其吸引世界优秀教师和培养一批批优秀学生。泰国还抓住“入世”的契机, 通过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措施, 使泰国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程度的国际化。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很值得刚刚“入世”并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中国内地借鉴。

摘要:泰国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 在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参加国际机构活动、人员交流、课程国际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方面, 极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政策

参考文献

[1]赵守辉.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

[2][3]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ailand, http://www.ibe.unesco.org/International/ICE/natrap/Thailand.pdf.

[4]Study in Thailand, http://astro.temple.edu/~bstavis/as/study-in-thailand.htm.

[5]卢琳.21世纪教育改革趋势与动向——亚太地区教育革新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导刊, 2000, (4) :45~49.

[6]冯增俊, 李志厚.泰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150~152.

[7]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7) :47~51.

[8]泰国高等教育情况http://www.51liuxue.net.cn/news/view.asp?id=190.

教育国际化与广东高等教育发展 篇10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广东高等教育;SWOT分析法

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教育发展到近现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教育国际化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与合作、财力支持、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现在人们认识到“教育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区环境学习化、教育合作国际化。 可见,广东把国际化摆在了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看待,广东是我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与国

际交流非常紧密,那么,在经济和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广东发展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的SWOT分析

㈠优势(Strength)

⒈地理位置优越

广东沿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临近港澳台,在历史以上,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国的对外交流最活跃的地区。港澳回国之后,广东与港澳的教育交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广东省近年来,一直致大力促进教育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泛珠江三角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逐步推动九省区教育资源共享,扩大高等学校对港澳台学生的招收规模。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粤办学;鼓励高等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到国外、境外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对外开展双向交流。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开拓教育国际市场;积极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⒉经济基础雄厚

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经济居全国各省份前列。经初步核算,2006年广东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5968.55 亿元,增长14.1%,人均GDP 达28077 元,增长12.9%,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3000 美元,达3509 美元。从全国看,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 年居全国首位,增速处于上游。2006 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2.4%,比重比2002 年提升了1.1 个百分点;与居第二、三位的山东和浙江相比,总量分别多出4121.84 亿元和4420.19 亿元。增长速度达14.1%,比全国平均增速(10.7%)快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 办高等教育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支持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广东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国际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统计,广东普通高校生均教育总经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则在全国各省市中位于较前的位置, 基本上保持在前5 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广东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斥巨资兴建了广州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等大学聚合社区。其中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番禺新造镇, 占地规划面积达43.3万平方千米, 投资高达330 亿人民币, 是国内大学城中投资最大的一个。它容纳了10 所高校约16 万学生, 总人口达40 万, 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是面向21 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大学城的建立解决了高校占地面积小,公共资源紧张的问题,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

⒊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办学体制作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事业总体运行的深层基础和约束条件,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常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

广东近年来突破行业、系统、区域乃至国别的界限, 通过内联外引,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境外教育力量参与办学, 多形式、多渠道地广泛吸纳和利用其他社会教育资源,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具体做法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有:

⑴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社会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⑵积极支持和扶持民办教育。一是鼓励投资独立的民办学校;二是鼓励公办与民办合作

办学, 积极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办学模式。

⑶进一步放宽政策,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普通高等学校现有的优质资源, 鼓励公办与民办合作举办民办二级学院;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企业投人高等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广东科研院所的人才、知识、技术上的优势, 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与高等学校进行合作;四是继续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 发展有特色的学科专业。

⒋思想观念先进开放

广东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地区。19世纪上半叶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以广东为突破口,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思潮对广东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广东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是最早兴办新学的地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改革的最前沿,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努力推行教育改革。2004年初, 教育部再次明确把广东列为全国两市两省教育现代化试点之一。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们,即使是普通民众的思想也相当先进和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这对于广东借鉴国际教育先进模式和经验,推行教育改革是有利的。

㈡劣势(Weakness)

⒈高等教育国际认可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方面虽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上仍然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广东省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的要求不相适应。在高等教育层次,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内知名院校少,目前教育部直属院校只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并且这两所院校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有待增强;第二﹑办学层次不高,各大院校仍以本科和专科办学层次为主,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全省只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经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第三﹑国外有些国家对我国的学位和学历不认可,尤其是研究生学位。在这样的状况下,广东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就缺少了一批可以推出国际教育市场的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难以吸引国外优质生源过来就读。

⒉教育产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一面向国际市场开放,就面临着竞争。 广东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国际教育产业化的这种趋势,但是教育在产业化这个问题上,思想有束缚,步子放不开。虽然建立了一些诸如国际学校、对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实体,但是,这些教育实体还没有发挥最大作用,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范围和措施目标还不全面,归根结底在于其内部机制不够理顺,没有形成抓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思路和抓手。

㈢机遇(Opportunity)

⒈与国际社会联系最紧密

如前所述,正因为广东特殊的地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一直以来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民众易接受国际新事物,所以广东具备了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内因条件。在如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广东提供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外因条件,如果广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外因条件,那么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非常有可能的。

⒉优质教育需求量大

广东是全国第三大人口大省,户籍人口7800 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 万,在这样的人口规模下,本身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不再满足于能接受教育,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调查表明,市民愿意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投入大量的金钱,甚至不惜勒紧裤带。可见其教育投资消费观念,以及对投资教育所带来的长远回报的深信不疑。这种观念落实到行为上就体现在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的择校行为上,当被问到“择校要交择校费,你是否同意”时,66.6% 的市民持接受的态度,17.3%持强烈反对的态度, 16.1%持温和反对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市民还是愿意为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付出经济代价的。而且44.5%-的市民有意向送子女到国外读书,5.4%的市民早已有了送子女出国读书的计划。由此可见,富而思教,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一个好的教育背景,已经成为一般家庭的基本投资意向。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适龄青年会选择到中国来留学。国内和国际优质教育的需求量增加,给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㈣挑战(Threaten)

⒈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在学术界,流行着这样的观念,一般都认为西方化就是现代化,因此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大量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直接移植到当地。在广东省,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如国外搞双语教育,广东也照搬双语教育;国外大学园区搞得有声有色,广东也相继建立起广州大学城,南海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等.物质和硬件上的东西可以模仿,但是制度和文化的东西不是简单地制定一两个规章制度就能搬过来的,需要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如何处理好模仿和创新的关系,也是广东在教育国际化背景所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⒉教育产业的市场争夺

随着教育国际化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国外高校进入我国抢夺高等教育生源,,如澳大利亚,的诸多高校,每年都到广东举办教育年展,目的就是吸引适学人员过去就学。大批青年出去留学,对广东省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市场的流失,而大批人才出去留学之后留在国外工作,更是广东人力资源的一种严重损失。

三﹑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

㈠政府的有效调控

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涉及新的事项或者情况,这些事项可能是介于两国院校之间,也可能介于两国政府之间,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不能全部放开,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新形势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去规范这些问题和纠纷的处理,才能实现教育的有序发展。另外,除了利用法律法规这些行政手段外,还可以通过颁布有导向性和倾向性的政策,引导教育向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

㈡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运用经济杠杆,扶持和发挥教育国际化服务贸易主要媒介和载体如国际网络学院、国际虚拟校园、跨国教育公司、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教育国际化服务贸易园区、国际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等的作用,积极开拓海外教育市场,开展教育国际化,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适应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出高等院校特色

广东应在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建设若干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综合实力、竞争力强的省属重点大学,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水平:

发挥部委属高等学校作为广东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把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充分利用两校的学科综合优势, 对其重点投人, 使之成为广东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 成为广东省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的重要基地。

对于“211工程”建设学校以及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校, 要增加投人, 配强班子, 帮助其引进高水平师资, 使其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综合能力排在全国院校前列或进人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成为以本科教学为基础, 同时承担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成为广东高等教育的第二梯队。

全面提高全省其他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这是广东高等教育的第三梯队。鼓励这些院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逐步发展为以本科为主市属高等学校本专科并举, 以本科为主, 并承担适量研究生教育的本科教学型院校。其余高等学校构成广东高等教育的第四梯队, 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㈣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要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广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高等教育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 内部保障体系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内部所设的评估机构或其他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外部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系统, 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世界各国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 一般都是由国家控制、评估机构评估、高校自我评估和社会监督共同组成。广东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基本还处于完全以政府调控为主的状况,评估的合法主体是各级政府, 而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是政府评估学校时所委托参加的力量, 属于从属的地位。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 应鼓励成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参与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弥补单一政府评估的不足;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估标准,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分别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周期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春连(1984—),女,广东清远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7级研究生,从事比较教育管理研究

王符(1956—),男,吉林长春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主编:《面向2l世纪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6),第323页.

<2>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3>邱俊 张建梅.经济运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扬帆启程—— 2006 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及2007 年展望.广东经济2007(4).

<4>吴开俊.广东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多元:历程、挑战与展望,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二期.

<5>《关于广东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实施意见》,粤教规〔2002〕52号.

<6>张铁明.《突破体制:广东教育现代化必由之路》.广东教育2004年第9期.

<7> 冯增俊. 广东教育现代化策略探析.教育导刊2007(7).

<8> 郭宪春.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教育研究2006(2).

上一篇:防汛抗旱下一篇:学生自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