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学生审题习惯

2024-06-24

基于对学生审题习惯(精选七篇)

基于对学生审题习惯 篇1

由于我校在普通高中招生批次上列在最后, 因此所招的新生大多初中基础知识较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意志不够坚定, 学习经验不丰富, 学习方法不适当。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上, 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更多的时候没有耐心, 随着高中知识难度的加深,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伴随新课改的进行, 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 所以审题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 人在其整个一生中, 都会享受它所带来的利息。”为了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习惯, 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发现效果不错。

为了引起学生对于审题的重视, 我先对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让自己和学生都对于数学的审题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的小谜语, 和高中知识相关的, 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其中“剑穿楚霸王 (猜数学名词) ———通项;查账 (猜数学名词) ———对数;小小的房子 (猜数学名词) ———区间”。学生讨论非常激烈, 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家的名人逸事。例如牛顿、莱布尼茨和微积分定理,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只要肯钻研, 就都会出成绩。然后, 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数学问题的建模,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赵丽娜同学的数列建模就做得非常精彩。

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之后, 我进入对于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习惯的培养中,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读课题, 全面理解题意, 养成指读两遍的习惯。

拿到题后, 先不要凭经验盲目做题, 这样往往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或者出现本质错误, 达不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有时解题过程出现曲折, 欲速则不达。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认真研读课题, 弄清题意, 理解题目的每一个字词, 每一句话, 特别是一些关键字、词、句, 至少要读两遍。只有这样解题才能心中有数, 不会出现遗漏问题的现象, 找到正确途径。多找一些文字较多的题让他们分析, 这一练习可以在概率章节部分重点进行。

二、根据题意, 画出图形, 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数学在很多地方都体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很多代数问题、几何问题, 只给题目而没有图形, 像这类题目, 有效地作图就成了解题的关键。对于几何问题, 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发挥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正确的作图方法, 准确地作出必要的图形, 为解题提供直观帮助。有些代数题解题过程不需要图形, 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正确的示意图或者草图, 对于分析问题的帮助也很大, 有的是必不可少的。在分析问题中所用到的简图, 要体现题目的要点和关键内容, 这样有利于将数学问题直观化、图形化, 对于顺利解题十分有益。在高考题中, 数形结合的题目主要出现在函数、导数、解析几何及不等式最值等综合性题目上, 把图像作为工具、载体, 以此寻求解题思路或制订解题方案, 真正体现数形结合的简捷、灵活特点的多是填空小题。例如设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F2, P是C上的点 , PF2⊥F1F2, ∠PF1F2=30°, 则C的离心率为多少?可以画出图像 (如图) , 由题意知

三、建立数学模式,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服务于生活, 只有从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直接服务于生活、生产建设等领域, 才能体现数学的真实价值。在排列和组合中就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审题, 就需要我们采取正难则反的思考方式, 把解题难度降到最低。例如购房中的数学就应用了数列的知识。某地一位居民为了改善家庭的住房条件, 决定2006年重新购房, 来到房屋交易市场。面对众多的宣传广告,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家庭每月总收入3000元, 也就是年收入3.6万元。现有存款6万元, 但是必须预留2~3万元以备急用。预选方案:1.买商品房:一套面积为80平方米的住宅, 每平方米售价1500元。2.买二手房:一套面积为110平方米的二手房, 售价为14.2万元, 要求首付4万元。购房想要还贷, 这位居民选择了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贷款评估员给出意见:申请商业贷款, 期限为15年, 年利率为5.04%, 购房的首期付款应不低于实际购房总额的20%, 贷款额应不高于实际购房总额的80%。还款方式为等额本金还款, 如果按季还款, 则每季还款额可以分为本金部分和利息部分,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本金部分=贷款本金贷款期季数, 利息部分= (贷款本金已归还贷款本金累计额) 季利率。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列知识帮这位居民算一算, 学生兴趣高涨, 分组讨论特别激烈, 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将结论展现出来。

四、注意公式、定理成立的前提, 发现隐蔽条件。

解数学问题, 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解题能力, 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解题模式。要知道有些公式、定理的运用是在其前提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这些公式和定理时掌握其成立条件, 不要落入解题陷阱中。例如二次根式的运算与化简, 是在被开方为非负数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式的运算和化简是在分母不为零的前提下进行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运用是在判别式为非负值的前提下进行的。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 篇2

关键词:审题;习惯;培养

一、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调查发现,这都源于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障碍。我就自己所带的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发现一年级学生审题方面有以下问题:(1)学生有经常抄错数的现象。抄错数字,白白丢失分数;经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学生书写不够整洁规范,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错行抄写。(2)解决问题练习的错误率高。一年级上册的练习题都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3)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与家长交谈中得知学生在家写作业时,遇到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题型或是条件比较多时,学生往往题目也不读就说自己不会,依靠家长读题才去完成。

二、审题不清的原因

调查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探索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形成。

1.感知粗略,研读意识差

审题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题目中的文字、数据、图片等信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就是比较笼统、粗糙,忽略信息,不喜欢反复研读题目,不易形成类似成人的、相对完整的、精确的认知。

2.注意失调,错误经常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审题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经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3.思维定式,对比意识差

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小学生先入为主,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错。

三、培养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策略

1.多读

读题,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

(1)一边识字一边读。开始学生拼音不认识,无法拼读,只能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多读。随着学生拼音学习量的增加,老师可以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对生字和词语可作适当的解释。(2)用笔点题指着读。针对学生一目十行、看错行、抄错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进校就养成指着题读的习惯。这样老师在讲解书本上的题目时,可以直接看出学生有没有看到题目,注意力有没有集中,思维有没有跟上。(3)结合图、表一起读。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的。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看图或表格。(4)按照顺序有序读。要求学生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另外,还要让学生读题目序号,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多画

(1)圈关键字。部分学生读完题后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一年级刚开学出现的题: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本题就要圈出“左”“第4只”这些关键字。教师带着学生多圈圈,学生对这些关键字就敏感起来了,审题就更能抓住要领。(2)画出横线。一年级学生对语句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常常引起解体出错。还有一些题目只要在原题上稍作记号就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里填上>或<:3+6○1+7。”在判断大小之前,应让学生先计算两边的算式,再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大小。(3)作出记号。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出现的“数一数”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数一个用斜线划掉一个,如:“把8、3、4、6、1、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写一个数用斜线划掉一个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3.多说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表达对审题过程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知道怎么做,却说不出来(占62%)。在此,我们低段数学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田红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 篇3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 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调查发现, 这都源于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障碍。我就自己所带的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 发现一年级学生审题方面有以下问题: (1) 学生有经常抄错数的现象。抄错数字, 白白丢失分数;经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观察, 得出“病症”。学生书写不够整洁规范, 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 错行抄写。 (2) 解决问题练习的错误率高。一年级上册的练习题都是两个条件, 一个问题, 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 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 (3) 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与家长交谈中得知学生在家写作业时, 遇到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题型或是条件比较多时, 学生往往题目也不读就说自己不会, 依靠家长读题才去完成。

二、审题不清的原因

调查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 探索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 促进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形成。

1.感知粗略, 研读意识差

审题时, 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题目中的文字、数据、图片等信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就是比较笼统、粗糙, 忽略信息, 不喜欢反复研读题目, 不易形成类似成人的、相对完整的、精确的认知。

2.注意失调, 错误经常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审题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 经常会顾此失彼, 丢三落四。

3.思维定式, 对比意识差

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 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小学生先入为主, 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而导致出错。

三、培养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策略

1.多读

读题, 能使学生明确题意, 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 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 弄清题目情节, 分离条件与问题, 理清题目结构。

(1) 一边识字一边读。开始学生拼音不认识, 无法拼读, 只能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多读。随着学生拼音学习量的增加, 老师可以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 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 对生字和词语可作适当的解释。 (2) 用笔点题指着读。针对学生一目十行、看错行、抄错的情况, 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进校就养成指着题读的习惯。这样老师在讲解书本上的题目时, 可以直接看出学生有没有看到题目, 注意力有没有集中, 思维有没有跟上。 (3) 结合图、表一起读。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的。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看图或表格。 (4) 按照顺序有序读。要求学生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 一般是从上到下, 从左往右。另外, 还要让学生读题目序号, 什么叫大题, 什么叫小题,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多画

(1) 圈关键字。部分学生读完题后不得要领, 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 没有注意细节。如一年级刚开学出现的题:从左边数, 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本题就要圈出“左”“第4只”这些关键字。教师带着学生多圈圈, 学生对这些关键字就敏感起来了, 审题就更能抓住要领。 (2) 画出横线。一年级学生对语句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常常引起解体出错。还有一些题目只要在原题上稍作记号就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里填上>或<:3+6○1+7。”在判断大小之前, 应让学生先计算两边的算式, 再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大小。 (3) 作出记号。比如,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出现的“数一数”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数一个用斜线划掉一个, 如:“把8、3、4、6、1、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写一个数用斜线划掉一个数, 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3.多说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 表达对审题过程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知道怎么做, 却说不出来 (占62%) 。在此, 我们低段数学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 清楚表达解题思路, 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另外, 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

摘要:审题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 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又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初期, 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很重要。

关键词:审题,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学生审题习惯之我见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02-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一味地为成绩而教学,为教而教,而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来,教会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事: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试卷时,往往出现会做的题目做错了,只要让他们重新把题目要求读一读,他们会自己改正过来。老师们也常说太粗心了。其实这不是粗心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

造成小学生审题解题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小学生因年龄较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失误。2、大多数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只将题目大致扫视一遍,没有真正弄懂题意,就凭借已有解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3、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会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呢?

一、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并作出读题的良好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二年级可以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读题两遍,甚至多遍,清楚理解题意再进行解答,减少学生的失误。

二、边读边画,准确感知

在审题时,培养学生边读题边画重点词句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用画圈、画线、加△号等做记号,提醒自己注意,找出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使其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感知。小学生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更为明显,经常闹出一些笑话。

我在教学有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出示题目:果园里有桃树140棵,比梨树少20棵,梨树有多少棵?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少”,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答了。

三、复述题意,加深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教师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情况,对理解不对的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行点拨。看完题目后,让学生复述题意,可以加深对题意的理解,从中探求解法,激活思维的火花。

如:果园里有桃树140棵,比梨树少2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信息是桃树140棵,另一个信息是桃树比梨树少20棵。问题是求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2、再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桃树的棵树,桃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就明确了。

数学语言,尤其是书面语,有的小孩不能一下子看明白,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说的是个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让学生说给学生听,往往效果会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要省力得多,而且还更容易接受。所以很多时候,不妨放手让学生说给学生听。

四、画线段图,直观感知

线段图比较具体形象,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三下书中的一道题: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几人?在读题时,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以为用456 ÷2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直观地看出456对应的倍数是(2+1),找准已知数与对应的倍数,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巧设对比,仔细辨别

数学的语言非常严谨,常常一两字之差,题意截然不同。因此,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如:

1、6个8连加的和是多少? 与乘法意义联系起来可用简便算法。2、5与7相加,和是多少? 抓“与”字,表示两个数加起来。3、两个加数都是5,和是多少? 抓“加数”和“和”。4、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抓“因数”和“积”。

经常进行一些看起来差不多,实际意思不一样的题目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会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

基于对学生审题习惯 篇5

一、强化审题意识

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 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 自以为是, 因此产生“轻敌”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 粗心大意, 审题时出现了偏差, 结果一损俱损, 导致整个解题过程都是错误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题目必须要审, 而且要审的好, 做到“心甘情愿”地审题, 越是小的题目越要小心谨慎。

二、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课本身便比较枯燥和抽象, 对于数学试题很多学生都比较畏惧, 不敢做, 认为自己做了也不对, 心理障碍非常严重。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课后作业布置和课外习题选择时, 可以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先布置一些最简单和基础的内容, 选择从简单到复杂, 从容易到简单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明白, 即便是综合题其也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 即便是无法将整个题目解答出来, 还是可以理解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那么学生很容易解出整道综合题。

三、掌握审题的方法

审题指的是在动手做题前, 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找出题目的要求和含义。数学题包含了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图形语言。所以, 审数学题需要认真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思考和推敲, 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证的内容, 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然后根据自身的解题经验和知识进行解题计划的制定, 这样才能够给解题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审题过程包含了题目信息的思考、分析、阅读和推敲。

(一) 学会阅读数学语言。

1.学会精读。学生在阅读题目时通常是采用浏览的方式或速读的方式, 只是看个大概。孰不知, 这样的阅读会让学生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 因为数学语言讲求的是精炼, 每句话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学生只有逐字、逐句的精读, 才能发现其间的问题, 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降低阅读的难度。如指数函数问题中常涉及的利率、复利、单利, 对于有些学生是没有概念的。因此, 在审题时, 要先把题目中涉及的名词解释清楚, 这样才能减小理解的难度, 阅读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找出关键词, 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数学中的关键词除了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中涉及的概念, 还有就是应予以警惕的一些词。4.学会缩句, 化繁为简。数学题目的句子往往比较长, 学生因为弄不清主语、谓语及修饰关系, 导致读不懂题, 更无从谈起解题了。而学会缩句, 即找出句子的主干, 明确哪些是主体, 哪些是修饰成份, 化繁为简是帮助学生审题的一个好办法。

(二) 学会数学语言间的转化。

数学语言本身的精确性、严谨性以及抽象性比较强, 特别是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所以在读数学题时, 必须认真和仔细, 重视内部语言的转化, 对于题目内容应该进行灵活的转化。比如将其中抽象的内容通过转化转变成为具体内容。将通过图形或者符号表达的相关关系转变成为文字语言, 将文字语言转化成为自然语言, 或把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等, 这对于理解题意是非常重要的。

如:电视台给广告公司进行两套片集的播放, 其中播放片集甲的时间是20分钟, 播放1分钟的广告。有60万的观众。播放片集乙的时间是10分钟, 其中1分钟是广告时间, 有20万的观众收视。广告公司要求每周必须有6分钟以上的广告, 电视台仅仅能够给这个公司提供少于86分钟的节目时间, 那么电视台每周应该怎样进行两套片集的播放, 才能够保证收视率最高。

第一步:将问题中的文字语言转换为不等式组。

要使收视率最高, 则只要Z=60X+20Y最大即可。第二步:将上面的不等式组转化为图形语言。

由上图可知, 当x=4时, y=2时, z=60x+20y取得最大值280万。

故电视台每周片集甲和片集乙各播映4集和2集, 其收视率最高。

(三)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在很多数学题目中, 并没有明显的给出了所有的条件, 而是将其蕴藏在性质、概念、图形中, 但是这些条件往往是问题解决的要点。所以, 在审题时, 教师应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相关的问题找到解题的信息, 给解题奠定良好基础。

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坚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逐渐领悟, 并形成习惯性能力, 真正做到通过审题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摘要:任何知识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然而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并非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通过培养逐步发展的,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地培养, 必须与数学知识教学、一般解题方法教学、学生意志品质及信心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因此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浅谈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 篇6

一、认真读题, 看清题意

做题时, 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 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 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然后再进行计算。因此, 我们应该要求小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指读的习惯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 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 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 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我们有的学生拿到题目立即写算式, 出现的错误有: (1) 没有弄清题意。 (2) 审题时漏看、错看已知条件和问题。 (3) 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 (4) 找不到题中隐蔽条件等等。这些我们觉得都是使学生“解题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原因。

2.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 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 尤其是中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 造成原则性的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划重点、作记号, 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 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3.严格要求并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熟读题目: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题的指导, 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大, 所以先要由教师对一些偏难的字进行注音, 再进行范读、领读, 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像老师一样, 把句子读连贯、读完整, 把各种语气读出来, 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然后采取抽学生自己读、接着分组读、全班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题训练。

单一、反复地读题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所以, 教师需要采用各种读法相间的方式来进行读题的训练, 并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评价, 让他们感到读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熟读题目的重要性, 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 以此培养学生熟读题目的自觉性。

二、发现题目中各条件的关系

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对题目里的数学语言及生活常识的真正理解作为培养的重点, 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而读顺题目, 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仔细推敲题目里的数学语言, 弄懂生活常识, 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 理顺相关联的数量, 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进而学会寻找有效的条件, 准确理解题意。如, 求解“小刚买了9枝钢笔, 每枝6元钱, 一共用了多少钱?先明白题意, 发生了什么事呢?小刚去买钢笔提出的问题:一共要花多少钱?我们能够找出的已知条件是: (1) 钢笔:9枝; (2) 一枝钢笔6元, 这样我们就理清了题意并找到了题目所给的条件。

三、结合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我们找到了已知条件和问题,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 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思考, 9枝钢笔, 每枝6元, 那么, 1枝就是一个6元, 2枝就是2个6元, 以此类推, 9枝就是9个6元,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加法转化为乘法:9个6就是9×6= , 再来运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 得9×6=54 (元) , 这样我们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总之,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有利于学生形成做事细心的品质。因此,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 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基于对学生审题习惯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审题习惯;审题能力

任教一年级数学的老师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做错数学题的原因出在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或者根本没有读懂题目上。只要教师略加提醒或者让学生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马上会反应过来,他们就会做对了。每当此时,教师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深入分析,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一、看错运算符号和数据——审题出错

【问题】学生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然后凭借着已有解题经验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出现错误。如把“5”看成了“2”,把“+”看成了“-”,把“-”看成了“+”等“低级错误”。

【剖析】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因为一年级学生在观察和听力上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他们可能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特点。

【对策】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去认真地读一读题目,可以适当地放慢读题的速度,养成多读两遍、抄完之后再对照检查一遍的审题习惯,对于可预见的学生错误,教师要注重从“正面”引导,如很多学生可能会把“12”看成“21”或者“15”,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12”是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的,或者说“十位上1,個位上是2”。如果教师过分地对学生强调说:千万别把“12”看成“15”或者“21”,这样往往事与愿违,会有更多的学生恰恰就把“12”看成“21”或者“15”。所以,引导一年级学生审题我们要“攻其正面”,尽量避开从“反面”引导。

二、对题意理解片面——审题不透彻

【问题】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情境图的图意是:河里原来有4只鸭子,又游来了3只。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往往被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吸引,比如,图上有几棵大树,还有什么形状的小桥等,甚至有的学生对图中的鸭子的个数视而不见,或不能正确表达情境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导致审题不完整、审题不正确。

【剖析】一年级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观察的目的。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因此,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的时间短,错误较多。另外,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对策】教师要注重正面示范与指导,许多学生不会审题,缺乏常用的审题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对学生的审题进行集中指导,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水平。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通过对题目做深入细致的审题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步骤。例如,对于以情境图形式出现的图文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原来有几个,又来(走)了几个,抓住本质及数量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但是,教师要掌握好度,避免变成包办代替,反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条件多而复杂时——无从下手

【问题】对于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常常会给出多个条件,甚至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余条件(解答实际问题的时候用不到的已知条件),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存在疑惑,错误率异常的高,有些优等生都束手无策。

【剖析】学生所接触的题相对简单,但是在许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中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条件多,内容冗余。平时这样的训练偏少,思维过程较复杂。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审题、思考、解答。

【对策】教会学生怎样审题,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读懂题意之后,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从问题出发去寻求需要的条件,得到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纵观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共同努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尽量放手给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逐渐掌握审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薛善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J].基础教育参考,2011(07).

上一篇:现代老人的时尚生活下一篇:出口退税电子申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