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坏死性肠炎防治

2024-08-02

雏鸡坏死性肠炎防治(精选七篇)

雏鸡坏死性肠炎防治 篇1

1 临床诊断

病鸡精神萎靡, 羽毛松乱, 食欲减退, 腹泻, 排黑红色稀便, 病死鸡全身有淤血现象, 打开腹腔后有尸体腐烂的臭味, 小肠膨胀, 后段粘膜坏死, 肠壁脆弱, 扩张, 充满气体, 内有黑褐色肠容物, 肠壁浆膜层可见出血斑点;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 但是因为本病易并发鸡球虫病, 因而极易被误诊为鸡球虫病, 所以, 其最后确诊仍然依赖于实验室诊断。

2 发病诱因

雏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有明显的诱因, 了解和减少诱因对控制本病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饲料原因:饲料发生霉变或营养搭配不当, 突然更换饲料, 滥用药物添加剂, 饲喂不洁饮水或供水不充足;

(2) 管理问题:鸡舍不卫生, 舍内潮湿, 不通风, 鸡群密度大, 不定时定量喂食;

(3) 气候问题:气温骤变, 环境湿热;

(4) 疾病问题:鸡群爆发球虫病也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

3 预防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对防止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通风换气通道畅通, 避免鸡舍内湿度过大, 及时清扫地面粪便, 勤换垫料, 勤喂少添饲料, 做好栏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 定期对鸡舍及饮水、料槽等设备进行深度清洁并使用高锰酸钾进行彻底消毒;

(2) 饲喂营养全面、质量好的饲料, 提高抵抗力, 在饲粮中添加一些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 以增加体质, 提高抵抗力;

(3)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换料要有合理的过渡期;

(4) 防止激发感染, 鸡群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 以免造成本病的继发感染;

(5) 病鸡及时隔离饲养治疗, 做好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6)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日常预防带鸡消毒, 3天1次, 并且注意饮水消毒、环境和用具消毒。

4 治疗措施

鸡坏死性肠炎发病急, 治疗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魏氏梭菌抗药性很强, 应采用高效药混入饲料或饮水治疗。

(1) 用0.1%氯霉素或0.04%痢特灵拌料投服;

(2) 林可霉素, 每吨饲料添加2.2~4.49kg连续饲喂;

(3) 庆大霉素饮水, 按10mg/kg体重, 每天2次, 连用3~5天;

(4) 补充电解多维,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防止肠道内容物发酵引起机体中毒。

5 小结

(1) 病情初步控制后, 不能马上停药, 应持续用药2~3天, 让治疗效果得到巩固;

(2) 魏氏梭菌的抗病性很强, 有条件的情况下, 建议采用药敏试验, 合理选择高效药物;

(3) 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建议采用综合治疗,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4) 更换饲料要有合理的过渡期;

(5) 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粪便及受到污染的饲料、垫料中, 所以, 应勤换垫料, 及时清扫处理粪便, 饲料勤喂少添;

鸡坏死性肠炎防治 篇2

1 发病情况

海城市某养鸡户宋某饲养肉鸡3000余只, 该批次肉鸡饲养至4周龄时突然暴发一种以排红褐色粪便, 后转为黑红色恶臭稀粪, 以空肠和回肠多发性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的疾病。病鸡在发病前期采食等情况变化不大, 随着病情发展采食量减退, 并迅速消瘦, 呈急性死亡。养殖户曾用抗生素治疗多日不见明显好转。

2 临床症状

鸡坏死性肠炎潜伏期一般比较短, 仅为8~48 h, 发病速度迅速, 如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导致鸡群死亡。本病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羽毛蓬乱、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懒动及腹泻, 粪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饲料, 颜色呈浅黄, 也有排黄白色粪的, 还有的排胡萝卜丝或烂鱼肠样的细条粪便, 也有拉红色粪便的。病程稍长, 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痹, 颤动, 站立不起, 瘫痪, 双翅拍地, 触摸时发出尖叫声。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者病变主要在十二指肠, 肠黏膜广泛出血, 肠内有暗红色黏稠液体, 肝肿大、颜色较淡, 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小肠及盲肠黏膜上有溃疡灶, 溃疡灶边缘出血形成出血环。溃疡面形成不易剥离的黄黑色伪膜。有的深层溃疡造成肠穿孔, 发生腹膜炎及肠粘连。肝肿大有黄色斑纹或坏死灶, 脾出血、肿大。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初步诊断为鸡坏死性肠炎或伴发球虫病, 为进一步确诊, 做实验室检查:

4.1 无菌刮取病变肠黏膜坏死部位涂片, 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可见两端钝圆粗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单独或成双排列, 同时镜检时未发现有球虫裂殖体、裂殖子或球虫卵囊。

4.2 挑取坏死黏膜部位的刮取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厌氧培养24 h, 有白色、圆形、凸起的菌落, 血琼脂板上有明显溶血环的菌落生长, 挑取引起溶血的菌落, 进行纯培养, 再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杆菌。

4.3生化试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麦芽糖, 不能发酵阿拉伯糖、赤藓糖、甘露醇, M.R.、V-P试验阴性, 能液化明胶, 无运动力, 不能利用枸橼酸盐, 不水解尿素酶。

4.4 药敏试验, 对硫酸庆大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林肯霉素、黄连素呈高敏;对青霉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泰乐菌素中敏, 红霉素、链霉素等呈低敏或耐药。

因此, 可确诊该批鸡病因为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

5 病因分析

5.1 环境影响

饲养环境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鸡舍潮湿, 拥挤、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是导致本病暴发的一个直接因素。

5.2 机械刺激

在选鸡转群和接种注射过程中, 由于操作不规范, 动作粗鲁, 对鸡体刺激较大, 造成鸡体对外界的的抗力下降可诱发本病。

5.3 饲料应激

魏氏梭菌是鸡肠道菌群的一种, 在饲料突变过程中可引起菌群增多, 另外在全价饲料中额外添加鱼粉、小麦等高能量或高蛋白质原料也是引发本病的一个潜在的因素。

5.4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在饲料中长时间添加抗生素, 造成鸡体菌群失调可激发本病的发生。

6 治疗

6.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鸡舍的卫生, 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 用0.5%强力消毒灵带鸡消毒, 一周2次。并对对所用过的科盘、料桶、水桶和饮水器等饲养器具, 用0.01%菌毒清或百毒杀或0.05%强力消毒灵液洗刷干净。还必须做好勤换垫料, 及时清扫粪便勤喂少添饲料, 对病死鸡只及时认真做好无害处理, 病鸡及时隔离饲养与治疗。

6.2 治疗

痢菌净0.03%饮水, 2次/d, 每次2~3 h, 连用3~5 d;饲料中拌入15 g/t杆菌肽和70 g/t盐霉素。2周龄以内的雏鸡, 100 L饮水中加入羟氨苄青霉素15g, 2次/d, 每次2~3 h, 连用3~5 d。

用药24 h后, 粪便颜色明显改观, 病鸡症状减轻, 采食量增加, 3 d后症状消失, 鸡群恢复正常, 以后再加强用药2 d。

7 小结

7.1 由于魏氏梭菌抗药性很强, 因此要迅速治愈, 减少死亡和经济损失, 最佳的做法应是首先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并按常规用药治疗, 同时迅速采病料作细菌培养, 做药敏试验, 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7.2 本病易与鸡球虫病合并感染, 故一般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抗球虫药。

鸭坏死性肠炎的病因及防治 篇3

该病可能由多种致病因子引发,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

有的病鸭死前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剖检病死鸭可见:病变主要位于肠道,空肠和回肠扩张,内有血样液体,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染病后期空肠和回肠黏膜表面覆盖一层黄白色恶臭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的肠黏膜。

对于该病,可用硫酸新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按0.02%拌料喂给(100千克中加入20克药物)。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篇4

1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仅见鸡发生本病, 肉鸡、蛋鸡均可发生, 尤以平养鸡多发, 育雏和育成鸡多发。肉用鸡发病多见2~8周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多发。本病经消化道感染。魏氏梭菌存在于鸡消化道中,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些应激因素可引发本病。有消化机能障碍, 高蛋白, 高能量, 高纤维, 动物蛋白变质等肠粘膜损伤, 球虫感染等可诱发本病。受污染的尘埃、污物、垫料都是本病的传染源。该病多为散发, 发病后鸡只的死亡率与诱发因素的强弱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有直接关系, 一般死亡在1%以下, 严重的可达2%以上, 如有并发症或管理混乱则死亡明显增加。

2 临床症状

本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病例表现精神沉郁, 呆立不动, 常呈蹲坐姿势或侧卧, 走路困难, 喜在热源下积聚。病鸡消瘦, 贫血, 食欲下降甚至废绝, 两翅下垂, 羽毛逆立, 粗乱无光, 体温多在40℃~41.5℃之间, 严重下痢, 排红褐色乃至煤焦油样稀便, 恶臭, 粪便中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黏膜组织及黏膜上皮破碎形成的灰白色物质。急性型病例死亡较快, 多数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在1~3d内死亡。慢性型病例表现生长发育迟缓, 体重下降, 排白色流体状粪便, 并逐渐衰竭, 最后死亡。本病的死亡率在不同鸡群不尽一致, 一般在1%~50%不等。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 肛门周围常粘有粪便等污物。产蛋鸡产蛋量下降, 蛋重减轻。

3 剖检病变

打开腹腔即可见小肠中后段有一段肠管明显增粗, 约为正常肠管的2~3倍, 增粗的肠段长约15~25cm。病变部肠管浆膜是浅红色, 淡黄色或灰色, 并见有出血斑点。剪开肠管可见有出血性或黄灰色液体, 有的有血凝块或豆腐渣样物质。肠粘膜表面附着一层很厚的灰黄色伪膜。易脱落, 剥去脱落的伪膜可见肠粘膜凸凹不平, 严重的充血或出血, 或见有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麸皮样坏死灶。因肠坏死, 失去固有弹性, 稍用力即可使坏死肠段断裂。其它肠段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性炎症。

4 实验室诊断

4.1 采取病料

为肠黏膜内容物及肠黏膜刮取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结果发现大量、成对或成短链状的两端钝圆的粗大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细菌培养

取该鸡群病料直接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和卵黄琼脂平板上, 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 37℃培养24h后, 菌落呈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白色。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的双重溶血区。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乳白色浑浊环。

4.3药敏试验

对硫酸庆大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林肯霉素、黄连素呈高敏;对青霉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泰乐菌素中敏, 红霉素、链霉素等呈低敏或耐药。

根据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诊断可确定为魏氏梭菌引起的鸡坏死性肠炎。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及时清理粪便和垫草, 搞好地面的清洁和环境消毒,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同时要减少应激反应, 在选鸡转群和接种注射前2d在饲料和淡水中加入维生素E或硒来增加鸡体的抵抗力;在饲养的过程中, 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不可以突然变换饲料品种或盲目添加高蛋白或高脂肪的饲料添加剂;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各种抗生素进可能的减少粪便中魏氏梭菌的作用。

5.2 治疗措施

该病确诊后, 要以治疗坏死性肠炎为主, 兼治小肠球虫病为辅的原则。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 投喂高敏药物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痢菌净0.03%饮水, 2次/d, 2~3h/次, 连用3~5d;饲料中拌入15 ppm杆菌肽和70ppm盐霉素。2周龄以内的雏鸡, 100L饮水中加入羟氨苄青霉素15g, 2次/d, 2~3h/次, 连用3~5d。一般用药24h后, 粪便颜色明显改观, 病鸡症状减轻, 采食量增加, 3d后症状消失, 鸡群恢复正常, 以后再加强用药2d

6 小结

6.1由于魏氏梭菌抗药性很强, 所以要迅速治愈, 减少死亡和经济损失, 最佳的做法应是首先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并按常规用药治疗, 同时迅速采病料作细菌培养, 做药敏试验, 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敏药物世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6.2魏氏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常存在于鸡的消化道中, 一般不引起发病, 当受到一些应激性因素, 或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诱导本病的发生。如饲养管理不当, 鸡舍潮湿, 舍内环境卫生差, 通风不良等。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对肉鸡的饲养管理, 避免因饲养管理不当导致该病的暴发。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篇5

鸡坏死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发, 在自然条件下, 鸡肉和鸡蛋都可能发生该病。肉鸡主要在2~8周龄多发。该病主要经鸡的消化道感染, 因为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鸡的消化道中。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受到应激感染而引发鸡坏死性肠炎。

2 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的原因

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是一种条件性的致病细菌, 主要存在于鸡的消化道中。通常情况下, 魏氏梭菌不会引发疾病, 但是当该细菌受到应激性因素影响或在鸡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 很容易引发坏死性肠炎。但是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鸡群患有球虫病, 因为鸡的肠黏膜受到一定损失, 导致魏氏梭菌的在鸡的肠道内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该病。

3 鸡坏死性肠炎的临床表现

患坏死性肠炎的鸡临床表现为粪便呈黄白色且较稀, 有时还可能排出黄褐色糊状并伴有臭味的粪便。或者是红色甚至是黑褐色呈煤焦油状的粪便。还有可能排出的粪便伴有血液以及肠黏膜组织。患该病的鸡食欲明显降低, 减食超过正常鸡的一半。

4 鸡坏死性肠炎的剖检变化

鸡坏死性肠炎病变仅局限在小肠、空肠、回肠及部分盲肠中, 从伪膜外观的颜色上看, 主要呈现黄色或者绿色。可以清晰地看到肠壁浆膜有血斑, 部分毛细血管出现破裂并形成血晕。

5 实验室检查

5.1 选取病料

选取死亡鸡的小肠病变处作为实验材料, 制成黏膜涂片, 再经过革兰氏染片后通过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看出, 革兰氏在染色后呈现阳性但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 并没有发现任何的球虫繁殖体、裂殖子或者是球虫的卵囊。

5.2 细菌培养

选取部分坏死性黏膜部位的刮取物接种在血琼脂平板上, 在37℃的环境下厌氧培养。1天后观察, 发现有白色、圆形和凸起的菌落, 血琼脂板上出现明显的溶血环。然后再选择可以的菌落进行纯培养, 再进行染色镜检, 可以看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杆菌。

5.3 药敏测试

对葡萄糖、乳糖、蔗糖以及麦芽糖进行发酵, 对甘露醇不进行发酵。根据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 可以确诊所患的是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

6 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6.1 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措施

加强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 首先应当加强鸡的饲养管理, 保持鸡圈空气的流通, 经常更换垫料, 及时清除鸡圈的粪便, 并定期对鸡圈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定期进行寄生虫的预防工作。

6.2 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措施

由于魏氏梭菌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因此要想早日治疗鸡坏死性肠炎, 最好的办法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迅速采用病料作为细菌培养开展药敏实验, 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采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因为鸡坏死性肠炎一般会和鸡球虫病混合感染, 因此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可以适量地加入抗球虫药物。针对鸡坏死性肠炎, 在具体用药过程中采用以治疗坏死性肠炎为主, 治疗小肠球虫为辅的治疗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饲料中加入15g杆菌肽和70g盐霉素, 在50kg水中加入10g氨苄青霉素, 每天2次, 连续使用3~5天, 其他时间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鱼肝油。

7 讨论

在临床诊治中, 经常出现鸡坏死性肠炎和小肠球虫病混淆的情况, 部分兽医甚至错误地认为血痢便就是球虫病, 盲目使用抗球虫药, 导致治疗效果较差。其实鸡坏死性肠炎和鸡球虫病最大的区别并非在血痢上, 而是在于坏死性肠炎主要在小肠的中后段发生病变。在采用病原学检查鸡坏死性肠炎的时候要清楚, 只有当出现大量、均匀一致的魏氏梭菌时才可能导致鸡坏死性肠炎, 对于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对梭菌毒素进行测量, 诊断的效果更加准确。由于鸡肠道内的梭菌容易和鸡球虫产生合并感染, 因此采用以治疗坏死性肠炎为主, 治疗小肠球虫为辅的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忠柱, 徐寒春, 江波涛.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 2007 (05) :114-116.

大蒜、醋对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 篇6

实践中应用大蒜和醋拌料喂鸡, 疗效尚佳。大蒜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 另有辣味素能健胃消食, 增进食欲。食醋健胃、消炎、制酵, 增进食欲。故两者结合, 对鸡的胃肠病有较好的作用, 健康鸡常使用, 有益防病。蒜醋便宜易得, 又无毒副作用。产蛋鸡25~30 d喂一次蒜醋, 使产蛋率稳定, 蛋的质量好, 还有增重的效果。肉鸡常喂蒜醋, 肉的品质好, 味鲜美。

使用方法:1只鸡平均一瓣蒜 (不论大小瓣) , 多点也可, 剥皮捣碎如泥。200只鸡加食醋0.5 kg。按此比例将蒜泥和醋搅拌均匀, 拌入一顿饲料中, 让鸡自由采食, 吃完此料再喂别的料。就这样1 d喂1顿 (1次) , 连用3d。若下午喂鸡, 到次日早起到鸡舍即嗅不到往日的腥臭味, 然而蒜味却很大。鸡群明显好转。此法经过近几年的应用, 效果很好, 深受养鸡户的欢迎。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探讨 篇7

1 鸡坏死性肠炎病原特征分析

魏氏梭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范围很广, 不管在土壤中、饲料中、粪便中还在人畜肠道中都存在。这种细菌主要是一种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因为自身缺乏鞭毛所以没有办法运行, 该病菌的主要特点是在动物体内具有荚膜, 并且可以进一步发育成芽孢, 整体呈现出卵圆形, 主要位于菌体的中央或者是近端, 比菌体面积小。通过采用革兰氏进行染色后, 这种病菌呈现阳性。这种细菌属于严格的厌氧型细菌, 容易生长且发育迅速。通过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就可以形成圆形、光滑隆起的大菌落, 且表面呈现出辐射状的条纹。另外, 魏氏梭菌还可以产生外毒素, 这是被医学界公认的导致鸡肠粘膜坏死的直接因素。

2 鸡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特点

鸡坏死性肠炎不仅可以在肉鸡中产生, 在蛋鸡中也时常发生, 特别是在平养鸡中发病的概率更高。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一般为10%~30%, 患这种病菌死亡的概率为1%~3%。鸡坏死性肠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区域或者同一个鸡群中容易反复发作, 并不断产生出病死及淘汰鸡。对于肉用鸡发病一般是在2~5周岁, 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发生这种疾病, 但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天和潮湿的环境下发生的概率更高。导致这种疾病的诱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鸡舍中鸡群的数量过多、鸡舍环境较差、饲养管理方法不正确等等。但是鸡坏死性肠炎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鸡群患有球虫病, 因为鸡的肠黏膜受到一定的损失, 导致魏氏梭菌在鸡的肠道内进行大量的繁殖从而引发了该病的产生。鸡坏死性肠炎发病具有散发的特点, 发病后的鸡只的死亡率和诱因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具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鸡只伴有并发症或者管理不当则死亡率会明显提高。

3 鸡坏死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患有鸡坏死性肠炎而死亡的鸡只绝大部分呈现出肉冠发紫、鸡群采食逐渐减少, 减食甚至可以超过正常鸡的一半, 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不食的现象。患鸡坏死性肠炎的鸡临床表现为粪便为黄白色且较稀, 有候还可能会排出黄褐色的糊状伴有臭味的粪便或者是红色甚至是黑褐色呈煤焦油状的粪便, 还有可能排出的粪便伴有血液以及肠黏膜组织。

4 鸡坏死性肠炎剖检病变

对患鸡坏死性肠炎死亡的鸡进行解剖, 可以在死鸡腹腔内闻到一种浓烈的腐臭味。除此之外, 死鸡还表现为小肠、空肠、回肠肠管扩张等现象, 鸡体充满气体, 浆膜表面呈现出灰黑色或者是黑绿色的现象, 并形成环形环带, 跟正常的鸡肠相比, 肠壁变脆、变厚, 并且伴有暗红色的出血点, 发病严重的死鸡肠黏膜严重坏死, 形成的坏死性伪膜容易剥离。

5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

5.1 染色、镜检

收集到患坏死性肠炎死亡鸡只的肠道黏膜以及容纳物进行涂片处理, 然后用革兰氏进行染色处理, 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显微镜可以清楚的看到短而粗、前后两端呈钝、且单个或者成对进行排列、颜色着色均匀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5.2 分离培养

在无菌操作的环境下, 取出病死鸡的肝脏, 然后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将培养基放在37℃的固定温度下进行厌氧培养一晚, 等到第二天就可以在平板上形成白色、呈现圆形且凸起的菌落, 对于内环完全溶血, 但是外环部分溶血。

6 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措施分析

6.1 鸡坏死性肠炎的预防措施

要加强对鸡的饲养和管理, 保持鸡舍环境卫生、勤换垫料、加强鸡舍的空气流通、定期对鸡舍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和寄生虫预防工作等。

6.2 鸡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措施

由于魏氏梭菌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要想快速的治愈这种病菌, 最好的措施就是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并照常规用药治疗的方式, 与此同时, 还应该及时采取病料作为细菌培养, 进行药敏实验,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选取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治疗鸡坏死性肠炎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等。由于鸡坏死性肠炎经常跟鸡球虫病混合感染, 因此在治疗这种病菌的同时可以适当的添加抗球虫药物。另外, 针对这种疾病, 有专家认为采用治坏死性肠炎为主, 治小肠球虫为辅的治疗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这种方案具体为:在鸡饲料中添加杆菌肽15 g、盐霉素70 g, 并在每50 kg水中添加氨苄青霉素10 g, 2次/d, 连续喂养3~5 d, 其余时间可以在饮水加入鱼肝油。

摘要:鸡坏死性肠炎又可以称为肠毒血症或者烂肠症, 该病主要是因为受到魏氏梭菌的感染而引发的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的一种疾病。文章通过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鸡,坏死性肠炎,诊断,防治,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忠柱, 徐寒春, 江波涛.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今日畜牧兽医, 2007 (05) :114-1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雏鸡坏死性肠炎防治】相关文章:

坏死性肠炎05-15

雏鸡曲霉菌病防治05-04

雏鸡白痢的综合防治08-20

雏鸡饲养07-10

雏鸡痛风诊治07-06

雏鸡球虫病诊治05-28

雏鸡白痢病诊治07-07

蛋鸡雏鸡的选育08-15

雏鸡组织滴虫病诊治05-22

提高雏鸡成活率措施05-23

上一篇:噪声标准下一篇:晶体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