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2024-08-02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精选五篇)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01~2013-08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经MRI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OT患者, 年龄18~70岁, 中位年龄55岁, 其中20岁以下1例 (6.7%) 。15例 (50.0%) 月经紊乱、绝经后阴道出血, 6例 (20.0%) 腹痛、腹胀, 8例 (26.7%) 体格检查发现, 1例腰椎间盘扫描发现盆腔肿块。5例有痛经史。24例为绝经后患者, 1例为孕龄期患者, 5例为绝经前期患者。患者均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MR扫描前均行B超检查, 报告均为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术中2例大网膜增厚, 肿瘤蒂扭转并移位。20例伴腹盆腔积液, 其中2例伴胸腔积液。12例CA125升高。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 MR扫描仪, 8通道体部线圈。平扫序列包括横断面T1WI序列 (TR 169 ms、TE 4.95 ms) , 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2WI序列 (TR 4660 ms、TE 96 ms) , 横断面T1WI、T2WI抑脂序列。21例行横断面T1WI抑脂序列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 用量为0.2 ml/kg。扫描层厚4 mm, 层间距1.2 mm, 视野22~26 cm, 矩阵256×256, 激励次数4次。

1.3图像分析

30例均行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切除病理组织分别由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所有影像资料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 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边界, 平扫信号特征及强化程度, 有无分隔、囊变和腹水, 并与病理组织进行对照。评价标准:平扫T2WI信号与子宫外层肌肉组织比较, 等于子宫外层肌肉组织者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等于子宫外层肌肉组织者为高度强化[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肿瘤MR不同表现比较采用χ2检验, 肿瘤大小与腹水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病灶取最大径, 腹水为术中吸净后的全部腹水量, 肿瘤囊实性与腹水的相关性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表现

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状, 边界清晰。30例平扫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 (图1A) 。T2WI示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低信号 (图1B) , 其中21例呈稍低信号夹杂少量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 并见纤维分隔;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早期病灶实性部分均轻度强化 (图1C) , 延迟后强化程度增加 (图1D) 。1例动态增强明显强化, 实性部分强化与周围血管一致。

2.2病理表现

30例OT均为良性, 右侧17例, 左侧13例;肿瘤直径2.0~25 cm, 平均 (10±2) c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2例边界模糊, 其中1例肿瘤蒂扭转, 1例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病理发现5例合并单纯子宫内膜增生, 2例合并腺上皮不典型增生, 3例合并子宫肌瘤, 1例合并子宫腺肌症和巧克力囊肿, 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

30例OT包膜均完整, 其中21例实性肿瘤切面呈灰黄或灰白色, 内部质地致密, 呈结节及编织状。7例囊实性肿瘤见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区, 2例肿瘤囊性变明显, 近似囊性, 边缘见少许质韧的实性成分。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 细胞周围有网状纤维包绕, 部分玻璃样变、水肿 (图1E) , 核分裂象缺乏, 偶见大的形态奇异的细胞核。卵巢髓质受压、萎缩, 部分延伸到皮层。5例小灶性出血, 7例点状钙化。10例卵泡膜细胞为主型 (卵泡膜细胞成分>80%) , 12例成纤维细胞为主型 (成纤维细胞成分>80%) , 8例混合型, 与MRI表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7, P>0.05) , 见表1。

2.3病灶大小与腹水的相关性分析

17例MRI见腹水, 10例表现为少量盆腔积液。术中发现30例均有不等程度的腹水, 其中3例为大量腹水。腹水量与病灶大小无相关性 (r=0.29, P>0.05) , 肿瘤MRI囊性变与腹水程度亦无相关性 (r=0.25, P>0.05) 。

3 讨论

3.1临床特点

OT是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组织的少见良性肿瘤,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青春期前发病罕见[3]。本组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妇女, 与以往文献[4]报道一致。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等肿瘤压迫症状, 部分伴内分泌症状, 雌激素过高或男性化体征, 并常引起子宫内膜变化[5]。本组15例月经周期异常、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10例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疾病。黄素化OT主要累及20~40岁人群[6], 易发生硬化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为腹胀、伴慢性肠梗阻症状或急腹症, 本组中无此类肿瘤。

3.2 MRI表现

OT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肿瘤体积较大, 常为单侧。本组15例直径5~10 cm, 12例>10 cm;形态多呈圆形、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晰, 肿瘤较小时信号均匀, 与子宫肌层相似, 较大时可出现囊性信号。本组T1WI均呈稍低或等信号, T2WI肿瘤实性部分多呈明显低信号, 2例以高信号为主;部分体积较大的肿瘤内有坏死囊变, T2WI表现为稍低信号夹杂少量结节状、云絮状高信号, 抑脂T2WI序列改变明显, 增强后早期病灶实性部分多为轻度强化, 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增加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 与文献报道的轻度延迟强化方式一致[7]。本组1例动态增强明显强化, 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周围血管一致, 可能是因为肿瘤较大需要更多的血管提供营养, 而肿瘤内部有大量纤维组织且排列紧密, 携带对比剂的血液不能很快扩散所致[2]。此种表现在其他卵巢肿瘤中少见, 是否为OT的特征性表现还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OT的激素分泌功能常产生与雌激素刺激相关的疾病, 本组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文献报道激素分泌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中, 30%的患者发现子宫内膜腺癌[4]。Aboud[8]报道17例OT中2例合并子宫内膜腺癌, 7例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因此, 虽然OT是良性的, 但多合并恶性并发症, 应择期手术切除。

3.3 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OT常覆有包膜、表面光滑, 质地较硬, MRI示肿块边界清晰, 病灶周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或肿块发生扭转时边缘模糊, 与周边组织结构分界不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的囊性变, 部分实质内见小灶性出血灶。MRI所示的囊变或坏死区与大体病理所见基本一致, 囊变坏死较完全者, 肿瘤实性成分几乎消失, MRI易误诊为囊性病变。OT出血少见, 但肿瘤较大、生长活跃时可见出血灶, 本组中5例见小灶性出血, 但MRI未观察到明确的出血信号, 可能与出血灶范围较小或MRI的容积效应掩盖有关。镜下肿瘤细胞被大量胶原纤维分隔、包绕, 胶原纤维含水分少, T2WI呈较低信号, 但本组MRI信号变化与肿瘤细胞组成无相关性, 可能与样本量较少, 或肿瘤变性有关。MRI对病灶钙化的检出不如CT或超声敏感, 本组术后病理7例见点状钙化, 而MRI无此表现。

腹水是OT较常见的合并症, 本组术中所见与MRI表现不一致, 可能与MRI对少量腹水不敏感有关。Takemori等[9]报道病灶直径>5 cm时, 约50% 合并腹水, 1%~3% 合并胸腹水 (Meigs综合征) 。Meigs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肿瘤表面分泌的液体大于腹膜的重吸收能力有关, 也可能与肿瘤压迫局部淋巴管、静脉, 回流受阻或肿瘤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有关[10]。本组与张静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 肿瘤大小与腹水无相关性。汪龙霞等[12]认为腹水量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大量腹水见于最大径>10 cm的肿瘤, 肿瘤>5 cm者无腹水。一般卵巢肿瘤出现胸水提示预后不良, 而OT伴发的胸水, 当原发肿瘤切除后, 胸水无需治疗可以自行吸收。3.4 鉴别诊断OT以实体为主时需与浆膜下子宫肌瘤、纤维瘤、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相鉴别, 当病灶出现囊性变或发生出血、钙化时需与囊性畸胎瘤、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 癌等相鉴别。①子宫肌瘤发病年龄较OT年轻, 无分泌激素功能, 增强扫描时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层基本同步呈快进型强化, 常可见流空的供血动脉[13], 若肌瘤强化不明显则两者鉴别困难;单纯的子宫浆膜下肌瘤或阔韧带肌瘤通常不合并腹水。OT的CT诊断可以通过观察卵巢静脉的连续性显示判断肿块的来源, 若卵巢静脉连续显示, 其下端位于肿块的外缘或血管包绕肿块的外缘, 并可见血管分支进入肿块内, 可以判定肿块来源于卵巢[14,15]。②纤维瘤和颗粒细胞瘤与OT的鉴别较困难, 需要病理诊断辅助鉴别。纤维瘤多无临床症状, 发生率较OT低, 质地较坚硬。③卵巢癌多为双侧肿块, 生长迅速, 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边界不清, 伴大量腹水,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并可见增粗的纡曲血管, 卵巢癌出现腹腔积液时多同时出现腹膜种植转移征象。④卵巢囊性畸胎瘤含有脂肪、软组织、牙齿、钙化和骨骼等多种成分, 少数出现脂肪液平面, 可以与OT相鉴别。⑤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常表现为单房或多房较大的囊性病灶, 可伴有乳头形成, 可以与OT鉴别。

巨大卵泡膜细胞瘤一例临床报道 篇2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的妇女,因其组织成分较为复杂,肿瘤的性质大相径庭。根据其组织来源不同,大致可分为上皮性肿瘤、性锁-间质肿瘤及生殖细胞肿瘤。而卵泡膜细胞则录属于性质-间质肿瘤。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史。近3-4个月自觉上腹部胀痛不适,于我院就诊,彩超提示腹盆腔内巨大实质性包块(350*300*86mm),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彩色血流信号,子宫直肠凹37*27mm液性暗区,内膜线居中,厚约5mm。病程中午明显消瘦史,无尿频及肛门坠胀等不适。查体发现包块上界达剑突下,左右侧均至腋中线。术前血清CA-12581IU/L,胸片未有胸腔积液的表现。入院后完善阴道及肠道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盆腔积液约100ml了,留取腹腔冲洗液送检脱落细胞学检查,并见包块约38*40*20cm,质地偏软,上缘已达剑突下,下缘位于阔韧带内,表面光滑,脱出于盆腔外,来源于卵巢,输卵管爬行其上。切除单侧附件送检快速冰冻。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均提示:卵泡膜细胞瘤。术后随访至今未有阳性发现。

2.影像学诊断: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图像表现上绝大部分以实质性回声为主,其中不乏囊性或囊实性的回声,但较为少见。多以单侧为主,双侧肿瘤较为少见。肿块边界清楚,以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为主,包膜较厚,内部回声上多较均匀,亦可见内部的血流信号。单从影像学上判断,常常与纤维瘤及卵巢癌难以鉴别。

3.病理诊断:大体病理标本显示为实性,被覆薄的有光泽的纤维素性包膜,表面光滑,切面呈灰黄或灰白色,切片后镜下显示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浆红染,大致呈漩涡状、小束状排列,与纤维样区域交错,二者间互相过渡。免疫组化:CD99(+++)、CD117(++)、calratinin(+++)、 vimemtin(+++)、Desmin(-)。

4.实验室指标:其中以血清CA-125的升高最为显著。合并有麦格综合征的患者血清CA-125升高的机制尚不明确,生化因素(如补体刺激、组织胺释放、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产生等)、巨大肿瘤的机械刺激或大量胸水致腹内压增加,可能是其升高的原因。

5.鉴别诊断:①卵巢纤维瘤:良性肿瘤,属于性索-间质性肿瘤的一种,临床表现上常以腹部肿块为主,可同时伴有胸腹腔的積液(麦格综合征),病灶切除后症状可消失,预后较好;②卵巢癌:恶性肿瘤,因解剖位置较深,发现时多数已晚期。临床表现上以腹部肿块、腹水为主,实验室指标中较为多见的是血清CA-125及人附睾蛋白的升高为主,而影像学中可见包块以囊实性为主,需要通过病理诊断;③卵巢转移性肿瘤:其中以胃肠道来源的库肯伯格瘤为主。一般多有胃肠道的原发病灶,多以双侧卵巢为主,实性,卵巢外观大致存在,病理切片呈胶质样,镜下可见典型的印戒细胞,产生粘液;4、子宫肌瘤:尤以浆膜下子宫肌瘤及阔韧带肌瘤为主,一般以实性包块为主,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年轮状,若伴有肌瘤的变性,可出现不规则回声,妇检推动包块时子宫可同时移动,肿瘤指标大多正常。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篇3

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是起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的肿瘤多为良性, 但其临床及影像表现易与恶性肿瘤混淆, 术前常被误诊, 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对预后的正确评估。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 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符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资料24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年龄最小3岁, 最大74岁, 中位年龄52岁, 其中绝经后患者18例。临床表现下腹部包块伴腹痛17例, 伴尿频8例, 月经异常6例, 异常阴道流血2例, 无症状体检发现6例。合并子宫肌瘤7例, 输卵管积水3例。患者术前均做了肿瘤标记物检查:有3例患者CA125轻度增高, CEA均正常。22例患者行CT检查, 7例行MRI检查, 均查者5例。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机, 扫描条件为120 kV, 200 mA, 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 mm, 螺距为1, 矩阵512×512。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优维显, 注射速率为2.5~3.0 mL/s, 剂量80~100 mL。

1.3 MRI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双梯度HDX Signa 3.0T超导型MRI扫描仪, 使用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横断位扫描:FSE-T2W (TR 3 600 ms, TE 105 ms) , FSE-T1WI (TR 520 ms, TE 7.7 ms) , 层厚6 mm, 层距2 mm, FOV 380 mm×380 mm, 矩阵352×224;矢状位:FSE-T2WI (TR 3 600 ms, TE 105 ms) , 层厚5 mm, 层距2 mm, FOV 240 mm×300 mm;冠状位:FSE-T2WI (TR 3 800 ms, TE 104 ms) , FOV 360 mm×360 mm, 层厚4 mm, 层距1.5 mm, 矩阵352×224。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0.1 mmol/kg, 注射速度1.5 mL/s。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24例患者1例双侧发生 (如图1所示) , 共25个肿瘤, 位于右侧卵巢16例 (如图2所示) , 左侧卵巢11例 (如图3所示) ;肿瘤均呈圆形或分叶状, 其中实性肿块16例, 囊实性肿块9例。最大约21.0 cm×18.0 cm, 最小约5.3 cm×4.5 cm, 较大肿块周围结构可见受压移位, 但分界尚清晰。22例行CT检查, 平扫实性肿瘤和囊实性肿瘤的实性部分的密度较子宫肌层相仿或稍低 (如图1 (a) 、图2 (a) 所示) , 大部分肿块可见坏死囊变, 1例可见点状钙化灶 (如图3 (a) 所示) 。增强扫描, 肿块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 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略高, 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子宫 (如图1 (b) 、图2 (b) 所示) 。7例行MRI检查, 以子宫肌层信号作为参照, T1WI均呈等低信号, T2WI呈低信号, 内可见点状、片状高信号影, 增强扫描实体部分轻度强化 (如图3所示) 。

2.2 其他征象

13例伴有少量盆腔积液, 2例伴子宫内膜增生。1例患者同时伴有胸、腹水。盆腔均未见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卵巢原发肿瘤类型大致分为上皮源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是性索间质肿瘤中的亚型, 肿瘤由不等量的卵泡膜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 占所有卵巢肿瘤的4%[1]。该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 绝经前、后妇女均可发生, 但绝经后妇女更多见[2]。本组24例中, 19例为绝经后妇女, 与文献报道一致。肿瘤多为单发, 仅有3%为双侧发生[3], 而本组就有1例。肿瘤较大时压迫周围结构如直肠、膀胱, 可引起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部分肿瘤可分泌雌激素, 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发生子宫内膜癌。部分肿瘤黄素化时可出现男性化表现, 本组有3例黄素化, 但未出现男性化的症状。

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多为实性或囊实性, 呈圆形或分叶状, CT显示实性部分的密度与子宫肌层相等或稍低, 囊实性肿块的囊性部分内壁光滑、无结节, 囊壁无强化, 与实性部分界限清晰。由于肿瘤缺乏动脉血管, 增强扫描仅轻度延时强化或不强化[4]。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并能一定程度反映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纤维卵泡膜细胞瘤T1Wl均呈等或稍低信号, 但T2WI信号可因肿瘤内的细胞含量不同而有差别。肿瘤含卵泡膜细胞比例越高, 病灶T2WI高信号越明显;含纤维成分越多以及肿瘤组织的玻璃样变性等硬化改变, T2WI则以低信号为主[5]。肿瘤内点状、片状坏死囊变T2WI呈高信号。本文7例MRI检查的患者病理显示均为含纤维成分较多, T2WI均呈低信号。

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可合并腹水及血清CA125升高, 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无确切解释[6,7]。少数合并胸腔积液即为Meig综合征[8], 本组1例术前胸片检出胸腔积液, 术后2周复查时胸水消失。13例出现少量腹积液, 3例患者血清CA125轻度升高。部分患者伴子宫内膜增生, 是因卵泡膜细胞瘤分泌雌激素而引起子宫内膜增长。

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是良性肿瘤, 但临床发现时肿瘤常已较大, 且可不规则呈分叶状, 常合并腹水, 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需要与盆腔其他肿瘤相鉴别。 (1) 卵巢癌:常表现为盆腔内不规则囊实性肿块, 外形不规则, 边界不清, 常累及双侧卵巢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病灶明显强化, 可出现腹腔、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及腹膜、网膜、肠系膜的转移, 伴大量腹腔积液。 (2) 浆膜下子宫肌瘤:与含有丰富纤维成分的纤维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相仿, 呈长T1短T2信号, 但子宫肌瘤常与子宫相连或分界不清, 而两侧卵巢存在, 一般不合并盆腔积液。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 且基本与子宫肌层同步强化 (3) 卵巢颗粒细胞瘤:为卵巢低度恶性肿瘤, 同样来源于性索间质, 肿块密度不均匀, 囊性变多, 呈单房或多房囊实性肿物MRI信号不均匀, T2WI呈混杂高信号。肿瘤血供丰富, 增强后强化幅度明显高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 (4) 卵巢无性细胞瘤为来源于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20岁以下, 肿瘤大多呈实性, 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CT上表现为混杂稍低密度区, 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MRI检查T1WI呈等低信号, T2W呈等高信号[9,10]。

综上所述, 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起源的良性肿瘤, 影像表现虽有一定特点, 但术前明确诊断仍相当困难。当影像检查发现附件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呈轻度、渐进性强化, 无或仅有少量腹水表现者, 尤其是MRI检查T2WI呈低信号时, 应考虑到该肿瘤的可能, 同时结合患者年龄、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 可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利于对患者预后的正确评估。

参考文献

[1]Troiano R N, Lazzarini K M, Scoutt L M, et al.Fibroma and fibrothecoma of the ovary:MR imaging findings[J].Radiology, 1997, 204 (3) :795-798.

[2]Junq S E, Rha S E, Lee J M, et al.CT and MRI findings of sex cordstromal tumor of the ovary[J].AJR, 2005, 185:207.

[3]Fattaneh A.Tavassoli, Peter Devilee.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程红,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5-186.

[4]杜海峰, 傅兰慧, 刘禄.CT诊断巨大卵巢纤维瘤2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1) :92-93.

[5]Sala E J, Atri 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enign adnexal disease[J].Top Magn Reson imaging, 2003, 14 (4) :305-327.

[6]李华军, 沈铿, 郎景, 等.卵巢良性肿块伴腹水和血清CA125升高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3) :147-149.

[7]Buttin B M, Cohn D E, Herzog T J.Meigs syndrome with an elevated CA125 from benign Brenner tumors:in process citation[J].Obstet Gynecol, 2001, 98 (5 Pt 2) :980-982.

[8]Meigs J V, Cass J W.Fibroma of the ovary with ascites and hydrothorax[J].Ann Surg, 1939, 110 (4) :731-754.

[9]李艳芳, 李孟达, 吴秋良, 等.57例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分析[J].癌症, 2002, 21 (1) :79-82.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篇4

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46例, 经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医生复核, 46例患者中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24例;混合性卵泡膜细胞瘤22例, 包括卵泡膜纤维瘤16例 (其中6例细胞丰富) , 粒层卵泡膜细胞瘤6例 (4例首发者FI-GO分期ⅠA期和ⅡA期各2例, 2例分别为外院术后5年和6年复发) 。46例中15例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子宫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癌3例 (ⅠB期2例, ⅣA期1例) ,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复合性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等12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44例首发者发病年龄20~91岁, 中位年龄56岁, 其中绝经27例 (61%) , 绝经10年以上者12例;40岁以上者37例 (84%) , 30岁以下仅1例 (20岁) ;2例复发者年龄58~64岁。40例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首发症状包括, 绝经后阴道流血11例, 月经紊乱5例, 自己扪及包块5例, 腹胀不适2例, 腹痛4例 (其中2例为肿瘤蒂扭转) , 体检发现6例, 偶然发现7例。6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中3例自己扪及包块, 1例腹胀。44例首发者临床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腹或盆腔包块者38例, 其中质中或质硬33例, 囊性感5例;6例未扪及明显包块。2例复发者1例扪及包块, 1例CT复查发现。

2.2 肿瘤标志物

46例术前均行血清CA125检测, 其中29例 (63%) 升高, 范围3.55~522.20 k U/L, 平均 (101±134) k U/L。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40例中25例升高, 平均77 k U/L, 最高308 k U/L, 其中6例>65 k U/L。6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中4例升高, 平均208 k U/L, 最高522 k U/L。

2.3 影像学检查

46例中超声检查43例, CT检查18例, MRI检查15例。肿瘤边界清楚, 内部血流不丰富或无血流, 其中实性包块34例, 囊性和囊实性10例;2例漏诊, 1例直径3 cm, 1例首发子宫内膜癌术中发现合并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直径5 cm。影像学定位诊断为卵巢包块分别为:超声检查70% (30/43) 、CT检查77% (14/18) 、MRI检查80% (12/15) , 分别有13例、4例和3例误诊为子宫肌瘤或盆腔包块。术前超声和CT检查无一例诊断卵泡膜细胞瘤, MRI检查15例中6例8个肿瘤因T2WI呈特征性低信号而诊断卵泡膜细胞瘤。

2.4 术前诊断

首发44例中术前6例诊断卵泡膜-纤维瘤, 5例诊断为子宫肌瘤, 17例诊断为卵巢良性病变;14例因包块较大呈囊实性, 合并腹水和 (或) CA125升高而拟诊为卵巢恶性肿瘤;2例术前漏诊, 因子宫内膜癌手术中发现, 直径分别为3 cm和5 cm。

2.5 治疗

2.5.1 手术方式

46例均完整切除肿块, 44例首发患者中15例年龄≤50岁者中12例 (80%) 行单纯包块切除或单纯包块加附件切除, 3例因伴有手术指征的肌瘤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24例年龄51~75岁者均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75岁者5例, 4例行单纯包块加附件切除, 1例91岁因肿块蒂扭转与周围结构粘连而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2例复发者行腹盆腔包块切除。

2.5.2 术中探查情况

44例首发者中单侧单发者43例, 左侧28例, 右侧15例;双侧多发者1例共3枚包块。2例复发者中单发和多发各1例。肿瘤最大径3~20 cm, 平均8.5±4.0 cm。18例 (39%) 合并腹水, 量50~500 ml, 平均208±126 ml, 1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600 ml。腹水均在术后数天至4个月内消失。术中见40例肿瘤有完整包膜, 4例与周围结构粘连, 其中2例伴有蒂扭转 (720°和900°) 。

2.6 预后与随访

40例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中37例 (包括6例细胞丰富) 术后未经任何治疗, 34例随访1~6年无复发, 3例失访。3例合并内膜癌, 2例ⅠB期术后未行特殊治疗, 随访3~4年无复发;1例ⅣA期术后行盆腔放疗和全身化疗, 随访1年无复发。4例首发粒层卵泡膜细胞瘤中2例年龄>75岁者 (ⅠA和ⅡA各1例) 和1例62岁ⅠA期患者术后未经任何治疗, 另外1例ⅡA期患者术后进行化疗4~6个疗程, 随访2~5年, 4例均无复发。2例复发患者术后行化疗4~6个疗程, 随访2~5年, 其中1例多病灶复发者18个月后再次复发并转移至肺部, 再次化疗, 28个月后死亡;另1例无复发。

3 讨论

3.1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病理特征

女性性索间质细胞主要包括粒层细胞 (granulose cell) 、卵泡膜细胞 (theca cell) 和纤维母细胞等, 可各自形成粒层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和纤维瘤, 也可由两种以上组织成分并存, 混合构成粒层卵泡膜细胞瘤或卵泡膜纤维瘤等[1~5]。本组46例中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24例, 22例有两种以上组织成分并存, 包括6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和16例卵泡膜纤维瘤。

3.2 临床表现

卵泡膜细胞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患者, 很少发生在月经初潮前[2,3]。本组的中位发病年龄56岁, 40岁以上的患者占84%, 61%的患者绝经, 与文献相符。卵泡膜细胞瘤是卵巢功能性肿瘤, 有文献报道60%绝经后卵泡膜细胞瘤患者伴有阴道流血, 20%以上的患者伴发子宫内膜癌[1,5]。本组首发症状中有11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和5例月经紊乱, 46例中15例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癌3例。肿瘤体积较大时可腹胀不适或扪及包块, 值得注意的是4例腹痛患者, 2例术中发现肿瘤蒂扭转。另外本组首发44例中有21例 (47%) 是自己扪及包块、体检和其他原因入院检查偶然发现的, 表明多数肿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3.3 腹水和血清CA125升高

文献报道[1,5]卵泡膜细胞瘤22%~33%合并腹水。本组46例中18例合并腹水, 占39%。腹水量为50~500 ml, 平均208±126 ml, 明显少于卵巢上皮来源肿瘤和转移瘤。卵泡膜细胞瘤血清CA125水平升高并不少见, CA125升高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吴令英等[3]报道的卵泡膜细胞瘤中约2/3患者CA125升高, 最高达1218 k U/L。王新玲等[4]的报道中只有36%升高。本组中40例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中25例CA125升高, 平均77 k U/L;6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中4例升高, 平均为208 k U/L, 提示卵泡膜细胞瘤CA125升高幅度与上皮来源肿瘤相比较低。李秋红等[6]研究表明采用65 k U/L为临界值, 可排除大多数良性病变引起的假阳性。按照上述标准本组40例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中仅6例CA125>65 k U/L, 6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中4例升高者CA125均>65 k U/L, 因此, 对于CA125升高明显的卵泡膜细胞瘤患者应警惕合并粒层细胞瘤成分的可能, 由于本组例数较少尚有待大样本观察。

3.4 影像学检查

文献报道影像学检查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准确性较高, 可达80%~90%, 但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准确性差异较大[7~10]。超声检查最常用, 张震等[8]报道51例卵泡膜细胞瘤术前超声检查无一例判断出肿瘤的性质;CT和MRI文献报道尚不多见, 术前对肿瘤性质的判断亦较困难[8~10]。本组中仅MRI检查15例中6例 (40%) 术前MRI检查提示卵泡膜细胞瘤诊断。结合文献和本组结果, 笔者认为卵泡膜细胞瘤术前诊断符合率极低, 主要与本病发生率低, 影像科医生经验不足和对本病重视不够有关。大多数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学的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多为实性, 边界清楚, 血供不丰富[5,7,8,9,10]。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卵泡膜细胞瘤内部多有纤维成分, 在MRI检查时可表现为特征性的T2WI低信号而做出准确诊断[9,10]。

3.5 诊断

本组首发44例中术前14例因包块较大呈囊实性, 合并腹水和 (或) CA125升高而拟诊为卵巢恶性肿瘤。但也有不同于一般卵巢恶性肿瘤的自身特点:①患者一般情况良好;②妇科检查包块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③影像学检查符合良性肿瘤的特点, 盆腹腔无转移病灶;④合并腹水多为少量。因此, 综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对于术前准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3.6治疗

手术是卵泡膜细胞瘤治疗的首选, 术式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 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合并子宫病变情况。在青春期发病的患者和在生殖年龄有生育要求者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患侧附件切除;绝经期前的患者无子宫手术指征者原则上采用单纯包块或患侧附件切除;绝经后患者为避免子宫内膜癌等子宫继发病变可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对于年龄大或体质较弱者可酌情采用创伤较小的单纯包块或患侧附件切除[3,4,11]。本组首发者中≤50岁者80%行单纯包块或包块加附件切除, 51~75岁者均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75岁者尽量行单纯包块加附件切除, 治疗原则与文献相符。

3.7 预后

卵泡膜细胞瘤绝大多数是良性, 完整切除后不复发。本组37例单纯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术后34例随访2~6年均未见复发。吴令英等[3]报道少部分卵泡膜细胞瘤细胞生长活跃者 (2/9) 可表现复发、侵犯周围组织的恶性行为。本组中6例病理提示细胞活跃者, 随访3~5年均未见复发。远期复发是粒层细胞瘤的一大特点, Ayhan等[11]报道, 80例粒层细胞瘤平均随访67.5月, 9例复发, 平均复发时间45.9月。本组4例首发的粒层卵泡膜细胞瘤, 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因例数较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2例复发患者治疗后, 仅1例再复发。

综上所述, 卵泡膜细胞瘤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和月经紊乱, 或因体检和其他原因检查偶然发现, 部分可合并少量腹水及CA125的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实性肿块, 血供不丰富, 需要警惕合并子宫癌病变时易漏诊卵巢肿瘤, MRI检查对于术前肿瘤性质的判断有重要价值。卵泡膜细胞瘤和卵泡膜纤维瘤预后较好, 完整切除后一般不复发;粒层卵泡膜细胞瘤术后可复发, 仍应尽早积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单纯性卵泡膜细胞瘤24例, 混合性卵泡膜细胞瘤22例, 包括卵泡膜纤维瘤16例, 粒层卵泡膜细胞瘤6例 (2例为复发) , 肿瘤最大径320 cm。44例首发者发病年龄2091岁, 中位年龄56岁。最常见的症状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11例) 和月经紊乱 (5例) 。46例中18例合并腹水, 血清CA125升高29例。影像学检查术前仅有6例MRI诊断卵泡膜细胞瘤。术前14例因包块较大, 呈囊实性, CA125升高和 (或) 伴有腹水而考虑卵巢恶性肿瘤。46例中15例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疾病, 包括子宫内膜癌3例。46例均完整切除包块, 28例同时行子宫切除术。随访16年, 42例无复发, 3例失访, 1例粒层卵泡膜细胞瘤复发患者术后1年半再次复发。结论:卵泡膜细胞瘤常出现绝经后阴道流血或月经紊乱, 部分可合并少量腹水及CA125轻度升高, MRI检查对于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绝大多数卵泡膜细胞瘤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 但应警惕合并子宫内膜癌和粒层卵泡膜细胞瘤。

关键词:卵巢肿瘤,卵泡膜细胞瘤,外科手术,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1]Chen VW, Ruiz B, Killeen JL, et al.Pat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ovarian tumors[J].Cancer, 2003, 97 (10) :2631-2642.

[2]Nocito AL, Sarancone S, Bacchi C, et al.Ovarian thecoma: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50 cases[J].Ann Diagn Pathol, 2008, 12 (1) :12-16.

[3]吴令英, 章文华, 李洪君, 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74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2) :101-103.

[4]王新玲, 李庭芳, 李霞, 等.37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3) :422-424.

[5]Tanaka YO, Tsunoda H, Kitagawa Y, et al.Functioning ovarian tumors:direct and indirect findings at MR imaging[J].Radiographics, 2004, 24 (1) :147-166.

[6]李秋红, 黄卉.卵巢癌血清CA125临界值探讨[J].重庆医学, 2003, 32 (7) :903-904.

[7]张震, 李雪丹, 王学梅.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超声表现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7 (12) :831-833.

[8]李雪丹, 王晓枫, 谭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5) :535-537.

[9]Shinagare AB, Meylaerts LJ, Laury AR, et al.MRI features of ovarian fibroma and fibrothecoma w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Am J Roentgenol, 2012, 198 (3) :296-303.

[10]Li X, Zhang W, Zhu G, et al.Imaging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ovarian thecoma[J].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12, 36 (1) :46-53.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4例卵泡膜细胞瘤患者中,年龄20~72岁,平均52.2岁。9例患者发现下腹包块就诊,2例无任何不适,为体检偶然发现,3例表现为下腹疼痛、不适,无阴道异常流血。本组3例CA 125升高,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确立诊断。

1.2 检查方法

使用1.5 T PHILIPS Nova Dual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体部线圈,平扫采用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2WI/SPAIR。T1WI采用TSE序列,TR 200~400 ms、TE 4.6~11 ms;T2WI采用TSE序列,TR1300~1500 ms、TE 80~100 ms,矩阵512×512,采集次数2~4次,层厚7 mm,层距2 mm。于平扫后保持体位不变,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Gd-DTPA)0.1 mmol/kg体重,然后行T1WI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MRI表现

本组14例均为盆腔及下腹部较大单发肿块,边界清楚,与周围子宫、膀胱和肠管分界清楚,2例的肿块直径小于5 cm,3例为5~10 cm,9例大于10 cm;实性肿块伴囊变9例(见图1),囊实性4例,实性1例;12例为圆形或卵圆形,2例为分叶状。肿瘤直径介于2.1~20 cm,平均9.8 cm;平扫T1WI上均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9例T2WI上主要为等信号,5例高信号;信号不均匀13例,均匀1例,9例巨大肿瘤T2WI上表现为等信号中夹杂多发散在分布斑片状高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肿瘤坏死及囊变(见图2),囊实性4例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中夹杂稍高信号实性软组织影,1例较小实性肿块T2WI上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13例,1例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与周围血管一致(见图3)。1例子宫内膜轻度增厚,1例见大量盆腔及腹腔积液(见图4)。

2.2 手术、病理所见

图1A、1B 54岁,左侧卵巢实性卵泡膜细胞瘤

图4A、4B 52岁,右侧卵巢实性卵泡膜细胞瘤伴大量腹腔积液。

手术中见10例起源于右侧卵巢,4例来源于左侧卵巢,大体病理检查见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9例实性肿瘤切面大部分为实性,内部质地致密,灰黄色或灰白色,肿瘤内可见小片坏死及囊变区。4例为囊实性可见大片状囊变及坏死区,1例为实性。镜下观察见肿瘤组织瘤细胞呈梭形及短梭形,细胞排列成“羽毛状”或编织状,核分裂相可见2~3个/10 HPF,少数可见核仁。病理诊断:13例为良性卵泡膜细胞瘤,1例为恶性卵泡膜细胞瘤。肿瘤细胞密度不一,胞质中等量,部分空泡状,间质可见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示:Vim(+++),SMA(+),ER(+),PR(+),Inhibin部分细胞(+),Desmin(-),CD99(-)。

3 讨论

3.1 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

卵泡膜细胞瘤属于性索间质的良性肿瘤,恶性者极少见,常以下腹包块或临床体检时偶然发现,肿瘤体积常常较大,部分可产生雌激素,亦称卵巢功能性肿瘤,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3]。本组9例发生于绝经后,平均年龄为52.2岁。本组14例中,9例因发现下腹包块就诊,2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3例表现为下腹疼痛、不适。据文献报道,直径大于5 cm的卵泡膜细胞瘤,约半数合并腹腔积液,约1%~3%的患者合并胸腹腔积液(亦称Meigs综合征)[4,5,6],国内常青等[7]报道约69.6%卵泡膜细胞瘤合并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本组仅1例合并大量腹腔积液(7.1%)。

病理学上,根据其纤维成分和卵泡膜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卵巢纤维瘤、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的瘤细胞呈梭形及短梭形,当肿瘤巨大时出现坏死、囊变及黏液变性。本病多为良性肿瘤,出现恶性变少见[6]。本组经病理证实,13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

3.2 卵泡膜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有关卵泡膜细胞影像表现多为B超及CT诊断[7,8],MRI文献极少。本研究通过回顾影像学资料及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发现卵泡膜细胞瘤有如下影像学特点:a)均为盆腔单发较大肿块,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分叶状,边界清楚。b)多为实性肿块,少数为囊实性,直径大于5 cm肿块易出现坏死、囊变,为轻度不均匀强化[8]。c)MRI信号变化与病灶大小密切相关,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明显优于CT,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10]。卵泡膜细胞瘤在T1WI上为低或中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等信号,肿块较小时,信号均匀,均匀轻度强化,肿瘤较大时见高低混杂信号。本组中9例患者T2WI上肿瘤均为等信号其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组织学证实肿瘤内含较多的坏死及囊变区,4例囊实性肿瘤2例内含有颗粒细胞成分,与文献报道当肿瘤成分含有颗粒细胞成分T2WI上信号会升高相一致。12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主要为强化的肿瘤实质与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所致,1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仅1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邻近血管一致;少数肿瘤为囊实性,特别是含有少量颗粒细胞成分者。d)少部分肿瘤可出现大量腹腔积液,本组1例出现大量盆腔积液,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实性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T2WI为等信号,强化程度较轻,可提示诊断,但易与卵巢纤维瘤混淆[9]。囊实性肿瘤无明显特征性,尚需与颗粒细胞瘤鉴别。颗粒细胞瘤主要为囊实性肿块,T2WI上信号较高,常伴有子宫增大及子宫内膜增厚。囊腺癌形态不规则,囊壁及囊内分隔不规则,毛糙,常有软组织结节伸入腔内,T2WI上为高信号。而卵泡膜细胞瘤轮廓多规整,囊壁光滑,T2WI上为等信号。

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为单侧较大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晰的肿块,多为实性,少数为囊实性,增强扫描多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实性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当发现盆腔巨大实性肿块,其内多发囊变,T2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囊实性的卵泡膜细胞瘤MRI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总之,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清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要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参考文献

[1]Sloboda DM,Challis JR,Moss TJ,et al.Synthetic glucocorticoids:antenatal administration and long term implications[J].Curr PharmDes,2005,11(11):1459-1472.

[2]王冬女,葛玲玉,鄢广平,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9):1289-1290.

[3]李雪丹,王晓枫,谭芳.卵巢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35-537.

[4]Takemori M,Nishimura R,Hasegawa K.Ovarian thecoma with as-cites and high serum levels of CA125[J].Arch Gynecol Obstet,2000,264(1):42-44.

[5]Renaud MC,Plante M,Roy M.Ovarian thecoma associated with alarge quantity of ascites and elevated serum CA 125 and CA 153[J].J Obstet Gynaecol Can,2002,24(6):963-965.

[6]于学林,潘春燕,马培东.恶性卵泡膜细胞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2):1057.

[7]常青,郝玉芝.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8,5(3):430-435.

[8]文智,蒋黎,阿里甫,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7):911-914.

[9]单军,徐坚民,王晓玫,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与浆膜下子宫肌瘤的MR影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7):910-912.

上一篇: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人格作文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