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

2024-07-08

企业质量管理(精选十篇)

企业质量管理 篇1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任何企业都需要财务管理, 企业的基本活动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 投资于生产经营资产, 并运用这些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取得利润后用于增加权益资本或作为股利分配给股东。企业的基本活动就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分别是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

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另一方面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 成本、费用混用;原始凭证不规范, 签字手续不齐全;报表不规范, 多报、少报现象较多;会计档案部规范, 没有按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2.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财务监督不力。一方面受到个人私利的影响, 对财务人员缺乏信任, 缺乏民主理财和监督意识, 另一方面一部分财务人员和部分会计中介机构也是多处兼职, 对单个企业也只是承担账房先生的角色, 没有对单个企业做到一对一的实质性和个性化服务, 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3.资产管理薄弱, 财务控制失灵。一方面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造成闲置;有些企业则资金缺少计划, 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 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资金回收困难。 有的企业重钱不重物, 资产流失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 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管理职责不明, 资产浪费严重。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财务人员队伍, 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 研究制订企业会计人才战略规划, 造就一支懂经营、懂管理、善决策、重执行的财会队伍。一是要建立财会人才引进机制, 改善财会队伍结构, 逐步提升财会队伍的活力。二是建立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评价机制,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财会人才有序流动的根据, 以此激发财会人才自我完善。三是建立建立财会人才培养机制, 最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战略思维能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财会人才以及具备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企业风险评估, 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企业财务活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企业不可避免地承担一定的风险, 如筹资过程的政策风险、利率风险, 经营过程中的商品价格风险, 投资中的立项风险等。首先, 要加强企业风险意识, 企业应当定期举办风险培训, 对企业员工, 特别是财务人员, 普及风险管理知识, 强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次, 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 财务部门必须建立科学的预测体系, 进行风险预警, 通过企业会计报表和行业内可获得的经营信息分析, 利用最新的财务数据, 及时进行风险识别, 评估风险, 分析风险原因, 针对关键控制点,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环节来降低风险。再次, 不同风险应对措施辅助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 风险与报酬是分不开的, 必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同风险, 采取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保留等不同的措施。在风险与报酬间有一个正确的度量。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正在进行并贯穿整个企业的过程。财务管理要做好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的角色, 此外, 应对特殊的风险, 企业还可以借助咨询机构, 聘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3.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企业获利能力, 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企业提高采取最优和最合适的财务手段来优化财务管理, 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增加现金净流量, 利润更加稳定。

(1) 保证企业资金的流通、安全及效益。目前, 一些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 甚至有流动资金被挪用、挤占等现象。为了保证企业货币资金安全与流通, 充分发挥其作用, 提高企业竞争力, 创造企业价值, 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财务管理部门要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外, 还要细到月和天, 严格按预算执行, 对于大额资本性支出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 降低失误风险。2) 强化企业内部对资金的控制。财务管理部门实时监控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状况, 特别是对大额资金的持续监察。3) 合理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 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财务部门应积极提出统筹及灵活运用资金的方案, 提高企业竞争力。分析在资金投放和使用上, 本着安全、有效、合理、合法和保值增值的原则, 从而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企业筹资时, 综合考虑本企业特点和市场经济信息, 如利率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资金筹集方式, 充分利用企业内的闲散资金, 使其价值创造最大化。

(2) 存货成本管理。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原材料信息, 对经济订货量和保险量进行估算, 从而降低存货的资金占用, 节约成本和提供资金使用效率, 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 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是一项耗资较大的资本性支出, 要以长远的眼光, 估算资本未来现金流量的情况, 权衡两项决策利弊。同时选择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改善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企业只有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重视资金的管理, 才能实现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使企业健康发展, 取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冯燕.试论企业财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J].现代商业, 2010, (15) .

[2]霍为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 2009, (5) .

企业质量管理 篇2

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

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业务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由此,促进企业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重点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及实践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2.人的因素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 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 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企业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运营质量;内部管理;中小企业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认识

(一)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型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主要通过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一切物质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的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运营质量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型的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运营质量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质量是否优良,供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工作纳入到提高运营质量的轨道上,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缩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这些企业的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投资及产业发展较弱,且发展缺乏科学论证

当前,一般的中小企业投资普遍存在所需资金短缺的问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贷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另外,中小企业普遍追求短期目标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三、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中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中小企业促进法》,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制定和颁布。

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以服务为宗旨,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

(二)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采用科学的投资策略,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

1、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要发展壮大,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

2、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特别是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中小企业要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

(三)中小企业应当改变陈旧的观念,全方位转变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理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风险理财观念。中小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翔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朱广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2,(06).

[2] 李萍.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3,(09).

[3] 王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浙江金融,2012,(08).

[4] 辛艳,李春举.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2).

企业质量管理 篇4

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应该重点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对这两个方面有个整体的了解。

1.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 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 公司目标与战略, 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它以制度的形式来实现对企业中人的约束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硬性约束, 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 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 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 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 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 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讲, 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 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 习惯成了自然, 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 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 又会反作用于 (约束) 大家的行为, 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 随企业产生, 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约束, 不具有强制性。企业的兴衰在管理, 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 促进人在组织管理中实现人生价值, 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 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 它们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 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

两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首先,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 还是内在精神, 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 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 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 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 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 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 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 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 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 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 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 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 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 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 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 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 无须加强监管。可见, 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会出现,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新环境创造出更好的保存企业核心理念的管理制度。

三、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 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

在企业中,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 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 相互冲突, 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 即处于共生状态, 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 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 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 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 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 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 且能推进二者共生, 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 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 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 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 并保留这些员工。

2.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

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 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 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 还必须把它制度化, 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鉴于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建立管理体制, 引导实践活动。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文化, 培育企业文化, 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实施, 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行为。企业要采取多样的形式, 提高广大员工参与和实施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从而建立一整套企业的管理体制, 并用管理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落实。其次, 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 引导员工认同团队, 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企业要想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一定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 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 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 从而使员工能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 才能真正使员工自我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 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 共命运, 一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焦峰峰.试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5)

[2].任相文.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4 (9)

[3].张道永.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之间的关系.现代商业.2008 (9)

企业质量管理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QMS)在国内企业导入已有二十几年时间了,但总觉得一些企业的QMS与管理工作结合得不够好,有的甚至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执行得很严格。但QMS运行就是为了认证,结果就是为了符合ISO标准要求而另外形成一套证据,执行人员怨声载道,工作量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QMS持续有效运行。

本文试图就自己对标准的理解和从事管理的经验,探讨企业在“成长期”及“成熟期”时的QMS如何融入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对“成长期”管理体系重在“管理框架”的构建

(一)、“成长期”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企业通过多年打拼,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了更快、更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公司化改造,出发点是想按公司制运行的模式运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主要领导自身并没有完成向公司制企业角色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企业的运行或多或少地带有“小打小闹”时的决策和管理的痕迹,各种指挥的随意性大,与QMS要求的一致性有较大的出入。

这类企业进行ISO认证,大多出发点是市场竞争的需要。的确,企业通过了ISO认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某种优势地位,能够提升企业价值。有些企业,通过ISO认证是进入这些市场的前置条件。客户提出这些条件的前提是对认证证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认可,客户没有其他途径的情况下,将是否通过认证作为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否完全达到标准的要求,第三方认证审核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定,真正完全知道的只有企业自己。

此外,这些企业对标准要求的理解也出现较大偏差,将ISO标准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制度,认为采用了标准就能够规范管理,出现“套用”标准的现象。结果就是企业的QMS没有体现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管

1理特色。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在建立和实施QMS中,发出“我好像不懂得管理了”、“我不会管理了”的抱怨,出现这种情况,QMS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就可想而之了。

(二)、QMS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虽然这类企业有上述问题存在,但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一定是具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和运行特色,各主要环节控制有效是一定的,只是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QMS与企业管理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对一个企业来讲,其建立的QMS,本身就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QMS的运行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控制,持续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公司的日常管理并不只限于QMS的范围,还包括企业运行的所有方面。

2、企业通过建立和运行QMS,进行规范控制和标准化操作,除达到QMS运行的目的外,还有利于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反过来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能力。

3、ISO标准提出了QMS的基本要求,规定不得将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排除在QMS之外,但不反对企业根据运行与控制的需要,将不属于标准要求的内容,通过建立自己的QMS包涵进来,规定适合企业的控制方法,与标准所要求的要素一样运行和管理。

(三)、建立和运行QMS应考虑的“管理框架”

1、通过对企业QMS的策划,将管理需求与QMS的建立结合起来。将企业管理中的与质量和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分析,加以规范,形成相应的文件或要求内容。不能在已有的管理控制体系之外,另行增加一套QMS,这是保证体系运行有效的前提。

2、属于本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应该在确认继续适合企业的前提下,纳入QMS之内。属于明显有控制盲点或控制不力的环节,应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识别、建立并实施控制。

3、标准要求建立程序的要素,要建立完善的控制过程。这类要求,其特点就是只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QMS,其主要控制要点基本

类似,但每个企业的控制方法可能有差异。

4、ISO9001:2008标准 7.5过程控制条款中那些没有要求建立程序的环节,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不同类型的组织,其控制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大量的“作业文件”用于这个环节,就能体现出该组织的控制特点。

5、标准要求保留记录的环节,应有相应的记录作为证据。没有要求保留记录的环节,其控制的证据只要达到客观、真实,形式并不作要求。所以,记录的设置,除标准要求的部分外,主要考虑公司的运行需要,以能够控制住并能够高效率运行为原则,并不是越多就越好。

三、对“成熟期”管理体系重在“管理理念”的引导

(一)、“成熟期”管理体系的特点与期望

通过“成长期”管理体系运行,使得认证组织取得了显著的绩效,不仅促进了内部管理和对外宣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量管理人才,很多管理人员伴随着体系的发展而成长。但一旦进入了“稳定期”,许多企业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问题,“成熟期”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

1、管理体系进入稳定期,很难看到明显的改进绩效,体系运行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难题,似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今后从哪里入手。

2、管理人员对认证标准比较熟悉,对体系运行失去了新鲜感,甚至对管理要求熟视无睹,资源投入不够,重视程度下降,更有甚者觉得体系失去了作用。

上述现象普遍存在,也很正常,是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今天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管理平台上谈管理,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或困惑。对于成熟的认证组织,解决其发展方向性问题甚至比解决条款理解问题更为重要,这是他们所期望的。

(二)、“成熟期”管理体系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需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必须在管理理念上提升认识,否则不可能正确处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熟期”管理体系,有必要在管理理念上给予适当引导。

1、解决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落脚点问题

对一个成熟管理体系来讲,运行了很多年,现有管理非常成熟,基础管理趋于稳定。这种环境下,继续提高认证组织的管理绩效就非常困难,也就是说上新的台阶不容易。此时体系持续改进的落脚点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来抓:

一是核心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视野的拓展,加大人员培养成本和稳定成本。

二是从基础设施上进行系统改造,有序有节奏的更新和维护,落实“硬件预防”的理念。

三是从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在管理流程上给予优化。

2、解决人员培训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对于很多组织,基层管理者没有能够成为培训的主角,没有有效参与到培训过程之中。有必要鼓励组织将培训和学习从基层做起,鼓励基层管理者成为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讲解已识别出的工作和要求,在组织创建的培训平台上公开授课,就工作接口问题和管理要求进行分析研讨,改变原有外聘老师在台上讲,员工在下面听的常规模式。

3、解决支撑、服务理念与常规管理理念的关系问题

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支撑和服务的概念。倒金字塔组织结构的管理思想是值得提倡的。现代管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下面怎么干,不是研究怎么管理下属。而是创造环境,提供支撑和服务,让基层管理者对管理进行思考,提出建议。真正的管理在于把握发展方向,提供资源保证,创造发展平台,而不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4、解决PDCA管理思想在基层管理的落实问题

成熟管理体系的运行必须端正管理态度,提高管理意识,不能单一将内审、外审作为提高内部管理绩效和人员素质的唯一机会。真正的绩效提高是企业内审员、认证机构外审员解决不了的,他们做的主要工作是“符合性审核”,寻找“符合的证据”。而持续改进方面的事情恰恰应该是获证组织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责任。鼓励他们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将“业务围绕体系转”转变成“体系围绕业务转”,将PDCA思想落实到最小的管理过程,将体系作为内部业务管理的一种好手

段、好方法,这样才会为基层管理者所接受。

5、解决内审员如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问题

一些组织在内审中都可以发现数十个不合格项,内审资料非常齐全,审核内容描述的很有水平。如果我们对内审员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每年都会出现但又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各部门知道怎么做但又没做好的事,占了绝大多数,这会浪费全体员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另一类是关注那些原来没有认识到的事,作为内审员更应该有能力发现这样的不合格项,寻找改进机会,否则体系总是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提高。

6、解决内部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的问题

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是解决“有没有管理方法,管理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问题,而体系成熟期,解决的是“管理绩效提高和效率提高的问题”。因此,无论什么管理方法,只要有利于提高管理绩效和效率,就应鼓励采用。尤其要关注一些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要在管理体系中融入一些其他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有了先进的技术方法作为支撑,体系才有前进的动力。

7、解决管理体系持续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实践证明,凡是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的,大多是将考核手段应用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没有考核就没有压力,发现的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容易重复发生,反复出现,体系就缺乏提升的动力;通过考核,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相促进作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是体系提升的思想源泉。因此,需要鼓励组织将体系运行绩效融入到内部考核之中,这样体系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认为:

1、对“成长期”管理体系重在“管理框架”的构建。企业应该在对标准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在符合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以自己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为基础建立自己的QMS“管理框架”。这样的体系来源于企业、应用于企业,其修改也是运行中提出的。这样的QMS,员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运行起来更有保障。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一、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企业管理模式

(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现代化革新,企业越来越需要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

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經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 熙:浅谈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2,(11).

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7

一、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顾名思义, 就是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生存及促进自身发展, 以及追逐利益最大化等目标, 而去将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实现其管理的一种方式。传统的企业管理其核心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从而为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的获得服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此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转变, 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责任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明确企业在发展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中, 不仅要实现对利益的追求及自身的发展, 还要兼顾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在各种中长期的规划制订中, 都要受到社会责任的制约, 并以实现对社会的责任为终极目标, 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在管理模式方面只有把社会责任当作其核心, 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文化管理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构建企业自身文化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不仅体现了该企业的发展历史, 还蕴含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 通过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能够从思想上将与员工统一起来, 形成巨大合力, 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此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员工是企业发展中, 最为重要也是变数最大的因素之一, 员工的工作技能及其职业素养等, 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必要, 因而通过采用企业文化管理的方式, 在感情上给予员工支持, 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 将员工糅合起来, 加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意义重大;三是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式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同时将知识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加以有效管理, 在企业人才选择及培养方面, 企业更看重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超前意识的人才, 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强化最新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实现信息的共享, 同时还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的透明化, 促进员工对企业的了解, 增进员工间及员工与领导的相互信任, 从而极大的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2]。

二、企业现代化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其管理的现代化, 首先从提高企业员工素养着手,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其素养的高低, 直接决定企业发展质量;其次要想保障员工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 加强员工的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才能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最后是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现代化意识, 使其在日常工作中, 自觉的将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工作中, 将企业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现代化管理前景方面, 其主要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更加强调人本主义。众所周知,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工作, 而员工在积极工作的过程中, 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其工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其还有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 因而企业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 也以人文本, 充分重视员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并尽可能予以满足, 给予员工足够尊重, 对于企业的发展成果, 要及时与员工共同分享, 对于企业面临的困境, 与员工一起应对, 上下级间要加强沟通交流, 给员工提供足够多的晋升机会, 定期给予专业技能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等。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才能有效实现其现代化管理;二是智能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息数据管理方面, 以往企业数据通常采用纸质档案的形式加以保存及管理, 时间一长, 其累积的数据信息量将十分巨大, 其不仅将极大的增加信息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成本, 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 可以将企业大量的信息进行保存和共享, 实现企业信息的完整性, 数据库的建立, 也极大的方便了员工对企业信息的查找, 而对这些信息的有效管理, 还能为企业今后的管理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3]。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 企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中重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强化对企业文化的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燕霞.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现代商业, 2011, (8) :147-146.

[2]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4, (2) :12-15.

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篇8

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快, 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 对于我国大中小企业都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和改进, 以往传统的简单的企业管理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外界的严峻竞争形势。在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下, 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逐渐走向精细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的道路, 并且结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来进行革新。

二、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概念, 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采取的内部资源与管理活动的方式和管理框架。企业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并且系统地包括了企业的资源管理计划、资源制造计划、企业重组计划以及技术优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变更, 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对于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环境下的企业发展需求。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分析

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就是通过采取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等理论方法, 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的改变, 构建起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组织形式, 进而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从当前形势分析可知, 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对于自身的管理架构进行重新的梳理, 采取现代化的扁平结构, 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管理积极性和效率。与此同时, 企业的管理结构也要以灵活的形式来应对新的管理需求, 对企业内部分权和集团化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采取科学的思想观念来开展, 并且管理者也要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推动, 这也是企业承担社会、环境、国家等多方面责任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传统企业的利润驱动的管理工作来说, 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化管理形势下, 企业要关注员工的具体需求, 保护员工的实际利益, 以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同步发展为最终目标。

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第一,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本身的文化建设工作应该一直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全过程。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文化本身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也是社会文化的提炼与映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基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 体现了企业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管理模式, 其凸显了人是企业和细腻资源的要素, 并且关注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思想意识。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关注员工的实际素质, 并且围绕员工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通过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来对员工进行激励, 进而充分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员工的自身潜力与价值。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对员工的物质需求进行满足, 并且关于员工的精神需求, 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中,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一些生命力较强的企业来说, 其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并且本身员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价值观取向都是相同的。

第二,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则是企业对以往传统管理目标进行了改进, 并且重视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 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来说,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 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 并且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中, 也融入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规划。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 企业内部需要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且在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流程的过程中, 以整体的视角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规划。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会对于社会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采取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有效地控制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 知识技术管理模式。知识技术管理模式关注企业内部知识技术的发展, 并且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知识技术管理模式, 通过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对于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化发展, 其本身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这种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 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逐渐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 并且重视对员工思想意识和知识文化的培养。员工的意识开发与应用, 可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自身工作能力, 并且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技术管理模式中, 对于以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分割, 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内部实现了模块化的管理, 提高了整体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在知识技术管理模式中, 企业的管理者要关注对员工知识能力的培养, 并且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企业发展中各项数据的有效分析, 促进企业知识技术水平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也是实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 管理者要不断的积累, 并且对当前现代化企业的管理需求进行研究和探索。只有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来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 打造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管理模式, 才能保障企业更好地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解进强.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3) :86-93.

[2]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4-19.

企业质量管理 篇9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我国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 尤其是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进一步全球化,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 我国货物出口总额达到12.3万亿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企业发展, 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资金借贷和流动性上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国内大批资金流入股市、楼市, 实体经济受到冲击。2013年6月19日, 国务院提出以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资金配置等八项政策。2013年6月24日,

企业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 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 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因为采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企业各期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等存货的价格比较均衡, 不会时高时低。使企业产品成本不致发生较大变化, 使各期利润比较均衡, 不至于因为利润忽高的会计期间套用过高税率, 加重企业税收负担, 影响企业税后收益。

3.存货的市场价格波动

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利用存货的市场价格波动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 多转成本, 少计利润, 逃避税收。也有的企业利用存货计价高估资产, 虚报利润。比如, 当物价上涨时, 采用先进先出法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 反之, 会低估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4.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总是希望有较高的利润来表明其在任期间的经营业绩, 所有者或股东对经营人员的评价也通常用利润指标作为衡量的尺度。此外, 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经营业绩比较时,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也将影响业绩评价的正确性。

(二) 发出计价方法与存货舞弊

在形形色色的利润操纵手法中, 资产造假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 又导致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外上市公司中, 涉及存货舞弊的案例为数众多, 存货已成为舞弊者操纵利润的理想工具, 因此它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特别关注。在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等计价方法计算出来的存货价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不诚实央行强调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改变以宽松货币政策缓解商业银行银根紧张的以往政策。在此背景下, 企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企业可能遭遇资金借贷的利率升高、资金借款的暂时困难, 也面临着政府未来挤压虚拟经济泡沫、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 所以如何合理对企业财务进行运营管理在风险控制下, 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同时如何进行企业项目管理, 对项目预算、风险控制、监督提醒、项目决算等达到节约项目实施成本, 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前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运营管理与企业项目管理作为企业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以及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重难点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

二、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

(一) 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概述

一般盈利性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成本控制下的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因此企业财务运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企业财务运营管理, 通过对资金预算、管控、调度;经验预测;任务发布及催办等, 实现节约成本、风险控制、获得企业利润等, 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处于可控以及良性

的企业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的组合来进行存货造假:虚构不存在的存货、存货盘点操纵, 以及错误的存货资本化。

存货数量及其价值的确认至关重要, 并且采用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不少企业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 理解不深刻, 或受某些因素的影响, 对企业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做了不切合实际的选择, 从而对企业的存货管理、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企业出于完成财务计划、增资配股、获取贷款以及迫于证券市场压力, 如公司面临退市或可能被其他公司收购, 股价大幅下跌影响正常经营;规避税负、偷逃税款等目的, 常常采用财务造假与存货舞弊虚报利润。因此站在企业角度,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扬长避短, 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同时, 应本着“诚信为本”的价值理念, 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不侵犯国家利益, 实现企业价值和信誉, 实现企业效益和国家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兰亚军.存货舞弊的方式.赤峰学院学报, 2010 (08) .[2]代安娜.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技术与市场, 2011 (09) .[3]张瑞英.浅谈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科技信息, 2011 (01) .[4]卢秋玲.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几点思考.华章, 2011 (36) .[5]李瑞.论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优选.商业会计, 2012 (11) .

[6]宋海侠.企业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发出成本计价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5) .

循环中。

企业运营管理包括核算、管理、决策三大职能。核算是指对财务信息进行记录, 将准确、及时、完整、真实地反映给管理人员。管理是指对资金进行调度、使用, 对任务进行发布并催办, 以实现企业日常活动正常运行。决策是指根据财务情况现金流等做出经验预测等, 使得企业更加高效有序运行。通过企业运营管理, 正确处理企业内外的财务关系对增大企业规模、实现内部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 项目管理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项目前期预算;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控制、跟踪、监督、提醒;项目决策等实现项目的经济收益。根据项目管理体系, 包括项目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九个部分。按照项目的发展周期包括了从启用、规划、控制、实施、收尾五个阶段, 并分为单一项目、特大型、多项目、项目变化四个管理层次, 项目管理具有普遍性、目的性、集成性、独特性、创新性。现代项目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对传统项目管理有明显的突破, 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三) 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的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资金的管理包括资金筹资、投放、耗费和内部转换、回收、分配五个环节。企业筹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在筹资过程中做到降低筹资成本, 并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金的投放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或对内投放和对外投放, 资金的投放目的是为了使资金实现其经济效益。资金的耗费及内部转换是指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产材料的购买、工资的支付等产生的成本费用。资金的回收是指产品卖出实现商品向货币资本的转换, 形成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资金的分配是指对收入、利润的分配和管理。

企业在资金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 资金筹资形式单一, 通常企业资金主要通过股东出资、银行贷款的形式获得, 资金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状况, 借贷资金过多或过少都会增加资金成本。在资金投放过程中, 企业对资金进行长期或短期投资, 在投资环节中, 企业也存在投资种类单一, 投资决策不准确, 导致投资效益小、回收慢、风险高等。企业在资金的耗费和内部转换只要包括对流动资产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 出现现金持有量、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的数量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资金回收中, 成本费用的管理划分不清、计划不合理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资金分配出现商品定价不合理等造成的营业收入低问题以及利润分配程序不规范问题。

2. 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项目集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主要是运用综合平衡等方法, 通过利用其它单个项目产生的结果, 进行综合、集成、协调统一的项目实施和管理行为。项目范围管理是指对项目的“产品及服务工作”的确定。项目质量管理是指保证产出物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配置、激励、开发等。项目管理沟通是指通过不同的沟通防止将项目信息进行传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转化和化解的形式降低项目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不确定带来的风险。项目的采购管理是指在项目开展中对向外部获得项目所需材料和资源的行为进行管理。

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在项目集成过程中, 项目集成前期准备不充分、计划编制工作不科学等;项目范围管理中出现范围目标以及产出物不清晰;项目工期计划过短或过长;项目成本估算、预算或控制不当;产品质量总成本过高;项目团队人员工作效率、综合素质低;管理沟通方式不恰当, 导致项目效果未达到预期;项目风险过高, 导致项目中断或失败;采购产品数量及品种不符合要求。

(四) 企业运营管理及项目管理的对策分析

1. 规范资金管理

在企业筹资过程中选择多种筹资渠道, 例如股票发行、债券发行、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降低筹资成本, 根据传统理论、净收入理论、权衡理论 (MM理论) , 利用比较资金成本法、每股收益分析法确定最优资金结构。在资金投放中根据现金回收期或平均报酬率或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确定是否投资和投资规模。在对外投资中, 采用债券投资、股票投资、投资组合、联营投资等多种形式, 降低系统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对于流动资产管理, 对现金管理采用编制现金收支计划的方式, 并对现金收支进行日常控制, 通过现金周转法、成本分析法、存货模式、随机模式等方法制定理想的现金存量。在成本费用管理中区分收支资本、成本与营业外费用、成本与利润分配支出、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 采用高低点发、直线回归分析降低成本费用, 在计划编制中, 根据原材料、辅助生产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在产品定价中, 采用成本加成定价、边际贡献定价、协商定价、保本加成定价、单位标准定价、随行就市定价等多种方法确定合理的定价, 确保销售收入, 同时对一般企业利润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税后利润分配等步骤进行企业的利润分配。

2. 优化项目管理

在项目集成管理中对项目的专项计划、前提假设、历史数据以及政策规定等信息进行搜集, 充分掌握项目所处的环境, 并运用价值分析和分步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成本、质量、工期三要素进行集成管理。在项目范围确定环节中, 采用项目范围检核表、项目工作分解检核表对项目范围进行确定。通过对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甘特图法、项目管理软件法等对项目的工期制定计划。合理使用项目过程成本管理法、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法等对成本进行管理, 从项目的设计、采购、实施出发, 利用类比估算、参数估计、标准定额等方式估算项目成本。对项目质量制定计划, 采用成本收益分析、质量标杆、流程图、实验设计法等降低质量成本。在团队成员的管理中, 建立绩效考评与激励政策, 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定期对员工的项目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促进沟通方式的多样化, 采用口头、书面、电子媒介、聚会、回忆等方式培养团队的沟通习惯。为降低项目风险, 对风险通过概率估算、仿真模拟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识别, 根据风险水平采取容忍、规避、转移、化解等措施。企业采购中, 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 并进行询价、选择供货来源, 并对合同履约和完结进行管理。

三、结语

企业财务运营管理以及企业项目管理虽然其针对对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存在差异, 但是在二者实施与执行的过程中有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财务运

加强水务单位财务管理促进水务产业的发展

◎文/陈红

摘要:水务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社会民生关系较大, 水务单位的财务管理在其各项工作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水务单位应当根据其财务管理的特点, 努力推动财务管理的优化, 创造有利于水务产业发展的财务氛围。

关键词:财务;水务;资金;管理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重要命脉, 水务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对于各地区的发展愈发重要。当前, 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务单位作为水务管理的事业单位, 其正常运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需要强化各级部门和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以进一步解决我国水务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促进水务事业的发展。

一、水务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 水务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水务单位多为事业单位的性质, 作为水务管理的重要单位, 其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地区内的水费收缴, 对基础设施的维修承担一定的责任。供水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集中于水费收缴、设施投资和运营创收三个内容。由于征收水费的工作繁琐且任务量大, 财务管理要能够做到水费收缴的及时管理, 另外, 基础设施的维修也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支持, 因此其对资金的供给要保证充足。水务单位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公用事业单位, 其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要保证有一定的公益性, 还需要能够创造一定的利润, 这些都是水务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二) 水务单位的财务管理意义

城市供水单位财务管理有重要意义。首先, 其财务管理是适应改革的需要, 以便于供水单位提升其竞争力。城市供水单位也开始面向市场, 需要在市场上竞争, 同一城市中的不同供水单位也存在不同的成本, 因此供水单位需要通过财务管理以分析自身的成本和行业的数据, 对其具体的改进提出一

营管理是项目集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项目集成管理是财务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和信息数据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开拓, 二者的管理模式将进一步向信息化、整体化、高效化发展,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电子商务、数学建模、程序实现等技术将广泛运用于管理中。

在发展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企业运营管理与企业项目管理作为主要模式, 将会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中充当重要角色。企业应该以二者为中心辐射带动并影响其他管理水平及模式的提升。在做好企业财务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同时, 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些建议。财务管理也是事业单位改善治理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可以实现对经营者和管理层的监控, 发挥监督职能。其次, 财务管理是提升管理效率, 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措施。随着改革的深入, 不少地方的基础公用产业也将逐步对外开放, 供水的垄断地位将逐步打破, 未来供水领域将有更多的资本注入, 财务管理需要起到该有的作用, 提升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效率, 提升效益, 保障国有资本的利益。再次, 财务管理是实现供水单位社会责任, 服务民众的基础。供水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向城市供水, 其职责是否能够实现好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水务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的理念滞后, 缺乏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

由于供水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目前很多城市和地区的供水单位都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并参与运营的, 计划经济的色彩较重, 同时市场的垄断地位及民众的议价能力、可选择权较少也导致了供水单位的竞争意识不够。很多供水单位经营层和管理层对内部的管理不够重视,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 认为供水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做账和现金管理, 而内部的员工成本意识也不够, 部分供水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 但是没有执行到位, 目前大多的供水单位的成本和费用较高。即使在一些有民营和外资参与竞争的城市, 其供水单位忧患和竞争意识均较低, 很多供水单位的晋升体系、社会定位也与财务管理相关性不高, 导致其经营和成本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扭曲, 无法实现财务管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 财务管理缺乏长远战略考虑, 预算存在较多的问题

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推进, 越来越多的城市供水单位面临着新的挑战, 供水单位需要结合未来的发展做好自身的建设, 需要在预算等环节上有长远的考虑。水务单位难以在预算编制时详细系统地考虑预算的规划, 无法足额预计应急所需的资金, 在一些不属于人为控制的天气因素导致的重点任务中缺乏必要的资金, 容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具

建设,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宏观经济发展方向, 各个部门实现协调统一, 能够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接轨。

参考文献

[1]何宇红.发挥财务运营管理职能, 助推企业改善效益[J].北京:中国科技纵横, 2012 (12) .

[2]李桂梅.探讨我国企业财务运营管理问题[J].北京:电子制作, 2012 (11) .

企业质量管理探索 篇10

1 企业质量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质量管理的定义是指为了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与质量管理性质有关的活动。其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和全面综合管理。而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管理,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期望的目标,即一切为客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和按规范办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完善产品的设计,改进企业生产流程,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及增强企业员工质量意识,从而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责任事故,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质量管理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及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重要生命线。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说过:“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life behind the quality dikes)。质量正像黄河大堤一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一旦质量的大堤出现问题,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因此,企业有责任把好质量关,共同维护质量大堤的安全。

2 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及发展方向

追求顾客满意及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创新,这相对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和产品标准化的理念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理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都围绕顾客这个核心,质量的形成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最终又由顾客来评价,这个环节包括了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以往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着重强调检测把关,对质量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但是,随着企业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决定因素是以顾客为核心。因此,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开拓创新市场的动力,是企业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目前,企业质量管理的最为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人才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只有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和广大市场的开拓,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份额,还是要开发新的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必须携手合作,集中有效的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使各方共赢。从整体质量和效益来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企业之间共同利益的产生。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生产技术方面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生产力及各个要素之间在彼此孤立地存在时,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管理,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行生产系统,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外著名的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生产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开拓全球化市场。只有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技术、创新质量、创新管理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讲学习、善研究,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及管理知识,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文化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目前,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潮流,企业文化比企业质量管理更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源,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使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质量管理重点在于认真贯彻相关系列标准,贯彻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持续改进以满足市场客户需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质量改进,注重质量管理改进,使企业员工的观念、认识及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使产品质量及相关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企业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能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质量是企业发展生存的首要要素,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监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文章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定义,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友苏,杨飒.质量管理统计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10.

[2]于双青.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杂志,2009 (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企业质量管理】相关文章:

企业质量管理05-07

企业质量标语05-07

建设质量企业08-03

企业资产质量08-08

企业生态质量09-07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05-11

企业质量管理规范07-12

企业质量管理总结07-12

企业质量管理汇报07-1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07-01

上一篇:钻井水力学下一篇:水中分娩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