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化

2024-08-25

高校分化(精选七篇)

高校分化 篇1

高校内部财力分化的历史缘由,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源自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对高校的管制,微观层面源自学校管理当局的优先政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策略,以及院系的市场机会和教师营利能力。

(一)宏观层面: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办学自主权被提上日程。政府对高校的直接管制逐步减弱,但通过竞争性财政手段影响高校行为的趋向愈加明确。不同于西方国家推行的分权型财政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逐渐脱离科层模式,走向 “自筹资金”,一方面是适应国家财政分权化改革浪潮,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公共财政难以支撑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实际困境。高等教育急剧规模化扩张,公共财政的增长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对资金的实际需求。

(二)微观层面:高校面对财政环境变化调整应对策略政府下放财政责任,既迫使高校自行解决财政困境,寻找新的财力来源,力图形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也迫使政府给予高校寻求市场机会的条件和权力。一方面高校内部组织财政收入的责任部分下放。院系直接面对市场的机会被允许,由于各院系中学科禀赋决定了其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差异性,导致院系收入与自身创收能力强弱的关联日益紧密,院系间的财力分化自然产生。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层为克服本级可动用预算资源不足的现实矛盾,在内部资源配置中采取了有利于增强与学术有关的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院系学科与市场相关的组织特征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为适应高校运行环境特征变化, 高校对这类资源的预算配置策略和预算管理越来越接受有利于市场行为的激励机制。

二、高校内部财力分化的现实影响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短缺、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财政投资不足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直属高校一方面预算资金存量不断增大,一方面内部财力分化, 从预算管理视角,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国家预算安排中基本经费与专项经费结构失衡近年来高校基本拨款增长加快,校内可自由调控财力增加,但与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足。在现行拨款体制下,专项拨款严重占用整体教育拨款的份额,导致在公共教育总预算中高校基本拨款不足,不便于高校自主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也不符合国家加大高等教育投资的初衷。 现实是:一方面专项资金多但不能很好的使用,因为很难自主安排;另一方面高校若想进行内部改革,需要自由安排较多经费,由于基本拨款额度不足,又显得捉襟见肘。基本经费与专项资金结构失衡的现实,给高校内部预算安排带来的最主要问题是高校不能根据变化和实际需要自主规划,办学自主权受限。在高校内部大量的专项资金投入院系后,直接造成院系间财力和教师间拥有资源的不平衡,大部分情况下院系和老师也不能随意开支,造成闲置, 少数情况下会出现重复投资,忽视成本收益匹配的原则, 甚至出现违规开支,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导致校内财政的不合理分化。

(二)校内综合预算管理存在缺位高校现实的财力分化表明,优势院系存在重复获得同性质经费的可能,也存在重复投资的冲动。校内综合预算按传统模式和标准分配给院系后,由于监管部门(校财务或预算管理机构)和经费获得院系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已经获得国家专项支持的项目,是否还需要校内综合预算的支持难以确认; 对已经拨付的同类经费,是否存在重复使用,院系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会尽量回避这些问题,但承担公共预算资金管理责任的校方在综合预算安排时应充分考虑,采取可行的措施去规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合理的分化因素产生。同时,对于经费获取量少,市场创收能力弱的院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补贴机制以鼓励其坚守自身学科的领域,创造出其固有而非需要市场认证的价值。优势学科所在院系与贫弱院系人员的收入出现大的不均衡,管理层没有从综合预算中提高部分人员经费支出以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 这也不符合当前的宏观政策和预算公平理念。

(三)创收分成预算管理不完善首先,少数办学项目收入存在不合理分成现象。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办学,将某些专业计划内研究生招生的非税收入在校内纳入创收分成模式进行预算管理。在校方集中统一保障了人员工资、 办公设备、水电、教室以及各种教学、招生、学科建设等业务费的情况下,它依然可以分得本院学生学费的大部分成为自己的可控财力。这种现象对其他同类别办学的院系是不公平的。其次,很多创收项目分成分配比例长时间不调整。对创收收入分成比例的确定,其实是此类经费预算分配方案的核心。在鼓励办学创收时,一般定的比例都很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持续不变的比例会加剧分化。最后,创收分成后的预算监管不够精细。院系的创收按一定比例分配后,学校按确定好的金额以预算项目的形式下达给院系。经费下达后,大部分直属高校的校级管理层对院系这部分预算收入如何安排支出是不干涉的,少数高校采取区分不同支出类别进行上限控制,是非常粗放的监管。超标准支付人员经费、乱发补贴、随意转资金给校外合作单位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高校财力分化的预算改进策略

高校及其基层院系作为非营利组织,生存不能仅仅依赖学科资源禀赋的获利能力,还必须接受公共补贴,按照公共机构模式管理。高校的预算策略应该为良好的高校治理而存在。

(一)对政府宏观管理政策的建议 (1)教育预算安排中减少项目资金比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体上有所增长,但直属高校中基本拨款和项目拨款的比重存在失衡,高校对已经获得的大额资金,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有效安排和使用,对将要获得的专项财政拨款也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以及实际存在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制度性歧视等原因,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高校内部也无法对项目进行调剂,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家应当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对部分建设项目资金以基本方式安排预算,以利于学校做出长期的安排和统筹,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基础学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提高综合定额类等财政拨款在高等教育财政总投入中的比重。(2) 适当放宽对高校薪酬的制度控制。高校内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身份地位的教师、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员个人收入差距存在分化。对分化严重的,一些高校在预算安排上有一些调整和补贴,但却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某些人事工资制度。在我国,直属高校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薪酬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定,当然允许在创收资金中适当安排津贴,但对年度工资总额,无论是人事口、还是财务预算口都进行了限制。在高校实际操作中,管理层在没有明确预算制度对院系进行规制的情况下,少数强势学院充分利用创收资金给本院系教师提高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造成校内“贫富分化”拉大,当管理层可控财力提高, 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后校方的工资总额可能会突破政府规定的上限。少数人占用了多数人的指标,也反映出管理层的薪酬控制制度,对自主办学的高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客观上限制了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机会,需要改进。建议政府管理层在人事制度和预算控制上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突出脑力劳动价值,提高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薪酬待遇,放宽对高校薪酬的某些制度管制,改变高校在职教师收入水平低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水平的现状,鼓励其更专注于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

(二)校内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1)充分发挥校内综合预算的调控功能。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多种行为主体,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分化,校管理层在财力的分配和财权的授予上必须照顾到校院两级各个主体的独立利益,处理好相互之间的财政关系。首先,要考虑对基础学科的建设经费给予补贴。对于强势学科所在学院,校级综合预算给予的保障和自身创收对学科的保障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相比弱势的基础性学科则没有,因此,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管理层必须给予补贴,以弥补学科适应社会能力较弱的缺陷,帮助其实现学科价值。其次,要控制好强势院系经费使用中的自我膨胀。强势院系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收入时,这种冲动更值得警惕,因此高校管理层必须要加强预算分配后的监管,控制好这种冲动和膨胀。再次,要设计更合理的方案保障人员收入的相对均衡。现阶段高校突出表现是保障机制灵活性不够,要综合考虑,设计更合理的保障方案,逐步提高青年教师工资,缩小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差距。最后,注重预算管理中的过程引导和绩效考评。一方面要设计合理的资金使用预算安排, 引导其合理、合规的使用资金;一方面要协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对其预算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考评,保证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2)加强院系创收分成收入的预算监管。面对创收分成为带来的校内财力分化,高校管理层要加强创收收入的预算监管,力求实现激励系统中两个价值的平衡。在坚持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大前提下,一方面自身调整政策导向和战略思路,并在内部资源配置中得以体现,如对层次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办学予以有力的支持,而对低层次、低效益的办学则通过分配比例的适当调整加以限制。一方面要定期分析情况,基于公平和谐的理念调整创收收入预算安排策略。特别是要加强分配后的使用监管,对这部分经费要指导院系编制详细的预算安排,在预算安排得到批准后方能实施,经常考核经费使用方向与预算安排的统一性,并根据情况予以调整和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高教拨款的增长,各高校的预算资金持续增加,一面是年有结余,另一面是财力分化,因此,本文基于公共预算视角,分析了内部财力分化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影响,并从政府宏观管理政策和校内预算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高校内部财力分化的预算改进策略。

贫富分化和智能分化散文 篇2

薛涌说:“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一个深刻的矛盾:“不仅贫富分化加剧,智能分化或者说教育分化也在加剧。如果说贫富分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教育分化则是所谓‘起跑线’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更可怕。”“美国的教育条件其实相当好。一流人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当然就更加一流了。但是,‘失败文化’养育出来的生活态度,则是义务教育乃至大学很难扭转的。美国的精英非常聪明勤奋,不停地创造,昨天是互联网,今天是iPhone、Facebook。但是,论者指出,这些产业利润极大,创造的就业则不多,使得财富更加集中。草根越来越被甩在后面。”“美国的困境,给中国提一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矫正贫富分化要趁早。如果动手晚了,等形成世代贫困再想办法,那就难上加难了。”

人脑中神经元的数量是已知的,大约为1000亿个,具有极大的信息贮存量。一个信息单位叫做比特,大约相当于一个单词。人脑的容量有一百万亿个比特,这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这一百万亿个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内容。何况人类还有潜意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感觉和印象。

人脑的功能比现在任何最先进的电脑强大得多。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脑智力研究所的一些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实际上是无限的。实际上,普通一个人能够表达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象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则更少,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状态。而且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象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和第四门就会容易许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们充分利用大脑如此巨大的潜能呢?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人脑的潜能只发挥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潜在能力被浪费掉。

儿童生后一年内,神经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生后发展最快的时期,脑重迅速增加近900克。3岁时增到1000克,7岁时为1280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7岁以后就非常缓慢了。少年儿童时期,特别是婴幼儿阶段,随着大脑高速度发展,人的智力也在高速度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环境丰富和教育训练适当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教育如果失当,即不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错过了适当的教育时机,或措施方法不当,往往产生不一良的后果,使儿童本来具有的发展潜能得不到充分实现。

近30年的研究表明,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对青少年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估计过低,不相信学生们的学习潜力,采取粗一暴的态度,硬性灌输知识,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一直到他们成年,他得到一个引起教育界轰动的结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说,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即可获得50%,到8岁已获得80%,从8岁到17岁仅获得20%。布卢姆的“5岁前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及“7岁前获得的智力占80%”两个结论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可见一个没有受到早期教育和环境丰富刺激的儿童,在学习上要比别的儿童吃力许多倍,那是因为他的部分脑细胞由于没有使用而急剧老化,因而失去功能。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中学阶段,随着年级增高,年龄增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初中二年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高中二年级是智力发展的成熟期。”初二基本上摆脱了小学生的智力特点,他们的思维形式从经验型思维逐步向理论型思维发展,观察力、理解记忆能力和创造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高二是智力发展的成熟期,它意味着智力的主要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基本上完成了向高水平的转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占主导,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论型的一抽一象思维占优势,个人的智力品质已基本定型,智力的个体差异基本形成。

既然“美国的教育条件其实相当好”,为什么教育结果会如此两极分化呢?如果用简单的“贫富分化”来解释,好像并不完全。

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小孩的教育结果,是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而小孩本身的心理状态(持久的上进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基础。人才学研究指出:人才大多出在中等家庭。因为这种家庭环境有利于养成小孩的良好心理状态。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都会破坏小孩的良好心理状态。

薛涌说:“教育分化则是所谓‘起跑线’的问题。”这种“起跑线”是什么?大多数家长认为是“重点学校”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综合。其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同样的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当然,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很大。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到初中。但是,家长素质、教师素质、教育方法、社会风气从来没有把小孩的良好心理状态放在第一位,都把“分数”放在首位。用“分数”衡量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同样,社会上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人场市场可见一斑:学历、资历。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是选用奴才,而不懂人才。私人老板宁用裙带,搞亲属集一团一。学术界搞派系、门第。还有“同行是冤家”;宁用奴才、蠢材,不用人才……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探析 篇3

1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男女性别导致的身体差异, 以及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 既具有其教育教学发展的适应性, 也具有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体育学习与开展需要的针对性。

1.1 针对性项目教学需要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项目中, 无论是必修科目还是选修科目, 其选用与教材内容的设置, 一般都具有男女生共同适用性。这种项目的设置, 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计划与科学开展, 从高校内部的体制做好了保障。但由于高校女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成年人, 所以, 应该根据其生理与其心理的成熟发展程度, 针对性选用或设置教学项目, 以满足对其保护性、体质提高性等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女性的生理周期, 高校可以在女大学生特定的时段内, 开展具有相对保护性的体育活动, 以避免运动负荷过大、强度过高等体育项目造成的身体伤害。再如针对一些容易女性小腹与乳房等重要部位, 造成挤压的体育教学项目, 学校与教师要尽可能地选用其他项目替代, 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做出保护性的努力。

1.2 女性隐私保护需要

随着体育的发展, 一些体育项目逐渐向女性专职化方向发展, 或者主要以女性为主, 例如瑜伽、健美舞与拉拉队舞蹈等;还有些体育项目对女性服装有着严格的要求, 例如体育舞蹈等。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 往往由于训练的需要女性穿着较少, 甚至较为裸露。如何保护女大学生的隐私成为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教学, 显然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在这种教学氛围中, 既能让广大女生放开自己的心理戒备大胆地开展学习与训练, 也相对自由地交流相互之间的心得, 并相互以得体的方式去发现、指出与帮助改正相互之间存在的不足。另外, 这种隐私保护也包括换衣服的过程, 由于没有男性的存在,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 女生们就可以较为安全地换衣服。

2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路径

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开展实践, 性别分化实施路径, 主要是立足在教学项目分化、场地运用分化和教师选用分化三个方面展开。

2.1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项目设置性别分化

即根据教学项目对男女生之间要求的区别度来设置, 对于性别要求不严格的则可以采用男女一起的教育教学方式, 当前大部分项目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男女生之间标准区别较大的项目, 显然采用性别分化实施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方式。这种项目分化设置,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看, 主要体现在一些选修项目上。例如上述1.2所谈到的瑜伽等, 再如某些高校开设的游泳课, 以及一些现代体育项目中女子专项体育项目等。通过分化设置, 能直接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科研, 为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2.2 特定教学项目场地建设性别分化

既然是分化教学, 相对而言就对教学项目的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 场地分化建设就是成为分化实施的重要基础要件。在当前主要以女子游泳馆、健身房、舞蹈房等为主, 这些场地与设施的建设, 就是以女性身体及其心理规律为主要建设标准。即在确保场内活动人员性别纯洁性的前提下, 也要确保各种设施、器材与其他辅助东西的功能专项帮助性, 例如镜子的安装、卫生间的设置、各种训练用的脚手架配备等, 都要体现出性别之间的差异。这种场地的性别分化建设, 对男女生的体育学习都起到了适应性的推动作用, 既避免了女生器材男生运用的“小材大用”, 也避免了男生器材女生运用的大材小用, 例如不同级别的杠铃与哑铃等。

2.3 教师选用性别分化

教师的选用, 也是性别分化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即在以性别为主要标准的情况下, 根据教学项目的分化与场地分化实际情况, 再按照教师所学习专业与专长等, 对教师做出基本的选择。一般而言, 选择的标准, 以所任教学生标准为主, 即女教师去教授女生, 男教师则教男生。相对而言, 女教师也可以去教授男大学生, 但对男教师的教授女大学生的限制则相对严格些。尤其是, 女生的生理期开展性别分化教学时, 选择女教师显然能从个人切身感受上, 更加细致地了解女生的情况, 并根据特情对各种学习标准作出适应的调整, 如强度的降低、动作幅度的减小, 甚至针对极个别特殊情况的女生作出暂时停学的变通等。更重要的是, 这种情况在女性之间便于交流, 避免了性别差别之间的尴尬。同样, 对于男生也是如此, 例如针对那些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等情况的男生, 与男教师之间则有着更多的直接沟通, 且能得到男教师的理解, 避免因为体育活动造成的不当性的二次伤害。

3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注意事项

在设施过程中, 无论是学校与教师, 都照顾到男女生的共同感受, 既要避免各种关爱与关注的落差过大, 也要避免沟通性不足造成的误解等。因此, 在设施中要掌握好几个原则:一是, 必要性原则。即缺失有必要的才实施性别分化, 不能全部实施, 也不能一项都不实施。二是, 实用性原则。即要以在性别分化的情况下, 具有比不分化的情况下, 更高的教学效率为准, 不能为了性别而分化, 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的即可采用。三是, 关怀性原则。即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主, 既要避免性别歧视, 也避免过度关怀。总之, 立足在全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大局, 开展科学的分化教学活动, 既追求水涨船高的整体体育发展, 也追求个别突出的人才培养。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 当前主要以满足女生学习的需要, 通过为女大学生建立各种专用的场地、设施外, 也在教学项目上作出了适当地调整。随着这种实践的深入开展与经验的积累, 将会针对男生也采取相应地分化实施教学, 以全面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同时, 也要注意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为培养更高级别的体育竞技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明.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的性别透视现象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9) :83-86.

[2]孙昭君.从社会性别视角谈我国成人体育教育的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9) :39-40.

[3]王凤华.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81-83.

高校分化 篇4

一、小学英语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探究

面对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中高年级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学校安排课时量不足。很多学校领导口头重视英语学科教学, 但现实课时安排量却不足, 课程地位不如语数突出。以我校英语学科课时安排为例, 每星期2~3课时教学, 且极少有课外作业, 课外朗读英语的时间更是甚少, 对于语言类学科, 需要大量时间的口语训练和笔头作业, 这是否造成了“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的尴尬教学境况?

(2) 由于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够健全, 加之每位学生能力发展各有差异, 对语言学科学习存在思维发展的障碍, 并处于比较典型的以情绪支配意识的年龄阶段, 面对学习上的小挫折, 造成对这门功课的厌学情绪, 久而久之, 他们会逐步放弃该学科学习。

(3) 很多英语教师对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顾此失彼, 造成了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到目前为止, 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感到, 教学目标确定不甚清楚,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操作性不强,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仍侧重于字母、语音等基本知识的训练, 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尚欠缺必要的教学手段。

(4) 师资缺乏, 每位教师课时足、任教班级数众多等客观原因, 缺乏对学困生有效辅导, 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基本 (四会) 单词、基本句子、基本日常交际用语没有很好地落实。

二、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的缓解对策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训练,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 很多小学生胆小, 害怕出现表达错误, 有些学生怕张口,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他们课堂表现不够积极。作为教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发言, 为学生自由表达提供舞台, 充分尊重, 信任每位学生, 特别是学习上的后进生, 要与其交朋友, 了解研究他们心理状态,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上, 要精心地设置有利于后进生参与的情境与活动, 让他们自由发挥, 自由组合。

2. 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位学生, 珍视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因材施教,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教师要珍视个体差异, 承认每位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大有小, 课堂反应有快有慢, 理解与记忆总有强有弱, 表达能力总有高有低。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差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给予不同的指导, 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辅导, 满足多样化需求。特别对于后进生, 可适当降低问题,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如在牛津教材3B教学中, 在教学“swim”单词时, 对于优等生, 可以从词汇的应用角度出发, 通过句型训练“Do you like swimming?”“Let’s go swimming.”之类的句子,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中等生, 可以组成诸如“like swimming”“go swimming”的词组, 让学生以掌握词组为基础, 学会正确表达;而对于后进生, 可以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组词、造句。这样要面向每位学生, 珍视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 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效果。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对话、阅读教学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将学生置于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氛围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词汇教学时, 可以采用实物、卡片、玩具和简笔画教学, 建立抽象单词与直观实物间的联系, 便于学生更好记忆。在对话教学时, 可以将课堂教学演变为医务室、商场等, 通过情境对话,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情境中应该怎样使用词汇、句型, 让学生自觉、充满兴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2) 灵活采用歌曲、歌谣、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材Fun house版块, 经常出现歌谣、游戏等, 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游戏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所学的知识,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抚平分化,深化课改 篇5

一、培养学习兴趣, 促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的态度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学习意图不明确, 不思进取;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与信心, 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经常开小差, 思维反应迟钝, 情绪状况不佳, 作业草草了事。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考试中想作弊。老师进行批评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甚至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妄自菲薄。究其原因, 造成数学学习分化的内在因素是缺乏兴趣及意志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与勇于面对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尽力战胜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始终与不断战胜学习困难相关联, 与小学期间的学习比较, 初中数学难度进一步加大, 改变教学方法的难度随之加大, 教师辅导逐渐减少, 学生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于是, 在衔接过程中, 部分学生适应性较强, 部分学生适应性较差, 表现在学习中情感偏向脆弱、意志不坚, 无法抗拒一些网络游戏, 如果遇到难题和挫折就会退却, 甚至丧失信心, 最终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助力, 能够促使学生尽早适应新环境。如果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浓厚兴趣, 就可以形成相应的求知欲望,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这样说, 教学的最高层境界就是要能够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话, 教学上就能够无招胜有招。所以, 一旦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所任教取得的教学成绩也将呈正态分布, 如果说还是会呈分化状态的话, 那么也会是往优秀方向呈现。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备学生, 特别是考虑数学学习后进生的刚性需要, 尽可能为他们准备一些营养食品, 即, 设计若干简单问题防止优秀生“哄而抢之”, 让其分享获得成功的愉悦;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良性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数学的趣味作用;提高教师的艺术魅力, 等等。

我校学生的来源分布较广, 家长不重视教育, 学生的自觉性差。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每到周一, 作业收交的情况很糟糕。查明原因, 在休息的这两天假期里, 部分学生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乃至不做作业, 加之部分家长没有辅导能力, 关心不够, 或者不知从哪关心起。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一直以来, 我坚持把班里的学生按相应的规则分成若干小组, 这样既有利于课堂讨论, 又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竞争学习环境。同时, 我在周末经常做针对“双基”的测试, 并把每个小组的一周总成绩统计保留, 然后累加形成月总成绩, 以此类推, 最终汇成学年总成绩, 再进行表彰。我且把这个项目美其名曰“拉力赛”, 它涉及小组荣誉, 又因为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如此, 大部分学生就能自觉完成, 即使有个别学生忘掉, 小组其他成员也会不失时机地提醒。这就无形中解决了交作业难题, 营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学生对这个方式很感兴趣,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理解数学特性, 为其充分巩固旧基础

就数学教材而言, 初中数学较之于小学, 其结构更富有逻辑性、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其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内容为往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其次体现在数学技能技巧的掌握上,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是形成新的技能技巧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不能达到相应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 并形成技能, 将会造成连续性进程中的薄弱点, 不能够跟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的分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数学严谨性、抽象性、应用性的特点。严谨性即数学的逻辑性, 如几何教学中的证明等 (如, 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测算拼图等多种方法, 从理论上给以证明, 才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抽象性表现为对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这一种特性, 它很少具有事物的形象特性, 而是将其过程符号化 (比如说, 加法的交换律以a+b=b+a的形式来体现) ;应用性指数学在学习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应用。在理解数学特性的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辅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加强思维训练, 促其深入接触新领域

数学学习分化比较明显的分水岭是初中阶段。毕竟, 处在初中阶段, 数学课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针对生理期特点, 初中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迈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相对比较大, 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快一些, 部分学生较之缓慢些, 其数学学习接受能力会因此表现出相应差异。年龄特征因素除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未能够很好地依据学情及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其抽象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习能力及适应性。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复杂的概念、公理、公式等, 如果靠机械记忆则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学生感到中学课程的难度太大, 如果稍稍分心就如堕入五里烟云。

针对后进生难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初一阶段就开始加强抽象的逻辑能力训练, 并尽可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求知识。如此,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还在潜意识中理解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进而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埋下了伏笔。

高校分化 篇6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分化型甲状腺癌,再分化,放射性碘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DTC恶性程度不高,其肿瘤细胞保留了甲状腺细胞的摄碘功能。目前常用“手术+131Ⅰ治疗+甲状腺素抑制”的综合疗法治疗DTC,提高了DTC患者的生存率。但在DTC病变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有失分化的趋势,其摄取碘的功能降低甚至消失[1],因而无法有效地利用放射性碘治疗。研究发现,维甲酸(Retinoicacid,RA)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在维甲酸的作用下,肿瘤细胞有的出现类似正常的细胞表型,有的则恢复正常细胞的某些功能[2]。笔者已利用ATRA诱导体外培养的DTC细胞,发现维甲酸能诱导DTC细胞的分化,恢复或增强其摄碘功能。在此基础上选取22例DTC患者进行ATRA治疗,以进一步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再分化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7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进行碘治疗的22例患者中男性l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8岁(17~72岁);乳头状癌l2例,滤泡癌8例,混合性癌2例;伴有肺转移l8例,骨转移6例,其中2例同时伴有肺和骨转移。肺转移经胸部X片及CT证实,骨转移经CT和骨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均在甲状腺全或次全切除术后经过1次或多次 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患者忌含碘食物及药物4周,停服甲状腺片4~6周或T32周,检测血清T3、T4、TSH、Tg和甲状腺吸131I率,并口服74~185MBq131I 48~72h后进行全身显像,并做CT、周围血象和肝肾功能检查。

1.2.2 口服ATRA 20mg/次,每日3次,疗程1.5~3个月,平均2个月。

1.2.3 测定ATRA诱导前后DTC复发灶或转移灶的动态摄碘变化(131I全身显像)及血清Tg值,并进行比较。

1.3 判断标准

通过半定量方法,勾画转移灶内ROI,扣除相同ROI本底计数(前臂),求出转移灶每像素的放射性计数(counts/pixel),比较ATRA诱导前后转移灶的放射性变化。肿瘤病灶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健侧部位者为阳性(即T/N>1.3),少许或无放射性分布者为阴性(即T/N≤1.3)。

1.4 疗效评价

将ATRA治疗后碘摄取较前增加的病例归为治疗有效组,而ATRA治疗后无碘摄取或同前相比碘摄取无变化的病例归为治疗无效组。血清Tg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正常值为<50ng/ml,在服用ATRA前、后进行检测。应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ATRA治疗前后Tg的变化。

2 结果

2.1 ATRA治疗前后碘摄取的比较

22例患者中有9例(41%)在服用ATRA后碘摄取较前增加;13例(59%)RA治疗无效(7例在ATRA治疗后无碘摄取;6例ATRA治疗前有弱的碘摄取,而治疗后同前相比没有变化)。

2.2 ATRA治疗前后血清Tg值的比较

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401~992ng/ml)较治疗无效组(176~616ng/ml)增高明显,但两组治疗前后Tg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

7例患者(32%)服ATRA后有乏力、口干、头痛、双膝关节酸胀等不良反应,未见因副反应严重而中断131I治疗者。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大约占人类全部肿瘤的1.4%,男女之比约为1∶2~3。其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 。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DTC恶性程度不高,其肿瘤细胞保留了甲状腺细胞的摄碘功能。“手术+131I治疗+甲状腺素抑制” 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最佳的DTC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可降低复发率或转移灶的发生率[3]。但是, 在DTC病程进展中,大约30%的DTC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发生变异,形态和功能出现退行性变,因而降低或丧失正常甲状腺细胞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之“失分化”。如TSH受体表达障碍和浓集碘能力丧失,使放射性131I治疗和甲状腺激素抑制TSH治疗均无法进行[4]。另外,DTC细胞在多次131I治疗后,可能会丧失其分化特征,其摄碘率明显降低甚至不摄碘,致使这部分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4]。

钠/碘同向转运体(NIS)是存在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基底侧细胞膜上的一种糖化膜蛋白,即以前所谓的“碘泵”,它对碘的主动运输使甲状腺内碘浓度高于血浆20~40倍。体外研究发现ATRA可增加对DTC细胞NIS表达,诱导DTC细胞分化,提高碘的摄取率[5]。本研究用ATRA治疗失分化的DTC患者22例,ATRA诱导后病灶131I摄取明显增高者9例,其中滤泡状癌4例、乳头状癌4例,混合性癌1例,有效率为41%,与文献报道相似[6]。研究结果表明,ATRA治疗确实能使部分失分化的DTC患者发生再分化,恢复肿瘤细胞的摄碘能力,进而可行131I和甲状腺素抑制TSH治疗。本研究发现,滤泡状癌、乳头状癌和混合性癌的患者都分别存在于有效组和无效组,说明肿瘤的病理类型不是决定疗效的因素。ATRA治疗有效组的Tg水平明显高于无效组,说明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DTC细胞合成Tg的功能恢复,对碘浓聚能力的增加说明DTC细胞对TSH的调节作用产生反应[4]。由此可见血清Tg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可作为临床评价DTC复发、转移或活跃的指标。131I全身显像与Tg测定是DTC患者随访中应用最多的,也是决定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最主要的检查手段。

ATRA治疗的毒副反应较轻,大约30%~40%患者服用ATRA后出现乏力、口干、头痛、双膝关节酸胀等不良反应,较少出现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受损,未见因副反应严重而中断131I治疗者。应用ATRA治疗可以部分提高DTC的摄碘能力,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辐射剂量,使原来不摄碘的甲状腺癌得到治疗。因此,ATRA治疗失分化的DTC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Schmutzler C,Kohrle J.Retinoic acid redifferentiation therapy forthyroid cancer(J).Thyroid,2000,10(5):393.

[2]刘卫,房殿春.维甲酸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6,23:160-164.

[3]余永利,罗全勇,陈立波,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对复发的影响(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24(4):217-219.

[4] Grunwald F,Menzel C,Bender H,et al.Redifferentiation thera-py-induced radioiodine uptake in thyroid cancer(J).J Nucl Med,1998,39:1903-1906.

[5] Schmutzler C,Kohrle J.Implications of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1998,106(Suppl 3):1-10.

“分化”年代的G8故事 篇7

从1975年的G6到1976年的G7, 再到1997年的G8, 富国俱乐部就像扶不起的阿斗, 被给予了许多希望, 却从未有过惊天动地的故事, 最近几年的高端峰会更是被市场视作乏善可陈的鸡肋。当然, G8本身的成员构成、制度安排和非约束性本质已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实质性作用的发挥, 但在笔者看来, 所谓“时势造英雄”, G8影响力的渐微某种程度上还因为发达经济体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并未真正共同经历过“艰难时刻”, 长期的繁荣削弱了整体改革和相互协作的必要性, 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复杂的博弈关系让共同决策和共同行动变成了虚伪的口号, 而非切实的需要。

现在, 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源自发达经济体并给富国俱乐部整体形成深远打击的危机带来了政策协作的必要性, 如果说去年的G8峰会由于正值危机高潮, 各国自顾不暇而未能结出应有硕果, 那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危机渐去的过渡期, G8似乎有心情、有能力也有必要形成一定实质性的突破。至少在化解“分化年代”所带来的一系列波动风险面前, G8的确能够有所作为。

这种分化体现在三个层次: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走势分化, 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分化和金融体系内的信号分化。G8峰会中可能传递的信息对于理解和判断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不无裨益。

首先, 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走势分化体现在:金融危机企稳见底的信号初步显现, 经济危机的企稳见底则可能要滞后一些。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恢复并企稳的核心论据在于, 一系列与危机演化息息相关的标志性高频数据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好转。反映信贷紧缩情况的TED利差, 反映市场情绪的VIX指数, 反映风险偏好的花旗风险回避指数和反映金融体系整体状况的彭博美国金融条件指数等指标都已经恢复至2008年9月危机升级前的水平, 部分指标甚至好于2007年8月危机爆发初期的水平, 从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频数据审视, 金融体系的恢复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 经济危机企稳见底则要稍稍落后于金融领域的恢复:其一, 截至目前, 尽管出现了一系列先行指标反弹的现象, 但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季度经济增长率这个核心指标依旧处于负增长状态, 就业状况也不断恶化;其二, 前期大规模救助政策的效果虽已部分显现, 但集中显现的阶段可能在下半年;其三, 金融领域恢复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滞后的利好作用。IMF在7月8日最新更新的预测中就认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可能在2009年年底。这种分化可能带来一种新的风险, 即金融体系的先期恢复导致金融机构过早地进入“再杠杆”过程, 而实体经济的滞后恢复可能将无法及时为金融体系的再扩张提供有效的真实需求, 这种潜在的“虚拟膨胀”风险甚至可能进一步引致金融危机的反复。实际上, 近来部分欧美金融机构已经率先开始了重启高风险业务的尝试, 如此背景下G8在加强和协调金融监管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于防止经济金融分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的“再积累”十分重要。

其次, 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分化体现在三个层次:其一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分化, 根据IMF最新预测, 前者2009年将可能经历3.8%的GDP收缩, 后者则将收获1.5%的小幅增长;其二是发达经济体内部的分化, 虽然IMF最新预测显示2009年发达经济体都将同步衰退, 但美国2.6%的衰退幅度要好于欧元区和日本, 而且2010年美国和日本将可能率先实现正增长, 而欧洲则将继续深陷衰退泥沼;其三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的分化, 一方面是区域分化,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将明显优于非洲、中东欧和南美, 另一方面则是金砖四国的分化, 中印的增长态势明显优于俄罗斯和巴西。三个层次的实体经济内部结构分化使得全球范围内整体和局部的政策协作必要性进一步突显, G8峰会能否形成发达市场整体与新兴市场整体和不同局部的政策协作的指导性纲领, 并在内部形成发达经济体各自政策的协调机制, 对于未来世界经济在结构分化中实现共同增长和结构改善十分重要。

再次, 金融体系内的信号分化体现在7月以来的两个最新动态:其一, 金融体系的实际好转与金融市场的信心走向出现分化, 7月以来的TED利差和金融条件指数等代表实际金融情况的指标显示, 金融领域基本面的好转还在持续, 但代表市场情绪的VIX指数显示, 市场信心却在下降;其二, 美元汇率走向和油价走向出现分化, 7月以来美元指数在80点附近小幅震荡并未延续3月底以来的贬值态势, 但同期油价却突然大幅下跌。金融体系内的信号分化意味着市场波动风险正在增强,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市场对于货币政策退出和美元主导地位的感受和预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美联储已经在最新报告中显示出减少定量宽松政策的潜在意向, 彭博的分析师预测综合系统更显示有近14%的专业人士认为美联储有可能在年末加息。如此背景下, 市场对各国宽松政策的退出时机和退出机制产生了担忧, 并对过早退出和无序退出的负面影响充满忧虑, 此时G8峰会的召开, 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在货币政策退出事宜上形成更加统一和协调的方案, 化解市场的过度担忧, 并对第二轮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形成更加理性的预期。此外, G8峰会如果能够对油价偏离与美元的长期关系及其脱离供需基本面的现状提出预警并形成或多或少的共同应对战略, 将是减小全球能源市场风险的意外收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校分化】相关文章:

分化04-15

抑制分化06-06

分化能力08-02

严重分化08-07

阶层分化09-05

贫富分化04-10

两极分化05-11

初中化学分化06-18

学生分化现象06-28

分化诱导因子07-12

上一篇:混凝土危桥加固下一篇:无形资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