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流转

2024-07-11

规模流转(精选十篇)

规模流转 篇1

1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绥滨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边陲, 三江平原腹地, 土质较肥沃, 但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属于典型的农业县。我县现有9个乡 (镇) , 109个行政村。农业户数30, 498户, 农业人口93, 106人, 总耕地1, 302, 371亩。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总户数为16, 424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53.8%, 流转面积为714, 325亩, 占总面积的54.8%。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620, 017亩。

1.1 流转形式多样化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进行流转。其中多以转包形式为主, 以转包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589, 039亩, 占流转面积的82.5%。以互换形式流转面积为112, 730亩, 占流转面积的15.5%。以出租形式流转的面积较少, 为12, 556亩, 占总流转面积的2%。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自发流转和委托组织或他人流转等方式。自发流转主要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 将土地直接转包或转让给他人。委托流转主要是农民通过专业协会或委托给村民委员会的以入股或出租的形式进行流转。

2 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产生的成效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正确引导,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我县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引导土地流转实行集中连片, 规模开发, 集中经营。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使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单一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使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给从事其他行业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过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 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及土地的规模化生产, 可以使土地连片经营, 为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应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3 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仍然存在的几点问题

3.1 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流转的关系认识不清, 怕土地流转后丧失土地经营权, 没有了生活保障。有条件进行流转的农户不敢大胆地参与流转,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3.2 土地的管理机制、服务功能不全

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当前土地流转大都是群众自发行为, 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 政府在土地流转上缺少必要的管理、引导和服务, 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

3.3 乡村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着畏难情绪

尽管能够认识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能给农民带来很多好处,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操作难度大, 担心引发新的人地矛盾。

4 加快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的建设性意见

4.1 正确引导, 牢牢把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原则

一是要坚持“稳制、分权、搞活”的原则, 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实行土地集体所以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权的逐步分离, 搞活土地使用权, 逐步形成土地流转市场。二是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户意愿,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 充分体现有偿使用。三是要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原则。土地流转相对集中, 使流转的土地达到连片, 规模开发, 集约经营, 发挥规模经营作。

4.2 健全机制, 努力营造土地规模经营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 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的建设步伐, 使之在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中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二是要健全激励机制。指导各乡 (镇) 加大土地流转后的招商引资力度, 兴办劳动密集型农业企业, 把转出土地并有“恋土”情节的农民安排到这些企业工作, 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就业。

4.3 切实提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水平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研汇报 篇2

第二调研组 组长由国立

2012年5月20日

按照县政府要求,我们第二调研组一行3人于5月19日深入朝阳乡、朝阳沟镇就如何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座谈和调研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按要求每个乡镇抽两个村,分别是朝阳乡的朝阳村和向阳村;朝阳沟镇的中强村和爱国村。四个村参加调研的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人、流转入和转出土地的农户等共83人。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土地流转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919户,流转面积18660亩,分别占承包耕地总户数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2%和23.2%。按流转形式分:转包面积18260亩,占流转总面积 的97.8%;出租面积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2 %;流转价格:立地条件好的流转价格每亩350-400元;一般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300-350元;稍差的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70-300元。流转典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8户。占流转总户数的0.8%。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土地流转户收入情况:以每户3口人计算,按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15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承包费6000元。年人均收入7000元。

二、土地规模经营情况

调过调查,四个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户数是74户,经营面积6100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2.6%;其中:由大户经营的面积4800亩;转入土地都是从外出务工亲属手中承包的,1如向阳村农民陈贵军,家6口人,自用土地16亩,外包土地134亩,全部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亩产1000斤左右,亩纯收入300元。由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面积1300亩。以朝阳沟中强村长寿香小米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在2008年合作社通过互串、承包形式集中整合土地1300亩,涉及农户32户,合作社对种子、化肥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作业用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作业,提高粮食产量。规模经营的优势:中强村土质好,地处“小积温带”,粮食高产每亩可达2100斤,而且没高压线、油井少,田成方、林成网,有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转入和转出土地价格矛盾。流转双方期望值高,转入方希望价格低,转出方希望价格高,很难达成一致,目前的流转双方大多数都是亲属,靠情面才达到一致。

二是种植户老龄化现象严重。80%以上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这部分人对流转土地有后顾之忧,担心土地转出后烧柴、家畜饲料、基本生活费最低的生活无保障。三是规模经营合同期限短。由于受政策、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双方均担心经济上受损,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多数在1年左右,而且都是口头合同,经营户没有长期稳固的土地经营,束缚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壮大。

四是土地流转操作难度大。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后,大部分农户土地串插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部分隐形土地存在,在流转过程中往往出现绝大部分农户同意,有隐形土地的这部分人不想流转或互串土地,导致规模经营很难成片。

2五是规模经营面积不大,效益不明显。通过调查看,90%的规模经营户都在50-150亩,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老套,家家都用小四轮耕种,这部分经营户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年吃年用,收效不明显。

土地流转助力农业规模经营 篇3

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化大农业。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地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是胡锦涛同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寿光市在实践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既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又拓宽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6.7万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但20多年下来,已经有2/5的大棚由于设施老化遭到闲置,不仅产生不了效益,还浪费土地。因此,村里决定实施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大棚种植园区,每户农民掏10万元的建设费用,便可入驻这个种植园区。集中种植后,大棚数量从1000多个变为200多个,倒腾出来的土地可以搞花卉种植等其他产业,大棚数量虽然少了,但是农民的收益却增多了。“采光、通风,现在比以前强太多了。原先种两个棚,效益也不如现在一个的好。”村民桑显宾说。据了解,同样的面积,新大棚的产量要高50%。

寿光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做大培强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户23.1万户,承包土地面积119.6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5.2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2.67%,其中去年新增2.6万亩。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全市建立500亩以上的高端农业园区86个,60亩以上畜牧业园区380多个。全市有6.7万户参与了土地流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万份。

二、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序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进行流转,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从寿光工作实际来看,在规范土地流转方面,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跟合同。一般按照提出申请、签订合同、备案登记(变更)和收益兑现的流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书面合同;二是规范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对全市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机动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登记,建立台账72万份,一式三份,市镇村各存一份,并将信息录入微机,全市联网,实行了动态管理;三是规范确定土地流转收益。根据位置、等级、设施配套等情况,合理确定流转价格,切实保障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充分发挥经管部门的作用,强化指导服务,依托镇经管站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及时为流转土地的农民和项目开发商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并协调各方关系,处理相关矛盾。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去年以来,我市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为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寿政办发[2011]26号),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做大培强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土地流转模式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强化了金融信贷支持,培养重点种植、养殖产业基地,促进土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切实解决群众贷款难题。去年寿光市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蔬菜大棚所有权”和“养殖大棚所有权”证书抵押向372个大棚种植户和农圣庄园、中慧养殖集团等31家规模经营大户发放贷款2.14亿元。

积极调解流转纠纷。市、镇两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信访局专门设立了来信来访接待室,由一名同志具体靠上负责接访工作。在寿光民声网上开通了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纠纷投诉窗口,多渠道了解群众的呼声。镇级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室。坚持逐级调解、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当事人协商、乡村调解和市级仲裁等三种不同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因事制宜、综合运用,以求得最佳解决效果。

三、土地流转三大成效

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上口镇付吴邵村通过土地流转,全力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合作社、村“两委”与88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使用合同,共流转土地300亩,按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的保底标准对村民进行补偿,赚钱收益共享,赔本补偿照付,保证了村民利益不受损失。“以前村民承包土地多分散化,而我们要做大做强。通过土地调整流转,村里进行规模化经营。原先每亩土地承包费200元,现在则到了每亩800元,这样在集体土地没增加、村民多分了地的情況下,集体收入反而得到增加。”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洛城街道南庄村“第一书记”田清科告诉记者。欣航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得收益除支付每年的土地承包费外,利润部分按村集体占20%、种植大户占70%、流出土地的村民占10%的比例“分红”。从而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共赢。今年4月20日,欣航合作社一次性兑付村民土地租赁费22.5万元,村集体分红40万元。

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风险。目前,我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带动蔬菜基地40万亩,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经过土地流转,一些生产要素向生产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同时,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到企业打工或经商,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和市民的转变,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寿光是从实际出发,推行了迁村并点,大力建设新型社区,为消除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困难和问题

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地面积的12.67%。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以农户之间的出租、转包为主,以农户的自发和自愿为主,通过村集体或其他中介组织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化程度不高、合同条款不全、流转程序不当、项目审批不严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容易引发较多矛盾和纠纷,应引起重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处、仲裁体制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仲裁组织机构,不利于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篇4

一、加强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

1.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权益

为了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二轮延包30年不变政策, 适应当前新形势要求,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抚远县就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 到2007年底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调查摸底和信息数据录入核实工作, 2008年初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 现已基本完成, 全县共落实延包面积15.3万亩, 69个村 (屯) 依法签订了2687份农户承包合同。为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权益奠定了基础。

2. 搭建服务平台,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于2005年底指导海青乡永祥村组建了抚远县第一个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永祥农业机械合作社, 为抚远县农村土地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几年来, 我们以县经管总站为牵头单位, 积极发现、推广土地流转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又先后指导其它9个镇 (场) , 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3. 培育产业大户, 延伸土地流转链条

能人牵头、大户示范, 以土地参股发展种植业, 带动土地合理流转, 实现以大带小、共同增收致富, 是抚远县实现土地流转的一种十分有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方式。抚远县是个人少地多、国有土地面积大的农业县份, 据统计, 20公顷以上的农户为1165户, 拥有耕地面积75.2万亩, 其中20~50公顷的农户930户42.3万亩, 50公顷以上的农户235户32.9万亩。土地大户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2%。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我们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产业兴农”的战略目标。

4. 农机合作服务, 激活土地流转市场

引导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减小农业生产风险、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也是加快土地合理流转的重要途径之一。2005年, 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植, 海青乡永祥村组建了抚远县第一个百万元机械的村级合作组织———永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最初拥有4858亩耕地, 由5户农民组成。在依法、自愿、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下, 个人以耕地、原有机械折合成股份入股, 实施股份制经营, 制定章程, 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 开启了抚远县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先河。该合作社按照“六统一”原则, 严格执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 规范作业水平, 当年实现产值170万元, 纯利润达到90多万元。到2007年, 合作社社员增加到28户, 社员142人。土地面积达到2.3万亩。2007年秋, 经过合作社集体讨论研究, 把1500亩耕地改成水稻田, 集体对外承包。抽调近50万元资金, 建立了永祥农机合作社免烧砖厂。

二、加强土地流转的建议

1. 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乡 (镇) 、村两级组织的作用, 明确职责和权利, 使之真正担负起土地流转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如建立土地流转台账, 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 指导签订、督促兑现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 调解土地流转纠纷, 维护双方利益。

2. 要积极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一是推行土地互换, 使之集中连片, 推行规模化经营;二是提倡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 组建股份合作公司或股份合作社, 统一经营, 使农民获得土地入股的保底收入, 还要获风险共担的红利收入;入股农民还获得在公司或合作社打工收入。

3. 要营造良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环境

一是健全保障机制。要通过发文规定、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 消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 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 获取应有的流转费。二是健全激励机制。要加大土地流转后的招商引资力度, 兴办各类农业加工、销售企业, 把转出土地并有“恋土”情结的农民安排到这些企业工作, 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就业渠道。

4. 要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规模流转 篇5

2008-8-1来源:蔡甸区桐湖办事处 点击率:208

------------------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用土地资源形式固定免交农业税费,落实优惠补助等鼓励政策,保持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种粮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政策性增收确实让广大农民喜出望外。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按人配置资源、分散承包经营与大市场、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这对矛盾症结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出效益向教育、住房、消费等领域的转向投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寻求有效办法解决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让实实在在地种田种粮农民实现增收,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的焦点、难点问题,急待解决。本文就武汉市蔡甸区农村及桐湖农场的现实情况为例,特作如下调查思考。

一、突出问题

1、以改托管与以包代管,充分反映出放权让利农民延包经营后的集中开发难度。自“十五”末期,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当地农村人平实际耕地面积标准按在册农业人口分配责任田后,不收取任何税费,保持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并在此前基础上又进行了二轮延包加以确定。这一改革政策的落实,让依靠土地生存发展的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国家还辅以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存发展条件,让广大农民种田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此项改革中所称“责任田”,又称“税改田“,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土地的经营权长期发包给农民自主经营,以改革的形式托付给农民自主管理资源,以土地经营权证的形式发包给农民长期使用经营,让广大农民参与全社会对耕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其极为积极的一面。但是,仅蔡甸区现有在册的农业人口32.6万人就分配了近33万亩耕地,占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9.7万亩的83.1%,这种分散式的长期承包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集中开发、基础建设征用地80%以上的工作面。

2、自由流转与私自转包,充分表现出让农民对土地有自主流动空间上的管理难度。农村大量土地分包给农民后,取消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费用,政府组织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补贴进行转移支付,比较彻底的减轻了农民负担。政府组织和农民不用年年为收交税费犯愁,政府组织督促落实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变成了农民当家作主的责、权、利关系。因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利益享受、支配,有了明确的长期自由活动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逐步改善缩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地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打工发展,很大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和行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至农民对长期取得经营权证的土地,视作既得利益的“养命田”,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权的作法,以家族田、乡亲田、关系田等多种形式外出务工经商后进行自由流转,私自转包,甚至有二三手转包的土地,自主流动频繁,大量游离于《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之外,让农村基层组织无法管理控制。据初步统计,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城镇生活的追求向往,目前蔡甸区每年按政府目标向外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多达千余人,加上自由转移,举家外迁的农业人口有近三成流向城镇,这其中有85%以上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生产劳动,全区有近8.3万亩土地进行了自由流转,私自转包获利。

3、既得利益与责任义务,充分显示出农民在认识观点上的误区。

从蔡甸区洪北、桐湖、永安、奓山、侏儒等地对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性质中土地经营权流转现象,都具有普遍的倾向性。农民认为对自己所取得的长期经营权证的土地利益,以当地的市场价位流转转包,是国家让其享受权利,对耕地的保护责任和地区性公益建设义务漠不关心,对农业生产全局性、地区性的条件提供改善和服务是政府的事,与已无关。究其原因,这些认识观点很明显。一是责任田,只要我不抛荒资源,或不改变对土地的用途,我就尽到了责任。二是对责任田取得了长期的经营权,我就有权进行自由支配,谁也管不着。三是我对责任田应享受的既得利益,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包括一些补贴政策的享受,至于加快发展,如何进一步增收,培肥地力或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模式发展生产,我目前不依赖土地产出吃饭,暂不作考虑。至于转包者参不参与,哪是他们的事,他们愿意参与投资增效增收,我不阻拦,但是今后的转包价格我是要重新考虑的。承接转包者也只好犹豫,瞻前顾后。

4、青年打工与老年务农,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能力与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性。当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年青力壮出外挣钱,老弱妇孺在家种田”的现象。据调查,在蔡甸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7.28万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为32032人,占44%;50—36岁的为24024人,占33%;35岁以下至劳动年龄内的为16744人,占2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截止目前,在蔡甸区东部农村发达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50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中部发展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40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西部落后地区,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就有45名青壮年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其结果是在现有农业劳动力队伍中,老年、中年、青年劳动力比重为6∶3∶1。通过以上情况分析,有60%的老年农业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55%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有30%的中年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40%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有10%的青年劳动力承担并耕种着5%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强度,青壮年劳动力并且主要是依靠父母打理农业生产活路。这一人力、资源配置形势,不但极其疲软困感,而且严重缺乏后劲活力。

5、分散经营与集中开发,充分显现出统一模式规模经营上的尖锐矛盾。

在以上调查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政策性的平均主义按人头配置责任田上,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的现实主义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劳动能力老化弱化,以及基层组织及管理体制失控下的土地自由流转弊端,都充分显现出分散经营与集中开发的潜藏矛盾。根据在蔡甸区农村各地的初步调查了解,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比例分析和农民现实企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在农户家庭年经济收入比重中,有40%的收入依靠农业和家庭副业获得,有60%的收入依靠劳务打工和农业以外获得。当前,在农村老年留守人员中经常谈到的是,只要自己在家里平平和和搞口饭吃就行了,企盼子女平平安安挣钱回来解决家庭主要开支。有大部分人认为,农业风险较大,只能把农业作为副业,主业是在外打工挣钱。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无过硬技术特长,只有依靠农业致富。在谈到如何集中开发,土地合理流转和实行集约化规模经营时,大部分人不赞成或漠不关心,少数人认为切实可行。这反映出分散与集中的矛盾比较尖锐。

二、整改探索

1、基础条件的改善,推动了资源升值和利益认识的观念转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从2003年起,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主,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推出了“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蔡甸区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农村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仅桐湖农场来说,全场6个农业单位已全部列入并进行了建设改造,形成了沟、路、渠、泵站等新一轮的建设高潮。通过家园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绝大多数中低产田得到改造,生产条件基本上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升值空间明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农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广大农民感觉在实惠中。因此,切实转变了对农业效益失去信心的农民群众的认识,广大农户惜田爱地,纷纷争包土地资源,从事高效农业种养经营。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农村基础组织顺势引导管理耕地转让也出现了紧俏活跃的良好势头。

2、体制改革的调整,优化了统一经营与自由流转的方式同化。

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土地资源的紧俏,统一性的政策调整,可以有效规避土地资源自由流转的劣势。它的核心作用就在于统一的功能发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组织发展。近几年来,桐湖农场抓住国有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的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在统一经营管理的框架内,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和优势项目开发的方向有效聚集流转。一是实行责任田和经营田的“两田分离”方式,将农户按人头按当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标准每人

1.2亩成块划出责任田,集中连片预留经营田,限制流转范围,便于集中开发管理。二是实行“多数人种少数田,少数人种多数田”的办法,让大多数农业家属种少量的责任田,按农业劳动力每劳配置10亩以上的经营田,合同一年一签定,随时进行调整调剂,实现能者多劳、需者适量,让土地的经营权有效流转到有劳动能力和种田能手的手中。三是实行统一开发和建立基地推广模式,吸引土地向高效项目模式流转和扩展,先后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450户,建立了高效蔬菜、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食、特色鲜鱼养殖等四个生产基地,农业特色种养殖面积达1.5万亩,占全处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

3、科技项目的推广,促进了基地效应和板块经济的机制发展。

在“两田制”、“劳力制”、“基地制”的统一调整优化土地配置流转基础上,要想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在于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和增收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近几年来,全区各地农业特色基地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但在实现最终目的效果上确有很大差异。无论怎样的调整发展项目,最终目的是实现增收效益。增收效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科技竞争力;二是市场气候的培育。桐湖农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一方面,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依靠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大型农业公司在当地兴建配套基地,用基地吸引和网络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实行订单制集约化经营抱团发展。另一方面,走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由农场统一开发基地,培养和组织科技示范大户,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板块经济基地,利用生产、服务、技术、销售等协会组织,推广应用高新优品种闯市场,实现联营制规模化经营对接市场发展。

4、现代农业的理念,启示了集约方式和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

有了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基地的发展,是实现农民直接增收、搞活市场流通、保障供给的单向经营。如何保证资源效益的有效共享,督促农户稳妥培植发展后劲,实现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双层经营获利,这是兴办农业企业,有效盘活资源增收,实现互利双赢的关键。桐湖农场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一是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实行集约化经营,积极引进农业专业公司,用整块的经营田和大中型湖泊资源转让给公司经营发展高效农业模式,借助农业企业产加销成龙配套的资金、技术市场投资改造农业,由集体经营专业公司,并在承包费的收取上,改原来每年每亩收取承包费150元提高到300元,再由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后组织农户承包或自主生产,即专业公司经营农户,实行包生产资料、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的办法,由农户落实生产和务工,确保农户在原收入水平上实现大幅度增收。目前已发展了侨通林业、桐湖水乡等11000亩的开发生产项目。二是用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实行规模经营,积极兴办农业特色基地,用成片的责任田和流转田发展示范户、科技大户,让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科技能人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吸引土地流转获利。

5、示范引导的作用,培养了农业企业和科技大户的吸引优势。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除了灾害风险较大外,基础投入大,投资收回年限长,选准项目模式和新产品新技术获利至关重要。因此,每一个推广应用项目模式的选择,必经要进行试验示

范,慎重权衡实验。为了稳妥实施和确保既得利益实现,只有通过示范引导。近几年来,桐湖农场成立了资源开发流转专班,完善了一整套基层农业管理办法,运用瞄准市场,内外结合的方式,树典型、推模式、建基地,让优势项目快速调整发展,层层建立责任制度,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一是实行“

十、百、千”工程,以香炉山大队优质西甜瓜接茬苦瓜的大棚种植模式,引进正大集团优质产品模式,组织10户示范户种植150亩,亩产值达到8000元,成熟后用身边典型带动和吸引周边农户100户迅速加入发展到2000亩,用协会组织市场销售。二是实行“百、千、万”工程,在什鱼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100户专业水产养殖示范户中,引进高龙、通威和康祥公司的优质水产养殖技术和饲料机械精养模式,发展了1500亩的精养优质成鱼、反季节名特优质鱼和鱼鳖、鱼虾、网箱立体养鳝等高效模式,每亩收入过万元,每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带动全处万亩水面优质精养增收,形成了水产养殖特色基地。三是实行租赁、入股、出让等方式,兴办农业企业。对大面积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形成经营劳务市场活力,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务工比农业收入高、比承包来钱快的需求。其中,以租赁的形式发展“桐湖水乡”经营性生态休闲旅游渔业中心4500亩,以资源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发展侨通林业公司种植连生意杨6500亩,以出让的形式发展康祥鱼产品加工厂占地50亩,解决农工就业460人,年人均分包或劳务收入达万元以上。

三、对策建议

1、坚持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择重统的功能发挥作用。

根据各地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实践,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认真落实好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坚持实行统分结合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动摇,择重统的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合理,有利有效的方法统筹兼顾,规范有序的完善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形成长效机制加以解决。一是要按照武汉市政府已出台的《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管理试行办法》,建立健全机构,规范程序,加强管理。二是要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既结合又分离的原则,突出所有权的导向管理优势,加强督促和引导发展,宣传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调整开发。

2、坚持有效开发的集中连片方式,择重有效益的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是要状大实力,创造实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重点也在于板块式的集中连片开发和集约化规模经营效益的实现。发展是硬道理,农民群众是讲实惠的群体。因此,无论是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还是认真做好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工作,都必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引用竞争机制,重点做好效益文章。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形成一定的气候,推进工作就不难实现了。在农业的调整开发上,我们还必须十分注意地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工作,切忌重复建设,切忌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切忌高投入、低产出的劣势项目推广应用,切忌千篇一律追求一致,切忌做劳民伤财的事情。要立足资源实际和生产条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和开发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板块经济基地,始终瞄准效益目标,创立品牌特色效益。总之,要做“有效益”的文章,扎实推进,做大做强农业竞争优势项目。

3、坚持规模经营的基地吸引模式,择重引的效果示范带动。

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经营,说到底就是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模式。这个现代农业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要靠高度的组织形式和协作体系来实现。仅观单个农业承包户或家庭农场,单家独户闯市场,只能是沧海一栗,生产经营的最终效果,只能是不成气候,自给或半自给经济占主要成份,商品率及变现效益不高。因此,在坚持实行农业的集中连片开发形式下,兴建农产品特色基地,可以吸引分散经营农户向基地聚集扎堆,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效果,在品种、技术、管理、销售等重要环节上形成比、学、赶、超的竞相发展趋势,让实实在在的种田农民和专业生产能人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推动农业的发展增收。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在引导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生产经

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篇6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他们原来经营的土地流转出来,使得农业从业者的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得到利用,为建设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深层次看,在保护农民承包权益、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贯彻好中央精神,有关部门在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基层调研、总结地方经验,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可以说,《意见》体现了中央的意图,凝聚了群众的智慧,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问:《意见》的主要政策取向是什么?

答:这些年来,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的政策法律,对土地怎样流转作出了明确规定。现在出台的这个《意见》,是适应新形势和实践发展要求制定的,延续了中央一贯的政策基调,遵循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并吸收了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

《意见》的着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保护好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坚持一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是客观趋势,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

问:如何准确理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答: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原来家家户户都种地的农民出现了分化,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大多数地区,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首先要维护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意见》强调,一方面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另一方面,要行使好农村集体在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上的管理监督权,发挥好集体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服务的组织功能作用。其次,要保障好土地承包权。《意见》指出,要抓紧抓实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要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同时,要放活经营权。《意见》强调,要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为流转双方提供服务,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总之,三权分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创新。

问:为什么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意见》对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加强对承包地的保护,是促进土地流转起来,形成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过去,对农户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存在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一是针对现实矛盾,解决好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二是按照《物权法》要求,完善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确认农户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利。这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也是调处承包纠纷、开展抵押担保、落实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

健全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户承包地权益的保护,当前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指导各地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分级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二是原则上要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三是强化县乡两级责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工作保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贴。

问: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如何,为引导有序流转《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呈加快之势。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流转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比重逐步上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转包仍是最主要的流转形式,但出租、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比重上升较快。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平稳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片面追求流转规模、比例,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篇7

1 土地流转方式

1.1 土地入股

农民可将自己的责任田估价入社, 按股分红, 合作社保证每年每亩土地不低于500元的分红。土地入股的农民可以留在合作社打工赚钱, 入股土地由本社统一规划种植, 既保证了农民以及土地的收入, 又解决了合作社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据统计, 2011年共有43户农民带20多hm2土地入股合作社。

1.2 土地托管

外出打工的农民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统一耕种, 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付给托管农民500元的费用。土地托管既解决了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又扩大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的规模。2011年全市193户外出打工农民共向合作社托管土地64.53 hm2。

1.3 土地承包

合作社根据土地质量状况, 直接向农民承包土地, 约定每年租金和承包年限, 每亩土地每年租金一般在350~400元。2011年合作社共承包土地141.33 hm2, 采取不同方式, 流转土地574.67 hm2, 为下一步合作社开展统一规模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经营模式

土地流转后, 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 统一开展经营服务。

2.1 统一土地调整

合作社投入资金对流转来的土地进行统一调整, 根据种植计划调整田块, 变小田为大田, 变多边田为四方田, 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又有利于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势, 开展统一规模服务。

2.2 统一签订合同

合作社作为独立法人, 拥有较高的信誉优势, 与单个农机户相比, 农民更愿意与合作社签订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和责任, 为合作社的规模作业奠定了基础。

2.3 统一作业服务

合作社发挥机具数量多、种类齐全的优势, 可以统一对外开展大规模的作业服务, 统一提供种子、统一育秧, 统一机插秧, 统一机植保, 统一机收。土地流转形成规模以后,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发挥人员、技术、机具等优势开展统一的适度规模经营。

3 管理模式

合作社的成立只是把分散的农机户变成了利益的共同体, 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要增强发展动力, 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来保障。

3.1 转变角色

合作社理事长加强服务理念, 转变角色, 变服务者为管理者, 由过去重在操作机具, 变为重在统筹协调。

3.2 建章立制

合作社研究建立了权力制衡制度, 民主选举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 制定生产经营规划、资产投资、利益分配等重大事宜必须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经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建立了严格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 对各机车组实行“单车核算, 费用包干, 超支不补, 利润分成”的核算办法, 财务上实行统一管理, 做到账款分离, 章票分管, 折旧费、修理费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制定了服务作业质量标准。

3.3 强化管理

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机作业合同, 实行订单作业, 明确双方权利和责任。实行分片承包, 农忙前开会分配各会员分片承包作业田块。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作业质量验收, 统一技术指导, 统一调度机具, 统一机具保养和停放。

3.4 加强监督

建立监督员制度, 设立一名专门作业质量检查员, 对各机组作业实行跟踪检查, 及时解决农户提出的质量问题,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作业质量。

4 效益分析

合作社通过参与土地流转, 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而且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增强了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

4.1 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1年合作社为入股土地亩均分红302元 (一季水稻) 。为43名在本社打工的农民发放工资36.2万元, 两年人均分红2.8万元。

4.2 实现了农业增效

合作社机械作业效率比以前提高15%, 亩均效率比农户自种自管提高了20%。以机插水稻为例, 机插比人工栽插每亩平均增产50 kg, 每亩增收80元。合作社承包土地实现亩均增效55元, 人均增效762元。

4.3 加快了劳动力转移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方式, 有效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1 100人, 年增劳务收入1 200万元。

4.4 推动了农机化发展

加速了现代农机装备运用于农业生产的进程。两年来, 合作社投入150万元购买现代农机具, 帮助玉华山、东胜等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4.5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析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 篇8

一、土地流转基本现状及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 加快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3年底, 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2万亩, 较2012年新增3.43万亩, 其中出租9.51万亩, 转包0.11万亩, 转让0.05万亩, 其他形式流转0.45万亩;涉及农户54504户, 流转面积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1.11%, 成为全市唯一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比在10%以上的县区。今后, 秦州区将按照《关于印发秦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实施意见 (试行) 的通知》文件,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2014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 力争“十二五”末, 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万亩, 流转率达20%以上;加强对已建立的16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和420个村级服务点的后续管理工作, 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点的长效功能, 确保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正常开展。

二、主要保障措施

㈠政策扶持, 齐抓共管, 增强工作合力

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区上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组织领导小组, 承担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职能, 调动各有关部门、单位齐抓共管, 落实土地流转各项政策措施。在区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指导全区土地流转工作, 形成了全区上下互动、协调运转的工作局面。秦州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2013年“1号”文件《秦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实施意见》 (试行) , 按照设施农业、果品、畜牧、中药材及其他特色农业等产业, 根据流转面积、经营规模、流转年限不同, 对新增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土经营主体进行不同标准的奖励,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㈡因地制宜, 灵活形式, 稳步扩大规模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 结合全区实际, 立足主导产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 推动形成了群众积极参与、流转规模稳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㈢规范管理, 优化服务, 确保依法有序

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应通过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为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完善三级平台。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的统一安排部署下, 在全区16个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和村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点。二是规范流转程序。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程序, 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 创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经营环境。三是化解矛盾纠纷。要按照甘肃省统一制定的土地流转合同与农户签订, 在区、镇、村三级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机构, 确保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政策宣传不够深入

少数地方对推进土地流转还认识不够, 在工作中, 存在政策宣传不够深入透彻等问题, 使农民仍有思想顾虑, 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㈡流转程序不够规范

秦州区土地流转才刚起步, 流转程序、合同内容不规范, 为后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留下了隐患。

㈢农民利益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后, 对离地农民没有相应的转移就业促进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 农民缺少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 所以宁可撂荒也不愿流转, 阻碍了农民增收步伐。

㈣规模流转难度较大

集中连片流转时, 涉及的农户多, 地块分散, 思想认识难以统一, 协调难度大。同时, 秦州区土地流转区域性协议因价格难以达成一致, 制约了土地集中流转和产业规模发展。

四、今后工作的主推模式和抓手

㈠主推经营模式

在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中,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力军, 极大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基地。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密切了与农户利益联结, 既推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又实现了加工需要和质量控制。二是扶持壮大优势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三是积极培育种养大户, 着眼于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民队伍, 着力扶持农业大户, 成功发展起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 他们租赁或转包其他农户的承包地, 成为带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

㈡主要抓手

规模流转 篇9

一、基本情况及流转现状

邹平县辖858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62万, 农户数17万户, 流转农户1.6万户, 占总农户数的9.4%。截止2014年底,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9万余亩, 占总家庭承包面积9.6%。流转方式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 且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流转主体正由农户间流转向农户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流转, 全县流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土地面积达到5.3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7%。流转规模正从农民自发流转向有组织、规模化流转转变, 以村为单位整建制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2.1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3%, 涉及全县26个村。

二、积极稳妥分类推进土地流转

1. 围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土地流转

近年来, 全县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带动当地农户进行有主导方向的土地流转, 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步伐, 既增加了公司的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明集镇王少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 开发建设高效生态园, 集种植、加工于一体, 促进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化。

2. 围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又一支新型生力军。孙镇全泉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机租赁、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形式, 实现流转土地2360亩, 同时与西王集团、玉玺集团、恩贝集团等签订托管协议, 成功托管7600余亩土地从事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 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实现了合作社、企业、农民的三方共赢。明集镇罗圈村蔬菜专业合作社, 先后与山东益佳食品有限公司、济南市圣洋食品有限公司、邹平绿宝蔬菜脱水厂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几个品种的蔬菜生产合同,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社依靠规范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实行规模种植, 不断提高社员的种植管理水平,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蔬菜种植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3. 围绕发展家庭农场激活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 已成为当前或今后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基础, 只有加快土地流转, 才能保证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大, 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家庭农场, 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截止2014年底, 全县培育申报家庭农场37家。家庭农场的发展, 为全县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4. 围绕发展种植大户加快土地流转

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大力挖掘农业优势资源, 积极引导, 以发展培育种植大户为重点, 培育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种植大户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 集中培育种植粮食、瓜菜、等特色产业, 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不但增加了种植大户的收入,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发展规模经营, 种植大户已成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主力军。

三、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1. 加强领导与完善机构并举

2009年全县、镇 (街道) 、村分别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机构和工作办公室, 明确职责分工, 责任到人。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及流转服务中心16处, 为土地流转提高政策咨询、价格指导、合同签订、纠纷协调等服务。

2. 加强培训与政策扶持并举

县农业部门通过到镇 (街道) 讲课、“阳光工程”培训、农业培训周、网络广播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知能力。为加快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调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积极性, 邹平县制定出台了《“一村一品”工程扶持奖励办法》, 对全年各类新上合格的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 正确引导与规范程序并举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 加大对不同层面的土地流转事例和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 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 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信心。同时, 制定出台了《邹平县关于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土地流转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有待进一步规范, 存在纠纷隐患;存在改变农业用途现象;资金不足限制了土地流转。

四、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 强化管理, 规范流转

根据不同的流转形式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规范合同, 建全流转台帐, 完善相关手续, 规范登记备案制度, 筹建土地流转信息库。

2. 严把土地流转原则,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监控体系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监控体系, 突出对主体流入方农业经营背景和能力的考察, 避免一些短期逐利的资本盲目进入,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 强化流转后土地用途管制, 切实保障土地流转的实效性。

3. 完善政策扶持, 提高土地流转积极性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适当增加对土地流入的规模经营大户的扶持资金, 鼓励他们多种地、种好地。同时, 结合实际, 对土地流出的农户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奖励, 提高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信贷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和形势, 努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解决土地流转的资金瓶颈问题。

4.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规模流转 篇10

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并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 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地区之一, 是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 是胡锦涛同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 寿光市在实践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 既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又拓宽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6.7万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 但20多年下来, 已经有2/5的大棚由于设施老化遭到闲置, 不仅产生不了效益, 还浪费土地。因此, 村里决定实施土地流转, 统一规划大棚种植园区, 每户农民掏10万元的建设费用, 便可入驻这个种植园区。集中种植后, 大棚数量从1000多个变为200多个, 倒腾出来的土地可以搞花卉种植等其他产业, 大棚数量虽然少了, 但是农民的收益却增多了。“采光、通风, 现在比以前强太多了。原先种两个棚, 效益也不如现在一个的好。”村民桑显宾说。据了解, 同样的面积, 新大棚的产量要高50%。

寿光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户23.1万户, 承包土地面积119.6万亩, 土地流转面积15.2万亩, 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2.67%, 其中去年新增2.6万亩。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全市建立500亩以上的高端农业园区86个, 60亩以上畜牧业园区380多个。全市有6.7万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万份。

二、土地流转必须依法有序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进行流转, 必须依法有序进行。从寿光工作实际来看, 在规范土地流转方面, 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跟合同。一般按照提出申请、签订合同、备案登记 (变更) 和收益兑现的流程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书面合同;二是规范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对全市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机动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登记, 建立台账72万份, 一式三份, 市镇村各存一份, 并将信息录入微机, 全市联网, 实行了动态管理;三是规范确定土地流转收益。根据位置、等级、设施配套等情况, 合理确定流转价格, 切实保障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充分发挥经管部门的作用, 强化指导服务, 依托镇经管站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大厅, 及时为流转土地的农民和项目开发商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 并协调各方关系, 处理相关矛盾。

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去年以来, 我市在“确保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搞活使用权”为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 (寿政办发[2011]26号) , 以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 发挥蔬菜产业优势, 做大培强特色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其中, “龙头企业带动型”土地流转模式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强化了金融信贷支持, 培养重点种植、养殖产业基地, 促进土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 切实解决群众贷款难题。去年寿光市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蔬菜大棚所有权”和“养殖大棚所有权”证书抵押向372个大棚种植户和农圣庄园、中慧养殖集团等31家规模经营大户发放贷款2.14亿元。

积极调解流转纠纷。市、镇两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信访局专门设立了来信来访接待室, 由一名同志具体靠上负责接访工作。在寿光民声网上开通了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纠纷投诉窗口, 多渠道了解群众的呼声。镇级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室。坚持逐级调解、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 充分发挥双方当事人协商、乡村调解和市级仲裁等三种不同手段的特点和优势, 因事制宜、综合运用, 以求得最佳解决效果。

三、土地流转三大成效

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上口镇付吴邵村通过土地流转, 全力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合作社、村“两委”与88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使用合同, 共流转土地300亩, 按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的保底标准对村民进行补偿, 赚钱收益共享, 赔本补偿照付, 保证了村民利益不受损失。“以前村民承包土地多分散化, 而我们要做大做强。通过土地调整流转, 村里进行规模化经营。原先每亩土地承包费200元, 现在则到了每亩800元, 这样在集体土地没增加、村民多分了地的情况下, 集体收入反而得到增加。”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洛城街道南庄村“第一书记”田清科告诉记者。欣航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得收益除支付每年的土地承包费外, 利润部分按村集体占20%、种植大户占70%、流出土地的村民占10%的比例“分红”。从而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共赢。今年4月20日, 欣航合作社一次性兑付村民土地租赁费22.5万元, 村集体分红40万元。

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土地流转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降低了市场风险。目前, 我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 其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家, 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带动蔬菜基地40万亩, 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经过土地流转, 一些生产要素向生产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同时, 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他们到企业打工或经商, 实现了由农民到工人和市民的转变, 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寿光是从实际出发, 推行了迁村并点, 大力建设新型社区, 为消除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四、当前土地流转存在困难和问题

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地面积的12.67%。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以农户之间的出租、转包为主, 以农户的自发和自愿为主, 通过村集体或其他中介组织流转的比例仍然不高。

上一篇:汉英思维差异下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