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点难点

2024-07-15

突破重点难点(精选十篇)

突破重点难点 篇1

那魔幻般的点击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 更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 教师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 不必再担心板书的内容无法重现。同时, 电子白板的使用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比投影屏幕上的“一成不变”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 更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1. 创设情境, 建构知识

在使用电子白板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预设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处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中, 就可能激发相应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节, 如果我们创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 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 并唤起其记忆中有关知识的经验和表象, 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 再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 实现知识的建构。

2. 创新教学, 整合资源

利用电子白板巧妙构思, 可以方便地解决Power Point或Flash课件中难以实现的交互等问题, 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 我们可适时地使用遮罩功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用文字拉幕、页面快照等功能来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电子白板中前置、后置、对象移动、翻转、透明度等功能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虽然白板系统内置了大量的学科素材, 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 我们还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对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整合, 形成自己的教案或积件, 或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自行绘制。

3. 备教结合, 提高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 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和老师不断修改预设内容的过程。通过师生的讨论与交流, 课堂上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预想不到的问题。利用电子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 可以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从而产生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 使课堂更加精彩而且富有成效。

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误区

1. 使简单的教学复杂化

到目前为止, 许多教师还没有把电子白板当成黑板那样的常规手段来使用, 而是把它复杂化为课件操作。我们总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提前做好电子白板课件, 把情境输入到课件中, 课堂上还要忙于操作课件, 出现一点问题甚至手忙脚乱。电子白板非但没有让教师从课件编辑、制作、操作的“线团”中解放出来, 反而成了大家新的负担。

2.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电子白板教学进入课堂后, 可以更好地随机生成情境。然而, 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总是忙于提前设置好情境, 课上不管合不合适就拉过来用,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以往, 我们会让电子白板彻底成为课堂的附属物, 而不是有效的辅助工具。专家认为, 教学设计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真正体现探究、合作、自主、体验的精神。电子白板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不是搬教材, 搬教案, 或者是搬教参, 而是要使电子白板如同纸和笔一样, 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利用电子白板, 解决重点难点

1. 完整记录步骤, 回放帮助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直接在大屏幕上进行示范, 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所在, 以调整并实施对策, 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能够对重难点有所注意。同时, 电子白板中的画笔功能具有记忆效应, 既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完善的方案, 也可以将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所示范的全部内容完整记录并作为笔记保存。

2. 增强神秘感, 突出层次性

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可以根据需要从四周任意一个方向将屏幕拉开, 增强了教学导入环节的神秘感。同时, 也可明确活动步骤, 突出活动的层次性, 更易于学生的掌握。

3. 让视觉与专注更聚焦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会使用放大镜的功能, 自动遮蔽其他的图层, 突出了重点, 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排除其他干扰, 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动重点上。具有类似功能的还有聚光灯等。

4. 直观探索区别, 理解不同事物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对于一些事物如花的名称及其区别, 学生不是特别清楚。这时, 我们可以利用对比功能, 帮助孩子认识。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我们可以直接引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素材, 帮助孩子感受乐器从外形到音色等各方面的区别。利用对比功能, 定格视频中的主要画面, 拉近学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突破教学活动的难点。

5. 记录便捷, 便于保存、展示和交流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张赟 篇2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形象分析、赏析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文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又一途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学习时,特别要注重这一点。

三、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

四、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有时候学习到一些鲁迅的文章或者西方抽象派、印象派、湖畔派等的文章,这类文章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同知识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或者将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形象的事物,作比较,用以引导,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五、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高考重点与难点突破 篇3

一、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判断有机物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前提要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同分”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而不是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不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2O和C2H6。“结构不同”指的是碳链骨架不同,或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或官能团的种类不同 。特别注意的是:淀粉和纤维素虽然分子式都为(C6H10O5)n,但由于n值不同,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例1下列各组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

解析A项,都是苯环,两个甲基都位于邻位上,因此A项中两结构简式表示的是同一物质,A错误;B项,是用键线式表示有机物的结构,每个拐点表示一个碳原子,且每个碳原子均满足“碳四价”原则,故二者的分子式均为C10H160,但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C项,甲基所在的位置为对称位置,属于同一物质,C错误;D项,由于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故它们表示的是同种物质,D错误。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两项:A项,不把苯环当苯环,当成了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还有D项,没有把它们与甲烷的结构进行联想类比,看成了氯原子在“对与邻”两种不同的位置上,从而看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构。

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属于书写同分异构体中最简单的一种。书写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基本方法-“主链减碳法”。在书写时要注意下面三点:

(1)书写步骤:先写最长的碳链,然后逐个减少碳原子,把减少的碳原子作为取代基连在剩余的碳链上。

(2)具体方法:“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排,不到端;摘两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不重复,要写全”。

(3)书写口诀:“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按同邻间;最后用氢补足碳四键”。

例21 mol某烷烃完全燃烧消耗11 mol O2,其主链上含有5个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解析设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mH2m+2,则m+(2m+2)/4=11,解得m=7,所以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7H16,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剩下的2个碳原子可以作为一个乙基连在主链上,这样的同分异构体有1种,也可以作为2个甲基连在主链上,这样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所以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共有5种。答案:B。

点评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作支链的任何取代基都不能连在主链的端点上。

(2)作为支链的乙基不能连在主链的2号位碳原子上。

(3)把一个乙基拆成两个甲基时,要考虑“对、邻、间”,还要注意在主链上的“对称”情况,不能重复。

2.烃的一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在书写烃的一元取代物时,要学会识别有机物中氢原子的种类,即学会寻找“等效氢”:

要注意几种情况: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处于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的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对不等效的氢原子取代,有几种不等效氢原子,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几种。

例3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2种B.3种C.4种D.5种

解析C4H9Cl符合烷烃通式CnH2n+2,可以看成C4H10中的一个H被Cl取代,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CH3CH2CH2CH3和(CH3)3CH;CH3CH2CH2CH3的一氯代物有两种:CH3CHClCH2CH3、CH3CH2CH2CH2Cl, (CH3)3CH的一氯代物也有两种:(CH3)2CHCH2Cl、(CH3)3CCl,2种+2种=4种。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时注意两点:

(1)先研究出它的母体属于哪种类别。它符合烷烃的通式CnH2n+2(把一个Cl相当于一个H),因此,它的母体属于烷烃,即C4H10;然后写出C4H10所有的同分异构体,最后再找出氢原子的种类,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就有几种一氯代物。

(2)书写大致顺序是:先写碳链异构,后写官能团的位置异构。

3.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书写二元取代物的主要技巧有:“定一移一”:对于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可固定一个取代基位置,再移动另一个取代,以确定同分异构体数目。若烃分子中有a个可被取代的氢原子,当m+n=a 时,则m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种数与n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则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同理,可判断二溴萘与六溴萘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三溴萘与五溴萘的同分异构体种数相同。

例4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分子式为C3H4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在这里(一个Cl相当于一个H),故把C3H4Cl2看成C3H6,因此,它可以看成丙烃衍变而来的,其中的2个H原子被2个Cl取代。丙烯结构简式为CH2=CHCH3,两个氯原子位于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结构有2种,位于相邻碳原子上的结构有2种,位于不相邻碳原子上的结构只有1种,故符合条件的结构共有2种+2种+1种=5种。答案:C。

点评解答本题时注意三点:

(1)先确定出它的母体的类别是什么?要结合通式进行判断。

(2)再写出母体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丙烯只有一种结构,不存在碳链和官能团位置异构)

(3)最后考虑两个氢原子的相对位置,有几种不同情况的相对位置,就有几种二氯代物。

4.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往往先采取主链减碳法写出所有的相应碳架,再让官能团分别在碳架上移动,从而写出同分异构体。要注意常见烃基的异构体的数目:

(1)-C3H7(丙基)为两种,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和CHCH3CH3。

(2)-C4H9(丁基)为四种,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CH3-、 CH3CHCH2CH3、CHCH3CH3CH2、CCH3CH3CH3。

(3)-C5H11(戊基):8种

例5分子是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解析C5H12O符合通式CnH2n+2O,属于饱和一元醇和醚,但由限定条件可知,它属于饱和一元醇。书写它的同分异构体时,可看成戊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取代。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然后用一个羟基取代这些同分异构体中的不等效氢原子。正戊烷中不等效氢原子有3种,异戊烷有4种,新戊烷有1种,因此,符合题意的C5H12O共有3种+4种+1种=8种,答案:D。

点评解答本题的注意两点:

(1)先由分子式确定通式,再由通式确定有机物的种类(要结合题中的限定条件)。

(2)确定母体 “戊烷”后,写出它的碳连异构,再用羟基进行取代,属于官能团位置异构。

(收稿日期:2014-12-26)

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篇4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 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 (如场强、电容、电阻) , 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 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 它是用比值定义的, 我们就以此为例, 进行类比, 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 造成记忆错误, 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死记太伤脑筋, 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 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琐的记忆。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 记不牢, 我便想出个“诣字法”, 比如用“佑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 “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 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 学生记的还深刻。

二、抓关键, 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 又是本质, 记住它并不难, 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 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 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 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 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 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 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 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 尽管比较简单, 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 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 不能局限在书本上, 要把书吃透, 把书中的话拓开, 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 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 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 不然, 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 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 一点启发, 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 一个鼓舞, 对培养兴趣, 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 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 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 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 如果认识不全面, 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 综合性太强, 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 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五、训练思维结构要合理

物理教学的缺失之一试训练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 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 重演绎思维轻逻辑归纳, 这种“定理——公式——例题——练习”的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司空见惯的, 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训练思路, 有益于继承性的知识学习, 但是它明显地缺乏归纳思维的训练,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正是缺乏了这样的思维能力, 造成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形成了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 必须打破训练思维单一的方式, 而归纳思维的训练恰好相反, 它常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训练思维模式, 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训练思路, 有益于创新性的知识学习。从而突破物理学中的这个难点。

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村换届选举工作 篇5

一是重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实行领导挂点包片、下乡组长包村、下乡组员包选区机制,形成了责任到人、上下联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区委组织部成立督导组,加强对重点难点村换届选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坚持每周巡回督导一次,对换届选举的重要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截止目前,有8个重点难点村在区委督导组的帮助下,顺利完成村党组织班子换届工作。

二是抓整治,维护稳定。结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的“三个百”活动的总体要求,按存在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分五类,逐一进行化解:对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的18个村,重点从思想教育着手,先加强班子建设,物色好候选人,再进行选举;对因征地、滩涂纠纷、村民反复上访的4个村,则积极做好调解工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定群众对党组织的信心;对选举竞争激烈、宗族派性矛盾突出的4个村,则派出得力工作组驻村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严厉打击干扰、破坏选举行为,缓和派别争斗,营造公平、依法竞选环境;对财务管理不透明、群众意见大的6个村,则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对财务账目进行全面的清查审计,还群众“明白帐”,提高村民的参选热情。

三是抓源头,选纳人才。一方面,区、镇挂钩重点难点村领导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联席会、与村干部个别谈话等形式,教育村干部放下思想包袱,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换届选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村老协会熟悉村情、影响力大的作用,积极向乡镇、村党组织推荐优秀党员,特别是“一好双强”党员作为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的候选人。截止目前,全区重点难点村共产生村党支部委员117名,属驻村干部、老协会等推荐的90名,占难点村支委总数的76.8%;其中东峤镇珠川村还成功选出“一好双强”的女支部书记,对全区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抓纪律,稳步推进。区委及时出台《关于严肃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纪律的通知》等重在规范村级组织换届要求的文件,同时,针对“两推一选”的不同程序,区委组织部精心编发《秀屿区“两推一选”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工作指导手册》,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行逐项指导;在此基础上,区、镇抽调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换届选举工作指

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篇6

一、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以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以“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由于受学生个人能力、听课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断层”,特别是在重难点突破环节,学生往往受个人思维能力的限制而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共同探讨,可以在互助合作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二、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1.众人拾柴,在交流中走向深入

小组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抱团取暖”,实现共享,相互促进,以推动组内成员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中,解读完金先生生活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后,就到了本文的重难点环节——金先生在学问上的孤独。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金先生在学问上是否孤独”展开讨论。其中一组的讨论过程如下:

学生1:我觉得金先生在学问上是孤独的。第六段写到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她很不理解金先生的选择,在她眼中这门课非常枯燥。

学生2:文章写到金先生开了“逻辑符号”这门选修课,选这门课的学生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

学生3:是的,作者说这门课“简直是天书”。

学生4:联大的学生都很杰出,连他们都不懂的话,那真的是很难了。

学生5:文章里还写到,课堂成了金先生跟王浩二人的对话,可能只有王浩才能真正理解金先生的学问。

学生6:文章第三段不是说“大一学生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吗”?

学生2:那是有原因的啊,大一时候逻辑是必修课,而且,中学里没有听过这门课,大家应该很好奇,但好奇不等于理解。

学生1:第四段写到林国达提了很多怪问题,我觉得他提的问题都不在点上,也就是说,他并不是真正理解这门学问,他也许还未“入门”,要不然金先生就不会那样去反问他了。

学生5总结:这样看来金先生的课是很难懂的,或许只有王浩才算真正懂,所以他的学问是非常高深的,连西南联大的学生都难以理解,已经到了“曲高和寡”的孤独境地。

小组合作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有利于思想火花的碰撞,进而生成新的理解。正因为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原本可能被忽视的信息,被小组成员一一发掘出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在合作探究中走向深刻,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

2.共享信息,发挥“百度”效应

文本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情感的载体,因此,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等都对文本阅读产生深远影响。凭借学生个体的积累和能力很难对文本有客观深刻的认识,因此,小组合作能产生“百度”效应,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而借助这些信息无疑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突破重难点。

在文本教学中,如果能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做到知人论世,无疑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的教学中,对作者了解较多的小组成员,就能帮助同学更为全面地介绍苏轼生平,如乌台诗案、贬官黄冈等事件,使小组成员对苏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诗词解读过程中,还能为同学介绍苏轼妻子早逝、官场坎坷与周瑜迎娶小乔、少年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史实背景,从而使所在小组成员对本词的理解走向深入,更好地把握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情感,也对作者的乐观豁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3.擦出火花,出乎意料的引领和启发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经常会有意料之外的智慧火花闪现,让人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更为深入。

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中,在分析贝尔曼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个合作小组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学生1:我发现最后一段不少内容跟前文关联紧密,比如说“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一句,前文早有铺垫:“随着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床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北风怒号”,“倾泻而下”说明雨大风急,恶劣的环境衬托了贝尔曼的伟大。

学生2:是的,“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一句,如果我们读的时候结合前文“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了——贝尔曼要借助梯子才能完成他的“杰作”,说明贝尔曼完成画作的不易,更显其伟大。

学生3:贝尔曼被发现的时候,“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可以看出贝尔曼为了画那片叶子而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就连换上一身干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可以看出他确实用尽了全力,让人感动。

学生1为本段文本的解读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将本组成员的目光聚焦到“前后文本的照应关系上”,使大家对文本的理解趋于深入,为学生3的独到见解做了必要的铺垫。而学生3的解读更是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他的解读使大家联想到贝尔曼画完常春藤叶后艰难返回,力竭倒地的画面,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画面更为完整,也使大家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贝尔曼的伟大。

三、小组合作模式运用的几点启发

1.以人为本,主动建构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援,才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生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解读,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重大意义。

2.以学定教,因人而异

“以学定教”主张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对班级成员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组建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能力互补、性格相容、目标分层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教无定法,适度适时

眼下,小组合作学习颇为流行,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但这样做有悖于适度原则,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要适时适度,要根据每个文本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也应该符合“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

4.巧设问题,注重引领

要想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编写导学案时巧设问题,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方向指引,为学生指明文本解读的方向,用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围绕目标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在设问时,既要提纲挈领,又要具体细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又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从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层深入,确保文本解读的客观性和深刻性。

突破重点难点 篇7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要点

1.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再让学生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 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 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 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本课的知识点有: (1)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能按步骤解决问题; (2) 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 学会检验, 掌握检验的方法; (4) 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5) 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异同; (6) 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 教师可发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重点中确定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这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时, 改造数学认知结构, 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 学生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 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 又是教学难点。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 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 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 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 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 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 理解总数的变化。

3. 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 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 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 要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 因此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的内容虽是重点, 但不一定形成难点, 还有的内容虽是难点, 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 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使学生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 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 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笔者直接给出表格, 让学生看懂表格后, 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 学生通过比较, 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 从本质上理解了假设策略。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主要策略

1.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首先应深钻教材, 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应备足学生,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准确定位, 能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有利条件。

2.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借助数学的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由旧入新, 进行积极的迁移, 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 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 教师只有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依据以下三点找准知识生长点: (1) 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 要突出“共同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2) 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 要突出“连接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 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 以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 教师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实际,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 形成解题策略, 体会策略价值, 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4.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保障。

歌唱课中重点突破与难点解决策略 篇8

一、重点要“着重”

歌唱教学中, 一般会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唱准音调, 准确把握旋律, 有感情地唱好歌曲。如果定下了歌曲教学的重点, 就要想方设法最合理地把时间用到这里。

1. 创造听的空间

让学生学唱歌曲, 第一步就是听。进教室的时候听, 看图片的时候听, 做游戏的时候听, 教师范唱时听……通过听, 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首歌曲速度是什么?情绪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你喜欢吗?

2. 安排练的机会

要把握歌曲的旋律, 教师通过引导用形象的动作、轻巧的拍击、有节奏地念歌词、试着唱唱曲谱等练习来获得体验, 积累新知。使学生在经历听的阶段后, 对歌曲的节奏、音高、音色、速度等有亲身体验。

3. 给足唱的时间

歌唱课中, 一切铺垫工作都是为了唱好歌曲, 这是歌唱课中最重要的环节, 恰好也是目前歌唱教学课堂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对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所以, 教师要放大量的时间在这儿让学生唱。音唱得不准——唱, 节奏有错——再唱, 声音不统一——还唱, 力度变化不到位——继续唱, 感情不足——更得好好唱……一定要唱得学生对自己的歌声有一种期待, 那就是, 下一遍我们会唱得更好, 我还想再唱一遍!但千万要注意避免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的重复唱:小组比一比, 男女生比一比, 唱得再有精神些响亮点……那就完了, 学生也许会越唱越差!

4. 提供思考的时间

在每一次听、唱、练的间隙, 要提供思考的时间,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会了解歌曲中的音乐要素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学会辨别自己唱得准不准, 歌曲的感情是怎样的, 我们要用怎样的声音和音色来演唱和表达, 评价自己学过的歌唱知识和技能有没有用上去, 等等。

二、难点要“解难”

一节课的难点, 往往也是一堂课的关键点, 是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提升自己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知识信息的“跳板”。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 帮助学生成功地跳过这块板上到一个新高度, 这就是“解难”。在歌唱课中, 教师要综合各种手段, 通过巧妙的音乐活动,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1. 铺台阶层层推进

针对歌曲教学的难点, 由易到难设计一些准备性练习, 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从小手笔的练习开始, 让学生集中精力, 获得一个个目标小而要求高的学习成果, 最后学习歌曲水到渠成。比如在课开始的环节, 设计模唱练习, 来解决歌曲中的较为难以唱准的音程;设计精小的发声练习来引导学生唱出有气息支持的高音;等等。比如教学歌曲《嘹亮歌声》, 此歌难点在于每个乐句开头的四分休止符、几处一字多音的演唱、1234的上行音阶及第四乐句开头打破规律的高音。因此, 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几个节奏练习和模唱练习:

节奏练习

在休止处张嘴吸一口气, 从夸张地吸到自然地吸。

模唱练习

要求比较两句唱法的不同, 思考是什么导致不同, 引出连音记号, 懂得它的用法并准确唱出效果。

要求合着琴声, 小声模唱, 边听边唱, 目标是唱准为止。

教师要仔细听, 指导学生唱准高音及进行适当的高音演唱技巧指导。最后一小节中的5 4 3下行音阶注意音准。

最后, 把第 (2) 条和第 (3) 条练习合起来演唱, 提醒学生两句连接处做好呼吸准备, 从容唱出第二句的高音。

这个模唱练习结合了练声、音乐知识、音准、高音演唱技巧四个方面, 全方位高效地解决了难点, 提升了学生能力。

2. 模仿练习将难化易

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不一定要拿出来反复强调练习, 有时越强调学生越出错。比如有些教师为了解决歌曲里的附点八分音符或是前十六分音符, 一遍遍解释、划拍, 孩子们就越是觉得难, 就越当心, 唱得也越别扭。不如通过简单的模仿练习来解决。比如在歌曲《苹果丰收》的教学中会发现, 这首歌曲速度快, 前半部分节奏密集, 附点节奏、后十六分节奏频频出现。可以在学唱歌曲前, 设计一个有趣的弹舌节奏模仿游戏, 就可解决难点。

要求快速, 舌头有力弹击上齿背, “嗒”要念得干脆、清晰。这个练习既能帮助解决节奏和吐词的难点, 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舌头功能, 长期做对提高学生歌唱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重难点重合要理顺

很多时候重难点是重合的。但音乐学科有特殊性, 它不能仅凭机械操练来完成, 更多是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感觉来突破重难点。那么当歌唱教学中重难点重合时我们怎么做?

1. 分层教学各个击破

先重后难或先难后重进行分层教学。如歌曲《同坐小竹排》教学。歌曲为变拍子, 掌握变拍子旋律的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先通过教师示范, 在不同拍子音乐处做出不同的动作, 让学生分辨。通过聆听和观察得出老师动作有不同。再让学生跟着教师合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 最后完全由学生自己活动, 亲身感受音乐与动作和谐统一时的美妙。这是第一层——感受变化。接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让学生听一听, 第一段、第二段音乐教师分别用几拍子伴奏。通过讨论得出先是三拍子, 后是二拍子, 这是第二层——知道变化原因, 最后通过演唱和歌词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唱三拍子的部分活泼、悠闲、轻松, 二拍子部分的衬词形象地表现了划竹排孩子的神气可爱。这是第三层——对歌曲感情的理解。而三层都是围绕拍子变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的。

2. 综合教学提高效率

有时候, 利用一个图谱或是一个音乐活动, 就可以一举多得, 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比如2011年省优课中, 杭州的刘志华老师执教的《牧场上的家》, 其中有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 歌曲声中, 教师穿梭在学生中间, 强拍处与教师最近的学生起立与教师击掌做“生长”的动作。只见一棵棵小草不断起舞, 教师如同园丁, 踏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步浇灌着小草。这个活动, 让包括听课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三拍子的歌曲是如此优美动听, 而音乐中强拍处的击掌, 也悄悄把歌曲中每一处弱起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

突破重点难点 篇9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 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一、着眼于科学发展, 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根本转变

应该看到, 之所以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 也必须指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复杂的国际形势, 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从外部环境看,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国际经济体系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对我国也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国内环境看, 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 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地区之间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城乡关系方面, 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农”的发展仍然落后。三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投入的规模和数量, 能源资源消耗过多, 环境和生态破坏还相当严重。四是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近年来, 我国的投资率持续上升, 而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五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矛盾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技术含量不高, 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档次较低。六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突出。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假冒伪劣产品仍有市场,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七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就业问题突出。由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 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基本公共产品缺乏, 社会保障总供给能力不足, 就业形势严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 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将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与政府调控的“有形的手”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是改进市场监管职能,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创造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针对当前市场分割、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 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职能, 就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制定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和完善对市场主体履行道德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信用行为的监测评估体系,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努力培育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 推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完善的法治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 从根本上说, 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 努力形成稳定、透明、有约束力的制度环境。

二、着眼于改善民生, 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迅速发展, 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供给水平差异和国际比较差异,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形成完整系统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掌握的财力重点用于经济建设,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欠账很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一些企业无力或不愿办, 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大项目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等之外, 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 公共医疗卫生保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国内治安和国防安全,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努力形成完整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

第二,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又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 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因而, 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 努力形成适合我国特点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我国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要渐进发展、稳步提高, 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 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都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科学确定, 因而, 我国公共服务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模式。中国特色公共服务模式主要是:“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科教优先”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多元化、社会化、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第三,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 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性的、可发展性的公共服务。政府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制度化模式。公共服务制度包括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科技补贴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务参与制度、社会合作制度等内容。

第四, 以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为重点,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政府公共服务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 如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初级医疗保健;二是满足部分弱势公民的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 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显著的公益性质, 明显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必须切实强化政府职责,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 努力提高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其次, 要正确处理增加公共服务投入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关系。公共服务产品和质量的提高, 有赖于增加资金投入。这一方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也必须深化配套改革, 建立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包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的力度。

再次, 要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因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要贯穿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就要从全局和战略上通盘考虑, 分清轻重缓急, 把解决民生问题的近期公共服务阶段性目标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共服务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着眼于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强化社会管理, 实现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一是整合社会关系, 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社会公平。整合社会关系, 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 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 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 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 实现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关系和谐。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 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同时, 要扩大转移支付, 强化税收调节, 打破经营垄断, 创造公平机会, 整顿分配秩序,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从国际经验看, “两头小、中间大”、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值得借鉴。

二是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 都将面临着体制转轨就业、城镇新增青年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同时出现, 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的局面, 就业问题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 要把促进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 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强政府就业指导, 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 培育完善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和社会的稳定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 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覆盖范围比较窄, 城乡发展不平衡, 制度不健全, 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资金支付压力大, 待遇水平比较低等,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 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與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把握全局、突破难点, 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

转变政府职能也必须瞻前顾后, 通盘考虑, 放到全局中把握,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当前, 既要注意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 又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绪和简单化的倾向。

第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突破难点, 首先要积极探索和把握规律性, 进而增强自觉性和驾驭能力。所谓把握规律性, 就要认真总结我国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认真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及全面改革的关系, 认真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益经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更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更好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 努力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总揽全局, 正确处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关系, 将政府职能转变与其他配套改革结合起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有着内在的联系, 是全面改革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转变政府职能不能孤立地进行, 而必须从全局出发, 与各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 就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社会体制改革相配套, 就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特别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正确处理与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方式创新的关系, 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根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 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需要强调的是, 政府职能转变是其它两个转变的前提和切入点, 而其它两个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 离开了后两个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 继续协调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规范机构设置,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突破重点难点 篇10

一.周密组建问题链

所谓“问题链”, 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 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3]运用问题链教学, 或“大题小作”, 或阶梯式提问, 使师生在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进行探索、思考、分析, 从而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实现教学目标。

所谓“大题小作”, 就是把一个比较大的难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引导学生依次弄懂这些小问题, 从而使大问题迎刃而解。这是问题链的第一种形式。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1中“ANNE’S BEST FRIEND”一文的教学难点是分析安妮在逃亡过程中的心理。虽然经过分析探讨, 学生基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也能大致了解安妮的心情, 但要突破这一难点有较大难度, 教师就可通过设计几个小问题来引导解决。例如:1.WhywasAnnesocrazyabouteverythingtodo withnature?2.WhydidAnnestayawakeonpurposeuntilhalf past eleven?3.Why even the dark, the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couldholdherentirelyintheirpower?4.Whydidshe say that it wa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dirty curtains?5.Why she thought her diary her only true frien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逐个解决各个小问题, 最终解决这个大问题。

实际上, 上述五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存在一种递进关系, 也属于问题链的第二种形式――递进式提问。钱梦龙这样解释它的含义及作用:“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再逐步加大难度, 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个高峰, 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通过这一系列“阶梯式”提问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而且也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 UNIT1中“WHYNOTCAR-RYONHERGOODWORK?”一文, 围绕文章主人公“Lin Qiaozhi”设计如下层级问题展开教学:1.Forwhomandfor what purpose did Lin Qiaozhi writealittlebookabout how to look after babies?2.Whydoyouthinkitwas necessary?3.Was it easy for a womantogetmedicaltraining at that time?4.What do youthinkaretheimportant qualitiesthatadoctorshould have?这种有梯度的提问, 由浅入深, 逐层深入, 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文字表面逐渐深入到文本的内核,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

二.精心设计核心问题

如果说问题链是通过设计多个问题, 以量取胜, 那么核心问题则以“少而精”取胜。核心问题也叫主问题或关键问题, 指英语课文中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激发他们思考、理解、讨论、赏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它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 也是文章的命脉, 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解决的似乎只是一个问题, 但学生思维的触角却伸到了课文中每一个关键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此所谓四两拨千斤。特级教师余映潮这样评价主问题的功效:“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 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 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 ‘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的引进课文, 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 从而有效的开展课堂活动。”[4]实践证明, 通过设计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极易使学生抓住课文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三.巧妙制造矛盾情景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满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 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填补“空缺”使之完满的趋向, 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完形整体。这个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和知觉的兴奋, 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驱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非完形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追求的实现会让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和一种身心的愉悦感受。[5]英语老师有意利用或制造矛盾, 即有意让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出现不一致状态, 容易驱使学生在填补、完善中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可利用课文中现存的矛盾。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2Englisharoundtheworld, 一说大家都认为早先那些播报英语新闻的人说的是“standard English (标准英语) ”又说“Thereisnosuchthingas standardEnglish (世界上没有什么标准英语) ”。充满矛盾的问题,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通过深入思索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世界性的文化交融, 带动着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四.适当创设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 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教学中运用悬念完全符合现代心理学原理。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注意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 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 否则人的心理就会精疲力竭, 穷于应付, 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教学中, 适时地创设“悬念”, 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丰富想象力, 集中注意力, 开拓思维力,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发现知识的姿态学习新知识。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心理和急于要解决的强烈期待,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1中的文章“Astudent ofAfricanwildlife”在教学时, 教师适时地设置悬念:Jane放弃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常年与一群黑猩猩生活在一起, 这是为了什么?不合情理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去探索、发掘, 从而把握本课重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依据教材内容, 巧妙设计问题, 以问生疑, 以问激趣, 以问启思, 使英语课堂散发出无穷魅力, 从而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英语教学中, 教师巧妙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丰富情感, 促进创新, 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些教学效果, 须讲究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上一篇:煤矿机电一体化下一篇:GMP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