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畸形矫正术

2024-07-03

鼻畸形矫正术(精选七篇)

鼻畸形矫正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 在我院行唇裂和鼻畸形早期同时修复患儿共58例, 男38例, 女20例。年龄3个月~5岁, 平均1.5岁。均为单侧唇裂, 左侧35例, 右侧13例, 完全性33例, 不完全性1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为进行过术前正畸治疗或唇粘连术。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定点后用0.5%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做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后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1.2.2 唇裂修复

手术方式采用在传统MillardⅡ式的基础做局部改良设计修复唇裂, 按定点设计并采用按梯度分层切开上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黏膜, 同时形成A、B、C瓣, 并将口轮匝肌浅层与皮肤分离, 完全松解出鼻翼外侧梨状孔及鼻底的肌肉异位附着, 充分游离出肌肉, 以便能够充分减张水平交叉对位作褥式缝合, 可以作为强化患侧人中嵴的形成, C瓣作回切和上提, 术中C瓣还可以视情况旋转到鼻底帮助形成鼻底门槛, 增加鼻底的饱满度, 取消传统Millard术式的鼻翼水平切口。ABC瓣作直线缝合, 唇红可以按缝合后的唇弓形态及唇长、唇高, 做唇红交叉或做V-Y调整。

1.2.3 鼻畸形的矫正

鼻翼畸形的矫正要基于唇部肌肉的解剖位置得以正确复位。手术切口可以从原唇裂切口入路, 不增加新的手术瘢痕, 在分离鼻翼软骨时要避免鼻黏膜的暴露, 以免增加术后瘢痕和感染概率。 (1) 鼻小柱的复位:将C瓣掀开, 用眼科剪紧贴于鼻前棘锐性分离并切断C瓣口轮匝肌与鼻前棘间的异常附着, 达鼻小柱基底深面, 彻底松解鼻小柱, 使向健侧移位的鼻小柱向患侧偏移至中位。 (2) 鼻翼基部的复位:以裂隙患侧的鼻翼基部下方的唇部切口为入路, 剪断患侧鼻翼基部与犁状孔下缘异常附着的肌束和软组织粘连, 使鼻翼基底与上颌骨、唇部间粘连完全松解;将鼻翼软骨和鼻腔侧黏膜分离, 外侧软骨与皮肤稍做分离, 游离和重置下鼻翼软骨。 (3) 鼻大翼软骨复位:沿上述切口自患侧鼻翼基部以眼科剪在鼻翼软骨浅面和内面潜行分离鼻翼、鼻尖及鼻背皮肤, 充分游离鼻翼软骨。软骨与鼻腔黏膜间不得分离。 (4) 缝合悬吊:用5-0可吸收缝合线分3个方向的缝合, 一针缝于鼻小柱弯隆处患侧与健侧鼻中隔作一横形贯穿褥式缝合;使鼻小柱挺直;第二针为鼻尖部患侧和健侧鼻翼软骨的悬吊缝合, 使塌陷的下鼻翼软骨回位并使部分鼻翼皱褶上提回收;最后一针是外侧鼻翼角的缝合塑形, 形成与健侧对称的圆弧形的外鼻翼角, 此处根据形态可缝合1~2针。 (5) 安置鼻膜:术毕根据术前选定的鼻膜型号安置鼻膜, 安放前涂眼药膏于鼻膜, 并于鼻中隔处水平缝合固定, 以便使软骨重新固定并塑形。 (6) 术后护理:唇部伤口每日换药2次, 7d拆线出院, 并交代患儿家长如何佩戴鼻膜, 要求坚持佩戴鼻膜9~12个月。

2 结果

2.1 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 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 动态和静态效果良好, 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将手术效果分为三等, 效果良好50例 (到双侧鼻翼等高、鼻孔基本对称, 鼻小柱居中, 鼻尖抬高) ;效果一般6例 (双侧鼻孔大小高度差异≤0.3cm, 鼻小柱及鼻尖略偏移。鼻翼稍塌陷, 鼻翼基部略低于对侧≤0.2cm) ;效果差2例 (双侧鼻孔大小高度差异≥0.3。鼻小柱及鼻尖偏称明显, 鼻翼塌陷甚至形成皱褶。鼻翼基部明显低于对侧) 。良好率为86.21%。

2.2 58例单侧唇裂患儿鼻小柱高度、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长度、鼻翼口角距、鼻翼唇峰距、唇长术前、术后差值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唇裂鼻畸形通常指与唇裂同时伴发的先天性固有的鼻部软组织和软骨畸形。随着唇裂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及鼻畸形整复术理念的发展日趋成熟, 现今唇裂Ⅰ期修复手术多在患儿出生后的3个月开始进行, 但同期鼻畸形的整复时间也是一直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早期鼻畸形矫正以前认为有这些弊端存在: (1) 打乱了自身的生长, 使鼻部的发育不良; (2) 早期手术留下的瘢痕增加了Ⅱ期整复的难度; (3) 破坏了患儿的鼻翼软骨, 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4) 早期组织量的缺乏和软骨发育不良增加了手术的难度[3]。但近10年来以Byrd、Millard、Green和Salyer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早期鼻矫正术并不会导致鼻的发育不良[4]。

对于0~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外鼻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其分支, 紧靠鼻翼外侧缘走行并分布于外鼻, 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 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因此婴儿唇裂患者采用唇裂外侧切口入路的手术方式矫正鼻畸形, 不会造成外鼻供血障碍[5]。并且从唇裂切口入路没有增加新的切口, 减少了瘢痕的增生。只要手术过程中紧贴鼻翼软骨的外面分离是不会破坏外鼻的动脉。

以往有很多学者认为, 早期的唇鼻畸形的同期治疗会增加术后鼻部的瘢痕增生, 造成挛缩破坏鼻部软骨的支架, 影响鼻部的发育。但大量动物实验证明, 早期进行鼻翼软骨与皮肤的分离并未影响鼻翼软骨的生长发育, 这可能是因为早期软骨与软骨膜增殖活性比较旺盛, 具有良好的自生修复能力。因而早期对错位的鼻翼软骨与皮肤的分离, 将鼻翼软骨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继续发育, 这也可能是早期矫正鼻畸形的一个重要环节[6]。EI—Hakim等通过大量而严格的测量与评估, 对儿童的鼻中隔及鼻翼软骨切除后重塑并没有对儿童面中部的发育有影响。另一方面鼻翼软骨纤维环和鼻翼软骨肌肉环是外鼻下端最基本的解剖基础。 (1) 由鼻翼软骨内、外脚及穹隆部, 鼻中隔, 小翼软骨和连结小翼软骨与前鼻棘的纤维组织组成的鼻翼软骨纤维环: (2) 由鼻翼软骨的内、外脚及穹隆部与鼻肌的两束肌纤维连结而成的鼻翼软骨肌肉环。唇裂患者由于裂隙的存在, 裂侧鼻孔基底的纤维组织的中断, 导致了鼻翼软骨纤维环的破坏。裂侧鼻肌的小柱部和翼部的发育不良, 又使得鼻翼软骨肌肉环变得不完善[7,8]。

基于以上的观点作者认为早期的鼻畸形矫正是可行的并且对鼻翼软骨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上发育是有帮助的, 同时也能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 降低手术的难度。现今早期唇鼻畸形的手术方式很多, 而我院采用改良的Millard术式和在唇裂手术切口的基础上以原手术切口入路对鼻翼软骨进行分离和复位, 经过随访效果满意。在这其中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术后鼻膜的作用, 早期的鼻畸形整复术可以较理想地恢复鼻孔及鼻翼形态, 但这其中由于先天性鼻软骨发育异常、肌动力平衡失调、犁状孔形态异常, 及手术操作的差异、术后瘢痕挛缩等原因, 还可能导致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 所以术后再佩戴鼻保持模 (nasa conformer, nasal splint, nostril retainer) 可有效抵抗唇裂鼻畸形术后瘢痕挛缩, 同时可以引导鼻部发育, 减少继发鼻畸形的发生[5,6,7]。在随访的2例效果不理想的患儿都是由于术后不配合带鼻膜保持器而造成术后恢复不理想[9,10,11]。

通过临床实践, 也证实在婴儿期修复唇裂, 同期矫正鼻畸形是可行的。早期的治疗可以恢复鼻翼软骨正常解剖位置及形态, 有利于鼻部的正常生长发育, 鼻畸形可明显改善, 有利于消除患儿的心理障碍。

摘要:目的 探讨并观察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并同期矫正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传统MillardⅡ术式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将鼻小柱的皮肤定点由传统的健侧位移至近患侧鼻小柱根部, 根据患侧鼻孔大小及鼻小柱畸形程度作适当调整;不再设计患侧鼻底及鼻翼基部水平切口, 通过充分解剖口轮匝肌对位缝合;同时通过唇裂手术在鼻小柱、鼻翼基部的切口分离患侧鼻翼软骨, 并将鼻翼软骨及皮肤悬吊固定, 矫正鼻翼塌陷, 术后安置合适的鼻膜, 并要求出院继续佩戴鼻膜9至12月。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 采用本法矫正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患者58例。结果 5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 上唇、人中嵴解剖形态自然, 动态和静态效果良好, 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改良Millard方法修复单侧唇裂 (完全性及不完全性) 并同时矫正鼻畸形, 是一种综合修复单侧唇裂的良好方法。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体会 篇2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6-01

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等多种症状。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在半盲目下操作,由于个体差异及鼻中隔后端偏曲部位较深,术中易撕裂或损伤鼻中隔黏膜,导致术后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我科2008年6月——2011年5月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4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确认为鼻中隔偏曲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5-59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0年余,平均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36例,鼻出血17例,鼻部疼痛6例,头痛13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1例,合并鼻窦炎27例(其中合并鼻息肉者12例),合并鼻甲肥大者1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桐庐牌鼻内镜、器械及摄像监视系统,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鼻内镜直视下左侧鼻中隔行killian切口。黏软骨膜下钝性剥离,暴露至偏曲部位后约1.0㎝。切开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插入牵开器,切取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梨状骨。如为低位偏曲,鱼尾凿凿去腭骨鼻嵴。偏曲矫正后,冲洗术腔,黏膜复位,缝合切口,鼻腔纱条填塞。术后48h取纱条,5d拆线。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伴有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采取钩突入路开放鼻窦、摘除鼻腔及鼻窦息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①治愈:症状消失,鼻腔阻塞症状和鼻部疾病的病因、诱因解除,如缓解鼻出血、鼻痛、头痛等;②好转:自觉症状较术前减轻,鼻塞由持续性转化为交替性或受凉后出现鼻部症状,或过敏性鼻炎、鼻出血等症状发作频率减少;③无效:症状无好转。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治愈31例(67.4%),好转15例(32.6%)。术后随访3-10个月,检查无鼻梁塌陷、鼻腔粘连、鼻中隔脓肿、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有鼻塞,低位棘突患者有鼻出血、头痛等症状,高位偏曲可导致鼻窦炎发生和反复发作,而鼻中隔后段偏曲则会引起频发、难治性鼻出血[3]。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矫正。

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矫正术对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的矫正中,由于手术部位深,视野不清,操作受限且准确性差,易损伤和撕裂黏膜,偏曲可能得不到完全矫正,术后部分患者鼻腔通气障碍改善不明显,发生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4]。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有照明好、术野清晰等优点,特别是对后端、高位偏曲和骨偏曲暴露不充分的患者有较大的优势[5]。我们的体会是:①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操作,照明度好,术野清晰,可以清楚地显示软骨与骨结合处及其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②术中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对并发鼻腔鼻窦疾病可同时施行鼻内镜手术。③根据偏曲部位不同,可选择相应切口,操作简便易行,损伤范围少,达到微创目的。

虽然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诸多不足。但我们也注意到,鼻内镜为手术视野延伸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仍要小心谨慎。①首先要确认剥离器是在黏软骨膜下,这是保证黏膜分离时不被撕破的关键。②剥离器凹面朝向并紧贴鼻中隔软骨与骨面,用其侧缘上下划动逐渐向后深入进行分离,而不是用剥离器的顶端去分离,否则易造成黏膜撕裂。③分离鼻中隔软骨与各骨嵴接缝处,可用刀刃将横穿的纤维纵行切开,再继续分离。④分离棘或嵴突时,可从四周向最突出处分离,或切除已游离对应凹面的软骨,使两侧的黏软骨膜间的腔隙变宽,再分离嵴或棘突的最锐利突出部分就不容易损伤黏膜[6]。⑤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时禁忌扭曲和暴力撕扯。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优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桂林,周非.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8(25):1390-1391.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2.

[3] 吴新权,张孝之.鼻内窥镜联合电钻行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J].微创医学,2006,1(1):34-35.

[4] 陈爽,黄正强,黄岳,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600-1602.

[5] 朱伟红,陈碧华,赵荣.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46例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7,10:352-353.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67例 篇3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术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疾病, 严重者可致鼻塞、头痛、鼻漏、鼻出血, 嗅觉障碍等症状出现, 影响鼻腔、鼻窦生理功能, 并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愈来愈引起国内鼻科专家的重视, 在综合治疗中, 手术治疗是重要手段。传统额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因光源亮度差, 立体感差, 术腔窄小, 助手帮不上忙而影响手术操作, 特别是在对高位、后段和不规则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手术时难度较大, 可造成矫正不足或过矫, 而且手术易出现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血肿, 甚至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1,2,3]。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科成功开展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效果很好,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总结我科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6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31例, 年龄16-58岁, 平均年龄40岁。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冠状位扫描, 其中单纯软骨部偏曲11例, 单纯骨部偏曲16例, 联合型偏曲23例, 棘突突或嵴17例。28例合并鼻窦炎, 鼻息肉, 31例伴有中鼻甲肥大和 (或) 下鼻甲肥大。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鼻塞, 13例伴头痛, 16例伴脓涕, 6例伴有打喷嚏, 流清水样涕等变态反应症状, 5例伴有1次或多次鼻出血。

1.2 手术方法

所有67例患者全部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整个手术过程均在0℃鼻内镜直视下完成:常规鼻科手术术前准备, 鼻粘膜表面麻醉加鼻中隔双侧粘 (软) 骨膜下浸润麻醉, 在鼻中隔左侧皮肤粘膜交界处作弧形切口, 直达软骨膜下。用带吸引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子按常规方法从前至后沿软骨膜、骨膜下进行分离, 直至偏曲骨全暴露。然后根据情况分离右侧鼻中隔粘 (软) 骨膜, 可按传统方法切开鼻中隔软骨进入右侧分离, 也可游离鼻中隔软骨后下缘, 使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 犁骨的连接离断, 自断开处进入右侧进行分离。前者适用于鼻中隔有软骨偏曲, 需要切除软骨者, 后者适用于鼻中隔无软骨偏曲, 不需要切除软骨者。骨中隔两侧粘 (软) 骨膜分离开后, 于直视下切除偏曲软骨及骨, 亦可依情对偏曲骨行"青枝骨折"复于正中位, 无须把偏曲骨质大块切除。切除时既要保证矫形满意, 又尽可能保留鼻中隔软骨及骨支架, 以防术后鼻梁塌陷及呼吸时鼻中隔煽动。若分离时遇一侧有嵴突或鼻中隔偏曲明显等, 粘膜张力大, 有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 则先分离对侧粘 (软) 骨膜, 切除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 减少张力后, 再分离有嵴突及偏曲明显这一侧粘 (软) 骨膜, 边分离边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及骨, 必要时凿除偏曲的上颌骨鼻中隔嵴, 直至鼻中隔矫正满意。然后吸尽鼻中隔内积血, 复位鼻中隔粘膜, 缝合或不缝合切口均可, 凡士林纱条两侧均衡压迫止血。

2 结果

67例患者均得到一次性矫正, 疗效满意,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未发生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煽动、鼻梁塌陷、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所有症状明显改善。鼻塞67例, 鼻塞症状消失53例, 明显减轻14例;13例头痛患者中, 11例头痛消失, 2例明显减轻;16例伴脓涕患者中, 12例明显减轻, 4例好转;6例伴变态反应症状患者中, 4例症状明显减轻, 2例好转;合并鼻出血5例, 未再出血;合并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的28例中, 疗效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4], 痊愈22例, 好转6例。

3 讨论

传统鼻中隔手术的经典术式是由killian于1904年所创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该术式借助术者的额镜反射光源在前鼻镜下操作, 暴露术野有较大局限性, 给鼻中隔棘突, 嵴突、矩状突及高位、后段偏曲的处理带来很大困难, 且易引起并发症, 术后效果常常不甚满意, 甚至需要二次手术, 因鼻中隔再次手术的难度较大,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多数鼻科医生往往不愿进行。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已成为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首选方法, 即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尽量少切除软骨和骨, 以维持鼻中隔的稳固性, 减少手术并发症。结合我科病例, 作者认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以下优点: (1) 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视野清晰、照明度高、立体感强、无盲区, 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因视野的限制而产生的粘膜损害及矫正不彻底; (2) 手术中操作精细, 减少了对鼻中隔粘 (软) 骨膜的损伤, 对软骨及骨的切除范围局限, 减少了发生鼻中隔穿孔, 鞍鼻, 脑脊液鼻漏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3) 手术中尽量保留骨与软骨, 维持了鼻中隔的稳固性, 减少术后呼吸时鼻中隔煽动的发生, 同时有效的保护了鼻中隔对外来损伤的抵抗力; (4) 手术范围精确, 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过程, 缩短了手术时间; (5) 手术创伤小、愈合快, 可同期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或处理中下鼻甲,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手术次数, 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节省了费用。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种安全、良好、有效的手术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红俊, 孔维佳, 汪广平, 等.再次鼻中隔矫正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3) .

[2]李咸龙, 温湘玲.鼻中隔偏曲治疗的沿革和现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11) :702-704.

[3]梁建平, 陆秋天, 刘蓓, 等.鼻中隔高位及后段偏曲的鼻内镜手术矫正[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1) :88-89.

鼻畸形矫正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耳鼻喉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观察,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9岁~66岁,平均年龄(40.3±15.8)岁。临床症状:鼻塞60例,鼻出血15例,头痛30例,脓涕20例,耳闷感8例。60例患者均通过鼻内镜检查:S型偏曲22例,C型偏曲28例,嵴状突6例,棘状突4例。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麻或局麻,通过额镜照明,患者半坐位,在左鼻腔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进行L形处切口,从前向后对鼻中隔软骨膜和黏膜进行剥离,直到形成偏曲隆起软骨进行暴露,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未施行鼻中隔软骨保留。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0°鼻内窥镜,通过1%利多卡因(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908)+1‰肾上腺素混合液(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1212)的棉片进行鼻腔表面麻醉,用2ml的2%利多卡因进行鼻中隔左侧皮肤和黏膜交界处黏软骨膜进行浸润性麻醉。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特点,选取相应的黏膜切口,将黏软骨膜切开,对偏曲骨质进行分离。对于骨嵴突的患者,通过鱼尾凿将其铲除,如有局部矩形偏曲患者,通过窦钳咬除,对于偏曲在前方软骨并且有畸角患者,可在分离的同时将软骨切除,等鼻中隔黏膜张力缓解之后,分离越过偏曲骨质;对于高位偏曲患者,将部分骨质切除,进行高位线形骨折将高位偏曲矫正。对黏膜切口缝合,如果黏膜撕裂超过1.0cm者,通过撕裂处黏膜缝合。手术完毕后通过凡士林砂条和PVF海绵填塞鼻腔。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

1.3.2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鼻中隔位置居中,临床症状消失,没有复发;有效:患者鼻中隔位置基本居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发频率明显减少;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治愈+有效。

1.3.3观察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如表1)

2.2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如表2)

2.3两组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比较(如表3)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可能压迫周围邻近器官,引起鼻腔、鼻窦内的气体流通不畅,患者易出现鼻塞、头痛、出血等临床症状[34]。传统的额镜反光照明,只能观察到鼻中隔前1/3处,对于一些较为深在的偏曲,容易造成损伤、撕裂黏膜,可能造成中隔穿孔[56]。对于整个中隔软骨去除,可能引起中隔摆动,使鼻部抵抗能力明显降低[78]。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照明特点较好,视野清晰,可以观察到偏曲较深的软骨,筛骨垂直板、梨骨可以直视下进行操作,对于偏曲更加完全和彻底[910]。鼻内窥镜可对局部术野进行放大,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于黏骨膜的损伤,对于黏骨膜分离更加彻底,降低鼻中隔穿孔的几率。鼻内窥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对于上颌骨鼻嵴和鼻中隔软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使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直接,操作更加精准。有研究表明,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可以再不损伤软骨的情况下将偏曲的骨部切除,其切除的范围局限在偏曲的部分,减少了对于鼻中隔软骨的切除范围,保持了中隔的坚实和弹性,更好的恢复了鼻中隔的生理功能,提高了手术的精细度和准确性。本研究通过耳鼻喉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组)3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术可以直观针对病变部位,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创伤,治疗更加精确,可同时治疗鼻腔、鼻窦多病变组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隆琰,林春招,周序玲,等.高位鼻中隔偏曲伴鼻中隔前脱位59例治疗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97~1098

[2]严达忠,张建辉,周天明,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2):122~123

[3]管盛民.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40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229

[4]许锡鑫,骆沙鸣.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52例体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z2):772~773

[5]葛忠东.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8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12):1462~1464

[6]王祥.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38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896

[7]王建平.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治疗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2):123~125

[8]段志坚,郝毓文,王建军,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1):1379~1380

[9]郭璐琳,赵斐斐.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老年高血压顽固性鼻出血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444

鼻畸形矫正术 篇5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鼻窦开放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 鼻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除环境因素, 由于鼻腔﹑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异常结构, 也易引发慢性鼻炎。随着研究发现, 大多数鼻窦疾病均与鼻中隔偏曲有着紧密联系。近些年微创技术不断进步, 鼻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为进一步研究评价鼻内镜下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 现对我院收治的98例鼻中隔偏曲并发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鼻中隔偏曲并发慢性鼻窦炎患者, 所有患者经鼻内镜及鼻窦冠状位CT检查可确诊为慢性鼻窦炎[2]。患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粘脓涕、少量反复出血、嗅觉迟缓, 严重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中, 男38例, 女11例, 年龄18~61 (36.6±2.2) 岁;对照组48例中, 男36例, 女13例, 年龄21~68 (35.8±3.0)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感染;治疗组患者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患者全身麻醉后, 对鼻腔黏膜及鼻中隔黏膜分别再进行表面麻醉与浸润性麻醉。麻醉成功后, 在鼻内镜监视下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在鼻中隔左半部皮肤与黏膜交接处的上2mm位置沿鼻顶至鼻底将鼻中隔黏膜切开, 深至软骨膜, 将其分剥。在切口后方的鼻中隔软骨处将鼻中隔软骨切开至对侧软骨, 将其剥离。后将偏曲的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切除, 咬除偏曲的骨骼。将切口黏膜铺平即可, 无需缝合。后进行鼻窦开放术, 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开放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术后常规填充膨胀海绵,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48h左右取出填充物, 术后7d左右, 在鼻内镜下行切后清理, 取出血痂, 保证鼻腔开放, 伤口引流通畅[3]。

1.3 疗效判定

治愈: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临床表现消失, 内镜检查鼻窦开放通畅, 无分泌物;好转:手术恢复较好, 临床症状减轻, 内镜检查鼻窦开口处黏膜出现部分水肿, 有少量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 内镜检查鼻窦开放口狭窄或闭合, 鼻窦内存有大量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88%, 对照组总有效率44.90%,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见附表。

3 讨论

鼻腔内气流动力异常是鼻中隔偏曲引起的较严重结果之一, 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诱因。也由于鼻中隔偏曲导致鼻腔狭窄, 手术时易引起鼻粘膜受损, 导致术后鼻中隔与中鼻甲、下鼻甲粘连, 延长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因此在治疗鼻窦炎的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 可增加手术成功几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确保临床疗效。本研究, 治疗组患者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的总治愈率为93.88%, 仅行鼻窦开放术的总治愈率为44.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术中操作空间的限制和同期手术的操作繁琐, 术后鼻腔粘膜水肿、鼻腔出血几率升高, 易导致鼻腔阻塞, 术后窒息等并发症。因此手术者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本实验中, 治疗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呼吸不畅, 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轻微窒息。由此可见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鼻窦开放治疗。术者应熟练手术操作,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并防止术中活动性出血, 维持患者有效循环及术后预防感染等。

综上所述, 在鼻内镜下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有着较高的临床效果及治愈率, 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兴华, 魏勇.鼻内镜治疗鼻窦炎的手术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6) :106.

[2]托尔功江.鼻内镜下同期施行鼻中隔矫正及中、下鼻甲手术治疗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J].临床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2) :86-88.

鼻畸形矫正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中, 男62例, 女38例;年龄20~58岁, 平均32岁。症状主要为鼻塞、头痛、鼻出血、部分伴有打喷嚏、流清水样涕等变态反应症状。大多数患者同时出现多个症状。其中合并慢性鼻窦炎的12例患者同时予行功能性鼻窦开放术, 3例因鼻腔后端出血, 鼻中隔偏曲影响出血点的检查及处理而先行鼻中隔矫正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①麻醉方法:其中86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 术前用浸于1%丁卡因+1‰肾上腺素棉条作双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用1%普鲁卡因10 m L加0.1%肾上腺素1滴, 于左侧中隔黏软骨膜、黏骨膜下浸润麻醉, 至黏膜变白。部分患者加以强化麻醉。14例行气管插管静脉麻醉, 并用浸于生理盐水+1‰肾上腺素棉条收缩鼻腔黏膜。②切口:在鼻内镜下仔细窥清鼻中隔偏曲部位、形态和范围, 结合鼻窦冠状位CT扫描, 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③偏曲部位的处理:根据偏曲的程度及部位, 在内镜下选择性部分或全层切除偏曲软骨或骨部, 纠正偏曲。④并发有中、下鼻甲肥大和鼻息肉或鼻窦炎者, 同期在鼻内镜下行中、下鼻甲成形术 (或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或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 , 鼻息肉摘除或鼻窦开放术。术中注意保持双侧总鼻道宽敞, 防止鼻中隔与中、下鼻甲粘连。

1.3 术后处理

手术填塞时注意力度要适当, 避免过紧或过松, 填塞物48~72 h取出[2], 术后常规静脉点滴3~5 d抗生素预防感染, 有缝线者5 d后拆除。

2 结果

100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中黏膜有轻微损伤者6例, 术后2例出现鼻中隔血肿, 经撑开切口将血肿清除后完全愈合,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地获得完全矫正, 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2个月, 按李学佩提出疗效评定的标准[3], 主观治愈率95% (95/100) , 好转率5% (5/100) 。术后无塌鼻、鼻中隔穿孔及鼻中隔脓肿等现象, 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 影响鼻腔生理功能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构性上的畸形。临床上较常见, 常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4]可继发鼻腔息肉, 加重鼻腔阻塞, 偏曲部位压迫中鼻道或下鼻甲, 易引起反射性头痛。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目的在于改善鼻腔通气及鼻窦引流, 改善症状。

传统的额镜或头灯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患者取坐位, 是在额镜反光照明下进行, 视野狭小, 由于受光源照明不足的影响, 深在部位摸索操作, Killian切口, 虽然对软骨偏曲矫正有很大的优越性, 但对高位、后段的偏曲, 术者多凭经验进行操作, 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往往矫正不满意, 术中为了暴露后端偏曲或棘突, 须将双侧黏骨膜剥离至一定长度方可切除鼻中隔软骨或骨板, 而易发生鼻中隔穿孔, 对高位偏曲处理也难以彻底[5]。而经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①具有微创、精细、直观、安全、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能够使手术各个部位在明视进行, 特别是鼻中隔骨与软骨, 骨与骨之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6],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 尤其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便于充分暴露, 容易得到彻底矫正[7]。②对手术切口的选择, 可灵活的针对鼻中隔偏曲部位作合适选择, 在鼻内镜下完成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手术, 简化了手术过程, 最大程度减少损伤, 有利于术后病情的恢复。③术中应用带吸引器的剥离子, 有吸引和剥离的双重作用, 保持清晰术野, 能较准确剥离黏软骨膜及黏骨膜, 减少鼻中隔穿孔。④术中仅切除偏曲的部分, 正常部分予保留, 避免过分切除正常组织, 最大程度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⑤鼻中隔软骨适当的部分切除或划痕术不破坏鼻中隔支架, 能及时发现黏骨膜损伤, 从而加以保护, 有效避免了鼻中隔穿孔的发生。⑥显示器监视下进行手术, 视野更清晰, 便于操作, 且有助于教学。⑦术前检查如合并有鼻窦炎, 可同时进行功能性鼻窦开放术, 避免术后再进行二次手术, 方便患者, 减少费用。

综上所述, 结合我科近年来进行的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操作经验, 本人认为经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具有绝对优越性, 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额镜或头灯下施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经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技巧及优点。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 我科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中隔矫正术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100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地获得完全矫正, 术后鼻腔通气良好。随访6~12个月, 主观治愈率95% (95/100) , 好转率5% (5/100) 。无塌鼻、鼻中隔穿孔及鼻中隔脓肿等现象, 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具有直观、微创、精细、安全、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便于示教等优点, 可以同时行鼻窦炎或鼻息肉的功能性鼻窦内镜术, 具有绝对优越性。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7-68.

[2]孙彦, 李娜, 杨松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09-110.

[3]李学佩.鼻中隔成形术 (附10 0例报告)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82, 17 (4) :242-246.

[4]Ciles WC, Gross CW, Abran AC, et al.Endoscopicseptoplasty[J].Laryngoscope, 1994, 104 (10) :1507-1150.

[5]Hwang PH, McLaughlin R B, Lanza DC, et al.Endo-scopic septoplasty: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result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9, 120 (5) :678-682.

[6]王荣光, 许庚, 郭宝煌.鼻内镜手术图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52-154.

鼻畸形矫正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8年2月~2014年3月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88例, 将其按住院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6例;年龄18~64 (35.2±10.6) 岁。患者偏曲类型分为:骨部偏曲15例;软骨部偏曲22例;混合性偏曲7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21~62 (34.6±9.8) 岁。患者偏曲类型分为:骨部偏曲13例;软骨部偏曲25例;混合性偏曲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 在性别、年龄、鼻中隔偏曲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鼻中隔软骨切除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使用10:1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溶液对鼻腔进行收缩, 在鼻内镜监视下, 探查偏曲位置、形态、范围等, 于鼻中隔左侧的前端处做一L型切口, 自前至后对鼻中隔左侧的黏软骨膜行充分分离, 在鼻中隔软骨的前端将软骨切开, 对侧的黏软骨膜行分离, 暴露鼻中隔处偏曲骨嵴, 去除骨质, 使用生理盐水对术腔行清洗, 对切口行间断性缝合。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麻醉方法及术前收缩鼻腔方法同对照组。在鼻中隔前端的凹陷侧做切口, 对同侧的中隔软骨、软骨膜连接处行分离, 自切口将软骨切透, 进入至对侧, 对鼻中隔的黏软骨膜行充分分离, 形成中隔软骨顶端连接, 鼻中隔上部使三角形的软骨同筛骨垂直板相连。软骨处理方法:若软骨整体偏曲而自身并不弯曲, 以顶端做为旋转轴, 将其推移至居中位置;若软骨自身弯曲, 根据弯曲类型做相应不间断切割, 减少张力后, 将其推移至居中位置。骨部处理方法:使用切削钻头, 对犁骨与筛骨垂直板进行打磨, 磨薄后从鼻中隔内、外两侧行骨折移位。使用生理盐水对术腔行清洗, 对切口行间断性缝合。

1.3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术后经X线检查, 结果证实鼻中隔的位置居中;无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经X线检查, 结果证实鼻中隔的位置基本居中;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 术后经X线检查, 结果证实鼻中隔的位置偏曲。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资料均选取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给予卡方检验, 其表示法为百分率, P<0.05提示两组对比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鼻中隔矫正术是针对由于鼻中隔偏曲所导致的鼻窦炎、头痛、鼻塞等症状而采取的治疗措施。鼻中隔偏曲多数情况是因外伤所致, 若病情严重时, 除影响患者整体美观外, 还可引发鼻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4]。

鼻中隔软骨在鼻中隔支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鼻中隔偏曲矫正过程中, 如果鼻中隔软骨切除的过多, 会造成患者鼻中隔比较软, 随呼吸而摆动, 甚至导致鞍鼻鼻中隔穿孔等。鼻中隔的受力有个核心区域, 有条张力曲本文比较了采用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和切除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 可见, 鼻中隔的受力位置有三个核心区域和三条张力曲线线。保留鼻中隔软骨的矫正术通过解决3个张力线 (后端筛骨正中板, 犁骨偏曲牵拉, 下方上颌鼻棘突错位) , 采取在对侧黏膜下局限的条状切除予以减张, 保留鼻中隔软骨, 减少了对鼻中隔的血运破坏, 同时游离鼻中隔的过程中, 只分离了对侧少量黏骨膜, 不会造成大量出血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上, 观察组患者 (97.7%) 也显著由于对照组的患者 (86.3%) , 治疗效果优越, 术后鼻中隔硬度好, 能够使鼻中隔矫正后正直, 符合微创原则。

内镜下行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与鼻中隔软骨切除的鼻中隔矫正术相比较, 其具有以下优势[5]: (1) 保持鼻中隔厚度与硬度, 减少或避免了鼻中隔穿孔、鼻小柱回缩、塌鼻等并发症发生。 (2) 保留鼻中隔软骨, 最大限度保留了鼻中隔支撑, 避免了术后鼻中隔变形或摆动的发生, 使手术治疗更符合功能性与微创理论。 (3) 使用动力切削系统, 将低位或高位的骨质磨薄后, 在彻底对骨性偏曲行矫正同时, 也保留了更多骨性组织, 并且将磨薄的骨质从鼻中隔双侧行骨折移位, 更利于对中隔矫正效果进行判定。

综上所述, 对于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 手术操作更为规范统一, 适用性强, 对改善鼻腔内黏膜的形态与生理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我们选取2008年2月2014年3月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88例, 将其按住院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鼻中隔软骨切除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 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将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患者治疗中, 其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危险性低、治愈率高等优点,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轶青, 彭本刚, 王欣, 等.鼻内镜下治疗鼻中隔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21) :66-67.

[2]孙开, 王文博, 宋志超, 等.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11) :1215-1216.

[3]魏景旺, 盛丽莉, 丁邱, 等.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19 (6) :400-401.

[4]唐正琪, 张潜英, 岳显,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6) :58-59.

上一篇:侦探小说的弦外之音下一篇:基层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