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与赏析

2024-07-06

建筑艺术与赏析(精选十篇)

建筑艺术与赏析 篇1

桂离宫, 又称“无忧宫”, 位于京都西南近郊, 含附属建筑用地面积58210平方米。由智仁亲王和智忠亲王父子创立。智仁亲王1620年开始建造, 1625年建成。事隔20年, 智忠亲王于1645年重修增筑, 于1649年完工, 当今之局是智忠亲王完善后的景观。桂离宫是日本三大皇家园林的首席, 也是日本古典园林的第一名园。

布鲁诺·陶特在评价桂离宫时, 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阐述庭院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庭院内回游时体验到的时间、空间秩序。他写道, 如果只看到建筑形式, 桂离宫粗糙的有点像匆匆搭建起来的临时建筑, 然而, 就庭院与建筑的相互关系来看, 他给人们带来是空秩序的丰富多变的体验。

二、桂离宫的庭院园林艺术

1、桂离宫庭院风格类型

桂离宫是小掘远洲的作品, 从庭院类型上来看, 是以池泉回游式为主, 多种类型为辅的综合式庭院, 既是回游式庭院, 又具备舟游式庭院的要素。

桂离宫庭院布局以池泉为中心, 池中构筑岛屿, 岛与岛之间通过桥相连接, 形成小桥流水的景观效果, 同时桥能够增加景观层次性。这是典型的池泉式庭院。

桂离宫既是回游式庭院同时也具有舟游式庭院的因素。庭院内的主要建筑群以及岛上的建筑都通过园路相连接, 日本园林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的造园特色, 整个园路的景观体验十分丰富多变。虽然桂离宫以回游式为主, 但是依然可以坐船穿梭在各个岛屿之间, 主要建筑群的立面朝向水面, 建筑小品依水展开。

2、桂离宫庭院的总体布局

心字池位于庭院的中心, 池中有大小各异的五个小岛, 将水面划分为几部分, 岛上分别有土桥、木桥和石桥通向吃岸。书院群是桂离宫的中枢建筑, 在心字池的西岸。从古书院北侧的月波楼开始, 顺时针摆放着7座小品建筑, 其间穿插若干景点。

3、桂离宫庭院布局特征分析

桂离宫整体地势西侧平坦, 中部池泉, 东侧地势较高。与日本传统的轴线式布局不同, 桂离宫为中心式布局, 以水池及其周边建筑群为中心, 六个御茶室散落庭院中, 月见台位于中部主要建筑群中, 作为主要的观景平台, 与散落在周边的御茶室形成对景。这就使得整个庭院中心明确, 同时节奏清晰。在此基础上, 东侧建筑距离核心区较远, 同时地势较高, 可以眺望院外的景观。

桂离宫水体被大小五个岛屿分割为五个水面。其中除东南小水面, 其余三个水面都可以和中心水面在视线上进行沟通。距离中心水面视距较长的则通过桥的设立来增加景观的层次。由于有大岛隔离, 东南侧的水面与中心水面联系较为薄弱, 唯有通过小溪与之相连, 小溪两侧地势较高, 植物密集, 形成了与中心区域截然不同的景观效果, 使庭院景观更加丰富多变。

三、桂离宫的建筑艺术

1、桂离宫建筑的生长方式

从书院建筑群的布局可以看出, 古书院、中书院、乐器之间和新御殿四个部分以凹凸曲折的形态相连。书院建筑群经历了几次扩建, 每一次扩建都是在原有建筑的对角线沿对角线方式铺展开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使原来进深较浅的书院空间扩大了纵深感, 增加了内部与外部的接触面, 各个组团的主要空间都能够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而次要的服务性房间也能够沿着对角线退到比较隐蔽的位置。朝向中心水面的一侧是主人和客人主要的交通路线, 另一侧是服务人员的通道, 两条道路分开, 互不干扰。沿对角线展开时, 每个新扩建的组团依次后退, 形成连续曲折的建筑外轮廓, 丰富了景观层次。

2、桂离宫中的御茶屋建筑

御茶屋建筑区别于茶室, 大多是被当是“举行一些连歌、和歌吟诵, 或笙箫演奏、酒宴的娱乐活动的场所”, 喝茶并不是御茶屋中唯一的活动。御茶屋的规模通常较小, 墙面有大面积的开窗和开口, 形成开放空间效果, 便于观赏庭院内的景观。

桂离宫中有各类规模形式不同的御茶屋, 满足不同需求。其中松琴亭是较为重要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布局为两个L行重叠形成回字形, 中间形成小小去空间别设计为天井。室内的隔壁由藏青色和白色交错, 门板呈现出暗红色, 与墙壁颜色形成对比, 提升了空间的色彩效果。

赏花亭位于大岛上, 是一座以茅草为顶的建筑, 其正面和半侧面采用开敞的形式, 其余则采用竹连窗和下地窗。建筑风格简单朴素, 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3、建筑材料的应用

自然掉落的树木上留下痕迹, 经过多年的生长之后虽然会被年轮包裹, 但缺口周围会微微隆起, 中心部位呈现在出内凹状, 被称作“酒窝”。桂离宫中使用了大量这种含有酒窝的原木, 甚至一块出现好几个酒窝, 这些酒窝都出现在能够被人看到的地方, 而在里面人们看不到的一侧, 根本就看不到任何酒窝, 所以酒窝是事先被考虑好的, 是被设计的。当建筑把材料本身的肌理作为一种景观呈现, 木材则成为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四、总结

桂离宫在室内是室外、建筑与庭院处理的较为出色。建筑使用了大面积的门扇, 使建筑在满足私密性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周围环境, 建筑与环境之间巧妙的应用灰空间过度, 使室内外空间转换自如。从室内看到的景观也较为讲究, 经过精心设计。植物, 小桥流水, 与周边建筑小品的对景效果, 再加上步移景异的游览路线, 桂离宫是既适合景观也适合游览的园林。

桂离宫整个建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是在不同时代不同需求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每一次新增都保留了之前主要的并结合新的需求, 去掉或修改与新需求相冲突的部分。每一次的新增都是以单元形式出现, 并与旧的单元结合。

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 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生长的空间。日本的建筑以榻榻米为原子,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构筑建筑, 这种组合方式使建筑有跟多的空间。城市建设中应借鉴这种形式, 使城市的能够以更为健康有机的形式生长。

摘要:桂离宫作为日式经典园林的代表, 其室内部空间的可塑性较强, 室内外环境衔接自然, 室外景观成为室内的一部分。

关键词:桂离宫,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庭风, 张灵, 刘庆慧.对自然美的膜拜——日本古典名园赏析 (一) 桂离宫[J].园林, 2005 (9) :6-7.

[2]陈巍.桂离宫的现代启示[J].新建筑, 1999 (4) :93-95.

[3]李蜻, 徐永利.浅析日本建筑界对密斯的反思[J].华中建筑, 2007.

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课堂感想 篇2

课堂感想

选修这门课程带给我的知识和启迪还是很大的。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的人物事迹,建筑风格,艺术的形成以及影响到现代的建筑风格意义,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每一次在课堂上,从关上灯的那一刻起,老师发散式的讲述和高水平的摄影作品,都带给我视听上的享受,领着我们艺术的殿堂里畅游。老师还展示了自己所到国家游玩的照片,展示了那里风格独特的建筑和人文景观,领略到了异国风情,这让我这个旅行爱好者对欧洲国家充满了向往。

上了“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这门课,带给我更多的是艺术上冲击以及心灵上的放松。我个人还是对艺术比较有兴趣的,但由于现在所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很少有时间去欣赏一个建筑,或是认真了解某地的人文,选修这门课,我觉得非常值得也很享受,在这里我可以了解到许多艺术方面的知识,填补我的空白,暂时把我带出工科那种冷酷理性的思维环境……如果说以前的我只是单纯的喜欢和渴望了解艺术,现在的我对艺术又多了一分敬畏。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到世界各地,饱览风光,感受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提高自己对建筑和园林的艺术鉴赏能力。

铁艺与木头混搭的陈设艺术品赏析 篇3

关键词:铁艺陈设品;木材;创新

以铁件为主体的装饰艺术,称为铁艺。铁艺源自于欧洲并在西方装饰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发展。[1]使用者看中了铁件坚固耐磨的特性,但却因金属铁件工业气息太过厚重,在室内不容易与其他家具形成自然和谐的氛围。因此,将铁艺与木材结合,经过精心设计混搭而成的陈设艺术品很好地解决了金属缺少自然气息这一缺陷。弱化了铁的冰冷柔和铁的硬,通过木头温暖自然气息给空间带来和谐的美好的氛围。铁艺与木头的巧妙结合,粗狂中带着细腻,矛盾中透着和谐,将黑与白,自然与工业融为一体,制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铁艺与木头结合的陈设艺术品根据不同用途,我们可以总结归纳成三类,即家具类,灯具类和装饰品。家具类:包括桌,椅,柜,置物架。灯具类:包括吊灯,壁灯,台灯。装饰品类:包括装饰摆件,花架,画框。

铁艺制品发展历史久远,基本可以包含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物件,而铁艺与木材结合而成的陈设品作为铁艺装饰品中的一个分支。从以上类别我们也可以看出,此类陈设艺术品在空间装饰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铁艺与木头混搭陈设艺术品特点

首先,在使用性能上,这两种材料坚固、耐磨、耐用,比较容易维护。其次,在装饰效果上,相比于冰冷坚硬的纯铁艺装饰,有了木头为材料的铁艺陈设品使室内更有自然温馨气息。再次,在艺术表现力上,铁艺与木头混搭的陈设艺术品,造型更多变,材料的肌理图案更加丰富。最后,相比于传统铁艺装饰多适合西方古典装饰风格,而有了木材的加入,使铁艺也可以改变其风格,方便运用与多种风格的空间中,适应性更强更百搭。

2 艺术效果

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与其不同的是不仅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同时体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公众在接受金属艺术陈设品的时候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与选择性。[2]人们对艺术陈设品的需求变的多样化,形成了繁多的风格类型。因此,铁艺陈设品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大多铁艺陈设品都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如灯具,花架,画框,置物架等。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如何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即满足实用功能又能体现审美情趣的陈设艺术品,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努力研究的课题之一。[3]在现代铁艺制品中,对于家具和日用品的设计,突出功能性而舍去了一些“无用”的装饰。传统铁艺多用于装饰,作为装饰品因此更重视图案花纹的设计,多以动植物图案,复杂的纹理和曲线通过大量的重复排列来体现铁艺的美。而现代铁艺与木质结合的陈设品,舍弃了传统铁艺图案,用简约的直线,简洁的几何造型来代替。在当今流行的美式LOFT风格中,桌,椅,柜,都采用了笔直的铁质管道作为支架,平整的木材作为桌面来承重。以功能为首要,在展现功能的同时利用铁艺的可加工、宜拆装的灵活性,两者巧妙结合,制造出许多风格突出,美观实用的家具产品。

2.2 迎合现代审美趣味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竞争逐渐加剧,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由奔放的装饰设计风格。LOFT风格的出现顺应了人们对于自由、大胆、奔放的装饰设计风格要求,LOFT风格在家具装饰的选择上,多采用原始金属或者木质结构,增加艺术气息。因此,铁艺和木头混搭的陈设品在LOFT风格装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美式家居风格追求自由与时尚,注重家居与空间的使用功能的自然结合。家具的选择富有现代感,多选用以块状为主的白色和原木色为主色调。其他软装饰也要求简洁的造型,温暖的光线,突显现代简洁的主题。注重实用主义设计理念。例如,在地中海风格中,因为地中海地区铁资源丰富并且手工艺发达,铁艺家具在其装饰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桌、椅、柜、以木头为主要材料,铁艺一般为立柱或把手等小部件使用,给悠闲古朴的地中海风格平添了几分人文艺术气息,反映出铁艺的纯粹与朴实。

在灯具方面,因为灯具制作材质的独特性,金属构件成为灯具产品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铁艺灯具多使用属圆中心对称造型。和传统的纯铁艺灯饰相比,与木材结合的铁艺灯具设计少了浮华堂皇,多了些自然古朴和简洁雅致。

在装饰品方面,铁艺装饰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多是生活中的小摆件装饰品,设计较为小巧精美,但部分也具有使用功能,如花架、钟表、画框等。

因此,铁艺与木头结合而制的陈设艺术品,在居室里,铁艺小品的构思与陈设的灵活性,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突显装饰风格的特点,展现浪漫阳光自由的生活意趣,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

2.3 工业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因为铁艺的金属材质给人以冰冷坚硬之感,如果在家庭装饰中使用不当,就很难营造家中温馨舒适的氛围。但富有原生态及温和的实木与铁艺的组合,可以营造出非常古朴、自然的居室风格,感觉上沉稳而不失活泼。而铁艺颜色造型多变,相比于实木的不易造型,铁艺与木材的搭配使传统铁艺多了些灵气。现代铁艺装饰追求人性化的现代装饰艺术,崇尚对材料自然形态的维护和充分显露,注重合乎理性的肌理和质感处理。[4]当今设計者抛弃了附加在铁制品上的功利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工业技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铁艺与木头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工业与自然的完美契合。以铁艺灯具为例,木材自然清新的特点就是现代抽象铁艺的流畅线条之美,白色的磨砂玻璃灯罩,以及灯光散发出的温馨的暖光运用在现代家具中,是具有自然和谐之美的一种生活境界。温和的木头与磨砂玻璃淡化了铁艺冰冷的金属感,并流畅清新的造型也表现出铁艺的柔情,轻松营造温暖自然的家庭氛围。

3 总结

铁艺与木头混搭的陈设艺术品符合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新意的审美要求,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和重视。陈设艺术品从实用到装饰功能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审美价值观的转变,即从物质价值观变为精神价值观从传统审美观转变为多元价值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金属陈设艺术品的创作形态会更加丰富,艺术形态更加多样化。在传统的铁艺装饰品中添加新的材质,将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形态。铁艺与木头混搭的陈设艺术品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独立与多样的一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蒋啸镝,李瑶.蜡染布艺与西方铁艺在现代设计中的结合运用[J].艺海,2010(12).

[2] 崔新路.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J].装饰,2005(6).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艺术图片摄影赏析的层次与进阶 篇4

学习摄影不只是要学习熟悉掌握摄影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摄影的观看。因为摄影的本质是观看。看好像是个简单的行为, 但其实不是。看不仅是表象的看, 还要是本质的看。不仅要理性的看, 还要感性的看。更不用说要看到美, 更要看到丑。儿童教育学者侯朝宇说, “科学改变了物质世界, 艺术则改变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所以看是需要训练的。对于摄影这个特殊门类的艺术方式, 除了了解摄影器材、黑白冲洗、数字处理、用光、打印输出等技术, 还需要熟悉摄影史, 了解摄影的发展, 定位并探索自己的方向。理解优秀艺术家的思维及相应的创作方式, 逐渐明确并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创作方式。一个千年不变的经验法则是, 多读-多看-多拍-多想-多交流,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读是尽可能多的阅读赏析好的摄影作品、摄影理论, 不断给自己以借鉴;看是多并形成自觉的感性地观看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最好以摄影的观看方式去承载;拍是不断的不厌其烦的充满好奇的最好是有所思考的多拍摄照片, 这样才能保证提高;想是拍前要想, 有想法, 要构思, 想社会, 想语言, 拍时要有经营, 最好形成自觉的条件反射, 拍后更要想, 想优劣, 想改善, 想自己, 各个环节的, 包括构思、方式、材料、装框、展示形式等等;交流是尽可能接触活的厉害的摄影艺术家, 直接讨教摄影经验心得, 最好是批评自己的作品, 那样效果最好受益最大。除此之外, 摄影本身是个媒介、方式, 是不是艺术还看个人怎么看待怎么使用, 如果把它作为主观的思想的感性的社会的文化的批评的表达方式那它就是。摄影本身不是艺术, 除非你给它填充赋予不同的内容、观点、视角。所以摄影需要表达者有表达的东西, 这个东西包括个人阅历、社会认识、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等。总之, 艺术摄影的赏析非常必要, 是进入的前提和必然途径。

二、艺术图片摄影赏析的层次

观看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努力, 不仅能看到拍摄对象的再现, 而且看得更多更远。无论对于拍摄者还是观赏者, 鉴赏力就如同肌肉, 应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观看的方式。乔瑟夫·阿尔伯斯说, “只有敏锐并经过训练的眼睛, 才能辨别出良莠, 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愉悦。”拍照不是简单的按快门, 而是创造照片。《纽约时报杂志》图片编辑凯西·瑞恩说, “摄影绝对是一门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的艺术。”摄影不仅有纪念的功能, 它可以向人们提问, 并从观看中获得感悟,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还有无限的可能或创作空间, 需要我们去开发探索。摄影赏析“是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当你凝视一张照片时, 它应该能深深吸引你的眼球并让你从中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 让你对事物有更深刻或全新的理解, 并展现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摄影史的角度, 摄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走向更为主观。“一个好的摄影家, 就应该表达他的内心思想与想象, 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部长阿兰·沙亚格。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摄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相应的赏析也就分为四个层次:一、以客观的方式拍摄客观的对象或事物的摄影;二、以客观的方式拍摄具有主观情感的对象的摄影;三、以主观的方式拍摄的能反映传递表达个人情感的客观事物的摄影;四、以主观的方式拍摄的能反映社会问题及个人思想情感的摄影。德国法西斯时期著名摄影家桑德就是以不带主见的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长期系统拍摄了各种德国人的肖像, 属于层次一。九一八事变后, 摄影家庄学本就以民族考察的方式客观介绍中国西部人文特征。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家吕楠说, “我是要关心人们根本、持久和本质的东西”。他的《四季》客观纪录并表现了西藏人的纯朴坚韧品性, 可以理解为第二层次。沈玮的《几乎赤裸》肖像系列是用“我个人的视角对美国人和社会的观察, 要揭示一种只有内心才能感受到, 不可解释但浓固的心理世界”。也是客观的手法揭示被摄者主观的精神状态。佛兰克的《美国人》把摄影从布列松的好像只有客观的理解带向了强调个人主观表现的道路, 为第三层次。森山大道把这种主观发挥到极端, 粗旷的影调、厚重的反差中毫不掩饰内心的欲望。索德克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制造出对人类幸福、痛苦、生命、欲望、罪恶、死亡、悲欢等绝伦演绎与思考, 应为第四层次。威金说, “我的照片可能是恐怖的, 但我将恐怖通过理想化的方式变成了美丽。”他的作品里充满死亡, 通过再造让死亡变的有生命。

三、艺术图片摄影赏析的进阶

中国有1亿以上的摄影爱好者大军, 痴迷于摄影器材, 热衷于花草山水, 但没有真正发挥摄影严肃价值。毫不夸张的说, 作为世界最大的相机消费市场的中国发挥了养活日本相机公司的作用。那怎么进入摄影并进阶呢?除了要掌握摄影的技术语言外,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目标理念理想进行选择。不管你选哪个层次, 虽然并无优劣之分, 最好但也逃不脱从第一层次往第四层次努力探索。有志于从事新闻纪实摄影的朋友, 它主要侧重客观纪实见证直接发掘社会问题, 像说“摄影不在于你怎么拍, 而在于你拍什么”的陈庆港, 战斗在中国问题一线的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卢广。纪实摄影并不容易, 不仅要摄影实践能力强, 还要能吃苦, 会动脑筋克服困难, 思考摄影表现力度等。张立洁在拍《旱病》时, 虽有在残联工作的便利, 但是还要克服交流的障碍心理, 更要思考怎样拍摄更好, 在数码和胶片、传统纪实和现代摆拍等中她最终选择用自然光摆拍胶片完成, 最终表现力十足。不满足于纯客观纪录, 可以继续探索, 关注被摄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毕竟如果你的对象是人的话, 他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必须通过熟悉进入他们的世界。这方面, 摄影史上的楷模有进入精神高尚纯粹的侏儒、精神病人等边缘群体但因无法自拔而成为摄影绝唱的黛安娜·阿勃丝, 进入吸毒、同性恋、不良青年等朋友圈子里的以私密摄影闻名的摄影家楠·戈尔丁。李宇宁在《微光》中关注的是女兵的内心, 以及她们面对禁锢和外界的反应。他强调摄影师的观点和视角起决定作用, 而不是客观对象和摄影本身。如果不满足于客观的摄影方式, 可以改变摄影形式语言, 让它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色彩, 通过客观对象形式符号表达个人主观情绪等。川内伦子以小清新的风格细腻的视角传达她对生活、生命、世界的热爱。新兴摄影师孙彦初在吸取众多摄影前辈和电影大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似随意的粗颗粒黑白胶片摄影语言, 主要摄影观为, “摄影是内心隐匿的欲望表达, 是一种自慰。”还不满足于此, 可以“把眼前的现实世界/镜头前的世界通过摄影转化成另一个主观的理想世界/我的世界” (中国艺术家河南田野的摄影理论探索) 。他主张在创造中保留客观现实的因素, 给再造的世界以合理有力的支撑。马良通过戏剧制造场景然后拍摄再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表达主观思想的摄影形式与世界。杨泳梁用过度膨胀的现代建筑制造出假冒山水进行社会批评, 令人震惊, 又回味无穷。学习和欣赏摄影需要循序渐进地在这四个层次中认识、跃进。

摄影作为艺术有着无限的可能, 就是观看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需要我们去探索开发, 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使命。希望有志于严肃的艺术摄影的朋友一起去努力, 去创造, 去享受。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个人多年摄影与教学经验, 简单阐述对艺术摄影的四个层次的认识, 以及循序渐进提高的晋级心得。另外, 摄影的观看与赏析在摄影过程中虽有前后之分, 但其实本质都同为看, 道理相同, 且密不可分。所以, 在本文中说的是赏析, 却从观看讲起。

关键词:摄影赏析,四个层次,晋级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铮.当代摄影家告白[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2]FRANK HORVAT.摄影大师对话录[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1.

建筑艺术与赏析 篇5

11月29日至30日,有幸存者参加“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大会”。本次教学观摩大会由王崧舟、支玉恒、孙双金、于永正等四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示范课,并围绕示范课做了四场精彩学术讲座;另外还请两位优秀新锐:福建省知名作文教学专家何捷、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吕云萍等上了两堂研讨课。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两天课听下来,我均感觉到参加如此盛宴,实在难得。既领略了大家风范,开阔了眼界,又提升了理论修养,丰富了实践经验,收获丰硕,不虚此行。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感觉心灵受到了震撼。整个课堂的主要手段就是“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体验、感悟。概括起来,王老师抓住两条主线,一、抓住“深”这个题眼,引领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情深意切;板书是在那课题下用笔划出的四个波浪线条,引人深思。我特别欣赏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设计用看电影后的慢镜头,来看文本中的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让学生感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水到渠成。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咀嚼,体会母亲之“苦”。王老师紧紧抓住“震耳欲聋”“塞”“„„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立刻„„立刻„„立刻„„立刻”等这些词句,创设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

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辛苦;紧扣文章的课题——慈母情深。

支玉恒老师的课语言幽默风趣,教学风格朴实无华。听他执教的《海燕》一文,他没有繁琐地纠缠讲述各种修辞手法,而是以感悟海燕形象为切入点,强调朗读,背诵,注重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从而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去诵读,用心灵去感悟,在学生朗读反复品读中,理解“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各指的什么人。通过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这节课结束时,课文的前三节和最后两节大部分学生已能背诵。支老师在课堂上用知识和智慧所点燃的精彩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于永正执教作文课《怎样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于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公园景色的无声录像,边播放画面,边用语言描述,随即,又播放了这段配有声音的录像。无声录像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无声的世界的沉闷和无趣,更加向往有声世界;两次录像前后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有声世界的可爱,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不知要强多少倍,此举可谓先抑后扬。

在给了学生以上感性素材后,于老师又出示了三组象声词: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咯咯、嘿嘿、嘻嘻;啪、呜呜、啪、噗嗤。然后,于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可能与这三组象声词有关的场景、画面、事件,启发学生思维,并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于老师采用边听边改、边评价的方法来帮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学生作文前,他先让写不同作文的同学分别起来读题目,然后,让大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一起来修改。这就强化了学生的命题意识,正如于老师所说:“好题文一半。”在进行评议时,于老师以讲求鼓励为主,他从象声词的运用,风景描写的情况,以及合理的想象和朗读等方面进行适当加分,于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分与我们平时的尺度相比超出了更多,有的学生的作文成绩达到了130分的高分。

课堂上于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在观看录像时,于老师要求学生“带着眼睛和耳朵‘逛’公园”;在写作文时,于老师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修改作文时,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念、再念、再念”;在学生发言时,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礼貌”。

幽默诙谐的语言、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细致入微的评点,使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堂,时时充满了笑声,处处盈荡着春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课生活化、艺术化。”

从名师的的教学风格和讲座中,我认为他们的风格告诉我们,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完成课堂目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一堂好课,不必拘泥于某种统一模式。

讽刺艺术赏析 篇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短篇小说家,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她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其代表作有《花园酒会》《幸福》《在海湾》等。她的创作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权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

徐志摩曾与曼斯菲尔德有过一面之缘,并被她的才貌深深打动。在得知曼斯菲尔德过世后,徐志摩深情切切写下《哀曼殊斐儿》一诗,寄托自己对曼斯菲尔德的一片哀思。1923年10月29日,徐志摩翻譯了曼斯菲尔德小说《园会》中玖思小姐的一段唱词并发表,其后又陆续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诸多作品。

《一杯茶》(A Cup of Tea)讲述了时髦富有的贵妇罗斯玛丽邂逅了一位饿得快死、向她乞讨一杯茶钱的女孩。罗斯玛丽突发奇想,把女孩带回家好生款待,准备来一场惊人的善举。可是,当她的丈夫认为这女孩长得挺美时,罗斯玛丽立即把女孩打发走了。这篇小说情节简单,语句也相当简洁明了,揭示了深刻的讽刺主题。

建筑艺术与赏析 篇7

1937年,当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进行持续三个小时的轰炸后,哀鸿遍地,血流成河。毕加索激愤难当,决定以此事作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的壁画创作的题材,名字叫作《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乍一看,《格尔尼卡》在构图上显得十分随意,它采用长方形构图,没有明确的构图规律,甚至显得有些杂乱。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时,却发现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左至右,第一组是一头牛和它下面抱着死孩的妇女;第二组为画面的正中央,它是由不同的亮色图像构成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两边分别有一匹马和一个满面苦痛的女人的头部,而三角形的底角则由一只手和一条腿分别左右延伸至画面的顶端;第三组则是一个伸长了颈脖、双手高举的人。

这三组看似混乱的画面却是有意为之,它要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它要控诉的是法西斯对无辜平民的暴行,唯有如此构图最能表达作品的主题。

在画面中央有一匹嘶鸣的马,它被一根长矛由上而下地刺穿,似乎是疼痛使它硬生生地扭过了脖子,发出了震人的嚎叫。马的右侧是一个皱着眉、张着嘴的妇女,她的头和胳膊都从一个窗口里伸出,手中掌着灯,但是这盏灯点亮的并不是希望与美好,而是绝望与恐惧,它残酷地照着这血腥的场面,她愤怒惊愕:是什么禽兽如此残暴地荼毒生灵?为什么家园会变成废墟?……在妇女的下方有一个努力奔跑的人,她前倾着身子,发达而有力的小腿肌肉表达出她想要极力地逃离这个人间地狱。而妇女右手边的人从顷刻坍塌的建筑中高举起双手,她瞪圆的双眼和拉长了的颈脖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惊悚。

在马的左侧,一位妇女紧抱着一个死去的孩子,扭曲的表情泄露了她内心的悲痛,她无能为力,只能仰天痛哭;与此同时,有一头牛在她的上方,麻木的俯视着他们;地上躺着一位宁死不屈的战士,手臂被分离,可他的手中依然握着刀,一朵花开在了手边,似是祭奠,也似在赞颂……这让人联想到了达利1936年的作品———《内战的预兆》,画中人物器官四分五裂,触目惊心。反观现状,达利的这幅画,再次证实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取得了多大的胜利,就会有多悲惨的灾难,就会有多壮烈的史诗,就会有多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人们更加强烈渴望着和平。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他曾经这样解释道:“牛代表残暴,马则是人民……”“那幅画是诚心向人民呼吁……”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表现出多么淋漓尽致的悲惨痛苦,同时他就表达出多么真诚炽热的向往和平的心。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被公认为和平的象征,叫做“和平鸽”。毕加索享誉世界,他通过作品告诉了人们战争给人耻辱与灾难,而和平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

二、和平的意义———阎立本和他的《步辇图》

阎立本出身绘画世家,其父其兄皆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名扬千里。阎立本也继承家业,努力从前人的艺术中学习和汲取营养,将其延续并发展起来。

唐朝初期,吐蕃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娶公主。而中国往往也愿意采用和亲的方式来维系本朝与外邦的关系。通常,和亲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委曲求全来结交外邦,求得片刻安稳;另一种是国力强盛,以赐婚之姿态让公主下嫁至外邦,有安抚边陲之国的意思。

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奉行“君舟民水”之理念,重视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力强盛。故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的典范。

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的就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接受吐蕃王求亲这一历史史实,它是现存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要求和平的历史画卷。画幅分为两部分,左一半是文字记载,右一半是图画。画中,被九个宫女簇拥而来的便是唐太宗,而左侧的一人手是持官牌,身穿红朝幅服,头戴官帽的典礼官。典礼官的左侧那身着彩纹衣饰,腰佩容臭,满脸络腮胡、拱手以对的,显然便是吐蕃派来的迎亲人———禄东赞。禄东赞往左,一身汉衣、眉清目秀的为翻译官。

画中处于右侧的唐太宗坐于步辇之上,用慈祥嘉许又不失威严的目光望着禄东赞。宫女们有的手执屏风扇,有的高举旌旗,有的弯腰毕恭毕敬地抬着唐太宗,还有一个人似是在小心翼翼地扶着轿子,以防突发事件。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唐太宗的尊贵地位,也表达出作者对唐太宗的尊敬与赞美。而左侧,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禄东赞脸颊丰满,高鼻,黑黑的络腮胡,体现了藏族人民矫健中略带粗犷的体格特征。他举止谦恭,敬畏中带显着精干,憨厚中使人可信。

《步辇图》表现手法简练而明朗,在这幅画中,唐太宗无疑是最主要的人物。按理说,唐太宗被众多宫女从右端簇拥而来,自是未见其人就已有眼花缭乱之势,也无中心位置的优势,但是画中唐太宗却尤为明显,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段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画家常将主体物画大以突出主人公。另外,宫女彩带红衣、上又有绿扇和红伞加以相衬,而唐太宗一身通色,与宫女和扇、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左侧,作者也是用同样方法———禄东赞左右二人服饰颜色单一,衬托出了身着斑斓有致的长袍的禄东赞来。

《步辇图》体现出一种唐朝于外邦建交时的友好亲切的场面,这似乎也印证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吾则独爱之如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一直伴随着他的亲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更是促进了唐朝与外邦的友好交流发展,形成一种天下太平之势,国力也日益增强,国泰民安,唐太宗名垂青史。

或许《步辇图》不仅仅记录了历史史实,还显示了和平的意义。唐太宗的亲和嘉许,吐蕃使者的友善尊敬,都奠定了之后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睦之景。而之后的太平盛世更是体现了这种和平往来的正确性。

建筑艺术与赏析 篇8

美国动画电影《公主与青蛙》,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根据著名童话《青蛙王子》改编,耗资1.05亿美元打造的二维动画力作,于2009年上映,片长1小时37分钟,导演是罗恩·克莱蒙兹和约翰·马斯克,在第37届安妮奖上获得最佳配乐、最佳角色动画和最佳动画视觉效果三项大奖,在第82届奥斯卡上获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在3D制作的动画席卷了整个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的今天,《公主与青蛙》可以说是迪士尼对2D动画的回归,更是对于自己最擅长的童话题材的回归。

1 题材创新,紧密贴近时代

《公主与青蛙》虽然取材于著名童话《青蛙王子》,但并没有直接采用原来的故事以及沿用原著的名称,而是改名为《公主与青蛙》。而该片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对人物的设定,首先是对“公主”的设定,在迪士尼这座成立八十多年的“宫殿”中,曾涌现出白雪公主、睡美人等多位白人公主,即便《风中奇缘》和《花木兰》中的女主角相继成为印第安公主及中国姑娘,但黑皮肤的公主始终未能现身传统的迪士尼公主动画片。在该片中“公主”蒂安娜就是一位肤色黝黑的非洲裔美国女孩,她出生于平民家庭,不会跳舞唱歌,没有业余爱好,只有很高的烹饪天分,在父亲的熏陶下很早就明白了要脚踏实地,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餐厅。而“王子”纳温也不同于一般此类角色的完美无瑕,他确实有着显赫的背景和英俊的外表,却渴望自由没有责任感,养尊处优沉溺于享乐,甚至被剥夺了王位的继承权。也许该片中的公主与王子都不如传统童话故事中的那样完美,但也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更能打动观众的心,真切的贴近人们真实生活。而将故事的时间背景安排在上世纪之初的工业革命之后,而不是《睡美人》那样经典的中世纪传奇,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近现代的美国童话,也是一趟追逐和实现美国梦的神奇之旅,从这点上可看出《公主与青蛙》比它的前辈显得更具现代感。

2 故事情节在对童话的颠覆与捍卫中跌宕起伏

《公主与青蛙》是个童话故事,故事书上说王子被魔法变成青蛙,公主亲吻青蛙,青蛙才能变回王子,然后王子与公主在城堡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该片的编剧却对整个故事情节作了颠覆,利用观众的思维定势,用颠覆所带来的错位作为突破口,公主的吻能够破除青蛙王子身上的魔咒,使青蛙变回王子,但如果亲吻王子的不是公主呢?答案是“假公主”同样会遭到诅咒而化身青蛙,这样的安排着实让人啼笑皆非。然后通过这个“双双变青蛙”的引子为接下来的传统冒险和爱情故事铺路,两人被迫逃亡并遇到酷爱爵士乐的鳄鱼路易斯与萤火虫雷,在他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从居住在沼泽深处的女巫婆婆沃提那里知道了变回人的方法,然后回到城中粉碎了影巫师与假冒王子的胖跟班的阴谋,成功地将影巫师送去了恶魔地府。在故事的最后,如果王子想恢复成人,必须在午夜之前与一位公主———哪怕是一个嘉年华仪式名义上的公主———夏洛特接吻才行,但时间却在他们的犹疑不决与夏洛特的絮絮叨叨中错过了。当王子与公主都欣然接受了这个事实回到沼泽准备长相私守时,却在最后举行婚礼的礼成一吻中一起变回了人。

有评价说就这样让王子和公主一直是青蛙下去才是彻底地颠覆精神,但编剧做这样的安排却是在保留迪斯尼风味方面和权衡创新求变之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因为童话就是人们心中一个美好的期待和梦想,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是完美的童话式结局。

3 配乐优美动听,与故事背景相得益彰

在《公主与青蛙》中使用的的配乐是动画电影中极为少见的爵士乐。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新奥尔良,那里是美国黑人爵士乐的发源地和曾经的法国殖民地,所以影片中会出现黑人公主、密西西比探险、法式街区等等元素。而用爵士乐作为电影配乐,更是与故事背景相得益彰。

该片配乐的基调是愉悦而浪漫的,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欢快的感觉。主题曲《Down in New Orleans》共在电影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只有半分钟,出现在影片开头,安妮卡·诺尼·罗斯柔美地唱出主旋律,烘托了星光下静谧的气氛。第二次以一首完整的歌曲出现,请来了已经70岁高龄的新奥尔良传奇爵士大师约翰博士,他最享有盛名的,就是将钢琴演奏融合在演唱中。歌曲的画面穿插着蒂安娜搭乘有轨电车去咖啡馆上工的过程,将电车铃声、街道上行进的乐队的乐器声巧妙混在其中,一幅浓郁的新奥尔良风情画跃然银幕。第三次出现,则是在蒂安娜实现了开餐厅的理想时,加入了鳄鱼路易斯的小号,曲调变得更加轻快。

影片中另外一首《Almost There》没有百转千回和幽怨,却多了一份满满的自信。而在房东抬高餐厅租金、梦想即将破碎的时候,这首曲子再次响起,更突出差一点就成功了的无奈。片尾曲《Never Knew I Needed》更为了得,请到的是如今节奏蓝调界正当红的歌手尼欧,其都会跨界爵士的风格,让电影纯正的爵士风味不至于那么曲高和寡,更让电影有了时尚的气息。

4 配角人物塑造得性格丰满、灵动有趣而人性化

剧中的肥鳄鱼叫路易斯,它可以说是鳄鱼界的异类,不好好晒太阳找食物,偏偏喜欢爵士乐,想挤进人类音乐圈,却把人们吓的仓皇逃窜。但是当纯真遇上纯真,梦想遇上梦想,与落难的青蛙情侣一起,它成为了一条实现了音乐梦想的鳄鱼。而那只一路陪伴着王子和公主找女巫的小萤火虫雷,爱上了一颗叫伊文洁琳的晚星。在王子被坏人抓住的时候,它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勇敢的救出了王子。而在王子被邪恶的巫师抓住的时候,它又冒着生命危险冲了上去,最后死在了巫师的脚下,最后变成了一颗闪亮的星星,永远地陪伴在它爱的伊文洁琳身边。这些配角所表现出的对纯真的音乐梦想,纯善的友情和纯美的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守,从侧面也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建筑艺术与赏析 篇9

1 身临其境体验高清视听盛宴

本次高清作品赏析会是由影视学会与宁波电视台合作, 举办的首届高清作品赏析会。宁波电视台为此次会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听欣赏环境, 在一间小巧整洁的多功能会议室内搭建了6台SONY LMD-2451W高清监视器和一套德系血统的杜比5.1环绕声解码系统。色彩艳丽层次感通透的高清曼妙场景与震撼的高保真音响效果可谓天然和一, 着实让与会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分享了高清画质带来的精美视听盛宴。

赏析会首先邀请央视技术中心录制二部高工, 知名专家王佩女士作题为《彰显技术优势提升影像品质》的专题演讲, 就高清“金帆奖”专题片《长江》的拍摄和制作流程, 全方位的阐述了高清技术的应用与艺术风格的统一, 如何与节目主创人员合作, 让他们理解和掌握高清技术, 正确地把控前期摄像机技术参数的调整扩展影像层次, 认识细节电平与图像锐度的关系、暗部区域层次与黑伽玛及主黑电平的关系、不同伽玛曲线的选择扩展动态宽容度以适应不同光比下的景物重现等内容。总的说来, 前期拍摄时, 重视细节、场景和光线的运用是保证影片质量的关键, 对拍摄主体的构图和画面内容元素的精心设计, 借助各种辅助设备表现被摄体和环境的空间感, 耐心地等待自然光拍摄最佳时机, 是提升画面艺术效果的手段。后期采用苹果公司的非编132.4 Mbit/s, 10 bit无压缩方式采集上载, 保证素材在进行数字处理时的原始码率, 保留高亮度层次的质感和细节。剪辑采用高码流套片模式, 底码流上载素材, 低码流编辑完成工程文件, 按照无压缩方式重新采集高码流素材, 在时间线上套出播出版。后期合成时, 画面的节奏和色彩控制是形成统一风格的关键环节, 注意把控节奏的张力, 字幕、角标的出屏形式也都要统一, 后期调色时, 使用波监观看, 不要出现劣化图像质量为宜。此外, 王佩女士还简要介绍了目前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格局以及SONY F35、ARRI ALEXA等数字高清电影设备的应用。

“金帆奖”获奖专题片《竹林七贤》的摄像郑海涛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向大家介绍了该片的创作体会。《竹》剧由7人组成的摄制组, 租借了1台RED ONE到安徽黄山历时10天拍摄完成, 该片以徽派古建筑为背景, 表现竹雕艺术家精心创作的工作场景, 细腻的刻划出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与文人气质, 艺术风格上追求恬淡、雅致、古朴的视觉效果。在光线的运用上基本以自然光照明为主, 用反光板补光, 光圈统一控制在F2.8, 拍摄时采用小光比, 浅景深, 根据景别大小更换不同的电影定焦镜头来拍摄, 因而所拍画面的暗部层次丰富, 影调柔和唯美, 胶片感十足。画面中有不少的雨景和水滴镜头, 摄像师采用100格/s来升格拍摄, 后期用慢动作处理, 镜头的写意感强烈, 与影片的叙事情节浑然一体。总之, 前期拍摄时尽量做到把想要的影调控制好, 如地面反射光较强时就用泼水吸光的办法减掉高光反射;建筑物的暗部阴影曝光不够时, 就利用大面积的白布遮挡天光来减小光比等措施控制暗部层次的曝光。前期拍摄工作做得细, 后期编辑时基本不做调整。

北京电视台高级工程师赵宏伟向大家介绍了荣获2009年“金帆奖”高清专题类一等奖作品——《北京记忆》的制作体会, 该片是北京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所做的一部大型纪录片, 全片的着眼点放在30年来北京社会和市民生活物质变迁的历史, 以平实的视角和温婉的讲述最大限度唤起观众对过往的回忆、重温与情感共鸣。该片在选题、视角、材料选取、表现形式, 以至包装宣传等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创意思路, 通过关注那些都曾经历, 但今已淡忘的海量物质化的、民生化的生活细节, 因而颇具观赏价值和文献价值。本片是北京电视台2008年的重点项目, 总投资达到900多万, 制作历时1年多的时间, 共拍摄800多盘磁带。在前期拍摄的高峰期使用8台HDW-750P摄像机、6个组同时拍摄。为了追求最为平顺的无跳点的剪辑质感, 本片所有采访均使用双机拍摄。针对节目创意需求, 外拍部分使用了除维亚、飞猫以外的几乎所有辅助设备。前期拍摄分为采访组、外景组和特技组。每天外出拍摄前技术人员都要对摄像机参数进行统一调整, 高光比时通过调整伽玛、黑电平等参数扩展其宽容度, 并通过9 in监视器来观看图像细节;特技组利用摄像机的间歇录制功能拍摄白昼的时空变换;在设计四季交替的镜头画面时, 利用“停机再拍镜头”与大洋公司的“水晶”3D软件合成实现。后期制作的流程包括粗编、精编、特效、调色、配音、音效、字幕、合成等工作环节。首先, 利用对编方式剪辑出工作版, 然后通过HD-SDI选用MPEG-2 300M格式上载到D3-Edit HD上, 后期制作时需平衡处理主观图像感受与客观指标矛盾的难题, 原则上以主观为主, 参数辅助。调色工作是后期制作中占时最长的工序, 因为前期有外景、采访、特效、综合4个组同时拍摄, 每个组拍摄的素材在色调、亮度等方面都很难做到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进行统一调色, 以保证画面色彩的一致性。“挖剪”和“拼剪”也是常用的剪辑技巧, 这就对色彩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场景和镜头的一致性要一帧一帧地修正。后期非编调整对画面的校正能力是有限的, 图像容易受到劣化, 甚至出现噪波, 因此, 前期摄像机各参数调整的把握是保证画面品质的关键。总之, 国家广电总局力推高/标清同播以来, 各电视台都比较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题材的挖掘, 无论从作品的丰富性, 还是手段技法的成熟性来看, 整个高清制作水平已跨进了一个精品大作丰产的时代。

浙江广电集团的王欣与张莹分别是专题片《禅茶记》和《西湖忆》编导和制作, 前者曾获2009年高清专题片类“金帆奖”一等奖、最佳声音录制一等奖;后者获2010年标清专题片类“金帆奖”一等奖。她们二位分别同大家交流了这两部专题片的制作体会。《禅茶记》制作精美, 文化底蕴丰厚, 在历史的尘埃和禅宗的虚无中任意穿行, 让观众领略到茶文化的精髓, 揭秘千年茶道中许多不为所知的精彩故事, 体验禅茶一味的至高境界。《禅茶记》是大型人文纪录片《浙江文化地理》 (10集) 《问茶记》中有关“禅茶”的精编版, 在拍摄上, 《禅茶记》日本部分用了一台HDW-750P摄像机, 该片完全采用自然光下纯纪实的创作风格, 用现代纪实的画面来说话, 以记者层层深入的探访为线索, 精准展示了日本茶道的“和、清、静、寂”的精髓。该片的前期拍摄涉及大量的暗部拍摄, 严格考验高清摄像机在低照度下的画质。高清摄像机丰富的数字处理功能为拍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通过CCD伽马曲线的选择和拍摄参数的动态调整, 高清摄像机可以有效地拓展图像宽容度, 增加图像不同区域的亮度层次。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需要, 灵隐寺等庙宇殿内的拍摄受到照明的限制, 不允许打灯拍摄, 高深的殿堂是对高清摄像机在低照度场景再现能力的考验, 在拍摄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时, 高清摄像机暗部扩展、拐点功能的参数调整, 有利于改善图像的层次表现。四年磨一剑, 浙江广电集团斥资千万打造的10集人文纪录片《西湖》, 则以独特的视觉, 采用回溯历史再现的手法向人们传递西湖人文历史的千年变迁史, 逼真地再现了一个灵秀、婉约、豪迈、大气、多情的饱含厚重文化底蕴的西湖。该片的拍摄手法独特, 摒弃以往风光片追求唯美的表现形式, 以大景别、大画面展示西湖文化的历史底蕴与豪迈气魄。影片中大量的同机位、同景别、同景物摄取到不同景色的前提下, 完成西湖旧影与当今风貌的对比;历史场景再现的画面是在浙江横店按电影拍摄的技法录制的, 镜头中还大量穿插有航拍及三维动画。摄像师为获得一个雪景的延时镜头, 却坚持在瑟瑟的寒风中蹲守12 h之久;为展现西湖湖面上一朵生机勃勃的荷花写意镜头, 摄制组调用了1台15 m大摇臂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拍摄这组镜头;摄像师为拍摄“三潭映月”之湖中之月的场景, 半夜爬到“湖心亭”房顶上;三维动画中火苗的燃烧是摄像师在洗手间通过点燃宣纸后拍到的真实镜头, 送入MARK通道合成的画面。诸如这些细微的拍摄创意丰富了影片的视觉元素, 给行云流水似的剪辑风格赋予了灵性与生机。该片前期案头工作就足足花了2年时间, 期间, 主创人员扎到书堆里潜心研究几千年来的西湖人文历史并无数次的与专家学者讨论修改拍摄方案。该片导演刘郎的定位是:给观众带来人人眼中都有却心中无的陌生感的西湖之美。

宁波广电集团电视制作中心的音响师王韶峰老师交流了电视音频制作的体会, 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共识。从2001年以来, 王老师送评的所有作品几乎拿满了“金帆奖”音频制作一等奖、二等奖奖项, 他从事电视工作几十年来对电视音响制作技艺的完美追求和激情, 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敬仰。他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声音在电视艺术中情感表达的核心作用, 对音响师如何从前期创意构思, 建立对作品的总体感觉, 整体布局, 音效的取舍和对情绪、节奏的把握以及主、客观统一等环节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笔者有幸分享了几部由王老倾力打造的颇具震撼的获奖作品。最后王韶峰老师作了“把好一道关, 处理好两个关系”的经验总结:专题片的主题是灵魂, 视音频是骨与肉的关系。三个元素融为一体又富含层次的变化是电视音响的精髓。

2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提升影像的画质

“金帆奖”是国家广电总局每年给予电视制作单位录制技术质量的最高褒奖, 体现各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整体水平, 因此绝大部分电视制作单位的领导都特别重视和珍惜这份荣誉。

“金帆奖”的参评作品, 特别是高清专题类的评比已大大超越了单纯技术指标层面上的评比, 首先高清作品主观上要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文力量, 同时内容要精彩, 风格要独特, 形式包装感要能吸引人们眼球。其次, 作品要能体现出最新的技术手段, 如三维制作、延时拍摄、摇臂、轨道等。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面要有大胆的突破, 说故事的形式、语态等方面都要有亮点。在后期制作方面, 要把握好节奏, 并贯穿于电视片的各要素之中。在音响合成方面, 主创人员要重视同期声的采集, 声音的合成要把握整个片子的和谐统一, 剪辑画面时, 编导要有意识地设计, 给声音的表现留有足够的空间。

一部精美的高清专题片 (纪录片) 是由编导、前期摄像、音响、化妆、灯光、舞美和后期制作团队共同努力打造完成的, 编导人员对整部片子风格的把握、题材的选择、镜头的组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节目的主创人员需要对高清技术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发挥好设备在艺术创作中的技术优势, 编导的创意设计才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只有真正让技术融于艺术, 使两者达到审美上的和谐统一, 从而提升高清影像的品质。

3 高清电视片的评价

3.1 主观欣赏的感觉

主观评价从观赏性看题材的难易程度, 创意是否新颖、构图是否完美、镜头的剪辑是否流畅、画面是否吸引人、打动人。

3.2 客观分析的差别

制作水平的评价, 首先看视、音频指标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其次, 看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丰富, 画面的构图、光线的运用以及色彩和影调的控制是否到位。后期处理看剪辑的技巧的娴熟程度, 节奏感和语感的把握, 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 以及声音、音效与主题风格的统一性。

4 影响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 创意、脚本以及技术手段的实现均由编导把关, 节目的质量取决于主创人员对技术的认知程度。

2) 技术人员难以渗透到节目制作的各要素之中, 仅帮助解决编导无法处理的技术操作问题, 因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无平台可发挥, 创新能力缺失。

3) 编导、摄像忙于应付节目生产, 对素材的来源重视不够, 甚至有些视频素材直接从网络上下载。

4) 专题片的拍摄, 创意、设计“粗线条”化, “游记”拍摄回来后, 匆忙制作“交差”了事。

5) 缺乏节目制作的规范化管理, 散兵游击式的“快餐”文化, 片面追求利益得失, 影响制作团队的合力。

6) 电视节目质量还取决于领导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投入。

以上列举出的影响节目质量的若干因素, 在很多电视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究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一个掌控节目技术质量的把关部门——节目质量技审小组。有了这个技术权威部门的把关, 对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视, 从“自觉化”过渡到“制度化”的建设, 才有可能改变节目部门与技术部门各行其道、技术与艺术脱轨的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对节目质量进行评比奖励, 促进电视台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 营造一个掌握技术, 提高技艺的学习氛围, 形成一个以技术应用带动节目生产的良性循环。

5 参会后的感想

短短3天的参会经历, 笔者有幸在高清的视觉盛宴里孩提般吮吸着养分, 和电视同行们快乐的分享着高清画质带来的震撼与愉悦,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思考, 激动和兴奋充斥着大脑神经, 同时, 伴随而来的是彷徨与忐忑总在心底里抓狂。兴奋的是, 高清时代已经到来, 高清技术的应用已日渐成熟, 实力较强的电视台率先步入了高清制作领域, 给出了可借鉴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感到压力的是, 自身的实力和制作团队的整体业务素质与大台的差距甚远,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 还是团队的节目制作能力都亟待加强, 要走的路还很长, 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赶上高清时代的步伐。

摘要:结合参加2011年影视学会高清优秀作品赏析讲评交流会后的总结与思考, 介绍了部分荣获金帆奖高清专题片的制作经验荟萃, 着重分析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各环节中影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若干因素以及对高清专题片进行评价主、客观因素。提出了只有充分利用高清技术手段, 并深度融于电视艺术的创作中去, 才能更好地提升电视音画品质, 促进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更加繁荣璀璨。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赏析 篇10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 在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中, 丽江纳西先民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不断开拓创新, 建筑上融合了地方宗教、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意境和神韵, 形成了沿河建筑、依山建筑、临街建筑三大建筑类型。丽江古城的建设没有遵循《周礼·考工记》中“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途九轨”的建城原则, 而是采用一种较为灵活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筑依山就水, 错落有致。带有当地民族特色, 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

二、沿河建筑

(一) 丽江水系特点。水是城市的灵魂, 丽江古城以水而名, 丽江古城有有序的水系结构。古城建筑尺度较小, 按其形态可分为树状水系、面状水系和点状水系。以玉河水网为主的树状水系, 给古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为古城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以黑龙潭和白马龙潭为代表的面状水系, 可补充玉河水, 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以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统“三眼井”为代表的点状水系。玉河从古城西北端流入玉龙桥下, 一分为三, 形成了三大水系———西河、中河、东河, 而后三大水系三分九成, 再形成无数条水渠。水系结构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人与水的亲和。

(二) 水与城市空间格局。丽江古城采用一种较为灵活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街的走势与河流几乎同步, 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沿河建筑主要分布在玉河走廊、新华街、七一街、新义街等街区。河水在城中穿街过巷, 入院穿墙, 流遍万户千家。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 古城建筑主街傍河, 小巷临渠, 形成了“家家流水, 户户垂杨”的江南景色。丽江先民懂得用水来筑城, 利用水来规划城市的道理, “三眼井”是丽江人民的主要用水, 人们饮用、洗菜、洗衣的用水全部来自于“三眼井”。人们把水引入自家院落里, 用于美化院落, 浇灌植物, 潺潺流水声在院落里余音不绝。水系结构的充分利用体现了古城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是当地民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

(三) 临河建筑特色。临河部分建筑的基础都很高, 都是用石头砌合而成, 这样可以防止水的冲刷而损害建筑。沿河的开窗也比较特别, 大部分是用木材制作的。平开窗、推拉窗和固定窗这三种窗子相互组合, 窗子上都装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有的大面积开窗, 有的又很拘束。沿河的地方好多建筑开设了走廊, 可作衔接一层和二层的通道, 又可作观赏之用, 有的纳西人在走廊上放上几盆植物, 有的放上一些装饰品, 显得十分亲切、古雅、有韵味。开窗和走廊的设置为古朴的纳西建筑增光添彩, 让人走在其中有一种亲切感, 心情愉悦, 流连忘返。与其他地区相比, 古城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城依水存, 水随城在。水在古城中穿街走院, 建筑依照水灵活规划, 不拘一格, 水在古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与丽江纳西人尊重水, 爱护水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三、依山建筑

(一) 建筑类型。丽江民居是依山建筑的精华。与其他两大建筑类型相比, 依山建筑多以民居为主, 这些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 多数为三坊一照壁, 也有不少四合院, 局部地方也有“两坊拐角”、“多院组合”等。以院落为单位的民居建筑, 保持了一家一户的独立格局。

(二) 建筑布局特点。

1.整体布局。顺势依山是依山建筑的一大特点。从四方街向西走, 沿新华街黄山下段拾级而上, 再向南走到光义街金星巷, 再到光义街光碧巷, 这一带建筑都是依山建筑, 这些建筑盘亘于狮子山间, 一条条街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上, 这些建筑依山而建, 此消彼长, 连绵不绝, 沿着山势不断变化房屋就着地势高低组合。

2.巧用地形。依山建筑因地就势巧安排。城市靠山布置免不了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 如何巧妙地利用这类地形来开辟街道, 建筑房屋, 丽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丽江古城充分利用坡地的潜能, 利用地形的高差, 错层布置沿街的商店底层大多用柱子架空;在坡地上分台布置合院式住宅, 在地势低的一面用石头砌成挡墙, 然后在挡墙上立柱建房;把诞生于平原地区的合院式住宅经验, 创造性地运用到坡地上做到有坡不见坡, 有坎不见坎, 不露人工雕凿, 宛如自然天成;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记》中写道:“依山而居, 覆板为屋檐仅容人, ”丽江合院之间十分紧凑, 房屋之间没有大片空地。这样做的结果, 不仅用地紧凑不破坏山体, 而且建筑高低错落, 层叠起伏, 建筑可以更好地采光, 这里少了几分喧嚣, 多了几分宁静, 街巷掩于松柏之间, 与环境完美结合, 体现了建筑与自然有机而完整的统一。

3.建筑细部特征。古城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 一律土木结构的青檐粉墙, 各家屋顶檐角形状各异的砖雕。这些建筑门楼斗拱重叠, 照壁飞檐出角, 外廊宽敞明亮, 特别是门窗隔扇都装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斗拱上装饰着各种漂亮的彩绘, 建筑的角梁或正脊上用瓦片装饰一只正将起飞的鸟, 让人不禁赞叹丽江先民的智慧。天井花坛里栽种了梅花、桂花、兰花一类高雅的花卉, 院中有石头砌成的假山, 潺潺流水声在院中回荡, 整个庭院古雅秀丽, 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四、临街建筑

(一) 建筑的概况。丽江古城临街的建筑是依据街的走势而巧妙排列。街巷道路在城市发展和交往中起着骨架作用, 古城街巷是以四方街为中心, 如蜘蛛网一般交错, 并不是讲究横平竖直, 建筑布局也不要求整齐划一。

(二) 建筑的分布。这些建筑大多是商业性的临街建筑, 主要分布在四方街、七一街、五一街、光义街官院巷、现文巷等地。街道两侧的建筑沿街道走势整齐排列, 这些房屋与房屋之间紧紧相连, 贯通全街。

(三) 建筑经营与居住的衔接。这些街道两侧的建筑以二层居多, 主人把一层作为店铺, 二层作为起居。街道两侧全都是木吊厦建筑, 二层的壁板上增加了一部厦子, 这些厦子可以储藏货物, 也可作通道之用, 有时也可作会客、交往之用。沿街店面作小尺度的竖向划分, 每幢多为三开间, 由木柱分开, 显出一种“间-间-间”的明快节奏。临街面时, 两面均加腰檐作为铺面, 这样就成为前店后院的商业店铺、或是手工业兼经营的作坊、或是饮食店铺。这些建筑都是前店后宅型的合院式建筑, 有的店铺与天井相通, 但是大多数店铺却是彼此独立的, 只有沿街一面有一个出口。从店铺的一侧穿过一个过厅, 可进入到天井内, 天井为院内的采光和通风提供了可能。建筑不矫揉造作, 不掩盖结构的真实, 临街一面都用木材构成, 木柱和木墙全部外露, 凸显出材料的自身质感。另外山墙的衔接也比较有特色, 有的用实墙完全封闭, 不露出木柱和木墙;有的采用下墙上柱的方法, 即雀台以下全部采用实墙封闭, 上部露出木墙和木柱。墙体上用白色装饰, 充满阳光和生机。

(四) 临街建筑的特征。临街建筑走街入院, 当你漫步在丽江街头, 你会发现纳西人大门口有两块石头, 这两块石头代表董神和塞神, 它们象征吉祥。古城建筑古朴, 细腻, 房屋构造粗犷, 民居建筑的入口设在街上, 随处可以通过过厅看见民居庭院中的假山, 植物。纳西族是一个以鱼为图腾的民族, 穿梭于各大街小巷, 随处可见悬挂于屋顶正脊的吉祥双鱼, 虽造型各异却大同小异, 在纳西族心中, 鱼蕴含“吉庆有余”的希望, 鱼可以给他们带来吉祥。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 吉祥双鱼栉风淋雨沉睡了几千年, 却依然散发着上千年来东巴文化纯朴的光芒。

五、丽江建筑给予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一) 顺应自然。纳西人崇尚自然美, 顺应自然趋势。但是, 我们今天的许多城市建设都按死板的功能分区, 建筑呆板、单调、千篇一律, 丧失了地域特色。所以, 我们应以丽江古城为鉴, 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时, 融入自然生态的观念, 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

(二) 灵活用水。水是活的灵魂, 在丽江, 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流淌清澈见底的水, 水流遍千家万户。所以,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水的重要性。

(三) 巧用地形。丽江依山建筑的首层架空, 分台建房手法, 我们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建筑中来, 这样就不会过多地破坏环境。依山而建的丽江古城巧妙利用了地形, 藏风聚气, 所以形成了依山建筑、临水建筑。不会人为地去改造地势, 因而在规划建筑中不要为了追求利润而“愚公移山”, 改变原始地貌。

(四) 尊重地方文化。丽江古城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所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深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建筑设计不要背离地方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会会, 闫水玉, 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 2014, 6

[2]明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的空间解析与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杨福泉.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9

上一篇:变电站视频及环境监控下一篇:电子稳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