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现状

2024-07-24

太极拳现状(精选十篇)

太极拳现状 篇1

关键词: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现状

太极拳是内家拳, 太极拳的核心是松空, 最高境界是无我, 而要达到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两三年时间以上,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有限时间内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很难的。从本校体育教学计划中可以了解到, 体育课程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两年共150学时左右, 如果两年一直坚持学习太极拳, 也不过150学时。更何况大多学校只开设一年甚至半年, 在如此少的时间内, 想让学生领悟太极内涵, 保证太极拳动作形式的正确性的确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大多数太极拳授课教师都不是专门修习太极拳出身, 其自身的太极功夫也十分有限, 对太极拳教学的实质把握上会有所偏差。

一、公共体育课专选太极拳教学的现状

1. 太极拳运动的开展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开展并得以普及, 成为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因为太极拳以中医经络为基础, 讲究强身健体, 防身自卫、修身养性, 从自身涵养、运动意识、调整呼吸等方面阐述其运动本质, 讲究平衡、动静相兼。它通过练拳、调息、调气、调节人的各方面生理机能,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使慢性疾病康复的目的。可见,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是全身性的, 太极拳的这种功效正吻合目前高校体育倡导的健身理念。二是随着特色办学, 呼唤民族文化的呼声高涨, 太极拳又因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成为校本课程中地方课程的首选教材, 步入我们教学的范畴。

2. 太极拳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太极拳教学的过程来看, 存在着两种现象:

从教师方面来说, 一是教师在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教学内容, 在授课中以完成本套动作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动作外形和动作路线、规格的指导, 而对内在的松静状态要求很少, 于是出现了“重形不重意”, 从而扭曲了太极拳发展传播的本源。其二, 有些老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喜欢强调攻防意识, 这对于太极拳学习而言, 同样会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刻意模仿攻防意识, 造成动作过分夸大, 全身紧张, 违背了太极“用意不用力”、“以柔化刚”的原则, 长此以往, 太极拳形象将面目全非。其三, 缺乏内在感觉的引导, 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内在意识的引导, 如调吸, 虚领颈顶, 沉肩坠肘等, 即使有也是一点而过, 使学生不能慢慢体验到内家拳的丰富内容, 时间久了, 认为太极拳如同老年体操冗长慢腾, 提不起精神来。

从传播对象学生而言, 选择太极拳项目的原因有二:其一, 深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非常仰慕太极拳, 想尝试学习太极拳, 去探究太极拳的神秘感感悟太极拳的内涵;其二, 太极拳具有的修身、养性功能, 迎合了学生健身心理, 博得了学生喜欢。

二、太极拳自身特点和我校开设的具体实际

1. 太极拳自身特点

第一, “用意”是太极拳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用意识去想象每个动作的技击作用, 尤其是为“用意不用力”这个特点, 更能体现太极拳的用力与其他武术拳种用力有所不同。用意表现在动作与意识的结合上, 如太极拳动作要求以柔化刚, 动作柔软轻松, 自然应当先从“先化后打”去想象它的技击作用, 同时, 由于动作柔和缓慢, 不但在一起一迄的动静两点上受意识到支配, 即在由动而静和由静而动的任何一个过程中也处处接受意识到引导, 想停则随时停, 想进也随处可进。“用意”隐于内地是内气的活动过程, 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在的动荡表现, 要体现“用意”, 需要长期的坚持, 并在练习中多加引导。

第二, “调呼吸”是太极养生所重点强调的, 调呼吸, 表现在动作中就是慢、匀, 克服呼吸粗浅短促的作用, 同样也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呼吸匀细深长的习惯。

第三, 韵合是对太极拳丰富内涵的概括主要指动作上的柔中寓刚, 动静结合, 开合虚实, 上下相随, 内外结合之特点。

2. 我校太极拳选项教学开设的具体实际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在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里, 在正常教学传授太极拳课外, 依托我校的学生会, 将学校的太极拳社成立起来, 将对太极拳感兴趣的同学集中起来学习, 每周三、周五下午教师集中辅导。通过第一学期的集中学习动作, 第二学期细化动作及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 掌握太极拳的内涵, 让学生感到太极拳的乐趣, 身心得到了锻炼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校内运动会及各种大型活动上表演, 极大地震憾了全体在校生, 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高涨, 形成老生带新生的良好局面。太极拳在校内普及, 有利地传承了我国民族传统武术。

综上所述,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高职高专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太极拳教学, 如何更好地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 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精髓, 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待于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太极拳健身原理研究》中华武术, 2008.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篇2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 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 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同时,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传于世。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 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当今的太极拳经过在众多中国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世界上最优越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形体表现。相反,西方人却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极为高深的“影子拳”。他们中的许多人学练太极拳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东方古国的传统哲学。太极拳”本身就是文化大融合过程中的产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流,才能够生生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 内蒙古 太极拳 教学现状

太极拳作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08年太极拳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演,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了太极拳。在中国太极拳己有千年之久,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集防身、修身、强身健身、养性于一体,是武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学生武德精神、性格刚柔相兼、武术技击、性格开朗、心里健康、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了解等是不可被其他体育项目了替代的。因此,在高校开展好太极拳教学,不仅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传承的基地。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只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准确地把握高校学生运动特点和知识需求,选取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使太极拳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趣味化、高效化,高校太极拳教学就一定能冲出当前低迷的困境,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繁荣似锦的大好局面,为传承与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内蒙古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因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精炼舒缓,优雅大方,但是动作圆活,细节复杂,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虽然看起来轻松,打完一整套下来,却会浑身微微冒汗。很多学生课程初抱着轻松完成课程的心态来学习太极拳,但是接触到太极拳之后发现太极拳并没有他们想象的轻松易学,不仅学起来复杂而且还很累。太极拳的理论也是太极拳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太极拳的内涵以及动作功能,这就使得学生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也随之下降很多。目前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活有点脱节。太极拳教学内容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突出太极拳的针对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太极拳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过分偏重社会要求,也不能单纯强调学生的需求。必须考虑到社会需求、大学生和太极拳学科知识联系一起。

二、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与途径,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根据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教学任务、教材特点等等具体情况被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应力求做到以任务为目标,以方法为途径,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保证任务的完成。以身体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会新的动作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教师应在太极拳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法、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语言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练习法、比赛法等方法。每个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教师直接、形象、准确的讲解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是学会动作、掌握技术和形成运动技能的关键。在现阶段内蒙古高校太极拳课程内容几乎全部以24式太极拳为教学内容,由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在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上也几乎全部是示范教学法,即教师在前示范,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期末考试主要以演练为主,教师的每节课教案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教学手段就是示范—纠正—再示范—再纠正,这种枯燥的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对于本来就对太极拳认识不足的学生心中进一步造成了抵触情绪,在大学生年龄阶段是一个学生智力和情感高度分化以及定型的阶段,学生已经厌倦了死记硬背和模仿,更愿意自我发挥,因此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教学方法根本无法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三、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评价的要求中,提出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太极拳考试并不是太极拳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考试检测教学情况,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太极拳练习中。内蒙古高校太极拳课程的考试分值比例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从平时成绩、技术评定、动作达标这三个方面综合评定的,学生想要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期末考试,就需要在平时课程中认真听课、努力练习,按时上下课,不旷课。在考试时,动作熟练准确、流畅优美。

四、内蒙古高校太极拳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健康、美育等功能所以在学生学习环境中做一些太极拳起源发展的介绍、运动特点及要求、技术动作、技击动作的宣传画,让学生了解它有更多的途径是通过现代化各种媒体和资源利用。目前内蒙古高校太极拳课堂中基本上就是你教你的、我学我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学习的气氛比较沉闷。少数的交流仅仅局限在技术教学的层面。所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加强课堂的人文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关睿.太极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J].学术论坛,2010,15.

太极拳研究的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太极拳,分类,分析,研究

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创始人综合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术中的各种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涵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其拳理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并成立了很多相应的组织机构,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作为国内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杂志多年来为宣传、普及、发展太极拳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太极拳研究的现状,笔者统计了2003-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家杂志刊登的太极拳类文章,将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及数理统计。经过分析研究,把太极拳类文章划分为:太极文化类;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报道等类别。统计各分类数量比例,研究各分类内容,探讨太极拳研究的现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家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杂志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因武林杂志停刊,故对其只统计至2006年9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3年-2007年五家武术专业期刊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研究其内容并进行合理分类。

1.2.2 数理统计法

把885篇论文就太极文化类、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报道等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885篇太极拳类文章中关于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杂谈)、太极拳理论研究类、太极人物类研究类等文章数量较多。其中太极拳综合技术类最多,共122篇,占总数的13.78%;太极拳理论研究类文章次之,共84篇,占总数的9.49%;太极人物类文章81篇,占总数的9.15%;太极拳文化类文章80篇,占总数的9.04%;陈式太极类62篇,占总数的7.01%;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类文章54篇,占总数的6.10%。以上分类及数量共占据了文章总量的54.57%。其余类别如练拳感受、太极拳歌谱要诀、太极健身类等文章为补充,分别为48篇,占总数的5.42%;44篇,占总数的4.97%;43篇,占总数的4.85%。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太极拳器械、太极拳规则等方面研究文章分别为11篇、15篇,只占文章总数的1.24%和1.69%,点缀于太极拳类文章中。

2.2 分析

2.2.1 关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论文最多,其中综合技术类122篇,占总数的13.78%,太极拳理论研究类84篇,占总数的9.49%。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与太极拳运动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并且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成立很多相应的组织研究机构有直接的关系。说明人们不但习练太极拳而且研究太极拳,发展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综合技术也可以说是太极杂谈类,属于研究太极拳共性方面的东西,如:太极拳的方法、作用、地位等,研究范围较广,适合于各类的太极拳。因此文章数量居多在情理之中。

太极理论类属于深层次的对太极拳进行研究总结,包括太极拳历史、太极拳拳理、太极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与太极拳运动越来越被国家重视、被人民喜爱有关。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太极拳类活动,包括太极拳培训班、太极拳比赛、太极拳论文报告会等活动。武术申奥,太极拳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太极拳工作者和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和追求。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2.2.2 关于太极人物、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拳人物方面文章81篇,占文章总数量的9.15%。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与太极拳名人效应密切相关。多年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太极拳名人倍出。无论是太极拳历史传奇人物陈王廷、陈鑫、杨露婵,还是现代太极拳传人陈小旺、陈正雷等大师都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也正是由于这些名人大师们的明星效应,使越来越多的追星族投入到太极拳运动中来。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的文章分别为80篇占9.04%和44篇占4.97%,与下面要论述的太极健身、太极教学与训练类均属于主体论文类。太极拳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在形成及发展中始终与古代“阴阳”、“五行”、“太极”理论密切相关。其“天人和一”、“刚柔相济”、“以弱胜强”等理论一直是指导人们进行太极拳实践的文化基础。历史以来关于太极拳方面的论著多是以歌谱要诀等形式流传于世,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等。研究太极拳史料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歌谱要诀,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关于太极文化及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的论文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提高。如《武林》杂志曾经多次刊登蒋家骏先生的“陈式太极拳走架打手要诀”类系列文章;《中华武术》杂志连续刊登范克平先生“中央国术馆写真”类系列文章,均系上乘之作。

2.2.3 关于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练拳感受、太极健身方面

马克思说“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极拳作为传统的全民健身中重要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青睐。人们习练太极拳、体悟太极拳。有识之士通过实践总结太极拳健身、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感受。这也是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练拳感受、太极健身类文章分别为6.10%、5.42%、4.85%,占据主体和补充位置的重要原因。

2.2.4 关于太极拳几大流派方面

总体来讲,关于太极拳各流派方面文章,相对于太极文化、综合杂谈、太极人物、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相对薄弱,流行的几大门派中,陈式太极拳方向论文62篇,占总数7.01%,杨式太极拳44篇,占总数5.16%,属于主体类别。其余如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方向文章只占总数量的2.14%和1.35%。

调查结果表明,885篇论文中,属于研究各式太极拳方向的论文195篇,占总数量的22.03%。根据统计,195篇文章中研究陈式太极拳方向的62篇,占流派分类的31.8%;杨式太极拳方向的44篇,占流派分类的22.56%;和式太极拳类文章33篇,占流派分类的16.93%;武式太极拳类文章25篇,占流派分类的12.83%;孙式和吴式太极拳方向文章分别为19篇、12篇,分别占流派分类的9.74%和6.15%。由此可见,在众多的太极拳流派类研究论文中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方向为最多,这与陈式太极拳是其他各式拳的母体拳有关。陈式太极拳从创编之始经历了40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其技术及理论体系相对成熟。而由陈式拳演变而成的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在习练人数、演练水平、研究成果等方面逊色于陈式太极拳在情理之中。

关于竞赛套路方面,共有文章33篇,占总数的3.72%。笔者在进行类别划分时把诸如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等竞赛类套路划分在一起。统计结果表明,此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事实上,竞赛类套路在普及程度上远远高于其他类太极拳,这与竞赛类套路简单易学,易于推广普及有关,太极拳习练初期人们往往选择16式、24式等简化太极拳类,而简化太极拳类的健身效果依然明显。因此出现了参与人数众多,研究成果偏少的现象,与参与者以健身为目的和竞赛类太极拳形成时间较短有关。

至于太极赛事及海外报道方面,属于新闻类报道,虽然分别占据总量的3.16%和3.39%,但因学术意义偏轻,在此不做评论。

2.2.5 关于太极拳产业、太极拳规则、太极拳器械方面

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是,虽然太极拳作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并号称是习练人数第一的健身项目。但根据统计,关于太极拳产业、太极拳规则、太极拳器械方面的研究很差,分别为17篇(1.92%)、15篇(1.69%)和11篇(1.24%)。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作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太极拳运动,其研究现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研究成果以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类、太极文化、太极教学与训练、太极拳歌谱要诀等方面为主体。在太极拳流派分类中以陈式太极拳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而值得一提的是和式太极拳,作为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和式太极拳其研究成果与习练人数一样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和式太极拳类文章33篇,占流派分类总量的16.93%,排在陈、杨式太极拳之后,列第三位。而孙式、吴式太极拳研究却略显不足,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与孙式、吴式太极拳研究一样薄弱的是关于太极拳产业、太极拳规则、太极器械方面。希望有识之士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3.2 建议

(1)体育项目科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项目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水平。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太极拳研究的水平。

(2)加强太极拳健身方面的研究力度,广泛宣传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努力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3)各流派太极拳应均衡发展,充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孙式、吴式太极拳应发扬优势,加强科研力度。各派太极拳从业者及爱好者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4)加强太极拳市场化培养及研究,开发太极拳产业建设,体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价值。

(5)应加强太极拳规则及太极器械方面的研究,使太极拳研究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太极拳现状 篇5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太极拳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了太极拳能在周口师范学院得到推广,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关键词 太极拳 周口师范学院 教职工 现状

一、研究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太极拳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网络系统资源,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搜索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了解我国太极拳现状,根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与本论文相关的内容、观点,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提高并从中得到启发。

(二)数据分析法

根据调查后得出的结果通过excel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对太极拳的了解程度

经过对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的调查发现不少人都练习过太极拳,时间长短不一,这些教职工作为脑力劳动者,文化程度高,对太极拳的了解比一般人要多,他们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比较关注,更容易理解太极拳的内涵,接受太极拳,他们大都认为太极拳能够养身,调节身体,陶冶情操并且经常练习太极拳来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但是对太极拳的技术动作不太了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教职工更多的忙于家庭、工作和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中去。并且,一些体育新兴项目不断崛起,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教职工更加乐于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例如:瑜伽和广场舞等。

1.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性别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参与到太极拳锻炼中的数量远远比男性要多,从历史的角度上分析,太极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男性习武的人数要多。而我校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太极拳的表演性和韵律的特点受到了女性教职工的喜爱;二是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更适合女性锻炼、了解和掌握。男性更偏向一些抗击性比较强的项目中去,比如球类;三是太极拳群体锻炼能够增加女性的情谊。

2.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年龄结构。参与太极拳的教职工当中,45岁以上的占了53.3%,35-45岁的占了40.2%,35岁以下的只有6.5%,可见太极拳的练习者年龄偏大,没有太多的社会事务,空闲了下来,也没有什么压力,更有耐心,也更适应练习太极拳的意境,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的虚弱,他们更关注身体健康和养生。另外,闲下来的他们更愿意找一个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太极拳也是他们社交的一个平台。

(二)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现状

通过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从生理方面讲,随着岁月的增长,人们的身体状况不断老化,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来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和工作上的不如意,加之我国医疗制度的不健全,而太极拳要求太极拳练习者的身体各个机能处于放松状态,但是要求注意力集中,这样有利于让练习者忘掉烦恼。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参加太极拳锻炼不仅能够改善练习者的睡眠质量和清晰状态,还能增强练习者的自我表现能力;从心理方面讲: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职工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家庭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增进交流,还可以使相同爱好之间的个体产生联系,从而使教职工身心压力得到释放。

1.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时间。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周口师范学院教职工参与太极拳锻炼时间比较固定,在调查的人群中,教职工选择锻炼太极拳的时间分别是:早晨、晚上、下午、上午。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晨练对健身的益处深入人心;受职业的影响,大多教职工会选择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参与的人越多,氛围越好,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太极拳练习中来,对周口师范学院太极拳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上午和下午练习的教职工比较少,受到职业的限制,由于对太极拳的热爱,有的人会在下班后直接在学校进行练习。但是由于工作和家庭,没有闲暇的时间进行锻炼,只要有时间就进行太极拳锻炼;另外一种是对太极拳的了解程度不够,喜爱程度不高,练习时间也比较随意。

2.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地点。教职工参与太极拳受职业的影响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练习,并且校园健身器材设施配备齐全;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正适合太极拳人与自然交融的那种意境,锻炼效果好;广场则是地势开阔,人群密集,适合交流和切磋;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区绿化的很好,一些健身器材设备也很完善,有的教职工年纪大,腿脚不太灵便,就近参与太极拳也是可行的。

3.教职工参与太极拳的组织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太极拳协会的人数比较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学校为教职工太极拳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平台,组织教职工在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由于缺乏太极拳指导人员,满足不了教职工练习太极拳的需求而参加太极拳辅导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对太极拳的认知程度;单独练习是由于个人的喜好问题,有些教职工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单独练习,享受太极拳带来的乐趣;受到几千年来习惯熟人群居的影响,教职工往往喜欢和亲朋好友一起练习,不仅能找到安全感,还能增加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

参考文献:

[1] 王兵伟.太极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6.

[2] 许翰声,丛滋龙.高校推廣太极拳运动对策的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4.

我国竞技太极拳的研究现状综述 篇6

太极拳的发展起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社会的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主体影响最大,在已有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改造,太极拳就是在不断的改造中从陈式太极拳发展出陈、杨、武、吴、孙、和等太极拳流派。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等太极拳简化套路的推出和《武术竞赛规则》的改进,进一步规范了太极拳的动作规格和练法要求,为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和竞技比赛奠定了基础。太极拳竞技比赛随后在全国各式武术观摩交流的竞赛活动中出现。改革开放以后,竞技太极拳从竞赛规定套路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各种自选套路的繁华灿烂。国家武术管理部门挖掘整理了许多太极拳流派,使各流派的太极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普及,为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又创编出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等太极拳竞赛套路。此外,对太极推手进行研究整理和《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竞赛的内容,为太极拳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及竞赛创造了有利条件,竞技太极拳随之兴盛起来。太极拳项目从被纳入武术竞赛中以来,它一直为国内竞技武术的发展和国际武术竞赛活动的兴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推进太极拳自身的竞技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竞技太极拳为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2003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改进制定了新的《武术竞赛规则》,新规则在继承1996年版本武术竞赛规则的“切块评分”办法的基础上做出了较大的改动。例如:为了提高比赛评分的公正性、公平性,由原来的两组裁判评分,改为三组裁判评分,裁判的评分细化到动作质量、演练水平、难度动作三个方面进行评分,为实现比赛的公平性,对动作质量、难度动作采取现场扣分制;在竞技太极拳比赛中增加了配乐的规定,要求套路的编排和音乐要相融合。

2、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竞技太极拳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用古代“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现代竞技太极拳源于传统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传统太极拳作为武术套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家传或师徒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武师们大多凭个人参悟心得,自圆其说,它主要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中心价值,也是注重体用兼备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目前被公认的各门派太极拳现在大多被称为传统太极拳,通过专门的传统武术比赛和太极拳年会进行比赛交流。

竞技太极拳是近现代以来, 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 以西方竞技体育模式为参照发展起来的新型太极拳项目,像体操、跳水一样加上规定难度动作的太极拳。在传统太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太极拳是一种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为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的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现代竞技体育色彩。现代竞技体育竞赛机制的规定,要求竞技太极拳始终要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比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传统太极拳由形架入手、最后脱化神明的传统训练过程,在现代竞技太极拳的训练中发生了改变,现代竞技太极拳更加注重追求动作的规范性。所以现在的竞技太极拳具有更好的观赏性,而技击性不如传统太极拳。尽管竞技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竞太极拳同属中国武术,紧密相连。现代竞技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在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下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理论上也可以说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新的发展。因此,竞技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关系可以被看做是太极拳整体的两个方面,但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融合之处。

3、竞技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竞技太极拳的发展相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其他项目是较好的,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传统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方面,对于竞技太极拳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中陈建民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 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 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 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 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 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1】。

肖红征以第10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中12名女子运动员的单项和全能成绩分析为研究内容,其结果表明, 武术套路的动作质量与难度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所在, 演练水平是运动员个人发挥技能的具体表现,在对比赛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武术套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2】。

刘同为根据裁判现场的评判以及录像观察,通过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武术套路男女预赛所有参赛运动员动作质量的扣分项和难度的成功率利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研究其失误率及扣分要项,并对造成失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针对现状指出相应建议,为参加决赛的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为今后的竞技武术套路科学化训练提供一些有益借鉴【3】。

小结: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从比赛分析为入手点的研究较多,说明了通过对大型太极拳比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比赛情况来总结分析我国竞技太极拳的发展状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竞技太极拳与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的关系, 阐述了目前竞技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希望为竞技太极拳的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竞技太极拳,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武东等.跨世纪太极拳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4) .

[2]、邱丕相.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刍议[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郭志禹.太极拳养身文化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4]、郑强芬.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J].内江科技, 2007 (6) .

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太极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修身养性、观赏娱乐,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太极拳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乃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之瑰宝。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突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要求加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和“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太极拳的项目特点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非常适合在高校开展,它对陶冶学生情操,强健学生体魄,使学生身体力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太极拳又是一项易开展和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且不受场地、器材、季节、年龄、性别的限制,尤其在当今各高校扩招、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开展太极拳,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太极拳发展和普及,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三所高校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包括在校学生、教师及其家属。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和Internet等搜索引擎查询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通过对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习练太极拳的学生、教师及家属进行访谈,探讨太极拳在高校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的开展、普及。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高校太极拳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问卷,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客观反映高校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状况。随机抽取了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体育专业学生2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随机抽取了非体育专业学生200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5%;教师及家属40名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份,收回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太极拳教学开展的现状

3.1.1 教学时间短,课时比重相对较少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有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4个专业。从下表可以看出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太极拳学时较多外,其他三个专业开课课时相对较少,特别是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专业开课学时少,教学时间短。民传专业虽然开课总学时相对较多,但学习内容多,在两个学期内完成5个套路,平均每个套路学习的时间并不长(见表1)。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只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大二开设有太极拳课,学习的内容是24式太极拳,一学期36学时。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开设有太极拳选修课,一般一学期开设36学时,主要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洛阳师范学院还开设有32式太极剑。3所学校不同专业学习太极拳的时间长短、内容的多少都不一样。但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既要让学生掌握复杂多变、内涵深刻的太极拳技术动作要领,又要求其独立完成成套套路,达到考核目标。

由于教学时间短,课时比重相对较少,教学效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理想,体育专业的学生来由于有一定的基础,接触和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记得时间长一些,但通过调查,忘记一般及全忘率达到53.9%;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相对较少,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比葫芦画瓢”,学完了考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从表2可以看出忘记一半及全忘率达到65.3%。武术界有句俗语称“十年太极、三年八卦、当年形意”,意思就是,要想练好太极拳须花十年的时间,八卦掌要花三年的时间,形意拳要花一年的时间。这对于旨在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3.1.2 学生课下习练太极拳的现状

“学而时习之”,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三所学校学生学习太极拳课的现状是,有些学生课堂上习练还算认真,但考完了,课下经常练习的人非常少,这与教育部提倡的终生体育意识是有背的。(见表3)

调查研究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课下经常习练太极拳的占25.7%,偶尔和从不习练的占74.3%;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课下经常练习的占18.2%,偶尔和从不习练的占81.5%。可见,“学而时习之”在太极拳教学中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想练好太极拳得天天练,而且是不能中断的,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同学们参加太极拳比赛或者段位考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

3.1.3 太极拳师资队伍状况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太极拳的教授者,示范动作不仅要准确优美、富于韵味,讲解要抓住要点、生动形象,而且要对太极拳的哲理性、健身性和技击性有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目前3所学校从事太极拳教学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不是很多,高级职称人数有限,大多数为中级职称。也有个别武术教师也教授太极拳,但太极拳专项技术不是很好,动作技术不规范,理论知识不扎实。(见表4)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太极拳教师的动作不统一,个别动作不够规范,有的教师不能讲解出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学生课余时间太极拳开展的现状

3.2.1 学生课余时间太极拳开展的形式和途径

调查得出,3所学校学生习练太极拳活动的形式选择率最高的是与同学一起练习,还有的选择参加辅导班,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以武术协会的形式举办有太极拳培训班,训练的地点大多在东、西区田径场和老图书馆前面。还有少部分人是通过网上太极拳视频或太极拳光碟的形式学习的,课余时间自己在田径场或篮球场习练太极拳。

3.2.2 学生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的内容

从表5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课余时间习练太极拳的内容大多数选择24式太极拳,然后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和其它式太极拳。说明高校24式太极拳普及的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学会24式太极拳并运用到课余时间主动进行练习。陈氏太极拳排在第二位,体现出了地方特色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不高。陈式太极拳作为河南省的特色拳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好,除了洛阳师范学院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外,其他学校以及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接触的较少,没有发挥出较好的地方优势。杨式、42式太极拳以及孙式、武式、吴式太极拳习练者更少。

3.2.3 太极拳比赛活动现状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比赛是激励体育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在开设太极拳比赛活动方面不容乐观,据调查,除体育专业的个别同学在参加武术套路比赛时有选择太极拳套路作为比赛项目的,其它形式的太极拳比赛几乎没有。其他省市有的高校为了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专门进行全校性的太极拳比赛,教练由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担任,这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洛阳市3所高校目前在开展太极拳比赛方面的潜力非常之大,通过开展太极拳比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会更好地推动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3.3 教师及家属太极拳开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健康第一”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新的世纪是保健的世纪。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是人类保健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对教职工及家属健身也非常的重视,3所学校的校工会分别组织过不同形式的太极拳培训班,洛阳师范学院组织的次数比较多,有几个学期每天下午4点半在老图书馆前和周二、四、五、六早上7点至8点在师范学院鸿儒小区开设有太极拳培训班,供太极拳爱好者学习和交流。教师及家属非常支持培训班的开展,每天大约有40人左右参加培训班。(见表6)通过调查,教师及家属经常参加太极拳培训班的分别占到65.8%和52.6%,表明教师及家属对参加培训班非常重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视。由于种种原因使太极拳培训班不能够长期坚持开展,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校太极拳教学中专业太极拳教师有限,各专业安排的太极拳课程课时少,除体育专业外,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太极拳内容单一。(2)高校太极拳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学生课下练习少,习练内容单一,能够熟练掌握太极拳的人数少,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在太极拳教学中很好的体现。(3)高校开展太极拳比赛活动方面不容乐观,应多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太极拳比赛。(4)高校在教师及家属中开展太极拳的力度较小,培训班不能够长期坚持。

4.2 建议

(1)应增加太极拳教学的学时,使学生在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更深入的学习太极拳的精髓,掌握太极拳动作要领;同时让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太极拳。体育专业的学生可学习其他派系的太极拳,使其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太极拳。(2)围绕太极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从课内向课外合理有效地延伸和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如成立俱乐部、课外辅导小组等,构建课外辅导机制并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把教学内容掌握消化,培养兴趣,形成习惯,进而把它转变成自我锻炼手段,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3)学校可以为武术老师办太极拳学习班,统一进行辅导,规范动作,增加太极拳专业教师师资。(4)高校体育课教学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太极拳理论课时,用来讲解太极拳健身功效及历史渊源等有关太极拳知识。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太极拳指导员,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及业余爱好者习练太极拳,同时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提高。(5)学校应经常举办太极拳项目竞赛、表演活动,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安平,毋洪飞等.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拳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3):87-88.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琛.太极拳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J].中国学校体育,2003(1):93-95.

[4]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太极拳对高血压影响的研究现状 篇8

1 各式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有机融合的产物,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太极拳大致可以分为五式, 分别为陈、杨、吴、武、孙五式。同时, 国家体委 (现为国家体育总局) 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了现在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除此以外, 还有八式、四十八式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家喻户晓, 关于太极拳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如李珍强调“练意”的优先学习对八式太极拳的学习及最终练习对身体的产生效果的积极影响。黄金容等人通过对四十八式太极拳的动作分析来证明强身养性的良好作用。杨再惠、周兴伟则通过实验证明陈式太极拳对人体心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积极影响。还有许多学者选择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进行单一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或将几种太极拳进行对比研究, 但综观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大多学着着重研究二十四式太极拳的作用及机制。

2 太极拳降低血压的作用机理

太极拳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太极拳属于温和运动

温和运动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 整个运动过程中供氧充分, 可加速体内脂肪、糖和蛋白质的分解, 提高肺活量, 减少外周血液循环的阻力, 从而促使血压下降;温和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因此, 温和运动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温和体育运动能使人释放一种欣快物质, 即内啡肽, 该物质能减缓或者消除老年人的负性情绪, 使全身处于紧张状态的小动脉得以舒张, 从而促使血压下降。

2.2 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运动训练可使血中的升压激素:洋地黄样物质、儿茶酚胺含量减少, 降压激素、前列腺素E、多巴胺、牛磺酸含量增加, 运动可以使一氧化氮 (NO) 与内皮素 (ET) 比值 (NO/ET)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减少了高血压患者体内氧自由基对血清内皮素的促进分泌, 促进了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转而降低对血管的紧张程度, 达到了降压的效果。同时毛红妮等人认为太极拳能使血压、内皮素水平降低, NO水平升高, 使三者处于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2.3 太极拳对于大脑皮层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运动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大脑皮层有意识的控制下完成的。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炼大脑皮层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建立广泛联系, 人体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 这种觉醒状态提高大脑机能的同步化、有序化水平;进而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 提高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状态, 重新调节机体的血压水平, 使血压能够稳定在较低水平。

2.4 太极拳对体内微循环系统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

太极中螺旋式弧形动作使周身肌肉、韧带和关节在均匀、柔和、连贯的复旋转中得到运动, 能改善体内微循环, 降低外周阻力, 指端血管容积增大, 减少体内淤血现象, 促使血压下降。

2.5 太极拳所练习的呼吸方法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改善功能

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的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 而王晓军等人认为腹式呼吸法能增加膈肌的运动幅度, 既增加了肺通气量, 又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有节律的按摩, 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

可见, 太极拳降血压作用机制较为复杂, 是多路径、全方位的进行调节血压。

3 太极拳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高血压患者除了血压高于正常值外, 可出现头晕、头痛、头重脚轻等症状, 尤其是平衡调节能力下降。此外, 高血压并发症多, 致残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平衡能力, 防止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3.1 太极拳运动对平衡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 肌肉的控制力降低, 因而老年人步行不够平稳、摔跤跌倒的情况常有发生, 考虑到步行作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之一, 所以加强平衡练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太极拳恰恰对人的平衡能力起到一个良好的锻炼效果。谢荣华等人研究表明, 太极拳锻炼和普通锻炼均可以提高身体平衡控制能力以及行走能力, 但太极拳锻炼的作用明显更优, 同时太极拳锻炼组对重心的控制力更优、闭眼时对动作的控制能力更强。这样提高了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血压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效果

太极拳不仅对高血压本身有着良好的降压效果, 对于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有着不错的防治效果, 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可减少脑卒中事件35%~40%, 心肌梗死20%~25%, 心力衰竭50%以上。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患者未来生活质量。

3.3 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提高

陈健英等人在广州市六榕社区中开展太极拳运动来研究其干预高血压的效果, 评估结果是干预后患者在吸烟、饮酒、限盐、限油、体育运动、睡眠质量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韩俏英通过长期的实验随访分析得到练习太极拳的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这7项生活质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总结

综上所述, 太极拳不仅在降压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对于高血压并发症及在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同样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但是, 国内大多数有关太极拳对高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实验对象数量偏少, 由此导致实验数据结果科学性降低, 不够具有说服力;实验中的对照组类型过于单一, 难以凸显出太极拳运动的优势;在研究太极拳对高血压的影响中, 高血压病的分类不够细致。针对以上的问题, 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增加实验对象数量, 并进行严格筛选, 提高实验质量;尝试选用其他日常运动方式作为对照组, 使得对照组类型多元化;研究时将高血压病类型细化, 结合“因人而异”的思想, 研究出适合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的太极拳运动方案。当然, 众多学者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必将愈发完善。

摘要:本文主要归纳了各式太极拳的研究现状、太极拳运动降低血压的机制、太极拳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探讨太极拳对高血压的积极作用及在此方向上研究的不足之处。

太极拳现状 篇9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加大重视,大学生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面。太极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运动项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修身养性,还可以使同学们切身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太极拳运动的是一项简单易开展和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活动。而且不受地域设备,天气,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高校不断扩招,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解决了场地受限的情况,具有一举俩得的作用。在大学里普及开展太极拳运动项目既加强了同学们学习兴趣多方向发展,加深了大学生对太极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活。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扬州大学200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查阅法

查看近年该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及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扬州大学部分专业教师的访问,了解太极拳在扬州大学的开展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设计《扬州大学太极拳发展现状问卷调查表》,抽取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60名,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其中有效回收率为86.6%:抽取扬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学生150名,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7份,有效问卷145份,其中有效回收率96.6%。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并归纳,运用Excel表格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扬州大学太极拳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2.1 扬州大学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2.1.1 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现状

根据扬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太极拳是大一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且扬州大学每年运动会的闭幕式上都将举行全校的太极拳比赛,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十一届,这些都表明学校对太极拳运动的重视程度。

根据表1所示,扬州大学有近80%的体育专业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而非体育专业也有着超过60%的学生对太极拳有感兴趣。这充分的表明学校营造的运动氛围对学生的兴趣倾向有着非常高的影响程度,一定程度上,学生对于太极拳和学校对太极拳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

2.1.2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对太极文化认知程度差异性

一个人认知程度决定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如熟知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发展历史与其现状更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播。表2可知,体育专业对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了解程度达到了48.1%,而比较了解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文化内涵达到了30.7%,一般了解其门派的达到了21.2%,对太极拳一无所知达到了为0%,总结100%。非体育专业学生非常了解其历史、发展历史及其现状达到了14%,比较了解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文化内涵达到了22.7%,一般了解其门派达到了48.2%,不了解的达到了19.3%,总计100%。

由此可知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于太极拳的认知程度还是具有差异性的。

2.1.3 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程度调查

在不宽裕的时间里进行太极拳课程不仅教师感到累而枯燥,学生没有学到太极拳的精髓,不了解太极拳的内涵意义,也会渐渐对太极拳课程失去兴趣[5]。

研究调查表3可知,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的占有55.8%,偶尔参加太极拳活动的占有38.5%,而从不参加太极拳活动的也有5.7%

2.1.4 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类型调查

经调查表4可知,体育专业学生因接触太极拳时间相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较多,所以体育专业学生更希望参加一些有关太极拳的比赛人数居多,但是还有11.5%的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参与太极拳类型的活动。

2.1.5 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频率调查

太极拳师一种轻松柔和的合乎生理规律的运动方式[4]。根据表5研究调查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课下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占48.1%,偶尔练习的占30.8%,从不练习的占48.1%;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下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占28.3%,偶尔练习的占22.1%,从不练习的占49.6%,可以发现“学而时习之”在太极拳教学中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太极拳大部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学分。就遗忘规律来说,人在学习新事物后,当天及以后几天必须进行记忆强化措施避免遗忘[8]。

2.2 扬州大学太极拳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不高,认识程度低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他以认识或者探究外物的需要做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所以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头等要素。

2.2.2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程度不高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活动不断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比赛是刺激体育活动不断向上的主要因素。扬州大学在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拳文化传播方面均具有完备的方案,为了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扬大举办了全校性的太极拳比赛,教练由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武术专项班的学生来担任效果非常显著,这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为什么还是有学生对太极拳活动了解和参与程度不高呢?

2.2.3 太极拳合理化教学的问题

太极拳教师是太极拳课程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7]。《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更明确的指出:“未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授课教师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而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是相当重要的,由学生喜欢的老师来授课可以加深学习太极拳文化的印象,促进太极拳水平的提高。

2.2.4 太极拳教师人员紧缺的问题

调查表明扬大学生人口基数较大,虽然扬大太极拳教师人员数量相对较多,但还是出现缺口。

2.3 扬州大学太极拳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2.3.1 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不高,认识程度低的问题研究

加强太极拳运动的攻防教导,不应让学生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去学习,年轻人也可以去锻炼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去学习太极拳套路,不能让学生一开始接受太极拳运动就觉得其动作变化复杂,动作数量多难记忆,从而丧失了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开设太极拳进修班,不断培养专业太极拳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多方面介绍太极拳文化,改善学生对于太极拳认识的匮乏,从而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绝不能呈现出一问三不知的教学失误。

太极拳的理论也是太极拳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太极拳的内涵以及动作功能,这就使得学生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太极拳兴趣也随之下降很多[6]。

2.3.2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程度不高的问题研究

调查表明,扬州大学太极拳比赛大多是学院指定某个班级参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使之产生了抵触心理,学校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让同学自发的来进行学习训练,这样便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该校的太极拳社团较为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去学习太极拳的,只不过没有听说过太极拳社团苦于有心无力,所以对太极拳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

2.3.3 太极拳合理化教学问题研究

研究表明,扬大学生对于由体育学院专业老师来教导太极拳的心理期望率占37.9%,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来教导太极拳教学也达到了33.8%。所以如果由体院专业老师开设公选课,再由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开设太极拳社团,俩者相辅相成,且又不相互冲突。课下练习课上所学的知识,再到课上以课下自身练习的基础不断拓展未学的理论,这样就起到了良心循环的作用。

2.3.4 太极拳教师人员紧缺的问题研究

首先,应当培养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学生担负起太极拳教学的重任;其次,鼓励并太极拳社团在大学里的创办;最后,加强校与民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高水平师资共享,缓解高校太极拳教育师资紧缺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学校重视太极拳的教学和普及将太极拳列入大学生的必修教材,且每年都固定举办太极拳运动比赛,仍有一部分同学为应付考试对太极拳兴趣不高,了解程度较低。

(2)大部分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参加太极拳社团和公选课;

(3)高校太极拳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把握住与时俱进的思想,与社会主流相结合。

(4)大部分学生课外用在练习太极拳上面的时间很少,还有部分同学从不参与练习太极拳。

(5)太极拳社团宣传力度较低,导致很多同学想要了解却不知道如何参与。

(6)大部分学生期望专业老师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生教导授课。

(7)学生对太极拳认知较低,理论知识及技击知识了解较少。

(8)太极拳太极拳教师人员相对紧缺。

(9)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练习太极拳机会较少。

3.2 建议

(1)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园里加强太极拳文化的各种方式宣传。

(2)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体育学院太极拳专业的学生走进各个校区,帮助教学训练协助学生社团发展,开展太极拳表演和比赛。

(3)定期举办各种形式太极拳骨干培训班,以及组织各校区社团之间的表演和比赛,增加校区间的太极文化交流。

(4)教师应多参加太极拳培训或其他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多专研教法,太极拳本是枯燥无味,好的方法可以让“一潭死水变活水”。

参考文献

[1]关睿.太极拳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J].学术论坛(前沿),2010,15(9):273.

[2]韦朝贵.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4(8):15-16.

[3]赵同森,职武营.太极拳起源之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8.

[4]刘欣,李元彬.二十四式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之比较[J].才智,2011,36(24):194.

[5]朱建红,刘成兵.常州市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2):70-71.

[6]李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改革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23(4):122-123,160.

[7]孙美.河南省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1):33-34.

太极拳在云南保山市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1 保山市太极拳开展的现状

保山市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东汉设为永昌郡, 是闻名于世界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冲”, 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驿站和中缅印贸易的重要集中地, 它在中国与缅甸、印度、中亚国家级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整重要的作用。保山是个多民族大家庭, 少数民族人口24万, 按人口数依次为彝、傣、白、傈僳、回、苗、布朗、佤、阿昌、满、景颇、德昂, 占全市总人口的9.68%。

1.1 保山地区太极拳练习者的基本状况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保山地区太极拳练习者男性多于女性, 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 (1) 家庭因素, 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关, “男主外女主内”, 女性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家庭子女照顾上和洗衣、做饭等繁琐的家务事上, 很少有体育锻炼和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 (2) 男性生活压力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下降, 促使了他们去寻找增强身体健康的途经。这也为男性从事太极拳锻炼的内部因素。 (3) 太极拳自身的运动特点。太极拳简单易学, 对场地没有限制, 而且能达到很好地健身效果。 (4)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 子女不在身边, 退休后很多时间都是呆在家里, 与外界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他们这一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由图2看出, 保山市汉族练习太极拳者中汉族最多, 占52.89%, 在保山市少数民族中, 回族虽然不是占的最多的, 但在太极拳练习者中, 回族占20.84%, 远远高于其他民族。这与回族历来尚武的文化风气有关。

1.2 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中, 18岁以下的练习者中, 有75人, 其中男性51人, 占男性练习者的4.81%, 女性24人, 占女性人群的4.11%;18~35岁有202人, 其中男性有126人占男性太极拳练习者的11.88%, 女性有76人, 13.03%;35~50岁年龄段太极练习者有470人, 男女比例分别为33.39%, 19.89%;51岁以上的太极拳练习者人数最多, 在整个太极拳练习者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男、女练习者分别为529人和367人, 所占的百分比为49.91%和62.95%。从表1我们很容易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极拳练习者的人数和比分比逐渐上升, 35~50岁之间是一个过渡期, 太极拳练习者的人数上升明显, 50岁以后, 太极拳练习者的人数达到了最大值, 太极拳对中老年认得吸引力远远高于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从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太极拳在保山市的中小学的体育课的开展也不容乐观。从表1还可以看出另外一个问题, 在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中男女比例很大, 男性太极拳练习者占总的练习者的百分比为64.51%, 女性为35.49%。这说明了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中男、女性的差异性比较显著。

1.3 太极拳练习者的次数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每周练习1~2次有1069人, 占练习者的65.06%, 练习3~4次约为19.72%, 5~6次为9.49%, 7次以上的为5.72%。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每周能达到5次以上的仅占15.21%, 练习次数并不多, 反应了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的积极性不高。

1.4 保山市太极拳锻炼状况

保山市区的人们, 喜欢太极拳的很多, 大多是早上或傍晚自发的组织起来, 以小团队的形式在广场、公园或河边配备简易的音响进行练习。但练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 练习过程中没有太极拳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大多都是一个人在前面带着练习, 后面的人依着葫芦画瓢, 只是简单的模仿, 没有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精髓。 (2) 保山市太极拳练习者的随意性, 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 每周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的不固定性, 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心情练习, 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达不到健身的效果。 (3) 太极拳练习队伍之间和太极拳练习者之间的交流较少。保山市太极拳练习队伍之间的交流较少, 保山市很少举行太极拳比赛、太极拳表演等, 大多是关门造车, 各顾各的。队伍内部也是很少切磋, 特别是女性即使练不好, 也很难放下身板, 向别人虚心请教, 接受她人的观点和指导

1.5 保山市太极拳开展的外在因素

保山市属于中小城市, 生活节奏较慢, 同时拥有保山学院及保山卫校等中等以上学校, 大型开放性的公园及广场, 专门的武术培训基地两所, 这种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 这促使了保山市太极拳发展拥有一个很好的前景。但是缺少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太极拳组织间的交流较少同时也制约着保山市太极拳的发展。

2 保山市太极拳发展的策略

2.1 太极拳走进中小学, 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太极拳走进学校, 将青少年这个潜在的对象带入太极拳的队伍, 不仅能过有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 还能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传输给青少年, 正确的引导新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青少年也是我国消费的主力军, 如果青少年消费的一部分转移到太极拳的锻炼上, 这无疑对太极拳的产业化, 太极拳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2.2 培养太极拳专业教师, 及骨干成员

针对保山地区太极拳组织缺少专业教师的状况,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太极拳专业教练的培养。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武术人才资源, 如保山学院、武术训练培训机构等, 对保山地区的太极拳组织骨干成员进行培养。由他们进一步的在太极拳组织和太极拳辅导站等对太极拳成员辅导教学, 从而为保山地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部分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 大力宣传太极拳运动, 倡导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搭建前所未有的网络平台, 实行网络教学, 推进太极拳的发展。利用新闻、专访等加大对太极拳的曝光率, 吸引群众的注意与参与。这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4 政府体育机构指定完善的竞赛机制, 定期举办太极拳交流

练习太极拳不是闭门造车, 太极拳需要不断的交流才能进步。相关政府体育部门指定完善的太极拳竞赛机制, 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太极拳在大型开幕式的集体表演等, 吸引太极拳练习者前来切磋交流, 这样不仅提高了太极拳的练习水平, 还能给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 提高广大太极拳练习者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及数据统计法对保山市的太极拳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找出太极拳在保山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 进行分析归纳,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价值,对策

参考文献

[1]倪红英, 雷芗生.老年知识分子打太极拳负荷对心肺功能影响的纵向观察[J].体育科学, 2004, 24 (4) :28-30.

[2]黄祁平, 冯文昌.河南省太极拳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13 (2) :69-71.

[3]王文庆, 赵凤娟.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开展现状及前景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5) :36-38.

[4]薛山, 朱莉, 李英, 等.传统太极拳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4) :489-490, 511.

[5]李晶晶, 田婵, 马立娜.浅谈太极拳对杨浦区各年龄段成年人群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7 (4) .

上一篇:D-试验下一篇:离散选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