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探讨

2024-07-14

互补性探讨(精选十篇)

互补性探讨 篇1

1 专、兼职教师的特点分析

(1) 专职教师特点: (1) 理论知识强:专职教师在长期临床教学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 教学方法多:专职教师有着灵活的教学手段, 能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教学, 如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等; (3) 教学文件规范:专职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完成各种教学文件, 如授课计划、教案等, 且内容规范、全面; (4) 教学能力强:专职教师在教学中能熟练地驾驭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调动课堂气氛等, 并能及时维持课堂纪律; (5) 把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向:专职教师长期致力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研究, 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重点、方向把握较准; (6) 临床经验少:专职教师的不足之处是从事临床工作少, 教学中对临床知识内容的扩展能力较差, 不能联系临床实例, 因而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及准确性。

(2) 兼职教师特点: (1) 临床知识丰富:兼职教师因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对临床实际、临床内容及临床动态较为熟悉, 所以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临床知识的重点、前沿; (2) 临床实践能力强:兼职教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有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能增加知识的实效性; (3) 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在教学中兼职教师能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具体; (4) 理论知识较薄弱:由于兼职教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所以对理论知识较为生疏, 加之有些兼职教师从事单一系统的临床护理工作, 如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等, 有可能对本系统知识内容较为熟悉, 而对其他系统知识则较生疏, 出现“偏科”现象, 从而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5) 教学文件欠规范、教学环节少:因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繁忙及时间精力有限, 对教学过程、教学文件的书写欠熟练、欠规范,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对课堂纪律、课堂效果缺乏管理及调整。

2 专、兼职教师的配合性探讨

2.1 加强集体备课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都是一致的, 所以为统一其知识点, 有必要将专、兼职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内容及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统一:因教材内容较多, 课时量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内容删减方面, 可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修正, 以减少因教师理解不同, 而造成的教学内容的不同, 致使在进行统一考核时, 各班成绩出现较大差距, 从而缺乏公正及公平; (2) 教学重点的统一:在教学中专职教师因对教学大纲较为熟悉, 且经常钻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故能掌握教学重点, 而兼职教师熟悉临床实际且了解专业知识的前沿, 故能把握教学方向, 因此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达到统一重点、难点的目的。

2.2 共享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因专职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备课时间, 因此各种教学资源较为完善、规范、全面, 如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练习题库等;而兼职教师忙于临床一线工作, 无暇完成如此复杂的教学资料, 但兼职教师有诸多的临床病例及前沿知识。所以将二者的教学资源共享, 既减轻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负担, 使之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又丰富和完善了学科资源,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专、兼职教师的互补性探讨

3.1 在知识水平上的互补

专职教师因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所以理论知识强, 能准确把握各知识点、知识层面, 且熟悉教材、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全面、完整。兼职教师熟悉临床实践, 能把握知识前沿、动态变化, 能拓展知识, 并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座谈等方式将二者的优势相互补充及渗透, 能提高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3.2 在教学能力上的互补

专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布置及批改作业, 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及改进, 此外在学习内容、方法及难点方面掌握较透;兼职教师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能将临床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对实训课中的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了如指掌, 并能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听课, 相互交流等方法, 将二者的优势有机地结合, 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3 在教学方法上的互补

专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 能调动课堂气氛, 随时维持课堂纪律, 把握课堂效果,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接受及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及难易度, 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的兴趣。兼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因能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拥有大量的临床一线资料、临床实例, 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易于理解及掌握, 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及理解力。通过不断交流、相互听课、示范说课等方式相互学习, 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3.4 在专业素质上的互补

专职教师理论知识扎实, 教学过程规范, 有较好的教育素质;兼职教师实践知识扎实, 长期处于严谨的工作环境中, 有较强的医学素养, 且均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上的主力军, 如护士长、有经验的主管护师等,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其言行举止所流露出的是良好的护理素养, 能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中, 并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感化学生, 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将二者的优势有机结合, 就需要专职教师经常性地进入临床一线实践、学习与进修;兼职教师不断听课、参加集体备课, 并通过相互指导、相互交流, 从而弥补二者在临床或教育上的不足。

互补性探讨 篇2

作者:陈亚萍编辑:studa20

摘要: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中既各自独立又交叉联系的组成部分,两者在目标取向、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上都具有相似性,从而具有了彼此点补转化的可能性。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也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补 转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因而也是企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一、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考察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种经济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既独立又同一,因此,可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彼此互补以达到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员工的思想也难免出现一些困惑和疑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和严峻考验,企业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经济高度繁荣和社会多样化加剧的趋势下,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以下五种功能:一是清晰目标导向。“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和确立,就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从意识形态深层指引组织发展的根本方向,对企业成员及其行为起到导航作用。”二是凝聚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使企业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增强企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激励员工前进。积极的企业文化,在满足员工物质保障需求的基础上,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其工作热情,使每个成员自觉地为企业目标而奋斗。四是约束偏离行为。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不仅仅表现正激励和负激励上,更主要的是通过组织文化对成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将外部约束和企业成员的内在约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五是延续企业力量。一旦企业文化塑造成型,就会持久不断地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与转化

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企业的特色,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如加强职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公平与正义的关系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企业文化建设是核心,两者存在的共性决定了它们可以互相融合。“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并不是将两者完全等同或者相互取代,而是说两者不能够孤立的进行,应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资源帮助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本身具有的如下内在条件,使得两者的互补转化成为一个

现实诉求。其一,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人”在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企业文化的塑造也旨在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其二,层次多元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因为具体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境遇不同而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地位、觉悟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到多元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全体员工创造的集体文化,故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多种方式来满足员工的层次差距。其三,交叉重合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而企业文化,为了树立企业目标,培养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积极性、凝聚力以及最重要的企业精神,在内容上势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重合。

事实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诉求,还统一于党的指导思想下。企业文化强调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共性,两者的发展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三、企业文化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而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也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

一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企业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融合。”

二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对于企业这样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发展是核心任务,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立足用企业精神、经营宗旨、质量方针和理念教育职工,可以极大地激发职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

三是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必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灌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渗透到群众性地创建活动中。其次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要努力做到体现多元性,富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唐剑,何金泉.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影响力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2008(6):41—43

[2]王翼.浅议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现代企业教育,2009(7):162—163

风光互补项目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风光互补;电容电流;接地变

1、概述

特变电工乌鲁木齐达坂城风光互补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终期50台风力发电机组与风机箱变0.69/35kV侧均采用电缆馈出,箱变高压侧至35kV集电线路电缆长度1.5km,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约5.25A;架空线路长度22km,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约2.86A;每回35kV集电线路引入升压站电缆按0.1km计,合计电缆线路长度0.4km,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约1.4A;光伏区35kV电缆汇集线路长度6.8km,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约23.8A;进一步考虑升压站附加电容电流约为13%(参见《电力工程设计手册》),合计计算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按约37.64A考虑。

2、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过大的危害

经研究分析,35kV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急剧增加,当系统电容电流大于10A后,将带来一系列危害,具体表现如下:

1)当发生间歇弧光接地时,可能引起弧光过电压,引起电缆头等绝缘薄弱的地方放电击穿和设备瞬间损坏,使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大受影响。

2)鐵磁谐振过电压现象比较普遍,容易发生电压互感器烧毁和熔断器的频繁熔断事故,威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3)运维人员发生误操作,碰触到带电部位,受大电流的灼伤,会加重运维人员的伤亡。

4)电弧不能自熄,会破坏周围设备的绝缘,造成事故的扩大化。

3、解决方案的探讨

本项目计算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按约37.64A,根据DL/T5383-2007《风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范》6.5.1条规定:35KV集电线路或电缆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均应在变电所装设消弧线圈。

按照国家电网【2011】974号文件第9条和新疆电力公司电调【2011】94号文件反措要求,风电场汇集线系统单相故障应快速切除。汇集线系统应采用经电阻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不应采用不接地或经消弧柜接地方式。经电阻接地的汇集线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应能通过相应保护快速切除,同时应兼顾机组运行电压适应性要求。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汇集线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应能可靠选线,快速切除。根据规范及国网公司要求,本项目35kV中性点接地方式有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和采用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

3.1经消弧线圈接地

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时,当电容电流发生变化,消弧线圈接入容量方便调整,降低单相接地发生时故障点残留,使电弧容易熄灭,避免长时间燃弧而发生相间短路。但由于消弧线圈的补偿作用,故障电流值较小及电弧不稳定等因素,小电流选线装置灵敏度低,无法选线,经调研发现,风电场在发生单相电缆终端故障的情况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和消弧消谐装置未能正确动作(有的风电场在消弧消谐装置退出运行的情况下,风电场仍继续运行),使系统较长时间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引起绝缘薄弱环节被击穿,进而迅速发展为相间短路(从故障波形分析单相接地发展为相间故障的时间一般为4.9s~11s),有的导致电缆终端、过电压保护装置发生爆炸或损坏。

3.2经小电阻接地

(1)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时,小电阻接地改变接地电流相位,使回路中残余电荷加速泄放,促使接地电弧自熄并降低弧光间歇过电压。

(2)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变化明显,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与线路零序保护配合,能够准确、快速的切除故障,减小对系统的影响。

(3)阻尼作用显著,从而消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系统谐振过电压。

(4)对于电缆线路,大多数故障为永久性故障,直接切除故障,可大大降低操作过电压。

3.3综上所述,对两种35kV接地方式的对比,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方式,能更好的满足电网要求,快速切除故障,避免事故的扩大化。因此,本项目35kV侧采用接地变+小电阻接地方式。

4、设备选择

4.1接地电阻计算

为使35kV汇集线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快速切除,电阻值的选择应保证金属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为200A以上,为了保证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保护能可靠动作,本工程流经接地电阻最小接地电流统一取为Id=300A。电阻值得选择为:

式中Id为单相接地短路电流(Id=In相电压流过接地电阻电流+IC电容电流)

考虑容量,本项目接地电阻值选择为70Ω。

4.2接地变的选择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阻器短时内承受的功率为

如果故障能够快速切除,在选择接地变容量时就要考虑其过载能力,本项目按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持续10s考虑,根据IEEE Std C62.92.3,对于接地电阻配套的接地变压器,其容量按接地故障时流过接地变压器电流对应容量的1/10.5选取。故本项目接地变容量为:

按10秒流过接地电阻电流为300A,小电阻按70Ω选择,接地变容量应选择577kVA;按照35kV接地变设计序列,最终确定35kV接地变容量为630kVA。

5、结论

风光互补项目35kV集电线路在发生接地故障时,完全有条件停电检查,排除故障后,再向电力系统送电。该系统电容电流如果大于规定值,应满足快速切除故障线路,防止事故的扩大,优先选择经小电阻接地的接地方式。

作者简介

互补性探讨 篇4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 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 我院大创累计立项国家级40项, 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 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 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 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 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 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 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 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 或者别人的推荐, 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 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 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 课程安排比较紧密, 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 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 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 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 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 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 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 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 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 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 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 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 的石油工程专业, 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 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 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 自2005年以来, 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 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 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 就难免存在着对其核心含义把握不好, 设计 (论文) 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 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 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 既缺乏创新性, 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 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 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 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 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 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 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 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 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 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 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 频繁外出找工作, 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 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 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 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 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特征互补性分析

1.设题互补性分析。题目的设置就要具备一定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特点。具体通过指导教师按照自身科研发展及科研课题情况, 制定适用于2~4人左右科研小组在2~3年时间内可以分阶段完成的延续性课题题目、内容、研究进度等, 并在整个项目中实时跟踪指导, 分层次设定创新实验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研究目标。

因此, 在大创项目申报时候, 要在申请表中体现大创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全部内容。大创的内容必须是具体的、可执行的, 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是方向性的, 应为根据大创研究的情况可能需要对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指导教师在设计题目时, 要充分考虑到两阶段内容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同时对题目设置教师的科研条件, 包含科研方向、实验设备条件、项目支撑条件等进行评估, 明确可行性后再确立题目。

2.开题模式互补性分析。首先, 明确立项答辩与开题答辩的异同, 立项答辩是申报项目经过评审、筛选最终纳入该年度项目的过程, 主要考察的是项目的立项依据、选题理由、预期成果等方面;而开题答辩是通过对项目研究过程描述、经费预算、成员分工等方面的指导使项目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其次, 开题答辩中开题报告的撰写是重中之重, 在开题前组织一系列的如开题报告撰写、文献信息检索以及数据统计等培训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统一组织开题答辩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3.过程管理互补性分析。 (1) 学生任务流程规范化。明确学生的工作任务是创新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 占总数6%的项目成员对于自身承担任务并不十分明确。教师应负责建立学生工作任务规范化流程。 (2) 学生需要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发展状况提出选题, 提交给教师审核;继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计划编写;教师负责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在项目临近结束时提交大创阶段结题报告, 并同时提交毕业设计阶段内容规划和初步研究方案;答辩通过后, 随即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并完成工作手册的撰写、提交;毕业设计完成后, 撰写毕业设计阶段的报告, 并将大创阶段的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背景介绍。 (3) 梯队建设制度化。应建立符合本科生特点的梯队建设制度, 项目成员应突破年级的限制, 从各年级选择学生加入不同项目组。组建由研究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组成的梯队。教师重点与项目组长联系, 由组长贯穿组员这条线, 再由组员将项目资源辐射到未参与项目的其他学生, 扩大项目研究的获益群体。

四、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也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如何结合石油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的优缺点, 探索一套高效的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并细化一套针对性高、操作性强、实践性好、效果明显的实施规范, 是进一步提高创新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希望本文所探讨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实施规范, 可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崔传智, 赵晓燕.关于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9) :88-89.

[2]桑玉军.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 :91-92.

[3]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3, 16 (6) :158-159, 163.

[4]徐志文, 詹伟达, 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剖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3) :39-40.

[5]陶旭晨, 余承海, 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 2015, (1) :158-159.

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篇5

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所共同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作为人类主要认知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在话语解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和转喻是自然的推理图式.不管是隐喻还是转喻,其两个认知域之间容易被激活的.概念映现,为语用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关联理论提出的关联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又规约着隐喻和转喻中两个认知域之间所激活的概念映现,决定了哪一个概念映现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被首先激活.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语用推理上的这一互补性进一步拓展了我们话语理解研究的范围.

作 者:张辉 蔡辉 ZHANG Hui Cai Hui  作者单位:张辉,ZHANG Hui(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7)

蔡辉,Cai Hui(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关联理论   隐喻   转喻   语用推理  

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 篇6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指数

一、 引言

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陷入了低谷,但经济贸易往来却飞速发展,2001年中日贸易总额增长11.8%,而2004年增长26.6%,达到了1 682亿美元,中日两国的“政冷”似乎并没影响到“经热”,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双方存在极强的贸易互补性。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日本以密集的资本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格局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日贸易的时候往往将其设为“默认值”,对双边贸易基础的互补性缺乏实证研究。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判断是否存在贸易互补性基础,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对中日贸易互补性的程度进行衡量,以期从实证的角度来全面考察中日贸易的互补性。

二、 中日双边贸易的基本情况

如图1,中日贸易自1995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95年的574.7亿美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 843.9亿美元,增长了2.25倍,年均增长32.5%。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展速度更为惊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4.1%。2001年~2005年对华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和位次分别为11.8%,第三;13.5%,第三;15.5%,第二;16.5%,第一;16.9%,第一,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我国多年来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直到2004才被扩大了的欧盟超过,现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另外,中日贸易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制成品贸易占中日贸易总额的比例超过了90%,因此,研究中日制造业贸易互补性的结论可以近似看作中日贸易互补性的结论。

三、 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一直都在45%左右徘徊,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要低一些。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中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水平差异,而资本及技术密集性产品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质量差异。这说明中日两国贸易主要是由于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两国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存在相当部分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四、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巴拉萨(Balassa)提出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来考察一国的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RCAi=(xi/x)(Xi/X)。

式中xi代表对某贸易伙伴出口i商品的出口额,x代表对这一贸易伙伴的出口总额,Xi代表对世界出口i商品的出口额,X代表对世界市场的出口总额。在这里,如RCAi>1,表明i商品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越显著;如RCAi<1,则表示不具备比较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日本在5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而在9类却相反,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日本优势不明显;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日本在6类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而在8类则相反,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日本优势不明显。以上分析说明中日制造业各自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两国贸易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基础。

五、 贸易互补性指数

两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来衡量。单个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Ckij=RCAkxi×RCAkmj。

式中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I,j分别代表两个国家,k代表产品分类。当TCIk≥1时,说明该产品贸易互补性强,且TCIk越大,互补性越强;当TCIk<1时,说明该产品贸易互补性弱,且TCIk越小,互补性越不明显。

1. 从表3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基本上超过了1.5,互补性非常明显;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基本都在1.0左右,近年来都超过了1.0,表现出了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总体而言,中日贸易的互补性是比较强的。

2. 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稍有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世纪一直在上升,进入本世纪后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在回升。因此,中日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还是比较稳定的。

六、 结论

1. 根据产业贸易指数的分析,中日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两国之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存在相当部分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但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这说明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主要是由于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2. 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中日两国制造业贸易仍然是基于双方的比较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SITC8),而日本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品及相关产品上(SITC5),中日贸易互补性存在较强的比较优势基础。

3. 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分析,中日两国之间存在显著的、稳定的、持久的贸易互补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互补关系较为明显。

总之,中日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快速增长,其根本决定因素就在于两国具有消费上的相互需求和生产上的互补性。充分认识到这种互补关系,积极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可以增加两国的有效需求,提高两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和改善双方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世界经济,2003,(8).

2.王国安,范昌子.中欧贸易互补性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3).

3.周茂荣、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9).

4.B.Balassa.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7).

5.Kojima,K.International Trade among Developed Countries.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64,(5).

作者简介:杨伟文,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圣平,中南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10-23。

风网互补技术在丛式井组的应用探讨 篇7

随着油气产量快速增长、产能建设急速推进,长庆油田面临着机采、注水、集输、热力和电力五大系统能耗总量持续攀升的态势,致使节能工作难度加大;长庆油田的大发展要立足开发低渗透、走低成本战略,建设节约型企业,实现油田经济有效开发,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寻求新的节能途径。

长庆油田既是产能大户,也是耗能大户,如何降低能耗、减少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开展节能生产的迫切需求;长庆油田地域辽阔,风能资源有利用价值,开展风力发电技术适用性研究对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庆油气区区域特征及风能资源分布

1 地域特征

长庆油气区主要工作区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地区,分布范围达37万km2,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部沙漠草原,南部黄土高原。由于长庆油田山高沟深的特点,多为丛式井组进行开发方式,具有钻前投资费用低、节省土地、易于管理等特点。抽油机为变载设备,常常处在“大马拉小车”状态下运行。长庆油田油气开发难度大,单井产量低,属于典型的“三低”油气田,地面条件复杂,集输管线长,加热点多,自用油耗量大,耗电量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生产基础的限制,单位产品耗能相对较高,节能降耗的空间相对较小。

2 风能资源分布及特征

(1)长庆油田风能资源宏观评估

通过中央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统计的我国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图(图1)、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图[1,2]和陕甘宁蒙地区有效风功率密度图(图2)、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图,宏观上可以得出:榆林长城沿线有较好的风能资源,特别是定边地区,风能资源优势明显。

此外,定边和盐池位于陕西宁夏交界地区,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在每年冬春季节风力最强,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最大风力可达7~8级,区内无台风,最大风速小于对风力发电机叶片产生破坏的风速,适合风力发电机组全年运行。

(2)长庆油田风能测试评估

风资源测试和评估水平直接影响风电设备选址以及发电量的预测,最终反映为风电设备建成后的实际发电量[3]。而仅从宏观上不能准确评估油田地区的风能资源,所以开展风能资源测试评估对提高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为了能随时对风能资料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传输系统的测风仪器进行风速和风向的测量。根据当地气象站近10年风能数据和长庆测试点的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估算出长庆油气区部分区域可利用小时数如表1,表2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规定的风能区域划分。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长庆油田具备风力发电的客观条件。

通过对气象局近10年风能资料和所建测风点的自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长庆油气区年平均风速在3m/s,属于风能可利用区,而且年可利用小时数较大,为长庆油气区开展风电技术提供了客观条件。

风能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风能是不稳定的,如果没有储能装置或与其他发电装置互补运行,风力发电装置本身难以提供稳定的电能输出。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风力发电系统的供电方式主要有:独立运行、并网运行和分布式风网联合互补型[4]。

独立运行又称离网型,需要采取相应的储能措施。

并网运行就是采用风力发电机与电网连接,由电网输送电能。

分布式风网联合互补供电方式,是指直接将风力发电设施布置在负载附近,并与电网同时向负载供电的方式,无需上网。

风能技术在长庆油田丛式井组的应用

1 运行方式的选择

长庆油气区生产需持续供电,若配备蓄电池组进行储能,则使发电成本大大增加,所以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技术在长庆油气区能否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在风能资源好、用电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采用并网运行方式,所发风电统一输送到电网,集中使用;分布式风网联合互补供电系统采用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尺寸小,安装运输灵活,对安装位置的选址条件要求不高,而且具有就近即发即用的特点,减少输电损失。

鉴于风电应用摸索阶段,长庆油田在应用风电方面采用中小机型,风网联合互补型的供电模式。

2 xx井组风网互补供电方案

为有效利用井组上的风能资源,系统采用风网互补控制供电系统,且要实现风力发电优先使用,不管发电功率有多大都优先给抽油机供电,不足部分再用网电补充,整个系统风电供电为主,网电补充为辅。方案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抽油机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

图3为风网互补供电系统现场实施方案。图4为现场安装效果图。3台抽油机和1台风力发电机组成一个风网系统。风机所发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送到所在区域直流母线网上,并被分配到抽油机风网互补供电控制箱,同时网电也经整流装置接到所在区域直流母线网上,每个抽油机风网互补供电控制箱通过抽油机变频控制柜后连接1台抽油机。

该方案的特点是将风网互补这个供电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供电电源,代替单独的网电给设备负载供电。

在该方案中,网电接入风网互补控制供电箱,将380V交流电整流转换成直流电,接入直流母线。风力机运行所发出的电能通过风力发电机整流控制箱,用电压源电流源转换技术将整流升压稳压在一个比网电整流电压稍高的电压值,然后连接到风网互补控制器的直流母线上。由于风电和网电之间存在一个微小的电压差,而风电整流电压又稍高于网电整流电压,所以不管风大风小系统都将优先使用风电。

长庆油田受低压、低渗等储层物性影响,单井产液量比较低,使得电机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本系统在抽油机前增加了变频控制柜,将风网互补控制供电箱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并采用变频方法,可根据油井井下具体情况,通过调节输出频率的方法,方便快捷的调节机采参数,实现对抽油机进行变频控制。

3 风电运行数据

通过一个月运行情况来看,结合风能资源评估结果,绘制出2010年6月日发电量与日平均风速的变化曲线(图5)。

测试风电与网电的整流电压可以看出,风电整流电压为513V,网电整流电压为510V,风电整流电压高于网电整流电压,实现风电优先使用的目的。

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风资源充足的丛式井组应用风电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网电用电量,而且减少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和成本的降低,风能的应用前景相当明朗。

结论

(1)长庆油田具备开展风能技术的客观条件;

(2)风网互补供电系统用于丛式井组,无需上网,随发随用;采用变频技术,解决了抽油机“大马拉小车”的问题;

(3)长庆油田既是产能大户,也是耗能大户,开展风电技术应用研究对长庆油田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长庆油田地区风能资源测试、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得出了长庆油田基本位于风能可利用区的结论;针对长庆油田现状,提出了分布式风网互补供电系统在油田丛式井组上应用的方案;并对风力发电进行了效果测试分析。

关键词:风能资源评估,风网互补,风力发电,丛式井组

参考文献

[1]薛桁,朱瑞兆,杨振斌,等.中国风能资源贮量估算[J].太阳能学报,2001,22(2):167-170.

[2]宫靖远.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张洋,刘雪枫,李强.风资源评估综述[J].水利水电机械,2007,29(5):72-75.

互补性探讨 篇8

1 冠心病介入治疗改善了局部狭窄, 但损伤修复产生了新问题

介入治疗冠心病, 由单纯球囊扩张发展为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 新近又研发了可回收支架等, 减少了再狭窄形成;新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应用于临床, 减少了介入支架置入后心血管病血栓性事件发生[1]。但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介入治疗后严格按照现代指南进行药物干预, 一年内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仍在10%~13%[2,3], 介入治疗后冠心病虽然针对性解决了冠状动脉的局部狭窄、阻塞, 一时改善了心肌血供, 但由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导致了血管壁损伤, 促进了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也导致了许多新的问题产生。

1.1 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形成

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后再狭窄, 自介入治疗开展以来一直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焦点。介入治疗后半年内再狭窄发生率已从单纯球囊扩张的30%降至5%~10%[4,5]。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涉及血管弹性回缩、血栓形成、平滑肌增生和炎性反应修复等方面, 目前预防再狭窄形成主要是药物涂层支架、新型支架材料研发及药物干预包括抗血小板、抑制脂质氧化、调节脂质代谢等, 获得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但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的普遍应用, 血管内皮化延迟, 再狭窄发生时间延长, 仍是介入治疗后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

1.2 血栓形成

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造成血管壁损伤, 血管内膜撕裂, 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 导致内皮下细胞外基质暴露于血液, 促进了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 分泌各种凝血因子和黏附因子, 激活凝血酶, 从而产生血管附壁血栓, 造成部分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 至心血管病猝死等。虽然新的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不断应用于临床, 但由于患者依从性、耐受性和抗血小板药抵抗等问题, 近远期血栓事件仍有较高的发生率[6]。

1.3 心肌组织无灌注

介入治疗进行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后, 约有25%的患者出现心肌组织无复流 (no-flow) 和缓慢复流 (slow-flow) 现象[7]。其机制虽不十分清楚, 但一般认为和如下病理环节有关: (1) 溶栓或介入治疗时, 血栓或粥样斑块碎片随血流到血管远端, 栓塞微小血管, 且纤维蛋白溶解导致游离凝血酶水平升高, 血小板活化释放生物活性因子使微循环血管痉挛, 心肌组织微血管血流滞缓或血栓形成, 导致无血流灌注; (2)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聚积, 释放氧自由基和炎症介质, 导致微血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粒细胞阻塞, 影响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灌注; (3) 补体活化, 引起缺血后心肌细胞坏死; (4) 选择素和整合素黏附作用, 促进血栓形成和心肌组织细胞炎症反应。围绕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 近年来进行了系列介入和药物干预探索:介入干预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和微血栓抽吸术等[8];药物干预应用于临床的有二磷酸腺苷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拮抗剂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Ⅱb/Ⅲa拮抗剂、钙拮抗剂和腺苷制剂等, 但皆未能获得真正理想效果。基因治疗方面, 主要集中于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再生, 如血管内皮衍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实验研究显示有一定效果, 但临床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仍需大量研究解决;骨髓造血细胞、胚胎干细胞和间叶干细胞植入坏死心肌周边组织, 证明有改善AMI后心室重构、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再生, 提高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作用, 部分小样本临床观察证明有较好治疗作用, 显示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植入后能否和原有心肌细胞有机融合为一体, 产生正常持久的收缩和舒张效应及稳定的电生理功能, 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冠心病虽然病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堵塞或痉挛, 但冠心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 涉及脂质代谢、糖代谢、凝血系统、纤溶系统, 甚至抑郁等精神方面问题, 也有证据表明其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介入治疗仅可解决冠状动脉局部病变, 对于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 仍需系统综合的药物干预。利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进行缺血心肌基因差异性表达的研究, 发现涉及代谢、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的142个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9]。如何有效进行干预, 进一步改善预后, 目前现代西医学的抗血小板、降脂、扩张冠脉、β受体阻滞等几个单一靶向的综合治疗, 仍未达到理想目的。部分单一靶向的强化干预, 例如强化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等是否可致远期全身的不良效应, 目前还缺少令人十分信服的证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冠心病是全身代谢性疾病, 冠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反应长期修复的结果, 单纯改善冠脉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模式显然不能完全解决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基础, 甚至会启动或加速其潜在的病理改变。因此, 仅以冠状动脉局部血流的恢复作为介入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 忽视其病变发生的基础, 不可能解决患者的终生问题。传统中医药是在整体辨证指导下, 根据患者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药物治疗, 虽然中药治疗的具体病理环节不十分明确, 但其众多成分综合作用的整体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充西医单一病理环节干预的不足。本课题组对家兔、大鼠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活血解毒中药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血管重构等多个环节, 显示有一定优势。由此, 国家八五攻关以来, 围绕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 我们按照现代循证医学的理念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 客观评价了中药干预介入治疗冠心病方面的优势。

国家“八五”至“十五”攻关期间, 陈可冀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膜增生、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及患者舌质紫暗、瘀斑, 舌下脉络曲张等表征, 认为属于血瘀证的范畴, 采用传统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汤制剂进行干预, 证明有一定的预防再狭窄形成和心绞痛复发的作用[10,11,12]。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处方, 采用川芎、赤芍的有效部位组成芎芍胶囊, 进行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 随访一年观察,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中药芎芍胶囊治疗, 可显著降低再狭窄形成, 减少心绞痛复发[13]。同时证明患者血瘀证的轻重是发生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说明患者整体表征和潜在的局部病变相互一致。

国家“十一五”期间, 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局部介入治疗后, 血运回复、局部血栓留滞、血小板进一步活化、黏附聚集、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病理改变及患者多存在乏力、气短、舌质暗红等临床表征, 病证结合进一步拓展中医病机, 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留在瘀、虚在气”。为此, 我们进行了益气活血中药 (心悦胶囊+复方川芎胶囊) 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介入治疗后ACS的涉及13个中心800多例患者的随机对照、国际注册的临床研究, 证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益气活血中药干预, 可进一步降低ACS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 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绝对降低了3.5%, 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绝对降低了3.3%, 可明显改善介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对中医症状和血瘀证计分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 采用心脏声学显影超声的方法, 以心肌组织灌注为主要指标,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 随访半年, 证实益气活血中药 (心悦胶囊+复方丹参片) 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运重建后的心肌组织灌注, 保护室壁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 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 证明了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益气活血治疗介入后AMI的优势[14]。

近年来, 围绕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主要病理环节, 国内开展多方面的基础研究, 证明中医药可干预介入后的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反应性增生、细胞凋亡、血管内皮功能、血管重构和血栓形成等, 显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中药涂层支架进行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中药涂层支架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和促进血管内皮化方面, 较西药雷帕霉素有一定优势[15]。如何按照循证医学理念, 科学评价临床安全性和疗效优势, 进而转化应用, 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3 冠心病介入后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治疗是中医临床个体化治疗的主要体现。不同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 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型, 治疗的方法也显然不同。但作为临床慢性疾病, 其中医的病因病机和急性危重病、外感病相比, 有两个特点: (1) 因为潜在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临床表征也多相对固定, 所以其主要病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恒定性; (2) 慢性疾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 多数临床症状不明显, 如冠心病介入治疗后, 心脏血液供应恢复, 临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 甚至在运动的状态下。此时需要病证结合, 辨识其隐证和潜证。

3.1 益气活血治疗是介入后冠心病的主要治法

有研究进行3 000多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证候学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气虚血瘀证占80%以上, 说明我们提出的“留在瘀、虚在气”的认识, 切中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主要病机。介入治疗进行血运重建,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祛邪”治法, 是“活血通脉”的一个方法;血脉恢复流通后, 血流滞缓, 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 则可认为是气虚行血无力的结果。因此, 益气活血应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一个主要治法。补气不仅要补肺气、心气、宗气, 还要补元气。心气、宗气靠元气的升发才能更好发挥温运鼓动血脉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补气药有黄芪、党参、人参、西洋参等。活血化瘀药常用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 活血而不破血耗气。血脉瘀滞重者, 应在补气的基础上加重活血药物用量, 甚至适当加用破血逐瘀药如土元、莪术、水蛭等, 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3.2 宣痹豁痰通阳治疗介入后冠心病

宣痹豁痰通阳, 临床常采用瓜蒌薤白类方药。因其为辛温苦燥、宣通散结之品, 所以会有明显的痰浊、湿浊壅阻、胸阳不展症状, 包括: (1) 胸闷窒息, 或胸痛, 痛连胸背; (2) 舌体胖、苔厚腻或滑腻; (3) 脉弦滑或沉弦; (4) 形体肥胖。如一遇冠心病, 即用瓜蒌薤白半夏类豁痰宣痹通阳, 只能徒伤正气、加重病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 即使有痰浊阻痹症状, 也多和补气药黄芪、党参等同用, 以取气运痰浊得化之效。再者, 宣痹豁痰, 还应注意痰浊是否有郁而化热。寒痰闭阻, 无热化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即可;痰浊热化者, 则易用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瓜蒌) 。此外, 在运用宣痹通阳之法时, 应稍伍用菖蒲、陈皮、砂仁等醒脾运脾化湿之品, 使脾运而痰湿无由所生。

3.3 活血解毒治疗介入后冠心病

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 传统中医药学多将病因病机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在此理论指导下, 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活血化瘀治则治法, 对防治心血管病显示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组织坏死、过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 似非单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 陈可冀院士等率先提出“瘀”、“毒”从化、互结的病因病机[16,17]。“瘀”为有形之灶, “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关键。“瘀”中有“毒”, “毒”中有“瘀”, “瘀”、“毒”互生互结、坏血损脉、腐肌伤肉, 是介入治疗后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关键。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包括介入后冠心病, 多用益气活血、宣痹通阳、祛痰化浊法, 对如何去除血脉瘀毒、浊毒重视不足。孰不知惟毒邪最能伤肌腐肉。因此, 中医治疗除采用益气活血、芳香温通等治法外, 还应注重祛血脉之邪毒。热毒内结者, 清化瘀浊以祛毒, 药用大黄、黄连、虎杖、瓜蒌等;瘀毒内结者, 活血散血以祛毒, 药用大黄、红花、当归等;浊毒内结者, 祛痰化浊以解毒, 药用大黄、贯众、藿香、半夏、瓜蒌等。值得注意的是, 此处“邪毒”和外感邪毒有所不同, 而是深藏血脉、心脉之毒, 多是瘀血、痰浊壅郁日久, 蕴生之毒邪。因此, 去除此时之毒邪, 应注重活血散血、祛痰化浊, 而不应过用苦寒, 以免寒遏血脉、生湿化浊, 使邪毒郁结更甚。血脉调和、痰浊蠲化, 血脉蕴毒才易化解。陈可冀院士创制愈梗通瘀汤, 方中运用大黄, 其入血分, 活血祛瘀化毒、推陈致新;合藿香、佩兰化浊祛瘀解毒, 临床显示有较好作用[18]。

3.4 老年介入后冠心病患者注重补肾敛心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 即使无肾虚症状, 亦多存在一定程度肾虚,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可适当加用补肾药。因血脉遇寒则凝, 遇热则散, 故补肾应偏于温补, 忌甘寒太过助湿生寒;但温不应生火化燥, 药用仙灵脾、巴戟天、枸杞等甘温之品。再者, 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可适当辅以安神治疗, 并非要等到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安症状出现时才可使用。即使无以上症状, 应用酸枣仁、夜交藤、远志、菖蒲等, 宁心安神, 对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平衡, 增加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亦有裨益。

4 结语

互补性资产研究综述 篇9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然而,无论是国家或者企业,其发展和获利都不能仅仅依靠创新发明。早期,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者优势学说,该观点认为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导致了先动者优势。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生存机会和市场占有率与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开拓了一个新市场或最先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将有很大的优势获得成功,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可以保持长期的市场主导地位[1]。

Schumpeter[2]认为创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有一些帮助大型企业从创新中获取回报的东西,但他的解释仅限于市场水平的垄断权力问题。熊彼特对创新展开的一系列的研究,引发了与之相关的2个假说:(1)垄断力量与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大企业比小企业承担着更大比例的创新份额。他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有着密切联系。Mitchell[3]认为,新产品的商业化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必须是成熟的、已制成的,同时必须加上配套产品和专门技术。因此,一个公司不仅要复制一个新产品,还必须将其合并到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和组织系统中。

Teece[4]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是技术先动者占据绝对竞争优势,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后发的跟随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在一个非常严格的可独享制度中,创新者从技术创新中获利主要取决于过人的创新技术,就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取创新收益。但是,在较弱的可独享制度下,创新者从技术创新中获利主要取决于“商业化”,只要拥有强大的互补性资产(如制造、设计、渠道、仓储、营销)等,就能相对于拥有同样知识技术的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获得更多的利润。本文归纳互补性资产的含义和分类,总结不同产业领域中互补性资产的影响和作用,并对互补性资产的衡量指标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提升科研能力的目标,提出从多学科、多角度综合集成的视角探究互补性资产的影响。

1 互补性资产的理论渊源

1.1 互补性资产的概念

互补性资产是由Teece在PFI模型中提出的,是企业在创新过程和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由企业占有和掌控的,与新技术商业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和互补性技术等因素[4]。在几乎所有的案例中,创新产品成功商业化所需要利用专门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其他的能力和资产。企业要想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经济收益,必须拥有能够将独一无二创新技术引入市场的额外资产。Teece[5]认为,互补资产不只是在发挥专属性作用,也可能塑造未来企业战略。互补性资产的构成如图1所示。

1.2 互补性资产的分类

由于产业和企业的特点不同,所涉及到的互补性资产也各有差别,所以,对于互补性资产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方式。最为通用的是Teece按创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对不同的互补性资产的依赖程度进行的分类。另外,在电信产业中Pek-Hooi Soh和余江将互补性资产分为基于市场的资产和非基于市场的资产。而Taylor和Lowe则根据功能的不同,将互补性资产分类:营销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本[6]。

1.2.1 按依赖程度分类

创新行为和相关的互补性资产的相互关联,差异非常大。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互补资产几乎是通用的,有许多潜在的供应商,与创新所代表的技术突破相比是相对不重要的。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创新的成功商业化可能主要依靠一个“瓶颈”资产,专业化的互补性资产通常只有一个可能的供应商。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种情况是共同专业化,创新和资产相互依赖[7]。因此,如图2所示,可以将互补性资产分为3类:通用性互补性资产(General Complementary Asset)、专业性互补资产(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和共同专业性的互补资产(Co-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4]。

通用的互补性资产是企业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不是专门用于创新的,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不需要为特定的创新行为定制,例如一般性目的的制造设备。因此通用的互补性资产不是构成竞争优势的来源,对技术创新价值实现过程的影响很小。专业化互补性资产表现出创新对互补性资产的单边依赖,率先开发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拥有不可模仿的专业化互补性资产[3]。共同专业化互补性资产则表现出双边依赖。联想集团在个人电脑质量和服务上的良好声誉可以看作是专业性互补资产。集装箱运输就是共同专业性互补资产的典型例子,专门的卡车和终端只有在彼此结合的时候才能工作。

1.2.2 按获取方式分类

Pek-Hooi Soh和Jing Yu[8]将电信产业中的互补性资产分为基于市场的资产和非基于市场的资产。非基于市场的资产包括: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许可证的建立、管理和经营、政治关系等。基于市场的资产包括:本地化的专业知识、客户体验、品牌名称和渠道管理经验等。由于电信基础设施的调节要求和中国政府对许可和配送服务的管制,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很少有能够满足政府设置的政策约束标准,获得非基于市场的资源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非基于市场的互补性资产是由国有企业所拥有。

1.2.3 按资产的不同功能分类

Taylor和Lowe[6]根据功能不同将互补性资产分为:营销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本。如图3所示,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2个维度将资产主要分为:营销资源、研发、专利、供应网络、制造、分销网络和覆盖范围等。

Chiu等[9]也将专业互补性资产分为:营销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本,分析不同类型的专业互补性资产对于技术多样性与业绩之间作用的影响。Rothaermel和Hill[10]也认为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专业互补性资产。

2 互补性资产的相关研究

对互补性资产的相应文献进行检索(ABI数

据库,按摘要检索),如图4所示,从1986~2012年,共有学术期刊283篇。由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Teece提出互补性资产的概念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马上得到发展,到1994年开始逐渐被一些学者认识并应用到相关的产业领域中进行分析。在2006年左右,文献数量大幅增多,互补性资产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得到重视。互补性资产的早期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在PFI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互补性资产对战略选择的影响,从对文献的分析中发现,互补性资产通常受企业大小、知识资产、行业经验和研发能力等因素影响[11],同时,在战略选择中,通常与创新产品商业化、企业间战略合作联盟[11]、企业间竞争[12]、产业结构[13]、企业动态能力[5,14,15]、客户需求[16]、研发[17]和技术多样性、组织分权[18]等因素相互影响。

2.1 互补性资产对在位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影响研究

在互补性资产的相关文献中,同时涉及到在位企业和创新产品的文献有30篇。由于创新产品与现存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创新产品与互补性资产之间的依赖关系,创新企业与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创新企业想进入市场,将创新产品成功商业化,必然会对在位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在1986年的PFI模型中,Teece[4]按照专属性的强弱,对互补性资产对于创新企业和在位企业的不同影响作出了理论分析。他提出了一个创新者、模仿者和互补性资产的拥有者三方之间的博弈模型。图5中,纵轴是衡量创新者与互补性资产拥有者的市场力水平;横轴衡量专属权的紧密程度。可以明显看出,对创新者来说,唯一的严重威胁,就是专门的互补资产完全是“锁起来的”。这种情况下,创新者可以选择合同策略或者整合资产,这样可能会赢,也可能会与资产持有者分摊利润。然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显然,当创新者正在寻求适当的策略时,通常会对模仿者或者资产持有者放松警惕。此时,创新者进行合同策略,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行为有可能失败。Teece[4]挑战了“创新企业必定有优势”的思想,将充分整合的主导企业看做是处于通过开发互补性资产而从创新中获利的最佳地位。无论创新者还是在位企业,只有根据创新产品所处的环境形势选择最佳策略,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佳分配。

Rothaermel[11]从在位企业的角度上分析了在激进的技术变革过程中,在位企业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通过与创新者合作的方式成功的适应新的变化。在激进的技术变革初期,创新者通常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但是它往往缺乏创新产品商业化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而这些正是在位企业所拥有的。通过与新进入者之间合作以适应新技术,拥有互补性资产的在位企业就可以增快新产品的发展。从而,不仅可以在激进的技术变革中存活,还可以从中得到发展。另外,Mitchell[3]利用互补性资产来分析了在位企业进入行业新领域的可能性和时机。Jaeobides等[19]认为互补性资产不仅应当考虑互补性问题,而且应当考虑移动性问题,从互补性资产引入到了薄弱环节,创新企业一旦占据了行业的薄弱环节,并且努力鼓励相关互补性资产活动的竞争,同时限制自身领域的资产移动性、进入和竞争,它就获取了结构优势,保证了自身占据主导地位。

2.2 互补性资产对战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在提出互补性资产的概念之前,很多研究中都缺少了对互补性资产的分析,Teece提出互补性资产的概念后,许多学者在其相关研究中引入互补性资产,并认识到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各战略选择的重要影响作用。

整合模式与合同模式的战略选择模型的提出,为创新企业以何种形式获得互补性资产以完成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进行了指导。另外,Teece[5]提出了弱专属权的环境下的市场进入策略,对其之前的渠道选择策略进行了补充和修改。Jaeobides等[19]提出了利益最大化的模型,阐述了体系结构的作用和功能,以及通过增值互补性资产实现财富创造的模型。

3 互补性资产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将互补性资产应用到相关的产业领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证实。涉及的相关产业主要有:信息产业[10,20]、制造业[21,22,23]、化工企业[24]、电信产业[8]、石油行业[17]和生物制药业[11]等。相关文献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

3.1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主要是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更新换代。特别是突破性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对信息产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例如,

个人电脑的出现对当时的主导企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981年以前,计算机产业由垂直整合的大企业主导,他们自己内部生产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大多数重要部件,将硬件与专有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通过自己的销售队伍进行销售。1981年IBM个人电脑的出现结束了这种模式。IBM PC成功的关键不是在于技术,而是其拥有或者能够快速组建相关的互补性资产。其“诱导合同”方法,采用开放的系统平台以及公开操作系统信息,使得产出大量第三方软件。至1983年中期,IBM估计至少有3000种可应用于PC的硬件和软件产品。IBM这3个字母背后的名望是企业拥有的最大的共同专业性互补资产,IBM充分利用其互补性资产,使其产品延续IBM的销售和服务的传统,保证PC-DOS系统会成为行业标准[4,25]。

3.2 生物制药业

相关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现有的制药企业的专业互补性资产能使他们与新兴的生物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在位企业适应新技术,还可以帮助获得创新利润[11]。

生物技术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打破了医药产业进入障碍的突破性创新。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1100多家新企业进入了制药产业对生物技术进行商业化。传统制药企业所运用的基于化学合成的研究、药物发现和药物开发的上游价值链活动在生物技术范围内大部分都变得过时。从基于传统化学的范式向新的生物技术范式的转换中,科学家的技能损失大约是80%~100%,然而,既有制药企业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仍在新环境中保留了其价值,新进入企业若重建这些资产则是昂贵和耗时的。因此,既有制药企业与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进行许可证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生物技术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对既有制药企业的破产[26]。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新进入企业关注价值链的上游活动,也有企业关注下游活动,并实现了双赢[27]。

3.3 其 他

然而,创新产品最终失败的案例也出现在许多的产业中。1967年英国百代公司资深研究工程师斯菲尔德,研制出CT扫描仪,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这种扫描仪,比当时医院中的扫描仪技术复杂性高很多,需要有高水平的培训和维修来支撑。然而,百代公司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又没有及时认识到这样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战略上没有能够及时与像西门子这样拥有所需能力的公司形成合作。很快,拥有医疗设备市场经验,质量、可靠性以及服务方面都享有盛誉的GE、Technicare根据自身的研发能力,开发出了更具竞争力的扫描仪,并很快占领市场,取代了百代公司在扫描仪市场中的地位。百代公司扫描仪市场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其缺乏这种产品商业化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市场经验、信誉和售后维修服务等[4]。

另外,在制造业方面,Morgan Swink,Anand Nair[22]研究了设计——制造一体化(DMI)作为互补性资产对于先进制造技术(AMT)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了DMI对于AMT的使用和过程与制造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Tripsas[28]分析了打字排字机产业中互补性资产的重要作用,认为拥有专业互补性资产的企业能够缓冲技术不连续性的消极影响。Helfat[17]对美国石油产业动态能力的积累进行了分析,调查了互补性技术和物质资产在动态能力积累中的作用,并从选定的案例中发现:拥有更多互补性资产的公司,承担了更多数量的研发工作。

4 互补性资产的衡量指标

在互补性资产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给出了对于不同产业中互补性资产的衡量指标,例如,制造业中,使用制造间接费用作为企业互补性资产衡量指标[15]。Hsien-Che Lai等[29]研究了在外部企业风险扩大企业范围的影响中互补性资产的作用,并用间接制造费来衡量,分析了其对调节外部企业风险与企业的技术范围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Mitchell[3]提出3项指标来衡量产业层面的专业化互补性资产:直接分销系统,行业经验和市场份额,来分析美国诊断成像仪器仪表产业,企业进入新领域的可能性模型和进入时间模型。对于技术多样性和性能之间影响的研究,之前都没有涉及到互补性资产的概念,Yi-Chia Chiu等[9]考虑了技术多样性对性能的影响以及专业互补性资产的调节作用,将专业互补性资产分类:营销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本,并分别用销售费用,间接制造费和工资费用来衡量。

Eckhardt,Shane[30]假设技术产业中互补性资产的增多,可能会减少高增长的新企业的数量。用科研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用制造、销售和分销人员的数量来衡量互补性资产,认为科研技术人员数量增加将会对高增长的新企业数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制造销售和分销人员数量的增多会减少高增长的新企业的数量。

正如Teece讨论的互补性资产与特殊的组织功能相互联系,例如制造、营销和服务。因此,互补性资产不仅仅包含物质上的有形资产,更包含为核心技术提供互补性活动的组织能力[31]。现有文献中对互补性资产的衡量通常有2种,一种是从宏观方面对互补性资产进行分类后进行衡量;另一种是在研究互补性资产的影响作用时,只对涉及到的一种或几种相关技术或者能力作为互补性资产然后进行衡量。例如,Taiwen Feng等[23]则从客户定位与新产品上市时间之间影响的角度出发,引入IT作为互补性资产,用供应链上各种方式的电子交易和交流作为IT的实施(互补性资产)的指标。对互补性资产的衡量,可以根据定义进行分类,结合之前学者的衡量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

5 国内互补性资产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互补性资产的研究起步较晚,如图7所示,从2003年才有涉及此方面相关文献,文献的数量从2006年开始有所增多。

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出了互补性资产的独特含义和特征。刘永俊,张晟义[32]指出了互补性资产的三方面特征:价值特征、能力特征和知识特征。他们认为,互补性资产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产业网络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甄丽明,唐清泉[33]从企业研发投资行为以及价值创造机制入手,用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资金运营能力3个方面衡量互补性资产。龚谦[34]提出了结构优势观,认为:互补性资产=互补性+移动性,互补性主要是指资产的匹配性,而移动性则是指资产的替代性,这直接影响拥有这种资产的所有者的议价能力,从而影响价值的分配。研究的角度基本围绕着突破性创新,自主创新以及既有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等方面,表4中给出了详细的总结:

技术创新使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为市场和技术领先地位相互竞争。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既有企业的绩效普遍出现下滑。薛红志,张玉利[25]分析了既有企业所面临的在开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困境,以及既有企业的专业化互补性资产和突破性创新的关系,并提出了既有企业基于互补性资产与创新企业采取合作的战略。李宁,田莉[35]站在新进入企业的角度上,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创新产品商业化的关系;强调了互补性资产对创新产品商业化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并对于基于互补性资产的创新企业市场化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发明[36]借用互补性资产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角度,对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蓝猫”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分析及整合作为实证案例。

自主创新的概念,最初是由我国提出的,关于互补性资产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薛红志,张玉利[37]站在行业内既有主导企业的角度上,从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突破性创新对既有企业的影响;(2)互补性资产的概念与技术创新的关系;(3)互补性资产视角的突破性创新破坏幅度;(4)基于互补性资产的企业间合作。蔡双立,张建宇[38]提出,互补性资产的形成,是判断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重要依据。

另外,唐春晖[14,39]认为,互补性资产是企业的结构资本的一个部分,企业的动态能力和价值创造力是由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和独特的互补性资产两部分构成的。知识资本是核心,独特互补性资产是补充和限制条件,二者相互整合构建成企业动态能力,最终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6 结论与展望

互补性资产的提出主要基于创新获利模型,近几十年来,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经历突破性技术改进引起的创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相关产业,例如,制造业、电信产业、生物制药、化工、石油等产业。有的学者认为,Teece最初将互补性资产应用于创新产品商业化的分析,缺乏了对一种核心技术向另一种核心技术转变的特殊实例的考虑。例如,不同的互补性资产需要根据适应新的核心技术来调整。当一个新技术替代旧的技术时,之前组织存在的互补性资产可能保留其全部价值,也可能需要调整,或者完全的失去了价值[31]。本文通过对互补性资产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产业领域中互补性资产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各个产业经历突破性创新的过程中,相关互补性资产的分析尤为重要,互补性资产的研究应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方法和衡量标准上应符合各产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帮助既有企业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同时为今后的发展和挑战做出充分准备。

在互补性资产的衡量指标方面,现有文献中对互补性资产的衡量通常有2种,一种是从宏观方面对互补性资产进行分类后进行衡量。这样的衡量方式,几乎无法突出各个产业的不同产业特点和对产业今后的发展做出建设性意见。另一种是在研究互补性资产的影响作用时,只对涉及到的一种或几种相关技术或者能力作为互补性资产然后进行衡量,虽然能够分析该项互补性资产对企业的影响,但可能在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上缺乏全面的分析。

我国学者基本是根据特定的产业经历的突破性创新,对涉及到的互补性资产从理论上进行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相对缺乏。结合我国近几年来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科研能力的目标,以及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和制造市场,在很多产业领域,可以依据国家层面的互补性资产,分析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产品的可能性。例如,近几年来国内外一直在倡导发展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我国的汽车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政府的财政支持,原有传统汽车的部分加工制造能力,都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互补性资产。当然,新能源汽车另外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等互补性资产,也是其发展的问题所在。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互补性资产,可以判断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发展所需要获取和建设的相关方面。因此,我国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科研能力的目标,应从多产业、多角度综合集成的视角,探究互补性资产的重要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和途径。

中泰水果贸易互补性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国,泰国,水果贸易,贸易互补性

引言

2000 年,中国与泰国的水果类产品贸易额达6 977.51 万美元,水果产品贸易已成为中泰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与泰国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上的特征。两国都盛产自身有特色水果产品,中国地域广阔,水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尤其以温带水果著称,苹果、梨、柑橘等水果驰名国内外;而泰国素来有“水果王国之称”,泰国是热带地区难得的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的国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类水果产品的生产,芒果、榴莲、香蕉、椰子等水果享誉全球。随着2002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着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泰国的水果贸易迈上了新的台阶,2003年10月两国实现了水果的零关税,水果产品的贸易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促进了两国水果贸易的发展。

一、中泰水果贸易现状

由于水果产品自身的特征,为了保持时鲜性,要求水果短时间内达到贸易目的国,所以在贸易中不仅需要贸易双方地理位置较为接近,同时对双方的物流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中国与泰国的贸易道路较为畅通,可以通过泛亚铁路、湄公河航运等途径将产品在短期内运达目的地,保障了双边贸易的顺利进行。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整理。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统计,2012 年,中国从泰国进口水果产品10.58 亿美元,占中国从世界进口的水果产品总额的27.8%,占泰国向世界出口水果产品总额的86.2%;同时向泰国出口水果产品4.58 亿美元,占中国向世界出口水果产品的12.2%,占泰国从世界进口水果产品的74.3%。从双方贸易的总额上来看,通过表1 的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总额,双边的水果贸易额从2002 年的0.84 亿美元上升到了2012 年的15.17 亿美元,贸易净额也从2002 年0.57 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 亿美元,而在中泰两国水果贸易总额逐渐上升的同时,中国水果产品的贸易逆差总额也在逐年增大。

从具体的水果产品类别来看,在出口方面,2012 年中国出口泰国贸易额最大的三类水果产品分别是鲜或干的柑桔属水果、鲜或干的葡萄、鲜的苹果、梨三类水果产品,贸易额分别是1 亿美元、1.26 亿美元和1.27 亿美元,相比上年同类产品的贸易额增长了57.4%、97.3%和42.1%,同时该三类产品一直都是中国出口泰国的主要水果产品;而在进口方面,2012 年中国从泰国进口的水果产品主要集中在鲜或干的椰枣、无花果、菠萝、鳄梨、番石榴、芒果及山竹果和其他鲜果类水果产品,贸易额分别达到了1.64 亿美元和7.8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2.1%和53.3%。

二、中泰水果贸易互补性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与泰国2010—2012 年的11 类水果产品的贸易数据进行RCA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测算来研究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的互补性关系。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指数。指一个国家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值占本国所有出口产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通过计算RCA指数,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国在某个产品上的竞争力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CAxik表示i国k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k表示i国k产品的出口值,Xi表示i国的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Xwk表示k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总值,X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当RCA指数越大时,表示该国该产品的竞争优势越大,当RCA指数越小时表示该国的竞争优势越小。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整理。注:各代码分别表示:0801鲜或干的椰子、巴西果及腰果,0802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3鲜或干的香蕉,包括芭蕉,0804鲜或干的香蕉,包括芭蕉,0805鲜或干的香蕉,包括芭蕉,0806鲜或干的葡萄,0807鲜的甜瓜(包括西瓜)及木瓜,0808鲜的苹果、梨,0809鲜的杏、樱桃、桃(包括油桃)、梅,0810其他鲜果,0811冷冻水果及坚果。

从RCA的指数在两国的差异上来看,中国与泰国除了0802、0803、0807、0809 类水果产品以外,其他七类水果产品的RCA指数差距都至少超过0.2,尤其在0804、0805、0808、0810 四类四类水果产品上差距明显,RCA指数的差距在0.5以上,表明两国在大多数水果产品上竞争力差异明显,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空间。在0805、0806、0808 类水果产品上,中国相对泰国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而在0804、0810 类水果产品上,泰国相对中国的竞争力明显。

(二)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即TCI(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指数,是用测量两个国家间贸易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数。它是在RCA指数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更具说服力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ijk表示i国出口与j国进口k产品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RCAxik表示i国在k产品上具有的比较优势。RCAmjk表示j国家在k产品上具备的比较劣势。C指数越大表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强,C指数越小表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弱。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整理,代码表示同上页表2。

由表3 可以看出,中国出口与泰国进口的0805、0808 类水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较为明显,尤其在0808 类水果产品上互补性很强,而从实际情况上看,2010—2012 年中国出口到泰国的0808 类水果产品的贸易额达到1.04 亿美元、1.24亿美元和1.27 亿美元,分别占泰国进口该类水果产品总额的70.8%、74.6%和67%,是泰国在该类水果产品上的最大进口国;而泰国出口和中国进口的0804、0810 类水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其中在0810 类水果产品上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很高,2010—2012 年间,泰国向中国出口0810 类水果产品贸易额分别为2.99 亿美元、5.18 亿美元、7.86 亿美元,占中国当年进口该类水果产品的54.7%、57.9%和58.5%。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亚热带地区,苹果、梨、葡萄等水果有着丰富的产量,而在中国与泰国贸易中,中国的这些产品贸易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仅以苹果、梨、葡萄这三种水果为例,2010 年、2011 年和2012 年这三年中国向泰国出口这三类水果的贸易顺差达1.39 亿美元、1.88 亿美元和2.53亿美元,是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泰国则是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地区,香蕉、荔枝、菠萝、芒果等水果的产量较大,而这些热带水果是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中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0810 类水果为例,在2010—2012 年三年该类水果的贸易逆差达到2.56 亿美元、4.58 亿美元和7.15 亿美元,该类产品的贸易逆差额在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该年度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的逆差总额。

(二)政策因素

2003 年6 月,中国与泰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该协议规定,自2003 年10 月1 日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提前实现中泰两国蔬果产品进出口的零关税,该协议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第一个零关税安排。1零关税的实施使中国的水果产品更容易地进入泰国的水果市场,中国出口至泰国的水果产品占泰国从世界进口水果产品的比例从2003 年的27.2%增长到74.3%,出口额从0.28 亿美元增长到4.58 亿美元;而同时泰国所盛产的热带水果也更加迅猛地涌入中国市场,泰国出口到中国的水果产品由2003 年的0.83 亿美元增长到2012 年的10.58 亿美元,占中国水果市场的比例由16.7%上升到27.8%。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中的贸易逆差趋势。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与泰国的水果产品种类具有天然的差异性。中国主要出产温带、亚热带水果,泰国则主要出产热带水果,这是中国与泰国具有水果贸易互补性的先决条件。

2.从总量上来看,中国与泰国自2002 年来水果贸易总额一直不断上升,但在贸易净额上,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当中,且贸易逆差逐年增大。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贸易条件将更加便利,这将使中国贸易逆差的形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贸易逆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通过RCA指数的测算,中国与泰国在大部分水果产品中存在贸易互补性的空间。而从贸易互补性指数看来,本文进一步发现中国与泰国水果产品的互补性主要集中在鲜或干的椰枣、无花果、菠萝、鳄梨、番石榴、芒果及山竹果类、鲜或干的柑桔属水果类、鲜或干的柑桔属水果类、鲜的苹果、梨类以及其他鲜果类这四类水果产品当中。2012 年仅这四类水果就占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2.7%,是中国与泰国水果贸易的重要促组成部分。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调整水果产品的产业结构。针对中国自身在温带水果上的优势,集中力量在这类水果上扩大生产,形成规模效应。

2.加强水果产品的技术研发。致力于研发水果新品种,在现有水果的口感和质量方面进行改良,扩大自身水果产品的特点。通过可以对某些水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使得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上一篇:体育游戏的作用与效应下一篇:卫生监督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