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

2024-07-07

医学博士(精选十篇)

医学博士 篇1

20世纪初叶的1910年10月下旬, 在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满洲里出现了第一例因染肺鼠疫而身亡的命案。时隔不久, 被喻为“死神”的肺鼠疫传染性疾病从边陲小镇向外迅速蔓延, 严重的疫情不仅肆虐着东北三省, 且有袭进京师、中原的趋势。仅仅不到三、四个月的时间, 因染疾而亡的人数就达到4.2万人。

1910年, 中国正是饱受内忧外患, 国力衰微, 清廷岌岌可危。加之民间缺医少药, 一时间人们恐慌到了极点。然地方官吏也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恐怖的疫情从满洲里迅速蔓延到哈尔滨的傅家甸, 一个小小的傅家店地区每天死亡人数竟达100多人。全家染病, 满门暴毙已不鲜见。更为悲惨的是有位母亲眼见几个儿子相继病死后, 痛不欲生的她也投井身亡, 人间悲剧处处可见。

鼠疫肆虐之初, 哈尔滨道尹于驷兴也采取了抑制病情蔓延的防疫措施, 在傅家店组建了防疫站。但由于没有西医, 没有检验设备 (当时的哈尔滨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 , 根本无法对肆虐的疫情和病源作出科学诊断。因此, 疫情完全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鉴于此情, 东三省总督锡良一面着力组建防疫所, 一面布告市民, 严加预防。同时急电清廷, 报告疫情, 紧急呼救。

与地方官吏束手无策相比, 一直觊觎并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日俄两帝国则非常重视疫情的发展。肺鼠疫发生后, 沙俄帝国驻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公司,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建立临时防疫医院, 并派重兵把守中东铁路的各个车站。派医生专门检查中国人, 遇到有与疫病相似的人立即送到防疫所。并扬言要禁止中国人在哈尔滨道里道外往来, 造成当地人民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 与俄医生不时发生冲突。此时, 日本设在旅大的“满铁”公司也立即行动起来, 派出医务人员赶赴哈尔滨地区秘密调查俄人防疫的办法, 并请求中东铁路公司准其派遣医生赴满洲里调查疫情。同时日俄两国都通过外交照会, 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 要求在傅家甸设立医院, 检验傅家甸居民染疾情况, 否则他们将要出面来治理东三省的鼠疫。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清政府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控制疫情发展、解除疫祸灾难的大事, 更涉及国家主权和国人尊严的大问题, 于是断然拒绝了日俄两国的提议, 接受外务大臣施肇基的举荐, 钦命剑桥医学博士、时任天津北洋军医学堂帮办的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 即刻组成防疫队伍, 速往哈尔滨疫区。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 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东北抗疫第一线。

伍连德其人其事

伍连德, 字星联, 祖籍广东新宁 (今台山县) 。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他自幼聪慧, 七岁考入当地英国公学, 接受十年教育。由于成绩优异, 1896年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 遂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攻读医学。19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多家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微生物等学科的研究工作。1905年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 在吉隆坡医学院从事热带医学研究, 同时开设诊所。1906年, 伍连德在槟榔屿组织当地人民积极开展拒毒禁烟运动, 大力提倡移风易俗, 宣传文明健康新生活。

1907年, 经清廷外务大臣施肇基和海军大臣谭学衡力荐, 伍连德应清朝政府特聘回国, 出任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自此开始了他以“赤诚爱国”之心, “自强创业”服务祖国30年的光辉历程。

1912年他创立了东三省防疫总处, 尔后在哈尔滨、三姓、拉哈苏、黑河、满洲里、营口、奉天等处建立了新式防疫医院。1915年创办了中华医学会, 曾担任第一次大会会长, 并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1918年他筹建了北京中央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前身) , 出任第一任院长, 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创建。1926年, 他创办了东北第一个医学院———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 , 担任第一任校长。1930年, 伍连德经过多年努力, 呼吁当局, 在上海正式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 他出任第一任处长。从此, 国境卫生检疫从外国人掌控的海关交回中国管理……太多的第一, 太多的开创性贡献, 伍连德因此被誉为“中华现代医学先驱者”“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泰斗”。1983年, 由著名的流行病学家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国科学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 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曾赞誉:“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在东北抗疫一线

1910年12月22日, 伍连德以清朝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之中。伍连德等人一到哈尔滨疫区, 立刻展开调查, 制定防疫方案。然伍连德在开始遇到了种种障碍, 其中最难的就是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合作问题。伍连德生长在国外, 不了解中国国情, 汉语汉文都不很熟悉, 他开始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在防疫过程中, 伍连德凭借着丰富的细菌学学识, 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 并于12月28日在哈尔滨市郊对一位女性日籍旱獭交易商客栈老板的疫尸进行了解剖, 确定流行的是经由呼吸传染的肺鼠疫杆菌。于是他制定了以隔离为首先措施的防疫原则———他紧急征用学校、教堂、浴堂等建立了的临时医院, 把患者和疑似病人 (“疑似病例”一词即伍连德由英文转译, 首先使用) 区分开来, 并且强制把病人同家属进行隔离, 对病人的房间实施消毒, 以防止互相传染。面对散落四处暴露于野的3000具疫尸, 伍电呈朝廷, 要求特准立即就地进行火葬, 很快便得到北京批准。两天内, 被堆成22堆的3000具尸体实施焚化, 这样做在当时实属不易, 但因疫尸仍带菌是重要传染源, 刻不容缓, 伍博士果断强制性地采取了行动。

接着伍和他的一班人马按计划实施了交通隔断。当时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是铁路, 因为中东铁路从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向东南经哈尔滨通海参崴, 南满铁路自哈尔滨通往沈阳、大连、旅顺, 沈阳还有京奉线直通北京。而东北十万名劳工大多来自直隶、山东, 正值回家过年的时刻, 加之满洲里一带疫情的严重, 惊惶失措的人们更要往关里逃逸, 在火车上就时有患者死亡。为了阻止病源的扩散, 伍连德坚决主张隔断交通。所谓的隔断交通, 就是在火车站设立防疫检查点, 由防疫医生对上下火车的旅客逐个检查, 将检查出来的疑似病人用车拉往防疫医院进行隔离, 隔离七天后, 没有什么异常再放行。由于人们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疫病的恐惧, 抵触情绪非常大, 很难实施执行, 只好从长春急调500名陆军部队的士兵维持秩序协助防疫医生的工作。1911年2月3日, 正式断绝交通开始, 仅仅几天时间, 检查出来的疑似病人就达到1400余名, 从中东铁路公司借来100辆瓦罐车都不够用, 又借用了40辆。后来疫情严重时, 干脆火车实行禁开。

接着伍连德等人策划了以政府出面张贴布告, 在民间宣传科学卫生防疫常识, 告之民众这场传染病的危害性, 并公布政府当局采取的一些措施。1911年2月3日的布告中是这样宣讲的:现在鼠疫流行虽属天灾, 而实际是由于平时居住和生活不讲卫生的原因。据派人调查报告中讲车站本设有医院, 但患者家属顾惜病人, 不忍隔离, 不肯送医院医治, 致使全家死亡的有之, 或无力掩埋弃尸于露地者有之, 或尸在铁路界外抛弃于界内者有之。种种行为, 竟置传染于不顾, 等到自己被感染了, 后悔也晚了。这样的行为既可恨也可哀。以现在疫气之烈, 传染之快, 死亡之多为从来所未有……今后房屋街道必须逐日打扫清洁, 如违反则罚款。如家有染上鼠疫之人马上隔离, 并且报告防疫会进行消毒检查, 不准违抗。如有疫死之人, 其家属有气力的要报告防疫会进行消毒, 并且掩埋尸体。没有家属的尸体或有家属但没有力气不能掩埋的, 应即行焚化, 还要报告消毒, 不准随便抛弃野外, 以防病毒扩散, 互相传染。自今之后, 如再有染疫不报或抛弃尸体不掩埋焚化者, 即指名拿办, 按例问罪。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实行彻底的隔离[1]。

在防疫过程中, 伍连德亲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并邀请各国的传染病专家和著名学者赴哈, 共同研究病理和防疫办法, 如日本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北里柴三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科大学教授藤浪、俄国的医学博士萨伯罗特尼、英国的医学博士法拉尔、裴德利等著名学者, 他们都曾来过哈尔滨疫区进行疫情考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 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被控制住了———自1911年3月10日起, 就没再有新生病例的报告。从此伍连德名扬四海。

参考文献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 篇2

临床毕业能力考试及论文答辩程序

一、系(部)主任,或分管院长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及答辩秘书名单,答辩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姓名。

二、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

三、导师介绍答辩研究生基本情况。

四、委员会主席主持临床毕业能力考试(此部分可委托临床能力考核小组考核)

1.宣布能力考试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2.技术操作(根据具体的操作类型确定时间);

3.病例答辩,一般不少于一小时;

4.教学查房(一般查2个病人,每个病人20分钟左右);

5.委员进行能力考试评分,并写出评语。

五、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

1.研究生报告论文主要内容(45分钟左右);

2.委员会成员及与会者提问,研究生回答问题;

3.答辩会暂时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退场)

(1)答辩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

(2)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评议;

(3)答辩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作出决议;

(4)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数达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为通过;

(5)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

六、答辩会复会:学位申请人、导师和与会者进场,答辨委员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宣读决议书;

七、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八、合影留念。

医学博士的艺术人生 篇3

“少年教堂耶稣吟,青年学医兼美声,人到中年走专业,歌剧院里咏余生。”这是笔者经过采访楼乾贵先生后,对其人生经历的概括。

一、认识传奇人物楼乾贵

正是这位50年代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不仅拥有着多重身份——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医师兼教员、非科班出身的职业歌唱家、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与艺术指导等等;而且当时还曾引发了爱好文艺的贺龙和国家妇联的康克清的人才争夺。总理对楼乾贵的印象很深,认为歌唱家难得,最后表态落实他到中央歌剧院从事演唱。①2004年,第四届中国音乐节“金钟奖”组委会宣布楼乾贵与巩志伟、宋扬、孟文涛、罗忠镕5位音乐家荣获终身荣誉奖。②楼乾贵的歌唱究竟有什么特殊魅力?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反复聆听了几乎所有楼乾贵的歌唱专辑,在被其美好歌唱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走访了部分亲自聆听过楼先生现场演唱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著名音乐理论家冯光钰等。他们认为楼老极其重视在实践中将美声唱法用来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特别注重歌唱中的Legato(连贯)。

2007年5月2日,笔者再次来到楼老的居所进行采访。令人诧异的是:虽然楼先生因2004年摔伤腰而行动不便,但精神状态很好,思维极其敏捷,声音洪亮且极富穿透力。在连续三小时不间断地采访期间,为了更好地解释他的歌唱理念,他不厌其烦地向笔者示范正确的呼吸状态,并即兴演唱了男高音著名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片断。笔者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楼先生不凡的歌唱功底与良好的艺术修养。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楼乾贵这样一位著名歌唱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却十分稀少,尤其是关于其歌唱特点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及声乐教学理念的研究更是空白。而这些方面对于歌唱家的研究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此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二、楼乾贵的艺术追求

以郎毓秀、应尚能、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郭淑珍、楼乾贵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歌唱家,利用自身外语优势与对外交流的机会,在把美声唱法的特点及曲目带回国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他们以自身高规格的艺术追求与教学实践,使中国美声唱法在短期内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作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开山鼻祖,他们直接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新一代美声歌唱家,其历史地位是既定的。非科班出身的楼乾贵,在艺术追求道路上付出了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难能可贵。

1.早期艺术追求

早期的教会学校演唱的圣咏与爱国歌曲、中学时期参加的口琴队及音乐欣赏活动,使年轻的楼乾贵在高中毕业后便萌生了报考上海国立音专的打算。尽管遭到父亲的反对,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还是在7年的医学院生活中有连续6年声乐学习,他节衣缩食分别师从李斯奈、劳景贤、罗碧切克夫人学习声乐,并一度以歌唱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一年,其歌唱深受欢迎。但后因时局变化被学校劝退。③

2.从医师走向歌唱家

楼乾贵认为他从业余走向专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因为他的一生与歌唱紧密相连。他的妻子也中断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学习赴京从事教育事业。在协和医学院6年公共卫生教育工作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辅导工作。代表性的有1951年与郭淑珍、杨彼得、王连三等音乐家举办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音乐会上担任独唱,这是楼乾贵在解放后首次与专业音乐家同台演出;1953年应邀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获独唱银质奖;同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6月,中国音协举办了楼乾贵、张权、周广仁、蒋风之独唱独奏音乐会,而后是“纪念世界十大名人德沃夏克音乐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捷、波、罗等东欧国家巡回演出。演唱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三、楼乾贵的歌唱特点及其成因

1.发表专业论文:从楼老发表在《人民音乐》和《人民日报》上的4篇论文中,可以管窥其歌唱理念。在195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的短文《中国歌和洋唱法》中,他认为从事西洋唱法的人应该努力向民族遗产学习,唱好中国歌,也评论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的不同争论。当晚在怀仁堂演出时,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拜读了你的大作,立论是公正的。”80年代发表在《人民音乐》的《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从事声乐艺术的一些体会》,分别从歌唱家对歌唱服务对象、歌唱中的节奏变化、歌唱中的感情把握与锻炼、歌唱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歌唱曲目选择中的扬长避短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一篇关于支持歌剧《蝴蝶夫人》80年代在中国排演时部分删节的文论也在《人民音乐》发表,并引发音乐学家刘经树撰文评论。这些资料,使我们能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楼先生的歌唱特点和艺术追求。

2.关于歌唱中的Legato及呼吸与对抗:本文主题一开始拟定为《Legato的诠释者——楼乾贵先生》,楼先生并不赞同。他认为这个题目太大,不客观也会引起误会。他在爽朗一笑后坦承:“音乐界出于爱护之心,对我歌唱中的Legato存有一定的肯定评价。例如蒋英曾经夸张地说过:‘在当代中国真正能做到Legato歌唱的还只有楼乾贵一人。其实在演唱中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Legato,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歌唱习惯而已。”

楼老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歌唱的正确呼吸状态。在教学中,他认为与其向学生讲解解剖知识,不如让学生从弯腰找到支持感后再直腰歌唱。例如,常言“让人笑得肚子疼”,为何不说胸口疼呢?因为肚里只有肠胃,怎么笑会跟肚子有关系呢?原因在于横膈膜的作用。尽管人在生活中已有呼吸体验,但往往是一谈到唱歌人们就忘却了、复杂化了。从生理差别看来,男性用腹部而女性用胸部体会呼吸,这可从男女睡觉的呼吸中得到验证。

楼老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抗现象,有对抗才产生动力。如果飞机、火车不与大气和轨道摩擦则无法运行,歌唱没有呼吸对抗便失去了动力。歌唱的呼吸状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奥妙只有歌者自知。他建议:歌唱时,尽量要用腹部两侧与后腰硬体(两侧腹肌、后腰肌——如水泥钢筋)的力量,腹部是整块的运动,前腹部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体现出音乐的表现力。在他歌唱中如果存在着Legato,那么奥妙就在于这种状态下的自由运动。横膈膜如同雨伞一样做打开收起运动,烟民只需用手指敲动脸部便有烟圈从打开的口中涌出,正演示了腹部调节器的作用状态。由于长期保持这种运动状态,优秀歌唱家到了晚年如果缺乏腹肌的再锻炼,腹肌松懈后体形变肥胖。帕瓦罗蒂、贝尔冈奇、楼乾贵等便是明证。中国京剧演员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横膈膜的这种作用,只是他们采用板带来强行维持和锻炼歌唱呼吸的方法欠妥,因为缺少腹部自由运动的阀门意识,演唱容易导致音色太硬而失去Legato。

在楼老印象中,1955年来中央歌剧院讲学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季明采娃、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善于此道。(《帕瓦罗蒂自传》记载通过与萨瑟兰同台演出观察到她的这种呼吸习惯后学会了这种方法,终身受益。)这些歌唱家在这种呼吸方法上做得比较成功,因此他们才会成为最伟大的歌唱家。

3.关于歌唱中的语言

楼老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和曲艺演员,尤其是话剧演员的歌唱语言一般都很清晰。但在美声唱法中部分演员存在咬字不清,并误导了大众以为美声唱法就应该含混不清。原因在于:既不认真研究中国字在字头、字腹和字尾的时间分配特点,也存在歌唱中“唇齿喉舌牙”运用能力不够。此外,当代中国传媒公用语言产生随意造词的现象也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导致人们对中国语言美的人为忽视。有些中国人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好,其崇洋媚外的现象已经到了忘掉祖宗、轻视祖国的可悲地步。中国语言本体的美产生了诗歌、吟诵、戏曲、相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家语言美应该得到传承与重视。学习美声唱法是为了借鉴而不是为了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与语言特色去削足适履,人们不能丢掉传统去奢谈应用问题。

楼先生认为:中国字的发声规律就演唱时间分配而言,1%在字头,2%—3%在字尾,其余在字腹。在谈到字头的重要性时,楼老以“爸爸”和“妈妈”为例,指出人们能听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字头的不同;在谈到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关系时,他认为区别在于听觉效果对于距离的不同要求。歌唱语言需要表演者通过夸张性的语言让最远的听众分清语言的准确意义,因此歌唱演员必须加强说话器官的锻炼。针对笔者提出如果过分强调吐字咬字的清晰容易影响共鸣和声音位置的顾虑时,他引用了演唱“天”字予以说明,其实践结果表明,字头与字尾的清晰快速经过和字腹的足够时值保障了歌唱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简单的几个字,既说明了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笔者重视歌词教学的理念。

4.关于歌唱演员演唱风格的把握与服务意识的培养

尽管楼乾贵具有精通英语、熟知法语的语言优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老百姓的艺术要求。在对外交流时除了中国歌曲外他一律使用纯正的原文演唱,而面对当时刚刚接触外来文化的中国老百姓时,他往往采用中译文歌唱。他还对一些译文中存在不方便演唱的歌词进行修改,力图让演唱通俗易懂。这些使得他的歌唱很快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50年代中国家喻户晓的男高音歌唱家。特别是在他创办和主持的“首都歌剧学校”工作期间,为了方便演员能更好地理解与表现歌剧内容,把六部歌剧翻译成中文让演员用中文歌唱。这种辛勤劳动,为我国年轻歌唱家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听着楼乾贵歌声一路走过来的人们,总习惯把一些歌曲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如《村庄、我的小村庄》、《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樱桃时节》、《日落西山》等。由此可见,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的歌唱家也一定会被老百姓记在心间。就今天而言,他的语言优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我国声乐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上具有指导性意义,也是年轻歌唱家们需要重视的。

当谈到年轻一代歌剧演员从成长到成熟再到发展的问题时,楼老显露出忧虑的神情。他认为无论歌唱家现在取得了多么令人自豪的成就,也始终要注意重视认真研究学问,而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固步自封。楼老认为无论是戏曲、原生态民歌演唱等其它非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歌唱能感人,楼老认为就存在艺术价值。任何人都只能从事其优势领域,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正确处理好领域与风格的人才会具备成功的条件。因此,在歌唱家在形成个人风格的探索过程中,进行必要而适时的调整同样重要。

5.楼乾贵歌唱特点与成因

苏联著名音乐家鲍·亚历山德洛夫,1954年12月25日撰文《真理报》评论楼老的歌唱特点:“楼乾贵是出色的抒情男高音,其声音轻快而纯净。在演唱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自然而富于表现力;在演唱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最难的连斯基的咏叹调时,以异乎寻常、深入角色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诗一般的真实形象。”④音乐家李凌也认为:“他的歌唱,音色清脆、明亮、优美,用气自然、音域宽广、富有弹性,声情并茂,音质优越且能着重于自然、流畅,让包含着饱满情感的纯真歌声去感人,不过事雕琢,以至斧凿斑斑,更不狠命高喊,以猛声吓人。”⑤

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如果用音色明亮柔和、咬字亲切而清晰、呼吸悠长而自如、歌声抒情而感人来形容楼乾贵的歌唱,是十分合适的。他的这种极具个性的演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可以从楼先生所受到的早期教会合唱、家庭教育以及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中找到答案。

楼老享年92岁的母亲出生书香门第,热爱歌唱。沈湘先生认为她说话时体现出明显的天然嗓音好、共鸣好、位置高等特点,非常适合歌唱。楼乾贵先生也赞同笔者认为他歌唱特点的形成与母亲的熏陶有必然联系的说法。

虽然他没有取得专业音乐学院毕业文凭,但楼乾贵从幼年到少年的教会合唱队生活、以及年少时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任虹创办的“口琴队”的呼吸锻炼、大学七年时间不间断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先后受到唱诗班严格训练及教堂音乐共性声音概念要求的熏陶,师从李斯奈、罗碧切克夫人等德国学派和劳景贤等名师的严谨的求学经历,都对楼老“求真、求美、求连”歌唱风格的形成颇具影响。

尽管从歌唱流派与当今美声唱法的要求看来,单就现存音响资料分析,楼乾贵歌唱中也许存在着敞着唱与稍显喉肌用力的现象。但是相对于楼老演唱的抒情、音色的柔和、气息的悠长、声音的高亢等优点而言,已经不重要了。也许这正是楼先生向笔者说到的下辈子一定要把这辈子没有做好的努力做好所在吧。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客观的学术态度以及不懈追求的艺术品格。

四、结语

作为医学博士的楼乾贵,在特定历史时期走上了职业歌唱道路,是时代的需要。然而,歌唱对他和他那个年代的歌唱家意味着什么,是他们所始料不及的,其间苦乐滋味,唯有自知。即使是像楼乾贵这样一位曾经被国民党无辜判处死刑而又死而复生的人,面对21年的历史恩怨也难以平静。笔者无法忘却楼先生在触及到“右派”话题时流露出的深深叹息,尽管楼老在片刻沉默后以一句“哎,不说啦!”来回避本已开启的话题。但是,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笔者还是从先生的眼神和话语中觉察出他对舞台的留恋、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艺术的执著;也感受到了楼老的人性原貌;也更懂得了他希望下辈子还当男高音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位一段时期内家喻户晓的优秀歌唱家,34—55岁的辉煌年龄却被舞台和社会所冷落,能唱又不让唱、让唱又不敢唱,这种环境无疑是对歌唱家心灵的极度摧残。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给予当事人及其家庭和下一代等负面影响不论,单就歌唱家个人艺术追求的毅力而言,也是极大的考验。然而,张权挺住了、沈湘挺住了、楼乾贵也挺住了……很多老一辈歌唱家都挺住了。他们是不幸中的幸运者,毕竟还有属于他们的舞台。不懈的艺术追求是他们坚持到底的重要保障。硝烟过后,他们竟能如此超脱,并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仿佛是要把失去的美好时光加倍夺回来。研究楼乾贵先生的歌唱特点与艺术追求,笔者禁不住对那个时代像楼乾贵这样的歌唱家肃然起敬。

①邓立《医学博士楼乾贵的歌唱生涯》,《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第11—12期,第88页。

②儿童音乐《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羊城颁奖》,《儿童音乐》2004年第12期第6页。

③④⑤向延生主编,易明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91—592页。

中日韩医学博士教育模式比较及启示 篇4

1986年至今, 医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基本遵循上述指导内容。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医学学士或硕士走出国门, 在国外继续深造取得学位, 也有越来越多的在国外学成归国的医学博士投身到祖国的医学博士的培养事业当中。

延边大学属“211”高校, 延边大学医学院自1997开始招收医学博士研究生。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属东北亚地区, 与韩国与日本较近, 而且学生中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及第一外语选修日语的学生较多, 因此, 在硕士至博士阶段到韩国与日本留学或访学的学生甚多。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中、日、韩, 三国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欲对进一步完善现行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一、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比较

我国医学学制有3、5、6、7、8年5种, 是世界上学制层次最多的国家, 其中本科5年制是最常见一种, 我国目前博士培养体系有两个模式, 一是8年制硕博连读, 二是传统的5+3+3年制。在日本读医学学士学位需要6年时间, 相当于我国的本硕连读, 年满2年的临床实习后方可报考博士研究生, 博士学位需要4年时间, 获学士学位后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韩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培养系统与美国较相似。学士4年制, 硕士2年制, 博士至少3年, 或硕博连读。大学本科毕业后, 有两年临床工作经验后, 方可报考大学院, 即研究生院。相比较而言, 中国培养医学博士时间, 与日、韩相差不多。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限中国基本定在三年或四年, 而日、韩只设最少年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韩国与日本的医学博士毕业生因答辩能通过而延期毕业现象很正常, 这是提高博士生水平的硬性手段, 因此、在中国的一些医科大学目前也对一些博士毕业生给予延期毕业处理。

二、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准入

我国医学博士研究生, 需要参加医学基础课的考试与专业考试以及外语考试。通过考试成绩择优选拔后, 再进行面试而最终录取。日、韩的博士生录取过程中, 主要看英语成绩及硕士阶段成绩单, 而且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是, 不管是韩国还是日本, 如果有相关人士或大学校长的推荐信, 将提高被录取的机会。准入制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了学士期间最后阶段临床实习的质量。大部分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 为报考硕士研究生, 在本科5年级上学期开始, 投入实习的时间准备考试, 对临床技能的学习有所忽略。而相比之下, 日、韩的硕博生报考后, 只看学生在大学或硕士期间的学习成绩与提前考完的英语成绩, 因此, 学生在临床上实习时不必为考试做准备。因中国医学博士报考压力与日韩更严峻, 故只能以考试的方法, 对报考考生进行选拔, 这是斟基于中国实情的方法。

三、医学博士生培养途径的比较。

在日本、博士生进入科室后, 先轮转半年, 通过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专业。半年轮转期结束后进入科室, 在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与之不同, 中国与韩国在报考时, 直接填写申报专业, 并进行单一导师制。在中国, 医学博士生在开学第一年进行集中授课。需要选修一些专业课与公共课, 在第二年开始, 着力培养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在攻博博士期间一直由自己的导师负责培养。相比较日本的双向选择体系更为人性化, 经过轮转, 学生对科研体系有所了解, 对各专业有所了解后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及专业将大大提高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医学博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我国的医学博士生毕业时必须完成具有开拓性、先进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博士学位论文, 由研究生院组织, 在规定时间内将论文稿发给国内知名教授进行双盲性盲审, 经盲审合格后由博士研究生向研究生院提交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 择期进行答辩, 后由答辩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另外, 各高校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对论文发表各有要求。其中“211”高校均要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日本及韩国医学博士答辩分初审和终审。初审评审组由非本科室的相关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 约4-5人, 多数博士生可以顺利进入终审。终审评审组的组员与初审相同, 不同的是本研究室的教授参加进来, 并担任评审组长, 能够进入终审的博士生多数可顺利毕业。

医学博士毕业总结 篇5

上午好,我是第九人民医院级博士研究生袁勇翔,我的导师是严肃而又活泼的张志愿教授。当我第一次听说要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的时候,我是非常开心的,但也很紧张,我问老师:“该说些什么呢?”老师说:“就谈谈你的青春和梦想吧。”

可能大家看到我的形象之后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你的青春不是早就随着你的秀发离你远去了么?但对着团员证发誓——我和在座的同学们就跟郭德纲和林志颖一样还是同龄人。所以我还有青春,我也有梦。

这个梦是这样的:清晨,当东半球第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卧室,窗帘徐徐拉开,露出窗外一望无际的海景,你听,海鸥在叫,浪花在笑。我轻轻下床,不想吵醒身边的娇妻。换上笔挺的西装,对着镜子说,你又瘦了。到地下车库,随便挑了一辆敞篷超跑,沿着海湾公路,一路向北,驶向第九人民医院的宝钢分院。海水咸咸的味道,阳光暖暖的感觉,我不由得闭上了双眼……突然duang的一声,我醒来了。

抬头看见值班护士,一脸怒气地说:“睡得真死,我都敲好半天了,9床不舒服,赶紧去看看!”我连忙起身道:“不好意思啊,我立马就去。”桌上电脑还亮着,屏幕上并排两个文档——毕业论文和个人简历。关掉文档后满桌面都是图标。这边是某某基金标书、一改、二改、最终版、最终版一改、最终版二改,回收站。那边是photoshop绿色版 、graphpad 试用版、spss 版等等。合上电脑,整整身上的白大褂,我向9床走去......

这就是我,一个外科小医生的日常生活。学医的这十年里,无数个不断仰卧起坐的值班夜,无数个跑数据改论文做PPT的不眠夜,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问自己究竟为啥要学医呢?国家说要轮转,丈母娘说要买房,老婆说要买包,主任说这个课题好好搞一搞,十年青春换来的这一身白袍实在不易穿。

眼瞅着一个个儿时的玩伴都已经“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的时候,我仍旧是一个大龄、微胖、秃顶、没什么钱的住院医生。但是交班以后走出医院,阳光暖暖的,我的心也是暖暖的,因为在紧急处理后,9床的病人笑着对我说:“医生,谢谢你。”

青春和梦想,忽然明白我被选作毕业生代表来发言的原因了,我最美好的青春以及乌黑的长发都留在了十年求学的路上,而正当我要迈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又适逢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我所面对的一切激动、不安抑或是迷茫、困惑,都是我们这些同龄人的共同经历,也会是未来医学生们需要适应的新常态。

十年青春换一身白袍,这其实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等式,无论等式的这边有多少艰苦、汗水、挫折、失败、质疑、攻讦,只要一句轻快地“医生,谢谢你”就能让天平倾斜,就能让自己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收获感动。

几年前,我们怀揣梦想走进交大医学院这神圣的殿堂,而今天,我们整理好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在座的各位或将主攻临床,或将投身科研,或将另辟出路,无论何去何从,都不要忘了医学院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不要忘了老师们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的白大褂的纯洁与高贵,不要忘了曾经收到过的病人真诚的那句“医生,谢谢你”!

医学博士 篇6

(一)

每个月的15日,是楚苑图书城总经理的“网上接待日”。1998年1月15日早上九点钟,总经理于光便准时坐到电脑前,轻击鼠标,开始接待一个又一个热心的网站来访者。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于光已经记录了不少来访者对楚苑图书城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准备休息一会儿。他在屏幕上打出“正在休息,请稍候”的字样,便起身去取饮料,回来却发现显示器画面被一个睡得涎水直流的卡通猪形象完全占据了。于光笑了笑,这是“网虫”们常玩的雕虫小技。一口气喝光饮料,坐到电脑前,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很快使电脑恢复到原状态。

排除干扰后,继续工作。于光这次接待的是一个名叫清风的来访者。“我经常逛楚苑图书城,特别欣赏它独具匠心的内部设计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不过,我在这儿要提一点点小小的意见。作为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买到最新的书,这一点楚苑以往做得很好,可是近一个月来不尽人意。”“谢谢你善意的提醒,我一定会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为表谢意,请留下你的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我们将会呈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于总,可以问一下你的年龄吗?”清风在道过谢之后,突然问道。于光愣了一下,凭直觉他觉得对方极有可能是一位年轻的女性。迟疑片刻,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年龄“32岁”。“嘻,我还以为于光是个老头儿呢?”“刚才那个卡通猪的图案是你放上去的吧!”“是又怎么样,下次再聊,再见。”清风说完,很快“溜”掉了。

贺秘书把1月份网站来访者的名单打印出来后,送交于光过目。照惯例,于光会送礼物给那些回家时顺路的网站来访者。他在名单上快速浏览了一下,目光停了下来,“胜利路237号博森电脑公司信息部主管清风(真实姓名:明月)”。“清风明月”于光在嘴里轻轻地念叨着,她无疑就是昨天那个调皮的“网虫”了。于光驾车到博森电脑公司直奔信息部:“请问哪一位是明月小姐?”“我就是。”一个不过二十三四岁的靓丽女孩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于光心里一动,不由自主地把她和妻子吕沁做了一个对比:妻子吕沁气质高雅,仪态端庄,属于典型的淑女;明月则完全是由青春和妩媚融会而成的女人。“我是楚苑图书城的员工,专程来给你送礼物的。”“哦,谢谢。”明月的眼里盈满笑意,接过礼物,顺手递过去一听可乐,上下打量了一下于光:“想不到楚苑图书城的工作人员都这么有领导气质。”她善意地调侃道,不知为什么,于光很愿意和这个调皮任性的“网虫”交谈:“我是昨天被你描绘成小懒猪的那个人。”明月一下子明白过来,脸红红的……

(二)

几天后,在图书城,于光碰到前来购书的明月。寒暄过后,两人相互换了名片,当然和所有新潮人士一样,名片都标明了各自的E-mail址。

明月来自湖北郧县的一个工人家庭,17岁就到武汉打工,先后做过洗碗工、勤杂工、打字员。天资聪慧的她,看到计算机是个热门行业,平常就注意学习有关知识,还上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班,一年前被博森电脑公司聘用。勤奋踏实的明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坐上了信息部主管的位置。

于光恰巧也是郧县人,老乡见老乡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话题。交谈中,明月得知于光的妻子吕沁大学毕业后先在武汉一所大医院上班,随后又被公派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早日拿到学位,吕沁几年来只回过一次家。

交往多了之后,明月开始向于光请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毕竟他是科班出身的高材生。网络成了两人交流的主渠道。紧张的工作之余,发几封电子邮件给对方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远在德国的吕沁偶尔也发一封电子邮件回来,但所谈的大多都是和学业有关的问题,最后含蓄地在末尾用德文来一句“我想念你”。联想到明月的热情妩媚,于光心里隐隐有一种失落感。

(三)

几年打工生涯下来,明月积攒了5万元钱,但要想在武汉买一套舒适的住房还是远远不够。她希望投资股票能够尽快多赚一些钱。刚开始,明月比较谨慎,最多一次也只买了25万元的股票,且资金流向比较分散,她牢牢记着一条规则,“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5月中旬,明月误听传言说某高科技股即将大幅上涨,犹豫再三,她还是禁不住诱惑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结果,该股票的价格第二天一开盘就来了个“高台跳水”,明月不禁慌了神。情急之中,她想起了于光。一封电子邮件过去,于光虽然表示爱莫能助,但他向明月推荐了自己的老同学万常。有“楚天股神”之称的万常,在冷静分析了明月所购的股票后,认为升值潜力很大,干脆给于光一个面子,用5万元钱把明月的股票买了下来。感激涕零的明月,不禁对于光又增添了几分好感。

1998年7月,楚苑图书城为庆祝开业五周年,决定让全体员工轮流到海南度假。于光想起了明月。碧蓝的大海,万里无云的天空,凉风习习的海滩,于光和明月一下子摆脱了束缚,两人俨如一对情侣出双入对。

海滨的“相思湾”酒吧,于光喝得略有点醉意了,他呆呆地凝望对面的明月,眼中流露出炽热的情感。明月紧抿着嘴,低头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在这个月夜,两人逾越了友情的界线……

从海南归来,于光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他从内心深处还是爱着吕沁的,感觉对不起妻子。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他决定向爱妻坦白一切,于是,连夜把自己和明月之间的事写成一封长信,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德国柏林。正在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欢呼雀跃的吕沁,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她坐在窗前,任泪水流满面颊……内心深处,吕沁歇斯底里地狂叫着:“ 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然而,那封电子邮件却是那样刺眼的一次又一次映入眼帘。三天之后,吕沁决定回国,面对导师的苦苦劝阻,她只说了一句话:“教授,我不能为了事业而失去丈夫,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从北京转飞武汉的吕沁,无心浏览江城的街景,匆匆回到了位于口区的家中。推开房门,屋子里静悄悄的,于光正忧郁地躺在宽大的沙发上抽着烟,见妻子回来了,只是低低地问候了一句:“你回来了。”吕沁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噎在喉头,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当晚,两人满腹心事,分房而眠。吕沁心乱如麻,平静下来的她,细细回忆婚后几年的生活,越想越觉得自己对婚姻危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一个事业蒸蒸日上、相貌才华出众又正值壮年的男人,耐得住几年的单身生活,抗拒这红尘中数不清的诱惑,是不是有一点残酷?况且从丈夫对自己的态度来看,这危机并不是完全没有挽回的余地,思忖再三,吕沁拿定主意,挽救自己的婚姻。

重新回到市医院上班的吕沁,当上了外科主任。她精湛的医术早在出国前就为患者所称道,这次学成归来,找她动手术的人就更多了。吕沁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竭尽全力关爱着丈夫。作为业务尖子,平常有什么高难度手术,吕沁都尽量参加,但绝不因工作繁忙而冷落丈夫。闲暇时,她陪着于光去歌剧院听歌剧,或者到酒吧小憩片刻。随着时间的流逝,于光开始越来越发现妻子身上的优点,但想起明月,他又陷入矛盾和困惑之中。

吕沁从丈夫的工作手册上查到了明月的E_mail址,她希望和明月谈谈。于是,两个女人在网上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似平淡的话语暗藏锋芒,吕沁一直在用多年的知识涵养竭力使自己冷静谦和。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明月为吕沁的宽宏大量所折服,吕沁则对明月的机敏也产生了一些艳羡。交往了几次,两人竟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明月本以为吕沁回国后会找她的麻烦,不料对方除了和她在网上有过几次“舌战”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表示,心里反而有点忐忑不安起来。拨通于光的手机,对方聊了几句就收线,后来干脆关机了。明月感到于光和她之间的关系起了某种微妙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吕沁,明月突然萌生了想见一见吕沁的念头。

(四)

1999年3月8日,趁着“妇女节”公司放假,明月想去做一次全面的体验,以往她都是去妇幼保健医院,但这次她选择了距公司较远的市医院。坐在外科候诊室里,明月听见一位护士轻轻叫了一声“吕主任”。回眸一看,一位风姿绰约、气质高雅的女医生匆匆走了过来,无疑她就是吕沁了。这个眼里满是笑意和温情的女医生,仿佛老熟人见面一样冲她微笑着点了点头。明月突然有点自惭形秽,吕沁身上有些东西恐怕是自己永远也学不会的……呆呆地坐了一会儿,明月感到心里空荡荡的,缓缓走出了医院。

街上人流如织,车来车往,明月机械地向前挪动着。突然,一辆出租车从旁边斜穿过来,“嘭”地一声把她撞出了老远,明月一下子失去了知觉,什么都不知道了。

吕沁其实早已在丈夫那儿见过明月的照片,所以在外科候诊室门口,她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曾让自己痛彻心肺的女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过十分钟,明月就出了车祸,吕沁的心里就像打翻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正在此时,血肉模糊的明月被抬了进来,吕沁匆匆瞄了一眼,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顿时压倒了一切私人情感。她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护士准备抢救手术所需要的器械、药品、血浆。不巧的是,血库里符合明月血型的血袋明显不够用,没有多想,和明月为同一血型的吕沁挽起了自己的衣袖……抽完血,吕沁感到有点头晕目眩,她的身体本来就虚,如果再加上一次紧张的抢救手术,恐怕有些吃不消。但情况紧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手术过程中,护士们不停地替吕沁抹去额上的汗水,好不容易把手术做完,刚走了几步,吕沁的身子一歪差点晕倒在地,急得扶她的小护士直流眼泪。于光听说妻子晕倒,慌忙驾车赶到医院探望。他轻轻推门进去,妻子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飘逸的雨丝若有所思。“好点了吗?”于光柔声问。“没事儿,只是有点头晕,你猜我今天抢救的病人是谁?”“谁?”“明月。”吕沁平静地回答。于光吃了一惊,满面通红,搓着手说:“别开玩笑了!我现在已经……”“不是开玩笑,真的是明月,等她醒过来咱们买些营养品去看看她,出来打工熬到她这一步也不容易。”于光无言。

当天下午5点多钟,明月苏醒了,她从护士的口中得知真相,一种从未有过的悔恨涌上心头,几番思量,她流着眼泪默默发誓:我要从这场爱情游戏中退出!因为聪慧的她已经意识到一个用鲜血挽救情敌生命的女人,一个用柔情捍卫婚姻的女人,是高贵不可侵犯的。

当于光夫妇出现在病榻前时,明月的双眸噙满泪花,她忍着伤口的疼痛,慢慢地坐起来,伸出双手,分别握住于光、吕沁的手,轻轻地合拢,一句话也没说,晶莹的泪珠从她美丽的面颊大颗大颗地滑落……M

医学博士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1 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

1.1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择起点高、实验技术难度适中的研究课题,是保证研究生在3~5年里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关键所在。笔者所在研究所与美国、加拿大博士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目的均十分明确,能站在学科前沿针对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关键的病理生理环节进行探索,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较而言国内的选题注重临床,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慢性呼吸衰竭中的低氧肺血管重建、急性肺损伤的内毒素结合蛋白等,均能立足于临床呼吸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解决人民健康急待解决的问题。但国外的学位论文更多地立足于疾病机制的研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由于受基金资助的影响,以及临床标本的严格限制,一些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并不太高[1,2]。

1.2 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

综述性文献是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也是博士研究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基本治学方法。国内的综述性文章能够从阐述结构入手,逐步分析功能、阐释应用,系统性强,与研究论文有很好的相关性。美国一些研究生写的综述一般是指导老师帮助完成的,文献涉及面比较宽,写得很详细,大都是大综述[3,4]。笔者所在所研究生的综述一般要独立完成,消化吸收英文文献过程长,文献也难免欠缺,写得相对简练,应该算小综述。

1.3 论文工作的创新性

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衡量博士生论文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对博士论文一般都有明文的或约定俗成的规定,包括博士论文的内容构成、格式、版式、字数等,核心的内容是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即独创性贡献,这些与国内的博士培养标准是一致的。纵观国内研究工作,既有所发现,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通过对HIF介导Canstatin基因高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抗肺癌作用的研究,发现分泌型表达载体效果尤佳,HIF介导的分泌表达体系抑瘤效应更为突出,对肿瘤治疗具有潜在的价值,同时该基因治疗方案可能适用于其他实体肿瘤。国内也改进了一些技术方法,解决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应该说发展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由于有些检测方法国内开展往往没有仪器,或者缺乏相关的试剂,一些博士研究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些方法,改进或者建立一些简易可行的装置和小型设备。典型的例子有低浓度一氧化碳和低氧气体处理培养细胞的容器设计和处理方法的建立、HO-2寡核苷酸探针的合成和标记等。

与国外研究论文比较,在方法学上没有明显差异,都是应用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包括载体构建和基因转染的手段。从国外文献看,最为突出的是他们有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应用[1,2,3]国内尚未开展,所以他们论文的创新程度要高于我们。

1.4 论文成果和学术的影响

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包括被SCI收录的论文,其中部分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比如,2000年前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论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低氧肺动脉高压患者一氧化碳作用机制及意义”和“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均发表了1篇以上SCI收录的英文论文,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国外的学位论文SCI收录的数目较多,一般第一作者2~6篇,第2~3作者发表6~12篇,发表的杂志的影响因子较高,如J Immunol(国际免疫学杂志)。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科研水平,但也同他们的语言优势分不开,如果不考虑这一点,而盲目追求SCI论文数量,也是不科学的。国外博士生参加国际和国内大会口头报告及论文摘要参加国际和国内大会交流的次数较多,国内博士生也参加上述活动,但次数较少。另外国内尚未重视知识产权,对发明专利的发掘不够,尚未有获得授权的专利。国外的博士研究生由于所在单位重视,往往注重申报专利[2,3,4]。

1.5 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

国内的学位论文体现了博士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呼吸内科专业知识。涉及的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各有侧重,比较全面,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如哮喘、肺血管重建、肺癌和肺损伤的专业理论、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有较好的分析和把握,这与国外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在运用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稍有欠缺,缺乏仪器设备或试剂,研究所的技术积累尚不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前沿性方面有待加强。

1.6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整体上与国外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论文研究的难度及工作量相当,比较而言,国内的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6.1 在选题上培养的独立能力

国内的博士生通常是导师指定科室有研究基础的大方向,由研究生反复阅读文献,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导师多次讨论后,相对独立地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国外的博士生必须参加导师已经中标或有望争取到的基金项目,具体方向甚至要做的指标都比较明确,博士生无法受到此方面的训练。

1.6.2 在寻找科研条件上培养的独立能力

由于国内的实验室通常不能满足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的需要,所以博士生要到基础研究所甚至校外单位寻找合适的条件、仪器和设备,此间博士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而国外的实验室,实行导师负责制,通常是利用自身的条件开展工作,借用的仪器和项目是很少的。

1.6.3 在协商共享科研资源中培养的协调组织能力

作为临床学位论文,通常要涉及动物模型的制做和临床标本的收集工作,前者需要和科室内部师兄弟和相关科室同学联系,后者需要得到临床工作的医师和技师的帮助。虽然导师作为科室或医院负责人可以给予指导和协助,但是具体的联系和操作及共享标本的方案需要博士生的精心考虑,由此培养了协调组织能力。例如:哮喘动物模型和低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COPD患者血红素氧合酶的检测等。

1.6.4 在整理和研究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培养的独立分析能力

正是由于科研的创新性,并非导师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问题,所以国内的博士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包括理论和技术问题,必须借助国内外文献或互联网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而国外的博士生通常研究的重点在技术问题上。

1.7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7.1 论文的逻辑严密性稍差

例如,国内的研究观察到低浓度一氧化碳抑制低氧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何基因或何因素介导这种变化,就没有深入的研究。国外通常会深入探讨何种介质或何种信号通道介导这种变化。

1.7.2 论文的格式规范性优于国外

国内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统一指挥和规定,论文格式逐年改进,从而更加规范。

1.7.3 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相近

均能运用简洁明晰的科学语言叙述实验过程和研究方法,并能恰如其分的分析实验结果。

2 提高论文质量的策略

笔者所在所从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小到大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整体培养质量在逐步提高。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与国博士论文外相比各有所长,但论文的创新性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既有博士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导师和学校方面的问题,有的与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同,有的是笔者所在研究所存在的个性问题。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大量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我们的问题强调以下几点。

2.1 引入资格考试,健全合理的淘汰机制

上世纪中期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引入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实行“宽进严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博士生教育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我国博士生仍然是入学考试制度,入学后没有一定的淘汰率,“严进宽出”,缺乏竞争性,不能体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征。引入博士资格考试制度,“优胜劣汰”,对实现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博士生具有重大意义[5]。

2.2 重视博士生导师自身素养,建设一流导师队伍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是什么人”。建设和造就一支一流的博士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导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和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与否、指导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高水平的导师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经验,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他们严谨治学,对博士生要求严格,鼓励博士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6]。

2.3 深入理解创新内涵,改革现行的博士教育体制

创新是长期实践积累而渐变的过程,绝不是凭空一夜之间完成的。从顿悟出一个新的思想火花至形成创新的系统思维,再上升为新理论或新的技术,就会有更长的过程,甚至是由后人去完成。从孟德尔第一次提出“遗传因子”至克里克和沃森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历时80多年,在不同的国家经过几代人包括数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当然这是属于划时代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但可以断言有实践积累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有创新。目前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中还有些规定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成果的出现。比如,很多学校都要求博士生在答辩前必须发表若干篇SCI/EI收录的论文。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硬指标”,部分博士生急功近利,首先考虑的是3年中怎么达到论文发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思考、钻研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结果就是把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扼杀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也就无法撰写出具有独创性的博士论文[7]。

2.4 改善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创新型博士生培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具有熏陶作用。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博士研究生,就必须营造出适宜博士生创新的教育环境。首先营造博士生所在学校的小环境,即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留给博士生充足研究时间的同时,学校要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以讨论学术和实践中的问题为乐趣,在智慧和智慧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增长创新意识。其次是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创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环境。创新源于兴趣,始于问题,成于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博士生应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升华。最后还要创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融入其中,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创新能力[8]。

2.5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博士教育国际化

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博士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博士生教育要立足国际视野,大胆吸收国外优秀生源、适当鼓励国内生源输出,参与博士生国际课题的合作研究与学位联合培养,促进博士生的科研水平与国际水准接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和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Barbara Anne Stout.The Role of the JAK/STAT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in the Biology of the Human Eosinophil.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USA,2003.(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2]Monisha Cough Scott.The Contribution of 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 to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to Bacterial Infection.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anada,2005.(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3]Hoon Sung Jeh.Analysis and Design of Exogenous Nitric Oxide Delivery to Pulmonary Arterio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USA, 2002.(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4]Stephen David Hess.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rleukin - 12 - Induced Suppression of Human Lung Tumor/til Xenografts.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SA,2003.(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5]杨庚,杨健.对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分析与借鉴.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6(2):35—39.

[6]叶松,蒋国俊,张磊.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5(3):72—74.

[7]王建梁,郭亚辉.英国博士论文“独创性”标准的研究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6(7):15—17.

兽医学博士点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篇8

1 兽医学博士点的由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为畜牧兽医系)成立于1958年。动物医学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现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实验室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批国家级动物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在专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兽医学科近十年来得以迅速发展。预防兽医学199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本校获批的第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9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兽医学一级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兽医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兽医学一级学科授予的是农学学位),2014年获批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也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学科、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领军人才梯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本博士点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培养兽医学科高级人才的基本经验,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为国家、黑龙江省及垦区输送了大批兽医学高级人才。

2 兽医学博士点建设的主要措施

本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整合现有科研团队,着力进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师资团队的建设以及产学研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使之培养出合格的博士。本兽医学博士点建设的主要措施为:1)吸引、培养兽医学科优秀科研人才,加快壮大学科队伍;2)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层次;3)凝练学科方向,不断创新研究领域;4)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研究生培养环境。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兽医学博士点科研及教学水平显著提升,近4年,本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生导师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及各厅局科研专项共计68项。5年共获得科研经费1 691.8万元,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或主持教改课题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2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2篇,其中国家一级核心刊物58篇,被SCI收录44篇,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主编或主审国家统编教材8部,出版专著5部。

3 兽医学博士点建设的思考

为加快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正视兽医学博士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兽医学学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科研平台建设是兽医学科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学研究、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由于本校在边疆办学45年,所搭建的科研平台不高。在今后的博士点建设过程中,本学科将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畜牧业发展需求,从科研方向设置、人才队伍培养、学术氛围营造、科研工作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等方向着手,竭力搭建科研设备完善、研究条件良好、科研氛围浓厚的科研平台,从而调动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为其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1]。

3.2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因此,打造素质优、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本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本学科将采取如下方式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1)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要求各二级学科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主攻目标,造就一批新的学术带头人。2)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科建设沿着开放、国际化的方向发展。3)公开招聘、广延人才,吸纳学术骨干进入本学科。4)积聚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以中青年导师培养为重点,通过各种渠道把他们推向国际、国内学术舞台[2]。

3.3 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保证培养质量

本博士点将通过以下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重视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营造培养创新思维平台,将博士研究生初始的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2)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的同时,培养方案中兼顾其复合能力的提升[2]。3)保证培养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可行性。通过跟踪畜牧业发展前沿,兼顾研究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创新教育,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3]。

3.4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招收研究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生源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本学位点将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1)将兽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宣传融入到学校或学院的整体宣传中。2)争取增加博士研究生录取名额。3)做好本校硕士研究生就业与再深造的引导工作,鼓励其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从而增加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数量[4]。4)通过导师、学科、学院、学校多层次的培养,提高历届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办出本博士点的培养特色[5]。5)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本博士点的知名度,广纳优秀人才。6)博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过程中,应设置多方向测试,以评估生源质量。

3.5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会更好地促进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开拓思路、更新观念、扩大合作乃至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本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本学科将通过以下方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是采取各种途径渲染学术氛围。途径一,广泛征求意见,例如如何开展学术活动?开展活动的内容?通过这一形式调动博士研究生的积极性,从而参与到活动中并受益。途径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的作用,通过学校报刊、网站、学术沙龙、宣传栏等形式,介绍本学科的重大科技动态、研究领域的前沿、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绩等信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邀请专家讲座,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等。

本博士点力求树立良好的指导思想、清晰的培养理念,竭力打造优质的学术团队,为研究生提供完备的科研条件、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氛围。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培养方案,培养优质、优秀的高级兽医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本博士点仍然存在培养研究生时间短、经验少、培养模式不完善等问题,但相信本博士点一定会本着“务实、求真、负重、志远”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精神,凝练学科特色,培养优秀人才,为黑龙江垦区和黑龙江省的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焕春.兽医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17):1-3.

[2]梁小伊,黄群山,刘红斌,等.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的历史与未来[J].农业考古,2005(3):205-209.

[3]欧百钢,李发弟,贺建华.我国畜牧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1-5.

[4]陈昌意.蔬菜学博士点立项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4):102-104.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中期考核浅谈 篇9

2012年, 浙江大学开始以博士生中期考核替代原有的博士生“引领计划”, 并将博士生岗位助学金发放与中期考核结果相结合, 将激励与竞争机制正式融入博士生培养过程。

一、考核组织方式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中期考核分两部分进行:1.核心课程考核;2.研究能力评估和临床能力评估。核心课程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实施, 在所修学期末进行;研究能力评估和临床能力评估在每年秋学期进行, 因医学院所辖学科专业众多, 各学科间差异较大, 为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我们按照学科专业将中期考核分组进行;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转化医学研究院、生研院等由各系统一组织实施,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各专业由各学位点分别组织实施。

学院成立博士生中期考核委员会, 学院研究生科在院考核委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各系或学位点成立中期考核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由5位以上具有正高职人员组成。

二、考核内容及形式

我院博士生学位类型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 在培养方式上有所不同, 学术学位博士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专业学位博士生则重视临床能力的提高, 因此, 我院在考核内容上予以区别。

科学学位博士生中期考核成绩=[ (《核心课程1》+《核心课程2》) /2]*30%+研究能力评估成绩*70%

专业学位博士生综合考核成绩=[ (《核心课程1》+《核心课程2》) /2]*30%+研究能力评估成绩*35%+临床能力评估成绩*35%

考虑到不同学位类型及不同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方案的差异性, 我们对核心课程也进行适度区分。科学学位博士生核心课程为《医学科研方法》和《分子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核心课程为《医学科研方法》和《临床病理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核心课程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题》和《高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护理学的博士核心课程为《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护理》。研究能力评估和临床能力评估由各系办或学位点组织。学生在学校网上研究生管理系统中提交博士生中期考核表, 申请进入中期考核, 同时准备不低于1000字的个人总结报告, 阐明本人入学以来的课程学习、科研课题、临床研究进展、论文发表情况等, 先上交导师审阅, 导师认为已达到中期考核水准后签署书面意见, 然后上交至各系或学位点。

三、考核时间

我院博士生中期考核时间较灵活, 不采取一刀切的硬性规定, [2]根据学生培养类别确定考核时间, 并充分考虑学生休学、出国等特殊情况。博士生、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学习满1年后进行中期考核;直接攻博生学习满2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另外, 已经达到中期考核时间要求, 因为各种原因尚未进行中期考核的博士生, 或者前一年没有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 以及达到时间要求但目前处于公派出国阶段的博士生, 可参加当年的中期考核。

四、考核结果与分流

中期考核结果主要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级。核心课程考试成绩、研究能力评估及临床能力评估成绩单项未达到合格标准, 即视为考核不合格。其中, 对于少数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博士生, 如已在本学科TOP期刊发表文章的, 由考核小组推荐, 院考核委审议后直接评定为优秀。

五、强化补充

为保证学院博士生培养管理的持续性, 已通过中期考核的博士生在学制内每学年还要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年的年度考核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 组织形式相同, 考核内容略有差异。其中, 科学学位博士生年度考核研究能力评估 (100%) 。专业学位博士生年度考核由研究能力评估 (50%) 和临床能力评估 (50%) 两部分组成。研究能力评估和临床能力评估方式同中期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主要分优秀与合格两级, 不实行淘汰。

六、激励措施

为更好地激励博士生, 我们将中期考核的结果作为博士生岗位助学金调整的参考依据。中期考核前为1800元/月 (导师出资500元/月, 学校出资1300元/月) 。中期考核合格后, 调整为2900元/月 (导师出资800元/月, 学校出资2100元/月) ;未通过中期考核但仍保留博士生资格的按照考核前标准发放;未通过中期考核且不再保留博士生资格的不再发放博士生岗位助学金。

另外, 学校设立博士生优秀岗位助学金对品学兼优、潜能突出的博士生进行激励。参评人员为所有已通过中期考核 (合格) 的正常学制内博士生, 博士生优秀岗位助学金根据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绩总排名进行评选, 评选比例为参评人数的20%, 评定等级为“优秀”, 资助金额为10000元/人, 一次性发放。

经验总结

实践证明, 中期考核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质量跟踪和监控的必要手段, 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博士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有助于博士生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提高科研能力, 对于全面提高博士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保证在校攻读期间能顺利达到培养目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

参考文献

[1]蔡军.哈佛大学博士生中期考核特点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2]钱宇.实施博士生中期考核的一些认识和做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医学博士 篇10

2006年, 叶霈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并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 他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工作, 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并特别专注于中医配合放化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血液病专家陈信义教授是叶霈智在硕士、博士阶段以及在东直门医院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陈信义教授开阔的临床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以及对待病人的责任心, 深深地影响着叶霈智。他回忆说, 陈教授在年轻的时候, 被同事们送了一个外号———“霓虹灯下的哨兵”。因为陈信义每晚都会花几个小时在办公室看书或查阅专业文献。对此, 叶霈智深有感触, 决心以老师为榜样。他坚信, 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去做, 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成就。

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 叶霈智参加了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联合攻关项目“浙贝母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性临床应用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复方浙贝颗粒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 并荣获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第四完成人) 。

叶霈智擅长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手术后调理, 有效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如腹部肿瘤术后胃瘫、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放射性肠炎等;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中晚期肿瘤有一定的研究。他说:“中医在不同阶段的治疗配合是不一样的, 好比一场大戏里面有好几幕, 可能在头几幕里中医只是一个配角, 而后面就变成了主角。在放化疗时, 中医就是一个小角色, 仅负责缓解放化疗的副作用, 减轻术后的不良反应;但当放化疗结束后, 中医治疗就会转变成一个主要角色, 并且会长时间地起主导作用。”叶霈智始终认为, 对于可能根治的恶性肿瘤患者, 中医药治疗可以与积极的抗癌治疗 (如手术和放化疗) 相互配合, 以缓解癌症及抗癌治疗所带来的不良症状, 保障患者在癌症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在叶霈智博士的个人主页上, 有不少他的论文精选和有关中医抗癌的医学科普文章。其中, 在一篇名为《肿瘤顽固性呃逆的用药思路》的文章下面, 记者看到了网友这样的留言:“我爸爸是胃切除手术后出现顽固呃逆, 经肿瘤医院的医生医治, 也是以上面的第二种方法治好的!”这“第二种方法”即文中所说的“丁香配伍郁金, 相反相成”。然而, 中药“十九畏”中明确提出“丁香莫与郁金见”。记者对此颇感兴趣, 好奇地问:“是什么促使您在临床用药上去突破传统呢?”叶博士说:“这个尝试是受我国知名肿瘤专家王沛的影响, 也结合了我过去看到的相关文献。”他在临床过程中发现, 虚寒之呃逆在丁香柿蒂汤基础上加用郁金, 常可获良效, 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此外, 他还例举了几味中药:如生半夏除了能降逆、止呕, 还对肿瘤有很好的软坚、散结、化痰作用, 可适当配伍生姜, 但煎煮时间要长;再如, 临床上经常遇到附子同用半夏和贝母, 而中药“十八反”中提到“半蒌贝蔹芨攻乌”。叶霈智说, 附子是植物的侧根, 乌头是主根, 二者具有共性, 因此理论上附子同用半夏和贝母应该会有毒副作用, 但这几年中, 许多患者三药同用, 却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叶霈智不仅在中药配伍上敢于突破传统, 在用药剂量上也敢于打破常规。一名患淋巴瘤的、做了几次化疗的患者, 由于脑部已受淋巴瘤侵犯, 机体消耗过大而卧床不起。叶霈智给其第一次治疗的黄芪用量就达100 g。他说:“需要补气的癌症患者黄芪可用到40~60 g, 如果病人气虚比较明显, 我会用到150~160 g。”他还主张少用炙黄芪, 用量过大容易上火, 或有其他副作用。又如茯苓, 常规用量为9~20 g。曾经有一位食管癌病人, 晚上返大量白色痰涎, 吃下去的东西全被痰液顶了出来。叶博士给其用了60~90 g的茯苓, 效果甚佳。又如代赭石, 作为降逆止呕的药, 一般用量为20~30 g, 肿瘤治疗用量可达50~60 g。附子一般用量为6~9 g, 但叶博士曾经用到200 g, 多的甚至用到300 g。他总结认为, 附子对于一些重病患者, 有时候必须突破常规用量;但是, “要突破常规, 一是要根据别人的经验, 二是要自己亲身去试验。”

上一篇:等离子氧化技术下一篇:问题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