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

2024-07-10

动物学(精选十篇)

动物学 篇1

一、课程内容和设置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实验动物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也开始关注实验动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至今,国内一些高校开办了实验动物学专、本科专业,实验动物高等学历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过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扬州大学是总课程门数和专业课程门数开设最多的院校之一,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等课程。《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学的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用实验动物等内容,所以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大纲以饲养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为主线,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才能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当然教学大纲的制定及完善,教学内容及学时的调整,都应根据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如:随着实验动物新的国家标准的发布,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中清洁级大小鼠应排除的微生物已不包括李斯特杆菌,在教学内容中应及时体现。

二、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我们需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加强对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并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观、学术交流,甚至出国进修,使其能较好地了解本门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加强对本门课程广度和深度的学习。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也不断补充和更新,这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借助参考文献,把握合适的深度和广度,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施分层次授课

本科生入校一学期后,通过学生申请、学院考核,将本科生分为创新班和普通班。创新班在授课时注重该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开设一些前沿的专题课程,引入科研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动物学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普通班在授课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横向交叉和教学内容的广博度,加强应用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较好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普通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申请在创新班上课,这种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几年已受到广泛重视,它对于促进教学的整体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以图片、动画、教学录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掌握所授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避免了教师枯燥的描述,也提高了讲课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的使用,上传教学多媒体课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方便学生答疑解惑并拓展知识面;提供每一章设计的复习题,方便学生自学和预习,并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给学生提供国际和国内比较有名的实验动物网址,如:杰克逊实验室(Jax,The Jackson Laboratory)http://www.Jax.org、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http://www.Lascn.net。此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广度和深度的了解。

2.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讲授新课前,给学生设计相关的讨论提纲,如近交系小鼠是如何生产的?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的知识点,在课前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完成课下作业,并初步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为何近交系的基础群、血缘扩大群、生产群的繁殖方法不同,具体有哪些繁殖方法?带着疑问学习新课。课堂上教师讲解完新的知识点后,首先请同学对预习的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每组分别选出1名代表发言,所有发言结束后,学生可针对其他组的发言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可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并作适当的拓展,掌握近交系的生产方法后,引导学生考虑重组近交系及分离近交系是如何生产的?这种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完成的探索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实验动物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3. 将实践性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

实践性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模拟、讨论、演练等方式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小鼠的生理特性虽然看起来简单,理论讲授时为了生动形象,也借助了多媒体,但还是枯燥难以记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组将实践性教学引入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用表详细列出所观察的内容,如:小鼠从出生到断奶这一阶段的生长变化、怀孕期、阴道栓的观察、雌雄的鉴别等;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饲养小鼠观察并记录有关内容;最后,课堂讲授相关内容,讲解时增加师生的互动和讨论,并拓展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理特性。该教学模式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记忆深刻等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结语

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只有充分掌握了实验动物课程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学习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这次改革的探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本院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实际,对课程内容和设置作了介绍,通过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分层次授课,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泉,杨玲,王怡,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建设及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49-250.

[2]赵庆华,沈军,时德,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4,33(8):1269-1270.

[3]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5-57.

动物学 篇2

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方式比较丰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库养殖;第二种是池塘养殖;第三个方式是湖泊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的种类有50多种,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仅10多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俗称“四大家鱼”)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50%以上。我国目前淡水鱼产品的在加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半成品的形式,还有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成品,如:罐头制品。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存在的问题:

1、养殖业整体水平较低,养殖技术和机械化普及水平低,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是较为传统,我国在养殖机械方面同欧美国家相比完全处于落后状态,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特别是在水质净化和池塘清理增氧方面走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养殖人员普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

2、缺乏相应规模,抵抗风险能力弱。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多数养殖户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

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相关问题凸显。

4、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由于水质和环境的变化,还有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水产养殖病害经常发生。

5、淡水鱼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长远的效益。

发展前景: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其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

向动物学本领 篇3

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见飞蓬转而知为车”,模仿遇风而转动的蓬草而发明了轮子。今天人们为动物启示所创造出的诸如电子蛙眼、蜜蜂、偏光导航、蝙蝠雷达定位,以及恐龙钻头、鲎眼电视机和模仿生物发光原理创造的冷光源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蝴蝶效应的启示

蝴蝶被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是因为它有色彩鲜艳,而且美丽多变的一对翅膀。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蝴蝶翅膀与仿伪纸币和防伪信用卡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可是,自然界许多看来很普通的现象却隐藏着人们尚未知晓的奥秘。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乌维希克和他的两位同事,在研究一种名叫大风蝶的蝴蝶翅膀颜色时发现,这种大风蝶翅膀颜色本来有黄有蓝二色,但在人眼里却变成闪闪发光的绿色。后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才真相大白。

原来蝴蝶翅膀上布满了无数带斜坡而向下凹陷的小坑,这些小坑大的只有4微米。小坑底是黄色,小坑斜坡则是蓝色。那么人眼看来为什么却显绿色?乌维希克认为,当光线照射到坑底时,它被反射而呈黄色,而照到小坑一个斜坡的光线也被反射,但这个反射又入射到另一个斜坡再被反射,此时,由于小坑太小,人眼无法区别坑底反射的黄色与周围两次反射的蓝色,呈现在人眼里的只能是绿色。

于是,乌维希克受到启示,如果将大风蝶翅膀的结构特点,借用到纸币或信用卡上,这样制造伪钞者将假币印刷得在外表上多么与真币相似,但他们绝没有技术在假币上布满分布和大小都与真币一样的小坑,只要用专门的光学设备发出极化光一照,看看发射光的极化方向,就会真假立现。

小小蝴蝶奥妙无穷,它们借助身上的鳞片控制体温之谜,早已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航天科学家发现,当阳光直射,气温较高时,蝴蝶的鳞片便会自动张开,以减少太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太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便自动闭合,使太阳光直射到鳞片上,以吸收更多的热量。这种巧妙的调节作用,可使体温不致过高或过低。

这一奥秘的提示,解决了人造地球卫星控制温度的一大难题。原来人造卫星在遨游太空时,会受到太阳光的强烈辐射,向阳的一面温度会高达200℃,而背面又会降到-200℃,因而卫星上装备的精密仪器和仪表很容易被“烤”或“冻”裂。使科学家们大伤脑筋。如今模仿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装在卫星上,问题便迎刃而解。

蝇眼机器人

大凡从事过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都知道,当代机器人最大的缺陷是过于笨拙,而这种笨拙往往是由于它的视觉传感器和机械反应传感器的不灵敏造成的。

法国科学家弗郎切斯基尼在研究新一代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昆虫和蜘蛛等许多小动物的行动不仅灵敏而且相当准确,从而受到启示。他选择苍蝇如何看物作为攻关项目。弗朗切斯基尼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当苍蝇作直线飞行的时候,它所看到的只是二维空间,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高度”这不需要的信息,只有在转弯时,它才需要处理“高度”这一三维空间的信息,以免撞上障碍。

至此,他们按照10毫克苍蝇的比例,创造出一个10千克的机器人。这个蝇眼机器人有一双如同苍蝇一般由1000个类似透镜那样的小眼构成的复眼。一般机器人依赖的是数据信息处理,而蝇眼机器人则是依据每一个透镜提供的模拟数据对周围实际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可以达到像蝇眼那样的灵活性。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苍蝇复眼的小眼表面由一系列平行隆起纹路构成的格栅,其高度为145纳米,相距240纳米。苍蝇的这种结构使它可以接受到垂直偏离72度的光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光反射。因此,模仿蝇眼的这种纹路结构而设计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能量能提高10%。这样就可以省去价值昂贵而且笨重的追综系统。

变色龙是一种蜥蜴。它的眼睛非常有趣。它的一对眼睛,恰似两个小宝塔,眼珠正好长在“宝塔”尖上,两个“宝塔”能伸能缩,还能随意转动,甚至能拐弯,真正能看到四面八方,更令人叫绝的是,两只眼睛可以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科学家受到变色龙眼睛的启示,发明了一种球形摄像机,这种摄像机立在“宝塔”尖上,能任意旋转,拍摄下360度的空间,效果极佳。还有人发明了一种变色龙接目镜,人可以隐蔽在墙后,把目镜送出墙外,观察墙外的一切,这种接目镜既隐蔽又安全,很受警察和侦探的欢迎。试想,如果为机器人设计这种眼睛,样子看起来有些可怕,但工作起来却方便多了。

借取萤光美化环境

“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里说的萤是鞘翅目昆虫,全世界有1500多种。由于腹部末端具有发光器,并随呼吸能发出闪闪萤火而得名。

不同种的萤可发出不同色彩的光,如浅蓝色、橘红色、淡黄色、白玉色等。西班牙有一种萤还能闪现出三种色彩呢。萤火虫可称得上是昆虫界的“光电专家”。

小小萤火虫,早引起不少科学家的关注。经过长期探索,现已弄清了它发光的原理。原来,它的发光是由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组成。荧光素是一种耐高热的物质,易被氧化;荧光酶是催化剂,它是一种不耐热,分子量不大的结晶蛋白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参与下,与氧化合发荧光。由于这种光不含红外线不发热,特称为冷光;同时,由于不含紫外线,全部都是可见光,所以能量转化率特别高。几乎能将化学能100%转变为不见光,为现代电光源效率的几倍到十几倍。

现代科学家已经制取出了多种荧光粉,并在激活剂的作用下,就能放射令人悦目的冷光。令人高兴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今,科学家着手将萤火虫的发光基因分离,通过遗传工程植入花草树木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花影不离身左右,处处荧光显异彩,美不胜收。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荧光制造不辐射热的发光墙或产生冷光的发光体,它们对于手术室或研究实验室以及部队夜间工作极为方便。

实验动物学课程建设之初探 篇4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崛起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具有独立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理论体系,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学科门类之一[1]。它受现代科技带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以医学和生物学为核心,旨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础应用性学科[2],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或研究手段。目前公认的生命科学研究的AEIR要素,“A”即实验动物(Animal),是最重要的、居于首位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转基因动物的问世,给实验动物学领域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开辟了实验动物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动物学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学科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成为生命科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也是衡量高等院校生命科学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3]。我校前几年开始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实验动物学选修课,学生们的选修热情异常高涨,近三年来每年均有超过1500人参选。该课程只有32个学时,由于学时较少,涉及生命科学众多学科的实验动物教学内容较为庞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注意合理地选择与编排教学内容[4]。经过实践,现总结如下:

1 精心选择与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由于任何一本实验动物学教材都是众多学科知识与理论的融合,而教学时所面对的又是特定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有选修必修、考核方式、攻读学位的不同,因而与具体应教学的内容相差较大。必须注意对教材内容编排取舍,有所侧重,按主次轻重区分为精讲、泛讲或不讲,增添、删减、调节顺序或改变教学方式、合理分配学时等,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应有教学效果。本课程以陈主初、吴端生主编的《实验动物学》(湖南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为教材,并参考他著,经区分主次、调整顺序、合理增删等作出较大调整,整合为区分内容类别、归属部分章节,配以适宜学时的共含11章的4大部分(见表一);编排后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严谨有序、繁简到位,并赋予专业的实用性与学科的前沿性。

2 合理调整与编排的各部分教学内容简述

第一部分:学科总论。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科学、动物实验及动物实验的“三性”等概念;了解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认识实验动物对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明确实验动物学的“3R”原则及国家关于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并简要介绍实验动物科学的新进展。

第二部分:重要概念与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最为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实验动物遗传学与微生物学质量、环境学与营养学条件这四大标准化控制的原理与方法,深刻认识到标准化实验动物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新技术成果,增强对于学科的兴趣与自信。“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标准化”章节较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主讲老师在详细讲解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应的遗传学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掌握近交系、封闭群及突变系动物的概念、遗传学特点及应用;现代实验动物学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实验动物学技术动态,提高实验动物学的学习兴趣,主讲老师在“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一章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借助于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侧重详细地介绍了动物胚胎工程、转基因动物技术和基因敲除动物、克隆动物技术等前瞻性、诱人性、应用性较强的动物实验新技术,渲染了特定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三部分:动物各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验动物的育种原理、保种原则及繁殖方法;了解常用实验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重要品种品系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常用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要点及主要疫病防治,重点提及动物的隔离检疫、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并补充介绍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染范围与预防措施,以利于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安全地使用实验动物。

第四部分:实验应用。这部分内容对医学生来说较为重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懂得从实验动物学科高度、实验动物标准化体系组成、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等不同层次科学地选择动物;掌握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性别辨认、编号、标记、麻醉、去毛、给药、采血、处死等常见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常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评估标准及复制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快掌握,合理地应用实验动物。

3 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能产生的积极效果

以上编排或调整将教材教学内容重新分类归类,重要与次要分开,实际教学上可产生如下的积极效果。

3.1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即从内容的主次划分来说,符合医学本科生的特点需求与培育目标。第二部分“实验动物质量与条件的标准化”、“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这些章节包含较多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概念、原理或法则,使学生从科学的层面上明白“什么是可用做医学实验的动物”;第四部分“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动物实验的基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整个过程上明白“怎样用动物进行医学实验”。这都是医学生应重点学习掌握的,因而给予最多的学时数。

3.2 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排列

以上编排或调整使各个具有有机联系的同类内容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快捷地掌握学科知识。如第一部分将教材上分散的论述学科地位的“实验动物学重要性”、“3R”原则、“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的政策法规”等串连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对学科建立正确的认识。第二部分“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的标准化”与“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分别涉及实验动物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品种品系培育的问题,两者编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联系理解,对理论融会贯通。第三部分将“各种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各种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这些教材上繁冗复杂且不在一处的动物各论编排在一起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第四部分将教材上并不相邻的“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编排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这两个紧密相关知识或技术的连贯性掌握;而将动物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处理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紧排其后,前后形成连续的动物实验过程,联系而又有序。

3.3 便于不同专业或职别的教师讲授相关章节

实验动物学的兼课教师分属于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不同专业或职别,以上编排或调整便于根据教师专业或职别的不同安排教学,进行重点备课和专门讲授。如第一部分主要讲基本概念、法律法规等,可请行政职务类教师上;第二部分生物学上的概念、原理或方法较多,可由生物类专业教师上;第三部分主要讲实验动物的育种、保种、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可由畜牧兽医类专业老师上;第四部分涉及实验动物的医学应用,可由医学类专业老师上。教学内容与教师专业相统一,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4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平衡

实验动物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科知识,因而对特定专业的学生来说,客观上存在对各章节内容学习兴趣的差别,有的章节听起来饶有兴致,有的概念听起来繁琐乏味。以上编排或调整,可同时收到将几个能调动学生听课兴趣的章节均衡地分布在各个部分的功效。如第一部分里“实验动物的重要性”,谈实验动物学的历史演变、动物实验对医学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内容生动;第二部分里“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谈实验动物学科技的新发展、新成就及学科的前景与展望,观点新颖;第三部分里“各种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展现出趣味盎然的动物世界;第四部分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领会到动物在实验应用中的乐趣等。这种章节内容的搭配,使学生对各部分的学习兴趣趋于平衡,各部分任教老师可有效地调节学生们的听课兴趣,从而有利于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涉及众多相关学科内容,教学容量大,且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在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策划由教学内容编排入手,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位从教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正如实验动物学科水平的提高能把生命科学许多领域的课题研究引入新的境地一样,不断加强实验动物学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学科功能,使之真正成为促进高等生命科学教研水平提高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Ronald Rouseau,金碧辉.期刊评价: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01):1-6.

[2]陈建敏,杨拯,程丽,等.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12):1375-1377.

[3]陈真,钱之玉.浅谈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06,22(03):20-21,59.

实验动物学实验 篇5

目的

了解并熟悉实验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内容

注射方法;麻醉方法;动物编号的方法;采血;动物性别鉴定;动物的致死。学习打结、缝合、固定动物等。播放录像《太行山猕猴》、《动物的捉拿和给药途径》。用品

大白鼠、小白鼠、蟾蜍、家兔,常用手术器械、注射器、小木锤、大小鼠固定器,戊巴比妥钠,乙醚、士的宁、乙醚、氯仿、氯化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常用实验动物性别鉴定

1、大、小鼠的性别鉴定

离乳仔鼠性别鉴定主要以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距离长短及肛门与生殖器有无被毛为标志。识别要点是:① 雄性的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距离较远,雌鼠较近;② 雄性的生殖器与肛门之间有毛;③ 雄性的生殖器突起较雌鼠大;④ 雌鼠乳头较雄鼠明显。成熟后,雄性可见阴囊,雌性乳头明显而易于区分。

2、豚鼠的性别鉴定

豚鼠的性别鉴定主要是通过生殖器形态来判断。雌性外生殖器阴蒂突起比较小,用拇指按住阴蒂突起,余指拨开大阴唇的皱褶,可见阴道口呈”V”形(注意发情间期的闭锁现象,即一种除了发情和分娩时外,关闭阴道口的细胞结构);雄性外生殖器有包皮覆盖的阴茎小隆起,用拇指按住其基部包皮,可见龟头向外突出。

3、兔子的性别鉴定

幼兔的性别鉴定主要以尿道开口部与肛门之间的距离及尿道开口部的形状来判别。哺乳期仔兔,雄性尿道开口部与肛门之间的距离较远,为雌性的1.5-2倍,雌性较近。雌性尿道开口扁形,大小与肛门同;雄性圆形,略小于肛门。1月龄仔兔,雄性生殖孔呈圆形,翻出可见呈圆柱体的突起;雌性生殖孔呈Y形,翻出仅见有裂缝,裂缝及于肛门。3月龄以上成年兔,雄性阴囊明显而雌性无阴囊;雄性头大短而圆而雌性头小略呈长形。

4、猫的性别鉴定

幼猫的性别是根据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来判断。距离远者为雄性,距离近者为雌性。

5、猴类的性别鉴定

猴类性别的区分较为困难。首先检查尿道开口,许多雌性动物有较大的阴蒂,其腹侧形成沟状通向尿道口,而雄性动物的尿道开口在阴茎头上。触摸阴囊内是否有睾丸是确定其雌雄的最可靠办法。

常用实验动物处死

大鼠和小鼠的处死方法

1、脊椎脱臼法

右手抓住鼠尾用力向后拉,同时左手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头,将脊髓 与脑髓拉断,鼠便立即死亡。

2、断头法

实验者戴上棉纱手套,用右手握住大鼠头部,左手握住背部,露出颈部,助手用剪刀在鼠颈部将鼠头剪掉。小鼠处死法相同。

3、击打法

右手抓住鼠尾,提起,用力摔击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用小木锤用力击打鼠头部也可致死。

4、急性大失血法

可采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方法使大小鼠立即死亡。

5、化学致死法

吸入一氧化碳,大、小鼠在一氧化碳浓度为0.2-0.5%环境中即可致死。皮下注射士的宁,吸入乙醚、氯仿,均可致死。士的宁注射量,小鼠为0.76~2.0mg/kg体重,大鼠3.0-3.5ml/kg体重。氯化钾处死大鼠剂量:25%溶液0.6ml/只静脉注入。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很多,应根据动物实验目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需要采集标本的部位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处死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遵循安乐死的原则。安乐死是指在不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使实验动物短时间无痛苦地死亡。处死实验动物时应注意,首先要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其次要确认实验动物已经死亡,通过对呼吸、心跳、瞳孔、神经反射等指征的观察,对死亡作出综合判断;再者要注意环保,避免污染环境,还要妥善处理好尸体。

一、颈椎脱臼处死法

此法是将实验动物的颈椎脱臼,断离脊髓致死,为大、小鼠最常用的处死方法。操作时实验人员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并将其提起,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用左手拇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鼠头及颈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用力拉向后上方,造成颈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实验动物立即死亡。

二、断头处死法

此法适用于鼠类等较小的实验动物。操作时,实验人员用左手按住实验动物的背部,拇指夹住实验动物右腋窝,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右手用剪刀在鼠颈部垂直将鼠头剪断,使实验动物因脑脊髓断离且大量出血死亡。

三、击打头盖骨处死法

主要用于豚鼠和兔的处死。操作时抓住实验动物尾部并提起,用木锤等硬物猛烈打击实验动物头部,使大脑中枢遭到破坏,实验动物痉挛并死亡。

四、放血处死法

此法适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动物的股动脉、颈动脉、腹主动脉剪断或剪破、刺穿实验动物的心脏放血,导致急性大出血、休克、死亡。

犬、猴等大动物应在轻度麻醉状态下,在股三角做横切口,将股动脉、股静脉全部暴露并切断,让血液流出。操作时用自来水不断冲洗切口及血液,既可保持血液畅流无阻,又可保持操作台清洁,使实验动物急性大出血死亡。

五、空气栓塞处死法

处死兔、猫、犬常用此法。向实验动物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形成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空气栓塞,或导致心腔内充满气泡,心脏收缩时气泡变小,心脏舒张时气泡变大,从而影响回心血液量和心输出量,引起循环障碍、休克、死亡。空气栓塞处死法注入的空气量,猫和兔为20~50ml,犬为90~160ml。

六、过量麻醉处死法

此法多用于处死豚鼠和家兔。快速过量注射非挥发性麻醉药(投药量为深麻醉时的30倍),或让动物吸入过量的乙醚,使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经过过度抑制,导致死亡。应用戊巴比妥钠注射麻醉致死。豚鼠可用其麻醉剂量3倍以上剂量腹腔注射。猫可采用本药麻醉量的2~3倍药量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兔可用本药80~100ml/kg的剂量急速注入耳缘静脉内。狗可用本药100mg/kg静脉注射。

七、毒气处死法

让实验动物吸入大量CO2等气体而中毒死亡。吸入二氧化碳,此法安全、人道、迅速,被认为是处理啮齿类的理想方法,国外现多采用此法。可将多只动物同时置入一个大箱或塑料袋内,然后充入CO2,动物在充满CO2的容器内l~3min内死去。

人类为什么总拿小白鼠做实验?

原因一:

老鼠中的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差不多,一些医学的科研和临床实验都是有小白鼠来完成的。当中以小白鼠做遗传学实验很好,因为它的全基因组和人类的相似度极高,很多人类难以治愈的疾病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性状,从而加以实验发现治病基因。

原因二:

实验专用白鼠的生物学意义较大,纯系小鼠的培育方法经过百年探索已经形成固定流程,培育出的小鼠几乎完全没有个体差异(生理上),而在一般的自然种群中,同种动物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尽管外表相同),主要表现在先天的身体素质上。生理上没有个体差异是否意味着气质上没有差异尚不明了,不过选择纯系实验白鼠主要还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先天的个体差异。

原因三:

数量充足,许多实验需要统计学分析,这就要求一定的数量,大白鼠和小白鼠,特别是小白鼠,在人工繁殖条件下,能满足这一要求。种系纯,好的实验要对实验动物的品种严格控制,这用小白鼠就容易解决。

还有动物等级,小白鼠好歹也是哺乳动物,除了体形小,与其它哺乳动物的进化水平相比并不差。体形小反而成为人工繁殖喂养的有利条件。

原因四:

其实很多实验用猩猩等与人更近似的动物做最好,但使用猩猩太昂贵了。许多实验,比如认知类的,实验结束后时需要将动物杀死,来检查其内部变化的。这样,大量的实验肯定就不能用比较“贵重”的猩猩了。

实验

二、常用实验动物采血、血细胞计数

1、小白鼠的采血 目的:

了解并熟悉小白鼠的采血方法; 掌握小白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

用品: 二甲苯棉球、1%肝素溶液、1%可卡因、乙醚、刀片、无钩弯镊子、弯止血钳、微量采血针、剪刀、剪毛剪、锋利刀片、注射器。内容:

1、剪尾采血:需血量少时可用此方法。将动物固定,显露尾部,将尾尖剪去约5mm,从尾根部向尾端部按摩,血即从断端流出。若用二甲苯棉球涂擦尾部或事先将鼠尾浸在45℃水中数分钟,使尾部血管充盈,可采到较多的血,但注意二甲苯可致溶血。也可用锋利刀片割破尾动脉或尾静脉,让血液自行流出,采血后,消毒,止血。如将动物麻醉取血量可更多些。小鼠每次采血约0.1ml,大鼠约0.4 ml。为了多次反复取血应尽量从鼠尾末端开始。

2、摘眼球采血:此法常用于鼠类大量采血。用左手固定动物,压迫眼球,尽量使眼球突出,右手用无钩弯镊子或弯止血钳迅速摘除眼球,立即将鼠倒置,头朝下,眼眶内很快流出血液。一般只适用于一次采血。大部动物采血后可以存活,可采另一侧眼球取血。

3、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用7—10cm长的微量采血针。将取血管浸入1%肝素溶液,干燥后使用。采血时,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的皮肤使鼠固定,并用中指配合,轻轻压迫颈部两侧,阻碍静脉回流,使眼球充分外突,提示眼眶后静脉丛充血。可用少量1%可卡因滴入动物眼内,使眼部局部麻醉。右手持取血管,将其尖端插入内眼角与眼球之间,轻轻向眼底方向刺入,小鼠刺入约2—3mm,大鼠刺入约4—5 mm,当感到有阻力时即停止刺入,旋转取血管以切开静脉丛,血液即流入取血管中,采血结束后,拔出取血管,放松左手,出血即停止。用本法短期内可重复采血。小鼠一次可采血0.2—0.3 ml,大鼠一次可采0.5—0.1ml。

4、颈静脉或颈动脉采血:将鼠麻醉,剪去一侧颈部外侧被毛,作颈静脉或颈动脉分离手术,用注射器即可抽出所需血量。也可插入导管,反复采血。

5、断头采血: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鼠颈部,头朝下,用利剪在头颈间1/2处迅速剪动物头部,提起动物,血液即可流入准备好的容器中。

6、心脏采血:将动物麻醉,使其仰位固定,剪去胸前区毛,消毒皮肤,在左侧第3—4肋间选择心博最强处穿刺,血液借心脏跳动的力量进入注射器。亦可在动物麻醉后,切开动物胸腔,直视心脏内抽血或剪破心脏,直接用注射器、吸管等吸血。

2、豚鼠的采血 目的

了解并熟悉豚鼠的采血方法; 用品

刀片、注射器、消毒干棉球、75%酒精棉球、20%的柠檬酸钠溶液、纱布、脱脂棉。

方法与步骤:

1、耳缘切口采血:先将豚鼠耳消毒,用刀片割破耳缘,在切口边缘涂上20%的柠檬酸钠溶液,防止血凝,则血可自切口处流出。此法采血每次可采0.5ml左右。

2、背中足静脉采血:固定豚鼠,将其右或左后肢膝关节伸直,脚背消毒,找出背中足静脉,左手拇指和食指拉住豚鼠的趾端,右手将注射针刺入静脉,拔针后立即出血。采血后用纱布或脱脂棉压迫止血。

3、心脏采血:选心跳最明显的部位把注射针刺入心脏,血液即流入针管。心脏采血时所用的针头应细长些,以免发生采血后穿刺孔出血。

3、家兔的采血 目的 了解并熟悉家兔的采血方法; 掌握家兔的耳缘静脉采血方法。用品

常用手术器械、玻璃取血管、计数板、注射器、显微镜。内容

1、耳缘静脉采血:将兔固定,拔去耳缘静脉局部的被毛,消毒,用手指轻弹兔耳,使静脉扩张,用针头刺耳缘静脉末端,血液即流出。本法为兔最常用的采血方法,可多次重复使用。

2、耳中央动脉采血:在兔耳中央有一条较粗的、颜色较鲜红的中央动脉。用左手固定兔耳,右手持注射器,在中央动脉的末端,沿着与动脉平行的向心方向刺入动脉,即可见血液进入针管。由于兔耳中央动脉容易痉挛,故抽血前必须让兔耳充分充血,采血时动作要迅速。采血所用针头不要太细,一般用6号针头,针刺部位从中央动脉末端开始,不要在近耳根部采血。

3、颈静脉采血:将家兔麻醉,剪去一侧颈部外侧被毛,作颈静脉或颈动脉分离手术,用注射器即可抽出所需血量。也可插入导管,反复采血。

4、心脏采血:穿刺部位在第三肋间胸骨左缘1mm处,选心跳最明显的部位把注射针刺入心脏,血液即流入针管。心脏采血时所用的针头应细长些,以免发生采血后穿刺孔出血。

4、小白鼠RBC、WBC计数 目的

1、复习小白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

2、学习微量采血法和红、白细胞计数法。原理

用加有抗凝剂的溶液将定量的血液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室内,于显微镜下计数,求出一定容积的稀释血液中的RBC、WBC数,再将其换算成1L血液中的RBC、WBC个数。用品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显微镜、微量吸血管、酒精棉球、消毒脱脂棉球、RBC稀释液(0.9%NaCl溶液)或RBC稀释液:NaCl(维持渗透压)0.5g,Na2SO4(使溶液比重增加,红细胞均匀分布不易下沉)2.5g,HgCl2(固定红细胞并防腐)0.25g,蒸馏水加至100ml。

WBC稀释液,其成分为:冰醋酸1ml(破坏红细胞),1%龙胆紫1ml(染白细胞核,便于计数),加蒸馏水至100ml。方法与步骤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和微量吸血管的构造

(1)计数板是一块厚厚的长方形玻璃板,板的中部有四条直槽,内侧两槽中间有一条横槽,把中部隔成两个长方型的平台。此平台比整个玻璃板的平台低0.1mm,当放上盖玻片后,平台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平台中部有3mm×3mm精确划分的9个大方格,称为计数室,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1mm=1mm2, 体积为0.1mm3。中央的大方格则由双线精确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的面积为0.2mm×0.2mm=0.04mm2,体积为0.004mm3,每个中方格又用单线精确划分成16个小方格。适用于RBC计数。

(2)微量吸血管 一次性玻璃细管,以防交叉感染。该管长12cm,在4.5cm处和9cm处各有一定量标记,分别10μl和20μl。在11cm处有一色标,为连 结橡胶吸头的标记。

2、微量采血和稀释

(1)先准确吸取3.98mlRBC稀释液于一洁净的试管内。

(2)手持微量吸血管,将其管口浸入血滴,缓缓吸入血液至20μl处,如吸入血液稍过量,可用手指或干棉球轻触管口,缓缓转动,可使血液吸出,至恰好与刻度相符。用干棉球将管口外面的血液擦拭干净。将血液加入到准备好的RBC稀释液中。注意,应将采血管垂直插入稀释液底部,缓缓挤出血液使之不扩散,轻吸上清液再挤出,使血液完全转入到试管中。

(3)将血液和稀释液混匀。

3、充液

取洁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将盖玻片平放在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干净吸血管或小吸管吸少量混匀的RBC稀释液,然后将管口斜置于盖玻片边缘的计数板毛玻璃斜面上,挤出少量稀释液,此时液体即由于毛细管作用而进入计数室内。但须注意,如果计数室内留有气泡或稀释液过多以致溢出室外的凹沟中,都应该洗去,再重新充液。

4、计数

充液后应让计数板静置8min,待RBC充分下沉后方可进行计数。先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RBC分布是否均匀,如果分布很不均匀,应洗去重做。在低倍镜下找到中央大方格,看清其横、竖线后即可用高倍镜来计数。显微镜的光圈应缩小并降低聚光器使得视野较暗,这样RBC的轮廓可更清楚些。通常选择中央大方格四角的4个中格和中央的1个中格来计数。计数为了防止遗漏,应按一定的顺序:即第一行先从左向右数到最后一格,下一行则从右向左数,以此类推。对于分布在双线上的RBC,则可计数左侧和上方线上的RBC,即按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时应将每个中格的RBC数记录下来,若发现各中格之间的RBC数相差超过15个时,表示其分布不均匀,应将计数室洗净,重新摇匀吸管中的稀释血液,再充液进行计数。

5、计算

RBC的稀释倍数为200倍:(0.02ml+3.98ml)/0.02ml=200 计数室5个中格的总容积为0.02mm3,设5个中格RBC总数为X,则1mm3稀释液RBC总数为X×50个。由此可知,每毫升血液中实际RBC数目:X×50×200个,即10000X,再乘以106得出每升血液中的RBC数。WBC基本与RBC相同,不同之处:

1、WBC稀释液,其成分为:冰醋酸1ml(破坏红细胞),1%龙胆紫1ml(染白细胞核,便于计数),加蒸馏水至100ml。

2、计数板四角的四个大方格又各分为16个中方格,适用于WBC计数。

3、吸取WBC稀释液为0.38ml,血液稀释了20倍。

4、在计数WBC时,计数四角的4个大方格中的WBC总数。其总容积为0.4mm3,换算成每升血液中的WBC数时,4个大方格内WBC数×2.5×20×106=WBC数/L。

5、计数时,如发现大方格之间的WBC数相差超过10个时,表示WBC分布不均匀,应重新充液计数。思考题:

1、在实际操作中,你认为哪种采血方法效果好?为什么?

2、小结在操作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计数的准确性? 实验

三、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胰岛素惊厥

1、小白鼠的给药 目的:

1、了解并熟悉小白鼠、豚鼠、家兔的给药方法;

2、掌握小白鼠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

3、了解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机能。

用品:小鼠专用灌胃针、注射器、75%酒精棉球。

内容:

1.灌胃给药

小鼠专用灌胃针由注射器和喂管组成,喂管长约1nm,喂管尖端焊有一金属小圆球,金属球中空,用途是防止喂管插入时造成损伤。金属球弯成20度角,以适应口腔与食道之间弯曲。将喂管插头紧紧连接在注射器的接口上,吸入定量的药液;左手捉住小鼠,右手拿起准备好的注射器。将喂管针头尖端防放进小鼠口咽部,顺咽后壁轻轻往下推,喂管会顺着食管滑入小鼠的胃,插入深度约3cm。用中指与拇指捏住针筒,食指按着针竿的头慢慢往下压,即可将注射器忠的药液灌入小鼠的胃中。在插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可看见1/3的针管,则江喂管取出重新插入,因为这时灌胃并没有插入胃中。

2.注射给药

(1)皮下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给药是将药液推入皮下结缔组织,经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作皮下注射常选项背或大腿内侧的皮肤。操作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然后将皮肤提起,注射针头取一钝角角度刺入皮下,把针头轻轻向左右摆动,易摆动则表示已刺入皮下,再轻轻抽吸,如无回血,可缓慢地将药物注入皮下。拔针时左手拇、食指捏住进针部位片刻,以防止药物外漏。注射量约为0.1-0.3ml/10g体重。

(2)皮内注射给药

是将药液注入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之间,观察皮肤血管的通透性变化或皮内反应,接种、过敏实验等一般作皮内注射。先将注射部位的被毛剪掉,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用结核菌素注射器连接4.5针头穿刺,针头进入皮肤浅层,再向上挑起并梢刺入,将药液注入皮内。注射后皮肤出现一白色小皮丘,而皮肤上的毛孔极为明显。注射量为0.1ml/次。

(3)肌肉注射给药

小鼠体积小,肌肉少,很少采用肌肉注射。当给小鼠注射不溶于水而混悬于油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时,采用肌肉注射。操作时1人保定小鼠,另一人用左手抓住小鼠的1条后肢,右手拿注射器。将注射器与半腱肌呈60°角迅速插入1/4,注入药液。用药量:不超过0.1ml/10g体重。

(4)静脉注射给药

将小鼠放在金属笼或鼠夹中,通过金属笼或鼠夹的孔拉出尾巴,用左手抓住小鼠尾巴中部,小鼠的尾部有2条动脉和3条静脉,2条动脉分别在尾部的背侧面和腹侧面,3条静脉呈品字型分布,一般采用左右两侧的静脉。拔去沿尾部静脉走向的毛,置尾巴于45-50℃温水中浸泡几分钟或用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尾部,以达到消毒和使尾部血管扩张及软化表皮角质的目的。当尾部静脉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恻,使静脉更为充盈,用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4号针头注射器,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 角),从尾巴的下1/4处进针,开始注入药物时应缓慢,仔细观察,如果无阻力,无白色皮丘出现,说明已刺入血管,可正式注入药物。有的实验需连日反复尾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部位应尽可能从尾端开始,按次序向尾根部移动,更换血管位置注射给药。注射量为0.05-0.1ml/10g体重。拔出针头后,用拇指按住注射部位轻压1-2min,防止出血。

(5)腹腔注射

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近腹白线的两侧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n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注射量为0.1-0.2ml/10g体重。

2、豚鼠的给药

1)皮下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部位取颈背、腋下、侧腹或豚鼠后大腿的内侧,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豚鼠皮肤,将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

2)肌肉注射给药

选用大腿外侧肌肉进行注射。操作时1人保定豚鼠,另一人用左手抓住豚鼠的1条后肢,右手拿注射器。将注射器与半腱肌呈60°角迅速插入1/4,注入药液。用药量:不超过0.1ml/10g体重。

3、家兔的给药

1)静脉注射 兔耳部血管分布清晰。兔耳中央为动脉,耳外缘为静脉。内缘静脉深不易固定,故不用。外缘静脉表浅易固定,常用。先拔去注射部位的被毛,用手指弹动或轻揉兔耳,使静脉充盈,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的近端,拇指绷紧静脉的远端,无名指及小指垫在下面,右手持注射器连6号针头尽量从静脉的远端刺入,移动拇指于针头上以固定针头,放开食指和中指,将药液注入,然后拔出针头,用手压迫针眼片刻。

2)皮下注射 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皮下注射部位一般狗、猫多在大腿外侧,豚鼠在后大腿的内侧或小腹部;大白鼠可在侧下腹部。兔在背部或耳根部注射。

3)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应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臀部。注射时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

4)腹腔注射

用家兔做实验时,进针部位为下腹部的腹白线离开1cm处。

小白鼠胰岛素惊厥

基本原理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的激素之一,当体内胰岛素含量增高时,便引起血糖下降,动物出现惊厥现象。动物与器材

小白鼠数只、1ml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2μ/ml)、50%葡萄糖溶液、酸性生理盐水。方法与步骤

1.取4只小白鼠称重后,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2.给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射胰岛素溶液(0.1ml/10g体重)。3.给对照组动物腹腔注射等量的酸性生理盐水。4.将两组动物都放在30—37℃的环境中,并记下时间,注意观察并比较两组动物的神态、姿势及活动情况。

5.当动物出现角弓反张、乱滚等惊厥反应时,记下时间,并立即皮下注射葡萄糖溶液(0.1ml/10g体重)。

6.比较对照组动物、注射葡萄糖的动物、以及出现惊厥而未经抢救的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分析所得的结果。注意事项

1.动物在实验前必须饥饿18—24h。2.一定要用pH2.5—3.5的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胰岛素溶液。因为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中才有效应。

3.酸性生理盐水的配制将10ml0.1mol/LHCl加入300ml生理盐水中,调整其pH值在2.5—3.5,如果偏碱,可加入同样浓度的盐酸调整。

4.注射了胰岛素的动物最好放在30—37℃环境中保温,夏天可为室温,冬天则应高些,可到36—37℃。因温度过低,反应出现较慢。思考题

试分析糖尿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实验

四、实验动物的全身麻醉、损毁小白鼠小脑的效应

1、实验动物的全身麻醉 目的:

了解影响实验动物麻醉的因素; 了解并熟悉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掌握大、小白鼠的吸入麻醉法。原理: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全身麻醉方法: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不感疼痛,肌肉松弛和反射抑制等现象,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其特点为抑制深浅与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有关,当麻醉药从体内排出或在体内代谢破坏后,动物逐渐清醒,不留后遗症。

用品:注射器、乙醚、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氨基甲酸乙酯、内容:实验动物的麻醉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正确的麻醉处理,是动物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而麻醉处理不当,会给实验结果带来难以分析的误差。要想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除掌握实验动物麻醉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遵循科学的麻醉程序外,还应了解影响实验动物麻醉的各种因素,如动物因素、环境因素等。

1、动物因素

1、年龄和体重

动物对药物的反应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将大鼠、小鼠按年龄分成幼年、成年和老年3组,观察年龄对乙醇、戊烷和二氯乙烷等急性毒性的影响。按LD50及麻醉浓度观察,敏感性显示为幼年>成年>老年。

体重小的动物每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较大动物高,因此,动物越小,每单位体重所需的麻醉药剂量越大。一些慢性实验,观察时间较长,可选择年幼、体重较小的动物做实验。

2、性别 实验证明,不同性别的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也不尽一致,雌性动物性周期不同阶段和怀孕、授乳时的机体反应性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一般情况优先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

3、生理和健康状况 体瘦、肌肉发达的动物较脂肪多的动物所需麻醉药量大,这是因为相对非代谢组织,其基础代谢率较低。活动可增加代谢率,因此,好动的动物所需的麻醉量大。身体状况差的动物,所需麻醉药量小耐受性降低。易发生中毒现象。

4、动物饲养

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是维持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饲料对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抵御疾病的能力及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营养丰富的饲料。动物在麻醉之前一周应提前到位,给于精心的饲养管理,使其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2、环境因素

1、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缓慢的变化,机体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与之相适应。但变化莫测过大或过急,对机体将产生行为和生理等不良影响。因此,实验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升高,易发生中毒现象。因此影响麻醉效果。

2、湿度;

3、空气的流速和清洁度 方法:

1.吸入麻醉法 麻醉药以蒸气或气体状态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吸入麻醉,常用乙醚作麻醉药。吸入法对多数动物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其优点是易于调节麻醉的深度和较快的终止麻醉,缺点是中、小型动物较适用,对大型动物如狗的吸入麻醉操作复杂,通常不用。

具体方法是:使用乙醚麻醉兔及大小鼠时,可将动物放入玻璃麻醉箱内,把装有浸润乙醚棉球的小烧杯放入麻醉箱,然后观察动物。开始动物自主活动,不久动物出现异常兴奋,不停地挣扎,随后排出大小便。渐渐地动物由兴奋转为抑制,倒下不动,呼吸变慢。如动物四肢紧张度明显减低,角膜反射迟钝,皮肤痛觉消失,则表示动物已进入麻醉,可行手术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动物的变化,必要时把乙醚烧杯放在动物鼻部,以维持麻醉的时间与深度。2.注射麻醉法 常用的麻醉药有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氨基甲酸乙酯等。大、小鼠和豚鼠常采用腹腔注射法进行全身麻醉。狗、兔等动物既可腹腔注射给药,也可静脉注射给药。在麻醉兴奋期出现时,动物挣扎不安,为防止注射针滑脱,常用吸入麻醉法进行诱导,待动物安静后再行腹腔或静脉穿刺给药麻醉。在注射麻醉药物时,先用麻醉药总量的三分之二,密切观察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已达到所需麻醉的程度,余下的麻醉药则不用,避免麻醉过深抑制延脑呼吸中枢导致动物死亡。注意事项

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而且体重与所需剂量的关系也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尤其是采用静脉注射,绝不可将按体重计算出的用量匆忙进行注射。

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

3、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4、作慢性实验时,在寒冷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思考题

小结在操作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实验动物麻醉效果?

常用的麻醉剂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1.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乙醚是常用的吸入麻醉剂,乙醚挥发性很强,有特殊的气味,为易燃品,适用于各种动物(鸡除外),乙醚的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特点是安全范围大,肌肉能完全松弛,对肝和肾的毒性较小,麻醉的诱导期和苏醒较短,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醉后苏醒较快。其副作用是对呼吸道和结膜刺激性强,胃肠道反应增高,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液体分泌增多,易发生呼吸道阻塞,使用时应小心。2.非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酸乙脂和水合氯醛。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稳,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但缺点是苏醒较慢。(1)戊巴比妥钠:为中效巴比妥类药物。戊巴比妥钠,是常用的麻醉剂,有兽用、人兽共用的产品,使用时应注意药品质量。(2)硫喷妥钠:硫喷妥钠为超速效巴比妥类药物,为淡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装在安瓶中保存。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临时配制,常配浓度为1%~5%,在0~4℃冰箱中保存,置7天之内,其分解甚微;在室温中则只能保存24h。如见溶液色呈深黄、混浊,即表示已分解,不能使用。该药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短,一次用药仅可维持数分钟。因此,一般用作为诱导麻醉或基础麻醉。其副作用: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宜与吗啡合用。(3)氯胺酮:为中效巴比妥药物,常用其盐酸盐。静脉或肌肉给药后,很快起到麻醉作用,但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仅10~20min。为了延长时间,可重复给药。其副作用是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时还可引起动物呕吐等。(4)水合氯 11 醛:此药为无色透明棱状结晶,有穿透性的臭气及腐蚀性苦味。其溶解度较小,常配浓度为5%~10%。配制后的溶液易沉淀,用时先在水浴锅中适量加热,促其融解。作用特点与巴比妥类药物相似,似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催眠药,能起到全身麻醉作用,其麻醉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故安全范围小,使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为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5)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此药是比较温和的麻醉药,安全度大。多数实验动物都可使用,更使用于小动物。一般用作基础麻醉,如实验全部过程都用此药麻醉时,动物保温尤为重要。使用时常配成20%~25%水溶液,犬、猫、兔直肠灌注1.5g/kg体重;皮下、静脉、腹腔注射0.75~1g/kg体重。当与水合氯醛按1:1比例合并麻醉时,效果更好。但在作静脉注射时必须溶在生理盐水中,配成5%或10%的溶液,即每千克体重注射10~20ml。蛙类:2g/kg体重,由背部淋巴囊注射。鸟类:1.25g/kg体重,由肌肉注入。鼠:1.5~2g/kg体重,由腹腔注射。(6)异戊巴比妥钠:常配成5%~10%的水溶液,作用和戊巴比妥钠相似。使用剂量和方法:犬、猫、兔腹腔和肌肉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40~50mg/kg体重;直肠灌注100mg/kg体重。鼠:腹腔注射100mg/kg体重。3.中药麻醉剂 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菅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及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

2、豚鼠的局部麻醉 目的

1、了解并熟悉豚鼠的局部麻醉方法

2、掌握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用品

刀片、注射器、消毒干棉球、75%酒精棉球、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原理

用局部麻醉药阻滞周围神经末梢或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的冲动传导,产生局部性的麻醉区,称为局部麻醉。其特点是动物保持清醒,对重要器官功能干扰轻微,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大中型动物各种短时间内的实验。豚鼠对麻醉药物很敏感。内容

1.表面麻醉 利用局部麻醉药的组织穿透作用,透过粘膜,阻滞表面的神经末梢,称表面麻醉。在口腔及鼻腔粘膜、眼结膜、尿道等部位手术时,常把麻醉药涂敷、滴入、喷于表面上,或尿道灌注给药,使之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逐层注射麻醉药,靠药液的张力弥散,浸入组织,麻醉感觉神经末梢,称局部浸润麻醉。常用药为普鲁卡因。在施行局部浸 润麻醉时,先固定好动物,用0.5~1%盐酸普鲁卡因皮内注射,使局部皮肤表面呈现一桔皮样隆起,称皮丘,然后从皮丘进针,向皮下分层注射,在扩大浸润范围时,针尖应从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直至要求麻醉区域的皮肤都浸润为止。每次注射时,必须先抽注射器,以免将麻醉药注入血管内引起中毒反应。3.区域阻滞麻醉:在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麻醉药阻断疼痛的向心传导,称区域阻断麻醉。常用药为普鲁卡因。

4.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在神经干(丛)的周围注射麻醉药,阻滞其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疼痛,称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常用药为利多卡因。

3、损毁小白鼠小脑的效应 目的:

1、掌握小白鼠的麻醉方法;

2、了解小脑的机能。基本原理

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肉运动等机能。当小脑损伤后,随着破坏程度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肌紧张失调及平衡失调。动物与器材

小白鼠、常用手术器械、大头针、麻醉口罩、乙醚、棉花。方法与步骤

1.用乙醚麻醉小鼠(注意仔细观察呼吸,若呼吸变慢时则表示动物已麻醉)。2.自头顶部至耳后沿正中线剪开皮肤,将颈肌向下剥离。透过透明的颅骨即可看清小脑的位置(图9-6)用大头针刺穿颅骨,直达小脑(2—3mm),搅毁该侧小脑(注意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脑干)。

3.待小鼠清醒后,可见其向一侧旋转或翻滚。如损伤较轻,小鼠向健侧旋转;当损伤重时,则向损伤侧翻滚。

4.将实验用完的小鼠拉断颈椎处死后弃之。思考题

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小脑的生理机能。

实验

五、家兔的热原实验

目的

1、练习家兔的各种注射方法;

2、了解家兔热源反应的基本原理。原理

家兔体温变化十分灵敏,最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因此常选用家兔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1、用体温计测量实验前家兔的正常体温。

2、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热源实验:给家兔静脉注射伤寒一副伤寒四联菌苗0.5~2.0ml/kg,菌苗含量应不低于100亿/ml;皮下注射2%二硝基酚溶液(30毫克)15~20分钟后开始发热;肌注10%蛋白胨1.0g/Kg;皮下注射消毒脱脂牛奶3~5ml。

3、一至两小时后,用体温计再次测量家兔的体温,看其有何变化。思考题

在热源实验操作过程中,你认为应注意哪些方面?

实验

六、动物体内常见寄生虫卵检查

目的

1、学习常见实验动物虫卵标本的采集和检查方法。

2、学会对不同虫卵进行鉴定。用品

大鼠、小鼠、猕猴的粪便、示范片、盖玻片、载玻片、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 方法

1、直接涂片法

包括粪便、血液、肠内容物等直接涂片检查。取一载玻片,在其上加一滴生理盐水,取少许粪便或肠内容物与生理盐水混匀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血液可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加盖玻片观察。

2、虫卵收集法

a.沉淀集卵法:取粪便加适量清水,混匀后过滤,重复数次至液体清亮为止,静止沉淀十分钟后,取底部沉淀物作镜检。此法适于检查血吸虫卵。

b.饱和盐水漂浮法:利用虫卵的比重小于饱和盐水的原理,使线虫卵和几种绦虫卵或包囊漂浮于液面上,提高检查效果。实验步骤和内容:

1、自然感染蠕虫的调查

取猕猴粪便在盛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直接查找寄生虫虫体和虫卵,根据虫体和虫卵的形态,签别虫种。

2、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检查寄生虫卵。

3、观察蛔虫、蛲虫、绦虫和血吸虫卵标本装片。

注意:观察各种虫卵的大小、形状、颜色、卵膜结构等以及各种虫卵的特征

A、蛔虫卵(线虫纲一虫体线形或长圆柱形,雌雄异体)受精卵为椭圆形,大小约40-60微米(35-50×45-76),卵壳的表面有一层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整个虫卵呈棕黄色。卵壳厚而透明。卵内有一近圆形的卵细胞。

未受精卵多为长椭圆形,大小约40一60微米(39-40×88-94),卵壳与蛋白质膜较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无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其蛋白质膜有时缺失,无蛋白质膜的受精卵是无色透明,请注意与其它虫卵的区别。

B、蛲虫(线虫纲:虫体细小,乳白色,似一白色线头。)虫卵为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大小约25-55微米(20-30×50-60),卵壳较厚,无色透明,内含幼虫。

C、绦虫(绦虫纲:腹背扁平、带状、分节,雌雄同体,常见的有链状带绦虫。)虫卵近球形,较小,大小约45-70微米,虫卵自孕节排出时卵壳己脱落,镜下所见是具胚膜的六钩蚴,胚膜较厚,棕黄色有放射状的条纹。

D、血吸虫(吸虫纲一多有腹背扁平,舌状或叶状,有吸盘,雌雄异体,常见的有日本血吸虫等。)虫卵为椭圆形,淡黄色。大小约74-106×55-80微米,卵壳较薄无盖,壳 的一侧有小棘,一般在镜下不易见到。成熟的卵内含有一个毛蚴。注意事项

1.高倍镜下观察必须加盖玻片;

2.采用直接涂片法时,不要涂得太多,必须分散开,均匀; 3.观察寄生虫卵前,需在高倍镜下校对目镜每格的长度,才能算出虫卵大小; 4.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后换为高倍镜。实验报告内容

1、绘出镜下观察到的蛔虫、蛲虫、绦虫和血吸虫卵。

2、概括总结蛔虫、蛲虫、绦虫和血吸虫卵的形态区别要点。

3、在整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

七、雌性小鼠动情周期的检查

目的

1、学习小鼠阴道内液体的采集方法;

2、了解在动情周期的不同阶段,小鼠阴道涂片的组织学变化。原理

哺乳类的雌性动物在性成熟后,出现动情周期变化,其中啮齿类动物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发生比较典型的变化。因此,根椐阴道涂片的细胞学改变,可以推断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未成熟的大、小白鼠尚无自然的动情周期,但当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则可使其提前出现。用品

显微镜、棉签、载玻片、生理盐水、碱性美蓝溶液(配制:美蓝0.3g,溶于95%的乙醇30ml中,再加蒸馏水至100ml及10%NaOH溶液0.1ml)等。动物

性成熟的雌性小白鼠。方法与步骤

1、小鼠阴道内液体取法

取阴道内液体有下列三种方法:

(1)冲洗法 将装有消毒生理盐水的滴管轻轻插入动物阴道内,按压滴管橡皮头,将生理盐水打入阴道,然后吸出,如此2-3次。最后将滴管中的阴道冲洗液滴在载玻片上。

(2)沾取法 将消毒的细棉签用生理盐水润湿,轻轻插入动物阴道内0.5cm,慢慢转动一下取出。

(3)刮取法 用光滑的玻璃小勺或牛角制 小刮片慢慢插入阴道内,在阴道壁轻轻刮取一点阴道内含物。

2、涂片

将带有阴道内含物的细棉签等在载玻片上均匀的转动做成涂片,然后将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染色

用碱性美蓝溶液染色5min左右,用蒸馏水冲洗剩余的美蓝溶液(注意:应从涂片边缘慢慢冲洗,切不要把细胞冲洗掉),并使之干燥。

4、观察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分泌物涂片的组织学变化,确定动情周期变化的不同阶 段。

阶段

表 小白鼠性周期阴道分泌物涂片变化 持续时卵巢变化 涂片可见 间/h 卵泡加速大量有核上皮细胞,少量角化

生长 细胞

卵泡成熟、满视野角化上皮细胞,少量有

排卵 核上皮细胞

黄体生成 角化上皮细胞及白细胞 动情前期

动情期

动情后期

动情 黄体退化 大量白细胞及少量黏液 间期

注意事项:

1.采取阴道(下口)内分泌物,不是肠道内容物(上口); 2.制作涂片要均匀;

3.自然干燥后,再染色8-10min;

4.用蒸馏水冲洗剩余的美蓝溶液时,应从涂片边缘慢慢冲洗; 5.在镜下镜检(如用高倍镜,必须加盖玻片)。

实验

八、小鼠下颌骨形态分析

目的与原理

小鼠的下颌骨形态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不同品种或品系小鼠下颌骨的形态、大小不同,因此该项技术可以作为纯系小鼠、纯系大鼠遗传质量的检测方法之一。下颌骨形态分析是一种定量技术。可阐明许多遗传学差异。主要是对小鼠或大鼠右侧下颌骨形态做对比分析,通过多变量分析,建立判别函数进行性别判别。

常规标本制备方法

1.随机抽取小鼠数只(60日龄,体重相当)处死,取下头颅。

2.投入沸水中煮约10分钟,冷却后把头颅上的组织仔细剔除,放在含有木瓜蛋白酶的自来水中(下颌骨带的残肉与酶的比例为1:25),水的PH为4.5,消化温度为40—60℃,最适温度为52 ℃,保温过夜,取出下颌骨,用小镊子去掉残肉和门齿,再用水洗净。

3.自然干燥,存放于塑料袋中。

4.制作坐标底片,用于测量下颌骨有关变量。

5.在坐标底片上用两个平直的玻璃细条粘成直角,成L型,与坐标的纵轴和横轴相吻合,压平待用。动物

小白鼠 方法与步骤

1.下颌骨的11个测量点参见下图。

2.将待测标本平放在解剖镜载物台的标尺上,下颌骨前端和下部边缘与标尺上的L型玻璃条的X及Y轴分别贴紧放平,将每个标本11个变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统一处理。

3、打开SPSS,输入数据;定义变量;

4、操作步骤:Analyze→Classify →Discriminant →open discriminant analyze;Gender →grouping variables(define range);all variables →independent;Method →enter independent together;open statistics →function coefficients →Fisher’s,unstandardized →continue;open classify →display→summary table,casewise results;prior probabilities →All groups equal → continue →OK。结果分析:求出判别系数和判别函数;

2、得到判别代结果和判别率;

3、验证回代和新标本判别。注意事项

1、标本要保证完整性;

2、小白鼠雌雄的体重要分别相近;

3、突变性的标本要舍去;

4、测量要注意准确;

5、每组标本的性别,不要混淆。

实验

九、家兔的神经分离、气管插管

目的

1、学习气管插管术;

2、学习分离及识别有关的血管和神经;

3、学习测定家兔呼吸运动的方法。用品

常用手术器械、气体插管、玻璃分针、刺激器、张力换能器、铁夹台、25%氨基甲酸乙酯、3%乳酸。动物

家兔 方法与步骤

1、麻醉并固定动物

每组取家兔一只,称重,按40mg/kg体重的剂量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戊巴比妥钠溶液,将动物麻醉。当动物四肢松软,呼吸变深变慢,角膜反射迟钝时,表明动物己被麻醉,即可停止注射。将麻醉动物仰卧于兔体手术台上,固定好头部和四肢,将兔舌拉出以免阻塞呼吸道。注意:缓慢注射;兔舌拉出;颈部必须放正拉直。

2、颈部手术

用剪毛剪剪去颈部被毛,用手术刀切开颈部皮肤(5-7cm)长,分离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暴露气管,分离气管和食管,在气管下穿一棉线备用。

3、颈部神经及血管分离术

3.1 颈总动脉的分离 在颈部,神经与颈总动脉被结缔组织膜束在一起,形成血管神经束,位于气管的外侧,其腹面被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所覆盖。用玻璃分针将气管两侧上述肌肉分离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分离的左侧肌肉和皮肤,稍向外翻,即可将血管神经束翻于食指之上。然后用玻璃分针分离颈总动脉外的结缔组织膜,将动脉分离约4cm长,并向头端追索到甲状软骨上缘,暴露颈动脉窦,在颈动脉下穿一棉线。用同样的方法可分离右侧颈总动脉。3.2 颈部神 经的分离 轻轻提起左侧颈总动脉下的线,即可清楚看到三条粗细不同的神经。其中迷走神经最粗,呈白色,一般位于外侧,易于识别;交感神经较细,略呈灰色,一般位于内侧;减压神经最细,呈白色,一般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

由于家兔品种不同及个体间的差异,三条神经的位置有较大的变异,应注意识别。识别准确后,用玻璃分针顺着神经的方向,小心分离其外的结缔组织膜,-般先分离减压神经,然后再分离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并分别在各神经下穿不同颜色的线(双线)备用。

4、气管切开术

在喉头下2-3cm处的气管上作一“T”型切口,将与气管口径相近的气管插管向心方向插入气管中,用线结扎,并将余线固定于气管插管的分叉处,以防气管插管脱落。

5、腹部手术

剪去剑突部位腹部被毛,切开胸骨下端剑突部位的皮肤,并沿腹白线再切开长约2cm的切口。细心分离剑突软骨并结扎,线的另一端连于张力换能器上,张力换能器连接于计算机BL-410的 1 通道上。

6、开机→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实验项目→呼吸实验→呼吸运动调节 这时可看到在屏幕上显示4个波形窗口,鼠标左双击1通道窗口,即只显示出1通道波形窗口,在屏幕右下角选实验标记。鼠标点开始即可描记呼吸运动曲线。

7、观察项目

7.1 慢速记录正常的呼吸运动曲线,注意分清吸气与呼气时的曲线方向; 7.2 增加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将橡皮管(长约lm,内径0.7cm)连于气管插管的一个侧管上,用止血钳夹闭另一侧管,使无效腔增加,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当呼吸运动出现明显改变后立即去掉橡皮管使呼吸运动恢复正常;

7.3 窒息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将气管插管的两个侧管同时夹闭,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7.4 血中酸性物质增多的效应 取5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较快地注入3%乳酸溶液2m1,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7.5 分别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防止动脉套管刺破颈总动脉和发生凝血现象;

2、剪去一段剑突软骨时,不能剪得过深,以免伤及其下附着的膈肌,并要保证剑突软骨与胸骨完全分离;

3、在分离神经及穿线时,切勿损伤与其伴行的神经;

4、在颈总动脉近甲状腺处有甲状腺前动脉,分离时应稍靠下方,以免损伤;

5、注射要缓慢,兔舌要拉出,颈部必须放正拉直。

实验

十、实验动物环境因子检测

目的

1、正确使用环境因子检测仪器;

2、了解噪音计、光度计、温度计、湿度计的测定原理;

3、学习测定方法。内容

测定各种实验动物环境的照度、噪音、温度和湿度。

实验

十一、小白鼠走迷宫

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小白鼠学习和记忆过程,理解大脑在动物行为机制建立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动物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因素。

3.通过实验,了解数据统计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原理

老鼠接近人类,通过老鼠的实验可以间接地了解人脑的功能。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重要机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刺激而获得的行为习惯或经验;获得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维持一定时间的能力就是记忆。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对其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为设置的迷宫里,动物通过不断感受复杂通道的结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条件反射逐渐建立,以至在大脑皮层形成记忆。通过记录动物搜寻食物的时间长短可以对此加以评价。同时也可以考察一些刺激(如饥饿和化学药剂)对记忆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小白鼠。用品

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自行准备。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

1.用硬纸板或木板构建迷宫。高度以小白鼠不能爬上为宜,上面也可以盖上一玻璃板。

1、选择健康活泼的小白鼠5只,要求年龄和体重一致,实验前饥饿一天,但提供水。另选择一只未经饥饿处理的小白鼠备用。在迷宫内特定位置放置一块面包。

(二)实验项目

1.饥饿处理的小白鼠1只,放置在迷宫入口,记录其找到食物所需时间。5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同样的间隔时间对其进行四次实验,每只小白鼠共计进 行5次实验。

2.对其余四只饥饿处理的小白鼠进行5次实验,记录每只小白鼠找到食物所需时间。

3.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求出5只小白鼠每次实验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平均值。以实验次数为横坐标,找到食物的时间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制作标准曲线。把上述平均值标在坐标纸上并连接各点,从而得到实验数据与寻找时间的关系曲线。观察图形的变化趋势。

4.取未经饥饿处理的小白鼠进行步骤1,把记录的时间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小白鼠记忆力的变化。

5.取1只饥饿处理的小白鼠称重,皮下注射120mg/kgNaNO2,然后让其走迷宫,重复步骤1,将所记录的时间与标准曲线对比,分析小白鼠记忆力的变化。

6.另取1只饥饿处理的小白鼠称重,测试前半小时将小白鼠灌服20%-40%酒精100ml/kg。将所记录的时间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小白鼠记忆力的变化。

7.再取1只饥饿处理的小白鼠静脉注射乙酰胆碱,重复步骤1,将所记录的时间与标准曲线对比,分析小白鼠记忆力的变化

实验改进点

1、实验用年老的小鼠与小白鼠进行对比考察年龄对学习和记忆力的影响。

2、实验考察乙酰胆碱和NaNO2对小白鼠学习和记忆力的影响。

3、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为活泼健康的小白鼠,不能选运动机能和记忆力差的小白鼠。

2、为了避免嗅觉对测试的影响,做每一个实验项目前都应对迷宫进行清洁。实验分工

和 负责找资料,负责整理和制作,实验改进点由这几人讨论。

实验预期结果

1、随着小白鼠学习和记忆过程的进行,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2、未经饥饿处理的小白鼠由于没有饥饿的刺激,找到食物的时间会更长。

3、由于NaNO2是缺氧剂,会造成脑部缺氧,从而破坏记忆的保持,因此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会变长。

4、测试前半小时将小白鼠灌服20%-40%酒精可以明显干扰记忆的再现,因此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会变长。

5、小白鼠脑部乙酰胆碱的增加会增强记忆力,因此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会变短。思考

1.小白鼠的年龄对学习和记忆有没有影响? 2.人的大脑也和小白鼠有类似的结果吗? 3.乙酰胆碱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实验参考资料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苗明三主编中国医药出版社.北京.1997.6 《动物生物学实验技术》黄诗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出版社2001.8:109,131,132 《实验动物学》罗满林、顾为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8P127-143.实验十二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建立及验证(设计)

(一)病毒性肝炎模型

常用方法是注射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复制乙型肝炎模型。但大部分实验动物对甲型肝炎病毒不易感。我国已有报导红面猕猴、恒河猴、人及野生树鼩种毒后出现人甲型肝炎现象。近年来发现某些鸭肝炎病毒的特征与人肝炎病毒十分相似,故用鸭作为人肝炎模型也开始增多。

(二)免疫性肝炎模型

慢性或迁延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着抗肝细胞成分抗体。1959年国外有人用肝组织悬液加弗氏佐剂免疫豚鼠,成功地诱发了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病变。也有人报导肝膜蛋白(LSP)加佐剂分次注射产生动物免疫性肝炎模型。

(三)胃、肠道溃疡模型

在动物身上复制胃、肠道溃疡的方法较多,但所用的方法不同,引起的溃疡病变也各有特点。常用的方法有:

1.应激法 以各种强烈的伤害性刺激(如强迫制动、饥饿、寒冷等),引起动物发生应激性溃疡。如把动物浸入冷水中或放在应激箱中不断地遭受电刺激,使之剧烈不安,一昼夜即能引起胃粘膜出血及溃疡。这种方法简单,成功率达99%以上。

2.药物法 给动物投服或注射一定量的组织胺、胃泌素、肾上腺类固醇、水杨酸盐、血清素、利血平、保泰松等可造成动物胃肠溃疡。如给豚鼠小剂量的组织胺,连续数天,可引起胃、十二指肠、食道等发生溃疡。又如可用利血平、血清紧张素、阿斯匹林等诱发大白鼠或小白鼠的胃溃疡。

3.烧灼法 用电极烧灼胃底部的胃壁,可造成象人的胃溃疡病变;用浓醋酸给大鼠胃壁内注射或涂抹于胃壁浆膜面上可造成慢性溃疡。烧灼法复制胃、肠道溃疡模型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溃疡部位可由作者自己选择。

4.结扎幽门法 选用大鼠、小鼠或豚鼠,麻醉后,无菌技术下在剑突下由腹正中切开腹壁皮肤及肌层,切口长约3cm,暴露胃,沿胃向右,辩清幽门和十二指肠的联结处,避开血管,于其下穿线,将幽门完全结扎。术后绝对禁食禁水。幽门结扎后,可刺激胃液分泌并使高酸度胃液在胃中潴留,造成胃溃疡。这类溃疡复制方法简单,发生快,成功率高,但病变较表浅,严格地说仍然属于胃粘膜急性出血性糜烂,与人类胃溃疡的典型病变差距较大,适于作探索抗溃疡病药物研究和胃溃疡发病学方面的研究。

其他还可用外科手术方法从肠道上部排除可中和胃酸的碱性胆汁、胰 液或十二指肠液造成溃疡。还可用刺激、损伤或毁损脑组织等方法造成溃疡。

(四)胰腺炎模型

复制胰腺炎模型可采用使胰液外分泌发生潴留;使各种胰酶在胰管系统内活化;感染或某些微生物毒素的作用,影响胰腺的营养、代谢等。实验动物选用狗、兔和大鼠。将狗自身胆注按0.5ml/kg体重缓慢注入狗胰腺体尾交界处的胰腺实质内,则可引起胰腺局部组织坏死及炎性浸润,与人类急性胰腺炎和病变相似。用大肠杆菌悬液9亿/ml,按1ml/kg体重,向兔胰管内逆进注射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另外也可采用大鼠腹腔内连续注射乙硫胺酸诱发成功胰腺炎模型。随着乙硫胺酸注射时间的延长,胰腺组织可以出现广泛进行性破坏和退化及胰酶水平的持续下降。

(五)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模型的复制方法采用注射致高血糖因子;手术切除胰腺的全部或大部;用四氧嘧啶(Alloxan)破坏胰岛β细胞,造成胰性糖尿病;注射根皮苷使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发生障碍并破坏酯酶致使葡萄糖磷酸化过程和脱磷酸过程障碍,引起根皮苷糖皮。

四氧嘧啶复制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人类糖尿病较好的方法,其实验性糖尿病近似人类糖尿病,体内代谢障碍时有可能产生此种衍生物,胰岛外分泌部不受损伤,几乎所有常用实验动物都可用来进行实验研究。模型胰岛的β细胞不是功能消失,而是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有利于研究胰岛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动物不必注射胰岛素即可存活很久。大鼠造型剂量为12mg/100g体重,家兔为150~200mg/kg体重,狗约为50~60mg/kg体重。家兔根皮苷皮糖尿病造型剂量为0.5%根皮苷按15m/kg体重,皮下注射。注意所用四氧嘧啶和根皮苷溶液必须现配现用。

实验

动物学研究 十项重大发现 篇6

《动物志》从某种程度说可以被视为动物学研究的一个起点,2000多年过去了,人类对奇妙的动物世界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重要的发现呢?

1始祖鸟化石的发现

动物学研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当属发现始祖鸟化石。这种动物身上既有古代爬行动物的特征,又有与现代鸟类相同的特征,所以是一种过渡期物种。它们大约生活在1.5亿年前,长有翅膀、羽毛、爪子、牙齿和长长的有骨尾巴。在提高公众有关进化论的认识方面,始祖鸟起到的作用超过其他任何发现。图为保存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始祖鸟化石。

2发现微观生命

17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制造了一些当时最为先进的显微镜,并利用它们发现了微生物。他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疾病成因和改进卫生条件。

3发现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和氧,进而支持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的生存。虽然很难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只归功于某一研究人员,但其中一些有关光合作用的关键性发现是荷兰人加恩·伊根霍兹1779年得出的。正是他发现了阳光在驱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图为叶绿体,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4热液喷口周围发现生命

从海床裂缝中持续喷涌出被地热加热的海水,研究人员在其周围发现了许多奇特的海洋生物。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阳光是维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热液喷口周围发现生命推翻了这一观点。

5渡渡鸟之死

渡渡鸟灭绝的被发现是人类活动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例子。17世纪晚期或者18世纪初,这个不会飞的鸟类家族最后一批成员灭绝。

6孟德尔遗传

奥地利人格雷戈·孟德尔是19世纪的一名修道士,凭借惊人的耐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最终发现了遗传的秘密。为了进行研究,孟德尔栽种了数千株豌豆,他发现新一代豌豆会继承上一代的一些特征,有些是隐性的,有些则是显性的,就此奠定了遗传学研究的基础。

7发现鸟类迁徙路线

几千年来,鸟类的行踪一直包裹着层层谜团。人们曾提出一系列怪异的推测来解释鸟类究竟飞去了哪里,例如在池塘底部冬眠,飞上月球,又或者并没有离开而是变异成新物种……借助于现代标记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详细了解鸟类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迁徙,并洞察它们的迁徙路线。

8发现巨型鱿鱼如何捕猎

巨型鱿鱼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但由于它们生活在人类难以进入的深海区域,所以对其所知甚少。2004年,日本科学家将一台携带诱饵的摄像机放至海面以下900米,拍摄到了50段有关这种动物的影像,并从中发现巨型鱿鱼是如何捕猎的,那就是伸出触须并卷住猎物。

9发现珊瑚虫与藻类共生现象

珊瑚虫分泌出的碳酸钙,逐渐硬化后便形成了珊瑚,新形成的珊瑚连在原来的珊瑚身上,整个珊瑚体变成一个坚硬如石的珊瑚礁。可是,如果不是与被称为“虫黄藻”(也称“动物黄藻”)的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形成共生关系,珊瑚虫根本无法生存下来。虫黄藻栖息在珊瑚虫体内,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产品”换来一个安全的港湾。

10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1960年,英国动物学家简·古多尔发现生活在坦桑尼亚冈贝河国家公园的黑猩猩会摘掉嫩枝上的叶子,而后将嫩枝插进白蚁巢穴,像钓鱼一样将这些猎物钓出来。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才懂得制造工具并将人类称之为“唯一的工具制造者”。古多尔的发现无疑向这一观点发出挑战。

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与策略分析 篇7

1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1.1改革教学内容

在高职教学中,为了确保普通动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可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动物形态结构、分类、进化地位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发育生物学、比较动物生理学等内容。按照生命的分子起源、后生动物类群演化的层次,进行讲解动物形态结构,介绍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阐述动物进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1.2改革课程体系

普通动物学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课程实习等,课堂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按照进化的顺序进行介绍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以及经济价值等。在教学中使学生可掌握动物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动物与人类的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环节中严格遵循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与要求,进行开设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 在实验操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比如:在野外实习中,可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海洋馆等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可深入认识动物形态和分类。在课程实习环节中,带领学生进行制作不同类型的动物标本,加强学生对各类动物形态结构的了解。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1加强对动物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普通动物学课程非常讲究实践性,在开展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同时,还可在校内实习基地建立饲养室,指导学生培养虫类、鸟类、鱼类等动物,开展各种科研活动,为专业论文收集充分的材料。同时,在动物标本室为学生开放大量的动物标本, 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课余时间,师生之间可通过学习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课后辅导与学科交流,使教师可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习题测试, 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2.2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都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课堂中,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提问, 及时了解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吸取学生的意见,科学调整讲课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学科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可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不同的观点, 以构建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课堂讲授中采取启发式教育[3],理论联系现实社会,利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学科难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做到举一反三,使难懂的问题更加形象化,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时,首先可让学生分析水陆环境存在的差异,并想象水生动物要上陆生活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结合两栖、爬行、哺乳等生物的外内形态特征,从而得出结论:动物在克服水陆环境差异所造成的矛盾前提下,才能真正成为陆生动物。通过分析总结,学生可深入了解整个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及进化过程。

2.3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制作完整的普通动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放到校园网上,师生们可随时登陆浏览,拓宽知识面,形成知识共享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容纳大量信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快。同时采取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师的主动性, 控制合适的教学节奏,交替使用多媒体影像与板书,有利于突出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授课,构建情景教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结合,通过图文并茂优势,向学生全方位地传递信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引进多媒体授课,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信息媒体的有效组合,对学生各种感官产生直观的刺激,有利于更高效地承载和传递信息。

动物学课程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 实践性的特征相当突出,如果在授课课程中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课程内容的讲解将会非常枯燥无味,难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课件以及传递学科信息,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兴趣不断消退。但是,采取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 在讲授软体动物头足类知识时,以乌贼作为代表动物,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见过乌贼,对此类动物的了解比较少,对此部分内容并不熟悉。因此, 在课堂之前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乌贼在水中的生活片段、捕食瞬间,在多媒体视频中学生可直观地了解乌贼的头、足、躯干等外部形态特征,同时,播放乌贼捕食时由墨囊放出墨汁的情景,使学生可了解到乌贼的最大特色是在强敌时,会以“喷墨” 作为逃生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此类动物的探究兴趣。

4结束语

普通动物学教学目标在于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构建丰富的动物学的基础理论系统,通过实验操作与野外实习, 使学生更加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掌握生命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认识。综上所述,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手段,引进生动具体的多媒体授课,提高学生对动物学的探究兴趣,从而结合野外实习与科研活动,切实提高动物学教学效果。

摘要:普通动物学作为高等职业学院生物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普通动物学教学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其此门课程,且对动物学的认识存在一种错误倾向。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从而提出有效教学策略。

将心理学应用到动物学教学中 篇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因此,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要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活动领域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教学心理与德育心理规律。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育心理学认为,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 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 掌握对教师的社会期待, 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 处理角色冲突。最后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因此, 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为我们新教师进行岗前教育培训。我们不仅学习他们如何讲授专业知识, 更是学习他们的授课方法。比如如何备课, 如何准备讲稿等等, 另外还学习他们如何应对讲课授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首先, 结合实际, 学习高等教育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 一切教育工作都有相应的学习理论基础, 因此, 进行教学和德育工作要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进行。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专业性强, 学科内容层次高, 学习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 且课堂学习和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另外还应理解什么是学习动机以及如何培养, 什么是学习迁移以及如何促进等等。

综观《普通动物学》教材, 可以发现基本概念较多, 如果没有具体直观的标本或实体, 单纯依赖教材,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理解。同时要注意重视课程教学中的课程作业、实验环节, 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 结合课程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比如多在实验室、或到动物园进行实地教学, 使学生通过对直观标本, 活生生的动物进行结构和分类观察。这种直观教学由于接触实际, 言之有物, 所获得的感性材料比较真实具体,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 学生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所得到的印象比较鲜明、生动, 掌握的知识比较牢固、稳定,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避免“注入式”教学的沉闷气氛, 直观性强, 教学效果好。这样就是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促进了学习的迁移。

2 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心理

如高等学校学生知识的掌握规律、认知策略的学习规律、心智的形成规律以及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规律等, 为以后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 大学生的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观察具有明确目的性, 敏感性, 系统性和深刻性等等特点, 而且思维发展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 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在传统的动物学教学中, 许多章节的内容不容易被表现, 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 因此学生不能很好认识事物, 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必须积极思维, 而不能仅仅是被动性接受。而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更多的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动物是活生生的, 有生命的, 而动物学却是复杂的, 抽象的, 通过运用模式图、结构图、动物标本、模型、录象、解剖实验等, 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由平面到立体, 使得抽象语言描述变为生动的结构展现, 使动物学的学习生动有趣, 学习效果就明显。比如通过观察各种标本和模型, 讲授动物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这样比较直观具体, 可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而现在新兴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教学更是动物学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它不仅便于观察各种模式图、结构图, 还可以播放录象, 使学生要了解的动物在荧屏中出现, 比如海里游的各种鱼, 空中飞翔的各种鸟, 其他国家的珍稀动物, 甚至还可以将如昆虫蜕皮等长时间过程在短时间内快速播放;另外多媒体还可以创造模拟人为无法拍摄到的画面, 如恐龙的再现等等。因此, 上述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学习高等学校德育心理

如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及如何预防不良心理等问题, 从而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认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与其自我意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 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如何“做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在课堂中加入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 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普通动物学》教学来说, 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等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自然界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 生物界是物质的, 是普遍联系的, 例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周围的环境之间, 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 我们在进行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学习《普通动物学》时, 必须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学习研究。还有通过介绍我国动物学发展历史, 以及我国丰富的动物多样性资源,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 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 要随时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资源, 保护环境。如当今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人口暴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教育学生, 从事动物学研究工作的人, 不仅要使动物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而且要提供充分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 最终达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普通动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类的基础学科, 占有很大比例, 因此, 将高等教育心理学学好并运用到其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终学好这门课有非常大的帮助。

摘要:普通动物学是农业大学重要的基础课, 因此, 如何把普通动物学讲好,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运用心理学到动物学教学中, 如何掌握学生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特点。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一些观点和体会, 努力使动物学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动物学 篇9

一、准确把握《普通动物学》的内容体系

《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内容量大、知识体系庞杂同时综合性和实践性又很强的课程。其内容包含了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比较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发育学、动物生态学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动物学涉及的诸多分支学科的知识相互穿插、相互补充, 初学者往往抓不住要点, 理不出头绪, 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因此, 准确认识和把握《普通动物学》课程内容体系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学课程内容体系总体上包括两条动物演化主线, 即无脊椎动物演化主线和脊椎动物演化主线。其中无脊椎动物演化主线包括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辐射对称、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门;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门;同律分节动物—环节动物门;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异律分节的动物—节肢动物门。脊椎动物进化主线主要包括水生脊椎动物—鱼纲;登陆先锋—两栖纲;真正陆生动物的开始—爬行纲;开辟新的生活空间—鸟纲;最高级的类群—哺乳纲。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动物演化主线, 就简避繁,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 使之形成严密而富有逻辑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通过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 如果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一味平面讲解, 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和传递动物各类群的一般特征、形态结构与机能、分类、生态, 无法给学生的感觉、知觉以丰富多彩的刺激, 势必使学生注意力下降, 学习兴趣消退。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传媒于一体, 能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加强直观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显示屏幕上反复展示、前后翻阅教学内容, 这就较大程度地增加了知识的可读性, 使学生能在前后、上下联系中学到知识。当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耗时长, 工作量大, 通过本人及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成功地制作出集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动物学多媒体课件, 并在教学中交付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动物学实验教学项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 教材上非常详细地列出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差。要培养基础与能力兼备的人才, 一定要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因此, 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组合。笔者结合衡阳师范学院实验室现状, 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后的实验包括:动物的细胞和基本组织;草履虫、绿眼虫和变形虫的培养和观察;水螅的外形和构造;涡虫的外形和构造及其再生;蛔虫和蚯蚓的外形和构造比较;河蚌的解剖及软体动物重要类群;昆虫的分类;文昌鱼的外形及构造;鲤鱼的解剖及鱼的分类;蛙的解剖及循环系统注射观察;两栖和爬行动物分类;家鸽的解剖;鸟的分类;小白鼠的解剖;哺乳动物的分类。优化后的实验将动物形态的构建、动物进化过程、动物分类及科研课题四个方面的内容高度整合, 并在教学中将科学研究的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例如:涡虫的外形和构造及其再生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涡虫的饲养、食性的观察研究, 探索不同的温度、水质和切割部位对涡虫再生速度的影响, 探索涡虫的再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再如昆虫分类实验, 可以引导学生调研地方园林害虫种类及其生态习性;家鸽的解剖及鸟的分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方鸟类种群调查和地方候鸟的迁徙习性研究,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开拓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建立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系学生动物学课程采取两种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一种闭卷试卷考试, 采用A、B卷,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判断题、填图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考题综合性强, 不仅考核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而且注重学生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全方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种平时综合考核法,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主要包括实验技能、实验报告2个方面, 实验技能和实验报告各占平时成绩的50%, 每次实验在现场打分, 期末由学生干部统计计算的平均分即为平时成绩。两者加在一起的成绩是最后的成绩, 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这样避免了简单的卷面考试最后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 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的缺点。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的建立, 不仅可以检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 而且还能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及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 杜绝了“上课记笔记, 下课看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不良现象的发生, 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摘要:动物学是生命科学专业一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普通动物学》的内容体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动物学实验教学项目, 建立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 提高动物学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提高教学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录强.《动物学》课程教学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4, 21 (4) :43-45.

[2]张大治, 赵红雪, 杨贵军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5 (1) :43-45.

[3]潘坤.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7, 27 (6) :60-62.

动物学 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动物学,农业院校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学》课程组多年来重视教学研究, 不断尝试双语教学改革, 确立了“加强基础理论、提高专业认知、实现国际接轨”的课程建设理念。通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一、《动物学》双语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 确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农业院校的课程特点, 将《动物学》课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定位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双语教学贯穿整个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 建立包括理论教学、常规实验、自主选择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等一系列的全面递进式教学体系。

(二) 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为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性与先进性, 《动物学》课程组经过论证分析, 确立了适合农业院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

1. 授课方式。

双语教学必须遵从一个原则, 首先是“知识”, 其次才是“语言”。但由于农业院校生源背景相对较差, 因此必须依据自身现状, 建立一种适合我校学生英语储备不足的农学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双语课没有必要把它上成英语课, 在每一讲中使用的中英文比例也不能是固定不变的, 必须从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三方面综合的考虑, 由教师灵活把握两门语言之间的转换, 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目前, “英文课件, 中文讲授”的方式在我校《动物学》讲授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材选择。

在原有中文版教材建设基础上, 精选国外现行原版教材, 同时将农业科学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文献介绍给学生, 以便增加学生的探索性认知欲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学生综合竞争实力和广适性。我院选用了国内经典的主流动物学教材即《普通动物学 (第4版) 》 (刘凌云, 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另一方面, 我们还精心挑选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和双语教学辅助教材, 例如:动物生物学 (Fifth Edition影印版, Stephen A Miller, John P Harley。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原理 (Concepts in Biology, Tenth Edition。Eldon D Enger, Frederick C Ross。科学出版社) 、生物学导论 (影印版, Neil A Campbell, Jane B Reece。高等教育出版社, 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团) 、Biology (Sixth Edition影印版, Peter H raven, George B Johnson。Mc Graw-Hill Education出版集团) 。上述教材都是全球公认的最优秀的大学教材。这些高质量的教材保证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模式改进。

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 对学生双语学习进行跟踪调查, 进行了多次面向全部授课学生的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不断改进。

(三)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常规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启发式、探讨式、研讨式、案例式以及对比式等。我院在《动物学》双语教学中, 除了采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还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结合时间教学与空间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从而扩充学生的学习空间。

首先, 建立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界面友好的动物学课程网站, 并及时更新内容, 将动物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等内容实时反应在网站上。其次, 在已经上网的动物学英文教学课件、教案等资源的前提下, 将双语理论课更新的教案和更新的实验课录像全部上网, 并完成全部动物学互动题库建设, 供学生适时使用。最后, 充分利用新媒体, 建立新型学习平台, 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交流。

2. 建立图文并茂的双语课件。

《动物学》中有较多抽象且较难理解的内容, 加上双语讲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为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我们尝试多种方式将这些教学内容形象化, 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应用拥有的国外先进的影像资料, 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素材库等。

3.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同展开课堂讨论与知识交流;在课外, 我们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与研究。通过这些方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农业院校学生除了提高其业认知水平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生产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 必须重视基础素质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常规实验、自主选择性实验、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感性认识与自主创新,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 《动物学实验》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学生实践平台,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 让学生对实验实践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空间;丰富选择性实验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与方法, 提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自己的设计思想, 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在实践环节的指导过程中, 也能到学生参加科研项目, 建立研究性学生创新团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在我院《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 利用学科建设平台, 加强教学交流

课程组所依托的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地研究所、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地学术交流与合作, 同时积极、广泛地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六) 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与科研结合

在本科教学中,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动物学》双语教学中, 我们提出了双结合模式, 即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相关的农业生产与生命科学研究案例,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开展自主讨论;第二, 依托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科研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 教师根据最新领域内的科研成果, 不断完善与修订课程教学内容, 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双语教学取得的效果

经过了两年的实践检验, 《动物学》双语教学体系在我校农学类专业中确实可行, 得到了学生与专家的普遍可定, 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广价值高。通过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对《动物学》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讲评和指导, 并对各位专业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与分析, 不断改进, 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专家们对我院《动物学》双语教学均较为认可, 认为许多教学模式都是十分值得其他农业院校借鉴的。通过调查问卷, 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 59.5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53.72%认为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 38.3%认为可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 19.68%认为能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学生们对双语教学持认同的态度, 7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保证质量, 稳步增加。

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国外的英文教材与国内的传统教材在体系上有较大差异, 内容侧重也有不同, 如何融会贯通, 需要下大力气。另外, 必须编写适合我国学生以及农学专业定位的《动物学》双语特色教材。目前, 我院动物学课程组结合农业院校《动物学》的课程定位,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并针对如何编写相关教材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究。

第二, 学时有限, 如何兼顾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手段。由于农业院校《动物学》课程学时少, 因此必须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双语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 我们认为, 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专业名词与实例分析等内容力求英语教学, 而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与难点难容则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达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 学生课业负担重, 深入学习的时间不够, 部分学生认识上有一定偏差, 缺乏国际意识与创新意识, 缺乏把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看作同样重要的自觉行动, 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

最后, 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不断研究、探索与实践。教师除了对教材熟练驾驭外, 还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词汇量以及英文水平。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才能够有的放矢,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敬泽, 赵秀颖, 张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5) .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

[3]王云燕, 袁永华.语言习得理论视野下的双语教学——云南农业大学双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之反思[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2) .

上一篇:高师教师下一篇:缺失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