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治

2024-08-18

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治(精选十篇)

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1

1 发病情况

某奶牛场饲养的中国荷斯坦奶牛156头, 2012年1—3月份产犊31头, 发病28头, 死亡20头, 发病率为90.3%, 病死率为71.4%。

2 临床症状

病犊精神萎靡, 卧地不起, 眼窝下陷, 体温升高达39.5~40.0℃, 个别可达41.0℃。起初排黄色稀便, 后变为灰白色或白中带绿的水样粪便, 粪便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血液、气泡, 气味酸败恶臭, 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有的病犊脐带部红肿, 具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犊牛心跳加快、呼吸促迫、气喘, 个别卧地不起, 抽搐, 治疗不及时1~2d即死亡。

3 病理变化

5例病死犊牛的尸体均极度消瘦, 可视黏膜苍白, 主要病理变化是急性胃肠炎, 胃内蓄积大量凝乳块, 胃黏膜充血、水肿, 胃内容物呈血水样, 黏膜充血、水肿, 间有出血, 部分黏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肝脏、肾脏被膜下有出血点, 胆囊充盈, 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脾脏肿大。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小肠内容物、肝脏, 进行实验室检查。

4.1 组织涂片

取小肠内容物、肝脏涂片, 按常规方法进行革兰染色, 镜检见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无芽孢、无鞭毛。

4.2 细菌培养

无菌采集小肠内容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 37℃培养24h。挑取血平板呈明显β溶血的中等大小光滑菌落, 接种于普通肉汤增菌, 置37℃温箱培养16~18h, 然后将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培养, 24h后挑取麦康凯平板上的红色菌落抹片, 染色镜检, 结果与先前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一致。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接种到普通琼脂斜面上进行纯培养。

4.3 生化试验

对纯培养菌株分别接种于各相应生化培养基上, 其结果见表1。

注:“+”阳性, “-”阴性。

4.4 药敏试验

对分离菌按常规K-B纸片法测定其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丁胺卡那、乙酰甲喹、头孢唑啉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中度敏感, 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土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耐药。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为主, 消除病因

对怀孕母牛、分娩母牛加强饲养管理, 喂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多的饲料, 以保证充足的产奶量。每天要擦洗干净分娩母畜乳头, 以免病从口入。保持舍内干燥, 加强运动, 定期对畜舍地面、畜栏、食槽等进行消毒。对新生牛犊做到早补喂足够量的初乳。

5.2 对症治疗

首先进行抗菌消炎,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阿米卡星, 按每千克体重5.0~7.5 mg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注3 d。也可用乙酰甲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为防止脱水应及时补液, 可选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1 000~1 500 m L静脉注射。为防止和纠正酸中毒, 可用5%碳酸氢钠液80~100 m L缓慢静脉滴注。也可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自由饮水, 同样能起到补液和防止酸中毒的作用。

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 应注意调节胃肠机能。与抗菌药物间隔2~3 h, 同时内服乳酸菌素片和食母生, 每天2次。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 停用抗菌药, 继续内服微生态制剂一段时间, 以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6 讨论

犊牛腹泻的因素很多, 包括营养不良或者是由大肠杆菌、沙门菌、绿脓杆菌、轮状病毒、隐性孢子虫等致病微生物单独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引起。病例根据对所分离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证明分离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 可以确诊该牛场发生的犊牛腹泻是大肠杆菌引起的。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 建议临床治疗时先进行药敏试验选出高敏药物。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 优势血清型也存在差异。本次分离到了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 因条件所限最终没有确定其血清型。在生产实践中, 可以根据血清型试验确定致病菌的血清型, 筛选地区性免疫原性优良的菌株制备自家灭活菌苗, 进行免疫预防。

犊牛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2

广西北流市一养鸡专业户梁某,饲养黄羽肉鸡6 900羽,免疫程序按常规进行,在55日龄发病,每天均有鸡死亡,发病率高达16%以上,死亡率则为3.67%,病程历时7d.病鸡以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粪便带血、死亡为主要特征,当初该养殖户根据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判断为球虫病,用以前使用过多次并且效果还不错的.磺胺药治疗,发现无法控制疫病,后拿到北流市民安镇兽医站诊断.

作 者:陈德镇 李志贵  作者单位:陈德镇(广西省北流市民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7401)

李志贵(广西省北流市西罢蛩产畜牧兽医站,537405)

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 年,卷(期): “”(22) 分类号:S8 关键词: 

雏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篇3

【关键词】雏鸡;大肠杆菌病;诊治

2012年5月份,我区淮民村李某购进大江肉鸡1万只,于当年6月份发生了以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鸡1000只,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或废绝,卧地不起,缩颈垂头,体质虚弱,严重口渴,大量饮水,腹泻,拉白色、绿色、褐色等稀薄或水状粪便或排血便,并有一定黏度,肛门周围羽毛污秽,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2 病理剖检

普遍见到病鸡胸肋肌肉出血坏死,心包积液呈黄色,心脏扩张,肝脏肿大,肝包膜增厚,气囊混浊,肺胀出血,胆囊充盈,肠道弥漫性出血,泄殖腔内有白色或黄绿色稀糞。

3 实验室诊断

取病鸡肝、脾、心血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鉴别培养基和普通营养肉汤等,在37℃环境下培养24h。结果普通肉汤均匀一致混浊;在普通琼脂上出现呈半透明、圆形的直径约1~2mm的菌落;在麦康凯上出现呈大小一致的红色菌落,同时也有少量半透明、圆形的直径约1mm的菌落。取麦康凯上红色菌落做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经血清型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4 防治方法

(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鸡、健康鸡隔离,用庆大霉素饮水,1L水含8IU,连用3~5d。病鸡每只肌内注射庆大霉素0.5~1IU,连用3d,经过2个疗程治疗,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不再发生死亡,病鸡的食欲、精神和粪便都恢复正常。

(2)搞好鸡舍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用0.05%百毒杀喷雾消毒,每日1次,鸡舍周围环境用2%氢氧化钠消毒,每周2次。

5 讨论与小结

(1)从李某饲养的鸡群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中可以看出,此病是大肠杆菌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犊牛大肠杆菌的诊治 篇4

1 发病情况

饶阳县某奶牛养殖小区发生了新生犊牛以体温升高、严重腹泻, 突然死亡等症状的疾病, 发病日龄多在出生后1~3天, 多数来不及用药即发生死亡, 也有的犊牛用过多种药物但治疗无效, 遂来我院求诊。诊断为犊牛大肠杆菌,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及对因和对症治疗, 很快控制了此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2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以腹泻为特征, 具体分为败血型、肠毒血型和肠炎型。

2.1 败血型

多发生于2~3日龄的初生犊牛, 呈急性败血症症状。病犊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心跳加快, 体温升高41℃以上, 多数腹泻病例, 粪便如打碎鸡蛋汤样, 呈淡黄色, 渐渐变为淡灰色水样, 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 有恶臭味, 病初排粪用力, 中后期粪便自由流出, 污染后躯, 犊牛严重脱水, 四肢无力, 卧地不起, 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一天内急性死亡, 有时病犊未见腹泻就突然死亡, 多发生于吃不到初乳的犊牛。

2.2 肠毒血型

本型较少见, 主要发生于出生后7日龄吃过初乳的犊牛, 由于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增殖并产生肠毒素吸收入血所致。病犊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如病程稍长, 则可见到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 先是不安兴奋, 后来沉郁, 昏迷, 最后衰竭死亡。

2.3 肠炎型

主要以腹泻为特征, 多发生1~2周龄内的犊牛, 病初体温高达40℃, 数小时后开始下痢, 粪便初期如粥状, 黄色, 以后呈水样, 灰白色, 并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 有酸败气味, 病的末期, 病犊肛门失禁, 高度衰竭, 卧地不起, 体温降至正常以下, 最后因脱水及电解质失调, 于1~3天内虚脱而死亡。如及时治疗, 一般可以治愈, 不死的病犊, 恢复缓慢, 发育迟滞, 并常发生脐炎, 关节炎或肺炎。

3 病理变化

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的犊牛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肠炎型死亡的犊牛, 胃肠黏膜表现为卡他性, 出血性炎症。真胃黏膜充血, 红肿, 皱褶部有出血;小肠黏膜充血, 黏膜上皮脱落,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肾脏苍白肿大, 肾乳头部有针尖大出血点和坏死灶, 肝脏肿大出血, 有程度不一的变性和坏死。心内膜有出血点, 气管有出血性炎症, 病程长的病例有关节炎和肺炎病变。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4.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犊牛的血液涂片, 或无菌取其肝、脾、心肌等组织抹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菌体两端钝圆, 无荚膜, 不产生芽胞, 有鞭毛, 能运动。

4.2 细菌培养

取病死犊牛的肝、脾、心肌等组织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 37℃厌氧和有氧分别培养24小时, 均生长出透明、浅灰色、光滑的菌落, 周围未见溶血环, 挑取上述疑似菌落, 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 37℃培养24小时, 生长出红色菌落, 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 生长出黑色带金属荧光的菌落。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显微镜检查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 两端钝圆、无荚膜的杆菌, 与涂片镜检的结果一致。

4.3 生化实验

将上述分离纯化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麦芽糖发酵管, 结果此菌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 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

4.4 药敏试验

挑取生长典型的菌落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上面, 用多种抗菌药纸片作抑菌试验, 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痢毒净高敏。

5 防治措施

5.1 改善环境卫生

保持牛舍特别是产房清洁、干燥, 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 并经常进行消毒, 铺垫干燥褥草, 接产时严格处理脐带。

5.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饲料配比适当, 给予足够的蛋白质, 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 勿使饥饿或过饱, 确保母牛有良好的营养水平。以保证初乳的质量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母牛乳房要保持清洁, 犊牛出生后, 一定要让其及早吃上初乳。

5.3 治疗

采取母子同治的方法。母牛每天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2.2毫克/千克, 一日一次, 连用3~5天。对犊牛的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 增强机体抵抗力, 补液、补碱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调节胃肠机能。

5.3.1 抗菌消炎

庆大霉素20万单位, 鞣酸蛋白30克, 混合1次喂服, 3次/日, 连用3~5天, 配合痢毒净 (主要成分:氧氟沙星等) 2.5~5毫克/千克, 肌肉注射2次/日。

5.3.2 补液

补液量以脱水程度而定, 原则上是失多少补多少, 当有食欲或能自吮时, 可用口服补液盐。不能自吮时, 可用5%葡萄糖盐水1000~2000毫升或复方盐水1000~1500毫升, 25%葡萄糖200~300毫升, 10%安钠咖5毫升, 一次静脉注射。发生酸中毒时添加5%碳酸氢钠100~150毫升, 静脉注射时速度宜慢。

5.3.3 中药

白头翁20克、黄连20克、秦皮24克、生山药60克、山萸肉24克、诃子肉20克、茯苓20克、白术30克、白芍2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煎汤1000毫升, 每次100毫升, 每日两次, 连用3天。

5.3.4 调整胃肠

待病情有所好转时, 可停止用抗菌药, 内服调整胃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态制剂, 使肠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复其生态平衡。乳酶生5~10片, 食母生5~10片, 混合内服2次/日, 连用2~3天。

通过以上治疗后, 病情得到了控制。

6 小结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犊牛大肠杆菌病, 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多发, 引起犊牛抵抗力降低的各种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如母牛分娩前后营养不足, 犊牛出生后未吃上初乳或量小时, 哺乳不及时;牛舍阴冷潮湿, 阳光不足, 气候突变以及断脐消毒不严等都可诱发本病。所以,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通风、干燥、卫生、温暖的环境, 定期消毒, 及时足量的喂给犊牛初乳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初生仔猪变异性大肠杆菌病诊治 篇5

一、发病情况

该猪场母猪临产前15~30d均进行仔猪黄白痢k88,k99,987P F41四联工程苗(浙江农业大学研制)预防;但仔猪出生后1~5d内均不同程度发生以排蛋黄样稀粪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派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痢特灵,利高霉素等治疗,病情均未得到控制。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二、临床症状

仔猪一般在1~5d内发病,全窝仔猪下痢,粪便似蛋黄样,有些呈暗红色,严重失水,极度消瘦,体温一般为39.5~40.5℃,l~2d后吮乳停止,全身呈贫血样,皮肤苍白,耳尖呈淡黄色,最后呜叫而衰竭死亡。

三、剖检变化

对4头均未用药的下痢仔猪活体剖检,肝脏色偏土黄(脂肪变性),2头仔猪两侧肾脏均有大量出血点,另2头仔猪一侧肾脏有约长2cm,宽lcm坏死灶;另一侧肾脏有大量出血点,淋巴结稍肿,病变主要在大、小肠,小肠粘膜充血,出血呈暗红色,肠系膜充血严重,大肠内容物稀薄呈蛋黄色,混有血丝。

四、实验室诊断

1.形态特征

用肝、肺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阴性杆菌。

2.培养特征

用上述病料接种于三糖铁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置37℃温箱中培养24h,前者长出边缘整齐,稍隆起的菌落,后者长出均匀一致的红色菌落。

3.生化试验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V-P试验呈阴性,靛基质阳性。

4.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作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J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先锋V呈高敏、氯霉素、壮观霉素、卡那霉素呈中敏;链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无效。

综上所述:该病诊断为变异性A-D大肠埃氏杆菌。

五、防治

1.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用采用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对病仔猪进行紧急治疗。

2.隔离消毒

彻底净化栏舍,对发病仔猪进行隔离,固定饲养员,并用1:300倍的消毒杀星喷雾猪体消毒,每天一次,连用一周;对健康猪舍每天2~3d应用1:500倍消毒杀星喷雾消毒,以净化猪舍。

3.增加免疫剂量

母猪临产前15~30d用k88、k99、98TP、F41四联黄白痢工程苗每头母猪1头份增加到2头份,以加强免疫效果。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高效防控 篇6

一、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动物粪便、牛舍垫料、污水沟、水源、母牛乳头和地面等处都有存在,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犊牛,亦能经子宫和脐带感染。7 日龄内未哺乳的犊牛最易感病,但随着日龄的增加,犊牛感染该病的概率会逐渐降低,10日龄以后就极少发病。饲养管理不当、恶劣的卫生条件、栏舍阴湿和天气突变等,都会诱发和加重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多呈地方性流行,一般的消毒药物就能将其杀灭。

二、病症

1.败血型。该病潜伏期仅有几小时,个别犊牛不出现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患牛病初体温高达40 ℃,精神沉郁,不食,2~3 小时后即发生腹泻;病初排淡黄色粥样稀粪,有恶臭味,接着排水样粪便,伴随腹痛,继续发展则严重脱水和酸中毒;如得不到及时救治,80%~100%的犊牛1~2天内会死亡。

2.腹泻型。该病多发生于1~2 周龄的犊牛,病初体温可升高到40 ℃,2~3 天后渐降至正常体温。病牛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初期排出粥样黄色粪便,后排出水样白色酸臭粪便。重病者2~3 天就会因脱水而死;病轻者可自愈,但多生长发育不良。剖检病死牛可见:多数极消瘦,黏膜苍白,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肿大;肝、肾苍白,包膜下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慢性病牛关节和肺部有炎症。该病与牛沙门氏菌病的区别:沙门氏菌能致不同年龄的牛发病,而犊牛大肠杆菌主要致犊牛患病;沙门氏菌可致病牛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病灶,而大肠杆菌致病犊牛不会出现这些病理变化。

三、综合防控

1.预防措施。牛舍每隔2~3天清扫1次,并换上干净垫料,及时清除牛舍及附近的粪、尿和污水等。牛舍及周围环境每5~7天喷洒1次百毒杀3 000倍液进行消毒,发病时每1~2 天消毒1 次,并做好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母牛分娩前后应彻底消毒,冬、春季节应重视犊牛保暖,产后尽快让犊牛吃上初乳,并让犊牛自由饮用1次0.1%~0.2%高锰酸钾溶液。母牛产前按产品说明书接种大肠杆菌多价苗。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中西医高效防控 篇7

1 病原和流行特点

本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 能引起犊牛发病的血清型有O72、O9, O8、O101等。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动物粪便、牛舍垫料、污水沟、水源、母牛乳头和地面等中都有存在。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亦能经子宫和脐带感染。7日龄内未哺乳的犊牛最易染、发本病, 稍有防控不及就会死亡, 不过, 犊牛随着日龄的增加, 发病会逐渐降低, 到10日龄以上就极少发病。饲养管理不当、恶劣的卫生条件、栏舍阴湿和气候突变等, 都会诱发和加重此病。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 但以冬季和早春发生多而重, 多呈地方性流行。一般的消毒药物都能将其杀灭。

2 病症

2.1 败血型

潜伏期仅一到几小时, 个别犊牛不出现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病初体温高达40℃, 精神沉郁, 不食, 2~3小时后即发生腹泻;病初排出淡黄色粥样稀粪, 有恶臭味, 接着排粪如水样, 伴随腹痛, 继续发展则严重脱水和酸中毒,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 80%~100%的犊牛1~2天内会死亡。

2.2 腹泻型

多发生于1~2周龄的犊牛, 病初体温可升高到40℃, 2~3天后渐降至正常体温。病牛精神不佳, 食欲不振, 初期排出粥样黄色粪便, 后排出水样白色酸臭粪便。重病者2~3天就会因脱水而死, 病轻者可自愈, 但多生长发育不良。剖检病牛可见:多数尸体极消瘦, 黏膜苍白;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肿大;肝、肾苍白;包膜下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慢性病牛关节和肺部有炎症。本病与牛沙门氏菌病的区别如下:沙门氏菌能致不同年龄的牛发病, 而犊牛大肠杆菌主要致犊牛患病;沙门氏菌可致病牛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病灶, 而大肠杆菌致病犊牛不会出现这些病理变化。

3 综合防控

3.1 预防措施

3.1.1 牛舍每隔2~3天清扫1次并换上干净垫料。

3.1.2 及时清除牛舍内及附近的粪、尿和污水等。

3.1.3 牛舍内及周围环境每5~7天喷洒1次1:3000百毒杀溶液等消毒。发病时每1-2天消毒1次。

3.1.4 做好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

3.1.5 母牛分娩前、后应彻底消毒, 冬、春应重视给犊牛保暖。

3.1.6 尽快让犊牛吃上初乳。

3.1.7 让犊牛自由引用1次0.1%~0.2%高锰酸钾液。

3.1.8 母牛前产按产品说明书接种大肠杆菌多价苗。

3.2 治疗方法

3.2.1 西药治疗

①每头灌服0.3%~0.4%高锰酸钾液8~10m L, 每天2次, 连用2~3天。

②按每千克体重内服痢特灵7~10mg (分两次服用) , 连用2~3天。

③按每千克体重内服土霉素30~40mg (12小时后剂量减半) , 连用3~4天。

④ 为防犊病牛脱水, 每头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700~1000m L (也可在其中加入5%碳酸氢钠50~60m L、10%磺胺嘧啶钠液15~20m L、10%安钠咖3~5m L) , 一次注射, 每日1次, 连用1~2天。

⑤为保护胃肠黏膜, 每头牛可口服7~10g次硝铋或鞣酸蛋白6~10g, 每天1次, 连用2天。

3.2.2 中药治疗

①白头翁100g、秦皮25g、炒黄芩25g、黄柏50g、甘草50g、木香10g、广皮5g, 适量水煎汁, 候温, 分2~3次口服。湿热盛者加炒栀子15g、连翘15g、红藤25g或蒲公英50g、冬瓜子25g;口赤脱水者加元参50g、生地25g;急剧水泻者加生地炭75g、地榆炭40g、山楂炭50g、炒乌梅15g、葛根15g;下脓血痢者加赤芍25g、生地榆50g。

犊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发病情况

1.1 临床症状

犊牛表现突然发病,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1~42 ℃, 呈弛张热;脉搏100次/min;呼吸困难, 多呈腹式呼吸。发病初期症状为一种间断性的干咳, 且比较稀疏, 随着病情发展而变为湿性, 每次咳嗽之后, 常伴有吞咽动作, 特别见于起立、卧倒和身体运动之时;胸部叩诊呈现浊音。严重病例呼吸极度困难, 张口吐舌, 口角与鼻孔周围多有大量白色泡沫, 粪便中带血, 稀糊状, 个别的病例瘤胃鼓气, 体积变为原来的两倍以上。

1.2 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其中4头病死犊牛, 观察发现其均出现皮下组织充血;瘤胃、网胃、瓣胃、真胃黏膜脱落、充血、出血;浆膜水肿, 肠系膜充血, 此外, 瘤胃内大量白色凝乳块;淋巴结充血肿胀;胸、腹腔中有大量浆液性纤维性渗出液;两肺膨胀, 肺心叶、尖叶、膈叶充血、出血, 切面呈暗黑褐色、质脆;气管黏膜有白色粘稠脓性分泌物;心脏外膜出血, 肝脏肿大、充血;肾脏呈带状出血;脾脏也有大量出血点;十二指肠黏膜水肿、增厚、出血, 结肠呈紫红色, 或发生坏死。

2实验室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等初步怀疑为一起犊牛巴氏杆菌病, 为了确诊特进行下列试验。

2.1病料的细菌形态学检查

用灭菌剪刀、镊子分别无菌剪取上述各种病料适量, 以其新鲜切面在洁净的载玻片上触片, 待自然干燥、固定后, 分别以革兰氏、瑞氏染色法染色后, 晾干, 镜检。病牛的血样则制成血涂片后, 自然干燥, 经瑞氏染色后镜检。结果观察到:在革兰氏染色视野中可见多数散在, 少数两两成双, 卵圆形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瑞氏染色视野中可见呈深蓝色、两极浓染的球杆状菌体。

2.2病料的分离培养

无菌剪取上述各种病料适量分别涂布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以及SS琼脂平板各3个, 于37℃进行培养, 24~48 h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发现该可疑菌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形成淡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露珠样小菌落, 其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 无溶血现象。而在麦康凯平板、普通平板及SS平板中未见菌落生长, 排除了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可能性。根据所形成菌落的形态特征, 挑取可疑菌落涂片, 革兰氏结合瑞氏染色、镜检, 分别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状细菌和两极浓染、深蓝色球杆菌, 其染色结果与病料形态学检查结果一致, 进一步判定该分离菌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时挑取此可疑菌落接种含5%的血清营养肉汤经37℃培养16~18 h进行纯化。

2.3可疑菌纯化菌株的生化特性鉴定

将上述可疑分离菌的血清肉汤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各种微量生化鉴定管中, 于37℃培养16~18 h观察、记录其各项生化指标。该分离菌在血平板中不产生色素, 也无溶血现象;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和半乳糖, 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和麦芽糖;V-P、MR试验均为阴性, 可产生吲哚, 能分解过氧化氢。各项生化指标均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 更进一步确诊该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2.4可疑菌株的动物回归试验

用接种环蘸取少量生长于血琼脂平板上的可疑菌落适量, 接种于4~5 mL的MH血清肉汤中, 35℃孵育2~6 h。增菌后的菌液对照麦氏比浊标准用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 使其约含菌1.5×109 CFU/mL。用灭菌注射器吸取此稀释菌液, 以0.5 mL/只的剂量, 腹腔注射于4只小白鼠, 同时设2只小白鼠为空白对照组, 接种等量无菌营养肉汤, 观察2 d, 记录各组小鼠活动及死亡情况。结果发现4只小鼠在26~72 h内先后发生死亡。而空白对照组2只小白鼠未见任何异常。对死亡小鼠进行剖检可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呈现广泛性点状至片状出血, 肝脏肿大、充血并有坏死灶。取心血、肝涂片染色镜检, 观察结果与1.2中所述相似。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 此分离菌具有一定的毒力。据此, 综合上述各项试验结果, 确诊此次犊牛病例是由于感染了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

2.5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

选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6种常用药物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 24 h后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其结果表明四环素对分离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而分离菌对链霉素, 庆大霉素, 土霉素, 多粘菌素B呈现出中度敏感, 对红霉素则产生高度的耐药性。

3防治

(1) 对病牛进行隔离, 禁止外来人员进出, 对牛圈舍、饲槽、饮水器具等用百毒杀溶液 (1∶500) 严格消毒, 2次/d, 连续消毒1周。粪便病畜尸体焚烧做无害化处理。

(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环素按50~100mg/kg溶于葡萄糖生理盐水, 制成0.5%的溶液静脉注射, 2次/d, 连用5 d, 病情严重的奶牛配合高免血清治疗, 最终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3) 对健康奶牛紧急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菌苗, 2岁龄以下注射4 mL, 2岁龄以上注射6 mL。

一起犊牛皮肤真菌病的诊治 篇9

1 发病情况

2012年8月2日, 尖扎县满吉肉牛育肥公司从互助和大同2县的农村收购了65头1~2岁的犊公牛, 在温室大棚进行集中育肥。8月26日发现个别犊牛头、颈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癣斑并伴有痒感, 经常摩擦铁栏杆和食槽, 食欲逐渐减退。畜主用清凉油、皮炎平软膏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医治无效。截至10月2日求诊时, 共有36头犊牛患病, 发病率达55%;而且, 连饲养员也传染上了这种皮肤病。

2 临床症状

病变始于眼睛、口角周围, 随后蔓延到面部和耳根处, 接着是颈部肉垂两侧和胸部, 最后是两肷部、臀部和肛门周围。病变皮肤最初长出粟粒大小、同心圆状的小结节, 随着病情的发展, 结节逐渐向外扩散增大;病变皮肤的被毛刚开始时松乱、逆立, 不久后开始断落或脱落, 形成圆形铜钱至核桃大小不等的无毛秃斑;无毛秃斑表面开始时覆盖有鳞屑, 不久鳞屑增厚形成灰白色石棉状痂块 (高出皮肤0.5 cm) , 痂皮上残留少量无光泽的断毛, 且病变周边炎症明显;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无毛秃斑也逐渐向外扩散增大, 以致数个秃斑并联形成更大的不规则病灶;用刀刮去鳞屑痂皮, 见痂皮下有弥漫性出血, 刮取物颗粒粗糙。病牛在整个病程中都有剧痒和触疼的表现, 并常因摩擦患部而使皮肤破损、渗出、出血甚至溃疡, 同时患牛还表现不安、减食。

3 实验室检查

3.1 显微镜检查

在患病皮肤边缘用酒精棉球消毒, 再用手术刀刮取带有毛根的痂皮, 压碎后取一小块放在载玻片上, 滴2滴20%氢氧化钾溶液, 在弱火焰上微热3~5 min, 待其软化透明后, 覆以盖玻片, 在400倍显微镜下检查, 发现在毛根周围有排成链状的圆形孢子。

3.2 真菌培养

先将病料放入75%的酒精中15 min, 以杀死其他杂菌;再将病料取出, 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3次, 以除去病料上残留的消毒药液;最后将病料接种于沙保弱氏琼脂平板, 置28 ℃恒温箱中8 d, 取出观察。观察发现, 培养物呈白色茸毛毯样, 琼脂背面有红色色素形成。镜检培养物发现, 菌丝体为分枝分隔体, 孢子聚集于包囊中。

3.3 动物接种

选择健康青年实验用兔, 将要接种处的皮肤剃毛、洗净, 用细砂纸轻轻摩擦至皮肤露出真皮 (以不出血为宜) , 取培养物抹搽皮肤使之感染。8 d后实验兔出现阳性反应, 表现为局部发炎、脱毛和结痂, 取病料镜检发现与上述病原体相同。

4 诊 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确诊尖扎县满吉肉牛育肥公司犊牛所患的是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

5 防治措施

1) 对全群患病犊牛, 分别按0.03 mL/kg体重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15 mL/kg体重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对全群健康犊牛, 将上述药物剂量减半, 分别进行相应注射。

2) 在治疗的第2天, 将通扬螨净配成0.25%的水溶液, 用喷雾器在患部皮肤反复喷洒, 每天1次, 连续3 d;同时, 对牛棚的圈舍和饲槽也进行喷洒。10 d后检查发现, 患牛的大部分鳞屑已脱落, 显露出幼嫩的皮肤。20 d后复查发现, 病斑已长出新毛, 牛只无痒感, 基本痊愈。

6 小 结

1) 调查发现, 尖扎县满吉肉牛育肥公司为新组建公司, 肉牛育肥基础设施不健全, 犊牛没有活动场地, 一直拴系在温室棚舍内, 而棚舍封闭严密、空气流通不畅, 且棚舍内粪便不及时清除、卫生不及时打扫, 造成牛棚内空气刺鼻、环境污浊, 可能是犊牛患皮肤真菌病的主要原因。因此, 建议立即建设犊牛活动场地, 在温室棚舍内设玻璃窗, 每日进行通风换气, 并坚持每天打扫卫生、清除粪便, 为犊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减少患病机会。

一起犊牛球虫病的诊治与体会 篇10

1 发病情况

2012年3月12日,我市某养牛场从山西某养殖场购买50头犊牛,严格按照场技术员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当饲养到5月20日时,牛群中开始出现精神沉郁、被毛松乱、体温略升高、有下痢、粪便稍带血等症状。发病后场技术员用抗生素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同时发病数量逐日增加,有20头发病、2头死亡。2012年5月28日来驻马店市动物疫控中心就诊。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尸体解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犊牛球虫病。

2 症状

临床可见感染牛群精神沉郁,被毛混乱,体温有的略高,有的正常,粪便稀并染有血液,严重的身体消瘦,喜躺卧,瘤胃蠕动和反刍停止,肠蠕动增强,排带血的粪便,个别混有纤维性薄膜,有恶臭。后肢及尾部被稀粪污染。排粪时里急后重。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犊牛2头,可见尸体失水,极度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后肢和肛门被带血粪便所污染。主要特征性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后段小肠。肠黏膜增厚,有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变化,淋巴滤泡肿大突出,有白色和灰色的小病灶。直肠内容物呈褐色,带恶臭,有纤维性伪膜和黏膜碎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发炎。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取病死犊牛直肠取刮物镜检,发现个别发育阶段的虫体。采集症状比较明显的犊牛粪便用饱和盐水浮漂法检查,发现大量的牛球虫卵囊(卵囊呈圆形,淡黄褐色)。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即确诊为犊牛球虫病。诊断时还应注意与大肠杆菌、副结核和犊牛弓首蛔虫等疾病引起的腹泻相鉴别。

6 治疗

(1)封闭牛场,用烧碱、过氧化氢等消毒液进行紧急消毒,消灭传染源。对发病牛群进行隔离治疗。

(2)对发病牛群用磺胺二甲嘧啶钠,100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以后改为每天肌注一次,连用5天。对未发病的牛群,可在犊牛饲料中按5mg/kg体重添加氨丙啉,连用7天。

对脱水严重、病程较长的牛,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还进行了强心、补液等辅助治疗,连续治疗5d。采取这些综合治疗措施后,2周后电话回访,病牛基本恢复健康。

7 体会

该养殖场圈舍和运动场内外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染饮水、饲料和用具,同时5月底我市温度较高,雨水较多,湿度大,以上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根源。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要保持牛舍内外干燥清洁,每天及时清扫粪便,防止粪便污染垫草。保持饲草和饮水卫生。

7.1 消毒

在养殖中,除保持饲养环境卫生外,做好消毒措施,切断传染源,是预防犊牛球虫病的有效措施。每周打扫好卫生后,牛圈和运动场用消毒液消毒,并且要注意轮流更换不同成分的消毒液。

7.2 预防

避免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做好预防工作,在该病易发季节或发生过该病的牛场,可在饲料中加入氨丙啉、莫能菌素和尼卡巴嗪等抗球虫药物进行预防。氨丙啉以每千克体重5mg混入饲料,连用21d;莫能菌素以每千克体重1mg混入饲料,连用20d。

上一篇:大学生法律知识下一篇: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