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感受

2024-08-01

交流感受(精选五篇)

交流感受 篇1

一、交流, 满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儿童的这种欲望尤其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每当孩子们围绕某个阅读专题读完一本或几本书后, 教师就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会,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阅读收获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更大的阅读热情。

在学生阅读《365夜故事》后, 实验班举行读书交流会, 教室布置得像童话世界, 正面黑板上写着活动主题:“《365夜故事》读书交流会”, 周围画着许多泡泡, 写着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孩子们读书后的想象图画, 色彩明艳, 充满童真童趣。交流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讲故事, 朗读优美句段, 小组合作演故事, 谈读书收获, 介绍自己画的故事等。孩子们把《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长颈鹿看病》的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后, 举行一次“走进三国城”读书交流活动:看一看“三国城”手抄报、三国人物画像、三国故事精选画;说一说三国演义中的妙计、成语、歇后语;猜一猜有关三国的人名、地名……孩子们徜徉在“三国城”里, 展示阅读的成果, 回味阅读的历程, 交流阅读的体会, 整整一个下午, 还意犹未尽。此外, 古诗词朗诵、默写比赛, 问题抢答、闯关游戏等活动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 触摸语言的精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生阅读杨红樱的《四个调皮蛋》后, 我们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四个调皮蛋》这本书除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外, 诙谐幽默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也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原因。如何引导孩子品赏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呢?教师先抛出这样的话题:“这本书里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很快就说出:“马小跳、张达、毛超、唐飞、路曼曼、夏林果等20几个人物。”教师顺势而导:“这20几个人物中,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书中找到能说明理由的具体片段或故事情节。”学生中喜欢河马张达的, 就读出描写张达嘴巴大的句子, 读出描写张达当守门员时神气十足的片段, 读出张达用脑门敲鸡蛋那干净利落的动作刻画;说到张达奉行“君子动手不动口”时, 就举出他为选班花打架等。喜欢毛超的, 就从书中找出毛超爱讲废话的故事, 并且把他编的顺口溜背得有声有色。喜欢唐飞的同学, 找到描写他模样可爱的句子:矮墩墩、胖乎乎, 爱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背心的扣子扣不上, 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子皮露在外面, 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 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鹅唐飞”。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勾画精彩语段、复述故事情节、表演人物对话, 不仅能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读书的方法———透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领悟故事内涵。

三、交流, 提升审美的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我们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 允许他们互相补充, 甚至展开争论。在《四个调皮蛋》读书交流会上, 有一个同学说他喜欢唐飞, 因为唐飞吃零食技巧高超, 即使是在上课时吃, 也从来没有被老师发现, 特别有趣。教师及时引导:“这个片段描写的确有趣。咱们再读读这个片段, 想一想, 有什么话要说?”一会儿后, 有人发言:“上课吃零食是不对的呀。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准确运用动词的写法, 但不赞同上课吃零食。”有个同学喜欢张达的理由是:张达嘴大, 舌头也大, 说话结巴, 把“毛超”说成“毛刀”、把“马小跳”说成“马到”, 特好玩。他还指名道姓说我们班的某某说话就这样。看来该同学的见解存在片面性, 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呢?老师没有直接评价, 而是问:“张达还有哪些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说, 张达乐于助人, 用脑门帮同学敲鸡蛋。有的说, 张达是优秀的守门员。有的说, 张达讲义气, 说好了选毛超, 就选毛超, 不像唐飞, 背叛了马小跳……同学说得差不多了, 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是呀, 作者把张达写得很有特点, 如果我们只看到他的某一点, 特别是生理缺陷就觉得好笑, 说明还没有真正读懂书的内涵, 更不应该因此取笑有缺陷的同学。”刚才发言的孩子听了, 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就这样, 同学们在交流中砥砺思想, 明辨是非, 既提升了审美情趣, 又逐步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 言语是思想的外壳, 思想是语言的内核, 学习言语的过程就是接受思想熏陶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理解偏离了作品的价值取向而不加指导, 又怎么能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呢?

四、交流、拓展思维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思考着的孩子最美丽, 读书交流会不失为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的好形式。在《彼得·潘》读书交流会的最后一个环节, 老师问:“你认为这本书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 或者你对这本书有什么建议?”有的同学建议在书的前面加上主要人物介绍的内容, 因为人物太多, 看的时候有点晕;有的同学建议书里增加一些插图, 辅助阅读;有的希望把达林先生写得宽厚一些, 对孩子和保姆不要那么冷漠;还有的孩子对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尽管孩子们的建议有些比较稚嫩, 有些不尽合理, 但他们能把阅读与思考联系起来,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会批判性地阅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用心阅读。

韩国交流学习感受 篇2

回国已经半年有余了,再去回首那一年的时间,很多的事情都已经淡忘了,所以能在这里写出来的,应该是那些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比较深刻的一些感受吧。

关于一些准备和安排

首先我觉得要出国,语言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去那些小语种的国家。像我们那时候基本上就是提早半年就开始上韩语课了,虽说是断断续续的,但是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韩语的很多的入门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韩语自学的能力,可以在以后的一年时间中,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必要的学习和提高。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包括我对韩语的学习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到了韩国以后才感到有些后悔。在生活适应方面,出去购物,结交韩国朋友,如果想做这些事情,没有好的语言能力,本来这些很有意思的事情,自己看来却很没意思。再一个就是上课的时候,韩语的重要性体现的尤为突出。韩语好的话,就可以很快的学会一些简单的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高,接着语言水平就会越来越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反之,语言不好,越不好意思开口,锻炼提高的机会就越少,必定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其次我的感受就是出国之前一定要有心理上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有一个大的规划。在国外,环境的变化很大,需要自己独立的去处理很多的事情。如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就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比如经常怀念国内的生活,觉得在国外很不习惯。这些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严重影响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浪费很多的时间。再说到规划问题,韩国的交流学习,课程的负担相对比较轻,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就比较多,怎样合理安排这些时间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是充分利用在国外的环境,多出去走走,到处看一看,多和人接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而且对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课余的时间可以考虑做一些兼职,比如到料理店里当服务员,或者是做语言家教等等。我当时就是在一个日本料理店里做厨房助理,是在寒假里做的,持续了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每天上的都是夜班,从晚上的6点左右开始上班,往往要工作到第二天凌晨的2点3点左右,期间我还熬过几次通宵。可以说,做这种工作都是很累的,有时候还要受很大的委屈,但是收获的东西却是在国内体会不到的,不仅让自己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同时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我对韩国的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首先,我觉得韩国的发展确实比中国快一些,尤其是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除了一些偏远的地区之外,地铁可以覆盖很多地方,非常的方便。还有其他的一些设施,在很多的地方都明显体现出了人性化的一面。这些和其地域狭小有关,但是关键的因素还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第二个就是韩国的国民素质还是相对较高一些,在地铁上他们基本不怎么大声说话,而且还有专门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专座,即使是空着,也不会有人去坐的。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垃圾分类做的很好,垃圾往外扔的时候,就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以及食品垃圾进行了分类,这些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尤其是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第三个就是大家经常谈论的韩国人对中国的偏见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因人而异吧。韩国的老一辈人,尤其是经过抗美援朝那个时代的人,对中国还是有很深的偏见的,总是认为现在的中国还是像七八十年代那么落后。而年轻一代或者是来过中国的韩国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和狭隘观点,而且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的看好。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也在努力向韩国的友人说明中国的现在的发展,力图让他们看到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充满活力的中国。

感受很深的两件事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出过国的同学常说的一句话:在国外,你才会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爱国。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可以很好的反映我们的这种心境。

一个就是08年的4月,奥运圣火到达首尔,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的兴奋。多方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买到了奥运纪念衫、国旗、头带等。圣火到达那天,大家都很早就起来,然后坐车去首尔,到场后,发现圣火传递的现场,到处都是五星红旗,到处都是中国同胞熟悉的面孔和亲切的母语,还不时传来“中国加油,北京加油”的呐喊。当圣火出现后,大家一起唱起了《歌唱祖国》。那一刻,在场的中国人,都激动万分,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圣火传递持续了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随到了首尔市政厅,在节目演出的现场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同胞强烈的爱国情结。

另一个事情就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在为自己的家人的安危担心的同时,身在海外的我们也想到了该为祖国的同胞做些什么。于是,我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先是自己手写了几张募捐的倡议书,贴在中国学生住的宿舍门口。第二天,我们找了一个教室,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默哀和捐款仪式。在仪式上,我在旁边拍照的时候,清楚地看到很多朋友都留下了眼泪。为了能够提供更大的帮助,我们又想出了利用仁川大学校庆之际,进行更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于是我们就买了一些简单的材料,然后申请了一个位置,就在那里卖大家亲手做的中国料理。活动整整持续了五天,我们的活动,不仅得到了中国交流生、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仁川大学的教授的支持,在此顺便表达一下谢意。最后我们将募捐所得的160多万韩元全部打入到了中国驻韩大使馆的赈灾账户。

作为一个在韩国交流学习回来的学生,自己的主要感受大概就以上这些了,写的比较散乱,但是确实是自己想对有类似打算的同学想说的一些真心话。

赴台教育教学交流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篇3

一、感受台湾小学教育

1. 学校环境设施。

我们参访的五所台湾小学,既有台北大安的明星新校,台中的优质学区学校,也有新北深坑的社区老校,高雄盐埕的式微老校,还有屏东五沟的偏僻乡村学校。虽然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一定差异,但是每所学校整体环境并不粗陋,反映出台湾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做得比较好。各校都注重图书馆、图书角的意境创设,精心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小孩与书交友,快乐阅读。重视因地制宜设置实践体验设施,充分发挥家长志工的作用与效益,如在新北市修德小学,校园中的开心农场,家长志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所在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它们都将所在地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各个角落,注重校园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特色小礼品也独具匠心,透着一点暖心的小巧思,学校时时刻刻、处处事事似乎都是潜在的人文课程,都与学生进行有声无声的交流。所有这些使学校都能成为小孩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令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怡然自得。

2. 学生学习状态。

此次参访,交流团共借班上了三节课:陈淑端老师的“抓特点写作文”、林秀芳老师的福州话评唱“十二月水果歌”、陈瑞清老师的“学画漫画”。三个班的小孩各有特点,有常态型、有拘谨型、有活跃型,但他们面对不同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和不同学习要求,不论是从一开始就进入角色,还是渐入佳境,所表现出来的课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体而言都令人称道。尤其是最后所呈现的当堂学习成果,“抓特点显个性”的学生当堂习作、师生合作的“十二月水果歌”表演、在一定规范下的创意漫画作品等,更是表现出很高的水准,的确是训练有素,学养有加。

3. 教师学校生活。

或许得益于小班小校,我们在五所台湾学校都深切感受到校长、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与关爱,举手投足、言谈问候之间,既像家人又像朋友,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真正体验到“校园中最美的是人”是一种怎样的人文图景。我们所上的三节课上,来观课的台湾教师的关注点都不约而同地落在学生身上:面对上课教师的问题,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的解决评判,是由教师主导还是师生互动,抑或是学生自主。总之,在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上,台湾教师非常关注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关系的融洽性问题。同时,从评课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比较强,能够在教研现场主动介入,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和认知重构,从而实现与他人的思想观念、学术视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文化积累等相互碰撞、整合与内化,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几点思考

1. 三位名师的教学遗憾。

应该说,我们这次“送课入台”的三位名师所上的三节课都相当成功,受到来观课的台湾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不论是面对尴尬冷场,还是过度活跃,三位名师都能适时调整教学设计,随机应变,体现出娴熟的教学技艺与灵动的教育智慧。但可能由于对学情的不熟悉或不放心,三位名师总有一种掌控的情结,追求课堂完美的执着,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来达成课前的预设目标,无法真正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临场设定课时有限的学习目标,更好地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与发展。

2. 台湾教改的样本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大陆深化课程改革而言,绝对不能忽视对具有五缘关系的台湾地区教改的比较研究,应借鉴其经验与教训,避免再走弯路。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同宗同文同根,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教育传统,海峡两岸的教育界同仁都不约而同地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理论指导。因此,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华人社会中,台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成为大陆教育决策的一面镜子,台湾的教改对于我们正在或将要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预测性与验证性启示。近二十年来台湾教改最大成效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教改推动者的良苦用心得到社会充分认可,但就整体而言,台湾教改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更大的问题,出现了如教育决策不够周全、盲目参照欧美制度、与家长期望和社会现实脱节、缺乏政策绩效评估等问题,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3. 正确意识形态应主导学校教育生态。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形态教育都不能放弃,更不能搞多元化,特别像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更应该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应切实落实执行。

4. 基于减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慎之又慎。

台湾2002年就废除统一联考招生,而采用多元入学方案。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当,又烦琐难懂,只好一变再变。想让学生减压的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苦不堪言、疲于奔命。多元入学升学通道,要求学生要学会各种才艺,贫困家庭子女没有机会学各种才艺,“多元入学”变成“多钱入学”,结果让弱势群体陷入更不利的处境,许多寒门学子升学通道更加不畅。事实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学历社会的激烈竞争现实,“多元入学”“快乐学习”“适性发展”的美好理念总是要遭遇用心良苦、事与愿违的困境,造成“忙、茫、盲”等教育乱象。同时,10多年的台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践表明,在一个诚信度尚低的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用夸大其词的包装,或者隐瞒实情,甚至贿赂等非法手段,来全面颠覆事先所设计的看似完美的评价标准、体系与方法。2014年台湾又正式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让每个学区至少75%的中学生可以免试进入高中,至多保有25%的特色招生入学,最终目标是全部免试入学、提升就近入学率。目前由于家长、学生对“明星高中”的追捧无法消解,引起社会非议日甚。现在大陆也正在进行类似的高、中考和高、中招制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瓶颈,上述台湾教改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快乐学习”不等于不要刻苦学习,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而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如何保住考试与评价的公平与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 中国智慧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

教育改革的思想方法应该要合乎教育本性。行政的推动力量虽然能令行禁止,行为形式上可以强制,但只能是表层的,也无法长久。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是属于学术范畴和思想境界层面,需要长期实践体验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良、推进,无法立竿见影,也强制不得。因此,除了让教育者充分认识改革必要性,并增强其认同感和实施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之适应的整个社会系统的改良与再造,很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实质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教育改革的本质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包容渐进的生长。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智慧来推进智慧教育,重在打造“智慧课堂”,倡导外圆内方、中道至正的中国智慧,增强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秉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性,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与手段的现代性,基于生存与发展的教法与学法的实用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等原则,协同开展课程德育目标及其德育渗透与心理干预、学科课程内容深度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减负策略、学业质量监测技术的学科教学应用、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等五大研究方向,开展草根性的本土实践研究,形成具有一定信度与效度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可操作性与普适性的程序,在片区内先试点,成熟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让学科教研基地校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区域策源地与身边引领者,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

交流感受 篇4

在交流活动中, 我们感到卡麦利诺大学生物学教师普遍对自己的授课方式特别自信, 教学过程风格迥异却有内在的共同点:对知识点阐述深入, 重视知识结构和背景, 兼顾课程全貌。卡麦利诺大学教师岗位流通频繁, 第一位分子生物学老师言语之间就转战佩鲁贾大学,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一周赴四个城市巡回讲课的拼命三郎式的老师。对于卡麦利诺大学应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我校日常教学中亦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卡麦利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较我校灵活许多, 教师经常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变上课时间地点, 但也会通过邮件, facebook等方式通知学生。课程考试形式由任课老师确定, 通常既有笔试又有口试。一般考试都有三次以上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加哪次考试, 或者第一次考试对成绩不满意, 还可以申请再次考试, 没有次数限制。考试中, 老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他是否认真看书学习了, 只要学生的确看了理解了, 表述得不准确没有关系, 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该校教学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要想取得满意的成绩, 必须主动和老师多沟通, 请教和讨论问题。

卡麦利诺大学实验条件比较好, 实验需要的设备和药品都能得到满足, 有的设备是根据需要自制的。在科研方面, 无论在仪器设备、试验方法设计还是工作量方面我们也可以做到, 甚至做得更好。但卡麦利诺大学学生实验工作由实验组成员的好奇心主导, 不为既定的结果, 却容易收获新东西。

在意大利, 学生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公共设施自动化程度高, 自助式服务设备普及;大型旅游城市有Free Tour (免费导游) , 节日里主要公共场所免费开放;注重文化传承, 常有受洗仪式和礼拜堂活动。卡麦利诺城是古城堡, 历史遗迹保存完好;空气清新, 风光无限, 是意大利旅游景点之一。卡麦利诺人注重仪表, 追求形式美, 善于运用礼貌用语。

意大利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强调动态及感性教育, 中学侧重发展学生多角度理解完整社会的能力和选择能力。当学生进入大学时, 他们依然保持着某种天生的学习倾向, 在做出越来越成熟的选择后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造力, 体现出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状态。

和中国人相比, 意大利人似乎更接近动物本性, 简单直接的后面是无限可能的变化, 同时又擅长用人类文明来规划内心的追求。哲学里经常讨论“精神和肉体”这个主题。精神和肉体一元论的现代定义是由巴鲁赫·斯宾诺莎提出的, 很适用于说明意大利人的个人世界法则, 符合他们由爱好去学习、去工作的的事实, 灵与肉是混不可分相互统一的整体。人选择不了天资和运气, 但可以选择态度。在意大利这个尽可以把想法说出来与人争论的环境里, 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观点, 就要努力说服别人;或者选择妥协, 随从别人的意见。在天性与现实的无限次碰撞中, 有的人被打磨了出来, 在科学、艺术、社会的领域大放异彩, 有的人大浪淘沙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大利出现过很多跨界大家, 保持个性发展和保护探索精神的社会整体氛围对此发挥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17世纪勒奈·笛卡尔提出了精神和肉体二元论的代表性定义, 它可以用来诠释意大利人对待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关系的态度。笔者曾在火车上看到一位浑身打寒战的病人, 在不发作的间隙, 依然微笑着帮助别人。残疾人, 相貌丑陋的人, 提供视觉服务的乞讨者等等, 没有人脸上流露出自卑或者怯懦的神情。他们觉得相貌漂亮与否, 身体健康与否, 地位高低与否和他们与人交流这件事情没有关系, 两者相互独立, 在人格和人权上, 大家是平等的。“精神和肉体”两者在意大利人身上被区别得更清楚, 结合得更自然。

以上体验表明中意两国高等院校在生物学教学思想、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及实验研究思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这一切根源于中意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意两国社会发展程度、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和意大利高等院校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特点。本文结合公派教师对意方合作高校生物学教学活动体验, 对中意两国高校生物学教学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促进我国高校生物学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分析表明中意两国高等院校在生物学教学思想、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及实验研究思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而这一切根源于中意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法]勒内·笛卡尔.《方法论·情志论》[M].译林出版社, 2012.5.

家长特色课程交流感受 篇5

四六班 李姝涵爸爸

2016年11月15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惠济区实验小学,给四六班的孩子上书法课。

在授课之前,我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和写作的特点,特制订了一份教学计划,积极进行备课,把所有的内容进行熟悉了解并掌握,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并且在家里给女儿先试讲,从简单的书写,讲到坐姿,讲到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在授课期间,孩子们热情高涨,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让我更加有信心把课讲好。首先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了“易”、“吹”、“香”、“初”、“芳”、“盏”等几个字,让孩子们了解了它们的结构:“易”字上收上展;“香”字上展下收;“吹”字左收右放;“初”字左高又低;“芳”字上正下斜;“盏”字上斜下正;其次,给孩子们讲了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了解基本笔画的书写。接下来,让他们讲了写字的技巧和方法。最后,提醒孩子们写字要坐端正,延伸到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孩子们听得都特别认真。

3、最后,以一首《写字歌》收尾。书法课坐桌前,方块儿字练一练。手执笔身放端,姿势正确很关键。

身离桌沿儿一拳远,眼离纸张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写前范例仔细看,笔顺笔画记心间。小小格里把字写,上下左右留空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交流感受】相关文章:

传承红色基因交流感受05-20

感受教育交流的意义07-27

班主任工作交流心得与感受07-02

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08-14

感受总结04-10

作文感受04-21

观展感受04-24

感受生命04-26

监考感受04-27

拓展感受04-29

上一篇: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下一篇:公民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