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24-07-06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

一、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点, 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应充分结合不正常的现象, 教给学生准确的字音、字形、字义, 以提高他们的母语水平。同时,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教给学生规范的语法知识和综合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 帮助学生分辨出不合规范的表达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心理素质教育是切入点,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变单一评价标准为多种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及时指出并适当给予表扬, 这会使学生有一种被认同、被关注感, 他们也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学习各种知识。二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胜不骄, 败不馁”教育, 进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在写作训练中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写作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对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重点。

“知史才能通文”, 向来文史不分家。了解祖国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反映, 我们可以很好地以这些热爱祖国的先辈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审美素质教育是落脚点。

审美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美的形式和美的感觉正日益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在美感形成过程中, 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作品多以有“意境”为上, 而文学作品的意境又多用客观景物来构筑。诗与画的统一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画不分家的特点, 教学生在品诗中“绘画”, 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画面, 以求更好地理解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相通, 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大, 引入到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完成多方面的素质教育, 无论是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 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以完美体现。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2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教师备课时,既重知识,又重学生,以重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会学,可见,吃透学生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既要吃透“大纲”、教材、课文,又要摸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搞清楚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查清楚学生的知识缺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起点站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的高度。

教师讲课时,既重教法,又重学法,以重学法为主,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和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掌握学习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小马过河》一课,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教师让学生理解“连蹦带跳”一词在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讲授都是这样,先让学生在朗读时省略和读出“连蹦带跳”,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连蹦带跳”这个词好,但这只是孤立地理解词。如果能够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益引导和培养。教师继续提问小马为什么“连蹦带跳”地对妈妈说?学生会答:小马很高兴接受妈妈给的任务。教师继续问:小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这时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老马对小马说的话:“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吗?”这一读,学生明白了:小马想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点事,心中非常高兴!这样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真正理解了“连蹦带跳”这个词及这段话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活跃,带着问题学,从小培养探究问题、周密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既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为主。知识是人们学习的入门和向导,而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活动后可能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约着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而能力又是学习知识,改进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重视,另一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有意识地辅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思想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素质教育;学生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它的提出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利用。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人的天赋及潜能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稳定的个体特征及能力,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内涵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教育,即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我们则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通过设置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素质教育方法,建立素质教育评估制度等环节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是现代品质教育,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人们带来多次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三是特殊适应教育,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资源配置的教育,这是时代对人才素质特殊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通过市场竞争重新配置物质资源,而且要求重新配置人才资源,要求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人才规格等多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不同要求。

四是创新精神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潜能发挥教育,能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素质教育还应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为目标,要求我们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六是主体主人教育,即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

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做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古人云:因文载道,因道解文,文道统一,文以载道。这不仅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它还是思想素质教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用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学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健康高尚的情操。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汲取营养,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树立典型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材中讴歌英雄人物的课文很多,教师应该借助这些人物的形象扣击学生的心境,唤起他们学英雄见行动的激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先驱为之奋斗不息的新社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平凡的生活,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如在教《白杨》时,以大戈壁中的白杨的性格和“父亲”扎根边疆的精神作比较评价,抓住“赞颂白杨,表白心志”这个中心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评价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是训练科学思维。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训练,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谈人生观,可以写“知足者常乐”也可以写“不知足者常乐”;谈学习方法,可以写“学海无崖苦作舟”也可以写“学海无崖巧作舟”;谈思想影响,可以写“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可以写“近水楼台不得月”。这样立意,打破了几千年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认识,提高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教材运用文章所寓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推敲分析,继而使学生接受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以教材中人物的英雄事迹,以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启发引导学生谈体会,颂扬先进,批判丑恶,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是注重托物言志。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如《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散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范文。如讲《荔枝蜜》时结合文中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来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再如《爱莲说》,有描写荷花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就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荷花身陷污泥而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培养其健康人格,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是选好切入角度。切入角度即语文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只有选好切入角度才能使两者水乳交融有机的结合起来。如通过《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第兄》等新旧社会对比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认识新社会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如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应紧紧抓住我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来分析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宏伟建筑中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的光辉与写照。语文教师就要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从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宝贵民族精神,以石拱桥,长城,运河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中去浇筑坚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这就是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推进思想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自主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人的最根本特点是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是作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突出主体性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教育。目前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来自各个方面,甚至比教师还多。市场经济大潮时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灵魂,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它的多元化有时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住心灵的这片净土不受冲刷,如何用一种长远的、带有发展性的思想代替那些眼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斗争自己教育自己,即我们平时说的自我教育。教师就是要做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者,使学生远离误区,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有效的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最好机会,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演讲会、朗诵会、阅读活动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锻炼、学习、培养、提高思想素质的舞台。

四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培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IT等技术手段采用内容健康的光碟以及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内外的网上互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各种形象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新时代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呼唤教育制度深化改革,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作者简介:

隋阳(1970—),男,黑龙江庆安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发挥,创新思维,培养

时代呼唤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各门学科只有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 素质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行之有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素质教育呢?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 本人得出一些认识。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最本质的属性, 是学生在一切对象性的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激励、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说明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 同时发现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保护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用新颖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思想注意力, 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 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让他们进行预习、朗读、做作业,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主导作用, 只需做必要的点拨、启发、引导; (3) 对解决问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激励他们发挥雷锋善于钻的“钉子”精神, 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 变单纯活动为师生共同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往往是以“读”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读来提高学习质量, 所以, 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求学生对有关课文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 并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说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性。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消化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再创新的过程, 读书而无创新思维的介入, 不可能把书读透读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灵活的形式和点讲力度, 在写作训练中善于指导学生的思维从内容到形式其文思有一定的新意, 体现新颖感, 帮助学生从模拟走向创新。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中, 教师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讲授和深刻精辟的分析, 尽可能给学生广阔思索的天地和无限回味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联系和想象, 使之思想活跃, 充满奇幻。特别是在语文的难重点的讲授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辩论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阐述独到的见解, 能迸发灵感的火花。同时, 通过辩论能产生质疑, 有了质疑, 学生就会寻找答案, 从而可以积极主动地发挥思维作用,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这种习惯和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既有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气节, 有民族的耻辱, 有人民的争斗, 有古老的文化, 也有如画的江山, 有对光明的礼赞, 有宏深博大的哲理等,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思想, 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因此,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有关的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把课堂置于生活广阔的背景之下,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启示, 并启发学生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四重视语感学习, 培养文学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篇5

星子县苏家垱中学张理明

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现代化建设之急需,是基础教育改革之必然,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特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见解和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制于总体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制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师生负担过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厌学情绪严重,以致严重影响到学习纪律和学风建设,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什么是语文教学素质观,内涵是什么?

1·首先语文教学素质观是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教育战略决策的高度,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民族教育的总目标出发,针对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

2·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因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的渗透,特别是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换会受到美的熏陶。3·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是体现语文学科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文性质,就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就是落实素质教育,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观。

二·应试语文教学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的区别:

有了对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将应试教学与素质教学相区别,有利于选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效果。

1·教学形式。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传授语文知识,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只注重课堂教学,做大量的应试作业和模拟试题;而素质教育还注重课外活动,引导多看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

3·教学效果。应试教育仅从作业和试卷看教学效果,培养应试能力;而素质教育则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6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记忆力,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样,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确立学生为学习主体,进而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变讲为导,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认为,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因素,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质疑问难,讨论释疑,把教师提问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发问。可根据语文训练重点、围绕课前阅读提示和课后阅读思考进行,也可捕捉课文中心句或中心词抽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指导性问题,然后层层剥笋,逐步深入质疑之后,释疑是必然。一是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释疑;二是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指导释疑;三是运用工具书,寻找理解释疑,这样,能让学生学得主动,能始终使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相互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空间,让学生在教学中没有释放出来的语言情感得到抒发,正如《学记》里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学习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耐学之苦,得学之乐”的观点。学习自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学有所得,日进有功,成功之喜乐便在苦中了。这样,学生从“辛苦”中尝到了“甘甜”,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也就逐渐养成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千方百计地激励他们思考、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综合运用”和“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思考能力,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提高,只有把这几种能力真实的应用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用。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

语文学习能力、方法的形成掌握、兴趣意志的培养,与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同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从备课开始到学后辅导,批发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寻找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中、后进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内容。这样,使全班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课外知识的储备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鲜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求学生每年或者每学期要多读书,读好书,即学习教科书相关的教辅材料,还要多学习传统性的语言文化,既学知识,又学做人,把课外知识贯穿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知”和“行”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从小学抓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神圣职责就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 锐意进取, 加速改革, 开创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1. 统一认识, 确定思路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近几年来, 各级领导一直都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 对各地的教师进行激励和鞭策, 同时也对教育改革工作给予支持和肯定。为了统一认识, 学校从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入手, 加深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教育必须“转轨”和如何“转轨”的理解, 进而理清实施工作的思路, 即全面启动, 整体规划, 区域推进, 分类指导, 抓点带面, 树立典型。

在全面启动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到山区与沿海学校的不平衡性, 学校与学校自身发展基础不同, 在制订总体规划、提出共同目标的同时, 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提出分层次的要求, 充分发挥各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同时, 运用抓点带面的方法, 总结推广典型的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 以各个局部的突破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 更新观念, 调整认识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 而轻视对语文能力的培养。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教师只注重于传播书本知识, 忽略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那么, 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势必成为书呆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大不了解决“一餐问题”, 而“授人以渔”则教会了其一项生活技能, 解决了其以后的生活问题。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不正是“授人以鱼”行为吗?要想改变现状, 我们要彻底抛弃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观念。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但绝不可忽视教给学生适当学习的方法。

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摒弃“授人以鱼”的旧观念, 提倡“授人以渔”的新思想。

3. 实施素质教育, 开拓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就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要敢于标新立异。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必须从娃娃抓起, 小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 是科教兴国的前沿阵地。而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小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字、词、句、段、篇的教学,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写一篇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呢?首先教师应当要传播给学生写作知识, 当然这不能机械地进行, 否则就不利于小学生素质培养。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 作文题目不宜定得过死, 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平时多进行一些半命题或自由命题的作文训练;其次, 把作文课堂适当移到课外, 如, 写游戏活动, 可把学生带到操场, 先让学生进行活动, 一边活动一边让学生说说感受;最后, 回到教室让学生把参加实际活动的过程写下来, 这样就容易多了, 内容丰富, 语句生动形象, 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既有真实性, 又具有生动性, 同时, 学生们也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4. 注重德育, 弘扬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德育的前沿阵地。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 如果小学阶段忽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势必影响到将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因此, 从长远看, 德育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振兴。文学作品里饱含着丰富的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激发出学生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感情, 但是, 光这些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注重净化学生的心灵, 既让学生产生健康的“情”, 又懂得正确的“理”, 情理一体, 才能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特殊国情中, 各种思想都普遍存在,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当一个小学生的过滤器, 以使学生从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得到纯净的、健康向上的、积极的东西。另外, 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我们摒弃一切传统的东西,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一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 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接受新的知识, 坚定信念, 提高自我, 树立自觉探求语文新知识的良好概念。

二、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小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依靠眼看、耳听。在课堂上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耳听脑记”, 使他们形成一种专注的听的学习习惯。必要时, 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几幅简笔画。

如教学“静夜思”时, 教师可以选一块合适的地方, 画上一个诗人晚上在床边看月亮的场景, 结合诗的内容, 让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形象性, 由抽象的诗直接转化为生动的场面。学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诗句, 脑海里就会出现画中的场景。

(二)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训练是“四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避免重复、口头禅、粗俗、滥用词语等现象。在小学生活动中, 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节奏, 运用适当的表情, 表达或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学生互学、互帮、互查、互纠的基础上, 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才, 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三) 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音标、语调、拼读规则的基础上, 可结合字母、词语、句子, 逐步培养学生自拼、自读的自学能力。由于注重拼读训练, 大部分学生不用教师领读, 就能独立准确地拼读生词和课文。

(四)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的技能要做到规范, 并且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和笔头表达能力。课堂上, 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和竞赛活动, 既可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可巩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9

1. 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的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分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 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摘要:“素质教育”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本文指出,应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谈 篇10

一、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智慧的火花, 一旦点燃, 将照亮整个知识殿堂, 助人找到开启科学宝库的钥匙。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促进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 推动知识的合成、发展和创新。笔者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积极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迪,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创新”境界, 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这方面的锻炼, 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加以利用。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笔者十分巧妙地诱导学生:伽利略是怎样发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如果他不敢推翻旧理论, 会有这个“意外”发现吗?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 并从中领悟到了这个“意外”的发现的力量——敢于创新的意识。如果他不敢创新, 就不能够用新理论来推翻旧理论。

在教学《詹天佑》时, 从各个角度启导学生, 从各个层面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 甚至外国人讥讽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但詹天佑用事实回击了哪些嘲笑者。他为什么能成功?火车不能爬上大陡坡时,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开凿隧道时, 他想出了什么样的更科学方法?从詹天佑身上能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 很快明白詹天佑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敢于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 终于解决了所有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 关键是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索, 在观念上创新, 在方法上创新, 在途径上创新。

学生创新意识一旦养成, 就会极大地推动学习方法的更新, 更快地推动学习的进步,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和运用情况。笔者问学生“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十万支箭?”同学们都十分认真地思考, 寻找更多答案, 并从课本以外角度来思索本题。如有一个同学说道:“聪明敏捷是首要因素, 他清楚当时天气情况, 他了解曹操的心理, 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样‘草船借箭’才能成功。”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因素:诸葛亮把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机组合, 并加以合理利用, 这就是一种创新。同学们更明白了这节课的内容和意义, 也明白了“创新”就在生活里, 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 同学们更加注重以“创新”眼光来分析问题, 为“创新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仅仅具有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 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习惯性思维, 成为一种思维观念。学生仅有那么一点创新意识, 还不足以推动学习的全面进步, 也不能推动教育基础的夯实和提高。要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这种意识, 并使这种意识成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 要清楚地向学生阐明:学习中的创新是现代社会最先进的学习理念, 是高质量的学习方法之一。坚持不懈地追求学习上的创新, 就是要求自己在每时每刻, 在生活中的每件事, 都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维, 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使之成为内在学习品质。

一次课堂讨论中, 笔者提问“爱迪生为什么能不断地发明而达到一千多项?”同学们经过讨论和思索, 最终明白爱迪生能拥有一千多项发明的根本因素:他具有一种敢于超越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种精神成为他创造发明的不竭动力和动力源泉。在作文教学时, 笔者也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如教学作文《身边的科学——地球自转》时, 作了如下提示: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自转呢?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以前, 他们只知道借助望远镜, 借助地球卫星, 没有想到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自转。同学们都在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并且有的同学开始观察起周围的现象来, 很有条理地做好笔记, 想从观察中找出蛛丝马迹来。直到一个月后, 同学们才有了较大的进展, 向老师汇报了他们的一些发现: (1) 洗手盆放水时, 水会旋转, 且不管你怎样搅乱方向, 它都会朝一个方向旋转, 说明地球在自转; (2) 在电视上看到报道海水每天潮起潮落, 也说明地球在自转; (3) 每天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说明地球在自转……笔者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大胆推测, 并进一步要求他们找到更确凿的证据。同学们在这样的引导下, 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凡事喜欢在原有基础之进行创新发现。从此之后, 他们初步拥有了创新精神。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归根到底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基础。活跃的思维, 敢于求新和敢于求异的精神, 是创新的思维沃土。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动力变成能力和技巧, 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全面的和有意识的探索发现过程。

如教学《向往奥运》时, 文中提到“一个国家, 一座城市, 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 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很多同学不知道“了不起”的原因。笔者安排同学找来历史课本, 从中了解和熟悉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 从中找到答案。老师希望通这样的活动形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能力, 并通过此种活动推动更多发现, 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花了三天的时间, 找到如下几点: (1) 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灾难深重, 经济、科学技术落后, 无能力举办国际大型运动会; (2) 在体育运动史上, 曾被诬为“东亚病夫”, 在国际上没有地位; (3)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封锁, 进而阻挠中国发展体育运动, 如九十年代申奥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4) 现代的中国有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特别是进入21世纪,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科学技术日益先进, 综合国力迅速强大, 使得世界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 这次申奥成功使人口服心服。这些都是中国“了不起”的背景。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调动, 思维的广度和尝试得到挖掘。这些知识游离于课本之外, 但在同学们的深邃思维追寻下, 成了他们的思维之花的硕果。

上一篇:十大太空美食下一篇:初中生英语听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