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精神

2024-07-08

天人合一精神(精选五篇)

天人合一精神 篇1

一、无论是东方艺术精神还是西方艺术精神所探索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李泽厚:“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 所谓善的最高境界, 虽然儒家道家说法不同, 但归结到最后都是讲究‘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所不同之处在于如何达到这一境界, 以及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相互融合构成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在中国将物质与精神融合为一, 中国传统艺术是从意象到意境的刻画与描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是对气韵的追求, 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精髓。用气来表现美的本源, 表现艺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而西方的艺术无论是神话传说也好, 还是祭祀庆典也好, 虽然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 对于命运的抗争, 但归根究底探索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东西方艺术的精神归根究底都是源自对美的追求, 而美的本质来源于实践中的创造

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 其内在都是一种宇宙观, 即人对自然和对本身的探索。两者所共有特征就是对美的追求。

黑格尔[1]曾经说过,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根源在于理念, 而理念是一种发展的过程, 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唐朝的丰润之美还是现代的骨感之美, 都体现着人们在不同时期审美标准的转变。

真正的美是艺术美, 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意蕴”。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乐的运用都是为了显示一种内在的精神。歌德[2]也曾说过“古人最高原则是意蕴, 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

东西方艺术对于美的追求来自于实践生活。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来源于他们各自生活的实践, 在创造中体现人类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样, 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

三、动画创作作为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 创作上不能背离艺术精神的精髓——美的追求

想要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必须借鉴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经久不衰的艺术, 无论是剪纸还是雕刻等等, 在设计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令人难忘的美感。因此在动画创作上如果为了迎合潮流而一味仿抄国外的造型形象与风格, 最终会做出既无法赢得人们的喜爱, 也无法获得艺术上的认同的四不像的作品。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动画设计, 必定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而它穿越时空的不朽性和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性令人折服, 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

但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的剥离, 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 势必带来艺术的创作上的与时俱进, 仅仅停留在啃老本的层面上是不行的, 只有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中国民族风格才能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

四、动画创作不能背离美的追求, 脱离了艺术精神的本质, 动画创作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

打动人心的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无论是《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爸爸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还是《僵尸新娘》中骷髅新娘对爱情的不懈追求, 都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单方面的教条式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 严重低估了受众的审美能力, 势必无法获得受众的认可。观众在观看动画片得到的一种审美愉悦, 更是包装在故事下面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歌颂, 得到的是一种共鸣和洗涤。以此在动画创作中必须将人文关怀深入其中, 不能依靠背离艺术精神的插科打诨式的搞笑和低俗来取悦观众, 没有了根基的动画创作必然是空洞而苍白的, 也是注定不会被长久接受的。

纵观中外动画不难看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浓厚的创作素材, 而其中底蕴深厚的天人合一, 对美的追求的艺术精神非但不过时, 反而为今天的动画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启示空间与创作空间。无论是传统的版画砖雕还是民俗风格浓郁的皮影剪纸, 都带给了艺术创作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经典名著作为文化的瑰宝已经被西方国家取材借鉴, 譬如人们耳熟能详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那些曾经在国人心里产生共鸣的精神文化都可以被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说, 关注艺术精神的内涵, 将艺术精神深深植入到艺术创作中, 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 只有包含了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蕴含了对美的不懈追求的艺术精神的动画创作, 才能有植根土壤的发展根基。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其内在的精神, 即艺术创作者凝结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和理念。动画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 无论是细腻丰富的画面还是生动有趣的故事, 都无不包含了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一内涵, 才使得动画能蓬勃发展并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艺术精神,动画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2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4页.

知行合一·担当精神文章6篇 篇2

知行合一·担当精神文章6篇

>

敢于担当的精神,是时代的召唤,是郑州的需要。

省委书记郭庚茂要求郑州担负双重责任,省长谢伏瞻要求郑州当好领头雁、尖兵先锋,市委书记吴天君撰文细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均说明九省通衢的郑州和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郑州肩负的责任与重托。郑州必须奋力拼搏,戮力而为。郑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总书记讲话精神、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指引,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

敢于担当,在当下的郑州显得特别重要和急迫。

扎实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需要担当的精神。总书记说: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

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做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就必须要求我市的领导干部,立行立改,善做善成,敢于担当,不负重托,把我市的以网格化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提高,把创新社会治理的郑州探索提升到郑州样本。

今天起,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陆续同步刊发5篇署名郑实的评论员文章,今天刊发第一篇:

担当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

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说的是担当。又说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说的也是担当。

担当,是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驰而不息的状态,是坐言起行的精神。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焦裕禄式好干部的时代责任。

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为政之要。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领导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使命在肩,责任重大,理应要有特殊的要求,根本就是要敢于担当。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

做决策需要担当。抓机遇,做决策,既要贯彻上级精神,又要结合本地实际。照抄照搬,看似省力,没有麻烦,其实是不敢担当。

抓落实需要担当。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决策落实,促工作推进,事无巨细,方方面面,考验的是执行力,检验 的是持久力,呈现的是担当负责。

破难题需要担当。一个地方的发展,一定会有坡坎和沟壑,一定会碰到困难和问题,还有不期而遇的挑战和风险。爬坡过坎,坚韧前行,担当尤为重要。

化矛盾需要担当。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矛盾层出不穷,各色各样,艰难繁巨,绕不开、躲不掉。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是领导干部职责所系。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然而,时下有些领导干部不知道尽责的乐趣,不愿担当,不会担当,不能担当,更不敢担当。其实,本质上还是一种庸俗哲学在作怪。

怕冒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不出娄子,不冒风险,求安求稳。怕出事就不敢担事,怕惹事就放不开做事,终将一事无成。

怕得罪人。只计个人得失,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关键时刻站不出来。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终将没有前

途。

怕失去位置。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怕遭非议,保位置比出业绩重要,久而久之,上级和百姓不答应,终将自欺欺人,竹篮打水。

无数事实证明:你能担多少责,就能做多大事,就决定你能走多远。

郑州各级干部要将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肩负双重责任,勇当领头雁和尖兵先锋,奋力拼搏,戮力前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郑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对标兵和追兵,我们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此时此际,更需领导干部敢担当、会担当、善担当。

目前,郑州发展处在非常时期,路子已经对头,思路已经完善,部署已经到位,一切全靠落实,成效全靠担当实干。急管繁弦,战鼓催人。论事易,做事难;做事易,成事难,关键之关键——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千古风流在担当,干事创业须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的勇气和气魄,要有担当的能力和水平,还要有担当的气量,担当的定力。担难不畏,担险不惧,担屈不戚。

担当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内化在郑州领导干部的血液中,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

担当应成为一种人格修养,融化到郑州领导干部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意识的清醒。

挪威作家班思腾·班生说,一个人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越风发。人所能负的责任,我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可以肯定地讲,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无往而不胜,我们的同志一定会意气就越风发!

坚定信仰自觉担当

——二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黎巴嫩诗人纪

伯伦曾说:信仰是心灵的绿洲。总书记更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时刻坚守理想信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出轨越界、跑冒滴漏的事才会得以避免,在各种诱惑、挑战面前才能保持金刚不坏之身。

信仰是担当的基石。信仰坚定,必能自觉担当。坚定信仰自觉担

当,体现的是一种魄力、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党员干部责任感、使命感的外化表现,彰显的是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的理想、情怀。坚定理想信仰,全市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高站位、高标准、严要求,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担当起都市区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

坚定信仰自觉担当,必须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守忠诚于党的政治操守不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灵魂、是统帅,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坚定信仰自觉担当,要求郑州市全体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改革发展大局面前,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不正之风面前,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坚定信仰自觉担当,必须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总书记日前谈到作风建设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转型期社会,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党员干部不因隐秘而放任、不因小利而迷失、不因小节而放纵,经受住各种风浪的洗礼、各种诱惑的考验,这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时代内

涵的要求,更是一以贯之谋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都市区发展弯道超车的现实需要。

坚定信仰自觉担当,必须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冲得上。一肚子小九

九、满脑袋小算盘的党员干部,是靠不住的;碰见问题绕道走、出了问题忙甩手的党员干部,是信不过的;挫折面前撂挑子、困厄面前尥蹶子的党员干部,是冲不上的。当下的都市区建设,既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期,又处于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关键期。干部是第一要素,作风是第一保障,在攻坚期和关键期,尤其需要一支真心为民、扎实工作、敢于担当、作风过硬,关键时刻值得信赖、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干部队伍。

信仰坚定,体现在信念、道路等大的方面,体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面,也通过具体工作的侧

面而呈现。当下,对郑州市党员干部而言,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就是要主动自觉担当双重责任,发挥领头雁尖兵先锋作用,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坚持三大主体工作格局,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以两个初步为目标,全力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信仰坚定,让我们工作活力无限;搞好当下的工作,又为坚定信仰提供生动的支撑。

《尚书》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坚定信仰自觉担当,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呈现在口碑上;要说到做到,更要说好做好,做出业绩,做出成效,用行动兑现,拿成绩说话,让群众认可。

胸怀大局尽责担当

——三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胸怀大局,才能登高望远;服务大局,才能尽责担当。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就是要求郑州市全体党员干部,能够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郑州市当下工作、阶段工作、局部工作、区域工作,放置到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和推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郑州千载难逢的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是郑州当前发展的大局。能否抢抓机遇,胸怀大局,苦干三五年,把郑州打造成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产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奠定基础,确立郑州未来在国内外的地位,事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事关郑州长远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胸怀大局尽责担当,必须牢记责任,牢记使命。总书记日前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身为郑州市的党员干部,也必须经常考问自己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点什么?将来给党和人民留点什么?深化认识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机遇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深化认识周边城市争创优势、争夺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深化认识肩负的双重责任之重,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胸怀大局尽责担当,必须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未来几年是郑州建设的关键期,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历史责任。以深化改革为契机,都市区建设目标 的持续实施,两个初步目标的逐步实现,必然要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盘活、最大凝聚各方力量。各级党员干部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围绕郑州实际,紧贴工作现实,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遵循规律、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尽责担当,为当前发展抢占先机,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确立郑州在全国甚至是世界的地位。

胸怀大局尽责担当,必须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尤须用关键行动,成就关键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错失当前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枉费当前来之不易的好气势、好态势、好趋势,贻误的不仅是郑州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全省发展的大局。这就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能够始终以发展大局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断攻坚克难,担当中见责任、履责任尽担当,在突破瓶颈、克服困难、开创局面上下功夫、求实效。

胸怀大局尽责担当,必须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胸怀大局、把握

大势、着眼大事,更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工作中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无为就是过、无所事事就是阻力、丧失机遇就是犯罪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拿出拼命的精神和劲头,担责履责,尽职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切实担负应尽责任,全心全意履行职责。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断夺取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新胜利。

强化能力提升担当

——四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无知。早在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什么是本领恐慌?就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思、不求、不问,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透彻地研

究、不能从容地解决,因缺乏知识、缺乏技能、缺乏本领而担忧、惶恐。

敢闯敢试是勇气,会闯会试是水平。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认识到能力不足,意识到本领恐慌,就要不断学习、持续提升,不断提高现代化领导素质,不断提升务实担当能力。

提升把握规律的能力是前提。势者,利害之决。工作主动有成效,就要遵循规律、把握规律。两年多来,我市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正是因为其思

路、理念,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郑州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了郑州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全市党员干部站位全局,把握前沿,不管是政策措施出台,还是当前工作、阶段工作的推动,尤须全面提升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

强化能力提升担当,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是根本。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核心,是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

题。结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扎实有效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全市党员干部,尤须持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时时处处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既要善于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鲜活经验变为决策依据和工作方法,又要善于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

强化能力提升担当,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是关键。法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全市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信仰法治、亲身示范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楷模与表率。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需要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在宏观决策上增强法律意识,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依法办事,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确保推动都市区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依法依规、合法合规,经得起社会的监督,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强化能力提升担当,提升改革创新的能力是重点。作为省会,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龙头,郑州和其他省辖市相比,地位不同、责任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对全市党员干部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同。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加快推进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诸多层面

和领域的工作,都是现代前沿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工作。这必然对全市党员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攻克难关,先人一步。

学风不浓,玩风太盛是党员干部个人成长的大忌,更是地区发展的羁绊。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应对和化解能力不足的危险,应该也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不断促成能力提升,把学习形成习惯,把提升形成风气。以全面素质提升促成更好担当,用提升担 当成就更好发展。

既硬又净无畏担当

——五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

什么是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有句精彩的概括: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那里站岗放哨。站好岗、放好哨,就是尽责,尽责就要敢于担当。担当,需要坚定信仰、胸怀大局、强化能力,还需要有既硬又净的定力,保持敢于担当的十足底气。

硬,腰板硬、底气足、敢作为;净,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做到了净才能硬,做到了硬才能更好地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公生明、廉生威,自身不正,怎好意思说人?自身问题一大堆,何以帅下?何以服众?如果不净,即使表面上很硬气、口头上很雄壮,其实内心里很虚弱,又如何谈担当、又怎么敢担当?

党员领导干部也是社会上的一员,既有人群共有的相同特性,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讲人情世故,但绝不能

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而且,作为履行公共职责的领导干部,理应要求更高,更要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讲奉献,不为人情所蔽,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小节所迷。

做到既硬又净,须持身修为,立德修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

境界决定器局,器局决定取舍。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府时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意思是做官要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这很重要。志向远大,事业为重,就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人民为大,前途为重,就不会汲汲于功名利禄。眼界高,看得远,行大道,自然就会律己,就会硬净。

修身乃人生之基、立命之本,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修身养性,制欲克己,讲操守,重品行,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事业,敬畏岗位,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正所谓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领导干部一定要坐得端、站得直、行得正。说到做到,知行合一,行正方能致远。要定清廉以正己,领导以身示范,一身正气,身边人就不会有机可乘,就不能狐假虎威。定家规以正亲,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定规矩以正友,要有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分 清私人感情与公权使用。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领导干部一定时时慎独、慎微,事事戒惧、戒躁。慎终追远,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有苟且心理,如临如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似一件违法违纪的小事,可能就会毁掉一生,因为一处驰则百驰懈。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硬净靠法规约束,靠自身修炼。有硬净的定力,就能超脱洒脱,就能无私无畏,就能自信从容,就能始终保持在每一个人面前、每一件事情上都有发言权,就能敢于担当,也一定会在大风大浪中稳驭舟。

时下的郑州,万物葱茏,生机无限。肩负双重责任,正在领头雁、尖兵先锋之路上,分秒必争,拼尽全力,高歌猛进。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清廉、敢于担当的新时期好干部,是时代一字一句的激情表达,也一定会内化为郑州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坚实行动。

趁着春风布新雨,郑州今年的秋色一定更迷人!

凸显知行合一的士商精神 篇3

我与金华相识已逾20年,是当年的诗友、文友和新闻同道,而“人生多歧路”,11年前他转身于商界,创办了激扬时代策划公司,因所关注的事业对象不同,见面已然不多,但知闻其在商界发展得非常不错,尤其是主办政经杂志《时代名流》后,事业风生水起,名流精英荟萃一堂,而其引领潮流,弄潮时代前沿,其经营秘笈“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些都让作为多年老友的我深感欣慰。

1993年夏天,我刚刚从医生转身为报纸副刊编辑不久,蔡金华就出现在我的“城堡”里,这个莽撞的年轻人,说话充满了“冲”劲,仿佛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昂扬有激情的表现,至今还留在我的脑际……但这位“约瑟夫·K”,在我认识他以前,他从哪条路走来?而契阔经年,他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路上看到了什么风景?——诗人弗罗斯特关于“一条未走的路”提出来的命题,一直是我心中的疑问。好了,《昂首名流》一书一一为我解开了疑惑。

蔡金华的成功,绝不是蓦然破空而至的奇迹,书中将他的成長经历、教育背景、文学情愫、爱情经历、创业思考、管理模式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铺陈、解说,应该说,一个有血有肉的传主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但我以为,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或评传作品,车载斗量,可谓多如牛毛,即便一暴发“土豪”,也大可一掷千金,邀人作传,然而又何其悲夫?《昂首名流》这部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除去文学价值先不论而外,透过传主的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一代,也是最不幸的一代,因为我们生活在狄更斯笔下描绘的“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人戏谑说:短短三四十年,我们居然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商品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甚至“微信时代”,就是孔夫子也可能因面对这样的光怪陆离而手足失措……这正是土地测量员约瑟夫·K面临的“城堡困境”,怎样在这迷宫中找到出路,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设想过,诸如蔡金华之成功者,能够在这里另辟蹊径,成为一盏灯什么的吗?还是一支迷茫中的火烛,风一来,就一塌糊涂?……然而超乎常人想象,他成功走出一条哲商之路来。

综观传主半生的经历,撇开细碎的具体的内容不说,我发现其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哲商之路,我很欣赏书中对传主的访谈录,这是一个他关于商道的解读,这是一份从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士与商的独特思考,它以它独特的方式伸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的天空,知和行,相依相融,共同画出了人生的瑰丽图景。金华是诗人,是士的一员,但也是实业家,跻身于商贾之列,士与商如何实现角色的互换互融,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金华商业上的成功,其实是士的精神的成功——出身于农家和底层,最后以事功立于世,提出“知行合一”理念的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他出身高)的人生或许代表性不强,但他的弟子王艮汝止先生则颇具代表性,出身贫寒煮,盐灶丁家庭出身的他7岁入学,11岁辍学。但18岁经商,25岁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富,而因梦感事,天降大任,转身之后却最终成为心学泰州学派巨擘,士与商得到了最佳的结合,士商精神成为了后世啧啧称奇的儒商精神。也许金华有意无意中在走这样的道路,他也出身贫苦农家,走“士”的道路,而后下海“会当水击三千里”,打造“名流”平台……一次又一次文化策划带动商业成功的案例,根子上是文化在起的作用,适应时代,借时代之强势,顺势而为,最终走造势而雄的道路,立功、立言,经商、写诗,这当然只是“小周天”里宛然一譬的说法,但以“时代名流”为招牌的文化品牌,的确打造了为“名流”代言,替“名流”抒志的作用……从这样的角度讲,金华半生的经历无疑是成功的。

说一点有趣的话题。近日,儒学研究者秋风先生接受儒学网专访,题目叫做《必须在学术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引来一批“愤青”“愤中”们的抨击,其实愤则愤也,却不学无术,秋风先生此话的本意何在都没有搞清楚,就“愤”将起来,真不知“出于何典”耶?说句老实话,我是颇反感甚而厌恶此类无端“愤者”的,愤怒实在是情绪中最容易做到的事,动辄愤怒者,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换句话来说,此愤怒的背后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比别人高明一点,高与低,是长期思考、长期积累的结果,你奇行异状就表明你高明?秋风先生的话都是从切实中来,他要在学术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张之洞先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癸卯学制”因被西学反客为主的现状而发出的,的确振聋发聩,中华文化目前需要的是“救亡”与立德,需要的是努力的行愿,这不是相对高蹈的“格物致知”所能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全盘西化”主张者的痴人说梦……秋风起处读秋风,却如坐春风,真让人感慨良多:中华文化经历了近现代100余年来祛魅与返魅的过程,现在正是要“努力发掘,加以利用”之时,一切励志的目的正在于此,文道如此,商道如此,政道亦如此。昂首名流也者,瞻望我中华文化涵养之英才、雄才也,立功、立言的目的,正在于走向立德“大周天”的终极目标,《昂首名流》的撰写与出版,目的应该也在于此。

蔡金华的人生道路刚刚走了一半,未来正等待着新的书写。他是有深刻文化情怀的“儒商”,一切行为都会嵌进他的人生传记。他下海10余年,至少于我而言,不是只“在商言商”,我曾经参与过他策划的有陈忠实、陈世旭、艾克拜尔·米吉提、葛笑政、尹汉胤等作家参加的滇西北文学之旅,参加过有关山、彭荆风等先生出席的文化聚会,我主持《春城晚报》副刊期间,他不时打电话来谈的也是报纸副刊的建设问题……是士的担当、勇毅、决断精神促进着他的商业之旅,是商的得利、互惠、福报推动着《时代名流》杂志交融于社会,士商精神的结合是让士与商的根紧紧扎入土地,长出参天大树,而非扎在水中生如浮萍,任意东西,无由无主,漂浮于风过时的一时涟漪中……

秋去冬来,甲午年将逝……逝者如斯乎?至少,士与商的思考,不会轻易地“随风而逝”。

2014年 10月 31日于昆明

责任编辑:吴安臣

天人合一精神 篇4

宽衣博带、流畅飘逸并注重精神体现是汉服的主要特征, 又超形制、取内心而离尘世的东方美学风格都渗透在汉服的宽袍大袖中, 传达着中华民族含蓄、追求“天人合一”和精神自由的审美情怀。

1 汉服形制分析

1.1 上衣下裳

汉服冠服制出现在冠服制度初步建立的殷商时期, 西周时被纳入“礼治”范畴, 至汉代更加完善与普及, 以后历代直至明代都有各自完备的服制。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 汉服冠服制一直都是“治天下”的载道工具[2]。

汉服在结构方式上以“上衣下裳”为原则。东汉刘熙《释名·释衣裳》:“上曰衣, 衣, 依也, 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 裳, 障也, 所以自障蔽也。”汉服形制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衣裳分体制, 即上身为衣、襦和半臂等, 下身为裳 (裙子、裤式) 。上至礼服下至平民百姓的常服, 都可以看到衣裳分体的形制。二是衣裳连属制, 其代表是深衣, 是君主百官及士人休闲时穿的常服。《格致镜原》里记载:“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 为下裳以象地”。上天下地、上阳下阴、衣尊裳卑, 作为天尊地卑, 君尊臣卑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上衣下裳的服装组合, 成为天道和人道的完美结合。

总体而言, 汉服以上衣下裳, 交领右衽, 无扣、系带, 宽衣大袖为主要特点。几千年来, 汉服在其宽大飘逸、灵动优美的基本风格下演变出了多种款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典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是汉服的最基本的款式。汉服的“上衣下裳”传达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之美, “自然秩序”之美。

1.2 深衣

以汉服最典型的深衣为例。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 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 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 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2]。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 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 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 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 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深衣分上衣、下裳两部分, 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 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 象征一年十二月, 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 袖口收祛, 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 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 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 象征地道方正, 意寓为人处世、行揖礼让要合乎规矩;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 象征人道正直;带下垂直至脚踝以应“绳”, 意寓行事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如“权衡” (秤杆和秤砣) 状, 意寓公平正义, 象征权衡;身穿深衣, 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 怀抱地道之方正, 身合人间之正道, 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 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起用服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乃至思想, 是中国服饰文化所独有的。可见, 深衣包含了许多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蕴涵着相当深广的文化内涵。

2 汉服工艺分析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明了古代造物设计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即“依据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察, 即从人考察自然, 又从自然考察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的价值方向, 遵循了一贯的“天人合一”的传统造物思想。汉服工艺设计里的平面裁剪、天然染色等也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2.1 平面结构的裁剪

为继承传统、顺应“天道”, 汉服在裁剪制作中一直采用平面裁剪, 采用不通缝, 不通幅的制作原则, 没有省道和肩斜。衣片上无褶无省, 运用简洁的几何形作为服饰廓形, 以人体局部为支撑点, 采用层叠、分割和组合等手法缝制而成。汉服的用料非常讲究, 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 即用料多大于覆盖体所需。所以汉服的形制是非常宽大的, 无论是唐朝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阑衫, 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 袖肥, 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但是当人穿着后, 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衣袖就会随人体的运动而形成优美的流线,

汉服衣与裳的设计裁剪, 虽然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 但一旦穿起来, 便会随着人的身体结构, 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 使人的活动在游刃有余之外, 也显示出轩敞的自然之美。平面裁剪, 形制宽大, 掩饰人体的形体轮廓, 使穿着者无压迫和束缚感, 动作自如、酣畅, 形成了人与服装之间的舒适空间, 充分展示出飘逸、自由的美感。这也体现着汉民族传统的审美观———追求以人为主、衣为辅的“人穿衣”的服饰境界, 即追求的是一种衣服自然贴合人体线条而展现出的自然之美, 而非西方“衣穿人”的修饰之美。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念崇尚宽博大气、含蓄自然的审美模式和虚实相生、有无合一的艺术创作风格。

汉服平面裁剪中的另一大特点便是运用完整的面料裁剪方式。礼法自然, 最大限度减少对面料的浪费和破坏, 尽可能保持面料的完整性, 传承了中国戒奢以俭的传统观念, 不浪费, 尊重自然, 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生存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 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上, 比西方的哲学观具有优越性。

2.2 植物染料染布

汉服所用的天然染料, 基本都是来源于天地之自然界。这些染料大多数是直接从自然中植物和矿物中提取的。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皮和根提取出色素作为染料。利用植物染色是我国古代汉服染色工艺的主流。如植物染料中的红色可以从茜草、红花和苏方木等中提取;黄色从栀子、姜黄和槐花中提取;黑色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和栎树等中得到;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在古代, 蓝色服装往往是平民穿戴的, 所用蓝色染料用量极大。这种染料植物中蓝草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制取蓝色染料的草本植物。这种染料非常耐日晒, 水洗和加热, 历来作为汉服布匹染色的绝佳染料。

另外一种天然染料是矿物燃料, 汉服里常用的红色可从赤铁矿和朱砂提取;黄色可从石黄和黄丹取得;青色从天然铜矿石中获取;黑色来源于炭黑。这些矿物、植物染料不仅色彩丰富, 色泽艳丽, 而且不易褪色, 色牢度好。更重要的是, 无论是植物染料还是矿物染料都是对环境无污染、对人无危害的。这同自然循环一样, 来源于自然, 又回归于自然, 维持人与自然的不断循环发展, 同样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3 颜色和图案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崇拜, 构建起阴阳五行思想, 更演化出“五行相生”及“五行相胜”的理论。“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一切物质构成的本源, “五”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个星宿, 也指东、南、西、北和中五个方位, 还指春、夏、秋、冬和季夏五季。“五行”理论渗透在天文、地理、社会和医学等人类的活动中,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是中国古老哲学体系的典型代表。阴阳五行思想引发对天、地、神、人和器等各类物质的对应, 从而产生了“五行色”, 简称“五色”:青对应木, 代表东方;赤对应火, 代表南方;黄色对应土, 是大地的标志;白色对应金, 代表西方;黑色对应水, 代表北方[3]。汉服的上衣下裳象征天地。古时劳动人民在观察自然中得知, 清晨天未亮时, 天空为玄色, 上衣如天, 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 下裳如地, 服色采用黄色, 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除此之外, 帝王所穿的冕服 (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服用的礼服) 也采用了五色的配色。冕服颜色方面要求上下协调, 选用五种正色为佳:青、赤、黄、白和黑。上苍下黄、上黑下红是经典组合也是传统冕服的一贯配色方案。

汉服中色彩的使用以深色为贵, 浅色次之。正式礼服常用深沉的织锦图纹, 以一深色为主并饰以华丽的刺绣, 而一般常服则多用浅色。汉服的色彩与自然变化相协调, 早在西汉时期, 帝王顺应四季而采用四季之色, 形成“四时衣”, 到了东汉, 师法五行思想, 改为“五时”, 对应五行的五色, 既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和冬黑, 汉服遵循着五行五色体系一直延用到清代。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天道, 师法自然, 以达到“天工”与“人工”浑然一体的境界。

汉服的纹饰、色彩等亦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取向。服饰图案多用日月、山水、动植物和几何纹样, 如汉服冕服制度中代表12种美德的十二章纹饰 (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 。纹饰中除了龙凤、麒麟, 玄武和翟乌外, 还有十二章: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纹饰。如:日月, 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 (一种雉) 取其文丽, 宗彝 (一种祭祀礼器, 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 取其忠孝, 藻 (水草) 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 (白米) 取其滋养, 黼 (斧形) 取其决断, 黻 (常作亚形, 或两善相背形) 取其明辨。

3 结语

造物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打造了汉服这一瑰丽的民族珍宝。汉服本身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 她作为华夏民族的元素, 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 在表明民族身份的同时, 更彰显了这个古老民族优雅、文明的气质。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浸透其中, 演绎着中华传统的审美意蕴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汉服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要:汉服是中国服装史非常重要的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所依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精神最好的体现。通过从汉服形制、工艺等方面, 阐述了汉服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汉服,天人合一,造物文化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3]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4]党连文.天人合一:领悟老子心中的自然神和人的灵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5]崔荣荣.汉民族民间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天人合一精神 篇5

——以“雷锋精神”为载体,构建“立德树人”实践体系

长沙高新区雷锋小学 张爱平

(本文2015年12月22日发表于《湖南教育》第874期12月刊)

长沙高新区雷锋小学,坐落于雷锋故里的红色热土上,依偎在庄严雄伟的雷锋纪念馆旁。雷锋小学以“雷锋精神”为载体,构建了“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今天,千万个雷锋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知——系列学雷锋

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学校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高潮。热情过后,一些问题也日渐出现。“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学雷锋常常沦为形式主义,如风吹过,事后了无痕。为了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雷锋小学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在学校开展的600多项学雷锋主题班队活动中细选出48个,开发编印了《“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学雷锋校本教材》,课程引领教学实践,真正使学雷锋活动形成了常态。

雷锋小学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领到这本制作精美的校本教材。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每个月都有一次“学雷锋”活动。低年级的孩子“读雷锋日记,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以灌输培养为主,体会雷锋故事中的善良美好。中年级学生“综合课上秀雷锋,艺术节里演雷锋,到处逢人说雷锋”,文化熏陶让孩子们了解雷锋,走近雷锋精神的实质。而高年级在“生活里找雷锋,行动中学雷锋,社会上辨雷锋”,孩子在分析对比中,认知雷锋,积极生活,向雷锋精神看齐。

雷锋不仅写进了孩子们的教材里,还唱响在孩子们的歌声里。“雷锋没有成过去,叔叔永远活在心里„„”雷锋小学在校本教材中专门印制了一本《雷锋的歌》,收录了20多首各个时期传唱的雷锋歌曲。每个班选择不同的歌曲作为队歌歌,一遍遍唱进心里。

雷锋日记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点滴。学校将雷锋日记编印成活页日记。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这是一本集写字、识字、阅读、绘画于一体的校本作业,左边是雷锋手写的日记原稿,右边是注音印刷版;于中高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是一本每天在续写的故事,在活页背面,学校独具匠心地印刷成日记格式,方便孩子们用文字与雷锋对话。

学雷锋活动系列化实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2年3月,雷锋小学承办了湖南省“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先队大队主题队会。2012年10月,长沙市“我的一次志愿者经历”大队观摩活动在雷锋小学举行。2013年2月“全国第十届公民道德论坛”在长沙举行,学校向全国的代表们展示了学雷锋的成果。2014年2月,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一行来到雷锋小学调研,书记寄语:“学雷锋要创新载体和形式,潜移默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5年8月31日的长沙市青少年开学第一课“为美德点赞,向模范学习”,2015年10月13日的“星城少年手拉手,共做向上向善好队员”少先队大队主题队会活动,2015年10月16日的“向模范学习,做向善少年”长沙市少先队员向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学习暨雷锋小学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2015年12月22的“永远的雷锋——纪念雷锋诞辰75周年”少先队主题活动„„都在雷锋小学成功举行,影响深远。

理论框架与雷锋题材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形成了体系: 低年级:感悟培养・感受雷锋——读、唱、背,例如开展唱雷锋的歌曲、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等活动。

中年级:文化熏陶・了解雷锋——唱、演、剪,例如开展综合课上绣雷锋、艺术节里演雷锋、校园布置展雷锋等活动。

高年级:分析对比・认知雷锋——辩、写、讲,例如开展讲身边的雷锋故事、日常生活寻雷锋、联系实际学雷锋、社会现象辩雷锋等活动。

行——榜样示范做雷锋

雷锋小学的“雷锋人”们,把践行“雷锋精神”当作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11月,严寒笼罩着长沙城。长沙特殊儿童服务中心42个孩子智障孩子缺衣少粮。刘校长了解情况之后,带头捐款,短短2天时间内就在学校筹得近二万元,为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的孩子们送上了粮油、棉被等物资。随后,他又四处奔走,说服一家酒店募捐了近二万元,一分不少都献给了智障孩子。他是校车管理员李宏章。学校校车营运以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守护着孩子们的安全。2013年下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放学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因为刚开学,一年级的孩子连自己坐哪趟车都弄不明白。车子快出发时,李老师还没看到孩子们的人影。于是,他来到教学楼,一趟趟地帮着班主任把每个孩子安全护送上车,自己却因为淋雨而大病了一场。2015年上学期,学校教师为高新区坪山小学陈茂繁老师遭遇家祸的儿子捐款7600元。2015年下学期,雷小教师和家长为身患尿毒症的家长金星共捐款15049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雷锋引领着“小雷锋”们成长。学校开展了志愿者活动,成立6个志愿者小分队,6250多人次参与其中。“小雷锋”们还积极走进社区,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开展30多次主题活动,3000多人次投入到校外志愿活动中来。四年来,孩子们主动资助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同学49人次;资助“阳光中心”残疾儿童56人;资助湘西3所小学建立“学校图书屋”。为贫困同学、白血病患者、保护母亲河、玉树雅安地震、抗战胜利花等公益慈善捐助活动中捐款捐物达28万余元。

上一篇:数学地管理班级下一篇:电流型PWM整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