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2024-08-30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精选十篇)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1

一、课堂提问要有导向性,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问题的导向性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往哪方面进行思维。如果导向性明确, 所提问题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利于学生抓住要点, 展开思考。课堂提问, 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只有明确“问”的目标, 把握“问”的方向, 才能步入“问”的正途, 取得“问”的真经。

病态扫描1:目标空泛———过尽千帆皆不是。

【案例】“年、月、日”教学片段。

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 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

师:观察1993年~2005年的年历, 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研究出一种非常漂亮的年历画。

生2:我最想研究一年中到底有多少个星期天。

生3:我发现每年1月1日是星期几并不固定, 我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思考】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意犹未尽, 学生提出的这些“最想研究”的问题非常可贵, 但它们不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教师的尴尬, 源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 缺乏针对性, 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 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以上问题可以改为“观察1993年~2005年的年历, 一年有几个月?你能研究出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观察年历卡, 边观察边思考。观察有方向, 思考有目标, 就不会杂乱无章, 把与本课关系不大的知识带进课堂。老师也能针对目标, 有的放矢地各个击破, 从各个年份不同的年历卡中引领学生找出有规律性的知识。。

病态扫描2:目标不明确———千呼万唤难出来。

【案例】“认识圆柱体、圆锥体”教学片段。

师: (取出圆柱体、圆锥体教具) 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这些物体?

课堂冷场, 教师无奈之下只能点了几个学生交流。再次引导下, 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提问意图。

【思考】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原因在于其指向不明。教师的提问, 本意是想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形状也是圆柱体或圆锥体, 但所提问题中的“这些物体”是单指这些物体本身, 还是指形状相同的物体, 让学生难以判断, 显得模棱两可。所以只要将提问修改成: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类似这种形状的物体?这样修改后, 提问要求明确, 学生思维方向清晰, 也就不会出现课堂的尴尬。

上述两个案例, 教师的提问都过于随意, 没有完全反映出提问的意图, 这类问题学生都不好回答。数学语言简洁而严谨, 提问要针对所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直指探究内容, 方能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方向。

二、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 通常会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考欲罢不能。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认识, 并逐步深入、提高。

病态扫描3:逻辑性不强———山穷水尽已无路。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进行了如下问题设计: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家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思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对此案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 乍一看, 这些问题似乎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具有启发性。但是经过课堂上的实践, 再仔细斟酌却发现, 如此提问让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有如“打乒乓”式的一来一去, 教师所提的问题缺少逻辑性, 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创造性思维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得到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偏离。这个环节学生只是对知识点得到了掌握, 而“四基”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则无法得到落实。

笔者认为, 对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不妨作如下调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仔细观察,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调整后的提问减少了一半, 相较于案例中的提问, 同样具有启发性, 但由于问题的开放, 显得问题的思考价值更高, 对学生思维训练也更有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教师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中, 引导学生运用大脑中储备的知识, 并经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 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病态扫描4:缺少层次———不识庐山真面目。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课始, 黑板上画好一个圆。师揭示课题后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片刻冷场)

生1:和那条曲线的长度有关。

生2:和粉笔画的线的长度有关。

终于有生3:和圆的半径有关。

教师如释重负, 继续后续的教学。

【思考】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难度其实并不大, 而且导向性也很明确, 但为什么还会使得学生没有头绪呢?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有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如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 或是直径变化引起圆周长变化的感性认识, 甚至连什么是周长、圆的周长指什么都没有提及。所以在面对这个略显突兀的问题时, 学生找不到思维基础, 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考虑, 显得无所适从。同时, 在本案例中的猜想学生并没有经过思维的过滤, 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纯粹是为了猜想而猜想。

同样的环节,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提问设计上就处理得细腻而有序。

【案例】“圆的周长”———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片段。

黄老师在引导探究圆周长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圆的周长展开后, 会怎样?

2.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 但是有局限性, 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3.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黄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可谓独具匠心、层次分明, 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垫脚石:第一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圆的周长展开后, 会怎样?”这个问题从无疑处生疑, 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化封闭的曲线为直长的线段, 也为下面测量做了铺垫。第二问:“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 但是有局限性, 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这个提问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具体的操作中让学生领会到滚动法、绳测法的局限性。这样在问题的串联下,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不但形成了张弛的教学节奏, 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问:“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接下来想一想、量一量、做一做来进行验证。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通过精心的编织, 学生也随着一个个问题沉浸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关键要落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 所提问题要把握好“度”。难度过大的问题, 只会使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 浪费时间不说, 也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懈怠;而问题太过简单,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所提的问题的价值也不大。因此, 要把难问题适当细化, 把大问题分解,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富有层次性的提问, 肯定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提问要善于引导反思,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学会反思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素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之中, 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反思, 如“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你是怎样想的?”“你知道刚才错在什么地方吗?”等。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一种问题情境中开展思考和探索。

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2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善于提出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要对提问巧妙使用,就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数学课堂进行提问,浅一下自己的感受:

1、趣味性的提问。数学课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无味。假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自变量与因变量时,把自变量比成火车头,而把因变量比成火车身子,火车头向哪去,车身会随着向哪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十分有趣。

2、启发性的提问。例如:如图,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

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提问:“若带1去,带去了三角32形的几个元素?若带2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3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5x-6 的图像,再解出方程x2+5x-6 = 0的两个根,经过对照,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进位)》时,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来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效果。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创设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提出了“小猴要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小猪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它俩谁吃得多”这一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朋友明明解决“每份地各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的这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都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实际指导性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提问。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面上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参考文献:

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数学通讯,2006(09).

作者简介:周海燕,女,1980年10月出生,大专,就职学校: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例谈数学课堂提问的部分原则 篇4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 以问题链组织教学,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为此, 我们总结了数学课堂提问的部分原则.

1.逻辑性原则

问题要由浅入深, 层层展开, 前后呼应, 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尤其是在传授新知识中的提问, 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指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x2+2xy+6=02x2+4xy+y2+y=0可以通过如下设问来启发学生思维:

(1) 请观察数量关系, 二次项的对应系数是否成比例?能否消去二次项.

(2) 两个方程含x同次幂的相应各项系数是否成比例?能否消掉一个未知数.

(3) 消去未知数x还是消去未知数y?为什么?

(4) 如何才能消去未知数x而得到y的一元二次方程?

(5) 如何解出这个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样的设问一环扣一环, 既不能颠倒, 也不能越级.要将前面的提问作为后面设问的基础, 而后面的设问使前面的提问合乎逻辑的发展, 这也是设问循序渐进所要求的.

2.情境性原则

学生对数学有无求知欲, 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动力因素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这样才能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 但又一下子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是我们的首选问题情境.因为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的周围世界, 来源于与学生密切相连的自然社会和生活.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问题.

例2 在讲圆的概念时,

老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学生:能滚呀!

老师: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的呀?学生:因为正方形不能滚.

老师:为什么不做成“扁圆”形呀?这种形态也能滚呀?

这个问题,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始料不及的.他们开始感兴趣, 其中还有一部分从中体会到一种幽默感.

老师:如果车轮是扁圆形状, 在平路上行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经过这样的引发, 学生就由“能滚动”进入“滚动得平稳”, 学生已经能从新的认知水平上, 用圆上任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来加以理解, 这就为初步理解圆的定义创设了一个合适的、引人入胜的情境.

3.适度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设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 因此, 设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 一般地, 问题应使少数优生独立思考能答出, 多数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在教师的启发下也能答出;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便于学生理解, 设问的角度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 所设问题应易于接受, 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智力的双重飞跃, 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因此, 设置的问题应有恰当的难度, 若问题过易则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若问题过难则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通常以中等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的难易程度为主, 应掌握“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设置问题时, 既要紧扣住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 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注意由易而难, 由简入繁, 由浅入深, 由已知到未知,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对难度太大的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铺垫性的小问题, 搭“桥”铺“路”, 帮助学生起跳.

例3 在教“切割线定理”时, 先让学生练习“已知PT是⊙O切线, PAB是⊙O的割线, 交⊙O于A, B两点, 求证:PT2=PA·PB”.再问:谁能将这道题编成定理?

4.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量体裁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讲究实效, 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 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 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了“差生”, 容易题碰到了“优生”, 这两种情况,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达到复习巩固或发现新知识的目的, 因此, 语言表达要清楚、精炼, 内容要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 更不能模棱两可.

例4 学习了“线段”一节后, 可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那么你们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5.生活性原则

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 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例5 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的天安门玩, 而又不小心迷路了, 你手上只有一张地图, 你将怎么做?”生活化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从而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数学生活化.

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篇5

李瑞军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河南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2.重提问而轻反馈。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1.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6

一、课堂提问中遇到的困难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时,如果只看见教材与参考书,没有去研究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那么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不会感兴趣;或者只是抓住教材,没有去思考知识点的运用以及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钻研;甚至课前根本没有好好备课,只凭经验去讲授,很少提问题。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对所学科目失去信心、兴趣,对任课老师失去正常的沟通与尊敬。

(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了解

教师的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如果提问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会使得学生无从回答,而且也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学生启而不发

有时课堂上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先提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就是不往这方面靠。这时真是老师着急学生受累。教师对学生认知情况缺乏了解是启而不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教师没有留足够的思考时间

课内教学的时间很紧,不仅要教书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补充适当的课外知识和习题,如果课堂内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们去研究和探索,势必影响进度;有时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老师担心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长,会失去对学生注意力的控制;一般的班级都有四十几个学生,他们之间思维差异性很大,优等生课前预习充分,老师的问题出来后他们就能回答,而后进生还没思考成熟,所以整班学生思索的时间就很短。以上总总都构成了老师上课时一问就讲、一讲再讲,很少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二、数学课堂提问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问的科学性

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提问既要正确,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正确合理,切不可太偏太难。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能力。因此,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

(二)提问的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多思维互动,培养学生有意义的交际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三)提问的相互性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活动中,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相互提问,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后,笔者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用什么基本图形让同学们来设计图案呢?班上一下炸开了锅,有人提出都用正方形来设计图形、有人提议用等边三角形来设计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在课堂提问中的几点思考

(一)因异而问

一个班级里学生间的思维差异性很大。优等生完全可以独立自学新课,完成书后的练习及习题,而后进生学习接受新知识能力弱,学习习惯差,需要老师来反复的讲解、纠正、巩固,所以在新授课提问时基础题可以问后进生;综合题或灵活性大的问题可以问优生,并让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学;少数人举手时,要选择中等以上的学生来问。

(二)有法而问

提出的问题的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简明就是提出的问题要简洁明了。比如在讲授用方程解应用题时,一开始设置的题目要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很短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准确就是所问的问题要正确合理;循序渐进在提问中很重要,数学知识相互间的联系很紧密、只有先掌握了基础题后才能完成些综合性题目,因此老师设置问题前一定要准确把握知识点、重难点,设置的问题层层推进;另外内容简单时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内容复杂时要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内容和学生进行具体提问,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适时而问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7

一、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掌握巧“度”

1. 设计问题的角度。

相同的问题, 提问的角度不同, 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像产品的包装, 精美、独特的包装总能受到顾客的青睐, 不是道“人靠衣装马靠鞍”, 都是同理。教《素芭》时, 要认识小说人物, 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素芭的生平及人物的大致性格。可是以“生平”和“性格”为关键词的问题, 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 而且又是下午的课,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 我把问题设计成:请大家自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 (父亲、母亲、帕勒达帕、村人) , 说说你们眼中的素芭。这样有角色的担当, 学生就容易融入课文, 女生比较喜欢以“母亲”心疼和自责的口吻叙述或选择小动物从知己的角度述说, 而男生较多地选择父亲或与素芭似乎有着微妙关系的帕勒达帕德口吻娓娓道来。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 不但使学生“活”了起来, 而且使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发现和理解。

2. 问题设计的梯度

钱梦龙老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 这样就好似登山, 过了一个山峰, 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 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如果开头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 那么往往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问题设计恰到好处,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素芭》中, 为了探究素芭悲惨命运, 可以设置问题: (1) “这次, 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 非常仔细地察听, 相了亲, 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说明素芭的结局是什么? (2) 父母既然这么爱素芭为什么还狠心地把她远嫁他乡? (3) 素芭还能回娘家吗? (4) 你在素芭的命运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 素芭被丈夫抛弃, 唯一的出路就是没有任何出路, 从而揭示那个社会妇女地位的低微和命运的悲惨。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 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孔老夫子的“循循善诱”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3. 问题设计的深度

这里的深度, 不是说教学的内容要深, 要有难度, 而是说教师的设计要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细细琢磨教材, 反复咀嚼教材, 甚至咀嚼到“化”的地步, 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 一定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 一定有着深层的含义。在《素芭》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一位老师在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素芭》这篇文章能否换一个大背景, 比如是美国, 结局还是一样吗?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 却大有玄妙, 文章的深层旨意不露声色地就呼之欲出, 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 而不是跟着老师背印度社会背景或种姓制度。让学生明白有些文章是根治于民族土壤的, 有些作家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烙印, 比如泰戈尔、海明威、普宁等的作品。这样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又有了一种质的提升, 这都是源于《素芭》, 源于那个老师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妙问。

所以, 一个问题有深度, 不是说越大越好, 而是要切口小, 容量大, 达到以点盖面的效果, 能让学生的认识符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 夫死子殇, 再回鲁镇时,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 浅得很, 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 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 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 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 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 学生便知晓, 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 意味深长, 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 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 挖掘文字深层内涵, 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 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 语活悟其神”。

二、幽咽泉流冰下难———化“直”为“曲”

为人贵直, 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 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 要善于转弯抹角, 改头换面, 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 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 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 钱先生没有直讲其意, 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 顿悟“且”为“将近”意, 愚公还没到九十岁, 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 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 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逆向设疑是根据文章思想内容和结尾, 从反面提出问题或拐个弯、变个角度的提问。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即他们喜欢寻根究源, 不满足“知其然”, 要探索“知其所以然”;他们不愿意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一类问题, 教师提问常常要从反面或转个弯发问。如一位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就从反面提问:如果于勒果真发财, 回乡出现在码头上, 菲利普夫妇一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纷纷回答, 根据课文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想象出各自不同的反应。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 通过它, 产生了“错综见意, 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 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 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 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 (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 “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性格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 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 通过直问, 能理清是非, 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 要独辟蹊径, 以曲求伸, 忌故弄玄虚, 艰涩隐晦;曲题直问, 要平中见奇, 简洁明了, 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新大纲“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讲究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是积极响应新大纲的精神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成功的课堂提问, 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

[2]鲁迅.鲁迅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9.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6.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8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剖析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 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结果出现“满堂问、盲目问、无效问”等传统提问现象。比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 表面上看师生一问一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发挥, 气氛十分活跃。实质上由于问题的堆砌, 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思考性与探究性。甚至, 许多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厌烦。

(一) 问题过多, 没有选择性

现在, 很多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过多, 在整堂课上存在“一问到底”的现象, 这样的课堂就成了问题的堆砌, 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过多的问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数学学习时间。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时, 为了引出椭圆的概念, 他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以后差不多提了10多个问题, 而这一些问题中有的甚至与椭圆的定义没有一点关系, 这样, 导致的课堂局面是“教师一问, 学生一答”, 从表面上看, 课堂十分热闹, 师生之间的交流似乎很活跃, 学生也似乎已经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对椭圆的定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实际上, 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 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数学思考的时间, 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二) 难易不当, 缺乏思考性

很多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因为没有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 在难度上控制不当, 要不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进行回答, 要不就是问题过难, 学生没有办法进行数学思考, 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就没有数学思考的空间, 是不可取的。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时,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后却还提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椭圆有几个标准方程?”这个问题在此时提出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 一点思维价值都没有, 在课堂上, 这位教师类似的提问还有很多, 浪费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而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时, 教师给学生出示√ (x+c) 2+y2+√ (x-c) 2+y2=2a以后直接提问:“同学们, 你们能够根据√ (x+c) 2+y2+√ (x-c) 2+y2=2a来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吗?”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本来就是这一节课的难点, 课堂上很多学生此时就无从下手了, 教师只好进行讲解与演示, 学生数学探究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三) 缺乏等待, 失去延时性

提问不是目的, 不是课堂教学的装饰,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中,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数学学习的手段。但是, 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希望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 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了便开始为学生讲解与演示。这样的课堂提问由于缺乏课堂等待没有了问题的延时性, 就导致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的落空与数学探究的失效。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时, 当提出“你们能够根据√ (x+c) 2+y2+√ (x-c) 2+y2=2a来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吗?”这一问题之后, 说是让学生讨论讨论, 但是两三分钟后, 老师自己就按捺不住老习惯, 看学生不会了没有进行点拨而是以自己讲解代替学生思考。这样, 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 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二、纵横交错有效提问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掌握好的提问的技巧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知识。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 集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 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 从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数学课堂上有效提问十分有必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设计课堂提问时, 教师要基于教学重难点进行纵向延伸, 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发展进行横向拓展, 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提问。下面结合《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谈谈有效提问的设计。

(一) 基于重难点———纵向延伸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因此, 教师要善于基于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 并进行纵向延伸, 这样, 才能引导高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维探索。

1. 剑指中心———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问题要剑指中心, 指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把握提问的精度。所谓精度就是指教师要在学习内容的最重点处进行设问, 在学生学习思维的关键处进行设问。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精度提问的引导下进行数学思考, 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活动,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掌握椭圆的两个标准方程。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 可以这样设计提问:“你能从系数、符号、运算三个方面谈谈方程的特征吗?你觉得椭圆的焦点位置与x2、a2、y2、b2有什么对应关系吗?你觉得方程9x2+16y2=144是椭圆的方程吗, 如果是, 那a2、b2分别是什么呢, c2又怎么得到呢?”学生在这些围绕重点问题的引导下, 层层深入开始了由探索到熟悉再到掌握知识的过程。整个课堂不仅突出教学重点,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积极性,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化整为零———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数学中部分教学内容在理解与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的, 学生在学习时, 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放弃学习。教师要善于把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化整为零, 通过一组具有层次性的提问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这就是课堂提问设计的梯度。在设计梯度提问时, 要注意每个问题之间的难易跨度, 要给学生明确的思维方向。

例如,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一课, 标准方程推导与化简涉及复杂的代数运算, 学生演算√ (x+c) 2+y2+√ (x-c) 2+y2=2a时有一定困难。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去根号的方法是什么?你能写出完全平方公式吗?这个式子只经过一次平方能把根号去掉吗?如果不能那还经过几次平方呢?整理方程有哪些基本原则?“经过这些问题的启发学生明确了思路, 加以细致的计算就能得到 (a2-c2) x2+a2y2=a2 (a2-c2) , 再追问:“椭圆定义中a与c的大小关系如何?a2-c2的值的符号如何?”在引进新的参数b2=a2-c2之后, 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结束的同时, 也自然形成了a、b、c三者的数量关系。

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数学思考, 能够有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化简过程, 同时降低了学生理解思考难度,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高效。

(二) 关注思维发展———横向拓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有思维深度, 更应该体现思维广度, 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考面进行横向拓展, 从而让课堂提问具有思维广度。

1. 问题设置要源于生活实际。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为此, 高中数学教学中, 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结合生活场景开展教学。

例如,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在巩固标准方程的掌握时,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F2 (在X轴上)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 已知远地点B距离地球2384Km, 近地点A距离地球439Km, 地球半径约为6371Km, 你能计算出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吗?”通过这么一问, 学生在解决生活及其他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进行全面的数学思维。

2. 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内容。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从不同的层面设计提问, 要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维。

例如,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一课, 为了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 F2的距离的和是常数2a (大于|F1F2|=2c)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可以设置以下如下问题:

(1) 如果这个常数2a等于|F1F2|, 那么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2) 这个常数2a能小于|F1F2|吗?这样的点存在吗?

(3) 为了更方便研究椭圆的性质, 你觉得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更合适呢?

上述例子中, 教师通过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 不断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使学生不仅对于椭圆这个概念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而且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3. 问题设计要基于最近发展区域。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 学习的过程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要经历从“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且是不断重复, 循序渐进的。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探究。

例如, 《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中椭圆的图象教学时, 找准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 就是在高中学过程的最基本的“描点法”作函数图象。课堂上, 引导学生回忆基本作图方法, 然后提问:“同学们, 我们在画图象时,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什么?哪些点是作椭圆图象的关键点?确定了关键点后, 用平滑的曲线连线时, 应该要注意些什么?椭圆的图象与之前学过函数图象有什么区别?椭圆的图象能称为函数的图象吗, 如不能, 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提问切中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难易适中, 能够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椭圆的图象, 也探讨了椭圆与函数的区别, 透彻地了解了椭圆的定义与性质。

因此,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难度”。如果提问太难则得不到学生的回应, 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则学生的学习没有挑战性。提问要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让提问成为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导火线。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一、提问要恰当而及时

恰当主要指的是提出来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太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难度, 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好的问题是让学生能经过一定的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问也要讲究及时性, 主要指提问的时间点要及时。教师在教学时, 要把握好问题出现的时机, 及时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否则, 错过了时机再去问学生, 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

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 是探索问题的源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质疑提问, 这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敢于提问, 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 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 然后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 讲究一点艺术, 精心地加以设计, 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因低效提问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的出现。

三、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且有限的,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 以确保教学效率得以提升。首先, 教师可以抓住重要的概念进行提问, 因为,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比较抽象, 但是, 这些概念又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教师应该将此作为提问的重点。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概念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就会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产生一些误解, 是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 在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 在重点处设疑, 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 教师还要结合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 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武器。因此, 在设问时, 教师要重点进行提问。例如, 几何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 当加入一条辅助线之后, 整个题目也就会豁然开朗了。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知识来进行提问, 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 除了让学生直接掌握这种方法之外, 还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

展开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就在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课上, 无论是哪一节课, 都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固定的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 对于学生来说,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那么则没有任何意义;若提出来的问题较难, 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 也可以把一些大的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讲授。数学学科的连贯性比较强, 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此,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或者把一些新知识和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串联起来, 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解决新, 这也是学习数学比较常用的办法。

例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接着教师再告诉学生, 所谓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就是解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解集的范围。这样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而且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 教师还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思考, 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及时予以反馈

当学生回答完一道问题后, 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 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 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 对回答错误的部分再进行引导式的提问, 假如学生还不能有效理解的话, 教师也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帮忙补充一下, 或者在课后找到该学生, 对其进行耐心地辅导。这样也能让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反而还能促使他们对自己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减少他们对相关知识点再犯错的几率。教师及时的反馈也让学生觉得问题回答错误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使得师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展提问教学, 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课堂提问不在多, 主要在于巧、在于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需要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当中, 深入研究教材, 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求知心理, 精心地筹划课堂提问, 且要选准提问的时机进行巧问, 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在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 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海.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提问”——谈谈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提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1) :21-22.

[2]朱安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6) .

[3]孙艳英.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刍论[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10)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0

一、创设氛围, 给学生问的勇气

古人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有所疑, 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 才会产生兴趣, 形成动力。可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 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敢想, 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 由好奇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想、敢问,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 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 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 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 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 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

二、设计情境, 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 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我在课堂上问: “小朋友们, 你们想一想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 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 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没有太阳时怎么办, 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 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走路没法带着。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时, 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 怎么办? 教师先不说, 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 越与众不同越好, 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引导探索, 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 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课堂上, 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留给学生充分思探索的时间, 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 准许学生有疑就问, 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 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 教师启发学生问: “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这一关键处设问, 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

四、把握提问的时机,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 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 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 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 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 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 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 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 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 以便查漏补缺, 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 一举两得。

五、把握提问语气, 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

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 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 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 要有一种亲和力, 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 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 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 应充满激情, 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巧妙地因势诱导,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巴尔扎克说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 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 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0) .

上一篇:无线容量下一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