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2024-07-23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精选十篇)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 男30例, 女18例;年龄25~54岁, 平均年龄35岁。本组患者均为闭合性单膝损伤, 其中左膝损伤20例, 右膝损伤28例。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5例, 交通伤23例。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2]:Ⅱ型15例, Ⅲ型18例, Ⅳ型9例, Ⅴ型6例。合并伤:半月板损伤9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 内侧副韧带损伤10例, 外侧副韧带损伤5例。

2 方法

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进行患肢制动、脱水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1周后进行手术。拍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 并行CT及MRI检查。

2.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位, 患膝下放置膝枕使患膝屈曲45°, 患侧大腿上止血带。经膝前外侧切口暴露胫骨上段, 于半月板下横行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平台。清除关节腔内积血, 探查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情况。观察平台骨折和塌陷情况, 用薄骨刀撬起塌陷的骨块, 以自体骨或人工骨填充骨缺损, 复位并夹持劈裂的骨瓣使关节面恢复平整。C形臂X线机透视确认关节面恢复良好后, 在胫骨外侧以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后, 对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 以细钢丝固定于高尔夫球棒接骨板上;对合并的半月板损伤和侧副韧带损伤, 根据情况进行切除或修补。被动屈伸患侧膝关节, 确认关节活动无异常后, 充分冲洗切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后逐层缝合, 并以棉垫加压包扎。

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3d抗生素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 弹力绷带包扎2周。术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训练和足趾屈伸活动, 2d后拔除引流管, 2周后拆线开始借助CPM机进行功能锻炼, 6周后扶拐下地, 复查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练习负重行走。

3 结果

48例患者的骨折均在16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 平均15个月, 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面塌陷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时按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的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3]评定, 优25例, 良20例, 可3例。

4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由高能量损伤引起, 伤后软组织肿胀较严重, 早期手术伤口皮肤张力较大, 缝合后容易发生皮瓣坏死。因此, 应当等到肿胀消退, 皮肤出现皱褶后再进行手术。罗从风等[4]认为应在伤后10d左右进行手术, 以降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患者入院后均先进行患肢制动、脱水治疗, 1周后再进行手术, 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 本文也证实了这一点。

侯树勋认为[5]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胫骨关节解剖复位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恢复膝关节的负重功能。而胫骨平台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及塌陷骨折后植骨被认为是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满意的三要素[6]。因此术中必须确保胫骨平台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 对于术中撬起复位留下的骨缺损必须以人工骨或自体骨植骨, 避免承重再次塌陷。同时为了给骨折部位在骨折愈合期间提供稳定的愈合条件, 坚强的内固定是不可或缺的。笔者选择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主要是基于其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胫骨近关节部位为不规则的三角形, 而高尔夫接骨板就是按照这一解剖特点进行设计的, 与骨折部位的骨骼外形完全匹配, 易于维持复位, 也缩短了手术时间。 (2) 胫骨平台部位为松质骨, 骨质对螺钉的把持力不足, 固定后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 导致骨折再移位及关节面塌陷。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的锁定设计, 相当于一个内支架, 很好地解决了松质骨及粉碎骨折固定难的问题, 保证了骨折的坚强固定。 (3) 早期功能锻炼是术后恢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7], 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坚强的固定作为保证, 而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重点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并坚强固定, 难点在于避免漏诊半月板、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等的损伤。受伤后由于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肿胀比较严重, 无法进行有效的体格检查, 初诊时半月板和韧带损伤漏诊率较高[8]。朱东红报道的5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9例合并半月板损伤, 3例术前漏诊;15合并侧副韧带损伤, 术前漏诊4例[9]。如果不能在术中同期处理这些合并损伤,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MRI是检查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最有效的手段, 应将其作为术前检查的常规手段之一。除了术前的MRI检查, 术中仔细探查也是避免漏诊的有效手段。对于确实存在的合并损伤, 术中应同期予以处理。对合并的半月板损伤和侧副韧带损伤, 根据损伤情况进行切除或修补处理;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或前交叉韧带髁间棘止点撕脱者, 应以细钢丝固定于高尔夫球棒接骨板上。

总之, 笔者认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48膝, 左膝损伤20例, 右膝损伤28例。按照Schatzker分型标准, Ⅱ型15例, Ⅲ型18例, Ⅳ型9例, Ⅴ型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9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 内侧副韧带损伤10例、外侧副韧带损伤5例。结果:48例患者的骨折均在16周内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 平均15个月, 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关节面塌陷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时按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中的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 优25例, 良20例, 可3例。结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胫骨骨折,高尔夫球棒骨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半月板

参考文献

[1]李双.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05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6) :62-63.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35.

[3]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6-187.

[4]罗从风, 陈云丰, 高洪, 等.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6) :326-329.

[5]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208-1211.

[6]Lachiewicz PF, Funcik T.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ults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0, (259) :210-215.

[7]校佰平, 王晓峰, 吴志军, 等.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 :29-31.

[8]陈红卫, 赵钢生, 鲍丰.胫骨平台骨折45例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6) :454-455.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双踝骨折 篇2

方法:2009年06月至2011年3月,对40例双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4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8周。疗效评定参照Baird-Jackson标准,其中优24例,良8例,中5例,差3例,优良率80%。

结论:双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和固定方式,可以取得較好疗效。

关键词:双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91-02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1]。而双踝骨折是较为严重的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将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09年6月-2011年03月,笔者采用手术治疗双踝骨折共40例,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5.1岁。车祸伤12例,坠落伤5例,走路扭伤23例。单侧38例,双侧2例。单纯踝关节骨折3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例。按Lauge-Hansen骨折分型标准[2]:旋后-内收型9例,旋后-外旋型2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5天。空心螺钉治疗内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32例,张力带钢丝治疗内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8例。

1.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硬腰联合麻醉。驱血,上止血带。以外踝骨折线为中心,取外侧或外侧偏后入路。注意保护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显露外踝骨折端,清除断端间瘀血块与软组织,将外踝骨折解剖复位,用解剖钢板固定。直行切口暴露内踝骨折端,注意保护大隐静脉,清除断端间瘀血块与嵌插的软组织,直视下用复位钳或巾钳配合将内踝骨折解剖复位,选择合适长度之上肢空心拉力螺丝钉1-2枚固定。内踝骨折块小,难以用空心钉固定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内外踝固定后常规行腓骨牵拉试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在踝关节上方4cm处置入三层皮质之下胫腓螺钉,纠正胫腓下端分离。

1.3术后处理。术后采用支具外固定,固定踝关节于背伸90°,防止发生马蹄足畸形。术后第2天行足趾屈伸活动,术后3周行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4-6周复查X线片并可扶双拐下地活动,8周后根据X线情况部分或完全负重。

2结果

本组4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8周。疗效评定参照Baird-Jackson标准[3],从疼痛、关节稳定性、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来判定。其中优24例,良8例,中5例,差3例,优良率80%。

3讨论

踝关节解剖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有学者[4]指出距骨向外移位1mm,胫距关节面接触面积将减少达42%;移位2mm,将减少80%以上。局部关节面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软骨面受损,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因此现在很多作者认为对于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求准确解剖复位,牢固固定。

双踝骨折时我们一般首先复位和固定外踝骨折,因为外踝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关键,腓骨精确复位固定后能够有效防止距骨的外移,同时外踝解剖复位后,内踝骨折多能自行复位或很容易复位。术中如发现外踝难以满意复位,应注意是否有下胫腓前韧带卷入腓骨断端或三角韧带卷入踝穴内,将之清理后,复位将非常容易。内踝的切口现在我们多选用直行切口,过去通常选取偏前或偏后的弧形切口,其损伤大隐静脉的可能性都较直行切口为高,同时直行切口我们发现并不影响骨折断端的暴露及空心钉的置入。内踝骨折固定应选上肢空心拉力螺钉,如骨折块过小或较为粉碎,应选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骨折线近乎垂直于胫距关节面的内踝骨折,我们认为单纯空心螺钉并不是非常适合的固定方式,其加压方向难以与骨折线向垂直,难以有效加压,甚至有时加压后反而会造成骨折的移位。此时应选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板进行固定。

对于下胫腓联合应如何处理临床上争论一直较多,有学者认为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内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三个结构,如果内外侧结构通过复位内固定获得稳定,则无需固定下胫腓联合[5]。这与笔者的观点一致。当然我们认为术中行腓骨牵拉试验是最有效地判定方法,如果内、外踝骨折复位固定后腓骨远端仍可有超过2mm以上的外移,则需用下胫腓螺钉进行固定。而螺钉置入的位置,我们认为应位于踝关节上方4cm处,此处位于下胫腓韧带以上,如平下胫腓联合水平置入,有骨碎屑进入下胫腓联合,发生下胫腓韧带骨化的可能,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至于应三层还是四层皮质固定,我们认为一般来说三层皮质已经足够。

本组患者的实践证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双踝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疗效满意的优点,但只有术前仔细研究受伤机制,认真选择病例,完善的术前计划、手术过程中的仔细操作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43

[2]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21-739

[3]Baird RA,Jackson ST.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t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ment: Treatment without repair of the deltoid lig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1987,69:1346-1352

[4]丁永利,宋跃明. 腓骨在踝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 16(4): 245-247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28例,男88例、女40例;年龄18~70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1例、摔伤46例、压砸伤21例。采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36例、Ⅱ型68型、Ⅲ型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A组采用钢板内固定,B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1.2 手术方法

对于闭合性骨折,Ⅰ型行加压包扎,Ⅱ型行石膏外固定,Ⅲ型行跟骨牵引,同时抬高患肢,给予甘露醇或七叶皂苷钠等脱水消肿,待肿胀消退、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进行手术。Ⅰ型于伤后5~10 d手术,Ⅱ型和Ⅲ型于伤后10~15 d手术。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手术。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下进行。先固定腓骨,再处理胫骨。分别采用两种固定方法:A组以钢板固定,B组以有限切开复位LCP固定。

1.2.1 钢板内固定组

先行腓骨外侧直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再行前外侧切口,显露胫骨骨折端及踝关节,以距骨关节面的弧度为模板行胫骨关节面整复,胫骨关节面解剖复位后,如干骺端骨缺损则作植骨治疗,选用长度合适的解剖钢板塑型帖附于胫骨下段,螺钉固定,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2.2 LCP组

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先予手法牵引间接复位胫骨骨折端,必要时用克氏针撬拨及辅助小切口来复位。C臂机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取胫骨远端前外侧直切口约4 cm,在骨膜与深筋膜之间将备用的胫骨远端外侧LCP紧贴骨膜逆行插入,置于骨膜及肌肉之间的胫骨外侧,钢板须跨过骨折线,钢板近远端各置入3~4枚锁定螺钉固定,经C臂透视确定位置满意,关闭切口,放置引流。术中均未植骨,术后未行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棉垫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抗炎消肿,术后2 d开始踝关节屈伸活动为主的功能锻炼,并严密观察切口情况。术后4~6周开始扶拐下地,并逐渐负重行走,术后3~4月X片有明显连续骨痂形成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随访10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92分,踝关节无肿痛,正常步态,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正常步态,活动时疼痛,需服用止疼剂,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差:<65分,行走或静息痛,跛行,踝关节肿胀。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χ2=26,P=0.0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明显低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χ2=34,P<0.05。

3 讨论

Pilon骨折也称胫骨远端平台骨折,是指累及胫骨下关节面的胫骨下段骨折,可能同时伴有内踝、外踝或后踝骨折。Pilon骨折多为开放性损伤或伴有严重的软组织闭合性创伤。骨折可有干骺端或关节面粉碎,并向骨干延伸,骨折极为不稳定,并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胫骨远段外侧紧贴腓骨,肌腱韧带多,软组织覆盖较少,因此其血运较差,骨折后容易造成髓内血管损伤,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术后易出现骨不连、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等,对踝关节的功能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病残率高,是当前最有挑战性难题之一[2]。

治疗Pilon骨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胫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和保护骨折端及软组织血运。虽然钢板固定可直视下将其解剖复位,特别是骨折波及关节面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但是术后显露大,软组织血运损伤也大,骨不愈合、延迟愈合和感染时有发生[3]。LCP是一种生物学固定法,它结合了锁定和加压两个原则,其钢板的椭圆形结合孔内既可使用锁定螺钉,也可使用AO标准螺钉,比传统钢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4]。另外LCP允许接骨板与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保护了胫骨骨膜和骨的血运,骨折愈合较传统钢板更快[5]。

本组结果表明,两组手术时间基本相同,但LCP组优良率75%,显著高于钢板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比钢板内固定组明显低,且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钢板固定组快,这是LCP生物学坚强固定优势的体现[6]。由此可见,LCP生物学坚强固定法可作为治疗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Babis G C,V ayanos E D,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form fractures[J].Ctin Orthop Relat Res,2007,341(1):99-105.

[2]Koulouvaris P,Stafylas K,Mitsionis G,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various therapy concepts in severe pilon fractures[J].Arch ive Orthop aedi and c Trauma Surg,2007,127(5):313-320.

[3]夏洪刚,李杰,吕德成.Ⅱ-Ⅲ型Pilon骨折治疗与影响疗效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88-90.

[4]刘建全,王大平,熊建义,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9(3):892.

[5]刘发平,方舟,周敏,等.一期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4):1125-1126.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4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69-02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通常情况下该种骨折患者会伴随基础性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恶化会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例,男性患者有48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分布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5岁,通过X线诊断,所有患者得到确诊,属于关节内骨折。具体的骨折情况如下:左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30例,右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有50例;骨折发生原因如下:运动受伤的患者有25例,坠落受伤的患者有35例,其他原因受伤的患者有20例。排除陈旧性骨折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等等。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的方法

观察组:采用Φ4.5mm长度38~42mm中空螺钉+外踝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具体的手术过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的方式,在外踝后侧部位进行弧形切口,对骨折部位进行充分的暴露,对嵌顿组织进行清理、复位,使用钳子进行固定,按照外踝、后踝、胫腓、内踝的顺序进行依次复位和内固定。外踝采用腓骨下段外侧锁定接骨板、锁定钉内固定,后踝采用中空螺钉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内踝采用中空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形臂X线机透视了解复位情况,导针及螺钉置入位置、长度。术后早期即行足趾、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负重时间根据复查时骨愈合情况决定,一般3至4个月左右。

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方法,然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治疗。首先對患者进行腰麻,避免手法复位时对骨折部位造成疼痛的刺激。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且保持膝关节成垂直角,首先进行内翻,增加力量进行牵引;牵引后采用翻转手法矫正骨折旋转的移位;然后使用两侧扣侧手法恢复胫骨和踝关节的生理斜度,能够促进骨折复位后的骨块融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采用石膏进行固定,主要的作用在于维持长时间的塑形,避免骨折发生移位,限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稳定骨折复位效果的目的。

1.2.2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后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通过X线检查来判定踝关节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优:外踝和内踝关节没有内移或者外移,后踝移位小于2mm,距骨没有发生移位;良:外踝和内踝关节没有内移或者外移,外踝向后移位超过2.5mm,后踝移位超过2.5mm,距骨没有发生移位;差:内踝和外踝发生内移或者外移,外踝向后移位超过5mm,距骨发生移位,后踝移位超过5mm。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分布的趋势,当P<0.05的时候,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结论

在人体关节中,踝关节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承重作用。虽然踝关节和其他的人体关节相对比,踝关节面相比较小,但是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人体关节,所以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需要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尤其是三踝骨折的治疗,难度非常高,一旦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患者伤残。必须对三踝骨折进行有效的治疗,这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踝关节骨折的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畸形、骨擦感(音)、肢体活动受限,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为了改善关节的功能,术后早期即行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从而减少或避免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加快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重点在于对位正确,保证固定具有牢固性和稳定性。但是,该种方法单次治疗有效率比较低,同时手法复位方法要求患者具有较高的耐受程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组织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和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具有更高的疗效。

综上,在临床针对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与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方法相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整体效果更佳,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理想方案之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广富,蔡珉,巍蔡丰. 踝关节骨折54例治疗体会[J]. 广西医学. 2004(01)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5

关键词:胫骨骨折,高尔夫球棒骨板,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症状, 多见于外侧骨折, 主要是膝盖由于受到外部暴力击打造成的[1]。胫骨平台骨折容易引发骨关节炎、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等并发症,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采取安全、有效治疗对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为了分析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固定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院对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组分析, 并取得可观的研究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病床的奇偶号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其中男56例, 女26例;年龄18~63岁, 平均 (40.5±2.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L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 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情况采取相应的切入方式切开患者的关节囊, 并仔细观察其关节面情况, 进行血肿与碎骨屑的清除, 但要保留带软骨面的骨折块, 对于半月板破裂的可将其彻底切除, 而对于未破裂的半月板要从其前侧与周围的软组织之间切开, 助手牵引内收患者的小腿部位, 并将其外侧的关节间隙张开, 以将其更加充分地暴露出骨折深处, 其后采用骨膜剥离器轻轻抬起即将塌陷的关节面, 并采用人工骨进行骨缺损的填充, 以保证关节面的平整, 实现层层复位。在复位完成后, 对照组患者用L型钢板在骨壁上进行固定, 而观察组则将高尔夫球棒骨板贴附在骨壁上, 并采用螺钉进行固定。患者的膝关节屈伸无异常, 且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固定之后, 对损伤的半月板进行修复, 并将冠状韧带缝合, 同时修复损伤的交叉与侧副韧带;对于合并髁间棘止点撕脱骨折者, 可采用细钢丝向下牵拉, 于胫骨上端固定, 最后对切口进行分层缝合, 并放置负压引流管, 且采用棉垫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于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3~5d, 抬高患肢, 指导患者在床上作主动股四头肌收缩与足趾屈伸锻炼。术后2周拆线, 指导患者进行不负重关节屈伸活动, 并采用中药熏蒸患膝, 1次/d, 30min/次, 治疗1~3个月。术后3~4个月进行X线检查, 证实骨折愈合后, 可指导患者练习负重行走。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优:评分在27分以上;良:评分在21~27分;可:评分在10~20分;差:评分在10分以下。总有效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膝关节创伤骨折之一, 由于该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再加上胫骨上端的解剖结构与外力作用的影响, 容易出现劈裂、粉碎及塌陷移位, 且合并韧带与半月板的损伤[2]。因此, 若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当就会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在该骨折的治疗过程中, 应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其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平整度与膝关节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恢复膝关节的负重功能, 并保持其膝关节的屈伸功能及稳定性[3]。

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能有效保持膝关节的锁定与固定, 更加符合内固定支架理论, 能在最大限度下帮助患者恢复其关节面的平整度与关节的稳定性, 其固定效果良好, 有利于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从而有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4]。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及其他合并损伤者, 可同时进行处理。如果半月板破裂处于承重区, 且破裂程度严重导致无法修复者, 应将半月板直接切除, 以防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如果有前交叉韧带髁间棘止点撕脱骨折, 可直接采用细钢丝进行牵拉固定, 从而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当塌陷的骨块复位后, 如果空腔比较大, 必须采用人工骨进行充填, 避免其再次下陷, 以确保关节面的平整, 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在术后, 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并采用中药熏蒸等治疗措施, 以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5]。郭惠红等[6]报道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L型钢板内固定与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内固定治疗发现, 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内固定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L型钢板内固定组, 认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内固定治疗, 治疗效果更佳, 安全可靠。

在本研究中, 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固定治疗,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可得, 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固定治疗, 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亚平.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3, 51 (29) :70.

[2] 朱东红.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高尔夫球棒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医正骨, 2012, 24 (3) :52-53.

[3] 洒海涛, 李瑞云.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2) :231-232.

[4] 毛瑞虎.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 M.M.Smith, P.Ghosh.The synthesis of hyaluronic acid by human synovial fibroblasts is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of the hyaluronate in the extracellular environment[J].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1987, 7 (3) :113-122.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每组30例。其中,Garden分型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59岁,平均(47.68±2.14)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3例,右侧股骨颈骨折17例。数字减影造影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7~60岁,平均(48.60±2.52)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2例,右侧股骨颈骨折患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2)年龄18~60岁;(3)受伤前能够独立行走;(4)随访时间超过一年。

1.2.2排除标准(1)伴随着同侧股骨干骨折;(2)病理性股骨颈骨折;(3)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1.3分型标准

1.3.1数字减影造影的分型标准Ⅰ型:三四支支持带血管影;Ⅱ型:一二支支持带血管影;Ⅲ型:血管支未出现显影[2]。

1.3.2 Garden分型标准Ⅰ型:不完全性股骨颈骨折,且股骨头向后方倾斜,并呈现为外翻状的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但属于完全性骨折;Ⅲ型:完全性骨折,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部分位移,且呈现为内翻状;Ⅳ型:完全性骨折,且股骨颈骨折部位存在完全性移位现象[2]。

1.4方法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术为患者进行穿刺,穿刺部位为健侧股动脉,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患肢旋股内外动脉进行选择性检查。先置入3F导管,同时选择性进入到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于中立位无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同时在髋关节中立位5 kg牵引状态下,进行造影,并在下肢伸直内选置位状态下,进行造影。造影过程中,对比剂注射的速率为3~6 m L/s,造影总剂量为10~15 m L。其中,动脉采集速率为6帧/s,微血管为3帧/s,静脉期为2帧/s;动脉的采集时间为5 s,微血管为10 s,静脉期为15 s;采集过程中的延迟时间为2 s。所有患者均于C臂机指引下,行闭合空心钉置入固定术,术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

1.5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分型结果、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分型结果数字减影造影组Ⅰ型6例,占20.0%;Ⅱ型8例,占26.7%;Ⅲ型16例,占53.3%。Garden分型组Ⅰ型5例,占16.7%;Ⅱ型10例,占33.3%;Ⅲ~Ⅳ型15例,占50.0%。

2.2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比较随访0.5~1年,两组各个分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股骨头主要是由旋股内动脉与旋股外动脉组成股骨颈的基底动脉环,然后自基底动脉环部位按照等骨距发出分支,这些分支沿着粗隆间线穿透髋关节囊,然后通过环状纤维的下方部位,再沿着股骨颈的滑膜反折部深面不断向上,直到达到股骨头颈交界部位的关节软骨缘,为其提供血液。在股骨头提供的血液中,旋股内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66.7%~75.0%,而旋股外侧动脉提供的血液占25.0%~50.0%[3]。这也就是说,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可以直接通过支持带动脉的数目进行反映,而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也就是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相对长度,能够充分反映自基底动脉环出发沿途中发出的支持带动脉的数目。当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走形的距离与股骨颈横径之间所得的比值越大,则旋股内动脉跨越股骨颈的相对距离也就会越长,因而沿途发出的支持带动脉也就会越多,进而能够直接反映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4]。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旋转角度的大小往往与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股骨颈骨折后,容易出现骨髓水肿现象,这可能与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可能与骨髓内高压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5]。因此,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囊内压力进行测量,能够有效预测术后股骨颈骨折部位的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相对较多,因而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也相对较多。部分学者将股骨颈骨折分为两种类型,即稳定性不全骨折与不稳定性完全骨折[6]。目前,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时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种类型:其一,依据股骨颈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主要分为头下型、经颈型以及基底型;其二,依据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方向分型,如Pauwels分型[7,8];其三,依据骨折移位的程度分型,如Garden分型。学者们对股骨颈骨折进行分型,主要是为了能够寻找一种有效地方法对股骨颈骨折进行治疗,最大程度减少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同时降低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9,10]。

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能够得到支持带动脉的具体数目,同时还能够对旋股内动脉占股骨颈的比值进行计算,从而能够有效明确股骨颈骨折后其血管受到损伤的程度,进而能够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缺血或者坏死现象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解,同时还能够了解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出现塌陷的原因及其机制,最终能够利用得到的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达到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目的[10,11]。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采用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进行预测,能够准确预测术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现象,并能够预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减影造影组患者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0,Ⅲ型为100%;Garden分型组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10.0%,Ⅲ~Ⅳ型为100%。提示Garden分型能够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现象进行准确反映。

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为股骨头部位的血供受到了损伤,而股骨头血供受到影响的程度往往与股骨颈骨折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13,14]。其中,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因骨折部位对股骨头血供产生的影响较大,因而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机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骨折线往往处于股骨头与股骨颈两者之间的交界部位,骨折使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受到了损伤,影响到股骨头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促使股骨头处于完全游离的状态,使其在髋臼与关节囊之间出现旋转性的移动,进而导致股骨头圆韧带容易扭曲,促使小凹动脉出现闭塞[15,16,17]。与此同时,头颈型骨折也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这主要是由于头颈型骨折骨折线主要是从股骨颈的上缘股骨头部位开始,直到达到股骨颈的中部位置,往往呈现为斜形,且骨折线与股骨纵轴线之间的交角相对较小,甚至重合,此类骨折患者大多数均会存在一三角形骨块与股骨头之间相连的现象,进而使骨折部位的剪力增大,导致骨折部位不稳,促使股骨头血管受到严重损伤,最终导致股骨头血供情况相对较差。

本次研究中,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后的血管受损程度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到股骨头血流分布情况与Garden分型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患者支持带血管的受损程度与预后效果呈负相关,股骨颈骨折血管受损越多,则预后也就越差[18],这与Garden分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说明采用X射线对股骨颈骨折进行Garden分型,以此判断术后的预后效果,相比其他分型的准确性更高,因此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时,Garden分型可以作为首要的分型应用。但是,医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Garden分型进行判断时,往往会受到医师主观意志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的医师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Garden分型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分型与支持带血管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若根据X射线检查结果无法对患者进行准确分型,则可以为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进行判断,为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进而减少出现股骨颈骨折部位不愈合的现象,并降低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造影技术与Garden分型用于评测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效果,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能够使医师更直观地了解股骨头部位的血供情况,依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数目对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进行有效判断,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造影与Garden分型评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疗效的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数字减影造影组和Garden分型组,每组30例。数字减影造影组依据数字减影造影检查结果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Garden分型组依据Garden分型结果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分型结果、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数字减影造影组Ⅰ型占20.0%,Ⅱ型占26.7%,Ⅲ型占53.3%。Garden组Ⅰ型占16.7%,Ⅱ型占33.3%,ⅢⅣ型占50.0%;数字减影造影组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0,Ⅲ型为100%;Garden组Ⅰ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0,Ⅱ型为10.0%,ⅢⅣ型为100%。两组各分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数字减影造影技术与Garden分型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评测中,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数字减影造影技术更具有直观性,能够使医师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进行有效判断,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 年龄从40~78岁, 其中60岁以上的38例, 60岁以下的32例, 平均年龄64.5岁, 男29例, 女41例, 骨折Garden[3]分类:I型12例, II型25例, III型19例, IV型14例;骨折2周内[4]手术治疗58例, 2周后手术治疗12例;合并伴有呼吸系统疾患13例, 心血管疾患16例, 糖尿病3例。

1.2 方法

1.2.1 闭合复位

采用Mc El v e nn y法[5]复位:即麻醉满意后, 患者仰卧手术台上, 一助手固定患者骨盆, 使其两侧保持绝对对称位置上, 一助手固定双足, 使其伸直, 插一木棒顶住会阴部, 双下肢各外展30°, 患腿施加牵引至两下肢等长, 然后分别将双腿内旋20°, 将患肢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 最后向内上方扣击大粗隆使骨折断端嵌插。

1.2.2 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

术中摄片或C臂透视显示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 在体表摸及大转子, 在大转子外侧扩张部下约3cm做一小切口, 分别从转子下2cm、4cm钻入两根直径2m m导针, 保持上一根导针过头颈中线, 第二根靠近股骨距。两导针头均到达股骨头软骨面下1cm, 术中照片及C臂透视导针位置及骨折位置满意, 测量深度, 选择匹配双头空心钉拧入。

1.2.3 术后处理

术后6 h嘱患者间断行等长肌肉缩舒功能锻炼, 1d后嘱患者坐起, 进行踝关节、膝关节循序渐进小幅度屈伸功能锻炼, 伤肢穿“丁”字鞋, 术后1周嘱患者拄双拐伤肢不负重下床功能锻炼, 术后2周部分负重行走, 术后12周X光复查后鼓励患者完全负重, 以上功能锻炼均在患者髋部疼痛能忍受的情况下循序渐进。术后定时X光片复查。

1.2.4 中医治疗

中医内服用药按骨折三期辨证, 早期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用活血止痛合剂;中期和营止痛, 续断生新, 用逐瘀接骨胶囊;后期补益肝肾, 强筋壮骨, 用益肾壮骨胶囊。

2 结果

7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 (35.6±7.5) d, 随访时间为 (3.4±2.6) 年, 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 (1.2±0.4) 年, 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内固定取出时, 进行问卷调查及其疗效评定。计量资料用t检验、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为SPSS 13.0软件包, 具体结果如下: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说明患者术前情况具有可比性。

△有统计学差异, 说明术后患者改善情况不同, 且≤60岁, <2周, Garden I、II症状改善明显好于相应对照组。

总有效率为88.6%, 此种方法对股骨颈骨折疗效明显。

*相对应R值9 5%可信区间不重叠, 说明相对应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年龄、手术时间、骨折分型不同, 骨折疗效不同 (Ridit检验) 。

△R≤60岁>R>60岁, R<2周>R≥2周, R Garden I、II>R Garden III、IV, 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Ridit检验) 。

3 结语

闭合复位联合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明显, 且小于60岁, 2周内手术, Garden I、II患者疗效分别优于大于60岁、2周后手术、Garden III、IV患者。

4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到来, 骨折难愈合及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因素出现, 使股骨颈骨折越来越受到人们和学术界重视和关注。

4.1 股骨颈骨折特点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发病率越来越高, 积水潭医院对13399例骨折进行统计, 股骨颈骨折占3.58%, 骨折不愈合率高达10%~2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发生率为20%~40%[6], 国外文献记载高达20%~30%[7,8,9,10], 由此可见现今股骨颈骨折存在以下特点: (1) 患者年龄普遍偏高, 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病症, 手术耐受能力较差。 (2) 骨折愈合时间较长, 且使患者活动严重受限, 容易诱发褥疮、坠积性肺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3) 由于股骨颈骨折部位与股骨颈血供关系特殊, 特别是股骨颈囊内骨折, 容易导致骨折的不愈合和缺血性坏死及塌陷, 使髋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 并后遗明显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4.2 股骨颈骨折主要手术固定方式

现今常用股骨颈骨折手术内固定物有:螺纹钉系列, 包括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普通松质骨拉力螺钉;L-梯形加压钢板 (L-TCP) , 动力髋螺钉 (DHS) , 股骨近端钉 (PFN) 等。因空心螺纹钉固定手术器械设计合理, 对骨折面有足够的加压和稳定及其C臂机的辅助介入和微创技术发展, 使得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术颇受临床欢迎。

4.3 双头加压螺纹钉固定特点

(1) 在C臂机介入引导下, 可以对内固定进行精准定位, 且能达到小切口, 小创伤, 减少对骨折处血运的影响及积血量, 从而有效的减少髋关节内压力, 有利股骨颈、股骨头的血液供给。 (2) 加压螺纹钉不仅能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后位置, 而且对骨折面产生轴向压力, 有利骨折愈合。 (3) 双头加压螺纹钉对骨折面及其钉尾进行加压, 有效地预防了因为骨折疏松、骨折移位、手术操作失误导致的退钉现象。特别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重要。惠华等报道双头加压螺纹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达83%[11]王宏兴等双头空心螺纹钉治疗优良率达82.8%[12]。

4.4 本临床研究中, 影响股骨颈骨折双头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预后的因素

(1) 年龄:本例中60岁以下组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及其Nagi评分明显好于60岁以上组。本人认为年龄越大的患者对疼痛耐受能力越弱, 而且因为股骨头血运改善和重建较差, 对股骨颈骨折愈合无法提供良好营养支持, 故而出现以上情况。但我们应该同时注意患者的生理年龄[4], 本研究中有一患者自然年龄仅为48岁, 但因严重的骨质疏松, 致骨折不愈合, 且出现螺钉轻度退出情况, 延缓了下床功能锻炼时间。因此, 对年龄不能一概以自然年龄而论, 更应该兼顾生理年龄。 (2) 手术时间:Brow等报告195例[4], 24h以内手术者。骨折愈合率为80%;2d后手术愈合不到50%, 国内过邦辅认为2周内手术者, 愈合率无任何差别, 而2周后不愈合率增加。具体时间界限可能因不同地域, 不同种族等因素而定, 但由国内外研究可见, 手术时间确实影响愈后, 本人认为, 主要是囊内积血机化, 影响复位, 囊内积血, 致使囊内压长时间增高, 影响囊内血供, 从而影响骨折愈合。故而建议尽快完善术前准备, 手术治疗。 (3) 骨折错位程度:本临床观察中, 按Garden分型对骨折进行分类, Garden III、IV治疗后问卷得分明显较高, 而且Nagi标准评估差高达7例, 由此可见骨折错位程度是决定股骨颈骨折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banks[4]报告错位型骨折愈合率为72.4%, 嵌插型为96.6%, 积水潭医院统计无错位及轻度错位, 愈合率可达100%;中度错位者为87.1%, 重度错位者则为675%[4]。有学者认为[13]错位程度越大, 对骨折血运损伤越大, 而且骨折稳定性越差。

总之, 在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高的今天, 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早期复位、可靠固定、减轻关节囊内压力, 减少对局部血供破坏, 是尤其重要的。所以, 双头加压螺纹钉内固定以其微小创伤, 规范性操作, 加压固定等优点, 不失为临床治疗较佳的方法。

摘要: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 多见于老年患者, 因伤后常卧床不起, 较易发生肺炎、褥疮和深静脉栓塞等合并症, 死亡率高于一般骨折, 并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不良后果。对于如何有效、及时、小创伤、少后遗症地治疗此类骨折仍然是个棘手问题。我院从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收住院的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以闭合复位联合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 收到良好效果, 现做回顾性分析, 并浅析影响此类骨折预后的相关因素, 报道如下。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90例。观察组男5例, 女38例, 年龄61~86岁, 平均年龄为 (71.7±6.2) 岁;对照组男50例, 女40例, 年龄63~91岁, 平均年龄为 (72.5±6.6) 岁。所有患者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患肢前臂掌侧正中切口, 切开旋前方肌及关节囊。在目光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在桡骨远端掌侧距桡腕关节3 mm处植入长度适合的T型钢板。固定后, C臂机透视下观察患者复位及固定情况, 满意后安装螺钉。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嘱患者肘关节屈曲成90°, 前臂处于旋前位, 进行5~10 min的对抗牵引后, 由术者双手拇指由桡骨骨折远端背侧按压, 方向朝向掌侧, 同时令患者腕关节保持掌屈尺偏, 即完成复位。术后1 d后指导两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预防术后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参数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参数的比较见表1, 由表可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相关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由表可得,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以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见, 且发生率占骨折发生率的20%以上, 仅次于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由于桡骨远端是骨密质和骨松质的交界处为力学上的弱点, 因此, 此部位为骨折的好发部位[3]。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及时准确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是治疗的关键[4]。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手术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两种。桡骨远端发生稳定的关节外骨折, 通过手法复位即可良好复位, 若出现关节内严重骨折, 简单的手法复位难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关节面, 并且可能导致患肢肢端血运障碍, 需要复位后进行X线平片检查, 若对位不理想需重新复位。而切开复位后通过T型钢板固定, 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减少骨块移动的概率, 避免关节面治疗后坍塌的危险。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尺偏角和掌倾角分别恢复至21.24°和10.18°, 均达到正常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最低值, 而对照组患者与正常范围还有一定差距。研究中发现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者, 其中以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肌腱损伤最为明显。可能的原因为骨筋膜室内出血, 没有及时减压, 对周围其他组织挤压造成的, 严重可导致“5P”症状的出现。本次研究中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而切开复位将创口打开, 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降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概率。对照组发现唯一1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 是由于关节面内发生骨折, 致使关节面不平整造成的, 说明相较于手法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更好的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本次研究中没有感染患者出现, 但是相关研究表明, 浅表的感染可以通过针道向骨骼及深部组织扩散, 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降低术后针道感染的发生概率。因此, 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应注意避免术中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能够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壮, 余斌, 冷晓情,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正外科杂志, 2010, 18 (21) :1776-1778.

[2]庞启雄, 张朝驹, 白红军.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11) :1562-1565.

[3]刘毅, 陈海云, 朱书敏, 等.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 4 (1) :19-20.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9

关键词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 疗效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1],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2],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康复水平和老年生活质量。目前最常用见的方法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若螺纹钉选择不恰当,常会造成畸形、疼痛。为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2011年6月~2012年7月采用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3月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7例,男5例(57.1%),女3例(429%),男女之比167:1,年龄21~73岁,平均542岁。

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电透下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患者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下,平卧于骨科牵引床上,对侧下肢极度外展,患侧下肢外旋位绑于托架上。先使患肢外旋,再外展20°,然后再施行牵引使患肢略长于对侧肢体长度。术中用手将大粗隆向前、后推动数次,再内旋患肢,略微放松牵引[3]。C型臂透视观察复位情况,闭合复位要尽量达到Garden对线指数要求:即在正位X线片上,股骨头内侧骨小梁的中心轴线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形成的角度>160°,且<180°;在侧位片上,对线指数是股骨颈直线为180°,正常的指数应在20°之内。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在股骨大粗隆下约15~20cm处,做一长约10cm的纵切口,切开皮肤及阔筋膜,平行于股骨颈轴线钻入第1枚导针。透视位置正确后,平行于第1枚导针呈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再钻入2枚导针,导针深度为股骨头软骨下5mm。再次透视证实导针位置满意后,分别测深、钻孔、攻丝,逐一拧入相应长度空心螺钉,使螺钉尖端位于股骨头下05cm,螺纹要通过骨折线。

结 果

7例患者经过7~22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优6例(857%),愈合良1例(143%),优良率1000%。术后关节活动85±60周,骨折愈合时间24~104个月,骨痂生成时间21±11个月。

讨 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康复水平和老年生活质量。目前最常用见的方法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若螺纹钉选择不恰当,常会造成畸形、疼痛。

股骨颈骨折是骨折最易发生的部位,骨折后局部会出现血供差、骨折愈合能力差等現象,老年人因身体各机能下降以及营养不易吸收导致骨质疏松[4],股骨颈脆弱而多见,由于患者较年长,抗病能力弱,身体机能恢复慢,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吸收。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是目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能明显提高骨折愈合率。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应用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治疗后可较早地进行肢体活动。对于年龄大、耐受力差的患者来说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因股骨颈的血供特点,其并发症常为骨折后不愈合与股骨头坏死。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①手术操作方便。由于螺钉的中空结构,给术者带来较大方便,手术操作套入准确,不会套错,在套入过程中也不影响骨折断处的移动,造成位移,装偏等[5,6],同时由于空心可以减轻重量,减少压力,避免骨内高压[7]。②固定牢固,螺钉前部分有宽而深的螺纹,可以牢牢固定在骨小梁中,避免了螺钉的松动,脱落或退出[8],而且螺钉的螺纹可以加固,可以牢牢固定好。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7例患者经过7~22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优6例(857%),愈合良1例(143%),优良率1000%。术后关节活动85±60周,骨折愈合时间24~104个月,骨痂生成时间21±11个月。因此,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春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2):144-145.

2 黄富运.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8例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8,4(30):598-599.

3 Bout CA,Cannegieter DM,Juttmann JW.Percutaneous 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the three point principl[J].Injury,2007,28:135-139.

4 刘粤,张长青,孟炜.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多元相关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8(7):617-621.

5 李亚平,蔡友毅,杨德俊,等.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血管束植入治疗股骨颈骨折62例[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37):108-109.

6 张忠诚.加压钉内固定术联合高压氧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2(17):167.

7 Harris W 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2009,51:737.

骨折加压复位固定 篇10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内,骨折,内固定器,治疗结果

近几年,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机动车辆的增加, 四肢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且伤情严重, 并伴有相邻重要神经和血管及部分脏器的损伤。传统的保守治疗 (如石膏、牵引固定等) 对患者的软组织有较大损伤, 患者恢复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2]。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因其具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部位弹性固定等优势, 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四肢骨折患者行LCP手术,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3例) 。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15~69岁, 平均 (37.1±3.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 高处坠落8例, 挤压伤7例, 摔伤4例, 其他3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2例, 胫腓骨骨折1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龄15~66岁, 平均 (36.5±3.9)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7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 高处坠落11例, 挤压伤6例, 摔伤5例, 其他2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0例, 股骨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行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常规X线或CT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类型。如患者出现肿胀、感染等症状, 应改善血液循环、肿胀情况及抗感染药物治疗。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复位后, 根据钢板大小行局部骨膜剥离, 骨折固定器套在骨折部位后方, 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 钻孔, 将螺钉拧紧。观察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做切口 (2~3cm) , 分离软组织, 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 将锁定加压钢板放置在骨表面, 并在X线下调整钢板位置, 钢板位置调整至正确位置后在远端及近端分别置入螺钉1枚, 观察骨折复位状态, 复位完成后, 于远端及近端各植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 将皮肤切口缝合[4]。

1.2.3术后处理

术后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及关节的锻炼, 训练1周后可扶双拐下地行走, 术后1个月左右患者可尝试单拐行走, 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可尝试脱拐行走;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3~5d, 可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帮助患者伤口愈合。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5]。

1.3 疗效判定标准[6]

参照Johner-wrhu评分标准, 优:关节形态正常、无疼痛, 肢体缩短<1cm, 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良:关节形态正常、偶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2 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一般:关节常有疼痛感, 肢体缩短<3cm, 活动范围>正常范围的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 (6.4±1.2) 个月, 对照组患者为 (8.7±1.4) 个月, 观察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优良率为92.9%, 对照组为79.1%,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四肢骨折不仅造成骨折端骨质破坏, 同时会造成骨折部位周围血运、软组织严重损伤, 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 (感染、关节功能受限等) [7]。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有效的固定能够巩固解剖复位效果, 同时也关系到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内固定的效果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随着临床医生对骨折内固定方式不断探索, 骨折内固定的方式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 在强调微创的同时对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的转变也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8,9]。锁定加压钢板为一种内固定方法, 其在保留断骨生物学完整性的同时, 还创造了对骨折愈合更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10]。锁定加压钢板长钢板、少螺钉的设计, 使钢板与螺钉间能稳定成角, 与传统钢板比较具有更强的抗扭转、抗弯曲能力, 对骨折区骨折愈合的微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和锁定孔的内螺纹完全吻合, 拧紧后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对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具有骨愈合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大斌, 杨璐, 乔宝成.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3) :1559-1560.

[2]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3] 张海波, 王义生.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4) :1857-1859.

[4] 周陈斌, 李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05-1406.

[5] 李首军.对47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8) :154-155.

[6] 张曦, 许建湘, 吕正祥,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2) :196-197.

[7] 张株根.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20-121.

[8] 杨卫华, 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5) :975-976.

[9] Kouvidis GK, Sormners MB, Giannoudis PV, et al.Comparison of migration behavior between single and dual lag screw implants for intertrochanterie fracture fixation[J].J Orthop Surg Res, 2009 (4) :16-17.

上一篇:民族民歌下一篇:考核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