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2024-07-25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精选十篇)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篇1

1农业资源概念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 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设备, 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

2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农业生态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 农业资源和已经呈退化的趋势,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时候,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耕地过度利用, 破坏其原有的生存环境, 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对农业的泥土和用水都造成严重的损害, 近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的急剧增长, 都打破了农业资源原有的生长环境, 因此, 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要重新规划农业的发展模式。

2.1在浪费资源方面

在农业生产方面, 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例如:玉米的秸秆就是很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料, 但是在收割后为了方便清地, 采取直接在田地焚烧秸秆的措施, 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 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在农田灌溉时, 很多农民为了方便直接把水管放在田地无人看管, 造成大水漫灌的现象, 这样不仅破坏了田地的收成, 还促使水土流失, 影响土地的二次耕种。

2.2资源与环境被污染方面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污染浪费的现象, 比如:在饲养牲畜时产生的粪便都直接投入排水池中,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的农药含量大大升高, 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藻类的异常繁殖, 引发水质发生恶化。这些污染现象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合理开发资源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资源的保护就是要运用法律、经济、政治等手段, 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 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要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环境的规律, 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 要着眼于全局, 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3.2改善当前的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 用自然光的光合作用代替饲料化肥, 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地的伤害, 增加耕种的次数, 提高产量, 合理规划更重的密度, 采取高杆作物和低杆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 既节省耕地又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获得更多的能量, 近而提高作物产量。

3.3在浇灌农田时要节约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在农田浇灌的方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 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的浪费,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浇灌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大力开发再生能源。近几年随着农业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 很多资源已经逐渐减少面临枯竭, 因此, 开发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能源, 这样既起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 又有效地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要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以“两个持续提高”为工作目标, 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 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 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抓好示范建设,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 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 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 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加强地膜监管, 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 启动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广, 推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 推进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再提升;力争实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管理工作制度化、监测预警信息化、防治工作长效化、防控管理分类化;实施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 加强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树立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典型, 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环境联动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3.6要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 以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 (资源环境) 安全的三个安全以及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 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程度。

3.7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想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 就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 避免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 导致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退化, 影响土地的耕种能力, 建立预警系统, 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发展变化, 针对出现的问题状况及时解决, 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结束语

环境监测预警是环境管理职责最基础、最基本的一支力量。因此, 建立支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列行监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监测能力和信息技术系统的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十分重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改善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笔者通过分析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夏晖.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篇2

1、煤的组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氮、硫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使其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气化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3、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4、石油的加工: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资源浪费;再生资源

人类是要依附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生存的,因此人类在生活中的每一举动都会直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產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四)加大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并不高,由于近几年的过度开发,一部分资源已经几乎枯竭,开发再生资源已经成为趋势。风能和太阳能以及沼气等再生资源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利用再生资源不仅充分节约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能同样提高农业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五)对环境实施监控。农业资源一旦受到破坏或者污染就很难治理及恢复,有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要对环境进行监控,要实时控制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农业资源造成损害。结束语: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环境保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农业资源使用能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推广绿色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使用有机肥等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通过本文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农业中只要找对了方法,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保护其实并不冲突,而且相互结合还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环境问题严峻,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确保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4

1.《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 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 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 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知识网络

三、考点解读

(一)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 并用于生活、生产的物质或能量。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

有限性, 首先是针对所有的资源而言, 指在一定区域, 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次,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生产规模要适度, 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 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无限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将不断扩大和提高。

3.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质等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 导致陆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同类型的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所不同, 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 其分布都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质规律。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不平衡性要求人们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 资源要进行跨区域调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地域组合的整体性。

它体现的是自然资源整体性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的自然条件下, 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环境。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尤其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对资源的利用, 必须综合利用, 统筹兼顾。

(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资源的属性, 可以将资源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即矿产资源) 两大类;按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

1.宇宙资源。

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如月球上的氦-3) 。

2.气候资源。

指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 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

3.陆地资源。

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4.海洋资源。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主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享有资源管辖权) 。注意关注:日韩独岛 (竹岛) 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等。

(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传统生产模式 (掠夺性开发) 和消费模式 (奢侈浪费) 的不合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正在日渐枯竭。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土地功能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的破坏、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 (结构、数量方面) 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实质是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复习时应关注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大举措——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晋煤外运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四) 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五)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主要涉及流域内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分析。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②工程条件:移民少, 淹没农田少, 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 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从河流流量大小、落差大小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 水能资源丰富;反之, 则水能资源贫乏。因此, 河流在从山区流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 水能资源大多比较丰富, 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2)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供水和农业灌溉, 解决季节性供水不足问题主要靠修水库蓄水;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澳大利亚有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 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 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 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2)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 水域内害虫滋生, 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 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 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 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 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六)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状况的变化。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 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使土地退化状况趋于好转。

(七)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1.什么是能源资源。

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能源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动力。矿物类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 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 世界能源的消费以石油为主, 中国能源的消费以煤炭为主 (75%左右) 。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源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是因为, 能源是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同时, 能源消费也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 世界的能源消费以非可再生的矿物类能源为主, 它们的储量有限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因此, 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能源供应普遍紧张。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能源供应稳定, 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应立足国内, 发展国内能源生产, 节能降耗, 开发替代能源;还要积极实施能源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3.能源资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分析储存量等,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资源的外运能力;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构建多条产业链, 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

4.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污染。

(2) 保护与治理的措施:①提高煤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治理“三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四、题型回顾

例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 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 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 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 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 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 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 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 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 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是人教必修三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戈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第 (2) 题, 考查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答, 则不仅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 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 从而导致失分。因此, 沉着认真的审题, 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 合理的组织语言, 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 与煤炭相比, 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 瓜州风能资源丰富 (有“世界风库”之称) , 年大风日数多 (近70天)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 (充足) 或戈壁 (难利用土地) 广布, 地形平坦。

(3) 当地 (经济落后, 人口稀少) 电能需求少;离东部 (用户) 较远 (需长距离输电) ;当地基础设施 (如电网等) 不完善;建设成本高 (投资大) , 当地资金不足。

(4) 风电极不稳定, 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进行调节、控制, 使电网输电平稳 (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 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

五、命题预测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这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 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设置问题, 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 并调动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 该类试题设置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能力测试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 (图3) , 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 (煤) 遍地”, 资源非常丰富, 但在5年前, 该地“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 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4.近年来, 该地区逐渐形成图4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 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5) , 回答5~6题。

5.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 其主要的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6.从图示信息看, 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图6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经济发达, 基础好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8.近年来, 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 降水减少

9.阅读图文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为中缅油气管道位置示意图及缅甸皎漂港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该管道南起缅甸皎漂港, 从云南瑞丽进入昆明, 然后再延伸至贵阳、重庆和南宁, 已于2013年5月全线贯通。建成后, 比绕道“危险、脆弱”的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国内, 可缩短里程约1820海里。

(1) 结合材料一, 归纳皎漂港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3) 结合材料一、二, 说明该工程对我国的积极意义。

10.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西藏位于我国西部边陲,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牧业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以上。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能源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西藏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大, 但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生态环境差, 能源开发难度大。

(1) 分析甲所在区域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

(2) 简述乙所在省区气温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列举青藏高原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 并任选一种分析其丰富的原因。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B由图中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该地区石油工业薄弱, A项错误;建材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C项错误;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项错误。

2.B该地区煤炭外运具有“双赢”效益。对于东部沿海地区 (输入地) 而言, 输入煤炭能缓解其能源不足的压力, 但会产生大气环境问题;对于输出地而言, 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但单一的煤炭输出不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 煤炭开采时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3.B该地能源丰富, 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

4.D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 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减轻了大气污染,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5.B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6.C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 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 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短缺。

7.A由图示信息可知, 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

8.D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严重有关。

9. (1)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 (年均温在25°C以上) ;年降水量丰富, 主要集中在雨季 (或夏季, 或5—10月) ,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6分)

成因:地处热带沿海平原;雨季 (5—10月) 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 降水丰富;旱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 降水稀少。 (6分)

(2) 地形崎岖、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 (2分)

(3) 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缩短油气运输距离, 降低运输风险和成本。推动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增加西南地区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收入,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西南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有利于加强中缅两国分工与合作,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双边贸易的发展。

10. (1) 纬度低, 热量充足;受夏季风影响大, 降水丰富;相对高度大, 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2) 气温特点:气温偏低。

影响: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 放养耐寒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 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种植耐寒的小麦、青稞、豌豆等;昼夜温差大, 光照强, 单产高;气温低, 病虫害少, 农药使用量少, 农产品品质高。

(3) 清洁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水能

风能: (藏北高原) 昼夜温差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 植被稀疏, 摩擦力小, 风能丰富。

地热能:位于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岩浆活动频繁, 地热丰富。

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太阳能丰富。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篇5

审稿人:张磊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一视角,进一步阐明化学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上节内容相辅相成。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而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学习第一节内容之后,教材又安排了第二节内容,能使学生对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2.能力目标:

(1).以聚乙烯为例,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

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尽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差距,但不影响本节教学,因为本节教学重在使学生做到了解和体会,知识教学不必过分加深、拓宽。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

可利用图表、数据、观看有关录像资料、研讨或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炼油厂、科研院所、环保部门。结合当地或其他地方污染或污染治理情况,展开调查,组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应内容,填写课前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精心备课,制定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原料,消耗大量能源,在得到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几种重要的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学习目标见学案。

[板书]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讲述]迄今为止,煤、石油和天然气仍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过渡]现在我们首先学习有关煤的综合利用的相关知识。[板书]

1、煤的综合利用

[讲述]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板书](1)煤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含有:碳、氢、氮、硫、氧等元素。[投影]

[讲述]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液化和汽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板书](2)煤的综合利用:干馏、液化和汽化。

[讲述]煤的干馏是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在煤干馏的过程中,可以生成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等。其中焦炭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煤焦油中含有各种烃的同系物和酚类,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中含有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等气体燃料,是重要的燃料;粗氨水可以生产化肥。这样,煤就可以得到综合利用。

[板书] 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产品: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投影]表4-2 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

[讲解]煤的汽化原理: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气体。[板书] 煤的汽化:C(s)+H2O(g)

CO(g)+H2(g)

[讲解]煤的液化原理: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板书]

[过渡]提问天然气主要成分? [板书]

2、天然气

[讲述]天然气的主要用途:化石燃料、化工原料。

[板书](1)化石燃料(2)化工原料:合成氨、生产甲醇、合成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阅读]资料卡片---甲烷水合物

[例题]最近,新华社的一条消息中披露: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而我国东海“可燃冰”的蕴藏量也很可观„„“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H4·H2O晶体中水是溶剂 B.CH4·H2O的组成元素有3种

C.CH4·H2O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1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2)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你认为能开发利用 的新能源还有(至少填写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1)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剂与溶质间没有固定的组成,而CH4·H2O的组成固定故A不正确.CH4中含C、H二元素,H2O中含H、O二元素,故CH4·H2O由C、H、O三元素,组成B正确.CH4·H2O分子中CH4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而其式量不等则C不正确.CH4·H2O可燃是由于分解产生CH4的原因,故D不正确.

(2)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氢能源等.

[复习] 初中有关石油的知识。

[讲述]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环烷烃所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的化学成分随产地不同而不同。

[板书]

3、石油

(1)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元素碳、硫、氧、氮等。[讲解] 石油的炼制:

原油成分复杂,还含有水和氯化钙、氯化镁等盐类。原油必须先经过脱水、脱盐等处理过程,才能进行炼制。

经过脱水、脱盐的石油主要是烃类的混合物,因此没有固定的沸点。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冷凝先分离出来。随着温度升高,较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冷凝也分离出来。这样继续加热和冷凝,就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这种方法叫做石油的分馏。工业上分馏石油是在分馏塔中进行。

石油通过分馏的方法获得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液体燃料。但产量不高,仅占石油总质量的25%左右。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油的产量,在石油工业上采用了裂化的方法。裂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板书](2)石油的炼制:

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投影]

[板书]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

[讲解]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里,常用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石油的裂解。所以说裂解就是深度裂化,以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为主要成分的石油加工过程。

[板书]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重整: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

[讲解]三大合成材料与煤、石油、天然气的关系,聚乙烯塑料的合成及应用。[投影]图4-6原油的分馏及裂化产品用途示意图

[讲解]聚乙烯的生成原理:在适当温度、压强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

CH2=CH2+CH2=CH2+CH2=CH2+„„ →-CH2-CH2-+-CH2-CH2-+-CH2-CH2-+ „„

→-CH2-CH2-CH2-CH2-CH2-CH2-„„

[板书](3)石油重要产品:

[投影]聚乙烯颗粒:

[讲述]聚乙烯及聚丙烯与白色污染关系,提醒同学们爱护环境,不乱丢塑料垃圾。[投影]图4-8塑料制品的回收与利用

[思考与交流]

1、回收利用废旧合成材料的途径?

2、通过必要的数据论证限制生产使用聚苯乙烯快餐盒的意义。

[阅读]科学视野———壁虎的脚与胶粘剂

壁虎能在光滑的墙壁上行走自如,甚至能贴在天花板上。这表明,壁虎的“脚”底与物体表面之间必定存在很强的特殊黏着力,但这种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科学家对壁虎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每只“脚”底部长着大约50万根极细的刚毛,而每根刚毛末端又有约400 ~1000根更细的分支。这种精细结构使得刚毛与物体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从而产生“范德瓦尔斯力”。据计算,一只大壁虎的4 只“脚”产生的总作用力压强相当于10个大气压。而这种力的产生靠的是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人们从壁虎脚的附着力得到的启示今后有可能派上用场,如用于研制爬墙机器人,或研制世界上第一种乾性粘合剂。

[小结]略 [作业]见学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综合利用

(1)煤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含有:碳、氢、氮、硫、氧等元素。(2)煤的综合利用:干馏、液化和汽化。

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产品: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煤的汽化:C(s)+H2O(g)

CO(g)+H2(g)

2、天然气

(1)化石燃料(2)化工原料:合成氨、生产甲醇、合成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3、石油

(1)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元素碳、硫、氧、氮等。(2)石油的炼制:

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

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重整: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

(3)石油重要产品:

第二课时

[复习]煤的干馏及石油的炼制原理 [图片导学]

[板书]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讲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和人类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情况的监测、三废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都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板书]

1、环境问题: 化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交流1]自己掌握的有关环境监测的一些内容。

[讲解]要了解环境污染情况,消除和控制污染以及研究污染物的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鉴定,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化学工作者正承担着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

[交流2]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讲解]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及携带的颗粒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土壤水源污染,需经过多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减少环境污染及资源回收两个重要目的。化学在治理三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板书]

2、大气污染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思考与交流]1.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元凶,工业上常利用一些廉价易得的化学物质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原理和类型。

[学生汇报]利用化学方法可以控制硫和氮氧化物,进而控制酸雨等危害。例如,针对我国以煤炭为主、酸雨类型属于硫酸型的特点,主要采取燃料预脱硫、炉内脱硫和烟囱排气除 硫等措施,用CaCO3、CaO、Ca(OH)

2、NH3水等吸收脱硫。

CaO(s)+SO2(g)

CaSO3(s)

2CaSO3(s)+O2(g)

2CaSO4(s)SO2 + 2NH3+H2O===(NH4)2SO3

[板书]

3、酸雨控制:生石灰脱硫

[思考与交流]2.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排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出现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水华等严重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污染和治理的情况。

[学生汇报]工业生产废水和污水的不适当排放、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严重水体和水源污染。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合成洗涤剂常用多聚磷酸盐作为助洗剂,在水体中经藻类的微生物催化后,容易水解为磷酸盐,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

[板书]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氮、磷化合物。

[投影]水华图片并讲解:水华的形成原理、水华与赤潮的关系。

[讲解]为尽最大限度避免污染,我们应首先实行清洁生产及采用绿色化学原理。清洁生产可以概括为: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的生产过程,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把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从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而且不产生污染;并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助剂和催化剂,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群安全和人身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板书]

4、清洁生产: 绿色化学:

[讲解] 绿色化学反应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分子中的原子100%转化成产物,实现“零排放”,充分利用了资源,又不产生污染。

[投影]图4-11绿色化学示意图:

[例题] 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目标产 物的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讲解] 根据原子利用率内涵,副产物越少原子利用率越高。C项的副产物为0,则原子利用率为100%,答案为C。也可以分别计算其他方法的原子利用率,再比较。A项原子利用率利用率100%=42.3%;B项原子利用率 ×100%=100%;D ×

项原子利用率

100%=25.4%;C ×

项原子

×100%=23.7%。所以原子利用率大小:C>A>B>D。答案:C。

[试题反思]

1、原子利用率与产率相同吗?

2、绿色化学对化学、化工提出了那些挑战? [小结]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也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业]:见学案

九、[板书设计]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问题:

化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大气污染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3、酸雨控制:生石灰脱硫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氮、磷化合物。

4、清洁生产:

绿色化学: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切实加强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6

【关键词】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提高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林业的首要任务,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林地资源在 “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中的作用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全面实施,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重新认识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刻内涵,详细分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林地资源消长动态以及林业建设工程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作用影响,恰当评价林地管理现状,重点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分析及林地可供建设用地分析,采取措施,强化资源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我省开展的“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影响面广,意义重大,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林地既是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省现有森林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4.32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3.6%。 现有森林资源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1.3立方米。国有森林面积占93.2%,集体森林面积仅占6.8%。 天然林面积占79.7%,人工林面积占20.2%。能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林地资源,直接关系“建设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十一五”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已为我省特别是山区林农致富、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当前林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林业部门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林地保护与开发中,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对林地资源的管理不够重视

普遍存在重耕地、轻林地现象,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像抓耕地保护一样抓林地保护工作,尤其在征地过程中,对林地的补偿价远远低于耕地和园地,致使林农的利益受到损害。

2.2是建设工程项目随意侵占林地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现象突出,尤其是铁路、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依仗政府工程、扶贫工程,不经林业部门审核审批,就动工建设,甚至项目竣工还未报批。

2.3是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利用林地垦造耕地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方都未认真执行,依然存在无序、违法开发,致使大量林地转为非林地,对现代林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2.4是对违法占用林地问题查处不够及时、严肃

近年来,有关单位对群众举报和专项检查发现的违法使用林地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行政处罚的只通报教育,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只罚一下款,查处极不严肃,尤其是涉及重点工程违法的问题,往往下不了决心,这是违法占用林地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促进林地的依法保护和利用

3.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林地的保护和开发

林地保护利用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根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核心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本,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林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本的核心要素,对其实施可持续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是确保任何森林资源的利用都是生物可持续的管理。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社会的公益事业。要完成上述两项使命,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根本,如果林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就无从实现。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认清林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依法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积极支持林业部门开展工作,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和开发林地资源,使有限的林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3.2要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进程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既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依法保护和管理利用林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近两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力争2011年底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

3.3要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

根据“控制总量、依法依规、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国家林业局总体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各省全面推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将其列入年度林业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确保各年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面积控制在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林地定额以内,切实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4要严格把好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关

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实行审核审批,这是森林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的法定职责。针对近年来存在的有些建设项目边批边建、甚至未批先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是对省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要逐步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提高审核审批工作的主动性;二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保证所审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三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督,切实防止少批多占,随意改变用途等现象的发生。

3.5要加大对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力度

青海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篇7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草地退化严重, 草地资源保护任重道远。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本省90%以上的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严重威胁着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地区植被盖度大幅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植物生长条件恶化, 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优良牧草数量下降, 最终造成优良草地减少, 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难度加大。

(2) 珍贵植物的保护力度不够。由于青海省草地辽阔, 加之草地资源保护、管理的队伍薄弱, 对一些珍贵的植物, 尤其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名贵中藏药材的保护力度不够, 非法采集的现象不断发生, 麻黄等珍贵药用植物已非常稀少。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 一些高原特有的珍贵植物将会消失。

(3) 草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本省虽然在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中藏药材的人工栽培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研究不够深入。草地牧草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特别是重要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工作急待尽快开展。

(4) 青海省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对牧草种质资源展开了搜集、评价、保存和编目工作, 但截止目前, 已搜集到的当地牧草种子标本不足200余份, 目前库存的绝大部分是从国内外引进的牧草品种和地方品种, 省内的野生优良牧草种子甚少。对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评价、牧草种质资源潜能的发挥, 还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2 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牧草资源保护与利用。

青海省植物物种资源较为丰富, 在全省2 500多种植物中, 其中青海省特有植物24属, 特有种45种。但在植物资源的物种保护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 到目前为止, 本省尚无草地种质资源库。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物种资源,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 青海省开展了野生牧草的采集、驯化、培育以及优良牧草的引种工作, 建成了牧草种子标本库, 收集、采集牧草种子标本, 为牧草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优良牧草保护和利用。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 本省在当地天然草地采集了披碱草、早熟禾等二十多个野生牧草品种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将牧草种子从原产地采集后, 经过驯化培育后人工繁殖, 不仅开发了牧草种子资源, 也为牧草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多年生牧草种子繁殖田近0.39×104 hm2, 主要繁殖品种有青牧1号老芒麦、短芒老芒麦、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和同德披碱草等十多个优良牧草品种。

2) 牧草种子标本库建设和保护。

从牧草原产地采集种子后以种子标本形式保存, 从而达到保护牧草种质资源的目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 并着手建立了牧草种子标本库。全省现库存2 129份牧草种子标本, 其中禾本科牧草品种997份 (包括759份燕麦品种) , 豆科牧草品种489份, 其余为其它科 (十字花科、藜科、菊科、莎草科、蓼科等) 牧草品种。

(2) 中藏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本省天然草地上分布着丰富的名贵中藏药材资源, 其中冬虫夏草、贝母、秦艽、大黄等名贵中藏药材享誉中外。为了加强对中藏药材资源的保护, 防止滥采造成破坏, 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出了《青海省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等野生药用植物的通知》, 对加强中藏药材资源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中藏药材主要品种的人工栽培研究和开发利用, 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目前已进行人工栽培的中藏药材品种有大黄、甘草、枸杞、藏茵陈等。人工栽培中藏药材工作的开展, 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又保护了天然中藏药材资源, 确保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3) 积极开展草地植保和草地改良, 保护草地资源。

谈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篇8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林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是林业发展的真正要素, 林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于森林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1 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林业生产

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强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地, 有效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和活力, 确保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在经营单位, 区域、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 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1987年在挪威,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人们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我们林业生产过程是不断改善旧体制, 建立新模式, 发展新格局的过程, 在生产实现活动中我们在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生产。

2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含义

森林资源是林地上的所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地下矿藏资源的总称。森林利用包括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服务功能利用。森林利用必须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森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等多种需求, 科学合理确定森林利用内容、布局、强度和方式, 保持森林持续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价值。森林利用应遵循多目标协调的原则, 利用强度不能超过森林资源的再生或承载能力, 保持森林良好更新和再生能力, 要充分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收获利用技术, 将森林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就是在保护中开发森林内的各个资源,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森林光有保护不开发利用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 反之只搞利用不谈保护更不能使林业发展, 保护与利用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森林的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长期的利用, 长期的利用必须有效的保护森林, 两者共存。

3 林业建设中对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认识

3.1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

3.2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 根据立地条件制订出不同的经营目的的地块, 对立地条件差的无林木林地尽快恢复植被。

3.3产业方面加大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采取“一保二促三带”的策略, 既保证群众的烧材及自用材, 促进公益林建设, 同时带动旅游业和林副产品的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 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挖掘森林潜在资源,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推进野生药材和林下野生食品的利用, 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 实施大公司发展战略, 共同开发新产品, 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 森林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森林资源队伍管理建设

目前, 森林资源直接实施微观管理的林业局、林场、森调队及营林队, 调查设备仍十分陈旧, 工作条件依然简陋, 加之队伍不稳定,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当前林业经营体制全面调整与改革的有利时机, 更新设备, 加强技术培训, 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全面提高各级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 使其成为一支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

4.2 实行分类控制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要求对采伐的商品材、自用材及烧材等分项限额指标不得相互挪占, 我们认为要做到采伐限额管理与计划管理相统一, 但从林业实际生产情况看, 应对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即对商品材的采伐、运输和销售要分别进行总量控制, 对自用材、烧材应严格控制标准, 认真核定限量。同时, 应针对林区发展民有林的实际情况, 积极创新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方式, 实行企业木材生产采伐限额和个体民有林木生产采伐限额管理分开单下, 对非公有制营造原民有林优先安排采伐限额, 采伐限额指标应允许年度间调剂, 确保非公有林所有者的受益权。

4.3 严格采伐制度

为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主管单位要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同时, 确定出按照林木采伐管理“三不原则”, 即采伐限额管理要求一米不超采, 有困难不向林子伸手, 增加企业效益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要求, 严格履行年度森林采伐量, 计划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 坚决完善伐区调查设计、审批、拨交和验收等生产程序的各项管理, 同时要积极推行“森林生态采伐”模式, 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达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4.4 实行监督检查制度

坚持通过“三总量”对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严肃认真的监督检查, 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继续贯彻伐区采伐作业的公示制度, 增强依法监督管理和职工监督力度;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使管理贯穿始终。

4.5 建立与完善森林资源检测与评估体系

谈苏北毛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9

苏北毛驴作为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 一方面数量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良种质量下降。据统计, 2006年苏北毛驴年末存栏总量只有5.67万头, 较1980年的7.70万头, 减少26.4%。2007年苏北毛驴中心产区东海县年末存栏量1.89万头, 能繁母驴0.92万头, 当年生仔0.65万头, 年出栏肉驴1.82万头, 当年屠宰1.10万头, 驴肉总产量2 265t, 2008年全县年末存栏量1.78万头, 能繁母驴0.90万头, 当年生仔0.62万头, 较2007年, 分别下降6%、2%和5%, 年出栏肉驴1.89万头, 当年屠宰1.20万头, 驴肉总产量1 563t, 年增长分别为4%、9%和-31%, 肉驴消费增长惊人, 驴肉价格由原来的34元/kg增长到40元/kg, 增长18%, 熟驴肉价格由原来70元/kg增长到90元/kg, 增长29%, 出现了大驴杀光杀小驴的现象, 目前, 苏北毛驴存栏总量只有5.00万头, 能繁母驴只有2.50万头, 驴仔1.70万头。

苏北毛驴全身都是宝, 很有开发利用价值, 是致富的好项目, 但不能无序使用苏北毛驴资源, 要加对强苏北毛驴品种资源的保护, 加快发展苏北毛驴产业经济。目前, 苏北毛驴存在数量锐减、无保种场、血缘狭窄等问题。为此, 东海县成立了苏北毛驴养殖专业合作社, 大力进行苏北毛驴良种繁育和推广, 推进苏北毛驴产业化经营, 引导、扶持苏北毛驴产业发展, 认真做好苏北毛驴产业化发展规划, 结合东海实际, 实施苏北毛驴产业开发。山东省成立了“山东天龙驴产业经济研究院”, 进行商品驴产业研究开发, 为苏北毛驴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 农业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特色就是优势, 资源就是潜力。利用苏北毛驴资源, 挖掘市场潜能, 培育壮大苏北毛驴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 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集聚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发展资金,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加快构建苏北毛驴产业带, 积极发展以连云港市西山有机畜禽养殖场为首的苏北毛驴产业化龙头企业, 成立东海县苏北毛驴产业协会, 建设苏北毛驴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打造苏北毛驴产品品牌, 创建苏北毛驴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利用宝贵的苏北毛驴资源, 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新建苏北毛驴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建立健全苏北毛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提高苏北毛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使苏北毛驴产品总量占全县农产品总量的10%以上;要建立1~2个产加销一条龙的综合大型企业, 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围绕苏北毛驴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 使苏北毛驴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 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区域内农户总数的10%以上;利用苏北毛驴的可骑乘功能, 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

加强对地方良种苏北毛驴的保种和选育工作, 建设保种场, 开展提纯选育工作, 建立活体保种场, 对苏北毛驴的精子、卵子进行冷冻保存, 取得苏北毛驴的DNA, 保存一些特有基因, 兴建苏北毛驴原种场或扩繁场, 建立苏北毛驴良种改良站, 用苏北毛驴作母本, 用德州公驴作父本, 培育具有杂交优势的杂交一代———苏德驴, 进行毛驴养殖技术指导;以东海县为中心生产区, 辐射赣榆、灌云和新沂2县1市。

集聚项目资金, 加快苏北毛驴产业化建设。争取省、国家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苏北毛驴产业聚集。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苏北毛驴产业开发, 尤其是产业链式开发中的加工流通领域;通过投资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 信贷资本为依托, 集体、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 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苏北毛驴产业化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

围绕苏北毛驴产业化, 针对苏北毛驴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开发等基础应用性研究, 并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壮大苏北毛驴业龙头企业和科技企业;加强苏北毛驴产业新技术成果的实验示范, 提高苏北毛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银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探讨 篇10

银杉作为一种濒危植物,自1955年发现以来,即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浓厚兴趣,在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3]。现在银杉间断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4省区,形成大娄山、越城岭、大瑶山和八面山等分布区。虽然水平分布范围跨度较大,但银杉资源量十分有限,即使在每个分布区,银杉林也不成片,而是呈岛屿状间断分布,并且形成11个群落类型[4]。目前,银杉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世界稀有植物》[5]。

1 银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银杉作为一种珍贵的稀有植物,其资源量十分有限,受到我国学者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5]。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关学者对银杉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已颇有成效。

1.1 濒危原因的研究

为了了解银杉的濒危机制,有关学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其濒危原因可概括为3点:一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强烈的气候变迁;二是人类活动在小尺度上加速了银杉种群的减少;三是银杉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对种群的发展不利[5]。

1.2 保护对策的研究

根据以上原因,相关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地确定保护对象;二是适度地人为干扰;三是重视银杉周围生境的保护;四是突破繁殖难关,实现迁地保护[5]。

1.3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开展繁殖试验

目前,已在广西花坪、四川金佛山以及湖南八面山建立了以保护银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广西桂林植物园,收集和保存大量的银杉种质资源,就地保存种质资源。相关学者还开展了银杉的繁殖试验和引种工作,促进银杉的天然更新和扩大分布范围,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4 资源利用,达到自然更新

从银杉种质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研究最多的就是银杉的自然更新。林木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林木天然更新是银杉种质资源延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依靠银杉自然恢复的能力,辅以必要的人力措施,可达到银杉种质资源的永续利用。

2 保护与利用银杉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政策管理实施不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了《森林法》、《种子法》,有国务院的“红皮书”,也有林业部门的红头文件,亦有政府扶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却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实施种质资源管理,很难实现银杉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2 银杉种质资源系统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对银杉种质资源系统的研究深度不够。该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遗传变异情况、遗传改良情况及濒危状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进度较慢,导致该树种资源的选择、种源区划、良种培育等资源利用工作一直未能广泛开展,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银杉面临濒危的现状。

2.3 公众认识不足,种质资源破坏、流失严重

保护银杉种质资源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业,其重要性未被公众认识而引起重视,宣传和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公众普遍认为建立保护区会影响当地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地方为获取银杉资源,乱砍滥伐,造成银杉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种质资源大量流失。

2.4 银杉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低

银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统一的规划,尚缺乏对开发利用野生珍贵银杉的系统研究。研究银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人员少、课题少,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总体上对银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低,影响国家育种事业的发展,满足不了林业发展对育种的需求。

3 保护与利用银杉种质资源的对策

3.1 国家应加强重视,完善政策

国家林业局应该制定相关的银杉种苗发展长期规划,将种质资源保护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同时科学规划银杉自然保护区布局,完善保护区网络,加强银杉的就地保护和植物园迁地保护网络体系[1]。在银杉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银杉保护现状作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银杉种质资源得到保护。

3.2 地方政府应结合资源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为充分发挥银杉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地方政府应依靠国家计委、财政部的支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切实解决经费问题,尽快建立经费来源主渠道。同时加强法制建设,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3.3 加强植物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强银杉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银杉保护宣传日(周)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设施和形式的建设;继续发挥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在植物保护教育和宣传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外开放力度,使民众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植物保护的意识。

3.4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3.4.1 建立采种基地和母树林基地。

对银杉的保护中必须注意充分利用有限的种子资源。银杉球果出种量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母树间,所以在银杉种源区内选择优良林分,建立采种基地和母树林,是银杉种质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在人工繁殖扩大其种群数量时,应该以球果出种量作为重要指标,选择好采种母树。

3.4.2 采用生物技术,加速银杉的繁殖与培育。

在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下,银杉的繁殖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应用技术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在此基础上,应针对银杉的发育繁殖生物学特性开展繁殖、育种科技攻关,培育优良种群。积极开展银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加强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在银杉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实现对银杉种质资源的系统保存、科学评价和有效利用。

3.4.3 建立种质资源平台,实现技术共享。

建立银杉种质资源平台,是指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将生长周期长、高度分散的种质资源进行资源集成和整理整合,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共享。积极和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联系,把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作为重点网站建设,与银杉分布区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提升银杉种质资源管理水平和资源保护及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利娟“活化石”银杉[J].百科知识,2005(22):36.

[2]谢宗强,李庆梅.濒危植物银杉种子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82-86.

[3]谢宗强.中国特有植物银杉及其研究[J].生物多样性,1995,3(2):99-103.

[4]谢宗强,陈伟烈.濒危植物银杉的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趋势[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1):48-55.

上一篇:儿童玩具车下一篇:装饰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