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2024-07-16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精选十篇)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1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 不仅是指学生激情投入, 而且还指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行为上表现为做好学习的准备, 对呈现的知识信息能够做出自我选择, 喜欢带着问题科学地进行学习, 并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图式进行重新调整。

如苏教版三年级 (下册) 第五课《雪儿》, 文中写“我”的腿跌伤后, 爸爸给“我”带回了一只翅膀受了伤的白鸽的事, 表露了“我”对受伤白鸽的怜悯之情和盼望白鸽回归自然的诚挚之心。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时, 还要求学生提出一些理解上的问题, 作好交流的准备。下面是某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 “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 敷了药,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 “我”便给他取名为“雪儿”。为什么不取名“小白鸽”, 而要取名“雪儿”呢? (2) 从此, “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看蓝天, 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 为什么不用句号, 而要用省略号? (3) ……所以人们称他们是“蓝天信使”。这里的引号是什么意思?信鸽为什么能飞越千山万水? (4) “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 喃喃地说道:“雪儿, 你去吧, 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里, 如何朗读才能表现“喃喃地说道”的语气?

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提出问题, 说明了他们已经沉浸于学习活动之中, 表现出了思维的倾向性, 从而为进入对话式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倡导学生乐于探究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探究主要是指带着问题去学习, 带着兴趣去讨论, 带着倾听去沟通, 这种探究是一种思维与表达相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中, 笔者常常从教学重点上去突破, 从教学难点上去切入, 从探究过程上去引导,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积极参与, 相互沟通, 共享成果。

如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 文中通过年轻画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 赞扬了他为国争光、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当时, 徐悲鸿得到了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悉心指导, 然而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个外国学生竟然冲着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接着, 文章写道:“徐悲鸿被激怒了, 但是他知道,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真正的中国人”的内在含义, 学生在探究中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片断:

师:他们 (指嫉妒中国人的一些外国学生) 原来对中国人持怎样的态度?

生1:他们嫉妒中国留学生。

生2:一个外国学生竟然冲着徐悲鸿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师:徐悲鸿心里明白,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哪些事实证明了徐悲鸿是“真正的中国人”?

生3:每逢节假日, 徐悲鸿就去巴黎的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他画呀, 画呀, 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4:他住的是租来的小阁楼, 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充饥, 而把省下的钱用来购买绘画用品。

生5:经过三年的努力,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师: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徐悲鸿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6: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富有远大的理想, 并且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人。

生7: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不怕嘲笑, 不怕讥讽, 昂首挺胸走自己的路的人。

生8: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不怕吃苦、勤奋学习的人。

……

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 伸向社会生活。随着时空的转换, 学生对“真正的中国人”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从而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三、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不是要学生去机械地抄, 也不是要他们去连篇累牍地写, 而是要结合阅读, 联系生活, 拓展思维的空间, 书写对阅读的感悟, 编织人生的梦想。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乐于动手, 勤于动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 (下册) 的《爱如茉莉》时, 通过解读, 学生对爱的内涵由朦胧到清晰, 渐渐地产生了理性的思考。于是, 笔者因势利导, 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爱是……”的句式, 用实例进行补充, 写一段言之有物的话。同学们颇有感触, 这里略举二三:

生:爱是老师的鼓励。在一次“跨越式跳高”的过程中, 我由于心理因素, 在某个高度上始终跳不过去。老师扬一扬手说:“刚才就是摆动腿时没有很好地摆起来。努力一下, 摆动腿时把腿提高一点, 动作就完成了!敢不敢再来一次?”当横竿又一次落地后, 老师又说:“来, 别害怕, 老师让另一位同学与你一起练。别放弃, 再试几次!”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终于找到了规范动作的感觉。

生:爱是同学的帮助。一次, 我感冒了, 睡在家里, 心里很烦躁。放晚学的时候, 朋友们来了, 又是问候, 又是给我讲当天的功课。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三天很快过去了, 我的功课不仅没有落下来, 而且还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生:爱是一种理解。记得一次排队上公交车, 我不小心踩着了前边阿姨的裤脚, 我正想致歉的时候, 那位阿姨转过头来对我嫣然一笑, 并且还拉着我的手说:“来, 再上一步!”

在笔者的启发下, 同学们写出了许多感人的片断, 可见他们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了爱的真谛。在这一基础上, 又引导他们从众多的生活实例中, 提炼出爱的涵义, 写出自己的名言。如: (1) 爱是一种给予, 也是一种付出; (2) 爱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一种心底的碰撞; (3) 爱是一种充实, 也是一种满足; (4) 爱是一种理解, 是一种包容, 等等。

这样, 学生通过对《爱如茉莉》的学习, 思维的触角由文本拓展到生活的整个空间, 由对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爱的理性思考。由此, 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篇2

论文题目: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单位名称:珠海市博爱幼儿园

单位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南香里异界24号

作者姓名:谢春英 陈敏刚

Email:576177574@qq,com

浅谈小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活动。游戏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主体的发展,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建构性游戏是孩子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生活的游戏。它以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创新思维为核心,是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最佳设计。它有利于发展幼儿小肌肉的力量与灵活性,培养幼儿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重视建构游戏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主动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意识,增进同伴间的交往,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好的建构材料不仅要有吸引幼儿的外观,还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适应幼儿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需要。而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玩具对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帮助和用途,是玩具的首要价值所在。邦宝积木色彩鲜明、建构方便、结构灵活多变,不仅能追随幼儿对玩具外观的喜好,而且能够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了解游戏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创造性、针对性、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

3-4岁的幼儿比较容易被新鲜的玩具吸引,幼儿见到色彩鲜艳的积木,很喜欢,通常情况下都是独自摆弄。游戏开始时他们建构得很认真,有的幼儿能将三个积木连接起来,有的幼儿表现为不停地抓取,在桌上翻弄,拼搭不起来,一会儿就出现放弃的想象。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对积木的玩法没有认识,不知道怎么玩;有的幼儿由于建构技能有限,只会简单的物体或随意拼搭,感受不到建构造型带来的快乐。以上的现象如果被忽视,小班幼儿建构技能得不到老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多数幼儿就会失去对建构游戏的兴趣,从而丧失了建构游戏的教育功能。因此,激发小班幼儿建构兴趣,丰富认知经验,提高建构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概念的界定

小班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年龄在3岁——4岁的幼儿划分为小班幼儿,本研究中将3——4岁第一次入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建构游戏:幼儿将积木玩具上的凸口与凹槽相拼插,塑造出现实生活中物体形象,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指导: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为行动研究。

(二)、研究对象:本班幼儿29人,男孩:15人,女孩:14人

(三)、研究时间:2013、12——2014、5

四、指导策略

教师对幼儿建构游戏适宜的指导,是发挥建构游戏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教师指导建构游戏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建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又必须保证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现状及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实施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创设建构情境,激发建构兴趣

兴趣是幼儿从事任何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兴趣可以吸引幼儿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小班幼儿刚接触建构游戏不久,尚未掌握一定的建构技能,缺乏建构游戏的经验,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是关键。我们在开展建构游戏时,注意利用多种方法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兴趣。

1、通过游戏,让幼儿愉快的认识积木,激发幼儿拼搭积木的欲望。积木颜色鲜艳,规格和形状多样,很吸引幼儿的眼球,他们很喜欢积木,他们喜欢玩积木。为了跟方便于幼儿选择适合的积木进行拼搭,在学习技能之前,我们设计了《神秘的口袋》、《给积木分家》、《小小积木真好玩》等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认识积木,了解积木的规格和拼搭方法。为幼儿学习建构技能打下基础。

2、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目标的班内建构环境。首先教师将幼儿要学习的建构技能,拼搭作品供幼儿观察、模仿、想象。如小班幼儿初期,幼儿没有建构经验,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事物,自由拼搭一些简单的作品。如长长的金箍棒、独木桥、机关枪、高高的楼房等等。随着幼儿建构水平逐渐提高则摆放对称的作品。如飞机、小屋等,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物质条件。

3、利用同伴教育,激发幼儿建构兴趣。在建构教研活动中,我们进“大带小”的建构游戏活动,小班幼儿在参观了中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可以看到多种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作品,也可以让中班幼儿一对一的指导小班简单的建构技能。参观活动后,帮助幼儿回忆所见到的建构作品和哥哥姐姐一起游戏的情景,这样对幼儿产生美好的记忆,同伴间的教育对小班幼儿建构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创设自主氛围,发展建构造型能力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们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活动,身心处于积极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时,他们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最能够表现和发挥自己。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轻松的建构环境,重视“随意拼搭”阶段是幼儿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满足自我需要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不断的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会让幼儿不断进行探索,发现、感受建构作品变化多样的造型,体验颜色组合的不同,发现形状、空间位置变化的乐趣,发展幼儿对作品欣赏的美感。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便于幼儿重复摆弄、随意建构,幼儿在随意建构游戏中会感受到积木拼搭在不同位置上造型变化无穷的乐趣,既发展了造型能力,也促进小班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发展。在随意建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启发幼儿想象作品像什么,给作品起名字,每一次建构结束时都要展示每名幼儿的作品,这样会增强幼儿自信心,对建构游戏兴趣也更浓了。

幼儿经过了叠高、错位、加长、加宽、围合等基本技能的练习后,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实物、启发引导、师幼互动等方法来发展幼儿建构造型能力。

1、观察实物,促进幼儿获得新技能

在学习围拢的技能时,开始他们会高兴地告诉老师“我拼搭了一个高高的游泳池”。而在评价作品时,当同伴发现自己的游泳池围墙容易倒,便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的方法,帮助幼儿发现事物明显特征。先让孩子充分地观察和操作实物,在熟悉实物结构的基础上,最后建构作品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小班男孩子喜欢玩飞机、枪、汽车等玩具,我们就让幼儿把他们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对实物的造型结构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离开实物发挥想象,进行动手建构,幼儿会乐此不疲拼搭出他们喜欢的物体造型,建构技能在无形中进一步得到提高。

2、师幼互动,提高建构造型能力

由于小班幼儿喜欢模仿、追随老师的年龄特点,所以在建构游戏中教师以同伴者的身份参加到建构游戏中,这样既可以增加幼儿建构兴趣,同时可以观察到幼儿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宜的指导。在一次建构游戏中,睿睿模仿虎虎拼搭大吊车。可他将吊车的臂接得太长,总是往下掉,影响了他的情绪,看他有点不耐烦想哭的样子,我说:为什么吊车的臂总是搭不稳呢?你是试试换一种积木,于是,睿睿将长长的两块砖换成两排6列的板拼接起来,吊车拼搭好了,吊臂没有再掉,他破涕为笑。由于小班幼儿年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教师细心的观察、适时的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三)动态评价,提高组合、创造建构技能

到了小班后期,幼儿经过了长时间的建构游戏活动,手指灵活了,也掌握了基本的建构技能,这时幼儿游戏的坚持性和目的性也增强了。如男孩子喜欢插飞机,手枪、奥特曼、火车、挖土机、大炮等;女孩子喜欢拼搭小动物、小屋和汽车等。此阶段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改进,这样能能拼搭出同一种物体的多种样式。如:在幼儿喜欢的飞机作品中,机翼的样式就有多种变化,有平插机翼、有斜插机翼,有的机翼上方插出发炮的装置;有的机身宽、有的机身窄,还有的机身是立体的。这样,坚持将幼儿的建构作品进行展览,教师用语言给予讲评、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会使幼儿获得极大的自信和满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建构欲望,而且还会让幼儿观察到多种建构作品,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模仿、欣赏,感受其多变的造型,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研究结果

1、拥有浓厚兴趣,能自主完成自己喜欢的作品。

通过近半年的建构活动课题实验,我班的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对建构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建构技能上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了教师组织学习的建构作品以外,他们还拼搭出五花八门的作品:有手枪、飞机、超人、怪兽、消防车、宇宙飞船„„。同时,当他们搭建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时,获得了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建构兴趣。

2、运用多种感官探索,玩出“新玩法”。

在叠、拆、搭等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拼插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立体空间和数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学习配对、分类等。孩子们每天重复地玩,但并不厌烦,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心,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发明新玩法。运用想象力对玩具动点“手脚”,比如,房子加四个轮子就变成会行走的房车,超人加上翅膀变成会飞的超人等。

3、幼儿对作品进行自评,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信心。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会请幼儿自评,幼儿要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评价同伴的作品,同时,教师会让幼儿说说自己拼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拼搭的、拼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词汇,孩子们会用上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作品,如:花里花俏、东倒西歪、有头无尾等。

4、巧用建构材料,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在活动中,他们通过比较,理解了“高、矮,长、短,宽、窄等概念;知道什么是“对称”。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时,教师会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如两块相同的板叠高就是一块砖,两块两排两列的砖合起来是一块两排撕裂的砖,感知了等量关系。

通过巧用建构材料,孩子学会大胆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孩子专注力和耐心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建构过程复杂,对智力和动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推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

因此,教师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在了解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设置渐进性、建设性的问题,自然地进行随机教育,恰到好处地点拨,进行整体指导。

多数幼儿在做事的坚持性和耐心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虎虎、睿睿、小帅、同同、邦邦、笑笑等在建构活动中能坚持1个小时。又如翔翔、文文、小虎、东东、悠悠等原来坐不住,做事没有坚持性,现在能静下心来拼搭简单的物体,在课堂上能专注的听讲。

6、学会相互接纳、合作,并懂得欣赏别人的作品。

由于小班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即使是一起拼搭,他们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各自拼搭,不懂得协商,更不会合作。刚开始,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个积木而发生冲突,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活动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但是小班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半年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分享,互相帮助,开始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六、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建构性益智玩具活动课程编写组:《建构性益智玩具活动课程指导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2、广东宝宝益智玩具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部主编:《邦宝教育》一期

3、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练习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立足学科本质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自身规律,都有自己的本质任务。因此,有效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科本质,处理好“四个问题”,即课程与教材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方法与过程的问题:怎么教、怎么学;检测与评价的问题: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目标的问题:为什么教、为什么学。

(二)达成“三有”目标

一有效果: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二有效率:用少量的投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收效。

三有效益:通过教学,学生能全面发展,获得教育改革的最大红利。

(三)以生为本

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不虚度光阴,学必有获,就是要追求学生人人能发展,人人充分发展,就是要追求让学生人人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终身发展奠基。

二、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

认真备课、有效设定教学目标,这是充分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学情,讲究实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方式的有效选择

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三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四要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五要明理导行。有效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意识正误、辨是非、提高觉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能力。将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观念,自觉地行动起来。即在自我教育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彻底转变,凝聚正能量。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1.自主学习

学生会的、自己能解决的留给学生,不要让不是问题的问题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时间,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或者合作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

2.质疑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把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开拓思路,培养思维。

3.迁移分析

教会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利用所展示的各种教学资源,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归纳正确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探究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论指出,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产生兴趣是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当创设的情境有代表性、可辨性和趣味性,关切学生的生活世界时,学生会为之一振,积极准备,认真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寻求问题答案,探索真理性知识。

2.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在课堂中争鸣、质疑、问难、对话,指导他们围绕主题广泛涉猎,收集资料,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真正动起脑来、动起口来、动起手来,将知识进行加工制作、融会贯通。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改前的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课改后的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身份的改变,是深刻的革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引路人。

(五)教学评价要有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六)练习要有效

练习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体现新理念,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评、精补。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

[2]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02.

[4]董国华.学法指导简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5]佐斌.师生互动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篇4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基于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原理,学生背条条。对生物现象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依赖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这种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生物教学缺乏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一直不好。由于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的描述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不会超过教师的讲解底线,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造成极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将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的骨骼这一章节时,教师要把生物教学课堂演变为生物研究室,以人类骨骼模型为基本教学素材,带领学生展开对人类骨骼的认识,通过眼见为实的观察和直观的知觉感受,使学生清楚认识骨骼的结构,以及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从而使学生建立人体骨骼的整体概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细胞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先不向学生介绍这一原理的具体内容,而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原理。教师可以首先列举一系列的生活常识,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嗑瓜子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嘴唇发干。学生都知道这一现象,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并不清楚。再如,市场的小商小贩在卖青菜时要不停地在青菜上撒点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这些生物现象作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在一定情境下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达到超出预料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人类开展生物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实验的作用同样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生物学较多涉及到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征,这些内容在生物教材上,多以文字性的描述出现,缺乏形象化的再现过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生物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物现象。可生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很难用文字和图片简单的描述出来。要让学生能感知生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就需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变化过程。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可细胞很微小,多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细胞的分化很难靠肉眼去观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显微镜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分裂以及生成过程。但由于细胞的分化过程,很难观察清楚,如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细胞分化的过程用课件模拟出来,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细胞的分化过程。

生物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生物学习素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观察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生物学习资源,使生物学习回归生活,使生物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此拓宽学生的生物学习范围,开阔学生的生物学习视野,同时也使生物学科的实用性得以体现。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以生物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诸如普遍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人类营养学问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生物新产品的诞生和运用,如生物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改善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例如利用所学生物知识更好的养殖花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自主引发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如为什么一进入冬天,所有的树叶都纷纷掉落,唯独松树长青。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利用一切有益于生物学习的资源,诸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周刊等。

三、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许多学生反映生物不好学。新课程条件下的生物课学习,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所以,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善于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不会学习生物,也是生物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传统的讲课方式一般都是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在下面听讲、练习。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只管讲,学习只管听,课堂上缺乏指导,课后缺乏辅导。这样的教学气氛过于死板、沉闷,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进而影响到教学成果。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也就成为生物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指导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有效的指导,一个生动、有效的切入点,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同学们能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从而轻松、高质量地完成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向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当时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用精炼、贴切的语言进行教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学生在讨论中就能知道,大米、面粉、土豆中都含有很丰富的淀粉。接着,可以要学生猜猜哪种食物中含淀粉量最多,学生可能会说是大米,有的可能说是面粉,也有的说是土豆。那究竟哪种食物中的淀粉含量最大呢,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布置学生在课后先用等量的大米、面粉和土豆进行淀粉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去认识淀粉。经过实验,学生有了自己主动进行试验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淀粉形成的因素,学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内容,进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对于淀粉形成的作用。但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光合作用还能产生哪些物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去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篇5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为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想学,其次是会学,第三是获得高效。我们要科学地实施,必须在有趣、轻负的理念下,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由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不同,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施教者的教学风格与特长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模式。

世界著名的教学模式有: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凯洛夫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加涅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我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等等。

深入探讨这些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这些教学模式虽有差异,但都反映了教学规律,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也结合了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教学经验。

我们要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模式,也应体现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地说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化,至少应将媒体的运用考虑进去;考虑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好表现,课堂教学要为他们的表现提供空间与时间;考虑时代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更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

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也不同,建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然多样,笔者目前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为各种教学对象、教学情形、教学内容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其共性特点,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一个一般教学模式,供大方之家批评。

1.引入。目的是激趣。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所教内容的特点、地位、来历以及相关的发现者创作者的事例胸有成竹,对引入教学内容的形式有深入的钻研,或对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等。

其主要方式有:

通过介绍知识的发现者引起对其崇拜,因其崇拜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介绍知识发现的曲折过程,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引入对所学知识的不同评价,引起学生质疑探讨的兴趣。

从该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或该知识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其目的是发现学生自己不能学懂的问题。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那就是教学生不懂,练学生不会的。关键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要求学生形成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自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的习惯。在这个环节,学生自读教材,自做练习。将自己能懂的自己学懂,能会的练习要做好,将不懂或不会部分的凸显出来。

3.探讨。目的是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让学生体会探讨的乐趣。这个环节的核心是师生互动,要注意创设情景、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教师的责任在于在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概括,提出需要解决的而又能发人深思的问题,学生在老师导引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要求将探讨的过程安排得引人入胜。对难懂的问题要化难为易,对易懂的问题要独辟蹊径,对易忽略的问题要注意层层铺垫,加深印象。还得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程序。

4.质疑。其目的是对未懂之处、懂得不透彻之处或有不同见解之处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个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提出不懂之处,先由学生互相探讨作答,然后老师归结,学生确实通过努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由老师引导作出答案。

5.练习。其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巩固。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绝大多数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尽量不要通过练习去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老师在安排练习上要作选择,最好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布置不同的练习,要求练学生不懂的,练学生能懂的。6.归结。其目的总结所学,巩固兴趣。要通过归结本课所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掌握,明确的印象;让学生通过总结所学,获得成功感;让学生通过总结自己的收获体会,明确所学内容的作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这个环节有两个要点,一是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二是让学生谈收获体会,理解所学内容对学习本学科、对发展本学科、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如何做人做事等的用处。有用才会有趣,这个环节如何能让学生充分体现其用处,一定能巩固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模式一要简约有效,必须删却大量可有可无的环节,大量重复的程序;教学环节的总体安排符合认知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功能鲜明,并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

物质条件等因素。二要和谐,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就是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要创新,我们提出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一般课堂教学规律而言,体现的是共性,在具体教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恰当地增减,体现个性。此外要特别注意将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打造高效生命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科研兴教的有效途径。

模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物”:它脱胎于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比理论更明了;它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概括化、集约化,比实践更凝炼。创建模式不仅必将带动教学系统的整体改革,而且定会导致教育思想的深刻改变,甚至引发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查有梁教授指出,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应该从三方面审视:其一,看他们是否对教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其二,看他们是否针对实际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模式;其三,看他们是否在教育实践中有整体的、长远的打算。

课堂建模,无论对干部、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然而,也无疑是谋求跨越的新契机、编织梦想的新舞台、教育复兴的新希望。我们不但要有自觉的建模意识,还要晓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则,改革创新就会成为“皇帝的新装”,探索奋斗便会出现“无言的结局”。为此,在理解“何谓模式”、领悟“为何建模”、历经“是非之辩”,喜见“开门红”后,就到了该弄清“如何建模”的时候了。笔者愿借一己之力表一孔之见,目的无非是抛砖引玉。

一、要以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前提

解放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没有普遍与积极的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理想与信念,没有敢“吃螃蟹”的胆略与豪情,就谈不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思想与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内在精髓和活的灵魂,在“选模、学模、用模、评模、创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变化,就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思想,即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主张、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既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解放思想不是从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而是要从被实践证明是错误、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自觉揭露、批判和清除头脑中错误、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再习以为常地接受那些糟糕的事物和观念,力求规避其影响和干扰;要自觉接受被实践证明正确、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更合理、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对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正确、先进的教学

思想理解越深刻,对该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就越科学有效;如果只停留于肤浅的理解,也会阻碍教学模式创新,甚至出现失误。

二、要研究当前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也恰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

1、从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样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实践中基本上由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先后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50年代以来,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余地。

2、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看,趋向多元化。当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已不再单纯依据哲学认识论和教育学了。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这将给教学模式科学性的增强带来深远的影响。

3、从教学模式的形成途径看,趋向互动化。⑴从教育理论中研究构建。这种教学模式起点于理论假设,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采用的是演绎法。⑵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这种教学模式起点于实践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采用的是归纳法。由于两者各具独有的价值和优势,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应长期并存;在使用中应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4、从教学模式的师生地位看,趋向合作化。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特征和总的发展趋势;构建教学模式必须追求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就必须构建“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师生和谐、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

5、从教学模式的目标取向看,趋向情意化。现代教学模式顺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不断变化,其目标不仅指向认知和技能领域,而且指向以往所忽略的情意领域。情意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完善,将为现代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它以互补思维方式融合知为一体,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6、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看,趋向灵活化。教学模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但因此而拘泥于固定的操作程序、方法和细节,是有片面性的;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变化。此外,有的教学模式甚至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存在,尤其是艺术化的、创造性的、情意型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

7、从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看,趋向现代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像广播、电视、教学机器、计算机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整合。在当代越来越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

成果,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设计和丰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

8、从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看,趋向精细化。其一就是除继续研究一般教学模式外,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学科教学的课堂模式。教学模式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目标、不同内容可以有不同模式,即使同一教学阶段、甚至相同内容也可以建构多种多样的模式。精细化趋势的出现,必将促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要了解构建教学模式的途径方法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也便于理论分析。一般来说,模式方法的过程表现有三:

1、“原型——模式——新型”:按照研究的目的,将客观事物的原型,抽象为认识论上的模式;通过模式的研究,获得客观事物原型的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

2、“问题——模式——求解”:建立模式,总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从问题出发建立模式,使之有针对性;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求解),又是检验建立的模式是否恰当的标准。

3、“理论——模式——实践”:模式作为中介,上承理论,下启实践,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理论或实践)、构建新的客体(实践或理论)。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用模式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不外乎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建模过程中,二者应共存并举,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综合使用。

1、演绎法。从理论成果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可促进实践发展。用演绎法建模,关键在于理论假说,重点在于教学实验。一般多为专家学者所运用。其中也包括:

(1)根据某个成功的一般教学模式,推演派生出其下位教学模式,从而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或子模式群的方法。

(2)移植法,即选取某一行之有效的本学科或他学科教学模式,以其为范型,经加工改造,为己所用的建模方法。这不失为有效的捷径。

2、归纳法。从实践经验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可促进理论提高。用归纳法建模,是行动研究的成果,成功经验的升华。一般多为学校教师所常用。其中包括:

(1)原创法,即从大量、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好经验、好做法,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模式的方法。这是艰难而长期的创新过程。用原创法构建教学模式,大多是定性建模,其基本程序如下。

①明确建模目的:应以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为导向,确立建模目标;

②找出典型实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优秀典型的案例,即范例;

③抓住主要特征:通过从理论上分析范例,概括出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和基本过程;

④确定关键词语:通过“语义比较”,确定表述这一模式的关键词;

⑤作出简要表述:在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模式给出简要的定性表述;

⑥具体实施模式:在教学中具体实施这一模式,要充分体现模式的特征和过程;

⑦形成子模式群: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针对不同情况有所“变换”,从而形成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子模式群”;对于较高层面的模式,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进行变换,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⑧建模评价论证:将设计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反馈评价,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以便改进。

(2)组合法,即以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优质教学模式为参照系,通过强势整合而形成兼具多种优点的教学模式的方法。这绝对是“妙棋”一招。

四、要遵循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总结已有的研究,教学模式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

教学建模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能正确地反映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立足于教学实际,照顾到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能为具体的教与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帮助,真正做到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2)批判继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教学建模需要借鉴古今中外已有教学模式的合理因素,将借鉴与创造结合起来,把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目的在于使建构的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能够解决已有教学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又适合时代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模式的创新可以是全面地建构一种过去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对过去的教学模式的提升和完善。创新是多方面的,程度大小也有不同,不能抽象地认定完全的创新一定比再证实更有价值。

(3)普及与提高相统一

教学建模应该为普及教育服务,因此要大力开发各种“普及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适合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生源和环境条件的教学模式。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是我们的一贯方针。优质资源学校应重点开发“提高型”教学模式,作为各地的示范,并逐步发展成为“普及型”。总之,教学模式的建构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要适合普及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提高的需要,将普及与提高统一起来。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育;学习起点;知识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每个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要求呈现多元化的形态。有些家庭的教育意识比较好,对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做得比较充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意识较差,所以孩子在学龄前阶段没有获得系统的基础教育,因此,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会显得进步比较迟缓,接受能力较差。由于种种因素,刚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这些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知识起点的现状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起点大多来自于学龄前阶段的家庭教育。而学生在学龄前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又大致分为两类: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社会幼儿教育产业的发展。

家长若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条件允许,就会舍得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入。学龄前儿童处于发育期,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非常强,如果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之前就熟记乘法口诀表。而如果是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或经济状况较差,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那么孩子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也会停滞不前。当下社会的教育产业非常发达,对于从胎教到义务教育可以说是一应俱全。

二、针对学生知识起点现状的教学策略

由于当下学生在学龄前阶段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家庭中的教育意识水平,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知识起点的个体差异就会变得非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摸清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构成状况,针对所教授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

(一)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

了解学生知识起点,是为了掌握这些信息:(1)學生对于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技能掌握程度。(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以上问题可以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了解了这些信息,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才不会产生无的放矢的问题。

学生入学之后,教师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知识构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这一过程可以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开学前的摸底测试考试。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对学生先发卷子做测试,或者在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状况。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什么是正数和负数?什么是正整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这些问题可以交给学生讨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状况和所述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初步地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状况。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时不宜让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暴露得太过明显。很多时候,教师只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去细心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状态,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起点的状况。当然,教师也应该时刻谨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知识起点记录下来,以便在之后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与初入学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龄前阶段的学习状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要求。

如此,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就可以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了解了不同学生的知识起点之后,教师应该制定针对班集体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应该以知识起点最低者为底线,兼顾知识起点较高的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设计单一的教学方案,然而,在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之后,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应该面对具体的学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来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课堂练习就是一个不错的探索机会: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胜心,总是想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多一些。针对这样的心理特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知识问答小比赛,内容可以是没有讲过的或即将学习到的。一旦学生发现这些题老师没有教过,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就一定会绞尽脑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比赛中彰显自己的知识含量。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起点。例如,在上“万以内退位减法”这一课时,可以出示:905-346,3008-2369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并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反馈:905-346=669,905-346=659,905-345=559,905-346=459,3008-2369=1749,3008-2369=749,3008-2369=639,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基本已经将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全部表现出来了。

再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通过“同学们,你们对长方体有哪些了解呢?”“你们对长方体还有别的认识吗?”“你们对长方体还有更多的认识吗?”三次提问中了解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水平。教师不用再去讲解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而对于“如何证明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什么叫做棱”“怎样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些一般学生都不会的知识点时,教师则要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构建非直线性的教学路径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意志和兴趣等因素,加上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稳定性较差,课堂上随时可能会发生“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要求教师拥有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在意外发生后立即进行处理,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再带回到对于知识的学习中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最怕的就是课堂中出现“意外事件”,一般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排斥或消灭。但是,其实这些令人头疼的“意外事件”却恰恰是课堂中最宝贵的教学经验来源。因为在“意外”中,教师更容易接触到学生的真实想法。

比如,在讲解“乘法”这一知识内容时,对于知识起点较低的学生来说,理解数字相乘的逻辑可能较为困难,这时可能会有学生情绪低落甚至扰乱课堂纪律,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出现哭闹的情况。此时情绪激动的学生所表现的,正是其知识起点中缺失的知识部分,其也代表了很多其他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首先安抚学生情绪,然后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碍提出解决方法,再将课堂思路引回到教学内容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探明学生的知识起点状况,更能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的竞争压力随着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健全也会越来越大。家长为了孩子在未来社会中能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竞争位置,都会为学生早早打下知识基础。可是由于每个家庭的具体状况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不同情况,每个学生在入学初期的知识起点会有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为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做好教研和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崔翠翠.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实现有效建构[J].科教导刊,2011(4).

[2]张雪云.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

[3]杨瑶琴.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8).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7

一、解构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的抽象性为小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解构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知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空间与图形”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小学生认识图形、掌握图形的测量、了解图形的变化等等,而这些教学目标是较为抽象的概念,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目标进行细致的解构,分解为以下几项核心内容.

第一,如何认识图形. 在“空间与图形”一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篇阶段,教师需要结合目标的设定,从已学知识入手引入课题例如:以多媒体给出几组图形,让学生们分组对图形进行辨别和定义,从而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参与热情.

第二, 如何测量图形. 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们提供水杯、牙膏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运用“认识图形”的所学知识,运用工具对物品进行测量,将测量方法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总结.

第三, 如何掌握图形的变化. 借助两个教学资源来转化抽象的概念,一是多媒体视频和图片,二是图形的模型.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形变化的视频和图片,继而利用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验,感受图形变化的过程.

在解构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小学生的反应,听取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感受,以此来作为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从而不断优化知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结构的安排代表了知识渗透的模式与方法,要让小学生在课堂“阵地”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空间与图形”第2 课时“平面图形”一课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导入课题.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平面图形,继而提出问题:1 能否举例说明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代表了什么?2 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接触到了哪些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具有哪些差别,又有哪些类同?3 依照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是否也能够测量立体图形?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解答. 如此,则在问题情境中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概念.

第二阶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首先导入千米、米、厘米等测量单位,继而引导学生利用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其次采用“代入法”引出概念:图形是否也能够测量? 该怎样测量? 在此基础上导入图形与变换的概念.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地主用100 根木桩围成了一个羊圈,最后却发现羊圈里放不下50 只羊,最后只好请教聪明的阿凡提. 阿凡提将木桩重新排列,围成了一个图形,奇妙的是,同样数量的木桩,不仅围进了50 只羊,而且剩下了很大的空间. 那么,阿凡提运用了怎样的图形知识呢?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出图形用尺子测量周长,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

第三阶段, 讨论并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 在上述基础上导入讨论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能否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该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等等.

在课堂最后结合本课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布置课外探究作业. 综合来说,这种课堂结构旨在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从已学知识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热情,其次用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以学习者为个体,在个体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外界影响使学习者与多种资源进行互动,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上,建构性教学更加强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解,注重加强学生与教学资源、与教师、与学生以及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大量交流,必要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性支持”,从而帮助他们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某辆汽车从南城向北城以4千米/ 小时的速度行驶,2.5 个小时停止行驶, 此时汽车距离南北两城的中间点有18 千米, 那么南城与北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此类问题,很多学生只会进行单方面考虑进行解答,却容易忽略掉题目中重要的信息,即“汽车距离南北两城的中间点有18 千米”, 这说明汽车停止时是未到达中间点或者是超过中间点并不明确,所以该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而如果读出了该题中的关键词和句,用线段图将文字加以转换,这样问题就会变得十分清楚明晰且直观. 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也是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一味接纳走向学会创造的必经之路. 建构性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主宰教学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只有师生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作用,教学过程才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现象.

结语

总之,解构、结构、建构是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 要通过解构将知识变繁为简, 通过结构优化知识产生,通过建构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进而,也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要求,建立起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

摘要:以“空间与图形”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解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旨在为广大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8

有效的互动除了执行方式之外还包括三个要素:学生、教师和教育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在通过有效方式运用良好的信息资源时, 不仅有师生互动, 还应该有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生生互动, 也可以有在现代教育信息中产生的人机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学活动才能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行为。对于初中英语课堂而言, 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初中英语课堂中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 课程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做出了明确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教学现状

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活动的相对较少。尤其在中小城镇的中学里, 学生英语语言认知和语用能力较低, 受此限制, 他们通常比较消极应对教师设计的活动, 这也间接导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现象。同时, 一些教师在设计互动活动时, 未能综合考虑到学生状态、物理环境、教学资源以及自身性格特征等要点, 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策略。这就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阻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 交际质量不高。互动方式仅仅停留在显性的问答和一般性的模仿背诵上, “哑巴”英语现象颇为明显。

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分析可知, 新课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课堂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极有必要运用有效的交流互动来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促进学生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当然, 从目前大部分初中生英语能力水平出发, 生生之间深层互动的难度较大, 因此,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我们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二、实现互动型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 激励学生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互动式学习过程。从建构的观点来看, 情境教学模拟现实的语言运用环境,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累加和组建知识。初中英语教学中, 情境创设是教学创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1.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简单事件的主题展开, 深层次专业领域的内容极少。这样使英语教学呈现为一个自然、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成为可能。作为英语教师要以教学资料作为载体, 想方设法地创设符合真实实际的语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 感觉是在“习得第二语言”。

例如, 人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主要知识点为间接引语, 其中对话涉及到一个主要句子The teacher told me to open the door.在导入教学环节, 教师利用一些教具向不同学生发出口头指令, “Open the door.”“Close the window.”“Pass the book.”提示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反馈。在呈现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指令的重现, 通过简单的现场表演来阐述知识点。在练习环节, 要求学生改变人称进行重复模拟, 体会相似句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

2. 采用多元化语言表达

读单词、背句型、记语法这种单一的语言学习模式往往会因为缺乏多元输出而使英语学习显得枯燥, 同时也无法帮助学习者形成清晰的表象。多元化语言表达提倡借助实物教具、多媒体、肢体动作、情绪状态甚至不同的语音语调来传达语言信息。充分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才能使英语课堂变得轻松有趣, 在活泼互动中降低学习者的情感障碍, 促使他们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一册“Universe”一课中出现关键词汇为bigger和smaller。在呈现这两个单词后,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PPT, 配合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与学生玩“唱反调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单词, 学生说出相反一个。T:I say big, big, big, big.S:I say small, small, small, small.T:I say short, short, short, short.S:I say long, long, long, long.……同时, 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用一些夸张的动作来表示单词意义。这样的互动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玩的需求, 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了语言技能。

(二) 互动性提问策略

提问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互动方式之一, 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照本宣科式的动作互动上。质疑和发问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因素, 内容准确, 导向性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就应该考虑到问题本身的扩展度和延伸度。互动性强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开发, 帮助学生在点面结合的维度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1. 体验式问题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运用英语进行多形式的交流, 因此学习过程也应该能够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体验式问题能够巧妙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来感知英语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真实感受, 进而有能力操控这一语言媒介。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seasons”一课为例。通常情况下, 围绕季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这样的问题符合语法点上的要求, 但是从生活认知的角度来说, 其赋予回答者真实体验的程度则不足。相比而言, 如果问题的设计能够以不同的句式出现, 逐层推进, 紧扣主题的同时又切合实际, 那就能实现更有效果的互动。例如:T:Do you like summer?S:No, I don’t.T:Why don’t you like it?S:It is very hot.T:Well,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S:Winter.T:But it is too cold in winter.S:I like sonwman.这样的问题由易至难, 需要回答者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产生的经验,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将英语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

2. 开放式问题

初中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提问大多从语法角度, 从教学重难点角度出发, 而开放式问题更关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侧重认知深化、思维启发。形式上, 开放式问题更加多样化;内涵上更具备实践意义的修正与体现;效果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良性学习动机。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What do you do?”为例。教材自带问题除了What do you do?之外, 其余为限定性问题, 即只要求用Yes/No回答。如:Is Jane a nurse?Are you a worker?Is the man a doctor?这一类提问动机单一, 对回答者在思维广度上的要求也相对局限。如果仅仅以这些问题作为互动行为的信息资源, 那么教学互动将会浅尝辄止, 在行为的延续性上也无法得到保证。以下形式的师生互动应用了开放式问题, 能够有效地提升互动深度,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T:What do you want to do?S:I want to become a manager.T:Do you mean that you want to run a company?S:Yes.T:Why do you like the job?S:I want to make a lot of money.T:How can you do that?S:I can do business in many countries.类似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内容, 不要求学生做统一的回答。其难度适中,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出简短的回答。

结语

在以分解与组合为主要特征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组成的共同体和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互动”的基本分析单位不是“教”, 也不是“学”, 而是“教学”如何“互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性和敢于开口说英语的时候, 因此, 在课堂上如何执行行之有效的互动方式成了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英语教学中有效的互动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英语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等素养都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新荣.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凸现主体性[J].科教文汇, 2008年08期.

[2]龚亚.新课程英语互动生成教学之谈[J].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03期.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9

“设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预设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师生、生生释疑和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模型和思想方法,最后学生又会创生新疑和产生新问题的知识建构和教学活动过程。

该教学倡导数学问题意识,着眼于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认知冲突,着力点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它强调“问题”在前,“学习知识”在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思想,突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释疑”“质疑”和“解决问题”是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本文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教学,进一步阐释“设疑式”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为了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均专门安排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设疑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教学列表的方法和策略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序建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如下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需求

研究数学教学必然要考虑数学是什么,要回答数学是什么,就必须肯定问题是第一位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其次才是语言、方法和结论等。因此,有效地设置问题情境、设置疑问无疑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情境应该与数学的本质密切相关。让学生对问题数学地思考,从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而且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来提升学生一般的思维水平。为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学中设置了简单和稍复杂的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易到难,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出示情境1 (本学期已学过的简单情境)

学生直接列式解答:272÷34=8(本)。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直接用除法计算求出平均数,思路和方法比较容易找到。

出示情境2(复杂的例题情境)

比较两个问题情境,学生发现例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不能像情境1那样一眼就看出数量关系而直接列式解答。要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数量进行适当组合,这就需要把条件和问题进行摘录整理,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记录信息的需要。设置这样的情境,连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让班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行探索尝试。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便于不同的学生从中产生自己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发现并整理信息,逐步学会列表方法

师: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请你在本子上记下来。

学生对复杂情境的信息进行摘录。为了看清楚信息,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把信息板书如下:

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

师:为了便于大家分析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把摘录的信息补充成一个表格。师生完成表格。

学生经历自己发现并摘录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表格的过程,逐步学会了列表的方法。

三、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在分析数量关系中寻找方法

1. 观察表格第一行

师:从有关小明买书的两个条件中,你可以得到什么?

生:每本笔记本多少元?

师:怎么算?

生(列式):18÷3=6(元)。

2. 观察表格第二行

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怎么办?

生:先要求1本笔记本的价钱,再求小华用去的钱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

回到表格第一行的情境,已经解决了。师在表格外板书“单价一定”。

师:请你列式解答。

生(列式):18÷3×5=30(元)。

师(追问):如何检验呢?

生说出检验过程:30÷6-3=2(本)。

3. 小结列表方法并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分析问题,弄清了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列表的作用和价值。

四、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构策略

教师接着例题的情境出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师:请同学们根据例题的列表方法,先把条件和问题列成表格进行整理,再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思考过程。

学生列表整理,解答,并交流思考过程。

18÷3=6(元) 42÷6=7(本)

学生经过解决例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有了列表的经验,他就能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思考过程,目的是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列表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有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初步建构起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

五、在对比分析中释疑,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1. 通过对比解决两个问题的过程,归纳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师:对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比较,分别找出在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比较得出:在思考过程中,无论是求小华用去多少元,还是求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所以在计算方法上第一步用除法,即18÷3=6(元),得到1本的价钱。这是相同的地方。

因为已知小华买了5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所以第二步用乘法,即6×5=30(元);而已知小军用去42元,求小军买了多少本,则第二步用除法,即42÷6=7(本)。这是不同的地方。

2. 通过观察合并后的简化表,发现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

师:请同学们根据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师:观察上表有什么发现?

生:笔记本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之间是对应的,如3本对应18元。

生:购买的数量变化,用的钱数也变化。

生:购买的数量越多,付出的钱数越多。

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每本的钱数不变。

学生在解决两个问题以后,教师安排学生对比分析,旨在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总结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后,教师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合并后的简化表,发现并体会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数量的变化规律,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应的思想方法。这是数学学习的更高境界。

六、尝试解决新颖问题,感受策略的价值

新知的学习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建构也不例外。当学生初步建构起列表的方法和策略后,让他们解决类似问题,可以使新方法和策略在运用中得以加深与巩固。当然检验方法是否掌握、策略是否形成的标志是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新问题,而且学生必须具有解决新颖的、比较难的问题的信心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解答,循序渐进。学生先观察情境图,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根据表格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解答、检验。

解决新颖的问题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但学习因挑战而提高,因威胁而受挫。面对挑战,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这时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已经没有风险,况且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他们能够成功。因为是学习的早期阶段,出错也是很自然的,不过,即使出错了,他们也容易纠正。恰恰在面对挑战,接受挑战,运用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到策略的价值,也有了自觉运用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吗?

七、自主解决问题,深化策略建构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一共住了多少户?)和第4题(学校栽了一些盆花。如果每个教室放3盆,可以放24个教室。如果每个教室放4盆,可以放多少个教室?)

师:请同学们先列表整理信息,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在小组里交流。

有效教学建构策略 篇10

一、有效性问题界说

(一)关于“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就教育教学而言,“有效性”实际上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教育教学预期设想之间的吻合度,它体现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措施、方法及过程能否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关于“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阻碍人们思维发展,牵制工作任务完成的各种障碍。它的特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阻断性,对学习态度的刺激性,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性,对系统知识的牵引性,对能力形成的促进性等五个方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有效性问题可分为:瞬时性问题、长久性问题、一般性问题、关联性问题等四方面。

(三)有效性问题的界定。

能迅速刺激学生思维,突破思维障碍,并使之向知识建构方向发展,激发认识元达到预期认识目标的“思维障碍点和生长点”。基本特征概括为3个方面:本质性特征、关联性特征、持久性特征。

(四)有效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1)有效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活性思维,促进智力有效开发的重要途径;(2)有效性问题是建构学生系统知识体系,促进知识有效生成的重要方法;(3)有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4)有效性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措施。

二、有效性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问题建构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删繁从简、直奔主题的原则;(2)源自生活、揭示生活的原则;(3)注重实验、结合实践的原则;(4)承上启下、逻辑严密的原则。

三、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

建构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大体可分四种:(1)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与问题之间的联系;(2)准确确定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确立认知主体在问题中的中心地位;(3)准确把握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串”;(4)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与广度,使之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

四、利用有效性问题进行设疑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一)渐进式。

这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教材精神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它是从学生熟悉而简单的物理情景开始的,设计逐步改变的物理情景,推出难度递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脑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教学难点,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教法。

[案例1]“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学中,首先从基本问题设疑:(1)石块水平抛出,其轨迹如何?(2)子弹从枪膛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3)导弹水平射出,其轨迹如何?学生易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远,其轨迹是曲线”的结论。

其次设疑:如果导弹速度足够大,射程就可绕地球一周吗?学生根据推理可兴奋得出:只要速度足够大,其射程就足够可绕地球一周。

最后设疑:导弹的轨迹是圆还是抛物线?这一问题书本没有强调,学生思维很容易被激发。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重力方向不变时是平抛运动,重力方向随导弹位置改变时导弹是圆周运动了。

通过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设疑,学生脑海中已构建起一副完整的人造卫星原理图,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发散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案例2]以弹簧问题为典型情景进行发散式设疑。

1.用恒力F作用在木块B上,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木块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平面光滑)

2.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撤去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木块将做什么运动?为什么?若平面不光滑,并知道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为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若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整个装置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怎样?做什么运动?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比较,有何异同?(水平面光滑)

(三)虚拟式。

虚拟式设疑是指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想象,畅想出超越现实的物理情景和事实并进行设疑引导,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把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问题1: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0.1m/s,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问题2: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升什么现象?问题3: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问题4:假如没有重力(摩擦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四)比较式设疑。

[案例4]比较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情景1:质量相同的小球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以相同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试比较:问题1:上升的时间?问题2:上升的高度?问题3:合外力的冲量?问题4:上升过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

情景2:如图2所示,三个光滑斜轨道1、2、3,它们的倾角依次是60°、45°和30°。这些轨道交于O点。现有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3个小物体甲、乙、丙,分别沿这3个轨道同时从静止自由下滑。

问题1:三个小物体的共同点有哪些?问题2:三个小物体的不同点有哪些?问题3:它们滑到O点的先后顺序是?问题4:若将斜面作如图3(甲)所示的变换,情况会怎样?问题5:斜面作如图7(乙)所示的变换,情况又怎样?

(五)草根式设疑。

[案例5]在组织力学复习时,老师可引导学生站在“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主干线上,按以下线索在关键锁链上进行设疑引导: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谁来定?(受力和初始状态)高中物理典型的运动模型有哪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它们的受力特征分别是什么?处理这些典型物理模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三条主线:力的瞬时作用效应———牛顿定律;力的空间积累效应———能量;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在组织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始终站在学科主干知识和主干思想方法的至高点上俯视各个部分,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整体进行梳理,达到高屋建瓴之功效,这样就有了复习的“大局观”,使复习有“主脑”,也有“红线”,学生就能形成清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除外,还有悬念式的设疑、多向思维式设疑、触类旁通式设疑、导学提纲式设疑、巩固提高式设疑等设疑方式。总之,在教学不同阶段巧妙地设疑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学生布设解决疑难的阶梯,就会疑则有进,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摘要:作者通过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研究,总结得出有效性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基本策略,以及利用有效性问题进行设疑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7.

[2]彭彩萍.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益气化瘀下一篇:建筑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