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学习更精彩

2024-07-28

想象让学习更精彩(精选十篇)

想象让学习更精彩 篇1

一、创设想象空间,发展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努力挖掘可供想象的因素,让学生自由想象,进而发展其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比的知识”以后,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根据“六 (1) 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这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我想到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有学生说:“我想到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7。”有学生说:“我想到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有学生说:“我想到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有学生说:“我想到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4。”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既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又如,在教学“认识直线”时,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段的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引导学生用“直”的表象和延长的动态表象,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没有尽头,帮助学生建立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表象,形成直线的概念。可见,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想象的空间,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廊,从而把握其本质。

二、运用现代手段,丰富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的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来了。学生回答后,笔者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又如,对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笔者先利用教具展示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然后告诉学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对此,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从而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长方形,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就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实想象力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来讲,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和充实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室里从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拍照的方位;在练习中找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背影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是谁做的;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的哪一面;想一想从哪一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使空间知识贴近学生,同时也延伸了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从而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构建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学习“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最后一个环节,先安排学生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漂亮图案在小组内交流、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装饰用纸等工具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之后,让学生看一看图案,想一想该图案是由哪个图案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最后,再让学生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画一画,设计出不同的图案。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以及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平移或旋转,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空间想象力。

四、有效设计练习,训练想象力

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加强想象力的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当然,这种练习需要教师教育智慧的投入,需要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一位教师出示了如下这道习题 (如图1):

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7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无疑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4÷2)2×3×7。教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9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 (4÷2)2× (6+3) -2/3×3.14× (4÷2)2×3。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3÷3的小圆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 (6+3÷3) =7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 (4÷2)2×7。这样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要求学生在下面的正方形中画出表示分数3/4的阴影部分,并标出它的分数单位,学生画出了如下七种图形 (如图2):

在学生应用分数、正方形概念知识画图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训练了想象力。

五、故意设障阻碍辨析,激活想象力

为了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干扰性练习,让学生在扫除障碍中展开想象,并透过现象厘清知识本质,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起正确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有位教师出示了如下这道选择题(如图3):

如图3所示的长方形图中,甲图的周长 (大于、小于、等于) 乙图的周长。学生一般想象:面积大的周长大,面积小的周长小。图中甲、乙面积大小的图景和周长大小的图景不一致,干扰了学生对过去形成的表象的认识。通过分析: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曲线是甲、乙两个图的公共边,所以,甲、乙两图的周长相等。这样修正了学生原来的错误想象。通过正、反辨析,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力都得到了提高。

又如,在学完“分数应用题”后,笔者设计了如下这道习题:

有两袋大米,第二袋的重量是第一袋的4/5。如果从第一袋中拿出4千克放入第二袋,两袋的重量相等。这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第一袋与第二袋相差4千克。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如图4),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2

做了多年的老师,特别是地理老师,我们都经历过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并且一直在积极思考,回顾一下,重点有这样几个:

困惑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是“你喜欢的老师有哪些?”,一般的情况是地理老师排在后面。大多数学生会喜欢语文、数学和外语老师,很明显语、数、外老师比地理老师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这时我们思考:地理作为小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呢?

困惑二:在上课的记忆里,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下课后却生龙活虎。这时我们思考:上课的形式让他们受到约束,厌倦课堂,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呢?

困惑三:上课时,经常是课的前一段学生精力集中好,后一段往往就走神了。这时我们思考:如何让一堂课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学生始终活跃?

困惑四:有的学生课堂的表现很好,内容似乎都掌握好了,但是一遇到考察评价,就一无所知。这时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掌握知识?

把以上的这些细节总结下来,我们深刻感觉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只有当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学习的愿望,热情的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课堂才能生机勃勃,学生习才能不断进步。“三五X”教学策略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观点与方法,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怎样灵活的运用好教学策略,让每一节课都精彩丰富,始终是每一位地理老师的苦恼和追求。让我们来体会运用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自主互助学习的内涵

自主互助学习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自主即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计划管理学习时间,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简言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二是互助即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最大限度的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概括为“学生教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学生考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自主是核心,互助是手段,自主互助学习尊重个体认知差异,保证教学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并且注重反馈和落实,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二、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操作

我们初中地理课面对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水平在“感知”阶段,而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活动需求大于他们的活动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尽可能地把地理课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应用“三五X” 教学策略,自主互助学习方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也要体现出把学生在课上随心所欲的交谈变为有针对性的学习交流,把孩子爱说、好动、张扬的天性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拘束”。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法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在交流中激发灵活、丰富的思维活力,在协作中感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就感。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环节如下:

1.导入:导入的形式有多种,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是复习导入和情境导入,复习导入是在复习已学知识的时候,寻找与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情境导入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导入可以采取同桌互助提问的方式,如请你和身边的同学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哪些问题很重要?交换一些看法等等;或是请一部分同学提出上节课的问题大家自由回答。情境导入也可以由互助方式展开。例如,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设计情境,模拟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街头,与一位美国人的对话:“你是中国人?”“是的。”“你来自北京的中国还是台湾的中国?”“每个人都知道──只有一个中国。”对话由相邻同学分角色表演体会,然后自然的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导入是课的开始,这时学生的精力还没全部集中,短暂的交流互动起到热身的作用,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整节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2.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呈现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先明确学习目标,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和顺序,让学习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查找资料,努力完成目标要的求。二是落实目标,释疑解难。对学习目标中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师生、生生互助解决,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问。此时学生思维进入活跃阶段,互助方式是相邻同学或同桌,进行平等交流讨论,也可以一个为主一个副配合完成。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探究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简单的不用探究,过难的的无法探究,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七年级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不断感受探究的快乐。

3.展示交流: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需要展示,得到肯定评价,获得成就感。这个环节应该是动态课堂的高潮阶段。展示的方式有互助组内的展示,也有面向全体的展示。一是组内展示可以是同桌,也可是小组,采取一个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听的方式,然后交换角色,研究表明,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表达过这样的见解:“如果你能向老奶奶讲清楚一件事,那就表明你真正地弄懂了这件事。”借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学习小组中向同伴讲解、说明问题的原理和规律,那他就真正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二是面向全体的展示可以是教师的提问,集体或个体回答的形式,也可以是演讲,竞赛或角色扮演的形式。

4.总结回顾:在展示环节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热情过后,需要作个总结,主要是对本课内容全面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在方法上可以两个或几个同学一起列举知识点,试着用合适的方法形成整体,教师在这里是学生的助手,可以参与协助。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学习策略,养成习惯后学生受益非浅。

5.巩固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最终促进知识的迁移,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训练题的选择上要下功夫,重点知识分层训练,易混知识对比训练,同类知识变化训练,还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有拓展空间的问题等等,题型也要不拘一格,让学生动心、动口、动手、动脑。在互助活动方式上可以把训练作为检测,先由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改错,并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集体明确答案,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自主互助学习的注意要点 自主互助学习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强化信息交流的密度和质量,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在操作中,有以下几个难点:

1.学生不主动学习怎么办?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如果能学会,体会到成就感,就会不断有积极学习的愿望。课堂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每个人都能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提高、进步。只有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后产生了认知冲突,才会产生交流合作的欲望,保证学习的继续进行。

2.互助进行不好,或只流于形式怎么办?

老师要大胆放手,学生能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的,就放给学生自主解决。独自能解决的问题独自解决;独自解决不了的同桌解决,同桌解决不了的,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来解决。互助方式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是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也在学习中交往。同时,作为老师有义务培养学生更有远见,要知道,“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因为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需要他人合作完成”。

3.教师怎样参与点拨?

新课改倡导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但在学习过程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点拨。对于那些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该通过师生交流解决的,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点拨作用,师生共同来完成。这种点拨和讲解是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基础上的点拨,是升华认知、拓展思维、学到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教师怎样适应课堂?

想象,让故事更精彩 篇3

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以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交流了解到的关于战争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书籍、搜集与处理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采访老一辈、利用有关图书、影视、网络等)搜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热爱和平的情感。

[导写过程]

一、观察照片,感知内容

1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张相片,(出示照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看谁最聪明。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现在由我来揭示它的谜底。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同学们,你说对了吗?

[设计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观察照片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不加约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从而激发习作的欲望。]

二、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一)借助课件,想象事情的经过

1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为美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场面。看,随着战争的打响,硝烟滚滚,倒塌的建筑物,不断发生的流血与牺牲,那些场面是触目惊心的。年老的双亲在为失去儿女而心碎,年轻的妻子在为失去丈夫而悲泣,年幼的孩子在为失去父母而痛哭……)

2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感受,但都表达出同样的一种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和平不要战争。因为战争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带来痛苦。你看,这个小孩在哭,哭得多伤心、多无助啊!可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呢?(出示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说,然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链接课文,想象孩子的命运

1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谈收获。

2是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夜莺”、雨来、雷利等儿童英雄,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那么,谁能来说说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出示习作要求: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

3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

孩子被一有志之士救起,抚养长大后加入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维护利平,制止战争”的英雄。

孩子无父无母,无依无靠,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饱受战争之苦。

[设计说明:“硝烟”、“流血”、“牺牲”等与战争相关的一些字眼,对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的认识变得感性化,结合课文对学生的想象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这些训练又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再现照片,构思内容

1谈话引导,指点迷津

(出示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人和景,倾听着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习作要求)

联系照片的人到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你想以怎样的身份来讲述这照片上的故事,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大家分小组互相说一说。(可以是拍摄记者,可以是图中的小男孩,可以是一位旁观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看谁拟定的题目最新颖。

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设计说明:学生看懂了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份去讲述照片上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习作。而指导学生根据图意以及讲述的身份来拟定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能够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总评]

如何让“合作学习”更精彩 篇4

一、抓准契机, 选取关键

课堂合作能否到位, 与合作、探究选题的质量有重要关系。合作学习选题应有较大的覆盖面, 有较强的穿透力, 有较好的探究性, 有较浓的情趣味。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 选题的切入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 课文的重点处。

课文的重点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难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理解、感悟。如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 可将“福勒放弃射门, 到底对不对、该不该”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持同一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讨论, 最后让持不同观点的两大组展开辩论, 在争辩中体会福勒的高尚风范,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 课文的矛盾处。

许多文字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 其实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处。教师可创设情景, 让学生合作探究, 交流体验, 感悟作者构思的巧妙。如教学《琥珀》一文, 在学生自主学习“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部分后, 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课文第二自然写到“一个夏天, 太阳暖暖地照着”, 后面却写“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教师可顺学而导:对呀, 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了?请同学们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 把课文中写到“太阳”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再一次读书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到“太阳”呢?可能和什么联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早上, 太阳出来, 让人感到不怎么热, 所以是“暖暖地照着”;而到了夏天的晌午, 太阳升到了头顶了, 所以“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正因为太阳光渐渐地变得热起来, 所以人们可以闻到松脂的香味;而到了晌午, 太阳光变得更强烈了, 所以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来, 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这时, 学生明白了, 原来课文几处写到“太阳”是与松脂球的形成有关系。

3. 课文的结尾处。

如《狼和小羊》一文结尾写到:“凶恶的狼向可怜的小山羊扑过去……教师可让学生发散思维:小山羊最后怎样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 有的学生说:“这时, 恰好来了一位猎人, 开枪把狼打死了, 小山羊得救了”;有的学生说“狼扑了个空, 扑到河里淹死了”……他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更精彩。

4. 思维的求异处。

“七嘴八舌出真知”生动、幽默地道出合作探究的妙用。在教学中, 应抓住求异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 大胆想象。如《曹冲称象》一课, 在讲”称象“的办法时, 有同学提问:“石头笨重又难搬,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教师趁机鼓励这位学生的创新精神, 顺水推舟, 让大家讨论“谁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有的说:用水好, 方便;有的说:用人最省事, 文武百官是现成的……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在教学中, 我们应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让他们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营造氛围, 激活思维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创设空间, 精心组织,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交流合作时,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一定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 如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

1. 可通过布置教室, 营造气氛, 使小组合作更精彩。

如上口语交际课时, 对“我们应多看电视还是少看电视”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把教室布置成辩论赛场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在进行一场辩论赛,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使学生展开的辩论更精彩。

2. 创造轻松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

学生合作学习时, 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出疑难问题。同时, 教师也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 确定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

3. 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

如在口语交际课《调解》的教学中, 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表演“在校门口, 赵亮踩了薛志田的脚, 两人吵着吵着竟然打起来了”的情境, 然后问:“大家看看, 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该怎么调解?如果让你处理你会怎么办?”这样, 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方式设置交际情境, 引出教学目标“学会调解”。

三、发挥作用, 有效引导

在一些课堂上,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却轻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 或者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 主要还是因为教师还不明确自己此时应发挥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非常需要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小组成员, 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 更要做一名引导者, 适时引导、点拨, 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做准备。教师在小组合作时应清楚自己的任务, 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四、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

想象让学习更精彩 篇5

摘 要: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盛行的“微时代”,微课应运而生。本文阐明了原版英文影视微课化教学的作用,对如何选择英文电影制作微课辅助高中英语的教学作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微课;原版影视;有效辅助

一、英语原声影视欣赏视听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课程都必须以兴趣为前提。英文原声影视欣赏微课声情并茂,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有鲜活生动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语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电影学歌曲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观看电影,学生会主动学习电影中的台词、英文歌曲及背景知识等,使学生能从影片中的只言片语到能引起共鸣的精辟句子的复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有助于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重要的是听力理解,所以听力训练应该放在语言学习的首位。但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还有些同学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以至于羞于启口,导致听说能力普遍不高。用英语原版电影片段或者英文歌曲制作成微课,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介质的手段,是能很好地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英语原声影视欣赏微课集图像、声音、听说理解任务为一体,在特定的语境中将语言展示出来,在图像情景的吸引下,伴随着纯正的英文,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对白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在生动有趣、动态逼真、变化形象的情形之中听英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三)有助于转变教学模式,建构以提高语言技能为主的课堂

原声影视欣赏视听微课地引入,改变了陈旧的课堂观,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课堂模式,学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以原声影视歌曲为素材的小型“微课”,查看围绕素材的教案、课件等辅助性资源。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让学生更具有流动性、全球性。也让学习更加个性化,更加高效、更加普遍和开利用生动活泼的听说情景,使英语教学置于活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从而实现了以操练语言技能为主的英语学习过程.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互动语间评价”。影视歌曲微课入英语教学,改变了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

(四)有助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

以英文影视歌曲制作成欣赏视听微课的素材,是英美国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经典浓缩,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可以直观地、近距离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文化知识底蕴。同时,老师要注意为学生挖掘影片中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词语的文化涵义,认真比较。老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对所选的影视歌曲素材进行对照和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合理加工置疑,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的目标文化,并能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培养文化的敏感性,促进文化的学习,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五)有助于学生提升英语思维能力,在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语言

原版影视歌曲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情景直观、真实、具体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给了学生语言技能学习的便利条件,又给了学生语言学习所需的必要条件。学生在移动端欣赏教师制作的原版影视歌曲的微课过程中,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摆脱了母语的羁绊,又同时能刺激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反应与吸收。观看影视歌曲微课的过程是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进入大脑,让语言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沉闷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单一传授过程。原版影视歌曲制作成微课,能够有的放矢,教师能针对性地设计微型课,让学生进行思想延伸,培养学生对语言及语境的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进入一种用英语思维和心理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了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原版影视歌曲的选择

(一)选择的影视歌曲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要选择经典的或励志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影片,让学生的价值观能够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选择的影视歌曲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材料难度等,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学生听不懂影片中的内容,对英语学习就没有兴趣和信心了。我们的材料会根据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选用。

(三)选择的影视歌曲素材要口语含量大,发音清晰、语言地道、通俗易懂,内容与课文所学挂钩,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与所学的内容结合,更能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英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注意学生的心智,应该倾向于为他们选择生活片、爱情片、喜剧片、励志片,而不是恐怖片。

以上是笔者在英文电影微课教学中的?椎阈牡糜胩寤帷N⒖问且恢帜苋醚?生愿意学、并且学得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微课为代表的突破时空限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选择的这种自由、自主的学习模式必定就是教育的未来,而原声影视欣赏视听微课进高中的英语学习中,会让我们的英语学习更精彩。但这个过程还有不短的路要走,我们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英语的影视歌曲微课制作会得到普及与完善,并且发挥其巨大且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刘婧,译.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李玉平,刘静波,付彦君.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赵国忠,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作者简介:

想象—让语文学习更美好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展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零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凄冷压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精讲,帮助想象

文本本身是一行行文字,如不展开想象,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教师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中,获得人生感悟,美的享受。

如《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设置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如: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学生通过想象,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打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三、巧妙扩展,培养想象

扩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立体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教材中许多古诗内容含蓄,跳跃性大,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进行巧妙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扩展诗句,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四、读写结合,训练想象

想象力的提高正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而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学生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把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卖炭翁伐木烧炭的自然环境和其“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的那种仗势欺人的狂傲神态写出来,这些做法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探究式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7

在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 大力提倡和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正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

所谓探究式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它更强调:

1.参与和过程 : 探究式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 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 让他们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结论, 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他们。

2.平等和合 作 :探究式学习中 ,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 探究式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 鼓励和创 新 : 在探究式 学习中 , 教师鼓励 学生自由 想象, 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 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 使学生敢想敢干, 富有创新精神。这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式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让学生的 探究兴趣 贯穿每一节课的 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感兴趣, 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 而只有是自愿的, 结果才是最有意义的。如何让学生的探究兴趣贯穿每一节课的始终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师生关系民主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特别是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这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情感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较容易接近你, 就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二是学习内容悬念化。悬念, 能引起好奇追究答案的强烈愿望, 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例如, 教学“地球运动”时, 一开始我就把课本上的图“1.18”展示给学生, 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疑问:在同一时刻, 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 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这样学生的好奇之火就被点燃, 激起了积极的学习动机。随着学习的深入, 对地球自转等知识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随着悬念的诱发和解决, 学生不知不觉地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了知识。

2.让时事热 点激发学 生探究的 热情。时代在发展 , 并且总是在不断制造热点问题,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错失教育良机应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 作为他们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 化平淡为生动, 提高学习效率。如利用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给舟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个热点, 及时组织学生探究有关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分布, 以及泥石流产生的危害, 并进一步探究怎样面对泥石流灾害。

3.让学生在 交流与合 作中学会 探究。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发掘真理。新教材中“活动”正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展开讨论、寻求答案,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地球仪时, 我让每组学生看着地球仪, 看到什么告诉大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学生争相发言, 有的学生甚至调皮地说:“我看到地球仪上有个苍蝇。”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可以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 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 而且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4.写小论文 , 强化学生 实践探究 能力。为巩固探究成绩 , 检验探究效果,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 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发表观点。如在学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后, 我根据农村中学这一实际情况, 让学生回家后注意观察田里的草木、庄稼、大风过后倒伏的大树;家里开厂的同学, 回去问一问父母, 天气给工业生产带来哪些损失;还可以调查天气对建筑、公共设施、交通、旅游的影响。学生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 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再结合自身认识, 写了一篇小论文“天气的功与过”。这样, 学生的实践探究得到了巩固, 同时锻炼了活动能力。

5.让探究活 动延伸到 学生生活中 。每位学生都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 也无论问题是否与本课知识有关, 都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 应给予鼓励, 因为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只是课上无法解决太多的问题, 而只能解决主要问题, 更多的问题有待课后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信息解决。如前所述:唐山为何地震?我们这里会地震吗?等一系列问题都可留给学生课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 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有利于 探究式学习 的环境。进行探究式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 实验经费、一定的活动空间等, 探究式学习的各个步骤都需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 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 则探究式学习将难以进行。还需学校管理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成功完成一次探究式学习。

2.特别重视探 究过程 , 而不是结论 。

因为供给学生进行探究的题目, 结论多是早有的, 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要学生探究、发现, 只想让他们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 因此, 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

3.根据探究 式活动编 排新课的顺序 。新课的进行顺序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应根据学生实际, 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动的设计安排, 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

生本教育让英语学习更精彩 篇8

一、教学案例

到了高年级特别是五年级, 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老师应该尊重并且相信学生,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现以外研社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第五册Module 7 Unit 1“He can’see”为例具体说明。

[教学片段]片段一:前置导学, 事半功倍。

Ts:这节课我们要学习M7 Unit 1, 大家拿出导学提纲。

Do you like dogs?What can it do?What can’t it do?

Ss1:It can run fast.

Ss2:It can catch bad man.Ss3:It can help policeman.Ss4:It can read books.

这时另外一个学生起来反驳:No, the dog can’t read books.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学案, 说说dog不能做的事……

学生们很感兴趣, 热火朝天地用can和can’t描述了很多dog能力方面的事情。然后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课文中“Dogs are very useful.”的结论。通过这个活动老师自然引入课文, 同时为课文重点语句的输出打下基础。

分析: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课文重点的导入, 常通过歌曲或者chant等对新知识进行提前渗透, 但有时候这个过程教师常常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学生以前会什么?学生起点在哪儿?学生能做什么, 参与性如何?都值得教师进行思考。但是如果老师通过让学生前置性学习, 根据课文设计学生提前学习的内容, 把热身或者导入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总结, 探究操练, 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又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参与的积极性。

片段二:合作探究, 激情飞扬。

导入课文之后老师并没有像以前一样, 分析课文, 领读字词跟读句子, 而是先抛出任务, 让学生先学。

Ts:观察课本中3副小图, 讲了哪3种人?他们都不会做什么?谁来帮助他们?

命令下达之后, 各小组开始活动, 有的组齐读, 有的两两辅导教授, 有的组模拟表演……不同的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完成任务。

之后的展示可谓五花八门, 精彩纷呈:

A组:全组齐读了课文中的3段。

B组:4人小组, 2个表演blind, deaf, firemen, 2个模拟课文进行了旁白。

C组:利用课前画好的简笔画, 进行了图画展示, 英语讲解, 期间还当小老师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了提问:

This man is blind.He can’t.

……

不同的组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了课文重点的讲解和展示:

期间有的学生blind发音错误, 立刻有别的学生起来指正, 并且利用以前学得的发音规律进行了语音分解。

有的组员对其他组板书的“This dog helps him.These dogs help them.”helps的变化提出疑问。

还有的组在讲解的时候总结出了这段句型的结构: (人) can’t+动作, 人+help, 等等, 还有的组看出了can’t后用动词原形的规律。

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组员的积极参与和相互质疑, 课后听到学生说:“今晚我们一定要认真读课文, 你做单词卡片, 你负责讲解……这次我们一定要完美展示。”

分析: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习, 最优质的“教”, 是不“教”而“教”, 老师要把学生巧妙带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情境的“教”。学生在主动中研读了文本, 找出了问题;在组间竞争中发现了知识的重点;在相互质疑中发现了知识的难点。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 了解重点词汇的发音和意义, 甚至部分句型语法的分析, 让学生对句型结构进行适当应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生本教育下的小学英语课堂, 学生完全做主, 重点知识通过前置学习和组内合作完成, 老师只起点拨和引领作用,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得快乐, 老师教得轻松。

二、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我通过多年实践, 总结出以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1. 前置学习。

通过前置作业, 学生对新知识整体预习, 掌握本节课的整体知识脉络, 提前引发对课文相关问题的思考。老师可让学生提前听, 认读单词, 提前划出文中重点词汇, 或仿照课文句型提前简单造句等。

前置作业要注意几个方面:

(1) 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 对学生有驱动性, 让大多数学生喜欢做。

(2) 问题起点要低, 注意开放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前置作业并不是课文简单预习, 而是在预习基础上拓展了内容, 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 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 从而更好地学习重点知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2. 组内交流, 课堂展示。

老师根据学生前置作业出现的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进行目标导学, 学生会了的知识不讲, 存有问题的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实践解决。这个过程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可得到锻炼表达的机会, 另一方面可优差互补, 学困生在这段时间可得到补救和提升。

3. 老师点拨。

教师在生本教育过程中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课堂的把握和引导, 恰如其分地控制课堂气氛, 既不使课堂冷场, 又要控制讨论不能离题太远;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的难点也要适时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4. 扩展提高, 广义探究。

英语中的扩展和提高是对英语语言的再利用过程, 而学生在组内恰恰能很好地实现。这节课我让学生组内讨论自己 (他人) 不能做, 别人来帮助的句子, 学生说了很多例子, 有的学生跳出学校范畴说了自己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 父母帮助自己, 还有的说了动画中的动物不能做的, 别人来帮助的句子, 学生通过扩展句型巩固了知识, 升华了主题。

总之, 实行生本教育模式以来, 老师会面临全新的上课体验, 有时候会与旧的上课模式产生很多矛盾和碰撞, 但同时老师又会感受到学生带来的一个个惊喜, 学生思维的活跃, 学习的热情, 能力的提高常常在感染着老师, 让我们享受这种惊喜, 和学生一起成长。

摘要: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 应该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生本教育模式下, 教师应通过前置导学、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拓展提高等形式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精彩, 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英语课堂,自主合作,自主有效

参考文献

逃离课堂束缚,让物理学习更精彩 篇9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应用一些简单的事例或是一些简单的实验引出物理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这样的弊端是无法使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兴趣最大化。针对这样的问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更能让其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所在,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

案例一:运动快慢的比较和惯性现象

既然学习运动,就应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 , 将物理课变身体育课,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运动中的物理现象,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让学生进行百米赛跑和定时跑比赛,并提出问题“怎样比较谁跑得快?”学生很容易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再通过几位学生的自由跑,即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惯性现象一般是通过课件或小实验等来展现。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都较为缺乏,他们或许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例和实验中认识到惯性的存在,但由于缺乏亲身的体验, , 也无法真正的理解。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方法。50米赛跑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终点冲刺时无法立刻停止的感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利用自行车、滑板等工具让学生体验加速或急刹时身体的反应等。

这种学习环境的改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给他们留下长时间的记忆。通过实践对比,这种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让学生泡在实验室,走进物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物理实验。所以,用好实验手段,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动态电路分析

动态电路分析题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在历年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较高。此外,电路故障分析也常以电路动态分析能力作为基础,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动态电路分析题目千变万化,有些学生只会做讲过的题,遇到新题又束手无策。教师在黑板上一遍遍地讲,学生在下面一遍遍地听,而效果却并不理想。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让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让他们亲手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表变化,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电路中物理量的变化有所领悟,并且这种领悟是自己摸索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让学生一直泡在实验室里,或许这种做法看似很浪费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是令人满意的。通过两个平行班的对比,学生在实验室自主探索动态电路规律要比一般的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练习了电路的连接, 并且通过连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会使自己对电路故障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巧借背诵让初中英语学习更精彩 篇10

一、背诵的含义及特点

背诵 (recite) 的英文释义是:to say (something learned) aloud from memory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中文解释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现代汉语词典》) 。

从这两个解释中不难发现背诵的以下特点:①对所学材料的记忆;②大声念出所学的材料;③为了能凭记忆大声念出所学材料, 必须要有一定量的重复。

二、背诵的作用及相关理论

1.背诵可以让初中生获取英语的输入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背诵作为一种语言输入形式, 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语言输出 (output) 的前提是输入 (input) 。心理学家认为, 声音表象比图像的延续时间长 (朱纯) 。因此, 初中生可以通过英语背诵积累大量的丰富的英语语言材料。

行为主义学者Skinner提出了“工具型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 人的言语行为是一种操纵性的行为, 它通过各种强化手段完成。如果没有强化, 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背诵正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手段之一,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记住优美的英语, 还能加深其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 提高对词汇、句型和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

2.背诵能够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语感并实现语言输出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生成能力, 还包括对上下文提及内容的判断能力。“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随着背诵带来的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者对语言的敏感度就会不断提高。Bialystok理论也给出了这样的启示: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 使用目标语的熟练程度就越高。所谓隐性知识, 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语感。一个人在使用任何一门语言时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已经内化了的隐性语言知识, 而隐性语言知识的形成需要大量反复的语言输入才能达到, 这和背诵输入的特点一致。因此, 学习者通过背诵, 可以将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 从而增强他们对于目标语的语感。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先导, 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保证。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当学习者理解了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即i+1) 后, 他才有可能习得语言。背诵输入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在我国缺乏英语自然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背诵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通过背诵, 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能完全复述, 最后能运用自如, 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意识地使学生反复受到语言刺激, 从而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并完成输出的过程。

3.背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背诵, 学生的英语语感得到增强, 学生就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比较自由地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 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在初中阶段, 尤其是初一学生刚接触英语, 对英语的好奇心强, 学习积极性高, 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 将会使学生越学越想学, 越学兴趣越浓。在这过程中, 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得到全面的积极的培养和提升。

另外, 英语本身的语言特质决定了通过英语课文的背诵, 学生的智力水平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知道,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课文背诵可以促进人脑中威氏语言区 (负责拼音文字的大脑部分) 的开发。所以背诵有助于负责拼音文字的大脑细胞的开发和成熟。

三、背诵的原则及方法

1. 先理解后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前提, 英语背诵切忌死记硬背。离开理解的背诵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很难识记, 即使背下来了也难以持久, 更谈不上综合运用。这是因为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识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理解得越深, 越容易记忆。不管是背诵对话还是文章, 首先要通读全文, 弄清文章的主旨, 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这样有意义地背, 既可以节省背诵时间, 又可以提高背诵速度, 增强学习效果, 背诵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背诵的材料的理解。

2.先听、朗读, 后背诵

模仿是英语背诵的关键, 所以在背之前要先听, 要边听边大声跟读。要反复听外籍语音地道人士的录音, 这样才能模仿到非常地道的发音。背诵不能急于求成, 除了强调对背诵材料的理解外, 要正确地朗读背诵, 就要注意语音、语调、句子的重音和停顿, 还要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另外, 记忆只有专心才有效果, 专心就要做到眼、口、心、脑一致:眼要看清, 口要读准, 用心想这句话的意思, 用脑去记忆。所以朗读时必须神情专注, 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并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畅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背诵。

3.从易到难, 从短到长, 循序渐进

信心和兴趣是背诵的保障。背诵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比较艰苦的环节, 特别是一开始,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地背诵。要尊重学生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他们各有所得, 逐步实现能够形成语感、活用所背诵材料的目的。对较低层次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背诵较短的文章, 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较高层次的学生, 应当要求他们在熟悉材料的基础上, 能够合理扩展、压缩、改编, 这样他们能够把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且在语言实践中随时提取运用, 还应建议他们背诵名著名篇, 让他们充分体会欣赏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及时检查, 坚持复背

复习是记忆保存的必要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 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 遗忘率最高, 以后逐渐缓慢。如果四至七天不复现, 记忆将会受到抑制, 甚至完全消失。一个人无论记忆力好与坏, 都需要经常重复所要识记的材料。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是否完成背诵, 而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复背的检查, 帮助学生养成适时复背的习惯, 这样就可以把短期记忆变成中长期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5.背练结合, 巩固提升

背诵虽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如果没有实践活动加以强化, 那么背诵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就被忽略了, 所以背诵要与多种练习相结合, 通过多种活用练习, 才能内化、活化语言材料。展开的练习可以多种多样, 如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问问题、回答问题、复述课文、交流读后感等。背诵还可以和默写相结合, 所谓“眼过千遍, 不如手抄一遍”, 通过默写可以加深记忆, 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果。在背诵过程中尝试再现, 开展积极的智力活动, 不断进行自我检查, 及时纠正记忆中的错误。另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鼓励学生多背诵, 如英语电影欣赏、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角活动等。

四、教师对学生背诵的管理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背诵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由于背诵材料本身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背诵任务时要有所筛选, 要让背诵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有效有趣的环节, 而不是负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背诵材料的“质量”关。“质”就是必须选择好的背诵材料:难度应适中,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材料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以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背诵材料应语言规范、自然、地道, 再现性强, 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活用。“量”就是选择背诵的材料要适量:要根据学生实际精选背诵材料, 而不是凡学必背;一次背诵的内容不宜过多,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或抵触情绪。

2.背诵的检查及评价要到位

教师一旦给学生布置了背诵任务, 就一定要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测和管理。检查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抽查;可以通过让学生齐背来检查;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检查, 即组员在组长处背诵相关内容, 组长之间互相背诵;还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来检查;甚至还可以通过家长帮助检查等等。

检查后一定要给出相应的评价。评价要根据背诵的流利程度、准确性和内容的多少进行, 可以是口头评价, 也可以是书面式的等级评价 (如A、B、C) , 评价还可以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 这样便于操作和管理, 最终达到有效的背诵。

总之, 对初中生而言,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一定少不了背诵。只要态度端正、背诵方法得当, 配合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背诵的材料就会变为活的语言, 为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好准备。但背诵对于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体现,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才能将背诵进行到底, 最终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走出一片艳阳天。

参考文献

[1]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an, 1985.

[2]Marilyn Lewis.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999.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5]胡春洞, 王才仁.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6]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人民币有效汇率下一篇:静设备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