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的困惑

2024-08-28

解读的困惑(精选五篇)

解读的困惑 篇1

“庄生晓梦迷蝴蝶”,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现了庄子“齐物”的思想。人生在世,连梦与现实都不能分辨,连自己是人还是虫豸鸟兽都无法判定,又怎能确切地界定身外之物呢?此为朦胧之第一重。

“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动人心腑,名为杜鹃。为人的望帝早已仙逝,为鸟的悲啼依然挥之不去。无论从佛家的轮回转世说来看,还是从情感与精神两层面来看,孰能断言望帝是死是生?此为朦胧之第二重。

珠生于蚌,蚌成于海。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沧海月明珠有泪”,眼泪因悲伤而坠落,却化为价值连城的珍珠,此处“悲”与“喜”相反相成,而老子的辩证法亦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明月朗照,沧海微澜,鲛人有感,泪落成珠。孰能断言这璀璨的“泪珠”,是悲大于喜,还是喜多于悲?此为朦胧之第三重。

玉是君子的爱物,是才华的象征。《礼》曰:“君子必佩玉”,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蓝田是有名的产玉之地,蓝田玉跻身三大美玉之列,驰名至今。“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句写蓝田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美玉深埋地下,对士子而言意味着不受赏识,或是不愿出仕。而其上若有若无的烟气,又隐隐暗示着李商隐对入朝为官的悠然神往和对湮没无闻的心有不甘。

从个人身世看,李商隐卷入了晚唐有名的“牛李党争”。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都没有机会晋升。官场失意和晚年丧偶使他笃信起了佛教,后不久即病故。李商隐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结果却两边不讨好。年少才高,却被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进退维谷,怀才不遇,竟致终生潦倒无为,经历之惨可谓古今罕见。古代的读书人,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理想,连“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五侯七贵同杯酒”的得意与夸耀,何况命途多舛的李商隐呢?然而严酷的现实,似乎又让他萌生了退意。真可谓欲走还留,欲说还休。此为朦胧之第四重。

《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暖玉生烟。死生无常,真幻不清,或喜或悲,或用或藏,这是自然人、社会人、情感人、学问人最大的困惑。从另一角度看,“庄生梦蝶”和“沧海珠泪”体现了李商隐的道家思想(前者体现庄子的“齐物论”,后者体现老子的“辩证法”),“望帝啼鹃”流露出他的佛家思想(轮回转世说),而“用”与“藏”的困惑其实就是儒家“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纠结。由此可见,通过本诗,李商隐从唐代盛行的“儒释道”三教的角度,对自己的坎坷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列出了自己曾经百思难解的“四大困惑”。

解读的困惑 篇2

所有人都说,大学阶段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4年。但就我而言,我也喜欢大学毕业后的经历。这是你的生活。你要为你的所作所为制订全面计划。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如果这意味着几次挫折,乏味的饮食,或者在朋友的沙发上睡几个月,我仍然会向你说声“你好!”因为几年后,这会是我人生中一段津津乐道的职业经历。

问题:我累死了,我要开始养活自己

大学毕业后,杜颖在北京昌平的一家小型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她为自己挣到工资而欣喜若狂。但她很快发现,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并不总带有毕业典礼致辞中所描绘的玫瑰色。老爸和老妈不再为你支付生活费。午夜时分,你不能再指望有成群的室友一起外出吃夜宵。她意识到:她得自己养活自己了。

而在经过一个月以后,杜颖开始感到极度疲劳。她每天都要做一个小时的班车来到北京的昌平,而在做班车前还要做40分左右的地铁和公交,因为她是在东三环租的房子,班车却停在安定门。很多人都会奇怪,怎么工作的地方是那么偏僻,而却在北京最贵的地段租房子呢? 确实这是个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生活规律的选择,“因为我实在不想自己在不得已去那么偏远的地方的同时,整个人的身心也跟着落伍,那样就不是我来北京努力的目的了,说白了就是希望心还是保持高傲的!”杜颖说。

就是这样的理由, 使得她每天要早上5点就起床,然后5点半出门作车倒地铁,最后要在6点50前到达安定门,因为班车7点从安定们出发去公司,在车上赶紧补觉,因为起的实在太早了,开始的时候还注重仪表,总觉得自己毕竟是个女生,可没过三天我就实在受不了,以至经常是起来就邻包闭着眼睛跑出去了。在每天晚上5点半下班后同样的要做班车回到市中心,一般到了家就要7点多,这样紧张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里,她整个人瘦了一圈,仅仅是路途上的奔波就已经让她吃不消,她开始有了想离开这的念头。

她还记得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情形,那是个美丽的秋日,天空万里无云。如果在大学里,她恐怕会为享受这样一个下午而旷课。“当时是下午两点。我累极了,不知还要在那儿待多久?”

记者旁白:大学的时光,那些骄傲,那些快乐,那些美好,与进入社会之后要养活自己的现实碰撞,苦与累的交织,是对梦想的打磨,坚持到最后的,最初的梦想才会绚丽绽放!

变化:放弃所有缺乏灵活性的、固执的期望

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里,师长一直告诉我们要诚实、对人真诚。还有,中国的老话叫“买卖不成仁义在”。这在企业竞争已经到人性化程度的西方世界可能还是真理,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市场经济上,那是……胡说!

举个例子吧,我的诚实让公司失去了一个客户,让我个人赢得了一个朋友;当这个朋友因我的诚实而给我带来一个大买卖时,我已经被公司老板因那次业务失败而炒了鱿鱼;所以最后我把这宗大买卖带到了新服务的公司。

这件事的结果最后是好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幸运的偶然。我想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幸运。工作以后,如果你每天统计一下,你会惊讶于自己现在从早晨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说假话,这假话对同事说、对老板说、对客户说、一直说到家里,如果你的女友(男友)还没有工作,而是留在学校上研上博,你会让他们大为震惊,他们很可能悲痛欲绝地对你说“你怎么能这么说?”然后,你可能更加愤慨地对她(他)说:“这只是交际的手段/业务的需要/如果你能给我提供一个饭碗我肯定不这么说……”最后的最后,你们很可能对彼此失望,比如,对方觉得你变了;你觉得对方too naive,too simple,不理解你,在你每天承受压力的同时还要给你放一把火;然后最后的最后,你们很可能分道扬镳。

记者旁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让我们感到很无奈,还是,我们要在社会中生存,这样的“诚实”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放弃所有缺乏灵活性的、固执的期望,从实际出发吧!

尝试:利用幼稚的不确定性赢得成功的确定性

许多人会对大学毕业后的不确定性感到畏惧,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幼稚的不确定性去大胆尝试。

她,一位叫林林的女孩,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课程的乡下的参加自考的女生,却击败了好几十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一家知名外企应聘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年后,她又做起来挑战性很强的同传翻译。

我问她是怎么看待机遇的,她抿了一口咖啡,微微地笑了一下说:“我知道自己是金子,但我更知道让自己发出亮光。”

林林租住的宿舍离著名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近,她说她曾很羡慕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能进入重点高校一定有着很多的优点。因此,林林的心中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找机会多向他们学习,而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被承认的机会。

北航有英语角,很多同学都到那里练习英语,而且有外教指导。林林自考考的正是英语科目,她当时想,这是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就动员宿舍的人和她一同去,然而费了一晚上的口舌,大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原因很简单,在很多自考生的心中,有一个谁也不愿承认但却真实存在的声音——我们是自考生,与名校生相比,自认为低人一等。最后,林林一个人去了。“说实话,听着名校学生流利的英语,我的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我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你能行!要想让别人知道你的优点,你必须学会突破自卑。就这样,我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逐渐地,我进入了状态,越讲越流利,越讲越兴奋。”另外,她积极地向外教提了很多问题,以至于临分别时,外教微笑着对她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女孩,我能看出你对英语很感兴趣,你是很棒的!”

记者旁白:不可否认,作为自考生,虽然拿着国家承认的文凭,但是却要比正规大学的同学面临更多的艰辛,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能展现自己的优点,那么别人就更不可能信服你。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能力,还需要我们有展现自己的勇气。

自立:发挥自己的才智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是去年毕业的理工科女生,现在本该努力工作的我,却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投着我的简历,仅仅因为我在刚傻傻的辞掉工作——一个外企,3000元的月薪。可我的离开竟是因为我最爱的男友对我的嫉妒和心理不平衡。

我与他在毕业后一起来到北京找工作,都想为了我门的未来努力奋斗,一起苦难的日子我们彼此鼓励相互安慰,虽然曾经我先有了工作的机会,但由于我害怕当我先有了工作,他还没找到的情况下会让他心理不舒服,甚至影响我们的感情,我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个机会。

而在经过一个月以后,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我开始给自己找合适的工作,很幸运的,我接到了这个外企的电话。当我把这个兴奋的消息告诉男友时,他并不是象我一样兴奋。

在我很顺利通过面试后的一周,我接到了录用的电话,我的开心让通知我的人事人员笑了,我确实是太兴奋了,我想过年回家可以让父母彻底放心了,所有的一切都顺利了。这都是我当然的感受, 而男友却越来越不开心,他开始把心都放在打击诋毁我,与我的争吵上,把对找工作的情绪发泄在我身上,更加过分的是,他竟然会在面试以后了来到我公司的楼梯上等我,种种的举动使得刚进公司的我心理愈加的疲惫不堪,他会时不时的打公司电话找我,问我在干吗,会经常发短信打扰我工作,只要一个短信回的不及时,他就不管你当时在做什么立马一个电话打来质问你,我真的想不到曾经共患难,在困苦时乐观的安慰我的男友,会在你工作好起来以后这样的折磨自

己。他开始每天都说着要让我辞职的话,我开导他,告诉他这个工作来之不易,这些对于近乎疯一样的他没有用处,最后他的一句“如果我不辞他就天天去公司闹的话”让我认清,我必须要离开他,而这个工作我也是留不住的。

于是,我辞职了。这就是我,一个刚刚毕业一年的女生现在痛苦的心情和现状。虽然我一直在鼓励自己在重新寻找下一个幸运,可怎么会有那么多机会留给我呢?

记者旁白: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爱着的两个人应该为对方的开心而开心,为对方的苦恼而苦恼的,就想我们的父母一样。可是不要忽略了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独立,自信的女生不需要一个“自私小气”的男友来阻碍你追逐梦想的脚步!

对二战战犯审判的法律困惑之解读 篇3

关键词: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罪刑法定;国际法责任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42—02

“纽伦堡审判”(1945.8—1949)是二战结束后依据苏、英、法、美签订的《关于控告及惩处欧洲轴心国家首要战犯协定》(伦敦宪章),在德国纽伦堡成立的由四国法官组成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的审判,此后由美国国内文职法官对不同级别的德国战犯相继进行了多达十二轮、历时三年的审判。“东京审判”(1946.4—1948.11)则是由十一国法官组成的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这两次审判确定了国际战争法上战争犯罪的内涵,并且确立了追究战争犯罪个人刑事责任的新原则。而这两个军事法庭宪章属于事后法,适用事后法审判战争罪犯,这与国内刑法秉承的罪刑法定原则相悖。罪刑法定原则遭遇国际刑法境遇新挑战。

一、两大审判的正当性、合法性及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暗合

纵观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两大审判在“形式上”违背国内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但在“实质上”和罪刑法定原则是契合的。“由于罪刑法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尊重人权的意旨而确定下来的,所以必须从实质上保障人权(实质的人权保障原则)。这就要求超越形式的法律主义的要求而实现刑罚法规的正当。”[1]传统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现在则其进一步要求刑法的内容适当、正当,侧重“实质的侧面”[2]。(1)实质正当性要求刑罚明确性。明确性也有一定的限度,当时国际刑法实践还在起步的阶段,要求战争罪详尽地予以规定不太现实。(2)实质正当性还要求刑罚的适当性。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中刑罚的适当性和谦抑性得到很好的贯彻。纽伦堡审判仅指控24名战争罪犯,最终有12名罪犯被判绞刑,其余被判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无罪释放。东京审判中共起诉28名战犯,最终只有7 名被判绞刑,其余被判无期或有期徒刑。(3)实质正当性还要求审判的程序正当性。实质正当性在大陆法系较少包含程序上的内容,但英美法系中更强调程序正义,其实体正当、正义性通过程序正当、正义性来展现。纽伦堡审判从1945年11月4日至1946年10月1日共开庭403次,传唤200多名证人,律师提供的书面材料30多万条,收集证据达4 000多吨。东京审判自1946年5月3日上午正式开庭至1948年11月12日宣判结束,审判历时两年多。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法庭处理的书面证据达4 336件,判决书长达几十万字。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均由当时世界权威国际法专家组成,充分实现了程序和实体正义。只就说明两大审判看似已经脱离罪行法定的束缚,但其正当性、合法性及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暗合。

二、两个军事法庭宪章的溯及既往的效力

对国际刑事罪犯进行审判必定要依据国际法中的刑事法规范(即国际刑法规范)。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公理性原则,其内涵之一是“法不溯及既往”,即行为人只能根据已经实行的法律来规范自己,行为必须有法律预先规定犯罪并告知令人去遵守。那么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应否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力求从程序、实体法上赢得世界人民(含被告人)对审判的认可呢?问题的解决有三种途径。问题解决路径之一:行为时的法律寻求。两个军事法庭宪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以当时既存国际法为基础拟定的。审判主要依据还是既存国际法惯例条约、战争法方面的条约,包括1856年《巴黎海战宣言》、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等关于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条约和习惯;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条约》等等。依据当时诸条约,发动侵略、破坏和平和违反人道的战争行为亦是国际犯罪行为。问题解决路径之二: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适用英美法审判程序制度。一方面,英美法刑事诉讼制度讲求对抗主义,有利于被告人抗辩,程序上更加正义;另一方面,英美法系有判例法传统,在审判中法官遵从先例,法官可以造法,“罪刑法定”原则之矛盾在英美法系语境中不太凸显。但“法官造法”在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中亦被严格限制:即法庭仅在宪章授权的范围内,对特定的罪犯和特定的罪名进行裁判。问题解决路径之三:罪刑法定原则在当时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中有原则的不适用。在既没有公约又没有习惯可循,而国际社会又认为确有将某行为规定为国际犯罪行为的必要时,通过国际社会公认,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对国际犯罪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如对于反人道罪,此前无先例可考,国际军事法庭明确提出,任何人犯有按照国际法构成犯罪的行为,应对此负责并受到处罚;国内刑法中“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定,不应适用于对战争罪犯的审判。这就为当时国际刑法排斥罪刑法定原则、允许适用事后法开创了先例。当然在国内刑法领域,罪刑法定原则也有例外,“事后法”并非绝对禁止。根据“有利于被告人原则”,如果“事后法”处罚比原来的刑罚处罚较轻则适用“事后法”,如我国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

三、侵略战争和反人道罪定义的解读

罪刑法定原则最核心的要求是刑法的明确性,若刑法不明确,就等于允许法官对习惯法法规解释的恣意性。威尔兹尔曾指明罪刑法定主义的严重危险并不在于类推解释而是在于刑法的不确定性[3]。“侵略战争”在1928年《巴黎公约》中没有加以定义,伦敦会议试图做出定义但未成功。故导致对于德、日出于侵占受袭国领土之目的,发动不宣而战的战争是不是“侵略战争”的争议。另外,对于“反人道罪”,此前国际法中从未有规定。据此被控者辩称他们发动的战争未必是“侵略战争”,因何谓“侵略战争”尚存争议;以事后法所定义的“反人道罪”也不适用他们;有的国内没有战争犯罪的规定,所以也不能以战争犯罪对其起诉,否则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明确性要求。两大军事宪章对“侵略战争”虽未定义,但是其对三种具体战争犯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进行了明确定义。从具体战争罪名中我们可以反证什么是“侵略战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在国际法中早有先例,在两大军事宪章中再次总结概括不违罪刑法定原则,而是为了更加明确。反人道罪在当时国际法中尚无先例,是在当时公认的国际法基础上概括的罪名,形式上似违罪刑法定原则,但实质上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暗合,反人道罪也应对战犯有拘束力。另外,国内法没有战争罪的规定不能免除国际法上的犯罪成立,此乃国际法的应有之义。当时纵无“侵略战争”普适性的定义,然我们仍能判明德国和日本进行了“侵略战争”。

四、国际法上的个人责任之解读

两大军事法庭宪章均明确规定,“被告之责任。被告不得以其所居官职地位或主张系执行其政府或上司命令之事实,作为理由请求免除被诉犯罪行为之责任,但本法庭得视各该案情酌减其刑罚。”被告人的官职地位在国际犯罪中不能作为免责的理由可以理解,因为被告人的官职地位并不能推出其实施国际性犯罪的合理性根据,如不能因身居国家军事指挥要职就可发动侵略战争,更不能因被告人身为长官就可命令下属残害和平居民等。对于执行政府或上级的命令是否作为免责理由,国内刑法有三种学说:(1)绝对服从说;(2)形式审查说;(3)实质审查说[4]。第一种学说认为,对于政府或上级的命令,执行者应绝对服从,执行者对命令不负任何审查义务,执行命令均构成免责事由。此说显然不利于对公权力的限制和对人权的保护,不足取。第二种学说认为,执行命令者未尽到对命令的形式违法性审查义务时才构成免责事由,执行者对命令承担有限审查义务。第三种学说认为,执行命令者对命令的形式违法性和内容违法性均履行审查义务时,方构成免责事由,执行命令者对命令承担完全审查义务。此说有利于限制公权力和人权保护,但执行命令者承担义务偏重。英国采实质审查说,如其《1944年军事法规则》宣称“依上级命令而实施的战争犯罪的事实不能改变该行为犯罪的性质”[5]。假如明知政府或上级的命令违法,执行命令者将面临着两难境遇,一方面拒不执行命令时可能招致行政处罚或军法处置;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因执行政府或上级的命令而被追究国际法上的犯罪问题。从期待可能性来分析,执行政府或上级命令者似乎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但此极易导致公权力的泛滥或下级恣意妄为的借口。我们认为,执行政府或上级命令可否免责,应秉承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具体分析之。具备满足以下两个方面条件可构成免责事由:客观上,发布政府或上级命令的主体、程序和形式合法;主观上,执行政府或上级命令者明知政府或上级的命令合法。

总之,以罪刑法定原则为视角审视纽伦堡和东京审判,虽遭遇诸多法律困惑,但一方面,我们均能找到破解其困惑的法理根据以排除对两大审判的种种质疑;另一方面,其困惑亦促进了罪刑法定原则在国际刑法领域的引入和发展。相信罪刑法定原则在国际刑法中的引入和发展、前南国际法庭和卢旺达国际法庭的设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通过,对国际刑法的发展以及在国际法下追究个人所犯战争罪行的刑事责任、保障人权,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昌.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605.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

[3][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M].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

[4]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17.

解读的困惑 篇4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这两句诗, 苏教版教材给出的注解是:“这样的情感, 不用等到今日才追忆。在当年发生之时, 便已惘然自失, 何从追寻?”这一解释颇令人费解。首先, 编者把“可待”理解为“岂待, 反问之词”似无根据;其次, 编者忽视了最后一句“只是”一词的存在。“只是”于此当表转折, 李商隐另一名作《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便是明证。那么, 这一联到底该如何理解呢?它与前文又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呢?笔者以为需要抓住关键词, 剥茧抽丝。“此情”一词非常明确地传达出两重意思:第一, 诗歌前三联包含一种情感;第二, 在作者看来, 这种情感是单一而确定的, 故着一“此”字。那么,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所幸作者对此并未掩饰, 而是非常慷慨地给出了“惘然”二字。惘然者, 当为迷惘、疑惑之意。这一义项在唐代较为常用, 例如《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谮, 帝欲废之, 张九龄切谏, 帝不悦。林甫惘然, 私语中人曰:‘天子家事, 外人何与邪?’”又因为这一联中前后两句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 故而 “追忆”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回忆”, 它应当被作者附加了其他意义而与“惘然”相对, 进而实现上下句的转折。据“惘然”理解为“迷惘、疑惑”推理, 笔者以为“追忆”当包含“回味, 辨析”之意。如果这一推理成立, 那么本诗的最后一联便可以这样理解:“这样的情感可以留待将来回味、辨析, 以至豁然开朗, 但是, 当时却是令我迷惘、疑惑的。”有此一立足点, 我们的思考便有了根基, 也有了方向。

究竟是什么令“当时”的李商隐迷惘、疑惑呢?由“此情”推断, 答案当在上文无疑。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由锦瑟起兴, 于白首之际, 追忆华年, 惆怅失落自不待言, 但迷惘、疑惑却无落脚处。颔联二典并用, 其中深意颇值得玩味。前辈论诗者于此多循常理将思考重心置于“梦蝶”和“啼血”, 于是前者解读出人生如梦、迷不可知;后者解读出悲哀凄婉、伤逝情怀等, 这样的解读不但使得诗意零落破碎, 亦使这一联与前后文形断意亦断。另外, 从形式上看, 作者也断不会以如此工整的对仗去表达两个毫无关联的思绪片段。其实, 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于用典常常是“遗神取貌”, 即有意泯灭了典故意象作为修辞用语的特殊性而体现它作为词藻和意象的视觉美感、形式美感。他往往在保留典故字面基本完整的同时对典故意义加以改造。被改造后的典故在诗中的现有义和它原有的意义并没有太大关系, 作者强调的是典故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的意义, 因而李商隐诗中的典故是被主观化、个性化了的典故。据此, 再加上尾联“惘然”的提示, 笔者以为, 颔联典故的解读, 重心恰恰在“庄生”和“望帝”, 在于两人生存状态和理想人格的矛盾对立。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与老子齐名, 世称“老庄”, 他轻视名利, 拒绝仕宦, 主张清静无为,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而望帝相传是古代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魂化杜鹃, 暮春啼叫, 以至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被古代文人附会为“不如归去”。一个世外神圣, 逍遥自在、不辨物我;一个红尘帝王, 虽出世却心不甘, 归去之念执著顽强。两相对峙, 实乃暗示诗人的华年经历及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困惑。

李商隐在其十五岁前后曾于玉阳山嵩阳宫学道,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曰“忆昔谢四骑, 学仙玉阳东”, 可证其曾有在玉阳学仙之经历;《上河东公启》中诗人回忆, “兼之早岁, 志在玄门”, 玄门即道教。大和九年 (公元835年) , 科场屡屡落第的诗人再次学仙玉阳, 《东还》一诗颇能表明他当时的心迹:“自有仙才自不知, 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 归去嵩阳寻旧师。”笔者以为“庄生晓梦迷蝴蝶”, 当为义山对自己早年学道经历的艺术概括, 对自己内心盘踞的道家隐逸情怀的委婉表达。作者之所以会选择“梦蝶”这一典故入诗, 我以为原因有三:其一, 该故事是庄子主要思想的经典表达;其二, 可以折射庄子悠然逍遥的生活状态;其三, 可与“杜鹃”句实现工整对仗, 从而达成形式之华美, 此为李商隐长期的骈文创作在其诗歌领域的习惯性投射。当然, 学道的生涯对于诗人而言, 并不算太长久, 他以“我本系王孙”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自许, 以“如何匡国分” (《幽居冬暮》) 为己任, 儒家的教导, 使他有忠君报国之心;衰颓的国运使他有匡时济世之志;没落的家世使他有光耀门楣之责;卓异的才华使他有驰骋展露的渴望……总之, 他无法让自己的思想与追求真正在道家清静玄幻的世界里作永久的停驻, 那深山道观中的经藏丹炉注定只能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心灵中的一个港湾。出世的呼唤应该一直在年轻的李道士心底升腾、耳畔响起。此等心境, 以禅位而不甘、出世而思归的望帝拟之, 不可谓不贴切。可以想见, 求仙与恋阙、出世与入世一定曾在李商隐的意识深层有过一次次激烈的碰撞, 掀起过一阵阵撼人心魄的波澜。这“碰撞”与“波澜”便是《锦瑟》所谓“华年”之“惘然”吧。其实, 出世与入世的困惑、“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迷惘, 几乎纠缠了李商隐一生, 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例如《安定城楼》中“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再如《二月二日》中“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至此,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亦可迎刃而解, 不复晦涩了。它实际上是对颔联的跟进解说。《大戴礼记》记载, 蚌珠的圆缺随月亮的盈亏而变化。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述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由此可见, 月明珠则圆, 良玉方生烟, 义山于此当欲强调因月明而可见明珠之圆润、因生烟而可想美玉之精良, 并以此喻指自己具备珠玉之质, 这等自信便是上联“春心”不泯的原因和注脚。当然, 明珠遗沧海, 因而有泪;良玉藏深山, 徒然生烟, 这其中应该还包含着怀才不遇、“有志不获骋”的悲哀和无奈。这种悲哀和无奈的累积又自然会诱导诗人对“遗世而独立”的庄生频频回首, 心向往之。众所周知, 自从卷入牛李党争, 柔弱的诗人就一次次在“背恩” “无行”的谩骂声中狼狈逃离, 一次次在倾轧排挤下遍体鳞伤。所谓仕途, 已变成断断续续、胆战心惊、索然无味的苦旅。当曾经的襟抱化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济世的理想被冷硬的现实撞击得粉碎, 躲进佛道的虚无玄幻里去自慰、去疗伤就成为诗人自然的选择。“庄生晓梦迷蝴蝶”于此又得到一次有力的呼应。

专家解读老年人降压困惑 篇5

高龄老人血压略偏高,该不该服药

八九十岁的老人,血压略高于标准,有必要服用降压药吗?专家释疑:高龄轻型高血压患者不必急于用药。

血压在150/90毫米汞柱左右、无明显性器官损害的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不一定需要马上服用药物降压,可先进行基础治疗(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戒烟、饮食清淡、减肥等)一段时间,即可有降压效果。

但对于血压超过150/90毫米汞柱的高龄老年患者,要接受正规的治疗,与不进行正规治疗或不治疗的患者相比,前者中风的发生率能降低36%~47%,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下降20%~40%。

降压标准都是140/90毫米汞柱吗?老年人的降压标准是不是该比年轻人宽松些?

专家释疑:老年人的降压目标为15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降压难度大,故老年人降压的目标为:收缩压降至15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老年患者通过治疗使收缩压逐渐下降到150毫米汞柱后,如同时有舒张压升高,应将其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伴冠心病者,舒张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加重心肌缺血并诱发心肌梗塞。合并脑供血不足或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具体降压标准及治疗应遵循医嘱。糖尿病患者的目标血压应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超过1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20/75毫米汞柱以下。

血压波动大,降压会不会降过了头

早上血压很高,晚上血压偏低,睡觉的时候更低,站立时血压高,平躺时血压低,血压忽高忽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降?

专家释疑:这样的患者应慎重选择降压药,重视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特点为24小时内的血压波动大于年轻患者。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为早上6点左右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晚上,晚上10点后,血压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的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体位性低血压是指老年人站立3分钟后,与仰卧时的血压相比,收缩压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张压降低10毫米汞柱以上,可伴有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这主要与调节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有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解读的困惑】相关文章:

教学的困惑05-08

自由的困惑07-05

微微的困惑作文04-14

小学语文的困惑04-16

投放材料的困惑04-20

大脚的困惑散文05-04

我的教学困惑07-29

学习英语的困惑05-11

浪漫带来的困惑05-22

人生问题的困惑08-03

上一篇:茶企文化下一篇:单词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