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素质教育

2024-06-27

教师有效素质教育(精选十篇)

教师有效素质教育 篇1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有效性策略就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对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并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为目的的计策和谋略。

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程度。教师是否能够全面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贯彻到他的日常教学中, 是否具有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等教学观念, 是否具备改革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合作意识、效益意识, 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否认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观念不改变, 就不可能有行为的改变。

2.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人们普遍不重视师德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才轻德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师德在教学中是内隐的、潜在的、长远的, 不易为人察觉, 难以做出量化的评价。

3.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教师的文化水平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方面, 具体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 (教学经验) 、条件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 教师的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效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4.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法与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与操作、表达与激励、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与科研等综合能力, 它们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5.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与教学的有效性之间也有较大的关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从个性品质来看, 教师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热情开朗诚恳的态度、自尊自信自强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顽强的自我控制力和意志、民主平等合作的精神、敢于自我教育批评的品质等对教学有效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的基本素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具有经长期训练而形成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并通过不断的实践, 上升为教育教学的技巧。

实验教师要提高教学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必须要注意转变两个观念, 一是提高认识, 把实验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二是尊重学生, 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性位置。还要注重再学习, 钻研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素质。并经常反思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在实验教学中允许保留有争议的问题: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同时, 也允许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教学语言要口语化, 使学生听起来不会感到机械呆板、枯燥乏味;语言要语法正确, 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富于情感, 这样的语言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 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运用和处理教材以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等。

3.提高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变量,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新课程有效教学需要研究型的教师, 其教学过程是“教研相长”的过程, 教学和研究密不可分。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程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 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整合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体系,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促进知识、经验的交融, 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等,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提高, 增进了教学的情感性, 最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教改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改革,更是学校对课程的革新

课程包含了教法、教材、教师这三大方面,课堂要高效,离不开对课程的认识,离不开对课程的改革。

一、改革教法

首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用教材,是指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说就怎么教,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结构来选择教学内容。

其次,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当学生发生学习需求时,教师是引路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教师是服务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是欣赏者。

二、改革教材

成功的校园生活是发现人的潜能,让人的潜能充分燃烧,只有开辟了校本课程,才能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才能让他们的潜能充分燃烧,才能让他们的潜能充分燃烧。

三、改革教师

除了自身的提高,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爱心,一个包容的心对待孩子,既要看到盛开的鲜花,也要善待迟开的花苞,修炼出一个花苞心态。抱怨会导致失败,赏识能导致成功。

通过学习比较我发现,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几乎都是在教教材,很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大部分时间还是考虑把课本上的知识滴水不漏的教给学生,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鼓励的方法,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明显太传统和死板,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南京行知小学的“赏识教育”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南京行知小学的教育理念是:学会赏识、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

(一)优点分享,让每个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

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好孩子,不背坏孩子的包袱。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诀窍在于:你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好孩子,你必须让孩子从你的一言一行中感觉到他就是好孩子,他就会变成好孩子。他们学校有一个做法:给学生写“优点卡”。他们设计印制了精美的卡片,让老师在卡片上写学生的优点,然后颁发给学生。写优点卡要抓住几个要素: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细节、有老师评点。而且教师在一两句话里要把这五个要素表达进去,这样优点卡才算合格。

南京行知小学所推行的优点卡,重点的不在于优点,而在于“优点分享”。他们会在学校的升旗仪式后面举行隆重的颁发优点卡仪式,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名单会在广播里反复出现,会在学校黑板报上面表彰出来,优点卡会贴在班级的黑板报栏上,会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会作为书签夹在课本里面。一个孩子的优点通过宣传成为全校孩子的优点,成为引领全校孩子前进的一个方向,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舆论导向,此时的力量就大了。

(二)全员管理,让每个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

班级全员管理,他们的做法是,让学生“人人当组长、轮流做班委”。

每个组的同学有语文组长、数学组长、音乐组长、美术组长、体育组长、值日组长、还有管课外阅读的组长,有管检查自选作业的组长,有登记优点卡的组长等等。组长的确定会考虑到学生的长处、爱好。

班长、学习委员这些“大官”怎么办呢,一般是5个人自由组合,当一周班委,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这5个职位,大家轮流当。一般每学期,每个孩子可以当两周班委,当两天班长。

(三)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要让他在学什么、怎么学上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自主选择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体现。特别在课外,应当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的余地。他们提倡不布置或者少布置固定的家庭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选择12多”:

好身体多练,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

好节目多演,好作品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他们认为小学教育里面很多东西对错不重要,好坏不重要,兴趣最重要,快乐最重要。你越这样做,小孩子越放松越舒展,水平就越高。

通过对南京行知小学赏识教育的了解,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一直都在教学的方面运用了赏识方法,可起到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我打算好好的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通过优点分享的方法来激励更多的孩子。而全员参与管理班集体的方法,更是值得一试。我相信班级管理的工作做好了,当同学们习惯成自然的去参与管理,老师也会轻松很多,孩子在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方面,应该都会有一个崭新的变化的。

三、杜郎口教改关注“问题”学生,有效的促进教学成果值得我们学习

杜郎口教改得以成功的一大突破就是对差生的关注和帮扶,他们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为办学理念,通过“兵带兵”“兵帮兵”“兵强兵”等帮扶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

如何有效的实施帮扶计划呢?具体措施是对每个班级的管理都体现出对差生的关注如:1、每个班级都有帮扶计划,都张贴有结对子名单2、对优等生的成绩的考核是通过和结对子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来衡量的,并且进步与否也是看这个帮扶的效果来衡量。3、定期的评选帮扶能手4、教师的教案里都有对差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及整改措施,尤其对课堂效果监测不达标的学生均有相应的提升措施。5、班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分细则,有完善的学生管理档案,有对问题学生违纪的事实的记录也有整改的措施和效果的检查记录。除此之外班级还设有个人量化评比,小组之间也有竞争,班级还对表现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有进步的差生进行肯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竞争和互助中得以成长和进步。

我打算学习杜郎口教改对差生的帮扶方法,细化“一对一”的帮扶计划并付诸实践,在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差生走出困境,整体提高全班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篇3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真爱,他们或许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对爱的感应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对那些因家庭乃至社会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只有用真情感动他们给他们讲道理他们才会愿意听。在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记住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我们应注重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无数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我们应设法走近他们,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的学生,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为敏感,虽然他们看起来外表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其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的任何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的行为,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褊狭和无能。而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我们以为自己已经付出很多后,学生依然没有发生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变化,我们自己却已经失去了教育的耐心。这时,让我们用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句话来勉励自己吧——“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情感纯真无邪,教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的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我班曾有一个无心向学的学生,为了做好他的工作,我对这位学生的恶作剧行为进行“冷处理”,课后与他谈论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适当的时候渗透做人的道理。有一次我和他谈到中国足球失利时说球员真差劲,怎么也跑不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懒,训练不认真。他很认同这点,并且说他对不起劲办事表示反感,如果是他去踢,一定比他们好。我说不见得,你也不比他们勤啊。一句话点中他的要害处,他坚定地说“我会比他们勤奋”。第二天,果然不见他迟到了,后来他的学习也渐渐有了起色。情感交流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学生跃跃欲试、正待奋起的时候,你能及时送去鼓励;在学生身处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予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予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就能从情感上建立起与学生情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四、赏识学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可见,在转化有缺点的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教育方式的运用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他们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但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表扬。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与学生的交流和自己日常的观察中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班主任特别具有这样的优势,学生固然知道自己也有自己的长处,但也需要老师的发现与肯定,而一旦得到了老师的发现与肯定,他们的长处还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成为他真正的优势。曾经有一位学生,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不是很好,但他有体育爱好,普通话也讲得很不错,在我的多次耐心劝说鼓励下,他最终考上民族大学的播音专业。

五、增强学生的信心

歌德有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学生进步,讓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才是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 并在班级工作中要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挖掘进步的内在潜力,树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教师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会一帆风顺,因而要满腔热情,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原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他们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关爱要如绵绵的细雨,始终不断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鼓励,否则他们的缺点就像一种顽症一样,很容易复发。他们对自己的问题不是缺少认识,而是缺少改正的毅力,而我们就是监督他们的良师,也是热情耐心鼓励他们的益友。

要想真正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爱心显然是不够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必须为自己的职业而付出。在这份虽然艰辛的工作中,是能够展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 篇4

一、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我们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多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理论依据,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更是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要始终以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研究,这时,教师往往会感觉到自己的理论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因此,就会更加认真、深入地去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并在自己不断提升的理论水平的指导下,更好地去研究和实践。在课题研究结束时,教师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把自己的实验结论进行理论的提升。作为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也会在教师的教育科研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机会与理论辅导讲座等,比如组织教师参加开题会、课题理论培训会,组织教师听科研专家作教育科研的理论讲座,请专家到教学一线“把脉问诊”,指导研究,在高层引领中教师的疑难困惑得以解决。可以说,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站在发展性教育的高度,不断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提升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二、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充实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会通过自学、咨询、访问、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去不断充实、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充实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知识范围的扩大、补充与更新;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理解、确切掌握以及对原有知识的批判与创新;三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即以文化知识为背景,以学科知识为主干,以学科知识为补充,以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是专业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普通文化知识,扩展知识的视野,就会在学科教学中触类旁通,让自己的课堂丰满起来;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专业学科知识,把握学科的精髓,在教育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发展相关知识;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包括有关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知识、心理与辅导知识、班级管理知识等,而这些知识的薄厚恰恰能衡量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来。

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它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等。在发展性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科研本身的特性,它对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从立项到实施再到结题,每一步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自觉地、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行为。通过自我回顾、自我反省、自我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行为,或给予肯定、支持与深化,或给予部分修正或全盘否定。通过对课题研究的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策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因此,课题实验研究对推进发展性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精彩教学有效互动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5

俗话说“上战,不打无准备的仗”。其实上课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孩子,了解孩子,吃透孩子,只有你实实在在懂得孩子才能知道他们会说什么,会对你的提问作出怎样的回答,这样你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回应,最终使师幼互动更精彩。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对每一个提问进行多种的预设和回应,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抓住时机,展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为孩子是活的,教案是死的。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聆听幼儿的每一个回答,在听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辨析,辨析哪些内容是应该回应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不回应的,怎么回应。所以课堂教师真正地聆听幼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给予回应,机智的教学能让活动变得更加精彩。崔岚老师说:教师在教学中千万要真倾听,不能假倾听!

最后,勤于后续思考,加强积累

情感教育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情感教育;有效提问

G424.21

一、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适地地、有效地启发思维、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因此,应把握好教学中的每一次提问,注重引发幼儿积极地思考。

二、研究内容及反思

以大班语言活动,绘本故事讲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为例。这个绘本讲述了一个关于亲人离去的温暖故事,绘本画面以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了人物间亲切温和的情绪,品读起来给人带来温情且充满生气。对于情绪情感越来越丰富的大班幼儿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教学内容。

活动之前,对《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先进行了详细的提问设计,着重对提问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着重考虑如何克服在一般活动中出现的无效提问,提高提问的效率,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促进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首先,从导入部分开始,除了简单的问他们画面上都有什么还让幼儿进一步讨论一下他们都是谁,并先让幼儿猜想一下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故事的名字又是什么,如此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调动了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幼儿逐图观察画面,猜想故事内容。在幼儿对图片进行细致的观察之后,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肯定幼儿所表达出来的独特想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结合幼儿自身经验进行提问,比如:在幼儿的生活里,可能就没有“曾外婆”这个概念,因此,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我们进行了问题的补充,将问题丰富为“那什么是曾外婆呢?你有曾外婆吗?她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加深幼儿对故事中情感的移情体验,激发他们对老人的关爱之情。最后,在小结部分也进行了拓展和丰富,让他们展开讨论“你都爱你身边的那些人,为什么?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这样更能让幼儿理解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大家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四、研究总结

经过研讨教案,设计更细致、更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本次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所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激起了幼儿们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幼儿积极踊跃的发言,有的幼儿说到动情之处眼睛里都略带泪花。

通过对活动的实录和后期的评析发现,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共进行提问44次。首先对教师在本次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进行分类,对于“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有不同答案且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的问题设定为“开放性提问”;在幼儿原有的答案上进行深入追问“为什么”,从而让幼儿自主表达出自己想法的问题设定为“有效追问”;还有一些“有没有”“是不是”“想不想”, 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仅是以简单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的问题设定为“封闭式提问”。提问分类所占比例分布详情,可依据下列图表:

通过上表和图可见,本次活动教师所使用的提问总数里开放性提问和有效追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激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本次活动中所使用的策略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提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适时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所提出的的问题既是开放的,又是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而所谓挑战,就是让幼儿跳一跳能够回答或探索后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幼儿的思维要通过对直观图片的分析,才能得出答案,并且自主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这样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也可引发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2.提问注重有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迁移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拓展,需要教师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发展空间。例如,在本次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出示绘本封面向幼儿进行设疑提问:谁是楼上的外婆?谁是楼下的外婆?为什么坐着的是楼上的外婆?(曾外婆是外婆的妈妈,曾外婆的年龄大, 看起来比楼下的外婆老一些。)随后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外婆还有曾外婆,联系幼儿实际;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设计,促使幼儿重组了自己的已有经验,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

3.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索需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一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幼儿且照顾到个别,教师不断主动邀请不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谁会谁答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还鼓励幼儿与幼儿间相互启发。例如,对于一些通过直观观察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题请相对内向的幼儿进行回答,稍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给思维活跃的幼儿,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提升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行动策略 篇7

一、立足“问题教研”, 找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着

现实中, 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针对教学现实, 创造性解决问题, 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及提高科研素质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 教师教研必须以解决在教改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和着力点。

1. 引导教师发现与形成问题。

“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 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 (刘良华) 针对有些教师不善于审视教育教学现实, 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的现实, 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 引导他们从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二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系列理论学习活动, 加强“教师策略性知识”学习, 帮助他们养成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教育教学现实的习惯, 善于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组织教师主动、积极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实践和体验中强化教学的问题意识,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指导教师提高问题的价值, 开展课题研究。

问题即课题, 问题的价值得到认可与提升, 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实施课题带动策略, 指导教师提高问题的价值, 广泛开展问题教研, 注重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 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 开展专题研究, 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

在实践中, 针对学校、专业、学生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有效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高效的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引导教师立足校情, 立足学科教学, 投身教育科研, 追求卓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培养, 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3. 建立问题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将教师所产生的各种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经验归纳整理, 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建立个人、学科组、教研室、学校四级教学问题资源库。采取会议交流、竞赛交流、网络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 实现教学问题资源的共享。同时, 建立安全、共享、高效的信息平台, 组建开放、动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便于教师学习, 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

二、强化专业引领, 寻求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突破口。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2]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过程中, 专业引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它能有效纠正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盲目化、形式化和平庸化倾向, 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专业引领。

1. 加强专家的专业引领。

院外力量的专业引领能促进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方面学院为专家提供了研究的案例, 另一方面专家的引领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实现了双赢。主要采用“形式多样的交流”和“稳定持久的深度合作”专家专业引领方式。“引领方向”、“引领理论”和“引领实践”的直接专业引领, 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请进来”、“走出去”的间接引领, 启迪了教师的思维, 拓展了教学研究的领域, 提高了教师教研的层次。无疑, 专家的指导确保了一线教师在整个教研中的活力和能动状态。

2. 实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

系 (院) 级教研员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 在课程改革和教师研究工作中, 成立由院长、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研究组, 实现教研员的职能转变, 引领实践。教研员淡化自上而下的管理职能, 强化以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 主动参与学校教研。在实践中构建以现场观察、微格分析、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说课评价、参与分享等为基本内容和形式的“多向互动”研训模式。教研员开辟“课堂”, 定期主动上“下水”研究课、送课下教研室, 教研员不再是单纯的指导者, 而是教学的示范者, 更是平等的参与者。教研员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院课改服务, 为教师教学服务, 更主动更直接地指导和参与学院教学研究工作, 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支撑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纽带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 教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专业引领。

3. 强化院内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并不只意味着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 院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间的专业引领、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十分有益。

(1) 院长带头引领。院长既是学校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又是专业引领网络中的重要一员, 他们在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档案》, 引领教师自主规划、自我管理;二是组织开展读书研修活动, 引领教师自主读书、深厚底蕴;三是组织教师开展叙事研究, 引领教师自主反思、提高思想水平。

(2) 同行专家引领。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是同行中的专业引领人员。一方面, 学院组织全院教师参与综合性的培训活动, 由专业引领教师进行活动展示, 现场诊断, 进行平等互助式的面对面交流, 让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发展。另一方面, 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 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年轻教师作为被引领人, 根据发展需要制订引领计划, 确定被引领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分析其教学中的不足, 互助合作、共同研讨, 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同时, 尝试实行“首席教师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

此外, 我院还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 教师在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过程中, 获得了更广泛的专业支持。

通过强化与实践各层面的专业引领, 教师少走了许多弯路, 教学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大大增强, 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脱颖而出。

三、优化研修环境, 形成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新机制。

在工作中充分赋予教师自主性,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活教师的创造性, 从而有效激发教师教科研活力。

1. 改革评价机制, 保证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主动权。

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关键是激发教师研究的欲望及潜能, 使教师主动研究。要通过管理的改革创新, 促使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 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进行以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科研素质的提高。

(1) 以发展为目标,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遵循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积极推行人本化教师管理。学期和学年初, 由教师自定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期末和学年末, 由教师对照所定发展目标, 进行自我评价等。这种评价机制的推行, 凸显教师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教师的主动积极性, 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大大提高。同时,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袋”, 开展教师“自主生成式培训”。立足教师实际, 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明确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保证每个教师努力有目标, 检验按要求, 有效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多方面、多角度衡量教师的工作绩效。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体会到工作有干头, 事业有奔头, 从而更加坚定职业理想, 激发自我发展的欲望, 调动教科研积极性。

(2) 以教师为主体, 变“指令”为“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通过采用课题招标制、教研活动申报制等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科研素质提高。采取课题运作方式, 将教改实验工作分解为若干个方面, 供学校教师自主选择、自愿申报, 参与研究。各教研室根据申报情况, 分别组建课题攻关组。此举一改过去由上而下, 向教师下达“指令”的模式, 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开阔了教师教学研究的视野, 为教改实验的扎实推进创造了条件。教师自主选择空间的扩大, 优化了研修环境, 提高了教师教研质量。

2. 完善研修机制, 搭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新平台。

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措施, 构建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教研运行机制, 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铺设了快车道。

(1) 重组教研管理网络, 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加强教研机构建设, 构建“以系 (院) 为基础, 以教研室、学科组为平台”的三级教研网络。构建“小实体、多功能, 大服务”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组, 实行“教研训一体化”, 建立健全系 (院) 教研职能机构, 配备专人和兼职教研员。同时, 据专业性质和培养层次的不同建立研究组, 为教师研训提供支持系统。

(2) 出台教研管理制度, 规范教研行为。初步建立与教师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制度, 如教研财务制度、教研交流制度、教研指导制定、教研工作点、教研室联系制度、教师教育实验实习基地、教研制度、教师研究方案、教改实验、教师研究工作考评细则等, 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 确保学校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常抓不懈, 规范教研行为。

(3) 健全常规教研制度, 保障教师研修空间。新的课程、新的需求呼唤新的制度的创新、常规的更新。为此, 开展每两周一次教研室专题教研活动, 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 实施过程有人抓, 活动结果有评判。同时, 逐步完善配套教研制度, 制定理论学习制度、互动式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研成果奖励等制度, 为教师的学习、研究、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

另外, 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学术交流、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 并保证经费。同时, 把教师的教研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使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84.

教师有效素质教育 篇8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教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改的问题, 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将无法落到实处, 更不可能获得成功。建设一支师德纯洁高尚, 师风廉洁公正, 学识精深广博的教师队伍, 也是深入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 如何确实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在校本培训中, 我认为学校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采取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使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即教师”, 课改成败, 系于教师, 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新课程实验, 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所以,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创新,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 注重抓紧教师的专业培训, 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的素质———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学校、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培训, 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

派教师外出学习, 并且记录下重要的精神, 学习归来后, 再对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外面的新动态;

学校购买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 教师个人也订了很多教育理论书刊,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写出读书笔记, 并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

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培训, 使教师开阔了视野, 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 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当中去。

2. 开展研究活动, 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科研能力

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研讨的内容广泛, 如:学生的个性培养, 欣赏每一个学生, 让所有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了吗?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等;

研讨的形式多样, 有集体探讨、征集最佳方案、实验法、个案跟踪调查等。

在研究过程中, 学校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 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去发现、验证、总结,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教师的公开而自由的研讨活动, 使教师勤于思考, 善于实践, 乐于创新, 加深了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注重课堂教学,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 最终是要发生在课堂上。实际上, 我国广大优秀教师的成长, 也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历了锻炼, 取得了经验, 得到了发展。因此, 必须特别注重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各教研组经常开展教研课。课前, 各年级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研究最佳教学方案;课后, 各教研组进行评课, 诚恳地指出教师的成败之处, 并且评选出学校的优质课, 进行鼓励、表彰。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校领导、各教研组组长经常听推门课, 检查、督促教师按教学计划备课、上课, 指导年轻教师按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开展“一帮一”活动。学校指派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带年轻教师, 手把手地教。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 年轻教师虚心求教, 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使年轻教师很快地胜任了教学上作。通过传、帮、带, 年轻教师虽然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 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年轻教师不仅在教学上独当一面, 而且教学有特色。

二、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 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促使教师自觉参与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就是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提高了教学效能。

学校在教师培训中, 应该注重抓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

一是要求教师每课必反思:教学前反思, 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设计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反思, 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教案“走”时, 及时审视教学方案的合理性,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措施, 改善教学活动, 从而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 及时反思目己的教学是否有效, 需要改进的方面, 总结自己的进步与失误, 以“课后一记”及“教学工作日一记”的形式予以呈现。这样的教学反思, 促使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促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发现知识的特点、学习的方法、事物的规律。通过一段时间的时间, 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同意的聚敛转向了多维的发散, 学生思维更活跃、更丰富。

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清澈的湖水》时, 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 我们不懂, 小洁一上船就会看到清澈的湖水、湖中的小鱼、美丽的倒影了, 为什么作者要讲她先看到两岸的风景, 后看到湖中的美景呢?”老师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首先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动脑筋,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可此时, 却没有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启发道:“观察事物可以由近到远, 也可以由远到近。”然而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书上的写法, 我觉得由近到远要合理一些。”此时, 教师没有武断地下定义, 而是让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了辩论。虽说一节课后, 学生没能争辩出胜负, 然而从辩论中, 学生却懂得了辩论的好处:“我觉得辩论可以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辩论可以锻炼说话能力。”“辩论会让我们变聪明”……教师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 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 不再墨守成规, 静止地、被动地“教”教材, 而是结合学校、社区, 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让教材活起来, 从而使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适应学情, 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4. 运用鼓励性评价、真实性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已认识到课程评价由过去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转为注重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由关注结果, 转为注重过程的评价, 注重激励和反馈, 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通过评价, 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教与学,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们的评价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经验:评价内容, 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 让学生参与评价, 并且把学生当成评价的主体, 使学生在自评、互评中, 得到锻炼, 受到激励。

根据这些基本原则, 学校为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 如学期中的“我的成长足迹”、“我能行”、“我最拿手的事”、“课堂活动争星制”、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期末的学生作品展示, 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各方面素质评价……通过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评价,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注重教师实验材料的收集、整理, 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 以指导实践

教师的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 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不及时进行收集、整理, 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便会失去, 因此, 学校定期通过举办教师论文交流、评比、研究成果交流会等活动, 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评比活动, 使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彰显, 增强了教师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1. 学校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每学期, 学校都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评选出学校优质课, 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课改案例, 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表彰:开展课改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 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2.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

教师们通过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评好课、竞赛课, 通过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 既锻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经过以上的学习、培训, 教师们对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 树立了“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多一把尺子, 就多一批好的学生。”老师们认为:许多好的学生都是教师评价的结果。教师抓住评价这块“法宝”、评语这块“方寸之地”, 用倾注师爱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 来感化、激励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特点, 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与进步, 诚恳地指出孩子的不足, 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希望。在评语中融入教师的殷切希望, 从而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教育。

“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八小时, 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校外生活。”教师们认为:孩子是“立体的”、“多方面的”, 教师了解孩子的校外生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对孩子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恰当地教育。

教师们说:

“有时, 一些教师会讨厌个别学生, 对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能忍受。但如果你真诚地了解学生, 真心关爱学生, 那么你就会改变以前的那种看法与认识, 转变成另一种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会碰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 其实, 这应该理解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好的教育契机和突破口, 未曾‘唤醒’学生的心灵, 没有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

“教师的关爱是一种无形的有力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关爱能促进学生的自查、自纠、自省、自救。将促进学生学会用‘爱’的行为去关心别人, 和老师一起去创造‘爱’的环境与氛围。”

教师有效素质教育 篇9

一、教学离不开专业引领

通过国培学习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在网上我开了很多名师的讲坛和名师讲堂茅塞顿开,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大有改变, 感觉到教师不但是教学的组织者, 更应该是教学引导者, 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引导学生讲练结合, 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要创设情境, 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发散思维, 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教学设计, 只注重对知识的设计, 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 只注重了课堂活动, 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学习中, 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念作指导, 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做引领, 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 让我体会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来设计教案, 课堂效果才能令人满意。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握教学要求,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 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数学知识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 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达到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通过国培让我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 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 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 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的精神, 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在培训中各位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需要自身完善的还有很多, 身上的担子很重。孩子有很多的潜能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方法来挖掘,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教授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 与人沟通、合作、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认真备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学生如果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自觉认真地学习, 这对课堂管理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写教学反思, 记下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教师有效素质教育 篇10

一、“研讨课”给教师们创造了一个真实、公正、宽松的教学研究氛围

现在的“公开课”已非彼时的“公开课”。很多学校的“公开课”人人都要参与, 并把“公开课”的结果, 作为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开课”时, 教师之间要相互听、相互评、还要相互打分。因此, 在评的过程中难免掺杂一些个人因素, 执教教师也就很难听到对自己所上课的真实客观的评价。而“研讨课”的目的非常单一, 是单纯的就“课”论课, 不打分, 不牵扯其他问题。这样, 大家会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 找出课的优、缺点, 并针对不足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给出修改的意见或建议。这时大家“言之有物”, 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这种评课氛围, 针对性强、气氛浓, 教师们乐于参与, 也愿意对课进行深入探讨, 也保证了对课、对执教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这一点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二、“研讨课”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备课、学会上课

备课、上课是对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但从教学实际中发现, 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经验匮乏, 因此很多教师在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方面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有时明知存在问题, 想改进, 却不知如何改, 从哪儿下手。在“研讨课”中, 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很容易暴露出来, 被听课教师发现。评课时, 听课教师就会针对讲课人的缺点和不足, 从课的设计、环节、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解决方法、习题的选择、设计、教学语言、师生互动等各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都是老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 年轻教师可拿来就用, 从而避免走弯路, 既省时又提高了效率。虽然每次“研讨”都是针对某一个教材内容, 但在教案的反复修改、反复讲课及获得的不同的教学反馈信息中, 年轻教师的备课思路、把握教材的能力、执教水平都会在精雕细琢的“研讨”中大幅提高。

三、“研讨课”能激发年轻教师的上进心和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各学校在年轻教师培养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科教研活动。“研讨课”作为学科教研的方式之一, 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自身的价值会被肯定, 成功的喜悦会极大地激发年轻教师的上进心和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进心和积极性、主动性的驱动下, 年轻教师很自然地会将自己的最大优势——“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 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老教师的经验+年轻教师的上进心 (积极性) +充足的时间+旺盛的精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良性循环一旦形成, 年轻教师的进步将势不可挡。

上一篇:重度心肌病下一篇:体育营销策划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