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2024-09-07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旅行社和酒店是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环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 其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 一般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两个培养方向, 一是旅行社方向, 二是酒店方向。多数学校为设立院系的需要, 细化专业, 将这两个培养方向分别确定为两个专业。在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的今天,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需要。为适应旅游企业对现代旅游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 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 为旅游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 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模式, 是一种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双赢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学校与旅游企业紧密合作, 互利互惠。一方面, 学校将学生派驻企业顶岗实习, 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场景, 开展实践教学, 使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同时, 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另一方面, 企业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人员培训或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 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指导。同时, 优秀实习生实习结束后留在企业, 补充或缓解企业用人难题。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互补, 既节约了教育成本, 也节约了企业成本, 从而达到双赢的合作目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企业的壮大也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顺应了高职院校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 教育与市场接轨,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理念, 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我国旅游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

目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通常是以校内模拟实训和最后一学期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体现出来。校内模拟实训由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计划, 在校内的实训室里安排适当课时进行简单的模拟实训, 再安排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但实训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高职院校一般在每年度的十一月份或十二月份举行企业与毕业生见面的“双选会”, “双选会”结束后学生开始进入自主实习状态。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 即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教学计划基本是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这种自主实习实际上属于就业性质的实习, 处于无规范监管的状态。在这种教学计划安排下,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传统的松散式的合作。尽管校企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下, 从企业角度来看, 多以应急性的用工为主要目的。一般在每年的毕业季节与学校合作, 解决企业因为扩张或人员流出过大带来的用工不足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 学生在校第六学期的教学计划是校外实习, 为解决学生实习问题, 学校一般在第五学期对合作企业开展考察, 达成校企合作的具体意向, 解决学生第六学期的校外实习问题。这种合作形式对于学校来说相对简单, 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 实习管理难度较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上述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滞后, 校企深度合作要求不断提升。“工学交替模式”、“冠名班模式”等在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 这些新的合作模式同时也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工学交替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工作与学习的交互替换。即学生在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在学校学习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学年或第二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完成学业, 形成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基本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有多家合作企业方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 而且适用于合作关系稳定、长期合作的校企双方, 这需要学校积极确立专业对口的稳定的合作企业。二是在学习和工作半年或一年相互交替的形式下, 理论学习受到实践教学的冲击或影响, 学生的心“易放难收”。“冠名班模式”就是在学校设立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班级。这个班级是根据企业需要设立的, 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冠名班学生的选定、课程的开设、实训的安排、奖助学金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上都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意向。可以说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这种合作针对性强, 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 就业率高。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对冠名班的选择比较慎重, 长期在该企业就业的意愿不强, 存在跳槽心理。

3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受多方因素制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校企合作缺乏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 但还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和支持。虽然校企合作呈现两热态势, 学校和企业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但缺乏合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只是通过彼此间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加以约束。尽管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友好协商地解决发生的相关问题, 尽量避免产生法律纠纷, 但一旦发生严重或者复杂问题, 仍旧无法避免地会产生纠纷。同时, 校企合作缺乏经费保障, 国家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没有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措施, 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更多地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 对于合作存在保守思想, 缩手缩脚, 无法放开。对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校企合作, 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3.2 社会各方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 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 学校以及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尚需彻底转变。高职的学制只有三年, 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学生在校时间短, 应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打好理论基础是根本。许多家长还仍然受追求高学历思想的影响, 鼓励孩子专升本或自学考试拿本科学历, 反对增加或加大实践教学, 一旦学校安排实习, 部分家长会认为学校放任学生, 对学生不负责任。高职学生自身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缺乏职业规划, 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认识不清, 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校企合作不积极配合, 抵触学校开展顶岗实习之类的实践教学。一些企业因没有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 对校企合作存在怕麻烦的心理, 在校企合作中害怕承担责任, 合作合同中存在明显利己条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仍然滞后

受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标准不明晰。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 缺乏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需要。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弱化了校企合作。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模式不利于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三是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尽管从理论上说,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计划比例达到或超过1:1, 但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着打折现象, 实践教学未能真正达到计划要求。四是实践教学考核措施不到位。很多学校对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 缺乏规范的考核, 未能实现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记录和实习结果的有效考核,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五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下设的院系机构或人员设置和配备不到位, 或是权责不明, 使本来承担着较重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以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任务的院系不堪重负, 对校企合作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了系部自主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推进和有效开展。

4 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校企合作。作为合作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努力拓展合作思路, 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增强合作的实质性和紧密性, 采用多种方式, 努力营造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国家“多赢”的良好局面。

4.1 多方协调配合

校企合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协调配合。首先, 从政府层面来看, 应统筹规划, 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 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 把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上升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其次, 从学校层面来看, 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加快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发展。学校应时刻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变化, 及时进行专业方向调整, 开发、设计和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再次, 从企业层面来看, 企业应树立长远发展战略, 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是企业。最后, 从家长和学生层面来看, 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实践教学,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4.2 多种方式并用

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但各种合作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 科学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方式, 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赢。学校挑选能够为学校提供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的合作伙伴, 除了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 还要逐步推广到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项目等其他形式, 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将传统的合作模式与合作开发、工学交替、冠名班、订单模式等结合起来, 发挥各种合作模式的优势, 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4.3 多家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策略。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获得实惠和利益, 提高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中, 高职院校应放下姿态, 积极主动,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方式, 扩大合作的基础。与多家企业保持合作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实习选择需要, 营造竞争的氛围和环境;二是可以发挥不同企业的资源优势, 培养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三是可以广纳不同企业文化, 有利于教师转变育人观念,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 适应社会;四是可以扩大学校的品牌影响, 造就学校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4.4 多种技能并学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多种技能并学是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 也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多种技能并学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多种技能并非单指职业岗位技能, 还包括职业和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迁移能力, 这是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双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奉献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校企合作, 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 全面体验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企业管理,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严肃的劳动纪律、精确的技术要求, 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挫折以及成功的快乐。通过校企合作, 促进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 .

[2]张亚军, 徐亚娜, 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 2008 (24) .

[3]殷红, 米靖, 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11 (12) .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篇2

公寓不仅是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而且是他们学习、交流和陶冶情操的地方——可以说公寓是他们的第二课堂,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窗口。

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公寓化管理模式为个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目前状况,探讨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一、我院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目前状况

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院高职学生的住宿条件也有了较大提高,逐步采用公寓化管理模式。

我院学生生活区与学院的教学区由一条主干道隔开,宿舍、餐饮、休闲及生活服务的便利店均设在生活区,相对集中且环境优雅。

公寓物业由学院后勤公司统一管理,各院系高职学生入住相对集中的学生宿管楼,每栋楼都设有本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办公室。

施行这种辅导员进公寓的模式,不仅将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管理相结合,而且有利于抓住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的公寓环境和管理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公寓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理由:

1.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学生宿舍在建造时,已相对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宿舍硬件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希望增加宿舍内的沐浴设备、给宿舍安装空调、在生活区全面覆盖校园无线网络,解决低楼层的个别宿舍的潮湿漏水理由及背阳楼面的晒被晾衣等理由。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应当对宿舍的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完善的动态管理。

2.安全法制教育力度不够。

我院对学生的宿舍管理非常重视,每天学生会成员都会对宿舍的卫生、晚归进行检查,各个院系部均有值班教师早晚入住生活区对宿舍进行检查、及时教育。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的管理并不能深入,仍然需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比如:新生的安全教育;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屡见不鲜;学生大多为年轻气盛,当与人交往,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容易冲动,做出过激行为等。

3.公寓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公寓文化具有教育性和指导性的特征,如果公寓文化建设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其主动参与社会性的文化交往及各类活动。

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增强他们对宿舍的归属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阵地。

然而,目前宿舍区文化设施建设不建全面,缺少学生活动室、宣传阵地、读书角、健身设施等场所;开展公寓文化活动的力度比较小,宣传力度不够大,参与度不高。

二、我院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

1.以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公寓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学生公寓的人文关怀,实时掌控学生的需求变化,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后勤公寓物管人员对学生生活秩序的.管理、学生离宿情况登记、宿舍软硬件的及时维修、公共区域的卫生等事项应给予重点关注。

第一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理由,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这样的人文关怀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家的归属感,同时为后期的公寓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进辅导员进公寓管理模式。

辅导员是在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得更为准确。

继续推进我院辅导员进公寓这项工作,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常规工作进行引导、考核和监督;有利于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他们可以给予学生第一时间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及时处理学生公寓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制约不良事态的发展。

辅导员进公寓,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创建富有特色的公寓文化。

在生活区设立文化室、阅览室、文化长廊、学生活动室等场所,让学生多开展公寓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将公寓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考评相结合。

譬如我院每年都会举行文明宿舍评比,以提高学生参与内务管理的积极性;开展公寓书法、绘画大赛、文艺表演等活动,提高活动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度。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使之愿意为宿舍荣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公寓管理方面,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将会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应让学生建立自我安全法制意识,不用大功率电器、保管好个人财物、拒绝陌生人的推销,等等。

当学生自身建立起安全法制意识后,各种隐患发生的概率均可降到最低。

其次,努力构建一支有力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广泛吸收广大同学,充分调动学生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学生公寓自管会,让学生成为公寓管理的主体,实现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学生,既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又实现公寓管理的双赢。

三、结语

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作为学生受教育的重要阵地,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

只要我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学生公寓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安全、文明、舒适的场所,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洁辉.分析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目前状况、难点和倡议[J].中国城市经济,(08).

[2]来惠东,邢明华.浅谈如何通过亲情化管理构建和谐学生公寓[J].高校后勤研究,2011(04).

[3]魏国岩.对加强高校公寓学生管理的深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

[4]许笑声.略论和谐校园建设应加强人文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07).

[5]吴小平.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倡议[J].中国民政,2013(07).

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深思【2】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理由。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实时更新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观念,坚持运用人性化的管理体系,极力设立一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目标的新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管理工作 高职学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正从各方面侵袭着高职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受到不同的新鲜事物与新观念的影响,高职学生拥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特点。

因此,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早已不能使用在现在的高职学生身上,并且现在的高职生都是心里空虚,表面浮躁不安,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高职院校就会与办学目标不一致。

上述所存在的理由都会让广大教育管理者认识到,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快将目前的学生管理体系进行适应的调整,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新时期的特征,极力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精神与物质环境,让高职教育可以为社会输送一批批成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的人才,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

因此,健全完善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新体系非常重要。

1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及其学生的特点

社会与家长对于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都存在认识误差,觉得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随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那里他们的任务就是混日子。

实际上,高职院校同属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高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不可否认,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但我们可以先由高职学生的特点着手。

(1)现阶段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宠爱的,很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与积极性,自律能力比较差,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在学习的时候出现来三或惰性的习惯。

(2)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源质量也呈现明显下滑,高职院校更为明显。

高职院校作为肩负着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此激烈的生源竞争,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分数线以录取更多的学生。

但这只能解决表面的理由,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3)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前,文化知识基础一般比较薄弱,特别是被传统观念所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情绪,并且企业和社会一直都对高职教育有偏见,这样让高职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2 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的相关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是教育与管理的出发点,予以学生人性化的管理。

由于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非常生硬与封闭,让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没能引导学生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高职生普遍学习基础与个体素质都比较低,若高职生管理工作出现某些错漏,就会导致管理理由。

并且高职院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动态,尽快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而加快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高职是大众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每时每刻都会被校园氛围所影响,因此保持一个洁净、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至于精神文化,高职也要尽可能创造一种相互关爱、信任、温馨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各种文娱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学生管理队伍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这一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管理工作的成败。

高职院校要精心挑选一支“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不能随意挑选一些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

实际上,高职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从事管理的人员一定要拥有满腔的热情、高度责任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接受任何创新的事物,从而激发自己寻找到更为合适新颖的管理手段与措施。

(3)高职院校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给予高职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使得他们感受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他们处于主要地位,这样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高职生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分别有着自己的想法,个性十足,若一味用传统的规章制度管制他们,必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高职院校可适当将管理学生的权利分配给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予以他们自主权利,引起他们的管理责任,进而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制约、自我调节。

有“要我做”转化成“我要做”,经由这样的极力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化的任务,一定要极可能客服传统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偏差与误解,帮助某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认真、细心探讨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与时代特点,极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以学生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与管理理念来管理学生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胜,鲍秀松.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深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pp.210-211.

[2]邹漳木.构建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pp.51-52.

[3]麻丽娟.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深思[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pp.71-74.

[4]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苏波,方梦飞.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理由及策略探讨[J].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9(04).pp.187-189.

[5]刘健城.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pp.100-101.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档案管理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2;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17-0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高职院校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档案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紧跟发展脚步,转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上来。为此,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成为一项重点工作。本文就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现况,提出了建设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的界定

模式是在对特定问题输出信息及问题本身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种原理推演或者有实践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由思想和理念、目标和方法、活动和策略、结构和操作程式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问题解决系统。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应以不断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利用效率,更好服务于高职教育发展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为指导思想[1]。它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系统,包括档案管理方式,档案管理体制,档案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会随着档案管理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包括两个维度,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主要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关系;一种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待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主要是高职院校自身的档案管理状态。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的创建

统一领导、二级部门归档、集中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是目前来说最为符合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一种模式,这不仅利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一)统一领导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在高职院校同样适用。高职院校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档案工作委员会或是领导小组对全校档案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健全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形成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档案室、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三级管理网络使档案工作有领导、有协调、有组织、有落实捉进档案工作与学校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二级部门归档

二级部门归档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专职档案员少的情况下,各二级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的归档工作,包括档案收集、整理、编目等。二级部门归档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档案整理的质量,因此要抓好二级部门归档工作。学校可以将归档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以调动部门的档案工作积极性。

(三)集中管理

学校设立档案库房集中保管二级部门移交的档案。首先,档案库房的建设要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在设计、选址、材料、设备等方面要符合相应标准配备防火、防湿、防虫等设施设备。其次,档案室专职档案员负责检查移交档案的整理情况,发现错误进行改正,将全校的档案进行汇总、归类、统一制作档案目录、编制检索工具、装盒排架,建成馆藏结构齐全、完整的档案库房[2]。最后,档案室负责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卫生、除湿等,并根据学校工作做好档案利用、编研、统计等工作。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管理运行

1.强化观念。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档案工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只有学校领导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才能为档案工作提供各种支持,才能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2.加强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依据《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健全与完善学校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收集、归档、整理、信息化、保管利用、编研等各个环节做明确规定,以实现档案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对档案工作岗位职责、考核奖惩等做明确规定,促进档案员更加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归档工作。通过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及贯彻落实,实现学校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3.强化人员档案管理知识培训。高职院校要确保设有专职档案员岗位具备一定的档案工作能力具体负责全校的档案工作。兼职档案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实行定岗定人。对档案工作人员执行与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政策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注重对兼职档案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根据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通知,定期统筹安排兼职档案员参加培训。通过全校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来确保学校档案工作质量。

三、创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解决系统,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支持,顾此失彼,重技轻人或重人轻技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影响档案管理终极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保密法、档案法等,不得损害國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二)正确处理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档案安全保密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络构建过程中,要根据整个学院的发展情况找准定位,要将档案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创新档案的服务功能。第四,不断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包括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档案分类体系等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档案硬件设施的配备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不仅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学术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也能促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大作用,为此高职院校领导一定要给与高度重视,结合院校实际,建设适合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秀清.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3,06:147-152.

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 篇4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 (1) 文化管理作为西方的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 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 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 否认了“经济人”片面的人性假说, 在哲学启发思想上, 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 强调以人为中心, 提倡感情因素等的非理性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把校园看成有机的“人的有机组织”, 是培养人性的场所。从文化管理在形式层面上强调三元式管理:一是指通过文化来实行优秀的管理;二是指制度的内化和内蕴, 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精神习惯。文化管理恰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 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 难以内化成为精神习惯。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三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以前强调要什么, 不要什么, 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 变被动为主动。

2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内容及当前状态

2.1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 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 教育资源不足, 以及学生择业困难, 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 近年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层面, 高校人才培养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 这对现行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机制, 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也必须伴随管理内容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应对改革的需要。管理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解放和管理理论的突破, 管理实践也表明, 没有管理的创新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征,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途径。而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并加强文化管理, 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内容与新方法。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渗透于管理全过程, 优良的管理文化氛围对于促进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具有潜在功效, 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和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建设。 (2)

2.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状态

直到今天, 我国高职教育中当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仍然摆脱不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子, 从课程设置到招生、从专业到就业、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管理、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按计划运行, 教学管理上也表现出强调同一规格、封闭、缺乏生机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之下, 以“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 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指导性管理模式的特征。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科学管理”的层次上, 整个高校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 管理者比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 而忽视了人的情感。

然而, 我们知道, 人才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 这两点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管理这个层面而言, 在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上, 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 更无法对很多非显性的行为、思想、创造能力进行量化管理, 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也不可能被呆板的制度考虑在内, 这样的两重性既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完整发挥, 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缺失, 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心理不安定, 消极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恰恰与上述理念相反, 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是以管理人的思想为主、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 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 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 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途径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 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填鸭型向创新型转变, 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对管理的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要适应变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目标, 但传统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文化管理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 从责成人、指示人、管教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迫使、掌控、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于一言蔽之:文化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

3.1 创新办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 传统管理主要来自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教育规律、教学常规等方面, 而文化管理常常是一套在本校内部适用的认识和衡量事物的准则体系, 该体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 决定了人们在学校中待人处世的方式, 无形地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动。文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 文化观念下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模仿就能形成的, 只有形成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结构的办学理念, 学校才有抓文化管理的可能和前提, 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说, 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形成特色, 也谈不上文化管理。所以, 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有文化品位、文化管理也是对传统校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突破, 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文化自觉。

3.2 改善高职院校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认为, 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期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 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主要联系, 从整体而言, 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教师则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所以,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 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管理的客体, 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强势的态度制约着学校中人的行动, 影响着规范制度的确立, 从而影响着校园文化;而文化管理不仅强调约束人的行为、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 这在某种条件下还能改善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态。举例说明, 在传统管理状态下, 由于存在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就业率等硬性工作任务的压力, 教师往往只顾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形成只顾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学生的短视心态, 这是管理模式给必然给本来就崇尚自由的校园文化带来硬伤;而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文化管理, 可使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既教书又育人, 这是对以往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跳出了原始、单纯的“教授”与“接受”的形态, 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正逐步改变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 由此师生间关系呈松散的弹性, 对这种松散关系的管理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管理措施。

3.3 增进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 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 (3) 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 高职院校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 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 为了让高校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 单位应关注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 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高校管理上, 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 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风格, 是管理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4)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提高校院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重要促进因素,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 育人育才的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力。文化管理以丰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和路径, 而创新文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前述提到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以校园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为根本导向。创新高职文化管理模式, 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价值培养、制度构建、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4 加强文化管理的媒介的协调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层面的媒介有物质和行为两种, 如果二者的协调或者说是比例错位, 所谓的文化管理就上升不到到真正的内涵和精神层面。在高职校园文化管理中, 对全体师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的导向是最困难的, 因此, 在精神层面不宜采取机械式的凌驾、妥协或者结合, 应讲究方式和策略, 加强引导和鼓励, 不是凭空说教, 而是身体力行, 实践出真知, 管理层或者倡导者以身作则, 显身说法, 力求融合校园文化中各方力量, 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管理现象, 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注重领导、老师、后勤人员、学生、学校各种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 因此,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或者具体实施层面, 而要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 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流程, 并且在总体上作好统筹, 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

4 结语

文化管理是具有时代特征, 面对教育市场的纷扰, 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当前高职管理的需要, 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渗透还在尚处在初始阶段, 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理清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 明确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把文化管理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及时做好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升华和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摘要:伴随着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 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 然而, 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多把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 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 而实际而言, 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 规范化与标准化只是管理的“冰山一角”, 而且, 过分强调会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 本文引入文化管理的概念, 强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入人性化思想, 以冀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管理,内涵,契合

参考文献

[1]郭必裕.高校文化管理简论.煤炭高等教育, 2007.25 (5) .

[2]包恒庆.浅议当前高校管理中应重点营造的几种文化氛围.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

[3]王璇.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模式.理论界, 2008 (12) .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5

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其内容是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依照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而采取计划、组织以及指导与管控的手段,对于德育中不同要素加以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备优良品德的一项综合管理行为。德育管理的主要内涵是:1.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其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2.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属于较为特别的教育活动,其将所设定的德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3.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不仅仅包含有德育管理的相关承受者,例如,学生、财务事件以及信息等,同时也包含有德育管理活动相关对象,例如,对人的组织以及管理人员所存在的关系等。

二、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通过开展德育管理活动,可以让德育工作人员拥有更为良好的状态,可以进一步的协调好德育管理工作中组织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工作人员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能够一直处于较好的机能状态之下,以进一步的改善德育管理的效果。

1.要充分调动德育工作人员的能动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依靠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同时德育工作人员也是改善德育效果的根本保障,所设定的德育目标也要由德育工作人员来达成。所以,在进行德育管理工作时,最为重要的是怎样充分的发挥德育工作人员能动性,让德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使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化,应当让德育工作人员及时、全面的了解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和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让德育工作人员可以认识到自身德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方法,要确保德育工作人员学习以及工作的欲望得以激发。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关心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要对德育工作人员定期的审查,增强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的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2.要充分的利用德育组织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德育组织指的是为了可以达到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而通过特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人员集体。例如,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等各种的组织形式。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组织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时,正因为借助了不同的德育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德育计划的执行阶段,德育组织是最为基础的保障。如果想提升德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要求要做好相关的德育组织工作,以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处于各个层次的德育组织间存在的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的制约。若要想更好的利用德育组织所具有的作用,第一,应当对高职院校中的不同德育组织所存在的关联性加以梳理,让不同的德育组织可以更加的一致,确保组织可以维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例如,要对校级德育组织和下级的德育组织所存在的一些差距进行改进,确保不同层次的德育组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推行不同组织间的横向合作,以对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管理。另外,也应当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加以调适,让社会以及家庭对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让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可以产生出更大的德育合力。第二,应当构建科学、适宜的德育组织,让不同的组织可以更加的明确自身职责,同时也更有利于德育组织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使德育组织成员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要建立优良的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是高职院校的所有人员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工作上体现出的一种个人态度以及个人行为的总和,其涉及到领导的作风问题、教师教学的作风问题以及学生学习的风气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校的风气其实是无形的校规,学校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感召力以及约束力,使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上的一些违背学校风气情况加以改进。所以,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是达到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风气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同时又是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的一种结果,是学校难得的一种精神力量。

4.要发挥出德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

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的一项管理工作。首先,应当确定德育管理的具体目标、相关对象以及涉及的内容,并形成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德育管理方案。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人员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学校的内部人员,也包括学校的外部人员,不同的人员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与配合,才组成了完整的德育管理体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具有的特定工作内容与职责,不过,不同的人员也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若使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则可以使不同人员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才更易使系统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得以高效发挥。

我们不仅要对德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当掌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通过采用高效的德育管理手段,对德育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志达.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大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高职院校新生管理探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管理

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门原则性、艺术性很强的学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管理者大部分时间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切忌摆出一副管理人的样子,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聪明还是反应相对迟钝,外向活泼还内向害羞、家庭富裕还是贫困,都要一视同仁,坦诚、真挚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本文结合多年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经验,探讨新时期高职院校新生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高职院校新生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不但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与中学或大学教育截然不同,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控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更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二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可能存在某些自卑心理,因此要调适学生的心理,转变其观念,树立信心。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是耐挫能力较低。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盲目自信,自我关注对、他人关注少,这与学校生活中独立自主和公平竞。

这些差异性存在,决定在进行新生管理方面的不同,要结合高职院校新生的特点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稳定发展,引领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涯的开始时光,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新生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施行精细化管理新生

一是精心安排好迎新接待。树立服务也是一种有效管理的观念,安排思想端正、态度热情的在校生去接待新生,带领新生去完成入学报到,向新生正面介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新生大学生涯留下美好的记忆;二是耐心解决学生事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耐心、细致,切忌简单粗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三是细心感动新生。新生管理要注重细节,从细处感动学生,提高学生的信任度。

(二)关注新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就读高职院校的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新生,他们整体素质要低一些,包括心理素质方面。许多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庭,到陌生的城市学习,要独自一个人去适应新的环境,有时心理上会感觉到压力增加,产生一些孤独感、恐惧感。加上,目前新生中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在增多,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单亲学生、孤儿学生等,这些学生上更容易受新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因此,要从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是要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严重心理不稳定倾向的新生,要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途径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二是多与新生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多与新生沟通,稳定学生的思想,从与新生谈话中捕获学生的心理信息,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開展新生专业情感教育

一方面,要做好校内专业情况介绍。在入学教育时,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整体情况,明确自己专业努力方向,减少学生进来高职院校不知学什么的茫然感。另一方面,要开展校内专业实训介绍。对新生进行传统的专业情况介绍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开展专业参观活动。这样,通过参观学习,潜移默化熏陶新生的专业思想,让新生更直观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发展,增加专业的自豪感、专业学习兴趣与信心。

(四)做好信息掌控工作

掌控信息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如果单先靠自己一个人去管理新生,往往很难有充够的时间与精力与时间去了解新生,掌握新生的动态信息。因此,要重视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信息来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如新生当中发生什么不稳定情况时,让信息员在第一时间内与辅导员单线联系。每个新生宿舍可选择一个学生信息员,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工作的被动与滞后,能及时处理新生的不稳定情况。

(五)精心设计好新生班会

班会是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的教育、管理理念都是通过班会去贯彻,一点一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因此,辅导员要利用新生乐于参加班会的积极性,精心设计好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班会。一是重视第一次班会。有助于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与辅导员相互熟悉,为开展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开好头;二是重视第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在学生心里留下积极的影响,鞭策学生自我进步。并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说今后毕业后对照同学们所言,看看大家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真的按自己想的去奋斗了。这样会让争强好胜的学生铭记在心,用一种无言的力量推着年轻人前进。

总的来说,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时刻关心和爱护新生,严格要求新生,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难,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思想教育要耐心,工作方法要细心,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确保迎新工作顺利完成,新生管理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徐艺凌.《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群文天地,2012年第9期

[2]马立明.《如何加强大学新生管理工作探析》,科技风,2012年第16期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重要性,现状,措施

1 校企合作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教学知识,还要能够符合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仅仅是学校教育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才可以促进教学任务完成。企业中拥有大量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更需要高职院校人才来注入更多的活力。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一种双赢模式。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青年就业问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学生更是成为技术型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1)学校为企业服务。企业在这种模式之中占据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师或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获得相应的报酬。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服务中往往是被动状态,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企业要求水平,就会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不利于高职院校发展。这种模式下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长期下去也会对高职院校造成相应影响。

2)企业服务于学校。大部分高职院校并不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就需要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进厂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组织实习活动,在真实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减少专业到职业所要花费的时间,企业也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技术人才。然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免费服务于学校,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3)学校引进企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只具有理论知识基础,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在一些课程教学中会遇到难题。学校于是引进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然后付给企业人员相应的报酬。这种模式中学校处于主动位置,并且由于教师地位和报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人员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但是这对企业是一种人才流失,即便企业人员只是兼职教师,对企业正常生产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4)企业开办学校。企业为了得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特意开办适合企业的学校,同时也需要满足相应条件。首先,企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聘请,都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其次,学校要有自己的特点,现在我国拥有大量的高职院校,企业自办院校更需要有自己的优势。最后,企业开办学校需要政府支持,企业自办院校与政府院校如何共存也是企业面临的难题。

3 政校企合作实施建议

1)政校企合作含义。所谓政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政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起协调联系作用,主导学校教学工作展开,并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在这种模式中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一定程度上培养自身所需人才,为学生毕业后提供对应职位。

2)政府职能。现在我国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联系相应企业,企业很少会主动与学校合作,并且双方合作对彼此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学校学生在企业获得实习机会,而企业只是从中得到相应报酬,双方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入。政府此时就要发挥自身社会职能,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政府可以在政策和资金生给学校相应支持,帮助学校获得企业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学校和企业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企业则是以利益为主,双方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解决双方矛盾,令校企双方需求得到满足。

3)企业参与。企业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发挥企业的影响力,促进政校企合作模式发展。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中,辅助教师完成专业课程安排、学生培养方案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实质需求。学生在实习阶段,企业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参与到师资队伍建设中。企业可以选拔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帮助学校教师完成工作,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企业也要和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促进与学校之间合作,可以派出相关技术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企业从合作中得到了技术人才,也要为学校提供相应支持,企业可以免费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为学校购买专业设施、为学校提供资金等方式支持学校发展。

4)学校职能。学校在三方合作中处在关键位置,既要配合政府工作,也要满足企业需求。学校要与政府建立良好反馈机制,及时将学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给有关部门,促进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与企业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合理安排学生进厂实习,促进教学工作展开。学校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支持,更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4 总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合作模式存在着不同问题,学校在合作中面临各种难题,企业也无法得到发展。政府急需改善现有合作模式,建立政校企合作模式。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学校与企业关系,促进校企合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孟源北,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119-122.

[2]欧阳媛,张永敬.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30-32.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浅析 篇8

1 构建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 适应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职院校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 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共同呼声。而高职院校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的显著变化, 结构的持续调整, 使得原来的管理模式无论在教学、学生、行政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力度和管理质量上, 都已经难以适应新情况的发展。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思想守旧, 墨守成规, 没有创新, 没有改革, 那必然会被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所淘汰。

1.2 适应高职院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学生数、教师数、专业数以及总资产数都有着显著增长,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这不代表高职院校就可以固步自封, 必须通过思路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以及管理的创新,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院系的二级管理。通过院系二级的管理, 可以更好的协调学院与系 (部) 的关系, 职能处室与系 (部) 的关系, 职能处室之间的关系以及系 (部) 之间的关系, 并且对调动系 (部) 的积极性, 加强学院的宏观调控, 加强系 (部) 的微观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院自我发展的能力。

1.3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迅猛发展的高职院校, 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使得招收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如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管理, 如果还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 将严重制约学生成长成材。因此需要深入到各个专业、系 (部) , 因材施教实施院系二级管理,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保证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的效度、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保证了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院系二级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运行机制尚不顺畅, 执行能力不足

虽然建立了院系二级的管理模式, 但实际操作中, 还存在着运行机制尚不顺畅。一些高职院校表面上建立了二级管理体制, 但只是空架子, 没有实际内容, 所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权限还在学院, 所谓系 (部) 只是一个执行部门而已, 没有足够的自主权, 旧体制中的管理色彩很浓厚, 即没有体现高职规律所应该包含的行政管理色彩, 也难以体现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而有的院校虽然有制度, 并依靠这些制度在维系正常的管理秩序, 但实际上, 在具体执行中, 却不够完善。一些系 (部) 在出现管理上的问题后, 往往是为了一些原因而进行遮掩, 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根据学院的制度进行操作, 多数情况下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这样, 在一个学校就会导致同一性质的违纪事件, 处理的轻重程度会有明显的差异。

2.2 缺乏适量的自主权, 权责尚不明确

权责明确并且要相适应, 这是实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的要求。但在实际过程中, 却往往难以施行。有些高职院校学院与系 (部) 之间, 管理重心往往仍旧在院级层面, 并未真正下移, 过程管理还是大量的集中在学院一级和各职能部门, 出现了学院与系 (部) 职、权、利分离的现象, 系 (部) 缺乏活力。而有些高职院校却是矫枉过正, 奉行“大系 (部) 、小行政”模式, 缺乏管理调控力度, 将权利和职责无限下放系 (部) , 而系 (部) 各自为政, 导致权利滥用和职责的缺失。无论学院与系 (部) 之间是什么模式, 他们各项权责之间的应该是适当和适度的, 都应当将学院的宏观调控与系 (部) 微观的管理有益的相结合。

2.3 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配置不太合理

高职院校实施了二级管理, 需要重新调整和分配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提高办学效率。近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把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基建工程中, 投入到校级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系 (部) 的资源配置相对比较低。此外, 高职院校为了做大做强专业, 往往把政策倾斜给强势专业, 优势系 (部) , 从而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专业和系 (部) 资金投入更为匮乏。而另一方面, 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后, 学院为明确管理责任, 往往将专业实训场所划归各有关系 (部) 进行管理, 致使跨系 (部) 的实训活动受到一些影响。学院为了从总体上保证实训条件, 只好进行一些重复建设, 导致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和浪费。

3 构建院系二级管理的发展策略

3.1 管理重心下移, 调整院系二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权限是履行其职责的有效保证, 工作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职责不清。因此, 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必须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 即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能、行使权力的同时,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要明确院、系二级管理的职责、权限和利益,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坚持职能、权利、利益、相一致, 充分的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的发挥系 (部) 的作用。这样, 学院的前景和社会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3.2 实施目标管理, 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的考评体系

实施目标管理是提高院系二级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学院、系 (部) 双方应以目标管理形式实施或接受管理, 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必然要求学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由全面管理转为宏观调控管理, 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 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系 (部) 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要实现目标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必须突出重点, 强化考核,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这是实现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手段。

3.3 完善规章制度, 确保院系二级管理措施到位

为了保证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并最终形成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良好格局, 必须配套完善良好的工作机制,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首先, 确定系 (部) 管理的领导管理的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职责, 建立系 (部) 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必要机构, 从机制上为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运行提供保障。其次, 无论是学院还是系 (部) 都要建立与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规章制度。重点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三是建立监督机制, 切实保证二级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总之, 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是一个长期化、科学化的过程,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 改变观念, 将学院管理与系 (部) 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最终取得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海忠.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优化高职教学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2]陈海忠.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优化高职教学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3]张炳生, 姚致远.论高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3]张炳生, 姚致远.论高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4]周清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4]周清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管理模式探析 篇9

1高职院校的公共机房管理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公共机房主要提供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机实验以及课后练习。由于上机人数多, 人员不固定,为了便于安排学生实训,每台计算机安装的软件都很多。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逐渐增多, 同一个实验室往往要满足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上机,有时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生所用的软件和操作系统都不一样,所以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的工作量的任务之繁重,管理之复杂。

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公共机房的每台计算机安装了三个操作系统,分别是Windows XP、Windows7和专门用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前两个系统的是用于上课教学用的上课系统,系统里装了十几个应用软件,供建筑专业、计算机专业、环境专业的学生上课和实验用。这些软件有的不兼容,就意味着不能在一个操作系统里安装,所以就出现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机实验时必须得更换操作系统。 我们在每台电脑里都装有还原卡,防止学生实验时删除计算机里的数据,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好的监测到学生在上课时间是否按照老师的要求正常进行实验,我们安装了网控软件,如果有学生在上课期间浏览与课程无关的网页、网络游戏等管理人员在服务器端就能监测到,管理人员在服务器端发送提醒给客户端,提醒学生认真实训。

2建立公共机房的6S管理方案

为了全面提升公共机房的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机房的实验效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公共机房制定了6S管理方案。6S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单词的缩写。整理: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并清除非必需品,将混乱状态改变为井然有序的状态。目的在于:改善公共机房的形象与品质。整顿:对公共机房的教学用品、各类设备、文件资料等进行每天的整顿、或长效定位、或使用后复位、或定时开关电源、使用前后检查等;确保能载0秒内找到所需的用品。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能,节省各种成本。清扫:保证工作环境和工作设施设备的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目的在于保持工作环境和工作设施处于良好的状态。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彻底、持之以恒,并且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培养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提升每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品位。例如,现在有的学生会将垃圾丢在机房内,我们用清扫和清洁来约束学生,规章制度有理有据,让学生在课后打扫,这样养成习惯了就会大大提高公共机房的卫生。素养:每个机房的管理人员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纪律和标准,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安全: 关注、预防、杜绝、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现象,建立针对公共机房的安全预案,确保机房各方面、各个环节安全。例如学生下课的时候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没有在下课的时候关闭计算机,作为机房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到排查工作, 关闭计算机。另外,投影仪在关闭信号后会有5分钟的待机时间才能关闭电源,这时作为管理人员要有耐心的等待,否则在待机过程中关闭电源容易引起投影灯泡的损坏。

3提高公共机房管理人员的维护能力

3.1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公共机房的管理队伍

要想管理好公共机房光有规章制度是不够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一定要提高。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公共机房的管理人员来说,共有管理人员4人,分别硕士学位1人、本科2人、高级技工1人。目前来看人手少,任务重。另外,大家的积极探索的精神不高,科研热情不高。作为一个机房管理人员,一定要掌握比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机房里关于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发展都应该跟上知识的更新,在管理机房之余多多钻研业务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机房的管理、影响大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2公共机房的维护工作

公共机房的维护工作包括计算机硬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以及网络的维护。作为机房的管理人员要想更好地维护好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首先要熟悉计算机相关硬件的情况。一般计算机重要硬件的保修期为5年,在保修期内如果出现了硬件问题,作为管理人员首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有的时候是主板上的卡槽松动,这样管理人员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如果是显示器、主板、内存的问题,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和厂家沟通,尽快催促厂家的工程师上门维修。一般遇到硬件问题管理人员通过故障现象要能够准确的判断,这样有助于更快更好的维护。公共机房的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有的上课所需要的软件存在升级、更新等问题,这需要机房的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软件系统,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当学生认为修改或删除系统文档,出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崩溃等情况,需要机房的管理人员来维护操作系统。若计算机病毒入侵系统就更需要更新杀毒软件查杀病毒,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合理有效的设置硬盘分区,备份系统 ,一般情况笔者是在磁盘分区的时候,分出一个每月清理一次的分区,告诉学生在上机实验时,自己的资料存放在这个分区里,但是学生要做好备份工作,一个月后系统自动清理这个分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对于计算机来说定期清理磁盘内容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公共机房承担的课程很多,不同的课程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在各类不同专业的软件安装过程中,也要注意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升级、病毒的查杀、磁盘的清理这样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学生上机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在公共机房里的教师机我们安装电子教室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的使用前提是能够连接网络的机房,所以我校的公共机房都是基于网络的机房。教师用电子教室这个软件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学、点名、电子教鞭、提交作业等。这样就意味着网络在公共机房中的重要性。现在好多考试都是基于无纸化的考试,这样就更需要网络的支持,作为机房的管理人员在维护中要针对服务器、交换机、网络管理软件进行很好的测试,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错或少出错。

4加强公共机房U盘病毒的防治

公共机房是U盘使用比较频繁的地方,加强U盘病毒的防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防止感染U盘病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1)关闭自动播放功能。如果打开U盘时自动运行播放功能,那么病毒将传播到操作系统中。当插上U盘后,计算机会弹出一个自动播放对话框,要选择不执行任何操作选项。阻止自动播放功能的方法是:在Windows下单击:“开始”菜单,选择 “运行”命令,输入“gpedit.msc”命令,进入“组策略”窗口,展开做窗格的“设置”标题下,双击“关闭自动播放”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

2)修改注册表让U盘病毒禁止自动运行。虽然关闭了U盘的自动播放功能,但是U盘病毒依然会在双击盘符时入侵系统,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来阻断U盘病毒。方法是: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下列注册项:“HKEY CURRENT USER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 VersionExplorerMount Points2”, 右键单击“Mount Points2”选项,选择权限,一次单击“安全中的用户和组”,在下面的权限中都改成拒绝,刷新一遍,伺候即使U盘有病毒也不会激活,双击U盘会正常进入U盘,如图2所示。

3)选择右键打开。不直接双击U盘盘符,最好用右键单击U盘盘符选择“打开”命令或者通过“资源管理器”窗口进入,因为双击实际上市立刻激活了病毒。

4)在所有磁盘中创建Autorun.inf文件夹。因为U盘病毒是利用Autorun.inf文件夹进行传播的,可以在所有磁盘中创建名为“Autorun.inf”的文件夹,如果有病毒要侵入时,这样病毒就无法自动再创建同名的Autorun.inf文件,从而控制了U盘病毒的传播。

5)安装U盘杀毒监控软件和防火墙。通过下载相应的U盘杀毒软件,达到对U盘进行实时监控和查杀的能力。

5结束语

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管理模式探索 篇10

高职学生具有特殊的英语学习情况和特点,只有了解了英语教学的现状,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做到对症下药。

1 高职英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缺乏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底子薄,知识面窄,再加上很多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多学生的英语成绩很不理想,英语的学习成为很多高职学生的一大难题。此外,由于高考没有考入理想的院校,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心理落差较大,很多学生未调整好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歧视与偏见,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课堂上教师还没讲授所学内容,他们自己就感到学不会,便采取放弃的方式。因此,课堂上很多学生做着和教学无关的事情,比如睡觉、玩手机、聊天等,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1.2 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课堂教学质量欠佳

师资的局限是高职院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高职高专办学者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中,重点都放在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上,无暇顾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及长远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不稳定,教师的流动性远远大于公办学校,而且兼职教师占很大部分。教师的频繁变动不但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从而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许多英语教师课程过多,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还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所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学习状况,致使教学效果较差。

1.3 课堂教学管理意识淡薄,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管理行为还是局限于对于学生的常规管理,课堂中非常安静的课堂被教师认为是好的课堂,教师忽视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何有效监控课堂,如何有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及如何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生长”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教师缺乏参加科研活动、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些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管理意识淡薄。

1.4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走到一起,将面临各自不同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矛盾,因而在教学和管理上都不能运用一种教学模式。目前,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很多高职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不考虑每个班级的差异性,不考虑每个专业的差异性,不管班上的学习氛围如何,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难易程度都是一样要求,课堂教学和方式缺乏针对性。

2 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措施

由于职业学校教师课堂管理的困境不只是由一种因素造成的,在解决困境的时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才能使课堂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目标管理

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信,缺少学习动力和奋斗目标这一状况,高职英语应该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些内容确立,高职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英语课程设置要降低难度,不应以考试过级率为目标,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交际技能,在涉外交际场合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口头、书面交流,并为下一步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要引导学生不断确立和调整各个阶段的小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目标管理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2.2 人本管理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教师教育的关怀,教师有义务与责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从以往学习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要难易适中,太难,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如同听天书,会严重损害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过易,又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课堂管理中应当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积极创设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学习者,而是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2.3 专业化管理

针对高职院校师资薄弱这一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师实行专业化管理和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也为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教师进修和培训机制。一方面应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要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2.4 差异管理

差异管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仅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相同,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呈现的方式不同,对学生的课堂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有些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班级课堂比较活跃,而有的比较沉闷,任课老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措施,不能一刀切,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3 结语

课堂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英语课堂管理方法,在课堂上要尽量争取照顾每个同学的情绪,发挥其所长,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摘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的英语教学目标。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问题下一篇:临床治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