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排名

2024-07-16

高等学校排名(精选十篇)

高等学校排名 篇1

由表一可以看出, 在2015年1月CCHS-CSIC公布的“世界大学网络排名”的前25000名中, 中国 (大陆) 高等民族院校共有30所 (4所职业技术院校, 其中, 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名次还比较靠前) 。排在第一位的是广西民族大学, 然而在全国、全球的排名分别为142、1203, 由此可知, 高等民族院校的排名普遍比较靠后, 为了提高中国民族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地位, 学校要从影响力 (Impact) 、展示度 (Presence) 、开放性 (Openness) 和优秀性 (Excellence) 等四个指标着手。

世界大学网络排名的目的是期望提升各大学的学术知识与资料在网络上公开出版 (Web publication) 的程度, 促进科研成果出版的开放获取, 以经济、快速的知识扩散提升其影响力。因此, 如果大学本身认为其实力排名, 与此网络计量排名相差甚远, 则可借此检讨自己的知识公开政策。

参考文献

[1]http://www.webometrics.info/en/Methodology

[2]http://www.webometrics.info/en/node/57

[3]http://www.webometrics.info/en/Asia/China%20

[4]邱均平, 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研究, 2009, 27 (2)

河南公办专科学校排名排名 篇2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高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河南省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河南工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阳。先后隶属于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和河南省人民政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是由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平顶山市,是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排名哈佛之前的学校 篇3

悠久的校史

普林斯顿是一个位于纽泽西州中部的小镇,早在1693年即有欧陆移民来此定居。然而直到1724年此地才正式命名为普林斯顿(Princeton)。后因纽泽西学院迁徙来此,并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这里才以大学城闻名于美并逐渐发展出大学城特有的人文景观及小镇风格。

普林斯顿大学原名为纽泽西学院(the College of NewJersey),于1746年設立于伊利沙白(Elizabeth),是英格兰北美四大学院之一。这四大学院依成立先后分别是哈佛、威廉玛利、耶鲁及纽泽西学院)。1747年迁到纽渥克(Ne-wark),1756年才迁到普林斯顿,而后于1896年正式将学校更名为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就如同其它英格兰在北美殖民地上的学校一样,普林斯顿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欧式教育学风。在创立宗旨上强调训练学生具有人文及科学的综合素养,而最终的目的是透过其特有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出本州岛及教会引以为荣的学者。这项传统至今仍是校方强调的重点,不过彰显宗教的意味已不复见。普大毕业的校友秉承这一传统,在各行各界崭露头角,使普林斯顿盛名得以不坠。例如毕业校友中有州长,有好莱坞明星。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校友中有二位曾担任美国总统:他们是麦迪逊总统(James Madison,1771)及威尔逊总统(Woodrow Wilson,1879)。在学术方面,由于普大提倡教学相长之故,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就有八位是普大的教授。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就曾经在这里任教并从事高等研究。虽然欧式学风深深影响着普大,但在英格兰殖民地上所点燃的独立战争也一度使普林斯顿成为战争要地。例如校园中目前作为行政大楼的拿莎堂(Nassau Hall),在独立战争中数次被独立盟军或英军作为军营及医院的据点。1783年十三州联合代表大会 (Continental Congress)于拿莎堂召开,盟军领袖华盛顿莅此致赠五十枚金币给普林斯顿大学,以表彰其在战争中的贡献。这种欧式殖民与独立战争的历史冲击使普大的学风更具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风格。

这种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风格更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普大2000英亩的校园建筑中。校园中不管是哥德式的校舍、殖民风格的英式建筑,还是当代名家的结构设计,都是来访者驻足的焦点,从而使校园宛如一座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在这里边,亦不难寻到中国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精心设计的作品(Spelman Hall)。

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系所

普大大学部共设有六十三个系及各种系际合作的学习课程;研究所则设有五十多个系及三所专业研究学院。研究所自1900年初定规模以来,即着重人文、科学及工程等博士人才的培养。除了三所专业学院另设有硕士学位外,其它各系除了近东及苏联研究和艺术考古音乐学系偶授有硕士学位,其它各系皆秉承普大培养理论人才的初衷,不授予硕士学位。

虽然理论研究是普大的学风特色,但她仍于学用相辅的信念下创立科际整合的专业研究院。如1919年成立建筑学院(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强调硬体规划及建筑环境的设计。并希望由政治、经济、社会、行为等学科的熏陶使设计理念能与当地居民及环境相结合。1921年又设立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and Applied Science),其下共设有五个系。分别是化工系(Chemical Engineering)、电机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和作业研究系(Civil Engineering-& Operation Research)、电脑科学系(Computer Science) 以及机械航空工程系(Mechanicaland Aerospace-Engineering) ;最后成立的专业学院则是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成立于1930年。专门为政治经济和历史科际整合的培训计划,目的在培养具通才知识的公共行政和国际事务专业分析人才。

普大一向以理论研究见长。就连三所专业学院,也是在系际理论探讨的范畴之内,因此资本主义就业市场热门的专业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在这里却没有立足之地。普大放弃了这三大扩充学校经费来源的招生机会,主要是为了学术风格依然保持理论倾向,并且使纯朴校风得以维持。这一特色是其它常春藤盟校或新近崛起的名校所无法做到的。

齐全的研究设备

研究设备及图书资料是普大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全校共有五百万以上的藏书,三百万的微缩片(micro films),三万多种当代期刊及各项珍贵手稿及文献资料,分别收藏于总图书馆 (Firestone Library) 及其它二十二个专业性系院图书馆。其中的葛斯德东方图书馆就是东方学生慰解乡思的一个好去处。馆藏中除了东亚各国古典及当代学术研究文献外,另有古典及当代小说。

普大的电脑设备也是比较完整的,小至个人电脑,大至各种电脑工作站及电脑网路一应俱全。并且可以跟世界一千四百个大学及研究机构连线,使得资料的撷取及处理迅速、正确。校园中还设有历史博物馆,馆藏以地中海、西欧、中国、美洲及拉丁美洲地区的艺术及雕塑为主。这个博物馆兼具研究、教学及典藏的功能,是学生们开启知识宝库的好去处。

普大的另外一个校区是法瑞斯特校区(James Forrestal Campus) ,这里是电浆物理及航天工程研究的所在,着重于高速、高温、高能、高压等基本现象的研究。理工学院的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些优越的研究设备,从事更高深的研究。

便利的生活与休闲环境

普林斯顿虽为乡间小镇,但镇上仍不乏各项艺文活动。除了音乐会及芭蕾舞表演外,也常有重大的演讲及展览,如日本前首相海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普大演讲,就吸引了大多数媒体来采访。同时普林斯顿位于南北二个大城市中间,北到纽约不过五十五公里,南至费城也不过四十五公里,交通便捷。因此居住在这里,不仅享有城乡的安逸宁静,也可享受大都会购物休闲等文明之便。

普林斯顿的繁华之处莫过于其商业街(Nassau Street) 。这里的建筑物风格与普大基本一致,都是欧风浓厚,设计典雅,欧式精品服饰垂手可得,当然其中也不乏价位较低的日常用品。漫步在街上,没有拥挤、没有喧哗,是购物上很大的享受。另外,吃中国菜,买东方食品,在这条街上也不是难事。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驱车到附近的城镇选购,车程只不过十到二十分钟。如果自己没有汽车,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学校在晚上有免费的专车在宿舍与校园之间接送。

令人骄傲的普大

1995——1996学年,普林斯顿大学部约有学生4600人,研究生1800人,教师总数约有95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并不担任讲课的任务。学生分别来自全美五十个州及世界六十三个国家。外籍研究生约占总研究生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所有外籍学生中以中国大陆高居第一位,约为外籍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普大年经费约为五亿三千万元,全由大机构或私人捐助,研究生中约百分之九十学生可获得奖、助学金的补助。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要让研究生没有生活负担,专致于学业及研究。普大的博士学位取得一般约为七年左右。不过近年来校方正在努力缩短学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年限,目前平均约为五年六个月。

由于普大地处大学城,而且声誉宏伟,所以许多研究机构或公司纷纷在她的附近或外围设立,想就近取才或从事建教合作。诸如AT&T,Lucent贝尔验室(BellLab),Mobil,David Sarnoff Research Center, NEC,Squibb及教育训练及测试中心(ETS) 等都设立在这里。这些机构或公司的设立,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及文化上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根据1988——1989年校方针对博士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研究显示,227位受访者中,有155位就业于学术研究部门,而58位则为非学术部门。就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四,足以显示普大学术声望之所在。

普大研究生的录取率基本上是七比一,申请程序与一般大学没有太大差异。通常是TOFEL五百五十分以上,三封介绍信及个人自传、成绩、一般英文能力评估、专业GRE 视系别而定,有些系甚至要求附上个人作品。一般申请截止日期为每年一月上旬。有兴趣者可与下列地址联络∶

Office of Graduate Admiss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O.Box 270 Princeton,NJ 08544-0270 U.S.A.

URL:http://webware.princeton.edu/GSO/appform.htm

大学排名与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 篇4

一、第三方评价机构下的大学排名

对高校办学水平、效益和质量的评估,历来是一个难题。要搞好高校评估,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人士进行专业化评估,另一方面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机构来实施。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严重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而且他们的重要工作还是放在大学排行榜上[3]。

198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教授等在《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第1个大学排行榜。1987年至今的近30年来,大学排名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高教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总体来看,目前国内近20个曾经进行过大学排名研究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中,有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连续发表大学排名的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7家,其中担负着“裁判员”角色的所谓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只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网大(中国)有限公司3家。作为从理论上所谓能满足“公正”、“公平”、“公信”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以上三大排名虽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经常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无论是其指标体系的选择、权重的确定,还是其评价的原则和倾向性等,都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类需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把握各项信息,以更客观地对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是我们在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4]。

二、三大大学排名评估体系的特色分析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总量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重点强调评价大学数值总量,强调外延发展和数量取胜。因此,这种大学排名对合并成功、持续扩招的大学的名次提升很有益处,变相地支持了政府的合并、扩招政策;鼓励发表论文迎合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需要,是与高教政策互相呼应的(蔡言厚,2013)。该排行榜自诞生以来,获得了社会较大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肯定和支持。在评价过程中,该排行榜发现目前国内所有的数据库都不能满足评价的需要,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制出了专门用于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这是很有特色和优势的一个方面[5]。

(二)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大学近期的数值质量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科学研究的三级评价指标中,不采用一般论文指标,而是采用国家级奖励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奖励成果”指标;二是在人才培养的三级评价指标中采用了“毕业生质量”这一指标;三是为了改变目前重理轻文的现象,平衡自然科学中的两院院士,在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中引入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与时俱进,凡是能够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新信息都可以随时纳入三级评价指标参数中,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该排行榜的三级指标数据受到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的限制,很多好的设想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而无法实现[5,6]。

(三)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学排名倾向于评价发布榜单前一年大学的数值均量

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思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评价大学数值均量,鼓励大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种评价思想得到了不少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合并的高校的支持,也为广大高考学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大学的参考角度,使该排行榜具有相当的市场。网大排名坚持精英教育思想,在论文等评价指标上,理工学科选择两个国际数据库的数据,而人文学科选择一个国际数据库和一个国内数据库的数据(蔡言厚,2013)。由于国内外数据的差异,有关指标有利于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的学校,不利于以理工学科为主体的学校,因此,评价的公正性受到挑战[5]。

三、趋势与展望

(一)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国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2010年以前中国校友会网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各类投入指标,相互交叉的数量较多。在产出指标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都采用科研论文指标,反映学生变化的产出指标仅在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出现。从2010年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开始使用投入指标,引入全国百篇博士学位优秀论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等。中国校友会网从2008年开始,为了平衡以工学为主的学校与以理学为主学校的评价指标,增加《自然》、《科学》等顶级论文指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增加ESI的论文指标。这些都是三个大学排名评价指标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现[5]。

(二)多样性发展,既排综合,也列单项

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价内容,正在从综合排名向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和核心竞争力单项指标排名发展。比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学科、专业排名,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和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录取新生质量排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校友会网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是与时俱进的,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基本是不变的。这种变与不变各有利弊。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与时俱进的好处是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发展,但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不容易辨别;而评价内容和评价产品不变,则容易搞清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中名次升降的真实原因,但评价很难符合实际,不利于一所大学的特色发展[5]。

(三)各有特色,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方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综合排名的特点是以数量取胜,其实质是毕业生和论文排名,而国内论文是靠自己研制的数据库。因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价的最佳前景是学科、专业的评价。而中国校友会网由于其指导思想的开放性,指标体系弹性很大,这种评价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是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大学发展状况的,特别是中国校友会网的杰出校友榜和科学贡献力榜是有生命力的。这两个排行榜无论是为国家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为大、中学生选择专业、报考大学,亦或是为各个学校选择发展特色方向,都可以提供依据[5]。对于网大(中国)有限公司来讲,由于其指导思想是“拿来主义”,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完全是按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设计的,忽视中国的国情,而且由于其评价指标体系从2000年起基本不变,在实施过程中,声誉调查样本太少,信誉度不高,因而,网大排名将会遇到不少挑战,其重点会在录取新生质量排名、有关内涵发展指标排名上具有发展前景(蔡言厚,2013)。

根据蔡言厚教授的预测,未来国内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可能产生一个综合上述3家评价指标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这个评价机构可能是一个新的评价机构,也可能是现有3家评价机构的联合体[5]。

结语

随着各种大学排名的出炉,对于排名的质疑也随之而来。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教育有时候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也难以避免。排名永远是有很多缺陷的,它不可能真正测量一个大学的所有方面,这个是大家公认的,但它也确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希望通过用排名的方式呈现大学在整体办学实力上的差异,以及呈现不同的学校在各个主要办学职能和关键办学指标上的差异,这些结果的正确应用将对大学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使整个社会和公众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杜江坤.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制度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3):27-30.

[2]王晨洁.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53-154.

[3]温才妃.高教质量第三方评价:你的明天在哪里[N].中国科学报,2016-01-14.

[4]蒋国华.大学排行的科学与文化——再谈大学排行榜的认识与误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5):1-9.

[5]蔡言厚.第三方中介性评价机构的发展趋势探讨[EB/OL].[2013-07-31].http://www.doc88.com/p-1292964395661.html.

专科学校排名 篇5

日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隆重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这是RCCSE连续第12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这一结果是各种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指标最系统全面、评价思想最科学先进、评价方法最合理严谨、评价结果最准确权威的。

2015-中国专科院校排名100强排名学校名称省市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5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6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7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8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9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10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1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1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13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1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15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16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河北17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18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19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20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2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2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23烟台职业学院山东24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25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26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27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28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29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30滨州职业学院山东3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32南通职业大学江苏33淄博职业学院山东34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35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36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37威海职业学院山东38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39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40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41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42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北京43临沂职业学院山东44长江职业学院湖北45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46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47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48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49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50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5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5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53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河北54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55湖南工商职业学院湖南56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57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58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59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60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61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6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63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64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65潍坊职业学院山东66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67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68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69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70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陕西7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7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73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74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75江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76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77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78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79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80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北京81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82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8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84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85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86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87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88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河北89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90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9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92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93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94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95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96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97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98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99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100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专科与本科的区别】

今天,6月24号,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成绩放榜的时候,几家

欢喜几家愁。考的好的人为能上本科大学而高兴庆祝。而没考好的人只能落寞悲伤地看着别人欢喜,也许不久他们就会去念专科职业学校。

在本学期我们学的《教学论》中,我们学到教学是一种以课程为中介,以方法手段为桥梁,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掌握知识的认识交往活动。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也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说民主平等吗?那么,本科教学和专科教学就应该没什么差别才对,可是往往事实并不是这样子的。

1.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资料搜索) ①培养目标的不同:

专科: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本科: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②职能结构的不同: 专科:以教学为主要职能。

本科: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为主要职能。 ③知识结构的不同:

专科:横向的职业岗位知识模块,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集中于改造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

本科:纵向的框架式知识体系,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比较侧重〃WHAT〃和〃WHY〃,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实践体系的统一。

④学科专业的不同:

专科:以面向行业或本地区为主,专业覆盖面较窄,数量较少,社会适应性有限。继续学习的潜能较弱。

本科:以面向行业,面向大经济区域为主,专业覆盖面较宽,数量较多,社会综合适应性较强。继续学习的潜能较大。

⑤师资结构的不同:

专科:学士学位为主体,教师以教学为主要任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赖教学效果,〃双师型〃教师倍受青睐,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较少。

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占较高比例,教师既要教学也要承担科研任务,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较多。

⑥组织结构的不同:

专科:办学规模小、层次少,直线型的统一决策管理。教研室成为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本科:办学规模大、层次多,管理体系多以直线职能或扁平式体制为主,院系二级机构的权、责放大,项目组形式的团队研究比较多见。

⑦办学模式的不同:

专科:入口是学生,出口主要还是学生。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在校内,开放办学程度要求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自成体系,较为闭塞。

本科:入口有学生、科研项目,出口则有学生、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等多种形式,学术水准要求高,对外开放度较高,社会影响力强。

2.社会的看法

在中国社会里,对于本科与专科的教学有如此多的差别,人们普遍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事实摆在眼前,专科生的高考成绩不如本科生,所以他们所学的知识也只能是技术技能。而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思想还依然存在人们心里,在封建时期儒家文化长久地统治了人们的思想,知道现在人们还是认为有文化的人要比技术工人、农民、商人(仅限于普通的生意人)高了一等。专科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学的专业不好,以后大多都只能是普通的技术工人等一线工作者,所以被人们用有色眼镜看待。而这些人在瞧不起专科学生的同时,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那些被他们所广泛认可的本科生以后绝大部分也只是普通人而已。在这个世界上,普通人是何其多,而有成就的人只是凤毛麟角,我们也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别。

3.我的看法

㈠当以学习成绩为高等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时

①高考成绩不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我一直不认为高考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也不认为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有什么差别。高考分数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不能否定一个人的能力,最多就代表了一个人过去的学习情况,况且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好学生发挥失常,很多平时成绩部怎么样的学生倒发挥超常,所以高考成绩不应该成为高校本科和专科录取学生的标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起码应当综合学生在中学期间的各科考试成绩和表现,毕竟现在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越来越多,考得好不代表学的就好,反之,考的不好也不代表学的不好。

②人们对于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的看法应当改变。专科生高考没考好本来就已经很难过了,还要受别人的白眼,心理素质不好的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不好的不可挽回的事情来。而本科生由于自己高考分数高,在别人的吹捧中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觉得飘飘然,以后也许就会放松学习。所以人们的看法对本科生和专科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人生而平等,过去怎么样不代表以后依然这样。当今世界,机遇是无限的,而每个人的机会也是平等的,如果把握好机遇,人生就会逆转。很多成功人士以前的学习都不怎么样,也许都没念过大学,但是他们抓住了机遇,历尽艰难最终成功,成为人上人。也许现在在人们看来低于本科生的专科生将来就会成功。

③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的教学有待完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学生也是这样,既然本科和专科学生已经定下来,而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就不应该区别对待本科和专科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专科以专业技术为基础,和本科相比,偏重于应用性,理论上的内容相对少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多一些,主要培养技术操作性人才。而在教学方式上,实习课程较多。实习环节费用较高,学校的投入较大。而学校的条件又有限,有的学校甚至开不出相应的实习课程,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不足。而本科却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课程较少。只能提供研究,尤其是文科学生,在我以为,文科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用不上的,不切实际。

在《教学论》学习中,学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我认为这在高等教育中同样适用。当今世界是知

识经济时期,各个国家都努力地在培养人才。但是在我以为依我国的高等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普通、能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的人居多,人才少之又少。专科学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太少,虽然实践多,但是碰到很多问题,缺乏理论知识的他们并不能解决。而本科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实际操作他们也不能完全胜任。所以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专科生和本科生可以学习同样的课程,这样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㈡当不以学习成绩为高等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时

①我认为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高校录取学生的依据。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门学科或一个专业产生兴趣并热衷与这门学科时,再对他进行系统的教育,我想他一定会学有所成的。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是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为标准录取学生,因为如果这样,那么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就会受到限制,与其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然后学的一般般,倒不如一开始就按学生的兴趣来录取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认真学习,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样的话,高校就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社会发展也会取得进步。

②取消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的等级差别,平衡本、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既然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录取学生的,那么就不存在谁高谁低的区别,不应该让社会对于本科和专科的区别对待对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相同的,也不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区分,那么学生在哪里都能学到一样的知识,那么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之间的界限就会模糊,等级差别也将慢慢消失。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无形中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扩充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前高等学校所设的专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当按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录取学生时,肯定会显得不足。

④专业学习为主,综合课程学习为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关系就像一张无边的网,包罗了世间万物,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其实在无形中都有一定的联系。知识也是融会贯通的,无论是什么专业,要想学的精都要综合其他学科知识。例如,一包饼干的生产,这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生产技术,包括制作,饼干的形状和保质等;然后要注重饼干的营养搭配和口味,这过程中还要注意食物的相宜相克;最后包装过程中还要注重包装设计,好的卖相才会有好的销路,再好的东西如果包装不好,人们也不知道它到底怎么样,销路也不会太好。而包装要注意图片和具体的文字说明等。这过程中不仅包括了生产技术,还包括了营养学、美学知识等。虽然现在的工厂生产都是设计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分工合作,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技术操作人员只会生产,不懂其他相关知识,那么难免偶尔会犯错。而在设计时,像营养设计和包装设计人员也要注意所设计的物品的特性,生产技术等,要综合搭配。所以,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起码要略微知道了解。

总之,我认为专科学校和本科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存在区分。

高等学校排名 篇6

关键词:U21;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特点

一、U21简介

U21(Universitas 21)于199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最初由分布在10个国家或地区的17所成员高校组成,目标是成为“战略性思考全球重大问题的国际参考和资源。2001年,U21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Thomson Learning)合作,创建了“全球U21”(Universitas 21 Global)在线大学,其总部设在新加坡。目前,U21已发展成为一个由16个国家或地区的25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国际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详见表1),拥有130万名在校生和22万名教职员工,成员高校每年的经费预算高达250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达65亿美元。[1]

U21旨在通过促进研究性教学和学习、学生流动、师生联系、教育国际化发展,培养世界公民和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U21为其成员高校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涉及科学研究、教育创新、学生学习、合作四大领域。

U21是国际公认的伙伴关系,试图通过促进成员高校之间的协作,为成员高校通过个体或传统的双边联盟关系而无法开展和实现的大规模合作创造机会与平台,志在创造独特的多边合作和参与,聚焦教育发展、学生和教师流动、科研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二、“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概况

(一)排名目的

2012年5月,U21首次发布“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目的是为政府、高校和个人提供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基准,强调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使其更好地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并有助于高校竞争国际生源。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着眼于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它将排名的视野从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转移到对世界最佳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U21 发布“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原因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研究型大学。“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提供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基准,如为东欧国家、部分拉丁美洲国家提供比较基准。为便于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还利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估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表现,以此对主要指标做适当补充。

(二)排名方法

2012年,“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共对4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2013年,塞尔维亚和沙特阿拉伯参与该排名,自此排名国家或地区达到50个。2015年是U21第四次发布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互联”(Connectivity)和“产出”(Output)4个一级指标对5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对于每个一级指标来说,表现最好的国家或地区将获得100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得分用其表现得分除以最好国家或地区的得分来计算。2012-2015年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综合排名情况详见表2。

三、“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解读

(一)指标及其权重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4个一级指标对来自世界各大洲5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在2012年的排名中,“资源”和“环境”指标各占25%,“互联”指标仅占10%,“产出”指标占40%。随着“互联”在国家和高等教育系统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逐渐加大了“互联”指标的权重。自2014年起,“资源”“环境”和“互联”指标各占20%,“产出”指标占40%(见图1)。指标的选择对排名来说至关重要。“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4个一级指标的选择依据如下:资源是高等教育获得卓越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资源有可能未得到有效利用;高校应拥有支配资源的自主权,同时资源应成为保障质量和促进竞争的良好监管环境的有益补充;高校需要与所在国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以使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最大化;外部联系对于新想法的产生至关重要。

指标的选择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2015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资源”指标包括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总经费、高等教育研发经费;“环境”指标包括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指标、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学生和教师的性别分配,以及数据质量;“互联”指标包括国际学生数、国际合著论文数、与企业的合作、网站上的互联(web-based connectivity);“产出”包括9个二级指标,如科研总产出及其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拥有情况等,其中高等教育的适切性以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人口中的相对失业率来间接测量,所有变量以人口规模为基准进行标准化计算。

(二)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分析

1.“资源”及其二级指标

高等教育系统良好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获得足够资源,无论来自政府部门还是私营机构。其中一种衡量方法是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但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尤其是那些拥有大规模大学生适龄人口的低收入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较高比例并不意味着生均经费高,因此“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生均经费纳入排名指标。在各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缺乏可比性数据的情况下,生均资源作为其代替指标。为衡量高等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高等教育的研发经费纳入排名指标。具体来说,“资源”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见表3)。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就“资源”指标来看,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丹麦、加拿大、新加坡、瑞典、瑞士、芬兰、美国、沙特阿拉伯、挪威和荷兰,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4。

2.“环境”及其二级指标

资源是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一个发展良好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高校应在预算、学位授予等领域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但与此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外部监管措施。“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调查结果和其他5个量性数据来衡量“环境”指标(见表5)。

2015在“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就“环境”指标来看,美国、中国香港、芬兰、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新加坡和罗马尼亚分别位列前十名,位列前25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6。

3.“互联”及其二级指标

“互联”指标包含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其他部门双向的信息流动。如果一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本国的其他部门、国际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联系,那么其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因为“互联”可以推动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互联”指标包括6个二级指标(见表7)。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之“互联”指标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瑞士、奥地利、瑞典、丹麦、英国、新加坡、芬兰、荷兰、比利时和新西兰,位列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8。

4.“产出”及其二级指标

高等教育系统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一支训练有素、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满足不同兴趣和技能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对国家和全世界的知识创新作出积极贡献。“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产出”指标包括科研产出和影响、高等教育入学率、研究人员规模、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指数、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的9个二级指标(见表9)。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之“产出”指标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瑞士、澳大利亚、芬兰、荷兰和以色列,位列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10。

四、“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特点

(一)排名的稳定性

对2012-2015年“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数据的研究发现,即使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发生了一些变化,或增加了一些二级指标,但排名仍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将2015年和2013年(首次对5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排名)的排名进行比较发现,36个国家的排名发生了变动,其中大部分为2个位次或更微弱的变化。位次变动最大的国家如下:中国上升了8位,南非上升了7位,乌克兰下降了6位,智利和匈牙利分别上升了4位,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分别下降了5位,希腊、西班牙和土耳其分别下降了4位。其主要原因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关,且意味着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发生了真正变化,而不仅仅是排名方法或指标的变化。在4年的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几乎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二)指标的高度关联性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另一大特点是排名指标的高度关联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2]。这意味着,各指标权重的适度变化不会对总排名产生重大影响。有趣的是,“互联”指标和“资源”指标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7。当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时,其结果意味着高校积极与那些为其提供经费的部门开展联系。在微观层面上,高等教育的研发经费与科研产出的质量高度相关。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各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比较。这一方面解决了人们对大学排名采用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评判系统的批判;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系统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情况。

(三)数据的公开透明性

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是保障排名质量的措施之一。“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数据全部来自第三方,有关排名的指标、方法等细节,任何人都可以通过U21官方网站查阅。具体来看,“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数据主要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Scopus数据库的SCImago期刊信息分析平台、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价指标全部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数据,保证了“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和可重复验证、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发展趋势,规避了因采用“自建数据库”指标数据而可能引发的排名结果缺乏公信力、透明性和不可重复验证的质疑。

注释:

①2012年,沙特阿拉伯和塞尔维亚未参加排名。

②以2014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依据,每个国家每有1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加100分,最后取加权平均数除以本国人口数。

参考文献:

[1]Universitas 21. About Universitas 21[EB/OL]. http://www.universitas21.com/about, 2015-06-03.

[2]Ross Williams, Anne Leahy, Gaetan de Rassenfosse, etc. 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2015[EB/OL]. http://www.universitas 21.com/news/details/186/u21-ranking-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systems-2015, 2015-06-03.

高等学校排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收集我国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和我国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地区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我国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金平果排行榜》2008年~2014年连续7年的大学本科院校综合排名榜单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 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我国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投入情况

从绝对值的比较看,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而海南省是东部地区中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最低的省份。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水平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也是东部地区中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最低的省份(见图1)。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从年均增长速度看,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分别是天津市、海南省、福建省和辽宁省。而上海市是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最慢的直辖市。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分别是天津市、山东省和福建省。而广东省是东部地区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最慢的省份(见图2)。

从地区生产总值与本科教育总收入的关联看,在绝对值方面,大部分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高低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高低呈现正比例关系,但北京市、上海市与山东省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高低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不成比例的关系。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高。而山东省则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高,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在年均增长速度方面,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福建省、天津省呈现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大致同步的趋势,且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山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它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而辽宁省、海南省、广东省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1,图2)。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2 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科研拨款与产业收入投放教育情况

科研拨款是指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取得的《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6类“科学技术”科目的科学研究经费,该项经费是构成高等本科教育收入的一部分,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一定影响。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体现了该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产业收入投放教育的经费是指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具体指学校举办的校办产业和各种经营取得的收益及投资收益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部分。该渠道是扩大高校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地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以及产学研发展的成熟程度。

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来看,除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以及江苏省的比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外,其余省份的比重均在国家平均水平以下,比重降序排列分别是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辽宁省、海南省、河北省。其中北京市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最高,而河北省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最低。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来看,除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比重几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外,其他省份各地区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相对集中,且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的年均增长速度看,福建省和辽宁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广东省和北京市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为零,其他东部省份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增长。浙江省和天津市出现快速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与浙江省于2010年以及天津市于2011年突增科研拨款有关。从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看,山东省、广东省和辽宁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天津市以及浙江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浙江省和天津市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仍呈现突飞性增长,这与浙江省和天津市在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呈现“大小年”有关(见图4)。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3 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大学排名分布情况

从2008年~2014年三大不同大学排行榜前100强榜单中各地区上榜大学所占比重来看,当对本科全部院校进行一同比较(武术连版和校友会版)或对重点本科院校进行比较时,发现在东部各地区前100强的上榜大学所占比重在三大排行榜中呈现几乎一致的结果,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是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例最高的三个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市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5%~25%左右,江苏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0%~15%左右,上海市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0% 左右。广东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5%左右,其他东部省份的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重均低于5%。而当对一般的本科大学(排除重点本科大学)进行比较,发现除海南省和福建省外,其他省份的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重相对均衡(见图5)。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4 地区教育投入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双侧显著性α=0.05的检验水准下,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555,P>0.05),说明地区生产总值水平高的地区,其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不一定高;反过来说亦然。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与各地区百强高校比例也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学意义(r=0.400,P>0.05),说明地区生产总值水平高的地区,该地区的百强高校比例不一定高。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与各地区百强高校比例具有强相关性(r=0.927,P<0.01),说明本科教育总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其百强高校比例较多;同时反过来说明正因为该地区百强高校多,所以该地区的本科教育总收入水平高。此外,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764,P<0.01),说明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高的地区,其百强高校比例较多;同时反过来说明该地区百强高校多,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高,科研支出大。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665,P<0.05),说明产业收入反馈教育投入与科研开支有一定相互支撑与扶持的关系,相乘相长。但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510,P>0.05),说明产业收入对教育的反馈程度高,地区百强高校比例不一定高;同样地区百强高校比例高不一定促进产业收入对教育的反馈(见表1)。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4utop/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独家数据;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大学排行独家数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金平果排行独家数据,其中重点大学指131所“985工程”、“211工程”本科高等教育院校,一般大学指纳入评价的全国610所非“985工程”和“211工程”本科高等教育院校,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注:**表示P值<0.01(双侧);*表示P值<0.05(双侧)

3 结论与讨论

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在绝对值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一定形成比例关系。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对地区高校的办学绩效影响更大。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高。 北京市上榜前100 强的高校占了15%~25%左右,上海市上榜前100 强的高校占了10%左右。而山东省则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三,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山东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低于5%。

东部地区辽宁省、广东省、海南省对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视不够。从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的结果发现,如在其他东部地区省份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时,辽宁省、海南省、广东省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此外,从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的年均增长速度看,辽宁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广东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为零。从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看,山东省、广东省和辽宁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教育投放资源不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2008 年~2012 年广东省在东部地区GDP的排名第一,但这几年广东省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当中排倒数第二。

东部地区大学排名分布存在的地域性差异与地域经济发展指标关系不密切,也许与科研拨款和产业投放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比重的联系更紧密。这并不是否定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是从东部地区的情况发现如北京和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并不排在前列,但这两个地区在大学前100名榜单中所占据的高校数量几乎是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能发现这两地区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教育总收入均排全国第二的江苏省共同的特点是这三个地区的科研拨款占教育总收入的比例都较高,一方面有可能因为该地区中央部属的高校数量多,科研拨款份额相比地区财政较大;另一方面该地区重视科技对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上对科研有较大的倾斜。同时,在结果中还发现这三个地区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收入的比例也比其他东部地区要高。双重因素下进一步提高了地区高校的绩效水平。当然固有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等社会因素也影响名校的分布,使得大学排名具有强烈的地域倾向色彩。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投入与大学排名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地区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的影响,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在绝对值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对地区高校的办学绩效影响更大。此外,东部地区大学排名分布存在的地域性差异与地域经济发展指标关系不密切,与科研拨款和产业投放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比重的联系更紧密。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投入,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赵树宽,余海晴,刘战礼.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1-15.

[2]钟无涯.教育投入与经济绩效——基于京沪粤的区域比较[J].教育与经济,2014(2):64-71.

[3]米红,郭书君.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状况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1):30-34.

[4]魏扣,熊家国.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4):32-34.

[5]戴成兰.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分析与实证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4):73-76.

[6]罗建平,马陆亭.我国普通高校经费配置情况与教育质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3):20-24.

高等学校排名 篇8

1985年, 我国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1990年, 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 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1994年初, 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

2002年, 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 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截至2004年底, 使用该方案共评估了116所普通高等学校。

1987年9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发表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 至今中国约有20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

一、高校院系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五个结合”原则

(一)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评估方针是:“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

(二)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硬件评估与软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四)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五) 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育评价方法的运用

(一) 相对评价法与绝对评价法

1. 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 (relative evaluation) 是指在某一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 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 从而评出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1) 相对评价的特点

评价基准是在评价对象团体内部确定的, 对于另外的团体未必适用;参照的基准是对团体进行测量以后确定的, 与教育目标无直接关系;它的评价结果只说明被评者在该团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2) 相对评价的优点

适应性强, 应用面广, 不管这个团体状况如何, 都可以进行比较, 都能评出个体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

辽宁单琳

(3) 相对评价的缺点

评选出来的优秀者未必就是真正的高水平、高质量, 未被选上的也不一定水平低、质量差, 故容易降低客观标准。

2. 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 (absolute evaluation) 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 以预先制定的目标为评价基准, 把评价对象与之比较, 确定评价对象达到目标基准绝对位置的评价。评价基准是在评价对象团体以外确定的, 每个团体都可用此标准进行评价。

(二) 自我评价法与他人评价法

1. 自我评价法

(1) 优点: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 简便易行;省时、省力, 耗资较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 机动灵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评价能力。

(2) 缺点:缺少外界参照系, 不易进行横向比较;容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趋向, 其结果的客观性较差。所以, 这一评价结果不宜作为对某校或某人工作的最终评价结果。

2. 他人评价法

(1) 优点:客观性强, 有利于避免主观片面性;可信度较高, 可避免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要求严格, 有利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

(2) 缺点:评价的组织工作较难, 花费的人力、财力也比较多。因而他人评价不宜频繁进行, 通常先进行自我评价, 之后再组织适当规模的他人评价, 发挥两类评价各自的优势。

三、对大学排名的看法

作为独立于教育部之外的民间非企业机构, 武氏、网大对大学的排名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关注。我国的大学排行榜,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但每次的发布也引起广泛的争议。大学排行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 继续开展大学综合排行的实践探索, 并尝试建立自己的分类标准, 在将大学适当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排行, 并将分类标准与排行榜一起发布;第二, 暂且回避院校整体评估排行, 而着力就大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学科, 或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项排行。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需要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与民办非企业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的关系, 可以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 将国家、社会、学校联系起来, 发挥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监督、支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二十字原则,评估方法,武氏,网大

参考文献

[1]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研究与发展[R].广州: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 2006.

[2]陈宇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3.

[3]乐毅.学校评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我国高校排名综述 篇9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大学通过评价进行排名,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高校或高教事业管理中,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未来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高校尤其是广大的地方普通高校将面临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新一轮“洗牌”。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还是社会各界,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比较优势以及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而大学评价正好能满足这种广泛的管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影响。

社会需要通过排行榜来了解大学,大学也需要借助排行榜提高知名度。大学排名不仅影响到政府、家长、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选择,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对学校的生源质量、引进师资质量、吸收社会资金、开展科技合作及转让科技成果、取得政府投入支持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文件第13条“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精神的指引下,随着各类科技数据库和教育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逐渐完善的大学评价排名不断细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可信度将越来越高,这对引导学生择校、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吸引国人关注高校、促进大学竞争等方面将产生更大的作用。高校排名是一个动态的行为,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有利于高校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所在、明确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的开放,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全国高校排名的非政府机构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先后约有15个单位发表过近40个大学排行榜。同时,排名机构日益扩大化、多元化,评价内容呈现细分化、人性化趋势,评价结果发布正逐渐规范化,选择在相对固定时间段分层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发布。这些排名榜有粗有细,既有综合排序,也有分类别、区域、学院、学科和专业的排行,分别为高考、考研、留学等服务。采用的指标也有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大学各方面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大学排行榜。综观国内大学排行榜,虽然起步很早、发展较快、机构和方法也很多,但由于各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都有所差异,由此产生的对同一所高校的排名,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这些排行榜至今还难以令人满意,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作为一所立足长远的理性大学,应客观地对待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高度重视并加以充分利用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

二、主要排名简介

1. 广东分院。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分院武书连研究员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自1993年在《广东科技日报》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至2006年的13年间连续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或《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及相关媒体上发表《中国大学评价》,其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逐步完善。它以假设“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对大学综合排名、研究生院,本科学科门、学科类和专业,研究生一级和二级学科进行评价。其评价公式为:F=∑kri∑AijXiji=1、2、3,同时确立转换系数或难度系数,指标权重采用了最大规模的专家群调查。数据来自公开渠道的有关统计资料并进行加权处理,根据结果作大学排名。其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最终权重分配(略)。

该指标体系及权重每年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不断优化。如2003年度中对没有被引用的论文按四分之一篇论文记分,并逐年减半记分,直至不记分,国家级奖改为2个等级;2004年度起不计算专科生得分;2005年度增加毕业本科生质量指标,向大学博士生导师发书面函咨询得到;2006年度中文源期刊使用自己创建的专用于大学科研评价《科学引文数据库》(SCD),降低实用新型专利得分。广东分院武书连等13年来一直把大学排名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公开评估的全过程,数据全部来源于国内外权威部门公开出版物和数据库,指标体系符合基本实际,计算方法基本科学可行,评价结果以学术讨论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每年公布一次,得到了全国范围内有关专家、同行、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

2. 网大公司。

网大对中国大学(大陆)排名始于1999年。连续7年来(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至今未发布),网大凭借网络这种迅捷高效的载体,使其对全国高校排名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具有较大的知名度。网大对高校的排名和评价工作一般是按如下几个阶段进行的:(1)于上一年度的6月—12月:收集专家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当年评估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当年评估研究工作方案。(2)于排名年份的1月—4月,专家工作小组咨询教育专家的意见,改进评估方法和体系。(3)于当年4月至今,收集更新数据,计算结果。(4)公布结果。网大的排行榜确定的标准定为6项一级指标和21项二级指标,它是从与指标体系的相关方面反映大学过去一年的有关情况。该排行指标中不分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对那些以教学为主的“非重点”大学相对不太公平;采用统一的标准是为了便于操作。“声誉”指标主要综合考虑过去一年中学校的学术表现、在中学生中号召力(高中毕业生的报考质量)、毕业生工作成绩和表现、发生的正负面新闻等因素,由调查对象打分。其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最终权重分配(略)。

3. 中国校友会。

中国校友会自2003年来已发布3届中国大学排行榜,调整后现采用3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九项二级指标,三十四个三级指标,网友可以补充新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由网友提出,权重由网友投票决定,主要通过有关政府教育部门、网络媒体和高校网站等渠道获得的数据对排行榜中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评分。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二、三级评价指标为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三级指标所采用的指标数据分为积累性数据和年度数据,积累性数据为高校近年来数据的累计,如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实验室、工程研究与转移中心等,年度数据为2004年度高校的数据;如2004年度国家级科技奖励、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度毕业生入围福布斯、胡润和南方周末中国富豪排行榜人数和2004年中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成绩等。三级评价指标中积累性和年度指标各约占50%,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年度数据特指高校“2004年度”的数据。“学校声誉”得分通过网友网络投票方式得到。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一是全部选取反映高校质量的指标。二是注重指标数据的时效性,注重积累性指标与年度指标的结合,以积累性指标为主,排行榜中50%左右指标数据均反映了高校2004年度的状况。三是引用中国权威媒体的调查数据,独立调查保证排名的公正、客观和权威。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略)。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本着“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原则,从2004年开始发布大学评价报告,主要分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重点大学或一般大学学科门类及专业出台排行榜。在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中,重点大学的评价设立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而一般大学仅少了学校声誉一级指标,该指标结果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调查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博导、院士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士取得。其原始数据来自:政府部门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等);国内外有关文献信息数据库;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网站;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2005年评价中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是2003年的,也有2004年的,还有累积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略)。

三、主要排名特点

1.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广东分院指标体系只有2个一级指标和4个二级指标,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网大有教育投入指标(物资资源、教师资源、学术资源)和教育产出指标,还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相对性;中国校友会侧重教育投入指标,如:一级指标中的国家投资(7.08%)、师资力量(23%)、学科建设(25.66%),教育产出指标仅为:科研学术(25.66%)和学生奖励(7.08%),数据全部公开,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侧重于教育产出指标,如:唯一的教育投入一级指标“办学资源”仅16.71%、,教育产出指标为:教学水平(26.16%)、科学研究(45.31%)、学校声誉(11.82%),突出体现分类评价,兼顾指标内容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人才培养(学生情况)得分计算。

广东分院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疏误———以生源质量和数量代替人才培养质量;网大以一级指标评估学生情况,二级指标是录取新生质量(5.9%)和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1%)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质量与本科学生规模无关,但是与研究生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校友会以学生获奖情况(主要包括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人才培养得分,权重3.54%+1.77%+1.77%=7.08%;相对而言,这三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毕业生就业率、校友捐赠、留学生比率等分析指标;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基本弥补了上述缺陷,加了留学生比率5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3.79%、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1.11%等三级指标,与教育部2006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较为接近。

3. 科研得分计算。

(1)广东分院以中国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人数大致是从事文科研究人数的4.3倍,确定评价指标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权重占34.78%,而社会科学研究权重占8.17%,此外,广东分院的指标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与人数和规模成正相关,其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调控方向是引导大学追求规模,缺乏应有的效益分析指标。(2)网大关于科研计算方面较为简洁,在科研计算赋值方面参考了广东分院的体系,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采用人均指标排序前,有必要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排序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因此,在科研得分计算方面,广东分院的算法应该与网大的融合,首先,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次采用网大人均指标,并根据各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来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最后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和公正。(3)校友会以科研学术和学科建设来计算科研得分,指标内容都是硬性指标,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85%),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5.31%)和国家级重点学科(8.85%)赋予权重系数较大,指标体系的设计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同时,看似硬性指标,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4)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产出、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及效率与效益来计算科研得分,指标较全面,也都是硬性指标,其中国家科技创新团队(55.84%)、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31.96%)和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48.75%)赋予权重系数较大,缺乏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 分类排行。

(1)广东分院分类排行比较全面,尤其是对大学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网大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分类的排行。(3)中国校友会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国家投资、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奖励、学校声誉)分类的排行。(4)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分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和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大学、省市、类型排序。

总之,国内四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广东分院侧重教育产出的评估,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其指标更多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规模状况和科研实力;网大侧重于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评估,评估指标具有弹性,其指标比较全面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从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的状况;中国校友会侧重对重点大学教育投入的评估,基本上是硬性指标,校友会指标只是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性分析学校教育投入的状况;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起步晚、起点高,遵循“分类评价、同类比较”原则,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较全面地帮助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和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学生、家长等)深入了解高校,从而明确企业或个人的教育投资方向,选准适合自己情况的高校和专业。

四、排名实践的大致趋势

综观我国十多年来高校评估排名实践历程,早期多以科研成果排行为主,集中在自然科学、理工类专业,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排行评估的指标、主体、结果发布途径相对单一。随着高校排名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今后的高校排行评估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趋势:指标体系逐渐成熟,更加重视效率和绩效;综合排名与分类排名并进和突出分类单项排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学校声誉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排行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发布途径日益多元化;研究生教育单列排行制度化;要求高校的基层信息档案规范化、数据库化、计算机网络化等。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吕嘉,郭石林.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2].裴云.对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3].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2005

高等学校排名 篇10

U-Multirank个性化排名方案的实现,是以网络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U-Multirank是一种网络化的排名。借助于网络环境,U-Multirank开发了多层次的面向用户的使用工具,这主要包括:一是提供了由用户选择参与排名的大学样本的自主程序;二是开发了与用户互动、可选择生成的多种个性化排名列表;三是开发了直观、可视的结果呈现模型;四是优化和完善网络工具,使其在使用上更具“用户友善性”(user-friendness)。这些面向用户的排名方法的全面开发,使U-Multirank成为由用户驱动(user-drivern)的排名工具的典范。本文主要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对U-Multirank的排名方法和特点进行初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简要评价。

一、用户自主选择排名样本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样化,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也日益复杂而多样。能否在不同功能和类型的高校之间进行有效排名,学术界一直存在质疑。当前的国际大学排名大多局限于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这一单一类型,大大降低了国际大学排名的使用范围和效果。U-Multirank则突破了这个局限性,它通过先识别具有可比性的学校,然后再进行排名的方式保证了排名的有效性。而U-Multirank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在于它整合了由用户选择可比性样本的使用工具———U-Map。

U-Map是旨在对欧洲4,000多所高校进行分类的“透明性工具”(transparent tool),可谓是欧洲版本的“卡内基”。该项目也由欧盟资助开发,于2005年正式启动,2010年初步完成。历时5年的反复论证与测试,U-Map最终确立了包括教学、学生、科研、知识交换、国际化和地方服务6个分类维度和23个关键性指标的一套分类标准与体系。[3]U-Map也是一个由用户驱动的高等教育分类工具,它并不提供一种固定不变的分类,其分类的结果最终取决于用户对6个维度及其相关指标的选择,即由使用者根据U-Map工具所描述的学校活动概览(activity profiles)来选择具有可比性的院校组,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分类。这样,通过将U-Map整合进U-Multirank,U-Multirank扩大了用户主导使用的范围,即用户不仅能够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排名维度与指标,而且还能定义他们感兴趣的学校类型,并从中选择用于排名的样本,这就有效解决了排名样本的可比性这一前提性问题。从图1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制定者”(National policy makers)和“学校管理者”(HEIs/HEI managers)两个不同的用户群(stakeholers),根据各自的偏好,使用U-Map工具进行选择,产生了“A,B,C,D”和“E,F,G,C”两个分类样本组,这两组再根据U-Multirank的分类维度进行排名,最终产生5个维度的不同排名结果(图中白色方块代表得分高组;灰色代表中组;深色代表低组)。U-Map与U-Multirank相结合的排名方法已在先期的可行性实验中通过了测试。

二、互动的个性化排名列表

国际大学排名通常以排名榜的形式发布,即按照得分高低列出大学排名列表,有的还会在列表中附带排名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排名列表也是U-Multirank面向用户的一种主要呈现形式,但不同的是,U-Multirank并非列表的静态呈现,而是引入了与用户互动的方法,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来选择相关维度和指标,由此产生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排名列表。用户可以通过下述三层选择来“自制”专属于自己的“排名榜”。

首先,进入U-Multirank网站,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默认表格,显示了5个维度及各维度之下的3个指标,共15个指标。这15个指标是实际操作中被用户选择频率最高的指标。这个初始的列表没有名次排序,而是按照学校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列表显示了参与排名的学校在15个指标上的各自得分,得分不以具体数字表示,而以高、中、低分组的形式来表示。

其次,用户可以沿着列表中显示的维度或指标进行深入考察,这就进入了排名表的第二层互动选择程序,这里将产生一个依据用户选择而生成的,具有名次顺序的新排名表。例如,用户选择“科研”维度,该维度包含的所有指标都会显示出来,被选择排名的大学在各指标上的得分组也会随之显示,并根据各学校在这个维度上的总得分(各指标得分组之和)生成一个关于该维度的大学排名榜。列表还可以根据某个维度下的单个指标重新排序,比如,用户选择“科研”维度下的“科研成果数量”指标,列表会按照各学校在该指标上的得分形成一个关于该指标的大学排名榜。

最后,由于用户对各指标相对于排名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并不统一,U-Multirank还允许用户选择他们认为相关的指标,形成个性化的排名指标体系,然后按照这个指标体系来生成符合自己兴趣的排名榜。图2和图3展示了这种排名榜的形成过程,包含了3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用户选择一个或多个维度中的有效数量的指标。如图2所示,用户选择了5个指标,包括“教学”维度中的第一和第五指标(T1、T5)、“研究”维度中的第五指标(R5)、“知识交换”维度中的第二指标(KT2)和“国际化”维度中的第四指标(IO4);第二步,用户通过对每一个指标进行界定,从同类型的样本组中选取进行排名的学校,如图2所示,选取1个点代表只有在该指标获得高分组的学校被纳入排名;2个点代表在该指标获得中分组以上的学校参加排名;3个点则代表有本指标的所有院校都参加排名;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会生成一个涵盖了用户所选指标的院校排名表,如图3所示。图中的▲、、▼分别代表了高、中、低3个档次组。图表中是以“国际教师”(international academic staff)为首要指标所产生的排序表。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在这5个指标中重新选择指标权重顺序,那么,学校的排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排名列表。

三、“太阳辐射图”的直观展示

U-Multirank是多维度的复合排名,排名列表相对复杂,往往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读懂”结果。鉴于此,开发一种将复杂列表转化成直观的可视结果的工具就成为必要。U-Multirank项目组研发了4种可视工具,并在邀请各类用户参加的研讨会(stakehoder seminar)上一一做了演示,结果是太阳辐射状的图表最受青睐。图4就是U-Multirank开发的太阳辐射图,在这个图中,5组不同颜色的辐射线分别代表了教学、科研、知识交换、国际化和地方服务维度,每组颜色下的每一条辐射线代表各个维度中的具体指标。辐射线的数量是有限的(默认的是用户选择频率较高的几项指标,也允许用户选择个性化指标),这样,U-Multirank的展示才是可识别的,用户也不至于被过于复杂的演示所困惑。辐射线的长短与学校在该项指标上的得分组相对应:辐射线越长代表得分组越高,越短则越低。“太阳辐射图”的特征就是以“一目了然”(at-a-glance)的方式将一所大学的总体业绩状况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吸引人的眼球的呈现方式,一方面有助于用户对其关注的某所大学在整个排名系统中的总体状况的清楚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刺激用户更深入的“探索”排名详细信息的兴趣。

四、面向用户的网络环境

为了方便用户对网络的使用,U-Multirank一直将网络使用的人性化作为项目开发的重点,U-Multirank因而有许多增进网络使用友好性和方便性的特征。例如,Web网页的访问导航按照用户群进行了分类,如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等,为不同的用户群提供量身定做(tailor-made)的“入口”,使他们直接获得更符合自己需求和水平的分类信息,并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整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再如,U-Multirank网站还提供有关基本方法、数据来源和指标的电子描述,它们一般都与排名指标、结果等界面直接链接,当用户对某个问题不清楚时,可以通过链接获得相关的描述和解释,这大大提高了U-Multirank的可操作性、透明性和可信度。此外,U-Multirank还对网络的语言环境做了改进,尽量提供多种语言版本的界面;U-Multirank甚至还考虑到了视觉访问效果的人性化使用。由于U-Multirank排名不是单一列表形式的,因此,丰富的色彩系统被采用,以使复杂结果的呈现更加鲜明突出。但是,考虑到用户可能有色彩上的视觉障碍,U-Multiran排名分组的色彩系统可以被删除,而以清晰的符号来取代。值得一提的是,U-Multirank非常重视对网络工具使用的追踪。排名工具的优化并非一次完成,通过追踪用户的使用行为和效果,可以使Web工具得到系统、持续的优化,同时帮助提高网络工具对用户需求的适用性。因此,在U-Multirank的网站上,“用户如何选择浏览Web工具”、“用户对结果考察的深度以及他们在哪里停止了导航”等都会在使用中被追踪记录,以作为U-Multirank网络工具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的基础。

五、U-Multirank的特色评介与启示

通过上述与用户互动的多层面、多视角的网络工具的开发,U-Multirank将排名指标承载的信息以透明的方式展示在大学排名的实际使用者面前,由他们来选择与自己的使用目的相关的指标,从而产生个体在具体时间情景下“自制”的大学排名榜。这些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使U-Multirank开辟了一种以“用户为主导”(user-oriented)的新式国际大学排名,从这个意义上说,U-Multirank使国际大学排名更加透明化、民主化和大众化了,这对于提升国际大学排名的公信力和扩大其使用的有效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学排名持续升温,林林总总的国际大学排名榜不断出炉。这些排名本欲通过设置一些可比较的客观标准,以提供反映国际间不同大学办学品质的准确信息,然而,不同排名榜的排名结果却有很大差异。例如,香港大学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发布的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第34位,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同年发布的国际大学学术排名榜中连100强都未能进入,这反而使那些想了解外国大学的人变得更加无所适从。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其实是因为不同的大学排名使用了不同的测量标准。今天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日益多样化了,关于哪种大学才是真正的好大学还没有定论,因此,不同的排名榜以不同的标准和方式对各种类型的大学进行评估,这本身无可厚非。真正的问题是,它们并未对其所隐含的评估标准的差异做出解释,反而趋向于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声称它们的指标体系和数据信息最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的质量标准,这实际是以一个不存在的理论假设为前提的。事实上,它们所谓的客观标准不过是那些最容易获得和比较的数量指标罢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国际大学排名使用的指标大都集中在大学的科研方面。显然,诸如科研经费、出版物的数量、版权收入等数据信息是不带有价值评判且最易于统计的标准化数据。按照这种貌似“客观”的方式产生的大学排名榜,导致了人们对“优秀”大学的认知错位,结果是鼓励学生申请排名榜高位的大学而不是最适合他们需要的大学;鼓励学校为争夺排名榜高位向单一的研究型模式聚集而不是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流向排名榜高位而不是真正高质量的大学,等等。这些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大学排名的信誉和说服力,是国际大学排名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以用户为主导的U-Multirank则突破了这种局限和困境,它树立了一种新的排名理念,即并不存在一种绝对客观、公正的国际大学排名体系。因为,不同的使用者对大学排名所要反映的信息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学生关注师生比,而企业的兴趣在辍学率或与商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对教师和研究人员而言,信息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而对于大学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学校的整体信息则更具优先性;政策制定者对学校总体的绩效执行状况感兴趣,对他们而言,学校保持一块“黑匣子”(black-box)的状态就够了,而大学管理者则对于黑匣子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更感兴趣。面对如此多样的需求,一个真正优质的国际大学排名应该能够以平衡这些不同需求的方式进行。由此出发,U-Multirank力求准确地反映不同用户群对大学不同角色的定位,并赋予用户在整个排名设计和使用中的优先权和主导地位,这才产生了一个由用户驱动的、方法强大的、新的大学排名工具。U-Multirank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尽管U-Multirank目前仍在研发中,社会各界对其排名表的可用性及其产生的未知影响仍充满疑问,但是,他们对这样一种新的排名理念和方法的尝试则表示赞同。杰弗里·博尔顿(Geoffrey Boulton)教授在给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的一篇建议文章中这样评论道:U-Multirank以用户为主导的排名理念和由用户驱动的排名方法,至少提供了一种手段来检验不同形式的卓越,这成为对当前单一、僵化的国际大学排名的一种校正方法。因此,U-Multirank无论能否成功,其开发本身就是更好地理解大学国际排名的潜在价值的一种方式,而它的成功则不仅有可能引发一场全球大学排名界的革命,甚至可能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方向,即促使其向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5]

摘要:U-multirank是由欧盟资助开发的一个新的全球大学排名工具,它开发了一套由用户驱动的多层次的网络排名工具,通过使用这样的工具,用户可以自制出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大学排名榜。U-multirank在“以用户为主导”的排名理念指导下实现的方法创新对于提升国际大学排名的质量和信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U-multirank,国际大学排名,用户驱动

参考文献

[1]PhilBaty.U-Multirank:ReadytoLaunch,butwillitReach itsTarget?[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ectioncode=26&storycode=416493&c=2..2011-06-13.

[2]Aisha Labi.New International Ranking System Has a DIYTwis[t EB/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Newinternatio-n al-Ranking/127871/.2011-06-09.

[3]Van Vught,F.A.,Kaiser,F.etc.UMap The Europea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EB/OL].http://www.u-map.eu/U-MAP_report.pdf.2011-11-02.

[4]Frans van Vught,Frank Ziegele.U-multirank Final Report[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higher-education/d-oc/multirank_en.pdf.2011-06-30.

上一篇:叙事声音下一篇:奶牛高温季节高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