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技术

2024-07-15

椎弓根钉技术(精选九篇)

椎弓根钉技术 篇1

关键词:脊柱手术,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给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大。鉴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不太理想,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即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1],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2015年收治腰椎滑脱及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利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2.4±3.8)岁;骨折类型:18例椎体骨折,压缩骨折类12例,爆裂骨折类患者10例;腰椎滑脱程度:滑脱分级Ⅰ度6例,Ⅱ度20例,14例Ⅲ度滑脱。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52.5±4.0)岁;骨折类型:17例椎体骨折,爆裂骨折类型11例,压缩骨折类型12例;腰椎滑脱程度:滑脱分级为Ⅰ度8例,滑脱等级Ⅱ度21例,11例Ⅲ度滑脱。

方法:影像学检查方法:椎体骨折患者使用X线对手术前后的脊柱正面-侧面均行病损平面图像的采集;针对腰椎滑脱,分别于手术前后拍摄患者过伸、过屈两侧位X线片,获得滑脱角度以及滑移的距离。手术方法:(1)观察组:该组患者行小切口椎弓根钉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均行气管插管全麻,C臂机透视下标记上下位椎体以及病损节段。选择上下位椎体平面行切,切口长度1.5cm。对其背部、腰部的筋膜进行钝性分离操作直至骶棘肌,将后关节突完全暴露在术野之中,术者使用克氏针对横突进行探测,探测时探头和矢状面的夹角为10°左右,于椎弓根轴线夹角为10°左右,上腰椎0°、椎弓根轴线和椎体横截面的夹角(5°~10°)置入椎弓根钉,胸椎弓根钉长度在4.0~4.5 cm,弓根钉直径5.5 mm;腰椎弓根钉长度4.5~5.0cm,弓根钉直径6.0 mm。对切口进行牵拉处理,将定位针置于其中,使用C臂机透视观察,位置正确后钻孔操作,并将椎弓根钻入其中,固定处理后手术完毕[2]。(2)对照组:该组患者选择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手术,即在激凸起点处将发生断裂的组织进行分离操作,病变组织分离至横突和关节突位置,然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观察组。

ECOG功能分级标准:ECOG功能分级标准,见表1。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ECOG分级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ECOG分级情况,见表2。

手术时间:观察组平均手术耗时(65.2±3.8)min,平均出血量(65.3±5.7)m L;对照组分别为(89.5±5.4)min,(201±10.2)m L,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效果:观察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滑脱复位率略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以往临床上一贯选择椎弓根钉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和腰椎滑脱,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会采取贴骨壁行广泛剥离[3],同时行两侧椎旁肌肉牵拉,以便椎体充分暴露和椎弓根钉的打入角度合理,但该操作方式会造成术中出血量增大,给患者带来巨大创伤,尤其会导致患者产生顽固性疼痛[4]。微创手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患者的疼痛感较轻,易于恢复,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手术费用太高,患者难以承受。若采用小切口普通椎弓钉技术,完全可规避以上两种手术方法的弊端[5]。

本次对照试验可证实,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方面具有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手术不可比拟的优势:(1)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均于椎旁行切长度1~1.5 cm的4个切口即可开始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在60 m L左右;(2)采用钝性分离,可有效防止因广泛分离损伤肌肉神经血管,同时可有效预防术后慢性腰背痛;(3)经该手术治疗后,住院时间短,易于康复,伤口愈合后疤痕较少,1周后患者可在佩戴腰围的情况下自主活动;(4)应用多种导向装置,可有效防止置入螺钉使复位后的骨折块再次移位[6]。结合本文结果来看,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ECOG分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较之对照组更理想,正是以上优势的集中体现。

手术技术要点:首先定位准确,患者在术前均采用C臂机从正向、侧方进行照相,对椎弓根进针位置进行再三确定;胸椎进针位置稍向内偏斜10°左右,腰椎偏斜角度控制在15°以内;其次是在使用C臂机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即正侧位照相时其透视管的投影面必须和患者椎体保持90°关系,椎弓根轴心的投影针尖应该在椎弓根眼之前[7]。皮下肌肉分离行钝性分离方式,分离操作时应该沿着肌肉纤维方向直至椎弓根穿刺点位置,若在分离过程中其关节突发生增生的情况,必须将关节突予以清理。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滑脱和胸腰椎骨折,建议优先选择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进行治疗,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易于恢复,较之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更具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荣树,马兆钦,刘克廷,等.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11):824-826.

[2]邓幼文,周义家,吕国华,等.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739-740.

[3]蔺福辉,易小波,任志宏,等.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5(4):542-543.

[4]魏东,张静波,汪明星,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18(2):76-78.

[5]荣树,马兆钦,刘克廷,等.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6(11):1014-1015.

[6]OKEN MM,CREECH RH,TORMEY DC,et al.Toxicity andresponse criteria of the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J].Am J Clin Oncol,2011,5(6):649-655.

椎弓根钉技术 篇2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脱位,是近年来在世界脊柱外科界兴起的一项新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应用时有一定的风险,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原则上讲术中需X光监视设备。在我国目前只有一些较大的医院具有这种条件,所以此项技术始终未能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我院自年着手此项技术的应用研究,汇总了各种资料,在充分认识了椎弓根作用原理及手术操作基本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在无X光监视设备情况下的手术方法,现已开展12例,将典型病例2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于××,女,34岁,由于交通肇事致T12骨折脱位,截瘫,指数6,伤后1小时余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T18L1间关节突已呈跳跃式脱位,予以复位,探查脊髓膜已破损,脊髓实质已有明显碎烂,选T11、T12、L1上椎弓根钉予以固定,术中见固定牢固。术后10天切口拆线,未见任何并发症,复查X光片见椎弓根钉固定位置满意固定确切,椎体间无成角,脱位已完全复位,椎管恢复原形,嘱患者坐起活动,无不适。截瘫未见恢复迹象,第12天患者自动转院、失访。

例2:患者吉××,女,37岁,由于交通事故致伤,伤后3小时来院,经检查确认为L1椎体压缩性骨折,非稳定型,无截瘫。入院后第4天在强化局麻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上钉均一次完成,未发生任何副损伤,并固定牢固。术后定时翻身扩理,第10天拆线,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复查X线片,见骨折处定位准确,各椎弓根钉位置满意,固定确切,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有所恢复,无成角,椎管无改变。第11天开始活动,能够下床行走,1个月时随访活动自如,生活能够自理,无任何不适。

讨论

(1)采用椎弓方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脱位是脊柱外科一大进展,是一种较新的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定并逐渐普及推广,它根据脊柱稳定的三维理论,不是单一固定一柱,而是同时固定后中以及前柱,所以固定效果从理论上讲是强于以往任何一种固定方法的。另外它只固定伤椎及上下各一节段,相对来讲固定节段少,手术打击性小,对脊柱活动影响小,经许多临床验证,它能利于截瘫的恢复,有效地避免各种长期卧床合并症。

(2)通过我们亲手应用所得到的体会

①在无X线系统监视下初次尝试这一技术是较为紧张的。因为此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准确完成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先进性。手术中潜在合并症较为可怕,所用的椎弓根钉必须经椎弓根,避开椎管而达椎体,由于椎弓根较狭窄,容易穿透而入椎管,伤及脊髓,出现截瘫,后果是可怕的。所以手术操作起来既要大胆,又要心细,需要一种高度的科学进取精神和严肃的认真负责态度。

②该项技术的先进性确实是以往任何一种术式无法比拟的,在这12例中均未发生褥疮及肺感染,可见术后护理较为成功。据护理人员反映术后帮助患者翻身及换洗床单均十分容易,并且患者无痛苦。以往这类患者护理上是较为困难的。术后确能早期活动,术后10天后经X光片复查确认内固定满意的情况下令其开始活动的。自开始活动时就能独自在床上坐起,无截瘫者并能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及疼痛,明显地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也缩短了患者病期,是以往任何术式达不到的,另外从术后X光片上见脱位者复位准确,椎体骨折处有一定复位,椎管恢复了原形,脊柱成角得以矫正,并且各钉均经相应椎弓根达到椎体,固定是确切的,它对恢复椎管原形及有效固定脊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是有利于脊髓原发性损伤的恢复,并能避免由于脊柱不稳而发生继发性损伤,如若初始脊髓原发伤是一可逆性损伤,经及时手术是能够很快恢复的,有待于我们在以后临床工作中给予验证。

(3)术中在无任何辅助设备下,手术是面临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有信心、讲科学、肯钻研是一定能够完成的。在首例手术之前,我们已进行一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对此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要点了如指掌,并作好了相应的添补方法。手术采用强化局麻,可以随时观察患者。手术获得了成功,主要是我们准备充分,各方面研究细致,对椎体的定位,象例1有明显脱位术中是较好确认的,例2受伤在脊柱前方椎体,于后方是难以确认伤椎的,我们术前仔细阅读X光片将第十二肋横突作为骨性标志,从而准确认定L1伤椎关于进钉点与角度,我们完成依据这样的标准,胸椎进钉点选择在小关节面下缘,距关节面的外例约3mm处靠近横突基底部位,腰椎进钉点选择于横突中点连线与上关节突外侧缘延长线交点处。T11、T12进钉角度外倾10~15度,L1、L2进钉角外倾100。由于胸椎后凸,在不同脊柱节段进钉时,其钉尾端向头侧或足侧倾斜的角度称F角,应有所不同,打钉前先用改椎试探出进钉路线,轻柔缓慢半旋转式深入改椎,并认真体会感觉,始终保持有一定阻力,无落空感,达到预计深度后晃动改椎,若能带动脊椎,可确认固定可靠改用丝攻椎扩大骨道,还应轻柔缓慢并不断询问患者自身感受,取出丝改椎后观察骨道内出血及是否有水样液体流出。并用事先准备好的,前端带一小勾的细克氏针深入骨道内试控各侧壁是否穿出骨外,确认骨道准确无误后旋入椎弓根钉。通过此类患者手术体会上钉虽然要求技术较高,但我们手术还是较为顺利的,并且经术后X光片证实上钉十分准确。固定及复位满意的。所以,也证实了我们所研究的手术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杨惠林,唐天驷.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中的失误和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 穆卫东,孙占胜,周东生,陈其昕,张云峰.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757-760

[3] Parker JW,Lane JR, Karikovic EE, et al. Successful short segment instrumenta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J].Spine, 2000, 25(9):1157-1169

[4] Wood K, Buttermann G, Mehbod A, Garvey T, et al. Operative compared with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a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Bone Joint Surg. 2003,85(5):773- 781

椎弓根钉技术 篇3

1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入技术设计

1.1上颈椎实体模型的制作

对寰枢椎以2 mm层厚行CT(美国GE)连续扫描获取CT数据,并将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随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首先调节阈值获取最佳骨组织阈值, 再利用三维区域增长技术单独提取颈椎轮廓区域。随后利用软件的三维重建功能默认的最佳重建质量对所选取的颈椎结构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寰枢椎模型。最后进入软件的Madics 9.9界面,对三维图形进行局部修补及平滑处理,将重建模型以STL格式导出。

将重建颈椎模型的STL文件导入Dimension三维打印机,运用熔融堆积技术,采用水性丙烯酸脂为材料对上颈椎实体模型进行快速成型制作。制作好的上颈椎实体模型示意图,见图1。

1.2导向模块的制作

首先进入Mimics10.01软件,在Med CAD模块组中设计出相应直径的模拟螺钉,在软件中模拟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在各个层面观察置钉安全后,以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 棘突为解剖标志,利用增量法制作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相贴合的阴模。修整简化阴模,利用Mimics10.01去除模拟螺钉即得到置钉的导向模板。在寰椎后弓及侧块、枢椎椎弓根上设计出最长、安全的置钉通道;而后以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为解剖标志,制作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相匹配的模块。随后将设计的置钉通道向导向模块延伸。最后将上述数据导入Dimension三维打印机,运用熔融堆积技术, 采用聚乳酸(PLA)为材料对置钉导向模块进行快速成型制作(图2)。

注:A:寰椎置钉模块;B:最适置钉通道;C:设计导向模块;D:最佳置钉通道。

2临床应用

2.1一般资料

本组5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2~61岁, 平均年龄37.2岁;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者2例,齿突骨折不愈合者1例,外伤后导致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2例。 5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颈后疼痛以及活动受限,JOA评分为7~15分,平均12.1分。

2.2操作方法

(1)嘱患者术前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复位情况,尽可能达到寰枢椎复位,对患者寰枢椎以2 mm层厚进行CT(美国GE)扫描获取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的Mimics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获取颈椎原始蒙罩(Mask)后,再利用三维区域增长技术对原始蒙罩进行修改,得到新蒙罩;随后采用Caleulate 3D功能,以软件默认的最佳重建质量模式对所选取的实体结构区域进行三维重建;最后进入Madics 9.9界面,对三维图形进行平滑处理,将重建图像以STL格式导出。

(2)根据上述方法制作出各患者的上颈椎实体模型以及导向模块,在Mimics软件、颈椎模型以及置钉导向模块辅助下为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技术。

2.3应用结果

本组5例患者寰枢椎内共置钉10枚,均为一次性置入, 并经C型臂X线机监测螺钉置入恰当,螺钉直径3.5 mm, 平均长度36 mm(32~40 mm), 手术时间平均90 min(81~ 104 min),平均出血量60 m L(40~90 m L)。术后所有患者经CT复查证实,10枚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关节面内,无一例出现螺钉偏入椎管或椎动脉,置钉成功率达100%,未出现血管和神经并发症。术后评估(随访4~12个月)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患者无脊髓损害及椎动脉损伤等临床症状,术后4个月JOA评分10~18分,平均15分。

3讨论

(1)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优越性:寰枢椎为颅颈相移行部位,寰枢椎不稳定将使颈脊髓处于高危状态,并有可能累及延髓生命中枢,故多数患者需外科治疗,通过固定、植骨、融合使寰枢椎保持稳定。其中,坚强内固定为植骨及融合的前提。传统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有多重内固定方法和技术,包括钢丝捆扎术、椎板钩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等。其中钢丝及椎板钩等方法抗侧区及旋转能力较差,在无外固定辅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导致植骨不融合。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由于其三维立体稳定的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缺陷: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术操作的关键是准确的置钉技术,进钉点的正确选择是首要因素。然而,由于个体间寰枢椎椎弓根的体表投影存在差异,难以确定固定的解剖标志及数据;同时在显露及寻找进钉位置时,由于其剥离范围较大,也相应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3)应用置钉导向模块的优势:置钉导向模块以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为解剖标志制作,可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弓根精确匹配,且其置钉导向孔经软件反复验证安全、有效。故利用术前设计的导向模块辅助置钉完全可靠,具有如下优势: 1 1:1的椎体模型与患者骨骼的误差在0.3 mm以内[4],可逼真地反映出患者的骨骼特点,以其为标准制作的置钉导向模块导向精准,成本较低,各医院均可开展;2使用导向模块可明显减小剥离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置钉及剥离过程中对神经、血管的损伤[5,6,7,8]。

4结语

本研究应用Mimics软件探讨了一种新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入方法,并对应用该方法进行置钉的5例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评估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术前及术中均能准确地指导个体化置钉,提高置钉成功率,但它目前尚处于临床应用的初步阶段,需进一步验证及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在寰枢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Mimics相关功能在三维重建图像上寻找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最佳轴线并测量相关数据。然后以重建的椎体三维图形为模板,以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为解剖标志设计螺钉置入导向模块,将重建椎体模型及导向模块图像以STL格式导入三维打印机,制作出椎体模型及导向模块,并借助导向模块行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结果 成功建立了与标本相似度极高的寰枢椎三维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并制作了置钉导向模块,于置钉导向模块辅助下对5例患者共置入10枚椎弓根螺钉,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满意。结论 利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并以其为标本制作置钉导向模块来辅助置钉,是一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方法,可明显提高置钉安全性。

椎弓根钉技术 篇4

【关键词】枢椎;齿状突新鲜骨折;非融合钉棒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70-01

齿状突Ⅱ型骨折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多为不稳定性骨折,大多需要手術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目前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前者可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是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齿状突Ⅱ型骨折均适合采用该种手术方式;后者丧失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是既往无法适用前路手术补充选择术式。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我们尝试对18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单纯寰枢椎钉棒固定,术中不行植骨融合、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收治不适合前路术式的18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7~78 岁,平均42 岁。均为外伤,平均住院天数10d。患者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均无明显肢体功能障碍。均摄张口正位、颈椎正侧位X 线片,颈椎CT、MRI 平扫等检查,影像学均显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术前行颅骨牵引。

1.2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俯卧位, 颈椎适度前屈位,颅骨外固定架固定颈部于轻度屈曲位,术中持续牵引,重量3 ~5 kg.颈后正中纵切口,由枕后隆突至C4 棘突,切口长约6~8cm,骨膜下剥离,向两侧显露枕骨、C1双侧后弓、C2双侧块,保留颈半棘肌在C2 棘突的附着。准备寰椎和枢椎螺钉钉道, 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为位于寰椎“ 椎弓根”横径的中点外侧2.0 mm处的纵垂线(恰好在枢椎侧块的中线) 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3.0 mm 的水平线的交点,在冠状面内倾10°~15°,在矢状面上倾5°~10°,枢椎的进针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一般内斜均15°,上斜25°。透视证实齿状突骨折及寰椎移位均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后不再进行植骨,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1、2、3月复查X片,术后第6个月后每隔3月复查一次CT,证实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全麻下取俯卧位,沿原颈后正中纵切口,暴露并取出螺帽及连接棒;将颈椎置于过屈、过伸位,透视证实无寰枢椎间不稳和脱位后,取出寰枢椎螺钉,关闭切口。

2 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短节段钉棒固定,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一期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1个月,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颈椎旋转活动受限, 左、右旋转均约30°~45°,平均约42°,末次随访CT 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期术后8-11 个月行二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取出术,术后复查X 线片无内固定物残留,寰枢椎序列正常二期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左、右旋4转均约40°~60°,平均约55°;随访6~12 个月,末次随访复查过伸过屈位X 线片显示无寰枢椎脱位, 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左、右旋转均75°~85°,平均约78°。

3 讨论

3.1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保留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后寰枢椎旋转功能的可行性。

寰枢椎的旋转功能占整个颈椎的40%~50%,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是颈椎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对于不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患者, 此前的手术方法为重建脊柱稳定性。多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由于进行了植骨融合,导致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丧失。由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推出,其将4枚螺钉分别置于寰椎和枢椎椎弓根上,并通过连接棒固定形成牢固的支撑固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提拉复位作用,可确保齿状突骨折复位和寰枢椎之间复位, 牢固的固定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创造了条件。对比以往的后路技术,该技术具有置入和取出相对简单,不干扰骨折面和寰枢椎的侧块关节面,尤其是二期手术可进行双向选择操作,即:二期术中先行取出螺母和连接棒,若出现不稳或脱位,将连接棒用螺母重新固定,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融合。这种钉棒系统固定方法使得施行了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患者恢复及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变得容易和可行。本研究对齿状突新鲜Ⅱ型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既实现了齿状突骨折的复位和骨性愈合,又保留了寰枢椎的重要旋转功能。

椎弓根钉技术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 ~ 2013年12月腰椎骨折患者共36例。年龄25 ~ 65岁, 男13例, 女23例。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25例, 交通事故3例, 建筑伤4例, 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 L115例, L210例, L311例。患者在制定手术治疗方法时均需要接受CT或者X线检查, 确定骨折位置, 严重程度等。患者腰椎骨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为4h到11d之间。

1. 2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采用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患者采用俯卧位并且手术前用粗针头插于病椎棘突旁并且用C形臂X线机进行定位。以病椎作为正中切口, 能够暴露伤椎以及其上下的各一椎体的棘突, 椎板以及横突和关节突, 保证手术术野, 确定椎弓根的进钉点。进钉点需要咬除骨皮质, 在进钉点钻孔然后击入定位克氏针4. 0cm, 采用C型手臂确定定位针位置, 确保定位准确后将克氏针拔出。然后用其平头端插入骨孔四周和底端, 感觉为坚实骨质说明已经进入椎体。然后选择用合适的椎弓根钉, 置入椎体中前部并且用螺钉固定。再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 确定螺钉的位置以及进入的长度是否合适。然后再植入4枚U型椎弓根螺钉, 根据患者的脊椎神经损伤情况进行椎管减压, 精神探查等。再次确定患者的椎体高度, 达标后拧紧螺帽并且安装相关横杆。

1. 3 观察指标

在手术前, 手术后用X线片方法对比患者的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 椎管截面积改善情况, Cobbs角矫正情况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 0进行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见表 1)

患者在接受椎弓根治疗后, 其椎体前后缘高度, 椎管截面积以及Cobbs角均显著优于手术前 ( P < 0. 05) 。

3 讨论

腰椎骨折对患者的脊柱造成的损伤较大使得椎体内部的压力急剧上升, 使得椎体容易外爆裂形成骨折。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骨折, 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是由于椎弓根钉系统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1], 短节段的椎弓根钉的睁开和加压作用能够保证骨折端矫正和固定作用力, 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的活动节段。三柱固定的特点是能够提供三维的作用力, 通过纵向撑开作用, 使得受伤椎体高度能够得到恢复[2]。

根据本文结果, 椎弓根钉棒系统能够有效治疗腰椎骨折, 恢复椎管高度, 最大程度保留脊柱的活动度,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减少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 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结果:患者在接受椎弓根治疗后, 其椎体前后缘高度, 椎管截面积以及Cobbs角均有显著显著优于手术前。结论:椎弓根钉系统能够有效治疗腰椎骨折, 并且操作相对较为简便, 术后并发症少, 手术效果明显。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

参考文献

[1]吕晓峰.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06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6) :160, 172.

椎弓根钉技术 篇6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钉,椎体骨折,对比研究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应用微创手术对于椎体骨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手术作为新型脊柱微创技术之一,被证实能够取得与开放性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损伤小、安全性高[1]。本文通过对比经皮椎弓根钉和开放性手术治疗椎体骨折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于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96例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3岁,平均(56.51±3.82)岁,共有180个伤椎纳入研究(胸椎88个,腰椎92个);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6岁,平均(57.11±3.55)岁,共有182个伤椎纳入研究(胸椎87个,腰椎95个)。病例选择标准:1MRI检查确诊椎体骨折;2符合手术指征;3排除存在凝血障碍、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两组患者手术位置、性别、年龄等相比,无明显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取俯卧位,麻醉起效后,悬空腹部,腰椎前凸,C型臂X线机定位伤椎,标记皮肤切口,作4个手术切口,行椎弓根骨道穿刺,经椎弓根将穿刺针置入伤椎邻近上下椎体内,置入定位针,扩大钉道,拧入空心椎弓根钉。经皮置入连接棒(具有生理曲度)稍作固定,将纵向撑开装安装在两螺钉尾部,适度撑开、复位、固定后,拧紧螺帽,骨折复位后,冲洗切口,止血包扎。对照组:全身麻醉起效,取俯卧位,悬空腹部,体位牵引复位后,将伤椎棘突作为中心,在腰背部后正中线作手术切口,逐层切开,沿棘突两侧钝性剥离椎旁肌,充分暴露伤椎、邻近关节突关节后,将人字嵴作为进针点,常规进行伤椎邻近椎体椎弓根钉固定,置入纵向连接棒,适度纵向撑开,拧紧尾端螺帽,骨折复位后,冲洗、缝合、包扎切口,放置负压引流。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遵医嘱进行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前后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检测中测量脊柱Cobb角度(测量3次,取平均值),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疼痛、神经根损伤、椎弓根钉断裂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脊柱Cobb角为(24.5±4.5)°,对照组Cobb角为(25.1±4.2)°,两组间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脊柱Cobb角变为(2.5±1.4)°,对照组脊柱Cobb角变为(5.7±3.4)°,两组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耗时为(68.14±14.36)min,手术中出血量为(70.83±16.57)mL,住院时间为(6.91±1.24)d;对照组手术耗时为(127.94±22.47)min,手术中出血量为(319.42±46.89)mL,住院时间为(14.35±3.51)d,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手术耗时、手术中出血、脊柱Cobb角变化幅度以及住院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中两种均未见神经根损伤、椎弓根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的疼痛,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疼痛,均经过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两种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椎体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能够伴发神经损伤,尽早进行手术、恢复椎体功能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随着外科手术学的发展,虽然临床治疗椎体骨折的方法较多,但是微创手术治疗仍是主要发展趋势。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短等优点,符合微创治疗特点,多项研究证实[2,3,4,5,6,7]其对于椎体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对于胸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显著。本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经皮椎弓根手术对于脊柱Cobb角改善效果虽无明显提高,但是其耗时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因此,我们认为经皮椎弓根手术治疗肢体骨折具有安全性高、恢复快、效果显著的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秦卫,司卫兵,焦健.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3):249-250.

[2]贺新宁,欧晔灵,杜志勇,等.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6):484-487.

[3]李智,朱庭标,张勇,等.经皮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51-852.

[4]明江华,郑慧锋,赵奇,等.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随访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43-8348.

[5]李柱,王文军,姚女兆,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31):4986-4991.

[6]李杰,宋玉光,吴智涛,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三种治疗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1):1443-1446.

椎弓根钉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0例, 女48例;17~72岁, 平均34岁。致伤原因:坠落伤68例, 暴力及重物压砸伤35例, 交通事故25例。损伤节段T1117例, T1248例, L140例, L214例, L36例, L43例。压缩型骨折58例, 爆裂型骨折62例, 骨折脱位6例, 旋转脱位、侧方压缩2例。其中34例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 B级3例, C级8例, D级6例, E级15例。128例均行X线和CT检查, 确定神经或脊髓损伤情况及椎管内占位情况。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0h~14d, 平均76h。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俯卧位, 伤椎为中心, 后正中切口, 暴露伤椎及其上下各一或二个椎体附件结构。C-臂机定位及监测。2个相邻椎体骨折, 在条件好的伤椎体及其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植入5~6枚椎弓根螺钉;2个相邻椎体骨折, 伤椎无条件, 在其上、下各2个正常椎体植入8枚椎弓根螺钉;骨折间隔一个正常椎体的, 在伤椎上下3个正常椎体植入6枚椎弓根螺钉;骨折间隔2个正常椎体, 在伤椎上下4个正常椎体上植入8枚椎弓根螺钉。中间椎体植入万向钉。两侧安装预弯的连接棒, 根据椎体骨折情况作适当撑开, 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弧度。根据情况行开窗减压, 用自制“L”型推压器行前壁骨块复位至前壁平整。安装横向连接杆。对损伤中心椎体与其上方椎体之间行小关节及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48h拔除引流管, 卧硬板床6~8周, 戴腰围 (支具) 离床逐渐活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置负压引流管, 止血、脱水、防止感染等治疗。疼痛缓解后床上腰背肌功能锻炼, 8~12 (6~8) 周后腰围 (支具) 保护下床开始活动。

1.4 评价方法

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比较术前和术后情况, X线片和CT比较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Cobbs角矫正情况、椎管截面积改善情况及伤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情况等。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手术前后Cobbs角行统计学处理,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8例均获随访6~28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51.4%提高到术后93.6%;后缘高度由术前75.8%提高到96.5%;椎管截面积由术前平均42.6%提高到术后92.9%;Cobbs角由术前25.8°降低到术后6.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术前MRI、CT均存在明显椎管变形、阻塞、硬膜囊受压和脊髓信号异常, 而术后椎管变形基本消失, 椎管通畅, 硬膜囊受压基本解除。随访期间有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 1例后期出现断裂并完整取出。术后6~10个月时全部植骨部位均已骨性融合, 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 A级无明显恢复, 余B、C、D、E级均有1~3级提高, 见表2。伤者腰背部疼痛也均获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近年来脊柱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解剖复位、短节段固定和三维固定等优点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成为胸腰椎骨折主要治疗手段, 而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以满足患者早期活动需要等优点, 现已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预后决定于多个方面:骨折严重程度、减压是否彻底、内固定是否有效、植骨是否充分、康复治疗是否及时等。

3.1 内固定的适应证

现公认内固定适应证有: (1) 单纯胸腰椎骨折不伴有椎管压迫和神经症状, 椎体前中柱压缩超过1/3以上, Cobbs角>20°; (2) 椎管压迫来自椎管后方; (3) 胸腰椎骨折伴脱位或小关节突交锁; (4) 椎管前方压迫, 压迫的骨碎块偏于一侧, 可从椎弓根侧前方减压。

3.2 手术时机

原则上对有神经损伤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残存的脊髓神经功能。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能使脊柱恢复三维空间内原有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弯曲, 使前纵韧带、纤维环、后纵韧带结构充分伸展, 并牵拉位于椎管内的骨折块复位, 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恢复椎管容积, 起到有效的减压作用, 为脊髓神经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3.3 植骨

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 破坏了脊椎后柱, 导致脊柱后椎不稳, 且需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者都是爆裂骨折, 而椎弓根钉及钉棒系统内固定不能提供长期稳定性, 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断钉断棒, 出现腰椎不稳后遗症。最终的稳定是靠放置在不稳定处植骨融合, 植骨坚固后会由植骨代替内置物来承受外在力量[1]。两侧横突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融合是重建脊椎稳定性主要步骤, 但要防止植骨块进入减压后的椎管[2]。植骨时植骨量一定要足够多, 横突植骨面的软组织及小关节后外侧软组织要清除干净, 否则所植骨会不愈合, 或假关节形成。

总之,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但对于伴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及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患者, 本治疗方案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6~28个月期间有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 1例后期出现断裂并完整取出。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平均51.4%和75.8%恢复到93.6%和96.5%, Cobb角由术前25.8°降低复到末次随访的6.4°。CT示椎管截面积术前为42.6%, 末次随访为92.9%。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

参考文献

[1]王萧枫, 杨益宁, 李崇清.后路选择性椎管减压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2) :147~149.

椎弓根钉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 其中男15例、女13例, 年龄22岁~57岁, 平均年龄 (39.76±5.28) 岁, 骨折原因:高空坠落伤16例, 交通伤7例, 压砸伤4例, 打伤1例。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分析均符合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具有生命危象需抢救患者, 主要器官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患者, 凝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患者, 并发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患者[2]。所有患者均了解手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 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的抗感染、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治疗,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在手术要求范围内, 并进行术前准备及麻醉、消毒、气管插管等。患者取俯卧位, 以伤椎为中心行脊柱后正中切口, 暴露伤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的椎板、上下关节突与横突基底部。采用Weinstein的解剖定位法, C形臂X线机透视下, 于伤椎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有脱位者可在台下助手配合牵引利用撬拨、提拉等方法复位, 安装连接杆, 调整旋紧螺母。根据患者术前临床表现、CT片情况, 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或未行减压。对于突入椎管内骨块可自一侧将部分关节突、椎弓根内侧咬除, 以L形推压器如神经根拉钩等锤击复位。运用GSS-Ⅱ椎弓根内固定器撑开间隙, 恢复椎体高度, 矫正后凸畸形。安装横向连接杆, 取髂骨或异体骨做椎板间或关节突与横突间植骨。术后常规负压引流24 h~48 h, 卧硬板床6周后戴腰围下床。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11个月~35个月, 平均 (18.42±6.58) 个月, 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角度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神经损伤恢复情况使用Frankel量表进行分级, 分为A、B、C、D、E 5级, A级功能情况最差, E级功能情况最佳。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18.42±6.58) 个月 (11个月~35个月) 。所有骨折部位均愈合, 局部无疼痛, 无内固定失效;椎体高度均未丢失, 脊柱融合成功, 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神经症状加重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椎体畸形从术前Cobb角平均36°恢复至2°。按Frankel分级, 神经功能均有1~3级提高, 手术后明显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脊柱的胸腰段是胸部、腰部两个生理弯曲的转折点, 活动度又较大, 容易受到强烈外力的冲击而形成损伤。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脊椎骨折之一, 近年来随着交通业的快速发展,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年龄上也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 引起了临床医师和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3]。

对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将脱位、骨折、畸形的部分进行矫正, 尽量使其椎管力线恢复正常, 并解除或缓解脊髓与神经根的压力。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复位固定手术为主, 以往常实施前路的复位固定术, 这种术式创伤较大, 操作较为复杂, 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 无疑提高了手术的风险, 也导致患者机体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 术后恢复较慢, 并发症较多。而新出现在临床上的GSS椎弓根钉系统手术治疗属于经由后路治疗方法, 随着逐步的推广应用, 其操作技术已逐渐完善成熟[4]。

3.1 椎弓根螺钉是脊柱外科发展史重要里程碑, 其是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产物, 但文献报告AF钉、RF钉胸腰椎内固定屡见有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GSS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胸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 具有后方加压、撑开、去旋转、三维矫形固定等优点。该系统在选材、设计及配套的器械上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其独特之处, 螺钉可以确保具有较强的抗拔出与抗疲劳强度, 而球面的钉体可以允许多角度多方位矫形, 椎弓根螺钉可以提供后方加压、去旋转及撑开等多种功能, 以达到良好的三维矫正效果。该术式的操作均在后方直视下完成, 各操作步骤具有相应的配套工具, 经过培训后操作方便简单, 且安全可靠[5]。

3.2 手术中应严格掌握减压适应证, 因后路减压必然会使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丧失。在以下情况时可以考虑使用后路手术:首先对有单纯胸腰椎骨折且患者未出现椎管压迫及神经症状的情况;其次如合并有椎管压迫且主要来自于后方, 如关节突骨折碎块进入椎管内或椎板突入椎管内;有胸腰椎骨折伴有脱位;胸腰椎骨折伴有小关节交锁;出现椎管前方压迫但骨碎块偏向一侧, 也可以采用后路手术[6]。

3.3 并发症的预防。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椎弓根爆裂、排斥反应、骨折复位不良及感染等。针对以上情况临床医师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手术前使用CT测量椎弓根直径, 以选择合适的螺钉, 避免螺钉过粗;其次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及角度, 使用X线观察;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要早期给予手术治疗, 以达到较为满意的复位效果;使用X线判断内固定器撑开长度;严格消毒内置物,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感染。

本组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18.42±6.58) 个月 (11个月~35个月) 。所有骨折部位均愈合, 局部无疼痛, 无内固定失效;椎体高度均未丢失, 脊柱融合成功, 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神经症状加重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椎体畸形从术前Cobb角平均36°恢复至2°。按Frankel分级, 神经功能均有1~3级提高, 手术后明显优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GSS-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术后维持复位效果好, 具有操作简单, 植骨融合率高及固定可靠的优点, 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器械,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洪伟, 李森, 李永祥, 等.经椎弓根椎体内撬拨、植骨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6) :549.

[2]赵金廷.GSS-Ⅱ通用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8例临床疗效[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9) :2217-2218.

[3]张宪成.GSS-Ⅱ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爆裂性骨折97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 :46-47.

[4]余弟龙, 黄俊, 石岩, 等.椎弓根钉棒系统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55.

[5]陈建明, 张成程, 许天明, 等.GSS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难复性胸腰椎骨折并脱位[J].颈腰痛杂志, 2009, 30 (4) :363-364.

椎弓根钉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住院骨科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6.41岁。全部患者均行腰椎X线及CT检查。腰椎骨折原因:高空坠落伤20例,交通撞伤16例,压砸伤10例,其他伤2例。骨折按Denis分类[1]:屈曲压缩性骨折13例;爆裂性骨折35例,其中单椎体爆裂性16例;连续性多椎体爆裂骨折9例。骨折受伤部位:L2损伤11例,L3损伤21例,L4损伤8例,L5损伤7例。神经损害情况:马尾神经损伤19例,马尾神经和神经根合并损伤7例,为不完全性损伤;无神经损伤22例。手术时间距离受伤时间<4h 11例,4~24h 20例,25h~15d 17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片,并测量术前以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椎间隙的高度。进行腰椎CT了解椎体中柱损伤情况,椎管容积变化和骨折块移位情况等。

1.3 治疗方法

手术在硬膜外麻醉进行,患者采取俯卧位,经X线下进行伤椎确认。取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邻椎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对于突入椎管的骨折块,首先将其摘除或复位。先于伤椎的上、下椎体椎弓根向椎体钻入椎弓根钉,咬除伤椎的棘突以及部分椎板进行减压。对有小关节绞锁者先将部分小关节咬除复位,并将突进椎管的骨块清除或者复位,以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而后安装复位撑开棒固定,恢复椎体高度以及患者生理弯曲,需要者最后在横突、椎板以及小关节突处植骨。48例中行后外侧植骨融合35例,有7例椎体高度丢失2/3同时行伤椎椎体内植骨,未植骨者6例。最后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在手术后1~2d拔出,术后2周拆线,并嘱患者硬板卧床4~8周,10~12周可带腰围下床活动,腰部不负重,并适当锻炼腰背肌。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SP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48例,进行跟踪随访时间为0.5~5年,平均时间2年.。48例患者术后伤口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情况发生。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现象,椎弓根钉偏出椎体外1例,椎体稍后凸畸形愈合2例,内固定松动2例,原因为过早下床活动所致,对松动者给予重新固定。所有患者均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后凸角及椎管占有率有明显变化(表1)。结果表明:伤椎高度以及椎管形态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腰椎的生理曲度恢复。

3 讨论

脊柱骨折由于椎体的高度丢失,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柱不稳[2]。尤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腰椎骨折,多合并了脊髓神经损伤。腰椎骨折要想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首先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椎管内径;其次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神经的恢复和脊旁肌的恢复创造条件。这就需要尽快采取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可减去骨折对神经的压迫,并且有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并能稳定脊柱及恢复腰椎生理前凸,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防止畸形、不稳和疼痛[3]。也就是说腰椎治疗需要早期的手术固定和植骨融合。由于近年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日益成熟,多数学者主张通过椎弓根内固定物的植入,恢复伤椎的高度和序列,恢复椎管的正常容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支撑伤椎,从而使之骨性融合[4]。

3.1 椎管减压及后路手术复位

腰椎骨折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脊柱不稳,在治疗上需要重建或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的压迫,从而减轻或着避免脊髓的渐进性损害,这就是椎管减压。后路手术可以修复破坏的节段结构,直接解除后方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对于合并有椎间移位或着脱位、关节突关节绞锁的骨折,只有后路手术才能获得较好的整复效果[5,6,7]。根据研究[8]:轴向撑开力是使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主要力量。腰椎骨折导致该段脊柱结构的破坏,使脊柱处于失衡状态,手术是通过前、后韧带紧张,用其轴向力使椎管前方的骨块,突出的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复位,从使骨折畸形矫正。继而解除或者减轻脊髓受压,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脊柱的活动度。从而恢复脊柱的平衡状态。

3.2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

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将螺钉通过椎弓根拧人椎体起到锚固作用,再通过钉与连接棒之间的纵向撑开、加压作用,提供三维矫正和坚强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的活动阶段。通过椎弓根钉杆系统的撑开复位恢复受伤腰椎的高度,矫正后突畸形,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同时固定三柱,达到三柱稳定。椎弓根螺钉采用金属钛制成,具有多种直径,可用于腰椎各部位,其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固定节段长,具备撑开、加压、去旋转等三维矫正功能,尤其是其钛合金棒能任意塑形,恢复腰椎生理前凸[9]。

3.3 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在固定早期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但后期的稳定性需有赖于椎体本身生物力学性能的重建,这需要植骨融合来维持椎间高度的,防止由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椎体不稳造成椎弓根钉系统断裂。因为随着脊柱活动的增加,在不植骨的情况下应力会主要集中于椎弓根钉上,导致钉的松动或者断裂[10]。本组出现1例钉松动滑移就是因为早期不重视植骨而造成。

综上所述,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固定坚强、便于植骨融合,患者可以尽早下床等优点,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classifi-cation of acute of thoracolumber spinal injare[J].Spine,1983,8(8):817.

[2]王守丰,李正维,张涛,等.T S R H系统治疗胸段脊柱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4):258.

[3]黄卫能,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46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32(10):1239.

[4]高清元,赵玉霞.DRFS治疗腰椎骨折脱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9(3):156-157.

[5]Parker JW,Lane JR,Karaikovic EE,eta1.Successful short segment instnunen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a consecutive 41.2 year series[J].Spine,2000,25:1157—1170.

[6]Knop C,Fabian HF,Bastian L,et a1.result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2001,26(1):88-99.

[7]徐宝山,唐天驷,杨惠林.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1):641-647.

[8]Parker JW,Lane JR,Karaikovic EE,et a1.Successful short segment instrument 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a consecutive 41.2 year series[J].Spine,2000,25(5):1157-l170.

[9]曲志军,蒋刚,王刚.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8(2):165-168.

上一篇:小煤矿整顿下一篇:术前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