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2024-07-19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精选十篇)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篇1

通过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正确引导, 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保证。由于长期以来, 音乐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学唱歌曲等一些简单粗浅的教学现状上。鉴赏课时就简单的放影像资料, 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名作内涵。上课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作者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 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 这样长久的教学, 使学生的缺乏了艺术想象力和大胆分析作品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 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 学生听了反应淡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 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 也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案, 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镜。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 (如投影、影像、故事等) 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 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保证。

精选审美切入点, 通过正确的方法, 深层次的诱导, 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才能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 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 音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载体, 但是如果音乐作品中的人、事、物, 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 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 所以一定要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 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学生在上音乐鉴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作品好听 (像流行作品) 的就是好。而有些经典、严肃的作品就听不进去, 而有些听起来不“好”的作品, 被老师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加以讲解, 却能深深打动学生而喜爱。正是这些反差, 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好听”来做唯一标推了, 对艺术有了深层的理解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 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 应当从上而下地将作品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时, 应该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 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 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 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 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作品时, 学生情绪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悲伤, 而出欣赏《命运》作品时, 学生则显得较为激动。这是两种不同的作品, 作者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和结构, 但是不管那首作品, 老师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这是作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 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但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内心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欣赏那些委婉哀伤的旋律, 如泣如诉的胡琴倾诉;或者激情洋溢, 富有爆破, 形象夸张的钢琴声音, 更要欣赏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 从中受到了教育才是审美教育。

不断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加工意想,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

会发现美, 学生人格才能提升。意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在审美教学过程上, 学生会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 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 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会形象。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的不同, 看作品是因读者的不同。”因读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围的不同, 自然所产生的鉴赏意象便不尽相同。可以说一首作品在一千个听众的心目中会产生一千种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 就是加工意象的过程。在欣赏名作品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 应根据不同的作品, 从不同的角度造好加工意象的话题, 让学生形成主观感性意象或游离性意象, 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多彩, 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 学会发现, 才可深入分析作品。比如在欣赏的《二泉映月》时, 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聆听作品, 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听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 趁机简单地介绍阿炳的生平和创作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会把阿炳的思想和环境联系起来, 把阿炳的生活遭遇, 与时代的矛盾相联系, 讲到生活的磨练与意志品质的锻炼, 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 不断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加工意想,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做的结果, 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 也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使学生有序进行自主地地去揣摩、捕捉、追寻, 其目标主要是包裹在形式外壳下的作家的情感、经历、意蕴, 才可能达到“味之者无穷”的审美境界。

高中音乐鉴赏审美心理教学探究论文 篇2

一、挖掘高中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情感体验在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音乐鉴赏过程就是情感体验过程,体验的是音乐的情感内涵,或者是学生情感与音乐情感的共鸣性。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情感内涵时,需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对音乐情感内涵的初步体验,包含了各种感情元素,比如喜、怒、哀、乐等等。教师在教学会欣赏音乐作品时,应该帮助学生从音乐标题及歌词中去找到体验线索。有的音乐作品没有标题,那么学生既要专心欣赏,以主观感性知觉去体验,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目的、作品风格、表现特点等方面去深刻地体验,以准确的领悟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作为抒情艺术,音乐的内涵既丰富又深刻。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音乐情感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和音乐思想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以外的因素去理解音乐感情。比如声乐作品中可以从歌词找到依据,在标题音乐中可以从标题及文字说明去理解。有些没有标题的音乐作品需要学生更加用心的体会作品情感,在反复倾听中根据直觉去细细体会。另外,还要根据音乐的`社会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创作目的、艺术特征等环节去鉴赏,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鉴赏到位。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来讲,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恰当领会三个乐章的情绪变化,不但要给学生介绍贝多芬的创作目的、艺术特征,还可以结合贝多芬在18创作《月光》时正经历失恋的背景,来了解这是一首他献给恋人的作品。当时他也耳鸣了,这两种打击让在将痛苦与失望情绪深刻地反映在了作品里,因此该作品也是一部“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只要学生把握了这些,那么在鉴赏《月光》时,也就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二、激发高中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想象、联想能力

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教育;音乐鉴赏;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逐渐成为教育热点话题,并且高中教育核心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体现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由于音乐教育的宗旨就是审美教育,且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科学的审美心理,因此,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审美水平,是高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审美教育发展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感受音乐的一种行为习惯,还能使学生理解音乐、加强自身因素的协调与平衡性,另外,音乐鉴赏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音乐鉴赏核心——审美教育课程

音乐是以感知和听觉进行传播的艺术,音乐有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人格魅力、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等价值功能,从而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流传至今,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音乐活动又是多元化的,例如,演奏、演唱和创作等,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音乐传播、欣赏等途径实现音乐的真正价值,体现出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教育体系中,音乐是初中和小学音乐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其授课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中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在高中开设基础性课程模块,即音乐鉴赏课程,使学生和现代社会生活音乐素质文化接轨。但不同于传统音乐课堂,其不但注重义务教育中的审美培养,而且深化与拓展教学内容,增添中国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和通俗音乐等欣赏作品,在音乐鉴赏中融入文化知识,注重音乐审美教育,从而使音乐审美教育发展成为音乐鉴赏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音乐审美能力概述

1.审美感受力

音乐审美的感受能力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器官对音乐的一种体验和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同时也是审美高境界的衔接点。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音乐魅力,在享受音乐时,能够拥有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2.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在欣赏过程中,是音乐特性分析与概括过程,做出确认与分析的能力。审美判断力不仅可以运用简单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肯定、否定音乐美丑,还可以用理论验证。并且,其可以帮助学生鉴别和分析音乐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建立在音乐感受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型活动,例如,审美感受当作感性欣赏,审美理解就是理性欣赏。学生加强审美理解力,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事物可以进行深度理解。不但如此,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多元化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而音乐鉴赏就是审美理解力的实践基地。

三、提高审美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1.扩展音乐旋律的全面体验与感知

音响感知中,音乐表现主体是旋律,并通过旋律表现出来。高中生评价音乐好坏的标准也是通过音乐旋律进行的,例如,鉴赏《命运交响曲》,这首作品的主旋律学生都非常熟悉,并且是音乐教材重点曲目,因此,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并不直接介绍曲子,而应通过音乐播放,让学生对旋律给予相应的反映,有的学生说旋律熟悉、有的能说出作曲者和名字,甚至有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学生很愿意,也有兴趣接受。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不单单是旋律,节奏在音乐音响感知中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摇滚乐在鲜明的节奏下,可以使学生感官受到刺激,从而表现出节奏的亢奋,增强学生兴趣。

2.运用肢体表达音乐感受

音乐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音乐。人们在听到音乐后,会不自觉地利用肢体语言随音乐旋律摆动,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最有效、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中,运用肢体表现出对音乐节奏的反应。但是,高中生处于年龄过渡期,往往会比较害羞,课堂表现欲不强,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课堂氛围

现代科学技术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良好发展的物质保障之一,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给音乐鉴赏课程充足的学习资源,音乐鉴赏应该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视觉和听觉效果,从而使学生全面鉴赏音乐。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高中音乐鉴赏的本质内容,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也应该按照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实践,根据“美”的规律加以创作,从而完成新课标课程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方一帆.公众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05.

[2]賈丽.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J].音乐时空. 2013(03).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篇4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审美素养作为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一个人不会审美, 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便成了近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关注的焦点。

二、音乐鉴赏与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教学, 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 最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 培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这点上,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 音乐鉴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 音乐鉴赏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

音乐能影响、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当我们聆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音乐时, 能使我们的身心放松, 精神焕发。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 音乐鉴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鉴赏音乐名曲, 如《春江花月夜》、《天鹅湖》等优秀的作品, 借助音乐的形象来唤起学生对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相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春江的三月花之夜, 花影层叠, 水云深处, 渔歌晚唱;天鹅的优美和它们的抒情浪漫的生活。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 音乐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 尤其是在打击乐、摇滚乐中。这时, 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 并运用到音乐鉴赏中去, 增加学生的节奏意识,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音乐鉴赏教学是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著名的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音乐的兴趣, 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音乐鉴赏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其审美兴趣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音乐鉴赏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音乐作品, 不管是声乐曲也好, 器乐曲也罢, 里面存在很多美妙的因素, 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例如:教学中让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 先是注重启发学生了解其内涵, 作品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在聆听音乐, 此时学生从那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丝丝入扣的演奏, 把他们带到三月夜春江迷人的景色中。学生听完后兴趣浓厚, 要求再听一次, 甚至一些学生随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可见, 音乐鉴赏既是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的有效手段, 又是培养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音乐鉴赏教学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的独特功能

(一) 音乐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和谐的功能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驱除痛苦, 保持和恢复心灵的和谐, 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音乐鉴赏可以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人际环境, 消除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磨擦和隔阂, 使学生所需要的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受人尊重和自尊都得到了满足。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充满了信心, 并富有成效, 通过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 可以使自己自由创新, 在充分发挥和表现个人的才智中获得欢悦。不仅如此, 由于音乐的和谐与人体的和谐有密切关系, 音乐还可以对人体及神经系统发生重大影响。优美和谐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机体, 可以解除身心的紧张疲劳, 改善劳动环境和情绪, 提高劳动效率, 调剂生活, 治疗疾病, 使人心旷神怡, 健康长寿等。音乐鉴赏能使学生内心经常沉浸在幸福感和成就感之中, 因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

(二) 音乐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愉悦的功能

通过开展音乐鉴赏活动的教学, 能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 高亢激昂的旋律和栩栩如生的视频画面, 使学生风貌更加良好, 刚健雄厚的旋律使学生集体热情更加高涨, 轻松明快的旋律使学生的心境也更加欢快、明朗。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 性格上变孤独为亲切、自卑为自立、失望为勤奋等, 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三) 音乐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凝聚力的功能

通过在音乐鉴赏的影响下, 群体的审美素质随之提高, 而学生的观念、价值、态度、行为也逐步被群体强大的氛围所同化。因而, 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的个性、思想作风、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增大了群体组合的强度, 体现出审美素质教育所独有的向心力。而且, 由强大的凝聚力产生的良性循环又使更多的学生逐步被集体同化。在这样的凝合平稳的氛围中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相对处于平衡发展中, 这也是良性循环的相互促进过程。此时, 学生素质发展表现为有高度的责任心、独立性、长远的目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表现出较强的毅力等。从长远角度来看, 按照这样的发展水平保持下去, 这些学生的素质发展必将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说,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心灵语言, 具有“入人也深, 化人也速”的审美效应, 寓审美素质教育于音乐鉴赏之中,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活化剂, 又是审美素质的终极追求的理想。它对学生在个性社会化进程中, 既具有积极的规范、定向、同化的社会效能,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 音乐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 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大有裨益。

音乐鉴赏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的人格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为学校音乐鉴赏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音乐鉴赏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理性及审美研究 篇5

关键词:音乐鉴赏 理性认知 培养策略

引言

音乐由情而发,贯穿历史,从古到今,中西文化的发明中总有音乐推动的痕迹。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再到元曲的现实和丰富,紧接着的传统音乐,之后融入的西洋音乐等等,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流行音乐,它的发展见证这人类历史的进步。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人类世界里的一种虚拟的征服,它用自身的魅力征服不同人的心情。再普通平凡的人,不管他的文化水平怎么样,地域文化差异有多大,也不管他能不能听得懂,他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不同的人听着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的种类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只停留在对音乐歌词字面或是节奏旋律的浅层理解上,这种对音乐的认知是很肤浅的,而且对于音乐创作来说,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所创作音乐作品的优劣,现在是快节奏的商业时代,许多作品也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没有从音乐的本质上欣赏和品味优秀的音乐作品,所以从大学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 音乐鉴赏的理性认知

音乐鉴赏的理性认知是指在一首音乐作品中,欣赏着对这首音乐所包含的内容的深度认识,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歌曲内涵和文化知识的欣赏和认同。著名的文学家卢梭说过,“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深刻评价,对音乐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的种类和体裁是有很多种,所以对音乐的理性认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声乐作品中,一般是歌词和音乐同时存在,共同表达歌曲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感情,人们能够通过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快速领略这首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种形式的理性认知是比较直接和显而易见的。但应注意的一点是,在鉴赏声乐作品时,不能只关注歌词而忽略了音乐,毕竟是歌词和音乐共同组成的一首声乐作品,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鉴赏,才能够做到理性认知,达到审美评价的,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丰收和祖国富强的含义,歌词中再配以欢快的节奏,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不同于声乐作品的鉴赏,在器乐作品鉴赏中,理性认知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对于一般的鉴赏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它不单纯是从歌词的字面意思上就能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意思,欣赏者只能从作品的题目大概了解音乐的含义,有些作品即使是通过标题也难以鉴析音乐的本质,需要鉴赏者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作曲者的生平经历等。例如贝多芬,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献给爱丽丝》的创作背景是在贝多芬年近40岁的时候教了一个学生叫特蕾莎·玛尔法,并对他产生好感,所以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给她,后来因为整理错误,写成了《致爱丽丝》,这部名曲就这样流传到了现在。还有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是在1808年完成的,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贝多芬在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居住后,对农村生活回忆而创作的,这部作品不是在绘画,而是表达乡间人们生活的愉悦心情,每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旋律人们就会领略到贝多芬在田园居住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所以从这些例子看来,要鉴赏一部器乐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经历是非常之重要的,有助于我们对整首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

综上所述,在欣赏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产生理性认知的过程中,鉴赏者要充分融入到作品当中,感受作曲者的心情,想象作曲者所勾画出来的场面,只有在思想与作曲者产生共鸣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鉴赏,达到提高个人认知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水平。

二、 音乐鉴赏的审美评价

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理性认知是为了达到更为贴切的审美评价,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个体个性差异,同一部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产生的审美评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人在鉴赏音乐或音乐表演的时候会发出赞赏,肯定,或是倾慕的心理活动,而有些人也许会给出中等或更为一般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人们通过鉴赏和赏析而产生的审美评价。

一部作品所包括的音乐感情与每个鉴赏者的真实生活体验是不一样的,作品只是作者对自身生活体验或感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音乐家认为是真善美的事物,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否能被鉴赏者接受,也就是说鉴赏者在欣赏音乐家创作的音乐时,能否与音乐家产生共鸣,这一过程中正是体现出了音乐审美评价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鉴赏的审美评价不仅要求鉴赏者充分了解和体会到音乐家的创作感受和目的,还需要在这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鉴赏者首先要走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去,用心感受音乐所塑造的意境,然后需要从音乐作品中走出来,品味和赏析后作出主观或客观的评价,美国作曲家柯普兰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好的音乐鉴赏者既要置身在音乐之中,又要置身在音乐之外,既要批评批判他,又要表扬赞赏他,希望它朝一个方向走,却看见它朝另一个方向走——几乎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差不多;因为为了创作他的音乐,作曲家也必须同时既置身于音乐之中, 又置身于音乐之外,既为它所陶醉,却又带着冷静吹毛求疵的态度。所以一部作品既要有一个好的创作者,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听众,这样才是完美的。

在现实音乐鉴赏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一个文化素养要求过高的鉴赏者来说,一些趣味低俗,思想颓废的音乐作品,不仅不能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反而会引起对音乐作品的反感。音乐作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些是慷慨激昂,跌宕起伏的,有些则是忧郁,伤感,压抑的,所以音乐鉴赏过程也是和复杂的,鉴赏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在欣赏感受音乐的同时也要保持主观的音乐评价,不能沉迷音乐当中,也不能在没有理解音乐内涵的时候片面客观的评价音乐。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过程中的理性认知是达到审美评价的关键前提,在音乐教育中施教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的方向,最终达到熏陶学生情怀,培养高雅兴趣爱好的教学目的。其实一部音乐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它所包含的艺术形式和理性认知已经是确定下来的,在教学中只需要加以强调,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一些美的东西,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欣赏和认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心生出的理性认知,又传承了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 大学音乐教学中的理性认知与审美评价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人们欣赏音乐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歌曲音乐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大学校园中,现在学生大都追求个性化,许多欣赏和创作的作品大都只停留在听的基础上,没有文化内涵,缺少思想性,久而久之学生们的音乐文化也变成了快餐文化的一种,对音乐的认识也会变得肤浅,只能把音乐当作是吸引眼球的一种表演形式,或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体会到优秀音乐文化的内涵,就更不用说是从中学到一些真、善、美的思想。大学音乐教育作为引导学生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育中要做好引导教育作用,避免学生们对音乐的欣赏只停留在浅层听觉的层面上,要是学生领略到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教育人才的地方,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立场,杜绝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在平时的音乐鉴赏中,不仅只是做到用耳朵来听,而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用心去品味音乐的文化内涵,去体验音乐带给自身美好的感受。然而重要的是,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凭借个人的喜好来过多的情绪化的来鉴赏音乐,这样使容易引起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要凭借大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文化知识,冷静的分析一部作品中优秀和不足的地方,这样才能对作品做到理性和全面的分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欣赏音乐作品时一般是感性所占的比例是比理性所占的比例多的,但是理性认知又是感性的认知支撑,只有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二者相互融合,这样才能确保对一部音乐作品鉴赏的公平和准确性。在不同的音乐当中理性认知和审美评价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普通的娱乐音乐中,可以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而在器乐作品这样一些比较有思想内涵的音乐鉴赏中,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这些方式方法并不是死板的,对于不同的音乐要有不同的欣赏方式,在欣赏过程中也需要灵活的运用。笔者认为,在平时的音乐教学当中,主要还是要以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例,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对学生理性认知的培养,使之以后不管在那种题材的音乐下,都能灵活变通。

四、 加强培养大学生音乐鉴赏中理性认知与审美评价的策略

1.加强学生音乐文化的欣赏

在大学音乐鉴赏教育课程中,学生的音乐文化专业修养不是很高,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听音乐,喜欢音乐,跟随自身感觉,觉得喜欢的而音乐就是好音乐,但是是时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音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涉及到很多内容,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音乐专业知识,所以对音乐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不容易找到鉴赏的方向,所以教师们要传授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认真耐心的教导学生,运用现在完善的教育设备,结合现代社会背景,讲述一些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一首音乐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这首音乐作品的精髓在于什么地方,并不再是单纯的觉得好听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有文化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欣赏音乐。当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鉴赏中来,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应该灌输给学生一种概念,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只是单单的将音乐鉴赏教育当作是一门学习课程,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也是会对音乐鉴赏产生枯燥和厌恶的情绪,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去享受音乐。

2. 更多音乐创作背景的融入

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除了它现有的直接表达形式,其背后都有特定的创作背景,所以在音乐鉴赏教育中,可以将当时音乐家创作音乐的背景以及他们的生平经历讲述给学生们听,也可以播放一些电影,是学生更加清楚明了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形式,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产生理性的认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评价水平。

3. 增加更多的音乐元素,丰富民族地区音乐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流传下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音乐作为其中的一种艺术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现在国际化的形势下,音乐的元素是有很多种的,要将各种不同的音乐元素传播开来,丰富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对于音乐的理性认知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审美评价也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加大各种形式的音乐的教育,增加学生们自身的文化内涵。

4.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音乐鉴赏的实用性

如今大学鉴赏课程中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为题材,时间久了学生们的鉴赏方法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对于西方音乐以外的音乐题材的鉴赏是不利的,理性认知得不到创新,这样目光会比较狭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全面认识。所以在音乐教育中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题材,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使音乐鉴赏不只是停留在某种形式的音乐题材下,而是要广泛的理解并更好的对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出审美评价。

5.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形式的音乐题材,让学生自己对音乐进行鉴赏,例如,其中一个小组可以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另外的小组可以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剩下的小组欣赏现代的流行音乐。最后给出评价,之后再将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增加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然后来时再根据学生们的分析结果给予总结,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举行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了解

鼓舞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或是通过观赏音乐剧电影等,举行音乐剧表演,将作品中包含的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可以鼓励大部分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塑造不同的故事角色,这样既加深了表演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观赏的学生也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是音乐能够活起来,大家都能身临其境,能够加大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也能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评价更加的正确和完善。比如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梁山伯和祝英台》这部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的故事情节安排表演角色,惟妙惟肖的将人物活现,也能理解创作者的创作心情和目的。

总结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音乐在人们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音乐普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的问题,人们会“消费”音乐,但往往不会去探究音乐里面内在的东西,这也造就了音乐市场上的低俗音乐的盛行。这种做法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取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杜绝只是浅显的去欣赏音乐作品、用音乐来愉悦自己耳朵的现象,而是能够真正的、理性的用音乐知识和投入全身的个人感情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想要表达的灵魂,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音乐文化鉴赏中理性认知作为审美评价的基础,需要不断的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形式和题材来更新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掌握各种不同音乐所抒发的情感,用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的内涵知识,感受音乐人传达的感情。在如今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从容和优雅,使优秀的音乐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熏陶个人情感,陶冶个人情操。

注释:

黄海.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2):51-54.

朱育莹.论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J].音乐研究,2015(3):71-71.

赵静.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探析[J].北方音乐,2015(12):190-190.

《音乐鉴赏》从“审美”说起 篇6

鉴于以上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学情分析, 笔者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现状, 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全新思考, 具体从“审美”的角度结合课堂实例总结了几条教学策略:

一、注重审美体验, 轻松认知

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 把音乐中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轻松地聆听、参与, 轻松地掌握。这需要教师把握住三点:

1、有效引导, 体现轻松认知

关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突出“知识与技能”。高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去满足、应付考试与升学的需要。如果在音乐教学中, 过分强调知识点,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纯知识理论为目的的学习会让学生忽略了体验音乐中的美感。《高中新课程理念》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应尽量让学生轻松地聆听、轻松的参与, 在体验中实施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爵士乐》一课中, 就可以把整个过程设计得很轻松。《Don’t know why》是一首经典的爵士乐作品, 诺拉·琼斯充满磁性的嗓音, 让学生深深着迷。教师只要在欣赏前提醒学生“请关注这首歌的情绪!”一曲听罢, 学生几乎都能正确捕捉到歌曲的情绪——淡淡的忧伤、愁怨等。接着设问:音乐通过什么手法让你感受到这种情绪?此时可以设计第二遍聆听, 并且跟着音乐学唱, 通过轻松地聆听来探索“布鲁斯”音乐的特点。乔普林的钢琴音乐《娱乐者》由于经常在游戏或动画中出现,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形成这样风格的原因是特殊的节奏性导致轻重格的交错。学生积极的探索心态也让用等节奏来创编《两只老虎》的过程也显得轻松而有效。

2、“简化”概念, 帮助形象理解

这里的“简化”概念是指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形象地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 学生对于西欧音乐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欣赏, 总会表现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作品多数为交响乐, 不仅长而且很难理解。而一些类似“变奏曲”、“无调性音乐”等概念显得很生硬, 难以理解。在欣赏时, 就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体验的过程中, 形象化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一堂《无调性音乐——勋伯格》的课中, 由于无调性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找了班上一位有钢琴基础的学生, 让她来弹奏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的旋律, 她弹了一首《童年的回忆》。接着教师又问:“如果你在精神极度恐惧的时候呢又会怎么样来表现?”她想了一会儿, 在钢琴的低音区, 拿起拳头不规律地砸了几个和弦。 (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也可以由教师弹奏, 让学生来感受和辨别) 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无调性音乐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产物, 反应的是恐怖、扭曲等比较极端的思想, 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这类音乐虽然不见得会让学生感兴趣, 但是能让学生对此类音乐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二、关注审美情趣, 拓宽视野

1、关注学生兴趣、关怀学生心灵

《高中音乐课标准解读》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音乐兴趣, 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 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而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对相关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 应该把流行音乐引入高中课堂。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结合实际,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 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

例如在《走进京剧》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 请学生列举哪些流行歌曲当中包含了京剧的元素, 并设问这些京剧的元素造就了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周杰伦的《霍元甲》、陶喆的《苏三说》、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ijing》……这些作品虽然都借鉴了流行歌曲的创作风格, 但是加入京剧元素以后, 使音乐具有了明显的“中国风”, 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品味。

这些课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 传授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有益的鉴赏, 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 做出自己客观、理性的评价。

2、挖掘作品价值、拓宽学生视野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各大洲的民族民间音乐、西方专业音乐的创作。这种构成方式, 充分体现了体验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民间音乐淳朴、情韵浓郁;古典音乐理性而严谨、现代音乐丰富而又各具特色……要让学生感受每一种音乐的精髓, 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音乐能打动人心, 足见其魅力非凡。而音乐课是否精彩, 就在与能否充分发掘、体现音乐艺术这份魅力, 能否让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内容, 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体验。而音乐也最擅长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速度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音乐的音色变化等, 都与人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有相同之处, 非常接近于人的心理变化。在音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与音乐要素变化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相一致, 就能体会到音乐的审美价值。

总之, 笔者认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教学策略关键要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具体现状和内心需求。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策略, 引领他们体验更多乐趣、享受更加多彩的人生。

摘要: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高中学生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进一步增大等原因, 致使他们对音乐学科学习的热情会有所减退, 使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这些现状, 笔者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全新思考, 从“审美”的角度结合课堂实例总结了几条对策。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篇7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质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 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审美素养作为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 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一个人缺少审美素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是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舞蹈鉴赏对审美素质教育的作用

舞蹈作品是现实生活中的提炼, 把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联系到一起, 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和升华。从舞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没有反应出来的现象。可以这样说, 舞蹈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很神奇的方法, 舞蹈鉴赏是舞蹈教育中的很重要一部分, 即引导大学生通过鉴赏舞蹈作品, 感受舞蹈的主题、情感、风格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舞蹈鉴赏可以让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并对提高综合素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们进行鉴赏舞蹈作品, 老师要着重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鉴别艺术在生活中的能力。

(一) 舞蹈鉴赏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 蕴涵着多样思想、哲学和美学。引导大学生走进舞蹈世界去鉴赏舞蹈, 运用审美的眼光对舞蹈进行欣赏、鉴别和评价, 使他们在舞蹈的所调动的情感体验中, 培育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当欣赏《看秧歌》、《开门红》等节奏欢快的舞蹈, 学生就会跟着那热烈的曲调和欢快的舞步, 心中自然地产生快乐的情感;当欣赏《彩云追月》等风格优雅、明快的舞蹈时, 会被那轻快、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所感染, 心中自然

产生心旷神怡之感。因此, 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 并将心中的感受上升为情感的自然流露, 通过舞蹈的鉴赏构建其内心充实而和谐的情感世界。

(二) 舞蹈鉴赏教学能丰富大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大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 会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相结合, 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想象力发挥的作用, 是学生表达情感的自然反映和体验自己在生活情感想象中的综合体现。如:学生在欣赏舞剧《看秧歌》时, 就可以感受到青少年在看秧歌的过程中, 丰富的情感体验。舞蹈作品的思维与我们的想象力密切相关, 而人的身体则是思想的载体。因此, 舞蹈欣赏教育能真正开启大学生的身体和灵魂,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 舞蹈鉴赏能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实践证明, 舞蹈欣赏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为了开发大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可以从舞蹈的创作角度进行对其教学。通过鉴赏舞蹈作品, 为他们讲解创作的原理, 转变学生们被动欣赏为主动欣赏, 并让他们以创作的思维进行鉴赏舞蹈, 进而产生共鸣。通过对舞蹈的鉴赏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欣赏过程中, 大学生们学习舞蹈知识和舞蹈艺术的风格特点, 并对与舞蹈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有深层次的了解, 引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美的本质做哲学层面的思考, 对大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舞蹈的鉴赏和学习对大学生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三、舞蹈鉴赏教学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的独特功能

在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中, 每种教育手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舞蹈作为以人体为工具, 以形体动作为手段, 通过运动本身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具有独特艺术特征, 对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也有着独特的功能。

(一) 舞蹈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和谐身心的功能。

舞蹈是一种彻底和谐的艺术。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琉善曾经说过:“有的消遣可以给人愉悦, 有的则可以给人益处, 而只有舞蹈两者可以兼得。”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通过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精美的舞蹈设计, 构成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 感染每一个欣赏者。通过舞蹈作品, 可以尽情地享受舞蹈艺术的乐趣, 与作品一起冲动一起平和、一起消沉一起振奋、让快乐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以抚慰, 最终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舞蹈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被形象所感动, 被其内涵所吸引, 从而情感得以震动、思想得以领悟、心灵得以升华的过程。

(二) 舞蹈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乐意乐神的功能。

欣赏舞蹈可以令人产生情绪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快乐, 让大学生沉浸在舞蹈艺术的情感之中。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 不仅感知着舞蹈的动作美, 同时也能够感知着蕴涵在美的形式里的情感体验。比如欣赏《雀之灵》, 当看到杨丽萍灵动的手指、酥软的手臂、曼妙的舞姿;倾听其优雅舒缓的音乐;感受舞者的灵慧气质, 领悟舞蹈灵动的神韵, 理解其空灵、丰满的内涵。欣赏着也可以在人的形体有节奏的律动中, 充分欣赏生命的活力, 以及舞蹈者动作之美、神韵之美和舞蹈本身的律动之美、力量之美。于是, 在舞蹈的鉴赏过程中可以使人同时获得了精神和肉体的美感和快感, 达到精神愉快与身体健康的密切统一。

(三) 舞蹈鉴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

舞蹈鉴赏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对人格最高境界的培养。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特别是人们处于欢乐的时刻, 舞蹈就是表达这种欢乐心情最佳手段……是真正全体生命的总动员。”的确, 舞蹈不仅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 通过审美得到情感的感染, 情操的陶冶, 人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甚至引发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的人生价值的思考。舞蹈鉴赏教育可以通过真实、灵动、优美的动作形象使大学生在感知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 使学生的五官, 思想更为活跃, 更能充分地体验自己的情感。在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 审美情趣得以加强, 形成良好健康的审美观, 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逐步形成尊重、关爱、友善、分享等品质, 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著《.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3]于平著《.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审美教育与音乐鉴赏 篇8

一在音乐鉴赏中注重对作品表象的探究, 培养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听众心中会反映出不同的表象, 对作品表象的领悟决定着鉴赏者的审美想象能力。为此, 高中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注重对作品表象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首先, 要启发学生对作品细节的联想, 把由音符勾画的音乐作品演绎为具体、真切的自然形体。并在这一自然形体的渲染和启发下, 使学生内在想象力在记忆和感知的印象下得到深化和发展。其次, 要引领学生想象作品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化角色意识, 把自己想象成词、曲作者, 想象成作品的主人公, 再造音乐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再次, 要鼓励学生开放地想象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 对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加工, 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音乐化、诗化、美化的情感体验。

二在音乐鉴赏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主旨, 都是通过旋律和歌声抒发创造者的情感。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与回味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 实现完美的音乐感知, 进而培养起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1) 了解声乐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 明确作品表现情感的系统构成和主导要素。 (2) 透彻地分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准确掌握作品的创作手法和结构特点。如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要清楚其兼具ABA三段体式的变奏曲式, 用一个宽广、悠长的引子开头, 第一段是高亢、自由的散板, 第二段以激昂、热烈的音调与前段构成反差, 第三段变化重复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 形成全曲的高潮。 (3) 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 依据作品的内涵进行美感体验, 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

三在音乐鉴赏中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奇妙就在于它可以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情境与让人陶醉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不同, 情感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自然不同。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熟悉感受, 始终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感的浸润中, 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美和情感美, 在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觉鉴赏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发展中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在银色月光下》, 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作品鲜明、轻松、愉快的节奏中, 领悟塔塔尔小伙子对爱情执着、深情、伤感、思恋和向往的情感特征;而对于《黄河怨》, 则要让学生从缓慢、低沉、悠扬的旋律中, 领悟作者凄婉、哀怨、悲愤的情感特征。只有把握住作品的情感特征, 学生对作品美的鉴赏才更深、更细, 才能实现自己内心世界与音乐作品的情感统一。

四在音乐鉴赏中开展对作品的现场表演, 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

表演是音乐作品最直接的展示方式, 也是表演者通过二次创作, 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作品美感的集中表现。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要以音乐实践为契机, 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入分析、想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表演, 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作品, 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 (1) 以听为先导, 熟悉作品主题, 即兴现场表演。如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试听和简介作品历史背景, 明确作品的歌颂性。学生表演时则以动听、热情、奔放的曲调, 以及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节奏, 表现英雄跃马驰骋、横扫千军的武威气势。 (2) 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美学特质, 在表演中以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如表演作品《卡门序曲》《阿拉木汗》《道拉基》《康定情歌》《再见吧, 妈妈》, 注意在对比中了解作品各自的音乐表现规律, 比较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不同感情。 (3) 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取向驾驭演唱音色变化, 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要用明亮、圆润、清新的音色,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要用坚定、柔韧的音色, 而《船工号子》则要用高亢、嘹亮的音色。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高中音乐教师要潜心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审美情趣的音乐鉴赏教学方法, 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灵魂, 在美妙的音乐殿堂中逐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豫敏.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5)

[2]林和平.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中旬) , 2013 (6)

高中音乐鉴赏中培养审美能力之我见 篇9

一、创设愉悦氛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才华,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利于师生彼此信任, 携手合作, 构筑师生互动桥梁。在实践中, 假如教师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实际来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与音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那就有可能使环境的渲染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鉴赏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他们的视听感官,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中感悟优雅音乐之内涵。譬如, 当学生欣赏《十面埋伏》时, 我就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古诗意蕴去点缀教室, 把教室模拟成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同时, 巧妙摆设好教室里的课桌、凳子和其他教具, 从而栩栩如生地将项羽在这场战争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乐曲的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凄切与欢快交替的情绪, 我还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诗句, 并通过课件展示相应的画面,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因此, 我们一定要努力创设好教学氛围, 真正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二、鼓励细心聆听,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知

音乐鉴赏是一项有趣的审美活动, 它需要每一个审美者具有捕捉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直接的感官欣赏, 才能学会感知, 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享受音乐美的人。而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驾驭自己的耳朵在探索音乐、音响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高中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 音响感知必须以学生音乐欣赏为基础。一般而言, 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一定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 而学生细心聆听是获得音响感知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但是, 不少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调式、速度和力度听辨能力比较欠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科学的鉴赏, 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比较完整的感知能力。

三、发挥音乐魅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担当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解惑者”, 学生则是配角———“受惑者”。但是,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 教师“解惑”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 而传统的“注入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审美性鉴赏。譬如, 我面对高一新生, 精心挑选最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 并合理穿插讲解作曲家的生平、曲目的创作背景。诸如乐曲经典《流水》、《二泉映月》和《梁祝》等优美的旋律在教室中静静流淌, 引起学生对悦耳的音乐产生共鸣, 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强, 能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与主旨。正如英国著名音乐家、情感理论倡导者戴里克·柯克指出:音乐作品是最完美的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可见, 音乐魅力是巨大的, 可以激励学生在进行拍手、跺脚的音律活动中拉近与音乐作品的距离。诸如在学生欣赏《水中倒影》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听后的印象完成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 有些学生用图画来表现, 有些学生用舞蹈展示, 有些学生用诗歌来表达。总之, 他们都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 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倾吐自己的内心感受, 有效发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领略地域风情,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不管是中国的, 还是外国的优秀的音乐作品, 都具有别具一格的地域特点。因为, 不管哪个地方, 除了人文景观外, 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特有的地方音乐和地域风情。而地方音乐是原生态的真情流露, 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恰似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衣服一样, 淳朴中透露出无限的韵味。当你到丽江旅游, 假如不亲身体味一下纳西古乐的表演, 那丽江之行一定是缺憾的。其实, 那些典雅的乐音可以丝丝缕缕地飘入你的耳际, 古城的诗韵在穿梭往来的游人中溢出清香。对高中生而言, 由于他们对音乐的背景了解还是有限的, 因此, 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地方性的知识, 以利学生感悟高雅的东西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上的。欣赏河南豫剧, 一定会让你感到它的荡气回肠离不了乡土气息, 并联想到河南人朴实、热情、直爽的性格。至于鉴赏奔放中的忧伤的陕北民歌, 即使让人感觉是来自生活的艰难, 但它表达出了陕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

审美教育与影视音乐欣赏 篇10

[关键词]音乐欣赏影视音乐 审美教育

1引言

审美教育包括了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主要侧重于客体的形态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像、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反映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考虑,音乐是美育普及和实现的重要形式。音乐以及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音乐欣赏正是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影视音乐有着易于接收、流传广泛、感染力强的特点。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欣赏课中选择欣赏一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更有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培养艺术美感。

2影视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即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影视音乐凭借音画合一、视听结合艺术的特点,更能直接表现人们内心细微复杂的情感活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并随着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华审美主体对音乐接受也将从感性转入理性。从对审美个体的作用、影响来看,影视音乐欣赏有以下作用:

(1)音乐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能够表达人的精神理念。学生通过欣赏影视音乐,能感受音乐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

音乐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载体,不可避免的要有“人”的色彩,表达人的思想情感,透露人的审美情趣,显现人的立场或主张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白勺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吸收了新疆塔吉克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诗歌的因素。歌词中用花儿来象征阿米尔和古兰丹姆之间纯洁的友谊和爱情,用花儿被践踏象征友谊和爱情的破灭。歌曲的旋律采用和声小调式,委婉而凄楚,带有悲剧色彩。与歌词完美的结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又如电影《梁祝》的主题曲即使那些不了解梁祝爱情传说的学生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优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妙乐章。表达着作者的爱憎情感,表达着人与社会的碰撞、人与命运的抗争及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柠檬黄的味道,你可曾品尝到,有点酸甜。有点苦涩……”这是“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的主题歌,这欢快、活泼的歌声,是人物情感的写照与抒发,表达了青年男女间的纯洁友谊,放飞着青春的浪漫与时尚。展现了青春的光彩和生活的诗意。该剧一经公演,就在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中产生了热烈共鸣。

(2)音乐即是人精神的产物,也是人类表现美的创造物。从美学角度看。真与善属于美的范畴,所以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寻求高尚、启人向善、批判假恶丑的过程。

因为真、善、美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只要人们在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就是在感受美,接近美,就会远离它的对立面假恶丑,而远离假恶丑就是向真善美靠近。向真善美靠近就是在唤醒良知去阻止罪恶的形成与发生。这种理论上的推断不是主观上想象出来的。而是音乐抽象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客观轨迹。比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让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攥着哭湿的手帕,该片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极具感染力,让听者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母爱的真与美。如今这首歌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成为歌颂伟大母爱的经典歌曲。又如,电影《带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歌《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歌声极富阳刚之气,音乐抒情委婉,表达了深深的战友情和崇高的革命友谊,听到这首歌,更让人深切体会到友情的真挚、离别的伤感和对即将运行朋友的牵挂与祝福,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3)音乐美育的另外—个作用便是社会价值范畴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亦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产物,能够表达各种情感、价值取向、审美主张、甚至是信仰、立场都有是明白无误的,而且很直观地带有理性色彩,清晰的显示了“道德教化”的指向,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这种教化是平缓的。潜移默化的,但在特定背景下,这种教化具有巨大的作用。比如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义勇军进行曲》它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前进或倒退的关键时刻产生的。它们非常明确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使人们爆发出一种为正义和自由而战的献身精神。正义和自由而战是符合人类高尚的道德标准的,这种时候,音乐产生的教化作用是其他方式无法与其相比的。这首历经风雨沧桑,曾经鼓舞亿万中国人民前扑后继、英勇斗争的歌曲,在新中国成立时被选定成为国歌,这支歌曲雄壮豪迈富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合演奏。并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这种音乐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正如肖斯塔科维奇说的一样,“他能打开你思想情感世界,并使之更加丰富纯洁、完美”。当然,音乐对人的教化不是纯理性的、具体的。而是较为感性、较为笼统的,是让人们通过接近音乐完美去接近人性之美、道德之美。

3如何利用影视音乐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等等,从艺术美的表现上,有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和声美有雄壮美、柔和美、强劲美、和谐美,有深沉美、欢快美、高雅美、通俗美等等。审美教育首先要选好影视作品,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影视音乐作品。这有利于开阔艺术视野,丰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歌唱美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审美教育要引导学生发掘美,就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影视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然后找准教育点加以启发引导。

4结语

上一篇:法律写作的语言运用下一篇:学科信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