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能力

2024-08-03

文本能力(精选十篇)

文本能力 篇1

郑桂华老师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明语文课应该怎样取舍教学内容。主要以《拿来主义》为例,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拿来主义》中“拿来”的思想在历史上早已有之,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甚至历史上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都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这样的思想在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习也许会更好,为什么要通过语文课来学习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去学习杂文的写法。

怎样的“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郑老师的观点务实而且切中肯綮。

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教学的严重后果:

1.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上的文图,语文教学所灌输的往往是与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无关的甚至是背离的课程内容。

2.由于未能对“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作出区分,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经常性地篡代了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途径往往误当为目的,教学变成了教授语文教材内容。也就是说,灌输了半天,“灌”的教师和被“输”的学生都弄不太明白究竟在“教什么”。

比如,教《劝学》,主要学习虚词“而”的用法,理解段落大意,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教《荷塘月色》,找出比喻和拟人,领会叠词的用法,体会荷塘月色的美。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仍然停留在肤浅而机械地诠释课文的内容上。或者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后仍然停留在“教知识”的阶段———专指陈述性知识。用郑老师的话来说:“教课文知识最容易操作———备课容易,上课容易,复习应考也容易。”所以,为何语文教学内容一直不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体现,与上述的容易操作很有关系。

我们可以设想,语文教学如果一直停留在“教知识”的阶段,先不要说对学生和教师会产生多少负面的影响,单就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的发展更是不堪其忧。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出语文这一门课程特有的东西。我们仍然以郑桂华老师的课为例:《安塞腰鼓》要突出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呐喊》自序是形象化的表达,《最后的长春藤叶》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课文的突破口和教学重点,都不是一般语文教材的教学提示或者参考书中推荐的教学重点,而是郑老师自己从文本中分析出来的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也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完全区别于其他课程其他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的“知识”。

正是这样,王荣生教授才评价郑桂华老师的课最具有课程意识,说的就是郑桂华老师上出了其他科目的老师上不出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最能体现“语文”特点的。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些学校在语文老师请假或者欠缺语文老师时,常常会请其他科目的老师来代课。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语文就是那么一回事,读读写写就够了,哪来那么多深奥的学问?这一观念其实很有市场,从老师到学生,有很多人都认为语文课没有多少作用,上和不上差不多。我自己曾经亲耳听到办公室里的数学老师说:语文没有什么难的,谁都能教。对于这一现象,我深感悲哀,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学科不被人认可和尊重,心里是个啥滋味?

一味地埋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反思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有没有让人诟病的地方,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自己开始。于是,我们就要从问题的另外一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识不到“语文”的价值?这其中有学了很多年语文的人,甚至还包括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一定有一件事可能是我们都做错了的。为什么语文课堂不能够让人和其他课堂区别出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定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该是我们研究过程开始的第一步。

同样一篇文本,让不同的老师来上,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甚至是同一个语文教师来上,他也会设计出很多不同内容的方案来。相较于其他课程,比如数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不是显得有些随意和泛化了?孙绍振教授明确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正确的。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教学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出现。”“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时候取决于执教者本人,而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执教者本人的素质是完全没有办法统一规定和衡量的,所以,我们讨论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尽量确保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是能够体现出本学科的课程意识的?顺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我们很容易想到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近年来一直再提的话题。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确实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领雁工程”“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教师技能考试”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以上的措施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激烈竞争洪流中,不钻研文本,不扩大阅读和思考的视野,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是没有办法在业界立足的。很多老师害怕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科学合理,就参考很多名师的教案,甚至是课堂实况全盘照搬(这样的事我自己也做过)。因为学情不同,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学生不适应的有之,教师自己本身不适应的亦有之。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郭初阳老师,在文本解读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注重引用文本理论、读者理论,前者注重文本细读,后者注重读者的阐释。这些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去蔽”,读者在去蔽过程中,达成一种审美享受,实现真正的阅读。比如解读莫泊桑的《项链》,他从民间故事原型批评角度,解读出灰姑娘的结构,就让我们佩服不已。

但是,郭老师对于冯骥才的《珍珠鸟》的解读,引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冯骥才的《珍珠鸟》写的是那小鸟原先害怕人到最后竟然站在作者的肩膀上睡了,这个变化,在郭初阳看来,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缺失。如此结论,确实很让人吃惊,就连冯骥才都坦言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层。所以,很多人怀疑:这是不是一种误读?

不说这种误读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矫枉过正,就误读本身,意义是重大的,“这种(指误读)‘矫枉过正’的极端化的解读观念,无疑对目前阅读主体缺席的学生,打破作者、文本迷信,提高阅读自信,发挥阅读主体性等都是极有助益的。”这里潘教授是从表现论阅读对“误读”进行肯定的,他认为:“表现性阅读,要赋予学生诠释作品的权柄,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言说者,成为‘上帝’。作者‘死’了,读者—新的言语生命诞生了,于是产生了新的作者,这就是言语生命的轮回!”这实质就是强调个性解读,这个性解读,可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可以是哈姆莱特不再是哈姆莱特,既然这样,郭初阳的解读也只能是解读中的一个,并不能说是铁板钉钉的,甚至不能说是没有漏洞的。这样看来,即使是高手,也不能保证自己对文本内容的选择和解读是永远正确的。

怎样才算是读懂了课文呢?

用李海林老师的话来讲:“文学理论界的话语方式,就是搞清楚课文里的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文本要经历三种变形,“从世界到作者的变形,从作者到文本的变形,从文本到读者的变形”。我们教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了这三个变形,就是所谓“读懂了课文”。其实也不是“懂得”,而是“经历”了这三个变形。学生“经历”了这三个变形,就懂了。我认为,教文学作品,尤其是教散文,如果我们教了“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才可以说是教了“课文说了什么”。课文其实说了这四个要素,说了它们之间的转换。我们掌握了这四个要素,经历了这三个转换,才可以说是教学生“读懂”了课文。现在,用这样的理论来解读课文的中学语文教师可能还不够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原因多多。比如“语文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和具体、语文课程研制有疏漏、语文教材编制落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等”。所以,有识之士大力提倡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要成为语文课程与研究的重心。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更加得到凸显。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包括“语文知识”, 它的覆盖面还有很多没有被发掘出来。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除了要准确而且科学地解读教材, 还要结合语文课程建设来重新加以建构。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勇军.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 2010, (28) .

[2]兰秀英.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及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S1) .

[3]孙勤东, 孙璐.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12) .

巧用文本练笔提高习作能力 篇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前人读写结合的经验之说.读写结合,一直以来被小学语文界公认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良方。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呢?那就应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因为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各种体裁、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我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的把写作知识渗透在里面,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小练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习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小练笔设计浅谈几点做法:

一、把握文本经典,模仿练笔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谋篇布局、潜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达到提高作文的能力。如如《山中访友》文中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排比、拟人化的写法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以此为练笔契机,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再让学生模拟课文的情境,联系生活见闻,学习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我班学生陈凌菲这样写道:你好,凉爽的风儿!你悄悄地送来了阵阵鱼腥味儿!你好,飞舞的浪花!你奔腾在大海里,弹奏出一曲动听的旋律,多么悦耳啊!你好,蒙蒙的薄雾,你如一面轻,把海岛变成了一座迷宫,你是要我去探索吧!„„

二、挖掘文本,放飞灵性

三、在品读内心处丰满形象

四、填补文本,激发潜能

1、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2、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一、捕捉文本典型处,写自己的文章。

二、情感喷涌处,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于思辨争议点个性表达

一、以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二、以教材中可以触发学生想像的内容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课堂中情感喷涌处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教材中特别的描述手段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以教材中典型的段式结构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以教材中特别的谋篇布局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一、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表达欲望,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二、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三、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进行想象揣摩,寻找续写点。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小抓起,使其早日养成读书──习作的习惯。虽然低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优美课文,谈谈体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小语专家崔峦老师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使学生阅读、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多形式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搭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课文入手,寻找读写结合点,多种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注重文章的首尾照应。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首尾照应的句子,充分地读,认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然后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教师以《一件傻事》写下一个开头:“岁月流逝,童年一去不复返,但是童年的桩桩趣事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干的那一件傻事,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想„„”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续一个结尾。有了范文的指引,学生特别感兴趣,并很快就续出了挺不错的结尾。有的学生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想起我干的那件傻事,就不由得脸红色了。”

接着教师又以《一张珍贵的照片》写了一个结尾:“每当遇到烦恼或困难时,我都会想起这张照片,想到照片中的老师和老师那鼓励我的话语。”让学生根据结尾续一个开头,有了前次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挺轻松地续好了开头。有学生这样写道:“在我的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你想知道

照片中的人是谁吗?让我告诉你吧,他就是我的老师。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老师那亲切的话语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教师把难度再加大一点,让学生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个开头、结尾。学生不但不畏难,反而情绪极为高涨。“唰——”“唰——”“唰——”很快就把开头、结尾写完了,且写得相当不错,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痛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大段。你看,写得多好哇!开头是这样的:“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唯有童年时代发生的那件事特别有趣,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结尾这样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一想起这件事来就直想笑,因为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不,学生已经学会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要写中间部分就容易多了.小学语文那么多名家名篇,每篇范文各有独到之处。可以挖掘文章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习作。如: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练习写读书笔记;学完古诗,可以把它改写成声情并茂的记叙文;学到文章省略或内容的中断处,可引导学生想象,并写下来;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进行想象,续写结尾。像《凡卡》一文中的凡卡写给爷爷的信到底收到没有?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是怎样的结局

穿越文本内外,培养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穿越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7-02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但是在文本阅读中,读者与文本并非外在的主客关系,我认为本质更是相互渗透,相互感染的关系,用一个更准确而生动的说法,那就是穿越。在穿越中,才能真正演绎人随文行的流淌和文随人思的重生,焕发出阅读中人文共舞的激情 。

一、穿越式阅读教学中的“开”与“放”

穿越式阅读欣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读物,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文本,感悟文章的精华,质疑文本中的疑点、难点,进行创造性解读,然后再到班级中进行合作性阅读欣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但同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他们才能获得某些启迪,才能享受审美的愉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然后自我思考,并且与他人沟通交流,在碰撞中使学生的个体能力得以展示,使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穿越式阅读教学中的的教师定位

在穿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导”字里面找准自己的位置。

首先是一个导航员。

要想在穿越式阅读教学中当好一个优秀的导航员,必须做到:教师要博学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有去伪成真的能力;教师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把握好重点,分清主次,学会取舍。

再次是一位导游。

想为每一次的穿越阅读教学课做好导游,教师必须先到文本中的每一个景点熟悉情况,了解每一处的优势和特色,尽量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向导游介绍清楚。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去文本中观赏,为学生做好向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当学生自主地欣赏文本的美景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身临其境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穿越式阅读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第二,穿越式阅读教学要创设生态式的情境和空间。

穿越式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如在上高中先秦诸子选读讲到庄子的《东海之大乐》的时候,一开始我给学生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①海神若提出了任何人都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所受教育的限制,因此人都会有不足,如果庄子只是限于这层含义的话,那人不是会限于悲观和无助中吗?②第2则中公孙龙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他怎样才能赶得上庄子,难道庄子以前比他还勤奋好学吗?③大海水如何做到不增不减的?这几个问题一撒开去,学生一下子激情澎湃,迅速回到文章去追寻庄子的真正含义。

第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第四,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高中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为穿越式阅读教学的成功搭建平台,比如让学生以日记、心得、随笔、作文等方式,灵活地进行写作,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总之,穿越式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穿越式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的特征探究 篇4

一.多元化:心中有的,眼中才有

多元化解读倡导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作更广更深的思考钩沉,培养的是学生的个性理解。同样的山,在有的诗人眼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的是“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有的是“倒海翻江卷巨澜。”同样的水,可以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可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是“荒沟古水光似刀”,也可以是“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有平静的、动荡的、深邃的,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同样的月,有的诗人笔下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有的是“多情唯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有的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有无情的、有多情的。

我们不仅要挖掘文本一看便知的显性价值,更要学会透过表面或华丽或浅显的符号,体会其深层次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如果我们学会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学会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学会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这样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解读文本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我们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也始终没有。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读者与作者是天生的孪生姊妹,在文本解读中,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作者的原始声音,又要积极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既能找到两者的共鸣点,又能拓展文本的多向价值。让这对双生子既有相似的地方,更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只要经过自己头脑认真思索过,在自己的心灵中观照过,在自己感情的泉水中浸泡过,就会有独特的个性色彩,解读文本就会别具一格,使读者感到兴趣,受到启发。对于一篇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论断,不同的意见总会有的。生活是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作品有评论者写不完的意见。《红楼梦》过去已说过千言万语,今后还要说万语千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过了,但是还可以不断发表新的意见,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诗,由于读者思想观点、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知识修养、情绪状态的不同,其感受理解也自然各不相同,所谓“诗无达诂”,所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就是这个道理。凡是自然界的一切景物,诸如春花秋实、斜阳芳草、梧桐夜雨、惊雷狂飙、烟波江上、断鸿鸣叫等等,在不同诗人的心中自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读者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妙想。

二.艺术化: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教材分析解读,当然不同于文艺创作。它不能像诗人那样,一忽儿把星星看作是欢笑的眼睛,一忽儿又看作是盈盈泪珠。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艺术。作为艺术,贵在创新,不特创作为然,分析评论也应该如此。艺术化的解读,贵在一个“新”字。所谓“新意”,就是自己的真知灼见,是别人不曾说过的意见。这要求读者不仅只阅读所要分析的那一篇文章,还需要阅读和研究这个作家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分作品,了解作家的身世及所处时代,然后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加工,才有可能提出新的看法。同时,还要阅读前人和同时代人对这一篇文章的论述。否则,自以为是新的,岂不知他人早有言在先了。

有的人总是喜欢把诗的意境还原为主题思想的抽象的简单图解。这种方法犹如化学家把一块肉分解成各种碳水化合物一样,如此这般,其结果是肉的味道也就没有一点了。不少文本赏析文章,其特点是“三少一多”:独到的见解少,切实的争论少,写法新颖的少;而人云亦云、大同小异的公式化痕迹多。有的分析文章往往是“主题先行”,然后罗列几条写作方法。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这种教条主义的解剖刀下,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根骨头。有的诗歌分析文章,逐字逐句讲解,把诗的完整意境搞得支离破碎。岂不知,一首诗它或则激发高昂的思想感情,或则提供深湛的精神境界,或则逗引神奇的幻想,或则导致美好的情操;或促人深思,或令人感叹……都是离不开文本本身生动的形象和含蓄的意境的,离开了形象或意境的分析,死搬教条,怎么能够体会到诗味呢?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解读文本也要不拘一格,多式多样。

过去的分析文章,一般都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分析,这当然是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但仅局限于这一方面,路子就有些狭窄。我们也不妨试着从其他角度去分析,从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建筑学、生物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角度去分析。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否可以从教育学、教学论的角度分析; 《茶花赋》《荷塘月色》等优美散文,是否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 《苏州园林》是否可以从建筑学的角度去分析;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有些抒情的诗歌,是否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三.辩证化:普遍联系,分解综合

假设。当解读分析的思路阻塞的时候,运用假设的形式去思考,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能够发现问题,难于解决的问题,会找到解决的途径。诸如:文本写了某些内容,设想如果不写它会怎样呢?换成别的内容可不可以呢?课文使用了某些词语,设想不用它行不行呢?如果行,文章为什么非用它不可呢?这样思考,使阅读分析有了参照对象,于是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文章,一般应详写的地方却略写;应略写的地方却铺陈;不写某些内容文章已完整,而写了这些内容;不用某些词语句子已通顺,而用了这些词语,等等。这些地方往往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不妨假设一下“那样写行不行”。

联系。由于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所以要注意从它与有关事物的关联中发展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就这一篇文本来说,从属关系,总分关系,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等,这是纵向联系;人物与人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之间的联系等等,是横向联系。按照这样的思路去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得到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阅读课文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现象上,还要由表及里地挖掘其本质意义,从而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其主要思路有二:一是从现象到本质,即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提示的思想本质;二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个别的人物、事物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因果。对事物的认识,有时需要剖析它发展变化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按照这种思路思考问题,正向进行和反向进行均可。从原因推出结果是正向,从结果推出原因则是反向,等等。例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学生对其景物描写很感兴趣,但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从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按照天空发展变化的过程,把课文分为若干发展阶段的阅读办法。这就是剖析“演变过程”的具体运用。通过因果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共性,从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可发现事物间的差异,提出问题,引起深思,作深入研究。

分解。分解是认识事物构成的常用手段。一是指把一篇课文从结构上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二是指把一篇课文从内容的角度分成几个不同的方面。像写一项发明创造的成功,往往是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去写。三是把事物的主干和枝叶区分开来,把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开来。把抽象、概括的说法展开,探索其具体情况,对于深入认识事物具有重要作用。阅读课文,运用分解的办法,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干到枝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解。

文本能力 篇5

一、目标确定要可衡量

以往自己制定了目标却不懂得如何去实施,现在通过培训,知道除了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外,还必须制定计划来实施目标,让确定的目标可衡量,能通过细化计划来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结果来不断修改计划,直至达成目标的最终实现。目标要规划管理,就是给目标定量、定性。定量是为自己的目标定好每天实施的工作量与完成量;定性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分解,通过能力加实践来实施目标。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说过,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由此得知,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有目标,只不过有时候没有刻意地去强调某些岗位的目标而已。我们努力工作,往往都是为了加薪、晋升、做出业绩。工作当中,有可衡量目标的工作就意味着有了压力,意味着必须努力去工作才能实现。

二、目标确定要可接受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目标管理,就是由公司的使命中得到一定时期内公司的总目标,然后经过上下级人员的共同协商,将总目标分解下去到每个岗位上,每个员工身上。在分解的时候,下一层的所有目标相加必须等于或大于上一层的目标,以确保目标分解的有效性。确定了目标,就要有具体的实施,就要进行具体的目标管理。任何的目标管理都不会自动地实现。目标,是一种结果导向,但并不是简单的重视结果,紧盯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确保目标的如期实现。没有目标的箭,永远射不准耙心;没有抓住重点,也永远做不出好的业绩;所以目标的制定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接受的,现实可行的,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

三、目标确定要有价值

我们国新集团是以“追求卓越”为企业文化背景的公司,目标确定当然是有价值的。所以以目标为导向的整体绩效管理,核心就是明确有价值的目标。当一个目标不明确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一个事情时,他投入的热情一定是有限的,他的能量的发挥也一定是受限制的。“上班不是拿工资的理由,完成工作才能彰显价值”,“只有为企业提供结果才能得到报酬”,要在公司普遍达成这种价值取向,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才能形成普遍的信任与有效的执行,并且能够执行的超越目标。

四、目标确定要有动力。

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动力管理,生命管理。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所呈现出来的热情和能量都是有限的。而有目标的人,一定是有梦想的。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我们往往是活在希望中的,若没有希望了,就成绝望了。我们也就缺失了动力。有了目标就有挑战;有挑战就有压力;有压力才产生动力。动力是一切改变的源泉。所以,要么做第一,要么就不做。养成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先要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才有可能成功。什么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可以说是没有灵魂。心若不在,则一切皆无,心若所在,则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另外,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是持续的过程,正如马云讲的,短暂的激情不算什么,长久的激情才能赚钱;一时的激情,不是真正的激情,充其量只是一时冲动而巳;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保持持久的事业激情,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事业成功的要素之一。使我们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石。它揭示出一种真实,往往将我们击垮的并不是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因琐碎事件构成的厌倦与懈怠,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使我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在培训中,学习是快乐的,但要收获最大的价值,就要像区域管委会党总支田锋书记讲的,首先要让自己置于空杯,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取得不断的进步。

2021年中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文本【二】

一、中层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在企业中层管理中的地位

中层管理干部是最高决策层和基层一线员工之间的纽带桥梁,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核心力量。中层管理干部不仅要传达决策层的方针、意图,还要安排基层的具体工作,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盈利目标。中层管理干部在金字塔形的企业结构中处于中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意义重大,肩负责任艰巨。

2、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中层管理干部是领导手中的令牌。我们要做到指到哪打到哪,在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工代干,我们不是脱产干部,我们是员工中的排头兵,队伍中的急先锋,我们要为各员工做好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职工冲锋的号角。中层干部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影响大家,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影响力。中层干部运用公司赋予的行政权力,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运用这两种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解决干部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公司与雇员之间的矛盾,努力与员工打成一片,与他们交心交朋友,带领、组织员工做好具体工作,为生产运行提供必要的人力条件。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人生。提高自身领导素质,提高战略眼光,使自己的领导水平具有前瞻性,开拓性。

<3>培育企业文化的催化剂。企业文化是所有员工共同感知承认的文化,是公司中的文化精髓,是企业软实力的表现,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是企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力量。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要为各员工的工作提供充分的条件,积极组织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在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全面提升员工素质,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力。

<4>企业内部公共关系。中层管理干部上接触最高决策层,下接触基层员工,要与各方面处好关系,努力做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以便开展工作。领导层要以身做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任何工作的执行力都会高效有序。在工作中力求做到以制度为管理基础,坚决避免以人管人的恶劣现象,力求以制度服人,以德服人。要想到工作需要之先,想到领导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

二、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1、超前意识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中层干部的工作要具有前瞻性、进步性。中层管理干部要整体统筹各方面工作,每项工作都要尽全力做到前面,在各种问题暴露前,做好应变预案,积极的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2、大局意识

公司的发展是一盘大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中层管理干部要具有大局意识。中层管理干部个人的工作要与公司的工作相协调,不能拖公司发展的后腿,要有大局意识,要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

3、开拓性

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要具有开拓性,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外延,将工作计划到未来一段时间,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预案,尽一切努力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

4、务实性

中层管理干部要把工作做实、做到位,切记不可以虚代实。在工作中要不断进步,对于暴露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要积极努力的寻找原因,弥补不足与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用经验指导以后的工作。

5、群众性

中层管理干部要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确保干群关系正常、不紧张。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下,中层管理干部才能够做好工作,基层员工才能更好的配合中层管理干部完成最高决策层下达的各项指令。

6、知识性

为适应激烈的竞争,中层管理干部需要大量的知识,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在专业水平上要努力做到专而精,在文化水平上要努力做到学识广博。知识渊博的中层管理干部才能更好的领会上级领导的精神、意图,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基层的具体工作中。努力提高各方面知识是当今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公司中层管理干部的必经之路。

7、沟通协调

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上、下级进行沟通、协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中层管理干部所必需的。因此,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也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大项目。

三、中层管理干部应具备的能力

1、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能力

一个公司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协调,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潮流,这要求中层管理干部需要具备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能力。

2、执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能力

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而制定的。中层管理干部执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各项制度在基层的实现程度,提高这种能力对我们的工作意义深远。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人管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矛盾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心存怨恨,严重影响日后工作的开展。公司健全的规章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不影响双方的正常关系。

3、执行企业运行中各种关键要素的能力

企业运行的关键要素有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物质要素指各种设备、资金、原材料等。人力要素指企业员工。将双方协调运用好,在使用最低的物质成本与人力成本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是管理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层管理干部要努力提高这种能力,竭尽全力为公司节约成本、创造效益。

4、提高创造性经营管理的能力

在公司的正常运行中,中层管理干部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通过创造性思维,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创新,找到更新的更好的更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管理方法。

5、综合协调能力

中层管理干部是最高决策层与基层之间的桥梁纽带,协调这两方面的关系也是中层管理干部需具备的能力之一,需要不断学习、进步。

6、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的能力

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都是为做好员工思想工作服务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员工与各方面的矛盾,中层管理干部有必要提高这一能力。

7、学习、表达能力

学习、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才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之二。学习能力说明了一个人所具备的潜力,表达能力让他人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要传达的精神。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对于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有极大帮助。

8、自我约束能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层管理干部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原则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为此我们要做到勤勉、勤苦、勤俭,努力提高这一能力。

9、努力提高强身健体的能力

身体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根本要素。好的身体为中层管理干部做好工作提供了基础的、必备的条件。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是中层管理干部必须加强的能力。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素质与能力

1、方法

中层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指导日后的工作,提高素质与能力。

2、措施

中层管理干部在工作中要思路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得当,努力做到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中层管理干部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一丝不苟、作风果断、敢于负责、不怕得罪人、不怕吃苦、追求上进。

经过x的培训,我们受益良多,今后将在以上方面多做努力,努力做好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干部。

2021年中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文本【三】

自主管理是企业管理方式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尽管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推进这项工作,但从公司目前的管理情况来看,在认识上和落实上还各有不同,坚持以人为本、人为核心应该是我们的中心,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靠人来完成的。通过三天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对自主管理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生产计划科科长,结合自己所在的部门,怎么做好下一步的生产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员工对本岗位的认同感

认同感就是员工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让员工对本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重要性、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使员工对自己的岗位从内心认可,认识到本岗位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本岗位对生产上的贡献,把对生产的贡献作为激励员工不断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使员工认识到工作兴趣是不断创新的动力,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员工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兴趣,才会使员工在本岗位工作过程中有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精神负担,为员工更好履行安全职责提供精神支持,更好地发挥员工在本职岗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员工对本岗位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类生来具有的一种需要,煤矿供电是一种高压力行业,这是自有煤矿开采以来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参与煤矿供电的员工形成一种本质的思想影响,如何使员工树立煤矿供电事故可以避免、事故可以做到可防可控的理念,特别是生产管理人员,要改变固有观念认识,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思想直接影响到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各个生产岗位的安全包括了人、机、物、环四个方面,它需要在日常管理中,通过生产的科学管理让员工对本岗位设备的安全性能、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操作、环境的安全系数必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让员工在上岗前从心理角度有高度的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支持下,员工才有信心在本岗位上积极履行安全职责,规范操作,促进安全生产,确保矿区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三、培养员工对本岗位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对公司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有责任感的员工大多能够处理好份内与份外的工作,主动解决问题,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推卸责任,对于煤矿供电而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每名员工所在的岗位都事关矿井的安全生产,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一直重视的责任意识,在培养员工责任意识方面应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作为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起到模范作用,行为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管理者身体力行,特别是生产计划科的每一名同志都直接参与到各个生产环节,因此,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每个人都要目标明确、注重细节、尽职尽责、勇于担责,为基层车间管理人员起到榜样的作用,二是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要保证员工尽职尽责,就必须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从领取工作任务到完成任务,都应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促使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员工能否按照工作流程安全地完成工作任务,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生产监督制度,形成相互监督、通力配合的监督机制,共同促进员工在岗位上自觉履行安全职责的意识。

四、培养员工对本岗位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成就不一定是实现大目标带来的良好感觉,有时小目标得以实现,同样会有成就感。对于生产计划科而言,每一名岗位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凭借一技之长做出不同的贡献,而对于所做贡献的肯定,都是我们生产计划科的无形财富。我们生产管理者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基层车间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员工认识自我,坚定信心,发挥潜能,更好地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员工薪酬也是体现员工在本岗位上取得成就的关键经济指标,大家来工作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需要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每个员工在岗位上的表现往往都以薪酬的考核作为结果。因此,生产薪酬的分配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奖优罚劣,杜绝滥奖滥罚,以免挫伤员工生产积极性。

总之,培养生产岗位自主管理不仅需要员工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管理者坚持不懈的引导,我个人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着重在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上下功夫。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达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同时注重在团队中工作,在团队中成长,提升综合能力,实现自主管理,推动公司安全生产。

2021年中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文本【四】

我有幸参加了市局(公司)组织的中层干部能力与素质三期培训班,回顾三期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堂课都是授课老师们多年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次气氛热烈的小组交流、专题研讨,都显示了学员们对实际工作深深地思考。各位授课老师水平高超,有效地开拓了我们学员的思路,课程安排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而又特色鲜明,达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的。希望今后组织上能更多地举办类似的培训活动,让大家走得更远、学得更多。

培训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沟通协作、组织激励、团队领导等各个方面,从三期的培训中,我有以下几种收获:

一是武装了头脑,增长了知识。通过培训,学到了很多未曾涉猎的知识,对一些重x论和实践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现代企业管理、人际沟通、目标管理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学到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培训是一次很好、很及时的“充电”,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通过培训,逐步提升了自身管理能力,提升了战略思维能力,能够站到更高的角度,去看x烟草的发展。更科学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做好一名卓越的管理者,如何更好的运用绩效管理、如何培养人格魅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好中层干部等方面的领导艺术。这次培训,对大脑是一次彻底的清洗,拓宽了知识面,打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

三是解放了思想,提高了执行力。通过培训,对提升执行力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专卖工作与先进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就必须站到更高的角度,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科学理念、发展意识、超前眼光、创新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执行力,推动x专卖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结合自身实际,我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将学习思考作为终身的习惯。好学、勤学、乐学,把学习当作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当作业余生活中的乐趣,当作提升人生品质的重要方式。要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业务,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学习、思考、钻研,不断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业务熟练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

二是将工作实践作为进步的阶梯。自觉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更要钻一行、精一行,努力把复杂的事做成功,把简单的事做完美,把平凡的事做出彩,充分发挥中层干部作用,尽力当好称职的桥梁和纽带。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查找不足,勇于完善,在改善服务态度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改进工作方法中提高效率,在创新实践经验中提高能力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三是将能力提升作为永恒的追求。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结合专卖工作实际,努力把所学的各类知识转化为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工作目标的本领。

2021年中层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文本【五】

一、广泛学习,在修养方面求突破

歌德曾说过“人不光是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作为一名市场营销部的一员,不但要掌握营销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熟悉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但要掌握检查工作流程,还要掌握检查技巧,只有广泛学习,不断的“充电”,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否则即使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即使是一个工作上尽心尽力的人,如果不接受新的知识,也难以胜任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岗位。

学习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修养提高,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既学习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也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基本知识,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自身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修养全面提高。尤其是通过对会议管理及时间管理的两门课程真正的了解了会议、时间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近期我也将所学知识一点点的融入到工作中去,我想这样将会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自我加压,在工作方面求突破

人生需要懂得自我加压,过分的安逸会使人变得懈怠,变得“弱不禁风”,经不起生活的击打,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人生的步履才会迈得更坚实、更稳健、更有力。我虽然参加工作二十年,但时过境迁,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多,深层次思考工作少。通过学习,结合自身从事的市场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当前工作面临的压力大、肩负的责任重,我要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学习的收获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开展工作的本领。

1、克服消积情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生存、要发展、要成功,学历、资力、某个阶段的能力早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不断修炼自己、勇攀高峰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明确奋斗目标。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没有工作压力,也就很难产生工作动力,没有动力很难取得工作实效,只有自我加压,才会创造无穷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给自己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定下标杆,向着目标努力。

3、坚定理想信念。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自我加压、自强不息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做好工作离不开自我加压、自强不息的精神。态度端正了办法自然会多,路子自然会顺。事实证明,只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切行动都从大局出发,从局中心工作出发,积极开动脑筋,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三、勤于思考,在创新方面求突破

创新思维更璀璨。当前各项工作的争先恐后,实际上就是创新的争先恐后,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不断提升本职工作水平,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正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到创新工作中去,积极培育创新思维。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现“三转变”、“三坚持”.一方面在检查内容上,实现“三转变”.即从“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纠错型”向“预警型”的转变、“实战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将部门预算与会计信息质量、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非税收入情况等结合起来,提高检查的综合效能。

关注文本表达,提高口语能力 篇6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 文本教学 口语训练 口语能力

口语表达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作为他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不仅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而且课文中新颖精美的插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文本表达,采用有效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朗读文本,精练表达

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学生朗读文本后,让他们自己用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简单的复述,这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时机。但是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低,知识面窄,无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抓住一些关键词和运用一些句式按一定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这种表达。比如教学《司马光》时,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什么时间(古时候)?在什么地方(花园里)?谁(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们)?干什么(捉迷藏)?发生了什么(有个孩子掉进了大水缸)?结果怎样(司马光砸缸救出小伙伴)?然后提示学生删去一些不重要或者重复叠加的信息,学生在几步筛选及教师的提示下能表达出课文的主题:古时候,司马光在花园里砸缸救人的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又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感受文本,提升表达

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走进文本。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中用词简洁、生动、优美。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课文,必须先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如学习《春到梅花山》时,文中在描写近观梅花用了“晶莹透亮”这个词,学生朗读后对这个词并不理解,因此体会和感受不到梅花的美。教师应出示梅花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非常美丽。在学生理解词的含义后,教师可以追问:还有哪些事物是晶莹透亮的。学生很容易说出水晶、钻石、玻璃球等事物,同时知道原来许多事物都具有这个特点,懂得以后在说话、写作时对这些事物都能用上这个美妙的词。进一步感受到用词的精准、生动和语言的优美,同时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模仿文本,优化表达

模仿是小学生口语训练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非常必要,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句的概念。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佳句美段,教师应善于从文本的典型句式、写作顺序等多方面让学生进行仿说训练。例如在学习《陈毅探母》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后需要运用文中“一边……一边……”进行造句。学生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组词,但在学习课文后让他们进行模仿课文造句他们很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说:“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有的学生说:“妹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的,由于符合他们的切身体会,表达时不仅流畅而且情绪高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训练。

四、挖掘文本,丰富表达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我们的教材中有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字,更有许多隐蔽于文字的“空白”,这些留白是作品有意不显露的表达,由读者自我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学习《木兰从军》木兰说服家人时,可以师生配合,教师饰演木兰的家人,学生饰演木兰,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想象表达:

父亲说:“你是女孩子怎能出征打仗呢,还是我去好。”木兰拉着父亲的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弟说:“姐姐,我是男子汉,应该我去!”木兰摸着弟弟的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说:“孩子,你不能去,打仗多危险。”木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锻炼口语表达的同时更能体会木兰为国为家的情怀。此外,在描写木兰立下赫赫战功这个情节时,可以让学生谈谈她会立下哪些功劳。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描述出一些场景,对于理解这个“赫赫”很有帮助。学生仿佛是作者的一支笔,甚至在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同时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

五、改编文本,延伸表达

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时都不是一张白纸,已经有了生活的阅历,借助这些生活阅历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或改编内容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如学习《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在同学们都知道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缸救出了小伙伴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司马光这个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更好的救人办法?”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找一根长竹竿放到缸里,让缸里的小伙伴抓住竹竿,外面的伙伴就可以一起把他拉出来。”有的说:“找一个救生圈扔到缸里,让缸里的小伙伴先抓住救生圈,然后再等大人来救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说得有声有色,有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有效研读文本, 重视能力生成 篇7

一、利用文本情趣, 引发阅读参与

教师应注重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趣内涵, 紧扣学生阅读需求, 根据不同的学段, 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采用辩论、表演、画画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创设解决文本问题的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中潜藏的情趣点, 在情趣盎然的阅读过程中, 使学生有效展开思考、探究、品悟,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发展阅读实践能力。

例如, 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画面:小时候的李四光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此时, 教师提出:“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李四光和小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画面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 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 小伙伴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 找不到李四光……在文本画面的情境中, 学生感知了巨石的形象, 从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以及课文内容描述了石头大, 李四光便于躲藏。接着, 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演绎:李四光怎样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 怎样去问老师、问爸爸?李四光又会怎么想的?对此, 学生拓展了各自的思维想象能力, 创造性地给演绎活动添加了许多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体验与感悟了李四光是个勤学好问的学生。又如, 教学《窃读记》时, 教师问:“读完课文后, 大家想一想, 你喜欢文本的‘我’吗?为什么喜欢?找出有关窃读滋味的句子细细揣摩, 同桌相互交流, 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有效的阅读问题情境中, 教师可利用文本情趣点, 引导学生知道该读哪些内容, 怎么读, 应思考什么问题, 然后展开了个性化阅读和思考,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文本品读活动中来。

二、细读文本词句, 发展个性阅读

由于阅读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潜心读文, 以品读语言为核心, 分析关键词句, 品悟语言真味, 捕捉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对文本传神词句反复推敲、细细揣摩,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体验作者的情感, 感悟语句的丰富内涵, 了解和掌握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理解语言文字在文本中的作用, 从而发展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阅读语感能力, 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例如, 教学《有的人》时, 学生朗读诗歌第一节后, 教师提出:“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生1:“反动派这些人, 人民觉得他虽生犹死, 为人民的人, 人民却觉得他虽死犹生。”生2:“这里有两个‘有的人’所指的不同, 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派, 第二个‘有的人’指像鲁迅那样的为人民的人。”教师继续提出:“这里的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生3:“第一个‘活’是指人活着, 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永存。”生4:“我发现了这里的两个‘死’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死’字指反动派在人民心目中其实已经死亡, 第二个‘死’告诉我们, 与鲁迅一样所有为人民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生5:“对, 为人民服务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教师又适时点拨:“大家可以再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 伯父鲁迅死了, 那么多人伤心欲绝, 从这里我们还能从诗歌中体会到什么?”生6:“人民不能忘记鲁迅是因为鲁迅一直帮助别人, 帮助穷苦的老百姓。”生7:“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 是鲁迅先生一直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生8:“鲁迅先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生9:“对这节诗歌我们应朗读出人民的铿锵有力。”生10:“对, 我们要读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生11:“我们要读出诗歌的韵味、内涵, 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在研读文本语言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品读文本, 体验了文本词语的丰富内涵, 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感悟逐渐灵动, 表达做到贴切, 把自己的体验融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 发展了阅读思维, 理解了文本的深刻内涵, 培养了个性阅读能力。

三、不同方位解读, 提升阅读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实践活动。在文本阅读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阅读策略, 运用多方位、多角度解读文本, 并将阅读与调查、习作等有机结合, 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内心情感的流露与表达, 实现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内涵, 体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 使语文阅读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统一。

例如, 教学《草原》时,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语句, 感悟草原秀美的景色、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情境、交流画面等形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读“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体会蒙古族风情以及民族之间的团结。如, “依依话别”片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文中叙述蒙古兄弟到几十里外来迎接远方来的汉族客人, 见了面都是紧紧地握着手, 说的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在他们即将离别的时刻, 我们该如何读好这一段话呢?特别是‘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呢?这句诗与‘草原风光’‘马上迎客’‘把酒联欢’这三部分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反复朗读与品味, 懂得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不同, 朗读的感情就不同。又如,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课前, 学生查找、搜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以及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在品读文本内涵时, 教师补充有关自然资源的具体数据和资料, 学生联系具体事例说说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课后, 学生进行小练笔《保护地球, 从我做起》活动。通过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解读, 使得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悟更深刻。

摘要:本文立足课程理念精髓, 剖析阅读课堂活动策略,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本语言品读, 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 发展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文本质疑能力三落点 篇8

一、质疑“题眼”,开启文本探 究之旅

“题眼”就是指一篇课文的题目,“题眼”在一篇课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住了“题眼”,就能够把握这一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质疑,这样,小学生就能够激发起文本阅读的兴趣,他们会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努力寻找答案,从而进入文本探究之旅。

例如 , 在教学《唯 一的听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 这一篇课文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一课题以后,然后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一篇课文 的题目 , 你们有什 么问题吗?”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有的学生质疑:“在大型的演出中,听众是很多的。这一篇课文中所写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呢?”有的学生质疑: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为什么要当这个唯一的听众?”有的学生质疑: “这个唯一 的听众对 作者有什 么影响?”……当学生对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提出众多的质疑以后,笔者知道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了,在接下来的初读环节,我把他们提出的各个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生成性导学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一些导学问题去阅读文本,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与激情,这样, 他们的文本阅读就有了方向,文本探究就有了指针,从而让文本阅读更高效。

二、质疑“重点”,体验文本语言之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大多都是文字精妙的“美文”, 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有效素材。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处进行质疑,从而在对比品析的过程中体验文本语言的精妙。

例如, 《月光曲》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 这一篇课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在这个句子中, 有一个重点词“清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品读这一句时,学生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把这个句子读得特 别轻 , 并且提出 这样的质 疑 :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清静’呢? 我觉得‘清静’比‘清幽’更到位。”于是 ,对学生进 行了这样 的引领 : “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句子中的‘清幽’ 这个词换 成‘清静 ’可以吗?”由于这两个词语是近义词,刚开始很多学生认为可以,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言了:“在这里作者用‘清幽’更好,虽然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清幽’更能够表现当时的那一种情境,能够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用‘清静’这个味道就没有了。”

可见,引导小学生在文本的重点处进行质疑,就能够有效地引发他们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与感悟,从而促进他们在与文本语言对话的过程中提升语感能力。

三、质疑“细节”,品味文本精 彩之味

在一些文本中,都有细节描写, 这一些细节描写是文本的精彩之处, 值得小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质疑,这样,学生就能够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语言智慧。

例如 , 《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 这一篇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先生帮助拉车工人”的描写,这一段是这一篇课文的重点段,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小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划出这一段中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语,然后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个过程中体会鲁迅先生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于这一处文本细节描写进行质疑,让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向鲁迅先生提问。这样,不同的学生从课文的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带着一些问题去深入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质疑的驱动下,对课文的文本细节进行悉心品读,从而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本质内涵,与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与交流,从而促成了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五点合一,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篇9

一、文本的特点

所谓文本的特点, 即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个性特点, 前者受制于文体感, 后者是这个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独特个性, 尤其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正好都是写人的文章, 但是各有其不同的写法与特点。《钱学森》生动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爱国情怀”是一条红线, 通过人物语言展示内心世界, 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 抓住突出事迹, 刻画人物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詹天佑》则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一件典型事例,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内心活动正面描写, 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当地险恶环境的侧面描写, 反映人物崇高精神, 描写环境前后呼应。《鞋匠的儿子》选取了林肯事迹中的一个片段, 重点描写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羞辱林肯及其前后态度的变化、林肯态度鲜明的语言, 以此来表现林肯的人格魅力, 给人深刻印象。写人记事的方法各有不同, 教学设计也应各有不同的侧重, 才有不同的收获。

把握住文本的特点、特质, 才能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使目标明确、得当, 训练有的放矢,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标的基点

所谓基点, 就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各年段训练的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 包括基本思想、基本理念、基本准则、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阅读量等。它是确定教学目标要求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例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语文阅读教学都有八条左右的具体要求, 包括朗读要求, 默读甚至浏览的要求, 词句理解的要求, 概括内容与中心的要求, 感受不同文体特点以及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要求, 标点符号教学要求, 阅读与积累方面的要求, 等等。其中每学段都有各自训练的不同要求, 并随着年段提高, 要求逐步提高。如对词语的理解:小学低段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摘要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思。这里面除了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高段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学段要求不依赖工具书, 凭着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大意, 并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 各学段呈现梯级上升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抓准基点, 按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基本训练。既不拔高, 也不降低标准和要求, 训练方可扎实有效。

三、统领的抓点

阅读教学要避免面面俱到, 就必须找到既能统领整合突破全文, 又能把全文一网打尽的价值点, 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这个点就是统领的抓点。

如有位骨干教师在我市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执教《艾滋病小斗士》第二课时时, 一是体会恩科西的“不幸”, 引发学生觉得他可怜的情感体验。二是体会恩科西的“不屈”, 引发学生觉得他可敬的情感体验。三是理解恩科西死后之影响“不凡”, 引导学生觉得他可歌的情感体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选取了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所谓板块式的教学就是在纵观整体情况下, 把文章内容分解成几个有机的板块进行教学, 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不必面面俱到) 。在这三个板块中体会其“不幸”是铺垫, 体会其“不屈”是重点, 体会“不凡”或“不朽”是终点, 很好地体会了恩科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另一位骨干老师在《詹天佑》第二课时执教中, 从中心句切入, 围绕“爱国”、“杰出”、“赞叹”三个板块, 扣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 狠抓关键词、摘要句揣摩, 教学效果不错。

解读文本过程中, 瞄准文题、文旨、文眼、文脉、文言、文法、文体等“七文”, 通过探文题、领文旨、扣文眼、提文脉、嚼文言、破文法、明文体, 就能扣住统领的抓点, 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之效。

四、语文的质点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与量相对。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语文的属性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语文的质点, 就是反映语言特质、文字表达方式与特征, 即体现语言文字基本特性的点。语文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感情表达的学科, 这是语文学习的本质, 应以此为观照, 筛除非语文的价值点。

如《艾滋病小斗士》教学中对“挺”字的理解, 是什么意思?能否换别的词语?换成“坚持”、“撑”、“熬”好不好?这种咬文嚼字式的体味语言是否精当、用词是否准确的训练, 就是一种富有质地的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课终, 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文中的五个描写语言的句子, 从中体会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使用典型语言反映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语言文字训练得到了很好地落实。《詹天佑》教学中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四字词语: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吼、黄沙漫天、山高坡陡、隧道渗水、攀山越岭、坠入深谷……教学中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归纳出一系列四字词语, 体会环境的险要和恶劣, 修筑铁路的困难;然后在朗读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把人物活动置于所描绘的画面之中, 体会人物高大形象;最后思考描写自然环境与刻画人物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中体会描写自然环境为的是烘托出人物的崇高精神,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得到了落实。

抓好语言的质点, 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它对学生捕捉有价值的语言信息, 发现语言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基本规律, 形成一定的语感、质感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迁移的用点

我们要让学生学到用得上的语文, 必须迁移应用, 并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迁移比较, 可以提高读写能力。

如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隐含了段落结构知识点,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 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围绕“原野热闹非凡”, 从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粱和榛树叶子三方面, 形象表现了丰收、红火的景象;《西湖》第三自然段也运

(上接第13页)

生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 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改正缺点, 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 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 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们成功的机会, 提供学生们多样化的成功标准, 教授学生们成功的策略, 让学生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 追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本人在开展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探究过程中的一用总分方式构段, 只是形式有些变化, 先分后总;《拉萨的天空》以总分总的形式谋篇布局。学《北大荒的秋天》, 让学生初识总分结构的特点;学《西湖》, 可与前文比较设计问题, 丰富对总分结构的认识;学《拉萨的天空》则可从总分结构的共同样式和细微差别上设计问题, 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 从而巩固对总分段落结构的全面认识。

当然, 迁移的用点不仅仅包括段落结构这一个方面, 有时可能只是一个构词构句的方式, 有时可能只是一种修辞的手法, 有时可能只是一种开头或结尾的方式, 等等。教学中进行合理的仿说、仿写 (小练笔) , 展开迁移比较与应用, 是实践运用语言文字非常有效的途径。

确定教学点、教学内容的依据大概是这几个: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 课标对各年段的基本要求等, 其中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依据, 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以及课标对各年段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设计的两根标杆。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能“钻了进去”后“跳不出来”, 也不能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 不成体统, 需要处理好取与舍、深与浅、分与合、详与略等关系, 做到取舍得当、深入浅出、分合统一、详略分明。只有整体观照, 多方平衡, 才能使设计科学合理, 找到真正有意义的“核心价值点”, 才能把握恰当有度, 过程规范有序, 训练扎实有效。

五个核心价值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把握文本的特点、课标的基点, 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扣住统领的抓点、语言的质点以及迁移的用点, 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点点相连成“一线”, 然后形成“板块”, 并圈成“一个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走进文本,提升学生作文能力 篇10

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重要因素组成的,其中教师这个重要的要素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要求和内容,想方设法地进行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完成作文训练的任务。

课改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的情况下该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可见素材积累不可小觑。

八年级人教版春季语文课本第一单元都是回忆性散文,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些文学作品能促使人追求那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例如《藤野先生》写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截取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塑造母亲的形象,这些典型材料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闪光的、难忘的,表现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更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列夫·托尔斯泰》抓住了人物传记描写的特点,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正是借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凸显出他心灵的美丽。《我的童年》是回忆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揭示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述影响。走进文本,让学生从阅读中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谈发现,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学生对课文内容会把握得更全面,更透彻,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真正把握人物的本质与灵魂。

阅读本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相关实际,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基于对文本的感悟与拓展,第一单元学完后,我布置了一道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写作前先进行点拨:成长是学会去爱,成长是逐渐变得成熟,每个人的成长其实只有自己才体会得最深刻,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一切问题,勇敢地追求,享受成长的过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捕捉那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提炼,注入真情,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作文,不仅能完整地写出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典型事例,事例内容真实,语言饱含真挚的感情,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在平实的叙述中让读者感悟成长的快乐,对成长路上遭遇风雨的思考,对学业成败的体验。其中有一篇作文《成长的家乡,成长的我》,让读者在与时俱进的家乡风貌变化中体验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展望勤劳致富的美好前景。我特意作了讲评,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走进文本,读懂内容,积累素材,选择事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倾诉自己想要说的话,自然流畅地把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这样的写作训练,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写作因此而变得比较轻松。由此,我体会到真正地走进文本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乃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写人叙事类作文。平时要以生活体验为本,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这样就会有“要写”、“乐写”的积极心态。语文课本所选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精品,是浓缩的标本更需要研读,丰富阅读体验。打开书,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拿起笔,才能捕捉心灵的光芒。

不会读书就不会写文章。读书要读出内容、读出感悟,知道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这样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取舍。而且没有在阅读中掌握的大量词汇,写作吃力是一定的。因此,写作文必须有模仿阶段,在模仿中创新,没有模仿,就没有好的作文。同时,背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但这种背诵不是背文章分析之类,而是背诵经典原文。好的故诗、词、文言文背几十篇,好的文章背一些,写作一定没问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教学提倡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同样作文教学也应遵守这一教学原则。作文指导课要做到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入境—遵路—悟神。入境,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文教学的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里的遵路,不但要遵循作文的写作思路,更主要的是遵循老师的学路———在观察情境中教作文,悟神就是要领会,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达到功到自然成的境地。

上一篇: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下一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