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2024-06-16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精选十篇)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奥运会,奥运经济,社会发展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 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 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 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活动, 如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二是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 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等;三是主办城市借奥运会契机, 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从本质上看, 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如果这种注意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 将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适当超前。如韩国借1 9 8 8年汉城奥运会良机, 推动经济超速发展, 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96, 1985年至199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 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 国际形象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获得很大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

1. 阶段性。

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 每4年举办1次, 对举办城市的发展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效应的延伸, 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 国际上通常定为10年到12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各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前奥运阶段, 即7年左右的筹备期, 以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为主。奥运阶段, 即奥运会举办当年, 以奥运会的举办而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 如旅游、商贸、电讯等方面消费增势强劲。后奥运阶段, 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 受需求不足制约, 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但如果筹办奥运会期间, 能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2. 非均衡性。

举办奥运会将从总体上拉动举办城市经济的增长, 但并不是所有产业及行业都能直接受益, 其对产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从一般规律看, 对第一产业中绿色食品生产行业有较强的带动性;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如建筑业、建材制造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全而深刻, 将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深挖机遇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效应和作用, 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3. 规制性。

近20年来, 国际奥委会在开发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 包括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 控制运动员的商业行为, 以及限制举办城市组委会的活动范围和权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办法, 即给主办城市一些经济利益, 又要对主办城市的市场开发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 以维护其在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地位。为此, 主办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发展奥运经济的过程中, 既要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运作规则, 又要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

4. 开放性。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 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历经百年发展至今,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参与和广泛支持, 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的国际性舞台。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 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运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 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 制定全球营销策略, 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经济价值, 使依托于奥运会而产生的奥运经济更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系统, 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机会, 同时促进了举办国的对内对外开放, 带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

5. 融合性。

奥运会在创办之初, 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 旨在以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增强各国之间的团结、友谊与合作。在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 奥运会的作用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 体现了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 以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体现了举办国家和世界经济、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 各举办国都极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赋予奥运经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内涵, 借举办奥运会之势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总之, 奥运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 从空间范围看, 北京奥运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在北京;从时间维度上看, 奥运经济影响在12年左右, 奥运对经济的影响短期主要是影响总需求, 长期主要是影响生产技术, 劳动力素质, 基础设施和经济体制, 从而影响总供给和生产能力;从经济层面上看, 奥运的经济影响包括对实物经济层的影响和货币经济层面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看, 奥运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二、三产业。因此, 奥运对社会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奥运将对首都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符亚明:奥运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3. (5)

[2]史兵: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8)

[3]阎为民: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挤出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 (1)

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协调 篇2

本文叙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述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的相互协调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 者:郁俊莉 YU Jun-li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天津,300072 刊 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22(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系统   协调发展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并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例如,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民众。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而教师则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进行“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恩格尔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以小组协商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这一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比较讲求实效性,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也必须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故此,应采取全新的评价模式。

(1)在评价功能上,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并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同时应关注他们平时的生活处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此外,通过评价,还可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借此来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

(2)评价体系应力求客观、公平、公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阶段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将考评贯穿于教育始终。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如在课程评价上,可采取笔试与其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3)在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上,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从学生日常行为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葛振娣.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四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

[2]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3]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6).

[4]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项目化教学尝试[J].新校园(下旬刊),2009,(12).

[5]郑东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的运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7).

[6]潘鹏.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比较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7]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4

一、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转型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种符合性、全方面的教育形式。不但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同时具备高等教育的特点,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方面人才。因此,要想实现高职院校和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学会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和当地紧缺的岗位部门进行互通融合,将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进行转型,更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专门的人才。

在这一过程当中,高职院校要学会将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相融合,让高职学生能够在当地获得足够的锻炼,使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充分的融合起来,成为新时代全新的专业素质的综合人才。高职院校要学会将当地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素养,让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反过来也才能够更加促进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二、完善对当地社会的服务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对当地社会的服务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当地和企业、社区、部门甚至是乡村之间的合作,在拓展自身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当地社会的服务。由此我们也可看出,高职院校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也需要从强化社会服务入手。

在现实生活当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而社会服务的功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从建设角度上来看,高职院校对当地社会的服务功能不能像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模式一样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在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社区中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维持更加长远的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人才质量上来看,高职院校必将会走上和其他高校所不同的道路,从各个方面强化对社会服务的功能,完成与当地社会经济的融合也就能更好的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和当地企业进行联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上文所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还能从校企合作的方面入手,让高职学生在接受高职院校教育的同时进入到当地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还能有效的让企业提前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提前吸纳到企业当中,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校企合作的全新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还能让高职院校掌握到现下最先进的生产科学技术。现下各个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的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高职院校如果不能紧抓机会,对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革新,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难以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因此,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和现代教育事业的双方面限制,因此要想实现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首先要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和现代教育事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出全新的高职教育和区域社会经济关系,找到适合自身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使其既能达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效果,又维持自身高职教育教学的事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和区域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将现阶段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到高职教育当中,使高职学生受到更加先进的教育,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只有完成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高职院校教育结构和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同时,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沿部门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将现阶段高新稀缺的技术直接纳入到专业的学科技术教育当中,培养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高校教育相比,高职院校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更加显著的贡献,成为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力推动器。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立足于实际,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本文论述了在现阶段如何实现高职院校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以求使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效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社会经济,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5

(赴成都务虚会上的发言提纲)

一、西安和成都目前的对比分析

(一)优势

1、西安历史底蕴深厚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都建都在西安,目前我们有博物馆121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家。成都目前有博物馆33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家。从历史底蕴和博物馆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上来看,西安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2、军工资源富集

西安目前军工单位大概有300多家。现在有全国近1/3的航天兵器科研生产力量和近1/4的航空专业人才和高精尖设备,军工行业门类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电子等6大领域。可以说,除了北京之外,我们的军工实力在全国是最强的。

3、科教资源雄厚

我们有大学63所,在校大学生总数110万;各类科研及开发机构3000多个,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资(不含农户)比重47.6%,比成都低7.9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总值上看,2016年,西安进出口总值1828.46亿元,相当于成都的67.4%,;同比增长3.8%,比成都低7.2个百分点。

从实际利用外资上看,2016年西安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比成都少196个;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5.05亿美元,相当于成都的52.3%。

总之,从以上这些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西安目前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不大不强,非公经济发展不快,县域经济活力不够,经济外向度不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承载力不强,可利用面积远低于同类城市;区域板块间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分割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短板明显。

3、西安国际化水平不高

成都目前有领事馆26个,国际航线86条,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78家,是西北地区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目前在西安设立领事馆、签证中心的国家达到20个,新增国际航线37条,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西安在落户。从这些数据上看出,成都的对外开放的配套环境建设要好于西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西安的国际化水平是不如成都的。

市整体的工业实力的。没有工业的保障,西安整体的工业实力是无法做大做强,对区域内的产业带动力也会不足。

(三)人才的流失阻碍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2016年西安高校毕业生近24万人,新增就业12.92万人,从数据上显示,一半的人才都流失了,城市还怎么去发展。我们要深入思考在就业渠道、吸引高校毕业生在西安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及创业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在西安创新创业。

(四)文化科教优势未能转化成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动能

西安虽然有文化科教优势,但是对待挖掘的文化科教资源梳理分析得不细致,这些文化科教资源的分布情况、有多少能转化成资本资源和发展资源也不明确,缺少对文化科教资源的设计,进而会影响转化成产业的步伐。

(五)城市宣传包装上的短板影响了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在城市形象宣传推介,传递西安现代化、国际化的良好形象上,包括城市的宣传口号、城市品牌包装、借

一步拉大。因此,西安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负重奋起,瞄准更高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干,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推动西安快速发展。

2、解放思想,构筑更为开放灵活的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认真落实“三项机制”,鼓励大胆干事,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系统谋划、协同合作,谋划出领先全国的、最优质的政策和待遇及更为开放灵活的体制机制保障,用最优质的资源条件吸引海内外的最优秀企业和最优秀的人才来西安投资创业。

3、激活优势资源,释放创新活力

要系统深入研究西安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军工等优势,研究思考可以转化为地方的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及发展优势的改革措施与支持政策,要为西安的优势资源“松绑”,依靠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的“叠加效应”,策划实施和引进一批功能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西安优势资源的显化效应。

4、有效落实精准招商,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精准招商要分两个方向、两个板块,一个是产业,一个是城。我们目前新成立的招商局要定位清晰、分工

7、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综合影响力

坚持把外宣工作定位为城市形象营销工程,一是进一步加大西安的形象宣传推介,改变外界对西安落后、土气的片面认识,传递西安现代化、国际化的良好形象。二是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以三星项目作为西安招商引资的名片,借商传商、以商引商,加快西安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8、强化守土有责,推进“平安西安”建设

守土有责,一要做实事,对市委市政府负责任,对西安市民负责任;二要当助手,摆正心态,只有干事的职责,只有揽责任的职责,不是揽功的职责;三是操心是本分,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实事,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两个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6

【关键词】 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59-02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属于医学、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从学科建设至今,很多学科建设人员积极投身于建设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区域卫生规划以及重大疾病防治建设中,不但在慢性病以及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国家医改计划中也起到了咨询的作用[1]。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根本变化,因而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为此,笔者选取我国5所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设立有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高等院校,同时依据学科建设时间以及学校性质,重点选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后又选入具有综合性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和学科区域分布情况,其中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学科比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以及教学两部分,选取的指标是依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第三轮重点学科评估中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并且指标评价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出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 在学科发展基础上采用网络检索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比较,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服务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②教学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精品课程,对国家精品课程网进行检索,选择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其中精品教学课程教材主要是“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间使用的相关本科教材。

2 结果

2.1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 在对我国研究生信息网中高等院校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我国有近65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其中有61所院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并且在65所院校中,无医学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有14所,有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21所;医学类院校有20所,军医类的院校有4所,中医类的院校有6所;在开设博士点院校中军医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有7所,中医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0所,如图1所示。

2.2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区域分布情况 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院校中,若是按照地区性质来划分的话,在东部地区的11个省市中分布了29所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院校,在西部地区的9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社,在中部地区10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院校中,分布在中部地区5所,东部地区12所,西部地区2所,如图2所示。

综合上述硕、博点分布情况来看,硕、博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以及医学类院校,在没有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中仅开设了硕士点,并且仅占到所有硕士数量的20%左右,并且从分布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水平要优于西部地区。

2.2 教学指标分析 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类:精品课程、重点学科以及主编规划教材。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主编教材、重点学科以及精品课程方面表现发展较好;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为重点学科,社会学以及卫生法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并且从综合评估指标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取得成绩最佳。

2.3 科研情况分析 此次研究主要分析了5项指标,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至今已经过去了近30多年的时间,在这30年间,每一阶段都取得了相应的标志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3.1 学科建设发展水平不均 从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分析,中东部地区发展情况要好于西部地区,建校时间较长的科研院所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水平。区域以及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反映出院校发展不但受到外部环境限制,还与院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团队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各个学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能反映出人们对学科认识水平的差异性[3]。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下,学科建设会向院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科发展之间的差异性。

3.2 教学实力发展不均 针对教学实力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都是教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其他院校虽然在各个方面也所有发展,但发展水平和这三所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也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4]。因医学类院校中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医学为主,缺少必要的公共知识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以及宏观政策知识都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之医学综合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时也缺少一定缺陷。因而,要不断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促进交叉学科间的深度合作。学科发展建设不但要重视提升科研能力发展水平,而且也不能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5]。要重视对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对本领域所学知识进行广泛传播,并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综上所述,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不但要考虑外部环境发展水平,而且要重视对科学发展内部环境的优化。强化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规划,积极建设师资队伍,打造团队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科建设的带头作用,使我国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发展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荣华,宗乾进,袁勤俭,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8-210.

[2]陈任,胡志,马丽娟,等.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8-891.

[3]张荣华,宗乾进,袁勤俭,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与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8-210.

[4]陈任,胡志,马丽娟.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8-891.

[5]刘向莉,方鹏骞.卫生改革背景下医院管理学创新教学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8):835-838.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7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之教学现状

《经济政治与社会》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展开, 主要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之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面貌以及过程, 从内容上看对经济发展的记述比较多。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实用的技能, 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 也不是很重视。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形成了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因而当代学生也普遍不重视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 这样造成了中职教育教学效用的低下。

(一) 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够

我国中职教育一直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因而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视, 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则被日益淡化,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道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道德教育的淡化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枯燥, 教学氛围也比较呆板、沉闷,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满堂灌式的教学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 再加上枯燥的理论教条和难以理解的课堂内容, 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差距, 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使得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强,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

(二) 教学内容不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与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 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 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往往脱离了社会政治环境, 使得学生难以对课本中叙述的一些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中职学生虽然大多是未成年, 但是对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而对社会政治环境等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实际, 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看到的和课本上的内容出现矛盾, 而学生看到的有可能是不良的社会现象,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读, 很容易让学生受到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极为不利。

(三)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应当作为职业高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爱家、关爱社会的品质, 为他们迈入社会, 为社会建设献力打好基础。但是, 在教学实际当中, 教师却没有将此教育作用进行有效发挥, 大多只是照本宣科, 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去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探索, 从而形成了只重讲解, 不重引导和思考的教学现状, 而这些抽象理论的学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二、推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有必要熟练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改善课堂上原有的沉闷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课程很枯燥。再者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来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教学重点, 从而根据时事新闻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体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才能够让学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一) 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模式

当下,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需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实施, 以学生为本, 以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的目的中增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要求, 而实践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 帮助学生将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可以结合后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之有关的新闻、实事等, 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再如, 在学习商品交换与消费知识时, 教师可以交易拓展和进行提炼,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以理论结合实际去切实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与此同时, 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通过建立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兴趣,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以便更好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 推进教学成效。

(二) 积极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 强化教学成效当然还应基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基本内容, 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兴趣,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 其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所谓的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指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达到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以一些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同时, 还可以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事件和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丰富课堂内容, 形象理念知识, 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本科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例如, 讲解商品价格时,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品来进行竞猜价格的小游戏, 以及价格调查活动, 使他们更加乐学、好学, 增长知识, 培养更新端正的价值观念。

(三) 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育不仅要依赖教师的深入讲解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还有赖于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感悟, 从而达到推进教学, 提高成效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的社会, 中职学生更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 要想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应该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抵触心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参考文献

[1]王绪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参与式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3.

[2]张艳清.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8

1 世界安全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讲, 十万人死亡率是衡量工作场所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从国外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状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首先都会呈现事故上升, 然后逐渐趋于平稳或者下降的状态。例如美国工业化发展初期,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 导致安全生产状况极为恶劣, 事故死亡人数急剧增加, 而到工业化发展中, 事故死亡人数虽然有了一定的降低, 但是从其整体分析, 死亡人数仍然呈现起伏波动的状态, 等到工业化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美国事故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事故死亡人数已趋于稳定, 安全生产状况良好。自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工业化的安全生产状况非常好。据此, 我们很有必要将国家的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

2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了解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将国际上相关学家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 在五大类十八项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当中进行全面分析与挑选, 最终选择14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在选择的过程中, 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与安全生产相关。这样才能够分析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归纳为五大类, 其包括有:

(1) 综合发展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2。

(2) 社会结构指标。即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总占的比重 (%) X3、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 X4、货物和服务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 X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X6、公共教育事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 X7、科技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 X14。

(3) 人口素质指标。即中学生的入学率 (%) X8、人口自然增长率 (%) X9、婴儿死亡率 (%) X10。

(4) 生活质量指标。即每一千人的医生的数量X11。

(5) 社会稳定指标。即人们在社会中的失业率X12、非农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 X13。

另外, 为了保证试验的完整性, 相关研究者还需要严格遵循普遍性与对比性的原则,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内选择样本国家, 本文选择了27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 其主要包括两个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八个收入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国家、七个收入水平为中上等的国家以及是个收入水平高的国家。然后再通过查找相关文件来获取统计数据, 以便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2.2 世界上各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当研究对象选择完毕之后, 我们需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研究, 这一方法可以在若干变量当中选择出相对比较重要的变量, 并将其建立一个回归方程以及模型, 从而便于研究者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是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中最常见的分析方法, 因其能够获得准确度高的数据, 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最优方程。这一分析方法只将影响较为明显的变量用于建立方程并分析, 然后通过方程结果来分析各个变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最后在挑选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变量。通过对回归模型分析发展, 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3 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多元回归分析

首先,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将我国事故死亡人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发现我国事故死亡人数对于城市人口比重X6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且影响力相对比较大;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X3在我国事故死亡人数中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其次, 我国事故死亡人数预测依据对我国事故死亡人数的历史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 并对回归分析预测、灰色理论、趋势分析预测和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法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确定选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法对我国历年事故死亡人数进行模拟预测, 得到ARI-MA (1, 1, 1) 模型。应用我国事故死亡人数, 对2002~2011年的情况进行预测, 可以看出, 未来10年我国事故死亡人数还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但是幅度并不大。

3 结论

(1) 对于27个样本国家的十万人死亡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全生产状况良好, 事故死亡人数趋于稳定。目前,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我国事故死亡人数目前还处于一个上升的状态, 但是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并通过我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控制, 这样也就能够对事故死亡人数进行合理控制, 使之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2)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世界较为典型的国家安全生产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安全生产状况与人均国产总值具有密切的联系, 并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的安全生产,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3) 通过对我国安全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我国事故死亡人数相对比较多, 这是由于受到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制约, 致使安全生产状况不佳, 不利于有效的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4) 从世界27个样本国家以及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主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主要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 将有利于安全状况的稳定好转, 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目的:了解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试验:首先需选择27个国家的十万人死亡率与14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然后采用多元化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我国十万人死亡率进行深入与研究, 再采用宏观调控手段来改变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 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社会的经济实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证安全生产。结论:通过相关研究发展, 十万人死亡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以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回归

参考文献

[1]范维唐主编.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2]朱庆芳, 吴寒光著.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9

1.1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防洪与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复合系统,系统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且结合日益紧密。当防洪投入不足,防洪建设发展缓慢,应用于防洪的资源过多地被用于其他领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相应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出现较大的波动,在洪水低发期,经济增长较快;在洪水频发期,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当防洪投入过度,防洪建设发展较快,防洪标准较高,经济发展非常平稳,但由于防洪建设过多的占用了其他领域建设的社会资源,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会受到影响。只有当用于防洪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资源分配比例相对恰当,防洪体系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虽然伴随着大洪水的发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进程看,是相对合理的[1]。

1.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概念

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外对协调发展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也略有研究[2,3,4,5,6,7,8,9]。而在防洪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10,11]。本文首次引入协调度的概念来研究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就是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衡量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因此,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就是定量描述流域、区域或城市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耦合程度。

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评价的基础,要综合反映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情况,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在选指标时抓主要矛盾,力求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信息。根据可能掌握的资料以及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参考文献[12,13,14,15,16,17],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方法

根据协调度的涵义,防洪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公式定义为:

Cij={f(X)*g(t)[f(x)+g(y)2]2}Κ(1)

式中:Cij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它反映了在指标一定条件下,为使两者复合效益最大,i系统和j系统指标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f(x),g(y)分别为社会经济系统和防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计算公式如下:

f(x)=i=1nxij´λi,(j=1,2,,m)g(t)=i=1nyij´μi,(j=1,2,,m)(2)

式中:xij,yij分别表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防洪指标标准化处理值,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λi,μi分别表示社会经济和防洪系统各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3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是决策与调控的依据,可为实现某一目标提出预警性建议或直接为决策提供具体选择方案,从而提供方向性识别[18]。在实践中应用的预测方法很多,基于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及信息不完备的特点,本文选择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理论是对“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控制[18]。由于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且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无法准确描述,难以进行量化。这反映了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既含已知信息,又存在众多未知或不确定信息的灰色系统,利用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对那些不可知的因素难以把握。因此,利用灰色理论进行预测,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预测模型建立步骤如下[19,20]:

(1)设x(0)(t)={x(0)(1),x2(0),…,x(0)(n)}是原始数据,通过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到一个新数列:x(1)(t)={x(1)(1),x(1)(2),…,x(1)(n)},式中x(1)(i)=k=1ix(0)(k),i=1,2,,n

(2)将新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的用微分方程描述:dx(1)dt+ax(1)=u,其中,au为辨识参数,辨识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a^=(a,u)Τ=(BΤB)-1BΤYn

(3)构造数据矩阵。Yn=x(0)(2),x(0)(3)…x(0)(n)。B矩阵为:

B=[-12[x(1)(1)+x(1)(2)]1-12[x(1)(2)+x(1)(3)]1-12[x(1)(n-1)+x(1)(n)]1]

(4)求预测模型。x(1)(t+1)=[x(0)(1)-ua]e-at+ua。如果拟合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对其残差再次拟合,方法同上。

(5)模型的检验。对于建立的模型是否优良,要进行残差检验、均方差检验和小概率误差检验。一般地,均方差比值C越小越好;而小误差概率p越大越好。

4 实证分析

4.1 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以鞍山为背景进行实证分析。鞍山是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199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洪涝灾害是危害鞍山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鞍山市地处辽河流域中下游,有大型河流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饶阳河、大洋河流经鞍山,西部平原地区低洼易涝,素有“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之称[21]。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洪涝灾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大的灾害时有发生。本文通过研究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度,定量分析防洪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未来的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经计算得到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预测得到2006~2015年的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测指数如表3所示。

由表3的预测结果可知,按照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防洪保护政策,预测得到鞍山地区的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从2006~2010年将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要使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保持协调发展的状态,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调整经济发展与防洪保护的政策、策略和做好超前性调控。

4.2 鞍山地区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调控对策

4.2.1 树立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2005年的《鞍山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时期的防洪减灾思路,把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建设与管理并重、依法治水等列为规划原则[22]。规划明确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治水的特点。可见在新时期防洪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就是要协调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树立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社会经济越发展,对防洪要求就越高,相应地对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要求也越多。防洪保障能力若低于社会经济安全保障的要求,则会出现大洪水年份水灾损失急剧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若规划的防洪能力过高,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会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即使一时提高上去,也会由于无力维持而衰减下来。因此,防洪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4.2.2 稳步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实力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达到1.415 9,接近国内较先进的发展水平。防洪能力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无法完全控制洪涝灾害。在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拿不出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防洪体系建设中,防洪能力就比较低,存有“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思想。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整个社会投入到防洪体系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增加,防洪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23]。由此可见,防洪能力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要提高防洪能力,首先就要发展经济,只有努力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防洪减灾能力才能大大加强。

4.2.3 提高鞍山地区防洪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为保障鞍山地区的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构筑21世纪的防洪减灾体系,需要协调3个层次的关系:①协调防洪与避洪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工程措施调节与控制洪水,确保规划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同时通过各种防洪管理措施,既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降低和规避洪水风险;②协调防洪体系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措施蓄、滞、泄、分洪水的比例,采取适宜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洪减灾,以达到总体减灾效益最大的目的;③协调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利用洪水应服从防洪总体安排,防治洪水应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密切结合,使流域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基于此原则,根据鞍山地区实际防洪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防洪理念上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数十年来的治水思路一直是试图通过集中投入而一举根治某条河流的洪涝灾害,而事实上由于盲目追求过高标准,往往投入了巨额资金,所得到的效益却是非常有限;鉴于此,建议把洪水纳入管理的范畴,主动承担一定的洪水风险,以适度的投入带来人民所需要的安全保障。对于发生概率极小的超标准的洪水通过完善应急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如此方能既达到防洪减资的目的,又能保证在经济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受益。

(2)防洪措施的重点从工程措施转向非工程措施转变。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鞍山地区的防洪工程措施已基本完善,如果继续把工作中心放在这一块,边际效益会大幅降低,因而需要及时改变工作思路,积极加强非工程措施,从而更好发挥工程措施的效应。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通过非工程措施来提高对洪水风险的预见、对策和承受能力,发挥己有工程的最大效能,预先防止和减少洪灾损失。同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3)积极利用洪水资源。鞍山地区洪灾频发的同时,也是个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地区,在非汛期,干旱严重,故而应该把洪水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借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将其科学的利用起来。与此同时要有序利用洪水资源,如果单纯强调洪水资源为人所用,各个区域争相无序截留,就有可能加剧区域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新的生态环境危机。

(4)加大水利投入,建立稳定的防洪投入机制,确保防洪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防洪工程建设是公益性事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难以筹集足够的社会资金进行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紧张,导致水利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的问题经常发生,缺乏稳定的防洪投入机制,导致在枯水年份防洪投入较少,而遇到大洪水时则损失惨重。应该加大水利投入,对公益性较强的防洪投入,应该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引入多元化投资的投入体制,确保防洪体系的持续性建设,促进防洪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与经济发展分析 篇10

1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定

市场社会主义概念是相对于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的“计划社会主义”而产生的,它以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将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即强调市场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主张公有制形式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社会公正、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在经济学上,市场社会主义被进行广泛的定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因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作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对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1]英国索尔·艾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等人则侧重于市场这个手段和社会主义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2]面对多种多样的定义界定,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把市场当作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而不具有社会制度性质,将市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率的优点与社会主义制度融合,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和发展。《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界定,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者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下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对生产力水平的阻碍,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道路,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改革实践,在经济领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2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2.1 出现背景差异

市场社会主义,特别是当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新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制度环境有着本质的差别。

市场社会主义处于私有制和发达市场经济制度之上,其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本质在于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弥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目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目的是为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指巨变和解体后的苏东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里特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建构的理论,因此其背景都建立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之下。由此可见它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如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而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价值目标,比如关注如何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微观体制,在不问背景及效率的条件下,实现其“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与此相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地配置资源,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成果,是一种力图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优势的经济体制,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2.2 经济基础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其他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它的控制上,可以有效地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稀缺资源和关键领域显示出其特有的地位,为更好地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这一“中性机制”对各种经济信号进行及时、灵活、准确的反应,提高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而市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有学者对它进行了精辟的概括,称其为“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用劳动为特征的市场经济”。[3]由此可见,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制度特征。这些特征也构成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各种理论思想所面临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下,竞争性市场是经济的调节者,价格在市场上自发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法则运行,这些都应该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严重弊端和矛盾,如何缓解资本主义经济所造成的剥削、压迫以及所导致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2.3 宏观调控的差异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机制是一种整体性的资源配置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排除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涉及国家宏观经济的问题都需要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去调整、弥补和克服。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不可能通过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最终实现,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政府的财政、货币和收入等措施和手段,调节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但是,市场社会主义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作为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是由资本家进行调配,对于宏观调控的作用仅仅局限在解决市场带来的种种弊端,市场社会主义发展到当代,其各种理论模式对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都做了严格的界定,例如其明确指出政府只能通过指导性计划对某些信息失误和协调失误进行补救,再如约翰·罗默曾经说过:“必须区分两种类型的经济计划:用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计划和在市场还不失灵时用于取代市场的计划。”[4]不仅如此,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强调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态度不同,市场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不同的阶段各种模式对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强调程度有着逐步缩减的趋势,这更体现出两者在宏观调控上认识的差异。

2.4 根本目标不同

不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必然存在本质区别: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力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以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社会主义,则着眼于追求“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们认为,之所以将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追求更大范围内的平等和公平。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由于资本主义的自身弊端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们试图通过“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不良现象。

与此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共同富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明确把共同富裕作为必须坚持的两条原则之一。

除此之外,两者在分配制度的观点和理论实践结合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以上的诸多差异才让我们对两种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坚定信念。

3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的意义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观点,但是两者共同追求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以及不同的思想观点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促进共同发展。有借鉴才有超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自党和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教训,同样我们更可以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模式中得到大量的启示。

3.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早期市场社会主义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国家的实践中已经证明,“计划—市场二元机制”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并不存在,只有充分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比如作为市场社会主义标志性开端的“兰格模式”,其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只存在“一个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真正市场。但在劳动以外没有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源的市场,资本货物和劳动以外生产资源的价格因而是广义的价格,即只是为了会计目的确定的现有选择的指数”。[6]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不存在真正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中央计划局模拟市场机制来完成资源的配置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在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前提下,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中,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还是仅限于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没有根本改变。这启示我们吸取早期市场社会主义的失败教训,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也证明我国成功找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点。

3.2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前文提到,市场社会主义对于公有制的态度随着理论的发展逐渐弱化,并且问题在各国的实践中逐步凸显。比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实践中,由于普遍弱化甚至是放弃公有制这一根本经济制度,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陷入了生产持续大规模滑坡,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等。私有化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外资涌入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出现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匈牙利在私有化的过程中。1990年1月至1996年6月间获得了9400福林,但其中只有一半真正上缴国库,另一半都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流失,由此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重,所以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会是产生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虽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更强调公有制,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中国吸收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的积极成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我们希望并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将取得更多喜人的成绩,我们将继续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它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提倡和探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道路和模式的笼统称谓。无论是市场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都经历了一段计划和市场不断较量,最后选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很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地方,当然两者也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其不断完善提供借鉴。

上一篇:儿科放射学下一篇:合作社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