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

2024-06-25

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精选十篇)

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 篇1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和标识, 它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涵, 如消费者的信任、企业的承诺和责任、消费者者的情感、企业及至国家的文化等。这些年来, 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是否能完成大国复兴, 背后则有赖于中国品牌的崛起。《品牌管理》是工商管理营销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 对培养具备现代品牌管理意识及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 独具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大学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转授者, 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意愿的激发者和诱导者, 通过精彩的课程内容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究者、思辨者, 在潜移默化中, 做到知识的转移和再创造。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来深刻理解问题, 采用对话、讨论、启发的教学方式来揭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矛盾, 逐步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以更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情景模拟、换位思考、脑力激荡、思辨求知等优点,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被广泛应用。

笔者在《品牌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了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达到很好效果。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在案例中嵌入大量的问题,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

【案例描述】

教材:《品牌管理》, 张明立、冯宁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章节:第3章品牌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掌握品牌设计中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设计等内容。其中无形要素包括:品牌理念、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有形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形象代表、品牌口号、品牌音乐、品牌包装。

以上的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采用讲授法, 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品牌设计的内容。为了能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决定用一个完整的企业案例将上述知识点统筹、串联起来。

【案例分析】

1、知识点的串联

在讲授品牌无形和有形要素设计中, 虽然可以举例, 但总体会显得杂乱无章,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经由“喜临门”品牌升位案例, 将理论的知识点全部揉入案例中, 使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企业的品牌升位实践, 能感知、体会品牌设计中的要素运用。

2、问题的嵌入

如果教师仅仅是陈述案例, 则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心理层面依赖于教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案例中嵌入多个问题, 以问题驱动教学。当问题提出时, 学生意识高度集中, 思维特别活跃, 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学生的脑力激荡, 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3、知识的固化和延展

课堂的知识点的讲授是知识的传播, 案例的讲解则是知识的固化, 那么, 课后的作业, 则是知识的再固化和延伸的过程。学生要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能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摘要:“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并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作者以《品牌管理》课程为例, 展示了以问题驱动下的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品牌管理,问题驱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 张庆伟.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172~174.

案例与案例教学法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许多机构都声称他们使用案例教学法,许多学员也趋之若骛,引以为荣。但最近对案例教学法的各种说法中不乏夸大与误解的成分。什么是案例,如何使用案例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许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在一些情形下,许多的学员反映,使用案例教学,他们仅仅听到了一个故事;也有学员反映,通过案例教学知识点过于零散,没有整体的框架;更有甚者,他们觉得,讨论简直是浪费时间,因为其他同学的发言简直不着边际。这些都意味着,案例学习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需要学习者对案例廓清一些认识,掌握一些适用于案例学习的方法。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对某个组织里一些人所面对的实际商业情形的描述,它通常涉及一个组织(家庭、企业、产业甚至课堂)中的某个决策者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机会和问题等,案例里面包含了组织的背景材料以及关键人物处理事务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法学院。后来哈佛商学院首次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是商业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取得管理和拥有权,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危险、并作出决策。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协同工作。由于案例来源于不同地方、不同的组织类型和规模、不同的职能区域和不同的责任级别,因此案例教学会让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到理论的实践方法。

此外案例的真实性、实战的模拟性,可以激活学生充当决策者位置的意识,从而仔细鉴别相关数据资料,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案例学习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而言,有效利用案例这一学习工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案例学习需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对于管理类课程来说,效果可以更好)。一般而言,案例学习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个人准备

认真的个人准备是案例学习的基础,一般每个案例我们建议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把一些学生的做法推荐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浏览案例的最初几个段落,然后以很快的速度把案例剩余的部分翻阅一遍,并思考:这个案例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将要涉及哪些方面?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供我分析?

2.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作出标记,读完之后,回答:案例的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记住,尽量假设你就是案例的事主,而不要置身事外。

3.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再通读一遍案例,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这个时候,你也许需要一些初步的计算,或者需要基本的分析框架,如果有必要,翻阅一下你的教材也许有帮助。

4.将你的分析整理出来,并得到分析的结论和你的建议。

自此,你的个人准备就已经完成,可以拿到学习小组与大家分享了。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不一定需要严肃的形式,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都可以。这个阶段的并不是为了就案例事主所处形势和建议取得一致意见,而是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他/她自己对案例的分析。

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讨论的进程。有时候,老师会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有时是“不留情面”的追问。她/他这么做的目的决不是与你为敌,更不是对你个人有什么看法。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或者是容易产生混淆的观点,老师需要全班认真思考。有的时候,老师还有意挑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事实上,每一种意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案例中复杂的管理问题的一个侧面。兼听则明,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让我们对问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案例讨论结束时,老师会小结讨论的成果,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在充分吸收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以后,仍然有不同的看法,没关系,管理从来就不是教条,让你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对大量案例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上述三个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真的个人准备,你很难在下面的小组讨论中与同学相互激发,相互学习。同样,如果你仅仅在上课的时候才匆匆浏览一下案例,老师精心设计的讨论过程对你也了无意义。只有认真准备,积极讨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于案例学习的建议

案例学习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也许

下面的建议会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案例学习的特点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学习过程。如果你没有仔细地阅读案例,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积极思考案例事主的处境,一堂课下来,你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同样的,如果你不把自己置身于案例事主所处的困境,“不把自己摆进去”,始终抱着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很容易口若悬河,不着边际。只有主动、积极地把自己想象成案例的事主,才可能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才有可能在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学习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一个使用案例教学的课堂来说,每一个成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责任为其他人的学习贡献自己的智慧。

2.以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意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案例的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其优势是可以利用集体中每个人的思索,对复杂管理问题的各个侧面进行全面的考察。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以开放的心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与你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从中吸取合理的营养,不仅是有效的利用案例学习的优势的正确方法,也是未来的商界领袖必须的职业素质。

3.致力于问正确的问题,而不要试图寻找正确的答案。在案例讨论结束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在此强调,对于案例学习而言,从来没有正确的答案。课堂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若干“可行的方案”,这些方案各有千秋。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Charles I.Gragg指出的那样:“商业还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至少迄今为止还不是。对于商业管理问题而言,并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不等指望通过翻翻教科书背后的习题解答就可以验证自己是不是正确地回答了一个商业管理的问题,相反,最通常的情形是,最佳的解答可能根本找不到,即便是老师也找不到。”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对若干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既讨论方案的优点,也讨论方案的缺憾,最后,老师还可能告诉大家最后实际发生的结果。无论实际发生了什么,或者某个人认为应该发生什么,都不能视为唯一正确的或者完全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恰恰是,通过案例学习,你知道在一个特定情况下,如何分析和处理不同的决策选择。

论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起

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标志,法学教育界与实务界全面确立了对法学教育目标与方法的共识,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应当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搞好案例教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四年级的本科生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需要,还是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走向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甚至为了让法学院的学生们面对法律咨询、现实中的法律事件,了解当下司法对于案件裁判的基本思路与立场、了解法官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必然成为法学教育的应有内容,也使得案例教学成为当下之必需。

但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以及搞好案例教学?而这又取决于我们为何需要案例教学,也即案例教学的目的何在?

如果说,案例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法条与法学原理,则通过寻找一起典型的案例,或者杜撰一起简单的案件,自然能够进行甚至搞好案例教学。不过,这种方法实际上只是“例案教学”而已,是将案件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将抽象概括的法条与法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张三、李四之间的行为与关系而已。虽然在法学教育中这种方法是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其并非案例教学的全部,更非案例教学的核心与主要内容。

在笔者看来,案例教学的目标应当就是法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案例教学应当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因此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以“培养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就“经济法学”这一具体的部门实体法课程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法学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不仅要了解经济法各法律部门的主要法律文件及其规范内容,还要了解这些法律规范背后的法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更要了解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特别是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对这些法律规范的运用与解释;就能力目标而言,则通过相关的案例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着这样的目标定位,本人尝试着在经济法学课程教学中全面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以此寻求改变长期以来国内经济法学教学枯燥乏味与庞杂肤浅的印象。

二、案例教学的展开

1. 问题的发现:类型化案例的搜集与裁判思路矛盾的展开

一直以来,承继大陆法系传统的我国法学教育,往往是从概念、特征的讲解中开始课堂的教学,令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完成体系化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例如,在“经济法学”的“经济法总论”部分,经济法主体的内容(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完全可以从概念、特征、区别、联系等方面进行讲解,但一者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二者也难以训练学生的法律能力。因此,笔者通过梳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相关的案例,整理出两个裁判结论与思路完全相反的指导性案例,展现给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在郑雪峰、陈国青诉江苏省人民医院一案中,鼓楼区法院认为省人民医院不是经营者,因此该案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诉宜昌市工商局一案中,宜昌市两级法院均认为妇幼保健院属于经营者,因此能够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两个案件共同的问题在于: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属于经营者?通过讨论及分析,有关经济法主体的内容得以渐次展开:司法裁判的分歧在于对经营者营利性特征的不同认识;商法层面的营利性要求;竞争法与消费者法对于经营者营利性要求的区别;经济法主体的特殊性。

2. 法条的深化:系列案例的积累与新制度的形成

在有关反不正当竞争法或者经济法的教材中,对于不正当竞争经营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一般都是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而展开的。该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对此,教材的一般讲解是:“赔偿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以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为赔偿额。二是拟定法,即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得的利润为赔偿额。”[1]然而,只要结合法律实践,学生不难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原告无法确定自己的直接损失,或者也无法举证证明、确定被告的侵权所得,那么原告还能获得赔偿额吗?对此,一般的教材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转而讨论该条法律责任规定所存在的缺陷(如没有规定惩罚性赔偿)。

如果我们搜集整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有关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指导性案例,则会发现大量的案例均使用法院“酌情确定赔偿额”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只要将处理这一赔偿问题的系列案例加以总结梳理,就不难发现司法实务的这一变迁过程与规律:严格适用第20条——没有证据就驳回赔偿的诉讼请求——以商誉损失或广告费用为赔偿额计算依据——借鉴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酌情确定赔偿额[2]。如果向学生讲解或者组织讨论这些案例,则学生们不仅迅速地掌握了司法实践中的制度运作,更能够加深对法律条文、法律漏洞、法律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endprint

3. 制度的比较:中外案例的比较阅读

在经济法学课程体系中,经济法律责任一直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难点,即在传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宪政责任以外,是否还可能存在着独特的经济法责任形态与形式。而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所规定的“加倍赔偿”被经济法学界诸多教材与学者视为经济法责任的重要形态。无论是从经济法学体系而言,还是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重要制度而言,惩罚性赔偿制度都是课程的重要一项内容。

如果仅从理论学说的介绍与比较而言,自然可以“王海现象”及相关案例为素材,结合《食品安全法》第96条所规定的十倍赔偿制度,针对知假买假者的消费者身份、欺诈的构成、损害的要件、赔偿的基数、赔偿的倍数等展开讲解与讨论。但是,如果能够结合权威性的司法案例,特别是指导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则不仅可以了解司法的最新动态,而且也同样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两年,最高法院相继发布了两个指导案例,对消法第49条、食品安全法第96条的运用表明了立场。

第17号指导案例的案情是:原告张莉向合力华通公司购买雪佛兰轿车一辆,合同规定该车为新车。3个月后张莉在汽车保养时发现该车在销售1个月前曾进行过维修,故诉至法院索赔。被告辩称车辆曾经维修的信息已在销售时告知原告(并以优惠价格销售)。法院认为被告证据不足采信,认定被告售车时隐瞒了车辆的瑕疵构成欺诈,故判令退车、还款并增加赔偿原告的损失(即车辆购买款)。其裁判要点是:为家庭生活消费需要购买汽车,发生欺诈纠纷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汽车销售者承诺向消费者出售没有使用或维修过的新车,消费者购买后发现系使用或维修过的汽车,销售者不能证明已履行告知义务且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构成销售欺诈,消费者要求销售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加倍赔偿制度,并对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相应的比较,可以在这一问题的讲解,介绍与该指导案例非常类似的美国宝马公司案比较。

1990年,戈尔医生以4万多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宝马轿车,开了9个月以后才发现该轿车的车盖、车身等都曾经被重新喷过漆,遂以被欺诈为由诉至阿拉巴马州的法院。原来该汽车在从德国厂家运送到美国的过程中因遭酸雨而受损,公司遂予以重新喷漆。但北美宝马公司有一项内部政策,如果重新喷漆或修理汽车的费用不超过该车零售价的3%,则该车仍作为新车销售且不告知零售商。因为该车修理的费用只有600多元即不到3%,故戈尔医生未被告知这一信息,这一行为在阿拉巴马州已构成欺诈。陪审团审理时了解到,该车因重新喷漆而贬值10%即4千美元,北美宝马公司在全美国销售了此类汽车(即修理或重新喷漆的费用未超过零售价的3%故向购买者隐瞒了修理信息)共计983辆(其中阿拉巴马州14辆)。在确认宝马公司的欺诈行为后,陪审团裁决被告支付补偿性赔偿金4千元、惩罚性赔偿金400万元。初审法院确认了这一裁决。在上诉审中,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将惩罚性赔偿减为200万,主要原因是认为不能将该州以外的行为计入惩罚性赔偿的计算之中。

该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后,被认为惩罚性赔偿数额过于巨大而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因此被撤销并发回重审。最高法院还在此案中确立了审查惩罚性赔偿数额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受谴责性程度、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比率、惩罚性赔偿与类似行为的相应处罚的比较。针对第二个要素,最高法院认为,本案的200万元惩罚性赔偿是原告实际损害的500倍,也是该州14名购买此类宝马车消费者全部损失的35倍,显然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最高法院曾经在1991年Pacific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 v. Haslip案中提出的4:1的比率,也超过了最高法院在1993年TXO Production Corp. v. Alliance Resources Corp.案中提出的不能超过10:1的比率。后来,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在重审该案时,将惩罚性赔偿从200万调整为5万元。当然,按照该院Cook大法官的协同意见,应当将惩罚性赔偿金调整为56000元(事实上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也曾提及这一意见),即该州14起此类宝马汽车欺诈销售案乘以每起4000元的损失。

笔者以为,学生们通过对美国宝马公司案的阅读、分析及与中国案例的比较,相信对于中美两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或许还会产生对相关问题继续予以关注、研究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的制约

应当说,法学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学院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将案例与法学原理、法律制度相融合,还是专门开设相关部门法的案例讨论课或案例研习课。但是或许人们最为担心的是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学生有时间或者愿意投入精力课前研读案例吗?第二,我国的法律实践能够提供如此丰富、精彩、经典的案例资源吗?第三,我国当前有理想的案例教材吗?

笔者对第一个问题暂不进行讨论,因为这可能会涉及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前提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法学院教师而言,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工作。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我以为应当不存在障碍。固然,我国法院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着司法裁判文书不说理的顽疾,纵使《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公布的案例,也往往重在事实描述、证据罗列,而对于法律论证过程、裁判理由阐述重视不够。但是,我以为,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转变。例如,在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将近1万字的篇幅,对该案的四个争议焦点(被告行为是否破坏原告软件及其服务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被告是否损害原告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被告是否篡改原告产品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告的损失赔偿额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其中大量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网络产品与服务这一新兴领域的解释、适用等新问题。而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的二审判决书中,更是在裁判理由中,对于新型商业模式的竞争法评价、行业自律公约与公认商业道德的关系、技术创新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界限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为互联网时代竞争法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endprint

此外,在我国法院系统重视调研、鼓励法官撰写案例分析的传统下,众多法官特别是案件承办法官将他们对于案例的思考、分析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报》以及各地法院所编印的各种《某某审判》内部出版物上,从而为我们理解法官裁判思路与裁判理由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而就案例资源而言,随着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ww.court.gov.cn/zgcpwsw)的建立与运作,在北大法宝、法意等商业数据库的多年开发与运营背景下,加上指导案例发布制度的正常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发布的长期传统、《人民法院案例选》的连续数十年的出版,丰富案例的提供在今天已经不再是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

于是,真正制约案例教学深入有效开展的是理想的案例教材,一本全面系统梳理各部门法经典、重要案例并将其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与知识体系之中的教材。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恢复,至今也才只有36年,期间学界的研究重点在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建设与制度设计,法学教育的中心也是原理的传授、知识的讲解;司法的重点则在于解决纠纷与适用法律,对裁判理由的详细阐述、对裁判文书的全面公布尚未成为工作的中心。于是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对案例的研究未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更遑论对案例的系统整理。而我国司法制度的特殊性,如法院管辖的级别往往取决于案情重大与标的数额、上诉制度中并不存在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分,从而使最高法院审理裁判的案件并不必然具有判例价值,而基层法院的案件尽管具有特别重大的判例价值却既无被传播研究的可能性,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判例地位。尽管《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发布制度和近年来推行的指导案例发布制度有助于此种状况的改变,但必然具有太大的偶然性而没有司法制度本身的保障。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在开展案例教学中,我们可能只是随机地获取案例(即便是指导案例或公报案例),或者可能只是在某些规则领域可以找到案例,或者所找到的案例不一定具有教学价值与研究意义,于是这样的案例教学可能只是零散的、个别化的,难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赋予案例教学的期望。

但制度的约束、基础的薄弱不应为今天法学教育者推卸责任的理由,特别是面对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与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吁,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最为基础的工作开始,发挥法学教育界整体的力量,逐渐地推进这一工作。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真正的案例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部门法而言,或者对于每一门法学课程而言,当下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有一本理想的案例教材作依靠进行案例教学。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一是全面搜集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对相关领域问题的案例研究,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从自己做起,搜集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教学过程。

当然,对于内容庞杂的一门课程而言,个人的能力、精力又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团体,借助集合的效应与系统的力量,获得超越个体的效果:这就是团队的合作。同一专业的同行,根据各自的基础、兴趣,分别就相关领域的案例进行全面的搜集、遴选、梳理、研究,在分工配合的基础上,成就与美国Cases and Materials类似的中国式案例教材。或许这样的工作不一定具有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的学术价值与地位,但对于探索中国法学的案例教学、中国法学教材的编写模式,主要是对于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而言,应当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种明钊主编. 竞争法[M]. 法律出版社1997:350.

[2] 李友根. 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J]. 中国法学2009(1).

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 篇4

一、精彩有趣的案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讲,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并不具备明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及倾向。具体表现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并不甚热衷,甚至于上课好长一段时间了,仍有学生或窃窃私语,或小声交谈,或嬉戏打闹……这都表明,他们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涣散,很难由不相干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进而快速调整,投入对课堂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种能充分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课堂导入策略。这其中,精彩有趣的案例的合理运用对于上述教育目标的达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点,而是率先为学生列举了如下的例子:京东电商领导人刘强东十分赞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兵法谋略,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他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建立起了货物配送站,并形成了北京、华东、华南、西南四大物流仓储中心,构建起了主要依靠自建物流体系进行货物配送的物流模式。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物流运输体系,京东公司敢于向消费者承诺“211限时达”“定时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此时他们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对“京东自建物流运输体系”的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也最强烈,笔者话锋一转:“京东自建物流运输体系”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电子商务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电子商务与其赖以生存的物流运输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关系……这样一来,就将学生原本集中于“京东自建物流运输体系”的学习积极性及时、有效地调整到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上来,从而为学生全身心投入这节内容的相关学习活动之中,切实获取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贴近生活的案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理解

中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时并不是持有“我要怎么才能学好?”这一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相反,很容易在未接触具体的知识点时便打起了退堂鼓,极容易出现较强的排斥及抵触心理,在此种消极学习倾向的引导下,他们的电子商务学习效果自然也是差强人意,不甚理想。

在考虑到中职学生上述主观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笔者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与他们自身现实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真实案例灵活嵌入知识点讲解活动之中。如,在教学“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知识”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中职学生已具备丰富在网络平台购物的实际生活体验,向他们列举了如下的案例:

“双十一”当日,众多网友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自己所学的商品,一时之间,众多电商平台都掀起了消费者疯狂抢购的狂热风潮。可是,不少消费者发现当某一商品库存不多时,即使自己点击“购买”一栏抢到了稀缺的商品,并成功付款,可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得到电商平台“超卖缺货”的提示,并被单方面取消交易。不少消费者纷纷抱怨“没有货为什么还要卖?”“明明没货了为什么还支持付款,还显示成功付款的信息?”……

对此,法律专家认为“网络过程中,消费者在成功付款后,便同电商平台中的具体商家建立起了规范的商品买卖合同关系,在这一合同关系下,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但他们擅自以‘超卖缺货’的理由强行终止同消费者的交易,属于一种单方‘违反合同’的违法行为。消费者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要求商家按照原本合同的规定继续向自己发送货物,或者进行相应的经济、精神赔偿。”

如此,就借助上述真实案例巧妙为学生营造了熟悉、亲切的生活化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产生“原来现实生活中蕴含有那么丰富的电子商务知识”这一认知,从而坚定自身学好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信心与意念。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更是帮助他们实现了对“电子商务相关也必须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等相关国家法律”这一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总的来讲,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切实存在着突出的优势,对此,我们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而科学地对案例教学法这一先进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运用。这既是创新中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教学物理教学案例 篇5

2009.9 孙丽新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并能举例说明。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授课步骤】

一、出示尝试题(2分钟)教师先用小黑板出示下列尝试题。(课前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在报刊上看到“开发能源”、“能源危机”、“节能先进”、“耗能大户”以及“原子能”、“电能”等等这些话表示什么含义?

二、自学课本(8分钟)

根据学生解答第一次尝试练习实际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复习以及对“开发能源”“节能先进”这些述语进行解释和知识点拨。通过开发利用能源节约使用能源联系到能量的概念,提出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各有什么因素?引入新课。指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第二页第二段至第四段与第三页第一段至第三段的内容。

三、尝试练习(8分钟)

学生自学课文结束后,教师可用小黑板出示下列尝试题:(课前准备)

(1)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 ;运动的长期物体 越大,越大,就越大。

(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 ;物体的 越大,举得越,它具有的 就越大。

(3)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 就越大。

(4)和 统称为机械能,机械的大小可以用做 的多少来衡量,机械能的单位是。

四、学生讨论(2分钟)

通过学生第二次尝试练习发现的问题,知识的疑点、难点,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师讲解(20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可把本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如下知识框架结构:

教师通过以上知识框架讲解,归纳出本节知识的重难点。(1)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2)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并提醒学生注意:(1)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又可以有势能。(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能量的大小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功和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

六、课后练习(5分钟)

1、课文P3页,练习第一题,P4页练习第二题。

七、课后简记

运用尝试教学法时,(1)必须坚持“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原则。(2)必 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辅导作用。(3)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巧,并在实验装置设计上有所创新

尝试教学物理教学案例(动能和势能)

七星农场第一中学

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 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55-01

案例教学又称为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将案例作为教材的一种形式,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的一种教学过程,由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1]。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公共卫生专业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公共卫生专业融会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少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放射卫生学等多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的健康理念开始逐渐转变,日益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教学为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课中代表性较强的两门课程,且这两门课程有别于其他门类医学课程,其知识体系的抽象化,令很多医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掌握流行病学的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只要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完全可以将深奥抽象的流行病学原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的实质和内涵的同时,更清楚的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防病实践中的作用,缩短理论教学情景与现实工作情境的差距,更快的适应疾病控制实践的需要和挑战,为以后从事实践防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多项研究证实: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现代卫生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并具有深刻、具体、丰富的实践背景,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吸收和巩固理论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衛生专业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法应当如何具体运用呢?下面就齐齐哈尔医学院预防本科2009级至2011级三届学生八门专业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案例选择与教学应用。

1 选择案例分门别类,理顺逻辑关系

教师要反复思考研究案例,选择案例时要有目标,不要盲目的任选一个案例来讲解。选择时要善于整理同类案例,令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有关联的案件分门别类,有计划的,有目的,系统的应用于课程中。课程前阶段应尽量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简单易懂、比较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了解、掌握到运用有一个吸收的过程,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

2 选择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案例时,不要一味的局限于现成的案例。有的教材20世纪的案例还在使用,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颖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陈旧的复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案例时应该及时地通过报刊、媒体等各种渠道去捕捉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中涉及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最新案例。例如: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毒黄瓜、地沟油等典型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选择这类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中,对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 选择案例关注典型,促成学生互动

选择一些典型的、涵盖知识比较多的案例,可以使知识的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上文所提及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选取案例,北京市食品卫生办于2011年7月27日公布《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2年)》首次提出“首都安全食品”品牌,在这一目标框架内,未来五年,将建立3000个食品风险监测点,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桶装水实现全程追溯,只有取得省级无公害认证的蔬菜才能进入北京市场。因此,可以就北京市对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这个话题,促进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哪些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政策及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对策。

4 案例教学注重引导,改变传统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分析,在教师正确的指引下来体验“假如我是当事人”该如何看待与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知识,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恰当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应将知识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走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李变兰,田林.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 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2] 朱敏洁,朱文华.案例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6):17.

[3] 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

案例教学法探讨 篇7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亲验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案例教学在职业学校中的运用能很好地使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提高问题分析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倡导。

在使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传统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说明

案例教学和举例说明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在课前要做搜集材料、考虑整堂课如何组织教学等工作,但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而举例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地位,只是对教师对讲解的理论知识进行的论证。

最后,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仍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的形式,根本没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许多优点,但案例教学不能排斥和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它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尤其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才会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观点依据的由来。同时由于案例教学是在具体的、孤立的情境中实施的,尽管教师试图将其所处的环境描述清楚,或者将环境布置得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并通过研讨,得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但是却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中的情景布置

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除了预先要准备好上课的内容与形式之外,还要对上课的场地进行适当布置,甚至专门建立一个案例教学的教室,使得学生一来到这个环境就很快地融入教师准备的案例中,从而积极地加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最好不要少于4—5人) ,分组时按照学习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等情况合理搭配,混编成组,并由各组学生自行选出小组长,然后将整个教室的课桌椅围成一定的形状,例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马蹄形 (“u”型) 等,每个小组的成员相对集中地围坐在一起,组与组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不仅方便每个组员之间的讨论,而且组与组之间也能减少干扰。而上课时教师则可以站在整个教室的中央,这样不仅能清楚地环视、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能与所有的学生保持等同的距离,而且能在学生讨论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较为充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样的一种情景布置既能让每位学生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扮演

(一)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1. 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而在案例展示后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只有师生配合和谐一致,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针对这一点,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本领,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能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能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能构建一个具有合作取向的、努力向上的学习环境。

2. 教师课前选好案例,设计好问题是前提。

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挖掘改造等关键问题、热点问题组织案例教学,将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等的学习寓于案例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不能一味选择好案例而背离教学目的,这样就是舍本逐末。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应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选取最佳事例,起到举一反三、打通思路的作用。

(3)典型性原则。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在案例筛选过程中,如果选择了与教材内容联系不密切的案例,有时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由于牵强附会、偏离主题,便难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目的,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趣味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或者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事件中进行提炼加工和概括。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也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真实性原则。案例应该取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实践,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随意生产出来的空洞的、没有生命的文字产品。

3.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案例的展示,课堂中归纳总结,均可结合多媒体、图片、实物或实际场景等多种教学手段完成。同时,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必须配之以生动、简明、扼要的讲解。

(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

实施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破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但绝不能包办代替。案例教学与讲授法的一个重要分别就是:案例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的支持和配合,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案例教学将寸步难行。而长久以来的讲授法却使学生养成了依赖、被动的品质和习惯,这势必会给案例教学的推行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职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弱。一般说来,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对于一些推理性的理解和新事物的接受要花一定的时间,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接受程度。要想有效地从案例教学中有所收获就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讨论。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应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思路跟着老师走的状态,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释讨论,开拓视野,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知识,最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很好地配合教师,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不断地增长知识,丰富知识积累,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理解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四、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法物理教学 篇8

一、抓住案例典型性, 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知识有效掌握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进行案例式教学同样如此。教学实践也证明, 设置紧扣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能够对知识教学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 要用甄别和选择的眼光, 根据内容遴选一些能够贴近教学知识重难点的问题, 进行知识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从“冰山一角”窥见“无垠大海”, 从而实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 提高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案例初步知识讲解时, 教师抓住概率这一知识点中的概率定义、机会以及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等方面的定义和性质内容, 设置了“掷一枚正方体的骰子, 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 请分别说出一个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一典型性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概率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对概率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实现了自身对概率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 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案例探究性,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要将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学习能力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案例式教学作为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样要遵循这一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选择具有一定探究思维特性的数学问题, 作为案例式教学活动的内容, 在课堂知识巩固教学环节或知识拓展环节中进行有效设置,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教学知识点内容和已有知识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三角形知识内容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图形中正三角形知识的性质时, 利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 向学生设置了“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如泰山’的美感, 它具有特殊的对称美。请你用三种不同的分割方法, 将图中的三个正三角形分别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图中画出分割线, 并标出必要的角度) ”的探究性问题。听完老师的提问后, 同学们纷纷尝试动手进行操作解答, 很多学生只能采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 让学生回答“三角形中, 三个角的平分线、三个边的中点连线、三个边的中点的性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从中领会问题的内在性质, 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实现学生能运用三种方法进行这一问题的有效解答的目标, 切实提升学生探究解题的积极性。

三、抓住案例概括性, 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有效构建

当前中考更加注重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设置, 其已经成为中考问题设置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在仔细研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联系的学习方法, 找寻课堂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 并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桥梁进行有效连接, 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融入设置好的数学问题内容中, 使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 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有效建立。

如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 (2, -3) 和 (-4, -6) 两点。 (1)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并画出解析式的图像。 (2) 根据函数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 y≤0;y为何值时, x≥0。 (3) 求此函数的图像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这一例题是教师在教授一次函数知识中“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知识点时, 向学生展示的一道数学问题。学生在初步掌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解题经验, 解答这一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两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从而有效实现了对一次函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篇9

1 会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会计专业的课程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借助于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现搬现用就能得出全部答案的学科, 它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学科。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中职学校学生, 应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以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上岗。虽然他们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 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但是如果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则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 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例如, 在《企业财务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教学中, 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 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 而实际工作中, 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 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 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 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 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同时, 随着普教的扩招, 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越来越差, 理论学习对于他们吸引力不大, 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采取适当的方法,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案例教学法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2.1 精心设计组织案例

在案例设计组织时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2.1.1 针对性。

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包装, 使之典型化。在教学活动中, 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 每一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案例配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 与会计理论相关。寻找和案例相关的文献资料, 拟定分析要点和需探讨的问题。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 不能冗长模糊。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

2.1.2 实务性。

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 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 必须适应这一特点, 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 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 以提起学生兴趣, 提高其认知能力。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 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给学生提供可参与的场景, 让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例所描述的内容, 确定应采取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2.1.3 综合性。

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问题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例如,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分章节阐述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但《企业财务会计》则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各种方法把握这种相互联系的各方法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对反映企业全貌的综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 综合性案例的选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4 难易度。

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做到难易适度,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内容太简单, 问题一目了然, 就不需要讨论了;如果内容太复杂, 难度太大, 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分析能力, 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不会积极地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进而就会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下去.

2.2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2.1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 更注重

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 就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 会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 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 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因此, 笔者认为中职会计教学, 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 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2.2.2 教师要精心准备, 形式多样。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 可以有多种形式, 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 也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 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3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会计专业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 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 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 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互补充, 互相促进, 以提高会计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2.4 在案例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包括课前准备, 课堂组织和课后总结考核。在课堂上, 既不能无所事事任学生自由讨论, 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 使学生不能或不愿说出自己的观点。要尽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 积极参与讨论, 乐于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的氛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陆君信.浅谈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案例式教学[J].会计之友, 2006.[2]陆君信.浅谈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案例式教学[J].会计之友, 2006.

[3]张慧.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会计之友, 2006 (5) .[3]张慧.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会计之友, 2006 (5) .

浅谈案例教学法 篇10

案例教学法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师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明显特点是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对案例和问题的讨论, 对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公安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方式比较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教学过程的深入程度, 常用的案例法有以下几种:

1解释案例法。这就是赵旭东教授提到的知识点注释性案例教学。这种方法主要在讲授新课时, 为了解释某一概念、某一方法或某一策略等较难理解的内容时, 通过案例进行讲解, 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如:讲解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这两个概念时, 可以引用这一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讨论案例法。这就是赵旭东教授提到的综合能力训练性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是对课程的某一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 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这类案例要具备主要情节和细节, 教师需要针对此案例提出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依托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讨论教学法能充分暴露出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是教师得到的最直接的教学反馈。同时, 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自我观点的机会, 使学生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得到提升, 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赵旭东教授也提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都能得到训练。讨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讨论结束时,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 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在这个环节上, 赵旭东教授强调要注意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和深入, 例如讨论的集中和有效性, 问题的梳理与结论等。

3模拟案例法。是借助模拟实验场所,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这就是赵旭东教授提到的全景展示和体验性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充分发挥模拟案例法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赵旭东教授强调“十分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和潜力的调动, 要使其进入角色, 找到感觉, 相互学习”。课程实施过程包括:

第一, 现场设计。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盗窃案现场或投毒案现场等。

第二, 划分小组。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都能参与其中, 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及授课时间的长短, 一般以6-7人一组为宜。

第三, 制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在这个模拟案例中, 涉及到现场摄影、物证的发现、采集、包装、记录等多项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合理分配任务, 团结合作才能保证顺利、圆满地完成计划。

第四, 教师及时反馈、评价。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模拟操练时, 对他们在操作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仔细记录。并在小组任务结束后及时反馈给学生, 当场点评, 加深学生对正确技能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篇:工科下一篇:结节性甲状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