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模式

2024-07-06

教学课堂模式(精选十篇)

教学课堂模式 篇1

一、前期准备

我们把数学组分为高段和低段两个课例研修小组, 确定了每周星期三办公时间集体研讨. 同时, 要求每位教师读《现代教学设计》《怎样做课例研修》《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三本书, 撰写读书笔记, 确立研修的基本思路.

二、具体实施

1. 集体研讨, 优化设计

我们首先确定了每一学期要研修的课类和课题, 小组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 提交教学设计, 通过交流, 确定主讲人, 然后组内成员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逐一剖析修改, 这样的活动至少进行三次, 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最优设计.

2. 课堂实践, 研讨反思

最优教学设计完成后, 我们确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四个课堂观察点, 拟出课堂观察用表, 分发给具体观察的老师, 进行课堂实施实践检验. 通过录播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对课堂进行最真实的记录. 课后讨论时, 观察成员用观察到的定性和定量内容分析课堂教学, 还可以回看课堂实录,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专业探讨, 寻找教学行为跟进的策略, 提出改进措施, 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讲人根据建议修改教学设计, 再次上课实践, 再次研讨反思, 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至少进行三次, 最终确定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3. 随笔札记, 促进成长

在研修活动中, 每一位成员撰写研修日志, 记录每位教师的谈话视角、方法改进、理念更新、观点建议、收获与反思等. 使每位成员动脑、动嘴、动手、动心, 扎扎实实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4. 成果整理、撰写报告

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之后, 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共同以突出课例研修主题为根本, 以体现教师行为跟进为主线, 以达成教师能力建设策略为目标, 把原行为和新行为进行比较, 把“做”的“写”出来, 提炼出这一课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策略, 提炼出课类教学模式, 形成课例研修报告, 研修报告在小组内同样要进行三次研讨修改.

三、取得成效

1. 提炼出了课类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摸索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两个课类教学模式, 成为四四教学模式, 具体说明如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① 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课件、动画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③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④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①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选择出核心问题, 作为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 ②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探究、合作等数学活动. 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 建构新识. ④ 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实践运用, 拓展创新

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评价:① 基本练习, ② 拓展练习, ③ 变式练习. ④ 提升练习. 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变式练习中深化新知;在拓展练习中应用新知;在提升练习中内化新知.

(4) 反思总结, 自我建构

①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②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 ③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④ 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 边实践边反思, 边实践边总结, 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开展研究以来, 我校三名数学教师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 一名青年教师在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师培训活动中上示范课, 一批青年教师在课例研修的磨炼中茁壮成长.

3. 促进教研组教科研工作

以往教研组开展活动时, 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 老师们在优化教学设计的研修中, 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针锋相对热烈讨论;在观课中认真做好课堂观察, 生怕有所遗漏;在议课中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积极发言, 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写出观课报告或论文, 老师们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科研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四、今后设想

教学课堂模式 篇2

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戴着“灌输”、“接受”、“难以实施个性化教学”、“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帽子。许多人认为,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会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最终会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事实果真如此吗?透过网络课堂教学热的背后,我们仍然很清楚地看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扎扎实实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机交互是网络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其最大优点是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适合个性化学习,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从这一点上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人机交互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正是因为这一障碍,使得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劣势凸显,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这与新课标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相悖的。相比之下,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能主导课堂,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恰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由上分析可知,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正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恰好能弥补网络课堂教学的劣势。它们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也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它们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推测,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还会同时存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课堂模式 篇3

因此,我非常重视在课堂上营造和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愉悦的探索活动。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个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引入,把学生的分散思维聚拢过来,通过创难设疑、趣化题材等方式,将内容“神秘化”、“戏剧化”。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对课堂例题与习题的设计避免只介绍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一个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停留在就题论题,照本宣科的水平上。

有些题不管是哪种形式出现,不论是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根据同一理由或类似理由,这样有利于牢固灵活地运用法则或性质。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选择一组这样的习题;1、A,B两地相距36里,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5小时到B地,乙再走1.6小时到A地,求二人速度。2、甲乙二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0公里,相遇后,甲再用4/3小时到B地,乙再用3小时到A地,求两地距离和甲乙二人速度?3、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再用1.6小时到B地,乙再用2.5小时到A地,求,甲乙二人速度?走完全程各需多少时间?让学生始终带着新鲜感做题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做题。

有一些题通过多种解法比较,开阔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我在課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填空题:四边形ABCD内接圆,AB为直径,直线MN与圆O相切于C,∠BCM=38°,则∠D的度数是多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述题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做出,而且还都能说出做题的根据来。

还有一类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基本定理或做题方法后,我们改变条件(或结论)做一些变式题。如平行四边行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E、F,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式时可以把E、F看作动点,作如下变形,将已知改为:1、DE⊥AC,BF⊥AC;2、E、F是对角线AC的两个三等分点;3、∠ADE=∠CBF;4、E、分别为∠ACD和∠ABC的平分线与AC的交点。

注意语言等方面的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我除了在内容和方法上认真设计外,还注意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运用科学准确、富有启发性和思想性的数学语言,用合理的语言节奏,充满激情的语调,配之以优美的动作等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注意课堂情境的调控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论是表现欲旺盛的学生,还是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都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增加学习热情。当问题提出后,给学生2—3分钟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对带共性的难点适当点拨。当学生对讨论过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讲思路。无论是采取什么方法,我都注意多鼓励学生,老师的微笑、眼神等都会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消除畏惧心理.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起点低、带有启发性,一步步解决问题,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每个学生都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来。记得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要在规定日期内加工一批零件,如果甲单独做,则刚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乙单独做则要超过3天,现甲乙二人合作2天后,再由乙独做,正好按期完成,求规定日期。对于这道题,多数同学是这样列方程的:设规定日期是x天,则2/x+x/(x十3)=1,有一个中游学生列成这种形式:3/(x+3)=2/x,道理多么简单,思路多么明快,评卷时我及时表扬了他。我想这与学生平日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复习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过渡要自然。例如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先复习“几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要怎样确定?”这个问题是为学习乘方时.底数是负数时.幂的符号的确定服务的。再复习“在小学学习的正方形面积和正方形体积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回答出来后,然后告诉学生a2,a2实际是有理数乘方的内容,这样很快接触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的精神一下集中到探索下面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上。

三、自学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无目的的自学.最好给学生拟定一个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提纲的拟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罗列。出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还要有一定顺序性。问题之间的内容要衔接,逻辑性要强。在形式上应当简单明确,在内容上应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又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解答,问题本身不应当隐含对答案的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纲学习结束,教材内容基本掌握。自学提纲的拟定还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常犯的错误结合进去。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的自学提纲里可以加这样两个问题:①几个相同的负数或分数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应该怎样书写底数?②32与23,-32与(-3)2相同吗?第一小题是学生在书写乘方的形式时,容易把底数应加的括号漏掉。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分清的地方。把这样的两个问题放在自学提纲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探索答案.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重视反馈。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丝不苟,认真规范的良好习惯,坚毅不拔,热爱真理的进取精神。这一切的获得全有赖于数学学习过程,所以我们说过程是结论之本。在平日各类练习中,凡是“判断题”要求学生写出分析与原因,“填空题”和“选择题”要求学生必须写出完整的过程。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除了采取问卷的形式当堂检测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每章学后及时考评反馈,题型设计,知识技能,覆盖面等,都精心思考和设计,考了就改,改了就评,趁热打铁解决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堂模式 篇4

基于以上理念, 我们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 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个教师易操作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主要有四个大环节, 我们简称为“四环节”课堂模式, 即“目标认定———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检测反馈”。教学流程为:第一个环节是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知晓本课时的学习任务;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目标通过自学、互学、群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第三个环节是展示点拨, 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双边活动;第四个环节是检测反馈, 是检验目标的落实情况。现将这一模式具体介绍如下:

一、目标认定 (出示学习目标)

没有学习目标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可以规范和控制整节课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制订学习目标时, 应遵循课标精神,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好重点、难点及课后思考练习。在具体制订学习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恰当。

所谓恰当, 就是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学生本课的学习, 不要游离于文本外去生硬拓展。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师务必深入学习、研究教材, 以便抓准重点、难点, 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资源。

2. 具体。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 凭借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究竟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 掌握哪些能力, 培养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要具体到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突破, 如何施教, 学生怎么去学、学哪些知识等。制订目标时, 要兼顾三维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能简单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比如,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目标的修改:

原教学目标:淤自学本课的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中蕴含的美。盂了解课文内容, 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

修改后的目标:淤会认、会写生字, 会用本课“妮、菩、咆哮……”等7个生字新词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能更加明确生字教学的任务, 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更加明确了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于画出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的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美妙的音乐所蕴含的大自然美及音乐家对女孩的祝福。 (这样的目标就具体化了, 并且也考虑到了实现这个学习目标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盂找出插叙的部分, 说说这种叙述方法的好处, 并列举学过的例子。 (使用了行为动词“找出”“说说”“列举”, 使该目标具有可测性。这样改使目标更容易达成。)

3. 可测。

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目标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我们也不否认, 有些目标任务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具体测量出来的, 但是我们反对因为某些目标任务难以测量, 而放弃对目标教学的追求。

二、探究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交流是学生依据学习目标独学、互学、群学的过程。如何让这一环节更有效呢?

1. 强化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独学是基础, 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是低效的合作。从时间比值上来分, 独学一般应占五分之三, 互学、群学一般占五分之二, 忽视独学的倾向, 应该得到纠正。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环节一定要有时间的保证。

2. 关注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 当遇到疑难问题自己确实解决不了时再找同学交流, 当与同学意见不统一时再找小组成员交流, 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作为问题提交, 并与学习成果一起写在组内黑板上, 以便展示和在班内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时, 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问题内容、问题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 要各抒己见, 要全员参与, 避免在一些无谓的问题上来回争论。

3. 重视方法指导。

教和学是融为一体的, 不能分割。目前,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一定是低效的。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指导、监测、掌握学生学的效果, 把握学生对问题及重点、难点探究的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 指导小组长分配好展示任务, 为后面的展示点拨做好准备。

三、展示点拨 (成果、问题、引领)

1. 如果说自主学习是高效

课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话, 那么展示这个环节, 可以说就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展示的内容有学习的成果、探究的问题等。为了让展示更有效、更精彩, 有三个细节特别重要。

(1) 先组。先组, 就是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先在组内展示, 也叫小展示。小展示一能确保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 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 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和展示的自信心。

(2) 后班。后班就是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 进行的班级展示, 也可以叫作大展示。大展示一是要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一块小黑板, 这应该作为一条课堂常规来执行;二是要尽可能全员参与, 要有参与率最大化意识;三是随机展示, 因时间关系, 教师可随机抽样或指定有典型问题的学生展示。

(3) 多样。主要指展示形式多样, 要像杜郎口中学那样开发课本剧、三句半、快板书、对联、诗歌、演唱、舞蹈、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每一种展示形式的创新, 都能使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 能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2. 关于点拨, 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重要。

面对展示,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是非评价上, 而要点拨指导。为使点拨指导更有效, 也有几个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1) 互动。高效课堂的点拨, 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当一个小组展示时, 其他成员或小组可示范、可补充、可质疑、可点拨, 使互动成为新的生成。

(2) 生成。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看生成。当下的课堂生成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教师喜欢让学生做题, 忽视朗读的生成, 以读为本的原则被许多教师忽略了。语文课最基本的生成, 就是要通过朗读引领学生生成情感、生成语感、生成理解、生成个性、生成创造。教师一定要把朗读列入重点展示项目, 要让学生善于把情感、理解、个性特色等, 通过语言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 示范。高效课堂鼓励教师的课堂示范, 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 要求教师要示范不要串讲, 要引领不要牵引, 要点拨不要灌输。

四、检测反馈 (达标训练)

检测反馈也叫课堂作业或达标训练, 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有几个细节需要关注。

1. 精选。要依托文本, 依据学情, 突出重点训练目标, 量不要太大。

2. 分层。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识水平。

3. 限时。

课堂教学模式 篇5

“336”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府谷县县深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绥德辛店中学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的,目的是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指导思想

以学为主,以导为辅,关注”学困生”。

二、改革目标

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模式简述

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课堂模式:“336”教学模式是指三性(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动(主动、互动、能动)加“六个学习环节”(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则)的课堂模式。

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四、课堂流程

(一)三个基本形式

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各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必须按照学生的性格、各科的基础、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AABBCC制,同时要给每组学生编号,依次为1、2、3、4、5、6号),面对面坐。选定一个能关爱“学困生”,顾全大局、公道、正派、集体荣誉感强的本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该组组长,这个组长很重要,是组内的核心。不同的学科组长可以不同。必要时可采取双向选择制,组员选组长,组长选组员。其目的是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二是落实“10+30”。教师导学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少于30分钟。三是“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课前预习主要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方法,比如:阅读文本,复习旧知识,接通新旧知识的“焊接点”,准备学具,查阅资料,提出疑难,小疑难同伴互动解决,大疑难留到课堂解决。

(二)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课前预习:①预习检查。对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查。方法灵活多样(本组自行检查,组与组互相检查,老师检查等)。②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具体可测,一节能达到,而且要学生大声读,让每个学生都明确。③出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或“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它是学生自学交流的依据。必须重点突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平铺直叙,面面具到。要求设计精准,要点分明,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具体可操作。教学生大声一条一条读,让学生明确。

2、依标(纲)自学: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不同,情趣、性格、爱好不同,因此,课堂个体自学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留足独立的不受别人干扰的阅读时间,留足全神贯注的凝神思索的自我内化的时间。这一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前,教师把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中途不再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维。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出声读课本的哪几页,哪部分,反复读,直到读通、读懂,边读边思考,不会的问,这时候不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个别指导,解决疑问。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切忌不看文本一窝蜂就讨论。

3、互动交流:各组对照“提纲”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释疑。

4、小组展示: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它学生订正。需要写的展示在黑板上,需要说的记在本子上或勾画在课本上,需要动手做的用准备好的学具做。有的内容分块预习,分块展示,有的内容全部预习,分块展示。这一步视内容、科目不同,可以让全班各组都一一展示“提纲”所列的内容,也可以共同预习,各组重点展示不同的内容。

5、讲解、订正、质疑、解答:李镇西说:“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由小组长派人讲解,组员随时补充完善,其它组订正,提出不同意见。对一些探索规律性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往往不可预料,所以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正是这种课可能出现的亮点,教师要充分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步,一是让学生大胆讲解自已展示的成果,其它组员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必须站在自己组的黑板前,借助学具、例题、板书等,直观、具体、有理有据的讲,切忌学生站在座位上空对空讲解,其它学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这时,教师画龙点睛,适时点拨,统一意见。

6、达标检测:教师和学生(最好是学生)用黑板或纸条出示该节课的练习题,测试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这一步可能因时间问题,检测不成可放到辅导课上完成)。最后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学了什么,目标达到了没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导”:

1、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学生。首先要关注学困生,不能让学困生游离组外。其次,合作交流时要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干。

2、巡回各组,撑握学生自学的时间、进度、遇到的困难,随时点拨、疏通、引导,帮助学生过坎坎。

3、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讲解,可能不完备,不透彻,层次不清楚,要点不明确。解题不规范。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只要有学生会,教师就不要急忙讲,让学生讲。确实不会时,再统一叫停,统一指导、讲解。教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路标”、是“引桥”。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要求人人过关,要始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2、课堂上过不了关的部分学困生,要通过“1+1”帮教结对进行“兵教兵”来解决,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当日问题当日清并形成制度,要养成“今日事今日完成”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

4、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要把关心送给学生,把微笑和信任的眼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羸得学生的热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336”模式下的导学案编写

“导学案”是“336”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编制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是顺利实施“336”教学模式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主体化、课时化、问题化、全员参与、学法指导、层次化、及时化七个原则。

1、主体化原则。学案必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切忌把学案编写成从教师传授知识出发的教案。

2.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设计的问题:

①能启发学生思维;②不易太多,太碎;③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全员参与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才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5、学法指导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6、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及时化原则。“导学案”编写印制必须及时,最晚应在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以保证学案导学各环节的逐一落实。

(二)编写导学案的具体要求

1、课题和课型。导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要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4、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普遍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要精心进行设计。

5、达标检测。这也是“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达标检测,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是:

(1)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2)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每份导学案不一定全部包含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减,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重要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六、实施“336”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编制习题化。在设计“导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这并不是指抛开课本,而是要合理使用教材,回归课本),认为这就是“导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用“教学目标”充当“学习目标”。把教参上或其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应该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在课本及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3、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 “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4、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十分充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他们在展示讲解的时候,展示讲解非常具体到位,但是,他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展示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欢迎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缺乏有序的组织。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随口乱说,都急于先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混乱的场面,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

6、为展示而展示。课堂展示只重形式,甚至进行与文本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无效拓展展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拓展展示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或指导,要加深展示的方法、技巧,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展示内容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可以劝说学生放弃那种只重形式的无效展示。

总之,“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我校的“336”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彰显。

课堂新模式教学 篇6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新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之下,自主学习已经逐渐取代接受学习, 成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對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式,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紧靠在学校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个都必须终身学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能,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的驾驭知识的本领,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体发展的必备要素。培养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的效率和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

陶行知曾说:“思有其序,学有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历史课堂中践行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明确学生是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其次,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通过自主预习、创设情景,启发导学、自主探究,质疑释疑、小组研讨、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步骤,构建了具有校本特点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步:自主预习(5——8分钟)

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教师要布置预习,明确提出预习任务与要求,并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巧设问题。通过预习把握学生学习的动向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打好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景,启发导学(3分钟)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悔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的启迪学生智慧,根据学生的预习首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第三步:自主探究,质疑释疑(10——15分钟)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学生自学探究要包括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第四步:小组研讨、合作学习(10——15分钟)

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既可互相学习,又可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上一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第五步:归纳总结(3分钟)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的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重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

第六步:小结、作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2分钟)

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主要讲自己通过本节的学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并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地。

教学课堂模式 篇7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效”很关键。所谓“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在教师高效率的指导下取得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这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启发、互补、提升的目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课堂。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三大环节,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因课而异、因生而异。现以苏教版八下课文“窗”为例,简要谈谈“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的实施。

第一环节:精心预设,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只需要自动生成而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师应当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为生成做好准备。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教学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期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的传统备课模式,预设时心中要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估计,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使所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一致。简单地说,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在对小说《窗》的教学进行预设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小说的抓手或突破口是什么?

2.怎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读懂小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怎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透过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请圈点相关文句并批注。

2.文章结尾写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是否让人感到意外?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小说情节;走进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激活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如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要多关心学困生,对于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通过明晰而具有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思考,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的思辨之后,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欢乐境地。

在学生充分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1.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组长记录组员的发言,并整理归纳精要内容。

3.组内推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这一环节怎样才能达成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为学而教”呢?一般地说,这一环节中,组内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彼此碰撞,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观点的对话过程中捕捉闪光点;因势利导地把深藏在学生心底的智力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围绕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沿着主线,抓住重点,定向引导,进而解决问题。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自主—导学”的课堂模式下,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空间,把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或追问其不懂之处,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为学而教”。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促进提升。

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要有质疑、体验和操练的机会。“探究”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赋予探究新的内涵,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以学定教”的预设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留出探究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非常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四人学习小组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示,同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引导,并做出科学、艺术的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深入探究是理解课文思想观点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以拓展课堂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进行“窗”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问题,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

1.文中为什么要详细描绘窗外公园的美景,事实上这个公园并不存在呀!

2.当远窗者看到那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后,他会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探究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小说的主旨,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自由展示的天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通过《窗》的学习,学生透过一扇心灵之窗,既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又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只有心灵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景。

“自主—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下,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凡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批注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批注,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凡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联系、推导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想成就学生主体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师就要善于“让贤”。以教师的“礼让”,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学课堂模式 篇8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轻负高质的出路。

当前,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仍持续难下, 课堂教学的低效是主要原因之一, 课内低效课外补的现象尚未根本革除。

2. 有效教学的深化。

2008年, 我区启动了有效教学行动, 在所属中小学全面实施, 分备课、上课、作业三个专题逐层推进, 但在实施过程中感到难于深化。而只有建设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才能以点带面, 切实深化有效教学行动。

3. 课程理念的落实。

课程改革理念正引领和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但我们调查认为, 许多一线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仍相对脱节, 或貌合神离。只有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模式, 才能引领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课堂教学行为, 真正落实课程理念。

(二) 课题研究意义

1. 促办学提格。

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的育人质量, 研究并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高质、课外轻负, 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 促质量提优。

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为抓手, 以学生“乐学、能学、会学、学好”为诉求, 大力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切实促进教学质量转型升级发展。

3. 促教师提能。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研究认为, 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持续发展, 需要精英教师的引领, 更需要大众教师及区域常态课堂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和程序, 能体现教学规律效能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作为结构框架, 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 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以高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简言之, 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最高效果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教学, 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为最高目标。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高效课堂教学总体要素研究。即定性、定量相结合, 研究制定高效课堂教学三级要素和相应的量化评价表。

2. 高效课堂教学主要模式研究。在总体预设高效课堂教学要素的基础上, 分学科研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创建课堂教学高效模式。

2. 促进师生共同高效发展。

(四)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一) 课题研究的成效

1. 建立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体系 (见表1)

表1所列要素体系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引领, 力图体现下列思想:

⑴“三标”要素指向。“三标”即一个坐标, 两类指标, 三维目标。一个坐标:师生共同构成课堂教学坐标系, 教师为横坐标, 学生为纵坐标, 第一象限的无限空间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气场。但是本要素体系侧重考量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展, 高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教师隐藏在学生后面, 学生的表现与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关;考量的是学生, 触动的是教师。两类指标:每一个二级要素分别由一对定量和定性指标构成, 可定量观测, 可定性描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散表述在三级要素中, “知识和技能”目标定量呈现, 当堂可测;“过程和方法”目标定性呈现, 当堂可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性结合定量, 可测可量。

⑵“三主”高效导向。“三主”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课堂的主线, 学得是评价的主尺。传统的课堂教学, 都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并实施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 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 并为学生高效的“学”服务。凸显“三主”, 目的是干预传统教学思想特别是教师的统治地位。但是我们不矫枉过正, 不放弃教师的主体地位。本要素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课堂的主线, 学得是评价的主尺,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⑶“三力”价值取向。“三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要素体系强调, 学生的课堂学得应以能力为重, 坚持学习能力为能力之基, 实践能力为能力之本, 创新能力为能力之源。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指向“三力”培养。

本要素体系给各学科高效教学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本要素体系理念指引下, 部分学科研制了高效课堂教学量化评分表, 如初中语文凸显了学科本位、“基于学生未知未能”来展开课堂教学等核心理念 (见表2) 。

2. 创建了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认为, 学段各有区别, 学科各有特点, 只研究、规定符合教学规律与课程标准的属于高效教学的“质”的理念而不提供总体模式结构, 更能为学科高效教学与区域高效课堂教学提供无限的张力。因此, 在高效课堂要素体系引领下, 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历时两年半, 研制了下面学科教学模式 (见表3) :

我们研究认为, 上表所列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共性的实施策略为:

⑴立足“三基”:基于课程标准, 基于教材解读, 基于学习起点。高效课堂教学是基于高质量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预案, 应是立足“三基”、融通“三基”的预案。立足“三基”, 要求教师整体思考课标、教材、学情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决定, 预设包含课标阐述、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的活动、学的活动、作业设计与布置等要素的教学方案。本策略特别强调“基于学习起点”, 包含师生同步进行的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充分预设学生学的活动和可能出现的疑问疑难;二是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展示已知、已能, 暴露未知、未能的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习的环节, 是学生整个学习环节中与教材 (文本) 独立对话的唯一机会。

⑵强调“三重”:重生成, 重活动, 重点拨。高效课堂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不是静态教学预案的照搬实施, 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后展示的已知、已能和未知、未能等具体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和修改预设方案、教学活动并适时、恰当地点拨, 组织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来达成高效教学。“三重”策略要求教师在动态教学情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执教能力和教学智慧, 以保证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高效的活动、鲜活的经历、全新的体验。

⑶聚焦“三质”:学习方式之质, 内外作业之质, 学力发展之质。高效课堂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学习方式之质, 摒弃“自主”旗号驱动下表面热闹的课堂, 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合规范性, 教学秩序具有向自主性。课内外作业之质, 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的作业 (练习) 设计与布置之质, 用来证明学生在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意向方面的进步。学力发展之质, 聚焦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方法、途径, 努力达成真正的高效教学结果。

3. 拉动了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校本研训

⑴学校“三层”推动:联盟层面、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在区级层面研究推进的同时, 联盟、学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总体要素体系和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如湖州四中教育联盟“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合作项目、湖州十一中教育联盟“关注学生健康,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湖师附小“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八里店小学“交流评价式”教学模式等,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 湖州十二中“主动快乐”学习模式被列入全省“转换育人模式”典型。近两年, 我区围绕促进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思想, 细化学科高效教学模式的省、市立项课题23项, 区级立项研究79项。目前,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春潮涌动, 方兴未艾, 广大教师参与高效教学, 思考高效教学, 并享受“高效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丰硕成果。

⑵教师“三位”提升:理念站高位, 行为居本位, 反思讲品位。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突破了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 开辟了一条以“自主为主”“能力为重”为核心理念的探究式教学思路。从教学调研与学校反馈考量, 广大教师站在理念高位、教师本位, 拓展了教学思路, 运用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从关注自己的讲解, 转向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 转向了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调控与帮助扶持, 并在高效要素体系视阈内积极审视自身、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自觉的改进意识, 把反思的收获运用于对日常教学的改进。

⑶学生“三增”发展:兴趣增浓, 学力增强, 发展增速。据课堂观察和学生座谈抽样, 对学习的兴趣浓度,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37.8%增至69.3%,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35.4%增至63.3%;学生被动接受率,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55.6%减至18.9%,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54.4%减至23.7%;学习方法学得率,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34.2%增至63.3%,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35.6%增至61.8%;认为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者, 试点学校由原先的24.4%增至53.1%, 其他学校由原先的25.7%增至51.8%。总体研究后认为, 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自主”的高度体现与“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意志、方法、能力、持续发展后劲等, 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二) 课题研究的思考

1. 客观评价。

模式的研究与推广过程, 也是对模式的检验与评价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化问题, 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体系、基于学生学情预设方案与课堂生成调整的磨合问题, 学科教学模式限于某一课型的局限性问题和某环节实施的细节性问题等。我们将根据我们的研究能力和现实需要适当选择, 研究解决。

2. 系统研究。

高效课堂除了自身的要素体系、实施策略等, 还需具备高效备课策略、高效作业策略。在本课题研究的同时, 作为本课题的附带研究成果, 课题组已有意识、富前瞻性地将备课、上课、作业关联起来进行研究, 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备课与备课管理策略、制定了作业以“质”控“量”管理与评价等意见, 但还存在系统不强、关联不深、操作不顺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建立体系。

下阶段, 我们将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置于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 并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 系统研究高效备课、高效上课、高效作业的基本原则, 并提供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的程序与策略, 并由此建立区域课堂教学“轻负担高质量”保障体系。

摘要:本课题研究以轻负高质的出路、有效教学的深化、课程理念的落实为背景, 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理念, 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质量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建立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体系, 创建了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既取得了实际成效, 又发展了教学评价和丰富了教学模式。

教学课堂模式 篇9

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长久的历史文化影响, 充分体现了尊师重道, 师为上, 长为尊的思想, 一直以教师单项传递的直接讲授为主。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主导者、监控者, 更是绝对的权威者。即使是对汉语, 即我们所学的语文学科和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科, 我们的教学也是本着传统应试理念进行的。而对外汉语的兴起对我国这一固有的模式和理念形成了挑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我们认为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是其直接、重要的理论基础。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概论》 ( 2004) 中认为对外汉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 2000) 中指出: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很多学科的影响和启示。其中,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和国内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作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一种“介质”或者“桥梁”在我们传统课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想教学中起到过渡和联系作用。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讨论和交际活动代替了传统课堂内的教师单一讲解。学生学习主要是在课前的自由时间, 学生课前以掌握知识点为目的, 做深化预习。此学习过程一般以“翻转课堂”特有的教学视频和PPT讲解为主。课堂时间重新分配, 教师以纠错、总结和控制交际活动为主并在不同时间段以最短的时间完成, 学生利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进行练习。同时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这种形式可以实现长久以来教学界所崇尚的“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发挥教师教育教学作用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的能动性达到最高。当然, 既然是“初试蹄声”, 必定有其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新教学模式并不是应对外汉语教学而生的, 而是出于个人意愿的儿童课后作业辅导, 后期在化学实验性学习过程中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中国的“翻转课堂”模式本身就属于“舶来品”, 且不谈是否符合本土学科教学,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涵盖多学科、教学路子不统一的发展中学科中, 此新教学模式还是需要被仔细剖析, 在潜在和已有问题中分析其适用性。如果难以运用, 教育者还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汉语教学和“翻转课堂”模式的修改性磨合。

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明确“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 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讲解, 回到课堂上, 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并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对外汉语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合要求学生课前自行安排时间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语言知识点形式的学习。例如某课中生词的理解、课中重点句型的结构、课文的理解等。上课时间主要是对语言内容的习得, 教师给出情景要求学生进行表达和交际, 通过交际结果和中间过程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总结和讲解, 再给与交际任务, 学生按要求完成, 中途学生可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它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无须学习、也不是学生的孤立学习, 而是增加师生间互动和个性化、个体化学习的一种手段, 混合了直接讲解和构建主义学习。从以上教学特点和过程, 不难看出, “翻转课堂”模式其实是几部分独立过程相互衔接的学习模式。首先,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视频学习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假设学生可以按要求提前学习, 但是个体的学习能力, 认知方式, 思维习惯都是不同的。视频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而在班级人数很多的情况下, 做出符合每个人特点的教学视频是极难的。这样, 可能造成花了时间却没能学会的后果, 或者造成理解的偏误, 偏误在课中练习时又得到泛化且经练习而被记忆夯实, 不仅教师发现后要对偏误进行纠正, 学生也可能因为没能正确理解知识点而产生消极情绪。经过调查, 知识点理解的偏误, 并不是对外汉语“翻转课堂”模式中对知识前期学习的主要问题。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出现最多的问题是学生的旷课和不能保证课前学习而出现教学进度难带动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在课前已经学会了目的语内容, 没有必要再去课堂进行操练; 大部分学生并不把课前视频学习作为生活中的必要任务, 即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或认为在课堂的任务中就能学会, 最后教师只能对水平参差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任务, 由于学生完成效果不理想, 教师也只能从头讲起, 重操旧模式。毋庸置疑, “翻转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 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但究其原因, 是属于“强迫学习”, 学生被要求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 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被剥夺了课余时间, 增加了学生负担。其次, 众所周知, “翻转课堂”最初是用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自学并自行研究, 研究结果不同, 过程也各异, 在课堂中进行讨论。类似化学这种研究性学科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同日而语。求解性的研究类学科, 对“是与否”进行验证的同时, 还要对“如何去做”的过程进行研究和梳理, 结果是固定且唯一的。而语言教学, 尤其是汉语的教学, 教师只需要把语言结构灌输给学生, 学生对语言进行运用和内化最后习得。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的汲取过程, 同样的结构在不同的场合含有不同的内容, 又因使用者的特点具有个性化含义, 所以不存在理科中的研究“固定值”。所以, 汉语教师对“舶来品”教学模式不能拿来就用, 汉语课堂上的讨论内容要不仅要根据语言、语言学习的特点, 还要了解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 设计出适合留学生的汉语课堂。

考虑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难度和实行此模式带来的益处, 部分学校和机构在汉语教学中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造, 以便有的放矢,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以作者所在单位渤海大学为例, “翻转课堂”成为新教学模式的母版, “转动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转动课堂”模式一改前者课前看课件, 课中讨论和练习的模式, 以学期为单位, 把部分课时分配给学生做主导。以汉语语言生为例, 每学期汉语综合课课时一般为六十四, 其中转动课堂为十课时, 这十课时是完全由学生自主掌控的。十课时包括五课时的答疑和五课时的课外实践活动。答疑课中, 由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 针对自己不理解或在学习后还不能内化的知识进行提问, 教师进行解答, 教师采用启发式、归纳式等手段进行讲解,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拓展和深化知识。如果没有学生提问, 教师就根据平时课堂出现的问题和测验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还是本着学生多说多练, 教师多听多引导的原则。五课时的课外实践符合任务型教学法, 教师整合相关意义的语言结构, 要求学生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 多为问题的沟通和解决, 也可以是学生的社会融合训练, 即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在学语言的同时融入到社会中去。这十个翻转的课时, 并不是集中在某个时间的, 而是随着课程的进行, 教师进行灵活安排。作者认为, 来自于“翻转课堂”的“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既能摒弃刻意翻转给课堂带来的消极问题, 又能够兼顾对外汉语以及“翻转课堂”模式的理念, 即学生主导, 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学等特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对外汉语的课堂本身就和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不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已形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多说的模式。在“转动课堂”中, 这种模式进一步深化, 教师学生位置互换, 学生成了提问者, 教师作为回答者, 但教师的功能没有变, 其需通过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直到能在恰当的场合脱口而出。此外, 心理学上认为: 主动者更具有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 一改平日被教师引领的规则而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他们来讲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式。经调查, 有学生因有机会弥补已学过的几单元中的疏漏, 特意在课前进行了复习, 整理了自己的问题并在课上一一提问。在课外活动的几个课时中, 学生可以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语言的运用, 而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社会融合倾向、焦虑程度等, 这些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 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大理念即为“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作者认为在其转型后的“转动课堂”模式中并未充分体现。教师依旧可以做出教学视频, 可以以短片、PPT讲解、慕课、讨论社区等方式, 设计出可供学生自行学习的材料, 鼓励学生加以运用。教师可以不做硬性规定, 学生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也可以用来做课后复习。这种有所运用却不过分依赖的方式对教学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慕课是近年来流行中外的教学模式, 中文全名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以线上内容和线下交流为主, 通过短视频和互交式练习完成教学。近几年慕课也逐渐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得到应用。不管是“翻转课堂”还是“转动课堂”模式, 都可以运用慕课来提升教学质量, 汉语教学与“慕课”结合, 可将生硬的知识点课件变成互动性强的在线学习社区。慕课的规模化、开放性、高质量及创新性等特点, 正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所需要而目前多数学校汉语教学不能达到的。但作为教师, 还是要审视慕课是否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或是否适用于其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模式, 例如是否汉语课程的所有课型都适用于慕课, 作者认为侧重互动操练的技能课程可能不适合慕课这种展示性为主的教学模式。或者, 再类似“转动课堂”一样, 将慕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也做出一定调整。

“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应具有灵活性, 并不适合将国外的理论和模式照搬全抄, “转动课堂”模式就是一个例子。对外汉语教师并不是机械地重复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思考: 什么样的方式才适合学生学习; 在已有的经验中, 如何做出改造才能使得教学成果丰硕等。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因其特殊性使得教师教无定法, 教师当然可以对“翻转课堂”加以调整以为己用。当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于更深的讨论, 也会有诸如“转动课堂”等更多的衍生教学模式为此学科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14.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廖建玲.廖国际汉语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教学课堂模式 篇10

一、设计课堂问题, 引领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与语文、英语类学科一样, 数学即存在一定量需背诵的知识点, 同时又要求学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 所以学生学习难度更高, 教师教学难度更大。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增加做题量, 对不同类型习题分门别类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 其实不然。从以往的教学工作看许多教师甚至大量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解题、讲题, 完全丧失了“40分钟”的宝贵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点就要使学习找到疑点、发现疑点。如教学《函数》一课, 如何将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利用函数表达并且计算是教学重点。如例题:某化肥厂现在每年化肥生产量可达到人均生产12吨, 此时恰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工厂拟定扩大规模, 每年增加2.3%的工作人员, 而化肥厂每年总化肥生产量需满足年增产5%。那么若以y表示工厂员工人均生产量, x表示年数, 求y与x存在何种函数关系。若要保证化肥厂盈利, 第二年需增产10%, 人均年产量至少应为多少吨才能满足要求。

这是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以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形式, 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以及构建函数解题的能力。这种题型的难度不大, 适合在课堂上做引领式教学。教学先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分组讨论, 并且自行定函数式, 解题。像这种基础例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抓住课堂重点, 构建数学思想

现在仍有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复习中不分主次, 胡子眉毛一把抓,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应该将数学的教学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习题训练、考试训练。其中课堂教学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做题”, 而应该在于交给学生如何“做题”。如例题:求解5f (x) +2f (-x) =x+8中f (x) 的表达式, 这是高一函数的基础题之一, 课堂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 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归纳总结。

学生第一次看见这道题目时一定不懂如何做, 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先给f (x) 附上一个解析式, 如f (x) =x+1, 之后寻找规律。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 题中我们不知道的变量为f (x) 和f (-x) , 若将x=-x带入, 我们就得到这样的式子:5f (x) +2f (-x) =x+8和5f (-x) +2f (x) =-x+8, 如果学生仍然对f (x) 感到陌生, 我们就可以将f (x) 换成常见的y, 进一步解题。即得到5y-2y=x+8和 -5y+2y=-x+8, 从而解得y的关于x的表达式。该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解题, 而是利用换元法、替代法将学生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问题合理转化为常见、熟悉的问题, 从而实现解题。

除了课堂教学这部分外, 习题训练主要以大量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解题的准确性、解题方法的灵活快速运用等。但习题练习不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而应于自习、晚自习时间进行讲解, 讲解方式也不应是亦步亦趋式的, 而应该找准重点题, 归纳不同题型, 从一、两道习题例子构建解题思路, 进而再由学生自行做其他习题, 自己去改正错误习题。考试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考试态度、考试灵活运用能力为主。

三、培养学生兴趣, 建立讨论环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 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以及找出排除解题过程中的“硬石头”的办法, 若单单将难题、例题以“流水账”的形式进行讲解, 一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来使数学走不进学生的心理, 那么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从何而来?

另外合理开展课堂分组讨论机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讨论中听取来自不同学生的想法, 并分析其对错, 最后将其总结用于解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 而且亲力亲为, 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更深刻。在初次学习以及深度练习中分组讨论带来的效果最好。

如在上文中提及的化肥厂例题中,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例题的难度加深, 如在第5年时市场需求出现变化, 产量需每年减产0.6%, 若仍需保证人均年产量12吨的标准, 那么到第8年时厂内留下员工数量是多少?在这一问题解决后再逐步增加问题的深度。由此在基础题型上逐渐增加难度, 使同一类型题得到不同深度训练,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思路, 而且可以使学生整理出相应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思路, 培养数学思维。

上一篇: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下一篇:地域性建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