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课程

2024-07-20

立体裁剪课程(精选十篇)

立体裁剪课程 篇1

服装设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因此,他们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很早就将培养既具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时尚敏感度,又有娴熟的立体裁剪工艺技能作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其立体裁剪课程在院校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并且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充足的材料,这也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我国的服装设计学起步比较晚,立体裁剪课程的使用也比较晚,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立体裁剪课程在许多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设置,其作为各纺织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立体裁剪只是教给学生裁剪的技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服装设计的创新原理和方法,我国的立体裁剪教学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对服装的要求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新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

要将传统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模式的弊端彻底的消除,就必须在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人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

将形态认知、形态理解、形态构成、形态创意等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其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认识、学习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重视教学方法中的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的、单一得教学模式,将互动式教学、工作室自主创新设计教学、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教学等方式引入教学中,增加课堂活力。

三、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企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将企业立体裁剪工作任务转化为四大目标,并且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使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进入岗位作准备。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制作立体裁剪的思考方式、服装设计的轮廓、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将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使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尚感、敏锐力,提升学生的结构设计应变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国际大师设计的优秀作品、企业设计的好产品引入其中,让学生分析其设计的优缺点,学习其优秀的地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例如,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时装周的观摩,通过观看时装周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讨论,它的创新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 示范演示法。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3. 实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制作间,通过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细节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老师可以在与企业协商好的情况下,进入企业制作间。笔者就经常带着学生进行观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布料的选择和裁剪的手法。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服装立体裁剪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岗位职责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课程标准的初次制订、试行、修改到最终的确认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研究,直至制订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好教研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能够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文峰.立体裁剪中材料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立体裁剪的培训心得 篇2

上学期参加了中职服装教师立体裁剪的统一培训,对立体裁剪的概念及意义有了深一步的理解。服装立裁,是在人体或模型上,直接以平面的服装纸样,对人体或模型的外表形状装饰。它区别于平面制图凭借着经验和想象,以平面的服装纸样对人体或模型的外表形状装饰。它把我们从对平面服装的简单认识带到对立体裁剪的丰富构思,不仅教会我们立体裁剪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学会了空间构思以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次培训主要学习的是旗袍的立体裁剪,陈尚斌老师主讲,整个教学过程由分解师范操作和实训两部分。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知识,看着老师讲的那么细心认真,而我听的云里雾里,把我最初的那点信心都消磨殆尽了。不过,等到自己动手做了几个衣片以后,懂得了其中的一些要领,知道了一些诀窍,我又感觉信心倍增,而且来了兴致。随着成衣的一步步完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层出不穷,省道问题最多,总拿捏不准,一会儿太紧,一会儿又松,显得衣服很不服帖,尺寸有大有小,看来要多实践积攒经验,才能从容应对。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的衣服马上要大功告成了,心里难免有一些激动。回想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无论我们立体塑形的时候多么准确,等按照划线缝合好以后,再穿到人台上,总是差强人意。虽然细节谈不上精致,但是整体还算合体、美观,至少比我开始预料的强多了。

服装CAD培训心得

暑期参加了中职服装教师服装CAD的统一培训,主要学习与服装设计相关联的两个软件photoshop图象处理和用CorelDRAW完成服装款式矢量图的绘制。

Photoshop是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主要是用来做后期合成。软件学习起来并不难,关键是一些创意灵感和素描、色彩(色调)的处理运用。

CorelDRAW是个矢量图绘制软件,出格出图,是服饰业的理想解决方案。具有多种强大的工具和功能,准确性高且使用简便,能够协助建立服饰设计,是绘制服装款式图的最重要软件。

立体裁剪课程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教育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

【中图分类号】J523.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7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信息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冲击传统只能在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例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等。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从业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职业技术,该课程教学信息化将有效促进课程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信息化代表了当前先进生产力,国内各行各业正在积极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医疗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深入发展,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说“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实现教育公平性。宪法赋予公民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中受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经济因素等多因素影响,国内公民在享受教育权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该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资源跨时间、空间、地域传播共享,是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有效途径。

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实践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中职教育是以技术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本身掌握的技术要求就比较高。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则可以实现一个教师给千人、万人同时授课。

3.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的范围得到延伸。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加。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建设为教学带来的创新空间让广大教师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的现状

“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涵盖设计、造型、打板及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2011年温州某中职院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1.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形式多样化。学术上普遍认为国内的立体裁剪课程是由日本学者传入的,但其实早在民间的服装裁剪行业一直遵循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传播该技艺。目前民间还有一些艺人沿袭着这样教育形式。上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立服装专业,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服装立体裁剪理论。90年代后,我国服装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对服装立体裁剪人才的高需求。1993年日本学者佐佐木住江教授在中国开设首个服装立体裁剪培训班。90年代末,全国高等服装职业学校均开设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成为服装专业重要学习内容。2000年后,许多民营服装培训机构、服装工作室开始立体裁剪课程的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机构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流行趋势把握能力强,成为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活跃力量。多种教育形式并行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难以统一化、规范化管理。

2.传统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在即。从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被引入中国,已经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方面也逐渐积累的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版本多难以统一、理论与实践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从教学方法来说,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导致有的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轻理论重实践。另一方面,从企业和市场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离开学校但该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较大。装立体裁剪学习的内容有很强的市场变化性。服装潮流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因此服装企业在服装生产中都要求设计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能否紧密切换当下市场趋势直接影响到学生后面的就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一些中职院校已经在积极尝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也正在积极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资源。对广大中职院校来说,缺乏实战型一线教师是目前该课程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民间机构举办的服装立体裁剪培训课程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与企业保持适度的联系能促进课程改革创新更加贴合企业需要。信息技术则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共享,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有更加切身的感受,而且并不一定需要学生到企业才能学习的。另外通过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对一些反馈非常好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录制制作成视频,放在学校网站共享。不仅能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还能让更多非本校学生也能向优秀教师学习。信息共享带来的教育资源利用率成倍数增长,对学校、教师本人来说也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加。最后,从国内服装立体裁剪学科发展现状来看,国外服装服装产品开发技术向来重平面裁剪轻立体裁剪,因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立体裁剪技术在教学和产业应用较落后。信息化技术整合过程中通过加强与西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的合作,将欧美国家先进的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和理论引入到中职教育课程中,实现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接轨。

2.接力信息化推进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方面应用的前提条件。以教材为例,建议学校编制适合信息化教学发要求的教材。在教材选择方面,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4出版,2008年多次再版的《立体裁剪与制板》主教材、《立体裁剪与制板实训》配套教材,在内容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在服装造型立体化、板型制作科学化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鲜明特点,而且教材内容中增加和收集了一些相关的网站链接,学生看教材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到相应网站进一步了解学习,建议可以采用。另外在推进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必不可少。多媒体技术是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以文字、图、声音等形成呈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考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议安装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该课件制作软件系统具有课件制作界面美观,制作精良,人机交互,操作简便等特点。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关键。对教师的信息化改造是整个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该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强,同时受服装潮流影响较大的学科。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改革对该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技术,例如:课件制作技术等等。

3.建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学习的专业网络平台。服装立体裁剪理论及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也在随着潮流不断革新。中职高校由于没有接触市场,对很多市场潮流变化趋势的把握不够及时。导致一些学生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已经过时,还需要再学习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没有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强资源合作、共享的方式,建立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就有学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的问题。该校的网络平台,除了有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常规资源。还与市场时尚动向、流行趋势结合,建立了服装款式库。该数据库是有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通过网络、杂质等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而成的。不同品类服装的潮流款式及裁剪工艺在这个数据库基本都能找得到。为了保证该数据库与市场同步,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使用该数据库还可随时上传新的服装款式。对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学生作品库的建设也成为该校网络平台的亮点。专业服装立体裁剪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重要创新内容。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者消费品质在不断提升。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在实现个性化服装定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受市场环境影响,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立体裁剪技术人才需要持续增长。重视并做好中职教育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育工作对服装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加快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吴巧英,郭建南.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郑焰英.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历史考略及改革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立体裁剪课程 篇4

一、国内立体裁剪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立体裁剪教学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其间高校教师们不断摸索、借鉴和改革发展,仅当当网显示在售的1997年以来出版的立裁教材就有四十多种。而且,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部本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近十年,2007年启动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已近五年,这些教学质量工程通过设立“教学名师奖”、建设“精品课程”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措施,高效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向着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改革。立体裁剪课程教学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改革成果,其中,国家级精品立体裁剪课程建设项目,本科、高职各有1项,分别报批于2009年、2010年。这说明,国内服装专业课程包括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正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基本成熟的教学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中进行教改,应首先对照自己查找差距,借鉴已有的发展成果,然后应继续深入探索和改革。遗憾的是,根据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信息显示,2003年以来至今讨论本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的近二十篇论文中,不同人的论文之间几乎全部没有相互引用的关系,引用文献中与立体裁剪教学相关的几乎只有立体裁剪教材;更遗憾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论文对立体裁剪教学现状的描述,似乎国内立体裁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近十年来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似乎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好在通过对历年出版的立体裁剪教材和陆续共享的精品课程材料的前后相互比较,可以看出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这说明,不同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间的继承递进关系,主要是靠对其他高校的立体裁剪教材和精品课程共享材料的借鉴与超越来维系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已有的立体裁剪教改论文,在有关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内容中还是陆续有新做法的汇报,教改论文能正面讨论这些新做法的根据和效益,比其他信息更利于概括反映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值得去梳理和借鉴。

二、国内各高校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新观点和新做法的首先发表情况

2003年江南大学的刘冬云撰文[1]指出了相关课程之间衔接的问题。强调应注意立体裁剪与服装材料学、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的密切联系,打牢知识结构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立体裁剪课程中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将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

2006年攀枝花学院苏小燕撰文[2]汇报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5年教改的成果,包括教学观念、方法、条件、发展规划等方面,比较系统。突出了“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介绍了“模块”化教学和“以参赛促教学”做法。

2007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撰文[3]介绍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成果。突出了“全方位的整体建设”。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确定了“掌握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成衣与艺术装的立体裁剪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还突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训教学方法。具体措施方面,除了“以赛促学”之外,还介绍了“以展(作业汇报)促学”的做法。

2010年长春工业大学李凤仙撰文[4]介绍了面向市场的“项目驱动法”在本科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1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5]撰写了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实践的汇报论文,从“多维化培养目标”、“立体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一体化实训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其具体做法作出了系统介绍,标志着国内立体裁剪教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2年宁波大学吴雪平的论文[6]介绍了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中“工作室教学”法的应用,以“教师工作室”作为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赛事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产学研交流的窗口,实现课堂与市场的真正结合。大致同时,江南大学王蕾和梁惠娥也撰文[7],在关于“应用模块”的内容中提及以“导师制或工作室”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

实际上,在响应胡锦涛主席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方面,“教师工作室”都可大有作为,是一个发展方向。

三、国内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倾向性问题

如前所述,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改论文间缺乏引用关系,评估现状时盲目悲观,这说明论文作者们普遍缺乏对同行发展进步的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

此外,普遍侧重教改流行做法的引入应用和实践探索的汇报,而极少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性的理论分析和对实践的反思。下面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四、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同类教学内容前提下,有教学目标的先进性问题。在同类教学目标前提下,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问题。不同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在教学目标先进性方面,高校教改的大方向是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强调人格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核心实作课程,应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立体裁剪基本技能训练和成衣设计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

在课程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上,由于立体裁剪课程本身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并不难,且大都与实物、实作直接关联。因此,立体裁剪课程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解应该尽量精简,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融入技能教学中,“以实验室为课堂”,“教学做合一”,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技能应用教学,适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模式。要确保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任务背景的真实性及其变化。任务可以是虚拟的,任务背景却必须是真实的;不同任务背景间的变化可以培养实际应用技能时的应变能力。若要克服虚拟任务虽背景真实但情境不真实的弊端,就必须穿插真实项目的教学,但这属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条件建设中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技能综合应用教学也是重点。这就要求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要求在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上做好衔接,并以综合性强的大作业驱动多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以展促学”、“以赛促学”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不同任务形式,也是技能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方式。

适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辅导模式,这就要求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上过程教学法,强调自主完成任务和创作过程中表达、交流、评价、辅导活动的结合。

对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除了通过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实现外,还应该组织鉴赏教学。

培养立体裁剪实践能力,最终要体现为面向市场的成衣、礼服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面向市场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则还要求穿插有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条件的双导师制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组织真实项目实践的教学形式,但通常缺乏对企业方面的教学导师的正规激励机制,无专职导师的企业实习仍是学生在企业得到实际情境熏陶和实际项目设计实践历练的通常形式。教师工作室可以组织虚拟项目的教学,也可以到市场接洽真实项目,也方便组织学生自主并且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也是实现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的较好形式。如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发展完善起来,就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带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层次的提升。

五、结语

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先进成果应该得到业内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赶超,同时加强理论反思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全国各相关高校的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这个结论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高效推进也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冬云.立体裁剪教学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3):203~204.

[2]苏小燕.关于对服装立体设计与裁剪教学改革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71~73.

[3]魏静,陈明艳,叶茜,陆琰.精品课程“立体裁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1.

[4]李凤仙.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9~61.

[5]魏静,欧阳心力,张振岳.“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2):105~107、110.

[6]吴雪平.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大舞台,2012(1):155~156.

成衣立体裁剪用料研究 篇5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成衣立体裁剪用料研究

On materials of three2dimensional cutting of clothing

□肖立志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以纸为材料和以坯布为材料的日本、意大利成衣立体裁剪,在制作过程中用料存在的缺陷是其应用和推广的瓶颈,将面料仿真效果好、备料及操作容易的无纺布应用于立体裁剪有助于提高成衣的制作效率,有推广价值。

成衣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无纺布

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是在充分考虑人体活动松量的基础上,通过立体裁剪的手法将人台阶段的样品变成准确的成衣版型,使其成为直接的成衣造型与结构设计的立体裁剪方式。在西方近代服装发展史上,立体裁剪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法,在服装造型和结构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服装技能教育仅有 20余年的历史,立体裁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服装企业样衣开发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立体裁剪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须建立在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但从 1990年至 21世纪初,立体裁剪普遍被视为一种纯设计手段,被用于各种夸张造型的设计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设计方式脱离市场,设计思维大多停留在对简单元素的重复性堆砌上,较难解决服装的轮廓结构和人衣相互联系的细节结构问题;二是材料的应用范围不够细化,在从假缝材料到服装面料的转化过程中,服装造型产生的误差经常需要通过重复性的劳动进行经验性的修正,应用效率低;三是操作技法不够科学,缺少规范性的记号标注,较难进行准确的数据定量和取得准确的样版,使得立体裁剪样品难以转化为有价值的服装成品;四是曲解“软雕塑”思维,将面料紧紧地包裹在人台模特上,忽视了人体基本的活动松量,使得设计的款式多停留在人台上的假缝阶段,华而不实,结构缺乏科学性。以上这些缺陷使得立体裁剪很难在服装企业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近年来,由于受到日本立体裁剪和意大利立体裁剪的影响,我国部分服装院校和高端女装品牌开始应用立体裁剪对成衣的造型和结构进行研究。日本、意大利立体裁剪技术的引进,使中国原有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的合理性和操作的严谨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两种立体裁剪方式在中国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日本立体剪裁在中国的传播几乎成了纯粹的平面结构设计的延伸,在过分强调结构合理性的同时僵化了设计思维。另外,日本立体裁剪以绵质白坯布为主要材料,该材料在假缝前的准备工序繁琐,且取版阶段容易出现结构误差,使得基础型成衣的操作效率大大低于平面的结构设计。意大利立体裁剪技术较好地将创意思维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使得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在注重创意的同时可兼顾结构的合理性和操作的严谨性。由于其制作材料是纸,在备料和取版阶段的效率大大高于日本立体裁剪技术,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缺点——以纸为材料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介于纸与坯布之间的适中材料来克服目前立体裁剪操作技法上存在的缺陷。

一、日本立体裁剪用料的优缺点

日本立体裁剪所用的材料是白坯布,白坯布最大的优点是对成品面料的仿真效果较好。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白坯布有四五种厚度,设计者根据服装类型及服装轮廓选择不同厚度的白坯布[1](视幅宽和厚度的差异,价格在 4~10元 /m之间),除较薄的纱质面料外,各种厚度的白坯布假缝效果基本上接近各种面料厚度的成衣效果,且日本立体裁剪所用的钢质大头针细而长,假缝的效果较为整洁。但日本立体裁剪在操作细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缺陷。

一是假缝前准备工作较为繁锁。在假缝前要对白坯布进行熨烫,而在熨烫前白坯布的很多局部经纬纱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要将这些扭曲的纱向整烫到正确的经纬纱向状态,使坯布无一丝褶皱,像纸一样摇拽有响声[2],才能保证后面的操作步骤正确、顺利地进行。但要将扭曲的纱向整烫到正常的经纬纱状态且像纸一样平整,就需要较为熟练的归、拔等熨烫技术,如白坯布在整烫平整后经向与垂直参照线重叠,而纬向却很容易偏离水平参照线,出现细微的倾斜角,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是个大难题。很多初学者不能顺利地完成白坯布的整烫工作,导致后面绘制辅助线和取版出现连带性错误,即使是技术熟练的制版师此时也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日本立体裁剪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其不具备效率优势。

二是将很多衣片的活动松量临时固定在人台的某些凸出的部位,使得操作者较难直观地判断布面的平衡状态,固定松量的误差值和固定的针法状态往往导致某些假缝线迹的扭曲和纱向状态的失衡——在临时固定珠针的时候省道是垂直的,而放开临时固定针后省道出现了倾斜状态;另外,将松量固定在人台某些凸出部位后,与固定点水平相对应的结构线 5 cm以上的线形很容易出现 2~6 mm的误差,这些误差值需要操作者在取版中进行经验性修正。

三是取版步骤的布片整烫容易引起误差。在假缝阶段许多部位的临时松量固定导致布面不平整,这需要通过熨烫使布面回到平整状态。[3]另外,要使一些省、折裥的细节设计从假缝状态转化为平面版型,也需要通过整烫来完成,如果熨烫的温度和手法不适当,很容易使布片因归或拔产生变形,进而影响布片再次组装的效果和取版的准确性,而这种误差值也同样需要在平面制版的基础上对布片和后期的版型做出经验性的修正或进行二三次假缝组装的结构调整。

二、意大利立体裁剪用料的优缺点

意大利立体裁剪的材料是纸,每开白纸的价格是 0.5元,在制作成本上具有优势。[4]与日本立体裁剪相比,以纸为材料的意大利立体裁剪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备料不用进行整烫,节省时间,也避免了因备料产生的误差。二是绘制辅助线比较容易,准确性高。在纸面上绘制辅助线比较容易,且在人台上的参照效果较为直观,避免了日本立体裁剪在保证水平、垂直辅助线准确的同时又要与经纬纱线重叠的麻烦和因此产生的误差。三是取版操作较为简便。从立体裁剪假缝状态转化为平面版型的过程中,纸面可不经过整烫,用手抚平纸面即可。另外,纸面经过低温熨烫亦不会变形,可避免取版过程产生的误差,假缝的纸片也可作为最终的平面样版。这在操作效率上要明显优于日本立体裁剪。

意大利立体裁剪以纸为材料也有其难以避免的缺点:一是面料的仿真效果差。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的纸仅限于较薄的白纸,纸张越厚越不利于操作,假缝的效果与实际成衣的效果就相差越远。但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假缝效果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各种面料厚度的实际成衣效果,否则会导致假缝样版的准确性低,在仿真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样版进行经验性的修整。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的纸张对于中等厚度的面料仿真效果最好,而对于较薄的纱质面料和较厚的麻质与呢质面料,因面料的厚度差异而使假缝样版与实际成品围度的误差值在 0.3~2.5 cm之间,对此误差值进行修正就需要丰富的平面制版经验。二是纸在经过人体各局部转折面时显得较为僵硬。在没有设计切割线的情况下,大部分方位的胸省假缝难度较高,省尖点过于突出,难以使胸部形成柔和的球面状态。另外,纸张缺乏柔韧性,很多转折点在假缝时容易使纸张破碎。纸张因为没有自然的悬垂感,在应用范围上受到很大限制。对于一些较为夸张的反曲线廓形结构、摆围较大的裙装及局部的大摆折皱设计,纸张所形成的结构切面度数与实际成衣效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综上所述,日本立体裁剪和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材料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各存在着一些缺陷。白坯布对于成衣面料的仿真效果好,但因纱线容易扭曲,导致备料步骤繁琐,取版容易有误差;而以纸为料虽然可以降低备料的繁琐程度,避免取版的误差值、提高取版效率,但纸张过于生硬、容易破裂、没有自然悬垂感,对于不同设计风格、不同面料厚度的成衣效果仿真范围有较大限制。因此,有必要在白坯布与纸之间寻找一种纱向不易变形且柔韧性强、仿真效果好的材料。

三、无纺布用于立体裁剪可行性分析

自 2008年国家推行使用购物袋以取代塑料袋采购生活用品的环保政策以来,无纺布便被大量应用于环保袋的制作上。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是一种化纤合成面料。将无纺布用于服装立体裁剪具有价格低 (1.5 m幅宽的价格为 1.7~2.5元 /m)、面料仿真效果好、不受纱向影响、不易变形及种类多等优点。

其一,面料仿真效果好。无纺布的厚度种类较多,以每平方米的重量计数,主要有 30 g/m2、40 g/m2、50 g/m2、60 g/m2及 70 g/m2这些厚度种类。[5]70 g/m2的无纺布假缝效果与最厚的白坯布相近,40 g/m2的无纺布假缝效果与最薄的白坯布相近,而 30 g/m2的无纺布对于纱质面料的仿真效果亦较为理想。因此,无纺布对于各种成衣的立体裁剪在应用范围上不受限制。

其二,备料简便、高效,不易产生误差。卷装的无纺布裁下后不必整烫,可直接进行辅助线的绘制。零售的无纺布亦可进行折叠或卷装储存,不易产生硬皱,使用时可不必熨烫或视面料的平整程度稍微低温熨烫。在无纺布上绘制辅助线的简易程度与在纸面上绘制辅助线相近,如此便解决了因备料繁琐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其三,假缝的效果直观,操作容易。由于白色的无纺布透明度高,与人台上的标注线进行参照假缝时效果极为直观;将人体各部位的活动松量预留在每条省道和结构线的假缝线迹上,由于10 cm宽度以内的布边可纵向立于人台上,因此可以很清晰地对假缝线边缘与人台的距离进行目测或工具测量,在操作方便且准确性高的同时,也使得假缝步骤的布片极为平整,容易对衣身结构的整体与局部是否平衡做出判断。

其四,取版不易出现误差且效率较高。从人台上取下来的假缝衣片可不必进行纸样复制而直接制作成衣样版;除大量的硬褶设计外,从人台上取下来的衣片可不用熨烫,用手轻微抚平后就可达到平整状态;硬褶设计亦只需要低温熨烫即可,且布片不会变形。

其五,二次组装对于版型的调整概率低。用无纺布进行立体裁剪,每个操作步骤都不会导致布面的变形,由此避免了因纱向变形带来的误差。另外,将活动松量预留在省道与结构线上,避免了假缝线迹因布面的扭曲而产生的视错觉,也避免了假缝线迹产生的误差。因此在二次组装时,假缝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成衣的实际效果,在节省版型调整的同时也避免了进行三次组装的繁琐操作。

如图 1所示,应用无纺布制作的基础型成衣假缝效果很好,不仅布面整洁,而且转折面柔和,在半胸围宽松量 8 cm、6 cm、4 cm的 3个案例图片中均体现了较协调的人衣空间。

如图 2所示,创意型成衣假缝效果既体现了无纺布面料的悬垂感,又充分显示了该面料在特殊造型结构设计上的高度可塑性。

综上所述,将无纺布作为服装立体裁剪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坯布与纸的缺点,同时也兼具了这两种材料的优点,使得立体裁剪在操作上更为简洁、效率更高且取版数据准确,如此便有利于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大规模推广和实际的企业应用。

在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现场服装技能大赛”福州市分赛区及福建省分赛区的师生选拔赛中,笔者向两方大赛的组委会推荐以无纺布作为立体裁剪的材料,通过现场的样衣实验和操作示范,两方组委会均接受了该提案,并对立体裁剪的若干竞赛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了修改,无纺布立体裁剪在福建省的服装职业技能教育中得到了初步推广。在 2010年的福建省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笔者承担了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培训项目,由此,无纺布立体裁剪在福建省的服装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在 2010年首届中国服装造型设计学术研讨会期间,笔者发表了介绍无纺布立体裁剪的学术论文,通过与一些企业和高校专家的交流,无纺布立体裁剪开始在较大的范围内受到关注。

[1]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服装生产讲座 (立体裁剪基础篇)[M].张祖芳,译.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28-29.

[2] 白琴芳.服装立体造型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

[3] 王蕾.服装的偶发性造型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169.

[4] 尤枷.意大利立体裁剪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序言.

[5]肖立志.服装立体裁剪中材料的适用性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46.

TS941

A

1009-3729(2011)02-0064-04

立体裁剪课程 篇6

关键词:立体裁剪,平面裁剪,服装企业,运用

服装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大概有:品牌服装生产、贴牌服装生产、“外发”加工生产和服装出口贸易四种。品牌服装生产一般包括设计、裁剪、制作、销售等流程;贴牌服装生产即服装的品牌或商标是别人的,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仅帮其加工生产,但商标等各种权益,拥有者仍属对方,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外发”加工生产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服装企业对贸易服装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服装运回本企业的行为,也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服装输往国外市场销售,更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心理不断的变化,以及时装变化信息传递的加快,着装不断引起重视。时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服装生产的模式更加要求个性化,在裁剪制作的过程,单一的平面裁剪方法已经不适应个性服装生产的需求,只有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美观,更合体的服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内涵

无论是品牌服装生产还是其他模式的服装生产,服装裁剪都是服装制作过程中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是裁剪、缝纫、整烫)之一,是从制作服装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它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裁剪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过程是:立体裁剪过程是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立体转化为平面),再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最后获得服装款式样板。平面裁剪过程是测量人体(或依据国家或企业标准),根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再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样板。两种裁剪方法过程虽然不同,但都获得了该款式的样板。服装样板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自的优势是:立体裁剪是以人体模型或人体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裁剪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款式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的估算、悬垂程度、皱褶量的大小等)、可以帮助对平面裁剪的理解,是确定各种平面裁剪方法的依据。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裁剪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裁剪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裁剪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8,8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在服装企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服装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平面裁剪,特别是比较固定的款式,如男装。但在比较复杂的款式中,比如在礼服及创意性服装的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凭借材料的光感、质感、线条感等形式美,修正设计灵感,利用面料悬垂性制造出立体感,利用立体饰物和多层次造型加强整体空间感,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贴身合体,达到表现人体美感的艺术效果。其次在服装展示会、橱窗等需要展示服装艺术的长河中,要突出时装的艺术风格,流行特色等内容必须采用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强的立体造型进行变化,而这些造型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立体裁剪。总之,越具立体型、创意性、个性化的服装款式,只有通过立体裁剪才能获得理想的服装造型。而对于于款式变化较少的常规款式的服装,立体裁剪一般制作作辅助手段,批量大,变化少的服装其样板的产生大多凭借于平面裁剪获得。

综上可见,在现代服装企业中,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制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下册)[J].高等教育,2005,(01).

[2]徐萍.浅谈服装立体裁剪[J].考试周刊,2012,(85).

立体裁剪规范性操作方法研究 篇7

服装立体裁剪技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时装设计和成衣生产中比较早的运用此技术的主要是欧美日等服装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 立体裁剪技术逐渐被引进国内, 经过30年来的消化吸收、伴随着我国服装品牌时代的到来, 立体裁剪技术正被我国服装教育界和技术界广泛地推广与实施, 但纵观立体裁剪技术的学校教育和企业的应用现状发现, 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手段仍然是平面裁剪为主, 立体裁剪技术仍然不能成为服装结构设计的主流技术。究其原因, 除了我们至今没有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人体特征的标准立体裁剪用人台体系这一原因之外, 跟我们一开始对它理解不深刻、疏于其严谨规范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原型的立裁操作过程为例, 对立体裁剪严谨的、规范性操作作一深入细致的研究, 进而深层次理解立体裁剪技术的精髓。

1 立体裁剪严谨规范的操作过程

立体裁剪的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款式分析、坯布准备、服装裁剪线的标定、坯布在人台上的处理、展开板 (点影、拷贝、校对) 、完成版、组装试样。我们以成人女子新文化式原型为例, 对立体裁剪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

1) 款式分析:就是在立体裁剪之前仔细分析所做款式的造型结构, 它关系到款式的设计说明、工艺说明等。如研究款式造型 (长短肥瘦, 越仔细越好) 、判断其比例和所用材料 (包括服装各部位、各分割线处的比例以及所建议使用的面料等) 、确定款式的裁片构成 (产品的组成元素) 等。款式分析是立体裁剪很重要的部分, 能帮助样板师迅速、准确地解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从而获得精确的裁剪样板。就本款而言为无领无袖、紧身合体的日本新文化式原型, 长及腰际, 前后三片组成, 后中分开, 前面有两个腰省和一个袖窿省, 后面有两个腰省和一个肩省 (见图1) 。

2) 坯布准备:可分为撕、绘、烫三部分。所谓“撕”, 就是按款式构成片数撕取相应片方形坯布。 (注意一定是撕取面料, 而不是剪取面料, 否则丝绺不正, 同时面料预留量要根据款式来定, 不要太多或太少, 此款是合体型的, 一般上下预留5 cm左右即可) ;所谓“绘”就是在坯布上绘制辅助线 (如前后中心线、对称轴线、围度线等, 注意横竖辅助线一定和坯布横丝直丝保持一致) ;所谓“烫”就是用熨斗把撕取的坯布横竖丝绺方向烫平直平整。

此款坯布准备包括前衣片 (长度:颈侧点向上预留5 cm, 然后过BP点向下量到腰围线, 再加3 cm;宽度:布边剪去2cm, 向内预留10 cm为前中心线, 沿胸围量到侧缝线再加5 cm余量) ;后衣片 (长度:颈侧点向上预留5 cm, 然后过肩胛骨向下量到腰围线, 再加5 cm;宽度:布边斯去2 cm, 向内预留5 cm为后中心线, 沿胸围量到侧缝线再加5 cm余量) (图2) 。

3) 剪裁线的标定:进行立体裁剪时需要在人台上标贴一些标示线。标示线分为基准标示线和剪裁线两种, 基准标示线是人台体表形态的面积分界线, 是人体体块划分的重要依据, 适用于任何服装款式的立体裁剪。而剪裁线则视不同服装款式而定的不同的造型线、结构线, 每一款服装都有自己不同的剪裁线 (基准标示线一般表在人台上后就不拿下来, 而剪裁线由于不同款式有不同的剪裁线, 是暂时固定在人台上的标示线, 为制作裁片所必须的标识线, 所以剪裁线是做完一款就撕下来, 准备做下一款) 。本款服装诸如下摆线、袖笼弧线、领围线与人台上的腰围线、袖笼弧线、领围线完全重合, 故不需要标定剪裁线。

4) 坯布在人台上的处理:这是立体裁剪最重要操作过程, 也是最难以把控的部分, 尤其是放松量的控制。放松量包括诸如适合人体生理需求的呼吸量、适合人体结构的上衣片锁骨和背部肩肌量、适合人体运动的量以及适合人的审美需求的放松量等, 可以说, 控制好立体裁剪的放松量是学好立体裁剪的关键, 就本款而言:

(1) 将前衣片上的胸围线、前中心线与人台的相应标示线 (胸围线、前中心线) 对齐, 并贴合 (注意, BP点之间应留有两个手指头的余量) , 前中心线上下各固定一针, 在两个BP点各固定一针, 侧逢暂时固定一针。左侧胸点处用两根大头针相夹留出0.3 cm的呼吸量 (见图3) 。

(2) 从坯布上方沿前中线向下剪向前颈点, 然后沿人台领围、预留1~1.5 cm剪去前中心线左侧的坯布。接着从BP点向上找直丝并轻轻抚向肩颈点, 使领围线处坯布在锁骨处留出少许放松量并与人台贴合, 同时将领围处的缝头剪出放射状的剪口, 用针固定 (见图4) 。

(3) 将布料从肩颈点向肩端点自然抚平, 用胶带贴出前片的肩颈点、肩端点和肩线并留出1.5~2 cm的量, 剪去肩部多余的布。找出袖窿省合适的位子并做好袖窿省, 注意袖窿省处不要捏得很紧, 要留出点手臂运动松量。同时找出前片的两个腰省的位置 (可用大头针从省尖点向下划出直丝线) (见图5) 。

(4) 保持坯布的胸围线与人台胸围线保持重合, 并留出胸围处适当的放松量, 用打头针在腋下固定, 再沿人台侧缝线自然的向腰围线推抚坯布并在腰节处固定 (注意保持两个省道中间的直丝与腰围线垂直) , 然后用胶带贴出前片的侧缝, 最后抓合固定收好两个省道并留好腰部放松量。注意保持两个省道边上的布不能起吊、起皱, 要保持前侧面布丝的垂直 (见图6) 。

(5) 后衣片的辅助线与人台的相应标示线对齐, 肩胛骨处水平线保持水平, 然后在肩胛骨点处预留0.3 cm的呼吸的量, 并向肩颈点方向找直丝轻轻抚平坯布, 注意后领圈处留少许余量, 以适合肩部肌肉运动, 然后用重叠针法别合好肩部的肩颈点处, 并从坯布上方沿后中线剪至后颈点上1~1.5 cm剪去后中心线右侧的坯布, 同时将领围处的缝头剪出放射状的剪口 (见图7) 。

(6) 肩胛骨处自然抚平, 在肩部1/2稍偏向肩颈点处形成肩省松量, 别出肩省, 省尖点对着肩胛骨处。用重叠法别合好肩线, 留出1.5~2 cm的量, 剪去肩部多余的布。同时沿肩胛骨线向内、人台袖笼线外2~2.5 cm处向肩端点方向剪去多余的布 (见图8) 。

(7) 让前后片坯布的胸围线对齐并与人台胸围线重合 (注意预留后片胸围处的放松量) , 抓合腋下处固定一针, 然后使前后衣片侧边平行, 沿前片侧缝标示线轨迹抓合前后布片。同时找出后片的两个腰省的位置。把坯布后中心线下摆向左移出0.5 cm, 然后重新用胶带在坯布上贴出后中心线, 完成后片整体造型, 用抓合固定法, 做出腰省 (注意预留出腰围处的放松量, 大小要与前片放松量匹配) (见图9) 。

5) 从立体到平面———展开版 (点影、拷贝、校对、修正) :这一过程是由立体造型向平面纸样转化的关键步骤, 需要很好的平面裁剪的经验。正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著名的佐佐木住江教授曾经说过:“必须充分理解平面制版的原理和理论, 平面制版是立体裁剪的基础, 没有平面制版的基础, 学习立体裁剪就像没有根基的大厦……”。所以要特别仔细。

(1) 点影:用铅笔沿人台上领围线、坯布上大头针迹和标示线轨迹在坯布上绘出领围线, 省道、袖窿线, 腰围线, 肩线, 侧缝线等。所有有交叉的地方做“+”字记号 (见图10) 。

(2) 拷贝:仔细检查点影是否遗漏, 然后把前后衣片拿下, 用熨斗简单干烫平服, 然后在纸上同样画好前后中心线和胸围线, 与前后衣片的相应辅助线对齐, 把前后衣片上的点拷贝到纸上, 在纸上连接各点形成初样板 (见图11) 。

(3) 校对、修正:根据平面裁剪的一些经验来校对纸样上各个部位的准确性, 校对时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人台是否标准, 板的校对确认主要内容是:校对各拼缝处长度是否一致, 如长度不符, 应加以研究并进行处理、校对各弧线处是否圆顺, 如不太圆顺, 应加以研究并进行处理等。就本款而言应从这几方面考虑: (1) 前后领深、前后领宽的确认:一般后领深是2~2.5 cm, 作为某一人台来说, 也许领深是合适的, 但衣服是为人穿而做的, 故也许这个领深是不合适的。一般前后领宽是7~7.5 cm, 前领深是7.2~7.5 cm。 (2) 收好后肩省并修正后肩线 (用笔划直) , 然后把前后片的侧颈点对齐, 重合前后肩线, 看领圈线是否圆顺, 如果不圆顺, 应先把坯布别和好放在人台上看到底是哪一片出问题, 则修正该片, 同时确认前后袖窿弧线是否圆顺。 (3) 把前袖窿省收好, 修正前袖窿弧线。 (4) 确认腰省:确认省的中间是否是直丝, 如果不是, 则从省尖引垂线, 调整省的两个边的位置。 (5) 确认侧缝:首先确认前后侧缝的倾斜度是否一致 (从腋下侧缝点引垂线来调整确认) , 再确认前后侧缝线是否等长, 最后划顺腋下前后袖窿弧线。 (6) 修正腰围线:把省收好, 用曲线板修圆顺下摆, 并使各省中心线垂直与下摆。 (7) 确认前后袖窿弧线:后袖窿弧线一般是21~22 cm, 后袖窿弧线比前袖窿弧线长约1 cm。 (8) 最后把修正好的展开板再拓到坯布样上 (见图12) 。

6) 完成版和组装试样。最后把校对好的样板重新分别拷贝到布样板和另外一张纸上, 并在布样完成板上留好缝份 (领圈0.5~0.7~1 cm, 前后肩缝份1.2 cm, 前后侧缝份1.2 cm, 下摆1 cm, 前后袖窿弧线在肩部留1.5 cm, 逐渐减小到腋下为1 cm) , 然后修剪整齐, 整烫别合, 试样。

2 结语

立体裁剪的操作过程就是一个物化设计的过程, 它能解决平面结构设计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学习立体裁剪便于理解和加深对平面结构设计的理论学习, 也能充分达到技术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所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和审美水平的的提高, 人们的衣着打扮已不断趋于多样化合个性化, 特别是高级成衣和时装那种呈现出风格迥异、样式时尚、结构新颖的特点, 更离不开与其相依托的立体裁剪技术。鉴于此, 研究立体裁剪严谨规范的操作方法、快捷而合理的获取优美的服装造型和版型, 以表达设计师所追求的的服装立体形态的风格已越来越得到院校和企业的重视。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 使我国的立体裁剪技术尽快地赶上世界服装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要:服装立体裁剪技术是随着我国服装专业的诞生而由服装业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传入。经过近几年的消化吸收, 目前虽然得到了国内服装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但由于我们一开始的理解不深刻, 疏于其严谨规范的操作方法 的研究, 使其一直不能成为服装结构设计的主流技术而得到广泛应用。以原型为例就其规范性的立裁操作方法做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立体裁剪,规范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立体裁剪基础篇[M].张祖芳, 译.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54-61.

立体裁剪技术如何应用在服装设计中 篇8

立体裁剪是一种服饰造型手段, 也可成为“立体裁断”或“覆盖裁剪”。它的操作过程是准备好需要做裁剪的设计图, 按照设计图上的款式和造型要求, 用白坯布或纸在人台上进行初步造型, 按照专业的手法要求用珠针在人台上捏出初步造型, 定好初步造型以后在布上做对位点和标示线的标记, 取下用铅笔将其造型线连接圆顺, 之后再假缝进行试穿,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出现造型不合款式要求, 松量过大或过小的情况都要进行修改, 最后达到要求的款式标准, 确定好后将布样拓在纸样上形成工业样板。立体裁剪手法和平面裁剪最大的区别是, 立体裁剪可以很直观的表达出造型, 很清晰地看出面料性能在款式中的呈现效果。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外的各大服装品牌纷纷涌入国内, 抢占国内的市场, 国外的品牌不管是从设计上还是从工艺上都比国内要成熟,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服装产业起步较晚, 且不成熟, 无论是设计思维还是表现手法都缺乏创新, 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新型面料层出不穷, 风格各异, 对设计师的设计技巧提出新的挑战, 必须合理地选择一种技术手法, 才能做到设计与材料的完美结合。因此, 将立体裁剪技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中, 有助于提升设计师的设计意识, 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时尚趋势起到引导作用。

1 立体裁剪技术的基本要素

1.1 判断立体裁剪技术的第一准则是结构平衡

立体裁剪在平常的款式造型中所使用的替代布一般为白坯布, 白坯布的好处是没有色彩, 方便纱线和标示线的辨认。结构平衡一般表现为:纱向线不扭曲, 与款式造型一致, 结构线圆顺平整, 正面和侧面的过渡分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为: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纱向的扭曲, 不娴熟的手法以及对造型把握不准确, 都会会造成有些部位紧绷、长短不一, 起皱等, 从而引起在着装时的运动机能障碍以及视觉上的不平衡。造成结构不平衡的原因是白坯布没有烫平整, 造成纱向扭曲;立体裁剪技术欠缺;大头针别法有误。如果想在服装设计中达到款式造型的美观必须借助立体裁剪技术, 将结构做到平衡。这是决定服装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

1.2 立体裁剪技术如何处理服装设计的松量形成

立体裁剪技术并不是按照设计好的款式图来修剪出衣片的形状大小, 而是形成空间造型的概念。除了贴身的衣服, 一般的服装与人体之间都会存在空间, 有的是在服装设计中故意设计出来的造型, 有的是在服装造型中自然形成的松量, 运用立体裁剪技术如何处理好这些空间量设计的内部构成元素, 是确定最后设计造型风格的关键。在立体裁剪中松量并不是一次就加放完, 而是经过逐渐过度和累积起来的, 包括平衡布料的松量和适应人体运动机能所需要的空量。人体的体表变化包括凸面转折都需要空间量, 还有人体在运动时产生的牵引感和压迫感, 尤其服装在手臂和大腿的地方最容易产生问题, 因此这两个部位的设计也最复杂, 在立体裁剪时要留出相对应的松量, 人体所需要的呼吸量就不需要再加放, 因为其他部位的加放已经可以满足呼吸量的要求。除此之外, 影响松量的因素还有服装材料, 材料的厚薄, 层与层之间的交叠都会增大空间量, 由于在立体裁剪操作时只有一层白坯布, 结构比较简单, 在操作时, 特别是合体型上衣在裁剪时, 如上所说的松量很容易被省略掉, 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进入一个误区, 误认为只有越贴合人台的服装才是造型越成功的, 但是人台与人体是有差别的, 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 产生的松量是必然的, 因此在操作中要考虑全面, 要以人体所需的松量为基础, 进行不断的分析、试验, 才能得到理想的服装造型。

1.3 衣身造型正侧面在立体裁剪中的把握

在立体裁剪的技术操作中往往会被人们看成只有正面和背面, 侧面的准确把握和操作也是决定一个造型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裁剪合体的上装时, 松量需进行均匀分配, 如果一味地把松量放在侧缝的位置就会造成不合体引起结构不平衡, 侧缝线和省道线也会向一边偏移。在平面制图中最常被忽视的侧面恰恰是体现体型与服装结构最直观的面。运用立体裁剪的好处是在操作中结构偏着可以随时调整。

1.4 立体裁剪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立体裁剪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经验数据的限制, 而是按设计的需要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进行裁剪和创作。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和松量等, 也是公认的最简便、最直接的观察体验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它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是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立体裁剪技术一般用在比较有特点的服装设计上, 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很难用平面裁剪完成的。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会经常用到立体裁剪技术:首先是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达到的款式效果整体或部分在缝制好后就能够出现立体的造型;其次是所需要运用到的服装设计款式采用的是特别柔软、在裁剪时很难固定的面料;最后是服装所需要的款式造型为不规则波浪、褶裥等形式, 要求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无法在平面裁剪中达到的。这三种情况用立体裁剪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和达到服装设计的效果。

2 立体裁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不同的面料对板型的影响

同样的板型, 不同的面料产生的效果会有不同。平面裁剪对于新型面料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到位, 不断出现的新面料对设计师的技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立体裁剪在这方面的表现有自己的优势。不同的服装面料有不同的造型特征, 面料有薄、厚、轻、柔软、坚挺、弹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面料以各自的造型特征、悬垂性、弹性等决定服装的柔软性、流动性、刚性等。轻、薄、软的面料悬垂性好, 服装动感强;厚实的面料造型挺拔。选择面料, 要考虑不同面料的造型特征, 选择恰当的、能够表现造型风格的面料, 然后再加上运用直观、实际的立体裁剪才能使服装的性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2.2 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

对于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在立体裁剪中很难做到一次性到位, 先是用替代布在人台上大致修出轮廓造型, 用大头针或别针进行假缝, 如果符合人台造型就将替代布改成真实的面料进行两到三次试衣, 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修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服装立体裁剪的技术手法主要有褶饰立体造型法、缝饰立体造型法、编饰立体造型法、缀饰立体造型法及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等。这些技术手法可以单独运用在一款服装上, 也可将多种技术手法进行结合使用。通过各种手法或是面料再造的功能制作出多种不同肌理的效果, 使服装最后呈现出饱满、立体的感觉。立体裁剪能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服装造型, 所以认真掌握和学会运用立体裁剪对于服装设计和服装造型来说极其重要。

2.3 在合体的同时保证舒适性

在服装设计中舒适性与合体性总是会存在着矛盾, 通过立体裁剪, 可以将两者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直观的三维状态下所有矛盾的关系会变的比较明朗, 这是在二维的状态下没有办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平面制图中只能通过一些经验的数据或是长期积累的审美感去制作出相对符合人体的样板, 在从平面转化成立体的过程中, 有一些弊端的形成是无法预测和想像的, 因为人体结构复杂的表面需要在保证服装款式美观合体的同时还要保证穿着的舒适, 这样才是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立体裁剪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 也是最简便、最直接的观察体验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它能很好的解决在平面裁剪中遇到的问题。

3 结语

服装要想在时尚舞台上永立不败之地, 就要有自己的风格。因此, 鼓励设计师进行原创设计, 要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要求设计师有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表现形式, 这种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在服装设计上有所表现, 更应该表现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中。立体裁剪技术在整个服装造型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更好地运用立体裁剪技术将设计意识实物化, 发挥它的作用, 提高设计师和打版师的专业素质, 让立体裁剪技术为推动服装的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辉.立体裁剪法[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邓鹏举, 王雪菲.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立体裁剪课程 篇9

1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 与平面裁剪、人体工程、服装材料学、服装工艺等课程密切相关, 只有各课程结合学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汇贯通。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中, 对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汇贯通的认识不够, 一般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年, 使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其他课程的辅助, 只能依靠纯粹的理论和固定知识来记忆教学内容, 在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 也错过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机会。

1.2 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存在误区

由于服装立体裁剪是在人体或者人台上直接进行裁剪的, 因此比较适用于褶皱较多、形状设计较独特的服装类型, 如果对于常规的平角和直角进行立体裁剪, 反而会因为约束力较小而降低了效率, 因此很多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师就会存在立体裁剪适宜夸张服装造型的错觉, 在进行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时过分追逐设计的夸张和独特, 而忽略了强调版型和严谨的服装立体裁剪的训练, 也忽略了立体裁剪后对于服装结构及平衡感的调整过程, 使得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了精髓。再加上进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时很少有教师会进行平面裁剪教学, 因此学生对这两种裁剪方式的掌握和灵活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1.3 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课时设计不甚合理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在人台或者人体上直接成型, 上身效果好且成功率佳, 但由于其要在前后期进行大量的修改, 所需要准备的服装裁剪工具也较多、裁剪实践也需要更多。一般来说, 前期准备工具、教师讲课、学生实践练习、讲评的时间少于4 小时是不能够完成的, 一旦中断裁剪过程, 将布料从模型上取下来就很难再还原回去, 因此立体裁剪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但是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一般在3 小时以内, 这与实际所需不符, 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立体裁剪课程时难以提高裁剪水平和效果的现象。

2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改革探索

2.1 增加融汇贯通, 提高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

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同步教学, 使得学生对各个课程的技能融汇贯通,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比和交叉学习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和平面裁剪课程同步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两种裁剪方式的对比中更好地明确每种裁剪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境, 提高学生服装裁剪的效率;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与人体结构课程的交汇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人体结构认识立体裁剪数据的原理和科学,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烦恼的同时, 也增加学生对立体结构及裁剪的深刻认识。

2.2 理论联系实践, 将课程设计更贴合校企需要

理论联系实践, 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企业中吸取专业制作服装的方法, 将服装立体裁剪的课程设计贴近企业的实际所需, 从大头针、立体裁剪的步骤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工学相兼的高职技能人才, 并为企业设置专门的服装设计室, 实现校企的合作共赢;还要求在立体裁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要延长学生的实践联系时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过程充分地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 并且掌握立体裁剪的详细步骤和精华, 提高学生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学习效果。

2.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微课和高效率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在大多数课程中的使用都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教师演示和理论授课时间, 在教师的真实人台裁剪演示过程中, 可能由于学生角度和光线的影响而使得学生观看不清, 影响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效果, 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演示过程完美地呈现在课件中, 并设置动画和动作分解等让学生详细学习每个裁剪的细节和过程,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是一个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目前教学中还存在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存在误区、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课时设计不合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职服装立体裁剪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融汇贯通、提高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 理论联系实践、将课程设计更贴合校企需要,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改变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法来提高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琴方, 刘冬云.关于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14 (03) .

[2]张文斌, 王晓辉.试论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 (05) .

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 篇10

折裥相对常见的是应用于女装中的上装造型设计上,能够为原本平凡机理增添生动性和层次感,从而使女上装的艺术设计更具韵律化和立体感美感。在具体应用中,折裥既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应用,也可以整体性地改变服装肌理的强弱和疏密,从而使服装刚柔形态得到充分展示,使服装在有方向变化的前提下实现重叠的层次感,展现出仪态多变性的上装造型效果。裥饰具有形态丰富的裥纹展示,并在灵活多变的造型设计中具有了广泛的应用性。而女装因为女性形态的特殊性,在上装的应用中通常要越过胸线,以展现自然的合体效应。本文从折裥立体剪裁技术在女上装中的应用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折裥造型性质分析,在遵循立体裁剪技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折裥立体裁剪技术的灵活式应用。

折裥的造型特点

折裥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造型和体型的需求,通过对部分衣料进行有规律的熨烫或者折叠来完成,使服装表现出一种动感的特征,就折裥立体裁剪整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庄重性和内向性以及较强的规律性,具体的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的立体效果

折裥的服装形态具有一定的三维的空间立体感,整体有显著的多层次立体效果。

2.较强的方向性

在具体应用中,进行折裥的部位总是会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规律性的折叠,整体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方向性和秩序感。

3.运动性

在服装展现上,折裥在制作过程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其在着装过程中会随着人体的自然动作特点的方向进行运动,或折叠,或打开,具有极强且丰富的运动形态。

4.装饰性

折裥的造型会给服装带来立体感和动感以及肌理感,使服装整体有灵活的因子和成为,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和想象感。

5.立体塑形感

在折裥的运用中,当其通过人体曲面时,会实现省道的隐藏,就能够有效的通过人体的线条动作灵活的进行塑性,改变传统的造型特点,使服装能够在更加贴合人体需求的基础上,更具立体感,展现极强的塑性形特点。

折裥立体剪裁技术原则

在进行折裥立体剪裁设计时,首先需要对服装的款式和造型进行分析,然后在通过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立体裁剪。

1.衣身造型线确定原则

衣身造型线的确定需要在模型上面通过标记线来确定,不同的款式有不同的折裥造型线和衣身分割线,根据衣身造型线进行确定。一般而言,有折裥的衣身上必定有分割线的存在,在确定过程中会应用类比法,来对分割线的最低点和最高点进行确定,然后再同人体的时间形态进行对比之后,就可以使其两点在水平方向实现正确连接,并用仿形法将分割线标出,在此过程中需要将衣身造型线同具体款式保持一致。

2.剩料互借原则

在折裥立体剪裁中,衣身的大部分是通过一定数量且形状不规则的衣片所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各个衣片都需要重新进行材料的准备,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造成布料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可以通过对剩余材料的借用来实现立体剪裁,余料互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衣片间的有效结合,以更加完美的形态进行呈现。

3.逐渐折叠调整原则

折裥的展现一般为多个的形态,如果是固定式的则需要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进行固定折叠,不可忙乱行事,并且还要对折叠中的深度和位置以及形态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同款式的要求相一致。

4.折裥与省道合并原则

当折裥经过人体的背、臀、腹、腰、胸等曲面时,需要将省转移到折裥中,以有效实现两者之间的合并,能够将女性优美的体态淋漓尽致的进行展现,且又符合整体设计的工艺与结构要求,也使服装更具贴合性。

5.划线、修剪原则

对基本轮廓线和折裥位置进行点影之后,开展划线和布料修剪的作业时,需要注意不要将折裥布打开,在折叠完好的布料上,通过弯尺或者直尺按照具体的点影完成划线,且要确保整体轮廓的顺畅和完善,并留出进行修剪的缝份量。最后需要将折裥布打开,然后根据基本的轮廓线将整体形态进行完整描绘。

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

折裥衣身的设计给人体赋予了多层肌理感的立体效果。在具体应用中,就需要对折裥造型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解和认知,在掌握基本技术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有效化的立体剪裁。本文对折裥立体剪裁在具体应用操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1.前正面布的立体裁剪

将前正面布的胸围线和中心线实现同人体模型的固定和对齐,并实现对领口的粗裁,并将肩部和领口进行有效的理顺及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该环节需在领口部分保留适当的松份,并对其开展修剪,然后再行固定侧缝,最后将整体的布料在分割线的指引下,从上至下有效扶正,并保持侧缝布料和腰部布料线条的柔顺。另外,将多余部分可推向袖窿处,保证前正面布与人体的有效贴合。

2.折裥布的立体裁剪

进行裁剪时,需要用大头针将折裥布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固定,该过程中的上端布料尽量少,而下端则需要留出充分的余料,将折裥量留出。然后再根据女装的具体要求,在折裥部位进行造型的固定,且注意折裥量同各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以有效保持一致和同人体的充分贴合,然后再根据省道与折裥的合并原则,实现曲线部位的二者合一,以更加完美的展现出女性体态的丰满。

折裥布的立体裁剪需要在折裥布上沿着模型的分割线、肩线、侧缝线等基本轮廓,进行点影作业。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折裥位进行点出,然后利用修剪和划线的原则,通过弯尺和直尺的不同工具应用,实现点影的有效连接,但也要注意在此期间的流畅性和缝份量的留白,以为立体剪裁提供合理的空间。

3.袖窿布的立体裁剪

袖窿布的立体裁剪同样需要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固定。沿着曲线的运行方向实现袖窿布的抚平和固定,然后沿着整体轮廓进行点影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定点影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转角处。在实现点影的整体连线时,要将袖窿线圆滑顺畅地画出,然后将多出来的布料剪除。在进行侧面布的立体剪裁时,其处理方式同袖窿布如出一辙。在具体应用中,还是须要考虑到女装的整体造型需求,进而进行折裥的立体剪裁。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折裥立体剪裁设计时,需要通过类比法来实现分割线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确定,然后通过仿形法实现分割线形态的确定。在基本的应用中要遵循剩料互借、省道与折裥合并等基本应用原则进行折裥的立体剪裁,使其在女装的应用中将女性的独特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并实现同人体的充分贴合,总之,我们对折裥立体裁剪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类比法来定分割线的高低位置,要按照仿形法确定分割线的形状,同时采用剩料互借、逐渐折叠调整、折裥与省道合并、划线修剪等原则进行折裥立体裁剪,将独具韵味的女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女装达到充分合体.通过系统地分析折裥的造型性质,以及其立体裁剪技术原则,可以有助于我们在女装立体裁剪实际变化中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折裥立体裁剪在具体应用中既要严格遵守应用的基本原则又要灵活展现折裥在女装中应用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平.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上一篇:问题主线下一篇:民用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