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2024-07-11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精选十篇)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1

语料库语言学对英语短语的研究成果对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提出了挑战:语言学习再不是单纯学会在句型内填入合乎语法规则的词, 而是从常见的词项入手, 通过观察其上下文的语法搭配、词汇搭配、语义搭配来理解该词项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使用规律。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师要教这些词汇的哪些方面以及怎样教这些词汇。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从语料库语言学延伸出来的词汇教学理念, 即:1) 基础英语教材应该教学生最常见的基本词汇及其基本词义和最典型的使用范式;2) 语料库方法对教材词汇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有独到的贡献。笔者尝试运用语料库手段对教材词汇呈现的广度和深度展开调查和分析。一般说来, 广度调查旨在了解教材是否呈现了最基本的词汇形式;深度调查旨在了解教材是否呈现了这些基本词汇的典型语义和使用范式。其调查方法是通过对比教材的词汇表与参照词汇表。

(一) 研究思路 (见表1)

对表1的说明如下:

1. 目标词表从人教社2007版的《新高中英语》 (New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全套 (含1~11册学生用书、练习手册和听力材料) 检索出来的约7500个词簇, 以下简称“教材词表”。

2. 参照词表1) 是从课标词汇表 (2004年版, 不包括短语) 词簇化 (lemmatizing) 之后得出的3320个词簇, 以下简称“课标词表”。

3. 参照词表2) 是基于国际5大英语语料库和词典的2600个基本词表。该词表由谢家成合成 (2008) 。[2]

4. 以上所有词表都作词簇化处理, 如将动词work, works, worked, working等自动归入动词词簇work。

5. Natural Grammar (Thornbury, 2004) 展示了数亿词次的BOE语料库中100个最基本词的最常见语法句型及意义, 最典型的词汇搭配及意义和习语表达式, 并配有相关练习。[1]

(二) 研究问题

本文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 人教高中全套的词汇在多大程度上与语料库基本词汇在形式上吻合?

2. 人教高中全套的词汇在多大程度上与课标词汇表在形式上吻合?

3. 英语最常用的100个基本词汇在人教新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法、语义和词汇搭配呈现状况如何?

(三) 研究步骤

本研究的检索流程如下 (见下页图1) :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对教材词汇的广度分析

在对上述三个词汇表的对比分析之后, 得出教材词汇的广度调查结果 (见表2) 。

注:表中的数字均指词簇的个数。

表2显示, 人教新高中英语全套教材的词汇与语料库基本词汇表和课标词汇的吻合度分别高达96%和99%, 这表明该套教材的词汇呈现广度非常接近两个参照词表。笔者在对两个“缺失词表”的103个和43个词进行词类的粗略划分后发现, 缺失的词类绝大部分具有构词法方面的特征。这便引起笔者对缺失词进行以下排查:1) 看其是否属于参照词表的派生词;2) 看其是否是由参照词表中的两个单词连接起来的合成词;3) 在排除1) 和2) 类词之后, 看剩余的缺失词是否在教材中出现过其派生词但不是词根 (结果见表3) 。

观察以上教材缺失词的构词形式发现, 第一类的派生词在相对语料库词表一栏中占有近40%的较大比例。它们大都是某些词根加上词缀的派生词, 主要包括:动词派生的名词后缀-tion, -ment, -ance, -er, -ce, -al, 名词派生的形容词后缀-ive, -ic, -ble, 等等。而进一步调查发现, 有关这类构词法的练习设计在新教材中已经出现了接近10处, 可见教材对构词法学习的重视。至于第二类的合成词, 则在相对课标词表一栏中占14%,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 课标词表中有不少是合成词, 而合成词的拼写和意义往往从表面观察便可得知。至于它们是否应该或怎样进入课标词汇还可磋商。第三类缺失词是指某些词簇的核心词虽然未在教材词表中出现但却已出现了其派生词。这个部分在两栏中的比例最为突出, 分别占14%和35%。例如, 该套教材虽然没有出现过apparent, fortunate等词型, 但却出现了apparently, fortunately, unfortunately等。对于这类词汇, 通过学习构词法能举一反三, 并不难掌握。排除了这三类结构的缺失词, 教材词表的缺失词其实就剩下几十个 (见表3第5列的49和22) , 它们分别只占两个参照词表的1%和0.06%。这些缺失词有相当部分是抽象的名词和动词, 如priority, regime, commission;而且有不少与英、美两国的社会政治和法律有关, 如legislation, democracy, solicitor等, 显示了这类语料库基本词汇的社会文化色彩。这些词除了个别词大都不是经常使用的高频词, 也未能进入本文的2600个语料库基本词汇表。

经过对缺失词汇的结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教材对课标词汇和语料库基本词汇的覆盖程度。也就是说, 我们不必一发现教材没有百分之百地覆盖课标词汇和基本词汇就大惊小怪。借助语料库进一步看清缺失词的词性和组合结构便可以廓清问题的实质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例如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词汇派生结构的关注, 等等。

以上涉及的只是一个广度调查和词汇形式的呈现数量问题。以下是对基础英语教材呈现基本词汇的深度调查。

(二) 对教材词汇的深度分析

Thornbury (2004) 曾经从数亿词次的BOE语料库提取出100个出现频数最高的基本词汇并且基于频数归纳出其最典型的语法搭配、词汇搭配及语用意义。他认为掌握了这些其实就会自然地学到英语的基本语法。[1]笔者将这100个基本词带到上述的教材语料库中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仅这100个词在人教新高中1~11册课本中的呈现总频数竟占了全套书词汇总呈现量的近一半 (44%) !其中, 每个词在该教材中的复现率从8千多次到14次不等。如此之高的复现率预示着它们强大的组合和搭配能力以及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从中抽取了三个不同词性的词, 即动词COME, 名词WAY和语法词THAT来进一步调查目标教材对它们在语法搭配、词汇搭配和语用意义等方面的呈现状况, 参照的是Thornbury (2004:32, 148, 180) 对这三个词的语法句型、词汇搭配、习语及其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归纳性描述。[1]其结果分列如下。

1. COME (含come, comes, came和coming) 在该套教材中有234个语例, 表明它是一个搭配能力很强的动词。具体使用范式见表4。

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 该教材的两百多个COME语例中有近4/5呈现出其语法搭配范式1) , 进一步观察这些语例发现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到某个地点来 (come to a certain place) ”;而比较抽象的表达, 如come to power, come to a conclusion等, 只有5例。至于其余的三个常用句式, 即“come to do something”“come and do something”和“come doing something”则占14%。在词汇搭配和习语呈现方面, Thornbury (2004) 对该词列出的18种常见搭配在目标教材中出现了5类, 10种常见习语出现了4种。对于那些尚未呈现的, 如come at somebody (带威胁性地走来) , come down with (染上疾病) , come into money (继承款项) be come round (被说服) 等短语, 则可能需要教师在课内外阅读遇到时提点一下, 而前提是教师要有关注短语搭配的意识。

2.名词WAY (含way和ways) 在目标教材中检索出272个语例, 使用范式分布见表5。

表5显示高中教材中WAY对于Thornbury (2004) 描述的前三个最典型的语法搭配范式均有出现而且呈现频数比较均匀, 共占总数 (281) 的76%, 主要是突出了用way表示做事方式或风格的用法, 体现了该词在现代英语使用中语义比较泛化的倾向。第4种句型出现极少, 只有made my/our way to the edge of the crater两例。对于Thornbury书中列举的13种习语教材呈现了5种。值得注意的是, WAY在教材虽然出现如此频繁, 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出现在各类练习的指令语中, 似未见到有专门的练习设计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这类最基本和最常见词的使用形式、意义和语境。

3.高频词THAT是一个兼实意词和语法词功能于一体的词, 在目标教材中出现1460例, 主要呈现使用范式见表6。

表6显示的调查结果发现, 所有上述句型都曾在教材中出现, 频数由几个到一两百个不等。值得注意的是, 用作从句先行词的that要比作指示代词的that更为频繁。这可能是高中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教学的一个特点。在that作从句先行词的350多个语例中, 最频繁出现的是语法2-1句型 (170多例) , 进一步调查发现Thornbury (2004) 书中的对该句型所归纳的9个典型动词基本都在教材呈现 (guess除外) 。其次是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100多例) , 说明该句式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一个语法重点。具体针对它设计的语料库辅助的练习设计可参考笔者的网页 (2) 。

四、结语

本文对教材词汇的调查和分析显示, 新课程高中教材的词汇呈现既符合大纲词汇表的要求, 也基本与从5个大型语料库提取的2600最基本词汇相吻合。同时也表明使用语料库手段调查和评估教材能够帮助我们透过批量的语言事实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教材编写语言特征, 如词汇输入的基本相貌、相关的练习设计, 等等。而透过这些特征又驱使我们去思考教材编写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教学理念。语料库的调查越深入, 引起我们反思的问题也越多, 如以下几点。

1.现行课标词汇表的生成理论依据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仅仅为了在考试命题的时候帮助判断“是否超纲吗”?

2.由于我国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所涉及话题内容都有所不同, 这都可能影响教材对基本词汇的选择和呈现, 那么来自英语本族语者大型语料库的最常见的词汇 (如2600个基本词) 是否要100%地出现在现行教材中?

3.教材词汇与语料库基本词汇的吻合度应该体现在词簇、词型的数量吻合还是要延伸至其基本意义、典型使用范式的吻合?应如何看待那些不相吻合的词?

4.占呈现量40~50%的100个最常用基本词应该在高中教材和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与其余的3500~4500的非基本词是什么关系?如何协调处理?

5.笔者听到不少一线中学教师反映:在日常教学和考试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最感困惑的往往不是新词, 而是那些已经学过的词出现在新语境中的新搭配形式。倘若目前的课标词表和教材词汇表不可能穷尽这些搭配, 那么我们的教材开发者和广大使用教材的教师能够做些什么?

看来, 语料库视角下的教材和教法研究将驱动我们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手段对中学英语教材的词汇呈现展开调查, 发现课改后的新教材在词汇呈现的广度上基本覆盖了目标语的最基本词汇, 而在深度方面的呈现则仍有改进的余地。该研究凸显了构词法在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性, 也证明语料库手段有助于通过提取批量语言事实来调查和评估教材。

关键词:教材词汇,语料库,广度调查,深度调查,构词法

参考文献

[1]Thornbury.S. (2004) .Natural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篇2

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只见课文不顾其他。要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例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引《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满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说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所谓“深度”,绝不是离开课文和学生实际故作高深,它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才会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所谓“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引”,着眼于“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3

东方艺术·大家: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风景题材感兴趣的?

张新权:大概是2000年开始的,之前主要是人物绘画,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转到风景题材。一开始画老上海都市,然后是舰船系列,接下来是园林系列,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有十多年的时间。

东方艺术·大家:从画面的形式上来看,不少作品既有印象派的感觉,又有东方写意的味道,您如何平衡这两种方式?

张新权:我自己感觉没有明显印象派的影子,主要的应该还是带有意象的或者说表现的成分多一些吧。印象派在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是一个转折点,作为一个画家来讲,对现代、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肯定要有一个认识,以便帮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种选择和确定。对于我个人来讲更多的是喜欢一种带有自由性的表达。艺术本身需要吸收一些喜欢的和有益的资源来用于自身,可能是印象的,也可能是抽象或立体的,但最终还是希望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么看作品里具象和抽象的问题?

张新权:其实我的画不属于纯具象,也不属于纯抽象,而是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地带。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很多作品里透露出一种历史感,可否谈一下它的来源?您觉得这种历史感与当下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关联?

张新权:回忆起来,这种历史性的感觉一下子也很难说清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关注点。人的情感往往是这样,似乎过去的事情是美好和令人回味的。比如人的童年,少年,中学时代,大学时期,回忆起来都非常的美好,当然憧憬也是一种美好,但过去的事情是人亲身经历过的,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种情结。当然每个人在回忆的时候方式不一样,我可能倾向于从这个题材延伸到一种从过去的事物到现在的一种比对关系当中。拿都市来讲,上个世纪初,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西方的文明在中国开始萌芽出现的那种文化,那种建筑、艺术,甚至时尚,服饰,生活的习惯等等,与中国传统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建筑的风格、样式,交通工具,比如有轨道的电车、邮政马车、轮船、街道等等,与现在相比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或者说陌生感虽然符合绘画取向,但不能限于如实叙述,所谓的“历史感”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不是直接式的再现,而是借助于此的阐释形成新的认识。

东方艺术·大家:从色调的感觉上来说,新的作品跟早期相比,艳丽或纯度高的越来越少的,可否谈下这种变化的原因?

张新权:刚开始画都市的时候,画面追求了一种灰的、所谓深沉色调,它不是纯客观颜色,更多是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从都市过度到舰船以后,更多的颜色比较鲜明,比较强烈,是用了夸张和象征性的色彩。像《巡逻艇》、《致远舰》,绘画本身应该对人的视觉起到某种引领作用,作为一种视觉的符号,启发人们视觉上的感受力和思维,由此引发对其事物的关注。到了园林系列,又转到比较和煦的、单纯的色调里面去。提炼与归纳、剃除现场感是画园林的初衷,滤掉条件光色变幻的丰富性,沉去浮华与喧嚣,置园林于历史的时空中,沉淀出其空寂与玄思的落寞美感,是我希望表达的园林。

东方艺术·大家:风景这一题材对您来说最有魅力之处是什么?

张新权:单就最近的园林作品来说,她其中就蕴含着奥妙无比的极其丰富的视觉元素,古朴韵厚的苏州园林承载着东方文化的悠远传统,变化万千,气韵非凡,曲径通幽,奥妙无比,当漫步其中总有恍惚梦回久古的诧异和相逢迥异的惊奇。我希望能以松弛的身心获得那份莫名的美妙,去体味心手相应的自由,寻求那种梦幻的惊诧,这些就是我感受风景的魅力之所在。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4

“一家人”的宣传理念——单兵突击固然可喜, 强弱分明更可堪忧, 我们追求的是广电媒体整体的宣传质量和宣传形象, 只有实现人才的共有、智慧的共享, 才能使广电媒体的宣传水平、质量和艺术在一个相对高度的平台上整体提升, 从而赢得整体形象的口碑;

“一家人”的事业理念——“各台”为政, 必然衍生自谋发展、自图壮大;“分治”掌权, 必然盲目攀比、重复建设。这是体制的弊端, 台管体制给了我们确立“大事业”观的契机:集中财力、均衡发展、整体推进, 办大事、办难事;

“一家人”的创收理念——一个屋檐下, 频演口水仗, 暗箱诋毁, 价格恶炒, 内耗严重, 这是“三分天下”时滋生的痼疾顽症, 既损害了广电媒体的社会形象, 又让平面和分众媒体钻了空子, 削弱了广电媒体整体的创收能力, 现在是一个“粮库”了, 一把“钥匙”了, 尽管还是“分灶吃饭”、“分餐配给”, 但是整体利益下的调剂机制能够将创收的理念宏观化、创收的利益福利化, 从而达到消弭内耗、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家人”的竞争理念——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 使“两台一报”往往以个体参与媒体的竞争, 不但要与同质媒体抗衡, 还要同纸质媒体打拼, 又要提防分众媒体的偷袭, 有意无意的可能还会牺牲自家兄弟……拼智力、拼财力、拼人力, 单打独斗, 消耗惊人, 既疲惫不堪, 又难知成败;整合了, 一体化了, 广电的竞争对象也就明晰了, “一致对外”成为共同的目标, 整体出击、集团作战, 战略的规模优势、战役的个性优势, 将会使广电媒体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话语权、舆论掌控权和广告占有权。

“一家人”的理念一旦形成, 就会诞生统一意志下的探索和实践, 从淮安广播电视台媒体整合一年来的实践来看, 广电媒体的整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在合作中既要保持媒体的特色, 又要鲜明媒体的个性, 惟有如此, 整合才不会做简单的加法, 甚至荒唐出减法, 而是演绎出乘法。那么, 合作的路径和共赢节点在哪里呢?

一、以人才、节目的优势为依托, 合力打造精品栏目, 使媒体优势得以充分展示

广电有着鲜明的媒体特色, 占有广大的媒体市场和受众群体, 这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缘于媒体的竞争和受众的需求, 需要不断地改版和扩充, 这就需要必须的投入。“两台一报”分治时, 只有各自去承担这些消耗;广电媒体整合后, 我们找到了合作的路径。

人才资源实现了共享共用。淮安是戏曲之乡, 是一代“戏圣”王瑶卿、周信芳、现代红娘宋长荣的故乡, 戏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群众需求, 然而, 淮安电视台戏曲专业人才匮乏, 不似电台藏龙卧虎。没有整合前, 电视台要么从剧团聘, 要么从电台暗箱用人, 戏曲节目办得勉勉强强。整合以后, 电台的专业戏曲编导、主持人才可以大大方方地现身电视台的戏曲节目, 由于他们的知名度和在戏迷中的美誉度, 电视戏曲节目颇受戏迷的热捧;又因为是统一策划和运作, 根据电视、广播的传播特征, 逐步实现部分节目的同步播出。如此, 节约“财力”, 增值“才力”, “质变”节目, 一举三得, 广电媒体具有“通才”水准的人才, 由各家独有变为大家共用, 使他们拥有了更大的舞台。

节目平台实现了资源聚合。淮安人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在全国首创并在全国推广, 是江苏省“十大名牌”栏目。但是创办8年, 其服务性和舆论监督力逐渐衰减, 加之传播的局限性, 节目亟待改进。媒体整合, 电视人广播人在瞬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往, 电视台也想办一档服务类监督性栏目, 但是由于主持、采访、服务系统的人力不足, 因投入太大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 电台有成熟的编导主持人才, 对节目驾轻就熟;电视提供时段和技术支持, 利用电台的直播室, 并对节目注入电视元素使之体现电视的特征, 一档日播一小时并机直播的《政 (行) 风热线》节目应运而生, 有电视的画面直观, 有广播的主持互动, 有督办的服务系统, 节目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再度热播。

由此以推, “两台一报”的节目资源、人才资源为媒体在宣传上进行全面广泛的合作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基础, 可以创造出媒体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合作平台。但是, 有人担忧这种合作会不会削弱媒体的特征, 淹没媒体的个性, 这种思考是有前瞻性的, 所以, “两台一报”的合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新闻类节目的差异性策划合作原则。

深度是新闻节目的共同追求, 而深度来自策划的力度, 这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如果, 把分散在广电媒体的策划人才集中起来, 组建专门的策划团队, 在差异化原则的指导下, 对整体性宣传、阶段性宣传、主题性宣传进行整体的策划;同时对宣传的主题、典型的发掘、传播的时机、发布的密度等进行同步的或是错位的媒体布局, 既可以保持媒体的个性特色, 又可以形成交替互补的整体的宣传声势。但是, 合作绝不可抹杀媒体的个性, 把电视、广播、报纸的记者“整合”起来, 冠以“新闻中心”, “调度”采访, “通稿”共用, 这不是整合而是毁灭, 许多县级台在这样的“理念”下葬送了媒体和人才的个性。

2. 服务类节目的互补性个性特征原则。

广播电视服务类节目的个性化表现在:电视更多的单一性诉求, 广播更多的互动性诉求, 这是媒体特征使然。然而, 广电服务类节目在服务对象和内容诉求上有相同的一致性, 譬如美食节目, 这类节目的合作务必要融入广播和电视的元素, 合作不是内容的照搬、主持的互换, 而是元素互补、相得益彰。

3. 娱乐类节目的联动性资源共享原则。

电视娱乐节目追求高端化、大型化, 广播娱乐节目趋于专业化、小型化, 平面娱乐活动专注户外化、社区化。娱乐节目和活动是满足受众文化需求的必须, 然而, 毋庸讳言, 它更是提升收视率赢得创收的一种盈利手段, 所以, 它又是高投入的“烧钱”节目。在广电“分治”的情况下, 相互之间“禁闭”明星, “封锁”节目, 生怕自家的“猪”成了人家碗里的“肉”, 这是情有可原的。整合以后, 广电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原则下有了实现联动的条件, 根据媒体娱乐节目的设置、整体娱乐活动的策划, 统一调度资金、统一运作市场、共享文艺资源、分类制作节目, 这种联动运作的性价比是科学的, 广电媒体对外要善于做“娱乐大餐”, 节目制作要精于做“娱乐套餐”, “大餐”万人品尝, “小餐”媒体美食, 这是联动的真谛。

二、以资源储备的积淀为依托, 科学分割广告市场, 使广告资源得以深度发掘

媒体整合后的广告运作体制, 有“大一统”整合的崩溃, 有分分合合探索的迷惘, 有壁垒森严的旧体制的延续, 广告整合无论在理念上, 还是在机制上还处在摸索阶段, 缘其牵一发而动全身, 涉及根基, 关乎根本, 决策起来委实有些底气不足。但是, 如果不在广告上进行合作, 依然是封闭式的各自为政, 就无法显现广电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以资源储备的积淀为依托, 在某些行口科学分割广告市场, 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媒体的长期经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强势广告市场, 有着丰厚的广告资源储备;竞争是没有禁区的, 广告市场上没有你我, 只有占有的多少, 竞争近乎惨烈, 广电媒体不能自伤于这种内耗, 应当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占有份额很小又无优势广告市场, 统一由一个媒体代理运作, 然后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内部的消耗没有了, 外部竞争的整体话语权增强了。就淮安台而言, 电视台有10年少儿节目的创办积累, 丰厚的学校人脉资源是电台、电视报所不可企及的, 把学生市场分割给电视台运作, 成立广播电视少儿艺术团, 然后根据媒体的付出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 这是一种理想的市场合作。又如, 就汽车广告市场来说, 电视台有传播的媒体优势, 但价格太高阻挡了广告客户的进入;电台有专业的交通台作支撑, 占有强势人脉资源和价格优势, 于是, 电视台积极支持电台运作车友俱乐部, 延伸汽车广告的产业链, 并把汽车广告交由电台代理, 在保证电台广告价格和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作出价格的让步, 满足汽车客户进入电视的需求, 如此合作皆大欢喜, 电视栏目《车天下》开播, 首期出单就是电视台两年的汽车广告量, 这是独立运作时不敢想象的。着眼于广电媒体的长远考量, 科学广告市场的分割, 在内部谨慎地推行专业化广告代理, 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从广告合作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看, 广告合作应当坚守以下原则:

1. 整体谈判的合作原则。

广电媒体要成立专业的广告谈判机构, 任命谈判代表, 全权行使全台的广告谈判权。凡是大盘广告都要依据投放总量、媒体分量以及价格体系, 进行整体谈判, 一个人、一张嘴、一个价, 杜绝“放水”价格、贪图小利而被客户各个击破的现象。

2. 委托代理的合作原则。

缘于人脉资源的不同, 信息的不对称, 加之“分治”状态下的独立运作机制, 广告人因各为其“主”而浪费了许多广告信息共享的机会, 所以有必要建立广告委托机制, 激励广告人抓住每一条广告信息, 实现广电媒体每一个创收的机会。广告人要时时刻刻捧着“三个碗”, 有秧就育, 有粮就收, 要有“大粮仓”的意识。委托有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利益驱使所然,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机制来加以规范, 严防新的内耗产生。

3. 均衡价格的合作原则。

坚挺价格, 死守底线, 固然在理, 但是具体到某一类广告上也不尽合理, 你放弃人家拿去了。所以, 广电媒体要聪明起来, 要判断某个产品在本地广告市场的总量, 分析广电在所有媒体中占有的广告份额, 在内部适当地均衡价格体系, 只要在整体的总量上高于其他媒体, 或是“两台一报”的任何一家占有了较大的广告份额, 在价格上就可以做出灵活的处置:一家坚挺, 一家守住, 一家打折, 以三家媒体的广告引入作为竞争的筹码, 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对客户而言是有诱惑力的。这不是“放水”, 而是“养鱼”。

三、以传播的个性特色为依托, 形成垄断广告产品, 使掌控地位得以牢固确立

广电媒体的广告产品是平面媒体无法取代的, 平面媒体、分众媒体以及社会广告公司能够与广电竞争的就是日益繁盛的活动营销, 这对广电媒体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目前的现状是活动营销形式上大同小异, “克隆”大战, 价格混战, 既伤及自身, 又殃及客户。广电必须打造出“我能”你“不能”的垄断性的活动平台。譬如, 广播电台的车展会, 有自身主持和互动的特色, 有广电报平面的支持, 有电视台的直播造势, 使活动的传播在人群上、区域上, 实现了交叉覆盖, 在效果上实现了视觉听觉的立体化融合, 这是一种完美的到达率传递, 是最具惟一性、特色性、垄断性的本体化的活动营销, 客户对此赞誉极佳。广电的文章要在这儿出大彩、中大奖。基于这样的判断, 我们在活动营销上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 鲜明个性主体的合作原则。

活动的创办主体一定要坚持本体的个性化原则, 创意个性特色、个性主题、个性形态, 多媒体的传播合作包办不了内容的新颖独特, 市场的内容定位借助媒体的个性化诉求得以充分地表达和造势, 这是永恒的守则。所以说, 有了完美的内容和完美的传播, 广电就能打造出垄断性竞争品牌, 实践中广电人已经尝到了甜头。

2. 分类包装推介的合作原则。

前期造势是活动营销的关键环节, 聚集人气对吸纳广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主题风格的整体设计、表现形态的个性包装、整体推介的分类诉求、个性特色的集中展示, 主题推介要“一律”, 表现手法要艺术, 媒体诉求要多样。广电的“万跑齐轰”务必要质变为“精确制导”。

3. 成本核算分摊的合作原则。

合作不是不考虑各自的利益, 广告成本、节目成本、设备成本、人力成本等等, 要逐步地探索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成本机制, 实现合理的分摊和合理的收益。但是, 在整合的前期还是要算大账, 电视分摊一些电台、报纸的成本, 电台、报纸化解部分电视的消耗, “模糊学”要在这里“亮相说话”, 斤斤计较, 算盘山响, 乱哄哄势必一锅粥, 放在整体的利益天平上, 科学!

四、以利益机制的调节为依托, 畅通媒体合作渠道, 使媒体融合得以充分自觉

媒体合作一旦成为自觉, 广电媒体的生产力就将得以充分地激发, 体制的改变使合作的渠道畅通了, 但是合作的自觉还要用利益的机制来引导和刺激, 行政“推动”, 命令“拉动”, 奉献“鼓动”, 一时或可有效, 久了难免尴尬, 合作的链条就会弯弯曲曲、别别扭扭、疙疙瘩瘩, 希冀达到理想的合作自觉, 就应当坚持利益机制的原则:

1. 部门利益的保全原则。

整体利益的提升, 可能在局部损失某些部门的利益, 而部门之间是利益实体的竞争, 指标、奖金、形象、政绩……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所以, 我们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对部门利益加以机制化的保全, 灵活、适度、科学地加以维护和调整, 宁可“锅”里少些, “碗”里也要多些。

2. 个人利益的补偿原则。

个人利益永远是至上的, 特别是广告经营的模式愈来愈专业化、行口化、个人化, 广告市场的调节分割、委托代理的实施展开、市场份额的调剂挤占, 可能对个人广告的经营产生影响, 而广告人是靠广告总量生存的, 所以, 只要是合作对他们造成损失就要以适当方式给予补偿, 这既是遵循广告规律的必然, 也是以人为本的必须。

3. 媒体利益的激励原则。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篇5

———五论认真学习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体制和优化环境为重点,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统筹内外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3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关键是靠改革开放;我们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路子,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各地都在加速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先机,竞争日趋激烈,哪里的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聚集。而要做到“体制活、环境好、开放度高”,就必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我们的资源、区位优势以及难得机遇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破解矛盾和问题,开拓发展新天地的必然要求。目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对我省来说,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用开放的思路谋划和推动工作,特别是要善于抄近道、迈大步,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三级跳”,使河北发展的活力更足、步伐更快。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改革要有新突破。在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同时,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投资、社会事业、非行政许可三个重点领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审批程序,精简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消除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门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同时深入推进农村领域改革。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开放要有新进展。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大力度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发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及各类园区的作用,推动招商引资的聚集发展。要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质量,增强招商实效。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发展民营经济要有新成效。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降低民营经济的“进入”门槛,最大程度地放开放宽放活。建立完善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辅导等服务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等实际问题,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深入推动全民创业,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

确保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环境要有新改善。围绕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全方位做好各项工作,增强河北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抓经济、上项目,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充分考虑投资者合法利益。要采取坚决措施,严厉打击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开发项目中设置障碍、百般刁难、敲竹杠等恶劣行为。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6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国的互联网流通、消费、零售的行业高潮已经到了,同时也快结束了,我不相信以后会再有一个马云。中国在过去大约15年时间里,第一个解决了沟通,第二个解决了消费,第三个解决了流通,最后解决了金融,这些都是零售消费。

但是我在想,为什么美国发明了互联网,但却没有诞生阿里巴巴,只有亚马逊?我的观点,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全部都冲着零售消费,买便宜货、求方便等等,我们会走进死胡同。当然这条道路必须要走,但不要过度依赖它,这只是中国的“非改革红利”。

由于流通环节的落后,由于金融行业的封闭性,由于很多领域包括医疗和教育还没有开放,所以中国的网络扮演了一个先锋,首先冲破了它的壁垒,实现了改革。“非改革红利”到今天大家享受得差不多了,东西不能再便宜了,假货也不能再卖了,我们的方便已经足够了。

今天,我们要在前面的基础上,在所有硬软件和网络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动员所有的网络向生产能力进军,学特斯拉,学苹果。人类的经济循环是生产、流通、消费,我们现在都在互联网上享受,够了!

再说第二个话题,我到汉堡去看了很有感触,我参加了6个中小企业的会议,参观了巴黎的汽车展,3D打印的4500欧元成本的汽车,已经造出来了。

最后德国工商业大会的副主席告诉我,他们小公司正在4.0工业革命领域里不断地开发。他指的就是刚才我说的3D打印、智能化生产、复合材料、物联网,还有很多的医疗设备。我看到一个令人震撼的远程医疗的东西,像蚊子这么大,注射到静脉里面,手术台在美国,操作者在德国,隔空就能在心脏里搭桥,不用动手术也不用麻醉,远程就可以实现。就这么一个小东西,中国现在造不出来。

我们享受GDP的增长,享受富起来的乐趣,享受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我们还得想想什么是国家真正的实力,什么叫生产力。

可是我们反问自己,我们花了多少心思,用网络的技术和各种手段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尤其是深度。考察这一波的工业革命4.0版,我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发现意大利北部、奥地利、瑞士北部、法国东部,包括以色列,它们组成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火车头,但是大家注意,这一波工业革命现在还不包括中国。

我们还沉溺在网络流通消费、零售方便,这个当然不可否定,它可以改善人们生活,但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当天,我跟马云说,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人口这么多,市场这么大,我们的国情应该是立足制造业,但是非常可悲,第一小企业没法干了,我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王传福;第二小企业拿到的贷款的成本要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而美国是1%到2%,欧洲是负利息,所以我们的中小企业有跑路的,有放影子银行的,这两把刀很危险。

中国刚刚富起来,以后往哪里走?

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很久,中国的制造业升级缺两个东西:第一心态,瑞士人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天雪地里,静静地做一个个小的零部件,一做两百年,中国人有没有这个心态?很少有,都很浮躁。第二我们有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生态?也很少,任正非从美国动员几个科学家来到深圳做研发,但他们最终还是回去了,因为没有很好的研发环境。

今天,我们具备了这么庞大的网络开发基础,我们还有那么多聪明的创业者,我们应该跟上这一波4.0工业革命,即网络+机器人+自动化,否则就会错失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前美国、欧洲的制造业都来中国搞合资,但这一波工业革命不需要廉价劳动力,况且中国的劳动力也不便宜了。

能不能有更多的投资人向制造业进军?中国人有能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东西,我们有太多的聪明人,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想马上发财,希望有一两批傻瓜,一两批工程师,像很多德国人一样,两百年做一个小产品,做的深度深到你没法想像,我们需要独具匠心,而不是马上发财,忘记你的发财心,忘记那些首富们,用新的网络技术,不断进军,总有一天奇迹和财富会找你。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7

据《文汇报》消息, 在上海作协新锐作家专题研讨会上, 评论家葛红兵一反上海评论话语温情脉脉、一团和气的作风, 毫不留情地向“80后”新锐作家们泼上一盆冷水:“今天我想说一点实话, 我必须承认在看一些新锐作家写的作品时常常感到胆寒、焦虑和担心, 原因之一是我们大多数作者并不尊重读者的阅读期待, 可能更愿意进行一种炫才式的写作———炫语言、炫感觉、炫阅读经验, 表面看起来很先锋和前卫, 但是如果沿着这条路一路走下去, 时间会把你们的感觉磨平, 也会把你们所钟情的时尚生活抹平。”他进一步指出:“新锐作家要学会适当离开个人的感觉, 挖掘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甚至跟民族的情感要深度。另外, 对生活要有种批判态度, 不要沉浸在当下的感受里志得意满。”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8

Flash是美国的一家公司 (MACROMEDIA公司) 于1996年6月推出的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它是矢量图形编辑和动画创作的专业软件, 主要应用于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创作等领域, 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交互式矢量动画标准, Flash技术广泛应用于网页动画制作、教学动画演示、网上购物、在线游戏等的制作。

AS是一种脚本语言, 是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它一般由语句、函数和变量组成, 主要涉及到变量、函数、数据类型、表达式和运算符等。Flash使用AS给动画添加了交互性。在简单动画中, Flash按顺序播放动画中的场景和帧, 而在交互动画中, 用户可以使用键盘或鼠标与动画交互。例如, 可以单击动画中的按钮, 然后跳转到动画的不同部分继续播放;可以移动动画中的对象;可以在表单输入信息, 反馈你对公司的意见等。使用AS可以控制Flash动画中的对象, 创建导航元素和交互元素, 扩展Flash创作交互动画和网络应用的能力。

2 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实现

2.1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思路是:假设初始状态是图中所有顶点未曾被访问, 则深度优先遍历可从图中某个顶点v出发, 访问此顶点, 然后依次从v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图, 直至图中所有和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 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如图1所示。

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得到的顶点访问序列为:

2.2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的基本思想是:假设从图中某顶点v出发, 在访问了v之后依次访问v的各个未曾访问过的邻接点, 然后分别从这些邻接点出发依次访问它们的邻接点, 并使“先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先于“后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被访问, 直至图中所有已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 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图1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得到的顶点访问序列为:

3 Flash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

本课件包括4个场景:第1个场景是欢迎界面, 包括算法演示主题;第2个场景是说明性场景, 为邻接表表示的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的演示说明, 并有两个按钮:深度优先遍历按钮与广度优先遍历按钮;第3个场景是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第4个场景是广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

(1) 当点击欢迎界面的start按钮时, 进入说明性场景, 对即将进行的算法演示进行初步了解。

(2) 当点击深度优先遍历按钮时, 进入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演示场景。由于屏幕空间有限, 给定的图包括7个顶点。在指定的输入框内随机输入一个大于等于0小于8的正整数, 点击开始按钮进入动态演示深度优先遍历过程 (如果输入数据有误则出现一个提示框, 告诉你输入有误。如图2所示) 。演示过程中, 单击暂停按钮演示暂停, 点击播放按钮, 继续演示。演示完毕后, 显示出深度优先遍历序列, 同时弹出对话框提示演示完毕 (如图3所示) ;点击重新开始按钮, 则可以重新输入要遍历的最初出发顶点;还有一个返回按钮, 点击它可以回到第二个场景, 即说明性场景。

(3) 当点击广度优先遍历按钮时, 进入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演示场景。同样, 在指定的输入框内随机输入一个大于等于0小于8的正整数, 点击开始按钮进入动态演示广度优先遍历过程 (如果输入数据有误则出现一个提示框, 告诉你输入有误) , 整个演示过程通过队列实现。演示完毕后, 显示广度优先遍历序列, 同时弹出对话框提示演示完毕;点击重新开始按钮, 则可以重新输入要遍历的最初顶点;它同样有一个返回按钮, 点击它可以回到第二个场景, 即说明性场景。

4 具体实现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是基于图的邻接表实现的, 只要源点确定, DFS (Depth_First Search) 序列唯一。演示中, 灰色顶点表示未访问过的结点, 黑色顶点表示已访问过的结点, 邻接表中, 演示了访问顶点Vi寻找未连接点的全过程。该场景中用到的元件实例如下:

(1) 场景图, 如图4所示。

其中用到的元件实例包括:图中的每一个顶点, 这里将其影片剪辑实例名称分别定义为V0, V1, V2……V7;图中每一个顶点又包含的静态文本V0, V1, V2……V7和影片剪辑实例dq;图中连接每一个顶点的黑色连接线;图中每两个顶点之间还包含影片剪辑实例j01、j10, j12、j21, ……j67、j76。

(2) 邻接表, 如图5所示。

其中用到的元件实例包括:邻接表中的每一个结点a00、a01、a02、a03, a10、a11……a13, ……a70、a71;每一个结点又包含动态文本V0, V1, V2……V7, 0, 1, 2……7 (它们的变量均定义为zifu) 和影片剪辑实例dk;邻接表的每两个结点之间的灰色箭头;邻接表每一行结束的结点上还包含一个倒V形状的影片剪辑实例;另外场景中还包含一个专门用于编辑动作脚本的影片剪辑实例jiaoben。

(3) 按钮。用Flash可以很轻松地制作出各种动感十足的按钮, 体现出Flash的丰富交互特性。按钮是一种特殊的元件, 当鼠标经过、单击、按下或离开按钮时, 按钮将呈现不同的状态。

5 结语

Flash以其超强的动感画质和多事件的触发机制, 为课件的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Flash作为课件设计的首选工具, 并且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本文把Flash应用于《数据结构》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算法, 以动态交互的方式把算法的流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能够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进取, 一方面让学生对枯燥难懂的算法易于掌握,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牟正春.Flash 8中文版动画与交互设计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张国全.Flash 8中文版精品动画制作100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赵英杰.Flash ActionScript高级编程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4]王智强.Flash Professional 8动画设计完全攻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5]周丽娟, 王华.新编软件工程实用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6]腾龙设计工作室.Photoshop CS创意设计精选50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7]陈家齐.用Flash制作交互型课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 (23) :92-94.

[8]章力成.Flash MX动画制作案例教程[M].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004 (9) :22-48.

[9]陈冰.Flash第一步——ActionScript编程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15-49.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9

一、在“同文”对比阅读中突显文本对话的“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 一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时往往不够深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总是浮于文本表面。“同文”对比阅读强调的是基于文本重点语言与表达方式的研究性阅读, 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1.借助对比阅读, 感受文本语言的精确性

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感悟是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课文, 往往具有精确的语言, 这些语言都是值得学生揣摩、推敲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文本的精确性语言。

例如, 《燕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在这个句子中, 作者通过“赶”字把小燕子从南方赶来时的急切心情进行了生动描写。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换字对比来感受“赶”字的精妙运用。笔者提问:“同学们, 在这个句子中, 可不可以把‘赶’字换成‘飞’字?”学生通过对比发现, 如果把“赶”字换成“飞”字, 虽然表达的意思一样, 但是, 不能够突出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时的急切心情。

这样, 在换字对比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对文本精确的语言进行深刻理解。

2.借助对比阅读, 感受文本表达的形象化

文本的精确性语言能够突显文本的生动性, 而这一些精确性的语言在形象化表达的过程中, 更能够突显出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化表达方式进行对比阅读, 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例如, 在《白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中, 作者为了表现出鹅走路时傲慢的姿态, 有这样的描写:“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在这里, 作者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 对“净角”是很陌生的, 因此不能感受这个比喻手法带来的形象性效果。在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的。首先,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时的场景的视频, 然后提问“:净角出场时和鹅的步调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观看了视频, 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步调都是不慌不忙、大摇大摆的。

这样, 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形象性。

在以上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采取对比阅读的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并未出现“比喻”的概念, 但是, 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认识不再概念化, 不再空洞, 这正是“比较”的魅力所在。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就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精确性与文本表达的形象性, 从而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二、在“异文”对比阅读中拓展文本对话的“广度”

在阅读教学中, 多数教师往往只采取“就篇论篇”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由于没有考虑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 不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异文”对比阅读注重的是对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章的主题、内容或结构进行研究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异文”对比阅读有效拓展文本对话的“广度”。

1. 相同主题文本间的对比阅读———丰富文本的体验

在人教版教材中, 有很多相同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蕴含着相同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对比阅读中丰富文本体验。

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有 《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 这两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述了地震发生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 抱着坚定的信念, 历尽艰辛, 成功地在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的故事, 对伟大的父爱进行了歌颂, 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则对母亲在生活极其拮据的情况下给作者凑钱买书进行了叙述, 对伟大的母爱进行了赞扬。在学完这两篇课文以后,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比阅读:“同学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与《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分别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 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 并且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两篇课文虽然描述的事情不相同, 但是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是相同的。在这两篇文章中, 两位作者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写, 都对伟大的爱进行了赞扬。

这样, 通过对比阅读, 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体验到这两篇课文中所蕴含的相同主题, 自然能够深入体会到作者在这两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相近内容文本间的对比阅读———理解文本的意义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相近内容的课文, 这些课文几乎都在同一单元中, 它们所蕴含的文本意义也往往是相近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相近文本内容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这样, 学生就能够有效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例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有《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对我国西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和美丽风景进行了描写, 《美丽的小兴安岭》 则对我国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景及物产进行了阐述。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就很容易发现, 《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美丽及富饶进行赞美, 在这两篇文章中,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这样, 学生在对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的过程中, 就能够有效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意义, 从而达成高效阅读文本的目标。

3. 相似结构文本间的对比阅读———习得文本的写法

教师应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的文本结构形式是相似的, 是学生进行仿写的典范。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具有相似结构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内化, 在模仿迁移的过程中习得文本的写作方法。

例如, 在《桂林山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中, 作者对桂林水景的静、清、绿和山景的奇、秀、险进行了描写, 整篇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 把桂林山水的美景写得很具体。像这样写景类的文章, 在人教版的很多课文中就曾出现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的。因此, 在教学中, 当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内容和写法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感知以后,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发现, 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就能够将景色写具体。

当有了这样的感知以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两篇文章的写法, 对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色进行描写。这样, 学生就能够对文本结构进行内化, 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质疑的广度和深度 篇10

( 一) “知识”的定义、分类与发展

“什么是知识”,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实, 知识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和, 它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类。直接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间接知识是指通过其他各种途径, 比如书本、语言、观察等多种方式方法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同样重要。但是,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间接知识将显示出其更强的重要性。

知识若按其内容划分, 一般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在这三种知识之上又产生了哲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量”也就是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

人类为了延续和传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创造和发展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经验, 以更有利于当代和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便产生和创造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传递体系,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经历或看到的现代教育体系。

( 二)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知识

现代教育体系无论从什么视角去观察, 都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方式, 这也应该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这样, 因为它具有连续性很强的特点。有一个“知识树”理论, 或者是叫“知识图”理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的“知识树”理论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的知识图, 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从“知识树”理论可以看出, 自然科学知识是层级关系中相互依赖性最强的一种关系, 换句话说, 就是自然科学知识很少能有人不经过下一层级的学习与训练, 而直接跳跃到更高一级的层级上学习。而社会科学知识则不然, 任何人、任何时候, 可以从任何一个“知识树”中的知识链条上开始学习, 也就是说, 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需要更多的下一层级知识的积累, 而可以从任何一个层级上开始学习。

思维科学知识比较特殊, 它既有很强的外显性, 又有很强的内隐性, 这两者又在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方式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理论的提升与概括等方面被高度地统一起来。它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有下一层级知识的积累, 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并不十分看重下一层级知识的积累, 它既隐含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之中, 又游离于这两者之外,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教育活动中, 不管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还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以及对思维科学知识的学习, 其实都是对其中某一类“知识”的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 让学习者自己去消化理解、融会贯通, 然后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 去解决自己当前或今后在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三) 人与知识

知识的学习, 使人不断地对自然和社会加深了解和认识, 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学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造着现实的世界。而不同的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个别的存在, 而是一种普遍的现实。有一个“人的七种能力”的理论, 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人所具有的这七种能力分别是: “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能力、音乐能力、空间关系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不同的人在这七种能力中, 有强项有弱项, 有高有低, 有快有慢, 或多或少, 既不会一项没有, 也不会七项全占, 但总体而言, 这七种能力在不同人的身上, 其差异还是相当显著的。人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 注定不同的人在接受不同的知识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人们在传递知识的时候, 根据不同的人群, 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思想和方法。比如, 因材施教、差异性教学、有教无类等。

在人与知识之间, 也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就是人是可变的, 而知识是相对不变的 ( 已有知识) , 人是能动的, 而知识是被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 不得不让我们在研究人对不同类型知识接受时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的同时, 进而研究知识构成要素各层级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就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二、学校教育视角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 一) 知识广度与深度界说

知识是有广度和深度之分的。所谓的“知识渊博”应该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渊”是指其所掌握知识的深度, 即在某一专业领域所占居的位置, “博”是指其所掌握知识的广度, 即指一个人的知识面。这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是指那些被人为确定了的、具有一定衡量标准的、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被外界认可的知识。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 含专科和本科)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 博士后研究生) 等不同的学历层次, 无不表明一个人所掌握某一类知识的深度, 或者叫做“专业高度”。而知识的广度则是以上各学历层次必须修习完成的所有学科, 也可以说是所涵盖的范围。

狭义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像极了一个人为预先设定的一层层看得见的台阶, 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攀登, 才有可能达到“知识”的巅峰, 只不过在攀登这个知识巅峰的过程中, 被淘汰出局的人会越来越多,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理想的终点。当然, 也有人不为那些人为预先设定的台阶所左右, 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 所谓自学成才) , 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能力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但这种所掌握知识的“最高境界”需要有一个外界认可的过程, 只不过这个认可的过程却是无比艰难的。不像那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 ( 毕业文凭) 那么令人神往, 那么令人眼花缭乱, 那么充满着诱惑力, 因为那是经过“专门机构”认定的东西,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狭义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是, 当前正在趋之若鹜的各种证书的考试, 包括律师证书、会计证书、教师证书等职业证书的考试, 它们也是人为预先设定了标准、范围的。

广义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是指除了以上所说的那些被人为预先设定了的之外的所有部分, 它包括大量的不能被量化的东西, 比如社会阅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能力等, 不一而足。

( 二) 时代意义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对社会发展而言, 不同的时代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这主要体现在对学历的要求以及界定哪一级学历的标准上。当前, 中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这是法律所规定的, 任何人不可违背。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实行的是普及高中教育, 这就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是不管如何规定, 不同层级的学历是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的, 而且这些标准是逐级递进的, 一般不可以跨越式发展, 也就是说, 不可以小学还没有毕业, 就直接上了大学, 或者是去念了研究生 ( 不论是博士的, 还是硕士的) 。

既然不同的学历层次有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那么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 ( 或技能) 就是一个既定的数字, 这个既定的数字又是人为确定出来的, 与人在社会实践中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多少, 恐怕很少会有人回答出来了。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那相差的部分到底是多少, 这部分内容重要不重要, 恐怕就更不会有人回答了。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相差的那部分内容有一些还是很重要的, 否则, 为什么会出现高学历者被低学历者给骗了的事情出现。

其实, 这类事件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 学历层次像极了一个六层的“生日蛋糕”, 第一层是所有小学毕业的人, 第二层是所有初中毕业的人, 越往上人数会越少, 层层选拔与淘汰, 一层压一层, 最上面的一层就是博士研究生了。而这个上小下大的“生日蛋糕”, 只是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知识的“深度”而已, 而且还是人为制造的“深度”, 很少能说明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广度”。

这有点像“冰山理论”。浩瀚的大海上漂来一座冰山, 人们总是先看到它浮在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 而淹没在水面之下的那一部分冰山无从看见。人们只能透过显露在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冰山, 来猜测其水面之下冰山部分的大小。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是这样, 人为确定的那些知识很像水面之上的冰山, 大小不等, 高矮不一, 小学、初中等毕业的人其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就小,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毕业的人其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就大, 人们据此来判断其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的大小, 但这往往会误判的, 因为谁敢肯定那座冰山没有被搁浅, 其暴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可能就是他的全部。

如果用“冰山理论”来暗喻知识, 那么显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 其次是社会科学知识, 最后才是思维科学知识。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正好如此相反, 特别是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能隐藏的更深, 更不容易被查觉和发现。

上一篇:政府信息网站下一篇:母线充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