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2024-09-03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精选十篇)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1

一、动画专业设置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师资力量薄弱、体制、结构不合理, 缺乏动画教育人才

近年来, 动画事业在我国发展比较快, 社会需求也比较大, 好多院校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仓促设立了这个新专业。这个情况在河南省也比较突出, 目前在河南省高校从事动画教育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是艺术设计教师或计算机教师转入动画专业, 对现代动画的艺术和技术并不是太专业。当然现在随着动画专业的发展, 大部分的专业教师倾向于年轻化, 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青年学生, 而他们对动画的认知还处于表面, 缺乏动画的实践磨练经验。师资力量薄弱、机制、结构不合理, 缺乏动画教育人才是阻碍河南省动画教育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 专业报批与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

专业的设置对高校来说是有条件和限定的, 设置或申报新专业, 必须先科学论证开展的可行性, 在申报动画专业之前要研究这一专业的内涵外延、教育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并要考虑生源状况、市场需求, 地方经济特色等因素。以实施本专业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 进行专业申报或设置。一些院校弄虚作假, 审批部门不深入调研, 就签字盖章, 这样很难促进动画教育合理、健康的发展。

(三) 动画教学基础设施差

河南省的大多数学校的动画专业建设投入很低, 有的可以说是投入极少, 几台电脑等简单的设备就招生办学。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动画台、线拍仪、定位尺都没有。没有高投入, 就没有先进完备的动画教学设备, 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尽快改变动画教学基础设施差的状况是河南省动画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四) 专业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些高校不了解动画行业情况, 特别是人才需求情况, 盲目克隆动画教学计划, 教育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动画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握宽与专的关系, 培养出的学生知识能力宽泛不实, 深度不足, 既不是复合型, 也不是精专型。

二、河南普通高校的动画教育该如何改革

(一) 改进聘用制度, 改善师资结构, 引进具有真才实学的师资力量

不拘一格用人才。这里包括动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 可长期聘用, 也可短期聘用。针对动画教育师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可以与动画公司或企业合作, 请一些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和兼职教师, 以弥补有些实践环节课程缺少师资或师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不足。

(二) 科学论证动画专业的报批与设置

无论学校还是审批部门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主要是指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只有在现实条件已经具备或经过短时间努力能够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开设相应专业。

(三) 改进招生形式, 提高招生质量

要保证动画人才的质量, 首先要从高校生源的质量抓起。要保证动画人才的质量, 首先要从高校生源的质量抓起, 动画专业招生要有动画专业加试。

(四) 加强动画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教学基础设施配备水平是高等动画教育实践教学的保障。对于河南省的一些院校来说, 现在就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有点不现实, 但既然设立了动画专业就应该把先最基本的动画教学设备配置齐。

(五) 正确定位, 使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从动画教育的角度来看, 国外动画教育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大都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与专业优势来开展课程教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或偏重于技术创新, 或偏重于艺术创造;或偏重于动漫影视, 或偏重于动漫游戏;或偏重于二维动画, 或偏重于三维动画等。

(六) 加大实践教学, 使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使动画教育与市场相结合

现代动画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人机合一性比较强, 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所以动画教育应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动画公司与院校、学生交流的对话平台, 提供了深入互动交流的机会, 也推动了相互之间的合作。

(七) 加强交流, 广泛合作, 院校联盟

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办动画教育更应提倡院校之间广泛的合作、资源共享、促进动画教育共同繁荣, 形成联合舰队, 集团作战。办学条件较弱的学校更要向条件好的院校学习、取经。

(八)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并且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动画设计师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学校的能力就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高等院校中的动画课程设置上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河南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 表明这个专业的教育还不成熟, 需要重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在动画教育自身发展中不断纠偏, 以使河南高等动画教育逐步完善和提高, 为中国动画产业提更好的动画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鹏.本土动漫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J].广西:出版广角, 2007.

[2]隋杨洋、毛佳.动漫产业:全球格局与中国发展[J]广西:南方论丛, 2006.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2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为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河南省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引导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

据悉,“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其中蕴含了三种“双导师”制度:一是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三是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有关负责人表示,“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双导师制”的实施方法为: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一线名师和优秀教研员顶岗置换教学。“双导师制”重点涉及基础教育的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14个学科。

据介绍,该项工作的试点时间为9月至6月。其间,计划安排100名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10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实施。(记者 陈强)

对河南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

引言:目前河南有民办普通高校10所,独立学院10所,中外合作二级学院1所,内地与港澳台合作二级学院1所,(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学校和自学考试助学机构不在本次调查之列)民办高校在校生已达到10.14万人,是2000年的90倍,占我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12%。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我省的民办高校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充分全面的了解河南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先后走访了黄河科技学院、华信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工商管理学院和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五所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我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艺术素质不高,57%的学生对自己的艺术素养不满意,4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对艺术素质教育对象的认识模糊不清,致使许多民办高校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时存在误区。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或者把精力大部分放在艺术院系的建设上来,或者热衷于各种艺术比赛、演出等,而忽视了面对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

首先,各民办院校的领导要弄清开展艺术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其次,加强课程建设是艺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展开。作为民办高校,他们需要通过组织艺术团体,举办各种课外活动,打造声势,甚至以获得所谓各种大奖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借以扩大招生,应付检查等。但事实上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团体的学生只是少数,特别是一些艺术特长生。而广大的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或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更多的学生提高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展开,在课程建设基础上使学生的艺术素质进一步提升或升华。

建立“三位一体”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机制

1、民办高校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置。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的要求,近几年我省公办高校相继设置了艺术教育的机构,与之相比民办高校进展缓慢。即使在个别艺术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民办高校中,实际上也多为教研室或课外辅导科一级的教学组织,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合理设置艺术教育机构是开展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根据一些先进高校的经验,并考虑到艺术素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和它的涵盖面较广的特点,笔者以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相对独立,并直属于学校管理,如设立“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学部”等;同时,由于艺术素质课程是面向全校的课程,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也往往牵涉到全校各有关部门,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校级的协调性机构来统揽全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如非常设性的“美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委员会”,由一位校级领导担任主管,并下设办公室,挂靠“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学部”,负责具体事务。这样,就从体制上保证了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2、文化艺术社团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在我省的民办高校中一般都有学生艺术社团,如合唱团、书画社、剧社等,这些社团大多是一些学生的自发组织,由学生邀请相关艺术教师指导,其管理多隶属于作为非教学单位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团委、学务处来管理,其结果是艺术教师带队指导了,最后却不能计入正式的工作量,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这些社团的提高。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和对其它学校的调查,笔者以为可以将艺术社团的教学纳入正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指导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按获奖级别相应计算工作量或相应予以奖励。同时要对重点艺术社团进行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艺术层次,在校内外争取多出成果,出大的成果,这样不但可以以点带面,促进其它艺术社团的规范发展,还能提高学校整体的艺术层次,活跃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应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各类文化艺术讲座、综合性的大学生艺术节、节庆文艺晚会以及其它校内外的演出、比赛,如全国、全省性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节等。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专项奖励或特别加分。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高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同时,还能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管理上讲,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每学年都应作出具体计划并认真落实,如对某些重点讲座进行系列化、课程化的管理,对某些演出、比赛,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艺术节、元旦文艺晚会等进行常规化的管理操作,从而实现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持久开展,充分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民办高校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3、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当前民办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还较为滞后,主要是专业的结构层面不够合理,目前我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艺术师资仍然以音乐、美术方向为主,缺少一些综合艺术,如影视戏剧、戏曲曲艺等专业方向的人才,以至所开设课程较为单一。此外,在编制上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艺术教育编制(学校总人数的0.15~0.2%)。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民办高校艺术教师编制不足,有的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艺术教师只有三四位,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干脆就没有艺术教师。对此,“就必须在逐步构建、完善本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学科结构的需要,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性别比例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高素质的艺术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通过进修、培训包括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现有艺术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

另外,还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挖掘现有的师资资源。目前我省民办高校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大多具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而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在笔

者所在的学校中,教体育的老师得过省级的声乐大奖,教中文的老师承担着影视研究的课题,图书馆的老师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学校要鼓励这些有艺术特长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个人正常的工作以外,投入到艺术素质教育中去,以推动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

逐步建立完善而切合各校实际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各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课程开设较为单一,结构不够合理,甚至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有的民办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仅设置了一门音乐欣赏课或美术欣赏课。更有甚者,在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民办高校至今尚未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或仅有一些艺术社团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笔者以为,根据艺术素质教育人文性、多元性、广泛性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特点,可以把整个课程体系分成教学与实践两大系列。其中教学系列由音乐、美术、综合艺术三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由若干相关课程组成,如音乐模块中可开设“交响乐赏析”、“民族音乐赏析”、“现代音乐赏析”等课程,美术模块中可开设“中外美术作品赏析”、“摄影艺术赏析”、“现代艺术设计”、“书法作品赏析”等课程,而综合艺术模块中可开设“戏剧赏析”、“戏曲赏析”、“影视赏析”等课程;实践系列由艺术技能、艺术活动两大模块组成,艺术技能模块可根据师资情况开设如“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钢琴弹奏”等课程;艺术活动模块则分成艺术社团和演出比赛两大类,其中艺术社团类又分为音乐艺术、美术和特色艺术三大块,如音乐艺术可包括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美术可成立书画社、摄影社等,特色艺术则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情况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戏剧社、曲艺社、DV社等。演出比赛类包括各种节庆综艺晚会、大学生艺术节、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在具体操作上,每门课程包括艺术社团的课程,按课时或训练工作量的多少来划定学分,并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获得的艺术课程学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可根据各校的实际适当增删。

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材建设。我省民办高校的艺术教师大多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加之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教学方法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甚至存在着专业艺术教材“压缩”使用的情况。对于非艺术专业来说,艺术教育其实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它的教学方法应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和集中划一的方式不同。艺术教师应努力扩展自身的文化艺术视野,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探索符合艺术素质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重视艺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对本校学生的艺术认知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要与学生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情趣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既要认真选择教育部门推荐的优秀教材,又要结合各民办高校自身条件和艺术教育的需要,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适用于本校的教材,促进教材建设的多样化。

整合现有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整合现有资源提升艺术素质教育。在这次调查中,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生的艺术活动场地有限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艺术活动只能借用教室、体育馆、操场、空地等场所进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艺术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将一些闲置的校舍、仓库、民房,甚至楼道等适当加以改造为画室、排练厅、视听室、展厅等艺术场所,装备一定的教学设备和音响系统,并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图书馆、校报、广播站等资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这样既可节省开支,又可推进艺术素质教育。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4

在政府层面, 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保证高校管理自主权

公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我国, 公立高校是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机构, 政府不仅是公立高校的建立者和所有者, 而且在资源方面和主要管理干部任命方面都掌握实质性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法律明确赋予高校诸多权力, 但在实践中, 高校的这些权力经常得不到政府的尊重, 加之政府相对于高校的实际强势地位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这些就造成了高校管理自主权的缺失。

在高校管理中, 聘任教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聘任教师是高校和校长 (校长办公会) 的职权, 此项职权中应包括高校聘任教师的程序和考核方式、标准等。这也是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般做法。高等教育法中这样的规定可以清晰地表明, 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聘任与学校的学术发展规划密切相关, 而且无论对于学校学术发展规划具体内容的评价, 还是对于新聘教师学术水平的考核, 都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总体上说, 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一般不具备必要的学术资质, 所以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高校教师招聘工作中应保持恰当的干预, 避免不适当的介入对学校的学术自主和健康发展带来伤害。

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 高校教师招聘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就有很大不同, 宜由高校自行确定招聘和考核办法。然而, 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并未对高校教师的招聘予以特别对待, 也并未涉及具体的招聘程序和标准。河南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 (豫人[2007]56号) 则要求高校教师的招聘需有考试和面试等环节, 且“财政拨款类事业单位面试考官必须从获得具备面试考官证书的人员中选取”。《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省属大中专学校公开招聘人员的试行意见》 (教人[2008]114号) 要求“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且试卷的“命题、制卷、阅卷由省教育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笔者认为, 这类规定值得商榷。是否必须闭卷考试、如何选择面试专家, 由学校和招聘教师的院系决定似乎更为合理。不是所有岗位的招聘都适合闭卷考试, 而只有本专业的人员才有资格确定面试专家的人选和成为面试专家, 政府不适当的介入会干扰学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事实上, 这些规定的实际效果也令人怀疑。据了解, 一些学校招聘教师的考试内容包括政治和时事、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 这些考试内容对今后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所需能力的相关性缺少必要的学术要求, 却存在将一些优秀应聘者排除在外的可能。

政府 (当然, 不单是省级政府) 对高等教育不适当的管理还存在于其他一些方面, 如对学校学术发展规划、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过多干预等。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 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必要的资源, 支持学校的改革, 当然高校有责任接受政府的检查和评估。政府试图将管理权深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领域, 不仅要“办教育”, 而且要“办教学”, 其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近两年, 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 希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 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安排。如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得到的“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那么更会使高校将精力用于争取项目上, 搁置既定的教学改革和学术发展规划。

相信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和每一个行动都是有明确目的的, 都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的。这些愿望是好的, 但是, 如果不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也不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政府干预, 即使在一些方面取得现时的效果, 从整体和长远看, 也会阻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比如, 政府对高校教师招聘工作的干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高校在教师招聘中的违规现象, 但这种干预却可能进一步将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固化, 使高校产生对政府政策 (包括不恰当的政策) 的依赖, 甚至不愿意按照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学术发展。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放弃对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的管理。比如, 要求高校公开招聘教师, 并对招聘工作提出原则性和程序性的要求, 而不是实质性地影响学校的招聘标准和结果;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估, 而不是对其工作的过程进行干预;对学校的招生工作, 政府也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以减少考试和招生中的作弊和违规情况。

创新对高校及其主要管理人员工作的评价是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不能用评价政府官员的方法考核高校主要管理人员。GDP增长率、就业率、人口增长率、环境指数等几个数据可以作为评价政府官员业绩的标准, 而如果仅仅用“质量工程”项目数量、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等几个数据作为评价高校校长、书记工作的标准则显得不妥, 那样会加重高校“行政化”倾向, 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建设和发展。评价高校主要管理人员是一项专业工作, 应该由专家作出鉴定, 因为几个简单的数据无法真实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 仅仅用几个简单的数据对高校进行评价也会影响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

在高校层面, 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合理、高效的校内管理机制

高校是一个学术机构。建立符合学术机构特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首先要确认师生们的学术权力。所以, 在学校学术事务的各项决定中更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教师, 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 而且随着知识越来越高度专业化, 本专业领域的教师对该领域的学术事务也应更有话语权。在学术决策中, 学校管理人员并不比本领域的其他教师更高明, 所以, 应将学术事务决定权交给本领域的专家, 重视他们在管理学术事务中的作用。

在高校的现实发展中,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干涉学术事务的情况常常发生。行政管理部门经常以“规范管理”为由, 介入每个专业课程计划的制订, 干涉课程考核方式, 特别是人事管理部门, 更是将教师管理理所当然地当做行政事务。笔者认为, 教师管理不能简单地划归行政事务, 因为教师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术工作。仅仅由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考核是不全面的, 也是不科学的。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 由不熟悉教师专业工作的人员考核教师, 只能使用所谓的“量化方法”, 如发表了几篇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获得多少奖励等。很多时候, 这些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所以,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该提高专业领域内教师的评价分量, 不仅要有本校专家的评价, 还要请校外的专家参与评价, 以相对科学地评价教师在学术界的地位。

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需要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力, 同时, 也应根据需要, 建立学校层次的学术委员会 (包含教学、科研、人事等委员会) , 建立院系层次的课程和教学委员会、教师考核委员会等组织。这些委员会要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 这样才能有效决策。这些并不是要削减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权力, 相反, 现代大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研究证明, 决策权的适当集中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所以, 在将学术权力交给教师的同时, 学校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教师编制、学科建设等应该由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首的管理机构决策。因为, 就这些问题做出决定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深思熟虑, 教师作为业余管理者, 通常缺乏相关信息, 他们也不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教学和研究管理中的规范, 也应由学校的行政机构监督执行, 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秩序和质量。高校管理是一个专门化职业, 政治化和经验式的管理都是不恰当的管理方式。校长是“大学及其知识与智慧、真理与自由、学术成就和公共服务等基本特性的保护者”, 他首先应是一位专业人士、一位出色的学者, 同时, 还应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学校的其他管理人员也应该是职业化的管理者。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5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由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1.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高等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1897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02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必须 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理念。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2.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3.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强调教育结果平等。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 2

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此消彼长,似乎无可调和。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既然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而且应该兼顾。在具体操作中,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一型”;一是“兼顾型”。在现实中绝对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必须作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

(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1.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副学士或胁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属于学位。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 3

费生。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1.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等12各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家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型”;教学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3.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3.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第三节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课 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学分制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4.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 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讲授法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并追求“增效效应”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 7

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第四节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第三节 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研成果。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的场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第三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6

【关键词】少林武术馆校;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An Exploration of New Modes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enan Province

ZHAO Xin1, HU Yan-bin2

(1. College of Martial Arts, Wuhan Physical Education Insitute, Wuhan 430079, Hubei;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at of martial arts as a whole for us to promote the health and activ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by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haolin Wushu academ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inding a distinctive and innovative way in teaching model and ways.

【Keywords】 Shaolin, Wushu academy,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民办武术馆校是由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体育群团组织发展而来的,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体育社会化、教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武术发展与传播的载体,武术馆校不仅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继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的魏来洲主任说,无论从武术流派、习武人数还是从武术的宣传来看,河南是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强省。现在武术界最热门的两个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都发源于河南,目前河南武术馆校有400多所,习武学员达10万人,基本上分散在全省各地,其中以登封、周口等地较为集中,仅以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来说,现有武术学校60余家,上规模的有20余家,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人,武校作为武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已表现出了武术产业蕴含的无限商机〔1〕。正确引导河南少林武术馆校的健康发展,对河南乃至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少林武术馆校教育发展现状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上千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改革开放后少林武术影响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有各级各类少林武术学校数百所,在校学生达数十万人,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大专教育(部分学校还设有留学生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少林武术教育的发展,满足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少林武术教育带动全国形成的独特的“武校教育现象”,影响波及海内外,少林武术馆校作为传播少林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林武术馆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而得到迅速发展,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培养优秀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少林武术馆校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惑,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办学的学历层次低,毕业生难以符合社会对武术人才的要求。武术人才的培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武术馆校提高办学的学历层次、继而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就长远发展而言,少林武术馆校的发展,培养层次的提升是必然趋势。调查发现,武术馆校文化课教学的师资情况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普遍较低,教学经验不足,兼职较多,授课负担较重等现象。最让人担心的是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较大,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2〕研究少林武术馆校教育面临的困难与不足,探析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探寻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2教育合作办学的内涵

合作教育是国际上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合作教育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中国。20多年来,合作教育这一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逐步探索形成了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就高等教育规模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将长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瓶颈问题有三个: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3依托高校平台提升少林武术馆校的办学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即将迈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和跟随阶段,需要从完全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第三,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的新使命;第四,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借助现已发展比较成熟的高等学府,依托高校这个大平台,使自身的教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得以提升。

3.1建立合理机制创造合作办学条件

制度化少林武术教育与传统的少林武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别。所以少林武术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制度化教育,但并不说明少林武术教育就真正跟上了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客观地说,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化教育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与现代教育接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当一部分少林武术学校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执行政策和规章制度时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却忽视了政策、规章和制度的强制性,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另外,部分武校忽视了自身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招生对像与普通学校的差别,采用了拿来主义,全盘照搬了普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造成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降低了制度的适用性。少林武术馆校要与高校合作办学,首先要建立规范机制,机制的本意则是机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教育机制指的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这些方式即机制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和九种子类型。一是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机制;二是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和监督服务式三种机制;三是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三种机制。〔3〕少林武术馆校可以参照教育机制基本类型进行机制规范,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3.2整合资源加强少林武术特色教育

合作办学的前提是不失少林武术特色,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高校武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特别是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中,将具有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大学生落实在武术馆校实习,并有高校专职教师辅导学生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社会实践能力会提高很快。高校可以为武术馆校提供好的教学经验、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信息平台,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林武术进入高校,无疑对“学院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冲击,为高校武术教学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成为普遍问题,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必须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方面必备的实习基地,这单凭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难以满足的。怎么办?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教育合作办学成为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少林武术馆校能够为高校提供部分资金和实习基地,这样高校与武术馆校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为打造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会起到积极作用。

3.3激发活力促进少林武术馆校办学育人模式

为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少林武术馆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是“请进来”。武校可以聘请当地高校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开设讲座,以提高教师前沿学术理论水平。二是“走出去”。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师,要定期到合作办学的高校进修,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进修后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武校,合理融入到教学中去,将有效地提升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具有少林武术特色的馆校建设。有了过硬的师资力量,少林武术馆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随之提高,培养出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也要激发武术馆校的办学活力,为部分少林武术馆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深造机会,为他们提供跨进高等学府的机会,这对武术馆校教育会是一个有力的刺激,有了好的出路学生自然会安心在武校学习、习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结论

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再者要积极开展高校与少林武术馆校教学领域的合作;还要扩大学生的规模,真正实现双向交流;最后就是建立某一地区的教育合作联盟。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少林武术馆校与高校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是少林武术馆校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76-78.

〔2〕爨逢春.河南省武术馆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3〕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22-28.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7

一、河南省三种类型高校公共艺术课授课采样调查

河南省目前共有八十二所高等院校,基本分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高校分别为综合类型的高校,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如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民办高校如升达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及一些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在如此众多的高校当中,基本每所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高校如此重视公共艺术课程,这与国家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从国家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l999年6月,《中共中央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包括艺术在内的人学科课程。”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更明确具体的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的课程设置要求。河南省诸多高校也都将公共艺术课纳入了课程教学范围,但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多不同,有的是以选修课方式出现,有的以公修课的形式呈现,不管各个高校以何种方式将艺术课纳入教学中,也不论各校是选择音乐、美术,也不论是选择何种课程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艺术课在各个高校都开展起来了。本文的调查研究与问题意识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三种类型的高校中,笔者分别在每种类型的高校中选择一所学校(综合类型的高校选择郑州大学,高等师范院校选择信阳师范学院,高等职业专科学校选择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然后再以电话访谈的方式每种类型的学校选择三到五所进行调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基本可以呈示河南省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全貌。

1、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课授课情况

从学生规模看,综合类高校的学生人数最多,高的师范师院校次之。从上课形式上,这两类高校基本上是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授课的,所谓“大课”的上课方式,是不同系别的学生在一间教室同时上课,所谓大课,按照目前高校的招生与班级人数规划,每个班级是四十到五十人,那么,一节大课至少有两个班级,多得有四个班级同时上课。如2014年郑州大学的公共艺术课有的是两个班级同时上课,有的是三个班级一起上课,信阳师范学院的公共艺术课和郑州大学的情况基本一样。公共艺术课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该校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艺术系或艺术学院)的老师,也就是说,艺术课教师在完成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要承担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授课任务上,每个学校采取的方式也各有差异,如郑州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完全由艺术专业的教师承担,信阳师范学院的公共艺术课则由音乐学院与其二级学院(名称是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的艺术课教师共同承担,而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艺术课程则由外聘教师(学校出资从校外聘任、不占本校教师编制的教师)完全承担,本系在职在编教师只负责本系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

2、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在授课形式与课程内容

我们知道,自从扩大招生以来,学生人数激增,以前的教学系都升格成为学院,如高等师范学院中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虽然各个系、部升格成为学院,学生数量也达到了升格的标准,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并没有随着招生的激增而迅速配备(实际上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那么多合格的高校教师)。同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都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在教师不增加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器乐课大部分都需要一对一授课)不得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专业老师非常疲劳的完成本院的专业教学尚且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就更没有更多时间兼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然而,条文之下公共艺术课的课程任务又必须有艺术专业的老师教授,其他院系的教师又不懂艺术课程,在这样一种态势下,这种动辄上百人、多则三四百人的大课授课方式就顺理成章的了。那么,如此的大课形式,最合适的课程方式莫过于艺术欣赏课了,据笔者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河南高校公共艺术课大部分都采取了这种上课方式。在大课授课背景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音乐欣赏(或音乐鉴赏)、戏曲欣赏、电影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传统音乐欣赏等,器乐实践课程几乎没有。

二、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促进他们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它在高校的开设状况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而从上文公共艺术课授课方式的呈示不难发现,高校公共艺术课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公共艺术课程这种“大课”形式人数过多,课堂秩序很容易混乱,即使是比较适合大课方式的音乐鉴赏课(戏曲鉴赏课或电影音乐鉴赏课)、美术鉴赏课,在如此多的课堂人数之下,艺术课教师需要“声嘶力竭”的讲课,两节课结束,教师的嗓子基本上难以承受其后的教学任务,在不得不完成授课任务的情况下,其教学的有效性难免会受到影响。有的学校硬件设施比较好,讲台中间配备有固定的扩音设备,授课教师可以借助话筒节省嗓音,但这样一来,教师就被固定在话筒前边,教师的手势语言、板书解释等受到局限,课堂也就缺乏了活力和生机,难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效率势必不高。其二、在授课内容上,各种形式的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着与基础教育艺术鉴赏课的重复。其三、公共艺术课程的多元化实际上是艺术鉴赏课程的多样性。

从师生比例来看,教育部对于普通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有着明确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应占学生在校总人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我省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配备远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虽然说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理应具备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理应具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但在具体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逐步解决,以其真正达到公共艺术课的有效性。

摘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本文选取河南三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与逻辑推理,呈示出河南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着课堂人数多、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师生比例差距大等问题,并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8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 是指高校结合时代特色、具体国情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大学生的专业结构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等因素, 向大学生传授创业基本知识, 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 培养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并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教育工作过程。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 承担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

1 河南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我国加入“WTO”后, 按国际有关规定, 最近几年将全面放开我国国内市场, 实质上就是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大家都在国际大市场中, 在统一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竞争, 遵循的是“能力至上, 优胜劣汰”原则。应该说, 这既是我国面临的挑战, 又是我国发展的机遇。但由于我国国民整体的创业意识较低, 创业能力不足, 虽然有许多市场发展和创业的机遇, 但是传统习惯的影响, 大家习惯了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敢于勇于接受创业挑战的人并不多。另外, 我国的一些企业也缺乏竞争力, 对当前的市场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至于那些原本就处于竞争弱势缺乏创新能力的组织, 在未来的几年必将被时代淘汰, 唯有敢闯敢干具有很强创业能力的人, 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2 是河南省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都离不开企业, 而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人才, 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 河南省正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区建设, 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提高创业能力, 从而为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1.3 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劳动生产率已经逐步被知识生产率所取代, 所以我国的教育制度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急速推进。大众教育阶段, 不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增长, 高等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因此, 高校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适应市场化的创新创业人才。

2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2.1 问卷设计

为了探讨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由22个问题组成, 分为五大部分: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态度 (1-5) ;创业教育的机构和师资情况 (6-10)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 (11-14) ;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15-18) ;对创业教育的评价 (19-22) 。

2.2 调查对象

选取河南商专、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测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问卷370份, 剔除无效问卷20份, 有效问卷为3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1.7%。其中男生147人 (44.5%) , 女生183人 (55.5%) ;一年级学生28人 (8.5%) , 二年级学生58人 (17.6%) , 三年级学生184人 (55.8%) , 四年级学生60人 (18.1%) ;本科学生181人 (54.8%) , 专科学生149人 (45.2%) ;文史类学生104人 (31.5%) , 理工类学生224人 (68.5%) 。

2.3 调查结果

(1) 河南省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虽然我省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成功的案例不多。但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持积极态度, 创业意识强, 对创业感兴趣, 但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少, 渴望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 渴望创业教育。在问答“你是否想过自己要创业”的选项中, 选择“想过”的同学占74.9%, 选择“没有想过”的同学占14.5%, 选择“无所谓”的同学占9.6%。在被问及“你对创业感兴趣吗”这个选项时, 回答“感兴趣”的同学占64.1%, 回答“不感兴趣”的同学仅有14.3%。由此可知, 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梦想, 对创业情有独钟。但是, 在调查“你对创业知识了解多少”这个问题时, 选择“很了解”的同学只占4.6%, 回答“不了解”的同学占62.8%, 回答“一般”占32.6%。在问及“你对创业教育了解多少”这个选项时, 有88.2%的同学回答“不了解”, 仅有4.2%的同学回答“很了解”。在问及“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创业教育吗”这个选项时, 回答“有必要”的同学占88.9%, 只有5.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9.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2)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机构和师资情况。

河南省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和专职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 甚至有47%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是一回事”, 这和访谈中的信息是一致的, 许多高校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笼统的归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而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基本上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任, 既是创业教育指导师, 又是职业生涯规划师, 同时还是学生工作者。对于“你所在学校有校领导参与本校创业教育指导吗”这一问题, 有80.5%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 说明创业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至于“你所在学校有聘请企业家参与本校创业教育指导吗”这一问题, 只有21.5%的大学生选择了“有”, 说明高水平、有经验的创业教育指导老师比较缺乏。

(3)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调查得知, 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在开课方式、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很多高校只是把它掺杂在某个课程之中, 或者通过一个专题讲座应付了事, 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另外在课程内容上, 理论讲授多, 实践指导少, 并且理论脱离实际, 没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在访谈中, 一些学生表示学校只是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既没有专门的课堂, 也没有专业的教材。学生们获得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是学校教育, 而是网络, 一方面说明学校创业教育的不到位, 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息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67.6%的大学生建议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 这样学生有更自由的选择。另外, 学生们希望学校更多地侧重于创业实践指导,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 如参加企业实习、参加创业规划、参加创业大赛等。

(4)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由上表可知, 5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缺乏组织与创业相关的活动, 有78.2%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大赛, 有64.4%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缺乏创业氛围。由此可见,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缺乏。

当被问及“如果你想创业, 你希望得到学校哪些帮助”这一项选项时, 人数比例最高的依此是:创业能力训练 (占84.3%) 、创业实践活动 (占82.6%) 、创业知识 (占68.9%) 、创业政策支持 (占65.1%) 、创业资金支持 (占63.3%) 、专家咨询指导 (占52.8%) 、创业场所支持 (占46.8%) 。

由此可见, 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在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高职生最希望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知识培训,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在这几方面的教育缺失。

(5) 河南省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创业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河南省大学生也基本顺应这一趋势, 接受创业时代的到来, 但是, 由上图可知, 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并不满意, 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不是特别满意, 有56.8%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活动不满意, 有49.7%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不满意, 有45.6%的大学生对政府支持创业的政策不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热情, 而是真真正正想要加入创业大军, 想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专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进而增加创业成功的系数。

参考文献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和造就合格体育教师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中教学能力的调查, 了解学生教学能力的现实状况, 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全国学术性期刊和大量相关书籍, 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研究线索。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部分高校教学实习基地的体育教师以及正在实习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具体情况, 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1.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高校准备教育实习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 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回收率9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应具有的工作能力, 它包括教案编写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合理运用教法的能力等。

2.1 教案的编写能力

教案是教师把备课内容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一种形式, 是教师教好课的重要保证。体育课教案一般分为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的内容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课后小结等部分。

2.1.1 教学目的与任务

从调查的结果看, 在目的与任务的撰写上, 实习生对于体育课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认识不全面, 偏重于育体的功能, 而忽视育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对于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任务方面, 书写过于笼统, 往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团结精神”等一语带过。在调查中有76.3%的学生, 对于体育课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培养勇敢、果断、自信心等意志品质, 竞争时的良好心理素质、想象力、创造力等细节方面很少涉及。这些情况说明实习生理论知识缺乏或者是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学习不够系统, 使实习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使体育课堂的教育功能不能完全实现。

2.1.2 课的内容

体育课内容一般包括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调查中发现, 96.3%的实习生都非常重视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尤其是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身体的活动, 使身体预热起来, 便于开展大运动量活动, 减少运动损伤;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转移到课堂上, 使学生精神饱满地进入体育课的学习。大部分实习生都能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意义, 对准备部分较重视, 慢跑、游戏、拉伸运动等活动使学生身心基本能够适应后面的大运动量练习。

在课的基本部分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书写内容不能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与步骤不够严谨, 对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准。75.9%的实习生知道教学中必须明确重点、难点, 但是只有36.5%的实习生能够较准确把握住技能的重、难点, 其他人在这方面困惑较多, 大部分实习生干脆在教案上把教材的动作方法全文抄录。究其原因, 实习生对技能分析不够深入, 对技术动作认识不清。在教学时间把握上不够精细, 每个学习内容的时间不能准确把握, 在调查中只有15.2%的实习生对于每个教学内容的时间进行了预估和填写。

课的结束部分, 有76.6%的实习生有放松活动, 这说明实习生了解放松活动的重要作用, 体育院系教师在教学中也较为重视放松活动的开展和相关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印象深刻, 形成习惯, 为实习打下了基础。有83.2%的实习生选择填写课后小结, 这说明实习生十分重视课堂小结的及时总结, 为他们今后提高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2.2 组织教学能力

课堂的组织能力表现在课堂结构安排、口令运用、队形调动、应变能力等方面。

2.2.1 课堂结构

在对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这方面进行调查时发现, 只有42.2%学生选择课堂结构合理、安排紧凑, 在现场观摩实习生上课时发现, 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时间把握不准、基本部分时间不够用、技术学习不能重点突出、挤占结束部分的时间、前面时间占用过长、致使结束部分草草结束。这些情况说明, 学生经验不足、备课不得法、不充分, 对教材理解不深。

2.2.2 应变能力、口令及队形调动

在对实习生的调查中发现, 应变能力、口令及队形调动是实习生的弱项。82.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口令及队形调动尤其是应变能力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通过走访及现场观摩发现, 实习生主要存在对于教案的执行教条化, 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应变;口令下达不准确、节奏不好;队形调动过于频繁、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主要是学生过于紧张, 加上刚刚从事教学活动, 经验不足, 造成不能完全展示自己能力, 也有一部分实习生是因为队列队形学习不够扎实、备课不充分造成的。

2.3 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2.3.1 教学方法应用的种类

从实习生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常用教学方法还是非常了解的。100%的实习生在实习中应用了“讲解法、示范法、循环练习法”;84.6%的实习生运用了“纠错法、帮助法”;69.7%的实习生运用了游戏法;53.2%的实习生运用了比赛法;56.5%的实习生运用了“分解法、完整法”等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另外还有22.3%的实习生对于“自主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也大胆进行了尝试。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体育教育专业几年的学习,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体育专业课的教学环境中确实积累了一些从事体育教学的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

2.3.2 应用教学方法的效果

以讲解法、示范法为例进行分析。体育课要求教师“精讲多练”, 因此教师语言的艺术性非常关键。在讲解“是否简明扼要、符合学生实际”这方面, 只有40.6%的实习生能够做到讲解“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启发学生思维”, 很多学生甚至在背教材的动作要领。在对讲解时机的把握上, 实习生能力也较欠缺。只有41.5%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基本把握好了讲解时机。经过分析、走访得知, 这种情况是实习生过于紧张、对教材及学生分析不够造成的, 另外实习生在教学中的观察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对示范法的调查中发现, 100%的实习生都选择了正面示范, 而侧面和背面示范的实习生也占到85%, 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在体育实习课中基本上都可以掌握好示范的位置, 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实习生对于侧面和背面示范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是十分清楚的。在对于示范时机的调查时发现, 只有56.8%的实习生选择对了示范时机, 这说明有一部分实习生不清楚什么时候才是示范的最佳时机, 这和备课不充分和对教材理解不透有直接关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编写教案时, 实习生对于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撰写过于笼统, 对于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认识不够, 对于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实习生对于课堂结构上把握不够准确, 基本部分时间安排不合理, 结束部分过于匆忙, 应变能力较差。实习生在运用讲解法时, 语言不够精炼、时机把握不准。在运用示范法时, 示范面选择很到位, 只是部分实习生对示范时机把握不准。

3.2 建议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对实习中的信息反馈要特别重视, 对教育实习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要及时地研究与解决。注重学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兰润生, 兰自力.对体育院校教育实习工作整体改革措施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1998 (2) :20-23.

[2]王新华.广州体育学院98级体教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

[3]吕晓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 2003 (3) .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

近年来, 河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 河南省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已有12所, 共设置了42个专业方向, 每年培养研究生近千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在全省高校的发展和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郑州大学的设立, 标志着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建设已经粗具规模。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定位认识问题

1. 部分院校对学科属性定位不清

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学科是平行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样,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的必经途径, 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根本定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 河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学科属性定位不清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之下;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归到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高校把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其他学科也硬拉进来。学科属性定位不清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学科间的关系, 在学生培养和指导上存在误区,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薄弱和教师队伍的混乱。

2. 部分院校对学科的边界认识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 其课程设置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相关课程为辅助。但是, 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因人而设, 或者是在硕士生导师原有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于是, 便以单纯的相关学科为依据, 如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调查显示, 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近年来的学生毕业论文以“思想”“政治”“道德”为主题的约占35%, 其余全是其他学科的内容, 大部分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

3. 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研究方向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研究方向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内容的。与其他学科相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比较多, 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也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河南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专业研究方向包罗万象, 缺乏特色。另外, 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课程教材存在较大区别。同一课程的教材有几个不同版本;即使是同一个研究方向, 有的院校注重纯理论方面的研究, 有的院校注重纯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院校所列的必修科目也不同。这些就造成了学科发展不稳定和不连贯, 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1. 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合理

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重点是规范三个关键环节, 即招生环节、中期考核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 其生源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报名者多、女生多、转专业的学生多, 录取的研究生中爱好本专业的少、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少、想一直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少。这就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研究生缺乏足够的专业兴趣和坚实的学科基础, 只是把研究生阶段当做“跳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在中期考核方面, 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科学的中期淘汰机制, 没有充分发挥监督考核作用。在最能体现研究生水平的毕业论文方面, 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低水平毕业论文。其原因是, 高校没有严格执行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 同时一些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直持应付的心态。

2. 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教师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但一些高校依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混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大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级职称的现象, 挤占和压抑了

何金田

何金田, 男, 生于1942年5月, 河南荥阳人, 郑州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州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郑州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1964年7月, 他从西安交通大学数理力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教师的职称名额。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独的学科, 必然有其独一无二的核心研究内容, 这必然要求教师跟着课程发展。新批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一般情况下都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 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的调整使原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上的大部分教师都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硕士点, 所以, 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师资力量。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的思考

1. 从认识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必然导致学科建设、学科队伍、教育培养方面的变化。因此, 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立研究生专业委员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 对全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进行统一指导。

2. 科学规划, 在管理制度层面消除发展障碍

首先, 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各个研究方向进行科学规划。要剔除不适合、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 把相似的研究方向合并进来, 或是重新论证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研究里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其次, 高校要进行课程建设的创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是学科发展的体现。当前, 河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学系应用力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工学院工作, 1976年至今在郑州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 (原物理系) 任教。在此期间, 何金田曾任郑州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系主任。1991年3月至8月, 何金田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任教多年来, 何金田先后担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理论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曾获得郑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称号。作为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主要的学术带头人, 2006年他主持的郑州大学教改项目有《传感器检测实验教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

目前, 何金田主编并出版的教材有《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传感器技术》 (上、下册) 《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教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显示技术与仪表》, 参编出版的教材有《大学物理实验》。其中,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获1998年河南省教委优秀著作一等奖, 编著的《传感器技术》 (上册) 获得郑州大学2006年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他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有《金刚石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 (“863”项目, 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激光空气锤打击能量测试仪》 (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地下管道测试仪》等5项, 发表了《多孔硅气体传感器》《纳米气敏传感器研究进展》《多孔硅湿度传感器研究进展》等学术论文55篇。

学术范式仍在形成过程中,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领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因此, 要在完善核心课程设置的同时, 提出新的课题。最后, 高校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研究生招生方式, 在复试时严格把关, 宁缺毋滥。

3. 加强与省内外硕士点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时间较长的硕士点要在培养方案 (包括研究方向、论文题目、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 、学科建设 (包括学科规划、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科项目、学科环境等) 等方面为新建硕士点提供帮助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之间也可以定期召开导师联席会议, 共同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的课题。另外, 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和学术论坛等方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育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风气、成熟的研究意识等学术环境, 使教师、学生共同商讨前沿问题, 共同进步, 进而促进河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健康发展。相比高等教育发达地区, 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水平仍然显得较低。因此, 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还要走出河南省, 面向全国, 邀请优秀专家共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适应加权插值下一篇:抽油机液压节能装置